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

2024-07-22

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精选12篇)

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 篇1

一、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遭遇重大变故或者感情受挫、身体出现疾病时,往往会产生消极、烦躁等不良情绪,表现出心理或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有些学生甚至有自杀倾向或采取自杀行为,而危机干预则是以急症访问或劝导的手段,给处于危机之中的学生,提供有效支持和帮助的一种应对策略。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招生批次的不同,使独立学院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在生源质量和家庭背景上有明显的差异,其特点为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导致的自卑感严重,自信心不强。当独立学院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习生活、感情乃至经济上的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严重时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此时进行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至关重要。

二、危机干预

1. 危机干预六步法。1.1 定义问题。从求助学生的角度确定和理解其所认识的问题,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做到不偏不倚,以关心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其语言及非语言信息,分析学生所处的危机程度。1.2 保证求助者安全。安排学生或老师对心理危机学生实施24 小时看护,以免此类学生因为情绪反复,采取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同时要与其监护人取得联系。1.3 提供支持。鼓励求助学生诉说内心真实想法,给予他们希望和乐观情绪,让求助学生认识到危机干预工作者是可靠的支持者。1.4 检查替代解决方法。从多种不多途径思考变通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索可利用的解决心理危机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利用的应对方式,发展积极的思维方式。1.5 制定计划。帮助学生做出短期可行的计划,让学生从小的成功、收获中看到希望,从而恢复生的动机。1.6 得到承诺。帮助学生通过向自身承诺采取确定、积极行为的方式,加强心理暗示,从而尽快回复心理的平衡。

2. 危机干预善后工作。危机干预后对事件征兆、事发状态、事中干预、事后疏导康复等进行记录,对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手段和措施认真总结;对于在事件中处理不当的地方及时分析,以备今后参考。对于危机干预成功的学生,也要保持跟踪调查,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3. 改善和加强危机干预方法。3.1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开展团体辅导、知识竞猜、心理剧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针对性的帮助独立学院学生重拾自我、找回自信。3.2 敏感时期加强防控。特别是两个学期开学以及“十 • 一”长假,对有记录的重点学生情绪特别关注,对行为变化较大的学生加强防范。3.3 任何时期都要高度关注有自杀未遂史的学生。3.4 探索家庭与学校沟通与协调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三、自杀预防

1. 明确自杀可以预防。人们普遍对自杀预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自杀没有征兆,不可预防。独立学院由于经费和人员设置等原因,自杀预防往往是心理健康工作的盲区。数据显示,至少76% 的自杀学生在自杀前的急剧转变几乎全班同学都知道,问题在于周围的同学老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表明,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学院因加大宣传教育,强化自杀预防可为、能为的观点。

2. 构建心理健康档案。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掌握学生自杀意念,便于后期有针对地开展预防工作。在班级成立应急小组,选出心理委员,深入班级掌握有异常行为或者短期情绪变化较大的学生情况。学院通过数据的记录及更新,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数据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可有效的避免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3. 自杀征兆。自杀往往有明显的征兆,比如开始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和爱开自杀玩笑;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式、日期地点;流露出无助或绝望的心情;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突然与亲友告别等,当学生出现以上行为表现时,老师与同学应当及时提高警觉,尽早采取措施,避免危害的发生。

4. 提供帮助。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往往感到孤独、自卑以及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并伴随自信心和自我价值的缺失,同时,他们有想死和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理。当学生处于极度无助时,来自学院的帮助对于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至关重要。关怀和鼓励——倾听有自杀倾向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多交流并站在学生的立场,身历其境的感受他的苦难,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联系与支持——与有自杀倾向学生的好友、同学、家人保持联系,共同帮助其面对危机,组成一片支持与关爱的网络,开导其乐观的面对问题。

4. 与家庭保持联系。自杀发生后,学校面对家长,处理善后普遍感到棘手,探索家校沟通和协调的有效途径至关重要。学校要加强对家庭负面异动情况的检测,设法对已经出现心理危机学生的家庭施加正面影响,消除可能的消极影响,避免家庭成为自杀的直接推力,为自杀预防工作开辟新路径。

归纳来说,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事实上是起一根“拐棍”的作用,是帮助和支持那些心理失衡的学生走出困境的手段,当他们学会解决和处理问题,能够调节心理失衡状态,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后,就应该丢掉“拐棍”,独立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汪海燕.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J].湖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汇编,2012(02),16-22.

[2]胡华北,孙晓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42.

[3]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周飞.浅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J].教育管理,2011(09),186.

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 篇2

作为一新型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以公办母校为依托,使用民办机制办学的复杂性,致使行政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是学院办学水平的标志,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院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通过对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现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完善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高效的完成学院各项工作。

一、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现状

1.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现状的分析

二十一世以来,全国人民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尤为重视,及政府对教育制度的不断革新,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办学模式迅速发展且不断进步。

但独立学院院史相对比较短,在管理方面经验明显不足,尤其是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较突出。

独立学院办学性质为公办民助,这种新型的办学特征是学院行政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1]。

在独立学院发展中高等教育的公益和服务性与民助企业的利润及私有性明显构成了矛盾,该矛盾制约了独立学院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和处理二者的矛盾,将会严重影响到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准、教育质量。

所以,深入研究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现状对今后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将有很大帮助。

2.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高等教育的公益和服务性与民助企业的利润及私有性存在矛盾关系,致使很多独立学院在办学管理中出现很多“一人多职多岗,一岗多人”的现状,而这一现状严重地制约行政管理发展且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从而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薄弱、整体素质降低及行政管理内部部门职能混乱等相关问题[2]。

由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对学院的办学规模及综合实力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这些问题解决是独立学院将来能否稳定长久发展的关键。

3.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发展时间段,不如公办高校那样有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所以在行政管理制度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很多独立学院效仿其他公办高校的董事—院—系三点一线垂直行政管理模式。

这种行政模式势必造成每个层次的行政管理人员增加,造成过多的重复职务,责任和权利划分不明确,虚职和副职的人员不断地增加[3]。

长此以往,独立院校行政管理的办公效率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4.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行政管理制度在独立学院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同样关系着独立学院的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高低。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中的每名行政管理人员职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求行政人员素质一定要高,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等众多因素,很多独立学院往往忽视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素质,致使随意的安排岗位,如此下去,必将导致很多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与他们的岗位不一样甚至不相关,从而造成行政管理人员在岗位上难以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致使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4]。

制约了整个独立学院的教育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发展。

所以,独立学院一定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二、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对策研究

1.规范行政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强独立学院行政管理,转变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行政管理工作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重视效率,重视行政管理,以人为本。

师生也应该重视学院制度,尊重管理人员,使所有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敬重,一起构建和谐校园新风气。

2.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制度,积极革新

行政管理学告诉我们, 行政管理制度的合理化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

所以我们必须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根据各个部门责任和任务来合理地规划行政职能部门,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

与此同时也要清晰的划分各部门和人员的义务和权力,杜绝职能的相互重叠。

使大家积极工作,相互配合,不断提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效率。

3.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行政素质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主体是行政管理人员,所以行政管理人员的理念、习惯、能力和品德等素质制约行政管理的效率。

因此,必须加强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建设,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政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

例如,开展岗位职能培训,针对性各级各类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管理素质、道德规范的培训学习,使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提供机会让有潜力的行政管理人员到其它高校学习深造;制定并运用奖惩制度,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健全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达到不断提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结语:

通过对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现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制度,明确职能,加强各部门的协作,使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高效稳定进行。

在新时代下成长独立学院,不仅成功的融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而且得到了人们极力认可,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质量;学科竞赛;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60-03

一、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特殊形式已经存在很多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但是,根据教育部的26号令,要求全国的独立学院在2013年之前,全部限期转设。那么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是否过硬,培养的学生素质如何,在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下有没有综合竞争力,是摆在所有独立学院面前的问题。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一项检验独立学院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学科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综合性赛事,在同一个赛场上,有来自211、985工程的重点院校,也有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这样一个公开、平等、广泛的竞赛环境中,是对全国各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大检阅。通过学科竞赛这样一个真实、有效的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大平台,可以从中看出独立学院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具体状况。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学科竞赛的成绩是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一块试金石。

二、独立学院对学科竞赛开展的组织

我校自2008年起,有序地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这些学科竞赛,都是在相关专业领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权威比赛。单以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为例,我校参加了2008年广东中山、2009年湖南长沙、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2011年甘肃兰州的中国机器人大赛,共获得全国冠军3项,全国亚军1项,全国季军1项,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三等奖8项。从取得的奖项中,可以反映我校培养的学生,特别是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本科专业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办学10余年来,学生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当然,独立学院特殊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在学科竞赛方面的开展有别于公办院校。因此以我校参加的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为例,总结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中的工作经验。

1.确定赛事和参赛项目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赛事,并逐年新增了一些新的比赛项目。这些新增项目对所有院校来说都是新课题,可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来竞争。同时,有些项目较适合本科生,且花费的经费较小如双足竞步机器人和机器人游中国等。因此我校在选择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的比赛项目时,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选择的,以求扬长避短,取得好成绩。

2.对学生的选拔与培养

学科竞赛的开展,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怎样将合适、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很有学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时代特质,如果采用恒久不变的选拔和培养方式,是不能适应学生的。因此,对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方法不断变革和更新的过程。我校在中国机器人大赛的选拔和培训中,逐渐形成了“3+1”的培养方式,即对所有报名参赛的学生进行3轮培训和测试,并逐轮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进行1次假期集训。“3+1”培养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1)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宣讲和理论培训,并组织理论考试。报名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但他们对比赛的性质和具体的比赛项目、规则以及必备理论知识并不清楚。同时,学科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必须通过对所有报名学生的宣讲和理论培训来培养他们的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讲,学科竞赛的开展,在学生中间起到了最广泛的宣传普及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知道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用途、实际意义,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对我校的理论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集中宣讲和理论培训完毕后,进行理论考试。通过考试进行第一轮淘汰。

(2)进行集中面试。理论考试其实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选拔方法,学科竞赛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面试对参赛学生进行考查。我校结合每一届学生的特点,设置了面试问题,通过对学生的面试,测试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3)进行实践能力测试。经过前两轮的测试,留下的学生能否成为正式参赛队员进行培养,还必须通过最后的实践能力测试。在这一轮的测试中,根据每年的比赛项目设置实际的测试科目。例如:完成STC89C52单片机小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测试学生对单片机小系统的组成电路的分析能力,电路的设计与焊接能力,电路的调试能力。通过这轮测试的学生已经具备成为正式队员的基础条件。

(4)经过前3轮的测试后,最后入选的学生已经很少了。以2011年为例,报名参加的学生有208人,实际入选的学生为20人,只有将近10:1的入选比例。在接下来的训练环节中,针对实际的比赛项目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职责分工。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擅长的专业技能,将他们分为电路组、机械组和程序组。安排学生组合成各自的项目组。例如:在备赛2011年双足竞步机器人比赛项目时,由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参赛队,既有本科生也有专科生,共同构成一个项目团队。这个团队在暑假期间进行了1次集训。集训的时间根据每年的比赛安排适时调整。一般通常安排在暑假进行。经过这次集训,项目组团队将会产生出技术核心(场上队长),并制作出参赛作品。学生在集训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是大学四年学习中不可多得的锻炼经历。

nlc202309010645

3.参赛的组织与管理

参赛是大赛组织的重要一环,需要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共同配合。要提前做好参赛前的各项准备。例如预订火车票、预先安排住宿等。在比赛现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故障,必须要求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在赛前做好各项技术预案,同时需要参赛师生具备沉着、冷静、灵活的处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根据比赛现场的各种情况,可适时调整和修改技术方案。这个过程最为考验参赛师生,他们必须在极其短暂的比赛时间内,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所长,竭尽全力去争取好成绩。

三、独立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管理

独立学院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科竞赛的管理及最后的比赛成绩。学科竞赛其实也是一项科研项目,制作参赛作品需要必要的硬件经费。因此,如果学校、系部领导充分重视学科竞赛,在参赛经费上提供较充分的保障,参赛成功就有了基础。目前独立学院基本形成了学科竞赛项目负责人制,由学院领导任项目负责人,由院领导组织教师具体执行学科竞赛的日常组织工作。从这种学科竞赛组织结构可以看到,完成一项学科比赛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指导教师的实际工作量较大。我校为此设置了对学科竞赛的奖励制度。通过对获奖师生的奖励,推动学科竞赛工作的不断前进,并对全校师生起到宣传和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风的改变,并鼓励指导教师积极进取。

四、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经费不足和训练不系统。

1.训练经费不足

如果将学科竞赛仅仅视为是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无伤大雅,将直接导致学校经费投入的不足。学科竞赛是独立学院证明学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没有较好的学科竞赛成绩,不足以证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质量。据我校的最终考研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其考研成绩普遍比较理想,而且在录取时,其出众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导师青睐的机会远大于普通考研学生。

2.训练不系统

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毕竟时间不长,没有很强的技术积累,教师也普遍缺乏科研经历,因此在学科竞赛工作的训练中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问题。学科竞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首先要从教师做起,通过坚持开展学科竞赛,不断积累参赛经验,不断积累技术基础,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保证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上不是昙花一现。

五、结束语

在全国独立学院中,我校办学质量屡受好评,综合实力位居榜首,也离不开学校领导对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的极大重视和支持。在校系两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不畏艰难困苦,在学科竞赛中争取了好成绩,对我校学生的学风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参赛学生在各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但是,独立学院参加学科竞赛,毕竟是从低起点开始起步,参与时间不长。相比于其他高校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独立学院仍需看清形势,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坚持下去必会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刘长宏等.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0).

[2]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5).

[3]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

[4]孟维杰,张晓书.基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1).

[5]何永玲,樊东红.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0,(6).

[6]赵瑞军等.基于学科竞赛平台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7]张瑞东,赵学余.加强学科竞赛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教学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

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 篇4

一、明确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

根据现今经济形势下人才市场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以素质需求为基础这一特点, 我们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经过调查、检索和分析的结论, 将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定义为KASI模式, 分解为K (knowledge, 指知识) 、A (ability, 指一般能力) 、S (ski U, 指职业技能) 和I (innovation, 指创新能力) , 这里的K (知识) 包括自然科学、人文和专业知识等;A (一般能力) 理解为学习、组织和沟通能力等;S (职业技能) 指经贸人才具备的专业操作能力, 包括商务英语运用能力、业务磋商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和单证处理能力。I (创新能力) 指业务拓展和知识更新能力[1]。因此,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在夯实学生知识和一般能力基础上把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自始至终不忘强调精英教育, 强调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必须是以具有一定经济与国贸理论基础为前提, 要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下, 创造性地根据已学理论和操作技能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地提高工作效率。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市场经济下的国际贸易行为不是独立存在的, 涉及到国内外的金融机构、海关与检验检疫部门等行政管理机构、货代公司等多部门的合作, 因此, 要求我们培养的外贸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 能够在承担外贸业务同时统筹各个业务环节, 协调多方关系, 具备调查研究和收集整理资料, 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着重培养在外贸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因此,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注重全面提高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例如认证教育, 即在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国内或国际认可的职业证书, 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1.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配套学习。

争取在除一般公共课和大多数院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之外, 开设一些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国际贸易实务应用以及与国际贸易学科相关的选修课, 进一步整合学生知识结构, 使学生在校期间理论与实务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际接轨。

2.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学校应尽量克服困难, 在校

外寻找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合作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实习中积累经验。这种方式下学到的技能是在校内的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另外, 在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上应加大改革力度, 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方式上把现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与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方面, 学院应加大硬件设施投入, 购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并多鼓励教师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后网络视频教学辅导和“双语”教学手段, 课上课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辅导。从而使学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具有把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 国际贸易专业向来注重外语技能的培养, 但是多年来因我国

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美, 所以大多数院校主要把英语的学习作为重中之重。但因此也很难在语言上体现学生的差异化就业优势。而近年来, 我国不断开发新的对外贸易市场, 如中东、东南亚等区域。所以, 我们的独立学院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开设小语种的选修课学习, 使学生具有差异化的语言技能优势。

4. 与教育以“德育”为先相对比,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诚信危机”给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

当今社会普遍认为, 高素质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团队精神和国际化交际能力。因此, 我建议独立学院利于自身的独立优势, 创造新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例如把传统的“学分制”成绩评定体系中基础知识成绩 (一般期末考试试卷成绩) 、职业技能评定 (如获得的职业资格认证) 、德育成绩 (在校期间德育表现) 、和团队协作成绩按各占总学分的25% (或以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来核算。同时, 其中的团队协作成绩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团队创业协作活动等方式进行。或者, 把传统的体育课进行全方位改革, 在强身健体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建议引入目前比较流行的拓展训练模式, 在激发学生潜能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并且, 将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纳入学分评定体系中。

最后, 我们深知, 从中长期看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和中国中央政府目前推动和施行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一宏大举措是一种互补共赢的关系。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作为力量保障, 而大学毕业生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产业升级过程需要不断吸收较高层次的劳动力, 因此, 对于高校毕业生这些高素质专业人才, 特别是懂得金融商务、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因此, 只要我们的独立学院能够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缔造出“高技能、高素质、高道德”的“三高”国际贸易人才, 未来, 他们将会走的更远!

摘要:2010年, 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中国经济的同时对当前经济管理类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此种现实,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如何针对市场需求有计划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是目前值得着重探讨的问题。对此, 本文从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内涵、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素质结构培养,就业差异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秋红:毕业论文站;试论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www.liqiuhong.com

[2]张晓骏: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年30期

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 篇5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和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毕业分配-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毕业分配”代表着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交织下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它是在职业和岗位相对贫乏和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培养对口式、机械地掌握给定知识的少数精英的传统教育,是一种被动的“传授性”教育;“就业指导”代表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素质教育,它强调学生的知识复合、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通过竞争来获得和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自主择业能力和知识结构,是一种积极的“职业性”教育;“创业教育"同样强调学生竞争能力和择业能力,但是,它进一步要求高等教育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变化,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这是一种主动的“创业性”教育。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首先,可以让大学业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体验自我价值实现这一最高需要层次的满足;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拼搏和风险意识;第三,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甚至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开展创业教育即响应了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召唤,又反映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是时代对高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创业能力、冒险精神、社会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等高层次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状况分析

独立学院是指在公立普通高等院校中设立以民办机制进行管理运作的二级学院,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办学形式从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的产物。独立学院一般是以教学型或教学服务型为主。以培养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创业教育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向高度吻合。独立学院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应试能力相对较差,但自主意识更强,创新能力更高,这是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最大优势。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由厦门大学和厦门嘉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的独立学院。嘉庚学院遵循“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发展思路,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月嘉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成立至今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开设了涵盖了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孵化、企业家培育等四大模块xx门课程。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包括“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三项主体赛事)中,所推选xx件作品进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省级评选全部获奖,取得4金3银8铜的优异成绩,并在国赛复赛中斩获了2银2铜。在“创青春”等系列赛事中共获得10个省级奖项。在公益创业赛国赛中获得了铜奖。

虽然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在创业教育领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必须清醒看到学院创业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其次,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与专业教育脱节,与实践脱节;第三、创业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乏。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方法

1.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学,创业教育是一门非常强调实践性的课程,课程内容以实践为导向,经验引导和理论讲授并重。创业教育的特殊性首先要求教师要有相应的创业体验,其次是要有经实践检验的创业技能,以及基本创业理论知识。目前创业专业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都具备创业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创业体验和创业技能普遍比较缺乏。目前嘉庚学院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师资力量招聘中将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理论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人才列为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学院一方面让原有科班出身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但缺乏实际企业管理经验的老师走出去,通过担任企业顾问或企业领导助理等方式增加教师的经营管理实践体验;另一方面,学院通过聘请社会上既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或创业体验)又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企业家到学校担任学校学生创业项目的创业导师或者兼职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兼职教师教学与创业导师共同构成的教师队伍。

2.创新发展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方法

创业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既强调素质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并将创业精神与创业技能相结合,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创业,为此,嘉庚学院针对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第一,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基础课列为全院大学生技能必修课,新生入学经过一学期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了解自己特质,了解创业,并明确自己未来学习发展方向和意愿,有目的有选择性引导初具创业精神和意识那一部分学生选修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创业技能课程并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第二,由于独立学院生源往往比较有个性,不唯权威论,在案例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传统案例教学中创业成功案例不感兴趣或认为是不同时代条件下时势造英雄而已。为破除学生这种观念,学院建立本学院创业成功的在校生或者毕业生的创业典型案例库,树立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以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案例说服力。第三,通过邀请成功创业校友或企业家校友或当地成功创业知名人士到学校为师生开办讲座,让学生看到创业精神在现实中的具体化,促进创业精神落地,创造高校学生创业学习隐性环境。第四,建立项目导师负责制,聘请校内外与学生创业项目相关行业或领域有经营经验的管理者一对一全程跟踪辅导学生创业实践,甚或参与学生创业实践。第五,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或创业成果展示,或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比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实践水平。嘉庚学院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厦门市大学生创业促进会的全国性比赛之外,学院还将本校的创途创业计划大赛、Demo Day 创业大赛等比赛常态化。让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体会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发现自己存在知识的不足之处,进而总结提高并有针对性加强相应知识的学习。

3.创建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创业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升。创业技能的提升不同于其他专业技能,学生创业要付出较高的时间、金钱和机会成本,但如果没有实践机会又不能较好提升学生实际创业技能。为了克服这个矛盾,学院在创业教学中通过模拟沙盘演练教学和提供学校校园经营活动场所短期承包经营方式给学生实践锻炼机会。学院还通过将创业教育课堂延伸到创业园区,例如嘉庚学院与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管委会在学校周边共同投资建设的“潮人码头”创业园区,创业园区给予免费提供厂房、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并配备了4台不同材质的3D打印机用于创业项目产品样机或原型机的开发,为学校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基地,并为各级比赛创业计划项目落地打下基础。

论加强高校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02-02

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机制和模式,独立学院起步晚,各种软硬件设施还有待充实和完善。独力学院在办学资金的筹集、运用和管理方面与普通的本科院校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要保证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教育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探索出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1目前高校独立学院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①在投资主体方面。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是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要一定采用民办机制。举办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所需经费及其他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筹措解决”。从中可以看出:独力学院的申请者是普通高校,合作者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可以是其他由合作能力的机构或以民办机制筹措办学资金,它的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但在已有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中,除少数学院外,没有真正突出“民”字,投资主体仍是知名大学或以知名大学下属的校办企业为主,也就是说没有吸纳依靠社会资源,主要依靠母体学校的投资,并没有引入民办机制。多数学校的独立学院采用“校中校”的办学形式,实际上仍然是母体学校所属的一个学院,本质上就是母体学校利用所谓的独立学院变相地搞收费“双轨制”。高等教育有别于一般的投资活动,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导致真正投资民办学院的个人或企业不多,取得成功的则更少。按《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及按照国家规定提供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独立学院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校所投入的原始成本大多已收回,“合理回报”可以用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的生活福利水平,母体高校也不愿意让别人来分享这块美味蛋糕。

②在体制、机制方面。独立学院既不依附于母体高校,也不依附于合作者,它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办学实体。独立学院的领导体制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确保学院独立高效地运行,实践中,现有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并不健全,董事会制度也不完善,不少学院甚至没有建立董事会,有的形同虚设,有的职能越位,直接干涉学院的办学和日常工作,有的任意抽调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同样,独立学院运行机制也不完善,有的独立学院充其量只是母体高校的一个下属机构,只是具有相对独立和灵活的经费使用权、人事聘用权和酬金分配权。

③财务运行的风险性方面。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规定。独立学院应当具备:校园占地面积不得少于300亩,教学建筑面积不少于4万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少于1千万元,图书不能少于4万册。独立学院兴办的历史不长,资金积累不多,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上述要求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本来高校教育经费紧张已是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这些资金完全靠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通过自身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必须通过向银行贷款得来。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都在大搞基本建设,资金紧张的压力就更大,大规模的举债,而且偿还周期又长,如果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就会给学校带来财务危机,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工作。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中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独立学院的前景虽然看好,但是,没有国家财政拨款的支持,仅靠收取学生的高额学费和有限的社会资金来维持。如果独立学院的生源状况达不到预期的规划,就会给独立学院的正常办学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独立学院生源的不确定性以及在招生上的不规范行为也会使其财务风险高于一般的普通高校。

④财务核算方面。独立学院现行的财务弊端是不能正确的核算成本,特别是那些由母体学校独自举办的独立学院。由于独立学院采用民办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借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利于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也有利于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在预计的使用期内进行摊销,计算各期的折旧费用,为正确地核算办学成本、办学成果和投资回报率提供客观依据。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主要是经过母体高校自身的内部挖潜,抽出人力、物力来进行的,也可以说,独立学院的一切活动多是依附于母体高校的:设备的购置、房屋的建筑、土地的征用等形成的资产,在实行“独立”时,并没有作为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投资,而是继续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保留在账上,有的独立学院在独立后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而开工建设的基建项目,也是以母体学校的名义向银行贷款,竣工决算后仍然归属母体学校。独立学院账上只有少量的零星购置的固定资产,与其现有办学规模极不相称,从而导致独立学院的固定资产数据不准确,从而导致不能正确地核算其办学成本、办学成果和投资回报率,当然也增加了母体高校的偿债负担。

2加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①依法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明晰的产权关系。依法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明晰的产权关系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保障举办者和合作者合法权益的基础。只有产权清晰,方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

②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和资金支配使用的自主权,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投资者和与独立学院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院长承担受托责任,如何防止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合理分配董事会和独立学院院长之间的权力,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因此,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要依法设立学校的董事会,董事会由举办者母体学校和合作者共同协商产生,董事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根据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活动,主要负责学院的经费筹措、办学方向、办学规模、人事制度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董事会成员必须由举办者、投资人、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执行董事会的决定,实施学院发展计划,拟定年度工作计划、年度财务预算、执行财务制度,接受董事会对财务的监管。保护和

管理独立学院财产,维护投资方和独立学院的利益。

③构建合适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关系制度的表现形式,是财务权限划分和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的体系制度。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独立学院作为独立的法人,在办学过程中,依法行使相应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应享有独立的财务自主权。因此,独立学院的财务机构不能作为母体高校的二级财务机构,独立学院财务制度应当充分尊重民办学校的权利,统一领导,统一设置财务机构,统一财务制度,统一资金管理,文章认为: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和有力的法人治理结构作保证,独立学院完全可以选择“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独立自主地开展财务活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独立学院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④制定适合独立学院财务活动的会计核算方法。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除了执行《会计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外,必须根据自身民办机制的特点,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的办法。第一,建立资本金制度。资本金制度是适应教育投资多元化,保障投资主体合法利益的必然趋势。可以设置实收资本,按投入学院出资人的不同设置明细科目。同时设置资本公积、专用基金、办学结余、结余分配等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核算所有者权益项目;专用基金核算按国家规定提取、设置的或社会捐赠的各项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办学结余核算收支相抵后的盈余或亏损;结余分配核算按国家规定对结余进行分配或弥补上年亏损。第二,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对独立学院进形成核算,收支配比的先决条件就是对收入和费用、支出的确认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并且收入和其相关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合理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将资本性支出列入资产类核算,权益性支出例如支出类核算,以正确反映独立学院的教育成本和经营成果。第三,对固定资产按类别计提折旧,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在预计使用期内进行摊销,计算各会计期的折旧费用,以便确定各期的经营成果,对固定资产的原始投资进行补偿,还可以反映各期固定资产的净值。第四,设置一套能够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学院一定期间财务状况、收支情况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结余分配表、教育成本明细表、现金流量表等。

⑤严格预算管理制度。高等学校的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其内容包括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预算管理是在预算过程中涵盖预测、试算、平衡、执行、调整、分析、评价、奖惩等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是实现高校事业发展计划的重要管理控制制度。预算编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为保证预算的严肃性、有效性,预算一旦编制完成并经审核后,原则上不予调整,对未能列入当年预算,但确需开支的非预算项目,应由学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并报董事会通过后方能列支。定期对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剖析、比较和评价,实行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费用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探讨 篇7

首先, 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市场化特点更为明显。不同于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独立学院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 虽然没能获得类似于公办院校那样的国家财政支持, 但受到各种计划的束缚也相对较小, 能够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经营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独立学院后勤服务体系具有更加明显的市场性特征。

其次, 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社会化特点更为突出。与普通公办高校后勤组织隶属于高校本身的后勤管理模式不同, 独立学院的后勤组织是一种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力量, 是一种纯粹的社会经济组织, 具有更强的社会化属性, 能够体现出“不求为我所有, 但求为我所用”的特色。也正因为这一点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组织呈现出了更强的多元性管理特征。

最后, 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职能化特点更为清晰。高校后勤既具有服务属性又具有管理属性,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两者的界定相对模糊, 但两者实则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而由于依托社会力量, 使得独立学院后勤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属于不同的主体, 使得两项职能能够相对的分离, 权责更加明晰。

二、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现状

(一) 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主要模式

现阶段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分别是:自我垄断服务方式、托管方式以及托管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所谓自我垄断服务方式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一户一校办后勤”的传统模式, 由高校后勤实体进行管理经营, 负责整个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不但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也很大程度上造成高校后勤实体活力不足缺乏竞争力的局面, 是一种相对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所谓托管方式是指高校将后勤服务项目委托给母体后勤服务实体或者社会后勤服务企业经营管理, 双方签订合同, 高校确定托管的范围、内容、标准以及价格, 按合同协议支付管理服务费。该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 由于社会后勤服务企业只有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所以在其经营过程中, 容易片面的追求其经营短期利益的最大化, 而忽略了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造成资产的无形流失;而托管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则是指高校将部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餐饮、学生公寓、水电等交由后勤服务实体管理, 而学校的清洁、修缮工作则进行托管方式进行管理, 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方式。

(二) 独立学院后勤管理面对的主要问题

1. 独立学院办学资金短缺, 后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

独立学院的性质属于国有民办, 在办学过程中没有国家投入, 因而决定了其投入的金额巨大并且短期回报率低的特点, 加之独立学院整体发展时间较短, 正处于投入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尽管办学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但资金短缺仍然是独立学院发展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如何处理教育公益性与市场功利性的冲突

独立学院后勤具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 既要体现出教育的公益性又要参与到残酷的市场竞争之中, 如何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掌握好这个度也是独立学院后勤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 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符, 各项工作必定举步维艰;反之,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又背离了高校后勤服务的宗旨1。一方面是没有国家经费投入必须注重原始积累的现实局面, 另一方面是“三服务, 两育人”不可更改的宗旨, 如何在夹缝中求发展, 是独立学院后勤面对的又一重大问题。

3. 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 造成竞争原则不充分, 平等原则不彻底

独立学院大多地处城市的边缘或者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带, 社会服务功能不足, 校内后勤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从而造成竞争性不强, 这与市场竞争下的社会大环境不相适应。而竞争的不充分必然带来的就是主体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三、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对策

(一) 深切贯彻中央精神进一步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1999年11月, 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 使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跨入了全面推进的快车道2。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 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这无论从指导方针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与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方式高度契合, 只有进一步深度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才能使独立学院后勤实体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 遵循“双赢并进”的原则, 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

按资产性质将校内的资产分为服务类项目和经营类项目, 实施分类管理, 关系到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及广大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项目, 必须彰显教育的公益性, 着重考虑社会效益;而对于超市、洗衣房、体育场馆等具备一定经营性特点的项目则可更多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更多的考虑其经济效益。

(三) 提高思想认识, 强化服务观念, 树立全局意识

“三服务, 两育人”的宗旨明确了高校后勤的工作性质, 因此高校后勤的工作人员要时刻将为师生的服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凡事以大局为重, 站在学校改革、稳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满腔热忱的做好本职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广大师生的同事谋求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凯.论独立学院后勤管理[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5 (9) .

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管理机制研究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提到:“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独立学院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择的愿望, 适应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的需求, 从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求看,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快速、规范化发展, 是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独立学院产生的社会形势主要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合理驱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财政负担及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 让竞争引导高校的发展。[1]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现在1999年我国推行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 使公办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办学资源紧张。独立学院的产生适应了市场挑战、满足了社会需要、提升了办学效率。在此之前没有明显的制度诱导, 即国家没有相关的明确规定;随后在发展过程中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与其相对应的管理规范。如2003年出台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教育部26号令) 于2008年颁布, 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临考察验收, 这对独立学院来说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机遇。《办法》中对独立学院进行了明确界定: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这就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法人地位, 独立学院办学属于公益事业, 实行董 (理) 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些规定是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原则, 也是特色发展管理机制的依据。

独立学院是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采用民办机制运营的特色, 发挥出了市场机制的办学活力, 整合了举办高校和社会力量的优质办学资源。独立学院在规模发展后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 如何促进内涵发展、科学发展, 是现阶段独立学院普遍面临的严峻考验。独立学院如果完全沿用举办高校的模式和做法, 仅能成为母体办学的延伸和“克隆”, 而忽视学生群体间的差异,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2]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高校的竞争力, 也是高校的生命力, 特色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基本优势。实施特色战略, 就是要凝炼特色、创造特色、优化特色, 以特色创优势, 以特色求发展。特色发展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战略选择, 实施特色战略是特色发展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3]

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管理机制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等。独立学院着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因此更能够贴近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作为教学型学院, 不仅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强调开展应用型的研究, 并将成果运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实习实训,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在办学定位理念、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管理是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些特色发展的实践, 密切关系着教育教学质量、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管理机制

重视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管理机制, 能够激发独立学院在总结办学优势、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质量中保持主动性。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整体思路是加强规范设置, 稳定发展规模, 调整专业结构, 理顺办学机制, 提高办学效益。下面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为例进行分析:

(一) 办学定位理念的管理。

办学定位决定了高校的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 科学定位是学校发展规划、配置资源及发挥优势和特色发展的前提。[4]学院按照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精神和要求, 依托母体优势与区域优势, 努力使学院建设成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 以经济、管理、工学、艺术为主, 多学科协调发展、运行高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本科教学型学院。学院致力于培养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努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行以求知, 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知行合一, 自强不息”的行知精神, 坚持教学型学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规划了学院发展的办学与管理体制、办学规模、组织构建、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思政工作、教学工作、校园建设、实验室与教学基本建设、国际合作等十大方面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 学院坚持发挥依托母体优势, 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逐步推进自主办学, 走错位发展之路, 积极培育办学特色。

(二) 学科专业建设的管理。

学院坚持“服务区域、错位发展、强化改造、优化结构、培育特色”的原则, 适时召开专业设置与发展规划论证会, 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动态优化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根据培养目标定位, 积极推进跨学科专业复合培养, 产学合作特色培养的改革和探索, 努力提升办学特色的水平。[5]顺势整合优势专业, 跨学科开设专业复合班, 单独设置教学班, 独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旨在培养知识结构更为全面、职业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随着市场需求与企业转型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提升, 学院开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特色班, 并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携手探索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分层、多元、实效的合作方式。实施专业基本技能达标训练制度, 不断完善、规范《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在坚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基础上, 突出个性化、实践性、实效性原则, 将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训练的社团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三) 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

学院着力探索专业知识跨学科复合, 理论教学与行业应用相融合, 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 运行高效、灵活开放的, 知识、能力、素养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体检”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办学中引入一种社会认可机制, 通过外在性的人才培养质量透视, 探索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健康标准”。它将就业与创业教育从课堂理论为主向以体验、实践、实效导向为主的教育转变。学院还选择行业中科技含量高、研发力量强、硬件设备条件好的代表性企业与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和应用性研究所的建设对接, 努力构建一个由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办学特色。

(四) 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

一是根据学院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定位, 加大培养、转型、提高的力度, 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与应用研究水平。二是加大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及专业骨干教师的力度, 完善学院人才梯队和师资建设规划。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设, 继续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进修, 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资格考试与认定。探索搭建应用研究平台, 形成政策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研究和技术攻关, 不断提升教师应用研究水平与服务社会能力。三是学院不断完善实践兼职教授聘任制度, 选聘优秀企业家和技术专家等兼职教授担任实践实训课程教师。充分利用社会的实践实训教学资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的办学方式, 服务企业转型升级需求, 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充分利用区域优质资源, 让企业家走进大学。不断规范产学合作教育教学, 逐步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创建并完善由企业家主讲的行知论坛, 充分发挥人生导航、专业导学、就业引导、创业引路四大功能。

三、对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思考

(一) 独立学院特色发展是系统发展。

独立学院的特色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还要考虑合作办学者的利益, 这种发展是在公益性原则基础上, 合作多方利益的最优化。追求特色发展, 既包含挖掘利用现有办学资源的潜力, 又要积极寻求优质的办学资源。总之, 独立学院的特色发展应实现科学设计管理中的权力格局及各项资源分配机制, 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

(二) 独立学院特色发展是优先发展。

对独立学院的特色发展建立一种前瞻意识, 创造有利条件优先发展。优先发展人才队伍, 建设满足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当前, 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是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师资队伍;努力建设一支人员稳定、敬业爱岗、服务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

(三) 独立学院特色发展是内涵发展。

“为特色而特色”的形式是华而不实的, 不能无度扩大办学特色的外延, 主观认为方方面面搞特殊化。特色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体现在内涵发展。通过传承、融合和创新, 最终在独立学院形成和完善一种师生满意、社会认可、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文化。

摘要:我国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壮大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 但是独立学院也面临着规范设置的考验, 办学特色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管理机制进行探索分析, 能够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吕关心.成人院校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选择与超越[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5 (2) :97~100

[2].秦娟.我国独立学院特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4) :46~48

[3] .俞明祥.关于加强高校战略规划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4 (4) :118~121

[4]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1

论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柔性管理,校园文化

独立学院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以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特别旺盛,这就使得独立学院一经产生就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也随之增加。因此,如何使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在继承和沿袭母体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是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瓶颈,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生管理方式成为高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管理理念认识不足

目前,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停留在应付的层面,只要学生不出安全事件就不会引起关注,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管理者习惯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总体上无法超越。做学生工作就像是在做一个“保姆”,总是担心学生会犯错误,会有过失,在风险和保守之间选择了保守。同时,在管理工作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老师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自家的孩子一样,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平等待遇,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多是在上级与下级这样的方式中进行。[1]

2. 指导工作过细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和自身惰性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习惯性地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管理能力,不能跳出老师人为设定的条条框框,从而没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和工作。独立学院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相对开放的管理模式不太适应,转而依赖中学相对封闭的管理手段。与此同时,管理者在对学生具体工作的指导中,要求学生事无巨细皆要汇报。这是对学生能力极度不信任的表现,使学生丧失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3.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由于受旧的体制惯性的影响,往往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以管住学生不出事为原则,采取管、控、压的方式。虽然它也发挥过有益的作用,但是在现代这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容易丧失应对能力。

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你的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他的兴趣爱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2]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特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学生理想远大,生活定位高;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善于利用社会资源。社会环境及家庭因素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惰性心理很强。[3]

就高校学生个体而言,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倾向,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独立学院按教育成本收费使学生形成了消费者的观念,学生的法律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4]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学生管理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首先,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意识强,难以把握管理的深度。由于学生自我意识强,管得太多往往被斥之为中小学式的管理。管理过松,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责任感。其次,独立学院的学生维权意识较强,难以把握教育的力度。在涉及学生利益的各种奖项评选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后,独立学院的学生心理问题突出,难以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独立学院很多学生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很少能够主动找到辅导员谈心。

三、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模式,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是在一定环境、一定条件下的产物。[5]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更新管理理念入手,以学生为本,引入柔性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高校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逐步形成共识:学生应该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学习的主体和学校管理的适度参与者,然后才是管理和教育的对象。[6]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先从管理理念更新入手。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开展学生工作的动力。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与困难,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难,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自愿地参与管理,自觉地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独立学院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

2. 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是在充分尊重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和手段作用于人的内心,通过润物细雨、潜移默化,使组织成员逐步认同与接受组织价值观、组织目标和组织要求,并形成内驱动力,进而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6]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们要积极引入柔性管理方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赏识教育也称鼓励教育,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以尊重、信任、宽容、鼓励、赞赏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出发点,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对学生的学业、思想道德或其他方面给予激励、表扬、鼓励、赞美等肯定性评价,使其不断增强自信心,发挥自己的潜能,体会到人生价值与力量,不断获得成功和发展的一种教育过程,是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育方法。[7]

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在自主管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受压抑,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认识和把握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8]高校要依靠学生的力量推动学生工作,充分利用党员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一大批学生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让挑选能力较强的班委做班主任的助理管理班级事务。

3. 完善制度,细化管理

正如一位学生家长所言:独立学院的学生,就像冬天里一壶烧了七、八十度的热水,如果再继续添一把柴火,这壶水就开了;如果不再加温,这壶水就会快速冷却至冰点。这句话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了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学生的状态及发展变化规律,这值得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深思。[9]制度建设是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高校要完善学生管理体系,细化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行为准则、学风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促使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做到以章晓理、以章办理、以章处理。同时,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制定各项检查制度。如早自习、上课、晚自习、宿舍卫生等各个环节上细化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

4. 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风和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风骨和气质,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体现。独立学院的起步较晚,缺乏历史传承。虽然依托母体办学,但是学风和校园文化不可能完全移植嫁接过来,而其自身的学风和校园文化尚处于雏形的塑造中。 (11) 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自觉扎实地推进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加强对新生的学习引导。每年新生入校时,强化对他们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引导。邀请各专业教授给新生介绍专业现状、成果及专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第二,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确立四年的总体规划。进而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即分别确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第三,通过各种渠道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聘请教授来作学术报告、讲座,举办学术论坛,召开各种形式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使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第四,完善各种奖励制度。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省优秀个人、国家奖学金,等等。第五,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题、以学生为主体、以社团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如举办十佳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文化艺术节、女生节、五四大合唱、校运动会,等等。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的活动创建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肖江淑.独立学院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②田丽.民办独立学院学生思想特点与辅导员的工作措施[J].文教资料, 2008, (11) .

③刘湘桂, 李冬霞.论独立学院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工作[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2) .

④易连军.独立学院学生管理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07.8.

⑤童文胜, 张君生.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与指导工作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 .

⑥⑦施盛威, 吴昌政.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5, (12) .

⑧赵兴民, 张秀伦.赏识教育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3) .

⑨洪德铭.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 (上) [J].高等教育研究, 1997, (1) .

⑩王会金, 况广收.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探索学生管理新思路[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6, (2) .

独立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篇10

我国300多所独立学院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黄金成长期后, 正处于一个五年的过渡期。随着2008年2月, 教育部出台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出台后, 独立学院也将面临着脱离母体院校而独自面对竞争的境遇。但由于兼职教师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 曾出现了私自调换课程、请人代课等现象, 教学质量并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因此, 作为一名独立学院的教务工作者, 研究和探索对于兼职教师的服务和管理模式, 发挥兼职教师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发挥兼职教师在独立学院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我院的教务工作现状

教学运行管理是指依照教学计划而进行的教学过程的相关管理工作。通常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大纲的制定、课表的编制、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及教师的安排、考试等工作。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大体有如下三类:完全托管或半托管式、相对独立式和完全独立式。锦城学院从建院之初就采用了完全独立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院拥有完全的教务管理功能机构, 学院设有院教务部和系教务科, 并配备了分工明确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决定了部分专业和学科需要聘请兼职教师来承担教学工作, 这也决定了我院的教师队伍由专职老师与兼职教师二个主要的部分构成。我系中的兼职教师, 大部分来自于母体院校四川大学的相关专业, 主要负责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教务工作的创新

从最初由系主任直接负责, 到目前由教务工作人员完成与兼职教师的沟通和管理工作, 经过了几年的探索实践。通过不断的总结, 我系形成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从今年上学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由兼职教师承担的多门课程中学生反应普遍良好, 并且, 从期末考试的成绩, 可以看出教学效果正在不断地提高, 特别是对于电子专业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的个别课程, 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于兼职教师的管理与协助工作总体来讲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表的编制:

在每一个学期末, 教务工作人员需要为下一学期任课教师编排课表。首先, 需要优先考虑兼职教师的行课时间, 并且尽量将其课程时间能够相对集中, 以满足大部分兼职教师的要求。通常, 我院的课程是以四个学时为一个单位的。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周通常会为教师安排四或四的整数倍次数的教学工作量。通过院教务部工作人员的调查研究表明:如果一天一门课程的连续讲授时间超过二个学时, 学生普遍会出现精力不够集中的现象, 导致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2、教学过程监管与协助。

我院教务需要参与教学过程的监管工作, 这也是与其它学院的不同之处。我院一直坚持, 将教学质量的效果, 落实在严格的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于教务工作人员来说, 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监管, 才能保证更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 教务人员在教师上课后或课程结束前几分钟, 需要到排定的教室对教学活动情况进行监督。主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生的出勤情况。如实地记录学生出勤的情况, 可以使得系管理部门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一个及时准确的了解, 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记录进行核对, 以确保教师是否如实地进行了教学管理记录工作, 在锦城学院, 兼职教师同样需要执行学院教学管理规定。 (2) 教师的出勤情况。教务需要如实记录教师是否按时在安排的教室中进行教学活动。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 一些兼职教师违反教学规定的行为也经常出现:例如兼职教师不按时授课、随意调换课程、找其它人代替上课等等。 (3) 教学效果反馈意见的收集。教务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收集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其形式可以因地制宜, 多种多样, 例如我系采用了与班干部座谈、随机选择学生交谈、与辅导员交流等等方式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等进行询问和记录, 并提交系领导。

3、师生沟通的协调。

良好沟通需要正确的方式及技巧[], 我系坚持以聘请, 有丰富教学经验的, 高职称兼职教师为主, 他们年龄普遍较大, 不会使用现代的网络便捷交流方式如QQ、MSN, 这使得学生在课后与教师的交流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例如, 课后当学生出现疑问后, 无法及时地向任课教师咨询, 这必将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针对这个问题, 首先, 我系采用学生助教计划, 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资源帮助低年级学生解答课后问题。具体的做法是, 在高年级中选择优秀学生组成各门学科的助教团队, 助教团队利用约定的课余时间进入学生寝室进行答疑活动。

四、小结

作为一名锦城学院的教务工作者, 经历了锦城学院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工作, 教学改革工作涉及了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 虽然专职教师在努力地加快自身的发展, 但兼职教师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将存在, 这对于学生的教学质量和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对于兼职教师的管理与协助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方面, 通过有效及时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 为系上加强学生学风的措施制定, 提供了依据, 确保教学过程管理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 及时有效地收集兼职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信息, 为任课教师, 能根据所教授学院、班级的情况及时地调整, 同时也能为系上对于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更深一步地了解, 为是否继续聘请该教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虹:《浅议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 《文教资料》, 2012.1:177-178。

独立学院加强外聘教师管理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外聘教师管理

近年来,独立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同时。独立学院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由于缺少办学的积淀,高水平教师明显不足,影响到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目前,独立学院从办学积累、质量、效益等方面综合考量,普遍采用从高校、企事业单位聘用外聘教师这一形式解决师资问题。外聘教师是独立学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从高校、企事业单位聘用的代课教师。外聘教师以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担任独立学院的基础、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外聘教师往往承担大量的本职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难以按照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教学,确保教育质量。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运行过程中,由于在组织关系上对外聘教师约束力不够,存在着教师备课不够认真、充分;课堂管理力度不够,秩序比较混乱;停课、调课、补课频繁等现象。如果放任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既难以稳定教学秩序,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势将陷入困境。为此,独立学院必须结合实际,采取如下系列措施,着力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严把外聘教师队伍入口。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聘用外聘教师。“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本;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源”。做好外聘教师的管理,也首先必须在源头上下工夫。切实做好教师招聘工作。独立学院要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的理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想法设法聘请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在具体招聘工作中,既要根据学院需要稳步补充教师队伍的数量,更要注重招聘教师的质量。要坚持新招聘教师公开应聘、试讲、同行评价、公示和聘任等程序,对应聘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择优录用;要坚持预续聘教师申请、系部把关、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审查、院长批准等程序,切忌仅凭私人关系、主观印象草率进行续聘外聘教师。同时,招聘教师,要强调学历层次、业务技能,更要注重道德水准、合作精神方面的考察,还要注意招聘来自不同地域和高校的人员,以利于各教师队伍整体知识结构的优化。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站在“维护学生利益”的高度管理外聘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质量,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独立学院应当不断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一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行聘任和管理制度。要合理地设定岗位、岗位职责和岗位准入条件,建立竞争机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要大力推行合约管理,获得聘任上岗的教师,必须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和聘任书,明确聘期和聘期内的责、权、利,强化合同管理。二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中一系列课前准备、课堂管理、课后辅导等环节的规章制度,明确、细化和量化对外聘教师的相关要求。三要进一步规范薪酬及福利制度。要建立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分配制度,将外聘教师的工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直接挂钩,使外聘教师工作有压力,前进有动力,将外聘教师个人的利益与学院的命运拴在一起,以此来增强教职工的责任心。

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以客观、公正的标准评价外聘教师。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必须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环节的控制。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为此,独立学院要制定科学的教师考核制度,并有计划地采用校领导听课、同行评教、学生测评等形式,通过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以及进行教学检查评估等方式对外聘教师教学工作予以考核;要指定专人与每位外聘教师建立联系,教研组长也要与外聘教师保持经常性联系,与他们及时进行交流反馈,引导他们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特点的教学方法、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并及时将所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外聘教师,只有信息反馈及时,问题才可以发现得早,解决得快。

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 篇12

本文以浙江某独立学院为例,分析该学院外聘教师的管理现状,进而探讨独立学院在外聘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全国独立学院的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案例学院是由某全国重点大学与地方政府、某国有企业于1999 年共同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是全国第一所独立学院。

一、浙江某独立学院外聘教师师资管理现状

( 一) 师资结构

根据2015 年,浙江某独立学院共有教师711 人,其中专职教师453人,外聘教师258 人。全院开设的1952 门次课程中( 不含毕业设计) ,兼课教师共承担了461 门次,占23. 6% 。因此,外聘兼课教师也成为了浙江某独立学院师资力量的关键的组成部分。其中从年龄分段来看,外聘教师的年龄主要在35 周岁到退休这一阶段,占67. 4% ,其次是35 周岁以下的教师群体,占26% 。说明外聘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从外聘教师的学历来看,具有硕士学历的外聘教师人数最多,共118人,其次是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占外聘教师总数的36% 。而具有博士学位的外聘教师共有48 人,占比19% 。

从外聘教师的职称来看,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人数最多。其次是中级职称的教师。总体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外聘教师占比近六成。从外聘教师的来源来看,从母体学校和其他重点大学聘请了121 位教师,占47% 。而另外一个主要来源就是企事业单位,占比33% 。

综上所述,大多数来自于母体学校和重点大学的高级职称教师成为外聘教师的主力军。他们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老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方面更具有权威性和高屋建瓴的高度。

( 二) 外聘教师的群体特征

1. 适应能力强

根据浙江某独立学院外聘教师的师资构成情况,外聘教师的学历都是在本科以上的,学历层次还是比较高的,也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聘任后可以直接上岗,有能力独立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

2. 福利待遇低

目前,外聘教师的工资以课时费为主,其他福利待遇一概没有。大部分外聘教师也没有专门的办公室。

3. 流动性大

外聘教师一般都有本职工作,能够花费在兼职岗位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当兼职工作和本职工作发生冲突无法协调时,外聘教师往往会选择牺牲兼职工作。这种形式容易导致教师缺口,有时也会出现由多位外聘老师来共同任教一门课程的现象,师资力量长期不稳定。

4. 缺乏归属感

九成以上的外聘教师与受聘学校只存在合作关系,并没有人事隶属关系。外聘教师对学校缺少归属感,大部分外聘教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不参与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没有机会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容易导致被动的工作积极性。

( 三) 相关管理制度制定

案例学院为了明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也针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定了《学院兼职人员管理办法》,对外聘教师的招聘流程、教学管理、薪酬待遇和激励等事项都有一定的规定。

在招聘流程方面,首先,学院根据自身的教学要求拟定招聘条件和标准,在学院网站上对外发布招聘信息进行招聘。其次,由各教学单位进行面试。确认录取之后,在第一个月内与外聘教师签订聘用协议,正式确立聘任关系,由学院组织人事部记录备案。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院规定是由组织人事部主导,教务部、各教学单位共同负责。教务部负责对兼课教师聘任条件、工作规范、考核等行为规范进行制定和管理; 组织人事部负责管理外聘教师的人事问题,包括建立档案信息库,发放薪酬; 各教学单位负责各自兼课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个人信息、核查资格、安排教学任务、考核教学规范等。

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据其职称来确定课时费,同时各教学单位也有权限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外聘教师的奖励与激励方面,对于获得过“教学质量优秀奖”的教师,在下一学期任教时,其课时津贴会在原来的标准上增加10% ,上浮部分由学院承担,以此来提高外聘教师群体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二、浙江某独立学院外聘教师师资管理问题

( 一) 缺乏制度化的管理

目前,案例学院对于外聘教师的管理虽然有规章制度,但是仍旧处在一个比较松散的状态,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也存在困难。首先,缺乏对应的惩罚机制和退出机制,这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就难以起到实际的约束作用。其次,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监督和评估体制,外聘教师经常出现随意调课、不按教学计划教学等问题。最后,不重视外聘教师的培训,导致外聘教师和学院之间的关系比较薄弱,缺乏情感上的约束,教学质量和外聘教师的稳定性更加难以控制。

( 二) 聘任程序不够规范

目前,学院对于外聘教师的聘任程序还不够规范。在招聘渠道上,通过网站上招聘信息的求职者相对较少,主要依赖于熟人介绍、内部推荐或母体学校推荐,这种招聘渠道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人情化。在教师的资格考核标准上,由于经常是时间紧迫又碍于熟人面子,聘用的标准只能随之降低。在与外聘教师达成协议方面,一般都是以学期为单位,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计划,一旦有外聘教师突然离职,就会造成教师缺口,影响教学进度。

( 三) 缺乏有效的考评和激励

学院现有的外聘教师薪酬只有来自于课时费,其他的激励政策非常少。目前,学院的考评方式主要有学生期末评价和教务部教学抽查两种方式,这样的考评很难客观和全面的反映出外聘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付出的努力和教学效果,更无法为外聘教师的奖惩提供依据。此外,外聘教师很少能参与到学院各类奖项或称号的评比,从各分院历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的统计来看,外聘教师获奖的比例不到10% 。因此,对于外聘教师而言,无论工作质量高低,其收入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这样的考评模式和激励措施也容易导致外聘教师消极怠工,离职率升高,并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三、健全外聘教师管理的建议

( 一) 加强制度化建设

独立学院应该加强外聘教师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制定一套与专职教师相对应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针对聘用形式,需要与教师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规定除了课时费之外,还应该适当增加其福利待遇。在教学管理方面,首先,需要让外聘教师对学院的生源情况、课程设置、专业要求及学生状况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其次,对教学方法,教学规范进行说明和讲解,提出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最后,学院对外聘教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文件说明,保证对外聘教师考核的公平公正。

( 二) 完善招聘流程

外聘教师是独立学院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招聘就是吸引外聘教师的第一步。独立学院在实行招聘前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外聘教师的聘任制度。根据以往的招聘情况来看,学院在招聘过程中还是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对于各专业外聘教师的任职资格要在招聘中有明确的要求,主要是学历、职称和专业技术三个方面。开发多种招聘渠道也是保障高质量的师资的关键因素,有丰富的人才输送才能保证择优录取。首先,学院可以与其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一个外聘教师人才资源库,在紧急需要外聘教师的时候可以缩短招聘的周期。

( 三) 建立完整的考评体系

完整的考评系统是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对外聘教师进行考评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教学效果,为外聘教师的获取薪酬、奖惩、激励和培训提供重要依据,使学院对外聘教师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因此,独立学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系统的考评体系以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激励机制的实施也需要依赖考评体系的完善。因此,需要采取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在考评的标准上也需要有明确的规范,考评人员需要关注外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规范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从外聘教师履行职责情况,对于评价的结果,需要及时的反馈,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作为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为将来学院招聘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师资建设在占据主导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独立学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聘请兼课教师是多数独立院校选择采取的方式来解决师资问题。但是由于外聘教师的管理难度较大,在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某校为例,分析独立学院外聘教师管理现状,探讨了学院在外聘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外聘教师,师资队伍,教师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国庭.浅析高校外聘教师的管理——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1(6):149-150.

[2]景建平.独立学院外聘教师管理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3]殷俊.JH独立学院外聘教师激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黄斌,肖开勇.独立学院外聘教师的分析与认知[J].鄂州大学学报,2007(01):70-72.

[5]潘小敏.高校外聘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10(10):126-128.

[6]马润萍.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教学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6):12.

[7]王振洪.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有效管理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5):72.

上一篇:岗位核心下一篇:寄生虫检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