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比专业更重要辩论

2024-10-06

大学比专业更重要辩论(精选8篇)

大学比专业更重要辩论 篇1

立论

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Pack2ard),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Hutchins)指出:没有充分的通识教育做基础,专业教育就只能培养出一些没有教养的专家。

2、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构成本科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密切相关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我们不应把两者割裂开来、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要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它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作用 通识教育是基础,是前提;专业教育是通识基础上的知识掌握的深化,要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两者缺一不可

通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

3.通识教育的意义:通识教育无论对哪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它实际是让学生学做人、学做事。

实行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很多优势。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独立学习、如何分辨是非;使学生变得更加智慧,聪明的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2002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以“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特色”为题的讲话中指出:“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价,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你无法预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形式是什么。……正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到哪一类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可见通识教育的重大意义。实行通识教育是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需要。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日益加强,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单纯的专业性人才已经不再符合其发展需要。另外,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与支持,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后盾,因为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综合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攻辩问题

1.既然对方辩友认为专业教育更重要,那么请问美国大学大

一、大二两年时间里先集中修习通识课程,之后再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也采取了这种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的“大类培养”模式,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学校,请问您怎么看?

答: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前面1-2年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真思考个人和学科的关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认识学科的机会,培养自己更全面地看待知识、更正确地对待生活的观点,而这正是通识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个人、看待世界的功能之一。高校要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实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当中去学习,当然具体操作还是要看其成绩来决定

自由辩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也曾指出:“如果专家受过广泛的教育,那么,必要时他就能通过自学来掌握新的科学而无需学习新课程。所以大学应反对过于专业化的倾向。专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总体发展,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但通识教育并不是排斥专业教育,一定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专业教育更侧重于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因此,通识教育是比专业教育更加综合的教育形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照搬前苏联而来,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程多,通识课程少;专业划分过细,学科知识狭窄;灵活性不足,通识科目种类单调。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人们逐渐体会到了本科教育中知识结构不合理而招致的缺陷: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变通性不足,适应性差;创造性不足,工作能力低下;道德及法制观念薄弱,心智、个性发育不良。究其原因乃是,僵化、教条的体制或多或少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成长的规律,违背了人性至美的原则,也违背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的古训,它偏离了教育的直接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人的道德品质、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而只有通识教育才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正体现[6]。

我国所有的商学院、法学院都是本科教育,而在美国,只有本科特别优秀的人才能考入这两个学院,因为它们考分非常高,这样一来就一箭双雕、两边都可以保证:只有本科通识教育学得好,才有可能考入法、商学院;同时也保证了进入法、商学院的是通识教育中付出努力比较大、天资可能也比较好的学生。我们谈通识教育,我觉得一方面通识教育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也很现实,现代社会有很多和传统社会不一样的地方,不可能完全按照从前的那一套。通识教育基本上是针对现代性问题,是针对现代社会特有的问题而制订的、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如欧内斯特、德里克?博克(Derek Bok)、克拉克?克尔(Klark Kerr)等人认为,在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和社会发展日趋专业化影响下,知识已经处于分散、零碎的状态,这严重违背了整体知识观原则,整体知识观认为全部知识应该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

大学应该树立整体知识观思想,构建完整的本科课程体系。应该教会学生超越割裂的事实,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要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使学理、学工的学生懂得一些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学文的也懂得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促进文理知识的融合。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理交叉学科的学习,突破专业教育的局限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学会应用“其它学科的视角、方法和语言”来看问题。要让学生在研究和探索各类现实性问题的过程中,从其它学科中吸取方法,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7]。(3)实行通识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大学教育由原来的重视专业教育转变到通识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在社会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大学培养的人中有许多都正义感、责任感淡化,是非混淆,道德素质低下;有许多动手能力弱,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创新精神。大学应经逐渐失去了他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必然要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这种文理分割的结果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不够。一方面由于缺乏通识教育课程长远的预期和规划,另一方面因为目前的教学资源很难根据学校统一要求与规格开设相关课程,课程建设与管理在总体上表现出系统性的缺乏。

3、实施通识教育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法的客观要求。大学的培养 目标要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相匹配。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造就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见 识、博雅精神的人才是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应该努力保持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但在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专业教育具有强大的势力。教师和学校的声望都 来自专业,学生求学的动机也为职业做准备,通识课程常被视为广博空疏,不切实际而受到 贬低。通识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的办学思想,大学的动力源泉。

哈佛大学的传统是重视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哈佛的理念是:最佳教育是开放式、创造性教育,它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与能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善于深思熟虑,有理想目标和洞察力,成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美的、成功的人。

斯坦福大学明确以博雅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目标,该校要求学生们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与修养,要“均匀”,即接触不同学科,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观念与价值。

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通识教育还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因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北师大为例,他们把能力素养课作为通识教育五大模块之一,强调让学生必选和通选,同时与国家人事系统的专业资格证书自愿培训相结合,从而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包容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即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感谢对方辩友精彩发言,但是您观点却太过于短视,而未从大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论证。

我方实在不敢敬同。下面,我来一一指出您的偏颇之处吧。

1、混淆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概念:从本质上看, 学科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科专业理论体系为出发点的;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这里说的是“ 本质上” , 并不是说学科专业教育不考虑职业能力, 或高等职业教育不考虑理论体系。学科专业教育要求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面较宽广;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量和内容“ 够用”既可。学科专业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高等职业教育则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较多、较高;学科专业教育则相对要求较低。

2、割裂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 而是相互包含、水乳交融的关系。后者包容在前者之中, 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而不应游离之外, 或与之并列, 甚至与之对立。首先,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 人必须有谋生之技, 方能择业糊口———这实际上是价值合理性教育与工具合理性教育的统一。通识教育应该既有宽度也有深度, 学生既广泛涉猎多门学科又致力于某一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 在当前职业变换非常频繁的情况下,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宽口径的专业人才更能灵活地适应工作转换。再次,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 即使是学习专门技术, 也关涉到学习者其他相关禀赋的发展以及学习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感悟。

总结 3请对方辩有注意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对大学生而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谁更重要 ”。这个辩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然后我们才能讨论他们谁更重要。而对方辩友却反复纠缠于“应不应该实行通识教育”这一毫无意义的问题上。我方可否认为对方辩友根本就没有理解今天的辩题呢?

4.对方辩友强加因果,认为当下大学生出现的等等问题都归咎于通识教育,而对方辩友自始至终未能举出一个由通识教育本身带来的弊端,这些片面观点又如何让我们信服呢?

5对方把辩题中的“对大学生而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谁更重要”的讨论缩小到“大学生通识教育带来的恶果”的讨论,如果要证明这些负面效应,我想在座观众能找出比对方还要多的材料,但我们的目的只是发现一小部分由于主观偏差而带来的弊端,就因噎废食而否定通识教育吗?显然不是,我们今天辩论的目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大学通识教育的意义,同时了解到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从而趋利避害,更全面的认识通识教育 和专业教育啊。

我方无意指责对方,只是作为友善的辩友,希望纠正对方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让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孰轻孰重下面由我带领大家拾起心中的激情,在古今中外的历史的长河中重温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

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美国著名大学阿默斯特学院院长米克尔约翰认为一所大学“如果只教会一技之长而不能培养出掌握完整知识、具备较深见识的人,那么大学就降为造就营造手工匠的作坊了”。[5]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认为通识教育应致力于全人的发展,他认为“就青年而言,无需教会他们一切,但要帮助他们获得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及方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人力(manpower)的形成,而是全人(manhood)的发展”。

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 我国台湾著名学者黄俊杰教授提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 也就是一种完成‘ 人之觉醒’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美国一项针对全国本科生调查表明,跨学科课程能够巩固特定领域及学科的知识,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与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专业或技能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8]。

总之,中国现代通识教育,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体现道德人格、知识智力、实践能力平衡发展的教育思想,贯彻“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传统精神,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造就人才。通识教育力图培养出具有现代精神和国际精神、高素质、多识博闻的学生。其基本目标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合格公民,使接受过通识教育的学生,在家庭中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成员;在社区中是一个合格居民;在社会中是一员健全且能承担责任的人。在高等教育逐步平民化的当代中国,经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方法,在毕业时把握和了解科学、技术、文学、政治、经济、商业、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学科前沿的基本结论,充分了解中国国情,熟悉世界状况与格局,成为爱国进步、诚信质朴、务实求真、见多识广,有恢弘的中国气度和健全人格又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们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通识教育犹如奠基,专业教育好似建楼;通识教育让人有灵魂、有眼光,专业教育使人有能力、会动手。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通识教育被许多人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境界。在经过基本教育和为职业生活做准备的专门教育之后,人们以一定的专门知识领域为基础,向外迅速汲取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使心灵的内涵不断加宽加深,生活的意义及价值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因而能在自身所受的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变成专业的奴隶。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中国的通识教育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倡导道德人格培养与知识文化教育的统一;倡导技能技艺培养与审美艺术教育相协调,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

大学比专业更重要辩论 篇2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1号,下称《制定办法》)实施前,我国大学曾经经历过一轮章程制定活动(1),不少章程文本死于腹胎,少数公布生效的章程也陷入认可程度差且流于形式、甚至沦为一纸空文的尴尬境地[2]277-27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核准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政法厅〔2014〕2号,下称《核准通知》)指出:“章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章程核准后的执行机制建设,保障章程在高校管理和办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章程实施本质上是一种具体的公共政策实施,而公共政策是一个因变量,其实施“要受到各种执行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可获得性,执行者的价值、利益关系与能力,政策受众的认可程度等在内的多种变量的影响制约”[3]。为避免新一轮大学章程建设重蹈覆辙,制定有效的章程实施机制显得异常迫切和重要。大学章程制定后不可能得到“完美执行”(2),但有必要以“完美执行”为标杆,朝着这个标杆努力,提高实施效果。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办学自主权

《制定办法》第八条规定“章程应当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健全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与监督机制”,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来看,政府行政权对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钳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惯性使然。因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赋予大学自主权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大学的发展,政府自身无力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希望通过放权的形式达到减少政府责任的目的[4]。也就是说,政府赋予大学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并非出于尊重大学法人地位、促进大学健康发展需要,而是一种无奈的策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提出了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实践中,最近几年大学的办学自主权确实得到部分落实和扩大。如浙江省从2014年起,全省各高校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国家、省有关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规定,按照分类评价的原则,全面开展教师各级职务自主评聘工作,高校可以“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5]。浙江省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较为有效地落实了《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大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的自主权。但整体来看,我国大学依附于政府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新型政校关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大学办学自主权之所以成为久拖不决的政策难题,主要源于宏观制度环境的制约、行动者认知方式的制约以及制度的历史累积效应的影响[6]。也是因为大学办学自主权尚处于“制度构件”状态而未形成完整的“制度结构”,无法摆脱对政府高教行政权的依附地位[7]。因此大学章程的实施应从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开始。

现有经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大学章程,有关大学权利的规定本质上是一种政府通过章程的赋权行为和确权行为,如《西南大学章程》[8]第二章“举办者与学校”第十条规定了学校依法享有“按照学校章程自主办学,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预”,“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定并实施招生方案,自主调节招生比例”,“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10项权利。西南大学是国家举办,由教育部主管,与重庆市政府共建的非营利性事业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政府作为西南大学的举办者,应当“支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保护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预”。实际上,中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确定学校管理体制,依法监督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核准学校章程,监督学校按照章程办学”,“对学校不当使用办学自主权的行为予以处罚或调整”。如在专业设置权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虽然比1999年版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减少了专业的审批环节和审批数量,但大学设置专业的自主权仍不能满足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如其第十条规定,“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其中大学设置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或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须按有关程序和要求报送教育部审批,如果申报材料没有被“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则不得设置相关专业。可见,大学章程规定的大学专业设置权只是教育部行政权辖内的一种不完全自主权。至于招生自主权则更有限,大学只能自主调节招生比例,而最为关键的招生数量仍然是由教育行政权主导、实施招生计划分配。大学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自主权也仅仅是政府对大学定编定岗下的有限自主权,而政府是按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86号)的思维,管理大学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特别是大学内部各级领导干部职数设置。因此,大学章程实施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如果各级政府继续沿用管制大学的政策思维,章程规定的大学各项办学自主权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章程实施的主体责任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是运用中国特色制度的党委领导、党政合作为基础的高位推动,通过层级性治理和多属性治理,采用协调、信任、合作、整合、资源交换和信息交流等相关手段来解决公共政策在央地之间、部门之间的贯彻与落实的问题[9]。大学章程与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章程实施“本质上是相关政策主体之间基于利益得失的考虑进行的一种利益博弈过程”[10],章程实施主体的行为从根本上受利益驱动,主体利益矛盾或冲突的客观必然性导致章程执行不力。在我国大学章程执行过程中,主要涉及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两个层面的执行主体。

第一,落实党政一把手的章程实施主体责任。《高等教育法》及各大学章程均载明内部治理架构,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中,党委书记是政治体制和组织体制中的“一把手”,校长是法律框架内的“一把手”,大学事实上实行“双校长制”。因此,大学的任何政策制定和实施,如果得不到党委书记或校长的支持,几乎是寸步难行。大学章程制定后,迫切需要落实大学党政一把手的章程实施主体责任,因为“政策执行者必须拥有真正实质的权力,而且标的团体也从内心深处衷心服从,这样的权力与服从关系是完美执行的关键因素”[11]。大学章程的主要功能是规制大学权力运行,部分大学的章程制定阻力主要来自大学党政领导,要让大学党政领导积极实施章程的难度可能比制定章程的难度更大。《核准通知》要求“校长要作为章程执行的第一责任人,要把章程执行情况,作为年度述职报告的内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专门报告”。为此,可以考虑制定大学章程宣誓制度,所有校级领导入职仪式上均须宣誓忠于大学章程,维护章程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同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目前只有极个别章程设定了违反章程的责任追究条款,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章程》[12]第八十三条规定章程监督委员会“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电子科技大学章程》[13]第七十九条规定“学校办公室受理对违反本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吉首大学章程》[14]设“章程实施”专章,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常设机构为章程校内执行监督机构,监督章程执行情况,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等的举报和投诉,并按管理权限及时进行处理。”

第二,预防“中梗阻”现象。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现象是指组织中的中层干部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而导致现有的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情况[15]。中层干部在执行章程时需根据本职能部门的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章程条款,由于我国大学政策执行过程普遍存在变通现象,章程执行过程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等问题的可能性很大。为此,可以考虑将章程作为中层干部年度培训的内容之一,专门研讨章程内涵和贯彻落实的办法,撰写体会文章,在大学内部形成从上至下学习章程、尊重章程,依法依章程办事的局面。

三、做好传播解释工作,提高章程认知认可度

公共政策学认为,政策有效传播可以培养政策对象对公共政策的认可、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减少对抗、抵制、抵触、冷漠等不合作情绪,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在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社会变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公共政策在内部传播系统、通过媒体中介的传播和与公众的直接传播中,传播模式由直线模式转向波形模式,由政策宣传模式转向新闻发布模式,由窗口模式转向压力模式,逐步从原来占主导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双向传播[16]。以大学章程建设为契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需要形成广泛共识并得到充分理解,这是章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大学利益相关者对这个目标的认识相互冲突,大学自身的认识也不够清晰,实施起来就有很多困难。大学章程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师生等各层次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认可、理解、信任和支持,《核准通知》要求“高校要在学校主页设置专门栏目、突出位置公布章程并配发解读文章、相关规定;要将章程及其他主要管理制度印制成册,作为新生、新进教师、新任领导干部的培训资料,人手一册,组织专门学习。”实践中,无论是上一轮还是本轮大学章程制定活动,相当部分大学章程制定遭遇了师生等利益相关者的“政治冷漠”,不利于章程的有效实施。2011年,中部一大学高教所受学校第八届“双代会”筹委会委托,承担了学校章程修改工作,以电子邮件形式向全校2500多名教职员工发送了《关于征求〈XXXX大学章程〉修改意见和建议的问卷调查通知》,最后只有8位教职工对问卷进行过作答[2]211。2015年,东部一大学以“《XX大学章程》建设领导小组”的名义在学校办公网发布《关于征求〈XX大学章程〉意见和建议的通知》,提请各学院、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结果没有收到任何意见或建议。因此,开展章程的“普法工作”,使章程深入人心是章程实施的重要一步。

除做好章程传播外,大学还要做好章程“司法解释”工作。尽管大部分已核准的章程设定了章程解释主体的条款,一般规定学校党委会或党委常委会负责章程的解释工作,但只有《北京大学章程》[17]明确规定了学校设立章程委员会负责“(一)对本章程提出解释说明文本;(二)组织制定章程实施细则”。另外,《华中师范大学章程》[18]规定“教育部和学校党委常委会对本章程的书面解释,与章程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大部分章程规定了章程在校内治理制度体中的“宪章”地位,但要使章程真正成为“大学宪章”,落实章程在校内规章制度体系中的最高“法律效力”地位,各大学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为此,要以章程为准则,全面清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不符合章程、在章程中没有依据的,不适应学校改革发展实践要求的,要及时予以废止或者修改;对保留的文件要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的制度体系;要依据章程,抓紧制定或修订好《党委会(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章程》《教职工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等具体规定,形成完整、有效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四、成立章程实施监督机构,提高章程执行力

“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19]为确保大学章程得到有效实施,有必要设立定位正确、职责明确的章程实施监督机构。目前已经核准的大学章程中,只有极个别章程规定了实施监督机构,如《北京大学章程》第五十五条规定学校设立章程委员会负责“监督本章程的执行情况,依据章程审查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章程》第八十三条规定“学校设立章程监督委员会,作为监督章程执行的机构。章程监督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党委常委会聘任。章程监督委员会监督章程的执行情况,依据章程审查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电子科技大学章程》第七十九条规定“学校办公室受理对违反本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吉首大学章程》第九十八条规定学校成立大学章程秘书处,秘书处“根据章程的规定,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与修改,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章程的实施细则,按规定的程序实施。”第九十九条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常设机构为章程校内执行监督机构,监督章程执行情况,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等的举报和投诉,并按管理权限及时进行处理。”大学章程实施机构和监督机构不明确,影响章程执行力建设,章程最终可能沦为一纸空文。因此,各大学应设立章程实施监督机构,比如成立章程委员会,明确党委书记为委员会主任,副书记、校长等为副主任,章程委员会下设秘书处,挂靠党委办公室,秘书长由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秘书处同时负责章程的解释工作,对学校出台重大改革发展决策、制度规范,进行依法、依章程实施合法性审查。

五、谨防章程实施中的偏差行为

大学章程实施中容易出现章程变通、章程不实施、章程虚实施、章程假实施、章程过度实施等偏差问题。第一,章程变通。大学章程变通是公共政策变通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政策变通是我国公共政策实施中的普遍性问题,“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实施者未经原政策制定者同意与准许,自行变更原政策内容并加以推行的一种政策行为”(1)。政策变通是一种选择性政策实施,有利的就贯彻实施,不利的则有意曲解乃至舍弃。大学章程实施需根据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章程本身和校内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要以章程制定的“立法精神”“立法原则”为依据,但同时要警惕学校层面领导和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可能作出“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类变通。第二,章程不实施(2)。章程不实施是大学治理主体将章程文本束之高阁,不依据章程规定行事,章程文本内容无法转化为具体治理行为,章程目标零实现。章程不实施是上一轮大学章程制定中的普遍现象,章程在治理实践中沦为一纸空文。第三,章程虚实施。章程实施中避重就轻、避难就易,选择一些短时间容易实现的学校发展目标作为工作重点,不顾学校发展长远目标和利益,也不顾师生利益和社会效益,唯就业率、科研成果数量、科研经费数量等“大学GDP”增长,借助于一些惩罚性、威慑性、恐吓性的政策工具不遗余力地实施章程。第四,章程假执行。章程实施中另搞一套,不使用实质性政策工具来实现大学发展目标,象征性实施章程。第五,章程过度实施。在治理活动过程中附加不当内容,使章程治理调控对象、范围、目标等超越章程设定的条件。如在职称评审中,不顾章程有关教师权利规定,置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利益不顾,随意拔高职称申报业绩条件,强调大项目、标志性成果等。在教师岗位聘任和岗位管理中,过度强调科研GDP,导致聘任政策不具有普惠性价值,事实上成为极少数科研精英的利益获取工具,成为小群体利益公共化的工具。

六、结语

刘敏:“天性”比专业更重要 篇3

辽宁文化艺术学校进入决赛的群舞《一条大河》得到了刘敏的肯定,原因很简单:“它完全是以青年人自己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一个革命的主题,也许这些年轻人所展现的舞蹈技巧并不完美,但它同样具有一种清新的美。”

这正是刘敏的舞蹈观:“我们并不需要这些年轻的舞蹈者一定要把腿踢得很高、很直,如果一定要追求技巧的极至的话,你完全不需要来参加这个比赛,只要去参加‘桃李杯’就好了。在校园舞蹈大赛上,所要做的就是发挥与你的年龄相契台的理解力和天性。”刘敏不建议让这些太过年轻的演员们去表现那些超越他们理解力的舞蹈作品, “他们会因为不能够理解作品,而只是流于对肢体语言的外在模仿,这显然不是校园舞蹈大赛想要的结果。

刘敏认为,学舞大体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只是模仿;第二阶段从肢体形态上升到一种肢体语言;第三阶段,则从肢体语言提升到一种与自身阅历经验相结合的文化层面。要完成这三个阶段的蜕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于身在校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只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如果强加给他一个无法理解的环境,反而不利于成长。

努力比天赋更重要(辩论赛) 篇4

有谁,天生注定就是一个天才?又有谁,天生就是一个蠢才?答案,是NO,没有一个人是生下来就是天才,也没有人生下来就是蠢才。那为什么有人生前举世闻名、家喻户晓死后载入史册,而又有一些人一辈子名不见经传普普通通呢?答案只有两个字:努力不够。我们所熟知的各个领域的已故健在的名人:例如搞科研的牛顿,搞艺术达芬奇,搞体育的刘翔,搞科技的乔布斯,在大家看来,都会感叹,这些人牛掰啊,人才,有别人没有的天赋!但是:试想一下牛顿是一生下来被苹果砸一下,能砸出什么结果?爱因斯坦呱呱坠地的一瞬间能提出相对论吗?达芬奇生下来能那画笔吗?刘翔生下来能跨栏吗?我想乔布斯生下来能打电话吗?不能!他们都是因为兴趣衍生爱好,再有努力衍生的结果。大家看到了牛顿1次成功的结果,却没看到牛顿999次的失败,大家看到达芬奇价值连城的油画,却没看到成名前堆积如山的草稿,大家看到刘翔世界第一的跨栏速度,却没有看到成名前一天100-200次的110米跨栏练习,大家用着乔布斯的手机,却不知道乔布斯年轻的时候凌晨4点起床,晚上9点半前,把所有的工作结束,把每一天都当成世界末日,经常为了工作只睡3个小时。所以,他们的成就不一定是因为有天赋取得的,但一定是通过努力取得的,所以说,今天你没有像他们一样成功不是说你没有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努力,请大家相信人是万物的主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努力吧少年。

我们最亲爱的公司,有着悠悠20年的发展历史,是安徽最大的连锁销售企业之一。我想问一下大家,身在销售行业的我们,觉着一位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能言善辩的沟通能力,八面玲珑的交际能力,观察力、商品推销能力、以及具备的积极、乐观、吃苦耐劳、自信、勇敢的素质等等,在这些当中哪些是属于天赋?哪些是后天通过努力练就的?在此重申一下,天赋的定义:“自然赋予、生来就具备的天资”。显然意见,销售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能力中没有一个属于天赋,所有的都是“后天努力得来的”。都是后天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是在遭受了无数白眼后练就的自信,都是在每一次想放弃的时候默默对自己说,再努力一下下,就是这样才取得销售结果,才练就的销售能力。这些无疑都是通过努力而取得。

截止到2015年5月22日为止,公司共有销售人员1762人,其中具有销售天赋的人寥寥无几,没有哪一个人身下来具备别没有的销售能力,也没有一个人身下来就具备做店助、做店长、做区域经理的天赋,是不是没有天赋我们就放弃了,没有天赋就不干了,没有天赋是不是我们就不办企业了,不是的,鲁总说过“只要有一个方向,我们就能自己踩出一条路”,事实证明,没有天赋没有关系,但是我们愿意努力,通过努力找到合适的方法,就能取得相应的成绩。也就就是靠着这帮没有销售天赋却愿意不断努力的伙伴们,推动凡人的发展,成就了个人的职业生涯,SO 我方在此凡人、以我们深深热爱的企业论证,“勤能补拙”“努力比天赋更重要”。案例:(销售大师乔吉拉德)乔.吉拉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之一,他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斯尼记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他所保持的世界汽车销售纪录: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至今无人能破。乔.吉拉德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演讲大师,曾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精英传授他的宝贵经验,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的人们被他的演讲所感动,被他的事迹所激励。

三十五岁以前,乔.吉拉德是个全盘的失败者,他患有相当严重的口吃,换过四十个工作仍一事无成,甚至曾经当过小偷,开过赌场。

然而,谁能想象得到,象这样一个谁都不看好,而且是背了一身债务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竞然能够在短短三年内爬上世界第一,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是怎样做到的呢?虚心学习、努力执着、注重服务与真诚分享是乔.吉拉德四个最重要的成功关键。

案例:(销售大师乔吉拉德)乔.吉拉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之一,他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斯尼记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他所保持的世界汽车销售纪录: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至今无人能破。乔.吉拉德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演讲大师,曾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精英传授他的宝贵经验,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的人们被他的演讲所感动,被他的事迹所激励。

三十五岁以前,乔.吉拉德是个全盘的失败者,他患有相当严重的口吃,换过四十个工作仍一事无成,甚至曾经当过小偷,开过赌场。

然而,谁能想象得到,象这样一个谁都不看好,而且是背了一身债务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竞然能够在短短三年内爬上世界第一,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是怎样做到的呢?虚心学习、努力执着、注重服务与真诚分享是乔.吉拉德四个最重要的成功关键。

自由辩论时间:

什么是天赋,天赋是“自然赋予,生来就具备的天资”,按概率计算,智商200以上称之为天才,智商200以上的764亿人中才有一个,智商大于190的10亿人里会有一个。对于我们这些智商平均在90-120的正常面前谈天赋,简直就是掩耳盗铃,打击我们的极性。著名运动员李宁说过an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并没有说“天生就能”!!所以,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相应的结果。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鲁总说“只要有一个方向我们就能自己踩出一条路”,平凡的世界通过努力可以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辩论稿子 篇5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你们好

对方辩友的陈辞可谓是慷慨激昂,相当精彩。但在此我也要指出几点问题。第一„„第二„„(1.定义标准,我方认为愚是指不具备基本的文化常识,而对方辩友显然抬高了标准。2.偷梁换柱,把愚昧等同于无知。求学是无止境的,每人都有无知的领域,难道每人都愚昧么。3.曲解辩题,对方辩友避开治贫与治愚的比较,避开“更字”。)

我方不否认,治贫与治愚同是社会的两大重要矛盾。但我方强调,治贫是主要矛盾,站社会发展的主导和支配地位,成为社会现实更加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最优先与最重要的是生理需求,然后才是安全、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当贫困制约了一个人的眼界,当物资需求占据一个人的大脑,那我们今天还怎么理性谈治愚,谈什么提高素养?其实不难发现,治贫是基础的,是重要的,它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服务,意义更加深远。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民真正幸福了吗?据调查显示,54.6%的城镇居民与66.4%的农村居民认为贫穷阻碍了他们的幸福之路。而中国的基尼系数一度超出国标线0.4,可见社会贫富差距有多大。若以联合国的1美元绝对贫困线标准衡量,我国将有9亿加1亿的城乡贫困人口。由此看来,治贫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我们更注重贫困,因为治贫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既是起点也是重点。而治愚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只有当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想到,才有条件去提高素质。经济前提还没有确立,治愚之路其艰难也就不言而喻了。

今朝不利贫困,明朝后患无穷。在贫困人口基数不断增大之前,在城乡“二元化”模式愈演愈激烈之前,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我们更应当集中力量解决治贫问题。马克思理论说: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如果经济基础摆脱不了一个“贫”字,那么建筑其上的就只能是“愚”了。所以我再次重申我方观点:在当今社会,治贫比治愚更加重要。

二辩驳论:

1.西部大开发为什么进展缓慢呢?为什么不多引进一些人才和设备呢?俗话说:不种梧桐树,何引凤凰来?没有物资条件支持,能靠多少人扛起开发西部的大计划?

2.为什么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倡导“先富之,才能教之”?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如此艰难的解决,还有什么能力来享受治愚的长远价值?如果山师一半人都交不起学费,那教育活动如何维持?治愚是座大山,靠志愿者支教仅是挖掉其中一小角,在现实社会“愚公移山”可行吗?

3.关键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前半句授人以鱼代表治贫没错,可后半句中的“渔”也未必是治愚,给予你机会、人脉关系、好的环境也同样能解决问题。

4.关键词:读书的重要性

在特定的时期,我们确实只能“曲线救国”。但是对方辩友提出的问题有同一个比较平台吗?或许过去我们是那样,但在和平的现代社会呢?治贫的迫切性不是更强烈吗?既然没有合理的比较平台,又怎么能说“更”重要呢?

5.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任务?那国家为什么不提倡以治愚为中心,为根本任务呢?显而易见,治贫的问题更突出,更迫切需要解决,更能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才会如此重视。

6.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的物质需求与次要矛盾的文化需求,那个更重要?难道主要矛盾比次要矛盾还重要吗?据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看事情与解决问题,主要矛盾都占据主导地位,要重点解决。

7.一个既贫困又愚昧的人,他最渴求的是什么?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如何有精力来学习,来摆脱愚昧?治愚是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生存问题如何解决?在贫困的压迫中,治愚能持续多久?能达到怎样的效果?

8.请问对方辩友,若是没有物资条件对你的支持,你还能安心上大学,慷慨激昂地在这里辩论吗?治贫与治愚的定义都是最基本的需求,你觉得毅力能够和残酷的生命抗衡吗?真得每个学生都有对方辩友这样的毅力吗?即使有,他们的学习生活快乐吗?

大学比专业更重要辩论 篇6

辩论赛:它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理:科学上的原理;学问中的道理。

辩:提出某种理由或依据来说明、解释真伪或是非。

论:言论或文章(多只分析说明事理或判断是非等方面的)。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

辩论:彼此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进行辩论。

基础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辩论塞是运用语言进行是非判断、价值取舍、思想观念的交锋和碰撞,他不仅能够提高人们运用语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提高人们探求真理揭露谬误的能力,乃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学理内容是理论基础、事实运用价值判断的、知识常识以及和语言运用有关的知识体系,而语言技巧则是辩手巧妙运用语言形式的一种技术,语言技巧和学理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语言技巧和学理内容就关系而言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我们衡量那一个更重要就是要看那一个更有利于辩论塞价值的发挥,更能切合辩论塞的目的,我方认为辩论塞学历内容比语言技巧更重要。

第一:立足于辩论塞的本质和目的,辩论塞的本质是思想的碰撞观念的交锋,辩论塞的目的是探求真理、启发思考、塑造灵魂,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辩可以使认识有片面到全面,有含混到清晰,有肤浅到深刻,而着更需要更广泛的学历内容,把语言技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只会导致狡辩诡辩的恣意横行,让我们的辩论塞陷入舍本逐末的误区。

第二:就边论赛的精髓和辩论塞的魅力而言,辩论塞的精髓在于啊丰富的内涵,辩论塞的魅力归根结底是知识的魅力、理论的魅力、价值的魅力,观赏性的背后是深刻的内涵,制胜的关键是以理服人,因而在辩论塞的过程中只有占领了学理内容的制高点才有最大的说服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巧的语言掩饰不了内容的缺憾,而更可怕的是华丽的语言之下带来思想腐朽、品味低下的消极影响,正所谓无志之雄辩有害而无益,只有学历内容的后积勃发才能给我们震心撼迫荡气回肠!

第三:就俩者的关系而言,学历内容需要语言技巧来服务,语言技巧需要学历内容来主宰,语言技巧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就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学历内容,倘若语言技巧凌驾于学历内容之上,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最终也只能是无理取闹呀!

综上所述,我方的观点就是辩论赛学历内容比语言技巧更重要!我们选择的就是“以理服人”。我们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的分歧。我想和句话应该对于对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为辩论赛本身就是通过上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我不知道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这对于分析辩题确实有些影响,不过关键还是你如何理解你的辩题。以理服人,这个理如何来服人,这必然是要有一定的中介,比如说语言、实验等等。而进行这些工作恰恰是为了证明理的正确性,为了使对方能够心服口服。是以理服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这么说是要你们提防对方的一个诡辩逻辑:如果你说你是以理服人,单凭理如何来服人。

还有一个就是,这个理的理解:比如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即使是家务事也有理的存在,比如说月亮绕着地球转。这也是自然界之“理”,我们的“物理”、“哲理”不都是理吗?对于理的理解要宽泛一些。这个理其实就是公平、客观规律等的集合用我们中国人特有的高度抽象的语言概括了而已。

古代有一种人叫做辩士,我觉得诸葛亮不仅是一个一流的军师,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高超的辩士。当然在舌战群儒之前他应该做了很多工作,研究了即将面对的对手们,抓住不同人的心理,才有把握去逐个击破。我手里的羽扇是诸葛亮的一个象征,在舌战群儒里,这把扇子有不同的运用方式,这反映出诸葛亮的思维变化之快,对不同的诘难采用的对答方式也不一样。“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有力佐证!

没有学理内容做基础 那叫诡辩 油嘴滑舌

古代有一种人叫做辩士,我觉得诸葛亮不仅是一个一流的军师,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高超的辩士。当然在舌战群儒之前他应该做了很多工作,研究了即将面对的对手们,抓住不同人的心理,才有把握去逐个击破。我手里的羽扇是诸葛亮的一个象征,在舌战群儒里,这把扇子有不同的运用方式,这反映出诸葛亮的思维变化之快,对不同的诘难采用的对答方式也不一样。比方说对张昭,因为他是东吴的重臣,一定要先说服他,所以诸葛亮的对答非常详细,引经据典,详陈事实,有理有据,最后张昭说不出话来。接着对一些有恶意的提问,则是嬉笑怒骂,凌厉回击,攻守有度。这样一场辩论下来,诸葛亮的语气、神态和动作都会根据不同的措词变化,时而泰然自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不屑一顾,时而严厉辛辣。

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分析敌我的军事实力,以雄辩的口才舌战群儒、智激吴侯孙权和都督周瑜,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从而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形成了汉朝后期三国鼎立的局面。

广告再好 产品不行

买菜 吆喝的再好 菜不行 谁买

真理越变越明 前提是要有理 没有理 拿什么辩

以理服人,是相应程度识别骗子的试金石;不具备以理服人能力的人,就只能骗人。只有给权贵当奴,才反对以理服人;实质的自由平等,来源于以理服人。一言堂的不懂装懂,必然承受不住别人层层深入以理服人的辩驳!“山中来了老虎,猴子还能称大王吗”?区别于雷同的乌合之众的论坛,论坛等的特色来源于“高人”;没有高人当政的国家,必然被有高人当政的国家打败,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高人(智慧角度)的标准是,对人类社会最高深智慧经典原文的充分领悟,同时能够写出相应层次的原创文章来,能够承受住别人层层深入以理服人的辩驳。

有人认为,我写的文章没有人理解。不是没人理解,而是少数人能够不同程度的理解,极少数人能够很好地理解,这就足够了!……举个例子说,《道德经》原文就是少数人能够不同程度的理解,极少数人能够很好地理解。

以本人不久前写的数学文章有关点等的问题为例,看被别人的理解问题。以往为点做出定义的数学家的智慧层次,无一例外,都没有达到智慧思维的最高层次,所以,他们只能弄出一种似是而非的一种定义:如“点是人类为了更客观认识世界而创造的一种概念,在自然界中找不到它的模型,它的维度为0,度量为0。它只存在人的思维当中,它不是物质。”即,点的维度为0,度量为0,这只是以往为点做出定义的数学家的一种似是而非的定义。并且0也是一种点,或者称作原点;以一种思维之点去定义所有的思维之点,而不知道思维是什么,这种缺陷也只能由我这种智慧层次的人来揭示。

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而人类的意识是脑细胞脑组织产生的,所以,人类的意识就是一种物质;世界各国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只知道盲目的抄搬套用意识与物质的各自独立性,而其人目前无法很好知道意识与物质的一体性。所以,思维是物质的,可称“脑电波之类”。再有,实际的物体物质组合都是由极小的物质组合而成,其长度等的度量,也都是以极小的物质组合为边界而被度量的;度量的标尺也是以极小的物质组合为边界而去作为度量标尺的。

上述两种道理,世界各国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他们目前这种智慧层次都无法很好理解,这正是本人解决《霍奇猜想》千禧难题的原创文章的一种核心所在。主观的“非对即错”,这就是世界各国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一种逻辑,很多时候,自己理解不了的或不能被大多数人公认理解的道理,就被世界各国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是错误的。“过去惯常看到的全然是虚假”,这种相应程度虚假,就来源于世界各国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主观的“非对即错”的逻辑,就来源于世界各国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没至少达到智慧很高层次。

有人发文,说大学等学校给学生脑袋里“灌屎”,这只是一种角度,这应该是中国于世界各国中进一步以理服人首创解决的重要问题;但还有另一种重要角度是,世界各国的学生们(几乎所有的人)的先天内因内在素质不够很好,所以,他们必然不具备“点石成金”,“点„屎‟成金”的智慧层次。关于教育体制以理服人大幅度改革的文章,请见本人的《正义与民主》原创系列第252章《教育是“劳民伤财”的贵族“赌场”?!?》。

只有层层深入以理服人地互相辩论,才会暴露出双方环环相扣的各自缺点的多与少,这就是“真理越辩越明”的实质意义所在。层层深入以理服人地互相辩论,只能以其人的原创进行,才会有实际的意义;以非抄搬套用(如引用等)为核心的,以自己的理解领悟为核心的文章,才叫原创。以理服人的理性辩论规则是:每一次辩论的发言,必须比对方的道理更深一层,杜绝原地踏步式的“喊口号

个人觉得,辩论赛的意义,现在更多地是锻炼参与辩论的人。

参与辩论对于个人的思想和语言的提升效果都是很明显的,这也是大学中,辩论队火爆的原因。

不过,在社会层面上,如果不能得到有效传播,辩论赛是很难产生太大意义的。这也不是它应有的作用。最后,辩论赛虽然不会有过多地社会干预,但是辩论确实很重要的,媒体上的观点对立,充分辩论可以让人们对某些问题看得更清楚。

语言 源于思想

最好要使用文明用语,而且能够做好辩论充足的准备,最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啊,而且要注意你提出的辩论别人提出质疑时你应该要怎么样去反驳,最好是能够让自己的头脑清晰,不要在辩论的过程中被迷惑而迷失了自己的观点。

肤浅的人才会把辩论赛看作是唇枪舌剑的较量,...二、辩论的意义何在1、为什么要辩论?

和哲学一样,辩论起源于追求真正的纯粹的兴趣,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古希腊的哲学传统就是以辩论的形式存在的,直到近代的洛克斯宾诺莎等人写书还喜欢用对话的方式,在起源与形式上,辩论与哲学都有天生的相通之处

哲学是思维的体操,辩论是思维的探戈舞,既有乐趣,也有益处(至少出海的时候太无聊可以搞搞辩论)

2、辩论对社会的意义

a.历史-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时代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整个社会范围的学术辩论,孟子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为了推广自己学派的思想,不辩也得辩。这种辩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丰富了各个学派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儒家著作都是在驳斥其它学派思想的过程中完善起来的,(孟子《告子章句上》与告子的三场辩论:

1、性犹杞柳也-两难法-顺杞柳之性而为之㤳棬乎,将戕杞柳之而后以为杯棬乎-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所以只能顺杞柳之性,那么杞柳与杯盘本来就是一致的,不用分什么杞柳与杯盘,这个比喻不恰当,把仁义外化于人了

2、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这无分于东西也-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借力打力的辩论技巧,任何类比都是有问题的,都可以想办法加以利用

3、生之谓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归谬法,推导到一个大家都不能承认的底线以证伪)庄子又对儒家进行辩驳来得出齐物论的思想。

b.现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方针 当然,要使得辩论成为有意义的辩论,才有利于我们通过它来追求真理,大批判大辩论的时代上纲上线式的辩风是没有意义的

学理知识是基础。

学理知识包含着很多判断与命题,事实根据,归根结底辩论技巧只有在这些毫无作用的基础下才发生作用的,如果有足够的学理知识的话,这一切发生都可以顺其自然的被理解,所谓的辩论技巧只站在一边!

如果辩论赛不给我们增加学理知识,只能增加一些只有在辩论场上无关痛痒的表演,那么这样的辩论赛有意义吗?那只能是作秀与表演,无利于增加我们的知识或者认识,不是真理之辩,那么这样的辩论必然走向歪理与谬论的穷途。的确我们不是为辩论而辩论...我们辩论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用有限的语言激发观众无限的思考....而其中的思考内容可能是学理知识...但那只是观众自身的学理知识...并不是我们辩手灌进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带领观众进入我们的世界....那带领观众的方法就是灵活多变的辩论技巧....刚才有人跟我说了个例子...我觉得还有点作用...就好比吃饺子....首先我们有个前提是饺子...正如我们有个前提是辩论赛...那么既然是饺子那就一定要有馅和皮...或许说到底我们要吃馅但是更薄更好的皮包住馅...是不是能吃的人更好感受馅的美味呢....的确,掌握了丰富的学理知识是可以让我们辩得更深入,我们从来没否认,而辩论技巧则是可以把我们的学理知识和本方观点更深刻,更有效地表现出来,更能激发观众的思考,就比如那个吃饺子的例子,的确,我们吃的也许是里面的馅,但是,如果它的皮很薄,那么吃起来的整体效果就不同了.对于可以引起你兴趣,你觉得深刻的东西,才能让你有更深入的思考 的确,掌握了丰富的学理知识是可以让我们辩得更深入,我们从来没否认,而辩论技巧则是可以把我们的学理知识和本方观点更深刻,更有效地表现出来,更能激发观众的思考,就比如那个吃饺子的例子,的确,我们吃的也许是里面的馅,但是,如果它的皮很薄,那么吃起来的整体效果就不同了.对于可以引起你兴趣,你觉得深刻的东西,才能让你有更深入的思考

当然了,辩论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你说辩论技巧可以更好的把我们的学理知识表现出来,也是不是说如果没有学理知认辩论技巧也同样一文不值或者一无是处呢?我看辩论技巧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学理知识,因此这表现的意思就是学理知识者真正的目的,而辩论技巧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目的比手段更重要,我认为这一点无从反驳!

我注意到的一个事实就是:在辩论赛,我想问题的其实无非也是一点:就是辩论赛的目的是什么?这要涉到两个层面,一个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辩论赛,另一个就是理想世界的辩论赛,前一个强调的”是“,也就是说曾经是什么,另一个就是强调的”应是“,应该是什么,而辩题的不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总因为价值的不同,虽然以事实为依据,但是并不要以事实为束缚的,是超然于事实基础上做的价值判断。

无论是思维还是语言,这些问题就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吗? 古今中外无数哲学家,科学家为之呕心沥血,终生为之痴狂也没有解决很多最基本的问题,而且怎么组织语言呢?这些不需要深厚的学理知识吗?怎么进行思维呢?这些靠什么样的技巧?不了解人的思维规律不对哲学,心理学有所了解的话,还是什么也干不成。

技巧是什么呢?精确的技能或技术,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样论述道: 浦罗说:“经验造就技术,无经验就凭机遇”。从经验所得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所谓的技巧是由经验组成的,是在辩论的经验中的产物,因为就没有必然性,也就是说技巧重在于运用,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反而中伤自己,而学理知识是具有普遍判断的,不仅仅是经验的产物,而且有很强的严密逻辑,相比之下,可以看到从运用的范围来讲学理知识是一个范畴比辩论技巧宽地多的东西,在对事物的判断中更具有正确性,更为可靠,也更具有说服力。我觉得不能为了辩论而辩论,学理知识,这个理在某种程度上包括辩论技巧。

如果真的要加以区分的话,在我对新手们进行的这么多次的培训中间,我就是这么安排的,辩论的理论和技巧,是一个学习的先后问题,我先对辩手们进行简单的理论启蒙,然后进行实战训练,在训练中加强理论和技巧的指导,技巧是在实战中慢慢获得的,理论是在实战中加强的。两者很难区分,因为这样所谓的辩论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辩论的技巧,比如说“逆否命题”的提出与解决,这可以认为是辩论理论,但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辩论技巧。

再有技巧 也不能把黑说成白 把东说成西 论点分析扩展法:


在辩论中对于题目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一个题目扩展的过大,就会让人感觉到在论述的过程中有很多意由未尽地方,不能充分说明就会让观众感觉到很空虚,如果太小就会让人感觉到这只队伍的水平非常的有限,并且在整个的辩论中由于在开始阶段就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所以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都处与被动的地步。那么拿到辩题怎样的立论就成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也是在辩论中首先需要打下的基石。我们知道在辩论有有正方和反方,正方的观点比较固定鲜明需要大量的例证,反方的观点较为多样,涉及的范围和代表性就成为取胜的关键。怎样把握自己所要建立的逻辑结构就十分重要了,而我们在这里训练的破题扩展的方法,其实就是从分析辩题开始步骤开始希望大家能有收获。那么从表面的辩题分析上,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内容:
第一,要对拿到的辩题组成的每一个字、词进行了解和分析。弄清楚他们的意义和辩题所围绕的重点,要是有表示程度的词就很重要如“更”“最”只要有他们的存在就一定要把握在提问和回答的重点。这样才能不跑题,不背题。
第二,由于人的习惯会给自己的潜意识带来,一些默认的想法,这样就会使得自己的思维陷入困境。而导致无法突破,导致立论过于肤浅在比赛中,自然会被对方攻击得只有招架之功,更谈不上对对方的攻击了,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会为大家说明。
第三,弄清楚跟辩题中相关的词汇的意义,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辩题是很难用给定的词汇来进行解释。那么很多情况下都会将一些所谓的同意辞来进行说明。比如我们经常碰到的“通才”“全才”“专才”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他们都有不同的解释,那么怎样一个营造一个有利解释就成为一场比赛的关键。

<下是一些总结,一些经历,一些感悟,一些思索,串连起来......不妨探讨探讨:)第一条 Just a game 辩论赛不是学术,更不是小品,他只是一个游戏;请不要将其学术化,更不要将其庸俗化。第二条永远记住说服观众作为一个辩手,反驳本能是正常且必要的。但别忘记,对手是永远不倒的,观众却是可以说服的;对手是永不认输的,观众却是可以判你胜利的。说服观众,是辩论赛取胜的关键。第三条观众上帝原则既然辩论赛以说服观众来取胜,那么观众就是我们的上帝。永远不要抱怨观众错了,抱怨观众层次低,或者观众不理解。错的只有我们自己,没有成功的说服,再完美的立论和技巧也是失败。在这里请注意,当一个观众到达辩论场时,他对辩题可能根本没想过;在比赛中,他也很麻木、并且容易走神,知道你该做什么了?第四条评委也是观众当然,这个观众群体是有些特殊的,但究其本质,仍然是观众。请不要抱怨评委不懂辩论,定罪的陪审团中需要几个法学专业的人?第五条尊重对手你很喜欢喊“对方辩友”,可你真把他们当朋友了么?你为什么着急,甚至凶神恶煞?很简单,你没真正把他们当朋友。事实上,正是对手的存在使比赛充满趣味,他们总能让你发现很多自己一度忽略的问题,于是你成长了。他们,只是和你一起讨论问题的辩友。第六条尊重辩题这个辩题很不公平么?你很不利么?OK,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到了。第七条绅士原则明白了以上几条,你应该懂得,辩论是一个高雅的游戏。永远记住,不要把辩论弄成吵架,尽管你总是很想扑上去。有的时候别人对辩手敬而远之,这到底是他们不理解还是我们自己错了,想过没有?当然,想当一只讨大家一笑的红脸猴子也可以,只要你愿意。第八条功利性原则辩论赛不是辩论,或者辩论学。作为比赛,第一步就是求胜。先追求胜利,再追求胜利之外的东西;先懂得怎么取胜,再说看淡胜负。作为辩手,不要务虚,更不要故弄玄虚,你能明白的。简单说,比赛中要争取胜利,比赛之外要看淡胜负。前者是做事,后者是做人。第九条好思慎辩每个辩手都有反驳本能和表达冲动,但真正让你成长的却是不断的思考。用脑子去辩论,对事不对人的辩论。第十条普通话原则上过课吧?你喜欢那些枯燥抽象、故作高深的老师,还是那些幽默风趣、材料丰富、观点鲜明的老师?请记住,用最有道理的方式说道理,不要硬说道理、不说人话。再记住,逻辑是必要的,但生活中说服人们的常常是说法、道理、比喻和例子。第十一条立论为体,技巧为用任何一种技巧,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立论。脱离这一点,技巧就成了歪门邪道。不要纯粹追求场上效果。风趣的言语如果能更有道理的说明道理,那是幽默,否则就叫哗众取宠。第十二条不要以势压人请不要用名言压人,更不要用意识形态压人。谁都不喜欢喊口号,瞧,你正在让这比赛变得恶心!第十三条辩论在攻击中精彩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辩手,不要害怕交锋。这是显示你辩才的大好机会。如果你认为自己辩论已经很好了,请不要总是回避交锋,你不希望别人说这是演讲比赛吧。第十三条准备再准备深入地准备,不要担心这会引向你的临场发挥。辩手的大敌,是思维的惰性。不要认为有什么问题对手无法回答,不要认为有什么己方弱点对手想不到。你现在多准备一分,到场上你就多受用一番。尤其,要组织好你关键的话语。第十四条放眼全局不要去缠绕那些离题千里的问题,不管你多有冲动。不要拘泥于每一回合的得失,要放眼全局。下棋不能只想着吃子,也不能只盯着对手的出棋。有时候,辩手会有冲动,想解决一切问题,这时,我们欣赏你的勇敢,却质疑你的智慧。任何一个辩题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谓利弊并存,聪明的辩手总会设法把比赛维持在对己有利的方位,要记住,不要逞强,不要总想着在口头上占便宜,寸土不让。第十五条团队的艺术在一个团队中,缺乏信任、自我表现永远是最大的隐患。辩论需要核心,但更需要紧密的配合。一个队伍最大的敌人常常是他自己。与你的队友沟通,分析他们的优点,相信他们的力量,倾听他们的发言。在这里不妨注意下,一个队伍攻防能力的加强,关键在协攻和协防。第十六条思考再思考,学习再学习在辩论圈中,要想成为高手,关键在于你能否领悟。很多东西,即使和你说一万遍,你也未必懂得,真正的领悟都是在实践中总结的。领悟如此不易,而且也没有捷径,你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总结、检验。如果你真的很想做好,那就战胜自己的惰性,少一些想当然。如果你觉得腻味了,就算了。请记住,“学无止境”这个成语在辩论领域一样适用。问一下,你玩网络游戏么,知道怎么练级么?第十七条闪亮的日子辩论赛能让你出风头,这种感觉很爽。但到了后来,你会发现自己不再仅为虚荣心而战,你的心中有了很多其他东西,比如责任、友情,等等。喜欢辩论的人,性格常常是相似的,正是这般的性格让你超越了世俗功利,不断努力。所以,不论结果如何,请保持信心。有一天回想起这段不平凡的时光,你一定会深深感动。还记得那首歌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你我共同拥有,闪亮的日子。第十八条不要把辩论带入生活常言道,辩论需要生活化,但生活一定不能辩论化。我们辩的不过是论证方法,而不是探索真理,没必要非得争个是非曲直。现在有些人很不理解辩论,还认为辩手很恐怖很变态,你该用实际行动(而非唇舌)告诉他们,不是这样。第十九条先做人再辩论辩论的准备强调语言沟通,所以辩手之间很容易形成深厚的感情。不过辩论也强调思维、语言、技巧,所以有时你会发现你的辩友城府很深,嘴巴很巧。不用惧怕,现在是锻炼你的好机会。试着和他们沟通交流相处,你定能受益匪浅。到后来你会发现,很多比赛的胜负,其实一开始早已注定。历史必定还是要*人来书写。要做好辩手,先学会做人,真的没错。第二十条让政治远离辩论的确,辩论会有黑哨。过多的功利色彩、政治因素的加入,让辩论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为了辩论的纯洁,让不必要的政治远一些吧。第二十一条积极发展辩论今天辩论正在走向衰落,有很多原因。不过,曲高和寡、脱离大众是直接原因。深层的原因还包括大学氛围的改变、浮躁之风的盛行,等等。不过,辩论毕竟还没有死亡,我们还有机会,如果你爱辩论,那么设法去帮助她,其实她应该可以和篮球足球一样,成为一种正常的娱乐。第二十二条广泛交流机遇是有限的,能上场的辩手,能参赛的学校,永远就那么几个。那么剩下的呢?现在我负责任的告诉你,深藏不露的高手遍及全国,比比皆是,其中不少都比电视上的强。辩论圈是最能让你体验到,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该怎么做?很简单,多交流啊,多学习啊。你一定明白,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闭门造车是没用的。那么好,就来争鸣玩玩吧。这一句可以当做广告,不过我自信地和你说一句,听我的话没错*_*

一.界定之争是必要的。

这是由辩论赛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选题所致。目前的比赛很少涉及敏感争议性话题(这些一般有的辩),而主要集中在无关痛痒的文化哲学方面,辩题一般比较空泛、抽象、模糊。为了使抽象变得具体、模糊变得清晰,只能选择去“界定”。比如知难行易、知易行难,不界定知、行、难,怎么打?

比赛特点所致。辩论赛时间短暂、局势紧张,一个队伍很难在这种状况下将深刻复杂的道理展现给观众,更难以辨证。所以,只有在界定上做文章,才能将立论变得简单强势。这里细讲一下:

其一,双方的立场都是片面、不辨证的。每一方维护的只是一个“相对真理”,这个相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界定(定义、前提、标准)中成立。所以,要将自己的题目转换(偷换)成这个相对真理,使立论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从界定上做文章。换一个角度说,立论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推导的是一个“片面真理”。如何从真理推导片面真理呢?要想保证推理过程的顺畅完整,保证逻辑的正确无误,恐怕必须得在前提上做文章。是不是有点抽象?多分析几个题目、同时分析正反方,你就明白了。

其二,表达的需要。要想在一些关键点打倒对手,冗繁复杂的解释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更加简洁突出的表达才能占据上风。这个时候,界定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它将很多繁琐的解释浓缩在一个简单的词汇中。比如,“美是主观感受”这个题目(对手“美是客观存在”),分析的时候必然面对一个问题——如果美是主观感受,为什么人们都认为...是美的(比如花、比如西施)?对于这个问题,你可以长篇大论的解释,但西交四剑只用了五个字——主观普遍性。

比赛目标所致。不管我们怎么推崇逻辑与真理,央视的口号就是推广汉语文化、展现汉语魅力,而汉语的特点就是“博大精深”,一词多义实在正常。换个角度说,你也参加过校园辩论赛,在你沉溺于逻辑、真理时,老师、领导的目标,只是想有一台文艺节的节目(和相声、健身操、运动会没什么区别)。现实很无奈,时代很功利。要想选择更易为他们接受的方式,恐怕只有从“界定”开始。所以,辩论赛的原罪,导致在他彻底变革之前,界定之争非但不会成为历史,反而会随着辩手认识的提升成为一种必备手段,不管你是否爱它。二.不仅仅是界定。

在立论层面,我们已经认清现实——“界定”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界定呢?

首先,辩论赛不是只有界定,它更包含了对道理的挖掘、对问题的分析、巧妙的表达、灵活的应对、大量的信息、成功的战略、诡异的战术等诸多层面。所以,没有界定是万万不行的,但不能因此说辩论只是界定。在辩论的浩瀚海洋中,界定只是一种论证手段(诡辩手段),只是必备的一环而已。

其次,界定没那么简单。在辩论中,界定是一门艺术,可一方面这界定不能过于霸道、违反常规,另一方面这界定要巧妙深入、打击力强,我们必须在“雄辩”与“巧辩”中寻找一种平衡——而这一点,是最难做到的。真正的高手(比如西交),可以让自己的界定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打击力),又能为大家所接受,甚至让人们根本感觉不到你在界定上作了文章(记住,真正的流氓耍流氓,大家是看不出来的;真正的高手用技巧,和“没用技巧”没什么俩样),这是怎样的功力?不要以为辩论只有“界定”那么简单。只有成功、巧妙的界定,才能占据上风,要做到这个成功、巧妙,需要的是两点——深入的思维、动人的表达。

总结一下,辩论需要“界定之争”,告诉大家“我的界定更有道理”也是说服观众的重要内容。打赢界定之争的关键是“想的比对方深,说得比对方好”。归根结底,界定是一门艺术,可以也应当成为选手综合素质(思维、表达、心理)的集中体现。

界定之争,不是文字游戏那么简单,它真正的定位,是选手综合素质的集中较量。

三.界定的方法

界定无非三个方面——定义、前提、标准。

首先谈的是基本要求。尽量从大众认知的角度,做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界定。比如下定义,最好的办法就是“查字典”。如果界定从一开始就违反大众认知、过于偏怪,自然会引发抵触心理,难以被认同。观众会说:“看,这家伙又诡辩了!”

其次,关键是深入思考。同时分析正反方,不停地左右手互搏,你会发现到最后双方讲的——其实是一个东西。这个道理有点像分蛋糕,你要尽量把题目转换到你最有利的方面,而对不利的方面、僵持不下的方面,要进行一些“处理”,让它们变得香甜可口起来。而这些处理的成功进行,需要界定,但关键还在深入思考。

一般有三种处理办法——包、分、平。

所谓包,就是用对方的东西来论证我方,这是大家常用的手法。举一个例子,电子科大对中科大的一场比赛——环境立法促进/阻碍经济发展。电子科大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数量的增加,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更新。这样界定的结果是什么?中科大所论证的“用环境立法限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方式”,全成了电子科大的“从粗放型经营走向集约型经营”,进而“恰恰是一种经济结构的更新”。虽然有些霸道,但也很有意思,不是么?

所谓分,就是把不利的方面分出去,排除出讨论范围。最常见的是概念分割,你说的是A,不是题目讨论的B。在这里谈一谈用“前提”来分割,我们打过一个题目——能屈能伸/宁折不屈方显英雄本色,当时打反方。可总是有一个问题:一些负隅顽抗、死不悔改的行为算不算宁折不屈,怎么显英雄本色呢?结果是,加了一个前提——今天讨论的是英雄的能屈能伸、和宁折不屈啊,否则,难道对方要讨论秦会的能伸能屈?(恶人的“负隅顽抗、死不悔改”同样也被排除出了讨论范围)

所谓平,就是在不利点上和对方打成平手,从而转向有利点。比较常见的有,我们说两者是同等重要的,但是相对于X(题目的前提)谁更重要;还比如,某某是双刃剑,利弊并存,利大弊大关键在于谁去用它(转向讨论主体);还比如知难行易这个题目,南大一直想说求知是知,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退一步,说求知是“知行合一”的,但是……。

在我校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全球化会强化/淡化文化中的民族特色中,双方都有非常巧妙的互拆,都是通过一定的界定实现的。正方首先说:面对全球化趋势,我们要加强民族特色。反方反击到:正是因为全球化冲淡了民族特色,所以各国人民才要去加强(不是全球化强化,而是各国人民应该加强,这也是反方的价值层)。而当反方以“民族特色中的糟粕要不要淡化”猛攻时,正方先以“那是民族文化的自我扬弃,而不是全球化的淡化”作了一个“分”(反方续攻:全球化会加速自我扬弃),又以“对民族文化的去粗取精,恰恰是对民族特色的最好加强”作了一个包,瓦解了对手的攻势。双方在立论驾御和攻击精确上,都表现了一流的水准。

要想做到如此的深入巧妙,以致从场下立论时已开始深层进攻,界定是很重要的方法,但关键还是思考深度。有的人以为,思考深入就是想出很多很奇怪、别人没听过的东西,其实未必是这样。真正的思考深度来自对双方态势、争议问题的深入把握,如前所言,最终会发现双方在说一个东西。这往往需要左右手互搏的方法,直到某一时刻,你所立出的双方彻底打平,谁都无法深入一步,那么你就到达题目的最深层了“双方在说一个东西”。真正的深度是“正立论、奇表达的”,要经历一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程。由此产生的立论,乍一听平淡无奇,但往往因为其中“一句语”变得杀气腾腾。所以,小小的界定,在思考深入的人手里,就像精妙的棋局一样变化万千,这是无比有意思的(觉得辩论无聊的人,要么远没到这境界,要么做孤独高手已经很久了)。

其三,界定之战也是一种表达战。当双方作了不同的界定之后,你如何告诉大家“我的界定更合理”呢,就倚赖于丰富的表达。

常见的方法有三个:

一是对对手的界定进行“再界定”,其实就是“包分平”在比赛中的直接运用。比如,对方说的其实是A,不是我们讨论的。这需要的仍然是思考深入,和极强的——临场抓住对手核心、并予以概括的能力。

二是举例子,也就是造句。比如西交说,高薪养廉,养只是促进,他们举了一个珍珠养颜的例子——在这里,珍珠并不是美丽的充分条件,但珍珠确实可以促进我们变美啊。再比如,如果善和美是一个概念,那么古人为何要说追求真善美,而不是追求真善善呢?

三是归谬,把对方的定义推到极端,以证明其不合理。比如,世新说,竞争从深层看,是全人类的合作。复旦反击到,那合作是合作,竞争也是合作,还有什么是竞争?还比如,治贫和治愚谁更重要,有一个队说贫也包含精神贫乏、知识贫乏,而愚只是“不知道自己是贫的”,对方就反击道:“不知道自己是贫的,这算不算一种认知能力的贫乏呢,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精神贫乏呢?那对方说的愚,其实也就是贫了,我们还需要辩吗?”

能够用好以上三种方法,需要:强大精确的表达能力、准确的概括能力、丰富的知识、快速的反应、发散式思维、想象力,等等。

本人打过一场比赛,就是直接打倒对手定义。当时我们说——大学生广泛社交利大。对手说广泛社交不等于“广泛交往”(把我们说的利全归为广泛交往,把社交说成一种很费精力、不适合大学生的东西)。我先对对手作了个界定——你说的是狭隘的、带有功利色彩的社交,只是社交的一小部分;接着做了一个包——广泛社交恰恰是广泛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集中体现啊。接着举例子,我们说社科是社会科学,外交是对外交往,为什么社交就不是社会交往呢(对手反击,难道西瓜就是西天来的瓜)?接着举权威(谁谁说过,社交就是……),最后做归谬:对方其实就是,一切有利都叫交往,一切不利的就叫社交,你能解释的叫社交,解释不了就说是交往,这不是文字游戏是什么?结果是,当对方结辩时再提到“社交不等于交往”时,观众已经开始哄笑,没有人再相信他们的强盗逻辑。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发现,界定只是一种方法,界定战在比赛中几乎是必然的。但界定成功巧妙与否,关键还在思考深度、表达能力,等等。所以,界定之争,告诉大家“我的界定更有道理”,其实也可以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大比拼。

写这篇文章只是想告诉很多朋友,辩论从来都不是无聊的,只有拘泥套路、墨守成规、心怀成见,才会感到无聊。你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去探索,去发现,去挖掘。越接近辩论赛的本质和深层,你越会发现,辩论赛玩的就是心跳,你越会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好玩的游戏,并且正潜移默化间提升着你的综合素质。辩论需要技巧,但技巧不是限制我们的条条框框,它是我们手中的画笔,驾驭技巧同样可以成为一门艺术——辩论不仅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常常可以耳目一新、表现个性。我喜欢辩论,因为它好玩,让我有创作的快感、审美的愉悦,就这么简单。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不断的探索挖掘,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人生就是这样,只有经历这个阶段,你才会发现思考是一种乐趣、立论是一种享受、设计比赛是一种极其高雅的消遣。而对于那些对辩论浅尝辄止,小有成就就洋洋自得,以为“辩论不过如此”的人,我们只能一笑了之。辩论从不无聊,如果觉得无聊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对围棋只通皮毛的人,同样会觉得,整天摆子很无聊,呵呵。

另外记住两句话:

一.没有不使用技巧的高手,只是高手使用技巧,你常常看不出来。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篇7

拳击比赛乃至任何比赛,都只承认结果,而不会承认过程.这是荒谬之处,也是魅力所在。但是,真正给人们带来美感与视觉幸福的其实是美妙的过程,而绝非单纯的结果。世界上有太多的事物,包括人生,虽然结果惨烈,但却给人留下了咀嚼不尽、品味不完的美妙过程,并沉积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刚刚入选国际拳击名人堂的前世界拳王德拉·霍亚,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拳击比赛中的过程与结果时说:“这就是拳击运动的魅力,在一些比较接近的比赛中,当你以为自己赢了,结果却是相反的,是输还是赢都无所谓,我就是喜欢这项运动。”

在UFC175中与卫冕冠军克里斯·魏德曼鏖战5局的传奇老将町田龙太,尽管再一次折戟战场,抱憾而归,但是却因为奉献了富有力量与激情的高水平比赛而被人称赞不已。在这个时刻,町田龙太并没有因为失意的结果而被人遗忘,反而因其拼搏的过程而被人铭记。

我国著名的综合格斗选手居马别克.在进入UFC之后两战皆负可谓遗憾,但是他在第二场比赛中与对手共同表现出来的勇猛斗志和拼搏到最后一刻的信念为他们赢得了“最佳比赛”的荣誉。数目不菲的奖金是对其最好的鼓励与肯定,而他在这场失利中所收获的经验绝对会比取得几场毫无挑战的胜利要多得多。

比“像素”更重要 篇8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数码相机有个重要参数是“像素”,尤其在商家宣传中,更是把“像素”放在评判相机档次的第一位置。相机的感光元件目前主要是CCD和CMOS两类,除了众所周知的“像素”,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尺寸”。“像素”只是决定成像的大小,而“尺寸”更多决定着成像的质量。

传感器尺寸影响到什么?

数码相机感光元件尺寸有很多规格,比如1/2.5英寸、1/1.8英寸2/3英寸、4/3系统和ADS—C(佳能、尼康等绝大多数数码单反相机所用规格)、全幅等,通过图示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比较它们的尺寸差距。要知道,感光元件面积的大小对相机各方面都影响巨大。

1成像质量同样像素,感光元件面越积大,它的感光面就越大,成像的层次、色彩就越有优势。想想看,10平方米的房子住5口人,和100平米住5口人的居住质量对比,我们就很容易想象1000W像素的Dc与1000W像素的数码单反相机的差距了。当然,这也可能是100平米住5口人和1000平米住5口人的类比,所以它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我们无法精确。况且除了感光元件尺寸,还有很多其他指标对相机性能有着影响,但我们至少要知道感光元件尺寸对数码相机成像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虚化能力

通常DC的最大光圈貌似也不小,很多都达到了2.8。但我们会发现,即使用2.8的大光圈,虚化效果往往也不如数码单反相机的F5.6!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决定景深(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虚化能力)的不只是光圈,还有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简单来讲,光圈越大,虚化越强;焦距越长,虚化越强;离被摄物距离越近,虚化越强。

一般卡片机的焦距都是很短的,大概只有4mm—30mm,而单反相机镜头则要长得多。实际上这又是感光元件尺寸在搞怪,感光元件越小,它的视角就越小,所定义的焦距也就很不一样。而焦距转换、景深计算等公式非常复杂,作为一般爱好者甚至专业摄影师,只需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了这样看来,即使是2.8的大光圈,除非离被摄物非常近(微距等),否则我们的卡片机也很难拍出背影虚化很强的照片。

3噪点控制

感光元件尺寸的大小对于噪点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像素点分布在它们的感光元件上,相同像素,感光元件面积越大,像素密度就越小,相机控制噪点就越容易。因此并不是像素越高越好,像素高了,感光元件尺寸没有变化,控制起噪点就更为困难。所以,同样像素,小DC和数码单反在高ISO下的噪点控制是无法相比的。

上一篇:末次会议领导讲话下一篇: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