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业大学生

2024-06-14

环境专业大学生(共12篇)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1

科学技术的发展靠创新, 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 这都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1,2], 解决这一问题会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会提高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作者根据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和培养大学生的体会, 探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设立科技发明与创新课程

关于教学内容改革和拓宽知识面等问题, 过去已有许多研究[3,4,5]。我们这里仅谈增设有关的课程问题。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开设科技发明与创新课程是必要的。这一课程对大学生今后的发明、创造和发现有重要启发作用, 并能引起他 (她) 们在这些方面的兴趣。这一课程主要介绍著明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发明、理论研究成果和获取成果的思路、观察方法和简要的实验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能使学生了解怎样在有关领域进行科学的发现, 在哪些方面有希望获得发现。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看起来有偶然性, 但实际上也是必然的。科学发现是长期、认真的观察、伴随思考的观察和探寻的结果, 但也常常是在理论指导下的观察和探寻的结果。虽然也有无目的意外发现, 但这是很少的。即使是意外的发现, 也需要用科学的知识鉴别所观察到的事物是否为有价值的发现。通过讲述重大发明与过程, 可使学生进行深层的创造。通过介绍新理论的提出和建立过程, 能使学生学到怎样根据实验结果和大量的观察结果提出理论。因此, 对本科生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对他 (她) 们毕业后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取得出色成绩是很重要的。

二、培养创新性人才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创造性强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成长快的高水平学生, 这一点已获共识[4,5]。虽然创造性强的学生也可以出自水平一般的教师的培养, 但这种人才的成长与个人的刻苦钻研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并非主要是教师的贡献。通过勤奋自学, 也有部分学生可成为创造性强的人才, 但如有高水平教师的指导, 这样的人才会进步更快和创造性更强。因此, 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对培养创新人才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专业课教师来说, 更应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 教师要提高创新能力, 除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外, 从事科学研究是最好的措施。真正高水平的教师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科学研究和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师。如果教师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少, 研究能力弱, 缺乏科研积累, 要培养出创新性强的学生是很难的。我们认为, 为培养创新性强的人才, 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教师经历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的锻炼,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二是掌握学科前沿问题, 并掌握一些生产和科技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并具有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 科学研究就是要解决问题或使研究的问题取得进展。掌握现存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开展研究的切入点。如能自己提出新的有价值的新问题开展研究, 会更快取得新的成果。三是知识面要宽, 应掌握相近学科的理论方法, 能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学科的交叉研究较容易产出新成果, 据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同一事物或问题开展研究也常会获得与以往不同成果。四是思想活跃, 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理论的束缚。创新就是寻找差异, 就是要取得进展, 就是要获得与前人不同的认识或成果, 甚至是与前人研究完全相反的研究成果。只要获得的资料充分、可靠, 得出的认识与前人差别越大表明创新越强, 获得了完全相反的研究结果是最大的成功。如哥白尼否定了地心说, 提出了日心说就是巨大成功。因此, 敢于突破前人的认识是很重要的。五是应多掌握几种研究方法, 并能应用这些方法开展实际研究。

三、增加研究性教学内容

具有研究能力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分析研究性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这也是公认的有效措施[5]。我们认为, 实践教学应要尽可能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这会大大增强创新的效果。可从以下方面增加研究性教学内容。

一是指导学生开展实际研究。根据已具备的观测和实验条件, 结合学科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和观测。然后对观测和实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并撰写和发表研究论文。开展实际研究是对本科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有效方法, 应创造条件安排这一教学内容。开展这一教学内容需花费较多时间, 只能少量安排。为解决时间不足的矛盾, 教师应为学生选择通过短期实验、观测能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必须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开展实验,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为获得较好的研究结果, 作者认为教师为学生的选题很关键。

二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撰写非实际研究的论文。在不具备实验、观测条件的情况下, 无法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完成论文。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重要科学意义或具实际价值的题目, 指导学生收集前人的观测实验资料, 分析论证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教师选题好, 并掌握了已发表或出版的资料,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与前人不同的计算和处理资料的方法, 也能得出新的认识。另外, 还可以利用前人已发表的资料研究一个新提出的问题, 这是对资料的开发利用, 也能取得好的结果。在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时, 应明确告诉学生这种方式不是理工科从事的实际研究, 实际的研究是调查、观测、实验、设计, 不要使学生误解为科学研究就是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关于非研究性的综述性文章, 需要完成者对学科进展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深刻认识, 不应让本科生写这类文章。

三是改革实验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 适当减少验证性与观模实验, 增加研究性实验。可以选择合适的问题, 采集有研究价值的样本开展实验研究。

四、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效果好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6]。根据作者实践与体会, 我们认为可采取下面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在课堂讲授有关理论、定理、原理、结论等内容时, 注意加入推导、研究过程的讲解、事物发生原因的讲解, 这样能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 学习有关的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讲授有关理论、原理时, 还应介绍其中存在的不足, 这可使学生不盲目相信前人得出的结论, 而是分析性地学习, 有助于找出研究的问题。

二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归纳划分, 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讲解, 并加入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的讲解以及事物发生原因或成因的讲解。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讲解能引起学生在听课时的注意和思考, 并能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当然, 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讲解, 这要根据具体内容确定。

三是适当增加考察、实验、观测等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 适当减少课堂讲授的内容。对于有些内容通过实践教学会使学生掌握得更好, 并能增强研究和创新能力。

五、为培养学生创新性创造必要的条件

为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学校和院系应积极为大学生开展研究创造条件。一是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 由教师组织优秀学生申报。二是设立本科生创新奖励基金, 奖励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学生。三是学生发表论文、获得奖励可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四是本科生导师制不应限于指导学生选课, 还应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另外, 学校或院系的实验室等定期应向本科生开放, 为学生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和调查, 探讨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研究, 本文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一是设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科技发明与创新课程。二是建设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三是加强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内容。四是采用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五是为培养创造性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资金。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2) :4-5.

[2]戚业国.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9) :35-37.

[3]钟美荪.坚持“教育创新”理论, 努力实施创新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0) :32-34.

[4]邵进, 陆云棠, 吕浩雪.综合大学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 2001, (5) :1-4.

[5]于民伟.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2 (4) :22-23.

[6]周红.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3) :98-99.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2

生产实习是学生大学学习很重要的实习环节。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的必修课,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生产实习使我更深入地接触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了解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理论和实际相冲突的难点问题,并通过撰写实习报告,使我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二、二郎庙污水处理厂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工厂概况:

武昌二郎庙污水处理厂,是目前我市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该厂服务面积2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43万人,主要负责收集和处理杨园、徐家棚以及徐东和梨园等地区的污水,远期规划规模为40万吨/天,本期实施规模为18万吨/天。污水处理等级为一级。其污水收集系统工程于1998年2月开工,其后污水厂三通平、土建以及设备安装工程相继进入实施,工程历时近四年。共完成总投资2.1亿元。工程建成后,将不断改善徐东、梨园等地区的环境,减轻东湖、沙湖水体及长江的污染。

主要单元:

(一)格栅

作用:拦截污水中大块渣质,保证泵的正常运行,和满足后续处理的需要

设备:机械格栅2台,输送机1台,不锈钢轻便阀门6台

工艺参数:栅距:20mm,安装角度:75°,最大过水总流量:1.042立方米/秒

(二)提升泵房

作用:将上游来水的高度提高到后处理所需要的高度,使其实现重力自流。

设备:立式离心泵6台

工艺参数:单泵设计流量:3100立方米/小时,配套电机功率:280kw

(三)四联体(细格栅、鼓风机房、曝气沉沙池、巴氏计量槽)

作用:清除污水中较小的沉渣,通过曝气池使污水产生旋流,将沙粒表面附着的有机物冲刷到水中,使沙粒沉淀。最后计量来水量。

设备:阶梯格栅机2台,沙水分离机2台,罗茨鼓风机2台,吸沙机2台

工艺参数:曝气量0.1立方米氧气/立方米污水

格栅栅距:6mm,有效水深:2.5m,停留时间:1.68h

(四)平流沉淀池

作用:通过重力沉淀作用,去除污水中密度比污水大的固体悬浮物和漂浮物。

设备:桥式刮泥撇渣机

工艺参数:单池尺寸:46.76m*40.32m,停留时间:2.14h,有效水深:3.70m,水池坡度:1:0.0

1(五)浓缩池

作用:通过污泥重力沉淀降低污泥含水率和减少污泥体积。

设备:桥式浓缩机2台

工艺参数:进水含水水率97,出水含水率:92,污泥固体负荷85.20kg/㎡.d

(六)污泥脱水机房

作用:用离心式脱水机是固液分开,是污泥进一步减容,便于污泥的最终处理。

设备:离心机2台,螺旋输送机2台,絮凝剂自动配置系统1套

工艺参数:进泥量:241立方米/天,进泥含水率:92,出泥含水率:78

三、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1年7月6日

单位概况:

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是湖北省环境监测方面的权威机构,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能力,1999年,监测站贷款近100万美元购进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

仪器介绍:

(一)Cp-4900便携式气相色谱最新检测器Cp-4900Micro-GC

生产厂家:美国瓦里安

性能及参数:四个独立的即插即用的色谱通道,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随意组合成新的色谱分析系统

每个独立的色谱通道由基于微电子技术的气体流量控制、进样口、色谱柱和检测器组成,与常规色谱技术相比,Cp-4900的分析速度可以提高10-50倍

设计小巧轻盈,可与工业标准的各种接口进行连接和数据传输,适合于各种工业过程控制的应用

特别适合于天然气分析、炼厂气分析和石化工业的过程控制

可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实验室、过程控制现场和野外工作场地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课堂教学 引导学习

一、在网络环境下专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案例

前不久,一次在多媒体教室用魔灯平台上课,笔者把学生的电脑控制之后,发现某同学一直低头笑眯眯地看得津津有味。据笔者对他的了解,他绝对不是在看课本或学习,“这位同学,你这个月流量够吗?”

同学们听到后哄堂大笑,齐刷刷地看向他,都知道他在玩手机。以后这句话也是笔者在实验室上课时经常问学生的一句话。在实验室上课时,老师把机房网络控制以后,总有一些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特别慢。老师走到他们跟前,他又在操作。等老师走开之后,他们又拿出手机。如果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就会一逮一个,这些学生都是避开老师的眼睛在玩手机。这句话就成了我们实验课心照不宣的警示语。

这位同学马上把手机放进了口袋,更不知羞耻地来了句:“不够!”

同学们听了更是哈哈大笑起来。他一看激起了千层浪,更大胆地来了一句:“老师,怎么能让我们的电脑不让你控制啊?”

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他能说出这样的话不足为奇,他是班级里出名的捣蛋鬼,整个是一个不学习的料。笔者想他的这句话肯定也说出了很多同学的心声。

笔者真是哭笑不得,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后说:“如果大家能很快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咱们可以多留些时间让大家自由学习。”

“好!”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学习劲头像打了鸡血似的,就连平时不注意听讲、不怎么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得很积极,每个问题都对答如流。

最后,这节课提前10多分钟完成了课堂任务,并且效果很好。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老师会经常遇到:在机房用网络平台上课,学生在上网浏览、聊天、打游戏;在实验室上课,有学生偷偷地使用手机。

在办公室里,老师也经常听同事抱怨“某某学生上课一直打游戏”等等,即使考前一周也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发生。在实验室上课也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有学生逃避老师的监督玩手机,或者故意损坏实验室里的实验器件。课后,笔者一直在思考,机房或实验室上课怎样能有效地避免学生打游戏或聊天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二、引导学生上好专业课的办法

一是巧设悬念,让学生跟你走。在机房或实验室上课,如果老师能把有趣的问题像侦探小说中的情节一个个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或辩论,学生还是很愿意跟着老师走的。关键是老师要会设悬念,设的悬念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好奇是人的天性。

二是自己“觅食”,回味无穷。有位教师说过:“学生知识的主要部分不能从教师嘴里得到,图书馆和实验室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地。”中职生的自学能力有限,学习条件也有所限制,但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有些结论性的理论或技巧让学生自己探究、钻研出来,要比从老师嘴里说出来让学生记忆更深刻。认真听课的学生成绩偶尔好,学会自学的学生成绩永远好。

三是观点“烹调”,十里闻响。有种说法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在这里笔者想说“讨论不怕声音响”。所谓观点“烹调”,就是要求学习者在知识的“大锅”中紧密合作,从而使这一“大锅”不断升温。观点在这升高的热度即合作的程度下可以得到充分交流,比我们单独提出的观点具有更强烈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制造机会,让学生讨论起来,甚至是辩论起来,让学生在“烹调”中进行深入思考、知识共享和交换思想。

四是竞赛考试,阶段能力提升。对于动手操作的技能,每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竞赛或考试,让学生在横向、纵向的竞争氛围中,使各项能力得到提高。这点笔者颇有感触。有些知识或技能,平时课堂上学生理解或操作起来感觉完成不了,但在考试或竞赛中,学生能出人意料地做得很好。每次的考试或竞赛都是对他们能力的阶段提升的一次机会。

五是设计紧凑有趣的课堂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方法,把问题或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抛给学生,使课堂环节有趣、紧凑,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教学活动而无暇顾及游戏或聊天,从而完成课堂任务。

六是布置充实的实验任务。课堂布置充实的实验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本着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教学思想。设计时尽量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的80%,20%的任务踮踮脚尖也能完成,让学生既完成了课堂任务,又很有成就感。另外,教师还要加大检查力度,对于实验课,为每个学生建一个档案。每节课教师都记录下每个学生实验任务的完成数量与质量,告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成绩。笔者采用此种方法效果很好,学生很在意老师的记录情况。为了不给自己带来不良记录,他们都会尽力“变现”。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4

一、从环境角度看“学前教育专业认同”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

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承认对人有影响的两大因素是“遗传”与“环境”[1]。“遗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我们要探讨的是环境。在教育学领域,“教育”有时候被独立出来作为影响人的另一个因素,这其实是一个“自然”或“使然”的哲学争论。如果教育被理解为广义上的对人的“影响”,它是偏向自然的、经验的;如果教育被理解为狭义的“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偏向自然的,包含了人的理性的部分[2]。从环境的层面看,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如果教育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与环境联系起来,那么自然的环境与教育的广义概念有着更深的渊源,社会环境与教育的狭义概念则有更显著的联系,总之教育是可以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然而,教育领域这些年来对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使我们看到,不能轻率地将教育划分到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概念下。事实是,在“生态”这个问题上,既然人与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 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影响、彼此互动的,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依这个逻辑推理———教育不应当被狭义的理解。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曾试图从教材、教学方法等微观的因素来影响受教育者,我们也曾通过改善环境的办法影响受教育者。作为后者,我们可以把“学前教育专业认同”这个概念考虑成环境作用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不稳定性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既是个体微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理解、信念、预期系统,也是行业群体对这个专业所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个体的态度看法等构成了群体的价值观,反过来群体价值观对个体又形成意识层面的“环境”,有时候这“环境”甚至表现为“文化迫力”。就像本文在开篇提到的学前教育在国内的整体趋势一样,从专业领域到社会民间都承认这个专业带来了经济生活层面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加入到这一行业,但这并不是基于“专业认同”水平上的表现,而是一种趋势所带来的“迫力”。如一些基于心理层面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已经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并不基于了解和兴趣,而是与高考录取制度相关[3]。对大学生将来是否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或与之相关工作的调查显示他们更倾向于再次选择新的工作领域[4]。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这个专业更容易毕业之后找到工作,所以对专业体现出积极的情感取向[5]。这一类的研究都印证了我们之前对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既有印象,即出于外在的环境迫力产生了对专业的认同,但是对专业本身的课程设置、学科内容、研究对象、工作领域等属于专业自身存在的认知,并没有带来对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坚定信心。从此类研究的结论看,部分的因素在于整体对学前教育专业技术性认知不够,这样将在未来长远的时间里造成专业认同上的不稳定,而当下基于政策提倡和就业趋势的热潮是短暂的。

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时空环境影响

专业认同的问题既然属于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总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面我们从这两个维度来思考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问题。

(一)空间角度

笔者参考了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6],梳理了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环境里所包含的空间有三大方面:其一,大学生当下所从事学习工作领域范围内的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是微观的,虽然横向范围很大,但其集合由众多微观环境构成,包含各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等;其二是由各个高校以及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所构成的学术教育层面的环境,环境内部的微系统彼此交流形成一个中间系统,它是建立和稳定大学生对此专业认同的重要部分,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三,是前文提到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外部环境,即国家政策、社会就业等所形成的外系统,当下这个外系统正在起作用,拉高了该专业认同的曲线;其四,就是国内文化环境、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所造就的大系统,它影响着教师职业选择、价值取向等诸多的问题。

这几个环境系统正在用不同的力量作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尤其是这个专业由过去中专、大专学历层次被普遍提高到本科层次,系统中的个人、单位群体对“专业认同”的期望更迫切了。短期内这种迫切可以在外系统的作用下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撑,使得学生个体增加了对专业认同感,但这种认同感会随着外系统作用的变化而变化,一旦政策、社会就业有所冷却,这种认同感又会随之降低,它是不稳定的。真正能够建立其专业认同感的力量来自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因为它是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技术层面的支持,一旦这种技术支持得到深入的发展,形成具有系统的、人文的、科学的专业性质,并为大学生所认知,它将提升专业认同内部的自信,形成坚固的专业认同价值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系统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最大的限度,所以要提高专业认同感,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工作。至于大系统,那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且并不能通过具体的某项工作加以直接影响,此处不深入讨论。

(二)时间角度

任何的空间都有时间维度作为量度的依据,前文所述空间的系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相互作用、改变的。比如,当下被拉高的专业认同是由外系统作用的,那么要在更长时间内稳定和继续增进专业认同就需要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支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调查研究描述的是当下时间维度的现状,假如不进行理性的、主动的作为,那么未来的专业认同发展我们很难预期四种环境作用力会如何朝着我们的期待变得更坚固。同时我们并不能突破时间维度的界限来解决问题,比如短期内制造大量的研究成果、技术手段,但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大学生在此领域学习工作的空间范围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效率,那么就相当于我们部分地延伸了时间维度给予建立专业认同的条件。通俗地说,将学生从专业院系学习的空间环境拓展,延伸到幼儿园、早教机构、社会领域、家长群体、幼儿群体、社区、儿童福利组织等,建立大学生对此领域更广泛的认知;再如密切学前教育院系、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夯实中间系统的环境,这对稳固专业认同科学层面的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旦微系统和中间系统的作用力被激发,专业认同内在的引力就会形成。长远看,我们就不必完全依赖外系统甚至大系统来提高专业认同感。

三、建议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动态的过程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总是处于变化的环境中,它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现在这个专业认同的确比过去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这个专业规模上的扩大,但我们不能说这种扩大肯定会朝向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从笔者对诸研究资料的观察来看,专业认同并没有形成中间系统科学性、专业性的引力,虽然在行业内的学者看来这个专业并不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但如果要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将之渗透下去,并把这种认同渗透到微观系统,进而建构一个良好的中间系统环境,是需要从长计议的。

(二)调整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大多侧重培养幼儿教师、教研人员以及从事本专业边缘领域工作的从业人员,类似于职业培养。但我们对儿童教育问题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空间并不大,这个特点从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上可以看出来。比如艺术类技能课程计划,并不是以本科室通识教育(EDUCAITON)课程的身份而存在,而是职业技能训练(TRAINING)的角色。又比如大量大学生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有机会进入早教机构、幼儿园做独立的、小范围的观察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却与招生的人数不成比例。这些实际的问题都需要微观系统中的每一个小系统进行调整。

以此,只有稳住基础研究、大学教学,才能让“专业认同”从求职热潮走向学前教育专业自身存在的应有状态,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大学生对这个专业的认同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7.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

[3]杨继英.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个案调查[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

[4]陈妍,梁颖,强丽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5]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大学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

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自我评定 篇5

我学习成绩优良,学风端正,学习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在认真完成自身学业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选修课学习和各种课余活动,并取得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计算机三级,并获得奖学金。努力吸收各方面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我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如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生态学和污染治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及行政单位等部门从事科研、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熟悉化工产品常规化学、物理性质及含量分析方法及操作原理,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使用,熟悉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物质的方法,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常规分析仪器操作。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6

[摘 要]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结合区域与学校的实际,对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到整个大学四年的各个教学环节,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实施,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体系规范性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和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环境生态类专业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生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125-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环境专业教育发展迅速。迄今为止,我国约有400余所高校开设有各类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其中主要为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此外,还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及部分生态学本科专业,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为我国乃至世界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 [2] [3] [4]环境生态类专业是以解决现实环境生态问题为出发点的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和宽广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然而,由于教育理念陈旧、培养模式滞后等原因,国内外众多高校环境生态类专业往往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思维和实用技能。面对众多的同专业竞争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环境生态类专业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体现专业人才的特色和优势,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质量。[5] [6]

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单次讲座及偶尔的比赛活动,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接受的学生群体偏小。[7] [8] [9]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整个大学四年的各个教学环节,分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实施,构建全新的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外环境生态类专业,以及相关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10] [11] [12] [13] [14]

一、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达到两个目标,即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在理论上,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成果表现上为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及体系;在实践上,要培育1-2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全省、教育部及全国“挑战杯”、 教育部大学生环保科技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相关奖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检验该模式的成效,同时通过实践反馈,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

二、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

(一)编制全新的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最终解决现有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理论学习过于广泛而实践不足,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创新创业能力欠缺的弊病;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深入到课程体系调整和延伸、教材内容规范和更新、教学方法改进与完善、实践教学革新等各个教学环节。

(二)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的设置

针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一方面要注意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及职业规划,增设个性化专业教育课程群;另一方面,要构建创新创业素质课程群,普及创新创业所需的社会、经济、法律和管理知识,弥补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重视专业教育,忽视相关人文素质培养的不足。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提升

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结合社会需求,给予充分的空间和条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大胆革新目前环境生态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偏重于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现状,鼓励学生将环保产品设计、研发和推广、环保创业项目书等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

三、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

在按照教育部、海南省及学校相关规定修订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入讨论、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从目前普遍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这种三段式传统模式,转变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一般专业教育+个性化特长专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文素质教育”的五段新模式。在高年级,增加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等不同的选修模块,同时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不同,进一步设置水处理、固废、大气污染防控、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个性化特长模块,充分体现我校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增设创新创业人文素质教育模块(理论课+实践课)的方式,增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的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遵循:“普通专业教育与个性特长教育相结合、全程渗透与重点课程培育相结合、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等三大原则,构建一套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特色鲜明、素质完备的环境生态类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群体系。在专业教学内容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融入相应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方面研究与应用的案例,训练学生分析和应对常见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海南省及海南大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并执行“五级课程体系”:第一级是通识教育课程群,主要为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第二级是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为环境生态类专业基础课程;第三级是一般专业模块课程群,分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学等专业模块,主要涉及环境生态类专业各方向的专业课程;第四级是个性化特长课程群,在专业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如在环境工程模块中,设置水污染防控、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防控等个性化方向课程;第五级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课程群,主要涉及针对环境生态类专业各领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以及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经济和管理学课程。

(三)创新创业型教材体系的规范性建设

以往专业课程教材往往由任课教师个人直接选定,由于个人因素较强、类似教材较多等原因,可能存在教材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内容及版本不能及时更新等弊端,这些都会对教学工作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改为由教研组、系、学院三级专家组集体讨论和审定,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等院校示范性实验教材等国家推荐教材。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学骨干与资深教授组成教材编写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编写特色教材,把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融入教材中,作为国家推荐教材的重要补充,以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满足区域需求。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我们加大了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的力度。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在高年级,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才开始在课堂采用少量的案例教学。根据专业教学的趋势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低年级相关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中即开始有意识地引入案例教育,这样除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外,还可以起到树立学生专业信心、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作用,教学效果明显。同时,结合海南冬季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冬季小学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环保领域的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来学校讲课,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他们把握学术前沿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提升

在实验环节中,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比重,比如在环境生物学课程的实验安排中,改变以往四次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的情况,把第四次实验设置为“海南大学东坡湖生物修复的探索与实践”。实验要求学生们认真观察身边的环境污染情况,并尝试采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进行治理,促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大胆改革目前环境生态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偏重于理论研究的现状,允许并适当鼓励学生针对社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研究,提倡学生将环保产品设计、研发和推广、环保创业项目书等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同时,大力争取学校、学院、国际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的立项和资助。

图1 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技术路线图

四、结束语

以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单次讲座及偶尔的比赛活动,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接受的学生群体偏小。本研究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各个教学环节,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实施,不仅着眼于传统的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增设了创新创业人文素质课程群,加强创新创业所需的社会、经济、法律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弥补了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重视专业教育,忽视相关人文素质培养的缺陷。同时,在不违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如增加研究性实验教学环节,允许并鼓励学生将环保产品设计、研发和推广、环保创业项目书等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全面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创新创业的水平。该培养体系已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培养的相关学生团队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多项奖励,成效显著。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智,刘方,古励.城镇人居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6):25-28.

[2] 周宏仓,郑有飞,汤莉莉.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112-113.

[3] 任学昌,常青,赵保卫,等.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两阶段”创新实践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185.

[4] 朱利中,王莉红,陈能汪.创新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教育,2010(8):15-18.

[5] 石辉,张承中,赵晓光.论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9(4):24-27.

[6] 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45.

[7] 骆斌.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7):57-60.

[8] 方强,钱瑜,杨柳燕.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107-109.

[9] 郑春龙,邵艳红.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10] 孙建迎,钟杰.强化管理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95-97.

[11] 阳太林.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8):14-15.

[12] 查珍.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4):73-74.

[13] 何宝燕,尹华.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实践能力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08(10):1655-1658.

[14] 崔凤,唐国建.中国大陆的环境教育及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6-89.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因特网延伸至全球各个角落, 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教育越来越走向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学习的环境和手段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发布者, 而是学习者、研究者、引导者、创造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与教师具有平等地位的学习者、参与者和开发者。这种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大变化, 使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 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 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样, 在网络环境下, 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其成长与成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亦称自我调节学习、自我指导学习。顾名思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自己制订计划, 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及方式, 自我调控、自主选择媒体和资源, 自主选择教师或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自主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个别化的学习方式, 但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学”。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 它把全球数百万个计算机网络、数亿台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 包含了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 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它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 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和帮助下, 带着一种积极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 用探讨的方法, 自主参与学习, 从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自主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 网络能提供大量学习资源, 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 能使教师实现同步指导。

2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潍坊医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除了正规的上课之外, 我们还采取了网络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对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 它旨在弥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不足的弊端。通过调查, 我发现我院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如下的问题:

2.1 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多数英语专业大学生仍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问、学生答的旧的上课模式,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当学生面对学习责任的转移时, 他们往往不知所措, 无法及时做出相应的适当的调整。在新的学习环境下, 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焦躁、迷茫、失望甚至绝望等情绪, 这些情绪具体表现在他们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和用什么方式或者途径学。

2.2 不少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不了解网络学习的方法和特点, 不能充分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 很多学生不能熟练地利用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2.3 不少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有上网学习的意识, 但是, 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地参加网上学习交流。在网络环境下,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他们普遍缺乏坚定的学习毅力。而且, 网上无关的资源较多, 诱惑也较大, 部分学生在上网学习的同时, 还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

2.4 很大一部分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主学习的成效, 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的解决措施

像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 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理论了解不够深入, 他们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够强, 他们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因此,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培训, 并适当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 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和潜力。

3.1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其加强指导或培训

首先,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自主学习和网络环境的内涵和诸多优势, 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完整的学习框架, 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自主学习。其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自主学习的策略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另外, 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 以便于教师对其进行适时指导。

3.2 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

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地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 教师必须对其加强监控。首先, 教师需从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监控和指导, 及时向学生反馈检查结果, 督促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过程, 要求他们填写自主学习报告, 布置网上合作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3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做出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帮助他们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4 结语

总之, 在网络环境下, 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局域网和互联网的优势, 这样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另外, 利用网络环境, 学生能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 可以不受时空和呈现方式的限制, 通过多种设备, 获得高质量的相关信息, 并融入学习中, 这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 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学生也由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角”。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引导,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本文分析了潍坊医学院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网络环境,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珊, 陈妙姬.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索式学习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2)

[2]黄萍.高校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6]赵跃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 2005 (1)

[7]http://wenku.baidu.c o m/view/75cbb8f9aef8941ea76e05c8.html

[8]http://www.doc88.com/p-23774129537.html

[9]http://www.doc88.com/p-74053774419.html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8

关键词: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教学方法

近年来, 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的事件频频发生, 空气污染, 雾霾的产生, 增加了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地表水和饮用水污染, 造成地方性疾病;土壤重金属污染, 使大米等农作物镉超标, 导致人体慢性中毒……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日益扩大, 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007年, 卫生部、环保总局等部委联合制订《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 (2007—2015) 》, 该文件对高校教育而言, 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是技术支持, “调整充实专业技术队伍,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改进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 为环境与健康工作提供人员和知识储备, 整体提高环境与健康工作技术支撑能力”;二是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重视, 促进社会团体、非政府机构、科研与学术单位、企业以及媒体等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 积极为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做出贡献”。可见, 除了对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有专业素养的要求外, 对高校中绝大部分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也要求掌握一定的环境与健康知识。尤其是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 提升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 促进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高校针对非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 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非常迫切且有必要[1]。

由于“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的目的并非保障学生的就业, 而在于宣传、普及和教育, 让非环境类专业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相关的基本知识, 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点滴中, 并能影响周围的长辈、朋友, 通过日积月累的传播, 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环保观念。因此, 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舍弃高深的专业化、技能化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满足他 (她) 们的求知欲望, 尤其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保护形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2]。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学到知识。

一、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选用新闻热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环境与健康相关案例, 引导学生探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具体, 同时也增进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例如, 在讲授大米镉含量超标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前1~2周将镉大米相关的部分焦点新闻材料发给学生, 对学生进行分组, 按组别提出具有关联性的问题, 如镉大米产生的原因、镉大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国内外对镉大米的处理措施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查询资料找出答案。课堂上, 教师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围绕自己小组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小组总结发言, 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在这个阶段, 每个小组的学生对自己组分到的问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当各个小组发言完毕后, 部分的资料形成了大米镉含量超标问题的整体, 教师再做点评和补充, 并做书面的总结, 让学生思考、消化相关知识, 使得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二、户外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

户外教学是指在户外的预先有组织的教学方式。对环境类课程来说, 这种体验式的教学非常合适。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培养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花鸟树木的形态、变化, 撰写观察日志, 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户外教学的过程中, 要有目的地与时下热点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如组织学生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 进而使学生对身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直观的感受;或者去造成环境污染的发电厂、煤矿等察看排污情况, 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引发的地区病状况;又或者联系环保政府部门,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和环保部门监测, 了解监察能力建设等。

三、多媒体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环境与健康”课程设置的大纲、教材循序渐进地集中传授给学生知识, 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具有理性的认识。同时, 教学中应该借助多媒体网络更好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扩大学生知识面, 如利用教学软件、播放教学视频、观看环保电影等。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 结合教师深入浅出的课堂讲解, 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相对容易接受知识。例如, 在讲解环境污染形成、发展及其危害时, 播放纪录片《家园》的片段, 影片以唯美的画面告诉我们, 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 形成了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 而人类在仅仅二十万年的时间, 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 珍稀物种灭绝, 原始资源奇缺, 污染日益严重。通过播放影片, 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的深入思考。在介绍环境对健康产生的危害种类时, 可以使用图片展示雾霾空气下戴着口罩行色匆匆的人们、受重化学品污染的五颜六色河水边得了癌症的村民等;同时, 也可播放环境污染的记录片、新闻节目, 让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增加危机意识, 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

四、课外阅读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持续的话题,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随时在发生变化, 这也要求师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应具备发展性和开放性思维, 不拘泥于教材书上的内容, 与实时动态结合起来。一方面, 善于进行课外阅读。宏观上, 可阅读环保组织签订的协议、国际公约、宣言、议定书等, 对国际环保热点话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微观上, 也可就感兴趣的某一类环境类书籍进行深度阅读, 如环保类小说、环保人士传记、环保知识百科、环保科技杂志等, 从不同方面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 邀请相关人士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或者及时了解校外讲座信息, 组织学生去校外听讲座。这类的讲座可以包括政府部门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讲解, 环境专家对国内外环境局面的解读, 环保一线人员对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亲身接触的感想, 医学专家对人们应对环境污染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的介绍, 等等。

五、实地走访和分析调研相结合

环保是社会性课题, 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所没有的全民参与性特点, 每个人都应是环保的一份子, 都能够为环保出一份力。如每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 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环保的责任感。因此, 教师在教授“环境与健康”课程时, 要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 扩大环保的影响力。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帮助学生确定“环境与健康”课程的调研课题, 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进行分析调研, 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 也可指导学生以环保课题参与学院、高校或省市级的大学生调研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同时, 借助调研报告的成果对环保做出贡献。调研还可先从身边做起, 如调研高校学生的环保健康意识, 到洗漱间、自习室、图书馆、操场观察学生学习、生活习惯,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发放问卷, 从是否注意随手关灯、电池处理、垃圾分类、塑料袋使用等细节, 了解大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又如调研高校环境教育情况, 分别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问卷, 调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范围、来源, 发现环境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活与健康。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 “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了解不同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 掌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如何降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从而预防疾病, 保障人群健康, 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风险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降低环境健康危害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攸, 樊红波, 张宏柏.环境类公选课教学初探[J].高教高职研究, 2008, (18) :32-33.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9

一、环境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1. 思维活跃, 思想缺乏深度

相较其他学科大学生而言, 环境设计类专业大学生乐于彰显个性, 思想活跃, 乐观开朗, 崇尚自由。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充满激情的群体。然而,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思想缺乏深度, 不关心时事政治, 热衷专业的学习却忽视了自我理想信念的自我培养, 因而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

2. 独立能力强, 自我约束能力欠缺

大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从高中时期便开始了独立生活, 在艺考之前他们便离开家人在外参加长时间的美术集训, 往返于各地参加各高校单独命题的专业科目考试。独特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能力, 相较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 他们拥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 这有助于他们进行专业学习。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他们明显缺乏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如上课时间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缺乏集体荣誉感;时常晚归不归, 热衷于玩网游等。

3. 专业能力较强, 文化基础薄弱。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高考中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考试, 而高考中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低得多, 这导致很多学生重专业、轻文化课, 加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源于参加文、理科高考考取大学无望才退而加入艺考生行列, 因而造成该专业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进入大学以后, 该专业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 乐于追求专业设计能力的提高和设计软件使用的熟练度, 但对人文社会学科缺乏兴趣。殊不知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积淀能强化设计类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力, 促进他们的审美思维的发展以及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正是由于缺乏对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 造成其普遍文化基础薄弱, 从而制约了他们的专业发展空间。

二、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从事环境设计教育工作人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笔者看来, 在教育管理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问题上, 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 辅导员、学生干部和专业老师的共同管理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辅导员在学生大一时期就应着手建立一套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对出现问题的学生, 立即进行教育并严肃处理, 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其次, 辅导员要着力进行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将专业能力优秀、思想素质较高的学生融入学生干部队伍, 充分给予他们机会进行锻炼, 树立他们自主管理意识和责任感, 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以他们的组织力和模范作用带动班级学生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建设。再次,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向来对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具有强烈的崇敬之情, 因此, 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念, 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学生在进行环境设计的实践中, 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使用设计软件的能力, 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文化涵养和审美素质, 这是学生能在设计行业长期发展并作出成绩的关键。就目前而言, 很多学生的设计作品模仿痕迹较重, 缺乏原创精神, 缺少深刻的内涵, 其中基本原因便是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化涵养。因此在大学教育中, 必须改变该专业学生轻文化、重专业的现象。所在学院除了开设好现有的专业课程之外, 可适量开设大学语文、历史、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课程,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人文社会学科类专题文化讲座、读书交流会、作品展览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专业老师需要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 有意识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此外, 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设计大赛, 鼓励团队协作, 专业老师为其提供比赛信息并进行指导, 让他们在比赛中积极展示自己的创意, 迸发出自己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让他们在比赛中看到自己的真实实力以及与优秀选手的差距, 从而有目的地加强薄弱环节, 弥补自己专业的不足。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性格开朗外向, 情商普遍较高, 但是因为学习、就业的压力较大, 难免出现心理挫折, 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个人正常学习和生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辅导员, 应在学生们大一伊始就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不能因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整体乐观开朗的共性而忽略了个体差异。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要注意“点面结合”。“面”就是全面引导, 要教会学生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 让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力量, 采用宣泄、倾诉、转移等各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另外, 定期组织举办各类心理讲座, 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点”就是重点关注特殊群体, 如具有偏执乖张、自卑感强烈、人际关系紧张、沉迷于网游等特征的学生, 辅导员应建立好心理档案, 通过面谈或者使用QQ、微博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了解, 多与他们沟通谈心, 悉心听取他们的内心想法, 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心理特征, 培养他们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 学生思想的不断变化, 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 在工作中应顺应社会形势发展,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努力探索具有实效的教育管理办法, 帮助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杨喜美, 李鹏.生活视角下的生本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7) .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10

一、充分利用其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专业的学生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 根据具体专业不同还会有《油田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化学》等, 因此, 化学专业的学生一般化学基础较好, 而《环境化学》的理论基础就是化学, 因此, 大部分的化学专业学生在理解《环境化学》的反应机理等基础知识上困难较小, 如果单纯的讲授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 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枯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化学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生活或实验中具体的环境问题, 可以使学生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 更准确地掌握化学理论和方法在处理实际环境问题时的应用。

1.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20世纪40年代之后, 随着全球工业和汽车业的迅猛发展, 光化学烟雾污染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 如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大阪、英国伦敦等大城市。我国近几年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迅速增加, 北京、南宁、兰州、广州等地均发生过光化学烟雾现象。由于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光化学烟雾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光化学烟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 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臭氧、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因此, 控制好汽车尾气排放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就是给汽车增加三元催化装置, 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促进一次污染物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而化学专业的学生都具备催化化学的基础, 尤其是与石油炼制相关的专业, 催化原理和催化剂制备技术都非常熟悉, 因此, 可以设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让学生改进现有的汽车三元催化装置, 提高催化效果和使用寿命, 其中技术路线成熟的方案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如果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则可以申请专利或发表文章, 还可以参加相关的创业竞赛,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积极性。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验中的环境问题

化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必修化学理论课之外, 还会参加较多的化学实验, 例如, 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这些实验往往用到很多有毒有害物质, 也会产生多种污染物, 适时的将《环境化学》的理念引入到实验当中, 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 在实验室测定CODcr之后会产生大量的K2Cr2O7和硫酸混合液, 如果直接排放将对下水管道产生严重腐蚀, 而且会产生环境污染。事实上其成分与常规使用的铬酸洗液类似, 可以收集后用于玻璃仪器的清洗, 效果很好还可以节约药品。另外, 当铬酸洗液使用一段时间后, 由于Cr6+完全被还原为Cr3+而失去氧化能力, 不再具有清洗效果, 若不加处理直接倒掉, 会因铬浓度超标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我们可以利用化学知识, 对含铬废液进行如下处理:

先将残余Cr6+用FeSO4还原为Cr3+, 还原后的Cr3+加入碱液, 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然后过滤回收。

H2Cr2O7 + 6FeSO4 + 6H2SO4 = Cr (SO4) 2+ 3Fe2 (SO4) 3+ 7H2O

Cr2 (SO4) 3+ 6NaOH= 2Cr (OH) 3↓+ 3Na2SO4

整个处理过程的化学原理相对简单, 却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 产生了Cr (OH) 3产品, 可以满足一般性质实验的需要;另一方面, 减少了铬对水体的污染。通过这一实验, 不仅培养了学生处理有害物质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重点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呼声越发高涨, 学生们虽能感知到这种热度, 但往往对环境保护的概念和行为的认识比较肤浅, 不甚明了。因此, 有必要重点加强其感性认知, 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具体可以从以下从三个方面入手:

1.结合热点问题引出环境化学现象

在讲解大气环境化学时, 可以将近年来地球上的异常天气出现的频率、范围及影响穿插进来, 如2007年飓风引发的洪水肆虐南亚, 2008年初, 中国南方各省市遭遇50年不遇的雪灾。众多极端气候的出现, 源自于全球变暖, 而温室效应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进而降解温室效应的具体原理。还可以结合2009年底哥本哈根峰会的主要议题, 探讨温室效应的防治方法。在讲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行为时, 可以结合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进行分析, 例如硝基苯在水中的扩散稀释速度与分布, 硝基苯在底泥和水体之间的分配情况, 硝基苯的生物富集效应以及政府采取的活性炭吸附的原理等等。另外, 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的热点问题, 找出现象背后的环境化学原理。

2.介绍化学院老师在环境领域取得的成绩

由于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 将实际科研课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可以使学生了解我校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 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自豪感, 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讲到大气中污染物转化时, 介绍环境学科相关老师从事的炼化企业有机废气的治理技术;讲到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时, 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及回用技术、循环冷却水应用过程中的生物控制技术;在讲到受污染环境的修复时, 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等。另外, 很多化学专业的老师, 也从事与环保有关的研究, 并取得很多成果, 这样可以拉近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距离, 让有意向的同学可以投身环保事业。

3.参观实习

在教学实践方面, 强化第二课堂的教学, 安排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污水提升泵站和高家台自来水厂参观, 有条件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市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单位参观。另外, 可以结合化学专业暑假进行的炼油厂生产实习, 安排学生在进行正常的炼油工艺实习之外到相关的炼厂污水处理厂参观实习,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及相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结语

作为未来我国化学化工行业的主干力量, 化学专业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相关领域的环保水平。我们应针对化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特点, 不断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既能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 又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摘要:针对化学专业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 对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使学生既能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 又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化学,化学专业,化学知识,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崔世海等.环境化学课程改革与探索[J].大学化学, 2007, 22 (4) .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11

【关键词】网络环境 非英语专业 大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大学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强化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意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英语的模式,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其次,创新英语的教学方式。然后,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动机。最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传统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习英语只是为应付考试,因此忽略了在英语学习中对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如今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动机。如: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英语阅读时,可以为学生查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扩宽学生的視野。另外,大学生的空余时间相较于高中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如:为学生设计课前的预习作业,让学生查阅与教学知识相关的资料等,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

网络资源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所以在庞大的信息量中,学生可能常常会迷失方向,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时候,应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利用这网络资源,选择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的资源内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1.备课时利用网络资源,并为学生展示如何操作。2.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布置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作业。3.为学生推荐网络英语学习网站。4.结合学生兴趣为学生布置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

例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为加入一些网络资源,有条件与时间 的话还可以为学生演示如何下载使用这些网络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为学生布置小组探究任务,给出英语课题内容与相关建议,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搜索资料并自制英语课件,然后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讲解。如:给出主题“Popular elements”,给出建议“定义、文化背景”等。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好的英语学习网站,让学生在英语网站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学生喜欢的英语作业,如: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英语歌曲或是电影,让学生在纯正的英语口音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或让学生自己搜索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电影、阅读等,并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

三、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在大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适当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自由、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可以:1.在班级QQ、微信群中发布学习任务。2.制作一些微课课件传给学生。3.结合学生兴趣为学生布置作业。4.设置演讲比赛。5.组织学生自愿参加英语校园角晨读。

例如,教师可以让班长、学习委员等班干部建立班级的QQ群,然后可以在群中发布学习任务,如:让学生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微课视频,将视频传给学生,让学生用微课学习。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查阅自己的喜欢的明星或是人物的资料,结合资源写一篇英语作文。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演讲比赛,或是辩论赛,给出学生话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写出演讲稿或是辩论稿。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晨读,鼓励学生自愿参加,让不同班级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在英语晨读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同时可以增加不同班级学生的英语交流。

四、总结

总言而之,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方法是多样化的,同时也给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大学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并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的网站,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自主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申丽娟.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06:110-112.

[2]籍国莉.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4.

环境专业大学生 篇12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机构、企业中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有关的岗位上就业, 也可以从事社会团体、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工作。其职业特点表现在不管是直接从事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亦或是从事环境规划、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其工作性质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环境保护工作以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为中心和主要内容, 即使一些为理解自然奥秘而进行的深入探索, 也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环境。环境问题的解决以高效、简便、实用、持久为指归, 不以新奇、机巧、怪异引人侧目。而且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及所有的人和事, 无论是生产和生活, 也不管是在工作中或是在休闲、娱乐中, 不存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活动。因此环境工作的特点也就是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参与, 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投入和支持, 依靠、集合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的力量, 还需要充分发挥全人类的科技进步带来的全部的优秀科技成果, 不管你是什么学科, 无论是社会科学, 还是人文学科, 都能与理工科一样地在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到, 环境保护的工作特点是繁杂、牵涉面广, 需要的知识多, 工作需要细致、到位, 任何遗漏都会对工作效果产生影响, 所以任何一个从业者都必须有严谨、细致的习惯, 任何时候都不能发生哪怕半点的疏漏。无论是一场全球一致的环保行动, 还是个人的生活习惯, 如果能对环境保护产生有利的作用, 其价值都是一样的, 其要求也是相同, 即都要把一切有关环境保护的理想现实化为生活中的一个行动, 即使该行为非常渺小以致微不足道。

二、实验实习等实践过程对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工作特点, 在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除了在课程学习上要有所着重外, 实验实习等实践过程的培养阶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时或在某些方面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实用性, 因此其一切创新都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为宗旨。而解决环境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 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所以即使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 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仅限于工程技术方面, 虽然这是其最擅长的方法。由于一切保护工作都必须在现实社会得到落实才能产生效果, 因此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成为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即其能够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 而这种解决也许并不是以其最擅长的工程技术的方法, 而可能是其他任何有效的方法。

实验实习等实践过程对环境过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也就是说在实习实验等实践过程中, 要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通过实验实习阶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实中的问题永远都是一种表象, 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都无法从仅从其表象中得出, 欲从表象背后找出解决办法, 首先是能针对表象提出问题, 才能针对问题探寻解决办法。在此阶段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所提出的问题的针对性、正确性、全面性;其次是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若干个解决方案, 并对各个方案给出落实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其创新能力表现在所提方案的现实性、长远 (前瞻) 性、效率水平和完整性。现实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 很少一次就能找到合适的方法, 需要进行尝试, 也很少只尝试一次就找到了理想的方法, 能够针对问题制定多个解决方案, 无疑将增大解决问题的可能;第三是方案落实能力。将制定好的解决方案现实化, 化为具体的操作, 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现实实践是唯一的检验标准。再好的方案, 如果不能落于实处, 变成现实, 由现实实践对其进行检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称不上好方案, 甚至不能说是一个方案, 因为我们是要做的是一个可以现实化的方案, 而且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把其方案现实化, 即使不能算是其方案不行, 也说明其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就更谈不上了。在此问题上, 创新能力体现在方案落实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灵巧性、准确性、经济性、可靠性方面。实践过程就是对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 也是其在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应有作用。

三、强化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过程的途径和方法

1) 要保证有一定课时数的实验实习教学。实习实验教学过程是大学生的主要实践环节, 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 因而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课时。少了是不行的, 但也非越多越好, 根据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 以占全部课时的25%~30%为宜。

2) 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方案制订能力、方案实现能力为主。在实践过程中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能力、怎么培养, 是教师心中要时刻留心的问题。由于只有在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能力, 因而实践环节就是一个绝佳的培养过程。在此过程中, 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习惯, 要从纠正不良习惯出发, 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 既是保证实践过程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唯一途径, 也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的仅有机会。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也是创新思维形成和创新实践成功的关键。

3) 充分利用毕业设计和其他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对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过程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综合实践过程, 要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极为珍贵的机会。创新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活动都是综合的实践活动, 也是创新能力锻炼的良好时机, 可以说是检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极佳校内场合, 因为这些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自己从其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技能中寻求需要的, 如果没有就必须立即学习, 所以这些实践活动就是日后工作实践的“演习”, 既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工作特点, 在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除了在课程学习上要有所着重外, 实验实习等实践过程的培养阶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时或在某些方面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过程,环境工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廖春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09.

上一篇:工程施工中接地论文下一篇:自动调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