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

2024-09-12

当代高校(精选12篇)

当代高校 篇1

“内在进取”是高校青年教师成才的关键,而进取动力的源泉和方向取决于合理的角色定位。青年教师的成才既要体现挖掘自身潜力、享受职业乐趣、实现人生价值的不同层次的内在需要,同时必须以十八大报告对当前中国发展形势的精辟分析和科学判断为现实起点和价值方向。通过“能够”与“允许”的综合考量,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必须担负起青年导师、理论工作者、创新者的角色,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专业理想和中国梦,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青年教师是高校最具发展潜力的一支队伍,必将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主力和骨干,因此如何引领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能够担当重任的社会栋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校青年教师的成才过程中,“外在引导”当然是必要和有益的,但“内在进取”更关键,而进取动力的源泉和方向取决于合理的角色定位。

合理的角色定位是“能够”与“允许”的综合考量——前者指成才的主观要求,后者指成才的客观环境,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就主观要求而言,青年教师的成才体现着挖掘自身潜力、享受职业乐趣、实现人生价值的不同层次的内在需要;就客观环境而言,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十八大报告对当前中国发展形势的精辟分析和科学判断,为每个高校青年教师的合理定位提供了现实起点和价值方向,是实现合理定位最重要的客观依据。从当前形势出发,当代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担负以下三种角色:青年导师、理论工作者、创新者。

一、“青年导师”: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

教师作为一项职业,在我国有明确的职责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校青年教师不但要成为大学生的学业导师,而且要勇于承担起心灵导师、人生导师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征,比如在年龄和心理特征上与大学生相仿,实现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从而进行有效引导,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要成为“青年导师”,高校青年教师必须致力于“威信”的形成和维护。首先,格外珍惜“自然威信”,注重自己的仪表、作风和行为习惯,坚决避免有损职业形象的言谈与举止。其次,以身作则,不但要自觉践行好学、严谨、创新的治学理念,还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用自己的道德实践与人格去教育学生。最后,用“公平、公正”去维护威信,尽可能消除社会差异所带来的歧视与不公,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尊重、理解并信任他们,以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教师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它使学生确信教师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引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效能得以大大提高。作为高校的青年教师,要实现自己作为“青年导师”的职业理想,就应当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形成和维护自己的威信。

二、“理论工作者”: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理想

在现代社会,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职业越来越被限定在狭小的专业领域,个人利益似乎直接取决于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于是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提高便成为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专业创新者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创新局面,要使自己的专业研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恰恰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自身的专业中,甚至必须超越眼前的具体工作深入到意义和价值这类更具有普遍性的领域之中(萨义德),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无论自身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自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成为“理论工作者”,立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专业研究,这样才会使自己的专业研究更接地气,从而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作为“理论工作者”,高校青年教师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热情,关注、追随和研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结合教学现实以及社会实践提出新课题,把自己的专业研究工作和回答这些新课题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意见。

作为“理论工作者”,高校青年教师应当积极反思自身专业研究的社会意义。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出发,发展经济仍然是我国面临的头等任务,我们的专业研究首先就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次要做有利于人民的研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研究,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明生活的需要;最后要做诚实的研究,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揭露欺诈等不道德的行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三、“创新者”:青年教师对专业的自主发展

作为社会人,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迫切希望尽快融入教师集体。而包容的集体及其集体文化,能更快引导青年教师融入集体中。和谐的教师群体不仅使青年教师工作满意,而且由于和谐的工作关系,可以起到良好的“传帮带”作用,互相学习,取民补短,共同进步。青年教师在教学方而、专业方而、科研方而可以更快成民和成熟,尽快实现角色认同,促进专业成长。

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从继承式教育向创新教育,从整齐划一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深刻转变。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工作积极自主。青年教师是未来高校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年轻,思维活跃,具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教育理念。学校可以鼓励青年教师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内化新型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不断探索和完善多种教育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对人学生产生强人的吸引作用,获得他们的认可。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关心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日益提高,角色认同不断深化,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结语

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多主体性。他们身上所迸发出的创造性和进取性,绝不会只把自己限制在职业理想上,除了作好“青年导师”,高校青年教师还能够成为“理论工作者”和“创新者”,广泛参与社会建设,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反过来看,高校青年教师唯有自觉成为“理论工作者”和“创新者”,才能更好地扮演“青年导师”的角色:一方面,专业过硬,正直诚实,忧国爱民的教师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热爱真理,坚守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创的精神,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高校 篇2

饶贵生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在这里以“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为题作个发言,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引发大家的思考与重视,以此推动我院的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9所,其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9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583.50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1884.9万人;全国各类高校教师12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毛入学率达到15%,即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成功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新跨越,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办大学既要建大楼,更要育大师,养大器。能否培育出一支素质好、水平高、作风实的师资队伍是关系到一所大学能否培育出优秀合格人才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我国秦朝以前,以吏为师;汉代以后,以儒为师。唐朝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近代,教育学辞典中,教师定义为“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专业人员”。古往今来,教师有着诸多雅称,如:

师长:老师与长者。《周记•地官》:“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后用为教师尊称。

先生:按《礼记》注:“先生,老人教育者。”《孟子》注:“学士年长着,故谓之先生。”用作教师的尊称。

教授:宋以后学官名称,掌学校课试等事,现作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讲师:古为讲解经籍的教师,今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助教:学官名,始于晋,协助博士教授学生,近代成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人梯:指那些为别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

蜡烛: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照耀人间。(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赞誉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慈母:师如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园丁:管理花园的人员,指教师辛苦、勤劳。

灵魂工程师:塑造人类的灵魂,是教师的崇高使命。

老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从老师的含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师是一个崇高的、神圣的、受人尊敬的群体,从事教育工作尽管非常辛苦,责任重大,但无尚光荣,令人向往,意义重大。进一步明确教师的真正含义,有利于增强大家的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高教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教育部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总之,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说》第二句话即指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韩愈用简短的一句话全面概括了教师的基本任务。这句话自此流传,并被后世广为认同。根据16号文件精神,我认为,高校教师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全面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应肩负起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责任:

一是岗位责任

教师岗位是专门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岗位。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忠于职守、献身教育的信念。干一行,爱一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决不能为金钱所动,为名利所惑,为地位所诱。忠于职守是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甘于献身体现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境界。教师只有忠心耿耿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能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懈怠或玩忽职守,就不可能把教书育人这项神圣工作做好,从而就会造成损害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第二,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在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感情,教师只有把这种感情带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但是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师才能出高徒”。

第三,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高为师。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从事本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知识更新非常迅速,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才能接受新思想,获得新知识,才能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身正为范。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榜样,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

二是社会责任

大学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作为知识传播者,大学教师自身拥有知识仅仅是其职业使命的阶段性实现。大学教师的社会责任在于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知识传授技能应成为每一位大学教师所必须掌握并日臻完善的技能,成为大学教师的一项基本的专业能力。

首先,大学教师要牢记自身的社会使命。通过促进科学进步,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引导人们在开发大自然宝藏的同时,丰富完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引领人类迈入道德高尚的生活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学教师应在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尽己所能,以自己的探索活动完善学科专业,时刻牢记自己的知识探索活动与伟大而壮丽的人类事业联系在一起:自己的进步影响着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的进步,应该永远走在其他领域的前头,以便为人类的发展开辟道路。

其次,大学教师应注重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完善”。学者的社会使命在于优先地、充分地发展自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在于借助自己的知识探索活动为社会提供一个学者所能提供的最大化服务,从而实现“社会完善”这是老师们积累探索知识的最终价值体现。但“社会完善”的实现又直接建立在“个人完善”的基础上,即在实现该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努力,最终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完善”。

三是国家责任。

我认为,教师还肩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教师必须承担“责任”奉献“师爱”。所以,要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第一要义在于树立起教育报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意识、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育人的意识。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一名教师也必须将自己从事的职业置于整个国家的建设事业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首飞成功举世注目、人民教师育人成材万众敬仰,二者的立足点都是国家的发展、只是分工不同罢了。当有了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意识之后,我们就有了强大的推动力去从事我们所做的平凡甚至是枯燥而琐碎的工作。

大学教师在大学中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的主要角色,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青年学子理想信念和民族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的重任,这一点,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

第一,教师自身首先要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不能忘记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特别是1840年以来内忧外患、饱经风雨、经受了无数的屈辱和磨难的沧桑史,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战争的硝烟已远离我们了,但我们国家目前仍面临着巨大的隐性民族生存压力与挑战,如由于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侵略”,高科技差距所造成的民族生存高压态势,能源安全,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威胁,反华势力的干扰等等,这些问题不论你是否察觉但都客观存在的,这些危机已成为中化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严重障碍。所以,我们高校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要有忧患意识,并使之转化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给青年学子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改革和创新,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责任意识转化成为学习知识和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培养,将来能主动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李岚清指出:教育是崇高的公益事业,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在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针对大学老师肩负的重任和职业要求,我认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十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第一、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当好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志存高远,富有爱心。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的好教师爱生如子,一想到学生,责任感就自然升腾。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包括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顽皮的、犯过错误的,他都能看出学生各自的优点、长处、潜在的能力与发展前景。好教师是学生集体的核心,具有亲和力、影响力、带动力。

要为人师表 ,就必须首先端正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认为,修身的主要方法是端正思想。心正才能身正,心修才能身修。所以人的修养主要是修心,即加强内在的修养。如果做教师者常常不满足所得到的利益,终日忿忿然,那么其所思所想就容易偏激,就不能公平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如果身为教师贪图安逸玩乐,放肆无节制,看问题就会背离常理,处事就会违反常理,对学生将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做教师者,其行为举止之先,必须解决端正思想的问题,应时时内省自律,慎言敏行,诚信不欺。孔子说:“五日三省吾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教师是学生和人民的直接榜样。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

同时,教师还要重义轻利。“临难勿苟免,临财勿苟得”(遇到危难,不要总是想怎么去逃脱它;看到钱财,不要总是想怎么去占有它;),要注重名节,不要见利忘义。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教师者,就应该在富贵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其所惑,即使应得的富贵,也要节制自己,不能丧志忘义。在生活中有一定困难时,也不要为非分之利所扰,而要坚持自己的道义信念。即使在强暴威胁下,也不能与邪恶同流合污,要身透正气,给学生以正气的熏陶。教师的一切作为都应是为道义,为了学生,而绝不应为个人的名利。

总之,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就是不具备正确灵魂的教师;而缺乏正确灵魂的教师,其职业道德和能力则无从谈起。

(孔子: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一切以道义为先。现在世界各地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

第二、广博的专业知识

高校的教学内容常常处于本专业知识的最前沿,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是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走进教室的前提。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瓶水,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就无道可以传给学生,也不可能“授业、解惑”。

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灵活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才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书是教师的天职,知识和学问是教师履行教书职责的看家本领。因而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博学,首先,表现为精通专业理论,具有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知识储备,要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精通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前沿动态及发展方向,并据此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其次,要具备起码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再则,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尽量拓宽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通才,要有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主要指教师的受教育水平,生活阅历、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交叉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总之,要厚积薄发,处理好“一桶水”与“一瓶水”的关系,要使自己的教育对象在大学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否则是难于完成 “教书育人”的重任,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的基础,必须夯实。

(亚里士多得: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马克思称他“最博学的人”。其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有哲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宗教等著作近千部,为后世的科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善于传播知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教师如果掌握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愉快和享受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学到坚实的知识,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我们评价一节好课或说这个教师的课上得“漂亮”,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在肯定该老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对于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而言,研究和掌握教学艺术,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这是对教学基本功更高层次的要求,但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要清楚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所包含的要素,加上刻苦勤奋,使自己成为教学艺术家是完全可能的。这就需要了解教学规律并掌握专业教学方法和传播知识的本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并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教师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职业性、适应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主动性与启发性想结合等原则。

一般地说,青年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必须在实践中刻苦磨练,形成以下六种教学能力,即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命题组卷能力等。这些能力要素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基础。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其根源必然体现在教学能力要素的差别上。

在知识的传授中,首先,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必需的。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准确鲜明,形象生动、逻辑严密、赋予节奏感具有趣味以吸引和感染学生。其次,还应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在课堂上要调动全班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有时还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这都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最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教师应有一定的多媒体操作技术,编写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于丹:百家讲坛著名讲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她的教学在北师大最受欢迎,上大课连走廊都站满了学生。这来源于她的教学艺术,尤其是语言艺术,生动的描述能力,逻辑思辩能力。如:“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第四、超前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大学教师的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日益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这就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我们的教师应保持对信息获取的欲望与需求,工作中要不囿于传统习惯和模式,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一是观念要创新。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育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师必须树立新型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价值观。

二是知识要创新。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作为教育者本身可能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盲。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因此,创新意识决不只是科学家的专利,他应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基本特征。

三是方法要创新。近年来,教学方法创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大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学方法创新在于有模式而不唯模式,要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学生获取知识的切入点,用良好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我院引进了德国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是管理要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还表现在管理上,首先,教师要树立管理育人的意识,通过规范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思维习惯,而不能把管理看成是整学生、压制学生。其次,加强管理的民主性,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管理,要给每一位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再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管理上需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乃至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所以,要管好学生,教师必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从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是情感管理,要融管理与情感之中,做到言、行、情融为一体。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团结的情感环境,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相信学生,亲近学生,设法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以情感动学生,以爱学生为出发点,把微笑洒向学生,洒向课堂,并以此为纽带,架起师生心心相印的桥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令则行”、“春风化雨”目的。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先进的科技对人的知识水平无论从深度、广度上都提出了新要求,科学本身就是创新,作为培养科技管理人才的大学教师更应具备创新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教师光荣的使命。

(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致力改革封建教育,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文理通科,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北大从此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

第五、强烈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意思。即是对某种事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并且在理想、言论和行动上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理想,达到事业有成的境界。大学教师树立敬业精神主要应依靠教师自身努力。

一是要立志从教,爱岗敬业。立志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理智的岗位表现。只有立志才能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才能实现立志。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氛围中,价值观和利益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选择从事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利国利民的崇高事业。教师既然立志从教,就应爱岗敬业,无悔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把育人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把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定位在“桃李满天下”和让学生成才上。

二是要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教师既然立志从教,就必须爱岗敬业,专心致志,把精力集中在受教育者的培养上。

第一,在高等学校职能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自觉坚持以育人为本,把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统一和结合起来。

第二,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关心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三,根据社会需求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为核心。

第四,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为人师表,使自己成为受学生尊重、社会知名的学者专家。

三是要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教师立志从教有种种机遇和有利条件,也有种种困难和矛盾。教师要矢志不移,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需要宽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一是在各种价值观冲击和利益机制驱动面前,要增强立志从教的坚定性,淡化名利,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二是,面对由于某些制度不完善和政策欠公正等引发的矛盾和困惑,要增强适应性,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分析和抗干扰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反映实际情况,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善于从国家全局和长远眼光出发正确对待,调整自己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是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勤业、乐业,提高自己的素质,适应育人的需要,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四是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关系,要坚持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统一。既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和学术风格和水平,又要学习他人的长处,善于与人合作,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西南联大教师的奉献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也是有口皆碑的,教师从未发生过讲课迟到、早退、缺勤等现象。教师们备课很充分,对讲课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讲课熟练,强调少而精,注重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讨论步步深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主讲中国历史的雷宗海,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教学认真,上课堂不带片纸只字,但对历史人名,历代重要人生卒年月、地名、年代、参考书目,娓娓讲来如数家珍,随手板书,从无错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发现老师讲课有不妥之处,可以当场提出意见,老师总是虚怀若谷地表示考虑、感谢。有时一些教师一旦发现自己讲错了,也会当众承认错误,决不文过饰非,因而更加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方永刚: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入部队院校任教,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在身患结肠癌的情况下,顽强工作,还做了1000多场报告,听众达40多万人次。主编了16部理论研究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完成国家课题7项,获奖28个。他的敬业语言是“我要让我的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我不惧怕癌症,但我害怕离开我最钟爱的三尺讲台。”胡锦涛等领导看望了方永刚,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感动中国人物”。 3月25日在北京病逝。)

第六、务实的工作作风

学校教师队伍有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事关学校能否办好的重要原因。好的工作作风能促进大家勤奋努力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工作、艰苦朴素地行事、清正廉洁地用权、情趣健康地生活。所谓好的工作作风就是真抓实干、雷厉风行,“讲真的、干实的、来快的”,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快、严、实”。“三分决策,七分执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项工作不仅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树立“能快不快是失败、能超不超是失责”的`理念,该今天完成的工作决不推到明天,该今年做好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年,一天也不能荒废,一刻也不能懈怠。要努力克服简单、急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增强将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的精神,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推向前进。好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脚踏实地干事,一切以服务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出发点,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要对照以下标准衡量我们的工作作风:①在政治思想方面是否做到立场坚定、服从大局、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无组织观念淡薄、师德败坏、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②在职业道德方面是否能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教书、全心全意育人,有无得过且过、敷衍塞责、误人子弟的现象;③在教育教学方面是否做到理解、尊重、信任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有无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④在工作态度上是否做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无迟到早退、备课简单、上课马虎、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

(陶行知:著名人民教育家,第一个提出教育下乡,改造乡村教育,并身体力行,勇于献身,辞去大学教授,带着全家妻儿老小下乡,创办“晓庄师范”,并长期在此执教。一生注重乡村教育,职业教育。为民众教育,民生教育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七、浓厚的慈心爱意

最能体现教师职业品质的就是仁爱、宽厚,包容、施大爱于学生。爱心是教师全部工作和职业生涯的源泉与起点。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一个对学生缺乏爱心的人要想成为一名称职合格的教师是不可能的。师爱既不是血缘姻亲之间的“亲爱”,也不是至交故旧之间“友爱”,更不同于舔犊式的“溺爱”,它是人世间最圣洁无私,最无世俗杂念的如同海阔天空般的大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自然,最纯洁,最有力量的沟通连接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与情感保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明白: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工作中我们要怀着一颗慈母般的至善高尚之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有缺失的学生,更要施以博大深厚的爱,促其转化上进,优化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居多,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孩子们的优越感较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个性强,养成了部分大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我们就要凭着一颗爱心来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要想把学生教育好首先要爱学生,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习惯,而后对症下药。用我们的真诚去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更主要体现在行动上,做到像真诚的朋友一样,重视学生,赏识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忧学生之忧而忧,乐学生之乐而乐”。

(启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一生爱学习、爱学生、爱民众。虽中学辍学,但发愤自强,成果丰硕。由于书法精湛,有人模仿赚钱,朋友劝他上告法院,而他只是笑笑说:“此人也许有难处”。心胸宽厚,待人慈祥,深受师生和各界人士的喜爱。尤其是《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无名,一齐臭。”充分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为人十分谦和。)

第八、良好的个人形象

教师的个人形象包括:仪表美和心灵美两个方面。南开学校校门正厅镜屏上方挂有一幅这样的格言警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整,肩容宽,背容直,气像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正是用母校的格言警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在取得事业巨大成功的同时,也给世人树立了风度和仪表的典范与楷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仪表仪态方面的极端重要性。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一座丰碑,他不仅要有精深的学识,博大的师爱,独特的教育法,同时还要有符合职业要求的仪表仪态。只有把端庄的外貌,得体的衣着,文明的语言,高尚的情怀,儒雅的风度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时时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一种美的召唤,雅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现代文明人,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向完美的境界迈进。

仪表是会说话的,不管是刻意装扮还是漫不经心,从中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教养、职业、社会地位、生活经历、道德观念甚至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风度儒雅,气质不俗。着装款式简洁大方,色彩雅致;化妆自然清新,整体形象庄重合体,富有品味,使学生肃然起敬,心向往之,给其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切忌形象递退,胡子拉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更忌热衷于时尚,胡里花哨。教师的仪表整洁得体,端庄大方、雅而不俗。要学会从职业中树品味,得体中扮漂亮。

在心灵方面,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情操,为人正派,淡泊名利,乐于奉献,远离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真正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品德高尚的人。

(鲁迅:北京大学教授,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一身正气。尤其在青年中的形象顶天立地。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广为传唱。)

第九、敏锐的世界眼光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学院是一所外语外贸类高职院校,学院提出了“按国家标准建校,用世界眼光办学”的办学思路,学院能有今天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是正确的。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世界眼光。

眼光有多远,思路就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世界眼光,要想培育新世纪的英才,是不可能的。何为世界眼光?我认为,在教书育人时把自己的标准放到世界范围来衡量,把教育理念放到世界的“棋盘”中去比较,就是要用世界的眼光培养学生,达到世界教育水平。 “世界眼光”是“火眼金睛”,具有常人所未有的穿透力。在信息共享的网络时代,如果还在搞封闭教育,就会捆住手脚,学院就很难发展,只有树立世界眼光,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要做有世界眼光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学习外语。记得罗素曾经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这样来定位外语的,说在当今和未来的时代,要想在某个领域获得相当的造诣,没有掌握好一两门以上的外语几乎是不可能的。外语首先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工具。你掌握了一门外语,也就多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工具。我们国人要想提升,想更好的创造,必须了解国外,懂得外语就能原汁原味通读国外原版书籍,直接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引进各国的文明成果。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动态,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脉搏;二是 坚持学习教育专著,包括国外名家的作品;三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能坚决的运用到工作中去。用世界眼光从事教育,把最先进的知识和人类的共同文明传授给学生,培养出能在世界舞台上施展才华的合格人才。

(亚当.斯密: 英国人,爱丁堡大学教授,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国富论》中他用世界的眼光来看贸易,从经济方面促使英国成为一代超级大国――大英帝国)

第十、强壮的健康体魄

教书育人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要求每一个教职工都应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但是由于来自于生活、学习、工作及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平时不能合理地安排好工作与生活、加强健康投资和增加体育锻炼,就会使精神高度紧张,打破正常人体生物钟的规律,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酿成大病。有关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近20%的高校教师处于各种疾病状态,约70%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只有近10%是健康状态。在这种形势下,教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情况已经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钟南山: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SARS第一功臣。他从小喜爱运动,坚持锻炼,在读大学时就拿过全国400米栏的冠军。是运动健将。他常说“要做事,做大事没有强壮的体魄不行”。至今74岁还工作在岗位上。)

当代高校餐饮空间设计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餐饮空间;空间吸引力;餐饮卫生环境;多元化设计

1 当代高校餐饮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当代高校餐饮空间形式众多,餐饮类型丰富多彩,学生们的用餐需求远不是单纯的食堂供餐所能满足的。高校餐饮空间分布于校园内外,校内部分主要集中在食堂以及校内商业街,校外部分则视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而决定,通常分为大型商业广场、集中式居民区底商、以及棚户摊位等几大类。从就餐环境来看,校内食堂往往是最干净整洁的,但由于食堂的特殊结构,千篇一律的窗口式售卖使得各种餐饮类型各自特点不突出,仅能凭借学生餐食喜好来赢得更多消费人数,通过空间设计来辅助提高餐饮空间吸引力从而取得更多经营收益的效果似乎是谈不上。而校内商业街和校外商业广场在空间呈现方面就要灵活很多,餐饮空间设计更具特色,尤其是甜品店、水吧、特色餐饮一类的空间,在色彩选择、材料使用、空间布置、软装搭配方面都更加重视,通过室内设计来增加空间吸引力,赢得更多的喜爱新鲜事物、追求精神享受的青年学生光顾。最不注重环境的要属集中式居民区底商和棚户摊位了,此类餐饮空间的售卖内容往往以简易的快销食品为主,低成本高销量是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注重餐饮环境的卫生整洁性,对于大多数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他们也许只考虑到了食品的味道而未考虑过卫生条件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在这之中有很多摊贩都是占道违章经营,因此现在很多高校与城管部门都进行了规范校外餐饮摊点的行动,但脏乱差的用餐环境依然在高校附近存在,严重的危害着学生们的身体健康。

2 高校餐饮空间的设计需求

2.1 当代高校学生的餐饮需求

物质生活并不匮乏的今天,人们对于饮食有着更多的要求,即便是在象牙塔内辛苦求学的莘莘学子也是如此,而越是餐饮条件不佳的学校,学生就越是渴望有更多的优质餐饮空间加入。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一日三餐只是他们的基本需求,除此以外,零食需求、休闲娱乐、节日聚餐、集体活动等都需要有更多不同类型的餐饮空间为之提供服务。从用餐习惯上来看,在校大学生除了去到餐饮空间内用餐以外,也时常将餐食带回寝室食用,或者直接电话订购外卖,因此在部分高校餐饮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到店用餐的各项需求以外,还要适当的考虑外卖窗口的设计。

2.2 从餐饮空间经营者的角度来看餐饮空间的设计需求

高校餐饮空间往往是集中分布,一到下课时间大量的学生纷至沓来,各家店铺之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从餐饮空间经营者的角度来看,除了餐食自身的优势外,用餐环境的设计能否吸引住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高校餐饮空间与大众餐饮空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目标消费人群的消费水平不一样,高校餐饮空间的整体消费水平较低,因此经营者往往不会在餐饮空间店面设计装修上大量投入,因此需要在对餐饮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合理的选择装饰材料,形态设计上既要有特点又不能过于繁复,以此来进行装修成本控制。

3 高校餐饮空间的设计方法研究

3.1 功能设计研究——多元性与合理性

针对高校餐饮环境以及高校学生的用餐习惯,高校餐饮空间在其功能设计上应有自己的特点。高校餐饮空间经营模式应该多元化,随之配套的各项功能设计也应合理,适合于当代高校学生的餐饮经营模式主要为店内用餐、外带和外卖三种形式,因此在功能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上三种形式的兼容性,保证外带与店内用餐人员不拥堵冲突。高校学生用餐时间相对固定,人流量最大的时间段集中在中午及下午下课时段,此时容易造成餐饮空间中人流量过大,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流的排队空间、点餐买单方式的便捷性、送餐取餐动线的宽松合理等问题。在部分高校,由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距离较远,因此针对整个餐饮空间外部环境而言,还应考虑到学生停放自行车等辅助功能的设计。

3.2 视觉环境研究——以视觉吸引来带动消费

视觉是人体的重要感官之一,视觉感受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与判断,在餐饮空间的设计中,视觉环境尤为重要,干净整洁的内部空间可以让人感到放松舒适,合理的色彩搭配会激发人的食欲,富有个性的视觉造型会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增加整体空间的吸引力。影响视觉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室内空间造型、室内光环境和室内色彩环境等,暖色光线和暖色系色彩会有助于人产生食欲,但水吧、甜品店、咖啡厅等以休闲娱乐为主的餐饮空间则在用色用光上面可以大胆搭配,突出空间个性,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审美需求。

3.3. 餐饮卫生环境设计思考

餐饮空间与其他商业空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卫生条件要求严格,在进行餐饮空间设计时要尤其注意卫生问题的解决。在空间布局上做到操作区与收银服务用餐区域的分离,对于凉菜、熟食等食物的制作存放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生熟食存放及操作空间应该分开。在空间动线分布上,应将出餐通道与回餐通道分开设置,保证食物的干净卫生。

4 结语

当代高校餐饮空间的设计应该从功能到形式上都符合高校实际情况,设计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以及用餐习惯,做出符合高校商业环境的餐饮空间设计,以多元化的、合理的设计来改善高校师生的餐饮环境,促进餐饮 空间的经营发展,同时也为校园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谦.高校餐饮空间多元性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 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当代高校读者阅读心理透析 篇4

阅读心理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阅读心理,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内心活动,它几乎涉及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认识阅读心理过程及其内部联系,自觉掌握和运用阅读规律,对于提高阅读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阅读心理过程一般由两方面组成:一是认知过程,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输入、检测、存贮、加工、输出和反馈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要求调动人的阅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各种心理因素(心理学称之为智力因素),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智力活动,从文献中摄取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以致产生创造性阅读成果。二是调控过程,指没有直接参加信息加工,但却决定着信息加工的策略和手段,对信息加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过程。主要指阅读中的非认知心理因素,即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意志等心理因素(教育学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对阅读认识过程起影响作用的意向过程,它对阅读的认知过程起着支配调节作用,是实现阅读认知过程的必要心理条件。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意志是阅读学习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

阅读动机。阅读动机引发和唤起人的阅读行为,启动阅读认知过程,推动阅读行为向某一目标进行。阅读动机直接影响阅读的最终效果,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阅读动机越高尚,阅读目的越明确,阅读效果就越好。例如,郭沫若一生博览古今名著,他自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五种:1.为学习而读书;2.为研究而读书;3为创作而读书;4.为娱乐而读书;5.为教育而读书。

阅读兴趣。是指对文献和从事的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对阅读过程起着定向作用与动力作用。阅读兴趣能激发和推动人们进行阅读,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阅读目标。许多学者成功的奥秘在于他们有强烈的阅读兴趣。

阅读意志。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阅读目的的自觉坚持,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从而实现阅读目的的心理过程。阅读意志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几种阅读心理类型分析

从阅读行为表象看,我院学生阅读心理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11%的读者属于消遣休闲型,他们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往往把阅读当做一种消遣或者休闲的方式,不择对象,不讲质量,随便翻翻,以此打发时光。23%的读者属于猎奇觅艳型,这部分读者大多以满足固有的兴趣为出发点来选择书籍,或痴迷武侠的情节、或沉溺言情的缱绻、或追求破案的离奇、或喜欢漫画的搞笑,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只求一时的感官刺激,缺乏深层的思考和借鉴。20%的读者属于了解信息型,往往通过阅读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大多以报纸或时尚类杂志为阅读对象(为获得某种信息而进行的专门阅读除外),或读时事新闻、或看文艺动态,浏览扫描,走马观花,印象较为肤浅,实际收益不大。34%的读者属于增长学识型,具有较强的阅读目的,一般都有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择书标准,博而不杂,精而求深,读而有思,思而致用。12%的读者属于涵养精神型,他们具有鲜明的阅读指向,不但通晓经典的书目,也能及时地知悉最新的图书动态,并从中选取精粹的、有品位的书籍来阅读,且能主动参与而入其中,积极思考而出其外,专注持久,活学活用。

阅读心理不同,阅读效果则迥异。从调查分析看,笔者所在学院54%的学生读者的阅读属于前三种类型,增长学识型和涵养精神型的阅读比例仅占46%。通过对前三种类型读者的心理分析,25%~30%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阅读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心理:一是盲从心理,较多发生在有依赖倾向的读者身上,其特点是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不动脑筋、不爱思考、不懂选择、盲目仿效,要么跟着兴趣走,要么跟着考试走,要么随着大流走。盲从的结果是丧失了自己的阅读个性,使阅读流于形式。二是浮躁心理,这种心理行为反映为较高的焦虑水平,此类读者缺乏自信心,阅读时囫囵吞枣,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东翻一本,西翻一本,或者阅读时心不在焉,忙碌大半天,最终两手空空。三是慵懒心理,具有孤独和抑郁倾向的读者较多存在这种心理行为,其特点是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意志和毅力,阅读时显出懒洋洋的神态,没看几行书,便昏昏欲睡;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四是偏爱心理,一般反映为目标、动机等较大程度地受兴趣的左右。此类读者可能喜爱读书,但所读之书非常单一,如有的人专爱读言情小说,有的专爱读武侠小说,有的专爱读抒情散文,有的专爱读现代诗歌。

现在大学生的生存压力今非昔比,竞争的压力、就业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加之这一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顺境中成长,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压力不能及时排解,极易形成心理问题,从阅读倾向上表现出来。

不良阅读心理行为的矫正

阅读心理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阅读心理越好,阅读效果也就越好。既然大学生中存在看这么多不良心理行为,从学校方面来说,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倾吐和排泄积压在内心的情绪。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及时予以矫正。当然,大学生也要学会自我调适。

坚持素质教育。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要贯彻素质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注重情感认同。学生心中应当明白阅读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懂得阅读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这听起来是老生常谈,然而真正去做或者说要做得好,却有一定的难度。

正确归因。学生往往将自己的阅读效果归因为稳定的不可替代的内在因素——能力,而很少将之归因为不稳定的可控的外在因素——努力与行为。在心理行为矫正时有些人无动于衷,也是因为他们早在心中进行了自我否定。因此,应当作出正确的归因,树立矫正不良阅读习惯的信心。

确立正确标准。读者应当明白什么样的阅读行为是好的,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如朱熹曾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静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有的学者也提出了良好的阅读心理及行为的基本标准,例如“八读”:读而思,读而疑,读而问,读而摘,读而批,读而写,读而议,读而辩;“四不读”:身不端正不读,心里不舒畅不读,手无笔墨不读,注意力涣散不读;“三查”:查记忆库、查工具书、查参考资料等。

强调时效。有高时效观的读者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力求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取得最大的阅读效果;而低时效观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心理上消极,表现为自觉性低下,懒散拖沓,注意力分散,或者无限制地延长阅读时间,大打疲劳战。因此,在阅读心理行为矫正的过程中,应将提高时效作为重点。例如,按照人体生物钟的规律制定阅读计划,科学分配阅读时间,确定不同时段阅读对象的难易度,使大脑既能保持较长的兴奋期,同时又能得到合理的休息和调节。

参考文献

[1].王重鸣:《心理学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王雄:《历史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黄葵、俞君立:《阅读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李德成:《阅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及培养 篇5

摘要:教师是学校发展中的实力,作为后备力量的青年教师,其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在摸索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之路。在对青年教师下大力气培养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对于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能够给与认同和发展。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 现状 培养

高水平的人才是国家的竞争力,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实力,是学校各项工作最主要的依托力量。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及其自身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关系着学校发展的高度和速度。愈演愈烈的现代教育竞争,对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然而从现实来看,我国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水平提升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甚至出现了滞后的现象。他们目前的实际状况是:

(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教学历练导致教学经验不足,对教育的意义及教育科学的规律知识理解不够。

高校青年教师很多都是校门对校门,一旦参加工作,就要迅速进入角色,登上讲台,实现身份的转变,这使他们未及熟悉就已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与此同时,绝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以外,也进行了教师上岗培训并通过了考核,但这些考核几乎变成了单纯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考试,而无法实现大学对青年教师职业修养及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大学教育工作者们“懂得教育”的途径,除了极少数出身师范院校的教师外,大部分人都只能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模仿和学习来达到,而学习效果又因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而通常不够理想。

(二)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的视野不够开阔,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高。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只羽翼,教学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和责任,科研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深入总结与内在支撑。如果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许多院校认识到了青年教师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可目前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到位,方法不够很有效,政策不够支持,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许多高校的管理者认为教授经验丰富,科研力量强,就纷纷把出科研成果的“宝”押在他们身上,而对年轻人才只重视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而忽视科研能力培养,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很不利于高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三)无法回避的生活工作现状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干扰。

高校不断进行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建立起一种能够激励青年教师奋斗的机制,然而,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超负荷上岗、职称低、工资收入也较低,面临着住房和医疗制度改革、组建家庭、照顾孩子、老人等实际生活困难,对于生活磨练还不多的青年教师在不同 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甚至一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进而产生了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或固执偏激,自卑感强等心理问题。更由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青年教师在治学态度上缺乏严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教学上敷衍了事,科研成果也往往经不起推敲。

(四)高校青年教师的自身优势和身心特点。

目前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多为70年代生人,80后的教师队伍大军也正向我们扑面走来。他们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成长,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他们学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积极肯干,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他们创新能力强,善于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来武装自己。同时,他们年纪轻,体力旺盛,心理复杂多变,在由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过程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未成熟时期,因此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思想波动较大。

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其身上肩负着传承文化、批评文化、引导文化、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如何使他们尽快提高自身素质,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要求和科研要求,提高育人质量,完善自我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多年来,我国的各个高校不断探索,在摸索中前行,得出了一些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现汇总如下:

(一)从源头抓起,为高校引进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以往,只要每年教师招聘工作的序幕一拉,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录用通常采取的就是三步走:收取大量应聘者的简历进行筛选;进行必要的笔试;展开说课考察。这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但除此之外,现在增加了对应聘者的性格品质、道德情操、生活爱好、甚至责任感方面进行必要的了解,这并非是对他们的苛责和刁难,而是由他们今后所肩负的巨大责任和艰巨使命所必然要求的。

(二)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和持之以恒的培养

1、坚持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品德素养的根本。

“德乃师之魂”,在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问题,它还关系到一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青年教师的头脑,才能使青年教师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信念更牢固、判断更清楚、行为更自觉、实践更深入,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尽管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多面性,但只要具备爱岗敬业的道德素养,意识到教师的历史使命,就能在青年教师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2、制定科学、严谨的教学培训计划,长抓不懈,确保实施,重视效果。

各高校应把青年教师的培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根据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学科建设需要,综合教师培训的意向做出需求分析,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其内容主要涵盖:(1)岗前培训;(2)教学技能培训,包括普通话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语培训;(3)教师能力培训,在学校内部开展听名师讲座观名师授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实行助教制、导师制,开办短期培训班。在学校间进行校际的交流互访,取长补短。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会议、做访问学者、留学研修等。在培训期间,学校应对老师的学习时间、学习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跟踪反馈。总之,高校应站在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落实教师多学科、多层次、多方式的在职培训。

3、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

从思想意识入手,引导教师的科研意识,强化其使命感,通过改革教学模式,调动青年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调整学校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投身科研的热情,加快科教体制改革,推进教师以“教”促 “研”。

(三)改进学校相关制度及评价体系,为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学校目前的人事制度,在对青年教师实行评聘时,往往根据青年教师的潜在劳动能力(学历、资历、经验、工作态度)及工作绩效(教学量完成情况、科研水平)等评定教师的职称。管理者的目的是为了拉开档次,进而形成竞争激励机制。该种评价的优势在于方便计算和相互比较,但在职称评定和岗位确定上,仅以论文数量的多少和发表的刊物的等级来评定教师的能力,容易造成某些青年教师急功近利和短视效应,不利于建立一支长期、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应依据教师群体的不同特征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给与青年教师公平科学的评价和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英国人安德鲁·怀尔斯,1985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提升为正教授后,九年间基本没发表文章。从大学校长到系主任,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也不管他在做什么。九年以后,他解决了世界数学界360年没有解决的难题——费马大定理,获得了当今数学最高奖——菲尔茨特别成就奖,到此为止他是这一特别成就奖的唯一获得者。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后备力量。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在1931年就曾说过:“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而一个大学未来发展所需之教授,必是从今天我们青年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来,我们应尽所能,保护好、培育好这块土壤,将理解、尊重与支持无条件的给与我们的生力军。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OO8(3):3-7.

2.刘献君.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5):1-6.

3.李云先.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从业素质的认识与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1):14—16.

4.胡 琦.解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导向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oo6(5):38—39.

5.陈秉公.论教育省略了什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l一6.

6.王子猷,程结晶.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J】.高教研究,2005,(8).

7.于佩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6,(4):l15—117.。

8.谢焕忠.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积极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上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9.高雪莲.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 高等农业教育.2007,(1):85—87.

10.贾焕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2009,第四期

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 篇6

摘要: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过程中绕不过去的重要阵地。只有开拓好学校武术“文化空间”,中国武术未来才有希望。运用文化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分析发现,当下武术教育领域存在着高校学科势能与学科资源浪费之矛盾较为突出,体育教学中呈现出“外强中弱”的文化态势,语言优势作用不大,缺乏“尚武”者和传承性“文化空间”悼亡等问题;因此,要实现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就必须实现不同学科对武术的理论渗透和研究对接,打破民间与学校文化主体间“身份有别”的观念,实现武术资源对流,优化武术课堂“文化空间”,培育武术课堂外“文化空间”和将学校武术段位制工作推向深入等。

关键词: 武术教育;武术“文化空间”;高校武术教育;武术课堂;武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 G 807.01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2012703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School is the main field of national culture transmission and publication.Chinese Wushu will not have a splendid future until the “Cultural Space” of Wushu in school is well developed.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ories,the present study found that there is the conflicts between subject potential and subject resources wast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stern physical education is emphasized more than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the Chinese language does not play a primary role in normal communication any longer;people who advocates Wushu are in the lack and the consistent heritage of “Cultural Space” is still on the decline.Therefore,the breakou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Wushu education depend on the theoretical penetra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to Wushu theories and research,the elimination of the barrier between folk culture and the so-called mainstream academic culture,the free circulation of Wushu resources,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ultural Space” of Wushu class,the cultiv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Wushu “Cultural Space”,the promotion of rank system of Wushu in school.

Keywords:wushu education;“Cultural Space” of wushu;wushu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ushu class;wushu inheritanceお

收稿日期:20130319

基金項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BTY05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41690);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112400450473);2012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二等奖。

作者简介:吉灿忠(1970—),男,河南洛阳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历史;韩东(1975—),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

作者单位:

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2.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 453006

1.College of P.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China;2.College of P.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 453006,China.

在强势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的东进改写了校园学生文化选取的内在逻辑,使原本生活于校园里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面临着失衡和断裂。传统武术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整体性传承方面呈现出一种衰败景象: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对大众文化的消费与传承之间的分解,使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武术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教育机制的主导性使武术教育内容出现了失重和偏颇,竞技性武术样式占居了┲髁鳌*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民众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感,再有钱也是土老帽儿。”[1]梁启超认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受众者、传承者,而且担当着文化产生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是科学知识传播的主要场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守望地”。学校又是异己民族“时尚文化”容易抢滩的场所,因此,在学校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加强文化识记,维护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代武术教育的现在时态

1.1学科发展:强大学科势能与巨大学科资源浪费的矛盾┩怀霆

中国武术经历了特定阶段后,其技术样式、文化功能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迁,武术教学内容、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和文化误读的暗流存在并将持续延续。各方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但至今武术教育改革依然举步┪艰。

武术理论研究与学科资源间的壑沟依然存在。高校的学科优势、师资队伍和研究条件使高校不仅成为培养人才的专业性机构,而且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任。它们分门别类地会在自然学科、医药学科、工程与技术学科、人文与社会学科等领域占居优势,而且完全可以将本学科应用于武术研究当中。例如:生物化学和医学研究机构可适用于太极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生物工程学、生物力学可适用于太极拳对人体平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材料学可应用于武术器械、纹饰和场地等方面的研究;等等。近年来,武术理论研究打破了传统理论研究范畴,摈弃了以往学科局限性,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化学等昔日鲜有人问津的人文学科渐为研究者所关注。譬如:文化人类学以文化整体论、文化相对论等方法论能有效地规避拳种源流论争中以讹传讹之现象;语言人类学可诉诸族群间语素、重章、复音间之联系推理不同武技间的异同;考古学可从族群文化“残存”碎片中寻求族群文化对武技的影响;等等。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开始不断开拓理论视角来研究武术,但武术本体与学科间的壑沟依然存在,高校人文和理工学科优势尚未得以充分发挥,学科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存在。

高校在中国武术传播中未能充分发挥其语言学科的文化力量。语言是民族思维和相互交际的桥梁,是信息传播的基础,是传递人类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不同民族间如果没有正确理解异己民族文化形成的环境,就不可能通晓异己民族武技的真正意义,也就是说要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习惯、思维定式、族群迁徙、地域特征等就必须突破语言屏障。马克•特博姆在《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一文中认为:“大多数西方人对亚洲武术真正含义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因为其传统的思想和意义是源于一种与西方国家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当他们用汉语和日语之外的语言解释亚洲武术时,就变得不那么好理解了。”[2]民族间的语言差异最终易导致异己民族在接纳武术时会产生文化失真,无法实现武术的本真性承袭,违背了传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武术要想“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就必须打通“语言”关,疏导民族间的“语言”瓶颈,规避因语言而造成的文化误读;然而,当下那些具有语言学科优势的高校没有发挥学科强势,系统而又有机的学科聚群没有形成。

1.2文化内容:体育教学中呈现出了“外强中弱”的文化态势

对初始文化的取向和认同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青少年缺乏成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识别能力,当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时易表现出文化惘然,很难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此,国务院极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3];因此,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4]创造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域外民族体育在我国高校迅速登陆,舍宾、轮滑、空手道等易学、易练“快捷文化”迅速在体育课堂上抢滩。青少年对其钟爱程度超过了本土传统体育,一股强大的域外文化风暴在课堂内外迂回。相反,学生“喜欢武术而不想练武术”,错位地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诸多人是以武打影视和武侠小说的方式了解武术;体育课武术内容所占比例下降等问题严重干扰了武术教育场域的存活。不同民族文化力量的强柔已影响了学生文化鉴别力,文化误读和文化曲解已经形成。体育课堂上所呈现出的“西风”压倒“东风”的态势很可能把武术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挤出学校,走向消亡。

1.3文化主体:主流教育场域与非主流教育场域主体人的身份差别观严重存在

文化“自然地扩散其最佳状态是在原始社会,而引导地扩散其最佳状态是在昌明的社会”[5]。近代以来,时境变化不仅使武术技术样式、价值功能发生了变革,也使武术传承渠道趋于多元化,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师生传授等秉承方式共存┕采。

武术教师接受过现代教育理念的熏陶,能较好地把握现代体育教学规律。他们教学方法规范、理论结构扎实,但在思想上易高高在上,轻视民间拳师,认为拳师是一群“土八路”;而民间的武术传承人则认为“学院派”只会讲,耍嘴皮子,没真功夫:最终两者相互抵触,相互觑谕,身份鸿沟很难消解。

其实,“学院”武术教育家与“民间”武术家两者殊途同归。武术要想坚持传统,走向科学,不仅要靠“学院派”的武术精英,因为他们能熟练操作高端仪器,具有良好的竞技素质、理论素养和语言能力及充足的时间保证,他们身上体现着武术的“时代性”;而且要靠民间传承人,因为他们能本真地传承武术的传统,他们身上储存着大量的武术源头信息:所以,如要坚持武术的传统性和科学性,两者不可或缺。

1.4文化空间:武术教育仅以课堂教学形式存在,而传承场域趋于消亡

《庄子•天道》载:“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武术如斯,是一种体悟性文化,“十年磨一练”“十年不出门”,习练武术不仅需要长时间事必躬亲地体验,还需要耳提面命的教诲。

师徒传承是一种半封闭性的传承方式。自1914年武术走进学校之后,半封闭的师徒传承开始向松散的师生传承轉变。可以说,于今师徒式传承似乎不合时宜,这对武术技术、观念、习俗、仪式的本真传承提出了严重挑战。学生是文化传承的精英;但由于受课堂学时的局限(大都在72~144学时之间,武术专业除外)和教学内容的禁锢(20世纪60年代创编的初级套路)的影响,大量尚武者无法聆听到武术传承人系统而深刻的指导,必须依赖充足的课余活动来弥补。再加之,身怀绝技和神明拳理的拳师因没有资质而无法走进主流教育机构,结果造成“徒弟(学生)找不到师傅(老师),师傅(老师)找不到徒弟(学生)”的局面。课外武术“文化空间”的缺失使学生习武路径“短路”了。

2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理想选择

学校是培养武术人才的重要机构之一,但由于受武术自身特点、社会环境和教学规律等方面所限,武术教育至今仍未走出困境。

2.1实现诸多学科理论在武术研究中的对接

“武术研究应该走进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空间,也只有如此,才可推动武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6]的确,理、工、文、史、地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能为武术理论发展、技术演进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力学工程、材料学、仿生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理论可以为武术场地器械、伤病防护和胜负裁决提供科技支撑,而文化学、哲学、文献学、宗教学、伦理学、考据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理论又可以避免理论研究仅限于武术的器物层面,而是可以深入到武术的精神价值层面。

2.2优化课堂武术“文化空间”

如果要优化课堂武术“文化空间”,就必须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科学性和群体性。

首先,将国家统编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3方面相结合,可以突出地域文化优势,撷取当地优秀拳种,创编适合各类学生学习的优秀拳种,以“体用结合”为创编宗旨,创编时取精化粗,化繁为约,选取代表性动作进行重组,让学生易学、易练、易上手。

其次,在传统初级套路基础上,创编对打技术,力求与所学套路技术同步,这种套路和对打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

其三,将短打套路拆招成单个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套路和搏斗,成套和单招,单练和对练的程序化学习中细心揣摩、苦心孤诣,以“体用合一”的方法体悟武术。

其四,改变传统的武术教学程序,让学生按照“套路—拆招—喂招—递招”的步骤习练,适当融入武术叙事、精神、观念、谚语和仪式等内容。

2.3成立俱乐部、研究会等课外武术传承场所

韩国“全国范围2005年正式注册的道馆有8 041个,加上未注册的共有9 500多个,大部分道馆与学校建立联系,与学校合作”[7]。全日本共有500多所大学成立了唐手研究会或空手道部。2国有关机构规定,从事武技的学生可以获取一定物质和荣誉奖励,并在段位、升学、奖学金等方面得到相应的照顾。鉴于异己民族武技的发展经验,可以考虑在我国各级学校内开设武术俱乐部、研究会和协会等组织,但要把握好武术传承的基本原则。

1)突出拳种传承与传播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武术知识和传承意识宣传,选一批技术全面、拳理扎实、品德好、可塑性强的优秀学员作为传承人。

2)技术传承与学理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社会调研论证,注重本土拳种传承,选取影响深远、面临濒危的拳种进行教学,重视学理性研究,体现整体性传承。

2.4实现民间拳种传承人与学校教师间的“活态”对话

优化课堂外武术“文化空间”仅借助于武术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而身怀绝技的武术传承人可以很好地弥补武术师资力量方面的不足。为了能让传统武术真正在学校扎根,武术师资贫乏的学校可以要求武术教师或体育教师拜当地武术名家为师,真正让武术教师担纲起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双重角色。

当然,亦可以大胆改革教育体制,允许民间武术名家进入学校,让名家名师与广大学生零距离接触。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传统技术、培养武术热情,亦可以让武术教师与民间武术名家进行学理性和科学性的项目合作,有利于人们对武术的理解。名家进入学校可以以授拳、讲座等形式进行。

2.5在境内外中国文化培训机构中强力推介武术教育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们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当下,“中国已在90多个国家开设300多家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8]“语言、舞蹈、戏剧、书法、绘画、武术、太极、中医针灸、手工艺、烹饪等常规培训课程”[9] 成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相续开设国际文化交流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对树立中国国际形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诉诸于中国文化培训机构强力推介武术教育时应注意。

首先,慎重对待武术教育内容。在涉外中国文化培训机构中应以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为主,避免受众者对传统武术产生文化误读;应关注文化之理,强调“以武成人”的教育,避免单纯的知识性教育。

其次,加强援外武术教练员的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建立“传统武术服务供给系统”,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传播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其三,在驻外中国文化机构中开展中国武术段位评定工作,适宜降低评定标准,做到“张驰有节,松紧有度”。

其四,建立“传统武术信息咨询系统”,充分利用涉外中国文化培训机构中的图书、期刊、教材、视频、网络等资源,举办文化专题和名家论坛,重视古典文化学习,如中医、养生、推拿等。

其五,重视节日类“文化空间”的异地移植,设立武术社团,开展武术文化周、武术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真正做到“中国元素,外国做”。

其六,在体育院校中增设“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专业”,为驻外中国文化中心或孔子学院提供武术师资。

2.6将学校武术段位制工作推向深入

“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强国强种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10]所以,学校段位工作势在必行。

首先,鼓励体育教师参与武术晋段、考段。加强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的授段标准、段位内容等理论研究。

其次,采用区别性授段机制。“放开初级,严把高级”“段位制还是要大胆地放手,比如四段、五段、六段的体育老师或者教练就可以具有批段的权力”,权限太集中“不利于武术的推广和段位制的普及”[11]。

其三,杜絕学校以推广武术段位名义乱收费现象的发生,确保段位制的顺利推广。

其四,规避武术段位考试内容的竞技化,认可本土拳种的段位考试效力,做到地域性与标准性相结合,统筹兼顾,整体┓⒄埂*

3结束语

武术教育在近现代武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武术未来发展道路上,学校仍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化阵地。学生是最具活力的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武术教育相比民间传承和竞技赛场更具优越性,原因就在于学校成员较为集中且具专职性。他们身上肩负着武术的文化使命、教育使命和科学使命。所以,应将武术教育作为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抓。

参考文献:

[1]崔永元.一个国家民众没文化再有钱也是土老帽[EB/OL].[20140106].http://ent.163.com/10/1206/01/6N6F0HSI00032DGD.html.

[2]陈永辉.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108110.

[3]周济.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40112(A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文汇报,20110317(A7).

[5]威斯勒.人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

[6]王岗.武术教育应注重人文之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03(A12).

[7]张继生,雷军蓉,吴天佑.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7173.

[8]新快报.胡锦涛参观美国孔子学院,邀师生代表访华[EB/OL].[20140123].http://gd.news.sina.com.cn.

[9]王晨阳.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精彩回眸:2010:驻外中国文化中心亮点频出[N].中国文化报,20101223(A2).

[10]高小军.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意义重大[EB/OL].[20140130].http://sports.sohu.com/20090630/n264874810.shtml.

当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探析 篇7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我们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社会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时,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将不再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传递者的角色发挥作用。作为教育辅助手段的教育技术,对教育中的教育目标、传递模式、教学课程、教师和大学生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也必将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期望,这也意味着在新形势下教师角色将必然发生转换。

如今,教师们有很多的东西要向年轻的学生们学习,教师和学生现在都成了教育的主体,教育革新也被不断提到了议事日程,高校教师若不紧跟形势,努力学习接受新事物,那也必将被学生所抛弃。

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智能计算机的出现,很可能机器人会代替教师进行教学。但是,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这是因为,首先高校教师相对于“电子智能教师”来讲具有以下优点:教师和学生不仅在课上交流,就是在课下也会经常打交道,大学生们会不断发现和了解教师所具有的崇高品德和高超工作技巧;由于师生在一起上课,教师与学生就有精神上、知识上的各种交流;教师时时刻刻都在关心自己学生们的成绩,学生们对此也不会无动于衷。其次,“智能电子教师”的“优势”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弱化人的潜能,导致学生们作业中错别字的频繁出现;现代媒体容易疏远人与人的距离,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目标化的机械教学也会破坏高校教育的整体性。可见机器教学不会取代教师,而只能作为教师的辅助手段才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时期,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及师生关系的转变就要求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当前自己的角色,必须走出传统为主的角色,开始扮演新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我们可以概况结论,高科技对教师角色的挑战不是“教师”的消亡,而是教师对传统职业角色的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

2 高校教师转换角色的重新定位

高速发展的教育信息时代使得高等教育具有了众多新特征,要求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从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的教书匠到如今时代的“教学组织者、学习参与者、咨询指导者、交往合作者、创新研究者”的多重角色的统一。

(1)教学组织者。教育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以及选修课是按照专业教学大课堂组织,由学生个体分散进行、自主管理的。但是学生自控力的差异又会导致他们学习质量产生明显的不同,并且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创建新教学集体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约束督促工作。具体来说,这就需要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组织经常讨论交流,一旦发现问题要找学生个别谈话,教育学生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指导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坚定信心、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等。

(2)学习参与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即常说的教学相长。教师要丢掉“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经常给自己冲洗大脑,把大脑变成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孜孜不倦求新求异。

(3)咨询指导者。极其丰富的网络资源给我们带来两种新现象:第一是使学生拥有了广泛的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第二是使学生困惑而无从下手,无法快速有效的找到正确实用信息。高校教师在网络资源上提前浏览,筛选把关,(下转第119页)(上接第82页)对学生的咨询、指导会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是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网络上各种文献、图片、视频、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在搜索中往往会迷失方向,忘记学习查询的初衷。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初步了解网上信息资源,提供专业可靠的网站、正规电子图书馆以及相关教授专家的电子邮箱地址等,准备学生查询问题的资源清单,并向学生提供相关查询及问题研究指导意见,帮助学生自主地高效地获取网络信息与正确使用信息。其次,网络具有全球性、多元性和过度的开放性,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过多的沉浸在虚拟网络世界,导致网络信息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沉浸其中的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又担负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职责: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心灵健康的咨询者、治疗师等等,帮助学生在心智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4)交往合作者。在常规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中,一个教学班中几十名学生只能拥有一名学科教师。在网络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技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把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师生联结起来,它们支持地理上分离的各个高校、研究单位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在高校教学的准备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的同一学科之间的教师也可以交流,分工合作,设计课程、开发课件,讨论教法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另外,对于学科知识,师生间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大学生会独立地思考,形成自己不同与教师的见解,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怀疑,甚至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自己的实验求证,这时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应是一种相互理解、接纳和合作的社会性关系。

(5)创新研究者。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公式化。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和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止步不前,而要勇于创新,不断总结提高。另外新技术毕竟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职能,使得教师能够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并且现代教育技术对当代教师也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学科教法改革、学科实践的要求。教师要做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实践有效结合,则离不开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的充分掌握和正确运用。因此,教师还应当不断创新,确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熟练、准确、快捷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本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并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最终与课程内容、结构、资源融为一体,成为创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革命性作用。

总之,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角色趋向多元化,教师应该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转变观念,对自身的角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从教学舞台的“主演”的角色中走下来,充当台下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研究者,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新的教育教学情境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地位等提出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努力塑造自身新的角色形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角色,模式,教学改革,合作,创新,定位

参考文献

[1]胡礼和.网络与多媒体的教育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柳栋.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

浅析当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8

一、高校教师角色转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当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时, 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师将不再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传递者的角色发挥作用。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角色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教育技术, 不论物化形态的还是观念形态的, 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也必然对教育的社会地位、知识传递模式、教育目标、课程、大学生和教师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将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也意味着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必然发生转换。信息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教室、讲台、黑板、课桌以及板书、演示、批改作业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来说都是极为熟悉的, 而且,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这种环境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当这一切被网络、屏幕、信息化信息、统一的印刷文字等技术支持的产物代替时, 教师的挫败感是可想而知的;更重要的是绝对控制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主要以语言为唯一的交往手段, 而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交往手段的多元使得教学能在更大的空间展开, 更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目标。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 教育目标、观念、课程及师生关系的逐步转变迫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 要求他们走出传统的角色, 继而扮演新的角色,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信息教育技术对教师挑战不是教师职业的消亡, 而是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 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落实, 也关系到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 我国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地位。信息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教育由传统的封闭式走向了信息的开放式, 扩大了教育的规模, 提高了教育质量, 降低了教育成本, 增进了教育、教学的效益。由于信息教育技术手段把传统上由高校教师、大学生构成的人与人的教育系统发展成为教师、教学机器、大学生构成的人与机器与人的新型系统, 教师由台前被推到台后, 尽管如此, 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发动教师、依靠教师。所以, 就教师本身而言, 教师需要认识信息教育技术的变革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在“人与机器与人”的新型教育系统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唯其如此, 才能自觉地抢占教育的“制高点”, 才能承担信息教育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化策略

(1) 大胆创新, 转变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育技术, 高校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技术, 利用科技兴教、科技促教,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关键。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以往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进行实质性的转变。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以促使他们更为全面地自我发展。信息教育技术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 从而知识传递者这一传统角色开始发生改变。计算机网络使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来自教师以外的大量知识信息, 教师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教师仍然是大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者, 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加强对大学生的育人工作, 培养大学生具有优秀的品质和健全高尚的人格。具体来讲, 要在以下几个结合上下工夫。一是人机交互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面授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来取代自己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能动作用, 而应适当增加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环节。这种面对面的交流, 不仅是语言、行为的交流, 更是师生心灵和情感的交流。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 教师起着无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通过知识的讲授, 教风的熏染, 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 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大学生, 为大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二是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与塑造人文精神相结合。网络信息的庞杂,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容易让大学生在信息世界里迷失方向, 失去判断力。教师在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 更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会大学生识别网络信息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 培养大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可以通过学科渗透、文理融合, 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相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频率减少, 师生的课堂交流机会也减少了, 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 或借助网络载体如MSN、QQ、飞信等与大学生谈心, 更好地了解大学生, 与大学生在心灵上息息相通, 从而给大学生以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

(2) 突破界限, 树立教师全新的合作观念。信息时代, 网络技术的最大贡献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 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技术支持地理上分离的研究单位、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提供更公平地获取专门知识、信息的途径, 因而对教育改革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改变以往制度上分离以及个体之间的工作相互隔绝的状况。首先, 需要构建教学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大学生已经成年, 会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不同的见解, 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实验以求证自己的假设, 可以在网络上畅谈自己的想法, 师生之间应是一种相互理解承认、相互敞开和接纳的社会性关系。其次, 在现代教育研究中, 教师可以合作研究、交流;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 不同地域的教师也可以合作, 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软件, 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 分享经验, 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在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不再受常规教室束缚, 协作交流的范围可以从班上的小组扩展到整个班级以及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 甚至校与校之间, 大学生的学伴可能是同班同学, 也可能是另一国家的大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研讨, 促使大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发展。

(3) 转变学习观念, 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转换。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挑战, 教师必须要坚持终身学习, 要不断接受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除了接受业务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外, 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掌握新的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熟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技能, 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另外, 信息教育技术代替了教师的一部分职能, 当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 而且信息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教育、教学研究、改革的要求。所以, 教师的角色应从教书匠型向研究型教师转换。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施展才华、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提供了契机。教师要深入探索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 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时代的前进与发展, 必将给高校教师角色带来更大的挑战。关于教育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质和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以及其转换的方法和途径, 还有很多很多,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要, 走在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顾萍.网络教学模式特点与高校教师角色特征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6) .

浅谈当代高校教学改革 篇9

大学生的就业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各单位都想要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的各科的成绩固然重要,但用人单位更注重实际能力,那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很难在这个社会有立足之地。现实要求高校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如何去获取有用的知识,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高中的学习大部分他们是被动的,现在要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这个时候,需要老师来慢慢引导他们如何去自学,如何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等老师来告诉他们。以下简单分析了大学教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其具体解决方案。

1 当前大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课时安排差异大:

其在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授课学时各不相同,从50学时到90学时不等,差距达40学时。

1.2 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不同。

各分院的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所安排的授课学时各不相同理论实践学时安排各异,授课计划版本。

1.3 课程的考核要求不同。

各专业在大纲中对该课程有规定考查的,也有规定考试的,所以存在要求不统一。

1.4 教考时间脱离,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各专业各所制定的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课时、要求、考核方案各不相同,存在的责任不明确,必然会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效果。

1.5 教学成本高,学生兴趣不高。

2 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2.1 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跟技术,我们从七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大纲改革、考核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目标责任制。

2.1.1 教学计划的改革。

教学计划是培养教育学生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条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改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教学计划的制定,召集各专业的负责人进行研讨,最终统一该课程的课时数48学时。同时由于专业人数多,采取分块分学期安排教学任务。且在每年的4月份、11月份中旬之前完成教学任务,由利于学生的学与考时间的统一,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和通过率。

2.1.2 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某课程的性质为必修考试课,考试成绩以通过统一标准为准,且与学生毕业资格相挂钩,学院不在组织单独的考试,增加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触发了其学习动力。

2.1.3 教学大纲改革。

重新审定大纲,在教学计划中统一各个专业课程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结合省一级考试大纲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做一些调整,强化理论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

2.1.4 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适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变化,紧扣考试大纲的内容,协同有丰富经验的任课教师共同编写课程教学讲义。

2.1.5 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避免重复劳动,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对专业教师采用分模块分内容进行增量式的备课和电子课件的制作,最终实施资源共享。

2.1.6 教学方法改革。

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法,是倡导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方法之一,其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在教学初期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学生根据自身理解确定一个课题任务,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理清知识脉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1.7 双重考核机制,即目标责任制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将该课程成绩直接与毕业挂钩,有硬性制度来确保所有学生参加等级考试;为此,提出明确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该课程教学的双重绩效机制,不仅对老师,同时对学生均有考核要求。学院对各任课教师、班级确立80%通过率的教学达标指标,同时对每位教师、班级以超指标有相应的鼓励性的奖励。而针对学生,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结合考试,并进行等级分层和未通过者继续全程跟踪直至通过为止。通过这样的双重考核政策的确立,化教师的压力为教学动力,化学生的压力为学习动力,进一步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2 教学创新改革

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三尺讲台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现代高等教育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思想,强化课堂和现场教学在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教学质量。

2.2.1 教学对象分层化

实施“分层次教学、分组学习”的探索,即学生进校时通过模底(考试、调查),根据成绩分班、分组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层次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新生开始行课后,各科任课教师通过第一个学月的教学观察,摸清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对不同组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加强课内外教学辅导的针对性。

2.2.2 教学形式现场化、方式互动化、功能实训化,突出职业技能养成

坚持加大教学硬件建设,以保证实验、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养成的需要。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填鸭式”的单调形式,拓展课堂的涵义,积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训设施尝试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生产车间、企业工地等为课堂。鼓励教师借助多种媒体实施互动式的教学,采用“讲练结合”、“情境启发”、“课题探究”、“现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形式和方法。特别是实践操作和技能性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充分突出实用和会做,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2.2.3 人才培养个性化

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劳动力既具有专业针对性又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因此,学生对学习应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按学分制的要求,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及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具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为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迅速适应岗位转换的需要,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2.2.3. 1 允许学生第二次选择专业

基础段教育段结束时,学生可以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这种模式既可以体现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又缩短了学生确定专业到就业之间的时间,对市场需求情况的把握更准确,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2.2.3. 2 实行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个性化的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柔性的成长环境。以实施教学改革为契机,推行弹性学制和选修制度,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对于期望缩短学习期限(缩短期限不超过1年)的学生,可以在完成本专业本年级课程的同时,自修或选修本专业计划规定的高一年级的有关课程,修习课程通过考试合格,学校予以承认;对于要求延长学习期限(延长期限不超过2年)的学生,可以办理“暂离校手续”。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写实性文凭。同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和爱好选择方向,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系、跨专业甚至跨院校选课,促进学科的横向联系。选修课程成绩合格,记载选修学分。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比如,鼓励师范专业的学生选修理工科的课程,增强其操作技能;鼓励理工文管类专业的学生选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培养教师素质和教师技能的课程,使他们既可以从事技术工种,又可作为职教师资。

2.2.3. 3 建立成绩、学分互认制度

学生参加高一学历的课程进修、自考或同类院校课程选修成绩合格,以及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颁发的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或国家级、省级计算机、外语考级等,可以申请免修同类课程或实践环节,也可记为选修学分。

2.2.3. 4 提供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途径

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实验实训室课外开放;学院设有调频广播电台、教育电视台,开办教育节目;英语角、文学社和各种科技兴趣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

总之:面临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建立起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使我国高等教育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摘要: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农业、汽车、电信、纺织、服装、建筑等行业的产品结构将出现重大调整与重组。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反应最敏感,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反应更加剧烈、更加明显。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必须有重大突破。其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乎于专业的设置和课程教改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1).

[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3]高志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我见[N].光明日报,2007.

[4]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

当代高校学生干部责任意识刍议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责任意识,培养措施

高校学生干部的主体包括各级共青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班委会成员以及各类学生社团负责人等。他们在高校中发挥着各级党政机关、老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 学风校风建设, 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强化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教育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学生干部具备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1.1高校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是繁荣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生力军和带头人

高校学生组织, 如社团、学生会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的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类学生组织在凝聚青年学生、繁荣校园文化、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学生干部作为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则对活动的影响力、效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2高校学生干部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表率和先锋

高校学生干部是群体中的“学生领袖”, 他们不仅在学校教育管理、学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中起着一般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 他们还在组织管理、服务沟通、以身示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3突出高校学生干部责任意识的教育, 有利于高校实现学风的根本好转

学生干部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枢纽, 要使高校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学生干部强烈的责任意识, 以便更好地完成他们在学习、生活交流中的传递作用。

2高校学生干部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

2.1当前高校学生多为家庭独生子女, 生活环境优越, 较少受过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必要的挫折教育, 产生了无忧无虑的思想, 缺乏一种紧迫感、责任感, 缺乏学习的动力;

2.2当前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多元化, 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2.3对乐于接受信息的大学生群体来说, 现实的大众传媒的道德宣传与传授失导的现象, 对其人生修养、责任意识的养成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

3高校学生干部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

从总体上来说, 学生干部的素质、作风、能力是优良的。但从社会变革的要求以及学生干部现状来看,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还不尽如人意。由于青年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 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 大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 导致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3.1自我意识浓重, 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 他们迫切地渴望自己出人头地, 因此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凸显自己的个性, 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 从而缺乏对别人的关心, 表现在工作当中就是本位意识过强, 喜欢调兵遣将、充当指挥者, 而不喜欢被别人领导, 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3.2作风不够扎实, 工作表面化, 缺乏激情和创新精神

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干部对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 工作积极性不高, 动力明显不足, 一些学生干部责任意识淡化, 进取精神不强。不少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急功近利, 急躁、不够踏实等都是作风不够扎实的表现。除此之外, 言行不一、脱离学生、工作缺乏新意、无创造性从而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

3.3小集体意识强, 缺乏公平公正精神

不少学生干部小集体观念浓重, 在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弄虚作假, 深谙世故, 办事缺乏应有的公平和公正, 因而往往失去同学的信任。

3.4对学习要求不严, 标准不高

许多学生干部的知识文化修养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 对工作不学习、不研究、不总结、不思考。一些学生干部平时对专业学习抓得不紧, 得过且过, 心存虚荣和侥幸, 考试谋求好成绩, 个别人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理论学习不够, 理论联系实际脱节, 素质不高, 分辨力不强, 不能按照党员和干部的标准一贯地严格要求自己。

4提高高校学生干部责任意识的措施

学生干部责任意识教育, 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干部对社会的参与意识, 对国家的忧患意识, 对他人的伦理意识和对自己的自强意识, 使学生干部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责任观、高尚的责任意识、自觉的责任行为, 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1提高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即培养其表率责任意识

学生干部必须有强烈的自律意识, 带头学习好, 带头遵守大学生守则, 带头遵纪守法。学生干部也应该是学习良好的代表, 是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的代表。要全面学习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 要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化, 发扬“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领会“学宜以制宜”的民族精神。除此之外, 作为一名经济上未能独立的学生干部, 应该起码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在高校学习期问不抽烟、不饮酒、不谈恋爱, 生活上勤俭节约, 生活作风严谨。努力在同学中树立以身作则、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形象, 以自身的模范带头和榜样作用以及采用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集体活动来帮助周围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2树立好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即提高其生命责任意识

学生干部是为同学服务, 搭建起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平台, 学生干部意味着服务, 树立这种意识就为学生干部从事学生工作找到了落脚点, 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真正地关爱同学、帮助同学排忧解难中树立责任意识。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一种以自愿和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 为其他大学生和班级、学校提供服务的一种奉献。这种服务是大学生共同的宝贵财富, 要遵循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大学生的管理规范。为此, 高校就应教育学生干部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立志为同学排忧解难, 努力改变日前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冷漠于世的现状, 关心同学, 服务社会, 从身边做起。

4.3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热情即培养其成才责任意识。

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在于使其认识其所做工作对自身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成才责任教育就是要立足于成才理想的激发、成才素质的提高和成才意志的培育, 教育学生如何树立成才责任感,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培育成才意志,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人的理想作为人生奋斗目标, 是人生发展的内驱力, 对人的一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与使用, 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使其树立应有的责任:服务于同学成才的责任意识, 创造、争取更多的机会、平台帮助同学成才。

4.4端正学生干部动机即培养其回馈责任意识。

回馈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学生干部需要认识到, 只有成就和帮助他人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 实现自己的理想, 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 学生干部需要端正动机, 摆正位置, 明白自身之所以成为学生干部源于同学的支持而拥有的一种锻炼经历;同时, 要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要求同学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这样才能赢得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信任和支持。有了以上认识, 才能避免自我意识过于浓重, 才能富有献身精神, 才能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 才能无怨无悔地为集体、为同学服务。

4.5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干部责任意识的形成。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应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在学生干部成长中, 尤其在培养责任意识中的重要作用。要在校内外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有力地批评背离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 引导学生干部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而促使校内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风尚习俗的醇化, 使参与学校学风建设第一线的学生干部更加身临其境, 大力影响并促进学生干部责任意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春蕾.浅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J].甘肃科技.2008 (13)

[2]田天沐, 刘建知.突出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7 (12)

[3]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陈超.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现代企业文化.2008 (3)

[5]张存凯.高校学生干部责任教育刍论[N].济南大学报.2008-04-30

当代高校艺术专业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11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改革;教学改革;实践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1、广泛的实用性。实用性广泛是艺术设计专业比较明显的特征之一,因为它能很好地和相关的专业进行融合,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的作品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领域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这种广泛的实实用性,所以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就是具备极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较强的实践性。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在学习中掌握的理论知识,即艺术设计专业更加看重的是实践,而非单纯的教授理论。所以,无论是对于本专业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非常的重视本专业的实践性。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就是实践,实践是促使艺术设计专业实现创新的动力源泉。

3、较高的创新性。艺术设计对实践性的重视说明了它是开展实践的过程,但是艺术设计其实更加重视的应该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较之以往的实践所不同的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个性,更好的融入到实践的过程中,并将之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这个过程不等同于实践过程的机械复制。换言之,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所以每个设计作品其实都是一次创新的结果。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1、教育理论欠缺。相比于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专业,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完善,即使是在对西方国家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借鉴吸收方面也是不加以区分的,时有发生照单全收的情况。然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对创新性的重视才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就是借鉴的思想过多,缺乏自主的和创新性的东西,没有总结出适合我国情况的一套教育理论,理论创新在关键的教学环节中没做真正得到体现,从而也没有真正发挥教学的相应作用。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思想没有被学生真正掌握,反而是越来越束缚学生们的思想,导致没有优秀的作品被创作出来。

2、专业发展不平衡。在我国,部分本科院校和一些高职院校都有设置艺术设计专业,但是专业开设的范围虽然得到了普及,在专业发展方面却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以教育资源的分布为例,可以看出:在一些专门以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作为重点的学校,其拥有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我国70%-80%的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这类学校中,因此也使得这些学校具有更大的优势体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上。而相比于这类院校,一些高职高专的学校中所占有的资源就相对要少很多,体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的师资不足,缺口明显;第二,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老师在专业领域的创新程度和创造性不够;第三,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是当前的现状,同时也因为这些现状的存在,更加剧学校之间资源分布和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3、缺少实践环节,技能培养不足。和国外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相比,我国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还停留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阶段,少有能够让学生进行实践的环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只有思维充分发散和活跃,才能产生好的作品。然而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却是学生为了完成老师课后布置的作业,采取的方式是交作业的前一天来搜集和参考他人的艺术作品,然后借鉴这些作品的创意,匆匆忙忙的完成作业。这种为了完成作业而随意应付的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除此之外,学校在教育方面也有问题和责任。学校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的技能的培养上也存在过失,凡此种种,都是造成目前尴尬局面的原因。

三、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出路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要求极高的创造性,因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改善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的必然要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步骤是需要做到的:首先,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化,这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观察外形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的注重。因为只要稍加训练,一般的学生都能具备外形观察能力,但是细节观察能力的培养却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达到目的的。由此可见,观察能力的培养重点是细节观察。其次,训练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老师布置两个以上主题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的方式来达成训练的目的,这样的训练在保持一定的时间段之后,可以有效地为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学校是实现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有科学的课程设置,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有效的开展。一般情况下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这两个方面的极端情况会出现:一种是只重视理论,而另一种则是只注重实践。但是,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艺术设计专业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这两种极端的方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兼顾才是正确的方法。众所周知,理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只有用完善理论的作为指导,才能正确的引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同时实践活动对于理论也会产生反作用,良好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理论更好的完善和创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校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第三、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先天素质,但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后天素质的。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提升他们整体的素质。因此,针对学生的素质问题,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采用相应的培养方案。一般而言,重点高校的学生整体素质都比较高,所以这类高校在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时,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欣赏和鉴赏水平方面。而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因为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所以在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上,首先应该注重的就是学生基础的培养,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最终的教学改革目的。

第四、加強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相对较晚,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是当前的现实状况,但是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的昭示。就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现实状况而言,我们首先要做到做好的就是理论创新研究,只有在理论上有了创新和发展,才能反过来指导实践,艺术设计专业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当代高校油画教学之我见 篇12

一、高等院校油画教学发展背景分析

中国油画教学的发展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而是在20世纪后, 通过中外文化流才慢慢兴盛起来的, 也就是中国学子在法国学习油画创作时才开始的。中国学子们在继承了法国印象学派的同时, 还带来了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教学思路, 主要是以现实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法。到六十年代初, 我国才逐步建立起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工作室制, 到后来才发展成画室制。总的来讲, 我国的油画教育受到了很多流派的指导, 也吸取了很多流派的精华, 在创作技法和思想上种类繁多, 同时也树立了我国专业美术院校典型的教学模式。

二、中国当代高校油画教学的几点见意

1、要转变油画教师的教学观念

从目前的中国高校油画教学来看, 艺术院校的主要教学观念还是采用了18世纪美的艺术的理念这一传统思想。但是时代是发展的, 是不断向前进步的, 人们的思想也会顺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 油画教学的观念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具体的教学中, 油画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要求学生正确掌握绘画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学生油画创造意识和创作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和信心, 向油画艺术顶峰不断攀登。

2、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的办学能力和综合水平可以通过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素质教育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做人做事、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的重要教育方式, 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讲来就是要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有爱国主义情操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品格, 以积极向上, 与时俱进等时代精神。因此, 在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中, 就要加中人文素质教育, 要求学生在掌握高度的油画文化知识的同时, 还要把学会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切身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3、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现在都强调自主性教学模式, 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学生才占真正的主导地位。同样在中国现代高校油画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油画创作技能对学生的油画学习和发展有影响, 营造良好的学环境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学院领导和教师就要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如开展各种画展和专业讲座, 或者油画创作练习课, 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实际创作, 慢慢的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并对一些优秀的油画作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嘉奖,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有很大的好处。

4、要注重油画色彩教学

油画色彩教学是高校油画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艺术语言, 在绘画艺术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传统的油画色彩教学训练中, 教师只重色彩常识和一般技能的训练, 对油画专业特有的审美角度和色彩的特殊语言的培养和练习很少, 从而使油画创作跟原生态写生一样。可不知色彩教学可以划分为色彩重构教学和色彩写生教学两方面。色彩重构教学利用变色训练、色彩构成和色彩对比练习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色彩写生教学主要是利用光学原理对学生加以训练, 重点研究光在形体上的色彩组合分布规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直接影响到油画创作作品的优劣。因此, 在中国当代高校油画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油画色彩教学。

5、要加强高校油画师资队伍的建设

到目前为止,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油画教学发展情况很让人担忧, 除了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外, 还严重缺少高技能、高素质的油画专业教师。在具体的油画教学和创作中, 学生是能过教师来进行知识的学习的, 因此, 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作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故要想提高中国当代高校油画教学的整体水平, 加强高校油画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急需要执行的。

6、要完善油画教学评价体制

完善的油画教学评价体制能促进油画的全面深入的发展。在过去传统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油画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太过关注, 从而导致学生素质单一, 不能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 在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在优化技能考核的同进, 还要加强学生创造意识和思维的培养, 以此来增加油画艺术的活力。

三、结语

众所周知, 我国高等学院的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的的, 各高校的油画教育也不例外。而开展多元化油画教学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培养高素质的油画专业人才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 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得到提升, 中国当代高校油画艺术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同时新时期下对中国当代高校油画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 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也不在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本文笔根据多年来自身高校油画教学实践经验, 对中国油画教学的发展展开了探讨, 并对中国当代高校油画教学提供了个人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校油画教学,国民经济,教学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罗浪.在油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讨[J].大众文艺, 2008 (4) .

[2]张大鹏.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之我见[J].戏剧丛刊, 2008 (3) :97.

[3]侯旭东.浅谈综合性院校油画教学改革[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1) .

[4]庞振捷, 徐振国.当代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策略研究[J].艺术教育, 2009 (04) .

上一篇:教育装备管理分析下一篇:电视纪实片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