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精选12篇)
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篇1
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违法环境法规的社会活动等行为,容易在短时间内发展突发环境事件,不仅会造成较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财产的损失,而且突发环境事件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导火索,若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很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信息管理、事态预测和应急决策的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合理的应急处理方案和指挥调度信息化解决方案,并为事件的后期处理提供必要的保障。
1 系统需求
某地区成立了环境应急机构,环境监察局自动监控中心开始投入使用,初步建立起环境应急事件反应体系。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现场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不够强,过多的依靠人力来完成事故的分析、评测等。因此,为进一步加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水平,做到迅速反应、积极处置,能够及时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因此,该局建设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以达到事故响应的高效、及时、准确、科学。
2 系统建设目标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综合性的信息管理、事态预测、应急决策系统。它的目标一是要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利用自动化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显示和记录信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快速地通过视频、声音、电子地图了解事态的发展状况。二是建立面向应急处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危险物品信息库;利用先进的软件和数据库技术,建立危险预警、接警、出警机制;建立现场信息采集机制、污染物扩散模型、辅助决策模型,辅助领导快速作出科学决策以及实施应急行动。
3 系统结构设计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局域网络、各类环境专业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车载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视频实时传输及大屏幕显示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
系统结构的第一层是现场信息接收、环境突发事件数据查询、应急指挥调度,用于收发事件信息、各方面协同指挥调度;第二层是事件数据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为决策人提供辅助决策;第三层是数据支持,即具体的环境专业数据库、数据事物处理过程、网络协议、接口等的技术层。
4 系统设计路线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基于GIS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以涉及环境应急事件的各类数据库及功能模块为核心(包括环境背景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环境应急专项数据库、气体污染物动态扩散模型、水体污染物动态扩散模型、指挥决策等功能模块),结合现场应急监测车的视频采集设备提供的视频信息,在终端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动态的事件信息。
(1)系统的开发严格遵循国家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采用开放性框架体系,支持B/S模式。
(2)采用GIS作为系统的基础平台,实现空间与非空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能以二维图形化的方式表现环境应急事件发生的时空分布情况、事故演变状况。
(3)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2005以及对空间数据支持良好的ArcSDE来实现系统中不同类型数据的有效存储、维护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取接口,实现数据的发布、交换与访问机制。
(4)系统平台与应急反应指挥车的GPS定位、无线数据传输、现场视频采集设备进行整合(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全方位获取实时数据,真实反映事件的进展状态,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
(5)系统整体结构体现出层次化与模块化,使得开发过程分步、有序完成,对于今后的修改与完善也将带来便利。
5 系统数据库设计
根据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需要,系统建立环境背景数据库、环境应急专项数据库及全市范围的空间数据库。
5.1 数据库存储逻辑
因为系统以GIS为基础,根据空间数据的结构特征,在数据组织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1)空间数据采用ArcSDE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2)环境背景数据库等非空间信息数据库采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2005实现存储,并按照树状结构建立索引,通过地理编码与空间数据实现连接;
(3)基于GML的优越性,系统通过GML文件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动态集成。
5.2 数据库集成设计
在环境应急事件中,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的数据信息,但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又要做到数据的统一调配,因此必须把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集成。但由于数据属性存在差异,需要对数据进行协调处理与集成。在该系统中数据库集成与整合的流程如图1所示,大致包括数据提取、数据转换和数据入库与更新。
5.3 数据库内容设计
系统内数据库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遥感影像:包括全市范围多光谱合成的真彩色高分辨率遥感正射影像数据、全市范围多光谱合成的远红外高分辨率遥感正射影像数据;
(2)环境背景数据库:人口分布、森林绿地资源、饮用水源、环境监测、污染源、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排污申报、在线监控等方面数据;
(3)环境突发事件专题数据库:环境突发事件实时监测数据、现场视频等多媒体数据、专家知识库等,具体包括以下信息。
危险源信息: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地理位置、危险源种类、名称、位置、数量等;
相关危险品信息;
告警与预警信息:包括告警与预警事件的名称、类别、时间、紧急度、事件发生空间位置、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等;
环境污染事件信息:环境污染事件的名称、类别、性质、演变历史(包括污染影响的空间范围的演变史);
处置措施信息:措施的名称、类别、时间、地点、结果等;
河流与气象信息:流速、流量、流向、水温、降水、风力、风向、气温、时间、地点等;
应急人员信息:包括指挥人员、专家、环境监测人员、辅助人员等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居住地点、联系方式等;
应急物资信息:类别、数量、存放地点等;
应急设施信息:类别、数量、位置等;
以往应急事件及救险的实例与演习实例、应急预案等。
6 系统软件平台主要功能
(1)系统根据环境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进行四级预警表示,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并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对预警颜色进行升级、降级或解除;
(2)污染扩散发生时,系统根据实地采集的气象数据(如风速、风向、河流流速、流量)进行多个时间段的模拟,用图形效果显示污染的扩散过程,并根据需要显示预警区面积、居住人口等相关信息,以及出现紧急事件时需要疏散的人口数量、逃生路线、污染区内敏感区域及区域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
(3)根据相关数据快速生成事故现场环境质量模型并提供应急专题地图,以便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情况,为最终做出正确的调度与指挥方案提供技术保障;
(4)根据环境事故实际状况快速生成应急处置方案,提供向导式应急指挥功能,供决策者参考。
结语
在城市环境保护过程中,通过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区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并且系统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库中的知识和数据,可以将分析结果以图像或模型的形式呈现在决策人员面前,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直观的、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案,同时也为环境突发事件后期的处理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摘要:突发性环境事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则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结构设计, 重点就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进行探讨, 并阐述了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 力求为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服务。
关键词:环境应急管理,GIS,结构设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贺延伟, 刘鹏刚.化工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 (02) .
[2]袁浩川, 刘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 2011 (01) .
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以下简称工控安全)应急工作管理,建立健全工控安全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工控安全事件的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预防和减少工控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保障工业生产正常运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政策,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适用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业企业开展工控安全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 工控安全事件是指由于人为、软硬件缺陷或故障、自然灾害等原因,对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控制系统数据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正常工业生产的事件。
第四条 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体,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工控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急技术机构、工业企业做好工控安全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地区工控安全应急管理工作。
第七条 工控安全应急技术机构负责具体开展工控安全风险监测、态势研判、威胁预警、事件处置等工作。
第八条 工业企业负有工控安全主体责任,应建立健全工控安全责任制,负责本单位工控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落实人财物保障。
第三章 工作机制
第九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急技术机构、工业企业等建立工控安全联络员机制,指定工控安全应急工作联络员,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联络员和联络方式发生变化时需及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
第十条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指导本地区应急技术机构、工业企业建立工控安全应急值守机制,实行领导带班、专人值守工作制度,做好工控安全风险、威胁、事件信息日常监测和报告工作。应急响应状态下,实行“7×24”小时值守,加强信息监测、收集与研判,做好信息跟踪报告。
第四章 监测通报 第十一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技术机构,组织开展全国工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通报等工作,提升情报搜集、态势分析、风险评估和信息共享能力。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本地区工控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工业企业组织开展本单位工控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业企业定期将重要监测信息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汇总、整理和研判,并将结果报工业和信息化部;针对可能超出本地区应对能力范围的安全风险和事件信息,及时上报,必要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协调应急技术机构提供支持。
第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可能影响我国工业控制系统的重大漏洞和风险,及时向有关行业、地区和工业企业发布情况通报。
第五章 敏感时期应急管理
第十四条 在国家重要活动、会议等敏感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急技术机构、工业企业开展工控安全事件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业企业加强工控安全监测和风险研判,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和事件信息应及时上报,必要时实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实施24小时值守,保持通信联络畅通。相关工业企业应加强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巡检巡查,原则上不在敏感时期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调整或升级。
第六章 应急处置
第十六条 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工控安全事件,工业企业应立即开展应急处置,采取科学有效方法及时施救,力争将损失降到最小,尽快恢复受损工业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当事发工业企业应急处置力量不足时,可请求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应急技术机构提供支援。
第十七条 有关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工业企业应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和事件处置进展情况。报告信息一般包括以下要素:事件涉及的工业控制系统名称及运营管理单位、时间、地点、原因、来源、类型、性质、危害、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处置措施等。
第十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督促事发企业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协调应急技术机构提供技术支援。
第十九条 应急处置结束、系统恢复运行后,相关工业企业要尽快消除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做好事件分析总结工作,总结报告应在30天内以书面形式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二十条 对于工控安全事件性质、起因、范围、损失等,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一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业企业制定本级工控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第二十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国家工控安全应急专家组,为工控安全应急管理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建立本地区工控安全应急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十三条 加强对工控安全事件应急装备和工具的储备,及时调整、升级软硬件工具,建设完善工控安全事件应急技术服务平台,不断增强应急技术支撑能力。
第二十四条 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申请新增预算,支持工控安全应急技术机构建设、专家队伍建设、基础平台建设、技术研发、应急演练、物资保障等,为工控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服务 应急管理 一张图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028-02
1 项目背景
随着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服务在政务信息化领域应用的广泛而深入,以及国家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与GIS应用推广,应急平台使用地理信息数据与服务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由直接获取数据满足应用的方式变为通过访问服务的方式实现应用,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采用该方式开展应急平台建设。
省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是保证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在我省区域内节点互联互通的枢纽。在省级应急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单位明确了在应急平台建设项目中突出基础地理信息和各行业应急专题数据的汇聚、整理和展示,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在平台建设时同步构建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支撑,为省政府应急平台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服务,构建全省应急一张图的建设模式。
2 主要建设内容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包括如下建设内容:
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
采用统一的空间基础,建设全省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综合地名数据库、兴趣点数据库、地图瓦片数据库、三维地形数据库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由省直职能部门提供,完成加工、处理、建库工作,并根据数据更新工作机制和应急平台的应用需要,完成数据的更新维护。
2.2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建设
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开发符合OGC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接口,为应急GIS系统对于地图展现、坐标转换、空间定位及量测、数据查询与在线编辑、地图标示及路径分析等基础功能面向应急业务的封装提供接口支撑,从而支撑应急平台业务系统。面向应急平台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功能。
2.3 地理信息服务基本支撑建设
建设支撑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运行的软硬件支撑系统。
3 必要性及意义
省级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应急云服务、移动应用系统等构成了应急平台软件的核心应用主体,都涉及地理信息数据及应用,地理信息服务对应急平台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3.1 应急平台应用软件系统需要统一的基础地理数据支撑
应急平台包含八大数据体系,即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信息数据、事件信息数据、模型数据、预案数据、案例数据、知识数据、文档数据。
其中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专题地理数据两大类。基础地理数据是具备空间属性特征的基础信息数据、事件信息数据、模型等数据空间属性信息的基本依据,是开展應急业务分析和应用的空间基础。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统一建库管理,满足应急平台对于基础地理数据的应用需求,同时依托基础地理数据来源统一、空间基础一致、更新机制完善等优势,解决省政府应急平台基础地理数据更新维护的后顾之忧。
3.2 应急平台业务基础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等需要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
应急平台业务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是平台运行成效的基本保证。在解决地理信息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应用的同时,需要完成业务基础数据的日常采集、及时更新。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通过底图服务、定位服务、数据服务、在线编辑服务等,为省直部门、设区市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业务,完成基础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等工作,向应急平台源源不断提供业务基础数据保障,促进实现数据的交换、整合与共享,从而为应急平台的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支撑。
3.3 应急平台应急GIS对地理信息服务存在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需求
应急平台Web GIS、态势分析与标绘、三维GIS、在线会商等不同形态的应急GIS系统,需要对广泛而频繁使用的二三维空间可视化、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等基础功能进行面向应急业务专业而深入的封装,并与业务系统紧密集成,从而支撑完成应急业务过程。基于应急GIS,构建应急平台“应急一张图”应用模式,为应急业务提供完整的应急GIS支撑。应急一张图的基本特征包括:
统一的地理底图。所有客户端使用的地理底图在数据内容、空间基础、地图样式等方面保持一致。
规范的专题图层。应急专题信息采用的分层分类及符号化方式符合统一的标准,配图符合规范的配图要求。
完整的地图信息。地图范围和内容覆盖应急业务关注的完整区域;以事发点为核心区,核心区的地图信息包含矢量、影像、高程甚至三维模型数据,非核心区的地图信息与核心区的地图信息无缝衔接。
一致的地图场景。参与应急会商的相关单位基于同一地图场景进行信息交互,从而为指挥中心、相关单位、事发途中、事发现场的业务应用提供一致的会商地图场景。
完整的应用支撑。为综合应用、应急云服务、移动应用等系统的具体业务应用提供全覆盖式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撑。
应急一张图建设在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基础上,支撑综合应用系统、移动应用系统、应急云服务等完成信息接报、风险分析、监测防控、资源调度、协同会商等业务处置分析,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4 总体设计方案
4.1 定位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定位于提供专业基础性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撑,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空间辅助决策系统直接调用,从而为相关业务系统提供应急地理信息服务。
4.2 用户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面向省应急工作相关单位,用户群体包括省政府应急办、省直部门、设区市政府应急办。
4.3 基础地理数据来源及更新维护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所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据来自于省直职能部门,由省直职能部门根据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机制,以及省应急工作的特殊需要完成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
4.4 总体架构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数据层:根据应急平台对基础地理数据的需求,按照统一技术规范建设矢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高程数据库、兴趣点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三维地形数据库、瓦片地图数据库等。服务层:根据应急平台业务需要,提供系统管理、服务管理、地理底图服务、查询服务、数据服务、在线编辑服务、坐标转换服务、空间定位服务、地图标示服务、地名坐标服务、空间量测服务、路网分析服务等服务接口。应用层:应用层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管理应用系统。
5 结语
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模式与传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模式相比,该模式下基础地理数据的所有处理、加工、入库、更新、维护等相关工作都由省直职能部门负责,而该工作属于其本职工作内容,不存在任何障碍;服务提供的数据能够为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设区市,包括省直职能部门自身所使用。传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模式下参与数据相关工作的单位多,项目建设单位需要全程跟踪负责,协调工作环节多而复杂。两项对比,建立服务的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基础地理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有利于应急一张图的建设,有利于专题地理数据和应急基础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参考文献
[1]廖世淼.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4(1).
煤矿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设计 篇4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2006- 2020年) 中明确提出以“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为优先主题。当煤矿企业发生事故灾害的情况不可避免时, 提高煤矿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 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组织及时的应急救援行动, 已成为预测突发事件、抵御事故风险、控制事故蔓延、降低事故危害后果的关键, 也是唯一的手段。本文基于煤矿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提出了应急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达到在事故前通过实时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超前预警提醒管理者加以预防;在事中做到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 并提供可参考的应急救援方案指导救援; 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事故原因给出可供他人参考的事故因果模型, 以便其他具有相同条件的矿井进行参考对比, 杜绝类似事故发生减少损失的目的。在煤矿企业, 拥有一套功能完善、技术成熟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至关重要。
1系统需求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应急管理技术的研究成果的学习和总结, 将煤矿环境等各种数据通过先进的分析计算模型, 集成应用到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 建立煤矿企业数字化应急预案并加强管理, 实现煤矿突发事件超前实时预警, 当煤矿发生突发事件时, 系统通过专家系统分析预测、典型类似事故比对分析生成可供参考的应急救援方案, 辅助应急指挥部门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组织、人员及时搜救; 当煤矿企业未发生紧急事件时, 该系统通过采集监控系统的数据并动态的显示, 对日常监控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模型, 及时发现并跟踪异常数据, 对敏感数据预警, 发起预警流程, 并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及时排除隐患; 提供典型事故特征信息和应急预案的管理, 添加、修改、删除并多方式输出, 方便相关人员查询、学习; 进行深度数据挖掘, 分析出关联数据的趋势走向, 并及时发出参考辅助决策的建议。 通过已获得验证的数据分析算法,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预测事故发生。
2系统功能设计
依据需求分析,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 基础信息管理、数据服务管理、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功能。
基础信息管理包括应急救援物资、人员、组织机构等信息, 支持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支持用户权限管理, 通过用户权限赋予用户不同的浏览权力和职责; 典型煤矿事故特征的管理, 包括煤矿顶板事故、瓦斯事故、煤尘事故、机电事故、运输事故、放炮事故、火灾事故、水害事故等的事故前后的主要特征的管理[1]; 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 目前许多煤矿企业都已经编制了应急预案, 但是实践证明, 仅仅依靠纸质文字预案管理矿山安全工作其作用还是有限的, 基于关键链的应急指挥调度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 对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预定义网络计划。
煤矿突发事件是由于各类危险源的失稳或失控引起的, 这些危险源既包括煤矿常见的七大类危险源, 又包括由于诸如洪水、泥石流等外界自然因素, 而各类危险源是煤矿安全生产体系监控监测的重点, 也是应急管理系统中必须提取和利用的数据来源[1 - 2]。基于煤矿六大系统, 比如KJF2000N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KJ333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KJ208人员定位系统等, 应急管理系统通过数据服务采集现有的系统的数据, 存储到数据库, 通过标准中规定的报警限制条件进行敏感数据的甄别, 显示敏感数据, 并依此进行事故预测分析与应急的管理。
根据应急管理的特点,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在应急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应急监视预警、应急决策、 应急指挥调度和应急执行四个主要功能, 同时还包括预警流程管理辅助功能。
2. 1应急监视预警
本系统应急预警包含两部分: 实时数据的应急预警、历史数据联合分析预警。
实时数据应急预警可依据数据服务提供的数据, 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达到了敏感范围, 立即进行预警提醒。比如当矿井中可燃混合气体主要成分 ( 如: 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乙烯、乙炔等) 、助燃气 ( 氧气) 等通过环境参数监测获得实时数据, 通过动态爆炸三角形等算法[3]进行实时的动态变化趋势加以分析, 其比例已达到危险范围, 应急预警模块及时的进行预警提醒, 并通过多种方式如程控电话、手机短信、EMAIL等方式通知给相关人员, 进行预防措施, 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基于历史数据分析的预警, 除了对实时数据的敏感数据的分析、预警之外,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 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4]。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分析, 将历史数据中两个或多个采集获得的历史数据进行关联挖掘, 分析环境变化趋势, 预测预警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方便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排除事故隐患[5]。发起预警流程, 并进行跟踪流程, 支持预警流程处理各个环节的数字签名, 多种方式的数据输出。
2. 2应急决策
基于案例推理CBR是国际人工智能利用的一个研究热点[6]。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的应急决策部分主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 基于案例推理CBR、规则推理RBR等技术, 在应急预案管理中寻找与当前突发事件类似的案例应急预案, 加以分析和改正, 借助于专家干预, 生成基于当前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 提供应急组织机构、成员, 以便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加入应急组织。
2. 3应急指挥调度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 自动生成可供参考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路线和紧急避险路线; 支持可视化指挥调度, 辅助应急指挥调度, 了解井下实际情况, 分配应急任务, 调配应急物资, 结合语音指挥调度功能发布应急救援路线, 方便应急救援人员及时到达事件发生区域排除隐患, 帮助受困人员及时远离危险区域, 降低可能发生的事故的损失程度, 并支持双向信息通讯功能, 方便井下人员与指挥调度人员随时随地沟通, 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井下固定电话必须到达特定地点后才能进行联系的缺点。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独特性、一次性和易变性, 与项目管理的特征相似,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 但是传统的项目管理技术预留大量的安全事件, 传统的项目网络计划技术如CPM和PERT已不能作为应急处理的工具, 本系统基于关键链技术进行应急指挥调度, 在基于关键链技术生成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 以时间最短作为优化目标, 建立应急计划的优化调度模型; 加强应急计划执行过程的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7]
2. 4应急执行
应急执行用来执行应急决策生成的应急计划。 在本系统中应急执行动态监控应急过程、应急计划执行状况, 发现应急计划执行不力, 及时调整, 并将应急执行的结果进行反馈。
2. 5预警流程管理
预警流程管理主要包括报警流程设计、报警流程配置、报警信息分发、消息处理、预警处理流程跟踪、信息归档五大功能。报警流程设计通过流程设计引擎, 灵活地设计报警处理流程, 包括报警信息分发的不同对象、分发的顺序以及需要数字签名的对象; 报警流程配置对设计好的报警流程进行管理, 包括查看、修改、删除; 当发生报警时, 由应急预警发起预警流程, 系统自动按照设计好的报警流程进行报警信息的分发, 同时进行消息提醒, 并对历史消息进行管理, 包括查看、删除; 跟踪预警处理流程, 及时进行反馈; 将处理的报警信息 ( 相关人员已经数字签名) 分类存储, 并对历史记录进行管理, 可进行历史信息的查看。
同时系统还具有各种信息的报表多条件查询、 显示和多方式输出的功能; 通过图形、表格等形式统计分析历史数据的趋势变化。
3系统流程分析
煤矿应急管理系统的流程分析如图1所示。
煤矿应急管理系统以矿方现有的煤矿监测监控系统为数据来源, 通过数据采集将环境数据采集到系统中并进行数据分析甄别与显示, 如出现异常数据信息, 将数据提供给应急预警功能, 并将异常信息及时体现, 启动预警流程, 结合动态图、人员定位系统, 及时展现井下人员数量以及分布情况, 检索事故案例知识库结合类似案例为应急救援与人员逃生提供决策依据与支持, 通过程控电话、短信等通信联络系统及时进行应急物资的调配, 随时监测应急执行情况, 结合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的集成信息为真正发生事故地点的被困人员进行供水、供氧提供综合支持[8]。在应急处理结束后, 要严格进行事故事件评估, 并将经验教训整理归档到案例知识库中, 以备后用。
4系统集成设计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设计如图2所示, 基于技术和功能将整个系统划分成数据存储层、业务逻辑层、展现层、集成Web服务层和集成通讯接口层五个层次。
数据存储层用于存储系统所有数据的物理存储, 包括基础数据、空间数据、预案库、实例库、案例库和知识库。这些数据格式可能是关系型数据库、 还可能是各种格式的数据文件, 如XML文件、Office文件以及图纸文件等。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如前所述, 将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按功能分为应急监视系统、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执行系统四个部分。
展现层是用户界面的集成。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的界面开发将结合使用C /S和B /S架构, 其中应急监视系统和应急决策支持两个系统涉及到大量的基础数据, 为确保数据安全性和反应速度, 可以采用C /S架构实现。应急指挥调度和应急执行系统均针对具体突发事件的总体指挥和具体执行, 涉及到来自不同地点的人员和角色, 需要采用B /S系统实现。
集成Web服务是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的交互平台, 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通过它从外部系统获得消息和数据, 外部系统也通过它来访问应急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
集成通讯接口的目标是集成井下监控技术、计算机电话技术 ( CTI) 、移动通讯访问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 GPS) 空间信息技术等, 实现统一的报警接入和位置定位。
5主要关键技术
( 1) 应用成熟的人工智能和优化调度理论, 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计划的自动化水平。结合新的项目管理技术关键链技术原理,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煤矿突发事件制定网络计划, 即应急预案,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基于案例推理技术, 查找相似事件确定相匹配的应急预案, 作为指挥调度的有力依据。
( 2) 结合煤矿现有六大系统, 设计可集成的应急管理系统。目前煤矿六大系统基本完善, 但是工作相对独立, 不能共享信息, 形成信息孤岛, 通过制定通用的数据协议, 与数据采集服务, 将充分利用各个系统的数据信息, 用于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 3)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结合爆炸三角形算法,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分析, 将历史数据中两个或多个采集获得的历史数据进行关联挖掘, 实时数据应急预警可依据数据服务提供的数据, 结合爆炸三角形算法, 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达到了敏感范围, 分析环境变化趋势, 预测预警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6结论
随着国家、社会和煤矿企业对应急管理认识的提高, 及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的成熟, 开发出一套适用于煤矿的应急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煤矿企业的管理需求。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煤矿事故、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煤矿事故、突发事件的发生, 并在煤矿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通过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选择最优的处置方案, 使事故灾难的影响范围最小化。因此,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并形成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产品, 能够减少和避免煤矿事故、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 对于煤矿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 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指导丛书编委会.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2]田水承, 李红霞, 王莉.3类危险源与煤矿事故防治[J].煤炭学报, 2006, (6) :706-710TIAN Shui-cheng, LI Hong-xia, WANG Li.Three types hazard theory and prevention of coalmine accidents[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Vol.31, No.6, Dec, 2006, (6) 706-710
[3]王刚, 侯世占, 迟晓东.爆炸三角形原理的应用[J].煤炭技术, 2008, 27 (9) :65-66WANG Gang, HOU Shi-zhan, CHI Xiao-dong.Application of explosion triangle principle[J].Coal Technology, 2008, 27 (9) :65-66
[4]陈建辉.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CRM系统框架的实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7, 28 (5) :50-61CHEN Jian-hui.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of CRM system based on Data Mining[J].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2007, 28 (5) :50-61
[5]孔芳.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规则算法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08
[6]郭泳亨, 卢兴华, 刘云.基于案例库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22 (24) :148-150GUO Yong-heng, LU Xing-hua, LIU Yun.A research of emergenc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case-base[J].Control and Automation Publication Group, 2006, 22 (24) :148-150
[7]刘士新, 宋健海, 唐加福.关键链——一种项目计划与调度新方法[J].控制与决策, 2006, 18 (5) :513-516LIU Shi-xin, SONG Jian-hai, TANG Jia-fu.Critical chaina new method for project planning and scheduling[J].Control and Decision, 2006, 18 (5) :513-516
[8]张瑞新, 张伟, 吴同性, 等.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研制与应用[A].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339-345
[9]金敏力, 田兆福, 矫庆军, 等.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84-186
网络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篇5
一、总则
(一)目的
为科学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以下简称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安全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制订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协同配合。全局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由省局统一领导和协调,相关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归口负责、综合协调、各司其职”的原则协同配合,具体实施。
2.明确责任,依法规范。各单位各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救治、及时控制”的要求,依法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防范、监测、预警、报告、响应、协调和控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分工制和责任追究制。
3.条块结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安全应急支援服务设施,整合我局所属信息安全工作力量。充分依靠局各有关部门在地方的信息安全工作力量,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服务体系,形成局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合力。
4.防范为主,加强监控。宣传普及信息安全防范知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意识,经常性地做好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提高公共防范意识以及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综合保障水平。加强对信息安全隐患的日常监测,发现和防范重大信息安全突发性事件,及时采取有效的可控措施,迅速控制事件影响范围,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预警
省保障中心接到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后,在经初步核实后,将有关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在进一步综合情况,研究分析可能造成损害程度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行动对策,视情况召集协调会,并根据应急委的决策实施行动方案,发布指示和命令。
(二)预防机制
积极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逐步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针对基础信息网络的突发性、大规模安全事件,各相关部门建立制度化、程序化的处理流程。
三、应急处理程序
(一)级别的确定
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报告》确定信息安全事件等级。
(二)预案启动
根据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等级的不同,相关部门启动相应预案,并负责应急处理工作。
(三)现场应急处理
事件发生单位和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尽最大可能收集事件相关信息,判别事件类别,确定事件来源,保护证据,以便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检查威胁造成的结果,评估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害:如检查系统、服务、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或可用性;检查攻击者是否侵入了系统;以后是否能再次随意进入;损失的程度;确定暴露出的主要危险等。
抑制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限制潜在的损失与破坏。可能的抑制策略一般包括:关闭服务或关闭所有的系统,从网络上断开相关系统的物理链接,修改防火墙和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封锁或删除被攻破的登录账号,阻断可疑用户得以进入网络的通路;提高系统或网络行为的监控级别;设置陷阱;启用紧急事件下的接管系统;实行特殊“防卫状态”安全警戒;反击攻击者的系统等。
在事件被抑制之后,通过对有关恶意代码或行为的分析结果,找出事件根源,明确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彻底清除。与此同时,执法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对攻击源进行准确定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将其中断。
清理系统、恢复数据、程序、服务。把所有被攻破的系统和网络设备彻底还原到正常的任务状态。恢复工作应十分小心,避免出现操作失误而导致数据丢失。另外,恢复工作中如果涉及机密数据,需要额外按照机密系统的恢复要求。如果攻击者获得了超级用户的访问权,一次完整的恢复应强制性地修改所有的口令。
(四)报告和总结
回顾并整理发生事件的各种相关信息,尽可能地把所有情况记录到文档中。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在事件处理完毕后将处理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五)应急行动结束
根据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进展情况和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意见,省局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组对信息安全事件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应急行动结束建议,报相关部门审批。应急行动是否结束,相关主管部门决定。
四、保障措施
(一)技术支撑保障
省局建立预警与应急处理的技术平台,进一步提高安全事件的发现和分析能力:从技术上逐步实现发现、预警、处置、通报等多个环节和不同的网络、系统、部门之间应急处理的联动机制。
(二)应急队伍保障
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强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信息安全核心人才和管理队伍,提高全社会信息安全防御意识。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服务业,增强社会应急支援能力。
(三)物资条件保障
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预防或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强化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的物资保障条件。
(四)技术储备保障
省局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力量,开展应急运作机制、应急处理技术、预警和控制等研究,组织参加相关培训,推广和普及新的应急技术。
五、宣传、培训和演习
(一)公众信息交流
省局在应急预案修订、演练的前后,应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开展宣传;不定期地利用各种安全活动向社会大众宣传信息安全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应急的常识。
(二)人员培训
为确保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有效运行,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或研讨会,以便不同岗位的应急人员都能全面熟悉并掌握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的知识和技能。
(三)应急演习
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篇6
关键词:应急管理;教育差距;区域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07—04
引言
互联网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学习革命,促进信息飞速传播。多媒体在线课堂、数字化实验室、远程网络教学、E—book、新媒体招生广告发布等,在引发创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带来新式具有爆破力的社会突发事件传播效应。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在加速。教育领域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差距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分析区域教育信息发展不平衡现状,认识教育发展不均衡实质上内联着信息发展不均衡,以此导致社会突发事件频发。为更好地加强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本文将以基础教育为例,就信息化和教育差距与日益需要的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浅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适合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教育应急管理模式,更好地预测和服务于我国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概述
1.信息化与教育发展差距分析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所选原始数据均取自2000年至2006年公开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信息年鉴》。从中选取了有关基础教育发展和信息化普及率方面11项指标所发布的窗口统计数据进行测算。采用窗口统计数据分析有助于认识我国区域之间信息化与教育发展差距的相互关系。
2.研究方法概述
本文采用了4种有关差距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为:①线性相关分析法;②极差分析法;③环比率法,测算一定长时段内变量增长的速度;④标准差分析法,计算数据分布离散程度。如此选择统计分析方法旨在比较客观全面多角度地认识信息化与教育差距之间的关系。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差距的特征
1.学校数减少引发学校规模布局调整,学校承受应急情况能力下降,教育安全成为问题
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总体看,采取的教育政策调控集中了教育资源,教育信息聚合功能加强,中小学校数量在减少,未来多元化的主流信息教育方式变得单一化。学生存在差异性,数量在逐年稳步增长。由于教育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在下降,这些地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紧迫问题。
2001—2005年间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数量从2001年的571705所减少到2005年的444190所,总体数量逐年呈现减少趋势。伴随着学校数量减少,学校的承载能力在增强,“名校效应”在扩大,校中校、网校、分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所引发的择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的安全、校园突发事件防范应急管理成为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中重大有影响力的社会议题。
2.信息化影响学校承载能力和毕业率
信息化在提升中小学校承载能力的同时,网络文化开始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信息化教育改革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率产生重要的影响。新课改的实施方案中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网络应用知识教学,与日新月异的IT文化发展相比较,有关信息化教育亟待加强。
3.与时俱进,调整信息化教育理念利于提高学校应急管理能力
所示毕业率与信息化相关性看,在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初级阶段,信息化教育可以促进教学方式改变,提高学生毕业率。随着信息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由于政策调整、财力投入的变化因素,出现“单峰投票”以至信息不对称现象,学校会固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生对传统知识教学方法产生识别疲劳或“审美疲劳”,如此效应累积会影响到学生对主流课业知识的认知,结果导致毕业率下滑。这就如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普遍面对突发的艰苦条件时忍受力下降一样,采取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探索引入新的学习理论,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学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均成为现阶段城市教育发展当务之急。
4.加强专业化教师培训,促进信息传播,提高校园突发应急处置能力
师生比与信息化相关性来看,信息化促使教师规模扩大,其东、中、西部2005年环比增长速度3.15%、3.93%、2.08%,比2004年有较大提高。但专任教师随着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专业师资紧缺。信息化下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出现了结构性转变,补充教师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突发问题进行应急管理的专业教师稀缺。在教育不发达地区,一旦发生校园内部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酿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路径选择至关重要,是通过内部系统化培训,抑或是外在引进人才来积累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规模?满足信息化条件下扩大专任教师队伍的需求,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具体结合实际来实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政策调整。
东部地区的专任教师数量环比增长速度相对平稳减速,从2004年的0.19%降低到2005年的0.09%;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着以扩大规模促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粗犷经营方式,其中西部地区专任教师队伍环比增长速度从2004年的0.36%增长到2005年的0.40%。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信息化发展较匮乏,仅仅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难以实现,现阶段只能以引进大量信息化教师、扩大队伍来完成现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初步建设。
5.利用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决策能力和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教育政策宏观调控促进了信息化均衡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向均衡布局方向发展。图4表示了中小学专任教师比逐年分区域极差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专任教师比例差距在缩小。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科教优先政策及相关中央财力持续支持的结果。目前需要进行后续政策持续支持,以稳固西部大开发前10年的成果。然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流动人口格局变化,基础教育进入突发应急管理的高峰时期,需要引入知识管理,转变信息化管理方式,尤其要注意对师资流失、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生源质量进行及时的监控。
所示,我国在2001至2005年基础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差距正在扩大,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发展所遵循的基尔法则和摩尔定律导致信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速度加快、信息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速度缓慢,两者差距拉大。教育应急管理需要注意教育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影响。
三、结论与探讨
1.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将会牵制教育发展速度,影响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方式选取
面对日益频发的校车交通安全事件以及其它形式复杂、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教育领域突发事件,教育行政部门通常出于官僚层级汇报制度、需要会商决定的时滞效益,往往是习惯选择“一堵、二捂、三被动”的说辞来搪塞敷衍,以延缓事态过激发展,或者持保守态度,违法封闭信息,做被动处置;事实上完全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正确姿态,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采取开放科学民主的协商方式,以先进的话语权和客观上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方式处置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不同的策略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这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不仅要建设切合实际的应急管理预案和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加强营造开放宽容、透明的信息流通环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采取应急管理措施会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
2.基础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需要加强,以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信息化发达程度高低,取决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加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中小学校教师应用计算机网络能力的培训,对提高中小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有针对性地优化选择应急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有关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亟需立法规范保护
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篇7
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完善应急预测预警、信息报送、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和总结评估等应急管理工作, 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 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安全生产事故, 加强安全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已成为实现上述管理目标的必要手段。
从应急业务本身特点来看, 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指挥需要上级机关、国家主管部门参与决策。因此, 企业需要建立应急管理平台, 使参与应急救援指挥的各部门都能够基于该平台开展救援任务下达、作战指挥部署、救援分析决策、指挥意图展示等工作, 从而为实现快速的应急救援指挥提供保障。
从应急管理现状来看, 突发事件情况下现场灾情、事故发展态势、周边信息难以获取。企业需要将生产环境和实际状况真实再现, 基于此真实场景进行灾情的模拟, 将获取的灾情信息直观展示, 在突发事件情况下快速定位到现场场景, 为人员快速疏散提供帮助。
因此, 无论是企业的日常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 还是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 都需要一个基础可视化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直观展示和有效管理, 为企业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2 需求分析
应急管理需解决平时针对应急预案模拟演练的有效性, 突发应急事件发生时应急响应的速效性, 并验证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系统, 进行信息整合, 实现信息综合管理, 为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需要将装置区域、设备设施以及管线清晰直观展示, 并关联查询详细属性信息。
需要建立一套隐患动态管理机制, 将厂区内各隐患从排查、整改到消除全过程管理起来, 及时有效消除装置存在的隐患。
需要将日常设备检修维护信息统一储存管理, 便于直观查询调阅。
3 系统建设
3.1 系统设计策略
系统设计策略参见图1。
3.2 系统总体架构
三维应急管理系统是安全应急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系统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本系统是建立在三维GIS平台基础之上的, 将厂区设备、设施管线各类基础数据进行采集、整合与植入, 包括基础地理要素、设计施工数据、厂区运营数据、周边社会经济信息等。完成三维GIS平台建设和基础的数据整合后, 就可根据业务需求建设三维应急管理系统, 开发其上的各个应用模块。同时,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可以扩展其他业务, 如设备完整性管理、相关外系统的信息集成。
该层次结构充分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未来的扩展性, 无论是扩展更多的地理场景、业务数据、专业模型, 还是开发更多的应用系统, 都能借助平台提供的各类服务来方便快速地完成。
3.3 系统逻辑拓扑设计
拥有Web服务器, 3D-GIS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服务器的描述为:
3.3.1 Web服务器
以Web的形式发布数据、进行数据交互。Web程序操作快捷、方便, 集成支持系统功能和集成其他服务器功能灵活, 可以超链接的形式集成支持系统Web服务器, 也可以COM组件、网络等形式集成应用服务器、3D-GI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功能。
3.3.2 3D-GIS服务器
存放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场景数据、各种模型等。为空间量计算等GIS操作功能提供支持。
3.3.3 应用服务器
进行用户登录的认证管理, 可根据负载来自动调整用户使用的服务器。提供系统的自动升级功能, 当系统的版本改变时, 可以进行客户端的自动升级功能, 不用每个客户端进行重新安装。
3.3.4 数据库服务器
安装数据库软件, 存放除地理信息数据以外的所有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管理, 如:生产工艺流程、危险源、应急预案、历史灾情、系统配置等, 并对所存数据进行同步管理操作。
3.4 数据库设计方案
各业务系统通过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中间层) 访问数据层, 实现信息的共享、交互、集成。数据层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备监控数据库、动态业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各类地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周边社会环境数据。业务数据是指各业务部门日常工作流程所产生的数据。
三维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方面需要在应用层与数据层之间加入中间层, 从技术层面上进行信息采集整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发布输出, 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融合;另一方面需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数据组织标准、数据维护标准、数据管理标准, 保证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正常运行。中间层还需要提供系统安全管理、系统性能监控、均衡网络负载、标准数据交换等功能, 在应用层与数据层之间建立一条安全、可靠的“访问通道”。使用SQL Server 2005标准版, 可满足系统对数据库的安全性、高性能、可靠性的要求, 且实施性价比高。后期系统的可扩展性好。
4 系统功能及要求
4.1 地理信息及场景全息化展示
4.1.1 三维地理信息构建
三维场景中的厂区建筑、设施设备等均采用实体建模, 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关注实体的地理位置, 并可以编辑和拖放, 便于用户根据生产规划调整和改扩建项目情况自行更新场景信息, 提高系统使用维护效率, 降低维护成本。系统支持实时地理信息查询、标绘等功能, 用户可以在三维场景下进行道路、建筑物、区域等信息的标绘。
4.1.2 工艺流程信息管理
系统提供工艺流程可视化制作工具, 不仅可以显示整个工艺流程的线路、流经设备的名称和属性参数, 而且可以通过对工艺流程动态演示的方式实现对员工的生产工艺培训。通过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工艺流程的查看功能, 了解介质名称、流向等信息。
当突发事故发生时, 可以通过工艺流程的动态演示查看与事发设备相关联的设备、管线、阀门等, 以便于应急指挥人员根据事故情况及时关断受影响的工艺过程, 避免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4.1.3 设备设施可视化管理
系统可对厂区内设备设施进行管理。将设施设备分类管理, 可在三维场景中查询设备设施的地理位置、基本属性等信息, 通过系统设备编辑器实时动态编辑设备属性信息。可对任意设施或装置提供多种查看方式, 包括隐藏外层、透视、超视图浏览等。在三维场景中系统可以显示地下设施的位置, 在场景中点击目标对象就会将地表其他覆盖物隐去或半透从而实现直观查看的效果。
4.1.4 地质灾害区域查询
对厂区内容易遭受大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的地点, 可以在系统三维地景中标绘其位置或影响范围, 实现逻辑信息可视化。通过录入历史灾情信息和可能引发灾害的气象条件进行地质灾害预警, 当可能有恶劣天气出现时, 系统可根据前期标绘的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易发地点、灾害条件, 自动筛选排查可能发生的灾害, 并可自动锁定报警地点。
4.1.5 空间测量标绘
系统可通过对图进行空间量测等操作, 支持地表距离、直线距离、投影距离测量, 地表面积、投影面积测量, 高度、坡度、北向夹角测量等。
4.1.6 系统设置维护
系统提供丰富的管理维护功能, 可以对系统中所有信息进行实时的日常维护, 实现数据同步;还可以根据实际角色需要进行设置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当灾情发生时数据能够及时更新。
4.2 日常安全生产管理
4.2.1 安全设备设施信息管理
通过系统可直观地查看厂区内的消防设备、设施的位置, 用户不但可以查询消防水、消防炮等设备的属性信息, 还可动态展示消防设备的有效作用半径, 为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4.2.2 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
将企业内的重大危险源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并保存, 用户可以在三维场景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定位查看危险源的空间分布, 如查看储罐等重大危险源的基本属性信息及图片。在查看重大危险源的基本信息时, 可随时调阅相关联的应急预案。
4.2.3 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估
系统提供两种风险评估的方法。一种是通过集成的火灾、爆炸、扩散专业事故后果评价模型, 结合厂区的实际天气状况、事发设备类型、事故类型等分析出重大危险源的事故影响范围和后果。另外一种是根据企业的安全预评价报告, 将某些重大危险源的泄漏扩散、火灾爆炸事故的危险评价结果进行集成并可视化展现, 用户只需选择关注的区域、设备、事故类型等, 系统会给出模拟计算的结果, 并结合三维场景进行可视化展现。
4.3 全息化应急预案管理
系统可提供专门的全息化预案制作工具, 结合真实的三维可视化场景, 可将文本预案进行全息化制作, 并将全息化预案进行保存和动态展示。在平时可作为预案培训教材, 并在突发事故情况下辅助应急指挥人员正确下达指令, 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故。
企业上级部门或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各自的三维应急平台查看企业已制订的各种预案情况, 并可通过预案推演验证预案的合理性。
4.4 应急响应与辅助决策
4.4.1 应急资源查询管理
应急资源查询管理模块可以对企业内应急人员和机构、应急装备物资、周边应急救援力量、救援专家信息、应急避难场所等进行管理及可视化查询显示。通过系统分类列表可以定位查询和显示某一类或某一个应急救援机构及应急物资情况, 并以着色、闪烁、图标、动态标牌等方式立体展示应急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救援力量的分布和救援路线、道路封闭情况等信息。
4.4.2 现场灾情三维再现
系统可将整个救援过程进行全息化制作, 并传给不同的人员。通过上报的事故信息以及对应的三维画面, 分公司、总公司的领导、专家及其他应急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详细地了解现场情况, 结合历史类似事故的处置措施及结果, 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4.4.3 救援路线寻优
系统提供路由分析功能, 可按时间最短、路程最短等方式规划出最佳的应急疏散及救援路线, 同时三维显示需疏散区域及应急避难场所, 通过将所规划路线与事故推演结果进行对比, 对可能受到影响的道路会做出警戒提示。
4.4.4 灾情推演与辅助决策
系统可模拟火灾、爆炸、气体泄漏扩散事故, 通过集成专业的事故后果分析数学模型, 根据事故情况和实际环境参数进行灾情推演, 在系统中输入灾情发生的位置、事发物质的特性, 结合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信息, 可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出事故的爆炸范围、扩散范围、死亡半径、重伤半径、安全距离等关键数据, 并能够通过三维画面展示模拟分析的结果。根据事故状况, 可以提出初步的行动方案, 并可对周边的环境、建筑物的影响进行风险分析, 为事故救援决策提供依据。
4.4.5 救援评估
在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 系统可以记录现场汇报的事故灾情、应急决策信息、应急资源调配过程、现场应急行动过程、应急决策指令等重要信息和经过, 并实时更新伤亡人员数量、财产损失数量、调用应急力量的名称和数量等, 在应急救援 (或应急演练) 结束后可以将上述记录的信息再现为一个完整的事故发展过程, 可以为事故救援评估或演习点评提供参考依据。
4.5 无线视频远程监控系统集成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信息集成到三维应急信息展示平台后, 可借助该可视化平台实现视频监控设备的可视化查询, 在三维场景中调阅相应的视频监控画面, 还可控制监控设备的云台参数。通过与平台的全息视频监控画面进行对比显示, 可弥补在突发事件或恶劣天气情况下真实视频监控画面不清晰, 无法快速掌握监控范围内设备设施信息的缺陷, 为突发事件的快速救援指挥提供有力的支持。
4.6 DCS系统集成
通过集成DCS系统的实时数据信息, 实时监测相关设备参数的实时数值, 可在平台中直观看到实时数据的分布情况及分类, 查看重大危险源的实时数据, 为事故应急救援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5 结语
通过三维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了企业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 适应企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应急管理新需求;有机整合现有应急信息资源, 建立统一、集成、可控、共享的应急信息化协同平台;基于“平战结合”的理念, 利于平时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和应急状态下的快速应急响应;集成实时数据, 使安全应急与生产紧密结合;提供可扩展应用的三维平台, 为建设“数字企业”, 促进“两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摘要:利用三维GIS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 建立与现实世界的工厂厂区设施及周边环境高度一致的生动直观的真三维场景, 实现面向真实设备对象的可视化查询, 为用户提供全新感受的信息管理和操作环境, 实现可视化的技术平台。基于三维平台, 开发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提升企业安全应急管理水平。
关键词: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永丽.应急平台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0:27-43.
[2]李娜.基于SOA架构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D].济南:山东大学, 2009:30-57.
[3]张黎明, 汤代佳, 宋爱红.多级应急响应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技术[J].地理信息世界, 2010 (5) :78-81.
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篇8
海洋石油工业主要从事海上石油的勘探开发、钻采作业等工作, 具有远离开陆地、作业设施众多、作业风险大等行业特点。海上作业主要依靠不同种类的船舶提供运输、安装、生活支持等服务。随着海洋石油事业的发展, 如何对众多的船舶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 特别是针对海上作业风险性高的特点,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如何利用船舶进行高效的应急指挥, 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A I S, A u t o m a t i c Identification System) 的发展为解决船舶的监控、管理与海上安全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对AIS国际标准信号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以基础, 结合安全生产上对船舶管理的特定需求, 完全可以研究开发出适合海上石油业务特点、实时高效的船舶动态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解决以往通过电话、海事卫星进行调度监控手段落后、实时性差的问题。
2 系统关键技术
2.1 船舶自动识别技术 (AIS)
AIS是一个操作于VHF海上移动频带的自动连续广播系统, 它能在船舶和AIS基站间交换如标识、位置、航线、速度等信息, 它能以高更新率操作多种报告并使用自组织时分多址技术支持这些高广播速率, 以确保可靠稳定的运行。在结合GPS导航定位技术的基础上, 借助VHF频道通信, AIS提供了最可靠和最有效的方法来自动地进行船舶位置报告及其它必要的短信息交流, 从而使船、站、用户及VTS中心得到精确的船舶位置信息和识别信息, 这样就保证了在航行中船与船之间的“互见”以及监控中心对周围一定区域所有来往船舶的识别与跟踪管理, 减少了碰撞事故的发生, 极大地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安全。
2.2 基于卫星网络的数据传输
船舶监控系统要求信息传输的实时性高。目前海上采油平台、钻井平台、大型船舶等生产作业设施已经实现利用卫星接入中海油集团网络之中。网络带宽基本在256K以上, 已经具备AIS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基本条件。采用Microsoft Windows Socket通信接口的编程, 实现多个基站接收机与一个或多个监控中心的点对点通信。与VHF数据链通信相比较, 此方案既保证了通信数据的远距离高速传输, 也不会受地形环境的干扰, 监控中心可以建立在任何能够联通的位置。
2.3 海上实时气象摇摆数据的采集
海上自动气象数据和船舶运行摇摆情况, 是船舶监控管理的重要信息, 目前中海油没有实现对气象摇摆数据的远程采集与处理。如果能够把气象摇摆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并回传到监控中心, 将对海上作业的很多方面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系统设计将原有设备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在传输至显示单元之前, 并入RS232服务器设备, 将数据从串口传输到数据采集工控机, 再接入网络传回监控中心, 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与监控。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目标
船舶动态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要求能够大幅度加强公司船舶监控、管理、指挥的力度和准确度, 实时掌握生产作业区域内船舶资源的动态分布情况。在日常生产情况下, 提高船舶管理指挥调度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的为一线生产作业服务;在应急指挥救援情况下, 及时掌控应急资源分布信息, 充分节约海上事故处理和应急救援时间, 最大程度上降低生产财产损失;同时, 系统还能够通过对船舶航行状态的实时监控设定平台、海底管线等重要设施的监控报警区域, 保证平台、管线安全。
3.2 系统架构设计
海洋石油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是以电子海图为基础平台, 电子海图为海军航保部出版的标准VCF电子海图。系统通过卫星链路及公司网络, 以电子海图平台形式, 实现对作业船舶的动态监控管理、应急挥调度, 以及对作业平台和管线的动态监控、报警保护, 并可实现对船舶船位数据、摇摆数据、船舶避碰、应急资料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存储。本系统能够充分适应海上卫星通讯的特点, 在纳入船舶、平台、管线等生产设施基本信息、生产应急动态信息、海上实时气象信息、船舶摇摆度数据信息等大量数据的情况下同时保证了较高的数据传输频度, 做到了信息及时高效准确, 完全能够满足中海油目前的业务需求。
3.3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3.3.1 电子海图子系统
电子海图是海洋石油船舶动态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平台, 符合中国海军航保部标准, 实现船舶直观显示定位功能。
3.3.2 信息标绘
能够将海上平台、海底管线、勘探井信息等各种数据标注在电子海图上, 显示直观准确, 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重点报警区域等。
3.3.3 船舶监控子系统
对海上作业船舶进行实时监控, 随时掌握在港、航行中的船舶状态及周围情况。并能够根据当前船舶的航向、航速等信息实现避碰报警功能
3.3.4 海上设施避碰子系统
系统主要通过分析当前船舶航速和行驶方向来预测有无碰撞趋势, 实现船舶之间、船舶与平台之间、船舶与海上管线等设施之间的避碰功能。系统对所有涉及报警的船舶信息进行存储, 作为事故分析时的数据参考。
3.3.5 气象信息子系统
气象信息子系统分为实时气象信息传输和气象预报叠加。前者是利用海上端的气象仪和摇摆仪等数据采集设备, 将海上作业点的即时气象数据和船舶摇摆度数据实时传回陆地监控端。后者是利用官方气象预报信息数据和现有卫星通讯链路, 将气象/台风预报信息进行叠加。并且, 气象预报信息将作为公共信息在所有监控客户端上显示, 以此提高自上而下的海洋气象预报信息传递的工作效率。
3.3.6 船舶资料库子系统
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文档并进行统一的归类分档, 实现数据资料的快速查询与调用, 方便快捷、信息共享, 充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船舶动态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将实现中海油船舶动态管理信息化建设, 达到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有效, 信息资源共享、同步统一;实现应急指挥工作联动、统一, 大幅度降低船舶生产作业风险, 并能够使应急事件响应快速、指挥高效、决策准确可靠, 保证海上生产作业安全和船舶设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世林编著.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使用指南[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2.
[2]袁安存, 张淑芳编译.通用船载自动识别系统国际标准汇编[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5.
[3]陈朝阳, 邵哲平, 郑佳春.AIS通信系统设计及调制器实现[J].中国航海.2003.
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篇9
关键词:应急物流,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运作
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灾害, 在考验了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同时, 也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上的弱点。基于突发事件应急的特殊性,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 对救灾物资的筹集、调配、装载、运输, 对物资供需的协调以及物流信息的时效、准度、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以保障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 已经是当前我国政府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管理能力和效率的重要工作。
一、应急物流的内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GB/T18354-2006) 对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 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应急物流面对突发事件的特殊性, 使得应急物流不同于一般营利性组织物流。应急物流的作用主要是为应急管理过程提供支撑和物资保障, 减轻、减少各种灾难所造成的损失, 并尽可能挽救更多人民的生命, 其本质是一种现代物流活动, 是一般物流活动的特例,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 (1) 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源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持续长短、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确定, 造成了应急物流需求也很难事先确定。 (2) 时间约束的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特性对应急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特殊要求, 应急物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 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保障应急物流的科学、有效实施。 (3) 不均衡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决定了应急物流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 随着突发事件的事态变化, 应急物资的流量和流向也必须快速调整, 以防止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供给断档或库存积压。 (4) 弱经济性。应急物流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 通常由公共财政支撑。关注的是社会效益, 强调的是全力以赴地快速动员、快速送达应急物资;而普通物流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范畴, 不仅强调物流的时间效率, 更追求物流的经济收益。
二、应急物流的发展综述
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 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对灾害救援、事故处理、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 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以先进的军事物流理论为指导, 建立了完善的军民一体化物流保障体系, 为其应急物流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 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 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 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 综合机构协调联络, 中央会议制定对策, 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 相应的, 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 对救灾物资也是实行分阶段管理。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 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 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另外, 德国的社会救援力量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
我国现代应急物流研究始于应急管理提出之后。在学术研究方面, 我国现代对应急物流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概念体系、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物资的调配模式的研究上, 在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和运行的研究上, 很多学者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不同的应急物流体系。王旭坪等认为应急物流系统包括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4个层次[3]。余朵苟等结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指挥决策、运作框架、保障机制等3个层面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4]。孟参等对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的研究[5];李睿等人研究了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的物流需求特征, 设计了由组织指挥系统、资源保障系统、交通保障系统、信息共享系统构成的枢纽城市应急物流系统实验方案图[6]。对我国应急物流上存在的问题, 程琦等对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亟需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7]的探讨。王文亮认为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还偏低, 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因此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8]。邓伟等认为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把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各项决策迅速传达到各个执行机构, 使应急物流的时效大大提高。因此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9]。
在应急物流业具体的建设上, 随着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 应急物流业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2006年年底, 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2007年8月14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出, 要建立2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由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 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为全面发展应急物流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 从以上分析看出, 总体来说我过应急物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从应急物流概念提出至今, 应急物流学科研究范围及解决问题的设想已经确定, 但在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明确应急物流基本内涵和框架的基础上, 对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模式和支撑系统深入研究是我国应急物流发展下一步必须要做的工作。
三、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概念视图
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的一部分, 是危机发生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健全高效的应急物流系统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应急系统的全面建设和国家安全机制的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突发事件的应急特性, 要求应急物流管理必须强调时间要素、必须和突发事件应对的实际相结合。应急物资的及时有效提供, 要求应急物流的运作必须和整个应急管理过程有机协调, 应急物资动员必须和应急体制一致, 应急物流过程必须科学合理组织, 应急物流管理系统运作必须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明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
应急物流管理是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灾害损失及不利影响最小化为目标, 通过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 整合采购或征用、仓储、加工、包装或分装、装卸、集结、搬运、分拨、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活动, 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及其物流过程实施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应急物流管理既包括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 支撑整个应急物流运作的人与组织、应急物资又包括了反映各元素在各物流环节状态和关系的应急信息及应急信息系统等和与应急物流机制、应急物流法律保障机制、应急预案、相关行业提供的应急物流支撑平台[10]。应急物流需要将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适当的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刻运到适当的地点, 需要应急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密切结合、有机统一。因此, 本文将针对突发事件的分级救灾特点, 结合应急物流管理的内容和运作要求来构建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总体概念视图。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概念模型具体从应急物流的人员与组织、应急物流物资、应急物流信息、应急物流环节四个维度来进行, 考虑到我国分级救灾的应急模式, 本文还将分析应急物资资源动员体系。
1. 应急物资视图。
应急物流活动的进行主要是围绕应急物资的运转进行的, 应急物资的有效保障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客体承载。应急物资对于应急响应有效的特殊地位要求应急物资的管理要科学合理。
当前, 我国关于应急物资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分类, 应急物资的储存数量、规模等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本文则按照应急物资的静态属性将应急物资分为应急物流场地与设施, 应急设备、工具和应急物资两大类, 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应急物资的分类, 应急物资的动态运作将围绕物资的生产、存储、调用活动在需求者、中转站、供应者之间进行需求、调配、提供、回收等。鉴于政府出资的局限性和自身的经济性, 应急物资具体的储备方式可以采用实物储备和企业生产能力储备方式结合, 需要企业储备的, 政府给予参与企业和组织一定的补贴或优惠, 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达到应急物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由于突发事件应急的特殊性, 对于应急物资的发展可以采用“平战结合”方式, 达到物资战时应急, 平时用于生产生活的目的。具体到我国应急物资体系的建设, 可以按照应急物资特性 (如, 食品类的储存周期问题) 和所需时间、数量, 由政府分优先级进行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应急物流组织优势, 整合行业和社会的应急资源。对于应急专用的物流设施, 由于其特殊重要性, 政府要重点建造、由专门的政府应急机构进行管理维护, 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使用, 同时, 在专用应急物流设施能力不够时, 政府可也以按照应急需要临时征用物流设施来满足应急物流所需。对于应急设备、工具与应急物资类, 可以根据专用性强弱、使用频率和生产周期长短, 选择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比例。许多基本生活物资和医疗卫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 适宜进行大规模储备, 而一些专用物资则需求相对较少。
2. 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视图。
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是应急物流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执行者, 是整个应急物流活动的管理者, 关乎整个应急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应急物流活动涉及各级政府 (民政、卫生、公安 (消防) 、交通管理) , 军队、武警和专业救援队伍, 各类应急物流企业、加盟物流中心等。应急物流组织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决定应急物流组织体系的构成, 实现应急物流系统实体要素与功能要素的调整。
针对我国目前应急救援中物流参加主体众多, 管理困难等问题, 我国应急物流人员与组织建设要建立合理的责权结构, 规范参加者的行为。具体设定要本着职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 按照突发事件级别和规模分层级划分责任系统。同时,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规范应急物流活动中的权责问题, 注重物流参与人员素质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建设提高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 应急物流人员与组织的权责属性主要可分为行政责任组织和社会责任组织两部分。行政责任组织部分是应急物流管理的强相关主体, 是应急物流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物流活动负有主要的责任与义务。各级政府应急办一般都设有专管应急物流的组织行政责任机构, 来直接领导应急活动过程中物流的及时供应。社会责任组织部分则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参与者, 受行政组织责任系统领导, 主要包括社会团体、物流参与企业等, 在应急物流活动中主要辅助直接领导单位完成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活动过程中, 各种类型组织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行政责任组织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急,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3. 应急物流信息视图。
信息是应急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 信息活动贯穿应急物流活动的始终。应急物流信息的管理, 涉及到物流活动从资金筹集采购、征用、仓储、加工、包装、装卸、集结、运输、分拨、配送、回收、结算、补偿等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传输及回馈。
应急物流信息建设是物流建设的重中之重, 科学、畅通的信息视图, 将可以为应急物流的实时流转提供应急资源的数量、属性、位置信息, 并能够根据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变化提供随时间发生的应急资源与应急能力的实时信息, 以供应急物流的调度指挥使用。
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 我国应大力推进先进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于发展, 利用物联网、无线射频等技术, 建立集合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响应指挥、信息发布、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应急物流信息平台, 为应急救援的成功、高效实施服务。
4. 应急物流各环节。
应急物流环节是从具体的应急物流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回收等应急物流活动环节来分析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人员与组织、物资、信息的协调运作方式, 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具体体现。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最终都将落在应急物流各环节的活动上, 都是围绕应急物流各环节的合理有效组织进行的。
关于我国应急物流各环节的建设, 一定要立足我国应急物流的实际。在应急物流采购仓储上, 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将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行政机制有机融合, 国家建立应急物资采购制度, 根据法律法规征用、购买物资来保障突发事件有效应对。同时, 要建设一流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采用科学的储备策略, 提高仓库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在应急物流运输环节, 要采用多种运输方式结合, 应组织建立立体化的陆、海、空应急物流运输体系, 充分考虑利用GIS技术、GPS技术等先进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应急物流配送和发放、回收, 要充分考虑应急配送中心的建设, 要在灾区周边交通运输便利的地点建设应急配送中心, 同时, 由于我国目前应急物资分发没有充分考虑物资的回收和重复利用问题, 配送中心的建设要负责可重复利用的应急物资的回收及清理工作, 将帐篷等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 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
5. 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
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是指按照应急物资动员规模动员适当的组织人员、物资来参与应急物流各环节的活动, 是和整个应急管理过程紧密衔接的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实践中政府物资储备不足, 且应急物流的动员缺乏合理规划, 应急预案与应急物流系统缺少配称问题。我国应急物流动员体系的完善需要按照分级原则、分类原则、周期原则, 建立指挥协调、分级响应的应急物流动员体系, 具体在动员活动中, 根据应急预案的等级和突发事件的规模, 合理组织物资、人员, 做到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和应急预案的响应分级协调机制、有机配称, 使得应急物资动员、应急物流运作都能和应急管理工作有效衔接, 建立结构合理、流转顺畅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四、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
应急物流既是一种物流配送过程也是一种管理, 这种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 融合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应急物流的运作过程中, 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 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就好像应急物流系统的大脑一样支撑着应急物流的指挥组织, 所以要实现应急物流的实时控制、应急物资的准确投递、不同物流主体间的完美配合, 就必须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信息水平。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 最终落脚到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上。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应急物流救援制度, 它们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流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 针对应急物流建立的管理系统不够全面、完善。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 各个单位、领域的信息零散、不统一, 也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因此, 在现阶段, 针对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问题, 我国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充分重视物流信息的感知、传输、调度、控制、分析问题, 将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和应急活动功能有效集成, 实现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具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应急物流指挥为中心、应急物流预案为辅线”:系统应实现完善的数字化应急物流预案管理, 提供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等基础信息和行动指南, 利用知识管理提供参考案例。 (2) 应急物流功能集成:将应急物资的采购及征用、仓储、加工、包装或分装、装卸、集结、搬运、分拨、配送、回收的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指挥、信息发布、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 (3) 应急物流信息资源集成:集成视频、指挥中心、呼叫中心、各种通讯设施、视频会议等接口, 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调配。保障原有信息系统集成及资源整合进入应急系统, 统一信息交换平台, 使不同部门有效应急资源信息整合, 实现异构系统数据互联与共享。 (4) 应急物流信息技术集成: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实现对应急物流“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实现对应急物资资源预测与规划、应急物资采购或征用、应急物资调度、应急物流能力预测与规划、应急物流能力采购或征用、应急物流能力调度等功能, 应该涵盖应急物流的采购、储备、运输、装配等各活动环节, 同时还要能为应急物流的事前准备、事中决策、事后评估等服务。
五、结语
应急物流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提供强大的物资支撑, 应急物流体系的合理构建和运作对于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机制,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对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之后, 提出了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概念视图, 从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视图、应急物流物资视图、应急物流信息视图、应急物流环节和应急物资动员体系探讨了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的构建, 并对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进行了思考, 期对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完善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谢如鹤, 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 2005 (11) :55-58.
[2]张俭.国外应急物流管理掠影[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 (11) :38-40.
[3]王旭坪, 傅克俊, 胡祥培.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 (6) :127-131.
[4]余朵苟, 何世伟.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 2008, 31 (11) :1-5.
[5]孟参, 王长琼.对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物流技术, 2006 (9) :15-17.
[6]李睿, 佘廉.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7, 15 (z1) :737-739.
[7]程琦, 云俊.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1) :18-22.
[8]王文亮.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30.
[9]邓伟, 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6.
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篇10
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灾害和事故不定时地会发生,并且这些事件的严重程度在范围和规模上逐渐增加。不止是自然灾害或者是像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生态危机,流行病传染病等的事故,同时,社会经济危机,生态危机,饥饿,污染,社会不安定因素,恐怖袭击等时常困扰着现代社会。这些威胁不仅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甚至严重威胁到政权的稳定。
因此,应急管理成为政府行政措施的重要方面,对突发事件实行管理旨在降低,处理或是避免危险。具体表现为,在灾害发生前进行准备,对灾害的响应,以及事后的支持重建工作。应急管理包括一系列应急措施和相关法律政策,好的应急措施可以最小化事故发生的可能以及事故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安定,在此层面上,应急管理对政府对社会是有重要价值的。
为了做好应急处理工作,行政部门要搜集大量相关信息,包括法律文件,规章制度,应急准备,规则政策,研究资料以及以往的应急经验。在应急管理中,决策者会面临大量的信息,不同的权威机构会给出不同的信息。对于应急管理部门,管理信息和知识显得尤其重要。应急管理系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制定明智的措施,但是,很少有学者就非结构化的电子信息进行研究报告, 很少有对非结构化电子信息进行定义,分析,以及解释它是如何给应急管理提供服务的。本文旨在说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建立以及如何组织管理应急管理信息。
1相关基础概念
1.1非结构化信息
许多学者指出绝大多数有潜在价值的信息都是以非结构化形式存在的。非结构化信息正在引领科学的艺术性潮流。在应急管理中,决策者需要分析大量的非结构化文本和文件来获得或者推断出对做出决策有用或者支持决策的相关信息。非结构化信息可以视为一种计算机化的信息,它不是一种数据模型或是一种能够轻松实用的计算机程序,它包括自然语言, 书面文件,演讲,声音,静止的形象或者是录像。不同于结构化的文件信息,非结构化信息不是被储存在数据库中或者是有注释的文件中,它有其固有的结构,可以根据文档中的形态,语法其他方面推测出来。
总体上来说,半结构化信息有特定的模型,它可以让机器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分析。但是,这种半结构化信息不能够为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服务,因为它虽然有一定的结构,但是语义不确定,比如HTML网页上的table等不确定的字段。所以即使信息是以结构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但是如果不能为加工任务提供帮助的话,仍被视为非结构化信息。
1.2非结构化信息管理
非结构化信息是未被管理的信息,由于缺少结构,非结构化信息很难被收集, 获取,分类。在组织中,非结构化信息被视作是关键性的智力资产。为了掌握分析这种形象化的信息,一些管理方法应运而生。
现代企业将应用非结构化信息放在了优先的位置。学者们认为管理非结构化信息的挑战在于管理者需要辨别,定位, 并且要能将实体与利益关系联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能将其中至关重要的知识挖掘出来。将非结构化信息分割成许多部分来研究是管理非结构化信息的正确做法, 这些部分包括文本挖掘,分类,信息检索。 在此过程中,将非结构化信息结构化有助于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
在对半结构化信息以及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中,新生代的数据检索技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增强对元数据的搜索能力、内容、行为分析来对半结构化信息以及非结构化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所以软件商不仅满足于传统的软件要求——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他们开始关注于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管理非结构化内容。这些新的思路拓展了商业层面,使得软件制造商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更好地迎合目标市场,目标消费者加速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抢占市场份额,迅速获得高额利润。
虽然说对非结构化信息管理的理念和技术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和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目前没有将非结构化管理应用于管理动态知识和知识流上的案例,理论没有能得到实践的有效证明, 所以对非结构化信息管理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分析,辨别,定位,将实体和利益联系起来,以及探索非结构化信息中至关重要的关键点。
1.3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UIMS)
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有三个层级, 输入——非结构化信息管理——输出。其中,输入的内容包括组织中的非结构化信息,组织外的非结构化信息,以及该产业的公共认知。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由四部分组成:词库模型,新概念的启发,概念之间的关系,动态知识流和多元化。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输出旨在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区分不同人对非结构化信息的不同的观点。
下面对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四个部分进行一些解释:1)词库模型:词库模型包括控制性词汇,同义词的概念, 保留词,词语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等。这个模型是持续不断的更新的,它会从公众词汇中提取组织需要的词汇,一旦公众词汇有更新,就会受到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关注,他们会实时地进行更新。同时,更新的来源也可能是新概念的启发,如果有新鲜的概念出现,就会反馈到词库模型,词库模型据此进行更新。2)新概念的启发:概念的启发和输入以及词库模型有关,在词库模型中没有出现过的概念,就可以视作一个新的概念。概念的流行度由概念的普及度来衡量,然而概念的强度由它在特定时段出现在非结构化信息的频率决定。3) 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显示不同概念的重要性程度。概念之间的关系显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互促进影响的程度。4)动态知识流模型:脑力工作是复杂的,没有固定程序的,是非线性的。在社会工作中,知识是分散在员工之中的,脑力工作由员工来完成,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来帮助他们交换认知,融合,推动改革创新,以实现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与时俱进。
2应急管理的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
将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应急管理,是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的新领域,将非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网络远程视频监控系统(Remote Video Monitor),车辆追踪系统(Vehicle Tracking),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和便携无线数据(Handheld Wireless Data Terminals)遥感(Remote Sensing)等相结合,充分发挥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对非结构化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反馈的作用,给应急管理提供有效帮助。
2.1应急管理的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应急管理要求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在短时间内收集到的信息上,这些信息源自决策过程中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资源。如果,决策者没有能有效地整合信息,没有能获得专业知识,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决策,错误决策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没能及时反应迅速做出战略部署,错失良机,使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影响政府威望。同时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到,不同的信息被存储在不同的文档和数据库中,许多信息被保存在文本文件中。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不能得到妥善的管理,导致决策者很难迅速精准专业地定位信息。这些做法严重降低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和应急管理的反应时间。所以,决策者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辅助的系统提供管理文本信息的帮助,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提供应急响应方案,降低风险。
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应急管理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应急管理中,非结构化管理主要为突发性的事件提供信息和知识以便分析建模。知识模型主要提供不同的方面的信息,整理一些对决策有用信息的必要的文本以便决策者进行合理决策。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通过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基于B/S模式的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被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2.2应急管理的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机制的建立过程
(1)收集应急管理需要的信息
对信息处理的第一步就是搜集相关的信息。在应急管理中,需要对应急管理涉及道德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这些信息大多是非结构化的,以文档的形式保存。在收集应急管理信息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更新数据,保证数据的时效性,这样才能为决策者提供有效信息。
(2)重新界定信息类别
为了使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能更好地用到应急管理中,应该对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重新分类界定而不是一成不变。使用者可以将与应急管理有关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类别添加进来,采用自动划分类别的做法可以减少传统做法可能带来的大量的不必要成本,以及大量冗余信息,提高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率, 提高时效性。
(3)文本分析
在自动划分类别的方法下,一旦获取了应急管理的信息,非结构化管理系统就会立即对文本进行分析挖掘,突出显示文件的特征,将一些文本标注上向量坐标。
(4)自动划分类别
在自动划分类别前,一些文件被人为地选作标志性范例来构建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每一种范例确定后,相应的类别就作为标志性的向量坐标确定下来,通过向量坐标之间的相似度,可以自动的进行文件的归类,提高效率,降低了成本。
(5)应急管理信息的反馈
由于应急管理信息的分类事前已经确定了,相应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完全做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信息之间是完全封闭的,不能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反馈,所以,在处理信息时候,注意在战略全局角度利用应急管理的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从全面战略角度制定决策,这样才能实现基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健全。
3总结和展望
基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旨在减少致命性的危险系数,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其中关键在于应急管理要能获得有关专家权威性的意见以及文件,案例等非结构化的信息,决策者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决策,总的来说,迅速的应急能力建立在对信息的大量搜索以及分析的基础之上。
虽然政府在实施基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时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实施起来会遇到很多阻碍,但是,一旦建成,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不仅加强了政府的威信度,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安全保障。
可以预见,在未来,基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会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为基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实现以及推广提供了良好契机。
摘要:应急管理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政府需要对自然灾害等难以遇见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反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损失。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有效地搜集、整理、分析这些数据对于应急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旨在利用非结构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对应急管理中的信息进行组织、管理,以给决策者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给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第二代支付系统应急管理探索研究 篇11
【关键词】二代支付系统 应急管理
支付系统是我国支付体系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支付系统的应急管理是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第二代支付系统的推广上线运行,从促进支付清算系统和谐稳定发展、维护金融系统安全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对第二代支付系统应急管理进行相关的探索研究。
一、当前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法律框架有待完善
目前在支付系统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能够在国家层面上保证了银行业预警和应变防范工作的实施,但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是远远不够的。缺乏能够使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置金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专门的金融行业应急法律和法规。
(二)应急管理预案亟需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应急管理预案的建设相对滞后,还存在沿用一代支付系统的相关预案的情况,未能根据二代支付业务发展与应急演练情况及时更新与完善;二是应急管理预案“同质性”情况广泛存在,与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不能紧密结合;三是存在部门协调机制的不顺畅。由于应急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但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沟通响应的迟滞和不顺畅;四是处置流程的应急操作步骤较为笼统,流程相对简化。
(三)应急管理演练需要强化
虽然各金融机构会定期组织支付系统的应急演练,但在具体的应急演练中,大多仅仅针对的是支付系统突发故障演练,覆盖的范围仅局限在总行或者一级分行层级,大部分存在演练准备不充分,覆盖范围不到位、演练内容和操作流于形式,相关的配套系统设施和网点演练缺乏等问题。同时对面临突发性灾害事件,如地震、洪灾、台风等大型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演练缺乏应对经验。
(四)灾备系统建设进度迟缓
在大数据时代趋势的背景下,完善建立健全应急灾备系统尤为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灾备系统的建设进度相对迟缓。如在相应的灾备系统未健全建立时,系统一旦出现突发性故障便无法进行业务处理,就只能等待系统恢复后进行处理。这将可能造成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丧失全部或部分业务处理能力,金融机构的信誉和形象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将会引发系统流动性的风险。
(五)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缺乏
支付系统是重要基础金融设施,除了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撑意外,还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进行运维保障。现阶段,由于受业务和技术人员对应急管理和技术运维经验的缺乏应对实践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既掌握技术又精通业务还擅长管理的复合型支付应急管理人才极度匮乏。
二、第二代支付系统应急管理探索
(一)健全支付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我国尚没有建立专门的支付清算系统应急法案。目前在国家层面的应急法规制度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人民银行部门层面主要是各分支机构结合辖区实际制订相应的支付清算系统危机处置预案。为能够迅速有效处置系统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支付风险,要加快完善建立健全支付清算系统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步伐,在国家层面适时制定颁布以金融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础的《支付清算系统应急法》,在人民银行部门层面结合辖区实情制定《支付清算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条例》,通过法律明确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置模式和法律责任等主要问题;为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二)完善二代支付应急管理预案,提高危机应急处置能力
作为应急管理的基础条件,在第二代支付系统推广使用中,不但要研究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还要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置机制,形成以二代支付系统作为应急管理危机处置预案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突发事件预防预警、预案评估等运行机制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同时还要在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中,应通过整合有限资源,加强协调,健全应急管理机构,优化应急联动协调机制,从制度层面建立协调规则,形成制度化的、具体操作性强的、自上而下的长效跨部门协调机制,以便能够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会商和情况通报,能够有效的快速应对和高效处置系统突发事件。
(三)做好日常应急管理强化演练,提升应急演练内容质效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支付系统在技术、架构和功能上不断创新,特别是第二代支付系统推广运行后,在业务处理和应急处置上对网络、数据、系统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诸多要求。因此,各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创新应急演练模式,要学会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据及系统备份环境,研究探索支付系统突发事件异地业务处理方式。同时还要实现应急演练的覆盖范围扩大化,演练内容具体精细化,不断的通过应急演练对应急预案和演练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切实提高应急实战的执行力。
(四)加快二代支付灾备系统建设,确保业务处理的连续性
为降低或消除受系统数据等异常因素导致的支付系统业务中断影响,快速恢复被中断的业务,确保业务处理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各金融机构必须要建立健全支付灾备系统。在支付灾备系统建设中,不仅要做到保持主备机系统间数据同步,实现支付业务的连续处理,还要做到关键数据设备的异地备份,并保持设备软件和生产系统的软件版本一致。确保若在重大灾难发生时能够缩短救援时间迅速恢复系统运行。同时,支付灾备系统还要定期开展切换演练,使其真正具备持续运营,在应急处置的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其作用。
(五)抓好支付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强大运维智力支持
第二代支付系统的推广运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有一支业务能力精、风险意识强的队伍来精心维护和管理,特别是在进行系统的应急管理处置时,更需要具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抓好支付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应急处置技能知识培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和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应急指挥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务必做到具体业务岗位人员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操作的程序技巧。二是着力培养出一批既掌握技术又精通业务还擅长管理的复合型支付应急管理人才,打造出一支素质高、技术全、反应快的应急保障队伍,切实有效增强各金融机构处置应对系统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二代支付系统提供智力保障支持。
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篇12
目前,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体系还未形成, 没有相应的法规给予保证。事故发生后, 绝大部分是靠交警巡查或过路司机及路过者的口头报案来对伤者进行抢救, 很多地区交通和信息不便或路遇者视而不见, 导致伤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亡者不在少数;中国从第一条高速公路开通运营至现在才十几年历史, 紧急救援体系并不完善。有专家曾对中国部分高速公路进行调研, 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 中国还有59.6%的高速公路部门没有建立救援联动机制。根据法国民防的统计, 同样伤势的重伤员, 在30min钟内获救, 其生存率为80%, 在90min内获救, 其生存率仅为10%以下。很明显, 事故发生后尽快抢救, 缩短被困伤员的获救时间, 是减少事故死亡率的关键, 而交通事故发生后的半小时被称为“生命黄金半小时”, 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体系已刻不容缓。
2 拟采用方案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应用JSP网络构建技术与Oracle数据库技术, 研发适用于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应急救援过程中, 对紧急事件的发生、报警、预警、响应、处置、结束、善后处理等各个环节, 以及应急救援工作日常维护准备等工作的基于报警信息受理、事故信息处理、救援指挥信息流程处理、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和应急救援信息统计与分析处理等在线处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从而提高紧急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信息处理能力, 提高信息共享与分析处理能力, 保持高水准的服务质量, 使应急救援工作步入信息化、日常化、现代化的轨道。
该体系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是以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处置和应急响应为主线构建的, 包括在事件的发生、报警、预警、响应、处置、结束、善后处理等环节中, 所有参与紧急事件处置和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该组织结构按照应急救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调度关系, 分为横向的平行关系和纵向的隶属关系。其中, 各级指挥中心办公室均含事件监控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监督小组, 它们共同办公, 协同工作。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网络体系架构, 应用JSP网络构建技术, 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 数据库系统采用Orcale9i, 通过防火墙软件实施信息安全保障, 所有数据存放在中心数据库, 用户通过远程web浏览器访问系统并进行各种操作。
2.1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的组织结构
按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高速公路紧急事件总体应急救援预案》, 公司内部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如图所示, 该体系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是以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处置和应急响应为主线构建的, 包括在事件的发生、报警、预警、响应、处置、结束、善后处理等环节中, 所有参与紧急事件处置和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该组织结构按照应急救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调度关系, 分为横向的平行关系和纵向的隶属关系。其中, 各级指挥中心办公室均含事件监控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监督小组, 它们共同办公, 协同工作。
2.2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用户
按照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组织结构设置特点和高发公司管理与运营现状, 本信息管理系统确定系统用户如图所示, 并将其划分为二级三类。
2.2.1 三类系统用户
考虑本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及特性, 系统运行采用半开放式, 即用户按访问分为3类:
1) 访客:无需登陆即可访问系统, 可以浏览信息 (包括事故信息、人员信息、发布媒体信息等) , 但不能进行任何操作;
2) 注册各部门职员及主管:登陆后, 可以浏览信息, 并对日常性工作如接警、信息上报、设备管理等进行操作。部门主管登陆后, 可完成某些重要工作, 如预案制定与管理、培训计划制定等;
3) 系统管理员:登陆后, 进行系统运行管理工作。
2.2.2 二级系统用户
将系统部门用户分为省级和地市级。它们从事的事故救援工作相同, 但响应级别不同, 即各分中心从事本中心管辖路段的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若事故本分中心不能处理, 则上报省中心, 由省中心组织进行救援。
3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的用例设计
根据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系统功能用例如下:
1) 用户登录
负责提交用户在登录页面中的数据, 用户名和密码。并在数据库用户信息表中查找, 若有匹配数据则转到系统菜单页面, 若未找到匹配数据则返回登录页面并提示需输入用户名或密码。
针对用户:所有用户
JSP页面:用户登录页面 (login.jsp) , 系统主菜单页面 (mainmenu.jsp) , 用户注册页面 (register.jsp) , 用户信息修改页面 (userinfo.jsp) , 用户注册审核页面 (usercheck.jsp) 。
2) 报警受理
当高速公路出现突发事故时, 通过监控异常情况或电话等方式进行事故接警, 生成突发事故接警记录, 并将事故信息进行整理并上报上级单位。
针对用户:指挥中心用户
JSP页面:用户接警记录 (receivealarm.jsp) , 用户上报事故信息 (reporttoleader.jsp) , 接警记录信息查询 (alarmlist.jsp) , 用户上报事故信息 (reportlist.jsp) 。
3) 事故信息管理
对突发事故从报警、接警、现场事故信息采集直到事故处理结束整个过程中的事故、物资、人员等信息进行整理并归档。
针对用户:所有用户
JSP页面:事故档案管理 (recordmanage.jsp) , 上传事故记录档案 (uploadrecord.jsp) , 部门救援报告 (rescuereport.jsp) , 参与救援人员管理 (rescuepeople.jsp) , 事故调用物资管理 (rescuemateiral jsp) , 事故档案查询 (recordlist.jsp) , 事故救援人员物资查询 (peoplemateirallist.jsp) 。
4) 文档数据管理
对公司管辖的路段事故信息进行分析统计, 并生成相应的文件报表。
针对用户:所有用户
JSP页面:事故分析与统计 (emergencystat.jsp) , 事故分析与统计查询 (emergencystatlist.jsp) , 突发事故救援分析报告 (reportstat.jsp) , 突发事故救援分析报告查询 (reportstatlist.jsp) 。
4 结论
通过对特定省高速公路突发紧急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研究与模拟实现, 确定本系统可以基本实现:1) 在高发公司紧急事件应急救援与运维工作基础上, 明确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的组织体系、紧急事件处置和应急救援的工作流程, 明确应急救援组织和人员及各自的职责和工作权限, 建设应急救援信息管理体系;2) 在高速公路发生突发紧急事件时, 对事故信息、天气信息、救援人员信息, 事故实际发展趋势、救援进展情况等信息进行采集与传输, 实现报警信息管理、事故信息上传下达、现场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事故信息分析与统计、事故评估等工作, 并对事故救援和交通应急管理提供辅助信息;3) 在高速公路发生突发紧急事件时, 根据突发事件的信息采集和现场救援人员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 并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范围进行预测与评价, 按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 生成相应的辅助救援决策方案, 为领导决策提供一定的方案支持;4) 管理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处理预案, 如应急救援步骤以及其它辅助信息等, 以指导应急救援准备、训练和演习, 以及迅速高效的应急救援行动。以及编辑各有关单位 (消防、公安、交警、救援、排障、牵引、路政等) 联系电话;5) 管理应急救援资源信息。应急救援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设施、设备、物资等。应急人力资源包括应急人员的数量、素质和应急情况下应急人员的可获得性。应急设备分为现场应急设备和场外应急设备, 包括个人防护设备、通讯设备、医疗设备、营救设备、文件资料、救援设施、救援工具等, 以便在事故发生时就近调配资源, 缩短调配资源的时间;6) 培训和演练信息管理。培训程序是为了保证所有应急队员都能够接受有效的应急培训, 获得完成其应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演练的主要作用是检验应急准备的充分性, 包括物质资源、设备及人员的应急水平等。通过演练, 还可以判别和改正预案和程序中的缺陷;7) 其它应急救援相关工作信息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交通事业实现了大跨越, 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日新月异, 高速公路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已经成为公路交通的主动脉。但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各类交通事件也明显增加, 目前高速公路在应急救援管理方面, 各部门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不密切, 部门间信息流通与共享程度低。如何实现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处理与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提高紧急事件应急救援的高效、协同、复杂信息处理, 是目前高速公路管理和运维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针对高速紧急救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JSP,紧急救援,用例,紧急救援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蒲琪, 李枫.关于建立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的研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1999 (12) .
【信息系统应急管理】推荐阅读:
应急信息系统08-03
信息系统应急预案论文07-15
急诊科信息系统应急预案10-18
直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08-28
管理信息系统08-0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习总结10-02
管理信息系统改版08-28
护理管理信息系统10-14
管理信息系统评价05-09
管理信息系统发展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