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12篇)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1
思想政治教育是独立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客观存在的, 其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存在于阶级社会中。在不同的国度, 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虽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但其社会, 家庭, 学校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 对比分析美国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 将对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进步大有裨益[1]。
1.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 各高校开设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在我国, 各个高校都会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并且是作为必须课程, 有相应的学分和学时规定, 这也是中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方法, 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课程, 该方法优缺点都很突出, 好处是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接收到正规的, 系统性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缺点是所教授的内容显得单一, 缺乏多样性。
(2) 以授课为主要方式的理论灌输法
长久以来, 我国形成的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理论灌输法, 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是这样, 其他知识的学习也是这样, 这种理论灌输主要以教师的教授为主, 教师主要负责将相关理论灌输给学生, 学生负责消化知识, 接收知识, 学生没有成为理论学习的主动者, 主要是学习教师灌输的理论[2]。虽然该种授课方法可以做到系统性强可量化的特点, 但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气氛呆板。
(3) 通过社会实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背景之下, 我国各个高校也鼓励和推荐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在学校里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放到具体的实践中, 放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 从而达到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地心理认同, 以无形的方式改造学生的三观, 从而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 通过表彰模范典型达到教育目的
通过宣扬模范典型的优秀事迹, 使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宣传, 使更多的大学生以模范典型为榜样, 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使大学生在有榜样的参照, 从而达到间接的, 内化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5) 通过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我国各个高校基本都可以看到名人雕像, 名人事迹介绍, 高校积极完善学校的环境建设。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情操。
(6) 表彰与批判并举
我国高校宣扬先进的事迹, 表彰优秀的个人, 从而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学习先进;通过批判一些不良的行为, 警戒那些有这类不良倾向的人, 从而使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2.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 开设通识课程
在美国, 各个州, 各个学校都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开设课程的权利, 政府没有强制规定, 但是大多数学校都会开设一些通识课程, 例如, “西方经济学, 美国历史, 公民与法, 美国与世界, 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 大学生生活导论课, 职业道德和社会研究等”, 通过这些通识课程, 与美国政治体制相符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在高校传播。使大学生接受美国体制下的社会价值观。
(2)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美国高校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各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并没有将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做严格的划分, 他们之间互有渗透,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 使二者有机的结合, 潜移默化的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3]。
(3) 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美国, 公民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宗教教育的影响, 宗教常常对美国公民传授与美国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宗教信条, 这些宗教信条包括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通过宗教, 以上帝的名义是实现美国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宣扬。
(4) 高校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高校会积极举行各种校园活动, 通过这些校园活动,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例如学术活动, 特殊节日庆祝和培养团结互助的体育活动等。
(5) 家庭教育与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在美国,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最高的权利, 政府不会强制规定学生读哪所学校, 政府把这种权利放给父母。父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子女的教育的主人翁意识, 而不是只是把子女交给学校, 完全托付给学校教育。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不松懈, 形成了家庭, 社会和学校的一种合力。
(6) 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指导
美国的各个高校里, 基本都会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 用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一些障碍,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
(1) 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同点
(1) 都使用了正面的授课教育。虽然美国没有强制规定学校开设一些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 但是实际情况跟中国差不多, 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都使用了这种直接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授给了学生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4]。
(2) 都意识到通过社会实践, 开展各种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程度存在差别, 但都有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校园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 消化理论, 融会贯通。
(3) 不关是否明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 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都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来实现大学生对本国制度的认同感, 维护社会的稳定。
(2) 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同点
(1)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正面理论知识的灌输, 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发在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 并且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往往是“一刀切”,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方法, 而学生真正的领会程度常常被忽视;相对而言, 美国更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讲究间接地, 潜移默化的教育,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在我国,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 专业课的学习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而造成大学生重视专业课,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 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融合[5]。
(3) 在宗教发面, 我国跟美国有很大不同,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的关系不大, 大学在公共课上一般也不会开设宗教方面的专业课程, 在美国, 宗教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4.借鉴意义
分析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是为了更好的改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肯定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后, 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 借鉴美国高校好的地方, 摒弃一些不利的因素, 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如下五点启示:
(1) 我国应该借鉴美国高校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不能将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界限划分的那么明显, 所有教师都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不能只是“两课”教师的事情, 这样可以较好的避免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问题。
(2) 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方面的力度, 不能只是将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 学生不能只是放在应付考试上, 要加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 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 使大学生真正的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3)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在科技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同时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不少人有金钱至上的观点, 很多人缺乏信仰, 如同美国借助宗教, 我国高校应该借助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纠正当前部分的大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 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
(4) 家长要重视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能把教育的问题全盘托付给学校, 要知道子女最原始的教育来自父母,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重要影响,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将家庭, 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形成一种合力。
(5) 要提高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有心理辅导中心, 但是大多都流于形式, 学校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能充分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 我国应该像美国高校一样, 从思想上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了解学生, 及时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 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 聘用和建设一批优秀的心理方面的教师, 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冯益谦.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2]王悦.中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 .
[3]陈涛.国外学校道德教育和经验启示[J].思想教育探索, 2006 (2) .
[4]刘耀京, 高书文.试比较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J].社科纵横, 2010 (2) .
[5]康宏旭.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之比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4) .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2
在21世纪的今天,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是大学生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关系着高校党建的成败。所以也是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应该说是好的。虽然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个别案例,但他代表不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肯定,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非常热爱,对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他们都比过去时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事实上,这些年,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群体和先进个人不断地涌现出来。大学生支教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支教队员们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可以想象,如果不去西部支教,他们完全可以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完全可以享受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选择了西部,选择了艰苦的地方,选择了接受困难的考验,自愿到西部贫困地区去支教。他们和千千万万的青年志愿者一道,用自己的心血、辛劳和汗水,用知识播撒希望的种子,将火热的青春献给了西部的教育事业,他们才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如果只看到马加爵,看不到这些先进典型,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应该坚持用先进青年的事迹作为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和激励青年,号召广大青年向身边的典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第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认同竞争,期望创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强烈的效益意识等,大学生比以往更期望有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环境。
第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一些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来听到更多方面的声音,并自信能够对信息真伪作出判断;不少学生把网络作为在校园中发表言论、交流感情的最主要场所,从网络开始流行的一些词汇现在已成了不少学生的口头禅。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三,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独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还不强,进入大学以后,竞争环境更为激烈,一时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为此,高校党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这就对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潜在的危机及其动因,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推进党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潜在的危机及其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德取向的迷惘与混乱。在社会转型期间,主导(主流)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和冲击,原先理所当然的价值观遭到一些人的怀疑,乃至被否定。我们已知,市场经济被选择是因其有效率优势,而效率受人青睐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带来更多的利润、财富或者说是金钱。当市场经济将效率作为首选价值时,也就等于在规则的设计上将金钱提升为社会价值尺度,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使然。但有的人们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作用给予了最大限度地扩张,以至于仿佛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都可以凭借金钱而获得满足和实现。正是由此,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社会确实拥有了更有利于它生长的土壤。令人担忧的是,时下这种金钱与人的双重异化已在以不可小视的数量发生,许多本来属于理所当然的光彩价值观的东西,都被有的人当作了待价而沽的拍卖品。
第二,道德调控的弱化与失当。一是道德规范失当。当前的道德规范表现出重理想,轻实际,重说教,轻操作的倾向。道德既在于“应该怎么办”,更在于“究竟怎么办”。而现在的道德教育是针对性可操作性差,空挡多,环境不好或缺失,以至于出现人们无所依托的社会道德空场。二是道德评价失据。经济评价拒斥道德评价的观念大大抬升。一些人认为,经济和道德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市场经济关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它与道德评价是对立的。现实中昧着良心干坏事——惟利是图而损人利己的“缺德事”随处可见。三是道德监督松懈。社会道德体系的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舆论,它是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试金石。当一个社会道德监督的声音非常细弱时,表明该社会的社会成员道德水平降低,社会已经出现道德危机。最后是道德保障的乏力。在社会转型期,大量不道德行为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私德意义上的小节,也侵犯和损害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已经突破了最低的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对此不只是要对其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纪律或法律的惩戒。
第三,道德导引的错位与困境。一是人生价值观的功利性比重加大。近年来由于一些人受西方萨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等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影响,使得这种功利化倾向在人们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关键时刻体现得很强烈。譬如我们高校有的学生,在报考入学和求学动机时,从原来的崇名到现今的崇实;在毕业和择业的意识上,从原来的服从国家需要到现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朋友之间等人际关系时,从原来的以人情友谊关系为重到现在的经济利益关系为重等。此外,道德评价的标准呈多维倾向,善恶不分、良莠杂呈的现象在社会变迁期纷至沓来,给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及其评价体系造成很大冲击与影响。二是受社会上这些负面东西“多重同构”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范式也呈现“多重同存”的情况。有的重于精神富有和人格修炼,有的追求物质享受。在人生价值领域,也有多种分野,或者是几种因素在一个人身上交织或交互发生。有的既赞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也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以天下为己任”,也有的“以自我为圆心”;有的学生表层上求新、求变、求异,深层还是向往“知足常乐”;部分学生渴望竞争,但在行动上举足不前,害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有的人崇尚、羡慕高尚的人生,又不能无视物质与金钱的诱惑,徘徊于精神与物
质、理想与金钱之间。如此复杂生动的人生理念,是社会生活变迁的客观体现,是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分化的必然结果。
在充分科学的考察了当代大学生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以后,要把高校党建的健康发展和进步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起来,由提高带动发展,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环。当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任重而道远,具体的方法及措施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二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尚的道德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力量。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自律。这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四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深化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认识,积极探讨为人民服务的实现形式,从大学生的现实思想觉悟和实际道德水平出发,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五要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集体主义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在对社会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六要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使大学生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很大。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高校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各个环节;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道德理念,强化道德素质,升华道德境界;要引导大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第二,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共青团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先进性。“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是团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是共青团工作又一项重要原则。坚持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青年,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是共青团的一贯任务。二是自主自律性。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地参与各类活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同时又注意调整自己,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发展。
三是时空广延性和灵活多样性。从团员个体来看,团的意识伴随团员的身份作用于主体活动的一切时空;从高校团组织的活动情况来看,它涉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团的教育伴随着团员时时刻刻,而且团的教育活动形式是多样的,有思想教育活动、文体活动、组织活动等等;在各项活动中,又包含着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且很多活动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任务的改变,需求的变化,又不断做出灵活多样和富有针对性的变化和创新,从而使团的教育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四是氛围感染性。高校共青团通过自身组织及其指导下的学生会、社团组织,作为校园建设中一支令人瞩目的有生力量,以其广泛参与,积极建设和注重引导的精神,大力营造创新、团结、拼搏、实践、成长的浓厚氛围,学生身在其中,深受感染。此外共青团通过宣传学习先进典型人物,通过大量的评先评优、推先创优等活动,教育、激励着广大学生。
五是创造性。一方面高校共青团为了适应不同时期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总是在其工作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广大团员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青年人争强好胜求新求异的本能在同等群体氛围的刺激下,较容易转化为求新的欲望,进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第三,发挥高校阵地作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一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三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西方;思想政治;途径比较
大学生政治素养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结构上也在不断地调整,结构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更加丰富。政治素养的综合性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养
思想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大学生思想素养的发展是与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目标相吻合的。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道德品德、健全人格、热爱生命以及人文情怀是党的教育方针中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能够从小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对生命尊重,包括对自我生命和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珍惜和热爱,这是学生善良品质培养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对自我基本的约束,保证自我行为不对社会造成伤害;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对周围的人和物进行关注和关心,形成热情而积极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思想素养是对素质的要求,但是其素质具体落实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
2.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21世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家不断研究和更新思想素养的结构体系,不同的研究充满差异也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思想素养不是单一的知识要求,思想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会更加多元和多样。以思想素养中文化基础的要求为例,在19世纪和20世纪各国的教育目标都注重的是知识量的关注,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和熟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在21世纪,各国知识基础要求更主要的放在知识的运用上,学生不是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而是能够自主吸收和内化知识,并熟练进行运用,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知识重建,具备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品质。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
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在学习中已经逐渐突破被动学习模式,开始了自主学习热潮,亲身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有被动的知识接受发展为有声的言语交流,由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转化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课后延伸学习为一体的主动学习,学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是师生对思想素养的了解没有跟得上时代的要求,目前仍然有很多人认识大学生思想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在教学中出现新型教学模式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特征,表现为课前自主学习引导性问题封闭,课堂互动交流氛围活跃而无多样化见解,课后延伸学习仍然单一表现为习题巩固,学生的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素质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首要环节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思想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学校课程教育与其他途径相结合
学校是西方国家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西方高校课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名称,各学校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主题上集中表现为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宗教教育,据此设定的课程包括20多种,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進行选择。西方思想政治课程除注重显性课程的教学外,更加关注隐形课程的挖掘,包括师生关系、课程氛围、学校文化的构建。除课程的探讨和交流外,西方国家也注重校园社团活动的组织,学生活动在每周形成一定的常规,并得到学校资源的支持。
2.学校教育与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相结合
西方教育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在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也颇有建树。他们把家庭训练作为思想政治形成的重要强化手段,通常通过任务的引导和分配,引导学生在家庭中实践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同时,西方家庭的民主气息相对浓厚,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沟通也主要是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的,无论孩子的成绩如何,父母在教育上更加倾向于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进行鼓励和支持。在孩子能力的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形成,父母大多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目标,亲自践行和自我监督,培养独立、自信、自强的品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较好的支撑。
3.学校教育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当代西方高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具有政治意义的服务中去 。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山野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磨炼,从而增强体能、冒险精神和野外生存能力,以英国和日本最为推崇;参加大型建设工程,将高校学生派到大型工程建设中,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礼貌周”活动途径,在特定的时间内安排学生深入细致地开展一系列的业余活动,强化学生与人为善、团结互动、讲礼貌的道德品质;“宗教教育”活动宣传,通过基督教的礼拜会、感恩节、祈祷会、独立节对学生开展意识教育。
三、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
1.学校教育必修课与多种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
在我国目前实施的思想政治的政策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专业的一个必修课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学期,通过学分制的要求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教学内容外,在其他课程中也相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深化渗透。同时,大学是一个国家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大学生容易接受新型的观点,也更加愿意践行自己的行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仍然呈现出不成熟和不健康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客服各种障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多样的社团活动相结合。各种社团教育应以理念信念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 ,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参与,建立思想政治合力的一个平台。再次,大学生党员和团员是最先进的集体,引领着大学生的思想热潮,是大学生群体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党员学习活动和党员学习新政策的心得体会分享,引导党组织成员关注国家最新动态,客观分析我国形势,树立正确的思想和积极的态度。
2.学校教育与传统浓厚文化的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学生具有终身影响的重要因素,家长的素质和家庭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全面,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不能够形成平等的互动的沟通方式,在方式上重管理轻沟通,重知识积累轻文化修养,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和过度包容,学生形成严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在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中国传统美德的延续上出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逐渐建立家长学校,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意识,引导家长走出家庭参与社区教育和组织,接受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建立平等的文化氛围,关注家庭优秀文化的构建,注重自我修养的不断提高,关注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和实践。
3.学校教育与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思想政治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四个方面,其落脚点在于政治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改变,更需要引导学生将政治理论落实到行为中。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三支一扶”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假期可以报名学校组织的“三支一扶”活动,深入到偏远和贫困农村,开展支教、支农、支医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奉献精神和关爱品质,需要学生能够克服艰难的环境,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以报名参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可以是全国性的大型活动(如奥运会),可以是区域性的政府活动(如经贸会),可以是小团体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教育走进孤儿院)等等,自愿者是一种无偿的形式,更多地在于通过帮助给予他人关怀,通过奉献实现自我的成长,这对于学生的思想修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勤工俭学实践活动是深入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实践活动,通过在学校参与服务项目,为全校学生提供帮助;“大学生村官”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教育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途径,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实践三个主要途径,而且学校是最主要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中国主要通过专门课程和他课程渗透来实现,在内容上需要逐渐借鉴西方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在家庭教育中,中国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支持,但是要逐渐注重平等、沟通家庭文化的构建;在社会实践中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多样化的实践途径,但是需要注意其实践性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荣. 当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研究[J]. 教育探索,2015,01:104-106.
[2]雍树墅. 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J]. 教育与职业,2015,19:86-88.
[3]王熠晔. 当代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43-44.
[4]林春.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途径比较及其启示[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2:46-48.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4
一、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对“模式”问题的研究。《现代汉语词典》将“模式”定义为: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则将其定义为模型与模样。由此可知,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模式”概念指的是将一定事物通过程式化的处理而成为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进而成为处理同类事物时可资借鉴和应用的一般操作样式。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概念套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认为这里的教育“模式”也是一套典型的、概括的、可重复操作的程序,这势必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和简单化理解。确实,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最初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可重复应用的结构程序。但正如后结构主义哲学家们的理解,“一个事物的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是人们依据意义建构的结果,因而,模式一词在使用与发展中已发生了词义的变化,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1]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当是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及一系列教育原则、策略、途径和方法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校兴起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热潮。由于模式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使得它易于在实践领域给教师提供教育指导,因而很快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回应,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试图构建具有自己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教育存在,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对它的理论和实践探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究热点突出表现在对学生的关注。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主要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回归生活和回归学生本身这两个主题展开。在名目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方向中,影响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方面。它们虽然被人们称之为模式,但大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操作体系。我们暂且把这些没有形成完善操作体系的模式称之为理论模式,而把与之相对应的已形成完善操作体系的模式称之为操作模式。
我国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上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很重视在提出基本原理的同时设计出供教育实践者运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策略。1996年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拉思斯等人在《价值观与教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价值澄清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策略,此书列举了“对话策略”等19种策略。而西蒙和柯审鲍姆合著的《价值澄清:师生实用策略手册》一书对价值澄清模式如何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介绍则更为详尽。另外,波士顿大学“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也提出了促进品格教育的一百种方法。[2]虽然不同的理论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操作体系,但总的来看,国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思路极大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国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建构以理论研究为前提,大多数理论研究又来自建立在对教育第一线的实践观察进行总结归纳基础上的实证研究。这样,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有鉴于此,我国在立足于本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积极进行本土性探究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外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介绍和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还很少。值得一提的是,查有梁在1993年出版的《教育模式》一书中对教育模式原理作了专门的系统论述,其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关注教育问题的解决,对教育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可以把这种方法扩展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来。同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其实效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活动。因此要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影响和规范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作用发挥的强弱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因此,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重点应是教育者指导下的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内心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学生的自主选择相统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而学生思想的转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本身。外部教育只有经过学生的认同,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观念,再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仅指教育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而且指在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在此思想指导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应主要表现在: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志和能力;二要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等组织的作用和功能。
反思我国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实际上大学生已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有较为成熟的主体意识,这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能动的主体和自己行为的承担者。二是,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将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但知不等于行。大学生经常有大发议论之“功”,而缺乏实际行动之“力”。他们往往知之不少却为之不多,或者知而不行、言而不行、知行不一。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着力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隐性教育法的运用
隐性教育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使学生在情景的交流中、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对学校的显性教育法而言,它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的隐蔽因素构成的一个立体开放的网状结构,具有知识性、愉悦性、渗透性、潜隐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而显性教育法是一种直接的、带有强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将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生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等广阔空间,对学生的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形成起到的教育作用比正式的课堂教育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更深远。
由于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按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设置的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味生活,使学生在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思想也能得到净化和启迪。这种方法在实施中看不到权威式的训导,不易引发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学生参与意愿强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扩大,影响力增强,教育效果显著。
当代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运用隐性教育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周举办多种学术活动,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思维方式。另外,各种各样的咨询服务构成了国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参与这些咨询工作,其内容覆盖广泛,机构完善。在国内,由于社会环境、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缺陷等因素造成了高校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抵触的心态,这种心态已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隐性教育活动。但同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把隐性教育法与显性教育法相结合。强调隐性教育法的无意识教育并不是说显性教育法就不重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既要靠显性教育的系统灌输,又要靠隐性教育的无形渗透。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有意识的显性教育。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是所处环境和氛围熏陶的结果。因此,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既坚持不懈地注重显性教育法的实施,又注重隐性教育法的运用,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隐性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是无意识的,但对于教育者必须是有意识的。教育者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精心策划和设计,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甘剑梅.近十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3 (4) :32.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篇5
2006-04-12 12:14
周松涛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05年8月26日,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贯彻落实《意见》精神,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各种创新性、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解决当前大学生中所存在问题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当前大学生思想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在思想活动上又存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薄,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部分学生迷恋网络,陶醉于网络游戏以及虚拟的生存方式之中,以至荒废学业。网络是最大的宣传媒体,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2、就业的压力大,使某些意志薄弱的学生不能够正确面对现实,认为学习理论知识没有用处,产生一些不良的思想。
3、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针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特点,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德育工作,使学生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锻炼,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要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每个学年针对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组织专题的就业指导,为同学讲解应聘、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同学了解就业的途径及专业发展方向,同时让同学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消除学生的依赖性情绪。
4、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高校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尤为重要,加强心理健康工作是思想教育的有力保障。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党委、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不足之处,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推出了新的举措。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用科学的理念武装人。学校针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特点,让科学理论进教育计划、进学生课堂、进学生头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广大青年学生的头脑,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
2、用模范的榜样感化人。以每学年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为契机,适时开展向先进学生学习活动,用先进和模范学生的事迹影响和鼓励学生,积极组织要求进步的广大青年学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3、用生动的讲解教育人。通过组织升国旗仪式、“五?四”入团宣誓仪式、“七?一”入党宣誓仪式、“一二?九”成人宣誓仪式,广泛开展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每周的升旗仪式,结合时事和重大纪念日,由校团委精心策划,各班级团支部认真负责,庄严地完成每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使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升华。
4、用恰当的激励鼓舞人。学生工作处每个学期认真组织评优工作,在每学期开学典礼上对思想积极进步、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及文明班级进行表彰,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5、用实践的体验培养人。学生工作处每学期都组织专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通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习交流等形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指引学生增强就业意识,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187—02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衡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根标尺,也是反映教育效果的一张晴雨表。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人们的信仰、观念、价值追求出现新的变化,有的甚至發生冲突。作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在部分大学生中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加之高校前几年的连续扩招,以及近来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而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也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样一个时期缺乏科学理论的武装,势必留下隐患。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广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在部分大学生中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日趋突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高校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归根结底在于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为核心,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起点和落点。也就是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教育,大学生学习归根到底是学习做人,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基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不会做人,就不能真正成其为人;不会做人,便不会真正做事做学问,不会做人,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做人是为人之基,成人之本,这样,最终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合格的现代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信仰与理想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生活。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既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开始出现匮乏现象。这也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困惑,导致部分学生信仰危机。
2.大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对思想道德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个群体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他们从小在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生活上较强的依赖性,情感上较为脆弱,心理上存在幼稚性,以及羞耻的心理弱化,自律观念淡薄,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宜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有的缺乏上一代人身上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往往很脆弱,心理问题随之出现,如何在生活,学习上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特别是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到提早发现,及时疏导,而不是事后处理,悔之晚矣。
3.学校外部社会环境中一些不利因素。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青少年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一些腐朽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随波逐流。此外,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苛刻的用人条件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担心毕业就失业。还有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困惑。加之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
4.学校内部中心移位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灌输式”的静态沟通,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因而对其思想认识触动有限,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有的学校只重视学生专业培养,没有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对教授”两课”的教师没有像教授专业课的教师那样足够重视。其次,部分学生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还有现在一些高校也沾染上社会某些不好的风气,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矛盾和不满情绪。
二、 应对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要把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教育。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利与弊不言而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上教育具有生动,具体、直观等特点,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素材,生动的实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管理工作,建立强有力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要善于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发现错误信息源,及时跟踪,重点控制,开展网下的面对面说服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加强网络研究、探索并掌握网络传播的规律;牢固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主流网络阵地的建设。
3.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的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高校应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一支由医务工作者、心理专业人员和学生工作者为主参加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并通过选派优秀人员外出进修和与其他院校交流合作,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
4.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愈演愈烈,那么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应该把创新作为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来适应市场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站在全球高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同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共存、相互竞争、双赢共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而且还要能够我们发扬传统,保持优势,体现特色,举自己的旗。
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荣辱观教育的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加强大学生的耻感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律性和自我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在今天复杂的社会中切实分辨出美丑、善恶、高雅和低俗,崇高与罪恶,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及学校氛围。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科学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切实考虑他们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措施,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
总之,大学生的素质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未来,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关系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谓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多方配合起来,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闵维方.谈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求是,2004,(396):56-57.
[2]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6,(12):76.
[3]黄希庭.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5-89.
[4]全面分析学生思想状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EB/OL].中国青年网,http://www.youth.cn.2009-05-04.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7
关键词: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路线
引言
党依靠群众路线来开展一切工作, 各种事业都以群众为主。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中, 坚持和贯彻群众的路线, 不仅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而且还有利于推动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 高等院校需要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中, 坚持群众路线, 以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为主开展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围绕广大师生的利益去开展教学, 依靠广大教师来完成教育, 才能够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1. 群众路线的涵义
群众路线就是党在工作当中要紧密联系群众, 党的一切工作都以群众为主, 来源于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 以群众为出发点开展所有工作, 依靠群众来完成各种党的事业。党中央非常注重群众路线教育学习, 大力号召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群众路线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方面教育的理论依据, 有效指导着高等院校开展相关工作。对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 群众就是指广大教师和大学生。所以, 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就要基于教师和大学生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满足大学生实际生活、文化知识和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全面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和涵养,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2.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策略
2.1 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讲解思想政治知识
党的工作需要走群众路线,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 应该以大学生的成长为主, 为了让大学生成为人才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首先, 高校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教学, 用大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的话语来讲解晦涩难懂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内容。老师的责任就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 如果老师讲的话不容易懂, 学生听不明白, 教学效果就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四风”进行彻底扫除, 用红脸、出汗、排毒的通俗比喻来要求广大党员对自我进行批评。这些容易让人听懂的话语走进群众当中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风格, 把高深的政治理论用生活化语言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精神灵魂的洗礼。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利用真实事例和具体数据来教学,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使其更能够感染学生。思想政治学科具有非常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理论高度, 拥有专业学术用语和专业表达方式, 但是这并不代表要用专业的话语去讲授和传播知识, 更不能用复杂难懂的理论给学生讲得云里雾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挖掘深层次的意义, 把握宏观高度, 还需要注重从微观角度着眼, 以浅显易懂的层次让学生容易理解, 只有理解了才更有利于学习和记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为了给大学生一味灌输理论方面的知识, 而不为让他们理解, 就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学。
2.2 思想政治教师要跟学生成为好朋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群众路线, 还需要老师主动走进大学生中间, 跟青年大学生成为好朋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领导干部应该跟人民群众成为朋友。如今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由于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他们个性冲动又不会保护自己。思想政治教师要想让大学生认真学习思想政治, 并且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活动, 就需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走进他们的内心, 关心他们的生活, 以朋友身份真心帮助青年大学生发展。思想政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要平等, 保持平常心态, 老师跟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老师不能认为自己比学生地位高, 如果只是嘴上说愿意跟学生成为朋友, 但是从行为上却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指使学生干这干那, 就不可能走进学生中间, 不可能成为学生的朋友。老师要用真诚的心态来跟学生相处, 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 真心处地为大学生着想, 急学生之所急, 想学生之所想, 做学生之想做, 才能够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支持, 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
3.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就在于坚持走群众路线, 一切工作都围绕群众需要来开展。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时, 坚持和落实群众路线, 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表现, 也是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育人才的主要途径, 需要不断创新思路, 改进方法, 提高效果。贯彻群众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 以此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和效果, 不仅体现了十八大精神, 还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
参考文献
[1]程鹏,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贯彻群众路线[J], 品牌, 2014 (8) :182
[2]吴主敏, 群众路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 赤峰学院学报, 2014 (11) :186-187
[3]关朋, 群众路线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与创新[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4 (2) :282-283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8
关键词:王阳明,《传习录》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师生关系
阳明从34岁开始授徒讲学, 直到57岁逝世, 历时23年之久, 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每到一处, 都建学校、创书院、兴社学, 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明代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天我们仍能从他的教育思想中汲取诸多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阳明哲学思想诞生于程朱理学盛行时期, 在学习方法上朱子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知先行后, 导致学人士子专务虚文, 穷格物理, 实行甚衰。阳明在批评当时著书立说者只求修饰文词、专务虚文时说:“天下之大乱, 由虚文盛而实行衰也。……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 以求知于世, 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 返朴还淳之行。”从这段批评, 我们可见当时社会文化之现状。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对世间忧苦感同身受, 故要担当责任, 拯救世人。由此阳明定下一生的志向:聚集天下豪杰之士, 倡明其学术, 改变士风, 强调知行合一, 事上磨炼, 躬行践履, 进而改变忍心, 提升人的精神品质, 改善社会风化以有益于国计民生。
二、教育思想内容及对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一) 教育方法
1. 德育优先, 兼顾全面发展。
阳明在《答顾东桥书》中云:“学校之中, 惟以成德为事, 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 长于政教, 长于水土播植者, 则就其成德, 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可见, 他把“成德”作为学校教育中的第一等事, 才能专长不同的人须在德育培养好后, 则就其专长精益求精, 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 他在《教约》中规定的课程是:“每日工夫, 先考德, 次背书诵书, 次习礼, 或作课仿, 次复诵书讲书, 次歌诗。”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 德育教育仍旧是第一位的, 因为有才无德的人更容易给社会造成危害。
2.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留有余地。
陆澄问阳明:“知识不长进, 如何?”阳明答:“为学须有本原, 须从本原上着力, 渐渐盈科而进。”“盈科而进”就是循序渐进的意思, 求知为学, 不能欲速, 欲速则不达。他也把为学比作种树:“立志用功, 如种树然。方其根芽, 犹未有干;及其有干, 尚未有枝;枝而后叶, 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 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 怕没有枝叶花实?”通过此喻告诫弟子求知不能有欲速的念头, 不能初种其根就作枝叶花实想, 只要自己勿忘勿助地着实下一番工夫, 知识自然会有长进, 就像种树一样, 功夫到了, 自然有收获的一天。高校学生也是如此, 他们摆脱了中学的学习压力, 进入自由学习的状态, 有人一心想要获得技能, 也有人迷茫不知所措, 其实勿欲速勿乱想, 只要循序渐进, 好好学习, 自然有个美好前程。
3. 因材施教, 因阶段而教。
阳明在答弟子黄省曾问“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时说:“人的资质不同, 施教不可遢等。”教学须根据学生资质的差异, 因人而异, 这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 只会抹杀了才性, “圣人教人, 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 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以上是不同人要因人而异地施教, 就是对于同一个人, 也要因阶段而异。他把人的知识增长阶段比作“襁抱之孩”、“童稚之年”和“壮健之人”, 方其襁抱之时, 只能扶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方其童稚之时, 只能趋于庭除之间;当其壮健之后, 便能奔走往来数千百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资质, 要教以不同的知识技能。在高校中, 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 基础不一, 条件各异, 在开设课程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要尽可能开放转专业限制, 让学生个性化成长。
(二) 学习方法
1. 立志向学, 迎难而上。
阳明认为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他说“大抵吾人为学, 紧要大头脑, 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 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 未尝病于困忘, 只是一真切耳。”其次立志当存高远, 以内圣外王为目标, 以讲学匡扶社会为己任, 而勿以治生盈利为先。他在与门人讨论“治生”问题时, 弟子问:“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 先生以为误人, 何也?岂士之贫, 可坐守不经营耶?”阳明答道:“若以治生为首务, 使学者汲汲营利, 断不可也。且天下首务, 孰有急于讲学耶?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高校学生首先是要立志, 进入大学并非意味着“解放了”, 可以放松, 做学问即是坐学问, 要坐得住冷板凳, 而不是做学问的同时心猿意马, 想着营生获利, “终日向外驰求, 为名为利, 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事物。”
2. 自得于心, 独立思考, 勿人云亦云。
阳明说:“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 虽其言之出于孔子, 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 虽其言出于庸常, 不敢以为非也, 而况其出乎孔子者乎!”虽然学问也需要师友互助, 彼此促进, 但真正的知识或者至精微的学问, 必须是自家解化得来的, 因为“道之全体, 圣人亦难以语人, 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高校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亦是尤其可贵的。
3. 改过责善, 忠告善导。
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改过》中写到:“夫过者, 自大贤所不免, 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 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 而贵于能改过。”改过则须有人指出过错, 阳明强调在指责别人错误的时候要委婉, 他说:“责善, 朋友之道, 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 致其婉曲, 使彼闻之而可从, 有所感而无所怒, 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 痛毁极低, 使无从容, 是激之而使为恶矣。”高校同学之间摩擦, 要勇于承认错误, 批评也应该是善意的忠告, 语言要婉转, 态度要友善, 要善于引导, 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
4. 学有所舍, 学有所长。
有人问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阳明回答:“只要晓得, 如何要记得?”在高校中知识体系庞大, 面对浩瀚的知识, 阳明告诉我们不要死记硬背式地强迫记忆, 而是通晓即可, 不要全部深入钻研, 要有所取舍, 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天下事物, 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 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 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 圣人自不消求知”。
(三) 师生关系
1. 平等信任。
阳明认为学生与老师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的关系。作为教师, 阳明能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并与学生建立了平等、融洽、无拘无束的师生关系。嘉靖三年 (1524年) , 阳明讲学于会稽山书院, 从者300余人。八月中秋, 月白风清之夜, 在天桥泉宴请门人, 参加者百余人, 酒至半酣, 或投壶, 或击鼓, 或泛舟, 兴致盎然, 师生关系和谐若此, 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到很多知识。在高校中, 我们要传扬这种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
2. 教学相长。
《论语·先进》:“回也, 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认为弟子若有疑问提出来, 则可以助他学识相长。一日某弟子也拿孔子这句话问于阳明说:“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阳明答曰:“亦是。此道本无穷尽, 问难愈多, 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 本自周遍, 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 圣人被他一难, 发挥得愈加精神。”可见阳明也继承了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 认为弟子若能提出有洞见有深度的问题, 自然能够引发老师更深入地思考, 这样就把问题探讨得愈加精深。高校学生要认真思考, 主动在课余时间争取与老师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3. 谏师之道。
阳明提倡学生“谏师”, 即学生对老师直言相谏。但“谏师”还是要有一定的技巧, 他说:“谏师之道, 直不至于犯, 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 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 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在高校中, 老师是乐于接受批评的, 但出于尊师, 一定要礼貌地向老师请教。教师应欢迎学生的批评, 这样可使师生双方都得到提高。他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 主张师生之间应以朋友之谊相待。阳明认为, 教师不能伪装道学的模样, 也不要拿一个圣人的架势与人讲学, 叫人害怕, “须做得个愚夫愚妇, 方可与人讲学”。
4. 活泼课堂。
阳明教学不限制在课堂, 经常采取观游, 对话问答的方式, 学生与老师一问一答, 既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又使得老师进一步研习问题。讲学中阳明善于运用讲例子, 打比方的教学方法。一日他坐在池塘边, 旁边有口水井, 他就借水井来比喻做学问, 他认为“与其为数顷无源之水塘, 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形象地告诫弟子做学问与其涉猎广泛浅尝辄止, 不如找准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在高校教学中, 我们要不断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三、结语
阳明立知行合一之说, 强调学者重行, 一生致力事功, 而不是做一个书斋学者, 其一生的教育实践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郭沫若曾在《王阳明礼赞》中给予他高度评价:“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独到主张, 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
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 不仅要鼓励学生学好理论知识, 更要强调行动的力量, 强调把理论知识内化到行动中去,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达到大学教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阳明.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 2003.
[2]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9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思潮反映了不同的阶层, 同样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文化理念的群体的不同政治诉求。不同的社会思潮一方面反映了在社会经济条件改善的情况下, 人们的追求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逐步向更高的精神追求转移的趋势;另一方面, 也表明现阶段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发展同物质文明的发展相比体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各种各样的政治思潮并不能简单归类或评判, 这类似于文明发展中文艺复兴的阶段, 只有经历时间的洗礼和不断深化改革, 才会出现较为一致的主流观点, 在这种观点下, 社会矛盾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相应地也能够满足各个群体不同的政治需求。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和一定的学术观点影响下形成的, 通过一定的社会心态、社会行为、观念文化和学术理论表现出来, 并在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或一定规模群体中得以流行的思想趋势和潮流。我国当前主要的社会思潮有哪些?学界有不同的概括,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房宁的“三分说”, 即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和新左派思潮;萧功秦的“六分说”:1980年代的自由主义启蒙思潮、1980年代后期的新权威主义思潮、1990年代中期的新左派思潮、1990年代后期的新民族主义思潮、本世纪初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最近几年出现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这些思潮, 正确的与错误的相互交织, 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不同的观点相互争鸣, 各异的派别彼此切磋;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它们的浮沉分化与进退起伏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对当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产生着正、负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是民族精神进步的重要催化剂。
社会思潮具有社会历史性, 它总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主导, 又与人们的社会心理结合起来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和愿望, 因此从企业精英、政府官员、技术官僚、中产白领、离休干部到草根民众, 出于各自阶层利益需求, 根据自身价值观念, 他们会对特定的思想观念产生亲近感, 同时会对另外的一些思想加以排斥。这样, 不同的社会思潮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 都会遇到自己的追随者和反对者。”即使是消极的乃至反动的思潮也会因它的某种迷惑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还会形成社会共鸣性。正是这种共鸣性特征决定了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社会思潮的性质:进步的社会思潮具有启蒙、批判的作用, 可以增强思想凝聚力, 引导社会进步, 推动社会发展;消极的社会思潮能扰乱人们思想, 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反动的社会思潮则能腐蚀人们的灵魂, 对社会发展起破坏作用。所以, 观察社会思潮时一定要分清社会思潮的性质。
现代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和发布各类信息, 特别是新网络媒体的传播和使用, 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了解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 极大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新网络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认真研究新网络媒体与思政教育工作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规律, 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 对网络媒体“积极建设、充分利用、加强管理”, 用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媒体这个阵地, 抵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消极、错误、颓废的思想和信息, 避免和减少网络上自由化思潮、西化和分化图谋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和影响, 已成为现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新网络媒体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
网络媒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 也在传递着各种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一套再好的理论如果得不到传播, 不能被一定的群体所接受, 社会思潮就无法产生。从这个层面上看, 新网络媒体的取向深刻影响着社会思潮的变迁。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轨迹, 大众媒介一直是社会思潮的重要呈现和引领载体, 每一种思潮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媒体助推。无论是平面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和其它新兴媒介形态, 都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星云变幻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迹。故此也成为人们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争斗的新领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媒体文化已成为影响学生们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一) 积极影响
首先, 网络媒体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不再受地域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 它使得“地球村”的理想逐步变为现实。与传统的传播媒体不同的是:新网络媒体宣传思想工作宣传地域全球化。传播效果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效果经济化。网上新闻的“即时播发”和滚动播出极为便捷, 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因其新网络媒体的特性, 为我们宣传思想工作以经济合理的投入, 来充分利用全球网络资源提供新的机遇。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宣传网站网页, 各宣传单位组织可以资源共享, 形成合力, 不搞重复建设, 故没有资源浪费, 并且宣传面更广、速度更快、容量更大。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报纸、期刊、书籍、专利文献等实现世界存在的信息统统移至到互联网上, 实现几乎不受地域限制的多媒体网络通讯, 被人们认为是继电视、广播、报纸和出版之外的“第四媒体”, 一直俗称为新网络媒体。
其次, 网络媒体构造了一道新的文化风景, 为人们休闲娱乐、欣赏消遣、宣泄心曲、交流情感提供了更多选择。随着信息量的巨增、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学生拓宽视野, 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 积极改善自身不足, 向世界先进的思想及技术靠拢。传播功能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宣传功能多样化;依托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上快速传播、同步交流、现实虚拟、网上购物、信息检索、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广泛应用, 新网络媒体功能越来越多, 给新闻事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由于其版面不受任何限制, 数据库可保存已经刊发的所有新闻信息, 以供网民浏览查阅, 通过新网络媒体, 人们不必出门就可以查阅浏览世界不同地区, 不同国家的难以计数的电子报刊。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形式多样化。与电视、报纸、广播和刊物不同的是, 通过新网络媒体, 个人或组织可以完全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出版”自己的言论, 被称为网上的作品。现在国内外的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类似个人办媒体的情况, 例如“个人主页”、“电子邮件杂志”、“电子公告版”等。
最后, 网络媒体更多地提供了人们的参政渠道, 同时又使党和政府的工作面临新的考验。总书记、总理率先垂范, 同网友在线交流, 问计于民;不少地方、部门领导与网友“会面拍砖”, 收集民智;近年“两会”期间, 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留言通道, 请网友“晒难题、出点子”, 建言献策, 有效地改进了工作。网络媒体对贪污腐败现象的揭发、披露, 也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网络媒体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同时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呈现更加复杂的形势。
(二) 消极影响
目前, 我国新网络媒体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人对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还处于麻木无知的状态。近年来大量事实表明, 互联网既是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必备途径, 同时也可能成为威胁国家完全利益, 危害国计民生, 腐蚀国民灵魂的魔鬼通道。国外敌对势力将新网络媒体作为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柔性颠覆”的工具, 使得蛊惑煽动、招募非法组织成员、传播犯罪技术、宣传发动心理战策的言论长驱直入, 直接呈现在网民的面前。“法轮功”和民运组织纷纷建立起网站, 非常猖狂, 并采用普发电子邮件等形式, 进行恶毒攻击, 混淆视听。在国际互联网中出现大量暴力、色情信息以游戏方式直接出现在终端屏幕上, 其娱乐性、直观性、诱惑性、渗透性可想而知, 社会危害极大, 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新网络媒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和许多负面影响, 其表现如下:
1. 新网络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问题。
其一, 商业化的不良信息泛滥。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倡导的道德教育标准不同, 新媒体以追逐商业利益为核心, 这就决定了其传播内容必然以追求新闻效应、制造新闻噱头、炒作热点信息为主。传媒行业的低俗风气通过新媒体被扩大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大学校园。可以说, 媒体选题的内容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 大学不再是封闭式的象牙塔, 各类泛滥的、未经筛选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们“狂轰滥炸”。
其二, 监督管理难度大。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用, 为低俗内容和不良信息的隐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带有情绪化、非理性和引导性的信息常常被冠以“正义、良知、理性、爱心”之名进行传播, 爱国主义甚至被媒体曲解为“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 通过模糊概念、曲解涵义, 新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外来文化的与日俱增对高校思政教育造成冲击, 信息的双向传递和多渠道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信息反馈弱化, 信息污染使教育对象也面临严峻挑战, 监管管理难度增大。
其三, 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新网络媒体传播的日益多样性使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呈现多元化特征, 为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提供了市场和温床,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老师对意识形态的把握和理解不同, 在大学教学中注重专业理论教学, 忽视、淡化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四, 虚拟性引发的道德弱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带有很强的虚拟特征, 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容易动摇学生的价值观, 淡化学生的道德自我约束能力, 对民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党情国情等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深、缺乏理想和责任的学生很容易成为传播不良信息的主体, 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倡导的大学生追求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和社会公德教育都造成了阻力。
2.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的挑战。
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 改变了大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强化了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过程中的能力, 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双向交流更趋向于复杂。迫于这种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模式更要考虑从课堂走向课外, 尝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技术, 增加实践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比重, 全方位的设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培养计划。新媒体向大学校园的渗透, 使单向度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教育工作者的部分传播职能和角色被来自社会的新媒体所替代, 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 同时来自新媒体的大量的信息也削弱了教师在
课堂教学的影响力。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反思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利用新媒体加强从教育者角色向传播者、影响者角色的改变, 更新观念、拓宽路径, 寻找适合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途径, 重新确认思政教师的教学角色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三、通过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社会思潮的核心层由少数思想家组成, 各种社会思潮的观点由他们“制造”和“加工”, 并进行传播。而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载体是知识分子, 引领社会思潮首先是引领知识分子, 他们从核心层中接受社会思潮, 然后再传播给大众, 因此知识分子群体就成为了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寒暑表。高校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 既有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又有知识层次较高、思想活跃的年青大学生, 高校历来是社会思潮最活跃的地区,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我们认为, 高校在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高校党委应当把意识形态作为领导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经说过, “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 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 这既是对之前两任总书记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上软弱无力的批评, 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鞭策和要求。高校党委在抓好科研、教学的同时, 必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时, 应当始终把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引领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 应当在宣传部设立专门研究引导社会思潮的机构, 能够经常给学校党委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思潮的信息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建议,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识别、引领社会思潮方面的素质。
第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整体性、意识形态性和教育性的特点, 而社会思潮也有这三方面的特点, 所以应当将社会思潮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以培养思想家兼学者型的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中, 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思潮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社会思潮相结合, 科学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队伍建设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结合。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 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 对社会思潮及其对青年的影响感受最深, 但是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限制, 辅导员中能够敏锐识别、科学分析社会思潮的并不多, 所以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建设相结合。这样, 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帮助思想政治课老师了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针对学生实际;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当帮助辅导员提高对社会思潮的科学认识, 并将此作为辅导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五, 对于文理结合的学校, 要从引领社会思潮的高度注意对文科的教学、研究内容和人才引进的导向。
此外,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这一宝贵资源,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的专题网站, 建立主页开展宣传工作的同时,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合力, 巩固网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善于利用互联网宣传思想政治, 借助国家较大网站, 积极拓展连接, 组织网上宣传战役,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大力加强网络行为道德的宣传教育, 制定网络守则, 约束网络行为, 建立具有普遍适应性、层次较高的网络伦理和道德规范标准, 加强网上信息监管和舆论引导, 注意消除网上消极内容造成的不良影响, 营造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社会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网络文化。
新网络媒体作为信息流动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已经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 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面对新网络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 更新观念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深层次解读[J].学术论坛, 2012, (2) .
[2]董海涛.多元社会思潮与新闻媒体的目标追求[M].武汉:湖北社会科学, 2012, (4) .
[3]萧功秦.当代中国的六大社会思潮: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J].领导者, 2009, (29) .
[4]林泰.科学引领社会思潮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3)
[5]刘建明.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N].新闻与写作, 2008-07-12 (3) .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德育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更是表现出若干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及时、有效地掌握这一新情况,在工作中明确新思路,采取新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新特点
1、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个人经历、知识水平、思想觉悟以及兴趣爱好等不同,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从整体看,多种价值取向并存,如有的把金钱的多寡作为衡量自己事业成功得失的唯一标准;有的以政治地位的高低、职位的升降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否的标志;有的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困惑与多变状态。近年来,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方向,误入歧途,酿成严重后果。
2、强调主体意识,注重竞争和个人奋斗
当代大学生更加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在校园和社会活动中能够主动融入团队,以之为自我发展的有效载体,把竞争和自我奋斗附于切实的行动中去,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潜力。一方面,这与我们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学生过分注重个人发展,集体协作观念不强,只愿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风气,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
3、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人才市场的扩大,高校收费,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深刻变革,为大学生追求物质利益提供了可能。就目前高校消费而言,已呈迅速上升趋势,消费观念、领域、方向更是五花八门。一方面表现了人们生活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出现了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理想、信念丧失的倾向。在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金钱意识普遍增强的同时,有些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道德观念薄弱,心理素质差,在各种挫折面前无能为力,手足无措。
4、渴求成才和心理承受存在严重冲突
不少大学生进大学前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幻想和希望,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成才愿望强烈。但是,当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与自己想象的相去甚远时,成才的心理压力就会很大,无法解脱又不能正视现实,面对失败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内心冲突。学习责任感和专业疏离感的冲突,理想化与现实感的冲突,成功欲与忧虑感的冲突,是导致大学生成才心理冲突产生的复杂原因。
二、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缺失
1、重智育灌输,轻主体内化
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据都在事物本身,事物只能按照其固有本质运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高校德育教育影响要转化为德育效果,只能将大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按照他们固有的本质来发挥效能。传统教育认为,高校德育教育是可控步骤,常常把德育内容用传统智育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而主体的内在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直接驱动力。内在需要越强,对德育内容的接受度越高;德育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内在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越能产生共鸣。长期以来我们倚重于知识的灌输而轻视了主体的需要,因此预期的德育效果往往落空。
2、重单向管理,轻双向同构
高校德育教育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以及接受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德育教育与学生当前的认知、心理、情感、态度之间能否建立起双向同构。智育教育人们考虑较多的是所施加的知识结构与学生智能结构的统一。但德育教育只考虑智能结构是不够的,还应更多考虑与非智能结构的相统一。高校德育教育要尽可能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情感因素相靠拢。通过知、情双向同构,使学生产生认同德育教育的倾向,并激发起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需要与动机。
3、重外在形式,轻环境构建
就德育形式来看,既有直接可见的显性影响,也有“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影响。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之间按预定目的和要求,相互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是德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当今高校德育教育恰恰存在一个误区:德育工作热衷于那些直接可见的、有声有势的、显性有形的活动,以求得外界和上级的好评;而间接无形、潜移默化、隐性无声的德育环境构建则遭到了忽视。这样的德育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有理有序,但实质上学生要么无奈被迫参与,要么参与率很低,效果只会大打折扣。
三、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势在必行
1、德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主线
德育要创新,首先在观念。当今经济、文化全球交融的特定时代,更要求我国高校德育教育要适应这种由共性教育向既重视共性更重视个性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价值观的转变,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为主线的德育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个性的发展。加强理想、信念、情操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2、德育管理:科学健康、宽松和谐
由于高校大学生自身需要、情感、心态、认知方式等主体因素的不断变化,学生的创新素质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培养而成,而是要通过长期的熏陶、培育才能健全和完善。这就需要高校德育教育要摆脱过去那种随意性,将其纳入到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中来。高校德育教育要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制定富有创新意识的相关制度,创设科学、宽松、开放、激励上进、利于创新的管理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和组织他们参与德育管理,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3、德育途径:主辅结合,双向互动
一般而言,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育以及围绕课堂教育的相关教学活动。但随着高校近年来连续扩招,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德育创新要研究这种变化,将主渠道和多种渠道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在管理与被管理之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充当管理者、领导者、教育者的角色,还要充当朋友、同志、亲人、共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只有这样,高校的德育影响才能全面、准确、畅通地被传输,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全面、完善的创新人格的学生。
4、德育评价:机制、科学、有效
长期以来,德育评估的方式、标准、效果,简单划一、笼统含糊,学生的个性特征不能充分发展,他们正逐渐失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新的德育评价体系必须机制化,注重实效,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主线,不能局限于活动开展了多少、声势如何,而要看所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是否为广大学生所认可,是否有利于创设学生创新素质生成的外部环境。对学生德育的考核也不能只是看是否参加活动,而要注重考核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以此来激励学生逐步形成社会和时代所期盼的创新人格。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全面、深入地把握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合理创新,是对当今大学生实施有效教育与引导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德广.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J].中国电力教育, 2004,(3).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校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思想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自此,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兼顾各方,统筹全局。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而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人民服务,则依赖于其思想认识水平,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
党中央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不尽如人意。从高校日常教学来看,政治课上学生缺课问题严重,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有知识内容但无特别德育效果。可见,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实际功效。究其原因,从外部来讲,主要有:
首先,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性比较明显。随着社会物质利益多元化的发展,高额的教育投资大大强化了大学生的效益观念,大学生希望能尽快“回收”读书成本,做任何事情都渴求回报,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大大降低。而由于注重“效益”,有的学生更愿意去学习外语考取证书,而不愿静下心来听一堂政治课。
其次,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过大。由于社会就业体制、创业机制的不完善,许多学生为了在毕业前腾出更多时间实习,在大一大二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同时,过多地参加社会考试,造成学习负担沉重。如此一来,相对于外语、数学及一些专业课来讲,政治课显然是最“不重要”的了。
但是,内因毕竟是最根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政治课的讲授——部分学生认为,政治课上讲的内容过于空洞,如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普遍较单调、陈旧,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较为普遍。
高校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才能使思想政治课真正发挥作用呢? 我认为,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以及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高校课堂讲授的政治理论,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在中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而当前大学生中又普遍存在着一种逆反心理,如果说在小学、初中学习这些理论时还有一点新奇,那么到了大学继续学这些类似的知识,学生无疑会感到厌烦。实际情况是,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强烈,渴望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信息,而政治课上所灌输的显然不是他们认为必要的。当然这也是一种浮躁、功利的表现,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该过多地苛责大学生,而应该因势利导。讲授思想政治课时,教师应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始终站在当代社会的前沿,关注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又使学生疑惑难解的焦点、热点问题。
当今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关心社会却缺少参与。大学生并非不愿投身政治,只是没有途径去深入地了解和参与。而政治课的功能,决不应仅仅限于告诉学生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应更深入地去讲述这一制度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如果想要参与应该如何去做等等。
从形式上看,目前大多政治教师师主要采取讲课本或多媒体课件等照本宣科的方法,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发散思维联系现实,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推导出结论,这就大大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及思考问题的深度,受到学生的欢迎,但这毕竟只是少数。而政治课本,其语言在大多学生看来比较深涩难懂,尽管其内容实质是大家都了解的,学生更希望看到一种更为活泼易懂的语言。
另外,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通过实践来亲身体验当今的社会状况,从而深刻理解国情,“亲自看一眼比老师描述一节课更有效”。有同学表示愿意去西部支教,在奉献中自己来感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去体验、感受。
当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可能仅仅依靠高校课堂,并且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课堂也不可能独立承担这一重任。当今世界,对人们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媒体了,而在所有媒体中,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深刻。互联网上的信息多而杂,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及其人生阅历决定了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识别真伪,学校必须严格监控校园网上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流入校园。而教师则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来使教学形式更生动,感染力更强。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也需要循序渐进,决不可操之过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显著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必将会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接过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秦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埃米尔·涂尔干,李康等译,《教育思想的演进》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12
一、当前大学生宗教意识特征
(一) 信教比例不高, 但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较高。
在被调查 的771名大学生 中 , 50.7% 的人不信 仰宗教 , 15.1%的人信仰宗教 , 信教比例不高。但与此同时 , 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较高。32.4%的学生“对宗教文化好奇或喜欢”, 2%的学生“准备信教”, 并且他们对宗教持比较宽容的态度。在他们看来, 信教完全是个人的自由, 根本无需理会。因此大学生对信仰宗教的态度, 持“反对”态度的只有9.3%, 而持“赞成”和“无所谓”态度的则高达16.3%和69%, 甚至在“是否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的问题上, 43.1%的学生“不清楚”, 15.4%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这充分说明大学生信教比例虽然不高, 但对宗教感兴趣、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对无神论教育持含糊不清态度的比例较高, 且有不断上升的势头。
(二) 信仰动机功利性与信仰行为随意性并存。
调查显示, 30.5%的学生之所以信教, 是“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变故而寻找精神寄托”, 11.6%的学生是“需要教友的物质或精神帮助”而信教。这说明受传统文化影响, 大学生信仰宗教具有突出的功利性特征, 大多是他们在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遭遇困惑、挫折时, 才想到通过宗教寻求精神上的慰籍, 其宗教信仰动机功利性强, 宗教信念淡薄。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之下, 其宗教行为往往带有随意性、自发性。访谈中, 有少数学生表示虽然参加过礼拜朝圣、烧香拜佛等宗教活动, 或佩带过与宗教有关的饰品, 但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 “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占3.8%, “偶尔参加”的占29%, “对宗教教义教规及经典文献比较了解”的占6.4%, “从没有接触过”的占51.6%。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大学生的宗教行为认定他们有宗教信仰, 并把他们归为宗教信徒, 而应结合他们的心理需求作客观分析。
(三) 宗教认同感趋强, 但对宗教文化认识较模糊。
大学生身处高校, 学术氛围活跃, 国内外学术交流密切。宗教以其新奇的内容、丰富的宗教活动, 诸如“行善济世”、“修己度人”之类的哲理及“趋善祈福”独特的心理关怀, 不断吸引这些追求个性、好奇心求知欲极强、需要精神寄托的大学生们, 使得他们不自觉地审视并接近宗教。在调查中, 45%的人对“宗教文化、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最感兴趣, 41%的人对“宗教教规、节日 、礼仪、风俗基本常识 ”最感兴趣 , 9% 的人对“宗教的形成传播历史”最感兴趣 , 5.9%的人对“宗教教义 ”最感兴趣。正如调查中一些学生所说:“我之所以信奉基督教, 完全是为唱诗班的音乐所震撼, 为它的美所吸引。”由此可见, 宗教所具有的神秘、绚丽多姿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吸引大学生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宗教的内涵、理想、价值精神的追求, 宗教产生基础等问题的认识, 他们却比较模糊, 不够完整准确。19.4%的人认为“宗教是人们幻想出来的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6.9%的人认为“宗教是迷信”, 甚至有1%的人认为“宗教是一种真理”, 21%的人“不清楚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内涵理解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缺乏正确认识和辨证思考, 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
(四 ) 能正 确 评 价 宗 教的 社 会 作 用 , 但 对 党 的 宗 教 政 策 不甚了解。
作为特殊文化群体,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能够正确评价宗教的功能, 相对理性地分析和判断宗教的社会作用。74%的人认为宗教“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37%的人认为“宗教有助于调整人的心态作用”, 29%的人认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 保证社会稳定”。但同时 , 我们也发现, 由于缺乏正面教育和引导, 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规等认识模糊, 28.1%的人认为“可以在高校校园内进行宗教活动”, 32%的人“不清楚”, 两项合计比例高达60.1%。正是这样一种模糊认识, 使得境外宗教组织顺畅地在高校校园内渗透。对于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的问题, 45%的学生认为“可以”, 32%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 30.83%坚持党员不能信教。90%的学生没有阅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定》”。
以上调查表明, 大学生宗教信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徒式的信仰, 感性成分大大高于理性的追求, 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 宗教在道德、人际交往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调整作用不明显。部分大学生宗教认同感趋强, 寻求宗教庇护的心理意识强等状况应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宗教意识的主要成因
(一 ) 社 会 环境 及 民 族 、家 庭 环境 的 影响 。
从社会环境来看, 社会转型时期, 人与人之间利益格局变化, 传统价值观及行为规范产生变更, 导致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 出现诸多“失范”或“非规范”现象。这让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感到迷茫, 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依靠。在此过程中, 伴随社会上宗教升温、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以及宗教具有的道德规范功能、抚慰心灵精神寄托功能, 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投向宗教。
从民族环境来看,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 其中一部分已演化成特定地域、民族的生活习惯, 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于此、长于此的学生因为整个民族都信教, 自然而然也信教。
从家庭环境来看, 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 学生受其熏陶, 自然而然地信教。被调查的信教大学生中有45%的是因为“民族风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这一点在来自江浙一带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因为其父母长期从事商品贸易活动,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 做生意的风险很大。市场竞争的风险常常导致他们要祈求神灵赐予好运, 学生长期在父母的影响下, 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宗教信仰。
(二 ) 西 方 宗 教 势 力 有 意 识 渗透 。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变革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 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未来高层次人才的斗争更加尖锐激烈。宗教作为西方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因其特有魅力, 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所以成为敌对势力向高校大学生宣传西方思想文化的有效形式。西方宗教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接近高校学生:有的外教利用大学讲坛, 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宗教观念, 宣传西方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 有的宗教团体组织专门人士混入大学“英语角”, 对大学生进行宗教宣传, 发展教徒;有的宗教团体利用网络和广播电台等虚拟空间进行宗教宣传, 使一些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宗教观念。本次调查显示, 60%的学生是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作品”接触宗教知识, 5.2%的学生是通过“宗教组织的宣传”接触宗教知识, 1%的学生是通过“与境外、国外人士的交流”接触宗教知识的。
(三 ) 高 校 思想 政治 教 育 针 对 性 不 强 。
虽然, 近年来高校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重视和强化。但是,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 教育形式单一、生硬, 对学生人文关怀不够;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理想信念教育欠深入具体, 尤其是部分教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没有清晰的思路。再加上宗教特有的政治敏感, 导致课堂教学中存在宗教观不敢讲、不好讲、讲不好的现实问题。在调查中, 有33%的学生反映“大学老师没有讲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容”, 49% 的学生认为“讲过, 但效果不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教育的缺失或实效性不强, 极易导致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 出现迷失理想, 无所适从, 最终寻求宗教庇护的现象。
(四 ) 大学生 心 理 因 素 的 影响 。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自尊意识, 但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缺乏足够的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能力。当学习、生活遇到困难, 或情感方面遭受挫折时, 极易产生不适应感、焦虑感和压抑感等消极情绪, 甚至出现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为了寻求安全感和自我安慰, 有一部分学生就会选择信仰宗教。调查中, 信教学生中有25%的是“因生活、情感等变故而寻找精神寄托”。
三、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及引导对策
(一 ) 加 强 马 克 思主 义 宗 教 观 教 育 , 引导大学生正 确 认识宗教本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 而构建的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作用、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其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实践性, 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为此, 高校应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 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无神论和有神论、科学与迷信的界限, 区分宗教与迷信、宗教和邪教的界限, 辩证看待宗教现象, 理性分析宗教问题, 深刻理解宗教本质、社会功能和发展规律, 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待宗教。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教育等课程中, 加强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 使他们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党团员不能信仰宗教、宗教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等政策和法律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同时, 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改进教育方法, 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贴近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增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层次性, 体现教育的人本性。
(二 ) 营造 积 极 向 上的 校 园 文化 , 强 化大学生理 想信 念 。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阵地, 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 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 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抵制乃至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应抓好校园政治文化建设。通过学生业余党校、团校等形式, 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思想, 宣传科学理论,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领学生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抵制和消除宗教的不良影响。其次, 要依托各类学生社团组织, 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主题鲜明、感染力强、参与广泛的科技文化活动、体育文娱活动及节假日文化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 有效地把德育融入各种活动之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再次, 通过举办兴趣小组、文化活动、讲座等形式, 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净化校园“空气”, 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教育熏陶, 在参与活动中思考问题, 探讨人生真谛, 激发爱国热情, 逐步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 ) 加 强 大学生 心 理 健康 教 育 , 提高 抗挫折 能力 。
高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辅助方式, 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从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等方面入手, 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同时, 高校辅导员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注意他们的行为、动向和心理状态变化等, 给他们提供有效合理的交流途径、倾诉场所, 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各类困惑、疑难、不安, 从心灵深处关怀、慰藉他们, 使学生不仅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而且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心理调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 ) 加 强 校 园 管 理 , 抵 制 境外 宗 教 组织 的 渗透 。抑郁1. 798 ± . 5411. 655 ± . 4432. 654
加强校园管理, 构建和完善校园文化安全体系, 是积极防范和抵制宗教对大学校园渗透的有效措施。在日常校园管理中, 可建立反渗 透网络 , 校园内的 学生组织 、学院 (系) 、政保、统战、宣传、外事、教务等部门, 要加强相互联系, 形成反渗透的合力。加强对那些以学术交流活动为背景, 进行宗教渗透的人士的了解, 密切关注其动态, 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对外籍教师、留学生和港澳台侨生的教育与引导工作, 既尊重其宗教信仰, 确保其宗教活动在合法的场所进行, 又引导他们遵守我国的宗教法规, 不允许其在校园内传教和从事其他宗教活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62.
[2]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4]李建生.谈谈高校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原则及其应用[J].宗教学研究, 2010 (1) .
[5]高惠珠.论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 .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荐阅读:
当代高校09-12
当代高校教师06-18
地方高校现当代美术06-24
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08-25
当代高校电子档案管理09-04
当代教育思想07-25
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1-11
当代中学生思想教育06-28
当代思想政治10-02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