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2024-10-06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通用10篇)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篇1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第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

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⑩中国古典园林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16.下列选项中,与第⑧段划线句意思不符的一项是(2分)

A.人们于观景之外,不可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

B.人们于观景之外,不会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

C.人们于观景之外,一定会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

D.人们于观景之外,哪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

17.第⑤段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5分)

18.文章第④―⑦段的顺序不能互换,原因是:(6分)

(1)

(2)

19.读懂文意,把“酿造、烘托、注重”三个词语分别填入句中的横线处。(3分)

它崇尚自然,意境美。它巧妙置景,意境美。它利用建筑风格,意境美。

20.请运用文中所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某个园林(如醉白池、方塔园)是怎样体现意境美的。(4分)

参考答案:

16.(2分)B

17.(2+3分)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分景法拓宽艺术空间,创造了意境美。

18.(3+3分)(1)与第③段中的“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相照应。

(2)它是按照从主到次(或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的。

19.(3分)注重酿造烘托

20.(4分)略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篇2

所谓意境, 就是指通过有限的物象来实现无限意象的空间感觉。“境生于象”, 要想使游览者在观赏中获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除了要注重园林景致的塑造, 更要加强对景致所传递的意境的营造, 达到意随人异, 境随时迁。金圣叹在《杜诗解》中曾指出:“境”字与“景”字不同。“景”字动, “境”字静, “景”字之谓浅浮于面, “境”字却是沁入心扉。园林的意境是通过借助于景物而构成。因此, 园林的置景总是尽可能多地区营造氛围, 让游览者透过有限的景观去体悟生命的境界。

二、视错觉及视错觉在园林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所谓视错觉是指当人或动物观察物体时, 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感知。形成视错觉的原因有多种, 他们可以是在快中见慢、大中见小、重中见轻、虚中见实、深中见浅、矮中见高。园林虽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 而其所蕴涵和传递出的意境却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感受者的不同而变化的。

1、空间尺度比例关系上的视错觉

(1) 巧妙运用建筑尺度和比例变化产生的视错觉, 提升园林的意境

古语有曰“一拳则太华千寻, 一勺则江湖万顷”。这种对自然的缩移并不仅体现在体量上, 而是指通过巧妙的叠山理水, 使具体的石、山、水引起观赏者的联想, 用有限的空间景致, 衍生出无限的意境, 是所谓“得意忘象”也。园林的构建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恰当的运用比例关系上的视错觉便可使“小中见大, 缩龙成寸”得以实现。

(2) 合理组织空间序列, 在临近空间的对比中产生视错觉

空间的对比是视错觉中最为重要的技法, 把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个或多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 通过这些空间的大小, 开合的对比, 从而突出、夸大各自的特性;或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组织一个空间序列, 即在达到园内主景区之前, 有意识地安排若干小空间, 借这些空间的对比、烘托园内主景区。

2、空间视距、视角上的视错觉 (1) 空间视距上产生的视错觉

(1) 通过景深变化及游览线路的曲直而产生的视错觉

通过延长景深来拓宽空间, 是中国古代造园中又一个常用的手段。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 越一览无余, 给人的空间感觉就越小。相反地, 景物层次越多, 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面积较小的园林, 为了营造深远的艺术感, 造园者往往在道路设计上通过逐渐缩短路宽, 且在路的尽头设置较小的景物以及路旁植物配置有意减少株距等方法, 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 使人感到深远。

(2) 通过远近虚实景致的因借而产生的视错觉

“纳万顷之汪洋, 收四时之浪漫”。园林意境的营造, 关键的一点就是各景之间的相互“因借”。计成《园冶》中讲到巧为因借, 可以远借, 邻借, 仰借, 俯借, 应时而借等, 这几种借, 不仅仅是为了构图取景, 而是为了丰富意境上的“巧为因借”。人在园林中, 所见的是一幅幅远近搭配的立体画面, 通过这种虚实搭配, 人们可以更为深切的感受到空间, 并由此深入到空间所带来的意境中。

(2) 视角不同而产生的视错觉

当游人游览于园林中的时候其视点是活动的, 视觉界面是不断变更的。对同一景物, 由于观赏的角度与景物高度的比例的不同, 都会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恰当的调整各游赏段落视距、视角, 则可丰富游览者对园景的体验。同时, 也可利用透视错觉和遮挡错觉等这些普遍的心理现象, 将实际距离的体验感觉缩短或延长, 给人造成强烈的期待感。

3、空间布局、景物配置上的视错觉

(1) 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拓展空间

江南私家园林虽以清新雅致、飘逸潇洒而闻名, 但面积一般都很小, 而且为了保持园居的私秘性, 大多都有很多的围墙和游廊包围, 而为了解决因空间狭窄带来的沉闷和压抑感, 造园师门或者在围墙上开一些花窗、漏窗, 或者干脆做许多假的门窗, 来转移游人的注意力, 从而扩大空间的外延。

(2) 应用透视、变形、几何、视错觉原理进行植物造景

人们对于景观的最直接感受是通过视觉来获得的, 设计者引导游人视线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景观的优劣。而游人视线的通透、远近又主要靠对植物材料的选择, 不同的树种起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我们在利用植物造景时, 若能巧妙的将这视觉效果运用于设计中, 则可创造出适时, 适地, 有韵律地植物景观, 满足观赏者地视觉审美要求。

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 可谓时一是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 它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将视错觉的原理巧妙的运用与园林意境的营造中, 不仅丰富了园林的层次内涵, 提升了园林的意境美, 更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年。

论古典私家园林的意境营造之美 篇3

苏州园林简介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起始于春秋时期,形成在五代,成熟期是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就兴盛起来了。苏州园林是我国目前保留下来最多也是最完整的古典园林群。现在保存的较完整的都是明、清时期的,带有明清时期的风格。

1997年后,有9个苏州园林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悠久,绵延了2000多年,它以精巧的构思和淡雅的风格闻名于世,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流连忘返。苏州园林展示了我国文明的造园高超手法,又传承了浓厚的东方文化的内涵,是世界上优秀的造园典范和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苏州园林如此的闻名于世,经久不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境美”的影响。意境是指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可以让观者身临其境,在想象世界中窥见自我的深处的心灵反映,它是情感的体验,是情景交融的。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景物环境相交融而形成的意蕴或形象。苏州园林美丽如画,素有“形象的诗,立体的画”之称,有着是一般的意境美,画一样的构图美,总的来说,苏州园林是一种拥有居住功能又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对如今的造景艺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苏州园林景色的意境营造

苏州园林的景色不全是天然的之作,却鬼斧神工,虽为人作,却宛如天开。苏州园林的工匠者们把天人合一的概念融入到苏州园林中,在具象的风景中展现出无虚拟的境界,让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无限的想象意境。这种意境的营造需要很多的暗示、象征、隐喻手段,这些手段也让苏州园林体现出一种宁静、空灵感,让苏州园林产生无穷的吸引力,这些手段相辅相成,让苏州园林组合并融合成一副副美丽的诗画。

1.苏州园林的建筑陈设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陈设不仅有实用的一面,也有突显意境美之处。在园林中建筑物随着地势的高低程度和景色的渲染会有不同,亭台楼阁也随着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风景,建筑都与当中的景色自然连接,很想象着游走在苏州园林中,休息于河畔的凉亭下,便会发现园林中散发的古代人喜爱的隐逸之感,渐入佳境,这种感觉也是一种主观意境的呈现,因为私家园林园林的主人都推崇淡泊名利、怡和养神,所以苏州园林的建筑大多数也与隐逸诗文有关。拙政园就是先有画好的设计配以书法诗词,后而被建成园的典型。

苏州园林中的陈设也洋溢着文雅之风,建筑物上的匾额上的对联和轩窗边、墙壁上、桌子上都有文化涵养的器具陈设,这些都营造出优雅的意境氛围。匾额对联都是出自于文人诗词句和典故,让人回味无穷,环境与诗词联系起来,让没有察觉到此番意境的人都能细细思考,造就了悠长的意境美,引人入胜。

2. 苏州园林中的山水

苏州园林往往在意山水结合,有假山必有池塘水洼相伴。水是苏州园林的精髓所在,无水不活。通过水,可以表现出层层的意境,苏州园林环山抱水,以水映山,以山衬水。当然,动态水景是更美的,浑然天成的人造小瀑布,处处体现的是一种景色之外的意境美。总之,苏州园林中的山水环境表现着文化审美的意象。

3. 苏州园林的树木花草

苏州园林中的植被虽说有着自身的美丽姿态,但是它们更多是代表象征、比拟、隐喻。这些都是造园者的独具匠心。如松、竹、梅、兰四君子,是园主们最为喜爱种植的四种植物,它们代表着园主们的追求和自身品质,是园主的精神寄托。松柏象征着长寿往往适用于颐养天年的园主;如拙政园的“松风水阁”竹象征着人品清洁和气节高尚。代表园林有曲园的“小竹里馆”,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梅则是象征着坚毅勇敢。此外苏州园林中还种植有其他多种植物花卉,如象征着福禄富贵的牡丹,海棠等。

4. 苏州园林的布局

苏州园林构建布局也是苏州的意境营造之美的体现。苏州园林就抓住人这一审美规律入手,从进园林就设计的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给人视觉和心理的冲击,耐人寻味。例如留园,入口是一个极其普通而又古朴典雅的大门,进了大门后去往客厅书斋便设计了条几十米的悠长狭道,狭道两壁都是高墙,其间又有错乱的叠石以及一些盆栽草木,忽明忽暗,变化无穷,狭道的两边景物对比收方给人以视觉冲击,激发探索的欲望,发人感慨。单到人行至园中主要空间是便是由之前的狭小幽深变的豁然开朗,大气的建筑厅堂让你心理由之前的压抑转为舒畅开朗。

5. 苏州园林的色彩

色彩也是营造意境的重要的要素,苏州园林建筑物的色彩主要以黑、白为主。黑白的建筑颜色在我国古代是有文化象征的,白色象征光明、洁净、正义和吉祥,黑色象征庄重、神秘。正房一般用黑色,有免除火灾的祈望:白色多用来装饰书房厅堂等。其他色彩则用的不多,红色象征着欢乐、热烈和生命力。红色主要用于园林建筑物悬挂的灯笼与建筑梁柱和家具上。黄色,象征帝王尊严,在苏州园林建筑群中用的很少。

苏州园林“天人合一”的展现更突显意境之美

首先苏州园林“天人和一”体现在园中景物的高度仿造自然,有不是自然胜似自然之感。造园者以园中山、水、石、榭高度结合自然来将人于自然结合,建筑布局都以山水花木为主线,让园林呈现大自然的状态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在小小的园林中,这使得园林天人合一。

然后苏州园林天人合一体现在造园者将自己的精神加入到园中的自然之物的布置之中。例如造园者将人的纤长清瘦,通透灵巧品质投射到太湖石上,让太湖石成为人的品质的外在体现,故使太湖石具有人性美。其他的草木也有类似的结合,如树木的坚贞不屈,竹子的高风亮节的品质都是人性化以后的意象了。

最后苏州园林的“天人和一”体现在园林居住人员和园林中的花木之间的联系了。园主常以,竹、兰、梅、松等附有人性优秀品质的意象体,来代表自己,影响自己,表明自己。

结语

苏州园林包罗各种元素的多种艺术融合的综合体,包涵了,历史文化、美学、建筑、山水、植被、诗画等多种艺术。它的艺术综合复杂的艺术方法让园林中的造景营造出了奇妙的意境之美,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它启发现代景观设计首先要应以生态为主的理念引导设计施工,要营造一个合理、协调、和谐的景色环境所以要考虑天人合一。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篇4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自由穿插,灵活应变。为配合自然界中的各种典型环境,还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造型的建筑类型,每一种类型中又演变出丰富变化的形式。做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以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园林建筑只是为了加强自然环境整体的美,突出自然的美,因此建筑强调依山就势,自然天成。建筑的体量较小,有助于摆正建筑与自然景色之间的恰当的关系,在体量上不压倒风景,而且利于建筑和自然风景之间穿插融合。

中国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还表现在它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风貌的统一上,能动地、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创造出许多与环境相统一的造型。

2、表现含蓄,精巧雅致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 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在空间的组织上,往往有直有曲,有静有动,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有正有变,有疏有密,有隐有显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创造了富有活力的,奇巧变幻的空间境界。

中国园林建筑的巧主要得之于木构架的灵活性,同时在布局上又很注意以巧取胜,它没有西方古典建筑那种庞大的体量,一般都是小巧玲珑,它从结构、造型、空间得处理到建筑的整体布局都是一种巧妙而和谐的安排,它的布局与整体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灵活应变、活的、生长的特征。

欲扬先抑是是常用的一种造园手法,也是表现含蓄的一种体现,如在进门口处设置一坐假山,把里面的景色挡一挡,使人进入原理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又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整个园林的建筑从整体到部分不仅注意总体造型上的美,而且注意装修、装饰的美,注意陈设的美,注意小品建筑的美,它们之间的位置、大小、粗细、宽窄、质地都恰到好处,有精到的分寸感、统一感。它不仅是一种形象的美,也是一种合乎结构与构造逻辑的美。

3、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意境是人们对园林建筑形象、色彩、气氛的一种感受。一般来说,园林要突出幽雅,以人工的巧奇,创造宛自天开的景色,然后将精巧的建筑融化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便营造出幽雅的意境。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③

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设计,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它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4、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篇5

摘要:江南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 : 古典园林 造园艺术 自然精神境界 山水景观苏州园林寄畅园

正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涵盖宽泛,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而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1)按占有者身份分,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2)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可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由于交通发达、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江南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园林为代表。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现在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寄畅园布局得当,妙取自然,体现了山林野趣、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具有浓郁的自然山林景色。园内登高可眺望惠山、锡山,山峦叠嶂,湖光塔影,现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绝妙境界,是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典范。并且,它以高超的借景,冼炼的叠山、理水手法,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

全园大体上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大门正对着惠山寺的香花桥,其门匾为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穿过门厅后,是一个大天井,尽头一间敞厅,四壁挂满了名家字画。从敞厅左转,又是一组造型别致的庭院。西侧一个小天井,一株老藤,一段曲廊,颇富江南园林的风味。

东部的“锦汇漪”,宽仅三亩,南北狭长,波光潋滟,形成园中开朗明净的空间。池中有一座九脊飞檐的方亭,名“知鱼槛”,游人可倚栏观赏鱼藻。池的周围山石嶙峋,建筑林立,各种景物点缀配置,勾勒出了曲折窈窕的水面轮廓。在水池的北段,七星桥、廊桥将池水分成两个不同情趣的小水面,显得深邃不尽,幽深无限,令人难以猜测水流的去向。七星桥平卧水面,池水轻拍,倒影如画。西部的假山造型,是叠山大师张南恒与张轼的杰出代表作品,模拟惠山九峰连绵逶迤之状,构成一幅九狮图。假山高3~5米,怪石嶙峋,变化丰富,与水池的比例相称,又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西高东低,茂林在上,清泉下流,水流宛转跌宕,淙琮有声,犹如八音齐奏,取名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八音涧”。涧道盘曲,林壑幽深,是江南园林中的独具之景。

除此之外,沿池还建有郁盘亭、知鱼槛、清响月洞、涵碧亭等等建筑,丰富的园景令水面显得分外得宽阔,极尽曲岸回沙的艺术效果。寄畅园的西南段还有一方池水,旁侧耸立着一座太湖石峰,丈余高,这就是有名的美人石,其造型犹为栩栩如生,令游人不由得感叹园艺的构思奇巧。

并通过苏州园林寄畅园的景观分析,我们可以深切的感觉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高超的造园手法,认识到了中国园林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的原因。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参考文献:1 陈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彭一刚,198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刘托,园林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997.周武忠,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中华书局,1991.牛彦军,自然与人性的结合--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华中建筑,1996,.

浅析中国园林的意境美 篇6

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被称为中国文化四绝之一。匠心独具的园林艺术家们在喜爱自然、模仿自然、进而再现自然的基础上, 将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意境”巧妙地融入到园林创设之中,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它们讲究诗情画意, 追求意境, 是“凝固的诗, 立体的画”, 实现着至高至美的理想境界,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意境美。

1.1 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自然美景的缩影, 它将人们所向往的自然界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山、石、水、动植物和亭、台、楼、阁、轩、堂、榭、路、桥、廊等各种建筑物融合在一起, 点缀以书、画、匾、额等文学艺术作品, 形成一种特殊的聚落景观, 可供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1]

1.2 什么是意境

意境在中国美学中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 在诗、词、画、戏曲以及园林等艺术中应用极广。它匠心独具地借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景”的艺术手法, 借情与景的统一, 深刻地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感悟, 使审美主体超越感性具体, 进入无限广阔的艺术化境。在中国人的情思中, 春夏秋冬, 山水石林, 风花雪月, 鸟兽草木, 都是审美对象。这些自然审美对象一旦与人的审美情感交融在一起, 进入到艺术领域, 便形成了一个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意境美的世界。也就是, 人的审美情趣融于自然事物, 便形成意境。比如它融于诗, 就形成诗境;融于画, 就形成画境;融于园, 就形成园境。因此, 人与自然的审美统一, “情”与“景”的审美统一, 就是意境。

1.3 什么是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就是通过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水乳交融, 融入审美情趣, 构成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 使游赏者游览时触景生情, 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2 园林意境的特点及当代审美价值

2.1 天人合一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几乎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再现, 它山环水抱, 曲折幽深, 一切都讲究自然之理, 成自然之趣。不仅花草树木、水池山壑尽量保持自然之原貌, 即使人工建筑、人为堆叠也尽量顺应自然之理而参差错落, 力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使中国园林“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而“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哲学观在造园艺术中的突出体现。所以中国园林多从自然界中寻找美感, 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花草、植物等方面, 中国园林都讲究追求顺其自然, 着力显示自然天成之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成为中国造园艺术最大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和风格上属于自然山水园林, 但又绝不是简单的自然再现或模仿, 而是在造园者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 通过提炼、加工、概括、典型化,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按照人的感悟、审美创造出来。造园者意图通过“畅神”、“移情”等高层次的审美方法, 使自然景物人格化, 达到物我两忘、“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所以, 中国园林的美既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美, 也不是一幅简单的风景美, 而是一幅富有丰富意蕴的意境美的图画。就好比中国古代的画家, 即使是画一块顽石, 几根参差的竹子, 也要不局限于有限的对象, 而是在画“真”的基础上, 极力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并凭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去抒发他们的人生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这种独到的自然美, 就是在崇尚自然的同时, 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 创造出令人神往的美的意境而形成的。

所以在园林的造设中, 我们往往注重山水、花草、树木的位置、外形、颜色、香味, 以呈现出自然之美。比如在园林风景布局方面, 有的突出枫树, 红叶秋思;有的突出梨树, 银花素裹;有的突出古松, 沧桑挺拔;有的湖岸边植垂柳, 婀娜依依。有的利用花色、花型的四季变化, 使得四时有景, 创设出不同的意境氛围。[2]这些设计得意于古人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 在呈现自然之趣的同时, 注重获得意境美的享受。

2.2 曲径通幽的意境美

曲径是中国园林游览路径的典型形态, 曲径不仅“曲”, 而且“达”, 是通此达彼的。在这条曲径上, 既要迂回通达, 引人入胜, 又要曲中有直, 曲折有度。随着脚步的移动, 前面总会出现情趣不同的幽境, 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探寻品鉴, 给游览者以“为游不足”之感。曲径之妙在于:从静的视角看, 它富有画意, 能提供美感;从动的视角看, 它既延长了路径, 迂回地延伸了园林的有限空间, 又使审美主体放缓脚步, 多视角多方位地观赏园林美景。[3]正如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径莫便于捷, 而又莫妙于迂。”

中国园林这种顺其自然, 曲径通幽的意境, 一般是通过“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即突破较小空间, 进入无限大空间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园林建筑、亭台楼阁、园墙、假山、花草树木, 它们的审美价值重要的不在乎这些物体本身, 而在于它们能够引领游览者从视觉观赏的小空间进入到思维畅游的大空间, 在空间变化的各种对比与交替中, 情随物移, 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从而丰富了游览者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体验到“曲径通幽”意境美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今天的园林营造也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草木等分隔空间的方式, 创造了别具匠心的深远的园林意境。

园林中营造曲径通幽的意境还可以通过“欲露先藏”的抑景手法来实现。这本来是中国传统绘画手法中的一种, 即反对一览无余, 主张欲露先藏, 讲究含蓄有致。在园林中, 造园者常常利用假山、树木、园墙把后面的景物隐藏或遮掩起来, 然后再让游人一步一步地看到里面最美丽的景色。这样, 园内景物相互关联, 互为掩映, 就构成了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意趣无穷的胜景。如苏州拙政园, 就具有藏露适宜, 平中见奇的特点。进门首先是一座假山, 挡住视线, 是为藏。越过山洞, 至远香堂南的山池, 主景隐约可见, 是半藏半露。等几近远香堂, 主景映入眼帘, 是为露。这就使得园内景观层次分明、丰富、意境无穷。[4]拙政园的抑景手法也成为我国园林造景的典范。

中国园林这种反对一览无余, 善于运用抑景藏景的艺术手法, 将园林景致处理得先藏后露、繁复多姿, 给游览者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从而能增加游人的兴趣和新奇感, “欲露先藏”成为一种营造含蓄、深远意境的有效的造景手法。

2.3 虚实相生的结构美

与欧洲园林的整齐划一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虚实相生的结构美。欧洲园林通过人工修剪, 通过对称的几何图形, 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 而中国园林则讲究虚实相间、疏密有致。表现在空间处理上, 闭合是实, 开敞是虚。虚虚实实, 变幻莫测, 加强了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经常采用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来造成视觉上较大的景深。比如在狭窄的天井侧面、粉壁墙和隔断前, 种植竹子、芭蕉、灌木等绿色植物, 搭配假山奇石, 使之形成一幅立体的画面, 用来打破视野上的单调感和局促感。另一种经常采用的手法是景墙开窗, 即在园林的围墙上, 走廊的一侧或两侧的墙上, 常常设以漏窗或者花窗, 即在窗上雕以带有民族风格的各种几何图形, 或雕以民间所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 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 形成漏窗。透过漏窗的窗隙, 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透过漏窗, 墙外景色半隐半露, 被引入园内, 加强了景深的空间感, 增加了游览者的视觉感。另外, 还有假山留洞或者在墙上做一个假门的手法, 形成框景效果, 使园林的空间灵动而富有生气, 造成别有洞天的错觉。

在今天的园林营造中, 也常常借助园中建筑物、廊、墙、树木、山石……把空间分隔成为若干部分, 以丰富空间的层次感, 增加景深感, 取得特殊的意境效果。

2.4 情景交融的形象美

相对于西方造园艺术中对“形”的重视, 中国造园则更加注重“景”和“情境”的结合。“景”属于自然物态的范畴, 是大自然中美丽的画面, 但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中, 衡量景美不美的最高标准不是看它逼真不逼真, 却是要看它能不能借景来触发人的情思, 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情景, 即“意境”。

中国园林审美意识中这一特殊的追求, 是源于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 文人、画家的相继介入, 使中国造园艺术深受诗词、文学和绘画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 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携带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营造景与情的交融, 追求高雅独特的意境。

所以, 中国园林在设计、建造中, 往往不是单纯地为独景而设景, 而是将山水美与人的道德情操美交融在一起, 使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 从而使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景时, 寄情山水, 与自然融而为一, 从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 得到思想、情感上的愉快, 获得美感。

比如园林造景中常常选用的梅、兰、菊、竹, 它们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 表现了文人对生命意义的美好感悟, 成为感物喻志的典型象征。梅, 高洁傲岸, 象征着隐逸淡泊, 坚贞自守。兰, 幽雅空灵, 象征着一种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竹, 虚心有节, 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 冷艳清贞, 象征着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古人在造园植木时, 就常常选用梅、兰、菊、竹这些花木, 加以比拟, 与寓意联系在一起, 寓意造景, 营造出陶冶人的思想感情的美好意境, 对创造园林氛围非常重要。

今天, 我们游览园林, 会发现花草树木的造景仍常常借助于梅、兰、菊、竹这一类植物, 人们借助它们所特有的姿态美和特性美, 寄托千百年来人们所赋予的美好象征, 传达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形成寄情景致的意境美。

同时,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也起到了营造意境美的作用。匾额、楹联、诗文等不仅能烘托园林景致中的主体, 形成古朴、典雅的气氛;同时又能起到人们对意境的鉴赏指引, 比如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点上题名咏记, 用来点明设景立意, 抒情喻志, 就可以对园林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留园“长留天地间”, 怡园“可自怡斋”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它们既传达出园林的艺术形象, 又吐露出作者的心声和造园的匠意, 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意境美的效果。

今天, 在园林营造中, 人们总喜欢使用一些富有诗情画意, 富有神韵风致的美丽辞藻来给人们所喜闻乐道的景点命名, 这种做法无疑是受到了对意境中情景交融追求的影响。比如“红荷湿地”“暗香疏影楼”等等, 它们美丽的辞藻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内涵, 已远远超越普通的咏景抒情的文字, 而成为园林艺术所特有的意境创造手段, 文景相加, 构成美丽的意境, 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3 结语

中国园林艺术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营造出世界上最迷人的园林景致, 它们顺应自然, 曲径通幽, 富有诗情画意,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对意境的追求使然。今天,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园林美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园林意境不仅要继续借鉴和学习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 更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具有时代精神, 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丰富和完美, 使意境在园林的布景与营造方面发挥更大的表现空间, 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同样, 意境, 这一艺术的审美内涵, 为世界艺术表现领域, 增添了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 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审美理念, 对东西方审美理念的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意境表现形态, 发掘意境的审美价值, 应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

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通过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水乳交融, 构成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国园林是大自然山水美景的再现, 但绝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模仿, 不是孤立的风景的美, 而是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与审美, 将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意境”巧妙地融入到园林创设之中, 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 创造出的一幅富有丰富意蕴的意境美的图画。中国园林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曲径通幽的意境美、虚实相生的结构美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

关键词:园林,意境,园林意境,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高照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年1月, 50

[2]郭春梅.浅议中国园林的意境之美[J].科技视界, 2011年8月, 第24期, 148—149

[3]高照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者:曹胜利, 2009年1月, 54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篇7

关键词:东方插花;中国古典园林;审美

中图分类号:TU986.1

东方插花采用师法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手法,利用自然花材的姿、质来体现作品的美,注重花朵及茎、叶的个体美来达到作品的自然韵致, 注重线条,在色彩上注重疏淡雅致,并且注重作品的诗画意境,主要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日本花艺由中国传入)。中国古典园林以满足居住与游赏等多重需要为目的,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 ,是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东方插花与中国古典园林都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只是它们造型的对象不同,造型的空间尺度不同,它们都属于集多门艺术的一种综合性创作艺术,同样它们也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插花与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一些共同的审美追求。

一、东方插花与中国古典园林都追求自然美

“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既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点,也是东方插花艺术在总体艺术特色和评价标准的理论依据。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也是中国插花的最高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插花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理想目标。东方插花,或浑厚而沉雄,或温馨而细腻,或热烈而含蓄,或平凡而出新奇,这些无不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启迪,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创造的来源是中国人内心深处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和宇宙意识,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自然和人是不可分割的,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建造中则是以崇尚自然为主旨和目标的造园理念,从整体倾向上看, 总是尽量地亲近大自然和融入大自然, 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的痕迹而追求浑然天成的美。

不论东方插花还是中国古典园林都崇尚自然,善于从自然中吸取艺术精华,但决非简单地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 、抽象和概括,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 ,是自然美的内在秩序的再现 。

二、东方插花与中国古典园林都体现了形式美

东方插花与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空间艺术,都可以进行视觉、嗅觉、甚至是触觉的感受,但还是以视觉欣赏为主。东方插花与中国古典园林美则是通过形式美来体现的,而形式美又是由它们的布局构图造型来表现。中国古典园林在整体布局时一般采用自然的、没有整体中轴线的、不对称式的布局形式,给人以真山实水的空间感。江南的私家园林是一种彻底的自然式布局,山环水绕,“景到随机”,极具自然之致。虽皇家园林为了表现皇权至尊、肃穆氛围,在园林的局部采取中轴对称方法布局,但园林从整体来看仍然是自然布局。如颐和园仍是北山南水、山水相依的园林构架。相通的是东方插花在造型上不求规则化,在情势上任由发挥,已达明示主题为度,外形轮廓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虽然有直立式、倾斜式、平展式、下垂式等4类基本构圖形式,但并没有严格的不变格式,通过高低错落、动势呼应、俯仰顾盼、刚柔曲折各得自然之妙形成变化万千的不对称图形,外形轮廓不拘泥一定的形式。在东方插花中,多采用不对称、不均衡的构图形式,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或生活中,人们的视觉习惯感到不对称、不均衡的事物具有动态的趋势,显得生动,活泼有生机。而对称、平衡的事物虽有稳重的静态美,但在某种场合显得四平八稳,过于呆板。中国古典园林及插花在具体形式上可以是“有法无式”或“一法多式”,虽然它们在布局和构图上都采用的是不规则式,但它们也同时遵循着一定的原则,通过这些原则和方法体现着它们于视觉上所期待的形式美。

三、东方插花与中国古典园林都追求意境美

意境美就是情、理、形、神、韵的统一。东方插花将花材视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个体,因此花材不仅仅是插花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基础,而且更是表现意境美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文人插花,喜欢将花材“人格化”甚至“神化”,利用多种传统花材的象征寓意,寄托情思,抒发情怀,创造意境。东方插花的创作和欣赏也往往将意境是否深遂作为判别作品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是以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为上品的,能够传达出无限的景外之景,弦外之音。使人们在欣赏了作品外在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并得到视觉的美感享受之后,进而步入美妙的意境之中,从而产生“文己尽而意无穷”,“神似胜形似,无声胜有声”的感叹。所以中国插花讲究含蓄,认为“藏之愈深,其境愈大”,会加强与加深意境的感染力。

中国古典园林很早就重视神似与韵味,追求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展现出一种朦胧、含蓄的美,追求一种意境,最终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园林中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它常常用诗词、典故和楹联表达意境 。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书画、题记不仅是一种烘托园景主体的装饰,同时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运用于意境鉴赏的指引,记述抒情喻志、命名点题,对园林景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比较恰当地表现出造园家及园主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例如,拙政园中有一处临水建筑称为“与谁同坐轩”就是取自宋代苏东坡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体现古代文人清高不群、壶中天地的人生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主张情景交融的审美理想。 比德思想也渗透入意境。

[1]赵爱华. 画境与园景——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关系之探讨[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2008:1-43

[2]王志东,陈佳瀛,陈艳华. 论张莲芳大师传统插花艺术风格特点[J]. 园艺与种苗, 2012(3):8-12

[3]朱迎迎.中外插花艺术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1-64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探究 篇8

在人与自然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古人慢慢地对自然环境产生了独到的见解,并对其进行升华进而形成了自然美的思想观念。这在后来的很多思想观念中得到了印证,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追求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追求与园林景观的构建不谋而合。这种天人合一包含着大自然对生命的养护,和生命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生生不息。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体现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同时它也对各个领域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就能找到它的影子。

我国古典园林较为注重因地制宜,选择园林建筑地点时,通常都会恰如其分地将有利的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起来。然后将建筑物与流水、山石、植被等进行别具匠心的组合布置,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它以大自然的美感为依据概括和浓缩而成,是自然之美的一个生动缩影,虽然它的建造由人来完成,但其具有的神形都是从自然环境中抽象而来,从这种意义上讲,其创作和自然天性并不冲突,它是以自然的内涵来更好地表达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是其基本元素,将其作为园林的骨架,通常是以天然的土石来砌筑假山,创造出层峦叠嶂的美感。假山造型虽小,但其能传递大山之神,表现出厚重的韵味。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能给园林带来灵气,既是园林的一景,又能够对周边的环境温湿度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古典园林中,水存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比如溪流、湖泊、瀑布等,不同的形式带来不同的意境,像涓涓的溪流、如镜的湖面、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赋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命。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点缀在山水之间,起到修饰的作用,同时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统一。为了能够更好地塑造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物的形态也较为丰富,对不同类型的山水环境和地形会辅以相应的园林建筑物对其进行修饰。像在古典园林中,楼阁通常会建造在较高的地方,站在此处既可俯瞰全园的美丽景色,又可眺望远处迷人风光。在亭的布局上既有屹立在山顶的,又有紧贴水畔的,别具匠心的选址让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2 注重园林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中国古典园林是关于环境美化的艺术创作。人们进行房屋的建设是为了能够很好地避免风雨雪的侵袭以及各种野兽对人类的侵犯,这主要是从建筑物的实用性方面来进行考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和自然环境进行分离,但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成员,不可能和大自然完全地隔离开,为了能够在建筑物周围留下与大自然交流的空间,人们用栅栏和围墙把大自然的一些空间圈围起来,这样可以在其间进行种植与养殖,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既能与大自然亲近,又不会受到野兽的侵袭,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园林。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人们更加注重园林的审美性要求,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

中国古典园林从其艺术功能看是物质文化的享受,建造的房屋用于居住,山水亭等用于休闲游赏。这与一般的诗画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园林的实用性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休闲娱乐的空间,同时其优美的布局环境还会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与人的心灵相联系。园林在实用性中也蕴含了其独特的审美性及丰富的文化价值。像连绵不断的小山丘,蜿蜒流淌的小溪流,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等这些都恰如其分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体现出了曲线之美。这些优美曲线的运用来源于大自然,曲线具有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特征,从曲线中体现出一种无为的境界和自然的气息。

3 空间艺术的创造

园林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空间是三维的,这与其它平面的艺术创作有本质的区别,它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受更具真实性。同时,园林景观和一般的建筑物艺术相比,其存在的形态也有较大差别,一般的建筑物艺术在建设完成后是固定不变的,但园林景观会因时因季而变化。园林艺术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空间布局的不同和季节时间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园中的景观应时而生,应时而变。园林的大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通过山、石、水、木和房屋等的有机组合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圣景,整个园林空间的开合有致,通过巧妙地运用山、石、水、木等对空间结构进行分隔,同时在其间用亭台楼阁以及回廊等进行联通,这样创造出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空间艺术效果。各种中国古典园林各具特点,像山前山后风格截然不同的北京万寿山,它的山前较为开阔,而山后则比较幽邃,呈现的景色对比分明。在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要营造出小中有大、虚实结合的感觉,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景观。

4 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自然的人格化的美学思想,将自然景观之美与人的精神思想相联系,人们之所以能够被美丽的山水所陶醉,是由于其蕴含着与人的内心世界所追求的事物具有一致的品性。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置时,以保持其自然状态为原则,追求高雅的审美意境,突出其具有的自然属性,真实地展现其韵味。借助园林的植物和山石来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美,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态展现其特征并给人们以启发,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洗礼人们的内心世界。从古到今,文人们都对植物有特殊的感情,借助它们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莲衬景的景观也是较为常见的,像西湖、圆明园这些被人们熟知的美景中都有莲的点缀,而它美丽的花苞所蕴含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君子品质被后人熟知。另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园林造景植物是竹子,它使我国的园林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竹子历经四季的风霜雨雪依然翠绿长青,枝叶繁茂。竹子的结构笔直而中空外坚,虚实一体,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身正坚毅且虚心向上不谋而合。

5 诗情画意的意境创设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在这一美学中包含了对园林意境的创作和赏析,古典园林意境中也体现着中国古典诗画的艺术美学。在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很多都是来自诗人与画家,他们是古典园林的艺术家,这也正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某些布局创作依据诗文和绘画的原则来设计的重要原因,这些文人贤才在进行园林布局时特别注重其神似和韵味,清新淡雅、飘逸浪漫、朴实自然是他们的共同追求。通过这些展示出含蓄和朦胧之美,使古典园林艺术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因此,也常把古典园林美誉为凝固的诗文和立体的画卷。在古典园林中布置的木匾、诗画和石刻碑文等可以凸显园林主体,带来古朴典雅的装饰效果,还可以用文学的方式引导对园林意境的赏析。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将他们丰富的感情和志趣通过园林景观的布局反映出来,园林中蕴藏着他们的心声和灵魂。而当人们在进行赏析,也常常会将所见到的景观与内心的感情相联系,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从中领会出个人独特的感悟。

通观全文在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分析中,能够发现古典园林中融合了山、水、石、草木以及建筑物等,通过对它们别具匠心的组合,表现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虽经人类的雕琢但却依然符合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要求。因为其本身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效仿,而是在其中融入了人类的感情和智慧,它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任,表现出了国民所特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要求,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彭江林.试论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及开发策略[J].艺术科技,2012(3)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篇9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境之美,教学元素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璀璨夺目的明珠,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客观性的“解读”, 即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字面意思, 在此基础上围绕“写了什么” (内容) 、“怎样写的” (技巧) 、“为什么写” (效果) 三个问题拓展与掘进, 进行联想与想象, 并加以提炼概括, 使抽象的具体化, 使简约的丰富化, 使隐含的明晰化, 时代作品的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情境。二是主观性的“评价”, 主要是在“解读”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辩证的优劣分析与评判。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并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呢?

第一、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物境一, 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 神之于心。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情境二, 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意境三, 亦张之于意, 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 “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 “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 “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 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第二、弄清楚“意” (情) 与“境” (景) 的主要特点和关系

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 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乳交融。需要指出的是, 在意境的形成中, “景”是基础, “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 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 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 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 所以, 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

第三、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

(一) 触景生情, 情随境生———空间美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 因遇到某种物境, 触发了某种情意, 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如“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 诗里鸡声、茅店、月光、人迹、板桥、霜冻, 原也是具体的物象, 诗人借助于对这些物象的描写, 却在我没眼前浮现出一幅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动情景。

(二) 移情入景, 景中生情———动态、传神美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 在接触物境时, 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 又借对物境的描写, 把它抒发出来, 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遭遇“鸟语花香”, 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 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 杜甫见花开流泪, 闻鸟语惊心, 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 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 统一客观, 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命活力的, 作为反映现实的艺术空间———意境, 必然会突出地体现一种动态美、传神美。

第四、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

(一) 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

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 这些客观的景物, 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 即意象, 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如“梅”, 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 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 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 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 星能传恨, 水喻愁多;松喻坚贞, 荷、兰喻高洁, 菊喻隐逸, 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 又显轻薄, 更表惜别怀远等。

(二) 展开联想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 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 词语与词语之间, 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 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更好地去赏析诗歌的意境。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 但是, 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 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 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三) 明确答题思路

不同的命题形式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如果是笼统地简要分析意境, 必须遵循答题的一般思路: (1) 描述诗歌的意境。 (2) 概括意境的特点。 (3) 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如:杜甫的绝句二首 (其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意境。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 (1)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 (2)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 (3) ) 。

浅谈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意境 篇10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文化背景,诗画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园林艺术, 它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门类一起发展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内涵。其发展大致可分成: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自然时期”, 唐宋时期是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

一、我国古典园林审美意境的源头

在唐代, 中国由汉代开始的园林发展进程中, 此时期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重游乐和赏景的作用;二是绘画技术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互相促进。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就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探求重在寻求自然界中某些能与人的审美情感相契合并引起共鸣的方面。中国人认为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 而是强调用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来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 这体现了我国的自然审美观, 但并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 而是建立在深切领悟自然美上的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的创造。这种创造是顺应自然且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我国古典造园十分注重“景”和“情”, 景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是这些景物能否触发人的情思, 使人能感受到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这才是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 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 意是寓情, 境是遇物。情由景生, 景由心造, 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意境”可以赋予艺术以灵魂和生气, 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 玄外之音, 画外之境, 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 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

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 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 “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追求其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古典园林造园的文化背景

中国园林自从唐代出现了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 及至现代, 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 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 蕴含着誉谓“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中国文学与文学、绘画自古以来互为表里, 彼此借鉴, 交互引发, 相资为用。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 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的艺术瑰宝。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 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甚至可以说中国园林是沿绘画的脉络而发展。中国古代没有造园理论专著, 但却有丰富的绘画理论著作。其中绘画理论所遵循的原则“外师造化, 内发心源”对造园起了指导作用。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 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死板的抄袭自然山水, 而要经过艺术家的感观来取其精华。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的路子, 追求的是诗画般的境界。园林造景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那些符合自然天性的有丰富意蕴的东西, 因此中国的造园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布局千变万化, 整体和局部之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 结构松散, 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有意识的藏而不露, “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等, 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除绘画外, 诗词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同样深刻。自古有诗画同源之说, 诗乃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 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 而他们反映的必然是当时社会的哲学观和伦理道德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汇合而成的重情义, 尊崇自然、避世和追求“无为”促使文人形成其特有的趣味、风度、气质和情操, 而这些, 显然都离不开“情”。这也就从源头上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论述:“世之笃论, 谓山水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 有可游者, 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 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还有绘画理论中的“移天缩地”、“小中见大”和“咫尺之图, 写千里之景”等等, 中国山水画的超时空概念, 融注入园林的景观空间, 极大地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

上一篇:大学比专业更重要辩论下一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