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2024-09-09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共8篇)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篇1

中国建筑艺术——古典园林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

一、古典园林概况

(一)、发展史

(商)→(西周)囿→(汉代)帝王的离宫、苑囿→(魏晋南北朝)追求自然情趣的私家园林→(唐)发展迅猛,长安附近建别墅,官署建园,唐中叶东都洛阳造园→(五代、宋)首都汴梁、陪都洛阳造园,江南筑山叠石之风很盛→(元明)江南园林发达,遏制→(明中叶)新的生机

园林设计主导思想:诗情画意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崇自然野致的风格,唐宋官僚和文人画家将他们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描绘的意境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形成了这种主导思想。

(二)、分类

北方 皇家 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江南 园林——苏州园林、汾阳别墅

岭南 园林——广州越秀公园

(三)古典园林欣赏(录象)请学生讲园林构造:

由木构架结构的厅堂、轩馆、楼阁、亭台、桥廊与山石、湖池、花木组合成景,再配以匾额楹联等书法、诗句,形成了一个供游人直接玩赏且意蕴无穷的景观。

二、古典园林特点

(一)、顺应自然的布局

布局采用曲折多变的手法,和谐地顺着山径、水标或林间安设景点,不人为强求,形成中国园林的特点。“曲”造成景物的深层感,能在有限的面积上,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效果。

(二)、雅朴恬淡的品格

园林建筑:宁静、简洁、清新

古典殿堂建筑:富丽、作“雕梁画栋”的粉饰

清代戏曲家李渔强调

“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但其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

(三)、空透灵巧的面貌

1、园林以景观为目的,建筑除了点缀自然环境,还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

2、有诗云“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园林建筑以大窗户代替墙壁,或连门窗也不要,全部敞开,显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

(四)古典园林是一综合性艺术

古典园林不仅自然山水与建筑的结合,还融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于一体,组成交响乐般的艺术世界。

三、学生讨论总结园林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篇2

“一块石, 两竿竹, 小窗前, 清趣足。伴读书, 夏寒玉, 夜灯红, 窗纸绿。”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此诗中描写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出居住生活空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造园者为求在喧嚣的城市之中开辟世外桃源, 模仿自然宅院, 提出了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主张。正是经过造园者精心巧妙布局表现出的自然意境, 以及由此引发的观者对人生哲理无限感悟, 使中国古典园林突破了时间、空间而趋于无限。

于小小园林观晨曦晚霞, 明晦雨雪, 领略四季景色的变幻:从春风杨柳依依, 夏暑焦廊蔽日, 至秋时桂子飘香, 冬日雪月梅影, 四季美景自成乐趣。听鸟语虫鸣, 松涛竹啸, 残荷秋雨, 溪流淙淙。不由得令人与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述产生共鸣:”悠悠平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平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不知月之人, 苍然暮色, 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 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如此人生美境并不是简单的堆砌, 而是一池一山, 一楼一亭, 一花一木, 配置相宜, 景观浑然一体, 妙若自然。园林建筑物作为构成景境的要素, 一方面是纯粹的人工构筑物, 另一方面其布局在与山、水、花、木的自然协调中, 成为创造中国古典园林这种独树一帜的居住生活空间的重要手段。以山水为主体, 结合山水地形、地貌特点, 巧妙构筑建筑物, 使之与山水风格统一融合成宛若天成般的景观体系, 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基本准则。

因此,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之中的建筑, 对于我们继承中国传统居住文化, 研究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创建人与自然共生息的生态聚居环境,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试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艺术入手, 探索其对现代生活居住空间创建的启示。

2中国古典园林之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园林艺术是在伴随着其他类型, 如诗词、绘画艺术相互影响, 互相通融而逐渐发展的, 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了园居者使用功能要求。小小宅国不仅是生活的场所, 满足人们的衣食住, 还是接待宾客, 宴饮亲朋, 读书, 怡情悦性, 标榜风雅, 消遣精神, 超世独立的心理活动空间。这样一种园居生活空间的创造, 其最重要元素就是园林建筑。

古语云:“人家住宅, 须要三分水, 二分竹, 一分屋, 消受如此清福, 一身不虚矣。”因此作为人工构筑物的园林建筑布局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如同中国诗词、绘画艺术的发展, 中国园林艺术从模仿自然山水向写意山水的方向发展:将自然要素反复提炼, 在有限的地段创造出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而这种空间的创造正是通过如下三种建筑空间布局特征表现出来的。

2.1 空间总体组织的整体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各环境要素彼此的构成关系体现出其布局的整体性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达在具体的建筑空间布局手法上则为过渡空间的运用。中国园林的空间过渡在建筑布局中具有有效的空间引导、空间对比的作用。首先是入口空间的塑造, 如园外、园内的空间过渡大多采用较小而且封闭的过渡空间, 如留园入口的布局是由建筑围合成曲折、狭长、封闭的空间, 处于其内的人视野被极度压缩, 但进入园内, 便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而有效地塑造出园内隔绝尘世, 有若世外桃源的空间。除此之外, 住宅通往园内也往往采用多个过渡空间, 如在宅与园之间插入窄小暗闭的过渡空间, 使进入园者可以强烈感受到园内主体空间的明朗, 开阔。另外宅与园之间, 或是园景和园景之间, 往往以“廊”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形成独特的过渡空间, 不仅巧妙衔接了不同的空间而且具有引导和暗示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整体性结构还通过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处理表现出来, 其手法主要是形成主题空间。中国园林由建筑和各园林要素围合出来的空间各部分往往形成由主导空间统驭周围次要空间的效果, 并共同以某一特色形成这一空间系统的主导特征。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 就是以建筑作为景观中心, 并同时具有点题的功能。远香堂位于全园的中心突出的位置, 周围水面开阔, 统领着四周的荷池, 以及其他的小体量园景建筑, 将建筑与山石、花木凝聚成有机整体。它还以“远香”为名点出池中荷花清香远溢, 以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统领整体空间。因此空间主题的功能也便从物质、精神两方面驾驭园林空间成为有机整体性结构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整体性还通过建筑和各园林要素彼此作为景观除了被用以孤赏之外, 还与其它的景之间保持者看与被看的视觉制约关系。也就是各自同时成为借景的对象, 如此而使观者可以不断感受景点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 互相衬托, 在园中地处不同位置, 不同时间反复出现的借景, 逐步完善园林的整体画面, 从而在整个园林空间形成以各建筑为中心构成错综复杂的整体视线网络。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 十分巧妙的处于视觉制约关系的焦点之中, 从被看的方面来说, 它的位置是从园的中部经别有洞天门到西部景区的首要借景对象, 它又是通往留听阁的曲桥, 或通往倒影楼水廊的借景。另一方面, 扇面亭又处于十分有利的“看”的地理优势, 正面临水, 其三面的门洞、窗口皆有景可借。

2.2 空间三维展开的序列性

在《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作者曾有关于中国建筑布局的论述:中国建筑是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 实际上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 中国建筑平面纵深布局的空间使人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 感受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主宰, 将空间直观的空间感受, 转变成漫漫游历的时间进程。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正是这种以时间为线索的空间结构的典型。这种布局将园林中的各种建筑以及各种功能的空间通过时间来演绎的线性关系, 彼此相互联系, 有效的突破了三维空间的限定。

这种时间性的空间即是序列空间, 可以把它比拟为长长的山水画卷, “由前幅而生中幅, 由中福而生后幅。”具有多种空间, 多种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 观者在行进过程中感受园林之美和人生情致。其典型的建筑布局方式这样的:入口建筑设在边角处, 避免了视线一览无余, 同时借助园林的石壁或假山等要素遮挡视线, 或直接建成较小的封闭空间, 与园内豁然开朗的景色形成对比, 给人以欲扬先抑的空间感受;主体建筑大多沿园周边布局, 内部围合成以水为中心的环境景观。主要建筑之间设曲廊相互联系, 将人引入更深层次处的空间。园中建如厅堂轩等主要的观景建筑, 可一览园之全貌, 形成线性景观序列的高潮。因此, 形成从开始段一引导段一高潮段一尾声段的园林建筑的线性序列布局。

在规模较大的皇家园林中, 建筑的构成关系虽然更为复杂, 大量的园林建筑彼此围合形成串联的院落, 但同样也是沿一条共同轴线逐渐展开庭院空间, 或是以某个空间庭院为中心, 其他较小的庭院围绕前者围合形成的主导空间周边布置, 共同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建筑空间按序列往往能被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子序列”, 通过借助空间处理手法甚至从水、陆、空三种路线来引导人们遵循特定的程序完成一系列空间的转换。

2.3 空间曲折穿插的层次性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山无曲折不致灵, 室无高下不致情;一树一峰入画意, 几弯几曲远尘心。”通过将不同类型的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穿插布局, 空间上隔、围、透、高、低等手法的运用, 充分表达出造园者从平面、从空间追求园林景观的高深, 让人感受“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境界, 达到于芥子之园纳须弥的目的。曲折布局的园林景观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性, 如刘熙载在《艺概》对曲折的论述:“一转一深, 一转一妙, 此骚人三味, 自声家得之, 便自超出常境。”如此能达到景观层次的丰富变化而构成园林的曲折性布局, 完成空间由公共到私密, 由开敞到封闭的转换, 正是通过同一或不同园林建筑要素要素的相互组合来得以实现, 其中则尤以建筑及其由建筑围合而形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如利用可长、可短、可折、可曲的廊连接单体建筑, 组合成具有曲折而富于变化的建筑群。如计成在《国冶》中所述:“……之字曲者, 随形而弯, 依势而曲, 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婉蜒无尽”。廊的曲折变化, 形成步移景移的丰富变化, 同时空透的廊所分隔形成的两侧曲折空间, 彼此渗透, 大大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变化。

园林空间的曲折性布局还借助于建筑自身来表现。一种方式是建筑空间的相互交错穿插, 形成曲折迂回, 无穷无尽的空间效果。如留园由入口至古木交柯后, 或是向西经绿荫至明瑟楼, 或是向东经曲溪楼, 五峰仙馆至石林小院, 大多是利用建筑物彼此交错穿插, 保持了空间序列的连续曲折。还有一种方式是利用建筑空间的高低错落形成园林空间竖向的曲折性结果表现。园林建筑的构筑往往选择依山傍水, 或地形由起伏变化的地方, 即便是地处市井, 无天然地形利用的, 也千方百计以人工方法堆山叠石, 引水开池, 从而形成高低起伏变化的地形。而园林建筑则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安排。

园林建筑还与如山石、洞壑、水、路径、桥、墙坦等其他的林要素的婉蜒曲折巧妙结合, 共同构成虚、实, 藏、露, 疏、密等景观层次的变化, 形成“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引起人在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的曲折性布局将有限的空间扩大, 使人感受到空间的无限深远。

3结论

总之, 中国古典园林所展现的独特美感, 除山水之外, 而楼横堂列, 廊庑回绕, 阑楯周接, 木映花承, 亦具有重要作用。园林建筑布局结构的多样性, 和园林建筑的多样性导致了中国园林空间内要素组合的多姿多彩。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在其整体性、线性、曲折性结构方面所表现出的精妙, 使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特定的形象, 组合体现出以园法天, 以方象地, 纳宇宙以芥子粒的哲理。将各种园林人工构筑物和自然相和谐嵌合, 如《园冶》所述:“轩盈高爽, 窗户虚邻, 纳千顷之汪洋, 收四时之浪漫。”使游于其间的观者发挥广阔的想象和感悟力, 去领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魅力。因此, 在我们现代城市空间的建设过程应更好的运用适宜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手法, 以塑造更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刘管平人、宅、文建筑师第54期.

[2]孟丹刘管平中国诗与中国园中国园林97年第5期.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1986年.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界面 篇3

关键词:空间;园林建筑;界面;园林空间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类不断地追求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人们需要从景观中获取愉悦、灵感、身心放松,于是一些长久存在的经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极力去模仿。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山水景境的创造,而且为居住生活提供了休憩娱乐、悦目怡情的空间环境。以客观的空间环境和物质条件为依据,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既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同时也要考虑人的视觉和心理活动。

1、园林建筑

1.1.什么是园林建筑 。在园林风景中,既有使用功能,又能与环境组成一定的景色,供观赏游览的各类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园林小品都可称为园林建筑。如亭、台、楼、榭、廊、舫、阁等(图1.1)。园林建筑在园林中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

二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

三是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

四是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诸如小商店、售票、摄影等;

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

1.2.园林建筑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应用建筑来围合和分隔空间的,这些空间,大小相间, 彼此连通,大都开敞流通。在一个对外封闭的空间里,由相对开敞的空间,塑造出山林景境的部分,称之为“景区”,和若干封闭的建筑庭院所组成园林。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漏窗、透空屏风、槅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内各个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既有分隔、又达到有机联系,构成不同的建筑群,形成不同的结构,从而形成园林不同的特点和面貌。

2、关于空间

2.1.对于空间的理解。人类的存在被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空间包围着,大到宇宙,小到微观世界,无所不在。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哲学上将“空间”定义为表达物件的生灭范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文学上将空间定义为“情的空间”和“知的空间”。在设计中,主要将空间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图2.1)。一般我们生活的所谈的“空间”,主要指外部空间,即建筑实体轮廓的外围;内部空间,建筑实体所围合的部分;

“灰”空间,既有一定的边界又不完全封闭的与建紧密联接的部分。

现代空间的形式形形色色,不同的感官便可以创造出一个空间,我们经常在不经意间创造空间。例如,下雨天我们走在室外,手里拿了一把伞为我们遮雨,那么伞将雨遮掉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空间,当雨停了,将伞合起,那么这个空间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图2.2)

2.2.空间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室内空间可以分为不同的空间类型,如开敞空间、动态空间、虚拟空间等等。根据空间常见的限定程度、使用方法、空间范围、空间构成的方式空间可基本分为四种: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动态空间、静态空间。

3、关于界面

3.1.什么是界面。界面,是相对于空间而言的,是某一空间或领域的面状要素。例如,当人处在由建筑组成的围合空间内,那么墙就分隔了室内和室外,那么这面墙就成为了区分室内和室外的一个界面。作为实体与空间的交接面,界面是一种特殊的形态构成要素,它是实体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空间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可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空间。不同的界面相互组合, 便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效果。当我们看到不同的界面时,会反馈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当我们看见波光粼粼的水面时,内心就会有平静,宁和的感觉。当用手抚摸木质表面时,便会心生温暖。当看见湖面结冰时,就会顿生寒意。(图3.1)

3.2.界面的类型。由于不同的界面形成的空间效果不同,所围合成的物体也不同。界面可以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

3.2.1.硬质界面。硬质界面通常是指由砖、石、混凝土等所构成的界面,构成严谨、永恒、生硬的空间为硬质空间。例如,园林里的硬质铺装、城市道路。但在设计中,硬质界面又分为侧界面和底界面。侧界面通常是指建筑的外立面,建筑的外立面不仅要求建筑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并将形式与功能集于一身;而且作为空间的一部分,又必须与整个空间协调统一。

中那个国古典园林的铺地,式样丰富多彩。一般房屋内多铺方砖,走廊地面除了偶尔用一下方砖外,大多时候都是以侧砖构成各种几何图案。露天地面往往结合环境采用多种样式。这些铺装本身构成了空间,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引申和延续,道路蜿蜒曲折,除了生活的需求,更多是为了艺术的观赏需要。只有道路曲折了,才能获得空间上的延伸,时间上的延续,使有限的空间具有无限之感。(图3.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的创造 篇4

园林的环境意象是人们游览园林时所获得的环境实际状况的心理描述.它有赖于园林的量观元素本身的属性以及各量观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更取决于他们在人们以往生活经历中的作用和意义。

园林中的建筑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置,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赏的景物之组成部分,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色中。

二、园林建筑的写意

园林建筑是园林中体现人工性的最佳结合点,所以,园林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园林建筑所处的整体环境氛围的关系,它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

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园林建筑常与园林主题相一致,并通过造型和文学题名等表现出浓郁的写意色彩。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

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中国传统园林能够把自然美和建筑美融合互衬,达到化消极到积极的境界。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这应该归结到其造园的哲学、美学乃至思维方式的主导,但是中国的传统木构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为此提供了优越条件。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表现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写意风格,主要是因为它受诗画艺术的影响。

所谓“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一)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 “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

从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和空间处理上来讲,它们是含蓄的。

它们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

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

园林多是在一定的有限的空间内经营景致,为了取得小中见大艺术效果,常以欲扬先抑的手法组织空间序列,而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

(二)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这是 建筑在意境上的表现手法。

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三)其意境是含蓄的。

所谓意境,是由审美对象的表象在审美主体的心中所唤起的一种广阔自由的想象,情感,理性等心理因素的综合。

意境是意与境,情与景,神与物互渗互融所构成的艺术整体。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像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

四、园林建筑意境的表达

园林建筑意境的表达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

主要是融情入境的方法。

用感情来表达其意境,融情与景。

(一)“体物”的过程。

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

事物形象(园林建筑)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如古人喜欢在山水情境中设置空亭一座,戴醇士曰:“群木荟蔚,恐亭翼然,吐纳云气。”

(二)“意匠经营”的过程。

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

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

(三)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

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

神仙境界是指在建造园林时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注重表现中国道家思想中讲求自然恬淡和修养身心的内容。

意境的创造不仅要重视鲜明、生动的、突出形象的实景外,还要重视诸如声、色、光、影、香等的虚景,所谓“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就是对虚景的出色的描述。

五、结论

园林建筑空间形态与中国园林美一样,都源于自然,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小弟 仇必鳌.园林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毅.翳然林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00.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篇5

-----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中国文化的一项瑰宝,是中国古代技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园林之中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与发展及本人上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古典园林形成与发展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园林最早诞生于商周时期。商周的“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据史料记载,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我国的园林的兴建,溯其源头是从奴隶经济相当发达的殷商时代开始的,最初的形式称为“囿”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囿”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囿”中的景观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自然景象,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自然式园林的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园林的最初只是一个提供狩猎和游乐的场所及为狩猎和游乐过程中休息提供空间的这么一个场所。因为其主要功能是狩猎和游乐,所以个人认为,商周时期的早期园林其形式大概也就是一片林子加上周围的围护及一些居住的建筑,并没有多大的设计和讲究。

而后到了秦汉时代的“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秦汉时代属于封建社会中比较发达的阶段,生产力比较之前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以宫殿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所以在园林中除狩猎和圈养的动物观赏外,还增加了植物和山水的内容。加上秦汉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年代。各种文学思想纷纷爆发。所以在文化潮流的影响下。秦汉时期的园林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的时代,各个皇帝在守成之余也开始注重享受。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也给古典园林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力。秦始皇建的“上林苑”、“阿房宫”,汉高祖建的“长乐”、“未央”宫,汉武帝刘彻又扩建“上林苑”。与此同时,贵族、地主、富商也效法帝王建立自己的小宫苑——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是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出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秦汉时期园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狩猎和有了的场所,他被赋予了新的功能,自然也就产生了相应新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在接下来到了隋、唐时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隋统一了南北,加上隋帝好大喜功注重游戏,大兴土木,促进了南北园林艺术的交流,使北方宫苑受南方自然山水园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山水建筑宫苑”的园林风格。同时,隋唐时期的民风略显豪迈,所以在园林和建筑上有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如隋炀帝杨广兴建的“西苑”,唐代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和骊山的“华清宫”。

到了宋朝,重文轻武,在风气上渐渐地以文人骚客的风气为主,所以在园林和其他各种领域上所主流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于山水诗、画盛行,文人画师开始参与园林创作时。所以受其影响,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写景,形成了独特的写意山水园的特色。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宋徽宗赵佶造的“寿山艮岳”等。

这两个时期的“山水建筑宫苑”和“写意山水园”的共同特点是:效法自然,将自然的山水景物给予艺术加工提炼,赋予诗情画意,再现于园林之中,进一步形成了我国园林的传统风格。可以说隋唐宋三个朝代是中国园林转变和大致定型的时代。自此以后中国园林的风格基本上形成。

最后是明清的“建筑山水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明代宫苑建造不多,其代表作是明“西苑”。故此暂且不说。清代宫苑建设则很多,规模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朝代。清代宫苑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收江南园林特色更为突出,建筑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林建筑的主体和控制作用更为明显,因而被称为“建筑山水宫苑”。代表作有“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除了官方的园林,在民间明清私家园林也有很大发展,其中以江南园林最为著称,苏州园林是其突出的代表,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较有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

这一时期的“建筑山水宫苑”和私家园林,其突出特点是以建筑为主体,控制全园,自然山水的艺术再现更加完美,植物景观古朴淡雅,追求画意而色彩偏重宁静。我国传统园林的风格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我对中国园林发展的看法

纵观中国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我得出一个结论,园林是一件奢侈品。它是一个和平和安定的代表,也是腐败和堕落的开始。

作为一项大型的工程,园林的建设需要大量人物力的投入。这种负担只有在和平安定的时代才能负担的起。因此园林得到快速发展的时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辉煌,比较安定,比较强大的时代。古代所谓上行下效!当一个朝代的帝皇开始享受的时候他的臣子们自然也会卡是注重享受。又由于古代娱乐设施的缺乏,加上皇帝一般高居深宫,所以园林这种即可娱乐又可以贴近山水的东西就得到了期待享受的帝皇的首选。自然他的官员和人民也就开始追捧。所以,园林就得到了发展。但是园林的投入还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只有皇帝,官员和富商才能有能力修建。因此我说园林是一件奢侈品。

但所谓物极必反,园林不管多么美好,多么自然,他毕竟是一件奢侈品。一旦对他的追求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隋炀帝的几次出巡,乾隆的几次下江南都为国家的破灭埋下了祸根。

所以对于园林,我的意见是要看到它辉煌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深埋的一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园林的桃花依旧可是人面却已全非!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童 寯.江南园林志.中国建工出版社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4]计成(注释:赵农).园冶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

[5]陈丛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工出版社

中国古典园林史 复习资料 篇6

2.中国古代的瑶池和悬圃,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

3.园林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四项工作: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4.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分为小中大型,天然山水园分为山地园、山水园的和水景园 5.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6.人工和天然山水园的区别:基址不同,人工多建于平地,以城镇内居多,天然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7.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8.皇家园林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9.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以内,紧邻皇居,便于日常临幸,西苑和慈宁宫花园。行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尔游憩,静宜园和静明园。离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畅春园和避暑山庄和圆明园和颐和园 10.私家园林分为宅园、别墅园和游憩园

11.寺观园林分为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12.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到清初)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为侧岭,芙蓉城为余脉,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水与万岁山遥相呼应。这样形成一个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假山的用石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山上道路是斩石开径,万岁山上多设奇特石景。

2置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重要峰石均有命名。石峰尤其太湖石峰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园苑里面普遍运用。艮岳石的特置或者叠石为山的规模均为当时之最大者而且反映了相当高的水平。3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水系,它几乎保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瀑、潭等的缩影。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也符合堪舆学说的上好风水条件。4植物配置。品种多,数十个,有不少品种是从南方和粤引种驯化的。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成片栽植。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均以植物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建筑。大约40处,几乎包罗了当时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除少数满足特殊的功能要求,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作用。综上所述,艮岳称得起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和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的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

39.金明池是一座以略近方形的大水池为主体的皇家园林.40.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62清漪园前山前湖景区、建筑轴线、网格处理控制。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央建筑群。

西汉建章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最后一座.64 清漪园模拟杭州西湖的异同,昆明湖的水域划分,万寿山与昆明湖的位置关系,西堤在湖中的走向以及周围环境都很像西湖

B清漪园之模拟西湖还表现在前山前湖景区的景点建筑之总体布局乃至局部设计中

异:A杭州西湖的景点建筑自由随意的半藏半露于疏柳淡烟中,显示人工意匠与天成自然之浑为一体,清漪园的景点建筑则以其一系列的显露形象和格律秩序,于天成的自然中更突出人工的意匠经营.B:杭州西湖湖面辽阔,但三面近山环抱,一面是城市屏障,因而总的地貌景观便呈现为以湖面为中心的一定程度的内聚性和较强封闭度,较少园外借景可能,清漪园景观开阔度很大,外向性亦很强,为园外借景创造了优越条件.65惠山园仿寄畅园

A首先建园基址相似,B园林本身设计也以寄畅园为蓝本,主体建筑物所处的位置和布局环境,土石假山均宛若园外真山的余脉,理水手法相似,都以水面作为园林的中心

66颐和园怎样着眼于西北郊全局,以三山五园为主题的大环境整治

五个时期。

1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其他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对山水植物这些构景要素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突出表现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和植物配置方面。1.筑山即堆筑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许多优秀叠山作品高不过8-9米,却都能以小尺度创造峰峦悬崖峭壁等形象的写照,园林假山都是真山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地段上表现咫尺山林。园林之所以能体现出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是得之于叠石艺术创作。2.水体。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有人做,宛自天开”。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全貌3.植物配置。以树木为主调,往往以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蓊郁之感,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建筑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一面,甚至把后者转化为前者。1.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建筑群体自由随宜,因山就水,高低错落,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嵌合。2.为使建筑更好的协调融糅于自然环境中,特别重视细节处理。例如临水之舫.陆地上的船亭、水廊、游廊.爬山廊.漏窗.小空间处理等。三.诗画的情趣

园林的景物需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充分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不仅是把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形象浮现出来,或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直接点题,还在于借助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中国园林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复现到生活中。从假山尤其是山石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植物配置,建筑外观中都体现得十分明显。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一个美学范畴,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的诗画艺术强调意境,园林艺术也不例外。园林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其意境内涵的显现比其他艺术门类更明晰,易于把握。其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大体三种情况1.借助人工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间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借助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的物境将其表现出来3.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特征作出文字点题即匾额等。

14.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园前十一世纪,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园圃是第三个源头

15.囿用于栽培圈养,台用于通神望天

14影响着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16.贵族园林中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两处: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17.东周形成了以王宫为中心的“前朝后市”的格局。

18.始皇“大咸阳计划”内容:1信阳宫与渭北的咸阳宫构成南北呼应的格局。2按天上的星座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布局“天人合一”的体现3以咸阳宫为中心,具有南北中轴线的大宫苑集群。

19.兰池宫利用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在生成期的园林发育中占重要的地位。1引渭水为池,池中建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2堆筑岛山模拟仙境,从此皇家园林又多了个求仙功能。

20西汉众多宫苑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汉代的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山水动植物宫台观,生产基地:1上林苑是一个天然山水环境2疏朗的随意的“集锦式”布局。3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21建章宫的总体布局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22铜雀园内铸有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是一座兼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

23仙都苑中封土堆筑五座山象征五岳,引漳河之水分流四渎为四海。

24洛阳宫城正门前形成一条直达南城门的御街——铜驮街,重要的衙署分布两侧,御街与其后的宫苑构成城市的中轴线,开创了我国皇都规划的新格局。25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向北构成城市中轴线,建立此后皇都格局模式

26寺观园林的三种类型1毗邻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2寺观内部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27公共园林——兰亭

28.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主要成就。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文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4)、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29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繁荣城市

30大内御苑:大明宫 洛阳宫 禁苑 兴庆宫西苑(清)慈宁宫花园 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离宫御苑: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行宫御苑:静宜园 静明苑南苑

31一池三山:隋西苑 建章宫;禁苑包括禁苑西内苑 东内苑

32.隋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小园林集群,其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33.前宅后院布局:履道坊.拙政园.34.唐代别墅园分三种情况:1.单独建筑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优美的地带.(平泉庄.浣花溪草堂)2 单独建在风景名胜区内.(庐山草堂)3 依附庄园而建。(辋川别业、嵩山别业)

35.杜甫:浣花溪草堂.白居易:履道坊.庐山草堂

36.长安城内,公共园林包括三种情况:1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乐游园。2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曲江。3。街道绿化。

37.宋东京的皇家园林只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大内御苑有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有景华苑、琼林苑、玉津园.38.艮岳的造园成就.营此园,赵佶不惜花费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用了五六年时间,终于建成这座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这座园林具有浓郁的文人园林意趣。其造园艺术的成就,从总体到局部,是多方面的。

1筑山。山的轮廓模仿杭州凤凰山,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万松岭,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意境的深化除了以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籍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像外之旨。

2.疏朗。园林筑山往往主山连绵。客山拱伏而构成一体,山势多平缓不作故意大起大伏。水体多半以大面积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植物配置以大面积丛植或群植成林为主。建筑密度低,数量少。个体多于群体。

3.雅致,园中种竹十分普遍且呈大面积栽植,作为园林雅致格调的象征,此外还有菊,梅;盛行太湖石“特置”,表现文人爱石的高雅情趣;建筑多用草堂,草庐,草亭,不流俗;曲水流觞;景题命名抒发情趣 4.天然,a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b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40楠溪江苍坡村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 41楠溪江布局:纸笔墨砚的文房四宝象征寓意

整个村落略近方形,作为一张铺开的纸,长方形水池像一方大砚池,池北岸放置的三块长条石代表墨锭,水池北岸是一条笔直的通向村西的街道,正对着村外西面的笔架山,仿佛一支笔搁在笔架前

42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整式的有御花园,金明池,慈宁宫花园 43畅春园是人工山水园

44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

是一座以山为重点,水为中心,山水林木为主的人工山水园。远借

水体划分:①水池南北长而东西窄,于东北角上做出水尾,以显示水体有源有流②中部西岸的鹤步滩与东岸的知鱼槛对峙收束,把水池划分为似隔又合的南北二水域,适当地减弱水池形状过分狭长的感觉③北水域的北端又利用平桥“七星桥”及其后廊桥,再划分为两个层次,南端作成小水湾架石板小平桥,自成一小巧水局,于是北水域又呈现为四个层次,从而加大景深 是一座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

:张南垣 张然 计成三部代表作:园冶 一家言 长物志

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由明末著名的文人阮大钺、郑元勋作序,作者计成。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兴造论”泛指营园要旨,是全书总纲,该书提出好的园林评价标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园说”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细节。提出两个规划原则“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一篇“相地”。造园首先要选择一处合适地段,再详细研究该地的地貌形势,最后决定何处可以眺望、何处可以凿池、何处可以建筑。尽量利用原始地形,保护原有植被(尤其古树名木)。可供造园地段分六种类型:山林地,城市地,郊野地,村庄地,宅旁地,江湖地。

第二篇“立基”即园林的总体布局。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

第三篇“屋宇”即园林建筑。第四篇“装折”即装修。第二卷“栏杆”。作者主张园林的栏杆应是信手画成,以简便为雅。

第三卷中的第一、二、三篇分别讲门窗、墙垣、铺地的常见形式和做法,并附图样。

第四篇“掇山”讲述叠山的施工程序,构图经营的手法和禁忌。第五篇“选石”,指出选石应考虑开采和运输成本。还列举了江南园林中常见的叠山石料16种。第六篇“借景”,作者非常重视园外借景。提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原则,列出5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一家言》李渔 叠石土石相间 土多于石

《长物志》文震亨 共十二卷 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室庐 花木 水石 禽鱼四卷。

‘室庐’卷中,把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及门,阶、窗,栏杆,照壁等分为17节论述

‘花木’42种常用园林观赏树木花卉

‘水石’常见水体,石料18节‘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48乾隆时北京西北郊主要分布: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

49琼华岛的建置:东坡,北坡,西坡,南坡

南坡永安寺,是一组堆成均齐的山地佛寺建筑群,从山门到白塔,构成南坡明显的中轴线

西坡地势陡峭,建筑布置依山就势配以局部的叠石而显示其高下错落的变化趣味。主要的一组建筑群居中,后殿甘露殿,前殿琳光殿与临水码头三者构成中轴线。着重创造山地园林的气氛。

北坡是一处既幽邃又开朗的山地小园林,小水系有溪,有涧,有潭,有瀑,有潺潺水音,伏流暗脉,构成北坡一处精巧的山间水景。东坡植物为主,建筑比重小 50濠濮间——画舫斋

水系南端的另一部分筑土为山,北面第二部分为以水池为主体的小园林濠濮间。石坊以北为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即画舫斋。自南而北依次构成山水丘陵建筑的序列,把自然界山水风景的典型缩移与人工建置交替展现在300m的地带上。

51静心斋山水层次划分

山池空间是园林的主景区,景区地段进深过浅,因地制宜运用增加层次的方法来弥补地段缺陷①跨水建水榭‘沁泉廊’将水池分为两层次,与正厅,园门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②池北假山也分南北并列的北高南低的两重,与水池环抱嵌合,形成了水池的两个层次以外的山脉的两个层次3通过这种多层次既隔又透的处理,景区的南北进深看起来就仿佛比实际深远得多。52具有流杯渠:慈宁宫花园、兰亭、萃锦园、潭柘寺。53静宜园全园分为内垣、外垣、别垣三部分

54燕京八景:琼岛春莺、玉泉垂虹、西山晴雪、居庸叠翠、太液秋风、蓟门飞雨、卢沟晓月、金台夕照。

55园中有园:静宜园、清漪园、静明园、圆明园。

56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颐和园)前者为人工山水园,后两者为天然山水园。

57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三园都是人工创设的山水地貌作为园林骨架。长春园、绮春园、圆明园集锦式。圆明园水面大中小相结合;长春园以一大水面为主体,周围岗阜回环;绮春园则全部为小型水面结合岗阜穿插的集锦。58长春园北景区即西洋楼包括六幢西洋建筑: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三组大型喷泉:谐奇趣南面的弧形石阶前和北面的双跑石阶前;海晏堂的西面大门前;远瀛观南面大水法。若干庭院和点景小品:万花阵、线法山、线法墙。

59圆明园的象征意义: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的哲言、伦理和道德观念。九州清晏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鸿慈永祜标榜孝行,涵虚朗鉴标榜豁达品德,澹泊宁静标榜清心寡欲,濂溪乐处象征对哲人君子之仰慕,多稼如云象征帝王之重农桑。

60避暑山庄的分区及象征寓意。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苑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宫墙犹如万里长城,外八庙分别为藏、蒙、维、汉的民族形式,整个大意为以清王朝为中心的多民族大帝国缩影。

61清漪园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的东南接拓高水湖与养水湖,前者沿湖不设宫墙,后者亦不再纳入静明园宫墙之内.再加上田畴的穿插,园林建筑的点缀,村舍的星罗棋布,构成一个完整的风景小区,从而加强了万寿山与玉泉山在景观上的整体感和一定程度的联属关系.B其次,把考虑的范围再扩大到三山五园的大环境整体.清漪园建成,昆明湖开拓后,构成了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又构成一条东西中轴线,往东延伸交汇于圆明园与畅春园间的南北轴线的中心,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串缀成整体的园林集群,而清漪园起到枢纽地位.其布局形式为三山五园的相互借景,彼此成景创造了良好条件:静宜园之俯借静明,清漪,圆明.畅春诸园,静宜,静明互借, 静明,清漪互借,静明,清漪与圆明,畅春之互借等,而最晚建成的清漪对这个庞大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及环境全局的形成,作用关键

67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一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二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

皇家园林全面引进江南造园技艺:1引进江南的造园手法。在保持北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江南常见的园林建筑形式,堆叠假山的手法,临水码头,石矶,驳岸处理手法。2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明园“坐石临流”绍兴兰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避暑山庄狮子林,苏州狮子林。圆明园坦坦荡荡,杭州西湖玉泉观鱼。3.具体仿造名园。

园林的象征寓意:1圆明园的后湖景区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洲”,圆明园的整体象征当时所理解的世界的范围,间接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2避暑山庄及其外围的园林建筑则作为多民族封建大帝国——天朝的象征。

68个园的四季假山:春山,石笋和竹子。夏山,太湖石山和松树。秋山,黄石山和柏树。冬山,雪石山,不用植物,象征荒漠疏寒。

69网师园东南西北四岸的构图中心: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

70拙政园的借景

71留园入口处理:巷道长达50余米,夹于高墙间;匠师们采取了收,放相间的序列渐进变换的手法,运用建筑空间的大小,方向,明暗的对比,甫入园门是一个较宽敞的前厅,从厅的东侧进入狭长的曲尺形走道,再进一个面向天井的敞厅,最后以一个半开敞的小空间作为结束,过此转至古木交柯。折而西至绿荫,已置身园中。“南厅北山,隔水相望”—留园

72举两例以建筑的小尺度反衬假山的大气势A网师园水池东南水屋上的小拱桥故意缩小尺寸以反衬两旁假山的气势。水池东岸堆叠小巧玲珑的黄石假山,意在适当减弱其后过于高大的白粉墙所造成的尺度失调;园东北角高大楼房前建置一组单层小体量,玲珑通透的廊榭,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群。B十笏园,近池的东南岸由山脉延伸出一小岛,上建六角单檐小亭—漪岚亭,小巧玲珑,柱间距仅75厘米,高约2米,利用建筑物的小尺度来衬托假山千岩万壑的气势。

73.余荫山房以两个几何形水池为中心

74林本源园林总体布局采取化整为零的一系列庭院组合方式,全园利用建筑分为5区,一,园主人书斋“汲古书屋”与“方鉴斋”,二接待宾客的“来青阁”,观赏花卉的“香玉簃”三,宴集场所“定静堂”四,登高远眺的“观稼楼”五,山池游赏的“榕荫大池”

75.成熟后期私家园林三大风格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1)、江南园林 A)、江南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

B)、植物: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芭蕉、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讲究树木孤植和丛植的花意经营及其色香形的象征寓意,注重古树名木的保护利用。C)、建筑的形式极其多样丰富.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室内外空间通透,露明木构件一般髹饰为赭黑色,灰砖青瓦,白粉墙垣配以水石花木组成的园林景观, 能显示出恬淡雅致有若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木装修、家具、各种砖雕、木雕、漏窗、洞门、匾联、花街铺地,均表现及精致的工艺水平。D)、由于园林空间多样而又富于变化,为定观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均居于三大地方风格之首席。2)、北方园林 A)、建筑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水资源匮乏,水池的面积都比较小,甚至采用“旱园”的做法 B)、植物:观赏树种少于江南,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北方私家园林造景的主题:松柏、杨柳、榆槐、丁香、海棠、牡丹和荷花等。

C)、北方园林不象江南那样盛产叠山的石材,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比较地要小一些。北京园林叠山多为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这两种石材的形象均偏于浑厚凝重,与北方建筑的风格十分协调。北方叠山技法表现幽燕沉雄气度。D)、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格调。园内的空间划分比较少,因而整体性较强,当然也就不如江南私园之曲折多变化了。3)、岭南园林 A)、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院,建筑的比重较大。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建筑物的平屋顶多有做成“天台花园”的,为了室内降温而需要良好的自然通风,故建筑物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其外观形象当然也就更富于轻快活泼的意趣,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尤以装修、壁塑、细木雕工见长,而且多有运用西方样式的B)、叠山常用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即所谓“塑石”的技法,因而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丰富,具有水云流畅的形象。在沿海一带也有用石蛋和珊瑚礁石叠山的,则又别具一格。小型叠山或石峰特置与小型水体相结合而成的水石庭、水局,尺度亲切而婀娜多姿,乃是岭南园林之一绝 C)、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翠。老榕树大面积覆盖遮蔽的阴凉效果尤为宜人,亦堪称岭南园林之一绝 D)、总体而言,建筑的意味较浓,建筑形象在园林造景上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76.寺观园林类型:1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如大觉寺,白云观,普宁寺。2寺院内部的庭院绿化。如法源寺。3寺观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如乌尤寺,圆觉寺,太素宫。大觉寺,白云观,普宁寺,潭柘寺,为北方风格。黄龙宫,太素宫,为江南风格。古常道观乌尤寺,圆觉寺,为西南地方风格。77西藏形成了为极少数僧、俗统治阶级所私有的三个类别的园林:庄园园林,寺庙园林,行宫园林。

78罗布林卡---行宫园林。东半部:罗布林卡;西半部:金色林卡。三处相对独立的小园林:一格桑颇章和以长方形大水池为中心的一区。二紧邻于前者北面的新宫一区。三西半部的金色林卡,金色颇章。

中国宋代古典园林简略 篇7

园林建筑的个体、群体形象以及小品的丰富多样;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 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法;石品也已成为普遍适用的造园素材, 江南地区尤甚。所有这些, 都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也是当时造园成熟的标志。

宋代文官的地位较高, 文官多能诗善画。宋代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诗篇多数是吟咏感情生活以及描写风景名胜、茶酒书画、花草树木、庭院泉石等的题材, 园林诗和园林词成为宋代诗词中的一大类别。绘画艺术在五代、两宋时期已发展到高峰境地, 两宋的山水画都十分讲求以各种建筑物来点缀风景, 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人文景观的分量, 表明了自然风景的“园林化”的倾向。文人广泛参与规划园林, 也相应地培育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趣他们有的直接参与园林的规划设计, 有的著文描述某些名园, 从而发展了《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大为开展, 逐渐形成明间的“士流园林”, 士流园林更进一步的文人化, 则又促成了两宋“文人园林”的兴盛局面。

宗教方面, 佛教发展到宋代内部各宗派开始融汇, 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主要的宗派, 禅宗势力尤大, 且也完成了汉化的最终历程, 成为地道的“汉地佛教”。相应地, 佛寺的园林更趋同于私家园林, 世俗化的倾向也更为明显。道教在其早期就不断吸收佛教的教义内容, 摹仿佛教的仪典制度, 宋代道教更向佛教靠拢。道观的园林也像佛寺一样, 表现为趋同于私家园林和世俗化的明显倾向。

综上所述,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 同时也促成了造园的繁荣局面。两宋各地造园的兴盛情况, 见诸文献记载的不胜枚举。

1北宋东京园林

东京作为北宋都城, 必然也是皇家园林荟萃之地, 东京的皇家园林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属前者的有后苑、延福宫、艮岳3处;属后者的分布在城内外, 城内计有撷芳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而且艮岳尤为著名, 它不仅是北宋的一座名园, 甚至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成熟的标志, 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园林作品。

东京除了皇家园林之外, 还有大量的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分部在城内及近郊的附廓一带, 茶楼酒肆园林和公共园林也有建于文献记载的。“大抵都城左近, 皆是园圃, 百里之内, 并无阒地。”

东京的佛寺、道观很多, 寺院园林大多在节日或一定时期内向市民开放, 任人游览。寺观的公共活动除宗教法会和庙会之外, 游园活动也是一项主要内容, 因而这些园林多少具有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当时寺观游园活动不仅吸引成千上万的居民, 皇帝游幸也是常有的事。

2北宋洛阳园林

中原地区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洛阳又是北宋的政治中心———西京之所在地。造园活动之兴旺自不待言, 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也比较多。

洛阳为汉唐旧都, 历代名园荟萃于斯,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 公卿贵戚兴建的邸宅、园林当不在少数。宋人李格非写了1篇《洛阳名园记》, 记录他所亲历的比较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 大多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 属于依附住宅的宅园性质的有6处: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帅园、赵韩王园、大字寺园, 属于单独建置的有游憩园性质的有10处: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独乐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张氏园、吕文穆园, 属于以培植花卉为主的花园性质的有两处:归仁园、李氏仁丰园。《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 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见诸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 足以代表中原地区私家园林的一般情况。

根据《洛阳名园记》对这十几座名园的状写, 有4点值得一提: (1) 除依附于邸宅的宅院之外, 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 (2) 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 另外在园中画出一定区域作为“圃”, 栽植花卉、药材、果蔬; (3) 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 足见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 仅在特殊需要的地方如构筑洞穴时参与少许石料, 一般少用甚至不用; (4) 院内的建筑形象丰富, 但是数量不多, 布局疏朗。园中筑“台”, 有的作为园景之点缀, 有的则是等高俯瞰园景之用。建筑的命名均能点出该处景观的特色, 也有一定的意境含蕴, 如四景堂、卧云堂、含碧堂、知止庵等。

3南宋临安园林

临安即杭州, 西临西湖以及三面环抱的群山, 东临钱塘江, 历来就是一座风景城市。临安的皇家园林也像北宋东京一样, 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大内御苑只有1处, 即宫城的苑林区———后苑。行宫御苑很多, 德寿宫和樱桃园在外城, 大部分则分布在风景优美的地段, 较大的如:湖北岸的集芳园。玉壶园, 湖东岸的聚景园, 湖南岸的屏山园、南园, 湖中小孤山上的延祥园、琼华园, 北山的梅冈园、桐木园等处。这些御苑“俯瞰西湖, 高挹两峰;亭馆台榭, 藏歌贮舞;四时之境不同, 而乐亦无穷矣”。其余的分布在城南郊钱塘江畔和东郊的风景地带, 如玉津园和富景园等。

临安的私家园林建设, 南宋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临安作为南宋的“行宫”, 既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又有美丽的湖山胜景。这些都为民间造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因而自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人达成和议, 形成相对稳定的偏安局面以来, 临安私家园林的盛况比北宋的东京和洛阳有过之而无不及, 各种文献中所提到的私园名字总计约近百处之多。它们大多数分布在西湖一代, 其余在城内和城东南郊的钱塘湖畔。因而早在宋代, 江南即已成为民间造园活动最兴盛的地区, 奠定了以后“江南园林甲天下”的基础。

临安是当时江南地区的佛教中心, 佛寺建置很多, 道观亦不少。因而寺观园林遍布各处, 尤以环西湖一带最为密集。它们与皇家御苑、私家别墅彼此配合, 形成了西湖的湖山范围内寺观建设、园林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结合的情况。

两宋时期, 私家、皇家、寺观3大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4个主要特点———本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也就是说, 这4个特点到宋代已经全面地、明确地在造园艺术上体现出来了。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北宋大体上仍然沿袭着隋唐园林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 南宋, 文人画出现于画坛, 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倾向于写意的画风。这种审美观必然会浸润于园林的创作, 对此后的写意山水园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元、明园林创作方法趋向于写意的主导, 南宋园林实为其转化的契机。

私家园林中的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 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盛。文人园林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私家的造园活动, 导致私家园林在元明以后达到了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高峰, 江南园林便是这个高峰的代表。

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 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 比起隋唐它们的规模变小了, 皇家气派也有所削弱, 但规划设计则趋于精密细致, 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某些御苑定期开放任人游览, 皇室经常以御苑赏赐臣下, 也经常把臣下的园林收为御苑。这些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政策的宽容性。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而进一步地文人化。禅宗与儒家合流, 意味着佛教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上的沟通。文人士大夫多崇尚禅悦之风, 而禅宗僧侣则日趋文人化。同时, 一部分道士也像禅僧一样逐渐文人化, “羽士”、“女冠”经常出现在文人士大夫的社交活动圈里。在这种情况下, 佛寺园林和道观园林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 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它们与私家园林的差异, 除了尚保留着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外, 基本上已完全消失, 所以说文人园林的风格也涵盖了大多数寺观的造园活动。宋代佛教禅宗崛起, 禅僧的深邃悠远、纯净清雅的情操使得他们更向往与远离城市世俗的幽谷深山。道士讲究清净简寂, 栖息山林有如闲云野鹤, 当然也具有类似禅宗的情怀。再加上僧道们的文人化素养和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从而掀起了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在山野风景地带建置寺观的高潮, 客观上无疑与对全国范围内的风景名胜特别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开发。除了新开发建设的地区之外, 过去已开发出来的如传统的五岳、五镇、佛教的大小名山、道教的洞天福地等则实施更加完善, 区域格局更为明确。因此宋代以寺观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的数量之多, 远迈前代。如今, 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传统风景名胜区中的绝大多数在宋代已均成定型, 元明以后开发建设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了。

除了那些远离城市, 以山岳为主的风景名胜区的大量开发之外, 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城内附廓的公共园林, 城近郊的风景游览地亦多有见于文献记载的, 甚至乡村聚落内也有公共园林的建置。

宋代不仅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 宋代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之后再度影响日本, 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枯山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继兴起。宋代文人园林对日本的禅僧造园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唐宋文人如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园林寺观也就在这时候开始为日本宫廷和民间造园界的人士普遍接受。

参考文献

[1] 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 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业出版社, 2004

[5] 田永富.中国园林建筑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篇8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风格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87—02

中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这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在植被、水体、建筑位置等方面注重对园林的小气候条件的改善,目的是为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山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风景式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风格特点。建造园林所用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重在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将自然中存在的山、水、石、花草等元素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加以提炼和微缩收纳至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其目的是为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这些对现代园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园林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具体说来,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

1.1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设计者寓情于景,同时园林中的景色也体现着人文情怀。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的水体、错落的山体、迂回的园路、参差的山石、幽奇之岩洞构成一个被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是将自然界的景物集中荟萃在一处。

1.2 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1.3 浓郁的诗情画意

园林设计中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而有些园林的设计者就是由画家直接担当的,在对园林的空间布局、植被设置、山石堆叠上,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审美特征。此外,园林中楹联、匾额中的书法作品也是与这种审美情趣相一致的。石谈及楹联、匾额及对景色园区的命名等等也都体现着深厚文学底蕴,同时也对园景起到了点睛作用。这些综合的表现形式流露出的是浓郁的诗情画意,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1.4 深邃高雅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通过人工的方法营造了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还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内涵通过视觉与文学等形式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让身处其中的欣赏者不仅满足了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还在欣赏过后在心灵与精神上受到激发,产生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深层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上述特征正是通过设计者将设计思想经由园林构造中所有涉及的这些视觉要素,在局部细节到整体的安排中遵循一定的审美思想和人文背景下体现出来的。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每个单独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很多组成要素,而且每个园林根据园主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兴趣爱好在园林设置组成要素中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普遍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在构园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要素采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而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这些构园要素是为了在现代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更好的借鉴、利用。

2.1 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讲的是建筑与园景的整体配合关系。另—方面,说的是植物与山石等作为点缀的细节要注意与建筑内外部位置的经营一致。在中国园林中,建筑的特点是散点式分布。建筑本身并不作为整个园林中的主体物和构图中心。建筑除满足休息、居住、娱乐的基本功能外,要与园林的整体相互穿插、交融,使建筑在风景园林中不显得突兀。这就要在园景的布置中服从整体需要,使建筑与园林中的山石水体互相映衬。此外,中国园林的设计中很多采用借景的手法,无论是象岳麓书院中近借窗前的几杆翠竹还是如同拙政园远借北塔寺景色,这些都是应当在园林的设计中考虑的因素,只有因地制宜、借的巧妙才能体现出设计者的妙思。

2.2 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正是有水的存在才使得园林得水而活。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使得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而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学习水体布局是为了要学习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同时结合植物与地形布局,能够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另外,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要讲究动静变化,古典园林在水池中或池塘沿岸栽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中放养鱼类,都是为了增加整个园区内各个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动静结合,处处成景。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多是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就能给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增加不少灵气。

2.3 步移景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讲究步移景异。这是由于园林本身占地面积有限,若要在其中构建如同自然的山水景色,比较困难。而且,平直的空间分割容易造成景色尽收眼底的弊端,降低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追求的“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要在园林的地理环境设计中找到突破点,即通过人工改造地势的高低起伏,加上对山石、植被的精心布置。而相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对于一些在空间上比较有局限性的景观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向人们更好地展示景观,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可供参考的一种解决方法是为在设计过程中突出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景观中的焦点性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紧密结合这些能够吸引人们视线的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方面可以丰富环境景观的空间的层次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园区内的各个景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完整性。

nlc202309040923

2.4 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性在于常将遵循画理诗情目的与景观中建筑物的布置融合在一起考虑。植物还常常被人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并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例如牡丹的雍容富贵、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梅花的坚强高洁、竹子的虚心有节等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传统中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比如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以,现代的景观设计中针对植物的配置要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同时熟悉身边唾手可得的植被特性,将生活中常见的野草、具有乡土特征的树木、植被重新赋予新的特征,这样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也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对现代人来讲,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环境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心灵的渴望。园林作品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才能与人们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研究明了的,她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者学习的宝藏。

3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类园林,从建园的设计思想角度分析,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而且对于园林设计的水平高低也是以是否“宛若天成”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在感受其自然之美之后,将山石、水体和植物的美浓缩、提炼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造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与古典园林设计者相比我们现在能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去感知和认识自然,也能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古典园林注重四时得节,也就是将大干世界的万千景象,例如日月光影、山形水貌、绿植树木、春花冬雪等视作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加以充分利用,结合建筑形成蕴含一定意境的园林景观。所以,设计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的审美水平就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正的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总结提炼这些素材中的美的本质,并将他们独特的美感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炼抽象后再利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受众的过程。师法自然的具体方法不同,从设计思路上看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自然中的景观特点以增强其视觉效果,比如景观中常见的喷泉的设计。它们在自然界比较少见,但却能体会到它们源于自然的神韵。第二点就是在现代新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使人类更能感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中国园林崇尚“自然”源于中国的古代文人往往将自我情感通过对山水的描摹、吟咏抒发出来。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不仅是文人墨客以景抒怀的载体,也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构园要素,是为了把从中吸取的有用的观点、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现代的景观设计之中。但是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地把中国古典园林直接搬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这是由于中国的园林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有着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我们提倡的针对中国本土的景观设计也不是只针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而言。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 虽然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应了解其弊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较弱,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中国园林受其他园林风格影响较小因而能够形成独特的园林特点,自成一派的原因。面对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园林文化特色,在当今西方思潮的冲击下,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思考变通之法,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应用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建造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蕴含的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的精髓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2 从造园的风格来看,现代景观设计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从设计的发展角度讲,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对古今中外的园林史、造园手法以及它们包含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等进行探讨,批判的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同时,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的内涵与西方现代的生态景观观念于一体,来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景观。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沿袭本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设计。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设计思想不成熟的体现。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或者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以适应现代生活对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

上一篇:木兰诗改写600字作文下一篇:郭村古村落保护项目进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