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壁画(精选6篇)
当代壁画 篇1
一、中国当代壁画的发展历程
壁画的发展是与时代、社会的变迁分不开的, 尤其是在当代多元化的生活形态中, 壁画更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为之服务。中国现代壁画从20世纪早期动荡的社会中兴起, 壁画家们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和迷茫。20世纪30年代, 鲁迅先生首先向国内介绍了墨西哥现代壁画的杰出倡导者里维拉的艺术, 并明确指出:“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 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 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 属于大众的。”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 经济衰落, 文化上也显得死气沉沉, 真正为壁画事业献身的也不多。此时, 张光宇、张仃、丁聪等人站了出来,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创作了一批有意义的壁画, 歌颂了正义、公平的观念与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从他们创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张仃等人可贵的艺术情操:一方面, 他们借鉴传统的壁画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另一方面, 结合社会现实, 融进了一些新的思想。但是在当时, 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立刻被认可。慢慢地,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壁画家们才如梦初醒, 壁画创作开始逐渐追赶新的潮流, 尤其是《哪吒闹海》、《巴山蜀水》等作品影响了整个文化界,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触动了很多爱国人士的心灵。这对于壁画家来说, 算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改革开放之后, 国家多方面的改革, 促使全国人民大步走进了新时代, 社会繁荣昌盛, 文化事业也逐渐兴起, 各行各业相互融合, 这种景象对壁画事业的发展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由此, 中国的壁画家不再局限于本土的壁画艺术, 勇于放眼世界, 借鉴西方的创作理念, 壁画的种类开始繁多, 功能上体现出了多样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 在材料的运用上也日新月异, 壁画事业迎来了新纪元。
二、现代壁画所处的环境趋于广泛性
壁画属于公共艺术, 就像里维拉讲的, 它是属于大众的。早期壁画多局限于机场内和饭店宾馆内, 比如张光宇的《龙女》被放置于上海国际大饭店门厅, 张仃的《哪吒闹海》、袁运甫的《巴山蜀水》、萧惠祥的《科学的春天》和袁运生的《生命的赞歌-欢乐的泼水节》都是被放置于北京首都机场的候机大楼。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不论大中小城市, 新型建筑拔地而起, 全国大部分人都融入了城市, 学校、公园、文化馆、车站、地铁、商场和博物馆等建筑也都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 文化生活层次也提高了, 逐渐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由于环境的需要, 壁画也越来越多地与公共建筑联系在了一起, 比如壁画《新世纪协奏曲》被放置于湖北龟山电视塔门厅;《海恋》被放置于广西北海市银滩公园;《我是财神, 财神是我》被放置于北京亚运村交通银行。
《新世纪协奏曲》这幅壁画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与电视塔内的环境十分协调。广西北海市银滩公园的壁画《海恋》是银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采用三块不同形状的三角壁画托起两个浮游的少女, 能够使观者联想到若干年前银滩也是海洋的一部分。《我是财神, 财神是我》这幅壁画中的内容生动简洁, 趣味性中体现了广大劳动者真实的一面, 不仅融入了银行的主体环境, 也起到了与大众交流互动的积极作用。
壁画是公共艺术, 不是个人情感的体现, 尤其是在现当代社会环境中, 壁画是为大众服务的, 一幅好的壁画不仅要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更要走进大众的心里。目前, 中国的壁画发展正步入正轨, 但是在以建筑为主体的前提下, 壁画家在创作时始终是被动的, 受到建筑环境的约束。如果壁画家能够与建筑设计师协同合作, 参与到建筑的设计项目中, 根据建筑物的特点、风格及环境的需要, 定能设计出更适宜的环境壁画, 而不是在建筑完成之后, “量体裁衣”式地为建筑披上一件“合身”的外衣。
社会离不开公共艺术, 为了达到艺术生活化的效果, 在未来的壁画发展中, 不仅要在博物馆、公园、宾馆、机场、地铁等环境中置放壁画艺术品, 而且在学校、社区、街道等场所也应该多些壁画艺术品, 尤其是学校。现在虽然壁画也不少见, 但是真正关注它的人很少, 人们甚至读不懂壁画的内容, 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不会去欣赏它。如果在学校里设置壁画艺术品, 学生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还能够受到艺术的熏陶, 逐渐懂得去欣赏艺术并喜欢艺术, 这是最直接的艺术教育形式, 也会使公共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相较于传统壁画现代壁画在功能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壁画多存在于墓室、宗教场所, 用于叙事和宣传宗教文化, 这与当时的政治因素有关。隋唐时期, 宗教盛行, 敦煌、云冈、麦积山等地大大小小的壁画见证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影响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宗教衰落之后, 宗教艺术也逐渐衰退, 慢慢地走向世俗文化。壁画虽也在寺庙等宗教场所出现, 但其内容多涉及世俗生活的场景, 以叙事为主, 采用日常的题材, 慢慢地淡化了宗教意识。现代壁画与其所处的时代也是相一致的, 但是壁画的功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传统壁画往往是单纯为政治服务的, 而现代壁画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已经从原来单一的图解政治观念转变为形式更多样的视觉性艺术。
这类具有叙事、教育、纪念功能的壁画延续至今, 以战争、历史为主题的壁画也逐渐增多, 内容多为宣扬某种政治理念和公共道德。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 法国巴黎世界民族博物馆的壁画, 墨西哥的现代壁画, 美国街头宣传民族主义的大型壁画, 我国当代的大型纪念场所的壁画, 莫不如此。这类壁画有明显的实用性和情绪性, 带有宣传的色彩, 如张光宇先生1932年在上海国际大饭店门厅作的壁画《龙女》, 这幅壁画的宣传性就很明显, 壁画中的龙女一手托宝珠, 一手举宝剑, 歌颂了公平正义的法规与维护民族独立的战斗精神。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壁画是从“文革”时期到1979年首都机场的壁画作品开始的, 这类壁画更多地考虑到所处的建筑环境, 考虑到如何美化环境, 并在环境中传达人文、哲学、地理以及审美因素, 再加以综合, 形成壁画艺术的视觉传达。
张仃的《哪吒闹海》是根据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而作的, 描绘了追求光明、不畏强暴的小英雄哪吒的生动感人形象。这幅壁画中运用了唐卡的传统元素, 但是在艺术的处理以及色彩的运用上带有一定的装饰效果。《生命的赞歌——欢乐的泼水节》这幅壁画是袁运生创作的, 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的个性, 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画中载歌载舞的场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的神情, 欢快的动作, 尽情地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此幅壁画与《哪吒闹海》相比, 手法相似, 都是运用丙烯重彩绘制, 但《生命的赞歌》更倾向于装饰性。萧惠祥的《科学的春天》更有现代壁画的风韵, 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和浓烈的装饰风格表现了四个现代化造福人民的理念, 画中简洁、流畅的线条描绘出了当今人民大众美好生活的场景, 这种视觉效果让人看来很轻松, 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需求。
壁画的功能性还体现在不同的环境中, 因环境而手法各异, 传达的视觉信息也各不相同。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 壁画正蓬勃地发展着。
四、科学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现代壁画材料的综合运用
材料是壁画艺术的载体, 是将壁画的思想情感内容传达给观赏者的媒介。一幅好的壁画作品的呈现不仅需要独特的创作思想, 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要下功夫, 材料是丰富壁画艺术品的最直接的载体。《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 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正说明了材美的重要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 不能对材料运用过分地“偏爱”, 要有“度”的意识。
20世纪70年代末, 现代壁画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材料的运用也越来越丰富。壁画《科学的春天》采用高温陶板拼镶而成的, 整体简洁、美观。《生命的赞歌》采用的是丙烯重彩的表现手法。《新世纪协奏曲》体现了综合材料的运用, 把银杏木、铜和大理石三种不同质感的材料拼合在一起, 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海恋》这幅壁画为玻璃料器, 采用碎瓷纹, 雕塑部分采用不锈钢, 这种材料的壁画放置于室外公共空间不易受到损坏。《我是财神, 财神是我》采用石地刻线描金, 收到了壁画本身所追求的简洁朴实的效果。
随着工业技术的日新月异, 新材料层出不穷, 不断地被运用到壁画艺术中, 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未来的壁画发展中, 壁画艺术应该多涉及其它领域的元素, 比如音乐, 在科技条件的支撑下, 配合美妙的音乐, 让壁画的呈现更加“有声有色”。
五、结语
壁画艺术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对于当代的壁画家来说, 这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壁画家在追求时尚、前卫的同时, 也不能舍弃传统元素。壁画艺术需要结合科技创新和传统壁画的精华, 通过广泛的途径, 让壁画艺术在社会、公众面前彰显其丰富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当代壁画家不再局限本土的壁画风貌, 勇于放眼世界, 不断借鉴西方的创作理念, 出现了张光宇、张仃等一批优秀的壁画家,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创作了许多有意义的壁画。目前, 中国壁画正步入正轨, 壁画种类开始繁多, 功能上体现出了多样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 在材料的运用上也日新月异, 壁画事业迎来了新纪元。
关键词:当代壁画,科技创新,广泛性
参考文献
[1]丁景唐.鲁迅论里维拉的壁画.见: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1
[2]张仃.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7
[3]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4]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当代壁画 篇2
后现代艺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以更加大众化和生活化的观念式、即兴式的艺术创作来挑战公众的视觉与心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强调颠覆一切传统的思维模式,否定绝对权威,反二元对立,虽颇有标新立异之嫌,但对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开拓创新却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誉满全球的不定形艺术、综合艺术、波普艺术以突显材料本体语言的特征无疑对现当代公共环境壁画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随着现当代建筑新空间、新环境与新材料的出现,作为公共艺术的现当代材料壁画创作,其功能因体现为对建筑环境时空上的整合、材料语言的诗意化言说及强调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等当代人文因素在公共文化内涵上的凸现而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来分别加以论述:
对公共建筑环境时空上的整合
当代材料壁画艺术作为当代公共建筑环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时空艺术。除了与建筑壁面环境共同创造多样的物质空间外,还体现在流动的精神空间的营造上。其流动的时空理念渗透于建筑的空间环境之中,故而在打破了传统壁画的“补壁”单一片面理解基础上,建立起依托并对应建筑时空环境的关系来进行当代材料壁画创作与实践的认识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当代材料壁画对于建筑环境中时间的整合犹如现代设计中“视觉流程”的这样一个概念,通俗的讲是指人的视点在平面作品上移动的过程,是有其视点移动的顺序规律的,比如先看到色还是先看到形,先看到整体还是先看到局部。同理,对建筑环境中的壁画而言,人在空间环境中来往,身体在运动,头部也在运动,视点随之变化。人们的这种运动形式包含着时间的延续,人们通过视觉感知一个相对静止而延伸且依附于壁面的壁画作品,并非瞬间而得,而是如同音乐一样具有韵律和节奏。针对这一点,也可以说“壁画是流动的视觉音乐”,由此,壁画依附于建筑环境而存在,而装置于建筑环境中的壁画则为空间注入了活的灵魂。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潘公凯先生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的巨型长卷智能媒体壁画《清明上河图》。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利用北宋张择端创作的原作画幅中横向连绵、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的特点,让画面、色彩、光影沿过道而生长,行走其间,犹如徜徉于流光溢彩的时光隧道,使每一位观者充分体会到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同时,在流动的时空中脱尘出俗。
“视觉流程”作为观察主体人的运动过程,使人们获得了一个动态的观察流程,也只有这样的观察流程才能使人充分感知建筑环境内的整个壁画的存在,并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因此,需要壁画设计者对建筑环境充分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很好地融入当代材料壁画设计中去,是当代材料壁画体现其时间流动功能的重要的保障。
其次,针对当代建筑室内外空间以几何形呈现的框架结构中,当代材料壁画创作在对空间的整合作用主要表现为空间的解放与约束。在几何形结构建筑中生活工作的我们,日复一日。对此结构框架习以为常的同时,也同样淡漠了对几何形空间的感受,甚至还会心生厌倦。针对这种空间存在,许多现当代材料壁画致力于改变现状,最著名的莫过于墨西哥壁画家西盖罗斯为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创作的综合材料壁画《大学与人·人与大学》。由环境出发,作者在矩形结构的办公大楼外墙上用水泥堆塑出充满张力的人物浮雕,其表面镶嵌着各色天然石材和金属板材,局部以合成颜料绘制并利用自然光照条件的差异,同构出四维的视觉空间,给人们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同时,带来了空间的活跃与解放。在现代中国,著名壁画家张仃先生常常运用鸟瞰式构图来有效的解放空间。其创作于北京长城饭店大厅的《万里长江万里图》,巧妙地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勾皴点染技法植入纤维彩锦绣艺术中,营造了壮丽的长江景色和秀美的祖国河山,使大厅内有限的空间在视觉上扩展开来,让人神游畅想。
当代材料壁画在空间的约束上还可以表现为对空间布局的一种相对界定方式,加强壁画的平面感、装饰性以取得与当代建筑氛围的和谐。有鉴于此,著名壁画家唐小禾、程犁先生为湖北荆州博物馆创作的《火中凤凰》磨漆壁画,取先秦楚文化中凤鸟图式加以变化,描绘了凤凰成长、挣扎、重生的故事,画成九条屏面。全画以大漆黑红对比的烈焰衬托翠羽的凤凰,富于装饰性的平面构图,产生一种意蕴丰富、绵延不断的视觉效果形成了对馆内分散空间的围合。此外,该壁画在体悟建筑主体对气氛、格调、意境的要求等方面的经验对我们的当代材料壁画创作也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材料语言诗意化的言说
漫步许多当代建筑空间环境,赤裸空白的壁面常常让人昏昏欲睡、兴味索然。若突遇一幅当代材料壁画常让人犹如荒漠突遇绿洲,精神会为之一振。这常常是因为当代壁画中丰富的材料语言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所具有的材质审美特性的诗意化的言说打动了我们。
对于壁画创作而言,材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随着现、当代工业技术和科学领域的不断进步,材料的品种日新月异,可谓是层出不穷。因而随着材料的开发、应用,人们的审美取向与审美习惯也在同步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新的壁画风格形式也随之不断产生。在当代公共环境的许多场合中,壁画艺术的材质本身就具有形状、色彩、质地的特性,它们已经在当代材料壁画创作的概念上超越出材料载体的本体概念而成为审美装饰的主体。其表现为当代材料壁画的生成往往以多种材料的结合完成画面效果,所具有的材质审美特性往往排除掉了传统壁画所具有的社会道德服务功能,而本身的材质质料特征成为表现语言,它的色彩、肌理、光泽、质地等物的特性感动着观众,传达出另类的抽象美感。
当代材料壁画的材料之美是丰富的,一方面材料有自身的物理质料特征,而且加工技术又使之以不同的的方式体现出来形成材料的外在美,另一方面材料的使用者——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材料的外在的表现必然对人心理产生影响,形成材料的内在美。材质美包括材料的物理性与精神性,此二者共存,对人的视觉和心理同时产生作用。由此,在当代材料壁画的创作中,考虑壁画所处的建筑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材料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表现在壁画材质与建筑材料的综合配置、材质内涵与环境风格、功能的融合等方面中:如可以在钢化玻璃和不锈钢材料为主的建筑内部安装纤维装饰寻求软硬对比;或布置粗陶墙饰强调古老与现代、精细与粗糙的对比;或以玻璃为元素,在现代感的整体基调下利用相同的材料不同的加工方法制造变化……材料的体量与建筑环境构成一定空间关系,材料的气质在环境中发挥着精神功能,而当代声、光、电等材料媒介的介入给环境带来了更多的新奇。为丰富环境视觉效果,当代材料壁画在材料选择上更加不羁:硬质材料、软质材料、霓虹灯管、机械装置、电控制、现成品都有所应用;声音、光效应、信息媒体等元素也成为当代壁画的语言,它们在物理性与精神性上同建筑环境相互作用、共生共长,共同塑造建筑环境中的精神空间形态。
强调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等当代人文因素在公共文化
内涵上的凸现
当代材料壁画在建筑环境中功能性的体现离不开与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当代材料壁画作为公共艺术而成为建筑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其造型元素和一个地域的风格、文化、历史有机的联系起来,它将会因为表现出了地域人文环境独特的性格和表情而成为一件妙趣横生的艺术作品。
作为依附于某一建筑环境的当代材料壁画,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适性的艺术,而是与该地域的历史、文化及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我们可以举出许多成功的个案:著名的壁画大家袁运甫先生在谈及“中华世纪坛”艺术整体的创作时,强调“要把一个正处于积极寻求变革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情绪,统一到以尊重自身本源文化为特征的现代建筑和公共艺术中来”。在中华世纪坛的大型综合材料壁画《中华千秋颂》中,主厅中央是一根浮雕镀金壁画粗大主柱。在粗大主柱上的周围,环绕着八根同样的子柱,象征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欣欣向荣。在大厅的环形壁面上用各色彩石镶嵌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整幅壁画以同心圆的构成形式传达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民族情绪,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从以上实例可看出,当代材料壁画创作只有结合特定的文化、历史、地域特色,进而加强该地区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才能张扬该地域的自明性、永恒特性和历史文化特质。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由于全球化所导致的“天下大同”及“地方性文化”的消失与淡化,故而具有保持和加强地域间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的当代材料壁画创作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综上所述,当代材料壁画功能体现只有依托于建筑环境,充分发挥其材质特性,丰富其文化内涵,才能在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心理需要的同时凸现其独特的审美功能。当代材料壁画创作是对环境的诠释,更是对环境的拓展,它使得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场所空间升华为具有某种抽象含义的、蕴含艺术气息的天地。我们深信,从传统壁画形式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当代材料壁画,以强烈的公共艺术特征为前提,装置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之中并丰富着广大社会公众的视觉感官,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当代壁画 篇3
除了在偏远地区创作, 壁画艺术家在城市和乡村中创作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找“墙”。壁画与其它绘画种类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公共性, 它大多是依附于墙面进行创作, 且与大众直接交流。不单只西安的壁画艺术家, 许多城市的壁画工作者都在为了找墙想破了脑袋。所以, 在此借鉴几个成功的例子希望寻找出西安当代壁画找墙难的解决办法。
第一个例子是青岛市北区台东三路步行街壁画群。在2011 年7 月10 日青岛市北区台东三路步行街举行了一个开街仪式, 把这个耗时三个月完成的六万平方米的壁画群展示给青岛市民及国内外游客。台东三路步行街原来是青岛市的老商业区, 由于历史原因, 这条老商业街和居民楼混杂在一起, 街两旁的建筑, 三层以下是商铺, 三层以上都是居民楼。这些居民楼都已经有十年以上的历史, 有的甚至几十年, 外墙破旧, 外挂的空调机林林总总, 在街上总能看到各家窗台挂着的五颜六色的衣服。这样一个老商业区似乎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而且也影响城市的美观。青岛市政府找来有关专家协商, 决定使用最快速最省钱效果最合适的改造办法, 就是现在展现给大家的公益性质的壁画改造工程。这次的工程组织方虽然是政府, 但由于是公益性质的活动, 给予了壁画艺术家很大的自由度进行创作, 避免了以往市政工程与艺术家雇佣双方关于设计审美等诸多矛盾。在创作过程当中, 有不少市民也向艺术家提出了他们的需求与建议, 使得壁画的公共性、交流性更容易体现。平常的拆除重建改造计划成本巨大, 实施的几年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 青岛市北区台东三路步行街的旧城改造案例是可以被西安市政府局部借鉴的。当然, 这个方案在城市中只能有一两处, 多则混乱, 这是要综合整个城市形象规划而定。
第二个例子是重庆的罗中立美术馆壁画。自2015 年10 月试运行以来, 罗中立美术馆受到广泛关注, 前往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这是由罗中立先生和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郝大鹏共同设计的, 融合了“院落、粮仓、梯田”三大概念, 用最廉价的彩色釉面砖为材料覆盖了美术馆所有的外墙, 如在巴山蜀水中镶嵌了一颗闪耀的宝石。如此庞大的工程的耗费却很小, 所有材料都是由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到各个工厂收集的碎瓷砖制作而成, 粗略估计美术馆外墙每平方米造价不超过100 元。在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美术馆活动当中, 罗中立美术馆壁画不仅能够造成大量的社会舆论宣传, 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美好的公共艺术, 为艺术融入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开馆以来一旦有展览开幕, 参观者必是在馆内大排长龙, 如此吸引力在国内甚是罕见。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南二环边上, 地理位置优越, 虽优秀的展览众多, 但建筑相对陈旧, 对民众的吸引力不足使得参观展览、参与活动的人数并不乐观。倘若市政规划再建设美术馆或者对现有美术馆进行改造, 罗中立美术馆壁画则是最好的借鉴例子。一是优秀的外墙壁画设计可帮助美术馆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二是为美术馆的美术宣传、吸引更多民众起到其积极作用。
第三个例子是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壁画展。这是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三次把壁画作为独立画种进行评审, 这也是首次壁画以实体从以往公共艺术的范畴进入展厅大规模集体性地和观众见面。在展览当中大家能够见到许多非上墙作品, 也就是近几年提出的实验壁画, 比例占到壁画展览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类的壁画作品无疑是受到了不少非议, 是否属于壁画, 与装置艺术或者雕塑的区分在哪等等。中央美术学院孙韬教授在他的一篇关于十二届全国美展的文章中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回答。无论上墙与否, 只要是全心为人民创作, 弘扬民族精神, 接受公众检阅, 舍弃画家小“我”被民族的大“我”所同化, 这就是壁画的大内涵。所以, 我们在展览上看到形形色色的实验壁画为当代壁画的发展拓宽了思路, 其艺术语言, 制作材料, 表现主题等都打破了固有的壁画模式。西安当代壁画的发展借助于实验壁画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到处找墙的苦恼, 释放了壁画创作载体单一的局限思维。例如已经逐渐发展完善的西安高新开发区, 本是以科技产业园为主, 规划时缺乏艺术文化的点缀, 缺乏生气。在已经规划比较完整的区域再重新建立墙面略显突兀, 实验壁画的介入正好可解决这个问题, 在广场中央、写字楼门前、道路绿化带等都可安放。
当代壁画 篇4
壁画首先是墙壁上的艺术, 是用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它是建筑物的附属部分, 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代壁画作为创作者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而形成的精神产品, 具有文化性;而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具有使用价值的艺术作品在完成后即从壁画家手中转移到投资者手中, 完成交换的过程, 具有突出的商品性;壁画家从投资者手中获得了报酬, 实现了其劳动价值;与此同时, 这一壁画作品得以与公众见面, 成为一种公共的消费品, 实现了最终的价值。因此, 当代壁画艺术是文化性、商品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
二、当代壁画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壁画是人类绘画史上最初创、最古老的艺术, 中国壁画曾代表了中国古代绘画最辉煌的成就。但近百年来却逐渐衰微、近乎寂灭。当代壁画创作与教学,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断层上重新起步、再度崛起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社会精神现象和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当代壁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推动它发展的终极原因和重要动力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具体讲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综观中国当代壁画艺术可以发现, 从时间上看, 1979年首都机场壁画群的完成, 是“壁画复兴”的象征。随着经济建设的繁荣, 1980年至1987年掀起了一股壁画热潮。由于建筑规模的收缩, 1988年开始, 中国壁画再次陷入低谷。1992年后,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提出, 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期, 建筑规模不断发展, 壁画也在缓慢复苏, 逐渐走上平稳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30年来, 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上升, 为城乡环境建设的改造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 建筑业逐步升温, 为壁画艺术造就了一个空前广阔的需求天地。
从区域上看, 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壁画发展水平较高, 如北京、上海、深圳、山东、辽宁、湖北等地,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壁画发展水平整体看则低于发达地区。国家的大型建筑区域对壁画的需求多, 如中华世纪坛、地铁、中国歌剧院等。
从作品上看, 近两年, 壁画大展上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大, 甚至可称为绘画的工程, 大型壁画已经占据了公共艺术的半壁江山, 壁画大展上的作品气势磅礴、制作优良, 让人感到作者在精力、财力物力方面的用心良苦。中国的壁画事业前途光明, 这也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例证。
总体上讲, 当代壁画艺术的发展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共壁画艺术的新策略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可以说, 这为当代壁画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 恰当把握当代壁画的思想性、公共性和艺术性
壁画艺术是公众艺术, 跻身于广大公众聚集的环境场所, 因此必须具有与广大公众可以交流的语言。它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公益性, 公益性又决定了壁画艺术题材有益社会风化和手法的雅俗共赏。健康高尚的思想性, 能为多数观众所接受的表现形式, 是壁画构思的出发点。鲜明的时代创新精神、民族艺术特色、国际化艺术水准是我们公共壁画艺术创作的时代要求。从壁画家创作的特点和经验看, 壁画家本着谨慎、认真、平常心、不浮躁的、技艺精湛的工作态度, 保证作品质量优良, 艺术臻于完美, 这才是壁画艺术的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二) 当代壁画艺术发展的产业化模式:
目前。当代壁画艺术向着大型化、国际化、公共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壁画家在完成设计构思后, 作品的呈现还要靠电脑设计和制作厂家的技术水平。这每一项内容壁画家都要亲自组织完成, 这是“强者的艺术”, 设计兼施工还不算, 最难的是与投资方和制作方的就合同的协调关系, 和临时问题的应对能力, 这远远超出了普通壁画家个人的能力范畴。也就是说, 壁画作品最终的实现效果已不再仅仅取决于壁画家个人的创作能力和技艺水平了, 壁画家在从最初的完成壁画的过程中逐渐地摸索, 到一个壁画工程接着又一个壁画工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条龙”的产业链模式, 这是当代市场经济自然规律下的必然产物。
但谁能保证这一链条的各个环节的可靠性呢?辛苦设计的稿子没有被采用, 可是前期投入已经很多, 如制图、三D效果图、这些相应的费用就只有自己拿了, 这直接影响壁画家的创作情绪和劳动成果。
因此, 壁画艺术走向市场必然与架上绘画“画家+画廊”的简单商业模式不同, 需要形成由多方参与的跨行业的产业链模式, 也就是需要经营管理。
1. 壁画产业链的组成与相互关系:
壁画产业条中包括了创作方、经营方、生产方、建筑方、投资方、管理方等相互关联的参与方。
壁画艺术家是创作方的主体, 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 它要求壁画艺术家一方面要具有把握宏观气势的构想力, 一方面又要具备完成一件巨作所必须的技能 (包括指导助手, 组织各种协作的工匠的能力) 。这种“团队作战”创作壁画的新方式是当代壁画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向。与以往单打独斗的创作模式相比, 今后壁画家在整个产业链中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经营方是产业链的主体, 是构筑起整个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它包括各种从事文化艺术产业经营的公司组织, 如装饰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等等。它从投资方承接壁画项目, 组织创作方和生产方完成项目制作。在市场上, 我们感到, 在这个环节上龙头企业、知名品牌还没有形成, 这是产业链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只有经营方有组织地发展壮大起来, 壁画产业才能真正让更多壁画家受益。
生产方是从事各类壁画材料制作、加工的生产厂家。当代壁画材料的广泛性及工艺复杂性, 使壁画制作必然要走向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这些变化在为壁画家创作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 也对创作者对材料的了解程度和对材料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符合以上要求的厂家已有很多, 壁画家只提供设计稿, 厂家就直接可以制作和安装了, 厂家的安装人员也具备理解作品意图的素质。
从客观上看, 要先有建筑再考虑公共环境意识, 先解决生存问题后考虑审美需求。建筑师、画家于一身的时代已过去了, 这个曾经辉煌的历史瞬间会给当代人什么样的启迪呢?当代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师对当代艺术和艺术史的研究和掌握很专业, 他们对建筑师的艺术素质培养很重视, 例如现在加拿大对建筑师的认用是索定意大利人的。国内建筑学院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也逐渐加强。目前, 随着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们对建筑造型艺术整体要求的逐步提高, 建筑初始对公共壁画、雕塑艺术的要求和考虑也正式提到日程, 物质化丰富的年代对各种专业都要求达到精、专的标准, 世界壁画的历史古老而又伟大的前提下, 赋予了当代壁画家繁重的历史责任感和更多的机遇、挑战。
有需求才有投资、有投资就需要有回报、有投资才有生产经营。社会对壁画艺术的精神需求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产生了各种投资方。建筑物的所有者、使用者都有可能成为投资方, 投资方不仅是社会资金, 国家的公益建设资金更是壁画投资的重要来源。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对艺术创作真诚交流的基础上产生的, 投资方给予创作方充分的创作空间, 而创作方则在自己创作的基础上满足投资方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专业的壁画组织是市场的管理方。1984年中国美协成立了壁画艺术委员会、2004年又成立了中国壁画学会。它们通过组织交流、展览、评奖等活动, 使壁画家得以沟通信息、相互借鉴, 并且通过宣传, 引起社会对壁画的广泛关注和了解。作为市场的管理方, 应将壁画创作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如价格的计算方法、付款方式、壁画的权利归属问题等作统一的、明确的规定, 保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一旦条件成熟还可以建立起市场准入制度, 如资格认定制、艺术的评议制度、艺术监理制度等。
3. 壁画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有市场就有竞争, 市场竞争要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不完善的市场中, 在不发达的产业中, 无序的竞争导致壁画作品的价格与价值背离。一方面低价格导致低水平作品泛滥, 高价格未必能获得高水平的作品;另一方面, 高水平作品体现不出市场价值。
市场参与方的增加, 带来的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最终完成的作品所有权属于谁、著作权又究竟属于谁?一旦产生纠纷如何认定。虽然有《著作权法》对作者的著作权进行保护, 但在目前来讲它对壁画作品的所能起到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弱, 《赤壁之战》的判决结果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当代壁画的流通过程是通过市场一次交易完成的, 不存在再次交易的问题, 也就不能象一般绘画作品那样通过收藏这一途径得到有效保护。法律和收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 那么当代壁画作品该如何保护呢?
目前, 从各个方面看国内的壁画发展的大环境都很优良, 只是各种管理制度需要条理化、规范化。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 我国的壁画产业也正逐步地、自发地形成统一的市场流通链条, 这正符合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发展规律, 也是我国社会发展下的必然产物,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必将是中国公共壁画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 中国当代壁画艺术也将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用理念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用制度衡量我们创作的成果, 让我们广大的壁画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 共同谱写一曲时代的强音。
参考文献
[1]于美成.新时期壁画创作的回顾与思考[J].哈尔滨:北方论丛, 2000, (4) :95-101.
[2]孙景波.1979-1999年壁画创作与教学思考[A].李化吉.中国壁画[C].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2.64-66.
[3]王能宪.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及其非商化特质[A].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文化市场纵横谈[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
当代壁画 篇5
敦煌壁画作为敦煌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 具有丰富的内容性和灵活的艺术性特点。敦煌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占有巨大规模, 且数量繁多, 其富有的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佛教壁画的缩影, 代表中国几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 因而被后人作为研究和总结的宝贵资源。[1]正是由于敦煌壁画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其艺术表现形式和与先前相比发生很大改变, 历经千年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和表现形式。虽然敦煌壁画历史悠久, 但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还是从造型、色彩、表达形式等方面看都具有丰厚的学术内涵, 能够为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与教学提供借鉴, 引发思考。
二、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与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生活和环境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画艺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 现代生活背景下的人们更加偏爱于直接的视觉观感, 中国画在创作在创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画虽然本身属于视觉艺术, 但我们往往不能忽略其重要的精神文化内涵, 突出视觉特性, 就必须考虑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特质, 并以之为前提。由此,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要体现中国精神就必须重视文脉传承, 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更要与时俱进, 融合现代的情感与智慧。
从当前中国画的教学现状来看, 许多美术院校仍采用分科教学的方式, 课程设置上包含山水、人物、花鸟等, 学习的内容上仍然为传统的代表作等。当代中国画教学过于封闭, 这是与人们对中国画的传统认识不相符合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 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以人文画为主的教学,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 尤其关注本土文化遗产等的重要艺术价值, 开拓创新, 推进中国画的教学与发展。
三、敦煌壁画在中国画创作与教学中的意义
1.扩大了对传统的认识。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与教学应以思想观念入手, 以人文和人性的角度出发, 加强对艺术、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 探寻与当今社会现实要求相适应的切入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艺术、文化等资源能够为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提供有益启示。以此, 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发挥其优势。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画的认知多数还局限于文人画范畴, 事实上, 中国画的还应包含宫廷画、民间绘画、壁画等, 既包含汉族创造的作品, 还包含少数民族创造的优秀绘画传统。按照蔡星仪先生的说法, 中国画在广义上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绘画, 是相对于西洋画而言的, 其种类繁多。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不应局限于文人画, 应扩大人们对传统的认知, 深入领会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神, 为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与教学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
2.空间造型的启示。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的文化独特思维方式孕育了传统绘画的生命精神, 逐渐形成独特的空间表现模式。敦煌壁画艺术风格的哲学根源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艺术中渗透着浓厚的乐舞味道, 借助静态的造型艺术展现的是动态的艺术。敦煌壁画的空间造型非常独特, 体现了时空自由、时空合一的特征, 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意趣的具体体现。[2]从表现手法上看, 敦煌壁画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线造型的手法, 线本是中国画的根本, 敦煌壁画艺术以线为载体, 赋予线条生命力、概括力和表现力。例如103窟的《维摩诘经变》是莫高窟的代表画作之一, 且画幅最大, 艺术水平尤为突出, 在行笔、造型、气氛等方面均表现十分出色。敦煌壁画艺术创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文化与传统。
3.色彩的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表达受到传统宇宙时空观念的影响, 比较重视情感的表达和主客体的融合, 具有明显的主观精神, 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色彩观。敦煌壁画在颜色的使用上以矿物原料为主, 虽然迄今已有千年, 但画面依然保持绚丽多姿, 和谐之态。北魏时期多采用石青、石绿、土红、白粉等, 有时用土红作底, 隋朝时期用石青、石绿、黑线比较重多, [3]色彩交替变化, 遥相呼应, 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在加上千百年来自然的再造, 表现出的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双重效果。敦煌壁画色彩的使用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体现为不受客观因素的约束, 并不拘泥于客观对象, 而是主观上的宗教感化的需要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敦煌壁画色彩具有平面化特点, 在二维平面色彩中可以广泛使用颜色, 借助面积分割, 表达冷暖变化, 不同色彩搭配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各种色彩的选用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达出四壁生辉的景象, 这些表达的手法和颜色的使用技巧都可作为当代中国画教学的重要素材。
结语
敦煌壁画具有丰厚的艺术文化资源, 我们有必要对敦煌壁画的艺术性质进一步探索和钻研, 从敦煌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到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质, 审视传统绘画艺术的精神灵脉。敦煌壁画对于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与教学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学习与借鉴的同时要避免照搬照抄, 重点应是对敦煌壁画中蕴含的艺术精神的学习与理解。敦煌壁画的价值体现在艺术语言形式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 是精神与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其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助于激发艺术家的智慧与灵感, 对改变当前中国画教学单一模式, 启发和创新教学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8.
[2]薛永年.当代中国画缺什么[J].中国书画, 2010, (4) :98.
当代壁画 篇6
西安咸阳的市民们和到西咸游玩的旅客必定对大小雁塔、大唐芙蓉园、大唐西市和钟鼓楼不会陌生,然而最热闹的旅游季节到小雁塔的人也是三三两两与大雁塔遥相对望但区别甚大。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所以又称“荐福寺塔”。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实则清幽的环境,配上并不高大的小雁塔比起熙熙攘攘的大雁塔也另有一番风味,唯独小雁塔缺乏一幅醒目的壁画装饰尤为可惜。反观大雁塔区域大型壁画三个,玄奘大雕塑一尊与反映关中风情的雕塑数十个,很好地烘托出大雁塔区域的艺术气息。西安当代壁画的发展需要政府和有关机构的支持,作为壁画工作者找“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如果在建设遗址文化产业之时如果能把壁画规划进去,同时由各方共同监督保质保量完成,那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在小雁塔安置一个中型的壁画既不会破坏原本小雁塔怡人的环境,也能直观地告诉参观者关于小雁塔的历史故事,壁画的具象表达远比文字叙述来得更加深刻。再者,到小雁塔散步的西安市民居多,一幅优秀的壁画也可增强小雁塔区域的艺术性,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正如由西安美术学院集体制作的大雁塔北广场的《盛唐风情》浮雕壁画、围绕慈恩寺的《大唐盛世图》巨幅长卷和大雁塔地宫的《丝路风情》手绘壁画,这些宏伟的当代壁画作品将随着古代遗产一直流传下去。
咸阳作为秦都亦是如此,也有一些很重要但被人们忽略的遗迹文化产业可持续开发,也可注入大型壁画作品等新鲜血液使之焕发生气。咸阳清渭楼就是其中一处例子。清渭楼是古都咸阳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建筑,始建于秦代,名曰咸阳东楼,汉唐时期更名为“秦楼”、“咸阳楼”。北宋景佑年间,时任咸阳知县的诗人黄孝先重修咸阳楼,更名为:“清渭楼”,并留下了“黄翁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的感叹。历史上的清渭楼曾与黄鹤楼、鹳鹊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然而在2014年底竣工对外开放后宣传和后续工作并不多,游客也是逐渐减少,只留下庞大的珍贵艺术品和这座历史名楼独守渭水之畔。清渭楼的情况与小雁塔相似,有部分市民晚上散步途径此地,也有部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在楼外广场拍张照片留念即离开,即使是美术爱好者和职业画家到楼内参观的也不多。西咸政府部门应和民间资本携手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把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清渭楼作为西咸遗址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传播出去。远在法国里昂有一个成功的范例。里昂在法国是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拥有大量中世纪的建筑和教堂的同时现代科技、商业、交通和人文亦发展迅速。但是因环境相对阴暗潮湿和经常性的大雾,游客比起巴黎是天渊之别,里昂市民也因气候原因心情烦闷。在政府支持和艺术评委会的监督下,艺术家们将灰暗的水泥墙通过传统的手绘壁画形式变得生趣盎然,一扫从前的阴霾。这些大型壁画收到了人们的极度欢迎,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笔者认为应趁着西咸新区的东风继续建设清渭楼区域,创造大型壁画使宣传持续发酵,效仿里昂的城市壁画扩大清渭楼区域,划分出数个创作当代壁画的地方来。优秀的壁画必将改变咸阳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会将清渭楼的前世今生以绘画或者浮雕的形式流传下去。
还有位于西咸新区范围内的阿房宫遗址公园已经提上建设日程,据报道“沣东新城将以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打造12.59平方公里的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这一板块今后将不仅是展现华夏之根的考古遗址公园,也是秦统一文化的展示地和秦文化景观现代城市区,将在公园范围以外,人文旅游板块以内,构筑以秦文化为主的现代城市风貌区,并形成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居住等产业。”因为还没有有关人士提到当中细节,不知壁画设计情况。但是这一类的西咸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确实为西安当代壁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壁画这个古老的画种在中国一带一路的新政策之下承载着历史赋予它的文化使命,它在推进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社区文化艺术建设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安和咸阳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核心,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还保存着大量优秀的唐代墓室壁画,我相信这片土地的艺术家们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必定能够创造出绝世瞩目的当代壁画作品,以维护国家和城市的艺术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郑乃铭,《艺术家看公共艺术》,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3](法)埃蒂娜·贝尔娜,《现代艺术》,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