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精选9篇)
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 篇1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飞速发展, 人口密集区的各类社会生产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大, 使得我国在处理各种环境突发事件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来, 不同程度的环境突发事故频频发生, 这类事故通常情况下由于自然灾害、人为控制失误或机械故障等原因造成, 发生时形式多样、解决困难且造成严重的危害, 是当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我们要对这些突发性环境事故进行科学的监测才能为进一步的救援行动提供准确的信息, 如污染物的种类、影响范围及现场动态, 从而将事故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因此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 并且受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 国内外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环境应急监测开展得比较早, 如美国早在1979年就成立了联邦紧急事故管理署 (FEMA) , 专项负责各类紧急事故的应对及修复工作。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也均设有针对环境应急监测的机构和系统, 这些国家同时开发出了许多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并建立了事故处理的数学模型及仿真系统, 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使环境突发事故处理的管理制度更科学有效。早期西方国家主要利用检测管和检测箱等监测仪器, 现在大多数已使用便携式气相色谱 (GC) 、氢火焰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及声表面波检测器等仪器对气体样本进行采集和分析, 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准确性[2]。
我国应急监测技术起步于20世纪末, 由于起步晚, 发展速度慢且设备不齐全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在技术方面, 我国目前缺乏系统全面的技术规范和指导, 遇到不同类型的环境突发事故时, 监测站只能利用已有的监测模式和经验对事故点进行采样和分析, 这样使得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无法保障, 往往由于主观判断的失误导致分析结果出现更大的误差。在设备方面较为落后, 相关的硬件设施通常精密度不高, 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较差, 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对仪器的应用能力不足。除此之外, 监测系统的配置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 在部分区域中不能准确地进行监测。目前大多数监测单位主要依赖实验室内的仪器进行环境应急监测分析, 这样会使样品在带回的过程中其组分和浓度发生变化, 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近几年也有部分单位配备有单项快速测定仪, 大多利用特定的传感器进行监测, 李吉生利用便携式水质快速分析仪对水中的氰化物进行测定和分析, 数据的处理结果相对也比较准确。便携式GC及GC-MS也在我国部分地区有所应用, 但是报道较少。相比较技术和设备, 我国在应急监测软件的开发方面进展较快, 冯文钊[3]等设计研发出环境应急事故预警网络系统, 许健[4]探讨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地理信息系统及专家系统的应用情况。
3 信息化技术在突发性环境事故中的应用
3.1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可迅速地对事故发生点进行定位, 并对周围地区内的人口分布情况进行查询, 寻找环境敏感点并在电子地图上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析, 最终实现事故的可视化, 提高监测的准确度。
3.2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由于环境污染事故通常具有突发性, 如果临时收集事故发生地的相关信息会延误时间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 因此事先将不同区域的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 并建立数据库进行管理, 可以在需要时进行调用, 最大程度地节省时间以便提高监测效率。
3.3 通信技术的应用
环境突发性事故通常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 在应急监测系统中救援现场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事故的进展情况随时调整方案, 这就要求使用不同的通信技术将现场的各类音像信息传输至指挥中心。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地点一般是不确定的, 所以一般应采用无线通信设备, 如基于GPRS/GSM通信技术、微波通信技术等。
3.4 GPS技术的应用
GPS技术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用, 精确地定位了事故发生现场、监测点位及敏感目标。这样一来, 既可以对事故发生的范围大小进行动态分析又可以为监测点位的布置和设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这些各类空间信息中, 有些信息如企业的位置及敏感目标的位置需要事先用GPS技术进行定位, 并依据这些数据建立一定的数据库, 而有些信息的获取则必须要在应急监测过程中临时开展, 比如:事故现场的动态位置的确定。
3.5 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环境应急监测的过程中, 时常要用到大量的数据信息, 在监测进程中也同时会产生各种类型的信息, 将所有的这些信息进行分类, 有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 也可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如此庞大的信息量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才能为事故发生后各种信息和资料的搜集提供便利, 使其更快速地服务于应急监测, 为现场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 防止在事故突发时监测人员慌乱, 保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否则会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进而对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吕永龙[4]等利用GIS技术探讨了其应用于环境应急事故中的可行性并得出利用GIS技术可以有效地对环境突发污染事故进行智能化管理。
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由于其常包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不利于救援工作的开展, 因此,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突发性事故的现场进行监测, 并依据监测结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和伤害。潘莹[5]等通过对WebGIS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 提出了开发基于该技术的环境应急事故预警系统思想, 并通过一定的网络技术平台展示了高效的预警和服务系统, 为各类应急单位对应急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
4 我国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4.1 环境污染相关数据不全面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应急监测部门对本地区的主要污染源种类、存放地点及排放情况不是十分清楚,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区域内污染物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些污染物法规上甚至都没有规定, 这就造成无法有效地选择监测仪器, 使很多监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
4.2 监测的硬件设备及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环境污染监测仪器种类不足且对实验室和进口设备的依赖性较大, 对各类污染物的定量分析和成分分析远远达不到实际应急监测和分析的需要。加之应急人员对现场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处理能力不足, 使得监测系统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4.3 缺乏区域内统一布局和监测网络
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系统一直以来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 各地应急单位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地分配,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遇到各类突发事故时通常一轰而起, 没有形成科学良好的运行体系, 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应急工作。
4.4 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环境应急监测进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我国应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来进一步改善目前的状况。首先, 应加强对环境应急监测的立法规范及财政投入, 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及健全的法律依据才能对各应急单位进行有效地督促和监管, 使各种应急监测技术操作更加规范化。其次要进一步加大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定期地对专业人员进行环境监测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 强化他们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 培养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对环境应急监测网络的建设工作, 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统一体系, 在面临各类突发性环境事件时能够快速地调动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应对突发事故, 同时网上丰富的技术指导和拔尖的著作可以加快相关技术人员学习理论的步伐。今后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是实现全面的预警、检查、事故处理、指挥、督察等功能, 进一步完善评估模型和优化海量数据的储存格式使其更有效快速地在需要时被调用。
参考文献
[1]陈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仪器设备的配置[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7, 19 (4) :48~50.
[2]刘碉华, 魏复盛.关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J].中国环境监测, 1995, 11 (5) :59~62.
[3]冯文钊, 张宏, 彭立芹, 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4, 17 (1) :9~11.
[4]许健, 吕永龙, 王桂莲.GIS/ES技术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环境科学学报, 1999, 19 (5) :567~571.
[5]潘莹.Web Service/WebGIS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21 (11) :184~187.
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 篇2
环境应急监测的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安阳市环境应急监测案例,分析其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方面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作 者:宋献光 杜惠文 李昆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河南安阳,455001 期 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Journal: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2010, 35(1) 分类号:X831/839.2 关键词:应急监测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对策建议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 篇3
关键词:应急监测仪器 管理现状 管理途经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0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各地区时常突发各类环境污染事故,这类污染事故具有突发性、难以治理、危害严重及影响长远等特点,且一般没有固定的排放途径和方式,如果不能及时治理会给社会及人民带来较大的损失。有些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还会极大地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强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能力是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加强应急监测仪器的管理又是该项工作的关键所在。各环境应急单位要有效地利用好环境应急仪器,当遇到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准确地提供监测数据,这样相关的环境管理部门才能对事故做出正确的响应措施。
1 我国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管理现状
1.1 应急设备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虽逐渐加大了对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并对相关实验室进行改造,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但在应急设备方面的投入相比之下却有明显的不足。三级环境监测站的设备种类比较有限,常见的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和气体分析仪仅能检测水中的重金属、无机污染物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常规项目,而对有机物的检测设备缺乏,甚至个别站点未配备应急监测设备,使得遇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无法快速有效地开展监测工作,只能先到现场采集样品然后送回实验室进行检测,这样可能会使样品在带回的过程中其组分和浓度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容易错过最佳的处置时机使应急处理工作变得被动。
1.2 设备日常维护不善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相比一般的环境污染事故来说发生的概率较小,因此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频率也不高,但要求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保障在需要时这些设备仪器能快速地运行起来,一般情况下,对应急设备的维护措施有:对气瓶充气、定期校准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通电检测和电池充电,相应的各类检测试剂也要按要求妥善保管。但目前一些环境监测部门并不能完全做好以上几点保护措施,以致在这些设备使用时出现各类问题,影响环境应急监测的结果。
1.3 设备配置不合理
应急监测设备的配备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监测工作,准确地提供污染物的类型和污染程度等数据和资料,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依据,如果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应考虑设备投入的实效性。有些管理部门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主要污染特点配置应急监测仪器,盲目地购进仪器造成闲置和损坏,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些单位只注重应急监测车和指挥系统等设备的购置却忽视了基础监测设备的投入,使得应该发挥实效地应急设备变为一项形象工程。
1.4 忽视应急设备的计量管理
实施计量管理即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送检/校,不少实验室对此项工作还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不能明确和认同这是检测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此外,缺乏有关管理制度规范、仪器使用方法未按实验室计量要求进行、仪器技术档案不齐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使用设备时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障。
1.5 专业人员操作不规范
由于应急设备的使用频率低,应急监测人员的日常培训工作不到位,许多人员对各类应急设备的使用不熟练、不规范,仪器所需的配套试剂也不明确,这样使得仪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甚至造成检测结果较大的误差。在操作时,有些人员并未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操作经验,使其没有掌握操作的要领,这样会造成更大的隐患,严重时造成仪器的损坏。
2 强化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管理的途径
2.1 加大设备资金投入,科学合理购置
近年来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十分重视,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在全面加大投资力度要同时兼顾仪器设备的投入,应急监测仪器的种类相对有限,要在满足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需要的仪器数量,环境应急监测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要求仪器和操作人员都要具有持久性。同时各环境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当地的环境污染特点选择合适的应急监测设备,不可盲目地购进,造成资源的浪费。
2.2 实施专项管理,加强设备日常维护
应急设备实施专项管理。要求将仪器进行分类存放,各类仪器由指定的责任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按照仪器的性质及配套设备分为水质应急监测区和大气应急监测区,同时相关的配套试剂也要妥善保管,对有使用期限的设备和试剂要定期检查并及时更换,制定有效的维护措施并确保制度的落实。此外,还要注意气瓶、气泵、供电等辅助系统的正常运行。
2.3 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
监测人员的操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应急仪器的发挥功效,只有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开展各项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首先要抓好人员的政治教育,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岗爱业,要有坚定的信念为环保事业作贡献;其次要抓好应急监测专项培训,随着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现出复杂多变、识别难度大的态势,对监测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要求又有进一步的提高,需要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利用现有的各类教育培训手段,采取多种多样地形式对监测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进行全面的培训;最后要抓好仪器的操作培训,熟悉了仪器的相关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要通过对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对仪器的掌握程度,使得仪器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管理,使监测设备在各类环境突发事故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目前我们在环境监测领域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今天,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地制定配备计划,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严格地落实各仪器的维护措施,并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应急监测团队。遇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能第一时间对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程度范围做出准确地监测,相关环境管理部门依据这些监测数据和资料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保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治理好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张蕖,吴爱冬.加强环境应急检测仪器管理的探讨[J].海洋与渔业,2009(2).
[2]刘国兴.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应急监测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 335.
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 篇4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建设
1 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现状
在国内环境事故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 目前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基本能够达到环境应急能力的要求。当发生突发环境事故时, 环境应急检测小组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 对事故周围环境风险进行有效的排查, 在职责分配、人员落实以及事故抢救设备技术上满足相关的处理要求。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应急监测系统, 时刻准备进入应急状态。
在基层监测站建设发展上, 基本达到相关计量认证标准, 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过程实现标准化。并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配备了相应的应急监测设备, 如水质检测箱、测定仪等。此外, 在应急建设中, 对个人安全的保护也达到了一定的要求, 在防护设备中添置了防护手套、防护口罩等, 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地域性防护设备进行了购置。
2 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在环境应急监测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之国内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 环保部对环境应急监测建设工作的重视。在其建设过程中, 仍然存在这诸多的问题。
首先, 是相关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不规范, 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应急监测要求。环境应急监测不同于一般的检测技术, 属于特种监测的范畴。因此, 一般的环境监测技术要求规范无法满足应急监测的要求。国内在环境应急监测建设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规范与指导要求, 国内各级监测站在应对突发性环境事故时采取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依据现行使用的环境监测规范以及相关的历史环境事故处理经验, 对突发性环境事故进行应急监测布点、环境采样分析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监测结果的不准确, 带有极大的人为主观性、随意性, 无法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规范、可靠。
其次, 是环境应急监测设备陈旧, 监测技术储备不足。目前, 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设备与实验水平受到相关技术资金的制约, 还无法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监测设备落后, 针对常规的环境污染物的便携式分析设备种类不全, 色谱质谱分析仪器总量偏少, 无法满足对环境污染的定量分析以及对多污染物的应急监测与分析。再加上多数监测设备的技术规范相对落后, 造成监测设备质量与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 监测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对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较低。在不同的监测采样分析过程中, 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而监测站在专业人员标志与结构方面达不到标准要求, 导致环境应急监测能力水平低。
再次, 国内环境应急监测没有统一的监测网络布局, 对环境污染情况掌握程度不够。环境突发应急监测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合作的工作, 单独依靠某一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国内在监测网络发展中并没有形成由消防、安全、环保、卫生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网络与管理系统, 各个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 应急监测混乱无章。同时, 在对国内污染源种类统计、排放量以及相关的可能事故发生点没有充分的掌握了解, 对可能环境事故可能的途径原因不清楚, 对其没有统一的备案记录。导致在事故发生时, 无法准确的选用相关应急监测设备, 甚至影响到应急分析方法的制定以及后期的结果分析。
此外, 各级环保部门在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过程中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成立了应急小组、建立了应急监测网络, 但却缺乏有效的实际操作与练习。导致在事故发生时, 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决策。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协调统一的部署安排, 最终影响环境应急事故的处理工作。
3 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策略
针对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提高其监测能力, 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是对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及其管理要求进行完善。并依据实际环境突发事故要求及工作经验, 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监测预案。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与要求的完善能够保证应急监测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 保证监测工作的有序高效, 做到大部分的监测工作均有章可查有章可循。环境应急检测预案应当包括对应急监测工序的明确, 监测方法与流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监测仪器设备使用的标准化以及监测试验、监测结果的标准化, 保证应急监测的质量。
其次, 要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强化应急监测人才队伍的培养, 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的整体水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 多采用与相关院校合作或者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的方式, 建立高效、务实的专业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对相关专业人才培训与教育渠道进行拓展, 强化专业人才技术储备。针对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危险源头, 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分析, 充分掌握其位置分布与种类特点。在结合已有的环境处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特定的处置措施与应急监测方法。加强实战演练, 做到及时、快速、准确的进行环境应急监测工作。
再次, 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 加强环境应急能力的建设。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门, 环境应急能力在资金投入以及设备购置等方面理应获得财政预算的大力支持, 保证应急监测所用到的设备仪器充分足量。在进行应急设备仪器购置过程中, 要充分掌握了解当地的工业企业分布情况, 对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物种类进行相关监测设备的预备购置, 提高环境事故发生时的处理效率。资金投入的另一大用处是对事故隐患进行摸底调查工作, 对突发事件进行应对演练培训, 保证应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同时做好与相关部门如气象、水利、技术监督等的联合演习协同工作, 保证在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中做到信息互通共享, 技术互补互利。
4 结论
浅谈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篇5
浅谈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摘要:针对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类型、特点,从监测项目选择,应急监测采样布点方法,现场简易分析技术方法,应急监测设备及技术保障等方面,开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及应急监测能力,将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作 者:黎珊珊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环境监测站,广东,广州,519000 期 刊:化学工程与装备 Journal: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年,卷(期):2010, (3) 分类号:X8 关键词:环境化学污染事故 应急监测技术 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 篇6
1.1 危险源信息库不完善, 污染情况“底数不清”
对本地区的主要污染源种类、排放情况、危险物品存放地点以及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不太清楚, 如果没有摸清上述情况, 就无法正确选择应急监测仪器和确定相应的分析方法。
1.2 应急监测硬件设施有待提高
应急监测设备不同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 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需要快速、及时、便于携带, 这些仪器设备针对性性较强, 也比较昂贵。
1.3 应急监测人员知识缺乏, 预测反映能力有待提高
许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再是单一因子的污染, 污染因子复杂, 受外界环境影响会产生多种变异, 监测人员缺乏现场污染情况、条件和污染事件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的能力, 知识面不够广, 现场处置经验不足, 影响应急监测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
1.4 应急监测体系不够完整、系统
近几年, 莆田市对环境应急处置有了重要的认识, 监测部门也相应成立了应急监测小组, 但完整的监测体系却未建立。针对应急监测体系的演练较少, 多半停留在文字上, 流行形势, 缺乏有针对性的实战演习和有效组织。未能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进行有效地组织。
2 提高有效应急环境监测能力的几点建议
2.1 建立环境监测早期预警网络
充分利用环境监测部门以及排污单位的各类自动监测系统 (污水自动监测信息系统、废气自动监测信息系统,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等) , 做到污染事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应急监测。排出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质名称、地点方位以及化学特性等, 形成本地区风险源信息图, 做到对本地区风险源心中有数, 使环境预警工作从事发警报到事前预警。
2.2 建立完整的应急监测数据库
2.2.1编制辖区内的危险源动态档案数据库, 包括从事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储运、处理的单位名录, 这些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种类、规模、位置等基本情况;危险源存在的危险品的危险等级、毒性分类、潜在危害、事故预防措施等企业应急信息;如有可能还可以建立辖区内的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 便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评估对周围的影响。
2.2.2建立应急监测技术咨询数据库, 包含常见化学品和污染物的标识、理化性质、毒性、化学性质、防护措施、应急消解措施等;有关应急监测仪器的操作步骤和使用信息;各类应急监测仪器和后勤器材的维护和管理信息;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信息;应急处理 (泄漏处理、消防措施、现场急救等) 措施。
2.2.3建立环境应急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决策数据库, 包含国家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化工生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管理制度, 各类相关标准 (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 以便需要时调用。
2.2.4建立典型污染事故案例数据库, 通过对以往发生的典型污染事故案例分析和评估, 为今后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提供借鉴资料。
2.3 加大应急监测装备、仪器投入和日常维护、保养
加强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硬件建设, 是全面提升应急监测能力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 应将所需要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作为购置应急监测仪器及其他装备 (应急取证设备、应急监测人员防护设备、急救装备、通讯装备等) 的专项资金。对必要的现场应急监测项目配备设备, 如便携式水检测仪、便携式有害气体检测仪、便携式红外光谱仪、便携式气象色谱仪、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气体检测管、水质检测管、便携式应急监测箱、检测试纸等, 应专人管理, 明确标识, 定期维护, 按时检定, 定期更换配制, 确保监测设备完好。
2.4 加强环境监测人员培训, 提升综合判断能力
应将应急监测人员培训提到议事日程上, 除了进行常规性监测技术知识培训外, 还应加强应急监测专门培训, 需要不断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进行法律法规、各类污染物化学物理性质、安全处置、环境综合评价等方面知识培训更新, 以全面掌握不同类型污染事故的特点、各种污染因子的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规定和要求, 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复合型应急监测队伍。
2.5 针对各种突发情况进行演练, 完善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
对于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来说, 日常的定期演练是确保发生污染事故时有兵可用、有兵能用的关键。2011年1月1日, 我国颁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589-2010) , 对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现场监测、样品管理、监测项目和分析该方法、数据处理与监测报告、监测预案编制报提纲都做了一个规范要求。它的发布使得应急监测有据可依, 有条可循。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实战演习, 把每一次演习当作一次真正的事故来处理, 全程序规范操作, 对预案的制定、应急监测机构指挥、监测技术人员的现场监测能力、仪器装备使用等进行全面考核,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薄弱环节, 加以改进和完善, 真正达到锻炼队伍和提高监测水平。
3 结语
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 篇7
这次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环境应急监测通过合理布点, 科学监测, 及时弄清了灾区群众的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状况, 对灾区饮用水源地开展水质109项全分析。在历时27天应急监测中, 通过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站的共同努力, 完成并上报监测数据8千余个, 出动监测人员62人, 出动监测车88台次, 发布应急快报75期, 全面掌握灾后水质状况, 为进一步做好应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舟曲泥石流灾害环境应急监测的几点体会
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与抢险救灾交织在一起, 时间紧迫, 环境复杂, 任务艰巨, 是甘肃省环境监测系统从未经历过的一次严峻考验, 我们坚持做到时效优先, 统筹安排, 科学调度, 整合资源, 克服了重重困难, 顺利完成了应急监测工作。回顾舟曲环境应急监测有以下几点体会。
1.1常备不懈, 反应快速
由于省站坚持了平战结合, 常备不懈。平时对应急监测仪器车辆的管理、技术能力的储备、应急预案的响应、应急监测力量的储备、人员的联络方式等, 都有严格的规定, 从而保证了应急监测一遇到任务, 就能及时拉得出, 用得上。8月8日接到应急监测任务通知后, 省站迅速组成9人应急监测突击队, 从不同方位快速集结、出发, 于当天赶赴舟曲, 踏勘现场, 制定方案, 迅速展开应急监测, 经过紧张奋战, 第一份监测快报快速报出。
1.2突出重点, 确保民生
舟曲县城堰塞湖的形成对舟曲、成县、武都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 并对白龙江水质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在执行应急监测任务中, 我们坚持把优先保护民生安全作为应急监测的重中之重, 在敏感区域和处境断面布点设防, 仅在舟曲县城就布设了7个临时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点, 开展了109项水质全分析。通过合理布点, 科学监测, 及时掌握了灾区的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状况, 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1.3注重质量, 数据可靠
在应急监测中, 省站会同陇南、甘南监测站, 多次对快速监测和实验室化学分析进行比对实验, 组织实验室之间和不同人员的比对监测, 确保了数据的准确可靠。
1.4统筹兼顾, 整合资源
甘肃省环境监测工作地域广, 多年来存在着人员少、监测设备和交通工具缺的实际困难, 为此, 我们注重合理配置资源, 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人员与其他环境监管人员适当混合编组, 各组兼顾各方面应急工作。由省站牵头, 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方案、统一监测、统一编制快报, 为排除安全隐患, 科学决策, 圆满完成监测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1.5完善预案, 夯实基础
甘肃省在2008年制定了《甘肃省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 2010年在健全环境应急工作机制中, 进一步强化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 建立了由几十名专家组成的甘肃省环境应急监测专家库。泥石流灾害发生后, 我们立即启动了既定的预案, 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应急监测方案, 确保了应急工作科学规范, 有序展开。
2舟曲泥石流灾害环境应急监测的不足
甘肃省站的应急监测队伍经历了多次实战考验, 在总结了经验的同时, 也看到了自身在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方面的不足。
2.1应急监测机制不畅通
发生灾难或环境事件时, 监测人员及车辆往往不能及时进入现场, 要在第一时间进入现场采样监测困难很大, 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 制约了应急监测的时效性。在应急监测过程中, 往往是应急监测预案都能正常启动, 应急监测工作也能正常开展, 在工作快结束时, 却接不到明确的应急监测工作结束的通知。
2.2仪器装备落后
现有的便携式仪器设备仅适用于半定性和半定量监测, 在“快”和“准”上无法满足应急决策的需要。陇南山区路况差, 交通不便, 省站现有应急车辆动力低, 安全性能差。通讯装备落后, 应急状态时往往出现通讯中断, 现场内外与指挥部信息联系不够畅通。甘肃省拥有“有毒、有害产品”的生产企业比较多, 安全隐患大, 污染事故频发, 现有应急装备和能力, 不能保障应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2.3缺乏应急监测保障经费
应急监测经费得不到保障, 监测中经费主要用于车辆、差旅、试剂、标准物质等的消耗, 常态培训与演练、能力建设、应急监测运行等缺乏经费保障。
3对舟曲泥石流灾害环境应急监测的感想
1)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并根据应急形势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常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注重部门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应对;建立紧急事务处理机构。紧急事务处理机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央指挥中枢机构, 其可以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地区资源应对紧急事务;另一部分是常设性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 以协同各方专家, 从国家安全高度制定长期应急战略和计划, 在地方各级层面上也相应地设立相关部门。目前安全生产、交通安全、洪涝灾害等因素次生环境污染事件是当前主要的环境事件类型, 相关部门尽快在预警预测、信息沟通、联合处置等方面形成长效联动机制, 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环境应急管理监测体制。
2) 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监管工作, 针对敏感地区、敏感时段、敏感类型环境安全形势和特点, 指导各地环保部门加大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监管力度, 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
3) 环境应急管理的信息沟通与披露方面, 以政府为主导, 建立发言人制度, 友好和有效地与媒体合作, 对市民进行公开透明、及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沟通与披露。
4) 在环境应急管理政府财力和社会保障方面, 除了国家的财力支撑和保障外, 还应通过政府、民间机构、市民三者分担的形式,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5) 积极探索建立环保部门应急管理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相结合的环境应急处置机制。
参考文献
[1]傅国伟.对开展震后环境应急监测的思考[J].环境保护, 2008, 9 (1) :64-68.
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 篇8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对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环境污染加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也不断增多, 它对社会的危害正在引起当今社会的高度重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危险品在其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中, 人为地疏忽或错误操作, 造成泄漏, 引起环境的污染和人体健康受到危害。这类事故具有形式多样性、发生突然、难于处置、危害严重等特点, 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环境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也凸显出我们紧急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特别是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能力的种种缺陷与不足, 因此,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势在必行。从松花江特大污染事故后, 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方针, 各地开始重视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
1 当前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应急监测设备投入和专项经费缺乏保障
应急监测不同于常规监测, 设备和经费的投入只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 有的污染事故可能多年不会发生, 但应急监测设备和经费还需要照样支出。应急监测设备也不同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 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还需要快速、及时、便于携带, 这些仪器设备针对性较强, 也比较昂贵。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很难预测, 在瞬间或短时间内大量地排放污染物质, 且污染程度和范围有很强的时空性, 对污染物的监测必须从静态到动态, 从地区性到地域性乃至更大范围的现场监测, 因此, 即使经济条件很好的地区也很难说应急监测设备很完善。再者, 大型仪器设备必须经常开机, 必须常备基本耗材, 而多数耗材有时效性, 需要按规定定期更新, 这就需要经费做保障。在一些地方的领导看来, 应急监测设备闲置且浪费, 或者存在侥幸心理而忽视了应急监测设备的投入与经费的保障。据了解, 多数地区环境监测部门均没有应急监测专项经费, 甚至还有的地区应急监测人员竟无应急通信工具和应急通信费用保障[1]。
1.2 技术储备支撑系统严重滞后
目前, 大多数地区的监测部门尚未建立起危险源信息数据库, 不能及时掌握本地区危险源的名称、地点、所属行业、地理位置、工艺环节和危险物质的生产量、使用量、储运量、存放地点、周围的环境状况、敏感目标等信息, 从而难以对突发事故的处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1.3 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当前尚无统一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国家环保总局规划与财务司提出的《全国重点区域流域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总要求》应急监测分项中, 提出了一系列应急设备清单, 但约束力不强。各地在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上随意性太大, 没有针对区域、流域特色进行规划。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趋同性现象普遍, 没有特色, 不能体现一个地方的主要环境问题。
1.4 应急监测实战能力较差
目前, 各级环保部门已经认识到应急监测的重要性, 都在各自的监测部门成立了应急监测小组, 建立了应急监测体系, 但由于缺乏实战演习和快速反应能力检验, 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 很难保证立即组织人员以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的现场, 取得第一手的环境资料, 从而影响应急监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进而影响对突发事故的处理和决策。
1.5 缺乏统一的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没有设立统一的应急处理紧急事务的机关, 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 往往由政府成立临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导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 环境污染事故往往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情, 还经常涉及到交通、公安、消防、水利和卫生等部门, 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存在交叉, 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 造成协同作战能力不强, 此外由于各地区尚未形成统一布局的区域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监测部门之间很难实现应急监测资源共享和技术优势互补。
1.6 无统一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目前, 我国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规范, 现行监测技术规范, 主要针对环境质量监测及工业污染源监测制定的, 将这些监测规范完全套用于应急监测显然有失科学性, 在遇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 监测人员只能参照现有的监测规范和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应急监测的布点、采样及分析, 这样难以保证应急监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代表性。
2 对策
2.1 加大应急监测资金投入
各地区要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应急监测仪器及防护装备的购置, 增加软硬件基础建设, 建立统一布局、资源共享的区域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网络。
2.2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及网络建设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到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和部门行业环境监测站、企业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应急监测网络, 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 避免地方各自为战。在进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时, 也要避免地方各自为政。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要从区域、流域整体着眼, 综合考虑, 统一规划, 这样可以集中财力完善应急监测项目, 减少低水平重复投资, 又可以解决不同地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不均衡的问题。
2.3 制定统一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应急监测是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事件的增多才逐渐引起重视的, 从各地的应急监测案例来看, 应急监测手段多种多样, 为使应急监测工作更加规划化、科学化, 应尽快组织制定出台统一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对应急监测过程中点位的布设、样品的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质量保证、数据的报告等各个方面给出明确的规范要求, 使应急监测工作有章可循, 事后总结时也便于评价和对比。
2.4 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为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 各级监测部门要在平时加强进行应急监测模拟演习, 并与公安、消防、水利、卫生等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遇到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 能够快速协同作战, 互通信息, 互相支持, 各负其责, 为污染事故的处置、正确决策赢得宝贵的时间。
2.5 建立统一的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
为实现应急监测资源共享和技术优势互补, 就有必要以环保部门为主, 多部门合作, 建立统一的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应包括区域内应急监测设备、技术资源情况、危险污染物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诸多方面。污染事故发生后, 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可以迅速有效地调用应急监测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 使应急监测工作做到科学、有序、快速、准确。
3 小结
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与善后处理中的首要环节, 是事故处理始终依赖的基础工作, 也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各级环境监测部门要不断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建设一支反应快速、监测及时、数据准确的应急监测队伍, 保证应急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 真正发挥环境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 篇9
1.1 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
应急环境监测工作区别于其他的特种监测, 因此一般的传统的检测技术规范无法满足应急监测工作的要求,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指导和规范, 因此监测工作往往受监测人员的工作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导致监测工作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获得的数据资源可靠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 影响了市级站的工作质量, 导致应急监测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1.2 应急工作人员、设施欠缺
与省级环境监测站相比, 市级站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分析水平还有待提高, 检测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关于常规污染物的便携式仪器种类不足, 无法满足对于多种环境污染物的应急监测和分析工作, 从国外引进的设备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 因此导致使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市级监测站的人员素质较低, 对于仪器的使用和相应方法的掌握程度不高, 监测经历有限, 这也是影响我国市级站监测效果的重要因素。
1.3 协同监测能力差
环境科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比较陌生, 涉及范围和领域广泛, 一旦出现环境问题, 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的不同危害对象与不同的部门沟通, 相互协调进而控制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存在不足, 因此一旦出现环境污染事故, 各部门之间无法有效的协调, 达不到预期效果, 甚至会加重环境污染程度。
2 提高市级环境监测站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措施
2.1 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数据库
目前, 由于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市级环境监测站要做还相关的基础工作, 对于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要做好记录, 包括单位名称、地址、污染物名称、日常存储量、影响区域;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做好预防工作, 编制基础资料记载相关的危险品, 包括危险品的名称、特征、危害等级以及防护措施, 并且要对于新出现典型应急预案分裂编制, 及时更新, 在这样会使应急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才能真正发挥环境监测站的作用。
2.2 重视地理平台信息的建设
市级环境监测站的各项工作要与GIS系统紧密有机结合, 这样在事故发生后, 才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进行准确定位, 这样工作人员才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治理, 并且结合该地区的风速、风向、现场流速等外在条件迅速判断敏感目标和要保护的对象, 减少损失, 这样也有利于搞清污染程度和范围。
2.3 增加环境应急模拟演练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较为复杂, 需要综合考虑更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污染事故发生时能否顺利进行处理关系到污染程度和范围, 因此市级监测站要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进行针对性的演练, 例如针对化工企业气体泄漏的事故、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泄漏事故、上游污水污染事故等等。强化应急模拟演练是治理污染、面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 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增加环境应急模拟演练的次数、提高演练的难度, 这样才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和预防。
2.4 市级站要做好上联下达的工作
市级站虽然检测能力有限, 但是县级站的反应速度快, 距离事故现场相对较近, 能够为市级站提供初步的、及时的信息, 因此要充分调动县级站的工作热情, 使县级站发挥自身勘察、布点、采样工作, 同时还要完善县级站的设备, 配备快速检测管、检测试纸、轻型个人防护装备等。同时市级站要充分利用省级站的技术力量和支持, 在遇到重大事故时要积极联系省级站, 以便调动周边的市站的力量进行支援。
2.5 及时处理污染事故
速度是应急监测的关键, 因此在事故发生初期, 监测站对于监测数据结果的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 监测站对于污染范围、事故危害程度等要做出快速反应, 这样提供的数据才能够成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才能够知道人员是否疏散、水源是否关闭等等。
2.6 确保监测人员安全
市级监测站的主要目的便是保障人员的安全, 无论是检测人员还是市民群众, 因此监测站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避免工作中出现盲目指挥、违背科学规律的现象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应急检测指挥工作, 才能发挥市级站的作用和职责, 做好上下级的沟通与协调。
3 结语
环境污染事故关系到市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权利, 因此要重视环境监测站的工作, 尤其是市级站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合理规划, 严格把关, 严格审批, 以免为日后出现环境事故埋下隐患, 其次是环境监测站要做好日常的监督工作, 深入企业进行环境污染宣传工作, 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 最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增加演练次数与难度, 并且要落实责任, 只有这样市级环境监测站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保障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龚美兰.区级监测站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 (5) :92-94.
[2]卢华.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思考[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7, 19 (4) :108-110.
【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推荐阅读: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05-16
信息化与多媒体环境论文07-21
某大学网络运维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06-07
信息化监测技术07-05
农田信息监测05-25
水文信息监测10-13
新信息环境下国书馆联盟的内涵与作用10-22
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06-29
应急信息化的发展策略09-04
状态监测信息模型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