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空间结构

2024-07-23

园林空间结构(精选11篇)

园林空间结构 篇1

【案例概述】

本节课是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的一节新授课案例。该案例的教学以周村区的城市结构为案例, 使用了学校的教学特色“721信息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在淄博市“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被评为优课。

课前教师利用课前学案、电子地图和网络平台微课指导学生预习教材, 实地调查周村的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 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课上,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共享本组调查成果, 为探究活动提供充足的图文信息, 引导学生进一步结合案例分析小组探究调查获取的资料, 归纳总结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这一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合作学习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本教学案例打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和课本为主”的束缚, 让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城市, 在调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案例亮点】

亮点1: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的复习导入

城市空间结构的上一节是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的学习, 课末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讨论, 教师设计了“结合周村的地理和历史材料, 分析周村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课下作业中教师提供了周村区的相关历史和地理资料, 通过资料一是学会应用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二是为下一节课的调查和导入做好铺垫。本节课课上学习的伊始是教师利用平台点评上节课的课下作业的回帖情况, 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

亮点2: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的信息采集与共享

课前教师设计和印制周村城区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调查报告, 分好小组, 明确调查的任务和要求, 就近组织调查周村城区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并将调查的成果上传至平台, 课上共享调查的成果。

亮点3: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的问题设计与讨论

本教学案例设置了两个合作探究, 以调查的资料为案例, 紧扣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 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生讨论热烈。

亮点4: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主要通过微课的设计和选做题的设置来实现的。课前学生预习过程中设计了《微课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在预习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可以点击微课进行学习, 而理解了的学生可以选择不看。当堂检测设计了选做题,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选做题, 选做题不在课上统一讲评而是以将其讲评制作成微课通过平台推送给选作了的学生, 从而达到了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教学反思】

《城市空间结构》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主要探讨本节教材的第一个《课程标准》要求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 解释其形成原因。通过电子地图和实地调查, 学生结合课前学习的知识搜集自己生活城市的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料并将上传到网络平台;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信息, 小组合作探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为了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在教学中以生本理念为宗旨, 以“721”信息化翻转课堂模式为指导, 借助网络学案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搜索和实地调查, 获取自己生活城市的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料并将上传到网络平台;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信息, 小组合作探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1.教材处理

结合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 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人设计以自己生活的城市为案例,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探讨。课前制作课前学案指导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收集和实地调查获取自己生活城市的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料并将上传到网络平台。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信息, 制定课上学案, 在课堂上展示自主学习和实地调查的成果, 并组织小组合作探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教师通过课堂小结理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当堂测试巩固基础提升能力。

2.“721”信息化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

“721”信息化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 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落实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 真正实现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促进和提高。

70%的内容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 包括课前学案的自主学习、互动讨论的交流回帖, 课上的交流展示以及课中环节的学习提交, 课后的拓展延伸和教学资源补充, 都借助学生的自主学习。20%的内容是合作学习, 针对同学提交讨论的点评, 课中学习学生思考后的交流以及重难点的突破, 涉及到学生的合作学习。10%的内容来自教师的引领教学, 包括对同学讨论后的点评, 重难点问题的学习提示, 教师的讲只是点拨和启发,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发展的空间。

3.网络、个性化创新平台的应用优势

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查并发送到平台上, 分享收集的材料和调查的成果, 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增强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获取信息知识的意识, 凸显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测试反馈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做题情况, 便于老师第一时间获得学情, 进行课上讲评。个性化创新平台的使用延伸了现实课堂, 拓展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实现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

4.本节课暴露的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 “721”探究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展示、合作探究, 而学生的展示和探究的时间有相对的预定性和不确定性, 学生实际讨论或做题的时间有可能超出了老师的预定时间, 老师必须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处理随机应变和课堂突发问题和事件的能力。

(2) 老师应进一步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挖掘使用个性化平台中的资源和功能。设计的具体环节还需细化, 本人的语言需更规范, 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同行点评】

维度一:设计思想

教学观察人:王鹏

观察总结:利用调查报告, 收集实地材料, 将学生放出学校收回课堂, 设计思路清晰, 展示效果较好。在重难点处理上, 还可以进一步设计、细化。

维度二:教师引领、学生的活动

教学观察人:周春梅

观察总结:本节课在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的设置中,

70%左右的内容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 包括课前学案的自主学习、互动讨论的交流回帖, 课上的交流展示以及课中环节的学习提交, 课后的拓展延伸和教学资源补充, 都借助学生的自主学习。20%的内容是合作学习, 针对同学提交讨论的点评, 课中学习学生思考后的交流以及重难点的突破, 涉及到学生的合作学习。10%的内容来自教师的引领教学, 包括对同学讨论后的点评, 重难点问题的学习提示, 教师的讲只是点拨和启发,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发展的空间。通过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展示, 可以判断学生的调查任务相对较重, 对调查任务分配更要明确。

维度三:手段、工具

教学观察人:张竹青

观察总结: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查并发送到平台上, 分享收集的材料和调查的成果, 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增强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获取信息知识的意识, 凸显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的作用。测试反馈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做题情况, 便于老师第一时间获得学情, 进行课上讲评。个性化创新平台的使用延伸了现实课堂, 拓展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实现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对于平台, 还需进一步挖掘其资源和功能。教师学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如讨论功能中图片上传, 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摘要:本教学案例打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和课本为主”的束缚, 让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城市, 在调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双拼结构增加空间互动感 篇2

项目面积82m2

主要材料柚木自然涂装地板、环保木、台湾柳杉、铁件、喷砂玻璃、冷杉烤纹板、抛光石英砖

构筑一个开明敞朗清新的居家,自由流畅的动线,让屋主回到家中后,挣脱外在的束缚,适性适意的居所,让人获得最自然的舒展。开放如Loft的宽敞感,将家设定为家人朋友互动的场所。

从一进门的玄关处,特意留白的墙面,使廊道底的端景成为视线焦点。宽敞明亮的客厅,选用编织感的沙发架构,增加通透轻巧、愉悦开放的空间感,可自由左右移动的电视,将开放的个别角落,巧妙连结成一气,不论是坐在客厅或是餐厅都可以拥有最舒服的观看角度。与开放式厨房连结的餐厅,使用保有醇厚木材香味的台湾柳杉材质大桌面来诠释,是家人用餐之处、也可以是与朋友相聚聊天的吧台、更可以是熬夜加班的工作台面,不拘泥单一的使用方向,开放出更多的变化与可能性。完整墙面上规划了完善的收纳整理区块,创造小空间的大器感,搭配悬空的桌面让视觉可自由穿透,无形中加大空间开阔感。

屋内广泛使用玻璃材质,尽量保留放大空间的效果;书房以铁件搭配玻璃的拉门作为隔间材质,赋予空间一个通透的连结,更添线条的延伸性;主卧卫浴空间将地板延伸出来,将角落空间加以整合,创造完整性,并利用雾面毛玻璃使得光线得以透过,创造密闭浴室的呼吸感。主卧室跳脱一般的床架设计,直接将床垫放置于地板上,用意在于将视点压低,拉长上下视线,扩大视野。为了增加空间的独特语汇及表情,设计师精选属于这个家的特别装饰;餐桌上方的编织状吊灯,再度将透空的感觉运用上,使得原本可能感觉较为厚重的灯具,瞬时带有轻巧休闲的风味;装饰于客厅墙面的素坯面具图腾,创造出专属的独具特色;另外在通往书房的廊道底端,运用一只椰子大花瓶插上干燥花,为留白的走道上创造出视觉效果,与大自然呼应的完美居家,令人获得彻底纾解。

结构空间与造型 篇3

关键词:结构,功能,造型

彭一刚先生在他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中曾经说过:“现代的建筑师必须和结构工程师相配合才能最终地确定设计方案, 因此正确地处理好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结构形式是服务于功能和审美这双重目的的, 任何一种结构形式都是为适应一定功能要求而被人创造的。建筑往往从功能出发做造型设计, 但必须有适当的结构形式保驾护航。

工业革命时代带给人类文明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新的材料和动力来源, 机械和工程科学的使用, 建筑界的先驱们认为, 建筑亦应该有新的形态和风格, 以反映这些结构性的转变。出现了如框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充气结构等等的多种形式的新型结构, 给建筑物形体的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些新结构更符合力学的规律性, 他自身必然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 并和形式美的原则是一致的。例如悬索结构, 这是一种新的结构技术, 用于大空间建筑既合理又好看, 但悬索这种结构技术, 其形式却有多种多样, 已建成的一些建筑, 同样是悬索结构, 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个性, 并不雷同。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中心的游泳馆和体育馆, 外观是根据体育建筑的功能、个性和结构要求等因素构思和确定方案的, 外观整体形象新颖、个性鲜明、刚柔并济, 馆的两端矗立着60m~70m高的钢筋混凝土塔筒, 并以斜拉钢索吊起双坡凹曲的大屋顶, 屋脊中央缀以突出的形似庑殿式的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再如北京工人体育馆, 也是悬索结构, 它从自行车轮胎那里得到启示。其结构形态与自行车轮胎的道理是一样的, 轮胎上的一根根钢丝即屋顶上的索。

近现代建筑中高层建筑层出不穷, 其主要结构体系包括框架体系、剪力墙体系、框架一剪力墙体系、框架一筒体体系、筒中筒体系、束筒体系、刚臂芯筒框架体系、巨型框架体系、竖筒悬挂体系、框一撑体系、支撑一刚臂休系、支撑筒体系、空间佑架体系、巨型框架体系等。当我们在结构力学允许的范围内, 调整梁、柱、墙的数量、比例、排列方式和截面形式等因素的时候, 看似枯燥的结构就展现出无比丰富的表现力。其中框架体系是我们现在应用的结构中最为广泛的一种, 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建筑物都是用框架结构搭建起来的。沙利文曾经说过:“当框架结构被放在两个基础上, 建筑便发生了。”力和力量感是我们认识结构类型的重要切入点。从力的角度来看, 框架结构是比较明确的, 从力量感上来看, 却比较复杂, 因为框架结构中的不同构件, 由于使用条件, 如跨度、高度等的不同, 以及构件本身的材料和使用方法不同, 会呈现出许多不一样的效果。剪力墙是为建筑物提供刚度抵抗侧向风力和地震力的竖向平面隔板, 一般做成实体墙, 有时墙上可以有一些为安装门窗或管道系统而设置的洞口。剪力墙在平面上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形状。一般说来, 剪力墙是一些竖向平板形成的构件, 但也可以做成曲线型、折线形或者斜板形。在一栋多层建筑中, 剪力墙可以设置在很多地方, 它可以成为外墙、内墙或者核心墙。在框架结构中, 把剪力墙布置成筒体, 围成的竖向箱形截面的薄臂筒和密柱框架组成的竖向箱形截面, 就形成框架-筒体结构体系, 具有较高的抗侧移刚度, 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整体建筑主要由几大框筒承担重量, 单元内的墙体不起承重作用, 成为真正的活性建筑, 墙体可以随意改变, 甚至整层都可以随意间隔。

在结构体系中, 也要在美学的观念上保持平衡。一些成功的建筑整体, 往往结构体系并非最合理的形式。如香港的银行, 采用悬挂式结构体系, 从结构传来看, 其荷载传递路线为:楼板—悬挂拉杆—析架—支撑刚架—基础, 其结构体系在受理合理性和经济性上并非最优。但由于这种结构体系的选用, 使得建筑底部全部架空, 只有八根柱落地, 底层宽敞的开放空间成为城市的交通通道和行人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建筑内部则为使用者提供了和内部无柱的大办公空间, 使空间获得最大的灵活性。在这一项目中, 由于建筑师的整体把握, 通过牺牲一部分结构合理性而取得了内外空间的整体效益。另外, 普通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希望竖向刚度均匀变化。而为满足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的需要, 也常会采用退台、切挖、悬挑、大悬臂等手法, 带来竖向结构刚度的突变, 这也需要部分牺牲结构的合理性。如美国旧金山大型公共图书馆中庭, 圆锥形的明玻璃顶并不对称, 而是有一点歪斜, 主楼梯平台和楔形期刊阅览室伸出来, 悬在圆形大厅之上, 这些不规则的结构突变, 无疑增加了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难度, 但歪斜的玻璃天窗在地面产生旋转的光线图案, 不规则凸起的平台增加空间的旋转主题。使规矩严明的结构空间增添了新的装饰性效果, 丰富了建筑内部的情感空间。

虽然结构体系和构件可以进行调整和改动, 但是建筑造型不同于雕塑, 建筑不仅要注意形式美法则, 更需注意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等问题。建筑是消耗巨大物质与人力的社会产物, 是供给他人使用与观赏的, 故在进行建筑创作构思、联想、想象时, 绝不可天马行空, 更不能胡思乱想, 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和可能带来其他方面或后遗症的异想天开。建筑的实用部分和营造部分是相当重要的。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它的形象很动人, 可是这个建筑的失败, 也就在形象。外行人喜欢, 内行人不一定喜欢, 为什么?

(1) 他的形式和内容不统一, 歌剧院的音质效果是功能要求的重要内容, 但作为名作的该剧院音质不佳成了最大问题。

(2) 这种结构形式与真正的结构做法不符, 外观看起来是壳体结构, 而真正的结构其实是钢筋混凝土拱肋结构。

正由于以上两点, 它的工期长, 造价昂贵。悉尼歌剧院也只好伴着遗憾迎接世人的观赏。这可见建筑师不同于雕塑家, 不能随心所欲。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太“浪漫”, 有些设计不但建造困难, 内部的空间更是难以使用, 外型则哗众取宠, 一点也不耐看。

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只有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一座堪称完美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柯特·西格尔[著].成宝犀[译].现代建筑的结构与造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205.

[2]奈维[著].黄运升[译].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98.

[3]周大明.建筑形象设计中的结构技术构思与结构技术表现[J].建筑师, 2001 (98) :412.

[4]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体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9:26.

[5]赵鹏飞, 徐飞鹏, 郭宪龙.浅论建筑的性格[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5 (1) :43244.

园林建筑结构实习报告 篇4

实习报告

学 院

学 号

班 级

一、实习目的

一个学期的园林建筑结构设计理论课结束后,往往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还不够,必须还要有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园林建筑结构,学习建筑结构,从而设计建筑。理论课结束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几个地区的建筑结构,这些建筑都各有特点。通过参观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使所学知识与建筑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用实习参观建筑结构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加深感性认识。通过亲身参观,要做到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运用所学的园林建筑结构设计知识去认识和欣赏园林建筑结构功能分析与空间组织,以及建筑结构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设计的要点和建筑结构细部的构造特点,进一步掌握古建的基本知识点。通过实习对园区亭、廊建筑位置、建成时间、建筑风格、建筑材料有所了解并测量园区建筑的平面尺寸、檐口高度、柱直径、梁“宽x高”。和课堂上讲的尺寸估算(尤其是梁、柱尺寸)进行比对。

二、实习地点

1、翠湖公园

2、莲花池公园

三、实习时间

1、翠湖公园: 2013年11月23日 上午

2、莲花池公园:2013年11月23日 下午

四、工具:带上钢卷尺、照相机。

五、实习内容

1、翠湖公园

翠湖公园(公共开放式公园),位于昆明市中心园中两道长堤相互绵亘,分湖为四,堤畔遍植柳树,湖内多种荷花,“翠堤春晓”为昆明一景。园内碧波涟漪,杨柳拖青,雕梁画栋,姹紫嫣红,给人以清新秀丽、怡静幽雅之感。翠湖面积21.6公顷,其中水面15公顷,是一个以水体为主的古典建筑园林。

翠湖公园由水月轩、西南岛、金鱼岛、海心亭、观鱼楼、九龙池等景点组成。

在湖西面的儿童乐园里,有“金鱼戏水”、“浪卷珍珠”、“碰碰车”等游乐设施,是儿童们喜爱的一块天地。节假日来到翠湖,或沿堤漫步、阵阵清风徐来,柳丝拂面,气爽心扉;或荡舟湖面,波摇影晃,心旷神怡;或邀友品茗,谈天说地,悠哉悠哉。在翠湖,一年数次举办的菊花展、百花展、郁金香花卉展、画展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大型艺术灯展,像一朵绚丽的彩霞,宛如一串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数十万人前往观赏。白昼,疑是蓬莱仙境。入夜,却是瑶池琼楼。是诗是画,情景交融,无限神韵,不尽风流。

昆明翠湖观鱼楼四周亭台参差,迥廊蜿蜒,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其间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实为园中之园。

实习中我们主要对湖边一侧的亭子及廊进行测量,考察了翠湖公园的各类建筑,主要测量建筑的平面尺寸、檐口高度、柱直径、梁“宽x高”尺寸。亭子名叫优游亭,单檐四角亭,我们所测量的亭子尺寸有檐口高度为350mm,柱高为3000mm,梁宽为130mm,梁高为330mm,柱截面尺寸是240x240的结构,在造型上,结合具体地形,自然景观和传统设计并以其特有的娇美轻巧,玲珑剔透形象与周围的建筑,绿化,水景等结合而构成园林一景。亭的构造大致可分为亭顶,亭身,亭基三部分。体量宁小勿大,形制也较细巧,以竹,木,石,砖瓦等地方性传统材料均可修建。主要是运用钢筋混凝土、木材等材料组建而成。优游亭为正方形构成的,正方形平面是几何形中最严谨,规整,轴线布局明确的图形。单檐亭木构架根据平面形状,首先设置若干根“承重柱”作为支立构件,在各根柱子的上部之间,由“檐枋”将其连接起来形成整体框架。再在柱顶上安置“花梁头”以承接檐檩,各花梁头之间填以垫板。檩木上布置椽子,在椽子上铺设屋面望板、飞椽、连檐木、瓦口板等,就可进行屋面瓦作。中国建筑亭子是木结构体系的建筑,材料多以木材、竹材、石材、钢筋混凝土为主。所以大多数亭子是木结构的。木构的亭子,以木构架琉璃瓦顶和木构黛瓦顶两种形式最为常见。四檐有尖角而上翘的攒尖顶的亭子。

现今大多数古建筑均采用传统的木式框架结构,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等材料为辅。建筑结构复杂,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建筑内部构造有梁、棂、橼等结构。建筑结构属徽派建筑,褐色柱身,青灰色屋顶。在单体建筑平面上寻求多变的同时,又在亭与亭的组合,亭与廊、墙、房屋、石壁的结合,以及在建筑的立体造型上进行创造,出现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录顶及组合亭等。

中国园林中廊的结构常用的有:木结构、砖石结构、钢及混凝土结构、竹结构等。廊顶有坡顶、平顶和拱顶等。中国园林中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其基本类型,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五种。按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的关系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桥廊等。我们测量了景点中的长廊,尺寸有檐口高度为350mm,柱高为3000mm,柱宽为250mm,梁宽为150mm,梁高为170mm,所测的廊为双面空廊(两边通透),按整体造型为曲廊,两侧均为列柱,没有实墙,在廊中可以观赏两面景色。双面空廊不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等都可采用,不论在风景层次深远的大空间中,或在曲折灵巧的小空间中都可运用。北京颐和园内的长廊,就是双面空廊,全长728米,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穿花透树,把万寿山前十几组建筑群联系起来,对丰富园林景色起着突出的作用。

廊是一种“虚”的建筑形式,由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其作用是把园内各单体建筑连在一起。廊一边通透,利用列柱、横楣构成一个取景框架,形成一个过渡的空间,造型别致曲折、高低错落。

双面空廊的平面形状通常为直线形的,廊的运用十分自由、灵活,柱子较细,跨度较大,造型依环境而变化,多采用平屋顶形式,以钢、混凝土、塑料板等现代建筑材料构筑。廊在结构是木结构体系的建筑,材料多以木材、竹材、石材、钢筋混凝土为主。

2、莲花池公园

莲花池位于昆明北部、圆通山西北部,南山下,池侧有水口,水漫是流入盘龙江。据史料记载:莲花池源于唐代,到了明朝初年就是“滇阳六景”之一,有“龙池越金”的美誉。传说池里有5个龙眼,百年来一直是清泉涌流。历史上莲花池周林木参天,池中碧波荡漾,一池的莲花在花开世界自然更是红花叶碧,美不胜收。曾是“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的滇池胜景。这里曾有陈圆圆的梳妆台、永历帝陵等历史遗迹。更因与历史名人吴三桂、陈圆圆有重要关联,莲花池成为昆明自然风景与人文地理的“双料圣地”。

莲花池的设计风格在以江南园林风格为主的基础上,由北向南将构造安阜园门、玉石玲珑、翠海妆楼、龙池跃鱼、莲池沉香、高山桃林、永历遗冢、长桥波飞、荷月黄昏、盛世花潮的“莲花十景”。整个设计风格大多为“集景式”园林,结合莲花池与陈圆圆有关的历史典故,运用“题景”手法来造景。整个景区以开敞的景观环境为主,沿湖分散设置临水景观建筑。其中,湖中心的八角莲花阁为全园的主题建筑及标志性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主要是因为它在建筑的个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情调自然山水的意境,突出崇拜和封建礼教,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莲花池自古便是昆明胜境,有着安阜新韵、五华聚秀、四面荷风、妆楼倒影、商山梦痕、云廊烟柳、龙池跃金、冷泉印月等“龙池八景”的文化。莲花池沿湖布置有八角莲花阁、莲轩、虫廊、问鱼舫、安阜园等亭、台、廊、榭等景观建筑和园林小品,起到点缀和丰富水体景观的作用。这些古建筑均采用传统的木式框架结构,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等材料为辅。建筑结构复杂,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建筑内部构造有梁、棂、橼等结构。建筑结构属徽派建筑,褐色柱身,青灰色屋顶。

通过来到莲花池公园实习,考察了莲花池公园的各类建筑,我们测量了该景观的亭子及廊,亭子位于公园东北角的广场一侧,林木茂盛,各色鲜花四季常开,格外秀美。寓意莲花池公园所在地五华区美好的今天和锦绣前程。崖壁上建有一亭,取名揽秀亭。

揽秀亭的尺寸有檐口高度为350mm,柱高为3000mm,梁宽为200mm,梁高为330mm,柱截面尺寸是240x240的结构,揽秀亭为双檐亭(重檐亭),将原单檐亭木构架的柱子增高,使原亭上架作为上层檐,另在外围对应原下架柱(该柱这时变为里金柱)增加一圈外柱作为重檐下架檐柱,这样就形成内外两圈柱子的带廊亭子,里外柱子由穿插枋串接起来,并在各外柱顶端安装檐枋,形成整体框架。另在外围柱顶上横施抱头梁与里柱榫接,再在抱头梁外端上安置檐檩,并在里柱抱头梁端之上,各里柱之间连接“承椽枋”,这样即可将下层屋面椽子搁置。

在总体布局上,莲花池公园采用“三山一水”这一古典园林堆山理水精髓得到充分体现。公园总体布局分北半部“安阜园”区和南半部的水景园区,以莲花池为主体,通过堤、岛、桥的分割,沿湖布置亭、台、廊、榭等园林建筑,使得整个园区既体现园林风格,又有对水体景观的点缀和丰富。中国古建筑中屋顶的形式有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单檐、重檐之分。其中水榭是卷棚顶,八角莲花阁是硬山顶,八角莲花阁是三层建筑,建筑中间有一个通向建筑顶部的天井,绘有一个莲花图案,不仅与莲花阁相互呼应,也反映了某种风水之说。置身建筑之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通过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浓淡,体积的变化,实与虚的转换,从而领悟到建筑的神韵。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中国园林中廊的结构常用的有:木结构、砖石结构、钢及混凝土结构、竹结构等。廊顶有坡顶、平顶和拱顶等。中国园林中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其基本类型,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五种。按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的关系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桥廊等。我们测量了景点中的廊为双面空廊,尺寸有檐口高度为300mm,柱高为3000mm,柱宽为50mm,梁宽为150mm,梁高为160mm,双面空廊的平面形状通常为直线形的,廊的运用十分自由、灵活,柱子较细,跨度较大,造型依环境而变化,多采用平屋顶形式,以钢、混凝土、塑料板等现代建筑材料构筑。廊在结构是木结构体系的建筑,材料多以木材、竹材、石材、钢筋混凝土为主。

廊的运用在江南园林中十分突山,它不仅是联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在划分空间,组成一个个景区的重要手段,廊子又是组成园林动观与静观的重要手法。

六、实习总结

物质晶体空间结构的分析 篇5

原子晶体是原子间通过共价健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1.金刚石晶体网状结构中,每个碳原子上有4个“C-C”键,由“C-C”键形成的最小环中有6个碳原子,通过每个碳原子可形成12个最小六元碳环,“C-C”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2.单晶硅网状结构与金刚石相同,每个硅原子上有4个“Si-Si”键,由“Si-Si”键形成的最小环中有6个硅原子,通过每个硅原子可形成12个最小六元硅环,“Si-Si”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3.碳化硅晶体网状结构与金刚石相似,每个碳原子上有4个“C-Si”键,每个硅原子上有4个“Si-C”键,由“C-Si”键形成的最小环中也有6个原子:3个碳原子,3个硅原子,通过每个硅原子或碳原子亦能形成12个最小六元环,“Si-C”键之间的夹角都是109°28′,化学式:SiC。由于“C-C”键的键长最短,键能最大,“C-Si”键的键长、键能次之,而“Si-Si”键的键长最长,键能最小,所以三种晶体的熔沸点高低顺序是:金刚石>碳化硅>单晶硅。

4.二氧化硅晶体网状结构中,每个硅原子上有4个“Si-O”键,每个氧原子上有2个“O-Si”键,由Si-O键形成的最小环中有12个原子——6个硅原子,6个氧原子,通过每个硅原子形成12个最小12元环,且“Si-O”键之间的夹角也是109°28′。

5.石墨为片状层结构的过渡型晶体,每层由正六边形边成网状结构,每个六元环占有的碳原子份数6×1/3=2(个),平均“C-C”键数6×1/2=3(个),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只成键3个,剩余1个电子在层与层之间共用。

6.单晶硼网状结构中,以B12正二十面体为基本结构单元,由12个硼原子组成,有二十个等边三角形和12个顶点,每个硼原子与邻近5个硼原子等距离,结构单元B12中每个三角形占有的硼原子份数为3/5,B12二十面体中棱数(B-B键数)为12×5×1/2=30,或由欧拉定律求解:棱数=顶点数+面数-2=12+20-2=30。结构单元如图1所示。

图1二、分子晶体

形成分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而分子中各原子的空间排布是不同的。

1.CH4分子正四面体,“C-H”键之间的夹角109°28′,由此分子可联想到正四面体的分子或离子:CH4、SiF4、ClO-4、SO2-4、PO3-4、SiO4-4、NH+4等。

CH2=CH2分子为平面型分子,2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上,键角为120°,由此分子推断出CH2=CHCH=CH2的分子中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C2H2分子为直线型分子,由此联想到CO2、CS2等分子为直线分子。

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碳原子与6个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键角 120°。 等电子体的“无机苯”N3B3H6的分子结构与苯分子结构相似,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分子结构为: 〖1〗B〖2〗N〖3〗B〖4〗N〖5〗B〖6〗NHHHHHH

由CH2=CH2,HC≡CH分子结构可推断出H2CCH—CHCCCFCHCH2的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由以上可以得出结论:有机物分子中,碳碳键如果全部是饱和单键,则每个碳原子与其他4个碳原子形成四面体结构;碳碳键如果是饱和单键与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交替形成,则分子中的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2.P4分子结构是一个内空的正四面体,每个磷原子都有三个“P-P”键,每个P4分子共有6个“P-P”键,四个正三角形,依据P4分子结构可推断其氧气氧化的实质:白磷(P4)分子中每个“P-P”键被氧化时断裂而嵌入氧原子,生成P4O6。P4O6分子中每个磷原子上还有一对孤对电子,可继续被氧气氧化成P4O10,或白磷(P4)在充足的O2中燃烧生成P4O6。P4O6、P4O10最小环为6个原子的稠环化合物。

3.C60、C70、N60、N70分子都是形如球状的多面体,分子中的每个碳或氮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碳原子或氮原子形成化学键(一个双键,两个单键)。(1) C60等分子中通过五边形,六边形连接成球面,每个五边形占有的原子份数:1/3×5=5/3,平均棱数:1/2×5=5/2;每个六边形占有的原子份数:1/3×6=2,平均棱数:1/2×6=3。(2) C60、N60分子中棱边数:60×3×1/2=90;C70、N70分子中棱边数:70×3×1/2=105;(3) C60、N60分子中五边形、六边形数。设五边形数a,六边形数为b,则

5a/3+2b=60

60+(a+b)-90=2(欧拉定律)

解之得: a=12

b=20

同理C70、N70分子中五边形数12,六边形数25。

三、离子晶体

根据离子晶体中的最小重复单位——晶胞,可求化学式及阴、阳离子个数比,方法如下:

(1)处于顶点的离子同时为8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给每个晶胞的贡献是1/8;

(2)处于棱上的离子同时为4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给每个晶胞的贡献是1/4;

(3)处于面上的离子同时为2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给每个晶胞的贡献是1/2;

(4)处于晶胞内部的离子属于该晶胞。

跨度空间结构研究 篇6

1.1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概念分析

我们常说的空间结构主要是与平面结构相对来说, 通常我们日常工程建设的拱形结构衔架与梁等都是平面结构, 平面结构是二维结构, 所承担的荷载以及内部的应力变形都在二维平面内。但是空间结构的变形、应力与何在都要考虑到三维空间, 此时普通的二维分析与假设已经不能解决三维的空间结构分析, 跨度空间的结构要考虑空间作用。在现实的三维空间世界里, 每一个结构物体都具备空间特点与性质, 跨度空间结构的性能与优势不仅仅可以在三维空间内受力, 更重要的是, 通过三维空间的作用, 可以利用空间结构的合理形体来承担较大的外在荷载力, 跨度越大, 就越显示出空间结构的经济、技术的功能与性能。当结构跨度较大时, 平面结构就已经不能承担。综合国内外的大跨度建筑结构来看, 大多数的跨度建筑结构采用的都是空间结构的体系形式。

1.2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主要类型分析

跨度空间结构的形式与类型十分丰富, 通常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类型包括: (1) 跨度网格空间结构类型, 一般分为跨度网架空间结构以及跨度网壳空间结构; (2) 跨度实体的空间结构类型, 包括折板空间结构以及薄壳空间结构; (3) 跨度张力空间结构, 包括薄膜空间结构与悬架空间结构; (4) 还有其他形状的跨度空间结构类型, 比如开合屋盖空间结构、折叠空间结构、张弦空间结构等。

1.3我国跨度空间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大跨度空间建筑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 跨度空间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建设了独具特色的大跨度空间建筑, 比如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建筑结构等, 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的发展代表了我国建筑科技水平的提高与进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还会继续建造更多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 比如展览、休闲、体育、机库、航空港等大型的空间建筑结构的需求, 因此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面临着较大的机遇与发展空间。与国际发达国家的跨度空间水平相比, 我国跨度建筑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现今我国较多的跨度空间结构比较简单拘谨, 缺乏创新大胆的跨度建筑空间形式, 较多跨度空间建筑结构都不够大, 超过一百五十米以上的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建设的比较少。国外建设了较多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跨度空间结构, 比如可开合空间结构、整体拉张空间结构、薄膜空间结构等, 而我国在这些跨度建筑空间结构形式面前还举步维艰, 在这块领域上比较空白, 因此为了促进我国跨度建筑空间结构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建筑科技人员还需要继续努力。

2 跨度空间结构主要类型的特点分析

大跨度空间结构是判断一个地区或国家综合建筑技术水平的标志之一, 主要的建筑结构包括薄壳空间结构、网架空间结构、膜空间结构、悬索空间结构以及网壳空间结构或者是这些结构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些空间结构在影剧院、展会中心、体育场、大型商场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对这些主要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

2.1 跨度建筑空间的网架结构

网架结构是指若干根杆件按照特殊的几何形状将节点连接起来的空间结构, 一般都是由多层平板形网格结构, 材料使用的大多是型钢或者钢管。主要的网架结构形式构成分析:建筑网架的空间结构可以由平面衔架构成, 还可以通过四角锥体、三角锥以及六角锥组成, 不同的结构组成可以分为不同的网架结构形式。跨度建筑空间网架结构的特点包括:刚度大、重量小、传力简捷、空间作业、施工方便、商品化、节点钢架容易定型、网架布置比较灵活多变、便于管道与吊顶设备的安装、可批化生产, 作业效率高、网架结构的造型大方美观。

2.2 跨度建筑空间的网壳结构

网壳结构是曲面形状的网格结构, 分为单双层网壳, 主要的材料有钢筋混凝土网壳、木材网壳、钢材网壳。主要的结构形式有:双曲线抛物曲面的网壳结构、圆柱曲面的网壳结构、双曲面的网壳结构。跨度建筑空间网壳结构的特点:跨越能力高、结构刚度大、造型比较丰富、便于安装、可组合构成大型的结构空间、连接节点与小型网壳构件可以工业化制作、经济效益高、可以灵活创作使用。

2.3 跨度建筑空间的薄膜结构

薄膜结构比较新颖, 是典型的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类型, 也被称作织物结构。选用的材料为织物, 在薄膜内可以通过空气压力来支撑着整个薄膜面, 这种空间结构体系刚度大, 覆盖率大。主要的结构类型为:骨架式的薄膜结构以及张拉形式的薄膜结构。跨度建筑空间薄膜结构的特点:施工比较方便、刚度大、跨度大、自重小、自洁性好、透光性高、耐久性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良好的经济性、建筑结构的造型可以自由发挥。

2.4 跨度建筑空间的悬索结构

所谓悬索结构, 实际上就是指将具有拉伸能力的索作为基础的承重构件, 将索按照具体的建筑结构规律构成一种空间结构系统。一般情况下悬索结构常用于屋盖结构, 基本的构成为支撑结构、屋面系统以及悬索系统。主要的材料包括钢板、型钢、圆钢等。跨度建筑空间的悬索结构特点为:布置比较灵活、钢材强度高、自重轻、安装简单、适用于多种建筑平面、理论设计比较复杂。

2.5 跨度建筑空间的薄壳结构

薄壳结构就是建筑工程中的壳体结构, 主要的材料包括钢材薄壳、混凝土薄壳、复合材料、砖薄壳等。薄壳结构主要的特点为:刚度与强度大、荷载性能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结构效率高、受力均匀合理。除了以上介绍的基本建筑结构跨度空间外, 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空间结构形式, 大跨度的空间结构与建筑的组合一致是人们的目标与追求, 不同的跨度空间结构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以及特点, 这些跨度空间的形式组合反应了建筑空间的融合与沟通, 体现了较高的空间效果。

3 结束语

总之, 跨度空间结构是现今建筑结构形式的主要发展形式, 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在进行跨度空间结构设计时, 我们要进行精密的计算与分析, 满足建筑结构空间受力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沈世钊.大跨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J].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2012, 07 (10) :20-25.

园林空间结构 篇7

种群结构反映种群不同大小个体组合情况, 也反映了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趋势, 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种群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种群在群落发展中的作用[3,4,5,6]。种群数量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 种群个体对生态空间的利用效率、评价种群竞争能力大小及预测种群生长动态的重要依据, 为生态学家的热门研究内容。目前, 前人已经对桂花种群生命表、种间竞争、种群构件数量特征进行研究[7,8,9,10,11,12], 但对桂花 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尚未深入报道。通过了解桂花野生种群数量特征并分析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不但有助于深化桂花野生群落的认识, 而且对桂花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在前人文献调查的基础上, 本研究以长汀县南山镇官坊村石峰寨风景区分布的桂花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风景区位于武夷山南麓, 地貌属低山丘陵。长汀县位于北纬25°18'40′′~26°02′05′′, 东经116°00′45′′~116°39′20′′, 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年均气温18.7℃,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5℃,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仅9.8℃, 年日照时数4 423 h, 年平均降雨量1 731.9 mm, 相对湿度81%, 平均无霜 期约260 d, 林地面积17.87万hm2, 蓄积量1 000多万m3。风景区内桂花分布面积达5.4 hm2, 海拔分布约400~462.4m, 分布区域地形较陡, 坡度29°~35°。次生林所分布土壤为石灰岩, 群落内石灰岩裸露面较多, 达60%, 土层分布不一且较薄, 质地粘重, 为中性至弱碱性土, 但土壤养分含量较好[7,11]。

风景区内原生植被在大跃进期间遭受严重破坏, 原有优势物种枫香已不占优势变为伴生树种, 经封山育林后 , 现以桂花 、云山青 冈 (Cyclobalanopsisnubium) 、米槠 (Castanopsis carlesii) 为主要建群种 , 伴生种主要有大叶桂樱 (Laurocerasus zippeliana) 、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is) 等, 乔木层高度较低, 仅5~7 m, 灌木层植物主要有刺藤子 (Sageretia melliana) 、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等, 草本层以千根草 (Euphorbia thymiflia) 、黑莎草 (Gahniatristis) 等为主, 盖度约40%。

2 研究方法

2.1调查方法

在群落调查前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堪察, 得出石峰寨风景区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桂花数量基本代表群落桂花的分布特征, 于是笔者将南北两坡划分为上、中、下3个坡段, 在不同坡段中设置20 m×30 m样地各1个, 共计6个样地, 记录每个样地基本概况 (表1) , 然后运用皮尺将600 m2的样地划分为5 m×5 m的小方格, 共计12个, 并进行群落调查, 记录各个样方内出现的桂花幼苗、幼树及成株的高度、株数及>1.3 m时的胸径等数据。

2.2 种群的大小结构分析

在木本植物种群研究中, 因其生长周期较长, 年龄无法持续调查, 一般无可靠的形态特征可以确定树龄, 因此以植株胸径或地径作为年龄结构进行分析, 已受到广泛运用[11,13,14]。由于桂 花无明显主干 , 胸径无法反映其种群结构, 故本文将桂花<1.5 m的幼苗视为第I级, 株高>1.5 m且地径≤4 cm为第II级, 地径>4 cm时, 以4 cm为一级别划分第III、IV……级别, 据此标准将样地调查的桂花地径数据进行整理, 以大小级株数比为横轴、大小级为纵轴绘制地径大小级结构分布图。

2.3 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定方法

以前人常用的扩散系数 (C) 等6个指标进行种群聚焦强度的测定, 具体计算公式详见文献[15-17]。

3 结果与分析

3.1 桂花种群的大小结构

石峰寨风景区处于南北两坡不同位置的桂花种群大小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6个样地的地径大小结构以不同龄级比例绘制得出其种群大小结构 (图1) , 发现不同样地的桂花种群 大小级结 构差异不大 , 均为II级株数占比例最高, 其中样地Q1的桂花I级和III级株数较少, 这与该样地位于邻近村庄的南坡下坡位, 受人为劈砍、挖掘、动物踩踏等造成幼苗和III级幼树破坏严重有关。各样地大小结构类似于稳定型, 桂花到第V级还有分布, 种群结构基本呈现倒J型, 即幼苗和幼树数量较多 , 成树较少 , 因此种群尚处于发展阶段。

各样地中, 第IV、V级种群数量所占比例均较小, 种群大小结构金字塔形态各异, 少见三角形, 这可能与桂花次生林群落物种间竞争或微环境因子对桂花种群的限定遏制作用不同有关。此外, 由于石峰寨风景区旅游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游客行为受制约程度较低, 常发生游客将桂花苗木挖掘拔走, 而且在风景区封山育林前桂花被大量挖走, 导致其成树数量减少, 这也是造成桂花种群第IV、V级数量较少的原因。

分析结果显示, 桂花种群的幼苗与幼树数量较多, 但中树 (III、IV级) 的数量相对较少, 反映种群从幼树向中树过渡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筛, 多数幼树将被淘汰。桂花幼苗具有单株萌生多株聚集生长的特性, 从而增加前期个体生存的机率, 但植株生长后, 多株聚焦的个体彼此间会产生激烈的竞争, 造成种群自疏, 随后聚焦生长的桂花剩1株或几株进入中树期。另外, 景区管理人员介绍因地径10 cm以上的桂花价格昂贵, 不少人盗挖, 致使桂花中、成树数量大大减少。若除去这种人为干扰, 桂花种群基本上处于平缓发展状态。

3.2 桂花野 生种 群的 空间 分 布格局 及 其变化趋势

3.2.1不同样地桂花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由表2可知, 样地Q1、Q6的桂花种群各种聚集度指数及t检验和F检验均达99%的显著水平, 属于聚集分布 (p<0.05) ; 样地Q3、Q4、Q5的种群各种聚集度指数t检验和F检验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属随机分布。而样地Q2的桂花种群C值在t检验时未达到显著水平, Iδ值经F检验却达到显著水平, 因此该样地桂花种群分布格局处于随机分布与聚集分布之间。从各种聚集度指数判断, 桂花种群聚集程度应为Q1>Q2>Q3>Q6>Q5>Q4。

桂花种群在不同地段内的分布格局差异性较大, 样地Q1因人为干扰与动物踩踏造成种群为增加生存机率, 集中式生长以减少外界干扰。样地Q6土壤分布呈破碎状分散趋势, 其生长的桂花大量繁殖体集中并形成种子堆积。Q3、Q4、Q5样地则表现为以小乔木、灌木占据优势, 挤占桂花的生态位, 个体分布以随机分布为主, 从而达到离散性利用有限资源的目的[18,19]。样地Q2岩石裸露面所占比例最大, 桂花在局部呈现聚集分布与随机分布并存趋势, 造成分布格局介于聚集分布与随机分布。

3.2.2桂花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 研究种群动态对刻画种群特征和预测种群未来具有重要意义[20]。本文以人为划分方式将桂花种群划分为幼苗、幼树、成树3种阶段[11,21], 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桂 花种群的 动态变化特征。由表3可知, 桂花种群幼苗、幼树、成树的空间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差异性, 不同生长阶段种群的分布格局基本上由集群型转变为随机型, 聚集度不断减小, 幼苗和幼树阶段的桂花种群为集群分布, 到成树阶段则转变为随机分布。

种群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环境主因限制, 本文研究对象桂花在其幼苗和幼树阶段, 种子分布于母树周围萌发的实生苗及根系萌生苗易形成几株聚集生长的形式, 生长对策以多植株聚集生长为主, 从而增加种群的生存机率。在成树阶段分布格局则由竞争形式决定:当桂花从幼树阶段发育到成树阶段时, 因冠层扩展需大量空间, 聚集生长的幼树间形成强烈竞争从而产生自疏, 使桂花幼树大量死亡, 因土壤裸露面的存在, 造成桂花种群生境斑块化, 桂花成树在群落内呈随机式分布。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 以地径为指标分析野生桂花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 桂花种群大小级结构随不同年龄阶段增长数量呈相对减少的趋势, 种群结构较年轻且平稳, 从幼树向中树过渡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筛。种群在人为干扰、动物踩踏、生态位分化等因素的影响下, 种群结构存在着差异性, 但随着人为保护对策的实施与群落进展演替过程将使桂花种群结构继续进入平衡状态。

从不同发育阶段桂花种群的动态变化特征来看, 在桂花的生长过程中, 分布格局从聚集型向随机型转变, 幼苗、幼树为聚集型, 成树为随机型, 幼苗、幼树的分布格局由种群繁殖对策决定, 而成株呈随机分布, 其分布格局则由竞争形式决定。这反映了野生桂花种群分布格局随不同发育阶段采取的应变对策, 即从幼苗群聚, 幼树趋于分离, 成株分散的种群格局变化动态, 从而使种群更有效利用有限资源, 促进其生态位分化。由于群落还在不断演替, 桂花种群的动态变化特征是否变异, 其变异是否会带来群落的逆向或正向变化, 影响程度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论《神曲》结构的空间性 篇8

但丁历经14年之久呕心沥血创作的《神曲》, 是一部体现欧洲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转变的文学巨著,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尤其在叙事结构上, 体现出与古希腊罗马传统的线性叙事相异的空间性结构, 具有空间叙事学的特征以及空间形式的雏形。因此《神曲》的研究者在从空间性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在肯定其具有空间性结构的同时更应厘清这部长诗的空间性体现在何处。从内容上看, 《神曲》的创作很类似与但丁倍加推崇的古希腊罗马史诗《荷马史诗》以及《埃涅阿斯纪》, 但是, 不同于古希腊罗马强调情节的叙事传统, 《神曲》中但丁的作用只是一个使得叙事成为可能的线索, 而非刻画的对象;作品的核心不再是有着开头发展结尾这一完整结构的情节, 而是以主题为依据串联起来的一系列场景。这种由但丁创造的如此严谨、精致的结构模式不仅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属性, 同时也成为了西方文学创作方法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空间叙事学角度看成就斐然。

在当代空间叙事学领域, 加布里埃尔·左伦对文本中的空间进行了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的划分, 由地形学、时空体、文本三个层次构成了垂直维度, 由总体空间、空间复合体、空间单位构成了水平维度, 通过两条维度上不同层次空间的组合以及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重构世界”, 这一想象性空间对于文本的展现以及阐释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左伦清晰的概念定义、严密的逻辑分析与论证, 他的空间叙事理论成为了迄今为止最有实用价值和理论成就最高的模型。根据左伦的观点, 但丁的《神曲》正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空间整体。

(一) 地形学空间结构

位于“重构世界”最高层的是地形学空间。这是一个静态实体空间, 它可以被理解为是建立在文本各要素之上的一种地图, 由它提供关于世界的整个图景。但它与现实中的地图不同, 它不仅可以反映具体的空间如乡村和城市, 还可以表现建立在本体论原则上的空间即可以根据组成的部分的存在形式进行划分的空间, 比如天上的上帝之城与地上的人类之城。当空间复合体的基本单位——场景与地形学层次相交时就产生了具体的叙事空间“地点”。《神曲》中有地狱、炼狱、天堂三个地点, 它们产生于但丁的幻想而并非现实存在, 三界分别依据基督教教义中的“恶”“丑”“善”原则进行区分, 彼此独立、互不相连。每一界中具有九层, 每一层中又具有不同的小场景, 形成了环环相套, 层层叠加的空间复合体, 是空间中物体的并置、同时性的形象表现。三界的环境与其主题相符合。比如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首先游历的地狱, 它为口在北半球底在地心的上大下小的漏斗形空间, 共有九层, 某些层中又有紧贴内壁的一圈又一圈的圆环。罪人依据所犯罪行的轻重被投入到不同的圈层中, 越接近地心处的犯人所犯的罪越重, 他们所处的环境更为恶劣, 所遭受的惩罚也更为痛苦。比如地狱的第二层是犯淫邪罪者受苦的地方, 这种罪孽性质较轻, 甚至有些相爱但无法相守的灵魂激发了但丁的怜悯之情。但丁让这些亡魂饱受暴风的吹打“地狱里的永不停止的狂飙猛力席卷着群魂飘荡;刮得他们旋转翻滚, 互相碰撞, 痛苦万分。”1在地狱的最底层异常阴惨可怖, 这是犯最深重的叛卖罪的亡魂受苦的地方, 他描写道“湖面由于严寒看起来像玻璃而不像水……在冬天河道都从来没有结过像这里这样厚的一层坚冰……那些悲哀的鬼魂冻得发青, 身子直到人显露出愧色的地方都在冰里, 牙齿打颤, 声音像鹳叫一般。”2相比较而言, 代表着痛苦和绝望的地狱阴暗恐怖与包含着悔罪自新灵魂代表宁静与希望的炼狱山以及象征着幸福与喜悦的充满光明的天堂是截然不同的。三者是各自拥有进出口的独立空间, 其中的景物以及一切人物也是在严格而有限的范围内存在。但丁虽然是依照时间先后的次序游历了这三个境界, 但正如前文所言, 这三界是以本体论原则为基础进行区分的, 它们的存在是同时性的并置从而展现出《神曲》恢宏精致的“重构世界”。

(二) 时空体空间结构

《神曲》中存在着时空体空间。不同于巴赫金的时空体概念, 左伦提出的是具有空间性以及暂时性的动作或者变化, 它与空间复合体的基本单位——场景相交时就产生了具体的叙事空间“行动域”。根据时空体历时性与共时性两种属性的不同, 行动域也分为两种。共时性行动域可以容纳多个事件在同一地点发生, 其中一些事物静止一些事物运动, 比如弗兰克在《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一文中提到的福楼拜笔下充满各种声音的农产品展览会。历时性行动域则是同一事件连续经历的空间, 但丁在《神曲》中的经历显然符合后者。不同于在地形学空间行动的任意性, 时空体中的行动有着明确的方向性, 起点与终点是已经由作者规定好了的。行动不是运动的结果, 而是一系列包括意志、理想在内的能力的结果。但丁自地狱、炼狱到天堂的游历过程看上去是遵循线性的时间顺序, 但实际上这一系列的行动是在但丁中世纪神学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在前两界中, 理性的象征维吉尔作为但丁的向导, 体现出人类在理性的指导下认识和悔过自身的错误, 通过忏悔与改过获得新生的过程。而在天堂中, 但丁的向导改成了他的意中人同时也是信仰的象征——贝阿特丽采, 体现了忠于信仰的人将会达到至善的境界, 获得灵魂的幸福与喜悦。但丁的游历过程复合了神学观念里从感性到理性最后升华为信仰的不同阶段, 他为人类提出的远离恶、避免丑、走向善的出路也正是其传统的基督教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的行动域正如他的思想追求一样是不断上升、走向光明的, 因此但丁这一梦幻般的游历与其说是时间性的不如说是逻辑性的。左伦在有关“时空体”的论述结尾处所言是但丁这一创作手法的阐释“空间的时空体结构并不意味着一些任意场景中的偶然性的动作, 而是从能力场角度的整个空间概念。”3

(三) 空间结构

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空间的第三层次即文本空间, 即文本所表现的空间, 它与空间复合体的基本单位——场景相交时就产生了具体的叙事空间“视场”。“视场”这一空间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空间叙事学与空间形式论的交互点上。左伦对视场的定义是“当下的阅读与记忆综合的联结体。”4这里的“记忆综合”正是人的知性对文本中的意义单位所进行的选择、整理与综合的过程, 读者将当下阅读中的各要素与文本前后的一些要素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在读者身处虚拟世界中所能看见和能感知到的空间, 类似于弗兰克提出的“空间形式”的形成过程。正因如此, 空间形式成为了叙事文本中“重构世界”可以利用的要素之一。叙事结构的空间形式有多种类型, 包括中国套盒、圆圈式、链条式、桔瓣式等多种。有研究者曾提出《神曲》的结构属于桔瓣式5。桔瓣式结构这一概念是戈特弗里德·本在《表箱型小说》一文中提出的比喻6, 它是指组成小说的各个相似的片段, 虽然它们之间取消了时间顺序但并不是毫无联系的, 而是集中在同一个主题上。但是《神曲》以但丁的一段游历为主线, 他的经历完全是按照其游览三界的时间顺序写成, 并没有被打乱成若干单独的具有同等价值的片段。这种观点的提出源于研究者从文本的若干部分入手而忽略了整个文本的大结构。《神曲》的叙事结构是中国套盒式的, 但只是雏形尚未成为该结构的典型代表。中国套盒这一概念由略萨在《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中提出, 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指的是从一个主要故事中生发出一个或者多个子故事, 主要故事与子故事之间是相对性而非绝对性的, 高一级的子故事同样可以成为主要故事生发出自己的子故事来, 但是这种创作手法并不是机械地进行重复, 而是“把始终如一的意义——神秘, 模糊, 复杂——引进到故事内容并且作为必要的部分出现, 不是单纯的并置, 而是共生或者具有迷人和相互影响效果的联合体”7在这种空间形式中所有的故事处在同一个意义系统里, 由主要故事派生出的子故事可以形成对其的“有意义的映照”, 这使得主要故事在各个子故事的相互关联中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充实。《神曲》中的主要故事是“我”在梦幻中游历三界的过程, 但在每一界的空间中都围绕着同一主题并置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如但丁在游历到地狱的第二层, 这里囚禁着犯邪淫罪的灵魂, 他这样描写道“你看那是海伦, 为了她, 多么漫长的不幸的岁月流转过去, 你看那是伟大的阿奇琉斯, 他最后是同爱情战斗。你看那是帕里斯, 那是特里斯丹。”8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 提到了因爱情而丧失理智从而犯下罪恶的四人, 特里斯丹与前三者来自不同的文本, 他的故事源自法国骑士传奇《特里斯丹和绮瑟》, 前三者的故事被荷马史诗《伊利昂纪》记载;从属于不同的时空, 特里斯丹属于中世纪的骑士, 而前三者在生活在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时期。每一个故事都从属于它的特定的文本系统, 只有当故事被放置在上下文语境中才能获得作者想表达的特定意义。当这些故事被从原文中抽离出来以“邪淫罪”为核心被并置在一起时, 这些文本在相互联系、作用的过程中就会像核心主题靠拢。这也正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的含义, 同一个系统中的各成员并不是具有同一个本质属性, 它们只是在相互联系中具有彼此之间的相似性, 在互动过程中差异会被淡化, 相似性会得到突出与强调, 由此来源于不同文本的故事在此构成了一个新的意义系统, 在这一点上, 它的叙事结构是桔瓣式的。纵观整部《神曲》, 但丁在游历中所见的诸种故事的派生方式是以基督教的价值观为标准的, 来源不同的故事被同一种价值观所把握和整合, 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文本的和谐一致、圆融自洽。《神曲》的中国套盒空间形式虽然只是雏形, 并没有形成一种精致的层层相套的结构, 但是他通过故事的并置、时间的并置从而达到了空间化的效果, 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诞生, 在文艺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结语

《神曲》作为一部标志着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转变的作品, 不仅仅在思想意义层面具有批判教会和封建统治着的进步意义, 在叙事手法、文学形式上具有空间叙事学的特征以及空间形式的雏形, 因而也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地形学空间、时空体空间与文本空间一同构成的精致结构具有极高的审美属性和研究价值。尤其是文本空间的构造, 但丁通过对故事和时间的并置形成了空间化的效果, 在文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总之, 但丁作为一位新旧世纪之交的伟大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成为一名带领后世的读者游历如此精致的“重构世界”的真正向导。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但丁《神曲》的研究成果颇多, 但直到2000年以后, 受到哲学界、文艺理论学界关于空间问题的理论探讨的影响, 一部分学者开始从空间性的角度来研究这部作品的结构从而发掘其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基于目前我国关于《神曲》结构的空间性研究中也存在着概念不清、研究范围模糊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空间叙事学与空间形式论两大研究领域的区分, 分析《神曲》的空间性结构, 肯定但丁在创作形式上的进步性意义与历史作用。

关键词:神曲,但丁,空间形式,空间

参考文献

[1][意]但丁.田德望译.神曲[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美]约瑟夫·弗兰克等.秦林芳译.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J].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秘鲁]巴·略萨.赵德明译.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J].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4]ZORAN, GABRIEL.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Poetics Today, 1984.5.

园林空间结构 篇9

3丨无锡各年度全局集成度分析

1.引言

历史上所有生机勃勃的城市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必备因素,那就是城市组织不但高度复杂,而且整齐有序(Jacobs,1961)。传统中国城市在漫长的自适应过程中形成了稳定有序的空间结构。而进入1990年代,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在市域范围内重构进程加快,城市规划急需对多维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综合量化评测,以建立科学的控制指标体系。本文以无锡为例,借助数字化分析工具,量化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探索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控制的策略,为未来建立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2.无锡城市空间句法量化研究

2.1 主要参数内涵

本次研究使用了空间句法1公司Depthmap10软件的轴线分析功能,包含了角度、实际距离、拓扑距离等权重因素,能对城市空间轴线进行定量分析。

集成度2反应城市空间单元与其他空间单元集聚、离散的程度,它体现了空间单元对其他空间的可达性与中心集聚性。全局集成度反应空间单元与整个空间系统的紧密联系程度,局部集成度则反应空间单元与其几步深度范围内的局部城市空间的关联程度。智能度也称空间的可理解度,反应城市空间局部集成度与整体集成度的相关性,它表示城市空间可被感知理解的程度。智能度越高则城市空间的局部集成度与整体集成度的关联程度越高,该城市空间局部中心性能越容易融入整个城市空间系统中,从而形成倍增效应产生复杂、多样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的智能度值表示为城市空间局部集成度值(一般取三步集成度)与全局集成度值的相关系数的平方。

2.2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无锡从公元前202年建制至今漫长的历史演替中,城市空间形态拓展可分为两大阶段四个时期(表1)。通过对无锡历史地图(图1)的街巷空间矢量化处理,将轴线图输入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10,分别运算得到城市空间的全局集成度(In)和局部集成度(I3空间句法轴线图(图2)。

2.2.1 依托老城的单中心发展

从公元前202年至民国初年是无锡块状缓慢发展时期,城市建成区的发展基本集中在2.5平方公里由城墙限定的范围之内,城市内部水系与运河形成“一弦两弓九箭”的平面布局,街巷格局依托水系相生相融。通过对清光绪七年(1881年)县城图街巷空间句法分析发现,全局集成度较高值分布在城市地理中心的十字交叉区域,全局集成度与局部集成度最高值所在街巷均为京杭古运河一侧的街道In=1.72857,I3=2.86304,局部集成度与全局集成度轴线范围基本吻合。

民国初年依运河建成的铁路和航运共同推动了城市的轴向扩展,建国后无锡城市建设突破城墙的限制,城市依托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码头形成大片工业区,城市中心仍在人民路和中山路一带。全局集成度较高值分布在中山路与人民中路十字交叉轴线一带,最高值为东西向的人民中路In=1.60052,南北向的中山路In=1.38581,东西向轴线对全局空间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局部集成度最高值在人民中路I3=2.49986,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全局集成度轴线和局部集成度轴线影响范围基本重合。

2丨无锡各年度集成度分析

4丨无锡各年度局部集成度分析

改革开放后城市工业用地迅速增加,城市脱离轴向扩展模式,单一功能的开发区建设很难脱离老城区功能支撑,整个城市的用地形态以“摊大饼”模式急遽扩张。人民中路为全局集成度的最高值In=1.35758,五爱路In=1.29135和人民西路In=1.26061,其全局集成度上升,中山路全局集成度有小幅度的下降In=1.26524,具有全局影响力的城市空间轴线呈现轴向延伸的趋势。局部集成度最高值出现在梁溪路I3=2.57475,城西片区抱山发展改变了原先城市建成区与自然环境彼此渗透、交错发展的状态。

2.2.2 行政力与市场力共同推动下的多中心萌芽

进入新千年,无锡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显著加快,城市以跳跃式外向拓展为主导,单中心发展格局与城市规模已不适应,城市空间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优化。结合城市功能片区定位重组,无锡确定了多中心发展格局,形成中心城区、太湖新城、科技新城、蠡溪新城、锡东新城、惠山新城六大功能片区。

对2004年无锡现状路网轴线分析发现全局集成核偏离老城厢南移,运河东路全局集成度最高为In=1.20677,与之相交的太湖大道为In=1.17969,城市向南沿湖发展的趋势显现,整个城市的拓扑中心南移,由于规划中的功能片区路网处于完善阶段,其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扩散作用不够明显,新的拓扑核心与中心城区地理中心过近,中心城区仍有摊大饼圈层发展趋势。现状路网局部集成度较高值由高至低分别为:科技新城的锡太路I3=2.93993、蠡溪新城的太湖大道I3=2.84812、中心城区的中山路I3=2.72734、锡东新城的东亭路I3=2.68818、惠山新城的钱威路I3=2.42167,太湖新城现状路网较疏,局部集成度偏低,局部集成度值较高轴线基本位于各功能片区发展重心。

2.3城市空间轴线智能化分析

统计分析1881年、1963年、1995年、2004年全局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值,得到各年份全局集成度与局部集成度的描述值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3。经图表分析可发现:

(1)全局集成度逐步下降,局部集成度稳中有升

自无锡建城至民国初年,无锡城市建设基本囿于老城厢范围内,城市空间轴线数量相对较少,全局集成度值历史上最高。随着城市范围突破城墙的限制,空间轴线数量增加,全局集成度逐步下降,到2004年全局集成度轴线最高值出现在太湖大道一带,全局集成核跳出老城厢呈南移趋势,这反应了城市规模扩大和发展重心南移对空间拓扑核的拉动作用,全局集成度值的整体逐步下降也符合随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空间中心离散的规律(图3)。同时,局部集成度稳中上升,在局部空间呈集聚加强的趋势(图4),各片区的中心性凸显,城市多中心发展的萌芽初现,这为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了契机。

(2)城市空间智能度下降

在数学表达式上,城市空间智能度为局部集成度与全局集成度相关系数的平方,其变化趋势与相关系数一致。经SPSS统计分析可知,1881、1963、1995年城市轴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914、0.827呈高度相关,2004年相关系数0.618呈中度相关,空间智能度下降,因1881年至1990年代初城市空间的离散趋势不明显,城市局部中心性较弱,局部集成度核与全局集成度核基本吻合,而到了19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无锡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离散趋势加强,局部集成核与全局集成核空间上偏离,城市空间的智能度因而下降。

(3)新版规划路网局部集成度与全局集成度低度相关,空间智能度较低

针对无锡城市用地布局粗放,空间发展不集聚,缺乏特大城市的整体布局结构,产业、生态空间布点不够明确的现状,无锡总体规划调整确定了主城区“1+5”的功能格局(图5)。然而根据新版总体规划路网计算其空间句法集成度相关系数仅为0.475,呈低度相关,空间智能度较低。全局集成度最高值为0.613,最小值为0.127,平均值为0.421,均低于现状的参数值(图6)。缺乏显著的全局集成度轴线,局部集成度值较高轴线分别位于太湖新城和蠡溪新城地理中心、锡东新城与科技新城交界处,惠山新城局部中心性不明显(图7),整体路网空间辨识性不强,各片区边界特征模糊,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设置未能与各功能片区划分相结合,东南向规划缺乏相应的生态廊道或防护绿带,各功能片区有连绵成团发展趋势。

3.无锡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控制

3.1 以生态空间为骨架,构筑明晰的功能片区发展边界

当前老城与新城之间,各新城组团之间没有利用自然要素作为缓冲,缺乏足够宽度的生态分隔绿带,绿地对控制城市蔓延的作用不明显,规划的各新城片区与老城区连成一片,边界模糊。由于缺乏严格的控制,沿湖和沿山的部分生态空间逐渐被蚕食,城市建成区连绵成片,连绵的形态不仅使各片区形象模糊,而且还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规划建议根据无锡水网密布的特点,结合蓝道、营造绿网,使无锡市的水网全部“活”起来。各功能片区逐步建设景观走廊、生态走廊,功能区外围进行带状绿化,构筑各功能区发展边界,控制城市蔓延。同时对被破坏的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沿太湖设置不少于1000米的控制区域,区内严禁中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在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各留出80-100m的空间作为林带,公路立交地段应建设成为森林岛屿。

3.2 完善各片区局部集成核用地功能,打造城市特色道路

6丨无锡新版总规全局集成度空间句法轴线图

针对新版规划路网存在中心性偏弱的问题,建议细化局部集成核的用地功能,结合未来轨道站点的建设以及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经验和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建立TOD城市发展模式,在中心区提倡土地混合利用,高密度集聚式发展,以形成倍增效应4。完善现行规划忽视的非机动化交通系统的建设,打造城市特色道路,对道路横断面、界面、道路设施和道路绿化进行景观设计,规划形成城市核心特色道路、城市轴线特色道路、廊道特色道路、滨河特色道路。

3.3 多因素层次分析,量化控制三维空间形态

为控制城市空间结构三维形态,在无锡总体城市设计课题研究中选用了高度和开敞度5两项可量化指标。在确定对街区高度与开敞度具有影响力的具体要素及其影响力大小的时候,贯彻整体优先,生态优先,自然特色优先。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能力,将各个因子的影响力权重进行叠加,生成高度与开敞度控制模型,并最终形成两者相叠加的综合模型(图8)。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无锡的老城中心仍然是高度最高的地区,这与空间句法分析认为城市整体发展重心南移并不矛盾。空间句法研究的句法值重心的移动仅针对路网结构变动的逻辑解释,而土地开发还要受到生态、历史、经济、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空间句法应用中,应注意研究的适用范围。模型中开敞度主要与无锡城市的生态系统相关,沿山、沿湖、沿河地区地块的开敞度较高,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廊道两边,起着控制各功能片区边界的作用。

3.4 规划形成综合交通系统,重视慢行交通设施的建设

构建以“主辅两环+八射”的城市快速路网为主骨架,主、次干路为次骨架,稠密支路网为集散支撑体系的道路交通网络。同时市区形成由5条轨道线路组成的“环放”轨道网,缓解主城区交通压力。重视慢行交通设施的建设,规划连接住宅区与轨道交通车站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新城中心轨道交通车站可与市民广场连接在一起,广场禁止小汽车进入。此外政府还应采取一系列辅助政策,包括限制小汽车停放等,使公共交通具有明显的费用优势,适度限制小汽车的出行,贯彻低碳城市建设的理念。

7丨无锡新版总规局部集成度空间句法轴线图

4.结语

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的集成度和智能度两个关键变量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的内在逻辑,有如下几点结论:

(1)空间句法集成核不能机械等同于城市中心

空间句法是基于网络的组构逻辑来量化空间轴线句法值,集成核是理想状态下的拓扑核心,其中心性是针对整个网络结构而言的,城市中心不仅具有网络结构的逻辑理性,其形成还受到自然地形、历史、生态、经济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从城市结构历史演替句法分析可以发现,在城市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句法值较高的轴线与城市中心基本重叠;当城市快速扩张,城市结构处于急遽调整中时,集成核与实际城市中心往往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偏离,如前所述这并不影响空间句法研究的理论意义。新时期,城市规划研究的工具愈加丰富,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工具都只是我们从某一角度认知城市的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应辩证看待研究结论,考虑其理论前提和限制范围。

(2)将生态空间的保护融入城市组团的边界控制

在很多城市规划文本包括无锡总体规划中提到的新城,都是城市扩张的组团。与西方的新城建设从结构上控制城市形态规模不同,国内规划建设的城市组团在空间上紧邻老城,功能上依附老城,新老城区极易连成一片。由于我国仍处于高速城市化期,新老城区的乘数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在这一地区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城市交通和环境压力与日俱增。随着对城市生态保护的日益重视,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应尽可能利用城市的自然生态要素,如城市水系、山脉、林地等规划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以城市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的边界严格控制城市组团的发展,营造“城在绿中,绿在城中”优美的空间环境。

(3)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结论应与规划控制相衔接

城市结构具有形态的可辨识性、动态性、逻辑理性,因此在研究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空间句法、GIS平台等,将对城市结构的认识量化,并转化成可操作的规划手段。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是一个双向互动、完善的过程。在本轮的研究中,首先通过空间句法论证城市规划结构的逻辑理性,对空间布局和路网结构提出调整建议,考虑到空间形态的规划可控性,选用了高度、开敞度控制两个指标,采取多因素层次分析法,模拟建构空间形态的引导模型,最终形成可操作控制的规划导则。

8丨无锡空间形态引导模型图

资料来源:图8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无锡总体城市设计课题组共同研究成果,其余均为自绘。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无锡总体城市设计课题组.无锡市市区总体城市设计[R].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6.

[2]比尔·希列尔.空间是机器—建筑组构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丁成日,宋彦.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朱东风.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空间发展.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h.D],2006.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篇10

[课程标准]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學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②掌握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资料合作探究,分析数据,绘制坐标图,提高学生地理分析理解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学生所处城市的实例分析,学以致用,树立运用地理的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②通过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2.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章丘四中卫星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学校的布局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小到一个学校的布局都有这么明显的规律,大到一个城市其空间布局更有规律可循,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城市空间结构。让我们满怀期待开始今天的城市之旅,一起探索“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初来乍到——合作探究一(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背景介绍]一个商人、一个白领、一个企业家来到一座小城,商人想开一家商店,白领想买一套住房,企业家想开办工厂,让我们帮他们选择合适的地点。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 章丘市城区简图(局部)(略)

材料二 章丘市工业分布简图(略)

[学生活动]全班同学分成三部分,小组讨论,在图上标出所选地点,说出理由,小组代表准备发言。

第一部分——慧眼识旺铺:帮助商人在《章丘市城区简图(局部)》中选择合适的店址,并说明理由;

第二部分——巧寻宜居环境:帮助白领在《章丘市城区简图(局部)》中选出宜居地,并说明理由;

第三部分——精选最佳厂址:帮助企业家在《章丘市工业分布简图》中找到合适的机械加工厂厂址,并说明理由。

[学生展示]

(1)商人组代表上台展示所选位置,并陈述选择理由: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等。教师点评,并用多媒体展示香港街、小义乌、汇泉路三处商业区。

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观看视频“深圳中心商务区介绍”。

(2)白领组代表上台展示所选位置,并陈述选择理由:交通便利,靠近学校、医院、公园等。教师点评,并用多媒体展示眼明泉小区、正大明泉花园小区。

(3)企业家组代表上台展示所选位置,并陈述选择理由:交通便利、污染物不影响市区等。教师点评,并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工业区景观。

[教师总结]城市中相同功能活动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功能小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而不同功能小区有规律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承转]上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马恩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时,发现富人和劳动阶层在城市中的分布出现了分化。

2.智慧选择(掌握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24页“探索”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英国的住宅区出现了什么样的分化,原因是什么?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多媒体展示]视频“广州土地拍卖会”。

[教师点评]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对该土地支付地租的能力高低。

1.巧手绘图(画出三种经济活动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地租变化线)

[学生活动]下表是某个城市三种经济活动租金状况统计表,将表中的内容转绘到右图中。

[教师指导]提醒作图要点。巡视并选取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图进行展示。

[多媒体展示]投影学生画的图。(教师点评,展示标准答案)

[承转]刚才我们将统计数据转绘成了坐标图,下面我们要透过数据看本质。

2. 数据背后的城市——合作探究二(理解经济原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学生活动]结合所绘坐标图,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小组代表准备发言。

(1)此图反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是什么?除此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地租?

(2)三种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随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

(3)画出三类功能区的范围并说明理由。

[学生展示]

(1)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2)同:距市中心越远付租能力越低;异:递减速度不同,商业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3)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画的图,并讲解:由于从市中心至1.5千米处商业的付租能力最高,因此该区域是商业区;距市中心1.5至3.5千米处住宅的付租能力最高,因此该区域是住宅区;距市中心3.5至8千米处工业付租能力最高,因此该区域是工业区。

(教师点评,展示标准答案)

[承转]经济原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

[多媒体展示]绣水居民区、唐人街、章丘大学城。

[师生总结]历史原因、社会原因、行政原因。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兰州商业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篇11

1、研究背景。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一个国家、城市繁荣的象征之一就是拥有繁荣的零售商业。商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城市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 其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商业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命题, 是影响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商业企业的区位是否与市场融合、是否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活力。因此, 对城市商业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商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已有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从各种商业业态的空间选址、消费者购物行为等角度, 探讨商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及演化机制。但是目前的研究地域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区, 对西部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关注不够;我国商业地理学长期以来主要重视研究商业中心内部组织结构, 对商业中心的分布和等级结构的研究比较缺乏。

1999年, 党中央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使“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在全国日渐显露。兰州, 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 甘肃省的中部腹地, 自古就是连接西域和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 集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于一体, 又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要道, 是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区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作为西北地区商贸中心和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兰州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发展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 国家的政策措施有力地向西部倾斜, 只要能抓住机会, 布局好空间商业结构, 就为兰州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研究方法。

目前, 古典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该学说认为空间集聚是传统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商业经济在各个区间发展不平衡是转移和扩散的根本原因。因此, 了解城市目前商业发展的空间结构, 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城市商业的空间发展方向。

对于城市空间的发展进程, 已有研究一般以“中心式”和“轴线式”为基础, 主要通过商业经营者的选择和消费者选择的影响来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商业中心。城市“中心式”发展模式就是在任何有聚集效应点的周边聚集了大量的公用设施后, 各种物业不断涌现发展。一般来说, 城市“中心式”发展模式决定某一商业中心能否存在;“轴线式”发展模式是随着交通运输线路和基础设施延伸, 各种物业向道路旁边扩展而发展, 更多影响商业中心在城市的空间布局。经营者的选择和消费者的选择从商业活动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影响商业空间结构, 通过尝试分析商业空间分布的供需均衡机制产生空间均衡———商圈。

二、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兰州的地理位置。

兰州地处陇西高原西北部, 下辖五区 (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及红古区) 、三县 (榆中县、皋兰县和永登县) , 全市面积1.31万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由于红古区距离其余四城区较远而保持了相对独立性, 本文中的兰州市区特指主城区, 即城关、七里河、安宁和西固四区, 主体位于南北两山之间的黄河谷地, 大致以黄河为轴线, 呈带状分布。

2、商业及商业空间结构的概念。

商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阔, 但本文仅以商业众多内容的某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地, 所研究的商业专指大型零售网点和亿元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其中依据兰州市商业网点规划, 大型零售网点指营业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网点, 包括百货商店、专业店各仓储式会员店面大类和9种行业类型。

商业空间结构是指商业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 即商业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包括商业地域结构和商业内部结构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从宏观层面上加以定义的, 它包括商业各业态和业种在地域的布局;后者是从微观层面上定义的, 它包括了商业内部购物环境和商品的布置。本文所讨论的是宏观层面上的商业空间结构———商业业态在一定空间地域上的表现形式。

3、兰州商业结构的特征属性。

兰州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渡口, 这个城市主体的发育受到河谷地形较为强烈的限制。兰州市第三版图城市总规划将兰州市的空间格局定为“一河二城七组团”结构, 其中“一河”指黄河;“二城”指城关旧城和未来的世纪新城;“七组团”指市区四组团 (城关中心、雁滩、东岗、盐城) 以及七里河、安宁、西固三个组团。这种发展使兰州市的商业中心呈现出明显的带状组团式。在这种分配格局中, 几乎涵盖了城关、七里河、安宁和西固四区的大型商业中心。本文根据商业中心近几年的发展现状,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商业中心来调查商业空间结构的分布特征。

西关十字位于兰州老城区的中心地带, 是兰州最大的商业密集区, 以张掖路步行街为基础向四面八方扩充到了庆阳路、中山路、酒泉路、永昌路、武都路等商业街。其周围有兰百大楼、糖酒中心大楼、永昌路百货大楼、三力商厦、亚欧商厦等十几座大型商厦。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进行, 西关十字周围交通的改善, 南北滨河路的建成通车很好地分担了东岗西路—庆阳路—西津东路的东西向过境车流。南北向黄河大桥的建立, 大大方便了黄河西岸的经济往来, 同时重要路段过街天桥和地下行人通道的建立, 以及张掖路步行街的建设使西关十字的商业中心职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火车西站和小西湖位于七里河区的两大商业中心。火车西站商业中心是以火车西站为中心向东西延伸, 正好处在七里河、安宁、西固三区的交汇地,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西太华商厦、黄金大厦等大型商厦、地下商场、建兰路大型集贸商场。小西湖是兰州市小商品批发中心, 有全市最大的糖业饮酒和副食、百货批发市场, 义乌城、民贸城、温州城、女人街及湖滨市场、副食品市场等, 各大商场都生意兴隆, 他们形成了繁华的小西湖商业中心。

西固商业中心远离兰州市中心, 东与七里河区接壤, 西与红古区交界, 南与永靖县为邻, 东北部以黄河为界与安宁区隔河相望。20世纪90年代的西固中街是比较繁华的商业中心, 但在兰州旧的商业业态发生巨变时, 西固中街却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如今的西固区的商业空间结构分布以西固商厦、五金大楼、西固东路百货商场、友乐商场、天乐商场等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为核心向外辐射发展了西部市场、西固综合市场、西固陶瓷批发市场、西固建材家具市场、贸易商场、五0四厂市场等“六大市场”以及西固巷、西固中街等“八大商业街”。西固区的独立性很强, 消费能力巨大又相对稳定, 因此商业中心的地位不会动摇。

兰州市的四城区中, 安宁区还没有形成区级商业中心, 在区域内比较商业繁华的费家营, 以其商业业态和商业职能而言, 目前只能算做社区级商业中心。

基于以上论述, 可以把兰州商业空间的分布形式大致分为两种格局:一种是集中于一段街道的两旁, 形成条带形的商店街, 如小西湖;另一种是围绕着交叉路口发展, 形成商店聚核体, 如西关十字、西站等。两种形式中以第二种为主, 它们通常被称为商业中心。由于商业中心内部商店密集, 所形成的景观与周围有明显差异, 因此兰州市区商业中心的边界大都比较清楚。另外, 兰州是典型的带状城市, 商业空间结构布局交通指向非常明显, 各级商业中心基本上都分布在城市主次干道的交叉口, 从东到西沿着“东岗路—庆阳路—中山路—西津路—西固路”沿线布局。

总之, 兰州市商业空间分布近年来呈现出多层次多中心的形态, 部分商业中心如东部市场迅速崛起, 西关十字、东方红广场等商业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 而铁路局、南关十字却发展相对较慢, 商业中心职能趋于萎缩。

三、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1、商业空间结构的分布导致交通形式的严峻。

商业空间结构往往有集聚的趋势, 从而导致人流集中, 交通量大增。由于现代人们出行选择方式的多样化, 如自行车、私家车、公共交通等, 不仅增加了道路交通承载量的压力, 也导致了商业区静态交通设施的压力。兰州东西长、南北短的特殊地形使得道路拥挤更加严重。为了解决出行不便, 购物不畅的现象, 政府在规划商业结构布局的同时可以考虑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商业设施, 如在商业集聚的地带建设高架桥。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而改善交通条件是当务之急。

2、兰州市商业中心的分布很不均匀, 向城关区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

区级以上的商业中心位于城关区, 其中市级商业中心和副市级商业中心都在城关区, 两个发展潜力较大的商业中心分布在离城关区最近的七里河区, 而安宁区还没有形成大型商业中心。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 在全局商业中心均匀分布的建设中, 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加大对安宁区的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力度。政府的投资力度有限, 还应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通过多种途径, 全方位展开招商引资。

3、兰州市的商业空间布局出现景商分离的局面。

各个商业中心没有形成宏观意义上的集聚, 分布较分散, 距离较远, 不能把不同繁华商业区连为一体。在未来几年, 商业空间布局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将西关十字、南关十字、东方红广场等商业街区连接起来, 改变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东西街繁荣、南北街萧条的局面, 逐步形成集购物、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结构。

4、缺乏CBD的建设。

从兰州市情况来看, 大型商业服务设施并不少, 但是起到CBD作用的不多。从城市定位来看, 兰州具备建设CBD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中国西北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建设CBD对兰州商业中心区和兰州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西北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及带动作用非常强烈。在这方面, 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 建设有兰州特色的CBD。

参考文献

[1]兰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2005—2015年) [EB/OL].http://www.lz.gansu.gov.cn/_info/contant_3577.htm.

[2]李元青、冯小霞:西安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3]陈瑛:城市CBD与CBD系统[M].科学出版社, 2005.

[4]张理茜、杨永春、杨晓娟、张强:兰州市CBD的界定与发展规划研究[J].人文地理, 2009 (2) .

[5]杨永春:兰州城市概念规划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石油管理下一篇:智能调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