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文化(通用8篇)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文化 篇1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宫苑,还是江南的私家花园,造园者都注重发掘自然之美,顺乎自然又给以艺术加工,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我国的江南园林尤其精巧典雅,玲珑剔透,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深受世人的瞩目和赞赏。徜徉其间真是心旷神怡,意趣无穷。
江南园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而有之,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走进园林,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建筑文化,山水文化,诗词艺术;还可以细细品味蕴含在园林中的古代文人的人文心态,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以及园景与诗文相统一的深邃意境。所以,我以为游览园林,不可不品味园林中的文化。
江南的私家园林大多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在园林建筑中普遍蕴涵着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虚静淡泊的隐逸思想,他们把园林看作“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壶中天地。园林又是士大夫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江南园林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墨气息。
拙政园的园主是明嘉靖年间的御史王献臣。由于朝中权贵倾轧,官场失意,王献臣回乡后用原来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建造了一座园林。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有一段话:“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意,自我解嘲地把园名称之为“拙政园”。显然拙政园乃隐逸文化之载体也。
坐落在苏州城南阔家头巷内的网师园,初为南宋官员史正志的私宅万卷堂的故址,与南园、沧浪亭遥遥相望。清乾隆年间宋宗元退隐之后,在此间建园,取名网师园。网师者,渔翁之别称也,园主以此园名隐寓其渔隐之意。清文人洪亮吉曾有咏网师园诗,云:“城南那复有闲廛,生翠丛中筑数椽;他日买鱼双艇子,定应先诣网师园。”网师园以精巧紧凑、以小见大著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照网师园“殿春簃”,建造了中国古典庭园“明轩”,使中国园林文化首次在海外开花。
同里的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是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兰生遭人弹劾,罢职还乡,花了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左传》“进则尽忠,退思补故”之意,命名为退思园,由造园名家袁龙设计。为了不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到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任兰生只住了两年,后又复官上任。园内建筑或题咏都表现出园主人归隐与入世相杂的复杂心理,它也是封建士大夫比较典型的一种心态。
江南园林中的厅、堂、亭、榭里至今还留存着许多诗画、楹联、题额等,所有这些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沧浪亭有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北宋诗人苏舜钦丢官后流寓苏州,他非常喜欢盘门附近的景色,在《过苏州》一诗中曾写道:“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后来他花了四万钱买下盘门附近的一处池馆,并在水旁筑亭。他有感于渔夫《沧浪之水》歌和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题名沧浪亭。欧阳修曾有诗赠予舜钦君,诗中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这样的诗句。上述的楹联,即出自于苏、欧二人的诗句。
拙政园西部有一高轩,姚起孟写有隶书的题额:“与谁同坐轩”,其语出自苏东坡词《点绛唇》:“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拙政园的留听阁,阁前有平台,两面临池,池中植荷,阁名取唐代诗人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残荷、雨声渲染了带有伤感的感情色彩,颇有感染力。
留园涵碧山庄左边爬山长廊之巅有一亭轩,题额为“闻木樨香轩”,木樨,桂花之别称。这个题额的出典,还有一个故事。宋文人黄庭坚潜心禅理,师从晦堂。他向晦堂请教修道的捷径,晦堂说,禅道无隐。黄庭坚仍不得要领。有一次,晦堂与他一起在园中散步,其时正值树上丹桂盛开,晦堂说,禅道如同木樨花香一样,虽不可见,然而上下四方无不弥满,所以无隐。黄庭坚方始感悟。这些楹联、题额,看来只言片语,但其中蕴
[1][2]
江南园林中还存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拙政园的见山楼,是太平天国时忠王李秀成的办公所在。而豫园的点春堂则是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时的指挥所,现在这里还陈列着小刀会用过的武器、钱币及颁发的文告等历史文物。拙政园和豫园都还保存着古戏台,驻足其前,不禁使人浮想联翩,当年演戏、观剧的情状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
如此说来,品味园林中的文化也是在品味历史和品味人生。
含着不少故事和文学知识,细细玩味咀嚼,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得益匪浅。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文化 篇2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历史,隐逸,山水画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1. 园林的生成期
殷、周、秦、汉时期是古典园林的生成时期,随着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王朝的建立,“城市化”现象的显现为园林的出现做了铺垫。囿、台、园圃是中国园林形成的源头,囿除了为帝王提供祭祀外,还是统治阶级狩猎的活动场所;台主要用于观天象、通神明,次之也可用于登高、观风景;园圃则是用于种植食用植物、药物等。到了汉代,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已经变成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2. 园林的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典园林进入转折期,由于政权不断变更社会混乱,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一些人看尽仕途黑暗便寄情山水,从而使自然园林得到发展,开创了私家园林,自成一派,并最终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
3. 园林的发展期
唐宋时期是中国最繁荣的时期,造园主人大多是有学识或官宦,经历了仕途的艰辛,使得他们抑郁、苦闷,从而更加向往宁静恬淡的生活。“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则是对当时文人的具体诠释。将诗与画中的情感融入园林之中,使园林风景增加了文艺情趣,将园林的人文风景凸现出来。
4. 园林的成熟期
明清时期,城市繁荣,园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造园技法、造园理论、造园手法都走向成熟。这个时期园林功能全,不仅有听证、宴会、观戏、园游等外,还建有商业街之景;吸收各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因地制宜的加以汇聚;还将布局、移步借景、动静相间等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甚至内部装修和外部环境的颜色都得到统一。
二、隐逸文化对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
1. 隐逸文化的形成
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根据老庄哲学发展形成,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古代士人对朝廷的一种抗争,另一方面是洁身自好、保持自身人格独立的一种价值追求。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也使得人们对自然风光审美地重新思考。古代士人的生活意志不同,隐逸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远离世俗、有的任闲官、而有的身仕心隐,正如孔子《古训》中所提到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是指那些有能力的人远离世俗,沉湎世外桃源;中隐是指藏身于市井之中,但心在隐逸之外;大隐则是隐身朝野之上,即便身处斗争之中,仍能坦然处之。
2. 隐逸文化对园林建设的影响
在造园时,文人隐士多把建筑物以黑白灰色为主,朴素的建筑与自然山水的搭配,形成淡雅的色彩环境,再配上鹅卵石、青砖等铺设的简洁的造型花纹、古朴大方的建筑构件,使园林的审美高度和道德高度都有所提升。造园手法上也有许多种类,通常采用障景、框景、借景、隔景等,用花木、建筑、山石等元素来分割空间,营造一种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的氛围。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文人隐士看来都可成趣,雨打芭蕉、水绕亭台、明月杨柳风,这如诗画般的环境,油然而生一种清净恬适之感,是自然美和人性美交融的完美体现,造园的艺术审美价值得到升华。
三、中国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明末文人茅元仪在《影院记》中谈到:“园者,画之见诸于行事也”山水画和园林的发展历程大致相同,因而两者存在许多共通点,相辅相成。
1. 立意
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也就是说画家在创作之前,就已经将所构思的意境应于头脑中,也就是“胸有成竹”的意思。立意是创作的开始,也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结尾。园林设计和中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先明确立意,这是解决园林功能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再根据立意进行布置安排,这样才能时刻抓住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2. 构图
经营位置,是画家对画面的分割,将表现的形象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所谓万法皆通,这同样适用于园林设计。虽然山水画是平面的,园林是立体的,但是游人在游览园林时,所看到的还是一幅幅画面,所以山水画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作为园林的设计图。还有背山临水、水中设岛、隔水布置山林等在画论中才出现的理想的环境在园林中也都得到一一实现。
3. 元素
山石、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的重要元素。“无水不成园,无木不成园,无石不成园。”自古以来皇室贵族、文人墨客无不用堆石造园,而石的艺术组合又常常离不开花草,这也是庭院中最易出彩之点;水是园林中的精灵,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木是指木制的场所,如游廊、亭台、曲桥等,是古代园林师们的精彩构想。《林泉高致》中也常提起这些元素,可见绘画常用的题材元素已经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4. 章法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还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表现章法。中国山水画中讲究虚实变化,墨的浓淡,笔的干湿,有无颜色都是虚实变化,这是国画处理的重要手段。而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少、藏与露,景物与倒影、近景与远景属于虚实变化。比如“空”的概念,山水画中常出现留白、为了使人产生联想,以无带有。在园林的空间处理上,设计师创造了许多虚的空间,这里的“空”实际上是不空的,其中以“气”来贯通,就好比绘画中的“气韵生动”,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5. 意境
中国画中画出来的事物不仅仅与原物相似,还要进一步得画出事物的“气”“质”,达到事物的提炼和再创作才能称上一幅好的画作,而不是死板的临摹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仅是对事物的客观模仿,更是感性的进行概括、删减等改造而产生的一种意向之境。宗炳论著的《画山水序》、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宋代欧阳修提出的“古画画意不画形”等等。园林设计也是如此,“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园林设计中不仅是设计师在堆石凿水、叠梁架屋,更是他们用心经营心中的景观,通过风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四、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经过三千多年的历史洗礼,在不断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的过程中,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成就。能达到如此的成就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古典园林既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前人留下的艺术瑰宝,我们应继续传承下去,并结合时代所需,推陈出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上的一枚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参考文献
[1]蔡景霞.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史[J].文史艺术,2013(10).
[2]刘姝瑛.传统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J].中国园艺文稿,2012(1).
[3]张颖,王立峰.论中国古典园林山水艺术的文化内涵[J].衡水学院学报,2012(5).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文化 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植物 文化寄托
一、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是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的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意。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主要依据园林建筑的形式、色彩、体量以及建筑性质等来设计。传统的园林大致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三类,每类园林建筑特征不同,所体现的气质也不同,在植物配置上也有所区别。皇家园林所表现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尊贵,其园林建筑雄伟,富丽堂皇,所对应的植物配置在主建筑前多采用对称种植,其植物种类也多是形体大方威严的种类,如松柏。这些植物形体高大,四季常青,形态坚挺有力,可以和皇家园林植物的雄伟相匹配。而南方私家园林则体现出江南风情,其植物配置注重细节,常常是从一幅画的构图角度考虑,背景为白墙,几从竹子、几块太湖石为主景。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美,它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刻的幽美境界,可谓是“景有尽而意无穷”。
二、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特别注重两点:一是植物的物质特性,二是植物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意蕴。植物的物质特性包括其颜色、香味、形态、以及自然和光线作用于花草树木而产生的艺术效果。花草树木有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多姿的形态,叶雨打芭蕉的声音,月光下婆娑的树影,这一切述诸感官,给人以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当做一幅画来构图,一树、一木、一石、一草就可以作为一景,造型简洁而寓意深刻。在皇家园林中,多以公共建筑为主,力求山林气氛,多为松、柏等树种,古松、古柏苍劲挺拔,经风雪而不凋。而在江南水乡的园林中,则是粉墙黛瓦为背景,力求青翠淡雅,植物多为玉兰、竹、菊等。
中国古典园林擅长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表达一种凄寂;“雨打芭蕉”,表达雨夜寂静的气氛。树木的选择也有规律:“庭院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门前山径深,屋后山色奇”是南方杉木种植特征描述;“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是常见的庭院植物种植特征。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寄托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与诗词歌赋、国画手法一致,追求完美,精雕细琢,植物增强了园林景色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苏州拙政园“待霜亭”,待霜是霜降橘始红,亭旁植橘树;留园入口“古木交柯”,老槐树一株,虽干枯但却苍劲古拙;网师园“竹外一枝轩”,景窗外一枝秀竹斜置,清秀雅丽。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在皇家园林中,多采用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形成富贵尊荣、庄严雄浑的园林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多以松、柏、楸、槐等长寿树种为基调,象征江山永固;花木少而精,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取其“玉堂春富贵”之意。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意境是物质形态层面上的景观,还是拟人化、有文化寓意和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文人不仅常用有寓意的植物来表白理想情操、人伦情感和隐逸情怀,寄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还用植物来象征身份,如在园林的中门处种槐以象征门第高贵。在《园冶》一书中也用到了很多与植物风景有关的典故。例如:径缘三益,业拟千秋。这句话被理解为在园中开辟“三益”之径,也被理解为在路边栽培“三益”之友。“三益之友”指松、竹、梅。“东坡赞文与可梅竹石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三益之友”寄寓着人们希望结交品德高尚朋友的心情。孔子说“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认为松柏象征君子不畏严寒的高风亮节。竹“中空而多节”,象征君子谦虚、有气节、屈而不折的品质。梅树在严寒的时候开放,在花果樹中最长寿、抗病、抗瘠能力强,梅的隐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往往地上已经枯死,而地下部分仍可以抽枝发芽,寒梅风韵代表了高士品格。松、竹、梅还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国古典园林中有许多以它们为主题的景点,如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用于赏梅。东晋陶渊明最爱菊花,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等,于是菊花就成了清高避世隐逸之志的象征。
拟人化了的花草树木皆有情,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独特之处,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兼顾了植物的神形之美,是植物自然美和寓意美的组合。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诗、词与绘画给造园艺术家们提供了绝好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了诗画情趣,也为植物选择提供了依据。
四、结论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我国古典园林创造的主旨,目的在于营造一个概括、精练而又不失自然之趣的环境。这样的创造就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得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营造,“天人合一”思想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正与我国强调的“和谐社会”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条不谋而合。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领悟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并且运用到实际中去,充分发挥植物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创作有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08出版)
[2]刘荣凤.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01出版)
[3]李敏.中国古典园林30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5出版)
[4]李世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09出版)
[5]周维权.园林·风景·建筑[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01出版)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漏窗 篇4
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
漏窗大多设置在园林内部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
漏窗很少使用在外围墙上,以避免泄景。如果为增强围墙的局部观赏功能,则常在围墙的一侧作成漏窗模样,实际上并不透空,另一侧仍然是普通墙面。
漏窗图案变化多端,千姿百态,漏窗本身和由它构成的框景,如一幅幅立体图画,小中见大,引人入胜。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同一园林中,不会有雷同的漏窗出现。
漏窗花样繁多,最简易的漏窗是按民居原型,用瓦片叠置成鱼鳞、叠锭、连钱或用条砖叠置,计成认为很一般化,所以他在《园冶》中另外列举了16种式样。根据制作漏窗的材料不同,可以把漏窗分成砖瓦搭砌漏窗、砖细漏窗、堆塑漏窗、钢网水泥砂浆筑粉漏窗,细石硷浇捣漏窗、烧制漏窗等。其中砖瓦木搭砌漏窗为传统做法,一般用望砖作为边框,窗芯用选板瓦、筒瓦、木片、竹筋(或铁片、铁条)等,各构件之间的以麻丝纸筋灰浆粘结,使之成一体,其顶部设置过梁;砖细漏窗则由砖细构件构成,其节点传统上以油灰为粘结材料,必要时或有可能适当以竹梢、钢丝等粘结各构件。堆塑漏窗是以纸筋灰浆为主材塑成的漏窗,边框与搭设砌窗相似,中间的图案以铁丝等构成骨架,再以纸筋灰浆多层粉成,仅在特别显要的地方使用,现存极少;钢网水泥砂浆筑粉漏窗是当前常用的,以钢丝网、钢筋、水泥作主要骨架,然后对面层粉刷修饰,其外框砼质为多,具有材料来源方便,图案变化不受材料制约,制成后比较牢固等优点;细石砖浇捣花窗的不足是图案单一,且芯的宽度不易掌握,在造园工程上不很适宜;烧制花窗用琉璃材料制作,是近代工艺,图案色彩都很单调,也不适宜于古典园林,仅在狮子林西侧山上的走廊上有少数几处,
漏窗多有一圈清水磨砖的边框,明式做法起两到三条线脚,形成的“子口”柔和幽雅。漏窗中部的窗芯弯曲变化繁多,形成了不同的图案,姿态繁复,不下数百种,从大处区分,可以把图案分成硬景和软景二类。所谓硬景是指其窗芯线条都为直线,把整宕花窗分成若干块有角的几何图形;而软景是指窗芯呈弯曲状,由此组成的图形无明显的转角。两者相比较,前者线条棱角分明,顺直挺拔;后者线条曲折迂回,体现了不同的观赏效果。构图可分为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两类,但也往往混合运用。几何图案多由直线、弧线、圆形等组成。全用直线的有定胜、六角景、菱花、书条、绦环、套方、冰裂等等;全用弧线的有鱼鳞、钱纹、球纹、秋叶、海棠、葵花、如意、波纹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线条构成的有寿字、夔纹、万字海棠、六角穿梅等。自然形体取材范围较广,图案题材多取象征吉祥或风雅的动植物,属于花卉题材的有松、柏、牡丹、梅、竹、兰、菊、芭蕉、荷花等,属鸟兽的有狮、虎、云龙、凤凰、喜鹊、蝙蝠,以及松鹤图、柏鹿图等,物品题材有花瓶、聚宝盆、文房四宝和博古等,还有表现戏剧人物和故事、象形文字的图案。堆塑漏窗以软景为主,图案一般以吉祥物为主题。砖细漏窗硬景较多,有的以直线条形成的,也有的以大块砖细件雕刻而成。
中国古典园林史考试总结 篇5
游憩和玩赏的地域。
2.园林四要素:山水、地形、植物、建筑。掇山,理水,植物造景,建筑经营。
3.囿:人们对一定的地域用篱笆或墙加以范围,让天然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也可在其中
空池筑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
4.写意山水园:受山水诗山水画的影响,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的活动,使园林融入诗情
画意,造出山水园,隋唐时达到最盛。
5.“一池三山”:太液池蓬莱,瀛洲,方丈一池三山,其为创作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
6.《园冶》:是明末造园家计成通过园林的创作把实践中丰富的经验结合传统进行总
结,并提高到理论的一本专著,是我国第一本专论园林艺术和创作的著作。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各种局部细部的综合性著作。
7.《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张涟以画意叠山,将山的形象寓于山麓的意象之中的写意表现手法,被称为“巧艺直夺天工”。
8.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 留园 拙政园 避暑山庄
江南四大名园: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留园 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
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元)沧浪亭(宋 内山外水)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滕王阁 蓬莱阁
中国四大石窟:莫高窟(敦煌)云冈石窟(大同)龙门石窟(洛阳)麦积山石窟(天水)
9.北京“三山五园”:1】玉泉山静明园 2】香山静宜园 3】畅春园4】圆明
园 5】万寿山清漪园
10.园林规划方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11.园林可分为:皇家 私家 寺观 陵寝和公共游览胜地。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皇家 私
家 寺观。
12.魏晋南北朝时期萌生出一种新的园林形态,山水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
园林史上第一个转折期.这一阶段,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分裂并未禁锢人们的思想,造园活动在帝王至贵族这一特定人群中普遍活跃,园林的发展相当繁荣,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普及到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并最终形成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三大主流类型共同进步的局面。
13.辋川别业:中国唐代王维在蓝田县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别墅(今
已湮没)。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以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现出来,在可歇、可观、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亭馆,创作出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14.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一,生成期(商 周 秦 汉):皇家公苑,园林规模宏大
二,转折期(魏 晋 南北朝):私家园林突起,寺庙园林兴盛
三,全盛期(隋 唐):写意山水园兴盛,私家园林开始发展
四,成熟期(两宋 元 明 清初)写意山水园,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处于兴
盛时期。
五,成熟后期(清中末期):清末结束了中国古典园林史。
15.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各时期的特点:(1)周代的灵囿,灵沼,灵台标志中国园林史的真正开始(2)秦汉时期处于由囿向苑转变发展阶段,以显帝王的至高无上。园林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的功能依然有,但以转化为以游憩玩赏为主。园林概念比较模糊,园林总体规划较粗放,设计较原始。(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的狩猎,通神求仙的功能基本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意义。游赏已成为主导。(4)隋唐时: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基本完成。规模宏大反映在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上。
16.中国私家园林发展各时期的特点:(1)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
类型异军突起,庄园别墅随庄园经济的成熟而得到很大的发展。(2)隋唐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及局部细致处理,以诗入园,因画成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深化,为宋代文人园林的兴盛打下了基础。(3)两宋:某些私家园林定期向社会开放(4)元明:无大创意。(5)清代:江南,北方,岭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主要表现在各自选园要素及造园形象和技法上的不同。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不同。
17.大运河: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
18.世界造园体系: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
系三大体系.19.英国风景园林:在其固有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下,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受到各
种文学艺术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园林形式和风格。英国自然风景园指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风景园。这种风景园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色。不列颠群岛潮湿多云的气候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庞大的城市,促使人们追求开朗、明快的自然风景。英国本土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大面积的牧场风光为园林形式提供了直接的范例,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园林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条件促成了独具一格的英国式园林的出现。这种园林与园外环境结为一体,又便于利用原始地形和乡土植物,所以被各国广泛地用于城市公园,也影响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20.意大利园林:一般附属于郊外别墅,与别墅一起由建筑师设计,布局统一,但别墅不起
统率作用。它继承了古罗马花园的特点,采用规则式布局而不突出轴线。园林分两部分:紧挨着主要建筑物的部分是花园,花园之外是林园。意大利境内多丘陵,花园别墅造在斜坡上,花园顺地形分成几层台地,在台地上按中轴线对称布置几何形的水池和用黄杨或柏树组成花纹图案的剪树植坛,很少用花。重视水的处理。借地形修渠道将山泉水引下,层层下跌,叮咚作响。或用管道引水到平台上,因水压形成喷泉。跌水和喷泉是花园里很活跃的景观。外围的林园是天然景色,树木茂密。别墅的主建筑物通常在较高或最高层的台地上,可以俯瞰全园景色和观赏四周的自然风光。意大利园林常被称为“台地园”。代表作埃斯特别墅和朗特别墅。
21.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称为勒诺特式园林,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诺特。代表作维贡府邸
和凡尔赛宫。其特点也是很明显的,有一个宏伟的中轴,一般都有大运河,花坛、花园、林园依次排布,总体感觉清新明快而又雄伟壮丽。
22.日本枯山水: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
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枯山水代表作:京都大德寺大仙院、龙安寺庭院、银阁寺庭院、本坊庭院、西芳寺庭院、桂离宫庭院等。(典型的枯山水庭院几乎都集中在日本的古都———京都。而作为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最高峰,则是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庭院。)
23.伊斯兰园林:伊斯兰园林通常面积较小,建筑封闭,十字形的林阴路构成中轴线,封闭建筑与特殊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富有精美细密的建筑图案和装饰色彩全园分割成四区。园林中心,十字形道路交汇点布设水池,象征天堂.园中沟渠明暗交替,盘式涌泉滴水,又分出几何形小庭园,每个庭园的树木相同。彩色陶瓷马赛克图案在庭园装饰中广泛应用。伊斯兰园林通常配有主要的总体结构,这在泰姬•玛哈尔陵园中显露无遗。伊斯兰园林比中国的道家园林和日本的禅宗园林都更加系统化,其内的凉亭、树木、植物和灌木都经过认真设置。这类园林通常会将一块场地划分为四个正方形,以代表源于神力的、由四部分组成的宇宙;中世纪药草园则更具有结构性,因其对于瘟疫盛行的欧洲民众而言,原本就是临时的避难天堂
24.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5.中央公园:1873年建成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美国第一个城市大公园,是由景观设计
师奥姆斯特德(现代景观创始人)设计的。中央公园的构想和建设开创了园林建设的新概念,标志着现代公园开始产生。其特点是(1)与城市关系密切(2)保护自然的观点(3)视野开阔(4)隔离城市(5)曲路连贯。现代园林的诞生离不开奥姆斯特德和E·霍华德的开拓和实践。
26.黄石公园成立于 1872 年,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它是世界上最壮
中国古典园林史 复习资料 篇6
2.中国古代的瑶池和悬圃,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
3.园林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四项工作: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4.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分为小中大型,天然山水园分为山地园、山水园的和水景园 5.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6.人工和天然山水园的区别:基址不同,人工多建于平地,以城镇内居多,天然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7.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8.皇家园林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9.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以内,紧邻皇居,便于日常临幸,西苑和慈宁宫花园。行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尔游憩,静宜园和静明园。离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畅春园和避暑山庄和圆明园和颐和园 10.私家园林分为宅园、别墅园和游憩园
11.寺观园林分为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12.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到清初)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为侧岭,芙蓉城为余脉,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水与万岁山遥相呼应。这样形成一个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假山的用石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山上道路是斩石开径,万岁山上多设奇特石景。
2置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重要峰石均有命名。石峰尤其太湖石峰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园苑里面普遍运用。艮岳石的特置或者叠石为山的规模均为当时之最大者而且反映了相当高的水平。3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水系,它几乎保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瀑、潭等的缩影。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也符合堪舆学说的上好风水条件。4植物配置。品种多,数十个,有不少品种是从南方和粤引种驯化的。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成片栽植。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均以植物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建筑。大约40处,几乎包罗了当时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除少数满足特殊的功能要求,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作用。综上所述,艮岳称得起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和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的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
39.金明池是一座以略近方形的大水池为主体的皇家园林.40.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62清漪园前山前湖景区、建筑轴线、网格处理控制。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央建筑群。
西汉建章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最后一座.64 清漪园模拟杭州西湖的异同,昆明湖的水域划分,万寿山与昆明湖的位置关系,西堤在湖中的走向以及周围环境都很像西湖
B清漪园之模拟西湖还表现在前山前湖景区的景点建筑之总体布局乃至局部设计中
异:A杭州西湖的景点建筑自由随意的半藏半露于疏柳淡烟中,显示人工意匠与天成自然之浑为一体,清漪园的景点建筑则以其一系列的显露形象和格律秩序,于天成的自然中更突出人工的意匠经营.B:杭州西湖湖面辽阔,但三面近山环抱,一面是城市屏障,因而总的地貌景观便呈现为以湖面为中心的一定程度的内聚性和较强封闭度,较少园外借景可能,清漪园景观开阔度很大,外向性亦很强,为园外借景创造了优越条件.65惠山园仿寄畅园
A首先建园基址相似,B园林本身设计也以寄畅园为蓝本,主体建筑物所处的位置和布局环境,土石假山均宛若园外真山的余脉,理水手法相似,都以水面作为园林的中心
66颐和园怎样着眼于西北郊全局,以三山五园为主题的大环境整治
五个时期。
1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其他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对山水植物这些构景要素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突出表现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和植物配置方面。1.筑山即堆筑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许多优秀叠山作品高不过8-9米,却都能以小尺度创造峰峦悬崖峭壁等形象的写照,园林假山都是真山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地段上表现咫尺山林。园林之所以能体现出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是得之于叠石艺术创作。2.水体。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有人做,宛自天开”。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全貌3.植物配置。以树木为主调,往往以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蓊郁之感,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建筑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一面,甚至把后者转化为前者。1.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建筑群体自由随宜,因山就水,高低错落,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嵌合。2.为使建筑更好的协调融糅于自然环境中,特别重视细节处理。例如临水之舫.陆地上的船亭、水廊、游廊.爬山廊.漏窗.小空间处理等。三.诗画的情趣
园林的景物需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充分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不仅是把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形象浮现出来,或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直接点题,还在于借助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中国园林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复现到生活中。从假山尤其是山石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植物配置,建筑外观中都体现得十分明显。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一个美学范畴,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的诗画艺术强调意境,园林艺术也不例外。园林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其意境内涵的显现比其他艺术门类更明晰,易于把握。其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大体三种情况1.借助人工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间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借助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的物境将其表现出来3.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特征作出文字点题即匾额等。
14.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园前十一世纪,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园圃是第三个源头
15.囿用于栽培圈养,台用于通神望天
14影响着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16.贵族园林中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两处: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17.东周形成了以王宫为中心的“前朝后市”的格局。
18.始皇“大咸阳计划”内容:1信阳宫与渭北的咸阳宫构成南北呼应的格局。2按天上的星座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布局“天人合一”的体现3以咸阳宫为中心,具有南北中轴线的大宫苑集群。
19.兰池宫利用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在生成期的园林发育中占重要的地位。1引渭水为池,池中建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2堆筑岛山模拟仙境,从此皇家园林又多了个求仙功能。
20西汉众多宫苑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汉代的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山水动植物宫台观,生产基地:1上林苑是一个天然山水环境2疏朗的随意的“集锦式”布局。3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21建章宫的总体布局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22铜雀园内铸有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是一座兼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
23仙都苑中封土堆筑五座山象征五岳,引漳河之水分流四渎为四海。
24洛阳宫城正门前形成一条直达南城门的御街——铜驮街,重要的衙署分布两侧,御街与其后的宫苑构成城市的中轴线,开创了我国皇都规划的新格局。25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向北构成城市中轴线,建立此后皇都格局模式
26寺观园林的三种类型1毗邻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2寺观内部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27公共园林——兰亭
28.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主要成就。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文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4)、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29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繁荣城市
30大内御苑:大明宫 洛阳宫 禁苑 兴庆宫西苑(清)慈宁宫花园 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离宫御苑: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行宫御苑:静宜园 静明苑南苑
31一池三山:隋西苑 建章宫;禁苑包括禁苑西内苑 东内苑
32.隋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小园林集群,其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33.前宅后院布局:履道坊.拙政园.34.唐代别墅园分三种情况:1.单独建筑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优美的地带.(平泉庄.浣花溪草堂)2 单独建在风景名胜区内.(庐山草堂)3 依附庄园而建。(辋川别业、嵩山别业)
35.杜甫:浣花溪草堂.白居易:履道坊.庐山草堂
36.长安城内,公共园林包括三种情况:1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乐游园。2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曲江。3。街道绿化。
37.宋东京的皇家园林只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大内御苑有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有景华苑、琼林苑、玉津园.38.艮岳的造园成就.营此园,赵佶不惜花费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用了五六年时间,终于建成这座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这座园林具有浓郁的文人园林意趣。其造园艺术的成就,从总体到局部,是多方面的。
1筑山。山的轮廓模仿杭州凤凰山,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万松岭,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意境的深化除了以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籍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像外之旨。
2.疏朗。园林筑山往往主山连绵。客山拱伏而构成一体,山势多平缓不作故意大起大伏。水体多半以大面积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植物配置以大面积丛植或群植成林为主。建筑密度低,数量少。个体多于群体。
3.雅致,园中种竹十分普遍且呈大面积栽植,作为园林雅致格调的象征,此外还有菊,梅;盛行太湖石“特置”,表现文人爱石的高雅情趣;建筑多用草堂,草庐,草亭,不流俗;曲水流觞;景题命名抒发情趣 4.天然,a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b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40楠溪江苍坡村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 41楠溪江布局:纸笔墨砚的文房四宝象征寓意
整个村落略近方形,作为一张铺开的纸,长方形水池像一方大砚池,池北岸放置的三块长条石代表墨锭,水池北岸是一条笔直的通向村西的街道,正对着村外西面的笔架山,仿佛一支笔搁在笔架前
42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整式的有御花园,金明池,慈宁宫花园 43畅春园是人工山水园
44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
是一座以山为重点,水为中心,山水林木为主的人工山水园。远借
水体划分:①水池南北长而东西窄,于东北角上做出水尾,以显示水体有源有流②中部西岸的鹤步滩与东岸的知鱼槛对峙收束,把水池划分为似隔又合的南北二水域,适当地减弱水池形状过分狭长的感觉③北水域的北端又利用平桥“七星桥”及其后廊桥,再划分为两个层次,南端作成小水湾架石板小平桥,自成一小巧水局,于是北水域又呈现为四个层次,从而加大景深 是一座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
:张南垣 张然 计成三部代表作:园冶 一家言 长物志
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由明末著名的文人阮大钺、郑元勋作序,作者计成。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兴造论”泛指营园要旨,是全书总纲,该书提出好的园林评价标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园说”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细节。提出两个规划原则“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一篇“相地”。造园首先要选择一处合适地段,再详细研究该地的地貌形势,最后决定何处可以眺望、何处可以凿池、何处可以建筑。尽量利用原始地形,保护原有植被(尤其古树名木)。可供造园地段分六种类型:山林地,城市地,郊野地,村庄地,宅旁地,江湖地。
第二篇“立基”即园林的总体布局。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
第三篇“屋宇”即园林建筑。第四篇“装折”即装修。第二卷“栏杆”。作者主张园林的栏杆应是信手画成,以简便为雅。
第三卷中的第一、二、三篇分别讲门窗、墙垣、铺地的常见形式和做法,并附图样。
第四篇“掇山”讲述叠山的施工程序,构图经营的手法和禁忌。第五篇“选石”,指出选石应考虑开采和运输成本。还列举了江南园林中常见的叠山石料16种。第六篇“借景”,作者非常重视园外借景。提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原则,列出5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一家言》李渔 叠石土石相间 土多于石
《长物志》文震亨 共十二卷 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室庐 花木 水石 禽鱼四卷。
‘室庐’卷中,把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及门,阶、窗,栏杆,照壁等分为17节论述
‘花木’42种常用园林观赏树木花卉
‘水石’常见水体,石料18节‘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48乾隆时北京西北郊主要分布: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
49琼华岛的建置:东坡,北坡,西坡,南坡
南坡永安寺,是一组堆成均齐的山地佛寺建筑群,从山门到白塔,构成南坡明显的中轴线
西坡地势陡峭,建筑布置依山就势配以局部的叠石而显示其高下错落的变化趣味。主要的一组建筑群居中,后殿甘露殿,前殿琳光殿与临水码头三者构成中轴线。着重创造山地园林的气氛。
北坡是一处既幽邃又开朗的山地小园林,小水系有溪,有涧,有潭,有瀑,有潺潺水音,伏流暗脉,构成北坡一处精巧的山间水景。东坡植物为主,建筑比重小 50濠濮间——画舫斋
水系南端的另一部分筑土为山,北面第二部分为以水池为主体的小园林濠濮间。石坊以北为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即画舫斋。自南而北依次构成山水丘陵建筑的序列,把自然界山水风景的典型缩移与人工建置交替展现在300m的地带上。
51静心斋山水层次划分
山池空间是园林的主景区,景区地段进深过浅,因地制宜运用增加层次的方法来弥补地段缺陷①跨水建水榭‘沁泉廊’将水池分为两层次,与正厅,园门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②池北假山也分南北并列的北高南低的两重,与水池环抱嵌合,形成了水池的两个层次以外的山脉的两个层次3通过这种多层次既隔又透的处理,景区的南北进深看起来就仿佛比实际深远得多。52具有流杯渠:慈宁宫花园、兰亭、萃锦园、潭柘寺。53静宜园全园分为内垣、外垣、别垣三部分
54燕京八景:琼岛春莺、玉泉垂虹、西山晴雪、居庸叠翠、太液秋风、蓟门飞雨、卢沟晓月、金台夕照。
55园中有园:静宜园、清漪园、静明园、圆明园。
56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颐和园)前者为人工山水园,后两者为天然山水园。
57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三园都是人工创设的山水地貌作为园林骨架。长春园、绮春园、圆明园集锦式。圆明园水面大中小相结合;长春园以一大水面为主体,周围岗阜回环;绮春园则全部为小型水面结合岗阜穿插的集锦。58长春园北景区即西洋楼包括六幢西洋建筑: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三组大型喷泉:谐奇趣南面的弧形石阶前和北面的双跑石阶前;海晏堂的西面大门前;远瀛观南面大水法。若干庭院和点景小品:万花阵、线法山、线法墙。
59圆明园的象征意义: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的哲言、伦理和道德观念。九州清晏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鸿慈永祜标榜孝行,涵虚朗鉴标榜豁达品德,澹泊宁静标榜清心寡欲,濂溪乐处象征对哲人君子之仰慕,多稼如云象征帝王之重农桑。
60避暑山庄的分区及象征寓意。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苑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宫墙犹如万里长城,外八庙分别为藏、蒙、维、汉的民族形式,整个大意为以清王朝为中心的多民族大帝国缩影。
61清漪园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的东南接拓高水湖与养水湖,前者沿湖不设宫墙,后者亦不再纳入静明园宫墙之内.再加上田畴的穿插,园林建筑的点缀,村舍的星罗棋布,构成一个完整的风景小区,从而加强了万寿山与玉泉山在景观上的整体感和一定程度的联属关系.B其次,把考虑的范围再扩大到三山五园的大环境整体.清漪园建成,昆明湖开拓后,构成了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又构成一条东西中轴线,往东延伸交汇于圆明园与畅春园间的南北轴线的中心,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串缀成整体的园林集群,而清漪园起到枢纽地位.其布局形式为三山五园的相互借景,彼此成景创造了良好条件:静宜园之俯借静明,清漪,圆明.畅春诸园,静宜,静明互借, 静明,清漪互借,静明,清漪与圆明,畅春之互借等,而最晚建成的清漪对这个庞大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及环境全局的形成,作用关键
67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一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二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
皇家园林全面引进江南造园技艺:1引进江南的造园手法。在保持北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江南常见的园林建筑形式,堆叠假山的手法,临水码头,石矶,驳岸处理手法。2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明园“坐石临流”绍兴兰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避暑山庄狮子林,苏州狮子林。圆明园坦坦荡荡,杭州西湖玉泉观鱼。3.具体仿造名园。
园林的象征寓意:1圆明园的后湖景区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洲”,圆明园的整体象征当时所理解的世界的范围,间接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2避暑山庄及其外围的园林建筑则作为多民族封建大帝国——天朝的象征。
68个园的四季假山:春山,石笋和竹子。夏山,太湖石山和松树。秋山,黄石山和柏树。冬山,雪石山,不用植物,象征荒漠疏寒。
69网师园东南西北四岸的构图中心: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
70拙政园的借景
71留园入口处理:巷道长达50余米,夹于高墙间;匠师们采取了收,放相间的序列渐进变换的手法,运用建筑空间的大小,方向,明暗的对比,甫入园门是一个较宽敞的前厅,从厅的东侧进入狭长的曲尺形走道,再进一个面向天井的敞厅,最后以一个半开敞的小空间作为结束,过此转至古木交柯。折而西至绿荫,已置身园中。“南厅北山,隔水相望”—留园
72举两例以建筑的小尺度反衬假山的大气势A网师园水池东南水屋上的小拱桥故意缩小尺寸以反衬两旁假山的气势。水池东岸堆叠小巧玲珑的黄石假山,意在适当减弱其后过于高大的白粉墙所造成的尺度失调;园东北角高大楼房前建置一组单层小体量,玲珑通透的廊榭,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群。B十笏园,近池的东南岸由山脉延伸出一小岛,上建六角单檐小亭—漪岚亭,小巧玲珑,柱间距仅75厘米,高约2米,利用建筑物的小尺度来衬托假山千岩万壑的气势。
73.余荫山房以两个几何形水池为中心
74林本源园林总体布局采取化整为零的一系列庭院组合方式,全园利用建筑分为5区,一,园主人书斋“汲古书屋”与“方鉴斋”,二接待宾客的“来青阁”,观赏花卉的“香玉簃”三,宴集场所“定静堂”四,登高远眺的“观稼楼”五,山池游赏的“榕荫大池”
75.成熟后期私家园林三大风格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1)、江南园林 A)、江南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
B)、植物: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芭蕉、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讲究树木孤植和丛植的花意经营及其色香形的象征寓意,注重古树名木的保护利用。C)、建筑的形式极其多样丰富.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室内外空间通透,露明木构件一般髹饰为赭黑色,灰砖青瓦,白粉墙垣配以水石花木组成的园林景观, 能显示出恬淡雅致有若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木装修、家具、各种砖雕、木雕、漏窗、洞门、匾联、花街铺地,均表现及精致的工艺水平。D)、由于园林空间多样而又富于变化,为定观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均居于三大地方风格之首席。2)、北方园林 A)、建筑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水资源匮乏,水池的面积都比较小,甚至采用“旱园”的做法 B)、植物:观赏树种少于江南,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北方私家园林造景的主题:松柏、杨柳、榆槐、丁香、海棠、牡丹和荷花等。
C)、北方园林不象江南那样盛产叠山的石材,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比较地要小一些。北京园林叠山多为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这两种石材的形象均偏于浑厚凝重,与北方建筑的风格十分协调。北方叠山技法表现幽燕沉雄气度。D)、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格调。园内的空间划分比较少,因而整体性较强,当然也就不如江南私园之曲折多变化了。3)、岭南园林 A)、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院,建筑的比重较大。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建筑物的平屋顶多有做成“天台花园”的,为了室内降温而需要良好的自然通风,故建筑物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其外观形象当然也就更富于轻快活泼的意趣,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尤以装修、壁塑、细木雕工见长,而且多有运用西方样式的B)、叠山常用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即所谓“塑石”的技法,因而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丰富,具有水云流畅的形象。在沿海一带也有用石蛋和珊瑚礁石叠山的,则又别具一格。小型叠山或石峰特置与小型水体相结合而成的水石庭、水局,尺度亲切而婀娜多姿,乃是岭南园林之一绝 C)、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翠。老榕树大面积覆盖遮蔽的阴凉效果尤为宜人,亦堪称岭南园林之一绝 D)、总体而言,建筑的意味较浓,建筑形象在园林造景上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76.寺观园林类型:1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如大觉寺,白云观,普宁寺。2寺院内部的庭院绿化。如法源寺。3寺观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如乌尤寺,圆觉寺,太素宫。大觉寺,白云观,普宁寺,潭柘寺,为北方风格。黄龙宫,太素宫,为江南风格。古常道观乌尤寺,圆觉寺,为西南地方风格。77西藏形成了为极少数僧、俗统治阶级所私有的三个类别的园林:庄园园林,寺庙园林,行宫园林。
78罗布林卡---行宫园林。东半部:罗布林卡;西半部:金色林卡。三处相对独立的小园林:一格桑颇章和以长方形大水池为中心的一区。二紧邻于前者北面的新宫一区。三西半部的金色林卡,金色颇章。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文化 篇7
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仅起到组景的作用, 而且有助于园林意境的生发, 寄托着我们民族的基本哲学思想, 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
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无论在何种风格的古典园林中, 水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细想一番, 哪一处古典园林没有水呢?几乎可以说, 有园必有水。无论走进哪一个园林, 人们只有看到了水, 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园林美的极致, 才会觉得整个园林的景色都灵动了起来。于是, 满园的美景就有了灵魂。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 对水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文王所建的灵囿中就有一片神奇的水面, 名为“灵沼”。《诗经·大雅》中赞美道:“王在灵沼, 于轫鱼跃”。意思是, 周文王在灵沼, 满池的鱼都欢腾跳跃起来。从那时起, 水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内容之一。汉代的上林苑更是池沼遍布。汉武帝建造的建章宫苑区内, 人工凿挖十万平方米的太液池以象征北海, 内置三山, 以至于“一池三山”成为中国山水园的传统模式。在后来的园林建造中, 大多利用阔达的水面, 或将天然的水体略加人工, 在水面上安排岛屿、布置建筑, 修建各种小桥或平台, 以增加曲折深远的意境。有的则造小水池, 以一勺象征千里江湖 (如苏州怡园) ;有的则设溪流, 蜿蜒以尽山水相依之意趣 (如苏州虎丘) ;有的则利用有利的地势, 仿造山涧瀑布, 使水从石涧奔流而下, 清脆的声音令人心怡, 真是“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如苏州狮子林) 。在许多园林中, 水体占园林中面积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 如颐和园、北海、西湖、拙政园等。
水为何对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
二
水, 作为人的生命之源, 人对于她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世界上的农耕文明几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带。牧民也多是逐水而居。可以说, 水孕育了人类, 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更与水分不开。我们这个民族, 不仅意识到了水对人的生存具有的重要作用, 而且较早地发现了水之趣、水之乐、水之美。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有“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先民已经懂得享受山水之乐。而且山水很早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与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山水诗、山水画。水成为中国古人, 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也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所以能够在山林中享受山水之趣、山水之乐、山水之美。他们与自然山水形成了和谐友好的关系, 往往寄情于山水、融情于山水, 表现在诗中、画中。于此, 他们还不满足, 还要亲手来“创造”山水。
至于此,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水为何对中国古代园林会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简而言之, 古人喜欢自然中的山水, 自然有之, 园林亦应有之。正如鲁枢元先生所说, “园林”, 不过就是“家园”与“山林”的有机整合。早先, 人类散布于山林荒野中, 为了生存, 给自己规划处一块安居的处所, 即“囿”、“园”、“圃”, 全带有围起来的意思;但人们又不甘于自我封闭, 不能割断天性中对于自然的思念, 于是, 便费心思、下力气把山石、湖水、林木、风光重新招进自己的“围子”里来。“居家”与“在野”同时成趣, 人与自然和谐相得。古人喜欢山水, 于是, 便把山水引入园中, 园林中有了水, 主人便可“足不出户”, 而能“坐穷泉壑”了。
三
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还包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园林之理水手法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深层文化的象征。
首先, 水无形、无色, 却能映出形形色色的景物。《庄子》中说:“静则明, 明则虚, 虚则无, 无则无为而无不为。”我国古代道家哲学观认为, “虚”、“无”是哲学的最高境界。水的无形、无色, 正是“虚”、“无”的象征。特别是静水, 如明镜一般, 不惹尘埃, 是虚无的化身, 然而周边的建筑、山石、花草、树木, 乃至于上方的天空都含映在其中。她空无一有, 却又涵盖万有。她既使人感到澄澈清明, 又令人觉得含蓄深沉。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多以水为中心来建园的原因之一。几乎所有的景物都环水而设, 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都倒映在水中, 实景虚景, 相映成趣。水静如镜, 景映水中, 其实也达到了巧妙借景的目的。园中之景, 恰恰因为水中之倒影而显得更丰富、更充实, 也使人的视野得以延伸, 无形中扩大了空间范围, 使园林之景更具立体感。清风徐来, 水波荡漾, 水中之影便相应而动, 实景静而虚景动, 动静结合, 虚实相映, 更显园中之景的灵动之趣。古人更懂得虚景的美妙, 对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的审美追求, 不仅表现在诗歌中, 而且还表现在园林设计上, 水的巧妙运用成功地实现了园林景色的虚实相映、动静结合。
水作为“无“的象征, 还表现在她的无为与无争。在园林中, 一片水静静地躺在那儿, 似乎无所作为, 周围的一切美景似乎都与她无关, 她就静静地躺在那儿, 也不与任何景物争美。然而, 她的无争与无为却显示了她无与伦比、不可替代的美。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所有景物的倒影, 享受到动静结合、虚实相映的审美情趣, 而且水中游动的鱼虾, 水面的莲花, 以及不时地停在其上的蜻蜓, 它们使园中之景显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活力。此外, 不时地扑面而来的水气, 更让人感到无限惬意。水丰富了园林景观, 生发了园林意境, 真是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其次, 水惠及万物却能谦和处下。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意思是说,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水惠及万物而不争 (名利) , 身处别人所厌恶的地方。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水如普照万物的太阳一样, 恩泽万物, 却甘愿处下, 从不彰显自己。古人认为, 这是水之“德”。
在古典园林中, 常有许多建筑临水而建 (如亭、台、廊、阁、榭、楼) 。为了突出建筑的地位, 大多是前部架空, 挑出水面, 建筑好像浮于水面之上, 而水则好像从建筑下方流出的, 显得含蓄深幽。这样可以增加景深和空间的层次, 使有限的水面平添幽深之感。计成所著的《园冶》中就有“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的说法, 讲的就是一种理水手法。意思是, 在设计园林水面时, 一定要注意如何在小空间里表达“若为无尽”的自然水面带来的空间感受。在水面宽阔, 池岸较长的情况下, 也多以树木、杂草、驳石, 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造成池水无边无际的视觉印象。“断处通桥”, 虽只四字, 却也说明师法自然的妙笔。“断处通桥”的效果便是让人感觉到水面的延伸。以上这些从表面上看只是艺术手法, 但实际上却暗含着深层的哲理, 即水的谦和处下, 甘做陪衬, 毫不彰显自己的品格。
然而, 正是因为她的处下, 所以, 才能容纳。
第三, 水形柔弱, 却能以柔克刚。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置奇形怪状的丑石, 狮子林更是由丑石建起的假山王国。丑石以丑为美, 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瘦、透、漏、皱”便是它极处的丑, 也是它极处的美。我们在欣赏丑石之美时, 往往却不会想起水的功劳。在江南的众多古典园林中, 我们所见到的丑石多为太湖石。太湖石的“瘦、透、漏、皱”之美, 正是由湖水经年累月雕琢而成的。“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第七十八章》) , “守柔曰强”, 水是至柔之物, 却能无坚不摧, 水恰好是“柔弱者胜刚强”的一个注释。在我们民族的深层文化意识中, 水是恒久力量的象征。滴水可以穿石, “抽刀断水水更流”, 水是无法战胜的。《老子》中说, “以天下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赞美的也是水。水既是最简单的, 又是最深不可测的, 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河湖海。水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深厚、忍辱负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除此之外, 水景虽然简单, 却能变化莫测。“曰:‘平者, 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 内保之而不外荡也’”。 (《庄子·德充符》) 就是说平静的水最公平, 可以作为基准。所以有“水准”这一说法。现在的海拔高度就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的。正是由于水具有这种公平的特性, 所以, 水虽简单, 却可以变化莫测、多姿多彩。水景可以简单, 她从来都无心生事, 她端庄、恬静。在平静的环境中, 她总是平静如镜, 映照着花草树木、亭台楼榭, 映照着天空, 清风不惹, 不起风浪。但只要有一点落差, 她就要寻回平, 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动态的水:飞流直下的瀑布、哗哗奔流的涧水、涓涓轻唱的溪流、咕咚咕咚的涌泉……水既可以是最平和宁静的, 又可以是欢腾雀跃的, 还可以是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她可以静, 也可以动。无论静与动, 都可以是那么的美。古人在造园时就充分利用了水的这一特性,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并通过与山石、建筑、植物相映衬, 造就了姿态万千的园林水景:水平如镜者如昆明湖水;清流激荡者如沧浪水;溪流淙淙者如流觞曲水;奔涌澎湃者如趵突泉水……此外, 水的流动性又使她无形, 却可以成就万形。池的形状便是水的形状, 因而她具有了可塑性。同样平和宁静的水, 却又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形状, 变化多端, 生动活泼。古人在造园时便利用了水的流动性来塑造水的形状。如苏州网师园中的水被设计成一只乌龟的形状。一只乌龟, 静卧于园中, 周围的景物都环它而设。这样的设计首先给予了我们视觉上的美感。我们都知道, 曲线比直线更能给人以美感, 第一眼看到这片水, 曲曲折折的水线, 就觉得她有趣。在它的尾巴处, 水已成了石涧的涓涓细流, 在尾巴和身体的相接处, 一座弯弯的小桥, 相应成趣。当然, 把水设计成乌龟的形状, 还具有其深刻的内涵,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 龟是一种吉祥的动物, 象征着长寿。这样, 便把善的内涵蕴藏在了美中。她既是美的, 又是善的。
在水流动的过程中, 她会与山石、河岸、堤坝、苇草等产生摩擦, 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 如天籁一般, 为园林增添了无限情趣。溪流潺潺之声悦耳动听, 使人神清气爽、俗念顿消;惊涛拍岸之声则振聋发聩, 令人精神振奋、勇气倍增。真是“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结语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自从有了园林, 荡涤心灵的水就开始在我国古代园林中或静静地, 或淙淙地流淌。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仁者静, 智者动”。园林因为有了水, 所以, 它才显得灵动而有生机。水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 可以说, 中国古典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是平静的水, 还是流动的水, 都是园林中最灵动、最活泼之处。即便在她平静如镜时也是如此, 因为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下还有无数欢快游动的鱼儿, 它们还会不时地露出水面, 摆着尾巴在水面上掀起小小的涟漪。因此, 水有时会是静的, 但她永远不会是死的。有水, 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 园林就更显意境。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们民族的基本哲学思想, 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古圣先贤, 也启发和陶冶着后人的心智。
可以这么说, 园不在大, 有水则灵。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篇8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朴素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 ,则是通过园林景观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林景观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规则。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则是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体现出大自然的生态美,不受限于地理环境,既可小中见大又可大中见小。唐代诗人白居易说“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既然是“似”,那就不是“同”,造园更是如此。
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自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要创造园林的意境则要意在笔先,首先要立意;造园还要因地制宜,既不脱离客观的境物又超越这有限的境物,通过对整体艺术形象的把握构思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显现造化自然的生机勃勃景象;中国的园林山水不拘泥与自然山水的外在形式,大胆而又自由地摆脱对外界事物的模仿和再现,创造出以小见大,寓有限于无限之中的象征性自然,显现出自然山水精神的空间意象,但是这神似并不是造园家的天马行空,而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加以他们自身的深刻感受而成。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要让观赏者在游园时,通过景物的媒介作用,获得体验与感受,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知,由情景交融达到身心愉悦乃至精神上的升华。
(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几何形园林迥然不同,而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它出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移天缩地创造“咫尺山林”。
2.预先设定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
3.意境并未预先设定,而是待园林建成后,借助景题、匾、联、刻石等文字信号,表达情操、理想、哲理等。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
(一)从景观的环境气氛与效果可分为3类
1.静景。以静态景观为主,表达出大自然的艺术境界。
2.动景。以动态景观为主,着力表现自然物之动态美,动景由于构景要素的不同又可分为声动、水动、色动、风动、水动、树动等。
3.以动称静景。这是园林构景常用手法之一,以环境之动态的对比反衬其幽静,强化环境的气氛。
(二)从景观的表现方式可分为4类
1.香境。以植物体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意境。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 源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
2.色境。以园林景物色彩的巧妙构图表达特定的意境。
3.声境。以园林环境中不同声响所传达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松风水阁”,亭周种植松树数棵。
4.朦境。以星月云雾等气象景观为主而形成的膘胧美之意境。
从以上两种分类不难看出:意境的产生,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不但要有实景,还要有能使人产生联想的声、色、光和影等景外之景;意境的欣赏是物我的交融,即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
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以散文的构思,按照分景区的组织方式,遵循连贯性、秩序性、逻辑性原则,把诸景语有条理地用游览线组织起来,组成一幅长山水画卷。
散文的构思: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各种景语,既叙事又抒情,沿着一条线索,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进行组织。
分景区的组织方式:按照基地情况,因地制宜、挖池堆山,结合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造景上通过山水、树木、院墙等来进行景区的划分,把所采用的各个景语分景区组织起来。
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通过对拙政园的意境组织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五、结束语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物之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马爱民.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浅析.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文化】推荐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09-09
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论文10-13
园冶——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07-10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08-28
中国古典文化总结08-12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10-06
环境景观概论之中国古典园林简介07-27
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赏析11-02
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11-01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