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论文

2024-05-21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论文(精选11篇)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论文 篇1

一、引言

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倡导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不仅是农业科学的基础组成, 还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本专业培养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整治与效益分析、农产品品质检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备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通过学习培养, 学生可获得基本的数理化理论知识, 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农业再生资源利用、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等。当今新兴农业的发展, 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为污染物的排放, 都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 “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背景下, 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特点, 培养跨领域综合性技术人才, 应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的问题, 解决生产实践遇到的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 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选修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介绍评价标准、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在掌握各类环境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 了解环境评价的性质、目的和方法, 初步掌握和开展各类环境评价的基本技能。因此, 本文结合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的本科培养模式, 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环境评价》课程为例,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二、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培养内容单一化。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学技术人才, 但现有的培养内容及课程设置主要还是注重对植物营养和土壤学方面的知识培养, 其相关课程占专业核心课总学分的100%, 对于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涉及较少, 资源管理利用相关课程只开设了土壤调查与制图一门, 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7%, 环境类相关课程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32%。学生缺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和技术, 特别是对专业相关的农业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开设更是较少, 然而管理的思想又是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

2. 缺少专业认识相关介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任课老师和相关教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进行设置, 学生对于课程及专业认识较为浅薄, 不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各门课程的相关性, 只是机械化被动地接收老师所介绍的内容, 对在同一学年特别是低年级开设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 致使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 互相之间没有很好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实践动手能力弱。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还应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也有27.5学分, 但由于受到实践场所、实践经费和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却不尽人意, 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只知道“为什么”, 而不知道该“怎么做”, 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也因缺少实践而不巩固。

4. 忽视学生个性培养。

核心课程的开设, 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保证, 而选修课的开设, 是学生个性和情趣培养的重要手段。目前的选修课实际是必修选修课, 学生没有选择权, 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一方面, 所开设的课程有限, 学生必须全部选修, 失去“选修”含义;另一方面, 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 不能依据自身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课程。

另外, 高考录取学生, 只是通过单一的分数进行录取, 进入大学后对于学生个人在智力和兴趣方面的差别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对应用工作感兴趣, 愿意服务社会, 有的学生更喜欢进行学术研究。喜欢学术研究, 有进一步深造打算的学生会更努力地学习, 而喜欢社会工作的学生却没有实践能力评定机制, 成绩也不理想。在现有的培养机制下, 缺乏适应“学术型”学生和“实践应用型”学生差异性的培养。学校是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场所, 应该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 探究推行“学术型”和“实践应用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改革, 对教育资源的重新利用和分配, 开发和引导学生, 使其能独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 完善自己, 发展自我。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 将原土壤与农业化学 (部分) 、农业环境保护 (部分) 、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 (部分) 以及农业气象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403) , 隶属于环境生态类[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多学科结合的学科, 涉及到土壤、水分、气候、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2]。对于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应该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进行改革[2]。首先我们不应该只是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还应通过课程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和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其次,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门实用型和技术型相结合的具有综合性和基本性的专业学科, 作为农林类高校, 我们不仅要为农林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 还要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有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环境评价为例的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 以环境评价课程为案例, 该课程教学改革,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本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 加深了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强调实践环节, 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污染源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能力, 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编写技能, 及环境背景调查, 污染源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并对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63位学生进行了改革效果问卷调查 (问卷发放63份, 有效问卷60份) , 表1显示, 16.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 4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专业学习重要, 只有15%和0.3%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在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调查中, 其不满意率仅为1.7%, 超过90.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或比较满意。因此, 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效果的探析, 可以为探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 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引导教学。

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要养成基本的学科素养, 提高认识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 老师不再作为课堂的主角, 满堂灌输知识, 而是积极配合学生去探索知识, 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学,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客观认识,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在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课堂互动性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18.3%的学生对课程互动性非常满意, 43.3%的学生感到满意, 而有6.7%和3.4%的学生对其互动性不太满意和不满意。与此同时, 在对学生关于课堂内容理解的调查, 只有8.3%的学生能够完全的理解, 大部分理解的比例为38.3%, 基本能理解的43.3%, 少部分理解和不理解的占到10.1%。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提高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特别是那些对课堂互动性不满意以及对课堂知识没有全部或大部分理解的学生之间的交流, 积极帮助他们融入教学课堂中,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 丰富教学内容, 注重实践。

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授,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了解,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 应该学什么, 以及如何学。在被访的学生中, 13.3%的同学能经常地从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 75.0%的学生能在偶尔或个别时候在课堂上受到启发, 11.7%的学生基本没有从教学过程中受到启发。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应该将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教学, 另一方面借鉴先进的经验, 特别是中西方在该学科有价值的理论, 让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清晰辨别, 思考问题, 为今后继续研究或社会实践提供多元思想保证和机会。同时, 练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一部分, 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提高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针对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 学生们普遍认为做习题练习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 如图1所示, 只有5%的学生认为通过做习题是较合理的;实物模拟 (25.0%) 、案例分析 (33.3%) 以及调研 (24.2%) 等综合实践能力强的练习类型更是受到学生的偏爱。因此, 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背景和特点, 综合考虑分析适宜的作业类型, 选择更能锻炼学生能力的作业。

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是紧密结合的,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3]。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的内、外在联系, 以学生为基本点, 以自我需求为原则,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提供多平台的实习机会, 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现有相关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受访学生的了解, 95.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的课程实习 (区域环境主要污染物调查) 持肯定态度, 其中, 10%的同学非常满意, 58.3%的同学满意, 26.7%同学感觉还可以, 仅有5.0%的学生对实习效果不满意。如图3, 然而在对学生关于环境评价课程哪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调查中, 有52.0%的学生认为, 其实习的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很大一方面需要加强实习实践平台的建立, 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会。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培养相结合, 不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 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集中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和朴质肯干的勤奋刻苦的精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 实验操作与资源调查规划是其基本的专业技能, 进行课程的改革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

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为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的课堂讲解首先是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逻辑结构, 其次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对这个逻辑结构进行不断地知识和概念的补充, 从易到难, 渐进地教学, 并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调查中, 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图3示) , 43.0%的学生认为其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除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教授占20.0%, 学生还希望通过学生讨论 (22.0%) 、网络教学 (15.0%) 、学生专题报告 (16.0%) 、案例教学 (25.0%) 、其他的方式 (2.0%) 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探究多种方式联合教学, 可以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让学生依据自己学习习惯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因此,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 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入教学改革, 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和程度差异。

4. 考核机制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 大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所学的知识不应以是否记得为考核标准,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 对课堂上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太重视, 期末考试考核占有较大比例, 这样的考核会让学生只注重期末临时的复习, 突击复习, 死记硬背, 失去学习的意义。如图4, 学生对于环境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各持不同意见:闭卷考试 (14.3%) , 开卷考试 (23.3%) , 提交论文 (10.0%) , 案例分析 (11.0%) , 平时成绩结合考勤 (17.0%) , 综合考核 (21.4%) 等都是学生普遍接受的考核方式。因此, 在立足于学生基础上, 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期末考试可作为其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将考核形式由书面考核转变为书面文字表达与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为标准, 在课程结束后, 通过考察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总结所学知识, 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的目的。

四、结言

2l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教育, 受到的影响更明显、更突出, 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 这就是知识经济推动下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 如何能在普及大众化教学的过程中, 摸索出一条具有农林类高校特色, 适合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生多学科意识的教育模式。因此, 以上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不仅从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课程教学内容, 加强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进行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作为指导者, 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的改革, 可以在现有环境评价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 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 综合考虑学生在个性培养上的差异, 推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的习进程。如何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因素, 使得改革更具难度和主观性。我们无法探索符合所有学生的培养模式, 只有符合绝大多数学生需要, 保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同时也要创造让优秀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推进“基础+模块”的教学模式, 不仅对所有学生要加强基础教育, 拓宽其知识, 还要依据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弹性计划, 因人施教, 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5]。只有有了体制的保障, 师资的支持, 才能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慢慢地进行熏陶和转变, 自我探索, 自我认识, 自我提高。

附件1:

《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

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评价》教学质量,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师生间和睦融洽的关系, 提高同学们实际学习应用能力, 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术氛围, 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增强就业竞争力。您的意见对我们十分重要, 希望您认真填写, 忠心感谢您对教学工作的配合!

您的性别:

□男%□女

1.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中:

A重要%%B比较重要C一般D不太重要E没有用处

2. 您对《环境评价》教学的质量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不满意

3. 您对《环境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不满意

4. 您是否能够理解《环境评价》课堂教学的内容:

A完全理解B大部分理解%%C基本理解D少部分理解E都不理解

5. 您在《环境评价》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受到启发:

A经常B有时C偶尔D很少E没有

6.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的作业布置是否合理:

A合理B比较合理C一般D不太合理E不合理

7. 您喜欢的《环境评价》课的作业类型应当是: (多选)

A实务模拟B案例分析C做习题D写论文E调研F其他

8. 您对《环境评价》课的考试方式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不满意

9.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的考试方式应该是:

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提交论文D案例分析E平时成绩结合考勤情况F综合考核G其他

1 0.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教学的实习的效果如何:

A很好B比较好C一般D比较差E很差

1 1. 您认为《环境评价》课教学的方式包括: (多选)

A教师讲授B学生讨论C网络教学D学生专题报告E案例教学F其他

1 2. 您觉得本课程在哪方面还需要提高或改进

A教师水平B教学态度C教学方法D实习条件

1 3. 您对本课程教学改革有哪些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190-191.

[2]李旭霖, 崔德杰, 史衍玺, 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卷 (10) :56-58.

[3]伍钧, 吴晓斌, 邓仕槐, 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 (增刊) :35-38.

[4]张文修.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 (1) :6-7.

[5]王救国, 毛达如.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三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4) :40-41, 44.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论文 篇2

了解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环境行业标准、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及环境检测的一系列专业知识,熟悉有害因素测试、有毒物质分析方法。本人工作积极上进,学习能力强,工作效率高。性格谨慎沉稳,能准确无误的完成工作。

【范例二】

熟悉各种实验检验仪器,胜任对实验室运行管理和报告审核。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强,工作仔细严谨。

【范例三】

3年半大型甲级设计院给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固废)设计经验,从事过大型污水厂、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厂等各种工程设计和咨询工作。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文书能力。

【范例四】

熟悉PHOTOSHOP、3DSMAX、AUTOCAD、PAGERMARK等绘图软件。团队合作精神,带队经验。能够完成空间布局、创意提案标书、创意设计、设计方案标书。了解施工工艺,可以常驻施工现场,接受出差。

【范例五】

为人处事认真踏实,有很强的责任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基础扎实,有丰富专业知识条件;多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积累丰富的实践和现场管理经验,可以胜任独立负责技术部分,包括方案、设计、施工阶段对功能需求的把握能力、独立制图能力、对水电安装、建筑结构工程配套工程的相关规范要求的基本掌握处理能力、与设计院的沟通协调能力。

【范例六】

为人诚恳正直,注重团队合作;性格开朗,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可以胜任独立负责技术部分,进度控制、成本控制、总分包协调关系、市政与单体协调配合、现场施工问题的解决、对可能发现的返工的预见性等等;我相信说的不如做的,希望能用我的双手和诚恳创造一片美好未来。

【范例七】

熟悉企业各项环境健康安全事务,熟悉相关的环保安全法律法规,了解环境管理体系。熟悉客户关系管理,熟悉项目管理,熟悉安防系统,擅长管理公司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技术。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够保持良好的内、外部沟通与协调,并能在工作中注重培养部门人员的个人发展,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范例八】

曾具体负责企业从建立之初到逐步走向成熟整个过程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组织开展企业ISO14001OHSAS18001体系认证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对于现场的紧急情况有着冷静的判断和迅速处理的能力,具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协调处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具有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踏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舞台展现自己。

【范例九】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研究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1 前言

对于生态环境地质的调查主要是针对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周围生态地质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影响关系进行的,在环境与地质的学科研究中属于较为前沿的领域。所谓的生态环境地质按照广义的概念包括城市地质研究、农业地质研究、自然灾害地质研究以及旅游地质研究等内容。在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过程中,是对一定的区域进行地质调研以及水文地质普查,并在调查的同时运用地质科学、土壤科学、地形科学以及生态环境科学等相关的科学理论,获取人们以及其他生物所生活的岩石圈、地下水圈、生物圈以及地表水圈等各种环境的数据信息。在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时,所针对的对象包括岩石、土壤、水体、植物、地球动力变化、地球化学变化以及其他地质现象等。通过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能够为评判该地区的生态地质条件是否适宜人们的生活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可以给该地区的下一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2 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简介

2.1 位置以及交通情况简介

滨海新城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潍坊市北部滨海地区,北临莱州湾,东与烟台市接壤,西与东营市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0′18″~119°33′20″,北纬36°50′00″~37°16′50″,东西长83Km,南北寬10~40Km,工作区总面积为2657 Km2,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为本次工作重点工作区,面积 545.7km2,滨海新城位于现在的海化区和潍坊新港之间,隶属潍坊市直接管辖。区内铁路、公路、港口等海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央赣路、北海路、大九路、大沂路和正在建设中的疏港公路纵穿南北,新海路、荣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益羊铁路横贯东西。距潍坊机场35公里,距青岛、济南国际机场分别一个小时和一个半小时车程,距北京四个小时车程。潍坊森达美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有5个3000吨泊位、2个5000吨泊位,3个万吨级码头即将投入使用,3个2万吨级码头正在加紧建设,3万吨级码头建设在即。

3 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原则

3.1 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先行

在进行滨海新城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之前,首先要对该区域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用于遥感图像解译的技术手段,以便能够整体、细致的掌握该区域地形、土层结构、水文环境、工程地质、植物分布以及生态环境等地质数据信息。按照上述方法得到的数据信息对不同的地质体、地质现象以及植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推测该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的整个作用过程,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3.2 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以及新理论

在对滨海新城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过程中,运用资料信息的收集、遥感解译、综合地质调研、实验、水文长期监测、设置数据信息库、图件编制等方法与手段,同时将新的技术以及理论应用其中,例如3S技术、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数据信息库的设置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理论的运用,能够更为充分的对滨海新城的地下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地质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论证,让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更加快捷、迅速、高效的开展。

4 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

4.1 土壤环境调查

本次调查与评价工作根据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地质特征及未来工农业、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工作区内浅层位的土壤进行了系统采样。浅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以了解土壤浅层环境中对各种植物生长有影响的营养元素、有益元素及有害元素的分布、组份特征和生物活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对元素含量影响程度为目的,也为了解表生环境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信息。

本区土壤浅层环境元素背景、克拉克值调查结果与黄河下游潮土数据比较如表1所示,滨海新城土壤中污染元素平均含量如表2所示。

表1 滨海新城土壤浅层环境元素背景、克拉克值调查结果与黄河下游潮土数据比较表

项目 元素克拉克值(10-6)黄河下游潮土(10-6)本区土壤浅层环境样品(10-6)

Fe4700029000(河北)23040

Mn800600290.499

Cu10021.4012.401

Pb2014.417.216

Zn4065.139.964

Ca3390052501(献县)255.953

Mg1940015210(献县)110.723

Se0.X 0.118

Hg0.X0.0220.0175

AsX12.948.793

Cd0.30 0.37

Cr90 53.488

Ni40 19.899

N300740(河北)580.657

P1200644616.578

K240001575039.309

Na2640010036(献县)807.401

nlc202309011806

F270452483.783

表2 滨海新城土壤中污染元素平均含量表

最小含量

(×10-6)最大含量

(×10-6)平均含量

(×10-6)

Hg1.1120.517.532

As5.1215.078.793

Pb6.9237.3517.216

Cd0.070.930.37

Cr26.33107.5553.488

Ni9.4750.7919.899

Cu4.5932.0612.401

Zn17.5782.4839.964

4.2 湿地资源调查

湿地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如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工作区内的湿地资源较为丰富,以近海岸湿地为主,在昌邑北部及寿光北部均发现了大片的湿地资源,同时生长着柽柳等灌木。滨海湿地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生产力,是海岸带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莱州湾是山东省沿海面积最大的海湾,沿岸人口密集,土地资源丰富。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作为环渤海滨海湿地的一部分,具有海洋与河口交互性、海陆过渡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特点。湿地面积广阔,湿地资源丰富。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州湾沿岸掀起了海洋开发的热潮,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导致滨海湿地严重退化,湿地分布及其面积正在发生变化。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类型如图1所示,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类型及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图1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类型图

表3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类型及统计数据表

景观类型每一类型面积(km2)所占比例(%)

自然景观河口92.4718.04

滩涂99.6538.67

潮上带低洼地58.3265.07

人工景观盐田603.60552.48

养虾池296.02425.74

自然景观面积合计

人工景观面积合计250.450

899.62921.78

78.22

湿地总面积合计1150.079100

4.3 水环境调查

4.3.1 地表水调查

流经工作区的地表水主要有:小清河、弥河、白浪河、虞河、潍河、胶莱河等河流。根据潍坊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2006年的监测资料,对工作区内的小清河、弥河、白浪河、潍河等河流进行常年的水质状况监测。2006年度综合污染指数为8.20,污染分担率占潍坊市的13.71%,位居第二。污染负荷比位10%以上的项目有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该4项指标累计负荷比为77.99%。弥河流经临朐县城,接纳了城区工业、生活污水和青州市区部分工业、生活废水,致使该河段污染严重。

4.3.2 地下水环境调查

工作区内的地下水均为咸水或卤水。本次调查评价工作,在工作区内采取地下水质样品132件,为了解重点工作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本次在重点工作区内利用2006年12月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在进行卤水勘查是采取的四件水质污染分析样品对工作区的地下水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地下水中有害组分均达到标准要求,表明区内地下水未遭受污染,水质较好。

4.4 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

对于滨海新城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主要包含对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

4.4.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区内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卤水、石油及铁矿。工作区内探明资源储量为59.92×109m3,其中石盐(液体NaCl)48420.15×104t、 溴119.41×104t、氯化镁12777.64×104t、硫酸镁4520.42×104t、硫酸钙1736.09×104t,卤水成因类型属潮滩成卤类型。卤水浓度在5~18°Be′之间。

4.4.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区的土地总面积为2657km2,在工作区除了已经开发的盐田以外,其余地区全部为盐碱地,以种植经济林—枣树、棉花以及香菜为主,其余的庄稼非常少见。

4.4.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区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很高,不宜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饮用水,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淡水全部为客水,工作区(滨海新城)的外部水源——寿光境内的寒桥地下水水源和经平原水库转供的峡山水库水源,可供水量为6500×104m3/a。根据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海化区)供水公司提供的用水量统计(以2006年为例),全区淡水用水量为2624.75×104m3,其中工业淡水消耗量占开发区淡水用量的95.2%,其中淡水消耗量超过100×104m3/a的企业有海化热电、海化纯碱厂、海化氯碱厂、海化重油厂,四家企业用水量占工业用水量的83.69%。

5 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框架建立

在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将评价对象细致、全面、深入的剖析,同时还要确保所得到的基础性数据信息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这样才能科学、正确的确立不同的数据信息指标系统,通过这些指标系统来形成评价模型,让所评价的对象实现量化以及定性。同时,还要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容量以及质量進行评价,这样才能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地质的进一步管理、布局、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为制定正确政策以及目标提供参考基础。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流程如图2所示。

nlc202309011806

5.2 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影响生态环境地质的因素很多,层次、条件也有所差异。其内容包含了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环境因素、水资源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环境因素等。自然环境的因素又包含该地区的降雨量大小、植被分布情况、植被种类多少等因子;地质环境因素又包含地貌地形、工程地质环境以及地震烈度值等;水资源环境因素又包含地下水、地表水以及污染源等;土地资源环境包含耕地环境、土壤污染情况、土层厚度及化学组成等;自然灾害环境因素包含灾害强度、灾害发生周期、灾害破坏力等;人类活动环境因素包含人口分布、密度以及人均生产值等。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评价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相关因子并不能得到全面的、细致的数据信息,不能达到评价体系的相关标准,我们要从中找出能够获取准确数据信息、数据信息相对完善的因素以及因子进行生态环境地质的评价。综合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圖2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流程框架 图3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图

6结论与建议

本次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对滨海新城内的土壤、水质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及化验分析,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对工作区内的滨海湿地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对工作区内相关的土地、水利、矿产、环境等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在综合分析研究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及重点工作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评价。

6.1主要生态地质环境变化

(1)工作区中部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形成较大面积的降落漏斗,引发海咸水入侵,造成水资源萎缩、大量的民井报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由于过度开发盐田、养殖场,人为改造变化较大,大面积的湿地、滩涂变为盐田、养殖场,使得北部沿海的生态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北部沿海的自然植物群落正急速减少。

(3)矿产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潍坊北部沿海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天然卤水资源,但是存在过度的开采现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上不去,过度的开采卤水,使得卤水的浓度不断降低,卤水当中所含的溴素等各种元素的含量也不断降低,倘若不对卤水资源的开采进行合理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卤水资源将枯竭,那时北部沿海化工基地将不复存在。

6.2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1)滨海平原海潮侵蚀、生态环境脆弱—湿地生态养护盐业养殖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主要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工作区的北部,紧邻莱州湾。主要的生态地质问题是:土壤多为重盐渍土、盐土,海潮侵袭频繁。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由南往北盐生植被(黄蓿草、柽柳)逐渐减少,湿地面积正逐渐被人类蚕食。

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一是封滩育草,养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二是建设永久性防潮堤。

(2)潍坊北部滨海平原盐业化工、渔业养殖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位于工作区的中部偏北地区,主要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是:由于盐业化工的迅猛发展,在工作区内已经形成由于过度开采卤水资源而形成一定的降落漏斗,若不对卤水资源的开采进行合理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卤水资源将枯竭,那时北部沿海化工基地将不复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

(3)潍北滨海平原咸水及土壤盐渍化—土壤改良、农田林网防护林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工作区的中部地区,主要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是:地势较低,易受潮汐侵袭,旱、涝、盐碱、潮一直是本区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尤其是土地盐碱化。

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一是进行河网化建设,建设更多更密集的农田灌、排水沟渠;二是上粮下渔

(4)潍坊北部滨海平原海(咸)水入侵—地下水调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工作区的南部,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是地下水的采补失调,以前已经形成的地下水超采漏斗持续不断扩大,从而造成北部地区的咸水南侵。

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将该区内的河段蓄水;在该区修建坑塘蓄水;节约用水;农田林网化。

6.3建议

(1)工作区南部的地下水采补失调,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工作区中部的海(咸)水入侵、工作区北部的海潮侵袭,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是影响生态地质环境的三个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2)对于工作区南部的地下水采补失调形成降落漏斗,应抓好节水、补源两方面的工作。应制定节水条例,在采取节水措施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河流蓄水,调蓄补充地下水,利用坑塘蓄水养殖,减缓北部海(咸)水的南侵速度。

(3)对于工作区中部的平原咸水及土壤盐渍化,应大力加强河网化建设,建设更多更密集的灌排水沟渠,大力推行上田下渔的耕作方式。在统一规划、部署下,应大力鼓励个人投资土壤改良、治理盐渍化。不断加大农田林网化建设。

(4)对于工作区北部频受海潮侵袭、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不利局面,应该切实认识到:湿地,是地球之肾,是调节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涵养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也是各种动物尤其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要加强保护,而不是为了短暂的眼前利益,牺牲不易恢复的湿地资源。要建设或完善北部地区防潮大堤,切实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盐渍化土地,改良土质,以利于生物多样性生长。

(5)天然卤水是潍坊市非常宝贵的矿产资源,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应切实加强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提高卤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持卤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着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大型盐业企业集团;努力探索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生产、集团化发展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效实现形式;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有限的资源无限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润丽. 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 2014

[2] 郑长远,张启兴,贾君,田成秀,石维栋,辛元红,尚小刚. 层次分析法在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 西北地质. 2010(01)

[3]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南希. 四川省甘孜州东部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08)

[4] 周玲琦,李麒麟,张卫雄,王小伟. 祁连山西段生态地质环境分析与评价[J]. 甘肃科技. 2005(11)

[5] 张永伟,刘怀念,刘元本,王元波. 专家聚类法在青岛市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 山东国土资源. 2008(10)

[6] 张森琦,王永贵,朱桦,许伟林,辛元红,石维栋.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 青海环境. 2007(02)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论文 篇4

1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途径

1.1搞好与“三同时”等相关制度的衔接

当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三同时”制度时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中最为基本的两项制度,这两个制度之间相辅相成,并互相制约。一方面,为了使经过审查和批准的环境对报告书中确定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定要实施“三同时”制度。另一个方面,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置影响环境污染的设施,一定要通过原来审查和批准的环境报告书主管部门的批准,当期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这一项目。但是,站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环境评价制度主要被集中在前期管理上,而“三同时”制度一般集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当下,相关人员需要将这两项制度进行结合,使这两者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因此,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科学完善的这一过程中,需要使其和三同时制度之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对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业主要在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之后,在设计、施工、竣工等不同阶段,均向国家和公众提交上一份环境影响报告,并且建立起一个反馈机制,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对污染进行防治,对生态破坏做出防治的有效措施[1]。

同时,对建成的设施制定科学的监督检测机制,将这些内容归纳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当中。此外,还需要制定和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例如信息公开制度和清洁生产制度等。

1.2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法监督

当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方面的监督记住较为软弱,对环境影响评价方式进行规划过程中,主要责任单位一般为一级政府或者政府部分,对“环境评价法”落实,并且做出充分的法律责任也是政府部门承担,而实施这种责任追究主要停留在形式上,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此外,当下存在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不够严格的问题,有的地方对环境影响审批中有“首长意识”和“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一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分还进行主管部门甚至和生产政策、厂址选择存在明显错误的项目审批通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法进行严格监督。例如,对各级政府和环境监管部分的责任在法律上进行明确,并建立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行政责任,确定环境保护机构,尽可能的进行环境保护执法的垂直性管理。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实施的行政管理、监督权等做出强调。为其制定必要的执法手段,例如拆封和扣押等。

2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1渐次扩展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逐渐扩大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且为一些重大决策、规划以及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建设。

首先,不是所有的规划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规划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务院相关部门组织并编制的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对区域和流域进行规划和建设等;另外一种是,相关部门组织并且编制工业、农业等有关专项规划。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并没有针对不设置区的室、县、乡镇等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规划,从而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2]。

2)没有针对规划中心地位最高以及发挥重大作用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的影响做出评价。但是这些内容对于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

其次,当下执行的立法还没有将重大决策、政策和不同立法活动列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结合我国历史经验和实践,国家做出的宏观管理,对于生态环境存在着相对重要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对比,政策的失误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导致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因此,针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宏观指导带来的影响,对国家政策、法规和计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必要。站在具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应当将下面的内容列入到影响评价制度的范围之内。

1)没有设置区的市、县以及乡镇等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规划;

2)针对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计划;

3)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等。

将这些内容列入到战争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之内,并将这些内容逐渐扩大到国家和法律当中。

2.2部分性引入替代方案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替代方案属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核心内容便是进行替代方案的分析。借助替代方案,比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而选择出最佳经济和环境效益行动方案。因此,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需要将替代方案当作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一项相对重要的内容作为规定。因此,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参照,并且结合项目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级审批。

此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和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再将其部分性的引入替代方案。

3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将结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运用。因此,要想使环境评价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此外,还需要对环境评价范围进行扩大,从而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翠,李琦,吴迪,李志,王萌.实施潮汐能、波浪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框架设计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9:22-24.

环境影响评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环境;评价;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特别工业革命以来,高速发展的经济是以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我国作为一个负责的大国,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到1979年正式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久高速发展的有力杠杆。

1.环境影响评价与环评制度

1.1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一种科学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技术手段,它分析预测拟实施的有关决策、规划或者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方式或减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对策措施。

1.2环境影响制度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立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进行规划的制度。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3.环境影响评价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闸”、“调节器”和“杀手锏”,同时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自己从事环评工作的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环评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

3.1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环境影响评价是规划制定和项目建设所必须履行的前置性法律手续,作为环评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政策来判断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坚决不予环评,把好项目选择观,从源头上遏制该类项目建设,避免资金浪费和环境污染。

环评工作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时了解国家及我省相关行业准入政策,如当前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我省中药加工、食草畜加工等行业产能也出现明显过剩,对上述行业项目进行环评时,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和我省相关政策,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对与产能过剩行业要限制环评或禁止环评,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使过剩资金转入其它薄弱行业。

3.2是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关口”

3.2.1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要依此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例如我省甘南地区,属于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就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在上述区域进行环评,作为环评工作者要对不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开发建设活动限值环评,对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生态平衡的项目要积极予以环评支持;对于禁止开发地区,禁止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的环评,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地提高各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3.2.2环评工作者可以通过环评优化项目生产工艺、选线选址,淘汰落后工艺,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西气东输工程,作为国家十一五期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原设计中管线要穿越阿尔金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缓冲区,按“四不准三限制”的环评要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不准新建项目,使其选线向北移近200公里,避开自然保护区,优化了选线,即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没有限制经济发展,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3.2.3通过环评可以控制新污染源和促进老污染治理,统筹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行业发展与污染控制,统筹“增量”控制与“存量”调整,在改建、扩建项目环评中,要促进“以新带老”治理污染,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对不能达标排放或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定的企业,坚决不批新上项目。在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区域,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提出污染物总量削减的替代方案,在“三同时”竣工验收中严格落实,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准投产使用。例如,我从事的通渭县集中供热工程环评,就是“以新带老”的典型事列,通过新建集中供热工程,取缔县城众多环保不合格、热效率地下的小锅炉,实现了“增产不增污”的环境效益和节能降耗的经济效益。

3.2.4通过环评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目前我省已被国家批准为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环评可以执行清洁生产标准,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技术,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控制有害废物产生,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具体项目中,体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推动我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例如我从事的张掖晋昌源洗煤项目环评,洗煤废水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符合煤炭才选业清洁生产标准,减少污染的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

3.3.是防范环境风险,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稳定器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后,国家环保部通过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排查石化企业的环境风险,通过风险评价提出环境风险减缓措施和风险应急预案,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我省今年也重点排查了矿山尾矿库的风险问题,通过环评对全省十几个病险尾矿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并提出了风险应急预案,为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添砖加瓦。

3.4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平台

环评中的公众参与环节,是环境保护与民众环评意识双向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公众参与,使民众了解拟建项目的污染治理措施和环境影响,使民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结合民众的合理建议,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完善环评中的污染物治理措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例如广州番禹垃圾焚烧项目,公众参与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环评工作者要合理选取公众意见,摒弃不合理的建议,既不能让公众参与成为扼杀好项目的“杀手锏”,也不能让公众参与成为一种形式,对合理的民众意见置之不理。

4.结束语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分析 篇6

一、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

(一)环境监测的涵义

所谓的环境监测,就是指将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相关测定,并以这个为依据来确定环境的污染度。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等相关特点,从其检测内容来看,其检测对象主要是是“人为、自然”等相关组分。环境监测具有相对规范的步骤,去现场进行“调查”与“资产收集”,并根据其资料设置监测计划并去采集样品。然后将搜集到的样品要通过“保存”和“运输”,至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总之,环境监测需要精准快速地对环境质量的现况及相关变化情况作出及时的反映,并为“环境污染、环境规划设置”等相关方面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环境影响评析

一般情况下,环境影响评析是指对拟建项目在实行可能会造成的环境印影响及破坏方面进行“系统”的预测及评析。所以,环境影响评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使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事实上,环境影响评析与环境监测是一样的,其也是需要按照相关的步骤及规范来进行的。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每个地域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其环境影响评析的实行过程是具有“灵巧性”。总的来说,环境影响的评析对于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显示现实价值,这不仅是对项目建设者的“环境保护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与此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途径,为项目的建造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依据。

二、探析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在环境影响评析中,环境监测作为其有效的前提为环境影响评析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证据。一般情况下,根据环境质量的相关规范,并配置合理的技术手段,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以此来确定拟建项目的“环境容量”。此外,环境影响评析还需要对拟建项目项目中的环境保护给出相关有效的治理方法,并利用环境监测的分析数据,显得评价更具有说服力。所以,环境影响评析用来取决建造是否可行性,而“环境监测”可以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条件。

(二)环境监测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析体系

项目建设单位在委托环境质量监测单位对项目施工环境进行评析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对拟建地的环境监测,并对其监测出来的数据机械探析和评价。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所需要拟建地的可行性。根据有关规定,在项目试运行一个季度后,需要验收其项目,并且对其影响环境的要素进行“监督”和“评价”,并且对其建设前后的环境进行比较,倘若项目在完工之后对环境的影响超出了其之前的估计范畴,就需要继续对环境保持监测。也就是说,在项目建设中关于环境影响的评价可分为4个阶段,“初期阶段、建设阶段、运行阶段、建设后阶段”。在对这四个阶段的评析中,始终都离不开其环境监测数据的参考。

(三)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析具有监管作用

在环境影响评析方法体系中,其评析方式有很多种,但在“环境监测”是属于环境影响评析中的策略之一,其为环境影响评析的科学提供了有效的监管作用。特别是对环境监测中的监管作用在项目建成之后的环境影响评析中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建成之后的项目作出有力的环境影响评析,还需要借助环境监测去获取一些相关数据。换而言之,就是在项目建成之后无论环境是好还是不好,其都离不开检测数据的说明。

三、结束语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联 篇7

1 对环境监测及影响评估方案

1.1 环境监测方案

受到环境监测技术成熟的影响, 当前世界对一些常见环境问题的监测都更加准确, 同时还能结合当前环保落实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特别是针对大部分企业以及机构, 更需要强化对其的环境监测手段, 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后来环境保护的效果。另外, 从时间方向, 就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估以不同阶段进行分类分析, 具体的监测流程包含以下几类: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竣工验收期间的环境监测等。

1.2 环境影响评估方案

就环境影响评估方案的实施, 主要应当体现在完成项目的策划以及落实后, 需要对项目可以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估测以及评估, 同时提出紧急预案。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对环境的伤害, 同时还可以落实环境监测标准化方案。另外, 还需要基于人文化发展、集约化发展、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等多种发展需求, 遵循依法评价、早期介入、完整性、广泛参与的原则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而评估需要遵照客观性、透明性以及平等性的原则, 需要结合项目策划内容, 研究多类环境因素与目前生态系统的关联性, 进而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

2 环境监测及其影响评估的联系

2.1 环境监测基于环境影响评估

首先, 环境监测可以获得更多环境指标, 而这些指标则可以用于环境影响评估流程中。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需进行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查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功能区划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区, 按照施工项目特征、对其可能出现的影响问题与本地环境特点进行比对, 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状监测点位, 分析本地环境质量问题及区域中的环境容积情况, 同时分析施工项目本身与地区环境之间的联系, 同时估算出环境承载压力。

2.2 环境监测控制环境评估

就环境监测而言, 另外一个作用可以体现在环境评估质量的控制方面, 即起到相应的督促作用。因为一般项目施工期, 采用环境监测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评估指标, 进而保证评估工作的有效、科学展开。但是对后期环境监测的则可以根据各类评估结果情况进行相应的控制督促方法, 而且要保证环境监测及保护的有效落实, 则需要强化施工机构的环保意识, 同时形成科学的环保理念。而且在项目施工收尾时, 针对项目已经影响到环境的问题进行统计, 诸如:水质量不足、空气质量差、噪音污染等等, 最后以环境监测方式对以上问题进行追踪, 并且以监测数据来评定环保措施产生的效果。

3 增强环境监测的意见

3.1 利益问题的处理

一般施工企业更加注重利益, 但是环境监测流程也会涉及到各类客观和主观原因, 这样也导致监测数据的不实, 监测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在一般监测过程中, 环保机构还应当对管控体系进行标准化改革, 即针对监测流程提出标准、严密的监测要求和方法, 同时科学处理意外的、客观的问题。针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则可以预先提出紧急预案, 进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及真实性。

3.2 监测落实的困境

针对目前环境监测问题, 当下国内由于尚且缺乏专业的监测设施以及技术, 进而导致监测落实陷入困境和瓶颈阶段, 而且当前环保领域也相对空缺。即便是一般环保检测技术, 主要的监测指标仅仅是在空气成分、噪声情况进行简单监测, 所以目前监测过程仅仅是一个形式化的过程, 并未运用更加科学深入的技术进行针对性监测, 所以环境监测也由于技术、设备的不到位, 陷入到瓶颈期。

3.3 提升环境监测的认知能力

对于环境监测中过程中具体的测试要求, 通常情况下必须要不断的更改所需的条件, 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甄别。另外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也需要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侧重于有关政府部门加大管辖力度, 大力宣传让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做好环境管理措施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大力配合监督。

4 结语

提高环境监测能力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础, 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首要条件, 改善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目前, 我国环境其监测部门实施力度不够, 市民观念不强和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人们对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的效率较低;全球变暖问题已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国亟需加强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和变化合作能力, 在保证全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环境的友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环境治理的经济发展的科学指导[J].环境建设, 2014 (08) 23:78-79.

[2]王其浩.建设资源节约的发展理念[J].资源型社会的建设, 2013 (04) 67:225-228.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论文 篇8

1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探讨

1.1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定性定量分析环境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 目的就是为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探讨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环境监测具有以下的两点主要特征: (1) 是为社会服务的, 环境监测分析数据可以反映出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其他各类生态环境的状态, 可以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规划、环境评价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 是由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组成的。

1.2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由环保行业具有一定资质的专家进行, 主要针对建设项目本身展开的分析预测和评估。环评专家在经过系统分析和测算之后, 会对如何有效预防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降低环境污染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针对现状的环境影响评价, 针对未来的环境预测与评价以及跟踪式的动态的环境评价。

2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机制中, 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都是必不可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者互为支撑紧密相连。

2.1 环境监测可以为环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针对某一个建设项目展开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该建设项目的环境要素, 重点考察环境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其他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 进而以发展地眼光预测项目建成之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和项目拟建设地的环境可承载力的大小等等。以上的这些要点问题都可以通过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得到很好地解决。

2.2 环境监测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

在项目建设之前, 需要预测并评估项目环境影响, 这需要依赖于全面真实的环境本底监测数据;在项目建设成功并运行了一段周期之后, 要进一步考量项目建设对于环境影响的具体结果, 考量与最初预测结果之间的差异, 此时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也是在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的。此后, 随着项目建设运行, 还需要对于项目环境展开跟踪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即通常所说的回顾性评价, 这个过程同样离不开环境监测数据的技术支持。由此可见, 不论是建设前, 建设后, 还是建设后项目运行的过程中, 环境监测都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技术支持, 可见, 环境监测工作是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之中的。

2.3 环境监测监督环境评价工作

在项目建设之前, 需要展开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直到项目建设成功之后, 也需要进一步开展环境监测, 用真实有力的数据来反应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可以反应出在项目建成之后, 周边大气环境、噪声环境、水环境是恶化了还是有所好转了, 进一步验证项目建设初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际结果。可见, 环境监测可以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监督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

3 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环境监测相关制度, 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如果环境监测制度体系不规范, 就容易导致环境监测点位不全、监测频率不高等问题, 这些极大地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导致所测环境不能真实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质量。为了减少这些干扰因素, 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度体系是规范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 科学规范的制度下, 才可能有效杜绝干扰因素,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度, 真正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监督、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3.2 发展新型的环境监测技术

我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年限相对较短, 这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技术经验均有所不足, 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领域成果匮乏, 实际价值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由于技术发展相对落后, 在建设项目环境监测时, 经常会找不到最恰当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从而导致环境监测技术没有在对环境影响评价发挥实际的作用。

3.3 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应急体制

在环境污染应急体制方面, 目前我国的相关体制还不够完善, 在出现一些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时, 不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 无法及时地控制环境污染态势。为了让环境监测手段可以应对应急环境污染事件, 应该对环境监测体系进行完善, 特别是对新型监测技术和半定量、定量以及高通量的生物监测技术进行完善。培训相关监测人员应急监测的能力, 完善应急监测设备, 为监测部门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山茂.浅谈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江西化工, 2013 (12) .

论我国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现状 篇9

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矿山环境普遍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露天开采,不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破坏自然景观,而且还会诱发一些地质灾害以及次级地质灾害[1]。一方面,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美丽的地球家园、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矿山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矿山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新方法、技术进行了详细概述,同时,就当前我国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作了浅论,并提出了建议。

1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概念及内容

1.1 矿山环境监测

矿山环境,即指矿山周围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本文主要讨论前者。

当前,矿山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环境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通过环境监测,能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控制污染源、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其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2]。

1.2 矿山环境评价

矿山环境的定义是环境评价的核心部分。矿山环境评价过程包括多个步骤,各个步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但由于环境的内涵非常丰富,在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环境的定义也有所不同。这也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适合于全球的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原因之一[3]。矿山环境评价亦如此。

1.3 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内容

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选择性。针对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特征,环境监测与评价详细项目见表1[4]。

苏船舶,2003,20(4):36-37.

2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

目前,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方法很多,其机理与方法也不尽相同。无论采用何种监测与评价方法,要想得到满意的结果必须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获取可靠的资料,仔细分析矿山生态环境的特点、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科学合理监测评价机制应用是评价成功的关键。总体来看,矿山开采对环境的主要影响特征见表2[5]。伴随矿山环境问题的出现,各种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应运而生。

2.1 矿山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矿山环境监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矿山环境监测的概念不断深化,监测范围不断扩大。总体来说,矿山环境监测技术可分为接触性监测技术和非接触性监测技术两大类,所谓接触性监测即是对监测对象进行“亲密接触,进行实验后达到监测目的。非接触性监测技术则反之,只通过光波等对监测对象进行探测从而达到监测目的”。

目前,非接触性环境监测新技术日渐成熟,且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3S技术[6]、远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7]、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矿山环境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GPS)、基于MAPGIS的矿山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网络与自动监测系统、光谱分析技术等。

2.2 矿山环境评价技术、方法

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多是依据评价对象、内容和特点、主要评价目的和评价要求进行选择,也会受评价者的专长、意见和偏好所左右。同时,在构建矿山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时利用遵循一些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优先原则等)[8]。

目前,环评技术、方法较多。陆书玉在《环境影响评价》一书中提到了环评的多种方法即“生态图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法、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生产力评价法、列表清单法、系统分析法等”[3]。武强、刘振宁等在环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单环境问题(要素)评价法与多环境问题(要素)综合评价法[9,10]”,此外还有“矿山生态环境演变历史评价法、现状评价法和演化趋势预测评价法[11]、战略EIA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方法[12]、三因素变异数分析法[13]、生境评价系统法”。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目前,矿山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矿山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而与之出现的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很多,其机理与方法也不尽相同。无论采用何种监测与评价方法,要想得到满意的结果,必须构建科学、合理且与之相适应的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机制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标准体系等。

3.2建议

我国经过近30年的实践,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环境监测评价水平逐步提高,为我国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总体来说明显滞后于环境问题的出现。

其主要原因归咎如下:

1)缺乏监测环评监督机制,公众与企业参与程度低;

2)公众、企业环保意识淡薄;

3)环境监测及环评研究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越地4)及时研究、更新环境监测与评价方法及标准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颁布。

摘要:通过对我国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现状进行详细概述,对矿山环境监测与评价内容、技术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做了浅论和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建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矿山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论文 篇10

关键词:专业评价;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实践

艺术专业评价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艺术学院的各个专业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艺术设计学院未来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是改革首要研究的内容。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当前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发展的现状,保持专业特殊性,并提出专业设置的内部发展和外部延伸;其次是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方面,探讨教师专业如何发展才能促使未来教师培养和相关专业进修,使专业建设更加完善。再次是对本科院校具体专业设置和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深入规划研究,以及从招生就业及专业与市场化接轨的角度分析普通高校中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具体教学评价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1 艺术专业评价应当包含的几大要素

第一,艺术专业评价的目的使各个不同的艺术专业自身发展符合专业学科的发展规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

第二,艺术专业评价并不仅仅对已有专业的质量评价,而且应当包括艺术专业设置审批、专业发展的评价、专业人才适应性评价的整套程序,并为专业学位的授予提供质量依据和保证。

第三,艺术专业评价客体是专业、学科、系所,一方面评价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的支持,如教学设施的达标、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对该专业的支持等等因素;另一方面着重强调被评相关艺术专业的教学品质(包括专业学科发展要求和社会职业取向)。因此艺术类专业评价的实质在于构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否符合专业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要。

第四,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要具备学科和职业双重属性,所以专业评价过程的专家构成应当包括设计学专业学科同行专家、通识课程的基础类专业的学科专家、需要从业资格证的执业类专业的行业专家、应用型专业的就业单位专家。本课题的研究要探讨艺术专业评价应该从艺术专业自身建设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两个方面针对本科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院所开设的相关专业进行评价,以促进艺术专业目前的教学质量及未来艺术专业发展及教学导向。提高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并适用于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艺术专业评价要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构成的基础类专业、需要从业资格证书的艺术类专业和艺术实际应用型专业都要形成及完善各自的艺术专业评估体系,以确保本科艺术各专业发展符合自身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及专业教学培养模式。

2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分析专业评价结果的差异

主体差异:评价主体的差异是影响评价质量的人的因素。评价主体指在专业评价活动中的组织者、实施者。通常认为评价主体专指评价专家。其实,从评价实践分析,评价活动的主体应包括评价的参与者和受评专业的组织者。但目前艺术专业评价是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进行评价,专家并不入校,使得专业评价中主体差异的比例在缩小。

客体差异:评价客体的差异是影响评价质量的条件因素。评价客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办学特点不同导致的差异;二是专业类别不同导致的差异;三是办学基础条件不同导致的差异。

3 艺术专业基于专业评价具体的改革研究方法及实施计划

根据客体差异所出现的结果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完善补足,例如教学基本条件的不足可根据每年教务处下达的实验设备申报,在申报过程中尽量争取实验设备的份额,增大投入,完善基础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可根据不同专业进行教师合理调整,可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调入新的师资力量来充实当前的师资队伍。艺术专业评价的过程主要还是要针对专业指标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对于不同艺术专业的评估不应采用统一的模式。

现有指标体系注重专业建设的显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至关重要的“隐形”成果——“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估。推进学院在多项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等成果的参与,在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中考察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程度,即教研或科研向教学转化的过程和效果。

依据现有专业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艺术专业评价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目标定位,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这些重要区分应在专业评价指标中有充分的体现。尝试建立艺术专业以学校主导、专家评价、师生参与的新型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及指标体系的优化模式。

学校发展必须依靠教师和学生,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师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在专业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在教学研究中形成了重要的专业改革建议,能够为专业评价提供重要的信息。

4 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基于专业评价的改革及创新

第一,完善并发展艺术专业内涵建设,重视学生发展,学生选专业、调专业有依据。对大学新生而言,大学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学生在入校前对专业的了解较浅,随着学生对自己和专业的深入了解,部分学生重选专业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的翔实信息,包括专业课程信息、教师教学信息、专业就业信息,这些有助于学生重选专业的准确性和学校“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实施。

第二,专业教师发展得到积极推动,教师职业发展有规划和预期。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专业评价的稳步推进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发展有稳定的预期,安心于教育教学,才能从容中道,教师在为学生规划发展蓝图的同时对自己的学术生涯的发展也应该有相应的规划。

第三,鼓励教师及学生更多参与实践教学,推动并促进获得更多的教学及科研成果,提高专业评价中的实际指标。努力参与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在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中考察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程度,并推进教研或科研向教学转化的过程和效果。

艺术专业改革目标是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研究本科艺术专业评价具体内容的构建,与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要达成深度结合,紧密结合社會需要,依托于专业评价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办学基础条件及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照艺术专业评价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包含实际办学基础设施及条件、师资力量、专业教学成果等方面,当代艺术教育应以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为新标准,改变和激励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建立一套基于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应用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完善教学基础环境、师资结构及教学条件,增加以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等多领域的相关教学内容,努力在本科教学中完善并推进依托于专业教学评价的艺术设计专业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韦剑剑.本科教学评价的后现代主义反思[D].苏州大学,2014.

浅谈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篇11

1 关于我国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现状

目前我国开展的大部分的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工作都是以城市的环境监测为基础展开的, 对于农村的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涉及的比较少。并且在对于城市的质量监测与评价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空气方面的细节数据的监控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的地方。当然, 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的建立起了相关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体系, 使得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有据可依。但是, 因为目前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的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有待商榷。在本研究中, 笔者将提出几点关于我国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存在的不足, 并且提出几点改进的措施。

2 关于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存在的不足

因为我国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开展的时间并不长, 所以存在一定的缺陷是在所难免的。这个过程中, 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努力寻求办法解决。

2.1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是科教兴国的第一战略。人才是任何事情发展的根本。一项工作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 那么这项工作是没法做好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对于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数据与专业名词具有一定的了解。其次, 应该具有刻苦耐劳的精神。目前我国的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这个阶段只有刻苦耐劳的专业工作人员不断地努力钻研, 才能促进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就职人员的现状是很多的工作人员并非是专业人员就职的, 基本上是从其他工作岗位上调来的。只了解一些最基础的知识, 对于数据的分析不透彻, 连最基础的本职工作都不能做好, 更不要说努力促进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发展。

2.2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经过一定时间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 我国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建立起了基本的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但是目前因为我国在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方面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所以在很多的细节方面还存在很多的漏洞, 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时候, 如果缺乏一定的制度作为指导, 那么工作人员就会掺进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工作。这样工作的主观系数太高, 缺乏客观性, 在很多的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可能缺乏公平公正。在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过程中, 如果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为指导, 一些工作人员会在漏洞之下, 谋取私利, 助长不正之风。另一种制度的不完善表现在, 很多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制度只是为了应付公事, 平时束之高阁, 或者是很多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体系形同虚设, 根本没有任何的实际的可操作性。

2.3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技术有限。

很长时间以来, 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缺乏大规模的测量设备。导致在测量时, 很多监测数据不精密, 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低。很多小型的环境监测与评价机构连最基本的配置都不具备, 更别说环境监测与评价。目前, 我国快速发展的物质文化与我国的落后的生产力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面对我国环境质量软实力与硬实力都不成熟的情况, 我国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努力。

3 关于提高我国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措施

生态环境多种多样, 不能一概而论。在本研究中, 笔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平原的基本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展开的。其他的环境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技术进入了千家万户,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 计算机给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同样可以应用计算机。通过不同模型的建立, 使得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更加的立体化, 形象化。

3.1 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人才队伍的建设。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素质的培养, 以及相关的整体的队伍素质的建立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带着个人的主观情绪工作。这样对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是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的。一个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应该避开自己的主观情绪, 任何有关工作的事情从大局出发, 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力做到最好。另一方面, 目前, 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专业工作人员还是比较少的。应该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 国家应该加大对于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人才的重视, 提高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人才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

3.2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体制。

在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进行时, 为了适应生态建设工作的需要, 应该根据基层工作的相关的实践, 用可比性较强的可以精确定量的监测与评价指标, 同时注意选择一些生物统计、概念判断表示生态质量特色的指标。在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进行中应该保证工作的客观、全面性。应该系统的从细节处反映出环境的质量。相关体制建立之后应该严格的实施, 在建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体制的可行性, 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体制的可操作性, 而不仅仅是一纸空文。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应该方便相关部门的考核。

结束语

在本研究中, 笔者主要的着笔点是关于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在我国建国的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 我国只关注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重要性。导致我国的环境质量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本研究中, 笔者首先介绍了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现状, 使得读者对于我国的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工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笔者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目前我国在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在本研究中, 笔者所指出的问题只是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一些基础问题, 其他的生态环境还应该在本文的基础之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胡军, 潘海婷, 张虹等.强化环境质量监测, 推进监测事业科学发展[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9, 21 (4) :6-8.

[2]赵英民.明确环境监测定位, 强化环境监测管理-5环境监测管理办法6解读[N].中国环境报, 2007, 9, 12.

上一篇:粮食生产利益补偿下一篇:流程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