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

2024-10-24

高校思想(共12篇)

高校思想 篇1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各类院校长期的重点工作。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方向和灵魂,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为依托、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等重任, 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把大学生培养成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良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最终形成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 思想政治教师毫无疑问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同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高校学生而言也处于核心的地位, 它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持, 为其正确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可以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到能够引领大学生的人生航向、小到能够指导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它“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可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却因其专业性、功利性不强且政治色彩鲜明而困难重重。这必然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师德提出更高要求。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良好师德的内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相互衔接, 能够确保其质量;师德的中国特色也是展现这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好佐证;师德的现代转型又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探讨课题。何况, “师德兴则教育兴, 教育兴则民族兴”, 师德也是教育发展、国家振兴的一种强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动力。党建作为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坚强政治后盾, 它有助于高校全面贯彻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 使高校应对危机管理时能够在思想上构筑起抵御各种风险的“防火墙”、在组织上建立起快速高效、指挥正确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党的纪律能够监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步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是高校党建研究的基本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好坏, 既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直接关系着高校党建的发展, 因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党员比例高, 高校师生也是党的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来源。可见, 高校党建工作必须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师的师德摆在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 理清教师这个群体和学校其他系统的关系, 才能克服高校党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的片面性认识, 形成“指挥到终端、落实到末梢”的组织架构, 使党建工作的方式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高校在各阶段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师师德联系的必然性

许多人在观念上一直认为党建工作是党委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的事, 高校党建工作在高校办学育人的实践中, 仅仅起到“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作用。这种观点非但不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更不利于高校实现自身“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师[2005]1号) 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乃至高校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反过来, 师德建设本身也是对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与高校党建联系紧密。高校人才培养的历史与实践证明:党在政治上的帮助和思想上的引导, 是教师成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拼搏进取的赶超意识、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离不开思想政治教师坚定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针对思想政治教师的特殊身份, 他们 (特别是党员学术骨干) 在教学科研中, 除了要有“教授意识”、“专家学者意识”, 还要有“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 自觉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 课堂讲授有纪律”。党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和教育自己的成员, 并通过一定的形式, 组织、指引和督促自己的成员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党性修养, 其目的是提高党员甚至所有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高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应该说, 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物质保障。通过发挥高校党建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正面、积极的作用, 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 争取将他们的精神、意志和力量尽可能地凝聚到执政党所要求的方向上来, 使他们理解、认同执政党规划的社会发展愿景, 遵行执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定力, 提高他们驾驭工作以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水平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 党建的成功及常抓不懈, 及时吸收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为党员, 能够形成“党的先进性———党员的先进性———党员思想政治教师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先进性”链条, 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通过思想政治教师的主体作用, 也有助于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贯穿于教学教研教改的各个环节。借助于党建与师德的相互关联, 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思路做好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育人者首先得到教育和培训, 有助于将高校的科研能力与思想政治凝聚力转化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 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运用党的政策开展工作、处理问题、解决矛盾, 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之中豁得出来”。

二、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师师德联系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高校党建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称为教师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它由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大因素构成[1]。师德不是与生俱来的, 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培养。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 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德性要在教育实践中形成, 后者既是教师为完成社会赋予责任的付出, 又是教师自身需要 (尤其是精神需要) 获得满足的过程, 是获得与奉献的统一[2]。惟有思想政治教师自身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他们才会时刻把提升师德摆在首位, 真正视思想政治工作为神圣使命乃至生命的寄托;他们也才会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 也才可能为全面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榜样和提供保障。

当前, 高校都积极开展师德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高校教师的师德总体上是好的。但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 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的鱼龙混杂、文化的相互激荡, 诱发了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违法乱纪、投机钻营、损人利己、愚昧无知、骄奢淫逸等违背法律道德的现象, 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冲击, 师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 师德建设困难重重、问题多多,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浅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只有在高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让教师占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才能使大学生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 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法律知识、道德修养上, 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但是,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是困难重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课堂传授, 遗憾的是,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力不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公共性、通识性、传授性、驳杂性等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常是大班教学, 学生多、环境差, 影响教学效果;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 学习兴趣严重依赖老师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教学课时重, 乏味的重复操作消磨着教师科研积极性, 有一定影响、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少。在时下强调以科研成果多寡为教师业务评核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的大趋势下, 较之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师,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毫无疑问处在不利的地位。何况从课程的难易来讲, 专业课程更多的是传授知识, 提供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必须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改变人的内心世界, 不仅传播人类文明和先进思想, 还必须坚持以人格来培养人格, 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专业课教师的课程多半是他们的研究范围, 又是讲给什么都不了解的学生, 课堂比较容易驾驭, 而思政课教师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效果与精神价值, 努力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 这一思想改造本身的难度就很大。近年来,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 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 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家长的望子成龙, 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 学校以就业率、考研率、科研率论英雄, 教育产业化、教育功利主义倾向, 以及社会一方面出现许多违背常理和法规的现象, 另一方面又对老师提出过高甚至苛刻的要求, 使不少教师“载不动许多愁”。除了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思想政治教师还因其所任课程的特殊性, 使自身多职能化, 在众多苦难面前难免出现“逆淘汰”现象, 以致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基本上是由“年龄老、学历低、干劲小、不上进”的人员来担任。这必然会助长不良教风, 腐蚀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现状决定了要圆满完成这一课程———传马列主义之道、授社会科学知识之业、解思想认识之惑、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之人才———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极为高尚的师德。换言之, 思想政治教师要把握好、坚守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个阵地就必须:积极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创新,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内涵,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时代特征, 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思想道德体系。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到对师德的高要求, 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党建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项理论性很强的实际工作, 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通过把党建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师德紧密联系起来, 能够在第一时间牢牢掌握学校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解决党建工作与实践教学环节处于脱节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不到位、不得力的问题, 保持党的生命力、战斗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是高校党组织、党务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与现实理想、群体理想、个体理想、道德理想、事业理想、职业理想相结合, 这需要长期不懈、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支撑。如果把政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考察, 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以来, 从无到有、从粗略到完备、从世界意义到中国特色, 我国的党建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 高校党建工作要优化自身建设, 在服务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超越现有的功能和作用, 才能确立党在新一代建设者中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威望。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跟党建才能与时俱进, 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特别是党员教师) 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党建的唇齿关系, 自觉使自己成为并引导学生成为拥护党的领导、宣传党的宗旨、加强党的建设的中坚力量。

通过构建党建工作创新机制与整合各种党建工作资源, 从强化师德建设的管理、营造校园气氛、管理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入手, 把党建工作渗透到思想政治教学科研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紧扣高校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寻找党建与师德建设的最佳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 坚持党管人才, 将教研骨干及其团队的精神状态纳入高校党建工作, 选拔能将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的能人将士。党员带头攻坚, 激发团队为校贡献争光。这样有助于克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要么脱离党建搞单打独斗、要么把党建工作摆在中心位置以致于喧宾夺主的错误观念, 掌握党建工作投入方向, 合理使用成本, 追求最佳效益, 努力使党建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三、党建与师德的相得益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

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育人, 只是在切入形式上的侧重点不同。借助党建加强对党员教师的管理, 对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全副武装, 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政治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明确思路、团结拼搏, 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才能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不同特点, 研究新情况、制定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实现打造越来越多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学府的目标。事实上, “师德是教师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理性智慧和积极手段。”[3]良好乃至优秀的师德必然有效引导、带动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较高层次的价值观念转化, 引导大学生把道德操守和个人成长成才结合起来, 把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同时, 良好乃至优秀的师德也对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国民素质健康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新时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进一步增强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高校的党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旨在关怀、爱护一切学生,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思想政治教师与高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 将党建和师德建设联系起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需要, 是打造较为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网络体系, 在高校校园内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格局的手段。反过来, 强化各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党建与师德建设的互动机制, 也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党的基层组织架构, 健全严密的党组织网络。以党建带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凝聚师生精神力量, 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扩大党组织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并促使党组织的壮大, 加强党建与师德建设在工作内容、运行平台、发展目标、实现模式上的相互渗透, 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原则, 还必须遵循当前社会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原则, 才能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和实效性, 才能系统和有效地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18.

[2]王荣德.教师道德教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高校思想 篇2

摘要: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政治保证,为更多的大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只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前进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基础上要坚持人本化思想,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只有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全面进步。在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人本化思想,充分运用了人本化思想,为高校培养出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人本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为大学生指引前进的道路。

高校思想 篇3

关键词: 《离骚》 主题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一、前言

《离骚》是楚国诗人屈原的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里程碑。诗人从自己的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通过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自己的“美政”理想和对人生信念不能实现的苦闷,作品中流淌着浓浓的爱国主义热情,读起来感人肺腑而不失美感。《离骚》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离骚》的主题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离骚》的主题思想不仅表现在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尚爱国情操上,也体现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修身之道上。屈原执着地追求美好的人生品格,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当代大学生都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促进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离骚》中流露出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之情无疑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完美教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传统思想,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力,也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忧国忧民的思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无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了极大的启示作用。爱国主义的实质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大学生理应继承《离骚》和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关心社会,热爱祖国,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它是宽广而极具包容性的。当屈原遇到小人的陷害时,他依然坚持内心的信念,为了国家利益,继续上书,即使屡遭贬黜,也无怨无悔。这就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一心一意考虑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二)提升自我人格的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注意对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培养。

良好的自身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和当代大学生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纽带,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又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起好表率作用。

“修身”历来是我国知识分子的追求。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修身的实质就是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和素质,最终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即社会对自我的满足和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出的贡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也是以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为标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离骚》中屈原的修身观念对于提高自我人格和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想是对未来的不懈追求,是人们行动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说,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屈原的一生都在面对理想破灭的打击,然而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理想的实现是充满艰辛的,所以,大学生要做好遭遇挫折的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才能让理想照进现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引着中国人民奋斗的方向,当代大学生和教师要切实践行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实现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虽然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改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解决高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疏漏,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道路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多元化导致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出现了某些偏差,大学生普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的热情不高。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道德人格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缺陷,如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极端追求享受,缺乏奉献观念;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面前遭遇尴尬。

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也非常重视这门课的教学实践和结果。2005年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加之教学模式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这门课的收效一直不是很理想。

综合来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有目共睹的,能否做好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关系着这门课的发展前景,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一大弊端,很多教师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枯燥的说教,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渐渐地就会厌恶这门课。一些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最终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离骚》这样充溢着人文主义精神的经典文学对于活跃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艺术遗产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大学生可从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情趣。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挖掘精髓,有助于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爱国主义缺失和道德失范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在优化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娇 从《离骚》主题思想看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兰州理工大学,2012

[2]崔寅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J].中国冶金教育,2008(02)

高校思想 篇4

一、天人合一观的教育

传统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追求人类和自然共存的大智慧, 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无时不透露着这个观念。在天人合一观念看来, 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者彼此相通、血肉相连。儒家主张天人一体, 反对人与自然的分割和对立。认为天赋人以道德萌芽, 经过人在后天的努力和修炼, 日趋完备, 达到与天地同流的人生境界。

子思较早提出了儒家“天人合一”学说, 他说:“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指向, 重在天人合德, 意即个人必须经过后天的陶冶和修养, 以铸造一种伟大的人格, 从而以德配天地, 参赞化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可以将天人合一观念引入教育内容中来。一方面, 这种天人一体的观念能使人的道德践履具有了自律的性质。另一方面, 现代社会的人类错误地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 导致人类对自然界采取了一种掠夺姿态。这种片面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才是价值的主体, 自然界是没有价值的, 其价值是以人的需要为前提的。造成的结果是人类肆意地破坏自然, 挥霍资源, 污染环境, 从而导致自然的报复, 造成了生态危机。天人合一的观念可以有助于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二、“礼”乐的教育

孔子非常注重礼乐的修身功能, 论语中记载, 子路问孔子, 什么样的人才是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时, 提到了臧武仲等人, 接着说“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 (2) 礼乐修养是成为一个人格完备的人所不可或缺的。通过对礼节的学习与履行, 人们自然地形成时时事事保持恭敬之心的品格。在这种品格影响之下, 凡事都要敬慎对待, 人们以认真诚恳的态度来处理所面临的每一件事, 努力做到最好并合乎礼的要求, 这样也自然地达到了修身的目的。礼从外在规范人们的行为, 乐是从内调节人们的情感。儒家认识到“乐”是由“心感于物”而形成的, 人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敬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 儒家也看到乐对人的情感能产生直接的影响, 既然“乐”有如此微妙的作用, 那么用它来进行道德感化其效果必然显著。因此, 无论是尧、舜、周公还是程、朱这些儒家圣哲都坚持着“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经人也速”这一道德教化思维路径, 始终秉承着用“乐教”涵养道德情感的教化传统。 (3)

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可以借鉴“礼”乐的教育内容, 这种语境下的“礼”并不包含封建等级制度的礼的规范, 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界都有一定的仪礼的规范, 礼并不仅仅是形式上, 更重要的是通过礼展现个体内心对待他人的发自内心的真诚与恭敬。乐能够平衡道德与情感, 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得到道德提升。这也提示我们要在德育中注重审美教育。“通过对艺术的审美态度、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来培养和陶冶人的感性能力和对生活的审美态度, 进行感性教育, 并使人的感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使精神世界得到提升, 人格得到完善。” (4)

三、仁道和孝道的教育

儒家强调礼乐, 然而有“仁”这个核心的价值, 礼乐才有价值。“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5) 教育人们“学为仁人”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特色。仁不仅是为学的重要内容, 孔子为学的精神状态和要达到的精神境界。他自身并带领他的学生们体验、领悟和践行“仁”。

“仁”道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突出强调“诚”字。“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诚是人的德性最本真的体现, 只有当人事真诚的, 真实的时候, 才能体现人性最深刻的意义。 (6) 仁者爱人, 常怀仁心。孝道教育也是儒家德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孝, 德之始也;悌, 德之序也。” (7) 子路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方面, 如尊敬体贴, 沟通感情, 排除孤独感等。“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8) 叶公对孔子说, 我们那有“正直”的人, 父亲偷了羊, 儿子出来揭发时孔子说, 我们这里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 父亲替儿子隐瞒, 儿子替父亲隐瞒, 正直也就在其中了。可见, 孔子坚持孝慈居首, 重视家庭作为社会基础的巩固。实际上, 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不允许强迫亲人出庭作证, 正是对“亲亲相隐”传统的吸收。现今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孝道观念的教育, 不仅要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即为孝, 也应注重对家人精神上的关怀, 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我国的道德教育系统价值体系长期被西方所宰制, 学校德育对于儒家传统的漠视, 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我们的民族意识, 也使德育理论偏离了中国实际。因而, 学校德育要想寻回自我, 就需要以本土的儒家价值观作为基本内容, 充分发挥儒家传统的教育价值。儒家重视做人的修养, 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其道德教育思想在《论语》等相关著作中均有所阐述, 无疑给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多有益的启发,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即是道德教育, 因而发掘和发扬儒家德育思想, 将之与学校的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体现历史继承性, 既有中华民族特色, 又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

摘要:儒家的德育思想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巨大的宝藏, 其中很多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值得我国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借鉴。本文探讨了儒家德育思想给予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启示。主要包括天人合一观, “礼”乐, 仁道和孝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1 《中庸》

2 《论语·宪问》.

3 李强.兴乐以育德—儒家乐教道德教化观浅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5) .

4 岳友熙.最寻诗意的栖居—现代性与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37.

5 《论语·八佾》

6 杜维明.中庸洞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97

7 《孔子家语·弟子规》

高校教师思想汇报 篇5

被接纳为预备党员快两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经过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也增强了。现将我近段时间的思想、工作情况向党组织汇报。

一、在思想政治上

我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党章、党纲、党建理论和党员权利和义务,我真切体会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更加坚定了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心。认真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激励自己的行动。认真对照共产党员的标准,找出自己的差距,正视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下决心以予改正。同时发扬自己已有的优点与长处,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完成党交给我的各项任务。

二、在工作中

以高度的热情、负责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学工作人员,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为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我积极配合好院系里每个教师的工作,努力做好学校学生教学日常安排工作,并兼任会计班的专业课教师。教学效果得到师生认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与身体特点及学校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

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与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政治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离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自身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将在今后继续加以克服和改正。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克服不足,以新的更大的成绩来回报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和培养。

以上是我近期的思想汇报。希望党组织及时给于我批评指导,我会虚心接受意见,不断改正缺点和不足,在思想上、行动上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并恳请党组织继续对我进行细心培养和严格考验。此致 敬礼!

汇报人:

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篇6

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

自从2000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并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全面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绝大部分高校都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前段的学习宣传还不够深入,不少高校的师生员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准确,有的学校的负责同志甚至存在“三个代表”学习宣传“差不多了”的模糊认识。因此,在当前学习党的十六精神的热潮中,学校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狠抓落实。

要捉高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睦。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任务。在前段学习宣传的基础上,要按照“高度重视、态度坚决、精心组织、积极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领导,使学习宣传比以往更加有声势、有力度、有深度、有效果。

要创新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式方法。比如在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时,一定要大力加强理论骨干、教师骨干、学生骨干三支队伍的培养。在开始阶段,最好请各个领域的顶尖高手讲课,为广大教师做出示范,以提高“三进”的效果。

要大力开展学习宣传雷锋精神的活动。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纪念日。回顾40年来高校开展的学习雷锋活动,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40年来,尽管时代变迁了,社会的道德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但雷锋精神依然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雷锋活动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可以说,民族精神孕育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光大民族精神。因此,当前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学习宣传十六大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在高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应该重点学习哪些内容呢?概括地讲,主要是学雷锋那种坚定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那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优秀品质;那种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钉子”精神;那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些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为了把学习雷锋活动在高校开展好,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克服在学雷锋活动问题上的某些不正确认识。比如,有的人认为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不合拍;有的认为在充分释放人生价值的时代里雷锋精神已经过时;有的认为在追求创新的大环境下雷锋精神过于呆板;还有的认为在基本实现小康的今天,雷锋精神过于苛刻等等。实际上,这都是对学雷锋活动的误解,是片面的观念,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当然,今天的学雷锋活动应该在方式方法上大力创新,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更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同时,还要在高校树立学习雷锋的新典型,使广大学生和老师学有榜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据统计,在我国上网族中青少年居多,而青少年中又以在校青少年人数为多。因此,高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前沿阵地,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开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方法、手段、载体都将发生重大变革。这也是我们强调充分利用网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还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认真学习这些重要精神,对于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网络技术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如何加强呢?

一是针对一些院校把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网下思想政治工作人为分割开来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网上做与网下做的关系,把网上做思想政治工作与网下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既要注意加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网下思想政治工作。比如在网上发现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不仅在网上想办法帮助解决,而且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有针对性地通过谈心交心等方式帮助解决问题,尤其是需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更要在网下给予帮助和关心。

二是在网站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上尽可能做到活泼和丰富多采。据江西财经大学的同志撰文介绍,目前全国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的院校已达250多所,约占全国高校的五分之一。实践证明,这些网站在做好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如站点建设上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内容空洞,形式呆板;栏目设置上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功能,缺乏吸引力;传播形式未走出传统媒体的套路,信息资源不适应网络传播的需要,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要勇于回应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人们的活动半径不断增大,思想越来越解放,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尤其是在高校,学生思想日益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时不仅不“买帐”,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不能给以满意的回应,即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不少,但难以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比如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等等,要想比较准确地回答这些学生们关心的政治问题,没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是不行的。

其次,要把师生员工的利益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的观念一旦确立,就会热情地为群众着想,就会无私无畏,而回应问题恰恰就需要这种无私无畏的勇气。

高校思想 篇7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接班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优劣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推行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高校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是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亟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高校人才全面发展的作用

不容质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人才存在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包含个体、社会价值两方面。姑且不论社会价值,我们单独就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个体价值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使得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意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塑造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价值,这些价值恰恰是个体价值的核心方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进行塑造及培养,使得他们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将他们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人才。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使其成为专业技能与道德品质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所需要培养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内在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之时,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价值。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于高校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引导及客观引导。主观方面:比如各大高校可以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对光大青年学生在思政方面做出正确的引导,提供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咨询服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正确指导。与此同时,高校应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碑祭扫等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先辈们的实践行动中理解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如此一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促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意识。客观方面:高校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行为、思想的正确榜样,树立积极、阳光、向上的正确形象,侧面引导学生们再自己的行为以及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素质

结合实践来看,高校所培养人才应当是扎实专业技能与良好素质二者所兼备的,这是因为前者直接关乎着学生生存质量高低,而后者则决定着他们今后人生发展是否正确以及顺利,因而广大高校除了要做好学生专业教学工作外,还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培养他们良好素质。首先,由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所涉及内容不但包含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方面教育,同时还有心理和法制等教育,但该课程教学课时较为有限,因而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素质,广大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学习以及素质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内容开展重点教学,从而避免思想政治教学因课时短又追求教学内容全面性而起到有效学生良好培养的目的。其次,采取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为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之目的,笔者认为教师还应当在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前提下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比如在每年9月18日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或英雄纪念碑等地方进行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又比如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上播放相关影视图片等资料。结合实践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提升其教学质量,同时更有助于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目的。

4.构建起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评价考核机制

结合实践来看,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评价考核上更多地是采用考试为主,这样的方式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理论成绩评价,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思维以及素质的考核,如此一来必然导致思想政治难以起到有效培养人才之目的。此外,加之众多高校仅采取考试这一考核方式,这就会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只需要通过背知识点通过考试即可的思想,这就进一步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作用地发挥。有鉴于此,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在认清当期形势情况下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为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摒弃以考试为主的评价考核方式而通过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例如提高学生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上的分值,特别是针对某些思想政治问题勇于发表自我看法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平时成绩。如此一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评价考核机制,不仅能够极大程度的活跃学生思维,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出培养人才的巨大作用。

摘要:由于受到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行为、思想独立性,同时他们有着思想开放、敢于表现、追逐新潮、个性鲜明等特质。面对个性迥异且颇丰的大学生,我们应当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校人才。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祖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4):53-55.

[2]甘进忠.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科协论坛,2007(4):274-275.

高校思想 篇8

一是思想观念的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中外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教育之间的碰撞、交流更加频繁, 相互间渗透影响更加明显。这种开放的社会形态影响到大学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模式、信息的交流等诸多方面, 使大学生受到来自校内外各方面的多重影响和渗透, 他们在思想观念上表现出独立性、多变性、开创性、竞争性等积极健康的状态。

二是生活情趣的多样性。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活跃, 兴趣广泛, 不满足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的积累, 尽力开拓知识的广度。思维的广阔性, 促进了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精神和物质追求, 他们通过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社团,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培养自己的情趣,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和生活能力进一步发展。

三是价值取向的功利性。追求真知、奋发进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自我意识特别强, 热心探寻人生的意义, 注重个人生活目标的形成, 关心自己未来事业的选择, 但往往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集体和社会之上。

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新变化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构建和谐高校, 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和谐高校, 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 坚持“两课”教育为主, 专业渗透为辅学生以学习为主,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两课”教学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中之重。“两课”教学必须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力量, 运用逻辑的力量, 让学生信服, 使学生相信并愿意接受真理, 以理服人;必须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的人格、生平等资料,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魅力、充满活力, 以情动人;必须钻研授课艺术, 以高超的讲课艺术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教育学生, 以教感人。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道德教育。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基础。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两手抓”, 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建设入手

1、创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

对学生健全心理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活、学习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 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 校园中的建筑要有合理的布局, 既方便使用, 又和谐统一;校园的绿化要整齐、优美, 使学校四季如春, 充满生机和活力, 校园环境卫生清洁, 还要建立和谐校园文化的标志牌及各种宣传设施。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培养

高校师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方面,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 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由校领导作风、教师作风和学生作风等组成。构建和谐高校必须抓好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要提高构建和谐大学的能力、密切联系广大师生、遵循办学规律、科学决策、注重效率、科学民主、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和师生员工服务;学校要开展师德教育, 增强广大教师的师表意识, 以身作则, 教育、感染和陶冶学生, 使学生在美好师德和教风的感召影响下, 养成良好的习惯, 形成优良的品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其二,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 使全校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 从而形成一种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创新进取、团结友爱的精神状态。

高校思想 篇9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 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 通过内化和外化, 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落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有效的开展, 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 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落后, 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传统教育往往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方式, 而不是启发式的互动教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纷纷感到理论阐述的生硬、枯燥, 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的不够。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欠佳

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 加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滞后, 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靠某一个人, 或者是某一个团队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 集教学、管理、生活、卫生于一身, 职责权限不分, 并且与这种状况伴随的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管理机制等诸方面的回应性不够。

高校普遍缺乏一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水平工作的教师队伍, 现有队伍每个人的业务工作量大, 精力不济, 教育效果差。其次分工不明确, 缺乏多角度的工作思路, 有些行政领导干部忽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学校各级部门与班主任队伍之间尚缺乏高效运作的协调机制。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忽视学生权益的现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是教育者从既定的管理角度出发, 采用的方式多数是训导,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便利很少被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交流、思想管理的三者合一, 教育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或方式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泰勒管理思想概述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 泰勒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标志着管理史从传统管理进入科学管理的新阶段。泰勒管理思想主要强调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资源的最优整合, 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

(二) 借鉴泰勒管理思想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广应用泰勒管理思想, 对于提高管理人员和广大学生的素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高校的管理体制都有重要作用。首先,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学习泰勒管理思想, 有利于培养紧跟时代的管理意识和观念。其次, 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 还要有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进泰勒管理思想有助于建立这样一个科学体系。

三、运用泰勒管理思想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 提升管理内容的针对性和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学校应该针对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采用多种形式, 在不同层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达到学习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发展、教书育人等多重目标。要以讲座、多媒体资料播放等为形式, 举办学习活动, 用现代的管理意识、价值观念和管理方式装备管理者的头脑, 提高他们的管理专业素养。

(二)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首先,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明确责权利关系, 这样整个管理系统才处于良性的、有序的运转状态。其次, 针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采取相应措施健全和完善学校政工队伍制度。加强政工队伍自身建设, 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思想教育及作风建设, 加强社会实践, 更新管理观念, 加强培训, 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三) 高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育是育人, 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 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其次要以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与提供服务, 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 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 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三是要注意把握好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摘要:泰勒管理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大学生追求的人文关怀、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从泰勒管理思想中受到启示, 转变思想教育理念, 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有效。

关键词:泰勒管理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文雄.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现实借鉴及反思[J].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6, (7) .

[2]何绪丽.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在高校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扎实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篇10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意见》指出,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做好高校宣传阵地建设, 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和战略工程, 事关高校能否按照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事关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能否得到坚持,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能否得到有效培养, 对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巩固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局面, 意义重大而深远。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密集、人才汇聚的高地, 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在高校不断加深和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西方加紧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渗透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青年师生的争夺, 高校已成为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最前沿, 成为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重要阵地, 成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斗争的重要战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 具有根本性和战略性意义。高校只有及时主动地占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制高点, 凝心聚力, 塑造强大的民族精神,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方向,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话语权、控制权和领导权。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直以来, 高校绝大部分师生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当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卓有成效, 但是仍存在一些隐患, 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1. 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

目前, 世界上多种文化价值观交锋激烈, 某些西方国家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向全世界推广, 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异己, 对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渗透非常频繁, 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高校, 更是西方渗透的一个重点。国内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以学术为借口, 放松了警惕, 在高校肆无忌惮地传播宣扬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稀释主流文化。

2. 多元化价值观的社会正在形成

新时期, 思想领域的差异性、选择性、多变性和独立性已经不能与往日同日而语, 以主流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思想会更加困难。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让人们在择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高校社会化办学程度的加大和社会组织的多样化使学生不再仅仅作为高校的个体而存在, 也作为某个社会组织的成员参与各种活动, 这对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方式提出了挑战;当代大学生体现出了更加鲜明的特征, 他们个性强、能力突出、特点鲜明、开拓进取劲头足, 但是, 缺乏配合意识, 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 作为高校教师, 不仅要发展好当代大学生的优点, 也要对其不良倾向加以管理和正确引导, 指引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3.新媒体环境复杂

当前, 在网络上争夺主动权、唱响主旋律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网络对青年学生的渗透力极强, 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应用, 使得青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 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 是对我们的一个不小的挑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有意地将话题引到社会热点和政治上去, 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价值解读, 给高校的稳定带来了很多隐患。例如, 过去校园内发生的一些问题经过有关管理部分的处理就能很快地平息, 但是, 经过网络的传播, 就容易变成群体性事件。因此, 网络舆论引导任务十分繁重,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对策

贯彻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 系统地做好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 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

1.必须占领社会主义的主阵地

高校要有计划地、系统地组织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 耐心细致地解答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 增强青年学生对于错误思想和价值观的免疫能力。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入脑、入心工作, 把主流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实践中, 强化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突出效果, 在学校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 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使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让这种信仰能够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2. 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守住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高校党委要确实履行好守土有责的责任。党委书记要亲自抓, 在当前的形势下, 尤其要有忧患意识、主动意识和一盘棋的意识, 在政治方面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切实担负起责任。要把依法治校和意识形态工作结合起来, 做到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 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教书育人的实践之中。要坚持完善和落实意识形态研判机制, 及时准确地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 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 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上蔓延, 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 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严肃课堂纪律, 加强高校的课堂管理,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严格高校学术交流活动的审批, 加强对研讨会、论坛、报告会、讲座等宣传阵地管理, 不给错误言论以传播渠道。

3. 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的任务, 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主体。因此, 必须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 让“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成为每一个高校教师的职业标准, 既要做到专业知识扎实, 又要对学生关爱有加, 做学生爱戴的教师;要让教师自觉投身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去, 让教师意识到自己也是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师德师风败坏的教师要严肃处理, 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上一票否决;要教育教师守住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 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带头做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出理性声音, 激发和传递正能量。

4. 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要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 构建合理的高校信息监控机制, 让网络成为唱响主旋律的阵地。要建设一支以青年教师和学生为主的舆论引导员队伍, 打造主流价值观宣传阵地的品牌, 推进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5. 必须落实主体责任, 完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 篇11

摘 要:微信是当今即时通讯中最为流行的网络社交方式,利用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终端构建社交虚拟平台达到信息交互的作用,其服务功能和较好的用户体验受广大高校学生青睐。图文并茂的信息传递方式使人们的沟通交流更便利,信息传递更及时。利用微信等新媒体特点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既迎合学生社交特点,又突破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书面教育形式,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本文笔者长期运行和管理微信学院平台,通过后台数据分析,总结高校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平台;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45-2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为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无限可能。各类交互APP不断涌现,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必不可缺的工具。微信是当下运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工具之一,其信息能以文字、图片、语音短信以及视频的形式免费发布,能共享互动链接和资源,同时可以利用“朋友圈”进行社交互动。微信的出现,使新闻传播不再是媒体、电视及权威机构的垄断事业,每一个独立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信息采集来源更加丰富,信息传播更加广泛,信息沟通更加频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新思想、流行文化、新技术的前沿群体,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接收者,我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舆论日益开放的今天,转化思想教育理念,利用现代媒体工具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利用他们关注的网络媒体引导大学生思想舆论,是高校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这一背景下以长期运行和管理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微信平台的经验,通过平台前期运作,师生调查等方式探索高校“红色微信”平台建设和信息推送的有效方式。

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包括以大学名称命名的官微、团委、社团、校媒、自媒体、学生会、院系等类别,其中由学校机构官方注册运作的公众平台是认证覆盖面最广、关注人数最多、运营最为稳定的平台,是高校自媒体宣传的新型载体,主要面对的群体是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的校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包括三个特征。

1.1 创办主体的权威性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创办的主体是高校本身,是以高校党委、团委和各二级学院为主建立的,这样就保证了所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加放心的阅读每一条信息,更好地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2 信息传播广泛性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者是所有在校学生、毕业的校友和学生家长,具有广泛的关注对象,如果学校有新的信息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第一时间发给所有关注平台的人,保证了大多数人都可以收到信息,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

1.3 使用的简洁和快速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者,可以通过下载手机客户端扫描二维码和添加公众号简单的方式关注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后台的操作,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发送到所有关注者的微信上,具有信息传播的快速性,避免了由于信息逐级传达所导致的消息滞后。

2 校园“红色微信”平台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优势

2.1 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易于主动查看信息

在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半采用读物、课堂、讲座等集中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书本内容形式单一往往因为过于死板而使学生抵触。高校微信公众号创办主体的权威性,保证了发布信息真实有效,信息囊括了校园新闻、通知报道、学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对这些信息有较大的关注和需求。这种需求就成为了学生与学校微信平台之间强有力的纽带,带来的较强用户粘性会使学生主动查看信息。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群发文本、图片、视频的功能,使发送信息生动、形象,符合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偏好,在较为宽松和自由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浏览和接受发布的教育内容。

2.2 “一对一”传播模式易于信息精确传达

高校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平台,可以第一时间收到平台统一发布的信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改变了以往“学校—学院—辅导员—班级—班干部—学生”的信息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在学校和学生间一步抵达,避免了逐级传达导致的消息滞后、信息损耗和重复劳动,传播更精准迅速。

2.3 存储查询便捷有助于实现教育信息的再传播

随着当下信息传播更新速度加快,一些关键信息容易被大量无用信息冲刷,给信息查阅造成困难。而微信公众平台独立的阅读窗口可以有效保留历史信息,方便存储查阅。发布成功的信息也将在平台后台保存,便于重复加工使用。此外,学生用户可将平台发送信息转发至自己的朋友圈,实现信息的再传播,扩大教育效果。

2.4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参与发布信息,教育从被动变主动

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布运营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必不可少。学生一方面是信息的编辑者、发布者,另一方面又是信息的接收者。自身对学生群体心理把握更加精准,信息编辑和表述更“接地气”,能引发共鸣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来自学生,服务学生”的方式实现朋辈教育,让学生自身成为教育群体的一员,转换角色,让教育从被动变主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建设高校“红色微信”并非指构建专业正式的思政教育平台,而是指利用微信这一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发布既让学生感兴趣,又充满正能量的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校园信息的同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学生事迹、评奖评优、就业信息、比赛报道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学风、心理健康、恋爱观和就业观等方面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每个阶段所具有的思想特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3 结语

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时代思政教育的一种大胆尝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经历从“线下”延伸到“线上”的过程。教育的素材和切入点可以细化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或正规课程,现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并非只是字面上的几个词组,挖掘校园中学生身边的事例,经过加工编辑发布就能把教育点蕴含其中,发生在身边的事也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易于接受。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学生自由关注阅读的媒体,要想在社会各类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关注热点,就必须让内容有足够吸引力。为此,内容发布本着“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主流性与草根性并重,观念引导与行动实施并重,服务学校与服务学生并重”为原则,把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成为一个学生追捧的主流媒体和网络教育平台。

参 考 文 献

[1] 周阳霖.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49.

[2] 柴继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1:27-29.

[3] 孙浩,黄毅.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09:49.

[4] 杨勐,徐娟.新媒体时代“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01-108.

[5] 双维.用微信公众号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5,08:161-16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篇12

收录日期:2014年5月8日

目前,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日趋复杂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把握主动权, 实现有效性教育, 首先需要我们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及相关方面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是多元文化交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性。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断冲击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来传播其文化以影响和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化霸权倾向时隐时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党精神思想上的一面旗帜, 如何更好地坚持和运用,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和改进各种教育载体, 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二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挑战教育载体创新。如目前高校的教学学分制和教师挂牌制度, 实现了学生对教学课程和授课老师的自由自主选择权利, 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 但同时也打乱了传统的有效的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 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载体的功能, 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和难度。特别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社会力量的介入使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管理出现松弛甚至脱节现象。学生居住的分散, 弱化了班级管理意识, 也淡化了学生的集体感, 种种现象都要求班主任、辅导员与团支部、班委会之间加强联系、增加交流, 畅通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教育载体的创新, 如通过手机短信、建立QQ群, 开放邮箱、微博等师生间进行及时沟通, 从而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高校招生与就业体制改革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学习成本增加, 就业压力加大, 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等, 都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疏离感, 传统简单枯燥空洞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则传统教育效果难免会弱化。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手段、拓宽教育渠道才能达到理想教育成效。

三是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众化教育日益普及。教育程度不一的基础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的学生生源, 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学生结构, 彼此差异较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了要求。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 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加紧密与频繁, 思想极易受到影响, 因某种兴趣爱好而走在一起, 容易形成独立的个性群体, 如打工族、考研族、上网族等群体逐渐涌现, 他们一般具有共同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 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成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迫切需要。

多元文化的交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特别是目前社会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转变单纯的理论研究观念,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通过实践不断创新教育载体, 以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单主体”理念, 实现“双主体”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目的性和指向性的育人活动, 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和不和谐因素, 所以提高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转变理念将“施教者”和“受教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理念是超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传统模式, 受教者与施教者构成新的理解、交流的平台, 受教者在与施教者的对话中接受着相互影响。这种新型的双主体模式既克服了主客体模式中受教者无主体地位的弊端, 又消除了单主体模式中施教者无主体地位的弊端, 而这种模式有效运行,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需要从新的视角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二是科技不断发展拓展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短信、微博为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多样的新生活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仅从手机短信及微博为例, 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变化。

据统计, 目前大学生是短信使用的主力军, 手机短信具有传播能力强、隐蔽性强和自由性特点, 可以避免交流双方面对面的尴尬, 手机使用者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 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听课质量、助长作弊行为等, 这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短信如黄色、垃圾、诈骗及反动信息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网络微博更是风靡全球,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对我国网络媒体状况进行分析, “微博正在改变着我国互联网舆论载体的格局, 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形式。”蓝皮书指出, 目前微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 微博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之一, 通过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追捧的粉丝数量, 对事件的发展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 学习、生活与“微博”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今天微博求职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认为, 关注企业微博, 一方面可以搜集招聘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公司新闻、企业文化, 对求职应聘更有把握。当然, 微博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 有些信息无法确保真实性, 这些现象要求我们不断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变化。

三是需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文化多元化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 多元文化现象日益凸显, 以亨廷顿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多元文化将带来世界文明的冲突和文化霸权现象。同时, 也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现象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每一种文化都有优势与不足、精华与糟粕, 因此不同的文化都需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避免冲突, 共同发展。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 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球化移民将导致各种文化的不断交融, 这是人类未来面临的最富挑战性的考验。文化的不断碰撞现实要求我们高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四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一些人类学家提出以下几种观点:传统文化保存了先人的成就, 并使继承的后代来适应社会的某种既定客观存在;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承载, 那么现代人就绝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生物学上的遗传仅仅使我们的生理构造比猿猴先进一些, 只有通过世代承袭传统文化才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讲, 传统文化是现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 也包含如道家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中国的文化传统, 构成了今天中国文化的特质,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得以延续, 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立。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 注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载体的前提和基础。

五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必须注重寓教于乐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原是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的关于诗歌的作用的重要观点, 他在《诗艺》中指出“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魅力”, 即诗应给人带来乐趣和益处, 也应该对人有所劝谕和帮助, 只有具备这些功能才能发挥诗歌艺术的教化作用。可见, 艺术通过明晰蕴涵于其中的普遍性的真、善、美, 发展为自身的个性化特质, 转化成个体感性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这就是“寓教于乐”。今天的教育工作者, 要想做到“寓教于乐”, 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 同时应严肃对待教育工作, 遵循特定规范, 既顺应学生习惯, 又左右受教育者的心灵和审美情感, 引导他们趋善避恶。

上一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下一篇:透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