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2024-06-15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共11篇)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篇1

一、集团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一, 集团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不集成。管理和业务流程被职能型组织或者缺乏系统支撑的流程型组织“条块分割”, 集团很难有效地参与到日常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中。不少集团采用划分权限、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日常管理, 比如日常经营支出由下属企业管理, 重大支出需上报集团审批, 资本性支出需上报集团审批, 但由于审批时间长或者下属企业有意将大额支出分次支付或未经集团审批发生资本性支出, 集团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当业务经营发生重大偏差时, 也没有办法通过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管及时纠偏;更有甚者, 一些下属企业为了掩盖其经营管理上的偏差甚至有意调整相关数据从而导致集团财务信息失真。

其二, 集团企业财务信息不集成。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 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 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 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信息的不集中、不及时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危机影响。财务管理人员在执行管理事务时, 不能方便地、低成本地获取相关的支持信息。不少集团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只能依靠下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层层编制逐级上报, 通过大量人工获取相关信息、协调预算冲突等方式进行, 等到预算确定时往往年度已经开始;相关人员在进行日常经营或管理活动时, 往往难以了解到其所执行的事务是否已经有预算;而预算监控人员往往只有等到事务已经发生, 到财务报账环节才发现没有预算, 而这时已既成事实。反映到资金管理上, 同样如此。可以想象, 依赖零散的、不相关的信息, 即便这些信息是海量的, 也难以做到监管有力和及时, 同时由于相关性差难以相互印证, 也难以保证其准确性。

其三,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上存在局限性。集团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方式落后、手段欠缺等问题。下属企业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 资金管理不严, 投资随意性大、有沉淀现象、周转慢、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显现。例如, 集团各下属企业中有的账面可能存在多余的资金, 而有的却急需资金;还有的甚至并不存在明显的资金不足或完全有能力从银行贷款, 但出于其他目的, 一味向集团要钱, 而集团只凭定期的报告或报表, 很难准确、及时地掌握下属企业实际的资金存量、占用状况、周转效率、流动比、速动比、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 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使资金不能统筹使用, 无形中增加了集团的资金运作负担和经营风险, 影响集团整体利益的发挥, 同时也易使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粗放化, 对集团整体利益的发挥和快速的发展都是极大的障碍。财务危机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 而非会计报表上某一时点上某一项目的失误。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 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危机。

二、集团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信息系统构建

众多国内知名集团的财务管理创新实践表明, 破解集团财务管理的难题需要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基于由战略、组织和流程决定的管理模式基础上构建一套集团管理信息平台。

其一, 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传统的记账型财务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集团管理要求。这也是众多CEO对CFO越来越不满的重要原因。现代的集团管理要求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地推动战略的执行、监控战略执行的过程、发现和纠正战略执行的偏差、评估战略执行的结果。因此, 需要创新集团管理的模式。从众多国内知名集团的财务管理创新实践中总结发现, 现代集团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以战略为导向, 通过预算将集团战略落实到日常经营活动中, 通过资金管理保持集团“心血管”系统正常运营并与预算配合监控战略执行, 通过会计核算及时反映并监督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通过报告系统及时反馈战略执行动态并与预算对比评估战略执行效果。现代的财务管理是一个成体系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而不是象以往那样不同部分自成一体、相互割裂。预算为执行、监控与报告评估提供依据, 会计核算为监控、报告、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报告为评估与决策提供依据, 反过来又影响预算、核算的基本内容。因此, 构建这样一套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必然要以战略为导向, 基于战略需要进行组织优化, 并通过流程规范确定业务处理的规范与权限。

其二, 构建集团管理信息平台。传统的手工加电脑方式不能帮助集团企业破解集团财务管理的难题。首先, 手工加电脑方式不能实现信息集成。手工加电脑方式有助于日常管理和业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分发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分享, 但由于数据的收集整理人并不一定是数据的使用人, 分发的信息并不一定符合使用人在时间上与内容上的需要。其次, 手工加电脑方式不能实现流程集成。手工加电脑不能实现流程集成, 不同的流程节点不能通过系统有效的联接, 仍是一个个孤立的散点, 即使通过系统外严格管理的方式仍然难以实现有效的流程控制。最后, 手工加电脑方式也不能实现人员的集成。人和事仍然是分离的, 不同的人通过手工或电脑在处理自己的事, 与己相关的由其他人驱动的事仍然缺乏有效的手段及时处理, 如报告审批人需要报告人找到审批人, 审批人知道有这件事后才能处理。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为集团企业提供集成的、一体化的管理信息平台。首先, 其能够实现信息集成。基于一体化设计, 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科目、人员等基础资料以及权限的配置在系统中搭建出来, 由于其基于现代的网络技术运行, 数据结构及权限可管理, 因此, 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网络可支持的方式都能够方便的访问到其有权限的信息。其次, 其能够实现流程集成。基于现代工作流技术, 集团财务管理的各种流程可以很方便的在系统中定义出来, 并且能够提供有效的流程监控工具。最后, 其能够实现人员集成。基于信息和流程集成, 通过现代的消息发布技术, 可以根据事务处理的确定流程将不同的事分发给适当的人, 而处理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支持的任何方式进行及时处理, 且由于流程是可监控的, 流程中的人可以随时了解到这件事到了什么样的处理环节, 人和事是结合的。此外, 国内最先进集团管理信息平台技术还针对中国的集团企业处于高速发展的特殊需要提供支撑集团业务、组织、流程调整的功能。

其三, 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财务危机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 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 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 因此建立与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集团企业可通过建立财务比率诊断表来完善财务预警系统, 该表是对企业的一些财务指标预先设置判断标准, 然后计算这些财务比率的实际值, 并将其与标准值进行对比, 以此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判定的方法。通过选用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三大类指标, 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诊断 (见表1) 。运用财务比率诊断表将企业实际指标与标准指标的比较, 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诊断。该方法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也要求企业采用这种方法时, 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来选定最能代表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指标, 形成适合本企业的财务比率判定表。此外, 标准值的设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确定与调整。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 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 如出现产品积压, 质量下降, 应收账款增大, 成本上升, 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 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财务危机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不同的财务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大部分财务危机的形成与企业财务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等有关。因此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才能最终防范并化解财务危机, 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公司理财》,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3]高超:《企业集团协同管理研究》,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4]樊行健:《财务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陈慧:《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端木正:《关于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论分析》, 《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3期。

[7]李秉成、梁慧、刘芬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A记分法”预测模型研究》, 《管理评论》2005年第9期。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篇2

大家知道,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原有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被破坏,整个社会处于危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措施不当,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造成民众对政府信心的减弱甚至丧失,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平时,在于预防,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力挽狂澜,出现了危机之后再去应对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做好危机的预测与预防工作,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至关重要。做好危机管理的预警工作,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一是)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特别是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对危机管理做到心中有数。达到公开要求的风险信息应马上向公众预警,没有到达设定等级的风险继续追踪。比如:我们国家现在积极推行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就是利用集成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将110报警服务台、119火警台、120急救中心、122交通事故报警台,省长热线、市长热线、防洪、防震等不同部门整合到一起,非常利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也利于跨部门、跨警区之间的统一进行指挥协调。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应对突发事件的经典案例:唐山大地震中的奇迹——青龙抗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许,我国唐山瞬间地动山摇,万物顿成废墟,24.2万人的生命瞬间逝去。然而,与唐山的迁安比邻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在这场大地震中房屋损坏18万多间,其中倒塌7300多间,但47万人中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1人。今年8月初,《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披露了被称为“青龙奇迹”的史实。

1976年7月中旬,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在唐山参加全国的地震工作会议。会上,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的汪成民说:华北地区一两年内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根据各地汇总的震情,当前京津唐渤海地区有七大异常,7月22日~8月5日可能有地震。王春青急忙赶回县里向领导汇报。时任青龙县委书记的冉广岐顶住压力,冒着风险,拍板决定向县委常委会汇报,向全县发布临震预报。

1976年7月24日晚,青龙县委召开常委会。次日,科委主任受县委委托,在县三级干部800多人大会上作了震情的报告。会议决定:每个公社回去2名干部抓防震,1名副书记(或武装部长),1名工作队长,连夜赶回所在公社,26日早8点必须到岗!会议提出:1.必须在7月26日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个人。2.干部必须在办公室坚守岗位,不得留在家里或处理个人事务。3.立即开始地震和洪灾的预防和宣传工作。4.每个公社、每个村必须设防震指挥办公室,向邻近市镇传递信息。5.保证24小时通讯联络、汇报、巡 逻,保持与邻县的联系。6.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宣传:广播、车间宣传、电话通知、黑板报、夜校。7.门窗一律打开;不要在屋里煮饭、吃饭;如可能睡在户外的防震棚内。

7月26日早8点,青龙县43个公社的干部全部到岗。青龙全县上上下下处于临震状态。震情通报在村子里反复播放;简易抗震棚随处可见;民兵把固执的老人送进抗震棚;村巡逻队1天检查2次,防止村民回家滞留……7月27日,青龙县中学地震研究小组发现,许多黄鼠狼一反常态,白天乱跑,当天达到高潮。干沟乡庞丈子村柳树沟平日清亮见底的泉水出现异常,不断往上翻白浆;平时在水底趴着的小黑虫子,浮在水面来回窜动。一切征兆预示着灾难的降临。

7月27日黄昏,青龙县,大喇叭滚动播发着地震警报,冉广岐坐镇帐篷之中,指挥全县全力应对浩劫……就这样,青龙人民幸运地逃脱了唐山大地震这场灭顶之灾。唐山大地震后,青龙一度成为唐山的后方医院,救助了众多伤员。

1996年,联合国官员科尔博士代表联合国向冉广岐颁发了纪念章。还如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由于及时预报并采取预防措施,死亡2041人;据专家分析,少死亡10万人。可见,强震中,人员的伤亡却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及时地做出预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中人员的伤亡。因此,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是“用小钱防病而不是用大钱治病”,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预防危机的发生,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提高应急处置 的效能。

2、事先做好危机应急预案。常言道:“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危机管理中也是这样,在危机尚未出现时,应尽可能通过经验和预测来制定出针对危机出现以后的处理预案。并不是所有的危机都能在事先通过预警得以避免,很多危机往往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因此,必须为危机做好准备,包括战略规划、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通信计划以及重要关系的建立等。应急预案的制定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能说大话和套话。必须明确回答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做什么?何时做?用什么资源做?要看得懂、记得住、管用。

目前,我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出台,县级以上政府应急预案也已初步建立。截止2006年年底,全国一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所有的省级政府、97.9%的市级政府、92.8%的县级政府都已经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同时还因地制宜地编制了大量专项及部门预案。社区、乡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预案编制工作也深人推进。有关部门还根据实际需要,陆续编制印发了《中国公民入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等。为了便于使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变质了预案简明操作手册。比如:浙江省编制的简明操作手册,全省按每户1册的要求,统一发放了《公众防灾应急手册》,一共780个字,讲清楚了应急处置的程序、责任和要求,容易记,很实用。这种看得懂、记得住的操作手册,很 受基层群众欢迎,很多地方都在编印,免费发放到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家里。可以说,我国基本上制定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应急预案体系,下一步只需要逐步来进行完善。

3、建立危机的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实践证明,建立危机的培训与开展应急演练是提高综合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各行各业实战水平的有力措施。可以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和宣传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平时多演练,事发少损失。因为“演练是最好的培训”。应急演练,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突出重点,不要求大求全。要针对本地区、本单位可能发生的、危害较大的突发事件组织演练,不能一味地照搬照套。二要注重实效,不要流于形式。通过演练进一步排查各种安全隐患,明确相关责任,修订完善预案,真正把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三要厉行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要高效适用地组织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力求做到花钱少、效果好。演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现问题。演练搞得万无一失不一定是好事,哪个环节存在问题,要通过演练来发现和纠正,否则到实战中再改就来不及了。

现实中抓好演练而受益非浅的案例很多。近年来,湖南省通过组织开展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预警机制。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近4000万元,在全省32个山洪灾害防御重点县的3000个村配备了预防预警“五个一”,即一个高音喇叭、一面铜锣、一个口哨、一个话筒、一张宣传挂图。一旦发生灾情,能够通过广播、电话、敲锣、吹口哨等方式,将信息迅速传 递给每一个村民,组织群众紧急避灾,较好地解决了灾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到户到人的问题。听起来并不复杂,可在实践中却解决了大问题。2007年7月27日凌晨1点,湘西自治州沪溪县潭溪镇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整个山体滑坡长约1公里,宽约500米,塌方2000多万方,该镇朱雀洞村紧急疏散群众105户543人,无一人伤亡。这就得益于配备铜锣、喇叭、口哨等带来的预警机制,得益于平常的应急演练。由于实行“五个一”,2007年湖南因山洪地质灾害死亡15人,失踪4人,是10年来死亡人数最少的一年。

危机管理知识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公务员和公民的必修课程,在日本,孩子们刚上幼儿园,就会被带到地震模拟车上进行模拟训练,家家户户的门窗附近,都备有矿泉水、压缩饼干、手电筒以及急救包;一般在日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防灾减灾的训练,在平常的工作时,一年有二到三次的防灾训练,比如说突然拉下火警的警报,说现在发生火灾了,大家赶快逃跑、避难等等方面,这些方面,日本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日本是个灾害多发国家,但伤亡比例并不高,这正得益于他们频繁的灾害演练。在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全国灾害管理学院,培养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在韩国,规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防灾日”,在这一天举行全国性的“综合防灾训练”,通过防灾演习让政府官员和普通群众熟悉防灾业务,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但在我国,这些应对各种危机的培训和训练相对薄弱,人们熟知的可能除了一个消防演习外,其它的一些危急情况下如何进行逃生,开展自救互救等方面的急救知识可以说相当匮乏。据湖北省民政厅统计由于平时疏于训练,在江西九江的地震中,全省81名伤者中78名是学生,主要是在避震逃离时拥挤、踩踏造成的。可以说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又给我们扎扎实实上了一课: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强应对各种危机的培训和训练十分必要。

4、做好应急战略储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保障。在支持保障上,要全面考虑突发事件的组织动员、基础设施、技术支持、物资装备、人员培训等资源要素。作为家庭也应该做好应对灾难的物资准备。例如在日本,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紧急避难用品包,一旦灾害发生,就立刻带上它疏散到安全处。这是一个用经过防火处理的聚酯材料制作的背包,里面备有最起码的日常用品27件,其中包括饮用水装运桶、罐装压缩饼干、罐装面包、矿泉水、手电筒、电池、蜡烛、火柴、防滑手套、棉毛巾、塑料袋、便携纸巾、开罐刀、护创膏、药棉、三角巾、绷带、棉花棍、剪刀、小钳子、镊子、塑料布、绳子、防尘口罩、急用哨子、摇动发光灯、固体燃料等。另外日本各个家庭阳台相通,以备意外时互相支持或避难。凳子可改装为炉灶,长凳可改装成平板车。海边有“防止地震”、“注意海啸”警示语。日本人存折、合同等有关人生的重要资料复印多份,分处保存。出外随时携带证件,上有姓名、年龄、血型等项目,以备急救或联系家属。毫无疑问,地震多发国日本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5、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应急宣传教育。经验表明,当灾害 迫在眉睫或正在发生时,个人的行动是否积极合理,往往决定了他在灾难中能否生存。强化全民的危机意识,教育群众掌握避灾、救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本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几年,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普遍提高,成功自救互救的典型事例不断涌现。中央电视台每年评选的“中国骄傲”,就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都来自基层,很普通,但事迹很感人。前两年入选“中国骄傲”的有一个深圳的小学生,名叫袁媛,只有7岁,她利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父母煤气中毒、危在旦夕的情况下,沉着施救,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2007年荣获“中国骄傲”称号的有两位朴实的河南老汉,正是他们在“6.15”广东佛山九江大桥坍塌事件中,第一时刻警觉到了桥的坍塌,实现了自救,而且主动拦车,成功地让后面的车辆“悬崖勒马”,做到了互救、公救。这两位老汉还把政府发给的奖金,捐给了当地的希望小学。

还有“5.12”汶川大地震中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的林浩等20名同学以及荣获“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马小凤等30名同学受到隆重表彰。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就是要大力宣传这样的典型。(2008年8月8日晚上林浩成了惟一一位和旗手姚明走在中国代表队前面面的小朋友,小林浩无比兴奋,他的热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请看案例1: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林浩 林浩,男,1998年出生,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小林浩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向教学楼外转 移,未及跑出,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废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的小林浩没有惊慌的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爬出废墟后,由于通讯的中断,小林浩同在外打工的父母失去了联系,焦急的小林浩同14岁的姐姐和妹妹一起在映秀镇滞留了两天,14日,他们三人同其他乡亲一道,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走小路逃出了震中映秀镇,转移到了都江堰,其后又来到成都与堂哥汇合。19日,小林浩同其姐姐和妹妹一起被安置在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这里安置了所有来自灾区的孤儿。小林浩到成都市儿童医院做了身体检查,索性并无大碍,只是一些皮外伤。20日,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地方电视台播出了《九岁救灾小英雄林浩》的专题采访报导,小林浩那稚嫩的童音、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短短几天之内,网络上便出现了大量寻找林浩的帖子,还有热心的网友建立了“九岁小英雄林浩”吧,目前发帖量已超过6000条,与此同时,京华时报等媒体又对林浩做了更进一步的采访和报导。许多中国人从小林浩身上看到了祖国新一代的希望,他的乐观和勇敢感染了每一个人。六一儿童节,林浩来到北京参加了庆六一特别演出,之后,林 浩又随同父母来过河南、上海等地,小林浩一时间成为了公众人物。6月7日,中央文明办下发了《关于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林浩名字赫然在列。6月27日,林浩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称号,受到了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四部门的联合表彰,并在颁奖晚会上受到了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亲切接见。目前,林浩父亲已确定林浩将在上海闸北区的童园实验小学继续学业。

2008年8月8日晚上林浩成了惟一一位和旗手姚明走在中国代表队前面面的小朋友,小林浩无比兴奋,他的热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案例2;遇难教师谭千秋的最后奉献:双臂护住4个学生为人民群众撑起一片天

5月12日14时28分,东方汽轮机厂子弟中学高二(1)班的教室里,中共党员、学校教导主任谭千秋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突如其来的震动打破了教室的平静,教学楼剧烈摇晃,水泥板断裂、砸下。危急时刻,谭千秋张开手臂护住了四个学生。学生们得救了,谭千秋却以一个张开手臂的“大”字,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最后的坚守。

感人事迹案例: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 篇3

关键词:危机管理;信息沟通

一、危机管理理论发展

虽然危机状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门减少危机和处理危机的实证理论研究,危机管理却并不久远。直至1962年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生的美苏“古巴导弹危机”才真正开启了对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之后,有关危机的理论和危机管理的研究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一)危机管理理论产生

1986年,史蒂文·芬克在《危机管理》一书中首次对危机管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8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研究危机管理问题,但当时主要侧重于自然灾害以及企业的危机管理。20世纪90年代,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入繁荣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他们对危机的理论框架体系和具体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危机中的危机沟通、危机公关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使得危机管理的理论更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二)危机管理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起步很晚,9·11事件触动了中国人危机管理的神经,SARS危机事件是中国危机管理的里程碑性事件,自此危机管理才真正为人们所重视,并取得长足进展,2008年以来,我国危机事件频发,如,4月28日发生在山东胶济铁路的列车出轨事件,紧接着就是震惊世界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等等。我国政府在处理上述危机事件中的迅速决策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的危机管理仍属于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起步阶段。

关于危机管理的概念,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提出的。他认为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日本学者龙泽正雄也认为危机管理是发现、确认、分析、评估和处理的过程,但是他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始终保持以最少费用取得最大效果。结合以上学者关于危机管理的阐述,个人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对危机事件的迅速决策、组织、指挥,确保人民群众生存安全的非程序化决策的管理。

二、危机管理策略分析

(一)迅速决策

时间是稀缺资源,机会稍逊即逝,这点在危机管理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迅速决策能力是为维持组织生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决策能力包括快速判断、快速反应、快速行动及快速修正的综合能力。迅速决策往往靠领导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在有限的信息资源、专家紧急咨询条件下的非程序决策能力。

(二)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需要突破旧的思路,一是应该分清主次先后,确保重点部位、关键职能及核心利益的保护;二是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建立人财物,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治安维护、通讯、公共设施及科技支持等数据库和协调配置方案;三是加强对重、特大危机所必须的备用资源的评估,建立健全政策性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和保障机制问题,提高巨灾风险应对能力。

(三)信息沟通,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

一是要建立透明化的信息沟通机制,规范传媒的信息发布,尽早消除噪音;二是把新闻媒体当作危机治理的主要合作对象之一,让其充分发现违纪征兆、澄清事实、平息谣言、引导公众情绪、鼓舞人心;三是领导者要从控制社会秩序、防止危机升级和不必要的恐慌等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选择的控制信息源和信息传播渠道,妥善利用新闻媒体力量维护社会秩序;四是各级政府、地方政府、志愿组织、私人组织、国际组织之间建立点、线、面、体全方位的危机信息沟通体系和机制。

三、信息沟通案例分析

我们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例具体讲一下信息沟通在危机管理中的巨大作用。2008年5月12日,通口河断流,四川北川唐家山一带形成举世瞩目的堰塞湖,堰塞湖时刻威胁到周围群众的安危,15日水利部通过卫星遥感图片分析后发现,唐家山堰塞湖溃决危险极大。在这个过程中,国务院协调各方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了险情,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有效沟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沟通取得了很大成功。政府多次举行新闻发布会;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全天候直播抢险的最新进展,其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也都高度关注并及时报道有关的灾害和救灾信息;开放境外媒体及时赴灾区参与报道;多次召开应急处置工作会议,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部门尽全力保证信息渠道的舒畅

让各级职能部门都能及时了解堰塞湖不断变化的情况。全国各方面的专家也能及时了解数据,做出应对之策。在整个过程中方案几次调整,都来源于准确的信息收集和科学的分析。政府网站信息发布及时准确,让所有民众都参与到解决问题之中。大家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难题。

(二)新闻媒体也及时将政府信息向大众发布,时刻关注堰塞湖的状况。消除民众的一些恐慌心里,安抚灾区的民众配合政府部门的疏散工作。

在整个疏导过程中,我国政府及时与国外的组织沟通,获得其帮助。尤其是俄罗斯的大力支持,紧急借用租用俄罗斯的“米-26”军用直升机吊大型施工设备进入堰塞湖施工地区,才能顺利解决堰塞湖的问题。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信息中心的多层次的信息沟通机制。

对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真正构成威胁的是危机传播。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机,它只是潜在的危机。只有当危机迅速传播,夸大了危险,形成恐慌,才会成为危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递、交流更加频繁、迅速,这使得危机很容易跨越地理界限而迅速扩散。有效的信息沟通是解决传播危机的的关键。非凡的信息沟通力有助于公众理解影响其生命、感觉和价值观的事实,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危机,并做出理智的决定。

参考文献:

[1]葛晓春,戴立文.危机管理理论述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刘镇明.地方政府突发性灾害危机管理策略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

[3]朱建明.完善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J].江海纵横,2008,(2).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分析 篇4

1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模型

该模型按照产品危机信息处理的流程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即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分析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报警子系统四个系统组成。其中底层是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企业来说就是要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第二层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是企业的常态工作, 企业信息资源库实际上是以产品危机主题规划的数据库, 其中数据来源于企业内部也来源于企业的外部, 企业要按照不同的产品危机种类建立相应的主题库。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在危机预警时能够对四个子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内部风险源和外部风险源是危机预警信息系统信息输入, 内部风险源主要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企业的外部风险源主要是指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 包括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市场条件, 竞争对手等。

危机信息预警系统就是为了能在危机来临时能尽早地发现危机, 及时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 并判断这些信号与企业危机的相关性,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该系统通过不断地对内部和外部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扫描、检测, 在各种危机信号显示危机来临之际向企业发出警报, 提醒企业采取应对措施。很多企业采取指标性危机预警系统, 即将企业中不容易根据获得的信息直接判断危机发生与否的危机信息转化为一系列较容易识别的指标, 然后根据指标的异常进行危机预警。危机预警信息的实时性和正确性是危机治理有效进行的基础。企业捕捉危机征兆信息后, 须实时进行多维度剖析, 如信息起原、种类、强度、频度等, 一旦危机征兆信息跨越一定临界阀值, 就要发出预警信号, 危机管理小组介入工作, 危机征兆信息转化为危机信息, 则危机生命周期进入下一阶段。

2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企业危机信息预警应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分析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警报子系统和企业危机信息资源库组成。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条件, 主要是企业信息化工作, 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网络 (Intranet) 的建设,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的建设, 也包括相应的信息制度的建设。中小企业切莫忽视基础的信息化建设, 否则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犹如空中楼阁。企业的内外部风险源是企业危机预警信息的来源。企业危机资源库是企业按照产品危机的种类建立的主题库, 为危机预警信息处理提供信息支持。

2.1 内、外部风险源

产品危机预警系统危机信息的输入是内外部风险源, 风险源的可靠与否对预警信息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设想如果风险源不可靠, 输入的信息不准确甚至错误那么最终发出的预警信号也肯定出错, 对企业来说可能是虚惊一场, 甚至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中风险源是产品危机信息收集子系统的信息源分为外部风险源和内部风险源, 外部风险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 如国家政策、产品标准、技术状况、竞争环境等等, 尤其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今天, 在中小企业资源和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企业要善于利用Internet扫描外部环境, 监测外部风险源。内部风险源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的生产经营环境, 内部风险源要做到可靠, 中小企业不容忽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使得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做到记录准确, 建立产品相关的数据库, 为危机收集子系统提供可靠的信息。

2.2 产品危机信息收集子系统

信息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来说, 应收集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相关的信息。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可将风险源划分为内部风险源和外部风险源。外部风险源要求系统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产品结构特点, 对企业外部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尽可能收集政治、经济、政策、技术、市场、竞争对手等与企业产品有关的信息, 并集中精力分析处理那些对企业产品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 如消费者投诉、新标准和政策的出台、技术更新换代, 同行业的竞争等有可能导致产品危机的信息。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 获得企业产品危机的先兆信息。同时, 企业要重点收集能灵敏、准确的反映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研发等与产品息息相关的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分析结果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可能引发产品危机的因素, 如产品滞销、次品率升高等内部因素。企业在收集潜在的产品危机信息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技术等帮助企业准确收集潜在的危机信息。企业只有保持对内外部环境的高度敏感, 及时收集可能与产品危机相关的信息, 才能准确及时的预测到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 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和控制危机, 促使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3 产品危机信息加工存储子系统

信息加工存储子系统的功能包括产品危机信息的筛选和判别、归类和储存。该系统要求对收集来的广泛的产品危机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 去伪存真, 以排除那些干扰信息和虚假信息。对于筛选后的危机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储存后, 产品相关的危机信息就显得非常清晰和有条理, 企业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收集的危机信息。经过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识别后, 危机预警系统就拥有较为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 此时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一些简单、直观的信号和指标, 为危机预测子提供有效的信息。

2.4 产品危机信息预测分析子系统

科学的预测是危机管理的前提, 该系统应能预测企业产品危机的演变、发展和趋势。为管理者进行危机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首先, 对企业经营环境方面的风险、威胁, 如产品质量、产品结构、原材料质量、市场进行识别和分析。具体可以利用SWOT工具即Strength (强) 、Weakness (弱) 、Opportunity (机会) 、Threat (风险) , 其中Opportunity和Threat是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而Strengths和Weakness是指对内部环境的分析。“强”是指厂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的地方, 如品牌优势、产品优势、渠道优势等;“弱”是指相对处于弱势的地方, 一个公司有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有薄弱的地方, 厂商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弱势, 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机会”就是宏观市场提供的比竞争对手可能更能获得的机会, 而且这种机会一定会带来利益。例如国家倡导绿色环保材料, 对于包装行业的企业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国家政策在这方面的扶持, 发挥创新, 研发出成本较低的新型环保材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风险是指不利的趋势和发展带来的挑战, 而且是一种会影响销售、市场利润的力量, 厂商一般会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预控方案。例如, 家电产品的同质化, 食品行业新的安全标准等等, 如果企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避免和预测风险的管理办法, 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危机。其次, 对每一种风险进行分类, 并决定如何管理各种风险;最后, 对已经确认的每一种风险、威胁的大小及发生概率进行评价, 建立各类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以有限的资源、时间和资金管理最严重的一种或几类风险。企业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内外部客观环境, 建立危机来源与危机预测的匹配关系, 确定各类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

2.5 产品危机警报子系统

危机警报子系统主要是判断各种指标和因素是否突破了产品危机预警的阀值, 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的警报级别, 这里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采取定量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来进行判定和分析。警报系统要根据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和危机潜在受害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易于理解的警报信号。据此, 要了解危机管理小组和危机潜在受害者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如果分布局限在某个区域, 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局部预警警报, 以免警报的范围过广而使非潜在受危机影响者感到不必要的恐慌或做出不必要的反应。要根据危机管理小组和潜在的受害者的认知水平和心里特点选择警报的形式, 原则是简单、直观易于理解, 并要有一定的感官冲击, 以便使人们警觉起来。警报信号可以采取声音、颜色再附上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 便于人们理解。我们可依据产品危机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把预警级别分为四级:

预警信息应包括突发产品危机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部门等。发生Ⅰ级或Ⅱ级预警时应及时启动危机预警预案, 直接报告企业高层和直接的利益相关者。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 可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 包括企业的即时消息, 短信平台、呼叫中心;外部可以通过因特网工具, 例如Email, MSN等及时消息工具传达, 再附以电话和短信通知。其目的是让潜在的受害者能够采取防范措施, 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发生Ⅲ级或Ⅳ级时, 一般可以通过内部渠道通知直接通知现场人员、主管部门要关注事件的进展, 要求其做好防范工作;此时, 信息受众面不易太广,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当然, 要给予密切的关注, 以防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根据需要提升警报级别。

2.6 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

危机管理中心主要从服从企业战略出发, 识别各个部门内部、外部潜在的危机, 捕捉危机前征兆性的信号, 将潜在的导致产品危机产生的信息归类编号, 添加到产品危机管理信息资源库中, 建立相应的按照产品危机种类相关的主题库。要明确的是产品危机信息库建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企业要定期对以往国内外产生产品危机的企业现象进行多渠道、多方向、多性质的判别诊断, 形成系统的产品危机信息, 并以前者的经验建立相关的产品危机管理应对方案, 加入并补充到危机管理信息资源库中。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是一种战略的思维, 企业可以借助危机信息资源库来培训员工危机处理能力和提高危机预警意识;当危机发生时, 企业危机信息资源库可为危机预警和处理提供信息支持。

3 总结

对于产品危机频发的今天,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对于中小企业来预防和化解危机减轻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应在战略上予以重视,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不仅是技术问题, 其中也涉及到相应的制度建设、人才培养, 是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

参考文献

[1]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M].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6:5.

[2]陈昊.企业该如何做好危机信息管理[J].AMT前沿论丛, 2008, (1) :23.

[3]韩全辉.企业应对产品危机的信息对策[D].合肥: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2007, (7) .

[4]朱磊, 朱峰.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 2004, (11) :77-80.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篇5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94-02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各类公共危机是日益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信息在政府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占有绝对性的主导地位。

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信息支持和信息沟通机制

我国政府部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体系己初具规模,但信息沟通机制仍然不是非常畅通。一是政府系统内部信息传递渠道单一,实行上下级纵向互动沟通方式,缺乏统一规划,各省市之间、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政府与中介机构之间、政府与国际社会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目的。①二是政府系统对公共危机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日常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部门对系统信息的收集、分析不重视,缺乏必要的信息管理支持系统,导致我国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库内容贫乏。②

2.公民知情权缺乏保障

在我国,政府是最重要的信息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采取的公共信息阻止,反映其对公众知情权的忽视和淡漠。“公民权利包括公民对重大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因此必须得到保障。在过去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中,有关的公民知情权的法律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政府及时通报各种信息,增加公共部门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就成为实现善治的重要手段。

3.缺少专业的危机信息管理人才

政府配备的信息管理人员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往往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无法收集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因此不能科学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在一段时间内必然造成信息混乱。我国缺少专业的危机信息管理人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实行的是自下向上的负责制,上级有着决策、指导、命令的权力,下级执行并向上汇报,管理人员遵循固定的规章制度,缺乏处理公共危机的主动意识。另一方面,我国危机管理机构现有人员缺乏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培训,特别是在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方面能力比较欠缺,对信息的应变能力差,不能满足政府在突发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对信息的需求。

二、完善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体系的“四策略”

1.应急管理体制上——纵向与横向的管理模式相结合

“纵向式”和“横向式”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将结合各自的优点,在政府成立专门的危机处理协调机构——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领导下,继续完善其“及时掌握和报告国内外相关重大情况和动态,办理向国务院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等职责,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高效结合,各横向和纵向系统各部门高效配合,形成一个权威、高效、协调的中枢指挥系统,将各项应急方案尽快落实到基层。

2.危机观念上—提高公民危机意识

通过非营利组织和基层组织,形成我国一种完善的社会动员机制。如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收、事业单位等在危机管理中可以发挥其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有用的资源,形成有生力量。通过政策引导、经费资助、规范指导等多种途径使民间应急力量得到发展壮大,参与到公共危机处理中来,成为政府应急力量的重要补充。

3.法律法规上——完善我国法律法规

从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国家在构建危机管理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危机爆发后,各级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会受到常规法律的约束,因此有必要完善危机管理法律,包括对危机的分类和分级、各部门和机构的权力和责任、表彰及惩罚规定、各阶段的信息发布制度、专门针对某种危机的法律法规等,做到有法可依,快速反应。

2.4技术支撑上—整合计算机网络和社会网络

危机管理体系在面临国家紧急状态或重大灾难时,拥有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是之所以能够有机协调、高效运作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不仅包括完备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基础网络结构和专门的危机应对系统,还包括应对计划、高效的核心机构、志愿者组织、私人机构和国际资源等社会网络,从整体上形成纵向垂直协调管理、横向相互沟通交流、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共享、指挥协调高效、组织机构完备的危机网络系统。

注释:

①刘彬,高福安.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资源管理[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②刘壬利.论信息化时代的公共危机管理[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29-34.

[1] 郑涛转.转型期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及政策[J].城市与减灾,2006(1):11-13.

[2] 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J].西南政法大报,2004;6(3):7-12.

[3] 邹东升.应对公共危机的政府理念重塑与管理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4-69.

作者简介:

肖敏(1986.10-)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

企业危机中的信息管理 篇6

上市公司三全食品于2011年11月4日被媒体爆出其部分批次产品在广州工商局的三季度抽检中不合格。公司在几天后刊登出一则公告, 称这批不合格产品是在8月份检查出并且已经全数召回销毁。然而公告之后, 舆论界围绕食品安全和三全公司公告的讨论, 仍在继续。

既然三全产品2011年8月即已查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那么2011年10月30日所刊登文章中三全公司董事长的话就让人有些困惑甚至是愤怒了。这不仅让三全公司陷入了新一轮的舆论风波, 还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公司的生存, 在此类事件中, 企业在危机中的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扩张, 经济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移动互联的迅速扩张让信息变得随处可及, 移动互联和社交服务以及传统媒体的结合让信息能够病毒式迅速扩散, 并且引起巨大的舆论反响, 危机日益显现出突发性、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特点。一旦发生危机, 舆论传媒就会迅速将其扩张, 以致对企业造成巨大冲击, 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里, 用信息管理的思想来改造危机管理过程,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应对危机的处理结果和效应。

然而对于企业来说, 危机并不是一件坏事, 辩证地说, 危机包括危险和机会, 在危机过程中有效的信息管理是企业规避风险、挖掘机会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制订危机处理预选计划, 并且在危机发生时进行合理的信息管理, 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的失策之处

企业危机事件中的信息管理到底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我们结合肯德基2005年苏丹红事件处理和三全事件对比来看企业在遇到危机时的信息管理问题。

2005年肯德基经历的从苏丹红一号到天绿香一系列危机, 让这家著名的连锁快餐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一向以标准化以及健康卫生来获得中国消费者认可的肯德基陷入了苏丹红的漩涡中, 然而, 肯德基的处理却要比三全公司理性和迅速得多, 在苏丹红事件发生后, 肯德基的母公司中国百胜餐饮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同一时间发表了公开声明, 称肯德基餐饮中的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被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 同时也声称对供应商给该公司提供违禁成分调料的行为表示“非常遗憾”, 并声明已停售相关食品, 重新安排调料生产。

反观三全公司, 整个事件的处理速度和处理方式都不尽如人意, 8月份即发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到11月份才不情愿地进行反应处理, 虽然此前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舆论反响, 但是也为后面的质疑埋下了包袱。这是管理层的失误, 他们错误地估计了风险, 致使没有达成迅速而又透明、真诚的沟通。另外, 三全公司2011年11月份在曝光发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后, 公司的对外沟通并没有预想中的让人感到舒服和安心, 反倒是让人感到咋舌和叹息。11月8日, 第一财经 (微博) 网刊发了由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写的报道, 题为《三全步思念后尘“中招”菌超标, 速冻食品供应链存弊端》。在这篇报道中, 三全的一名负责人干脆的把责任推给了上游原料供应商:“速冻产品出现问题, 往往是原料采购环节更容易出现问题, 采购到一批含此菌的肉, 抽验时又可能漏掉了, 随后生产环节就出现了此问题。”他甚至抱怨国家标准过于宽松。这种沟通是和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的。沟通的重要性主要是充分体现企业认真负责的态度, 其他被动的、敷衍的沟通都会让消费者和公众产生不信任感。

对企业危机事件对策的建议

从三全事件和肯德基苏丹红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企业危机中信息管理的基本准则, 从而对其他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要对信息的风险进行评估。所谓信息的风险, 是指由于信息系统存在脆弱性, 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信息风险评估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获得了高层政策的指引。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是无法避免的, 即使是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庞大的复杂的信息系统中也是不可避免的。[1]在现实环境中, 企业或者个人总是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在这种状况下, 一个合适的、系统的风险防控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企业危机发生的时候, 防御能力强的信息危机防控机制能减少企业的损失。当今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挑战, 为提高企业风险意识, 推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加强企业风险评估, 是目前企业提高经营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必要措施。系统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要有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在风险发生之后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安全处理的能力, 因为风险评估的意义和作用有以下几点:1.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期基础工作, 它的工作贯穿企业始终。企业做好了风险评估, 就可以在以后的“安全事件”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不会被动地一味地等待危机的离去。2.企业加强对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视是当下信息安全工作的紧要需求。在信息化依赖程度较低的行业和部门中, 一般情况下对信息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信息安全保障的技术和管理涉足不深, 认识模糊, 风险概念不强, 有的处于计划进行风险评估的状态, 有的还根本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总的来说, 在重视风险评估的单位中, “安全事件驱动”是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 信息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对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程度的不同。有不少单位虽然也存在潜在的安全事件和较高的信息化程度, 但在风险评估问题上, 却还处于起步或尚未起步的阶段。所以, 企业加强对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视是当下信息安全工作的紧要需求。3.企业信息风险评估系统要有层次有阶段地运作, 这其中有几个阶段, 包括系统的开发、系统的规划和系统的正式运行以及在企业危机发生后的及时应对。这种有层次有阶段的企业信息风险评估系统将会在企业发生信息风险时有力地做好信息防范, 尽量减少公司遭受的损失, 并且赢得时间做好企业内部调整, 避免企业发生太大的公众信任危机。三全公司没有这样系统的信息风险评估系统, 无法对信息安全进行评估, 因此也无法预测到信息风险发生后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所以也就无法预知企业的损失。

要重视沟通, 主动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可能危及消费者的利益, 因此企业在这类危机中难以得到消费者的支持。[2]要想保持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企业和公众之间真诚有效的沟通必不可少, 这充分体现了企业主动负责的态度, 这样才不会造成太大的公众信任危机。企业日常的运营中, 信息传播活动主要是由企业来组织的, 企业信息流向公众, 一般有三种途径:1.召开新闻发布会, 通过新闻发布会把企业的一些相关信息发布给媒体, 然后借助媒体传播给公众, 公众接收信息后做出相应的思想上或者是行动上的反馈, 这样就达到了企业和公众沟通的目的。2.以企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或成功策划的新闻事件吸引媒体前来采访报道, 公众看到报道之后做出思想上或者是行动上的反馈, 同样达到了企业和公众沟通的目的。3.企业在一定的社会公众群体当中举办相应的活动, 发布一些企业相关信息, 这样也能达到和公众沟通的目的。[3]同时,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传达给公众也很重要, 要是传达一些垃圾信息或者是虚假信息给公众, 后果可想而知, 企业就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当企业危机发生的时候, 就得不到公众的信任和帮助。企业发布的信息从满足公众的需求出发, 只有看准公众需要哪方面的信息, 进而针对公众的需要传递相关信息, 才能达到企业与公众良好有效的沟通。

充分利用媒体发出有益于解除危机的声音,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媒体会利用所有的信息载体, 用最擅长的传播方式和富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内容,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话语空间获得公众更多的注意力。[4]危机是企业发展与人们生活中的非常态, 几乎具有新闻价值的全部要素, 尤以突发性、危害性最受公众关注。危机事件事关人们权益的维护, 往往会牵引起人们所有的情感, 所以企业危机是媒体天然关注的对象。危机中媒体扮演的角色是监督者, 媒体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 以公众整体利益为己任, 负责地对企业危机事件进行传播和报道。企业本身也逐渐意识到一味地躲避或者是拒绝媒体的采访或追击是徒劳的, 因此他们某种程度上也会主动寻求媒体的帮助, 在企业危机发生之前做好危机应对措施, 在企业危机发生之后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因此媒体对企业有很好的监督作用。

企业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同步进行, 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媒体公关。[5]企业的危机信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捕捉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洞察分析力, 能对各种信息作出及时的判断, 预测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采取应对措施, 配合其他的行动。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可以邀请相关的媒体部门专业人员来对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公司危机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高度的信息捕捉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洞察分析能力, 使他们在企业遇到信息危机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有力的措施, 保护好企业的利益。

积极应用新兴媒介社交媒体 (如微博) , 迅速有效地与公众交流。“微博凭借简短、便捷、快速、真实的特点, 已成为一个新的传播媒介, 获得公众的青睐。”新浪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说。微博等新媒介是企业信息危机的一大推手。微博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它传播迅速、及时, 受控制较少, 相对自由, 虽然也有一些审核, 但是严格程度远低于传统媒体。企业利用微博及时发布准确而权威的信息, 这样在企业自身遭受谣言或者是陷入危机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和公众交流。建立信息管理机构, 对危机类型及深度进行评估, 畅通对外渠道。[6]

如今的社会发展迅速, 信息科技日新月异, 一个信息的获取或者是丢失, 都很可能造成企业不同程度的盈利或者亏损, 要想减少信息沟通不完全而造成的损失, 就必须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机构。全面的信息管理机构包括具备战略、权变、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的危机高层管理者, 还要有各层次专业和负责的信息管理人员。系统的信息管理机构在危机爆发前和危机爆发后都要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参考文献

[1]孙晓.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M].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孙晓.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M].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2]汪臻真, 褚建勋.企业危机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以食品安全危机为例[J].新闻爱好者, 2010 (2下) .[2]汪臻真, 褚建勋.企业危机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以食品安全危机为例[J].新闻爱好者, 2010 (2下) .

[3]李旭芬.媒体, 该如何架设企业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J].传媒观察, 2003:5.[3]李旭芬.媒体, 该如何架设企业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J].传媒观察, 2003:5.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张京宏.从管理实例谈书面沟通函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M].有效营销, 2007:23.[5]张京宏.从管理实例谈书面沟通函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M].有效营销, 2007:23.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篇7

危机自古以来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引起的各种危机事件, 都对一个国家政府或者这个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是一个考验, 危机管理在管理实践中长期存在, 故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对危机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危机管理本质上是信息的一种活动与管理过程, 米托夫和皮尔逊 (Mirtoff and Pearson) 认为, 危机管理的直接任务就是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 要采取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等一系列关键的行动。通过有效的信息活动, 信息管理可以提高危机管理水平, 从而为危机的化解和控制提供更有力度的信息保障, 减少社会损失。

1 危机管理的研究分析

1.1 国外危机管理的研究

危机管理萌芽于美国, 其概念的提出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关危机管理方面的最早的专著是巴肯的《危机管理:新的危机》, 该专著主要涉及的是外交方面的问题;到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这个阶段是危机管理的初步探索阶段。期间, 西方在危机管理上的研究有很大的突破, 研究领域也有所扩展, 自此危机管理主要涉及决策研究、国际关系、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 同时很多学者专家发表了自己的专著, 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有:1970年格尔的《人们造反时》、赫尔曼的《国际危机》、艾利森的《决策的实质》、戴恩斯的《灾难中的组织行为》、科泽尔的《社会冲突功能》、齐默尔曼的《政治暴力、危机与革命》、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认识与错误认识》。

其中, 在决策研究方面, 具有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格雷厄姆·阿利森, 他将危机管理作为决策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著作《决策的本质》一书阐述了危机与决策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决策模式, 被称为经典之作。史蒂文·芬克 (Steven Fink) 在《危机管理:为不可预见危机做计划》一书中, 将预防、隔离、管理危机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构建了系统的危机管理分析框架和“危机晴雨表”等[1]。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 (Robrt Heath) 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危机管理4R模式即危机管理的4R理论[2], 如图一所示。

在80年代的中后期, 国外危机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危机管理, 著名的应急管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89年的《对待危机:灾难、骚乱和恐怖袭击的管理》一书奠定了其在应急管理理论界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至目前, 国外发生过许多的危机事件, 如欧洲疯牛病、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2年印尼巴厘岛的大爆炸等, 这种公共危机事件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并对公共应急管理进行了更深度的研究。

国外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比较早, 从最初的外交方面到现在从各个领域分析危机管理, 国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由于一系列危机事件的发生, 使得国外对危机事件越来越引起重视, 危机意识越来越强。比如“9.11”之后, 成立的国土安全部 (DHS) 则更加突出和强调集中管理和分部门负责、协调统一的理念, 美国的社会危机预警机制踏上了一条更加成熟的道路。美国针对危机应急事件时, 由联合国政府领导, 当危机爆发时, 国土部所属的联邦应急事务管理署 (FEMA) 可以调动联邦以及各州的资源用于救灾行动。

1.2 国内危机管理的研究

许多著作表明, 危机管理源于中国。“存而不忘亡, 安而不忘危, 治而不忘乱, 思所以危则安矣, 思所以乱则治矣, 思所以亡则存矣”是中国古代关于危机预防思想的经典概括[3]。19世纪末, 我国对政治危机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国内最早的危机管理事件主要出现在企业微观层面;我国较早涉及到危机管理方面的专著是1993年胡平的《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4]。目前, 我国许多自然以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都支持危机管理的研究。我国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还不成熟, 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也是危机事件不断出现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相继颁布和实施了《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等法规, 这些为我国危机管理系统的建立打下了一定的法律基础。进入21

世纪, 我国也相继出现了危机理论研究机构、研究队伍, 有关危机管理方面的著作也陆续出版, 如2004年秦启文等所著的《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5]、2005年房宁等所著的《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6]探讨了诸如“非典”等突发事件应该如何应对。薛澜等的《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7]一书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危机形态的根源和特征, 构建出我国现代化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公共治理结构的顺利转型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其他还有很多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分别介绍了企业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一系列处理过程。

我国危机管理研究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在研究危机管理方面主要借鉴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危机管理体系;但是我国危机管理意识不是很强, 以至于在危机发生时政府或者企业对危机管理不到位。上述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的研究, 没有联系到实际例子。

到目前为止, 危机管理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定义, 从其研究的对象角度以及主体角度定义如图二所示。

从上述可知, 危机管理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是能够表达出危机管理是动态的、不确定性的特点, 可以分为管理前、管理期间和管理后这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需要随时进行危机信息跟踪分析。

2 国内外危机管理中信息方面的研究

2.1 国外研究

危机管理从本质上讲, 是对危机信息进行正确的处理措施, 使得危机带来的损失能降到最低, 其中一直贯穿着信息活动和信息机制。

对于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 许多国外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Fiona Duggan和Linda Banwell (2004) 根据理论构建出危机中的信息传播模型, 他们的模式对于理解危机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但对于传播的具体过程没有过多的分析描述。Shannon和Weaver的模式解释了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 根据该模式可以构建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8], 如图三所示。

危机信息是危机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对于危机信息活动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论述。欧文贾尼斯 (Irving L.Janis) 在《决策与危机管理中的领导》中归纳各种决策模式的基础, 阐述了信息搜集在问题确认、信息资源利用、分析和方案形成以及评估和选择过程中的作用[9]。1999年, 库姆斯·蒂莫西在《持续危机通信———计划、管理与响应》中, 分析了危机管理的信息需求, 探讨了寻求危机信号、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识别、危机遏阻、危机恢复等相关信息搜集、处理和利用、媒体管理等信息管理问题[10]。在危机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 R.L.Chartrand在《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Report》中, 研究了危机的应急通信系统以及信息技术在危机管理中的各种应用[1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在《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for Crisis Management》编著中系统介绍了用于危机管理中的各种信息技术, 并强调应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应对所发生的各种危机[12]。

2.2 国内研究

在国内, 有关危机管理的信息研究也有许多, 如谢力在《从信息处理角度看应对危机》一文中指出, 危机的演变实际上是信息扩散的一系列效应, 提出要认清危机信息的扩散特性, 控制危机信息源、抓主流信息, 从信息角度来应对危机[13]。贺正楚在《论企业危机中的信息管理》[14]中阐述了信息管理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世界许多国家针对危机事件成立了危机管理系统机构, 以便能够及时管理危机事件。危机管理本质是信息管理的过程, 信息活动是危机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针对危机管理中信息活动的还有许多的研究, 吕斌等在《组织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危机信息流及其扩散研究———危机管理的信息流控制法研究》中讲到, 整个危机的演变过程与危机管理的过程一直伴随着危机信息流, 文章针对危机管理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 挖掘出了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流和信息需求, 并提出了危机管理的信息流控制方法[15]。将危机信息进行整合也是危机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效的危机信息整合能够快捷的传播或者接收到更准确完善的信息, 方便用户根据各种渠道手段接收信息并对响应的危机作出措施。比如在信息整合方面, 陈文艳[16]《危机事件中的整合传播》中选择了宝洁“SK-II”事件和“高露洁事件”这两个典型的危机事件案例, 来分析整合传播在危机事件中的具体运用, 并提出了危机事件中整合传播的途径, 如及时寻求政府和权威部门的支持, 做好对这些组织的传播、企业要积极参与议程设置, 有效利用媒体等。信息整合传播包括很多部分, 有渠道整合、手段整合等, 刘晓岚等在《媒介整合:构建灾害信息传播新平台》中描述了媒介整合的含义以及构建灾害信息传播平台的优点[17];周宏刚等根据新浪网上的“四川地震专题”为例, 简述了网络传播的信息整合作用, 如汇集最新信息, 与新闻事件“同步”、深度挖掘等作用;陈杰在《信息整合技术的整合和实践》中讲到, 信息整合更重要的是理念的整合以及相关的IT技术, 比如XML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网格、SOA等[18]。在危机信息预警方面, 刘全胜等[19]在《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研究》中讲述危机预警系统的建设应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应该综合利用各种现代通信手段, 并且提出了危机预警信息三个子系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在危机信息传播方面, 沙勇忠、徐瑞霞在《基于元搜索引擎的危机信息监测系统》中简要介绍元搜索引擎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危机信息监测中的应用, 然后构建基于元搜索引擎的危机信息监测系统 (CIMS_ME) 体系结构框架, 重点阐述CIMS_ME系统实现过程中的搜索引擎调度策略、文档选择策略、时间提取方法等五大重要技术问题, 为实现该系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20]。这篇文章是从危机信息监测的角度出发, 在监测过程中提出了元搜索引擎的危机信息监测系统, 以更好的监测到危机信息, 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正确的信息。沙勇忠、张艳菊在《世界典型城市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及其比较》中介绍了纽约、东京、多伦多和上海四个城市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在此基础上从信息管理模式、信息沟通与披露、部门协调、技术支撑系统、区域合作和信息管理机构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对未来城市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发展作了展望[21]。沙勇忠、曹惠娟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发展态势—————基于网站的内容分析》中选择54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危机管理网站, 运用内容分析法揭示了美国危机管理网站的类型与特点, 用词频分析的方法对网站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主要涉及危机管理主体、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重要危机事件类型与相关技术和工具, 以及危机管理生命周期等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从网站内容分析这一重要视角, 对美国危机管理的整体状况及发展态势进行了剖析, 以期对我国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启示[22]。

以上论述都表明, 危机管理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危机管理中信息活动始终贯穿其中, 在危机管理中要加强信息管理, 全面、系统地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 不管是在危机发生前还是在其之后, 都要时刻关注信息变化, 提高危机管理效率。但是, 信息活动与信息机制在危机管理中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 信息管理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是分散的;信息技术和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这些研究中没有注重危机管理人员的素质, 没有全方位的考虑到危机管理中信息活动的各个因素。在危机管理系统模型中, 大部分都是考虑管理前、管理期间和管理后这三个阶段。

3 结束语

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科学, 其实质是信息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其中, 信息是主线。它包括一系列信息活动, 即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危机信息沟通在危机准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危机反应中的信息活动分析主要包括面向公众适时发布信息等活动, 危机信息正确适当的传播到公众中, 能够安抚公众不安的情绪, 引导公众采取一些措施自救, 同时各个机构会联合政府, 将信息资源整合起来, 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危机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最后是危机恢复工作, 包括收集和评估损失信息, 得出总结, 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在危机管理的研究中, 实践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的工作, 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技术还未得到广泛研究;除了这些硬性的条件, 还有一些主观因素需要深入研究, 比如危机信息管理人员, 规章制度与体系、文化等方面都需要引起重视。今后危机管理的信息活动和信息机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一步研究, 使得危机管理的信息体系更加完善。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角度介绍分析了危机管理以及危机管理中信息过程, 并根据这些分析提出了一些观点。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篇8

关键词:危机矿山,地质资料,服务,系统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经过政府和各矿山企业近几年的共同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果。在230个找矿项目中, 48个探获资源储量达到大型或超大型矿床规模, 76个探获资源储量达到中型规模。在取得找矿突破的同时, 通过危机矿山地质资料采集工作, 收集了大量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由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所涉及的大部分矿山是我国著名老矿山, 其矿床类型大部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有的还具有特殊性。为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将危机矿产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时向社会推广应用, 提高地质资料利用效率, 共享危矿找矿成果, 提高找矿工作效率, 扩大矿产资源储量, 建设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十分必要。

1 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调研国内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技术手段、服务途径和服务方式,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将危机矿山找矿工作获取的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信息集成, 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查询、备份等多功能、全方位、信息共享的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 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汇集地质资料成果, 提供获取危机矿山各类地质资料信息的门户, 塑造危机矿山立体地质信息形象, 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1.2 系统设计原则

该系统的设计开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性原则。该系统应遵循信息技术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 确保信息资源存储、传输和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性。

(2) 实用性原则。该系统应能满足危机矿山地质找矿资料信息集成的需要, 提高其工作效率, 方便用户检索查询。

(3) 可靠性原则。该系统应有很强的容错和处理突发事件以及报错能力, 不至于因某个动作或某个突发事件而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瘫痪。

(4) 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为方便系统功能的扩展, 该系统宜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简称“SOA”) 开放标准, 将主要功能写成专门的模块或是类。在系统后期功能扩展和更新维护中只需修改参数、调用或开发新的模块即可实现功能扩展。

(5) 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保证实现各项功能的基础上, 应以最高性价比配置系统的软硬件, 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易学易用, 操作简便灵活等。

1.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按照B/S结构, 采取多种技术手段设计开发, 由后台和前台两部分组成, 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后台以ASP技术 (Active Server Page动态服务器页面, 简称“ASP”) 作为软件开发平台, 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数据库设计开发, 主要由矿山基本信息管理、项目基本信息管理、矿山新闻管理、原始资料信息管理、实物资料信息管理、成果资料信息管理、文献资料信息管理、矿山图片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前台采用Xhtml、CSS、Flash、JS等前端表现技术手段设计开发, 主要由导航页面、系统首页、矿山新闻、原始资料、实物资料、成果资料、文献资料和矿山图片等功能模块组成;后台各部分功能模块与前台功能对应信息如表1所示。该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由用户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等三层架构组成, 各层作用如下:

(1) 用户层。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前台获得资料浏览、查询、下载等服务。

(2)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是分析、处理系统前台或后台发送和接收到的各类信息, 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系统前台或后台。

(3) 数据层。数据层主要是存放各类与危机矿山相关的资料信息。这些数据以危机矿山或项目为基本单元, 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

2 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功能概述

该系统基本实现了各危机矿山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浏览、查询和下载等服务功能。

2.1 系统后台功能概述

后台即系统管理员对系统前台内容进行集中管理的平台, 同时可对系统进行不同程度的配置以达到理想效果。该系统后台设计界面如图2所示。对于后台的每一功能模块都包含相应资料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等管理功能 (见图2) 。

2.2 前台功能概述

前台即系统的网站页面, 它将后台存储的各种地质资料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展示出来。该系统提供了较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如图3所示。该系统的检索查询主要包括根据导航信息和利用菜单栏各功能菜单等两种查询方式。其中, 该系统提供了根据地图、行政区名称、矿种类别和成矿类型等四种导航信息查询方式供用户利用。用户选择某一危机矿山之后即进入该矿山专题页面如图4所示。用户也可以利用菜单栏进行原始、实物、成果和文献相关资料的检索查询。

矿山专题页面是以危机矿山或项目为基本单元向用户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主要包括矿山新闻、原始资料、实物资料、成果资料、文献资料等信息。对于某一矿山的资料信息是以列表的形式进行罗列。用户选择所需资料即可打开相应资料或跳转到下载界面。具体应用举例如下:

(1) 钻孔岩心柱状图信息显示功能

选择“实物资料/岩心”打开如图5所示钻孔岩心柱状图显示信息。

(2) 光薄片信息显示功能

选择“实物资料/光薄片”, 在列表中选择其中某一光薄片打开如图6所示的光薄片信息显示页面。

结语

该系统采用B/S结构开发设计, 基本实现了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的输入、输出、检索查询等功能, 是危机矿山勘查项目成果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设计开发完成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地质资料成果的展示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一种网络化服务方式, 可方便用户浏览、检索和利用地质资料信息。为充分发挥该系统作用, 在后续工作中应积极收集整理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 并及时更新和维护后台数据库,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资料利用服务, 发挥危机矿山专项工作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合生.基于MapInfo的巢湖水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2006:32-41.

金融危机翻开企业管理信息化 篇9

雷曼兄弟的轰然倒闭, 让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人人自危;最近, 全球最大玩具供应商——中国东莞合俊玩具厂的“猝死”,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企业又当作何感想?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大旗下, 我们如何增强体质、抗病防灾?翻开金融危机的封面, 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企业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路在何方?

中国企业家对于管理大多数都显得底气不足, 极少人敢声称“很懂管理”!改革开放下海拼杀多年, 并小有所成的老总们被问及管理窍门时, 往往都谦虚地付诸一笑:“摸着石头过河呗!”

诚然, 中国企业家在企业管理的摸索过程中, 所遇到“石头”的确不少!从拍脑门、凭感觉的随意管理的无序中走出来的中国企业, 开始了对“高高在上”的西方管理思想的膜拜。言必称德鲁克成为上世纪90年代企业最时髦的管理思潮。

随着热恋期的结束, 中国企业慢慢发现国际企业的管理理念, 由于脱离了中国的气候与土壤。只能是初看有味道, 操作却找不到门道。于是开始了对本土化的管理思想的追寻, 并强调管理思想的操作与落地。

国内最大的协同软件厂商——金和软件董事长栾润峰先生认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财务管理阶段, 由于国家的政策要求, 财务软件最先进入了中国企业;第二是业务管理, 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对管理的深入要求开始呈现, ERP软件开始受到追捧;第三阶段则进入了协同管理时代, 由于同质化竞争的日益严峻。企业开始将管理的重心放在了运营管理与业务管理的对接上, 而协同则是高效运营的核心!”

中国式协同悬念如何解开?

随着时代的演进, 我们开始发现越来越多的“昔日的真理, 成为今日的伪命题”!比如今天所说的OA (办公自动化) 、ERP (企业资源管理) 等!昔日所宣传的概念, 与今天所发挥的功用早已相去甚远!前者所谓的办公自动化, 早已随着企业办公事务的拓展, 演变成信息化的基础内容。后者所谓的企业资源管理, 则大多只针对业务。

而被称为“企业管理效率之源”的协同理念, 也随着市场的兴起进入了“万类概念竞登场”的局面。做财务软件的、做ERP软件的纷纷披上了“协同”的外衣, 并纷纷发起了对话语权及行业标准的冲击。据了解, 今天的中国市场号称“协同软件”的厂商达到2000家以上。中国式的协同已被千重迷影所覆盖, 看不到真相。

协同是什么?众说纷纭, 难分伯仲。协同留下的悬念若不解开、标准若不建立, 对于急需改善运营环境的中国企业而言, 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今天人们对ERP的认识, 可以帮助企业理解什么是协同。ERP好比在外工作的丈夫, 而协同好比是在家里主持家务的妻子。”栾润峰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协同概念。

运营效率是否是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

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 中国企业竞争的核心在转变。中国内需市场将被充份调动, 而国内市场的竞争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状态。而在这种环境下的应对之道, 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早已有了生动的教材!

战国时期的赵国地处北部、资源缺乏, 又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在争夺之中一直处于劣势。赵武灵王力排众议, 提出“胡服骑射”的主张, 从内部运营上, 解决了中原国家长期存在低效率问题。从而富国强兵、北退胡人、西灭中山国, 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在同质化的红海时代, 企业竞争也如出一辙。运营效率决定企业发展的命运。无论是争夺市场、打造品牌, 缺乏高效的运营机制则无从谈起。因此, 随着企业竞争高度的不断提升, 价格竞争、渠道竞争、概念竞争、人才竞争等资源要素竞争, 都将为运营竞争让位。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协同软件的金和, 其精确管理思想已受到国内外企业的高度认可, 并被称为“本土最具价值的管理思想”。而它所针对的则正是企业的运营管理, 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管理思想、中华文化融于一炉, 并利用软件将思想落地生根, 成为适合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

2007年, 行业对协同概念话语权的争夺进入的白热化阶段。虽然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但所有争论只停留在概念的表皮之上, 而对真正协同的精神内核与实际操作内涵, 则大多一带而过。为结束争论, 金和软件则依托精确管理思想, 针对性地提出了“协同四层次”理念。

第一层为基础层——业务协同, 确定了主管内部运营的“妻子”, 必须服务于主管外部业务的“丈夫”, 这一层将协同软件与ERP提升到了相同高度, 结束了“妻贱夫贵”的局面。第二层为递进层——个人协同, 突出了内部运营要为个人工作提供高效率的网络平台, 决定了协同对个人工作方式的改变, 从单独作战转变为协同作业。第三层为上升层——团组协同, 针对企业的团组项工作, 充份调动企业内部资源服务于团组项目目标。第四层为顶峰层——管理协同, 针对企业领导对企业业务与运营的监控, 提供了基于信息流、行为流、物流、资金流的全方面信息, 以做企业相关决策。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档案 危机干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教育部已多次发文强调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合理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干预与防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

一、构建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四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的采集与分类,二是管理队伍的建设,三是信息的权限分配及主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与系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动态互动作用。

1.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與分类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输入的信息是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大学生进行预防性心理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信息输入和分类是设计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首要步骤。首先,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应该采集的信息与分类:①学生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学号、学院、专业、年级、生源地、个人爱好、特长、学生本人联系方法、家庭住址及联系方法、家庭主要成员及其工作单位和职务、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②心理测量信息:人格、气质类型、需要动机、学习态度、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等,主要是卡特尔16种人个因素测验(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等心理测量表评估结果;③统计信息:上述信息的分析报告、心理状态发展报告等;④动态反馈信息:心理咨询及心理训练记录,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发展报告;⑤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如自杀倾向、重度抑郁或焦虑等。

2.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档案不同于商业性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的心理档案,它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利用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就是重视心理档案的诊断和参考价值,轻视心理档案的预测价值,忽视对心理档案育人功能的开发,没有对大多数同学的个性、人格和心理需求等做进一步的分析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多数同学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队伍的单一化。心理档案一般只由心理咨询中心少数心理工作人员管理,面对全校的学生,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应该拓宽管理队伍的覆盖面,把学校学工部、团委、保卫处、二级学院等管理部门及辅导员列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队伍,在坚持心理档案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使用权限,努力尝试把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发展为一套整合各种信息和人力资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

3.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信息的权限分配和信息反馈机制

如何解决作为保密资料的心理档案与作为反馈信息的心理档案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构建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信息输出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和反馈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信息反馈给适当的主体,即通过不同主体享有不同信息的权限分配来解决。

就上述心理档案采集的①-④个信息模块而言,学生可以拥有的信息权限是①、③(严格限于学生本人信息,学生可以在①输入更改自己的信息,只能查阅③的信息);心理咨询教师拥有的信息权限是①、②、③、④、⑤(心理咨询教师拥有全部信息的管理权限,但必须严格保密,受专门制定的心理档案管理条例的约束);学校管理人员拥有的权限是③、④、⑤(按校、院、年级等分别设置相应的权限,学校管理人员只能查阅相应权限下的信息。例如保卫处在处理案件时可以查阅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团委在选拔学生干部是可以查阅其能力及个性特征等;还可以在④输入相关信息,例如辅导员可以把学生遭遇重大事件后的心理应激信息输入,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宿舍矛盾、补考重修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

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上的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干预者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心理恢复平衡的过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该包括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危机后干预。

1.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预警是关键的阶段。要建立畅通的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及时完善心理档案,早期发现心理问题,筛选重点的预警对象,及时跟踪监护。

建立五级预警体系:“五级”指的是学生宿舍、班级、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五个级别。通过宿舍舍长,可以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他们行为和心理的变化;通过班集体,可以把心理委员作为主要的支点,了解班级学生大致的心理情况;通过院(系),主要是专职书记和辅导员,把握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变化;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服务;通过学校,为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提供全面的协调和指导。

提高学生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主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修及选修)、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团体专题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等,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是要成立高效率的心理危机干预指挥中心,由学校主管书记和学生处、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组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挥中心。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统一的协调指挥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要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即由校医、心理专业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队伍。同时加强这支队伍的培训,树立危机干预的应激意识,在心理危机发生时能及时、迅速地进行干预。三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即与学生家庭、学校附近医院、消防局、公安局等密切联系,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办法处理心理危机,特别是严重的心理危机。

3.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中,一个重要又容易忽略的环节是后干预。短期的心理危机干预过后,危机给当事人带来的影响有三种情况:一是心理平衡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二是留下永久性的心理创伤;三是暂时实现了调节平衡,但随时可能反弹或爆发。可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特别是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需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来强化干预效果。

首先,要通过心理档案对危机干预后的当事人进行跟踪监护,及时记录其心理发展报告,一旦出现危机反弹的苗头,及时进行第二次危机干预。其次,要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为当事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如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加强当事人理性思维和自我肯定,提高对危机的控制能力。最后,如果危机情况长期反复并导致恶化,当事人精神症状突出,应对其进行精神病学治疗或转入医院精神科治疗。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变化,树立危机预防的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本,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陷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快速、及时、有效的干预,这将会大大地促进稳定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石国进.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 (5):41-42.

[2]曾泽鑫,温义媛.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19-21.

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系统构建 篇11

(一)主动性原则

营销危机一旦产生,不论企业愿意与否都会被立即推上风口浪尖,在大众了解具体的前因后果、责任损失之前,首先能看到的是企业的态度。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人们都希望查明事故产生的主要责任方,尽快弄清真相、化解矛盾,因此当企业站在公众媒体面前时最忌讳做的就是一再的推脱抵赖、叫嚣跋扈。正所谓“功高盖世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大罪当不得一个悔字”,假如企业能主动的承认自身过失,极力弥补各方损失,反而会在社会上留下健康形象,会起到一个危机公关的宣传效果。

(二)诚意性原则

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发生事故,给消费者个人、公众或整个社会造成损失是十分不幸的事情,营销危机处理人员在同公众接触的过程中,要有十足的诚意,不能强词夺理,防止公众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厌恶感。在与公众接触中,应当表示自己很能理解公众的心情,决不能在这样的时刻开脱自己、火上浇油。这种与公众心理的沟通,可以化敌为合作,使危机受害者从只顾自己、只顾发泄转向共同探索有利于双方的措施和办法。

二、营销危机管理的系统构成

(一)营销危机预警子系统

营销危机预警子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和报警子系统。信息采集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收集企业营销方面相关信息,如市场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而建立起来的营销危机信息数据库。事实上由于企业营销危机信息本事具有隐蔽性程度高、信息出现低频率和营销危机信息不良传播而导致营销危机大规模爆发等特征,往往使企业面对纷纷而至的营销危机信息本身而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难题;报警子系统是预警子系统的终端环节,功能是对监测管理子系统传导过来的信号进行确认,将评估结果与预设的危机生成标准相比对,若无明显危机特征,则保持原静止状态,待命接受下一次信号,而一旦检测管理子系统传导过来的监测信号超出了营销危机指标正常范围,则立即发出警报。至此,营销危机预警子系统完成其一周期活动循环。

(二)营销危机处理子系统

营销危机处理子系统包括应急网站子系统和信息反馈子系统。在信息化全面推进的现代社会,大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用于开展电子商务等活动。在营销危机爆发的状态下,企业网站的访问量必然增加,有关营销危机的信息也会增长,若在原有的网站上处理危机事件则会造成原有网站功能的紊乱,因此就有必要开通针对营销危机的门户网站,提供与营销危机相关的信息;企业营销危机信息反馈是指企业利用营销危机信息之后得到的结果进行评估,以了解营销危机信息利用的效果,借以指导下一次营销危机信息利用的过程。企业营销危机信息反馈代表着每次危机信息过程的结束,通过反馈让营销危机决策者了解营销危机处理的效果以及外界的反应,从而分析判断、查明缺陷。

三、营销危机管理的系统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依据营销危机相关理论同时结合现实企业的运行规律,总结得出了影响营销危机传导的关键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内部子因素,即危机源与危机因子的因素子集为同行业发展情况、市场竞争情况、制度完善程度、组织结构完善程度、消费者消费情况和销售人员业务水平,营销危机传导载体的因素子集为渠道载体危机承载能力、信息渠道载体危机承载能力、产品渠道载体危机传导能力和人员载体危机承载能力,营销危机传导介质因素子集包括经济介质传递能力、政策介质传递能力、价格介质传递能力和资金介质传递能力。

(二)数据的确定与处理

1. 数据确定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各指标相应评价数量值的满分值为10分,最低0分,以2.5分为间距,专家所给分数最多保留两位小数。依据企业营销危机存在的强弱差别的不同,将评分标准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即专家在四个等级区间内分档次给分,进而将得出四个相对应的分数期间。

文中将选择四家本地的实体企业A、B、C、D作为评价对象,其中D企业为刚暴露营销危机隐患的企业,正处于能够处理整治营销危机的临界点,因此凡是数值高于D企业的其现行状态运行良好,具备治理营销危机的能力;反之,则存在不足。

2. 数据处理

最优指标是从各评价对象的同一指标中选取最优的一个,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组成的集合称为最优指标集,它是各评价对象比较的基准。在最终的测评结果中,数值越高代表它所代表的实体企业与最优指标集越接近,其存在的营销危机指数也越低。最优指标集和各评价对象的指标组成矩阵D=νki,其中νki为第i个评价对象中第k个指标的原始值。

此处将采用数据均值化的方法对各个数据进行处理。设原始的n+1个序列为{Xi(0)(K)}(i=0,1,…n;k=1,2,…,m)。则均值化处理后新序列为

式中为第i个序列的平均值,。

设原始的n+1个序列为{Xi(0)(K)}(i=0,1,…n;k=1,2,…,m)。则初值化处理后的新序列为

3. 确定评价矩阵

经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现以最优指标集为参考序列,各评价对象的指标为比较序列,由下式计算第i个评价对象与最优指标集的第k个最优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

式中ρ——分辨系数,在[0,1]中取值,通常取0.5;

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将组成最终的评价矩阵R=Lki。

(三)熵值法确定权重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值法,在一个系统中指标的重要性越大,指标的权重越大。一般将评价对象集记为{Ai}(i=1,2,…,m),用于评价的指标集记为{Xj}(j=1,2,…,n),用Xij表示第i个方案第j个指标的原始值。熵值法的计算过程为:

1. 将{Xi}做正向化处理,并计算比重Pij和熵值ei:

2.计算差异系数gj和权重wj:

通常各指标权数应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条件,即。

(四)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由评价矩阵R和权重Wj,可求出用灰色关联度表示的评价结果:

灰色关联度越大,说明该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指标。因此可以根据关联度的大小排除各评价对象的优劣顺序。

参考文献

[1]王维虎,王军波.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11

[2]刘春朝,陈一芳.试析企业的危机管理[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上一篇:商业照明下一篇:实验室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