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管理分析

2024-09-12

教育装备管理分析(共12篇)

教育装备管理分析 篇1

一、素质教育下开展小学管理

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表现:其一, 成人。成人就是具备完善的人格, 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可用之人, 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及各方面发展之人。其二, 成器。成器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 在后期学习中更为多才多艺, 能够快速融入社会, 并在其中准确找准自身位置, 通过对自身能力或多或少的付出, 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进步。素质教育的价值是学生是否成才重要衡量标准和依据, 同时也是对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内容。需要将其育人目标予以实现, 应始终基于实际角度来分析及考量问题, 将素质教育的大致方向进行确立。

如果想要使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功效, 还需要相对应的先进管理方法给予辅助, 在先进管理办法的支撑下方可实现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就先进管理办法来讲, 其不仅要与社会要求相适应, 同时也是教育对多规格人才进行培养的现实需要。伴随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社会对教育提出更为苛刻且全新的多样要求。其不仅要求教育要是全面教育, 还要将科学育人及人文育人给予融合, 实现培养与通识之间的相统一, 确保知识、情感、道德及能力等协调掌握及运用得以实现, 在对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进行培养时, 还要对其周围与之相称的合作意识及协调能力进行培养, 并始终把持教育的个性化、开放性、多样性及创造性等基础特征。教育管理者要善于把学生的创造力及意识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 并对学生的智力提升及个性发展给予足够重视。应按照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依托, 对高素质、多规格及多层次人才进行深入培养。

二、小学管理必须善于理性创新

理性作为智慧的深层结晶, 小学管理必须对理性创新给予足够重视。开展管理应善于主动学习, 培养出积极学习且善于学习的教育团队。在不断学习管理经验当中, 对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掌握, 并且在具体学习中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对各级各类学校经验的借鉴当中, 促进自身正确教育观的树立, 教师在团体性的教学活动、教研及培训当中获得更为准确、科学的教学观。管理应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创造与所在院校相协调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开展小学管理要对学校的工作思路进行梳理, 对学校运行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知晓并分析, 对教师相应思想及情绪进行着重了解。管理还应该具备进步的思想及科学的处事方法, 还需要经历总体论证的检验, 促使管理更为准确和高效, 在教育改革理论的大框架下对管理进行论证, 分析教学管理是否与时代发展要求及潮流相适应, 是否与科学规律相协调;对小学管理在学校日常工作当中给予融入并论证, 观察教学管理是否与学校的客观实际相适应。此外, 还应在工作当中将教学管理置入其中并实施检验, 观察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及其可行性。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讲, 其应始终具备相应情感性。实现以情感人及以理服人, 通过情与理的紧密结合, 方可实现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

三、教育管理必须对创新理念予以落实

校本管理作为学校开展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对于素质教育的完善及人才深层培养作用明显。由于小学长期受制于“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小学在校本管理的相应实践经验及传统普遍缺乏, 对于校本管理来讲, 其实现制度化运行需要一个具备渐进性模式的实现方式。伴随学校在管理体制方面改革的持续深化, 小学校在主体意识及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和增强, 至此, 其为校本管理的深入落实奠定坚实的运行基础。因此, 小学应以我国学校的现实状况为基础, 并对西方先进且有益的校本管理经验进行借鉴, 实现我国小学管理的不断创新及完善。

伴随信息时代的快步来临以及知识经济的综合发展, 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强, 其不仅要求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的相关质量, 还要求对学校的管理参与其中。还有一些企业也有要参与到教育当中的良好愿景, 所形成的企业教育理念开始逐步转变为契约原则、利润导向及投资取向等, 这也为传统类似官僚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及契机。伴随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及兴起, 学校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学校自身的发展及日后生存, 需要建立在对社区进行服务的基础之上。不仅对学校管理者相应小本管理能力给予了锻炼, 还对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校本管理当中的意念思想予以增强。

教育装备管理分析 篇2

近几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迅猛,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我国成人教育班级管理制度普遍不够完善。成人教育学生具有特殊性,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等都与成人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成人教育中存在很严重的迟到早退以及随意请假等现象。在成人教育班级管理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成人教育在管理中非常重视理论学习,而学生的时间能力就被很大的忽视,虽然培养的学生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严重不足,用人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开展岗前培训。在成人教育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成人教育知识教育方面存在轻视创新的作用,在日常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存在很大的问题。当前社会知识的产生和传播速度非常快,学校的知识总是滞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创新知识,这点成人教育做得严重不足。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师生互动之间一直不够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校为扩大规模,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味求全,很多课程的设置针对性不强,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清晰的目标和定位,不明确需要培训什么类型的学生。班级所开设的课程与市场严重脱节,这些方面都需要完善。

关于现代教育管理进行分析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何使高等教育管理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成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华丽转身。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改革的逐渐深化,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其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不容忽视。

1.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一是把高等教育管理当成行政管理,当成单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肤浅,对管理和教学的密切关系认识模糊。二是重管理轻服务,以行政意志支配教学工作的运行,漠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三是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足,不利于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和内在潜能。四是把高等教育管理简单地看做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技术性工作,对其管理育人职能重视不够。

2.教育管理体制僵化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大多比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运行机制也类似于政府部门,按照政府部门的指示和要求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办学目标上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思想束缚,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研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都追求规模大、专业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考虑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三是管 理制度过于刚性,对教师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考核要求等管理统一性、指令性有余,个性化、自主化不足。四是教学管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陈旧,缺乏对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创新的激励,教育教学效率低。

3.教育管理方法落后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法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形式和手段单一落后。习惯凭传统经验发布各种指令,管理中见物不见人,机械地依靠各种所谓规范化、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忽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专家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

高等教育管理相对于其他教育和社会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是促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上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教育思想的突破和革新作为先导,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是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根本区别,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有内涵,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将高校教育功能重新定位,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二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关心师生员工在情感与物质上的合理要求,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做好“保障性”工作,实现高校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三是要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平等民主精神,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差异、思想认识差异、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差异。四是正确领悟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环境,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高校制度性改革的落脚点,是由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根本性标志。一是要摆脱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束缚。按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设置教育管理机构,确定运行方式。二是切实推动“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事务中的决策参与。三是结合本校办学实力和学生情况,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按社会的人才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设计专业和课程,突 出人才的培养特色。四是建立更为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适当降低教育管理重心,发挥院系的管理主动性,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和学校内部管理体 制改革的有机融合。五是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和考核方式等环节给教师以充分的自主权,以科学而灵活的教学评价指标检验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提高效率为主旨。一是在落实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尊重师生员工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调动学校 全 体成员的 创 造性和主 观能动性。二是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参照制定高等教育管理的各项目标要求,以高等教育管理的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成才创业,增强高校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四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沟通与纽带作用,及时了解高校教职工的愿望和利益诉求,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浩.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性研究[J]. 赤子(上中旬). 2014(23).

艺术舞蹈教育管理改革策略分析 篇4

一、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 1) 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重视度不够。很多学校领导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重视文化课和专业课教育, 对艺术教育管理不是很重视, 导致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疏漏, 学校缺乏对艺术教育, 尤其是缺乏对舞蹈教育的统一指导和规划, 艺术教育管理体制, 尤其是舞蹈教育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 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根据艺术教育特点对艺术舞蹈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的管理。很多学校在艺术教育管理中, 存在许多管理问题, 导致艺术舞蹈教育管理效能不佳, 管理职能混乱, 已严重制约了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 2) 在艺术舞蹈教育中, 激励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建立还不完善, 无法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价值, 促进艺术舞蹈教育工作的发展。在经费投入方面, 用于艺术舞蹈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还很不足, 无法充分保障艺术舞蹈教育工作的发展。

( 3) 在教育管理方面, 艺术舞蹈教育依然采用传统教育观念组织教育活动, 无法从学生需要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 同时也不能合理地把握学生管理的尺度, 导致教育管理混乱, 教育与管理工作脱节。

二、艺术舞蹈教育管理改革策略

( 1) 通过制度化手段实现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要实现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促进教育管理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必须实现制度化的管理手段。学校要针对舞蹈教育特点, 构建完整的教育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制度, 等等。通过完善相关制度, 实现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发展。高校要把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 通过制度建设促进艺术舞蹈教育工作的发展, 提升教学效果。学校要成立以主管领导任组长、科研教育财务有关部门参加的艺术舞蹈教育管理领导小组, 统筹教育管理工作, 制订艺术教育管理发展长远规划, 通过完善的制度促进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学校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关系, 充分发挥各管理部门的职能, 依据艺术舞蹈教育管理的工作要点、工作任务, 明确分工, 积极配合, 在科学制度的引领下, 推动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 2) 创新促进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需要从两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 要重视艺术特色教育的地域性, 加大舞蹈教育和舞蹈特色学科建设, 实现历史舞蹈资源和现实舞蹈资源的有机融合, 创建生动的舞蹈艺术情境, 凸显出艺术舞蹈教育的独特性。第二, 要重视艺术舞蹈课程设置上的特色性, 结合时代需要, 不断创新舞蹈新课程, 创设艺术舞蹈优势学科, 积极寻找突破口, 把舞蹈学科建设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 以实现艺术舞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3) 加强艺术舞蹈专业师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要实现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实现体制改革的创新发展, 就必须进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技术创新, 利用新机制、新手段促进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不断完善艺术舞蹈教育管理体系。而这一切工作的有效开展, 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因此, 加强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是促进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加强艺术舞蹈教育管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 鼓励教师积极进行专业培训,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另外, 学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性, 合理配置学校新教师、中青年教师、教学名师的比例, 重视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工作, 以人才建设实现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总之, 艺术舞蹈人才的有效培育, 离不开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在人才的培养中, 要积极创新艺术舞蹈教育管理理念, 积极构建完善的艺术舞蹈教育管理体系, 加强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发展, 重视创新策略的应用, 加强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有效的策略, 实现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摘要:艺术舞蹈人才的有效培育, 离不开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本文分析了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创新改革发展的策略, 对艺术舞蹈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和人才的有效培育具有积极意义。

中学教育实习管理分析论文 篇5

1实习中学教导处的管理方面

要把来到学校报到的实习生安排到各个年级,并且为每个实习生安排相应的指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实习生的工作时间管理由相应的年级组长负责,所有实习生从实习第一天起跟学校正式教师一样签到,有事外出须到年级组长请假,请假条一式三份,一份年级组长留底,一份交实习领队,一份交教务处,私自外出当旷工处理,将影响实习成绩。在学科实习方面,教务处可以把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习生跟随实习指导老师听课,听课不少于四节,并认真备课,备课包括参与年级小组集体备课和同一年级的实习生组成小组共同备课,集体商议,组织试讲。第二阶段,实习生在实习指导老师指导下写出上课教案,在实习指导老师审阅教案后,指导试讲,逐步上台讲课,每次课后写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附在教案后。实习生上课时,指导老师必须在场听课,并且听完课后要对实习生的上课效果进行评价,给予指导,指导要多讲优点,让实习生有信心。第三阶段,实习生写出实习总结和教学案例各一份,经指导老师同意后交一份给教导处存档。

2实习中学在政教处的管理方面

主要负责实习生的班主任实习的指导和管理。首先实习班主任要向原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具体是班级的人数,内宿生的人数,后进生、贫困生的名单,以及学生的思想情况等等,然后制定一份可行的计划。第二,让实习班主任尽快出席学校有关德育工作的会议,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度,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常规任务,如何对班级进行班容、班貌的管理,课室的布置,以及班会课的要求。最后,要注意为了实习生安全起见,不宜实习班主任组织学生外出活动,而且年轻实习班主任与学生谈话要注意师生距离尺度的把握。

3实习带队老师的管理方面

实习带队老师是实习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主要负责与实习中学的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及时的沟通和配合,协调好实习生与学校的关系,共同管理实习生;同时也是实习生实习生活的精神支柱,能够及时的为学生解决心理上、思想上、教学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管理工作。

第一,与实习中学的教导处进行及时的衔接。根据每个实习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和指导班主任的安排工作,把实习生分配到各个年级。实习中学对实习生是不了解的,但对实习中学的老师却很了解,这就需要实习老师对实习生进行详细的介绍,比如哪些实习生适合上初中的课,哪些实习生适合上高中的课。如果实习中学的某个班的班主任刚好实习这段时间有事,不能来学校上课,需要有一位比较得力的实习生来任班主任的话,实习带队老师就要从实习生当中挑出一位比较能干又能胜任班主任的来给教导处安排。

第二,组织实习生上课前进行备课、试讲,并给予指导。对于实习生,上课前的备课、试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实习带队老师把实习生集中起来,按照不同的年级进行集体备课和集体试讲。让他们在这样一个集体平台上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的讨论备课、试讲的情况,共同进步。互相的交流各种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案,且实习带队老师给予精心的指导。这将会让实习生充分的做好上课的准备,也才能够让实习生的教学水平在不断的讨论和反思中快速的提升。

第三,及时的对实习生进行心理和思想上的.辅导。从学生到教师是实习生心理的一个最大的转变,实习生需要在课堂上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办公室处理好指导老师以及其他老师的关系。实习带队老师要根据所在实习中学的校风及中学生素质的情况,指导实习生应对师生关系。如果所在中学的学生素质都很高,校风很严格,那么可以指导实习生严格的要求上课纪律;如果所在中学的学生素质都很差,校风不是很好,整个学校的上课纪律都不好,那么就要告知实习生要尽量的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实习指导老师的上课课堂纪律为准来作为尺度衡量的,所以实习带队老师要及时的了解这些情况并对实习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避免了实习生因缺乏教育教学经验而在课堂上出丑的情况[5]。而实习生与实习指导老师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虚心的向指导老师学习,主动的向实习指导老师请教,凡是实习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都要按时的完成。

班级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应用分析 篇6

哈佛大学建校三百多年来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哈佛的学子,而是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这就是教育 , 以人为本,赏识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发挥,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

一、赏识是爱的阳光

赏识的本质是爱,赏识是爱的具体表现。爱是冬日暖阳,爱是沙漠甘泉。赏识每个生命中的每个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他们尽情地舒展自己的个性,不再感到压抑,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美好。

赏识教育其实做法既简单又巧妙:一个暗示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在不经意间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因为在学生的心里,老师的语言就是一片天,老师的赞美就是兴奋剂。 我班有一名同学小A ,平时不大和人交流,成绩也很差,总是低着头不敢和别人对视。又一次在课堂上我让他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都把目光转向他,而他却面红耳赤,不敢抬头。我说:“没关系,回答错了不要紧,同学们给他鼓励一下”,这时全班同学都鼓起了掌。小A这才慢慢的抬起头,低声地回答了问题,此时班上又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随着时间的推移,A同学现在已经能够和他周围的同学交流了,上课也敢抬头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你看,多么微小的投入,可是换回的收益却是多么地巨大。爱产生爱,赏识产生赏识。学生只有在被爱中才能学会去爱,也只有在赏识中才能培育赏识。

二、赏识是指路的明灯

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能照亮求知者,也能照亮为师者。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教师也是快乐的。不要吝啬你的爱,不要吝啬你的赞美,睁开双眼,寻找他人的优点;打开心灵,欣赏他人的优点,你会发现,你拥有了一个崭新而快乐的人生。赏识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赏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赏识一时容易,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始终实施赏识教育。对于教育者来说,学生身上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他们,就会从他们的缺陷中发现许所多闪光点:

三、赏识创造的奇迹

说起赏识教育,不能不提其主要的倡导者——周弘。

周弘本是工厂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20年前,他的女儿周婷婷因注射庆大霉素致使双耳失聪。为还女儿一个更完整的世界,周弘把一腔父爱都投注到教育和培养女儿身上。1987年,在上海买到的一本极其普通、由日本心理学家写的《幼儿才能开发》一书深深地震撼了周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尽管在他们双亲无限爱心的摧残之下,仍然有不少孩子成了才。”正是因为这本书,周弘也由此打开了“赏识教育”的大门。此后,周弘便不断地向女儿灌输“你是天才”的概念,让女儿在欢乐和投入中学习。

周婷婷成为赏识教育的第一个受益者,这套方法和理论在她身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婷婷6岁能认2000多个汉字;8岁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时与父亲共同出版科幻童话;11岁荣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9年学完中小学12年的课程,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残疾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18岁主演根据自己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不能没有你》;21岁成为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的研究生。

周婷婷是赏识教育创造的奇迹。

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周弘的赏识教育实践正是验证了这句话。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望着收获肯定和赞美。那就让我们为师者怀着欣赏态度,用真诚的爱心去播撒赏识的种子,让学生 发现并享受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从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让我们在爱的艺术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吧!

教育装备管理分析 篇7

对于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难易度。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古诗词或文言文,为小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例如《大学语文》修订版教材中的《中庸》、《大学》等,都对小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此外,不能只注重古诗词或文言文的教授,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多个方面,比如篆刻、春联、元宵节、端午节的来历等,传统文化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逐一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2 小学教育现状

现如今,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从小学开始就会严抓孩子的各项成绩,尤其是小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许多国际小学纷纷成立,甚至用双语教学,为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教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较高的英语能力。有的家长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并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导致各学校也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承,这也是当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3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的主要原因

3.1世界全球化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现如今,世界的交流模式已经是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的交流及信息的获取带来了便利,也使人们日常所学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具丰富性、多样化。这种模式的交流学习,令人们对于其他国家甚至是其他领域的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这就在某些程度上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这种冲击使人们减弱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要使我国的文化产业或是人们的能力素质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就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度,甚至应该从娃娃抓起,在各小学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2 家长或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尽管全球化或多或少的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够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少数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不够。很多家长认为,即使学习了传统文化,对于孩子的学习程度也未必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学生想要在将来的社会上立足并有所成就,就要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及英语知识的学习。很多学校更注重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而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大多比较忽视。家长及学校没有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并且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较为内在的,这就导致我国家长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4 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课程学习相结合

4.1 学生和家长转变对待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

想要改变家长及学校对待传统文化学习的保守态度,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就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宣传力度,使家长或学校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有深入的认识,只有这样,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才能够顺利进行。

4.2 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只改变家长对待传统文化知识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利用实际行动,使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能够完美地融入到小学生日常学习的课程当中。在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融入到小学生日常的学习课程之前,小学学校都有着自己的传统课程结构。想要将传统文化知识教学融入到小学生日常的学习当中,就要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重新的安排调整。

第一,要加强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印象。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敷衍了事,而是要切实地对其进行认真的教授及讲解。比如,在学生的学习课程中,每个星期的周三和周四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这样定期的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很容易令学生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

第二,要将传统文化知识深入到每一门学科。即便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授课,日积月累,学生也很有可能放松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态度。为了防止这种状况的发生,就要让语文教师及英语教师,用语言或者英语的形式对学生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既不影响教师正常的教课,也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帮助学生提高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第三,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竞猜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竞猜的题目,将学生分成两队,通过比赛获得比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摘要:学校想要加强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利用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使学生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热情,使我国的小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教育装备管理分析 篇8

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 传统教育方式、教学观念以及教学体制等均需要及时作出创新。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 在具体的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务必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结合新的教育观念, 做到主动、积极创新, 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施教。宏观教育属于一个新型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此观念提出在教学中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位置,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实践能力, 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但是很多高校目前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教学管理依旧较为传统, 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应用积极进行创新, 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满足社会需求。

一、分析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困境

1.教学模式陈旧。目前, 国内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 依旧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 使用传统的、老套的教育教学方式, 教学理念也比较陈旧, 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很多教师在施教过程中, 没有及时学习相关教育方法, 也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非常低, 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2.高职教师的综合水平较弱。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当中, 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但是很多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较为薄弱, 加之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往往出现因循守旧的情况。甚至有部分教师没有充分掌握现代化教育设备, 所以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教育方式, 所以就放弃了创新。而教师的综合能力不足则对教育成果带来严重的影响。3.高职实践活动少。通常情况下, 高职院校强调对学生的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所以往往需要设置较多的实践课程。但是很多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导致学生的课外实践管理水平较低。通过课外实践学校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用于实际, 并且通过实践教育能够从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

二、基于宏观教育观念的高职教学管理方法

(一) 强化现代教育理念意识

在宏观教育背景下, 高职教育管理需要重视创新与改革并行, 学校应当积极使用社会需求, 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 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校园环境, 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另外, 高职学校通过宣传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教会其熟悉并掌握更多学习技巧。目前, 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这种形势必定会对传统的教育管理带来冲击,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 教师务必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同时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 积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将更多的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 提高其兴趣。

(二) 全面提高高职教师的综合水平

高职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当中, 教师充当重要的角色,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高职教师能力水平会对教学效率起到直接的影响, 也会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造成影响。高职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当中, 应当针对不同教师实施不同的方式, 提高其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多为高职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参加知识培训的机会, 让教师充分把握机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当然, 高职学校在组间教师团队的时候也要对教师的学历、教学经验等给予重视。一个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 在创新教育模式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此外, 高职学校也可以组织本校教师和其他院校的教师多交流教学经验, 互相探讨宏观教育模式, 通过各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达到互相借鉴的效果。总的来说, 高职学校的教育改革少不了教师的支持, 而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的过程中, 更是创新教学的承担者, 所以, 积极更多教师更多培新学习的机会, 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与涵养,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高职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2]。

(三) 积极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

1. 积极应用网络教学

目前, 我国已经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 互联网迅猛发展使得网络资源早已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形式之一, 可以说网络的应用在培养高职人才过程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 很多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等, 都已经积极设置了网络教学的平台, 高职学校也应当积极顺应网络教育趋势, 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应用网络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比如在实际教学管理中, 及时可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应用网络工具, 搜索一些有用的学习资料, 通过网络平台提升学生的媒介素质, 使学习资源能够得到共享及有效应用。老师也可以创建一个班级学习交流平台, 供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问题, 甚至是学校学习交流平台, 让本班学生与其他班级、甚至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通过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久而久之, 让学生爱上学习。

2. 强化师生角色互换

师生角色互换是目前教育管理中最常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 指的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互相转换角色,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比如翻转课堂就是一种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方式。在互换角色的时候, 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 而学生则充当教师的角色。比如教师在讲授某一章节的内容时, 可以列出几个问题,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预习学习, 或者把本章节的网络教学视频播放给学生, 要求学生在黑板上重新对知识进行复述讲解。最后教师再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这种互换角色的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 提高其积极性的同时, 又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 强化实践活动教学管理

众所周知, 高职学校属于实践性学校, 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针对理论课多, 实践活动偏少的现状, 学校应当重新规划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而通过实践课程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实践教育水平, 也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有效利用到实践中, 这是一个理论知识验证及升华的过程。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学习的机会, 比如创建一些校企合作的平台, 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学习, 让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实践, 并且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学习更多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 将学校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其他与人相处的道理, 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

(五) 强化及完善教学评价

基于宏观教学理念的高职教育管理, 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公平客观的教学评价, 而实施教学评估也是学校进一步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这样有助于高职学校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进而及时进行完善。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不能够以单纯的评价方式进行, 也不可仅仅只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考核, 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实践单位评价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评价, 使得学生在学生生活中得到全方位的评估。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 教室应当积极分析相关不足的原因, 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管理方法, 全面提升高职学校的综合水平。而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 也需要创建更多民主的管理模式, 充分对学生给予尊重, 并且客观看待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管理。通过采取更多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使学生由被动学生、被动接受管理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和积极接受管理。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与管理, 最终使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人才[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各大企业、单位等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而要求也更加严格。高职学校承担着向社会各界培养人才的责任, 其教育管理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 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通过改革教育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施教, 积极借助宏观教育的教育管理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转变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教学师资团队建设、强化教学多元化评价等方式, 使教学管理水平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进而促进高职学校持续发展。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带动着社会各界迅速发展, 其中, 教育行业一直备受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其教学质量不断被人们关注, 为了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质量, 及时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宏观教育观念, 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现状, 然后提出详细的对应措施, 如:强化教师团队建设、积极采取多元评价、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等, 以期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宏观教育,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汤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03:172-173.

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系统分析 篇9

教育家Burton Clark (1994) 曾说过“大学的含义和目的可以说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她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职能以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环境, 同时通过保持自身的连贯性及名实相符来保持自己的活力”。由此可见,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正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革, 在新的阶段将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调整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因此,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想要取得较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进行详尽的系统分析, 了解目前高等教育系统管理方式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识别影响改革的关键因素, 并最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基于此, 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进行系统分析。

一、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

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演化系统, 即高校能够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修复, 从而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宝立, 卢彩晨, 2011) 。由此可知, 无论高等教育系统如何演化, 如何发展, 其最根本的目标是为社会发展服务 (胡涌, 等, 2009) 。具体的服务形式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两种。这两种形式都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且存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1.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系统最为重要也是首要的目标是培养人才, 其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重任。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需求越来越迫切,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2.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系统另一重要的任务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科技人员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开发新产品, 提供新服务的过程。我们当前正在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 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实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进而到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高等教育系统较之其他社会部门汇聚了更多的科研人员, 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据统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出的优质科研成果已经占国内优质科研成果的60%以上 (胡涌, 等, 2009)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了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系统在科技创新上的作用, 必须构建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和促进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科技创新功能, 这需要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更加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现状及特征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最明显的特点是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也由原来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转为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以省市级管理为主。我国高等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将是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所亟待解决的。

在人才培养方面, 从1999年扩招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伴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各层次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郑志来, 等, 2009) 。具体表现为: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高等教育中公办和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并不能准确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种人才的真实需求;即使了解一定的需求, 但由于行政体制等原因, 仍不能灵活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很多高校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模式并没有较好地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需求。因此, 高校应充分转变观念, 实施能够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方式。

在科技创新方面, 虽然高校较其他社会部门具有更高的科技创新能力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相比还相差甚远, 远远不能支撑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此外, 高校中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生产力, 并没有较好地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并没有发挥出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首先, 高等教育中的权力结构并不十分合理, 高校与政府过多的博弈以及目前的行政体制均使高校很难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战略。其次, 在高校内部管理中, 行政权力过大且过于集中, 学术权力只能起到参与或补充的作用, 无法形成决策权,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的自由发展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 目前高等教育中对于科技创新人员的考核机制并不十分科学, 竞争机制也并不十分完善, 并不能对高校教师及学生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甚至有可能会削弱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分析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过程中, 其系统内部所涉及的要素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上述相关利益主体[2] 之间的博弈将决定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过程和方向。

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各级政府承担着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财力、物力和其他条件的责任, 需要高校反过来为其所制定的政策、经济目标服务。而高校基于自身因素以及发展战略也具有自我目标, 由于相关利益主体均进行分散式决策, 极有可能形成各自目标不一致而反复博弈的现象。同理, 学生、教师、行政人员、企事业单位均具有其各自的目标, 仅学生群体而言, 其目标就是多元化的, 比如在接受高等教育后, 一些学生需要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 而另一些则可能继续深造, 等等。当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或目标不一致时, 就会出现相互博弈的现象, 从而构成了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过程中的权利结构。

我们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为例来说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将决定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过程和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众所周知,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人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张信刚教授就曾经指出, 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 必须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因此, 企事业单位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促使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在此博弈过程中, 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只要能够增加高等教育供给、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机制, 并为其提供政策保障就能够缓解上述矛盾。而高等院校借此机会可以获得政府和社会的物力和财力支持, 从而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可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向能够保障各相关主体的利益, 使其目标趋于一致。由此可知, 明晰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机理, 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使其目标尽可能地趋于一致, 将是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2.外部因素分析

分析影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因素, 不仅要分析系统的内部因素, 更要考虑其外部因素 (环境) 的影响。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与环境内进行分析, 即要将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所处的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

第一,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 经济基础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同时, 高等教育又反过来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而目前人才与科技恰恰是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两类关键因素, 因此高等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

第二,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人才培养目标等, 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政治方向。而高等教育则通过培养人才, 传播知识与文化来反作用于政治 (陈浩, 马陆亭, 2011) 。与经济对高等教育的物质支持不同,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且影响程度也更为深刻。实际上, 中国的高等教育受政治 (政策取向) 的影响和制约远大于受战争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变化受政策取向的影响和制约远大于受经济的影响 (米红, 2003) 。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的现状制约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的变化, 如果要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必须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并从中获得支持。

第三,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文化具有一种深层次的潜在互动关系。它与政治、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相比, 文化的影响更加隐性, 更加普遍, 不容易被人们所觉察和把握。高等教育肩负传承、创造知识与促进文化发展的使命。文化的繁荣不可能离开教育的贡献。但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之中, 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之中,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系统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因此, 高等教育自然在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管理体制与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综上所述, 高等教育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所制约并为之服务。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不仅仅只是对外部环境的被动反馈, 而是在综合外部环境、自身因素的条件下进行的博弈抉择和主动反馈。高等教育系统所追求的是系统目标、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相互协调。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建议

1.明确改革目标

我们在实施任何的改革前, 都应明确改革的目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目标将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使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在改革目标指引下, 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权

现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规模、形式以及所教授的内容均由政府的行政部门制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自由发展, 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或是创新的技术与社会的真实需求不能较好地匹配。因此, 在未来的改革中, 应转变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 由原来的直接管理向宏观控制、监督的方向转变。明确界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的权责范围, 切实提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3.协调好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方的关系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各方的权力划分不是非常明确。在改革过程中, 不能忽视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 只有清楚地了解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机理, 才可能采取相应可行的方式来协调好各方的利益。

4.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的影响

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过程将受到多重压力的影响。在改革过程中,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某一利益主体或是某一种因素的影响, 而是要综合考虑整个系统内外部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就是在系统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综合因素作用下, 高等教育系统根据自身的内部因素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高等教育系统处于一个极为复杂的环境中, 环境中的许多因素、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系统自身内部因素的不同均会对改革的过程和方向产生影响, 从而造成改革结果的多样性。因此, 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必须要把握时代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目标, 要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相协调;当前, 必须与十八大精神相一致。此外, 还需要协调好改革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合理地界定各方的权利、职责与利益。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根本目标;分析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及特征;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分析了相关利益主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对管理方式改革的影响;最终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教育装备管理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包括了教师、教学设施、建筑物等有形的资源, 也涵盖了无形的资源, 包括教学方式、教师的素养等方面的内容, 如果这些有效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整合, 就会形成机构设立重复以及资源浪费的现象, 因此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教育管理的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和优化能促进高校更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 从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方面来看, 资源整合是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高校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能从其他优秀的高校中引进较好的师资力量, 从而能在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上得到好的经验借鉴和学习, 这无疑提高了高校教和学的水平, 另外通过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也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毕业生, 提高高校的声望和实力。

(2) 从社会对高校所提的要求来看, 资源整合是促进各大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高校的教学不是仅仅满足于学生有学可以上的水平, 而且是要有好的教学环境、教学实力和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因此高校要进行资源整合, 达到资源共享和学科优势互补的目的, 从而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3) 从高校内部的资源利用方面来看, 资源整合能有效地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 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减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重复投入, 让高校有更多的资本去发展和建设。

二、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分析

(1) 高校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自始至终都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这与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在师资力量、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就形成了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2) 高校中存在资源分散以及闲置的现象, 缺少共享的意识。一是高校的每个分校校区都有独立的负责人和管理者, 在资源的使用上就形成了分散的局面, 另外对于高校中的各个院系也是分别使用各自的教育经费, 在机构的设立, 教学设施的购买上也是分开进行的, 实际上这些资源中有些是可以共同使用的, 因此就造成了资源的低水平重复使用。二是有些高校为了显示学校的先进和发展程度, 花费大量资金购买一些仪器和设备, 但是由于缺少真正熟悉操作的人员, 或是所购买的设备与现阶段的教学水平有所差距, 从而导致了资源的闲置, 这都是没有共享意识所导致的资源浪费。

(3) 高校缺乏与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合作的机制。目前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而高校在这一方面多是依靠建立实验室来对学生进行栽培, 甚至有些高校由于条件的局限性, 只能通过观察或是短时间的实践, 所以高校所建设的实验室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根本达不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并没有将校内的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 建立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的机制。

三、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对策分析

(1) 从资源整合的内容上看, 一是对物质资源的整合,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 要优化其资源配置, 对于其他硬件设施的物资而言, 要改善管理机制, 根据高校的实际需求, 以及加强各个院系和分部的联系, 打破以往独立的界限, 采用调整、整合的措施, 让人们具备共享的意识, 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校的健康发展。二是对非物质资源的整合, 包含了校园文化和财力资源方面, 作为支撑高校发展的基础, 整合优化其资源也能起到杜绝闲置和浪费的作用。

(2)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与校外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首先在高校管理的方面可以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参考意见, 包括计划、组织和决策等, 比如引入国外的教育管理方式。其次是多与本土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锻炼场所, 比如建立产学研机制。最后是与校外的著名高等院校开展学分互认的政策, 为教学提供更多资源共享的机会。

由于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存在浪费、闲置和分散问题, 而且对于高校的管理人员而言也缺乏资源共享的意识, 因此通过培养高校资源共享意识, 加强对教师资源、高校的建筑设施、非物质资源以及与校外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是解决目前所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昕, 孟繁二.关于高校资源整合与配置的反思[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08 (2) .

教育装备管理分析 篇11

【关键词】赏识教育 班级管理 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7-02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劳动技能、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发展[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下文主要分析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赏识教育概述

赏识教育是一种心理和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充分肯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2]。总体上来讲,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如下:学生不存在“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只是“省心型”和“需要多关注型”。换而言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鼓励为原则,促使学生在不断地鼓舞、激励中建立自信,主动发展。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赏识教育的具体应用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应用赏识教育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一)采用多样化的赏识方式

1.采用赏识的语言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多给予学生赏识的语言,比如“你真能干”、“你太棒了”、“你真让我感到骄傲”等。上述鼓励性语言虽然比较普通,但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动力,让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2.采用赏识的目光

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投去赏识的目光,让学生受到鼓舞,比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努力学习时、回答问题时等。比如在一次语文课中,让班上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时,他读得有些结巴,而且还有错字,学生满脸通红地看着教师,教师一直面带微笑,眼神中充满鼓励,并点头给予鼓励,学生受到鼓舞,不再胆怯,大声朗读。

3.在作业本上采用鼓励性评价

作业评改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作业评价中,一般都是正确的打“√”,错的打“×”,学生大多只重视评价的结果,对错误的地方都是“一眼带过”。但是,应用赏识教育理念后,可以在作业评改中加入人文性的评语,以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点滴,给予学生鼓励。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赏识教育中,倡导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因此,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尊重学生

小学生年龄虽比较小,但同样存在自尊心。因此,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日常交流中,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比如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想法可能会有些“天马行空”,教师不可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而是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再比如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教师可以蹲下来,在心理上让学生感到亲切、平等。

2.爱护学生

在教育领域存在一句名言,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级管理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爱护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在情感上、心理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让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三)全面评价学生

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教师大多采用比较单一的方法——学习成绩,导致学生成为考试的“奴隶”,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自由的空间,且学习兴趣低下,大多只是被动学习。鉴于此,教师需要全面评价学生。

1.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且由于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故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注意观察学生的变化,针对有改进的地方进行表扬,促使学生的良好发展。

2.多个角度评价学生

在评价学生时,教师不能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给予学生鼓励性、肯定性的鼓励,学会赏识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

总之,教学评价并不是一种筛选、区分好坏学生的工具,而是应该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是学生进步的起点。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挖掘、放大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是一种强调鼓励、肯定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赏识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评价学生,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27-29.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分析 篇12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中的问题分析

( 1)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第一, 学生方面的问题。许多学生存在角色转化慢, 缺乏纪律性和责任心, 沟通能力差,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还有一些学生不能正确树立价值观, 往往眼高手低, 但是实力不到位。还有的学生不能长期坚持, 容易半途而废。第二, 学校方面的问题。学校的问题主要是: 管理制度薄弱, 指导教师的素质不高, 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不能及时更新, 致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不能学以致用, 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第三, 企业方面问题。企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价值定位不正确, 对学生缺乏人性化管理, 过度实行惩罚制度, 不安排学生进行上岗培训, 对学生过于苛刻。 ( 2)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第一, 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过度重视各自利益, 不能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合作, 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第二, 企业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在校企合作中保障企业利益的政策, 但是很多还没有得到兑现, 参与企业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与荣誉, 使得企业参与积极性降低。 ( 3) 职业院校的服务能力不足。在市场经济下实现校企合作, 需要学校、企业与市场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保持平等的地位,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由于实力问题得不到实现。 ( 4) 缺乏有效的机制。虽然为了促成校企合作, 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 但是现状是这些政策往往得不到贯彻实施。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中的模式实现

( 1) “学年分段”模式。主要有两种情况: 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之后, 在企业实习一年; 一年在农村进行学习, 一年在城市进行学习, 一年在企业实习或者一年学习基础知识, 一年学习技能, 一年进行实习。 ( 2) “阶梯分段”模式。也就是三年的时间在三家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 将学校学习的于在企业的实习紧密结合, 科学设置实习时间。坚持自我修养与岗位实习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3) “半工半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达成协议, 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轮流进行学习与实习, 这样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帮助贫困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 4) “弹性安排”模式。就是根据企业经营的周期性与季节性的灵活的安排学生是进行实习还是学习, 这样的弹性安排, 能让学生的只是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 5) “订单培养”模式。就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对学生进行提前预定, 并进行就业培训, 对学生支付培养成本。 ( 6) “教学工厂”模式。技师学校将生产车间搬进学校, 实现学习与生产相统一。 ( 7) “职教集团”模式。就是以名校为主导, 在相同地域、相同行业院校、相同行业企业之间实现联合, 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 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中的管理优化

( 1) 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明确政府责任, 加强统筹领导, 发放评价指标; 给予专项补助, 推动校企改革, 对校企合作实行指导与服务, 切实落实有关政策规定; 在保证双方利益均等的前提下, 政府还要出台具体合作措施, 并落到实处。 ( 2) 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规范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出台规范文件, 对企业和院校同时起到规范作用; 制定严密的人才培养协议, 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签订培养协议并进行备案; 成立实习管理委员会, 由各方代表组成, 平衡各方利益。 ( 3) 完善校企合作的能力建设。支持并资助相关人才培养的教程开发、培养训练以及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对合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校企整体素质, 加强管理与学习, 实现改革与创新, 进行专题研究与经验推广。 ( 4) 出台校企合作政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和企业, 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校企合作方案, 增加学生进行实习的机会, 建立校企合作的内部服务机构, 进行标准服务, 并由当地政府予以认可。 ( 5) 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深化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教育, 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 坚强合作宣传,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校企合作作为最适合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进行学习和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也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选之路。但是在加强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 应该保持发展的眼光, 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为了更好地实现合作, 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协调与扶助, 双方都需要在遵守一定法规制度的前提下, 进行合作与交流, 实现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职业院校中开展的人才培养教育, 意在通过加强学校、企业间的合作, 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均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这就是校企合作机制。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 主要的方式是师傅带徒弟。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企业参与率低、校企合作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 完善管理制度,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高建军.新时期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师, 2015 (15) :88-89.

上一篇:城市形象品牌下一篇:当代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