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与壁画空间(精选6篇)
建筑结构与壁画空间 篇1
壁画的历史由来已久,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岩壁、洞穴内那些有关记录生产、生活的内容及场景的随意涂抹与雕刻, 到充斥在现代城市的各个角落的各种形式的建筑壁画, 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现代建筑壁画以其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 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和谐、宁静、轻松的生活氛围。我们都知道, 壁画的实施离不开建筑物, 离不开特定的空间环境, 壁画作为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一方面受制于建筑特有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 壁画依靠其潜在的影响力作用并整理着建筑空间, 成为人与空间环境情感交流的媒介。
在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加快的步伐中, 壁画作为大型公共艺术凭借其自身的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 在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日益散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现代环境的审美需求, 大量的更新颖、更具艺术性的壁画作品不断出现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 创造了更多的可供人们分享与互动的机会与空间。现代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介入, 使现代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但无论怎样的变化与丰富, 只要还称之为“壁画”, 就离不开“壁面”, 就离不开建筑。壁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绘画, 它不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自由的、个性的抒发, 它从属于建筑, 受制于建筑的基本特征, 同时又影响着城市的建筑空间, 在美化人们生活空间的同时,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以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思想, 担当着积极的社会职能。
壁画参与到建筑环境中, 与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共同描绘艺术化的空间环境, 不仅仅是人们公共空间意识强化、对公共环境品质提高的结果, 也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需要。诚然, 壁画进入公共环境已是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 壁画不仅仅是公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对现代空间环境艺术的有力拓展与诠释。建筑壁画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 凭借大众的参与, 依靠其自由性、通俗性、开放性等特点, 体现了整个社会群体的审美水平, 为人们提供生活的感知和艺术享受, 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传承文脉、美化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一、建筑壁画与建筑空间
从环境装饰的意义方面来看, 壁画与建筑墙壁是一种从属性的关系, 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装饰的同时, 不能任意改变建筑墙壁的结构, 必须要保持墙的特质。在设计建筑壁画的风格与形式的问题上,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壁画艺术都因受到建筑空间的限制、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另一方面讲, 建筑空间却因壁画艺术的存在而得以升华, 达到人与自然相融的终极目标。我们都知道, 壁画不管是建筑空间的“融入者”还是“介入者”, 它都是源于建筑、高于建筑的艺术形式体现, 它不仅仅是对建筑的深化, 更是建筑艺术的继续。
置身于建筑空间这个大环境中, 建筑壁画作为一种形态固定的艺术形式, 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 在与建筑空间融合的过程中, 首先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 注意周边建筑的形式风格、色彩及各种空间环境因素, 这样才能在不失协调的同时, 使建筑空间极具美感, 变化而不失深度。
壁画设计过程中, 为了营造良好的空间视觉效果, 我们通常可以利用各种特殊手段对建筑空间进行调节, 优化建筑的空间形态。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灯光、影视壁画等表现手法, 通过强调壁画的空间层次来改变空间感受;也可以利用壁柱等形式将画面分成中心和两侧, 使视觉上从两边向中心收缩, 对墙面过长、空间过宽的环境进行缩小处理;亦可以将建筑的各种构造融入到壁画的画面内容中, 使之协调融洽, 改变空间的零乱状态, 体现壁画整理空间的作用;而对于建筑升降空间的处理, 我们可以通过壁画的竖向分割、加强画面的竖向形体结构等手段, 达到升高空间的目的。
壁画艺术通过建筑的相融合, 通过各种表现形式与观众进行互通式交流, 不仅仅给观众提供各种视觉感受, 还在一定程度上以其特有的装饰性, 为社会、为建筑物营造了浓郁的文化环境氛围。而作为建筑物的文化内涵的主导, 其鲜明的形象、一目了然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与建筑物协调一致, 成为人们解读建筑内容和文化内涵的注释。建筑壁画运用艺术语言, 营构出室内外特定环境的空间氛围与情调, 增加了建筑环境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建筑壁画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我们说, 壁画是建筑的一部分, 是建筑设计的继续,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用“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等来形容壁画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壁画依附建筑而存在, 无论以任何形式出现都要依靠于建筑空间, 从而真正的体现建筑壁画的意义。
对于建筑壁画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的把握, 我们不能单纯的定义为是一方适应于另一方, 也不能单纯地认为是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作用。只有当壁画与空间环境真正的结合, 才能真正地体现双方融合后独立存在的意义。壁画与空间环境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基于对建筑功能充分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 壁画与空间环境产生强烈的对比。在此过程中, 壁画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从视觉到心理上吸引观众, 即融入空间环境又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比如, 在机场、图书馆等大厅都需要壁画装饰, 而这些壁画具体的内容, 使环境产生的功能作用得到强化, 从而增强了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第二种是弥补式的融合方式, 壁画可以弥补建筑空间的不足, 这是装修手段所不能达到的。例如:壁画能使严肃的场所增强庄严感;娱乐性场所加强欢乐、轻松的气氛;封闭、拥挤、狭窄的空间, 壁画可以通过调节、整理使其亲切、宜人。壁画与空间环境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更加完善的视觉心理空间。
壁画无论置身于什么样的空间环境, 其自身的价值势必要充分的体现, 只有这样壁画的存在才具备一定的意义。壁画融入不同的空间环境, 不是单纯的对比与协调的关系, 而是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下所形成的科学的、合理的对应关系, 形成相互依存的坚固框架。因此, 建筑壁画与空间环境的差异越大其相互作用就越大, 融为一体的合理性也就越大, 共同创造新的空间环境, 我们置身其中, 充分感受壁画与环境相融所带来的全新的艺术空间的美妙。
三、建筑壁画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放眼建筑的发展历程, 每一次新材料的应用、新流派的诞生或新结构的变革都为建筑室内外空间注入了新鲜血液, 也为建筑壁画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新时期建筑壁画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建筑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 建筑壁画无论作为附属或是主导, 在特有的艺术氛围中, 反映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环境, 且在色彩、形式、主题、材料乃至光照方面都离不开空间环境对其的影响及制约。
空间环境对壁画创作有着极大的限制, 建筑的立面、造型及内部空间的容量都成为建筑壁画表现的制约因素。壁画的形式、规模与选题直接受到建筑界面的形式影响, 无论是弯曲的还是平直的, 空透的还是密实的都需要相应的表现形式与建筑进行协调。从壁画的种类上看, 无论是纪念性、宣传性还是标志性壁画, 无论其内容是清新淡雅、热烈欢快、形态各异且富于生活情趣, 都强调自身对建筑形态的建构, 显示与环境总体布局更多的协同和交流, 从而起到点缀、烘托、美化环境的作用甚至成为主景。壁画的创造力是非常自由的, 它无论是处于建筑内空间还是外空间, 安装位置都较灵活, 过道、厅堂或其他特定的空间角落, 都可以成为其展示的场所。与之相反, 弥补性壁画对空间环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依赖性, 一般多用来调配与掩饰建筑细节的不足, 对于空间的构图和色彩的描绘大多是反向于空间环境特征, 以达到弥补性的作用。壁画创作中形式的随意及色彩的大胆, 更多的是为了掩饰建筑自身的沉闷与局促, 让丰富多彩的壁画装点我们生活的空间环境, 寄托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壁画通过构图、设计的处理, 把复杂、分散的空间转化为集中、连续、和谐的空间;利用错视原理及色彩的巧妙使用, 对空间环境进行有序的处理, 造成拓宽、加深、弯曲等等视觉心理感受, 对空间环境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 巴洛克的建筑壁画运用强烈的透视法, 达到建筑空间扩大的效果;意大利米兰室内空间狭小的圣莎特洛教堂里, 圣坛上那幅透视深远的壁画, 虚幻的拓深了圣坛的空间……作为与空间环境、建筑相互依存的壁画, 在改变及影响着空间环境, 给冰冷的现代建筑注入生命的活力这项任务中, 可以当之无愧的担当这一使命。
总之, 建筑壁画作为空间环境的装饰, 势必要反映出建筑内外空间的特点和要求, 但这不是单向的被动的协调, 而是双方互相的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当壁画艺术表现力得以完美地发挥, 壁画形式突破了环境的限制, 自主性得到更大的发挥时, 壁画就演变成为环境的主宰。由此可见, 建筑壁画与空间环境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 建筑壁画的形态要素与空间环境的协调配合, 是决定壁画创作成功的关键。
摘要:壁画置身于建筑空间环境,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建筑壁画与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壁画对空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以此来探索建筑壁画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以及建筑壁画如何与空间环境完美协调,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建筑壁画,建筑,空间环境,协调
参考文献
[1]于美成.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01
[2]叶庆.壁画与空间环境和建筑的关系[J].美与时代, 2004.02
[3]冯卓茹.壁画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意义[J].美与时代, 2010.07
[4]王洪香.论建筑壁画艺术与环境空间关系[J].大家, 2011.23
浅论公共空间环境中壁画的功能性 篇2
关键词:公共空间环境 壁画 功能性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绘画形式,甚至比文字出现的还要早。在古代人类的洞窟内壁,人们雕刻的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内容,这些都是最早的壁画的雏形。在当今新科技在城市设计思想的作用下,现代壁画早已成为城市空间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画面宏大、空间的覆盖力强以及视觉作用潜在影响下的特点,奠定了其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
艺术学科发展的新概念就是用于满足人审美标准和精神感受的公共空间艺术,是艺术学与建筑学融合的新创新,公共空间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根据公共空间环境功能的不同,不同的形状结构之间的艺术连接会给人不同的精神感受,进而在人的心理和视觉上,予以震撼和冲击,是人对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认识有所改变,并对其进行改善。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壁画的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多种需求,壁画在公共空间的作用是举足轻重、不可撼动的。
1.壁画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强化功能
在20世纪中叶,艺术家们提出“环境意识化”概念,产生了大量的现代壁画,传承了传统壁画的纪念、启示等功能,同时,现代壁画体现出了更多丰富的功能体态,也是营造公共空间氛围的重要方法。公共空间为人们呈现的总体印象是主题和氛围。根据空间功能性质的不同所呈现出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空间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印象,如庄重、典雅等。由于壁画是不可移动的物质载体,它需要与特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建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它需要从一个特定的环境出发指定自身的风格来强化公共空间里的氛围和主题,并对主题进行深化和表现。
2.壁画对公共空间环境的丰富与弥补功能
现代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要求已经不单单满足在使用功能上,更重要的是怎样创造出使人在心理和视觉上都有价值的环境,人们对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壁画艺术在环境中起到装饰作用,同时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属性中,例如空间的联系与划分、序列编排等,有壁画的加入环境也会更富有表现力。在满足这些要求外,人们的心里感情需要也是壁画设计应该注意的一点,一个人在面对一幅壁画时都会有一定的心理反应,经历认识、思维、记忆等一系列心理过程,然后会产生对壁畫的评价,例如美感、温暖感等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空间之间的密切关系的经营与媒介就是壁画。壁画艺术存在于空间环境中具有精神意义的表达功能,在壁画的设计时,我们可以通过各类造型和色彩及材料的质感来表达空间层次感,同时也是人类情感与美的表达方式,它融入生活,使人们的心境得到慰藉。壁画整幅面的构成设计与公共空间环境产生也有互动的作用,人在特定场合需增强壁画的开阔度,“顶天立地”的壁画形态是弥补空间高度的最有效手段。我们通过营造出开阔的空间来弥补建筑商的不足之处. 为了调整环境我们还可以通过设计壁画的色彩,在设计中选用不同色彩,借助色彩本身的力量,调节单调的建筑物。如朝南的房间由于房间充足,室内的壁画可以采用冷色调。
3.壁画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拓展功能和创造
人存在的主题就是环境,当人处于环境中时,人需要与环境进行交流,人的心里需求才会得到满足,环境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各种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例如愉快、端庄、清新等。因此,公共空间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空间里的意境。文化的反映是表达意境的关键,也就是文化的体现。壁画艺术不但是公共空间艺术的组成部分,还是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拓展和诠释,一个有限的空间融入壁画艺术,可以为具有抽象的、无限的艺术空间。因此,在壁画的设计时,应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艺术通过环境与壁画的整体方位协调来体现。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创意灵感的源泉。美的意境是从文化中产生的。文化是设计中最直观的要素,也是最表层的要素,它表现为一种印象化的文化趣味,文化的心理是设计中自发的文化意识,如信仰、民俗习惯等,最后是文化精神,它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现象的精神文化成果,文化精神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生存的支柱和发展的动力。公共空间的壁画不但满足了人的视觉审美,而且给人传递出科技的、人文的等等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继承优秀的壁画艺术及文化底蕴,根据壁画的题材内容选择,形成材料质感的搭配及科技技术的掌握,渗透时代文化谨慎,是壁画与公共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使人们深深体味设计中的品味与内涵,感受空间意境美。
现代壁画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是因为它填补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在拥挤而繁杂的社会中给人以精神愉悦的享受,让艺术之美充满在人们的生活中,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随着当今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现代壁画的要求也越来越大,无论是从规模、构成形式、还是从表现的内容寓意,都有着更高的期望与要求。未来壁画艺术将会在创作手法和创作思想上有所突破,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跟随现代思潮,在融合我国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与物质环境达成统一,以完成其更高的意境的创作。
参考文献:
[1]甘庭俭,杨凡,张婷婷等.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图像叙事与古龟兹文化传播——克孜尔千佛洞壁画造型中乐舞艺术形态研究之一[J].当代文坛,2012,(4):143-145.
[2]叶磊.山西青龙寺壁画与永乐宫、河北毗卢寺、洪洞水神庙壁画艺术特色之比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1):111-113.
[3]唐鸣岳,段锴.在洛克菲勒中心消失的壁画——迭戈·里维拉《十字路口的人类》始末[J].山东社会科学,2012,(4):87-92.
[4]陈港泉.引起莫高窟第351窟壁画疱疹病害发生的水分来源分析及疱疹病害初步模拟试验[J].敦煌研究,2010,(6):54-58.
[5]张多金.干预性保护对壁画本体影响的探析——以张掖大佛寺大佛殿壁画保护修复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9):90-95.
艺术与建筑之间—谈建筑中的壁画 篇3
意大利有机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说过“绘画所使用的是两度空间词汇, 尽管所表现的是三度或者四度空间的, 但却与人分离, 人是从外面来看它的。而建筑则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 人们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附着在建筑实体上的作为墙体一部分而存在的壁画, 不是简单地以小画放大上墙, 而是要与建筑即建筑类型结构和空间发生联系。不论是伊斯兰式富于生命力的植物图案、几何图形和书法这三种装饰形式, 用于建筑物内外墙壁上, 还是巴洛克式运动势, 表现或暗示无穷感, 追求戏剧性, 夸张透视效果及其强调光在作品构思中的运用, 将建筑、壁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等等, 均表现出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待壁画同建筑相结合的认识, 并以其自己的形象和艺术风格, 在墙壁上反映着不同国家、时代的民族特征。
壁画是包括在建筑再设计中的 (与经济性、社会或功能因素和技术条件一样) , 一切都会出现在建筑上, 正如一切都会出现在人类活动如艺术、思想或实践中一样。
2 建筑类型与壁画
一座建筑的形式、尺度与空间的组成, 反映着功能设计的要求、结构与构造的关系、造价的经济现实、外形与风格上的形态素质。壁画在建筑环境中, 首先与之发生联系的是来自建筑类型的限定。所谓建筑类型, 是由于社会和人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需求所致, 便出现建筑学分类中的公共建筑、民用建筑等等类别。例如, 在公共建筑中的文化建筑, 包括影院、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教堂等等。由于这类建筑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人类的精神生活需求, 在建筑的造型上, 基本都较为鲜明集中地体现出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特殊风貌。为此, 壁画作为建筑整体中的一部分, 在设计之前都要与这些条件综合性考察, 其内容与形式服从于建筑的使用功能、风格和格调。壁画的艺术语言与建筑均表现出民族独有的社会文明和文化特色。这一点从我们熟知的许多国家的壁画中, 很容易发现和理解。
置身于特定的建筑类型中的壁画, 必须与该建筑类型与其性质相一致, 因此也限定了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法国芒市温斯敦·荷尔希勒街6号萨布隆游泳池外墙壁画, 由于该建筑的外墙提供了一块占据市区显要位置的墙面, 吉尔、马埃在题材选择上同墙面的场地特点协调一致, 把在游泳时捕捉到的感受, 恰如其分的反映在这块完整的沿街墙面上, 自由舒展的色彩和造型使建筑显得十分醒目。壁画在建筑类型的内墙或外墙上, 扮演着对其使用功能进行强化处理的角色, 用符号或图像对其做出限定的强调和文化意义上的隐示和升华。
3 建筑空间与壁画
历史上每出现一种新的结构都为空间形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空间首先是由建筑结构体系形成的, 建筑物不外乎有两个空间概念, 即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进一步限定空间的要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地面、墙面、柱和天花板、连续的曲线的表面等等均可限定出无限定出无限的空间, 再由门、窗和楼梯使之与其他空间联系, 空间之间均有互相连接的体制, 由各种功能所限定的空间。空间还划分为垂直的、水平的、彼此层次交错的等等。人们在围隔建筑空间出于双重目的:其一最根本的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其二还要满足一定的精神感受和审美需求。壁画的设计便围绕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而谋求与之相应的形式。壁画就双重目的的前者而言, 对建筑墙壁的使用空间和作用没有任何改变, 不占有建筑的使用空间;就后者而言则不同, 由于壁画设计的不同使观者对其空间的感觉也不同, 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使建筑物内部空间或外部空间, 能具有不同的气氛和不同的艺术感染力。
在智利连城的墨西哥学校图书馆, 左右两侧墙均被窗门洞口所切断, 前后两面完整的端墙又相隔近25米。西盖罗斯的壁画构思是要通过图像来表现智利和墨西哥人民的历史解放斗争具有共同性的思想。阅览室的特定结构本身妨碍着这一构思的实现, 而西盖罗斯却将传统上区别为墙画、转角和天花板等界面的方式改变为一个空间整体:在每面端墙的画面上各突出表现一个思想戏剧中心。离心式的急流从这两组人物身边涌向四面八方, 在天花板上汇合在一起, 并通过绘有图像的几何形天花板, 把两面端墙上的壁画连接在一个完整的绘画情节空间里。“壁画的观赏者既不是一座雕像, 预订了使用直线透视;也不同与固定轴的转动, 只能采用曲线透视;应当说, 他是活人, 他的视线会在某一特定的建筑图形的整个表面移动。”从《侵略者末日》的壁画空间同建筑空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壁画艺术同建筑是一对既有共性, 又有各自固有的特性的艺术形式, 他们之间呈互补关系, 壁画自身的价值便体现融汇于建筑整体构成因素之中。在这个空间里是无法辨认一个固定的地点通览西盖罗斯壁画全貌的, 不仅要扭头四望和抬头看天花板, 而且还要在空间里来回移动, 并且变换自己的位置, 从连续的各个视点和包围着观者的画面, 直接感受着壁画的空间效果, 看到新的场面和内容, 从而丰富对作品的图像和内容核心的再认识。只有在移动中才会理解人物配置的内在规律及其戏剧性冲突, 在被包围着的空间中, 获得强烈和完整的体验以及壁画影响建筑空间的感受。
建筑由于功能特点不同在重复与变化中交替着空间的大、小、高低形状以及开畅和封闭程度, 不同的空间相互连接在一起。不同形状的空间也会由于它们的形状不同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壁画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 同样, 可以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 给人以某种特殊感受形成某种特殊气氛。例如, 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的敦煌莫高窟, 高低错落有五层之分, 以中心塔式, 覆斗式和背屏式等三种为最多。前室是外部空间和洞窟空间的过渡, 在这里壁画使人们产生一种情绪上的转化。自东壁门洞窟通过狭窄的甬道, 进入光线幽暗的石窟, 南、西、北三面墙壁呈封闭状覆盖着沉重的顶部, 里面壁画布满全窟, 描绘着千佛、菩萨、本生及经变、佛弟子、男女供养人、诸天部众、藻井、花饰山水等, 而且直接将建筑、雕像融为一体。人们从人的境界进入到一个封闭着的色彩斑斓、庄严堂皇佛国世界, 与外部空间隔绝。信徒们置身其间可以收心内视, 展示忘却烦恼, 反思自我、净化自己的灵魂, 石窟建筑形制虽丰富, 其空间结构形式皆有闭合特征, 恰好同佛教修行的思维方式相吻合, 又与石窟外无垠的蓝天、白云、戈壁、长河的大空间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
建筑空间的长宽高, 正如空间的形式一样, 都直接和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和性质有关, 建筑空间的尺度对精神感受影响很大, 制约着壁画的面积和尺度。山西永乐宫三清殿里的壁画, 即依照特定的具体情况赋予相应的尺度感和比例关系。壁画不能离开现场空间的实际尺度, 否则, 观者是无法接近原作的。殿内壁画画幅高4.3米、全长95米的满墙绘壁画, 神坛墙内侧绘云气, 神运墙外侧四壁绘《朝元图》, 壁画中共286人, 主神像高约三米以上, 其他像高约2米, 人物排列前后分四五层之多, 人人双手捧着手板站立着, 有武将在前面开路, 所有这些人面向神坛, 全都是前来朝拜道教始祖天尊的。把众多巨大的神像顶天立地, 浩浩荡荡行进在云中的朝拜行列画在大殿内墙, 只有置身与这种空间中, 才能实际感受到建筑空间提供给壁画巨大幅面的尺度, 使得壁画的体量强迫着观者的感官, 也只有壁画才有这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壁画依附于墙面, 即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内部空间的组成部分, 若进一步地强调将其孤立起来, 则往往无法准确的观看。例如, 拉瓦那圣阿波利来。诺沃教堂, 中殿两侧墙上的长幅系列壁画各包括三个主要部分, 其一为拱廊和窗沿之间, 其二为中间层窗与窗之间, 其三层的最上层是起自窗顶到天花板的空间。这种分割有其神学的根据, 最上层是先知和长老;最下层为殉道者的行列, 一侧墙为男性, 一侧墙为女性, 人物的长行排列与窗梁廊柱的排相辉映。在印象上加长了建筑内厅, 必须作为面对面的成对相似的作品去看, 并且要朝向教堂祭坛壁画与整个建筑成为一件综合性艺术品。国内壁画的介绍往往缺少建筑与壁画的对应介绍, 缺少建筑面积壁画规格等介绍, 由于局部的只言片语的介绍使众多的人士及观众, 难以认知壁画与其他画种的差异。
4 结语
正如布鲁斯赛维所说:"装饰艺术、雕刻、绘画加入到建筑的‘语法系统’中, 是以他们应有的‘形容词’身份出现, 而不是作为名词那种独立存在的身份出现的”。尽管壁画自有其相对独立的语言, 但毕竟是建立在建筑空间中外墙, 天顶和地板上在设计依附于建筑环境的中小型壁画和跨越各界面的大型壁画时要从观者在行进中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的角度出发和思考, 而设计出的壁画在特定的建筑空间, 应当具有时间感和空间感。
参考文献
[1] (意) 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版
[2] (美) 鲁道夫、阿根海姆《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M].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年8月版
浮雕壁画的空间语言转换研究 篇4
既然浮雕是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空间艺术,那么,怎样才能将绘画语言与雕塑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用什么样的技法语言才能使浮雕画面中的造型既不脱离画面,又具备雕塑一样的立体感呢?
实际上,雕塑作品所在的空间是真实的三维空间,因此,雕塑家不用刻意去篡改或营造虚拟空间,只需要把作品造型的比例、结构和空间体积按预想的方式付诸实现便可以了。绘画则不同。绘画依托的媒介是画纸、画布或墙面等平面载体。浮雕恰恰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既有绘画的属性,又具备雕塑的空间特性。在浮雕画面上塑造形体,需要将客观原型压缩在规定的厚度内,在不破坏形体的前提下,这可以将画面的空间感表现到极致从正面看,画面中的造型有雕塑的三维空间感;从侧面看,又有绘画的二维空间感。这种介于雕塑和绘画之间的空间特性,是浮雕所独有的
刘曙光.王林国之瑰宝——大足石刻紫铜高900厘米2008
浮雕空间语言首先表现为画面关系定位。作品开始阶段,要先将底板制作平整。然后,根据作品安装环境的客观条件,规定出整体画面的基本厚度和各部分造型的压缩比例关系,也就是浮雕的起位。在光照条件好的环境,浮雕作品可以用中起位或者低起位。光照条件一般的环境,则可以用高起位。实际上,高起位的作品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适合表现户外场景宏大的大型作品;中低起位的作品不会给观众带来压迫感,适合在场馆室内近距离观赏。其次,是画面的透视关系透视是绘画语言中表现立体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在二维空间上营造出三维空间感的核心技巧。浮雕作品在起稿时,往往会将画面中整体人物和景物的视域、视角、前后、大小、虚实等关系按透视的基本规律严格规划,这和写实绘画中对透视的要求一样严谨。其次,还需要确定画面中各部分造型之间的主次关系。一般情况下,主要人和物的起位要较大,占据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同时,要适当拉开高低点之间的距离,必要时作品局部可以以圆雕的形式处理次要人和物的造型比前者起位要低,同时,要拉近高低点的空间差距,比如,可以运用“高点不高、低点不低”的技巧去处理事实上,次要的人和物是画面氛围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不得不有所考虑。例如,成群结队的人或动物以及建筑或风景。最后,在处理画面中的单体造型时,以上诸要素均要有所考虑。在处理局部时,创作者要始终关注局部造型与画面整体空间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局部时,有时候难免会将空间关系弄混淆。出现这种问题后,就需要创作者反复调整整体与局部间的造型关系。这个时候,要以创作者的视觉感受为主,技法为辅,不断推敲画面中造型的准确性,不断提炼画面的空间美感。
浅析壁画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篇5
浮雕在空间状态上依附于某种载体, 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 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也有三维的立体形态, 但从整体上更具有二维的面状特性, 适宜于特定角度欣赏。希尔德勃兰特的设想很好地说明浮雕观念的理论:在两块平行而置的玻璃板之间有一人像, 它两侧的突出点恰好接触到玻璃板, 这样人像占据了同一深度的空间, 它的各个部分都安置在这一深度之中。透过玻璃从前面看人像被统一到一个单一的绘画平面中, 存在于同一深度的层次中, 每一形式都有使自己成为在这一层次可视的二维空间内的一幅平面图画并因此被理解为一幅平面图画的倾向。即使当人们认为玻璃板被移去时, 那些接触到玻璃板的最外面的点仍然规定着共同的平面。现实世界中的空间是没有形状的, 不存在具体的空间整体, 是科学思维的抽象。我们所从事绘画的艺术空间不是实际空间的某个局部, 而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 不论是二维还是三维的表现, 都可以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延续性、可塑性,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说:“让我们把整个空间想象为沉入了某些容器的一池清水, 这样, 就既限定了特定的水量, 又不破坏包围着它们的连续的整体水的概念。”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 物体便产生明暗关系, 物体受光面为明部, 物体背光的一面为暗部, 光源角度越小投影越长, 光源角度越大投影越短。光照产生的明暗、阴影和投影都是空间的特定现象。光的照射使浮雕的层次与形体能产生丰富的明暗效果, 其照射的高度、角度和强度直接影响到浮雕的视觉效果。例如, 古埃及浮雕壁画, 由于地处撒哈拉沙漠, 光照强烈, 故其较少用高浮雕描述, 而只是用深线刻画物体, 在直射阳光下, 仍然具有较强的清晰度和立体感。在浮雕壁画中模拟光线照射物体的光影变化, 而描摹出景物立体感的明暗, 这是一种虚拟的立体感, 浮雕壁画中能成功表现出物象明暗的立体感是人类智慧长期积累的成就。巴黎世界民族艺术博物馆大型浮雕壁画就是最好的例证。栩栩如生的人物、动植物形象在光照下立体感格外强烈, 整幅壁画气势恢宏, 影像突出鲜明, 不仅表现了物象之间的空间感, 而且保持了极大的平面性, 与建筑墙面有很好的协调关系。用线刻画物象的轮廓 (最具代表性一面的轮廓) 用概括简练或抽象的“线”将物体最具特征的形象鲜明清晰地刻画出来。浮雕壁画中两个物体的轮廓线相关, 物体的重叠感才能被暗示出来。而那个在相交之后其轮廓线仍保存着连续状态的物体, 总是被看成位于另一个物体的前面, 每当一幅浮雕壁画的空间概念是依靠轮廓线进行确定, 而不是依靠光暗和体积来确定的时候, 重叠法则在决定物体在三维空间的前后深度感方面就有特殊的价值。在古埃及浮雕壁画中, 人物头部均为正侧面, 而身体均为正面, 即是为取其最具特征的视角, 以鲜明地展示所表现的特点。企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浮雕的厚度与轮廓的虚实、强弱变化及其清晰度。企位的变化——高度与角度的变化, 使在平底上突出的物体轮廓的明度及投影, 产生了虚实、明暗、强弱的对比, 使物体与物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形象从背影中凸出来而显得鲜明, 形成清晰独立而又统一的形象。浮雕上的物体按一定比例压缩成扁平体, 使一层层平面呈阶梯状与底面相呼应, 由于透视规律使物体显得近大远小, 因此按比例在浮雕上形成近厚远薄的规律, 例如, 古希腊巴特农神庙檐壁长卷式装饰浮雕带上十分真实地表现复杂的动态和多层次的重叠, 压缩关系十分自然, 又能保持完整的建筑感, 虽然不是体积很厚的高浮雕, 但由于沿轮廓起一定厚度的平台, 而使影像有足够的清晰度。
在浮雕进行塑造物体立体的透视效果时, 是对立体的物体进行形体空间压缩处理而构成形体上层次的叠压关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基培尔提和多那太罗等人的壁画浮雕作品就擅长以准确的焦点透视来构成画面的深远空间感。所有人物和景物不仅在轮廓上严格遵循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而且压缩程度也根据其位置的远近而不同, 从而使他们的浮雕作品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散点透视即动点透视, 是我国民族传统绘画所遵循的重要透视, 动点透视不受视域的限制, 不受焦点透视的约束, 可将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有机组合到一起, 也可以将不同时间看到的形象组织到一起, 相当自由灵活。
建筑结构与壁画空间 篇6
关键词:壁画艺术,空间构建,人文意境
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不可避免使得城市建筑物和城市环境开始呈现出商业化和标准化特征, 传统城市环境特色逐渐隐退, 城市文化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部分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开始思考引导大众参与的公共艺术, 并将本国壁画艺术色彩融入其中, 以期待能够建筑富有艺术特色和传统美丽的城市环境和城市“表情”。
一、彰显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特定地理空间内部,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差异而最终形成的不同去其它地区的文化渊源, 最终产生出地域内部不同于其它地域的文化性, 加之地域内部人群种族的宗教信仰、审美取向、生活习性以及风土人情, 最终使得地域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形状。
在传统壁画色彩发展过程之中, 不同地域间的壁画色彩特点非常鲜明。例如西北壁画内容大都以宗教或者大漠为主, 整体色彩也大都呈现出金黄色。南方壁画则直接表现出山水、森林, 整体色彩呈现出绿色或者墨绿色。壁画色彩艺术对于地域文化的地貌特征、历史文脉以及市民气质,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在感受特定地域文化过程之中, 总与彰显其形神的壁画艺术作品密不可分。公共艺术属于特定地区的产物, 其总是深深植根于具体环境之中, 受地域环境影响, 同时又直接将地域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例如, 大连滨海路观光带的壁画艺术作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之中, 利用典型的海洋生物进行加工, 依托山体起伏设计, 将鲨鱼、龙虾、海龟等等生物形象创造性的融入到壁画作品之中, 最终体现出大连特有的地域文化特点, 不仅使得大连城市“海洋性”特点非常突出, 同时也利用不同色彩使得壁画生动有趣, 将滨海路观光带的主题展现出来, 非常符合地域环境的基本特点。
二、彰显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由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等共同构成的意识形态, 同时也是区别于其它地域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不同民族的人文特征、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表现在艺术特点层面, 其艺术特征同样十分鲜明。
壁画色彩则是展示民族文化特征, 提升现代空间发展品味的重要窗口之一。当前, 国内大部分壁画艺术都设计在人流量较大的室外空间, 既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艺术水平, 同时从鲜明的壁画色彩中了解到特定地域民间传说、人文故事, 风土人情以及风景名声等等。但壁画设计过程必须将地域民族发展历程以及心理需求考虑其中, 利用不同的象征符号进行组合, 重新构建新型形象符号。现代壁画艺术色彩大多数情况之下都会结合传同文化, 符合民族特色, 以促使城市文化形象饱满壮大。
以北京地铁4号线为例, 该条线路从南到被, 先后连接文化古迹、高等学府以及商业文明, 各个站点各具特色, 充分将北京地区传统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展出出来。以4号线地铁西单站壁画《老字号》为例, 其采取放射性构图方式, 符合市内空间视距要求, 并利用二十三家北京老字号招牌进行组合, 且利用不同色彩重点突出“同仁堂”“祥蚨瑞”等, 不仅展现出历史时期西单地区的商业繁荣景象, 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三、彰显时代风格
社会在不断发展, 壁画色彩艺术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充分展现出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除却沿袭传统地域文化之外, 壁画色彩设计还应该考虑到区域性、民族性以及时代性。在传统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历史文化题材和宗教色彩是壁画艺术创作的主流, 当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倾向, 科技文化和现代生活必将成为壁画艺术今后展现的主题之一。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价值取向和经济社会综合情况, 最终反映出壁画艺术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当前壁画色彩艺术必须服务与现实社会风貌, 尤其是永久性特点决定其设计必须包含前瞻性和时代性。在壁画色彩艺术创作过程之中, 创作者超越同时代的设计意识, 必须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特征同时展现出来, 并利用科学技术水平或者工业文明发展来展现物质化形态。为此, 壁画色彩艺术应该不断利用现代科学水平, 不断探索新型艺术手段和新型工艺材料, 赋予壁画色彩艺术新型责任和使命。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民众审美情趣开始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审美层次同样出现了不同递进和提升现象, 这都为壁画艺术色彩创新提出新型要求。当前, 壁画色彩艺术创作在审美理念和学术研讨方面也在发生变化, 并且同样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姿态, 开始吸收各门学科的科技成果, 如相关材料的材质美感等, 这使得壁画艺术色彩语言内容得到极大丰富。除此之外, 现代壁画艺术还利用色彩表现形式突破原有二维空间定式, 并向多维空间不断发展。
总之, 作为空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壁画日益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 同时也是当前城市发展贴近民众, 服务民众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 壁画色彩艺术承载着反映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双重功能, 从不同角度来展示出地域新观念、新面貌以及新气息。
参考文献
[1]季增辉.油画材料与技法概论[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7.09.
[2]卢宁.论中国现代壁画的材质美[D].山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6.6.
[3]王铁城.现代壁画艺术探微[J].装饰, 2004.12.
【建筑结构与壁画空间】推荐阅读:
建筑与空间07-05
光影与建筑空间10-17
建筑与结构设计06-07
建筑结构与电梯安全09-20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10-05
建筑与结构设计之美06-03
建筑艺术与结构形式09-04
钢结构与绿色节能建筑07-05
第1章粮仓建筑与结构09-12
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与水平结构体系有哪些?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