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4-10-24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精选12篇)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1

0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增长以及科技的发展,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 对于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 尤其是机械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突出表现在对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让更多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2015年5月4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都要求高校从培养专才向创新性人才过渡。

目前,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实验教学、项目导向、科研活动、创新竞赛等视角和模式展开, 本文的研究对于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帮助与经验借鉴。

1 正视教学体系不完善

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各个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然而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大学生经过十余年应试教育的影响, 普遍具有“考试能力佳、应用能力差”的弊端, 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 而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步转向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我校在个性化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之间的关联性较差, 实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涉及的知识面较窄, 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较少。有些实习内容由于联系不到相关的企业, 只能让学生在室内观看录像或视频, 实习效果差。一些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所涉及的题目多年不变, 有不少是验证性和模仿性的, 与工程实际关联不大, 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工程师, 更别提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 深刻剖析反思, 重新布局, 有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通过调研, 本校对机械类所有实验课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进行调整, 独立设置系列课程实验,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综合实训课”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机械类大学生, 在已经开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导论等通识教育课程之后, 陆续开设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 到大二时开设实践课, 如Auto CAD绘图、电子电工综合实验、机械基础综合实验等, 到大三下学期时进行综合实训环节, 即数控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机械设计综合实训和创新设计综合实训等。同时,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以规定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 由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报告形式等。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实训, 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等实验教学平台。

同时, 大力推进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提高学生科技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赛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等科研素质, 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每年都举办若干次科技讲座、学术报告, 举办学术年会,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南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大学生学科竞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竞争意识、创新理念和团队精神,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4年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组成的六个参赛作品在第六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全部获奖, 其中一等奖3项, 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 其中1项一等奖入围当年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并最终取得二等奖。2014年的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也获得2个一等奖, 2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这些竞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整合师资和企业等资源

高校的优势是人才资源, 我院一直以来努力打造一支老中新比例合理、懂教学、重实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具有社会生产一线经验的老师与本校青年老师的自身培养相结合, 注重充分利用资深教师和优秀教师, 构建“传帮带”和“以老带新”的学习模式, 采用青年教师听课制度、毕业论文评比和竞赛指导教师经验交流制度等, 使青年教师迅速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努力打造一支优秀之师。鼓励教师切实在教学中实施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的有效融合, 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充分引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 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树立创新与实践的教育思想。

同时,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 (2010-2020) 》提出的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 逐渐加强与机械行业企业间联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示范性实习基地建设。共同建立了组织机制及管理制度、实习协议、培训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等, 实现了企业教师授课, 校企互动, 资源共享等一系列举措和工作, 使学生从学到实践有了更多的保障, 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动力能力, 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学校积极搭建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内容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如FTP、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资源和信息共享通道。共享平台的资源内容可以涵盖教师授课PPT、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创新创业获奖项目、实践企业基地人才需求、机械行业大师级成功经验交流、各种影音和文献资料、系统设计和软件模块以及相关的竞赛信息等, 以促使学生全方位获取所需资源。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从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和整合师资和企业资源等方面探讨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彩利, 李宁利, 马士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道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 2016 (2) :90-91.

[2]张英强, 吴蓁, 徐耀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J].广州化工, 2016, 44 (2) :197-198.

[3]姜骞, 刘晓伟, 胡国杰, 等.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选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8 (1) :89-91.

[4]李振杰, 李军, 王中心.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科技风, 2015 (1) :260-261.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2

龙山区福镇路小学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对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是向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宣传、进行科学实验、制作、发明、创造的场所。通过各种活动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科普实验室进行参观、做实验、制作、发明、创造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科普实验室的布置与器材配备方案

1、科普实验室的布置

①科学知识普及画廊,包括古代的四大发明、现代的航空航天技术以及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科学成果等,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②立体化的航模展示。飞机模型、船只模型、汽车模型立体化地展示在科普实验室的墙面,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飞机、船、汽车的型号功能。使学生对这些交通工具有更加具体地了解。

③宇宙中的八大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等科学知识通过大幅的喷绘展示在实验室的棚顶,引领学生走进太空,走进科学世界。

④神秘的地下矿藏通过一幅幅图片展示在喷绘布上,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矿产资源。

⑤手工制作区的展板上展示的是学生的粘贴作品,下面的展示台上是学生和教师的小发明、小制作。

⑥科学实验工作台

生物展示台――展示与生物相关的标本,直观地了解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科学实验教具展示台――展示科学实验的教具,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实验原理。

奇思妙想工作台――提供小学生进行发明创造设计的场所。

科学制作工作台――提供小学生进行科学制作的场所。

2、器材配备

①实验室可供学生做实验的实验器材。

②根据学生实验需要购置的实验用品。

③师生共同在生活中收集的实验用品。

④师生共同自制教学具。

三、科普实验室的使用

1、科学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2、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① 创意生活组——对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进行再创造,设计出更有创意的生活用品。

② 小小发明组——利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发明出有价值的科技作品。

③ 趣味实验组――教师提供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方案或制作方案,供学生选择到科普实验室来做实验。

④ 趣味种植组――对感兴趣的植物进行种植、栽培,定期观察并拿到科普实验室进行交流展示。

3、科普实验室开放的时间为周一到周五中午和第八节课。

四、科普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1、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且对科学探究有兴趣的教师担任科普实验室的辅导老师。、定期开展辅导经验交流。

3、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工作。

4、定期派出到相关学校取经学习。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科普实验室建设阶段:(2010.10——12月)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以“科学与我们”为主题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的科学水平和科学方面的兴趣。

3、确定科普实验室的布置方案,进行实验室的布置与完善。

4、确定实验仪器的购置项目,配齐相关的仪器设备。

5、制定好科普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3——2012.12)

1、配备开放性实验室的指导老师。

2、组织学生定期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3、通过科普手抄报、科普书籍阅读、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4、组建各年级的科学兴趣小组。

5、由指导教师有计划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到科普实验室开展活动。

6、展示学生的研究、实验和发明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2012.12)

1、总结在科普实验室建设使用中的经验,形成论文。

2、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测,形成报告。

3、对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进行展示、申报。

六、研究人员分工

1、赵刚,校长,负责课题的策划与指导

2、李佳霖,教学校长,负责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制定及实施。

3、赵宇,教导主任,负责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制定及实施。

4、刘新峰,科学教师,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与策划、实施与调控等有关具体工作

5、葛宝珠,科学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组织

6、郭文丽,科学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组织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3

【摘 要】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定义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以宿州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关于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关于加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实践能力 培养 宿州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在当今社会,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高速发展,对员工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员工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工作岗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而言,企业在招聘时,面试过程中其是否具有很好的专业实践能力,成为企业录用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目前,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过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致使大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专业实践能力不强,这种现状关系着百万大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

专业实践能力则是指大学生基于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运用专业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整体发展,适应当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社会对综合型全面型人才的需要。

二、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宿州学院从2005年起尝试着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们自觉融入实践教学这个大课堂,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之路。

在省属本科高校中最早创办“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2010年被遴选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另外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过程中,学生主要参加的实践教学项目有社会实践,学生可以观摩见习;技能训练,通过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模拟招聘,师生模拟企业招聘现场,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之中。同时社会实践采取学分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每学期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虽然宿州学院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供了大量平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现阶段影响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消极因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育不够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教育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却不注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能真正做到教学结合。由于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不重视,与其相关的学习课程太少,课程设置体系不够科学,没有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缺乏评价方法,不能做到真正的实践教学。而且文科的绝大多数专业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容易被忽视。学生没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导致专业实践能力低下,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毕业大学生就业率低,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条件相对欠缺,教学设备相对滞后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传统教学方法,以书本为载体,高校实践没有过多的钱用于建设实验室,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基地及完备的教学设施。有些学校与实训基地达成合作关系,但是与企業的维持和进一步深层次的开发做得不够,学生生产实习往往更多的变成一种形式,实习效果甚微。

(三)专业任课教师难胜任实践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自身实践能力较弱。他们大多数没有真正从事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可避免的使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必然影响教学效果,事实上,我国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老师综合要求非常高,人力资源的专业领域政策性很强,它既参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渗透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企业的组织变革和企业文化的设计推行、薪酬体系建设、员工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都需要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来处理解决,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没有创造性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很难把这门学科教好。

(四)学生自身对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高校也还采用理论课学习成绩为主的学业考核制度,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这种高校考核制度很大程度上忽视掉其他一切与理论课学习无关或者冲突的实践活动,理论课成绩成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这种测评体系容易把学生引入一种认知偏差,理论知识比实践操作重要的多,社会实践变成可有可无的状态。

三、加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树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之所用,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其专业素质。在观念上首先做出转变和调整,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给予他们更多的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严格考核和认真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实训基地

高校可以采用与社会企业单位联合建实验室,或者采取租赁的方式加强和完善实验室建设。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所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复杂的社会对象,是把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作为“实验室”,来进行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因此,学校需要积极与社会公司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有计划、有目的的与满足实践教学条件的企业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真正建立起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要建有自己的实验室,配置相关的管理软件设施(人员素质测评、绩效评估、薪酬体系设计、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监督和经费支持。学校可以就实践教学划拨一块专项经费,将其从教学经费中单独做出预算,保证经费可以专款专用。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学校授课的同时去企业兼职,或者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去企业实践学习,也可以参加一些业内专业人士的专业技能研讨会,与企业界的实践者相互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聘请一些从事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员工进行实践交流,也可以聘用正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专家作为相关课程的兼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努力为老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提高教师专业任课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上课效果。

(四)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要想快速转变学生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学业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进行转变,可以在制度方面作出一些规定,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算作一定的学分,加大社会实践成绩在学业成绩中的比重,参加社会实践作为评奖评优的一个考核标准等。建立与理论教学评价一样的实践课程评价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单独监控,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另外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社会实践的课程,把部分专业实践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实践课程的理论传授和实践活动同时进行,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践,如假期社会实践、企业实地考察、毕业实习等。

参考文献:

[1]刘德宇.关于加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17-19

[2]尹宿涅,谢桂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东岳论丛,2011(11):184.

[3]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01):74-75.

[4]弓秀云,李广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12):68-71

[5]杨世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10(12):98.

作者简介: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4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 必须开发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条件是人必须受教育, 必须学习。学习促使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把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现实的力量,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的是最终把人的最高本质力量——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使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创新能力。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等人才生产能力的竞争。大学作为人才输送的最前沿阵地, 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创新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大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纵观现实, “高分低能”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 即使碰到了问题, 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 大学生拥有了知识, 增强了素质, 也不一定就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 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之间不是对等相应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与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 即过分强调单一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标准化轻个性化;重外在刺激轻内在激励等。这样的学习无助于学生把知识、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要实现知识和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 必须注意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意识和策略, 不仅包括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品质。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一般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 在发挥自己个性优势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阻隔了大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妨碍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促使和帮助大学生转变不适合自己个性的、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 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时勇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和挑战教师, 大胆创新, 敢于想象和探究,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可见,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尽管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 但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是创造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同时, 通过创新, 使知识活起来, 学习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趣事, 是一种享受, 从而喜欢学习;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可以说, 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的双手, 犹如鸟的双翅,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大支柱,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学习和创新共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谈实践

那么, 接下来就是体现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环节——实践环节, 在该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 (生产能力) 正是当今社会人才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如果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积极的创新理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 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是主体有目的、自觉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意义上, 实践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它不是单纬度的能力结构, 而是多纬度、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信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就算是在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 个人认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性,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性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 在给出设计方向以及基本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预期达到的成果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 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动手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让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进行辩论、探究性学习、模拟练习, 探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针, 教师在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境当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时空以及物质条件,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技术帮助。

这里讲到在实践性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如果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本人制定出来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那么就和上课照本宣科没有两样, 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不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我们教师通过正确的实践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个人认为这是必须的, 因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产生知识积累, 为创新提供前提;实践则是通过实际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为创新提供环境。可见三者相辅相成, 只不过在实践性环节当中学习、创新、实践三者的密切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 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本人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非空中楼阁, 它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石。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 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高层次。以学生为主, 发扬团队精神来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甚至是进行科研, 个人认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所采用的实践性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使学生对其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和基本原理加以掌握和内化, 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最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者可以看到如何应用某种理论, 其运用时的条件、方式以及后来的成效, 促使他们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索, 从而起到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促使他们从静态的知识占有到动态的实际运用的转变。同时,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追求的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我们在这里更为注重的是实现预期目标所经历的过程, 期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宽松的自由交流与讨论, 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想法、新见解, 同时学生也看到对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践性环节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 并且促使他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 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5

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该如何处理好其关系。关键词:创新实践思想大一的暑假生活转眼即逝,但是通过一个月的暑假实践,我懂得了学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待大大提高。在这一个月里我到一家餐饮打工,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基本没有休假日,工资也就可怜的700元,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脱掉鞋子揉揉小腿,那滋味唉一言难尽呀!可是我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吃苦耐劳精神的磨练会让我更加的达到目标。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我的暑假实践。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帮忙接电话,领客户,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

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那份炙热的友情。我知道大学生只有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才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结合一起来回报这个社会。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都知道意识对物质有推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所以 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一是我们要保持在政治、思想

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观;只有结合实际地学习,把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实

际联系起来,从中多思考、多观察、多注意把握方向,多寻找发展方向,这样才

能保持政治思想上永远处于科学发展观状态。二是要保持政治理论上的科学

发展观;因为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指导工作中才能说、才能讲、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保持信息上的科学发展观;要

保持信息工作上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紧抓住与自身工作相关的信息与目标,特别是国家大事、城市发展相关的信息,只有掌握住这些信息,才能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坚持信息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信息要有使用价值,有好的效果,起

开拓人的视野、鼓舞人的士气,好的信息催人奋进,坏的信息使人惊觉,让没有

得到信息的人得到信息是在信息中科学发展观的最高境界。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

展观,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春风得意。

首先、正确理解创优争先的涵义

“创先争优”,有些人简单的认为,“创先争优”就是创先进、争优秀,表面上看来的确也是这样,但是,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来说,对于“创先争优”的理解应该更加深刻一点。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促发展活动,是着眼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创先争优”是以“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的活动。

其次、认清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指导

坚持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和“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的要求,把“创优争先”活动与转变作风、提高效率相结合,与提高素质,推动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自身建设和业务工作,为新农村的创新发展作贡献。

最后、定位自己,把“创先争优”精神发扬于实践。

(三)大学生就业形式迫切需要创新精神与实践经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的扩招导致职业学校生源萎缩,招收的学生素质不断下降。如果职业学校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会出现教学事倍功半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多元化发展,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技术,缺乏职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没有明显的职业技术优势。面对WTO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职业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亟待解

(二)争先争优的创新精神

决的首要问题。

在暑期工作的我们已经尝到了工作的艰辛,干着辛苦的体力工作迫使我们能摆脱单纯依靠劳力来获得的报酬,国家也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所以我们大学生作为以后国家的力量源泉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自主创业更好。发挥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精神。

(四)时刻关注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假期中到爷爷的玉米地里看了看,我们盯着头上的烈阳但心里面都能挺高兴的。作为一位学农经的学生,我应该到农田里亲身体验。关注三农不只是你我的责任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义务。

总之,随着暑假实习的结束我们都有所感悟,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必须重点对待。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对以后的未来负责任吧。加油做最棒的自己。

参考文献:1,李国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及发展形式。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 阅读能力 交际能力 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00-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职场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高职学生需求量急剧增加,这对“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既是压力又是挑战。压力来源于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刚入学的新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有的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几乎为零。面对巨大压力,职教人决不能退缩,退缩意味着误人子弟。只有把压力变成动力,把压力看成挑战,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把培养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为重点来抓,就可以取得预期成果。下面结合近几年教学研究与实践,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按层次因材施教

高职学生入学以后,首先要参与摸底考试和考核。考试侧重了解学生已掌握的词汇量、语法及英语应用能力的水平;然后,按考试和考核的加权成绩,把学生分成A、B层次,再根据对应的层次分班,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

在每一层次英语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英语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与运用英语交际。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体, 不要过于抽象, 最好选用与日常生活或工作相关的小故事与对话, 让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了解外国人日常生活习惯及工作方式。第三,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公式化的套语、记住常用的口头话语。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地做到运用英语清楚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以及观点,养成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际能力训练

高职英语教材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内容与现实生活或工作非常贴近,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争取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际活动,我们积极营造活跃的英语课堂交流氛围,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指导学生设计符合不同角色身份的语言表达方式,策划一些模拟情景对话,如求职、购物、发电子邮件等等,锻炼和启发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表达能力,通过系列的不同形式的交流,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应用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课堂氛围的活跃增添了色彩。教师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信任的氛围,让学生轻松自由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开展交际活动。例如,在课堂的前十分钟,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演讲,用英语介绍学生自己事先做好准备的体会或身边所发生的感人事迹或新闻,这样一来,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改变了过去被动参与的状况,从而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三、在语言输入与储备过程中,强化听力训练

1.从阅读教学入手,丰富学生语言文化知识

阅读和听力同属于语言实践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听力理解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主动储备词汇量,在语言输入与储备过程中形成语感,提升猜测能力和推理能力。

2.注意对学生进行听力与技巧训练

听力的养成需要经过接收过程和建立过程。接收过程是指学生学说英语的过程。首先要从听开始,让学生听别人怎样说,反复听几次,了解别人是怎样说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学生由于听的深度与广度不同, 口头交际能力差异也较大。听得多、理解得好, 学生口头交际能力就相对较强;听得少、理解的差,学生在交际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不知如何说。建立过程是指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强烈的想会话的愿望,为了能够流利会话或进行语言交际,学生主动制定听力提高学习计划,参与听力技巧训练,进而形成良好的听力能力过程。

听力技巧训练,重点进行语音的连读、弱读、句子重音训练,同时还要进行理解过程中的预测、取舍等训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四、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提升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的习惯, 做到语言清晰流畅和达意。为此,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强化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方式,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用英语思维是指避开本族语言的干扰, 用英语直接理解、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众所周知,没有经过用英语思维训练的人, 通常都习惯把听到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再储存记忆,在表达前,先把想说的话语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式, 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进行交流。这种做法很难摆脱母语的干扰,造成交际尴尬局面频出。为了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我们引导学生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且已理解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较好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学生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英语思维训练,能够主动地接受和输出英语信息,使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五、在模仿和复述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模仿是一种既重要又很有效的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模仿老师读单词的语音语调, 模仿英语句子的表达方式和句子的连贯形式等。要善于抓住模仿的机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模仿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录音带或录像带中演播者的语音语调然后模仿,这样在无形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复述是指在阅读完一段文章或一篇文章后,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中的内容。学生在复述时,可以使用文中的某些语言、关键词或部分句型,但应尽量避免机械背诵。利用复述线索, 帮助学生较完整地掌握所复述的材料内容。例如,听完磁带或看影片后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或引用原话进行复述。这样既练就了学生听力, 又练就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结论

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既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培养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总结与归纳,又需要高职学生勇敢面对英语交际能力养成过程中所面临的众多困难,并想方设法克服这些困难,就能在英语交际的平台上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王春生,阮晓霞; 浅谈高校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胡监明 交际法和中国教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张迎雪 高职英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6)

作者简介:

高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7

而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社会、企业的现实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 本文结合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探索和研究, 就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训条件、评价方式、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 以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1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佳

当前,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佳, 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造成这个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专业不够了解,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而通过微课、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等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 结合多样化的课堂组织方式, 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 而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主动发现。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培养, 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其它的各类学生竞赛也能为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能够促使学生对专业有更深的认知和理解, 进而引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 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高职院校在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取得了许多成绩, 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仍然是以教师教授理论和示范操作、学生练习为主, 再加上实验设备陈旧、更新慢, 教学改革不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不能满足新形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很多高职院校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企业实习走马观花、实验实训成为形式、敷衍了事, 实践教学并未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显著提升。

实训及实践教学的内容, 应当建立与企业相同的情境, 可以是产品加工、性能检测、技术服务, 并结合职业资格的培训, 学生就业后即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 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实训态度、出勤率及实训报告, 这些不仅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会挫伤积极性, 应更着重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水平。

学校应当对实训条件进行更新和改造, 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方法, 尝试采取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 依据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训项目及任务,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 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一个真实的、复杂的、人性化的情境中, 使教师主导转变为辅助主题式的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此外,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加工产品, 加强质量、安全环保意识, 加强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 强化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3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扎实, 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专业实训课程、上岗实习、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 职业资格培训, 结合建材类专业职业技能大赛,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社团以及其它各类学生竞赛, 可以实现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以贴近生产企业的任务为驱动,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还能培养学生的系统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训等实践课程中, 针对培养目标, 针对性的设置一些任务, 考核与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 还应考察学生技能操作的完成率与准确率。职业资格培训, 要按照培训要求认真培训, 确保培训时间, 严格考核。

特别是专业职业技能大赛, 竞赛的项目依据职业技能考核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设置, 贴近职业技能考核环境, 进而使学生普遍达到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能力。

4 专业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专

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而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欠缺, 这种欠缺不可避免对理论与实践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例如讲授泛泛而谈、照本宣科、不能结合实践, 使学生失去对专业课程的兴趣。

而通过技师培训、国培、下厂实习等, 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 提高实践能力, 使教授内容生动、深入。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能快速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赛的比赛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水平超出书本上很多, 内容广、难度高, 竞赛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 光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勤奋练习是不够的, 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5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就业竞争力

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并使学生终生受益。

在教学过程之外,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学生社团以及“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等, 加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 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性的参加, 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 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并实现教师的科研反哺与拓宽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而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就高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 学生学习状况、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训条件、评价方式、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熊煦.以大学生竞赛活动推进复合材料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 2015 (8) :63-64.

[2]姜旭霞.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职业, 2015 (9) :117.

[3]陈玉良.下厂实习—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职教论坛, 2012 (6) :53.

[4]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8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一)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国家教育部门的重大决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文件, 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想结合, 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2009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农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大学生既要“读万卷书”, 又要“行万里路”。他指出,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 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

(二)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 社会实践则更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从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角度使学生受到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从而用历史的角度分析现实世界, 用科学的理论认识客观世界, 把主观世界的改造植根于客观世界的实践中,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社会实践,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既满足了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功效,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环境,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三)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促进自我认识的前提和保障

人类本身是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 自我认识同样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识形成的阶段, 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 但由于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匮乏, 表现出对“主体我”和“真实我”认识的模糊, 为实现“主体我”和“真实我”的较好拟合, 常常需要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大学社会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承担社会历史重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判断、自我提升, 从而获得对自我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从而实现“主体我”认识与“真实我”的统一。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 为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和有效地控制自我提供了保障。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 学生主体对实践缺乏认识

首先, 学生在进入高校校园以后, 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心理上和生理上成熟较慢, 加之“权本位”、“等靠要”等的心理的制约, 造成了培养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意识淡薄, 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 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师哥师姐的讲解中意识到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由于缺乏有关社会实践的相关知识, 缺乏足够的耐力和持久力, 出现了“三分钟热血”现象, 加之其他因素的干扰, 自我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意识淡化, 影响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诸如实践单位不配合, 被访问人不愿说真话讲实情、实践经费不足等情况, 进而造成片面的认为“社会实践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不如直接找人盖章”。

(二) 高校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

首先,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重视不够。许多高校把社会实践当成要完成的任务, 未能切实领会到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有效教育载体的真正意义,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虽然明确了相关的实践基本内容和要求, 但在具体实施中未能全面落实, 存在学生实习时放任自流、技能训练随意更改、参观学习等被取消现象。

其次, 实践与专业知识脱节、考评机制不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没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 主要以参观、走访、调查为主, 实践形式单一, 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学生总结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对学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制度性的约束, 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 指导实践队伍薄弱, 影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在很多高校,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由团委负责, 专业教师很少参与社会实践, 而各高校的团委人力有限, 又无法深入实践现场进行指导, 使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受限制。同时许多团委教师又比较年轻, 指导实践经验欠缺, 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时, 就显得底气不足, 无疑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层次不高, 稳定性较差。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部分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属空白, 学生社会实践多是凭关系由学生自己去找, 分散性、临时性、随意性较大,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 运作不规范”等问题, 难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对策研究

(一) 加强教育引导, 强化学生自我培养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的外因, 起着导向作用, 因此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形成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诱发学生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动机, 有了动机才能明确目标, 明确了目标才能勇于实践, 勇于实践才能培养实践能力, 所以, 必须通过加强对学生外化的教育引导, 使其内化为自我培养意识的提升。

(二)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实践考评制度

高校领导和实践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是有效开展社会实践的前提, 只有领导高度重视, 加强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同时各组织部门要围绕社会实践目标, 明确自身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责。完善社会实践考核标准, 考核办法, 建立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 使社会实践有章可依。

(三) 加强基地建设, 确保基地作用持续发挥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 是丰富大学生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 社会实践基地则是一个保证双向多边活动得以展开和深人的载体。通过基地实习, 大学生可以透过社会现象发现社会问题, 并开展相应的分析研究工作, 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从而提高自身研究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基地有力地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 使大学生主动投身社会,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在服务中培养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 努力实现教育与服务形式的有机结合, 因此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四)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社会实践指导能力

大学之大, 不在于大楼之大, 而在于大师之大, 建设一流的大学需要高水平教学、管理、科研方面的大师。培养学生一流的实践能力, 需要高水平社会实践的大师。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指导队伍, 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特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门培养或进修的方式, 培养自己的专业指导队伍。同时可以通过兼职、聘请等形式吸引校外的社会实践专家, 定期到校开展辅导讲座, 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从而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 兼职教师为辅, 专兼结合, 素质较高, 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Z].2004

[2]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陈福生, 方益权, 牟德刚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4]乔保环.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研究社会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蔡晓平, 孙良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及项目化管理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9

一、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对学习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即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解题思路,并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如果解题思路正确, 则找出规律;如果错误,则找出原因。下面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货车发动机的牵引功率为60 kW,质量为5 T。假设当货车在水平路上行驶时,所受阻力恒定为5000 N。试问:若货车从启动开始一直以0.5 m/s2的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能持续多久。

学生的解法:要保持a=0.5 m/s2的加速度,由a=(F-umg)/m得到F=umg+ma=7500 N,则货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最大速度为Vm=P/F=8 m/s,所维持时间为t=Vm/a=16 s。

当学生解完之后,教师要仔细地讲解正确的解题步骤。然后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反思:自己开始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做对了是因为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做错了是因为哪个知识点理解错了;出现类似的题目时应该怎么避免出现这种错误;怎么才能在中途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等等。

经过反思,那些做错了的学生发现他们从最开始就想错了,没有正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忽略了货车要想做匀加速运动必须要收到恒定作用力的因素。在这个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是对F=f+ ma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经过反思,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并运用反思及时调整了自己的认知活动,使下次面对同类问题时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此一来,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将会得到提高,进而提升自己的元认知水平。

二、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

物理活动中总是涉及一些具体的物理知识,但是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将活动内容和所用到的课本知识挂钩,这样达不到活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中涉及的知识及时进行反思,做到既看热闹,又看门道,从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下面以案例说明。

【案例二】一次物理活动中,学生在氢气球上拴一个木块,让气球以10 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气球达到一定高度时,木块掉落,记录掉落时间为20 s,求木块掉落时气球的高度。

学生解法: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向上为正方向。从运动的全过程来看,木块作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位移公式可得:

当学生解完之后,教师要仔细的讲解正确的解题步骤。然后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反思:选择项上为正方向时,H为负值,说明木块掉落时气球在地下1800米处,这显然和事实情况不符,所以解答结果明显错误。然后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与实际的物理活动相联系,这样就能一眼看出自己所得到的结果是不是严重偏离了实际,以便及时发现错误,进行调整。

所有的物理问题都从实际生活中来,不会偏离实际生活规律。 如果每次遇到问题都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所涉及的物理现象进行反思,那么就能避免自己出现低级错误,同时也能帮助自己很好地理解物理问题,久之就会提高认知水平。

三、引导学生对学习所涉及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

物理学习的精髓是领会物理思想方法,并能在具体的环境下进行运用。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毕竟有太多抽象的概念,学生一时较难理解。教师也很难将自己脑海中的物理思维方式系统地向学生表述,它往往是心理上的领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启迪、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时时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使学生在长期的实践、运用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领悟正确的物理思维方式,并熟练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10

高等本科教育教学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如何促进高等本科教育的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个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未来世界的竞争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拥有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就站在了世界发展的前沿。因此, 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与能力, 培育造就创新人才, 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也是世界的主题。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目标。

目前, 我国教育带有普及性, 重在传授知识, 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国家非常重视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 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改变教学理念, 探索教学方式方法, 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国内许多学校适应市场导向, 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我校处于更名大学之初, 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更应该努力探讨与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 基础理论扎实, 专业知识面宽, 工程实践能力强, 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以信号与系统本科专业基础课为实例, 在工科教学理论的传授过程中, 以“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引导, 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如何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便能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激发与提高, 为完善我校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提供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

1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 国内的高等院校都通过加快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改革教学管理等有效措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信号与系统作为高校电气信息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在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数学推导严密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因此, 在目前的教学中还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和方法。一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推导、数学公式而忽略了信号与系统理论和方法的物理意义;注重掌握概念, 轻视了应用和创新;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没有与专业特色进行紧密的联系;偏重理论教学, 与工业实践应用相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差;大部分注重教的过程, 忽略了引导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与实践相结合部分内容少, 且缺少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缺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逐步实施。因此, 在理论性很强, 数学公式且严谨的理论课教学中, 不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很难与专业应用相联系, 与工业技术水平相差较大,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激发, 也就没有培养。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从以上对信号与系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在教学中很难将一些新的技术理论引入到课堂中来, 并且依据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面及深度的扩展, 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能培养大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以上问题, 通过长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授及教学改革方法的研究, 现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信号与系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为主, 教学手段以黑板为主, 考核方式为笔试形式。而现代教学主要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信号与系统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采用以学为主, 以教为辅,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其主观能动性, 促进及优化学生的学习。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调动, 通过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解决新问题。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可以适当采用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教学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 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趣味化。通过理论精讲中的启发引导、对比分析、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安排, 阶段性总结, 使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 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方式:在教授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研究型、讨论型和具有自主学习型内容, 采取讨论、讲授、自学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将研究与讨论成果以平时成绩的形式评定,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搜索材料并组织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将重点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中去, 并联系专业特色, 撰写专题小论文、实验小论文;根据信号自身的特点, 与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相结合, 完成实践作业。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信号与系统课程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 同时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本课程的工程性特点, 在教学中将坚持理论与实践既统一, 又相互促进的原则。

3 紧密结合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素质

坚持理论讲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所在专业的特点, 将本专业中实际应用问题与理论相结合, 坚持学有所用,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专业素质,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与激发创新能力。例如, 在信号与系统的理论教学中, 频域分析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频谱分析的基本理论与电力专业的工程实例相结合。例如对大型电网进行谐波分析, 可以利用频谱分析方法识别电网中的谐波信号, 确定其较大谐波的频率, 以便进行消除;还可以将频谱分析理论应用在电机的故障诊断中, 取电动机的滑差电流进行频谱分析, 通过判断滑差电流是否有泄露来判断鼠笼是否断裂。通过理论与本专业实际应用相互结合的方法, 这对学习电力专业的学生来说, 不仅明白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与意义, 而且还了解了相关专业的知识,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4 MATLAB实验课程配合理论教学

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 在实验安排上, 理论课与实验课相衔接, 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互相渗透, 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 而且对理论知识进行了综合应用, 起到了升华的作用。这里主要借助MATLAB工具生动形象的完成理论计算、波形分析、动态演示、频谱分析等过程, 提高工程操作能力, 让学生可以较好的理解与吸收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5 建立科研项目, 扩展思维模式

建立科研项目, 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提高学生的专业角度, 扩宽学生的思维模式, 在科研参与中锻炼自己, 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通过科研提供创新型实验与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自主构思实验内容, 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电路, 教师起侧面辅导作用。提供给有兴趣的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与领悟和知识的运用中自主创新、完成扩展性实验。

6 结语

通过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提出了比较有效果的教学改革方法及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法, 有利于形成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为完善我校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提供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

摘要:借助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提出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法。文中主要从紧密结合专业知识、理论教学与MATLAB实验相衔接、科研项目等三个方面阐述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为工科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及高等教育理念的完善提供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方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继爱.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2007.1

[2]丹梅, 陶华敏, 刘忠等.信号与系统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间与思考.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32 (1)

[3]杜晶晶, 金学波.《信号与系统》与《MATLAB语言》组合互补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7.11

[4]余洁, 王新刚, 秦劲松.对提高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2010.8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11

关键词 阅讀能力;数学文本;形式;内容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获得文字中蕴含的知识、观点、意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知识的快速传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文本是阅读的材料,文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知识等,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深度决定他们学习的力度。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认识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

提起阅读能力似乎只与文科有关,阅读积累、阅读理解、阅读鉴赏等,但是在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的情况是,一部分老师认为数学学习就是演练习题,学生多做题就是学好数学的保证了。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地把教材作为作为学生的习题练习册,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知道要总是文本的阅读。表现在课堂上的情况是学生不停地问老师,没有自己思考理解的习惯。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探究合作式的,探究的过程中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取自于对课本的阅读,重视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转变意识,重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阅读能力的措施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耐心,也需要教师采取科学而恰当的方法,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措施和策略。

1.明确阅读内容

数学教材和语文教材不一样,语文教材内容是一篇一篇的文章,完整而连贯,整体性非常强。而数学教材中的文本则是分散和零散的。文字内容主要由数学概念、公式推导过程、数学知识、单元小结、算法指导等有些内容组成,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要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与教师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教学方式的组成有密切关系,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效果的反馈和评价。确定阅读内容后教师要进行阅读内容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数学的阅读和语文的阅读有所不同,数学的阅读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因为数学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区别,数学教材内容精炼,知识性强,概括性也强。而且教材内容也丰富多彩,有包括表格、图形、公式、文字叙述在内的多种形式和内容,每一点、每一部分都应该认真阅读和逐字理解。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认真和仔细地阅读,一直到完全理解和真正弄通为止。

如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仔细阅读和认真理解,加之学生的分组讨论,最后得到结论:对折后能完全重叠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在这里要抓住对折和重叠这两个关键词进行阅读和理解。另外要强调学生认真,比如数学练习中经常出现的“计算并验算”的要求,很多学生直接就把验算二字给弄丢了,这就是不认真的后果。

2.重视阅读形式的培养

数学的应用性和基础性非常强,对于数学的阅读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阅读形式。学生阅读形式可以分为动手阅读和动脑阅读两种。

动手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图形文字的阅读能力,动手阅读也是动手做记录的学习方式。学生动笔阅读,一边写一边记。这一点和语文教学强调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相似之处。在数学阅读中的书写和记录,可以顺利完成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同化和顺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不同的标注,采用不容的符号,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还可以动手对图形进行拼、贴等,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动脑阅读形式是强调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数学知识的主要存在形式是逻辑思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主要是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是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形式。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为学生编制导学案,然后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在此期间要发挥自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特长,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重点文字内容要一字一句地去阅读和理解,关键之处反复阅读。通过动脑阅读和思考,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建构知识的框架,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需要,是发散学生思维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需要。因此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铭清.刍议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阅读[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S2).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12

如今, 孩子少了, 也越来越金贵了, 绝大多数小学生上学都是由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接送, 还有一些四五年级的小学生, 连小手绢、红领巾也要家长洗, 包书皮、叠被子统统都是由家长负责完成, 自理能力非常差。 专家指出,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是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导致孩子人格上和心理上的不健全, 形成孩子幼稚、脆弱、依赖、任性、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

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 独立生活, 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 是为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 也是对孩子负责。当然,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操之过急, 要循序渐进, 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 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呢? 经过长期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教师应该认真上好《劳动技术》这门课, 让学生在游戏中、实践中把书本中一个个生活习惯的训练做到、做好。 学习穿衣裤和叠被子,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 在班队活动中开展“生活自理能力大比赛”中队活动, 让学生通过竞赛增强信心, 并付诸日常生活之中。 教师还要在课余发现学生细微的变化和微小的细节问题, 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让他们能够自立地完成, 如戴红领巾, 系鞋带, 翻正衣领, 等等。

二、整理学习用品, 从小处入手, 抓细节, 积点滴, 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新学期开学不久, 我发现有不少学生书包里乱七八糟, 玩具、零食、水杯什么都有。 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装书包, 居然把所有课本都装来了, 找本书要费很长时间, 作业本被塞得皱皱的。 有时明明作业拿来的, 可就是找不到, 最大的原因就是不会整理书包。 于是, 我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学生为自己做一件事──整理书包。 先教他们认识课程表, 并告诉孩子们玩具和零食是不能带到学校里来的。 然后给他们讲怎样清理书包才有条理, 使课本不零乱, 看谁整理得最整齐、最美观。 虽然刚开始同学们整理的书包并不是很美观, 但经过几次练习, 有一部分同学的书包已经整理得有模有样了。 然后, 我又找出几个整理得比较好的书包给同学们观摩, 并教育学生养成每晚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平时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如上学、放学自己背书包, 要求小朋友学会跟家长说:我已经是小学生了, 我会自己背书包, 自己走进教室, 这样家长也就不好意思再帮背书包了。 通过这一活动, 学生学会了自己整理书包, 并且整理得井井有条。

三、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做好家校沟通, 最大限度取得家长的支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因此,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要靠家长的支持与督促。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 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 于是, 我经常写一些“小纸条”让学生带给自己的家长, 鼓励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 让孩子自己能穿衣、洗脸、洗脚, 不会的要慢慢学着做, 家长的任务是在旁边进行指导督促, 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自理能力, 并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 我还告诉家长爱孩子有许多表现方法, 不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并不是爱孩子, 而是害孩子, 其中转变家长的观念十分重要。

四、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 同时加强对孩子做事的指导。

由于小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有限, 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 而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恰当, 因此,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家中收拾整洁条理, 办事独立自主、干净利索, 这样, 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学生在做事中遇到困难, 家长与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帮助, 让他们及时改正, 而不要为此把事包揽过来, 让学生失去信心, 从而滋生依赖心理, 反正有人会帮我做的, 我不会干不要紧, 养成了这种坏习惯, 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很大阻碍。

五、多让孩子参加劳动, 特别是服务性劳动, 增强自信心。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就要信任他们, 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 当他们完成任务后就能获得满足感, 从而树立自理自立的信心。

我班有一个叫罗明东的学生, 因为理解能力差, 所以在学习上落后于别的同学, 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 自卑感很强。正赶上学校发营养餐, 要求每班设立营养餐管理员, 我就把这个工作交给了他, 让他负责每天从生活老师那里领营养餐。 虽然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 但是他做得非常认真, 每天早上第二节课后及时把营养餐领到教室分发给学生。 我在班里表扬了罗明东, 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从此以后他越来越乐于为班集体服务自信心不断增强, 学习上也有很大进步。

上一篇:创新是什么论文下一篇:高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