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声乐课堂

2024-10-10

独立学院声乐课堂(共5篇)

独立学院声乐课堂 篇1

近年来, 国家一直在研究探索高校的教学改革问题。随着21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我们有责任在实施教学的同时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 从而研究有创新的、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性较全面的教学方法。因此, 在全面开展教学改革的潮流中, 音乐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也在探寻着改革之路。对于声乐专业钢琴课的教学, 一向是以钢琴基础教学为主要内容, 往往容易忽略了声乐专业真正学习钢琴的实质性。特别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 钢琴课的学习也成为了我们培养全面性人才的重要课程。因此, 对此课程的改革应深入研究。

一、明确独立学院声乐专业钢琴课教学的内容

钢琴课是声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 是所有高等音乐院校都会开设的重要课程。我们必须明确其开课的目的才能更好的教学。一般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学年学习钢琴的基础课程, 大三学习钢琴伴奏课程。这就说明了钢琴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钢琴、学会钢琴伴奏。这就是我们的教学重点,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独立学院对于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因此, 钢琴伴奏教学将成为独立学院声乐专业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已经明确了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那么, 又如何开展呢。经过调查了解, 很多学校的声乐专业都是在大三开设钢琴伴奏课程。因为二年级开始学习了和声。掌握和声学是钢琴伴奏的基础, 所以学校往往是让学生前两年掌握钢琴的技能技巧。通过前两年知识的积累更好的去学习伴奏课程。可很多的教学实践证明, 大部分学生在三学年结束后未能掌握伴奏的基本方法。固然教师的教学是一方面原因, 但是绝大原因是学生的这种理论学习根本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就应该利用好学生前两年钢琴学习的时间。一般前两年的钢琴教学主要以一对一、一对二或小组课进行授课。因此, 如果我们在这两年就开始进行钢琴伴奏的训练也许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已经能清楚的看到这两年中学生初步的掌握了钢琴伴奏的技巧。那么, 在不懂和声学的基础上我们又该如何教学呢。

1、第一学年:

学习钢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同时学习正三和弦、属七和弦在歌曲伴奏中的应用。学习音阶、琶音。一是掌握钢琴的基础技巧, 二是学习音阶琶音也是钢琴伴奏的辅助教学。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 由于学生程度的不同, 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要求他们伴奏弹奏的水平。即使不会弹奏, 最重要也要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这些和弦, 再穿插一些简单正谱的伴奏, 配合着讲解。

2、第二学年:

继续学习钢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同时学习副三和弦、七和弦在歌曲伴奏中的应用。继续学习音阶、琶音。准备一些正谱伴奏, 分析和弦的应用。同时根据别人编配的和弦使自己更加丰富自身的音乐织体语言, 伴奏音型等。

以上这些紧紧是概括性的总结了教学的改革方法。实际问题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研究,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演奏技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也要因人而异, 制定不同的针对性教学内容。

有了两年的钢琴伴奏基础的教学。第三学年的钢琴伴奏课在讲解理论的同时, 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复习, 在复习中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教师授课也相对容易很多, 并且可以给学生补充更多的理论知识, 丰富他们的头脑。这样, 三年下来, 钢琴技术有所提高, 钢琴伴奏技术更是由难会变成了都会。

当然, 有些教师会认为这样的教学可能不利于钢琴技术的显著提高。这里需要对这个问题做一个详细的分析。首先, 声乐专业的学生以学习声乐为主, 他们的发展方向是未来的声乐演唱家、从事声乐的工作者以及声乐教学人员, 而不是在钢琴演奏上有所造诣。这就明确了他们学习钢琴的目的, 教师就当以实用性作为主导教学内容。再者, 学习钢琴伴奏的技巧本身也是提高钢琴基本技巧的方法之一, 只要是勤加练习, 教师及时纠正问题, 钢琴演奏技巧也是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总之, 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此门课程的改革更是为了体现独立学院的教学特色, 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声乐专业的学生本身有自己将从事的行业。也有考取教师资格, 到大中小学校去当老师者, 因此这样的教学改革更符合他们去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使他们开括了自己的视野, 拓展了自身的就业道路。

独立学院声乐课堂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师 多模态话语 对比研究

一、引言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习惯采用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互动主要通过师生间的话语来完成。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为外语课堂提供了图片、PPT、音乐、影像等各种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堂设计,还能有效利用手势、眼神、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位移等符号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见教师课堂上的言语形式已呈现出多模态转向,即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共同应用于教学实践。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剧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抵触情绪。多模态教学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语境,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笔者尝试着以湖北省某民办独立院校为例,对英语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独立学院英语教师如何运用包括言语和非言语形式在内的多种符号资源来组织课堂教学,以期帮助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就其性质而言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朱永生,2007)。多模态话语分析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其理论基础是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接受了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的观点,把多种符号模态看成是意义生成的资源。国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关注始于李战子2003年发表的论文《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该文详细介绍了Kress和Van Leeuwen(1996)创建的视觉语法,并指出多模态话语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篇章生成过程,与话语密不可分,教学的多模态化特征尤为显著(吴芸,2015)。英语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分析是把每一种模态都看作是一个平等而独立的意义生成资源,通过对课堂进行多模态的微观分析,了解视觉图像、教室布置、手势动作以及师生的空间距离等非模态对于多模态意义产生所起的作用,从而深化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解(胥国红,2010)。

三、研究过程

1.语料及研究方法。笔者选取湖北省某独立院校A、B两位年龄相仿、教龄相当的女性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她们现场授课录像为语料,并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分析这两位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的异同。两位教师授课类型均为视听说课程,授课地点在多媒体活动教室,有投影仪、多媒体讲台、活动桌椅等教学设备。授课对象均为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

笔者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两个教学录像中的教师话语进行转写,并对其中的各种模态进行标注,然后进行分析和描述,拟考察不同教师将多种模态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异同,以期探讨以下问题:第一,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两位教师在模态类型的选择上有何异同?第二,在不同教学环节各种模态分布有何异同?第三,独立学院学生对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的反馈和实际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如何?第四,两位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师授课基本情况。A教师的授课主题为Couples,整个授课过程分为问候、导入、讲授、视听说技能训练、情景表演、布置作业六个环节。该教师首先提出问题How’s everything going for this week?一名学生举手示意,开始讲述参加姐姐婚礼的经历。该教师时不时对学生的陈述予以反馈,如“When?” “So congratulations to you and your sister”等。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并概括中国传统婚礼的特点。讲授环节,教师从婚礼形式、颜色、举办地点、婚纱样式、音乐风格五个方面比较了中西婚礼的差异。视听说训练环节,教师播放视频,直观展示了英国皇室婚礼的场景,引出即将讨论的话题Do you think Diana have a real happy life when she was a princess? Do you know how to say “NO” to your admirer? 随后给学生发放资料,学习如何礼貌地拒绝异性追求者。最后通过情景剧表演进一步熟悉相关表达。

B教师的授课主题为Ancient Lute Platform,整个授课过程分为问候、导入、口语训练、听力训练、情景剧表演、布置作业六个环节。该教师首先布置小组讨论的任务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most? 讨论结束,请部分学生代表发言。随后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猜测其音乐类型。口语训练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关于古琴台文化背景的故事。该教师将故事的文本信息呈现在PPT中,先和学生一起朗读故事,后请全体学生凭着记忆口述故事前半部分的重点词汇,再请学生代表继续完成故事后半部分的复述任务。听力训练环节,学生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讨论话题How could two men be so close to each other? 然后播放一段比较中西方友谊观念差异的录音,学生完成复合式听写,PPT中显示该录音的部分文本信息。之后学生继续讨论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if you were Yuboya? What would a foreigner done if they were Yuboya? 情景剧表演环节,一名学生扮演中国导游,向其他几名学生扮演的外国游客介绍景点古琴台。

3.分析和讨论。通过观摩两位教师的授课情况并对比分析多模态课堂话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A、B两位教师均选择了口语、体势、PPT组合、情境和空间位移多种模态。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模态的选择和运用各有侧重,且同一模态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口语模态除课堂话语这一表现形式外,还包括教师说话的音量、语气语调、语速、是否重复或停顿等。在A,B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口语模态均为其主模态,主要表现为教师布置各环节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反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我们对比发现,A教师说话时音量适中,没有特别高昂或低沉,语气较为平缓,很少有重复或停顿的地方,和学生交流时类似朋友间的闲聊,整体上给人一种优雅的亲切感而非教师的权威感。讲话过程中A教师有时会特意用升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用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如在举例说明如何礼貌地拒绝异性追求者时,该教师模仿小孩子的口吻说“Oh,I like you but Mom thinks I should study now”,顿时课堂笑声一片。相比之下,B教师说话时音量较大,语速较快,更富有激情,重点信息会重复,言语中有很多赞美学生的话语,如That’s very—good!而且会特意拖长或重读某个词(very)的发音。

体势模态包括教师的手势、站立的姿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两位教师对体势模态的运用各有异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始终面带微笑,环顾全班学生,用手势配合自己讲话的节奏。不同的是,A教师绝大多数时候站在学生中间,距离学生较近,时不时转身面向PPT指引学生注意其中内容;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时而耸肩,时而点头,教态自然。而B教师则站在多媒体讲台后,距离学生较远,眼神在电脑频幕和学生之间切换,这可能与A教师手持电子教鞭而B教师要用鼠标操作多媒体有关。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PPT演示文稿已成为英语课堂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两位教师均使用了PPT组合模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各形式间的组合不尽相同。例如A教师在讨论Do you want to marry to a prince?话题时,首先用文字+图片的模态组合简要介绍戴安娜王妃、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凯特王妃和戴安娜王妃的视频,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可见以PPT为载体的文字+图片+视频的组合,对视听说教学任务的实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B教师在对比中西友谊观念这个环节,用图片(同性恋者的照片)+文字(听力文本的部分内容)+音频(听力录音)的模态组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了听力技能训练,进一步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理解友谊这一概念。

情境模态包括教室内的环境布置、教师使用的教具等。A教师比较注重情境模态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该教师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诸如丘比特、爱心之类的和爱情、婚姻有关的图画,使学生对本次课的主题一目了然。在讨论中国传统婚礼特色这个环节,为学生准备了红色“心”形的小纸板,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事情写在纸板上,随后进行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环节,该教师将表演情境写在纸条上并放入气球,学生必须扎破气球才能得知表演的具体要求,而气球的两面分别画着笑脸和哭脸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好像在告诉我们异性追求者起初心情是愉悦的,当气球被扎破时,仿佛就是追求者被拒绝时,顿时变得伤心起来。这个情境模态的运用与教学主题配合得十分贴切,同时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相比之下,B教师没有过多地使用情境模态,但同样在最后的情景剧表演中为学生准备了纸制的喇叭、导游证、小红旗等物件,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口语技能的训练,与A教师有异曲同工之处。

空间位移模态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室里的相对位置。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只能站在讲台后面,黑板前面距离学生较远的地方进行授课、板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站在学生中间,遥控播放PPT演示文稿,在空间上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两位教师都比较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会时不时走到各小组中间参与讨论。A教师大部分时间站在离讲台较远,离学生较近的固定位置,当学生上台表演时,该教师移至全班学生的后面仔细观看。B教师则较为频繁的从讲台上走到讲台下,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来回走动,但在表演环节,该教师选择站在多媒体讲台后面,欣赏学生的表演。不难发现,两位教师空间位移模态的细微差别与教室的大小,学生座位的密集程度,是否能遥控PPT演示文稿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在观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看到,A,B两位教师的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很高,而且都能在老师的指引下顺利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说明教师授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与学生课后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教师的这种授课方式,认为英语课堂不再像过去那样枯燥乏味,这从实践上说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独立学院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四、结语

通过对比独立学院两位英语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我们发现,两位英语教师都比较擅于运用口语模态、体势模态、PPT组合模态、情境模态和空间位移模态进行课堂教学,深受学生喜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运用多模态课堂话语,能多渠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善独立学院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但是,受教学内容、授课类型、教师个人风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教学环节模态的选择和分布不同。笔者主要采用定性的实证研究法,缺乏一定的定量研究,比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主要从访谈入手,缺乏一定的定量分析,这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04).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

[3]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 (05).

[4]Kress,G.& 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5]吴芸.宋岳礼.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独立学院声乐课堂 篇3

一、独立学院音乐表演学生入学时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声乐教学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了音乐教育具有的重要性。本身学生在入学时无论专业还是文化课水平,与其他的专业的音乐院校学生相比就普遍存在差距。有的学生专业考试中专业较好,但是文化课不好;有的专业一般,文化课不错,这些现象给声乐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大的挑战。

1、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教学方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难免出现部分学生专业知识肤浅,综合文化知识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够。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声乐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声乐知识与技能,还能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习方式,能够在教师的辅导下,积极自主的学习声乐,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对学生生源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施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求声乐教师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对学生的演唱水平摸底,制定教学计划。

2、在教学上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

由于声乐属于技能性学科,实践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声乐课分配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演唱水平进行分组,水平相当的同学分为一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教学,由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学习。每个学期在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于进步较大的同学提出表扬,激励进步同学积极性,刺激进步较慢的同学找差距。同时,正视学生之间的差距,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出现的差距。多鼓励学生,督促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演唱水平。本科一二年级声乐教学以巩固中低区为目标,按照学院声乐分级曲目进行练习,进步较快、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进行跳级考试。跳级考试通过后,学习新的级别,在学期考试中声乐成绩分数相应地提高。本科三四年级解决学生的高音区,同时渗透意大利文歌剧作品与其他外文歌曲,以此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与艺术修养。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歌唱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受学生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爱好、文化修养不同,他们在审美水平和表演个性方面就会不同,声乐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维护学生的主体利益。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来面对学生,将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合作者,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声乐课与多媒体结合教学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意境,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帮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保持声乐课的最佳状态。运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效果,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现代教学媒体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处理歌曲情感时如果单靠老师讲解是非常抽象且枯燥无味的,此时通过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录像并集视、听、唱于一体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把主要精力放在音乐表现上,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从简单的练习起步,初步学会处理歌曲情感。因此,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能优化教学过程等优点,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乐意学、勇于思索、敢于创造,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声乐课的课型多样化结合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共同探讨作品,研究解决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与驾驭作品的能力。学生需要涉猎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要做到课堂讨论就要求学生课下搜集大量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1、加强教学模式的革新,要研究创新教学形式

在创新的教学形式中应当注重以学生为重点,不但需要给学生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以鼓励学生歌唱兴致为核心。教学的职责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需要采取理论常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往的主导教学就变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不但使课堂氛围协调融洽,还有益于学生实现学习的最佳状态。

2、在借鉴各大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基础上课程创新,各种课型搭配,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的声乐教学新课型

东昌学院尝试以小课、小组课、声乐集体课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接受声乐知识不再单一,给学生创造了相互学习的空间,同时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从多种课型中从多方面了解学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学生需要涉猎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要做到课堂讨论就要求学生课下搜集大量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表现音乐美和情感的手段,而进行美育的教学才是声乐教学创新的关键。因此,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在社会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鉴赏各种音乐文化类型,培养这种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声乐教学中与同事、学生一起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的演唱水平、理论与实践能力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课的积极性。学生能把音乐表演课所学的知识通过声乐汇报的各种演唱形式(齐唱、合唱,表演唱)展现出来。这是音乐表演系声乐专业的学生最大的提高。在各种活动中也锻炼了老师们的舞台指导能力。独立学院的声乐教学之路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在这条路上继续不断努力前进是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必然。

摘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宏观背景下,许多独立院校都开设了音乐专业,由于独立院校的音乐专业起步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沿用了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和课型设置等,都是艺术院校的模仿,很少能体现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此文通过三个方面对独立学院的声乐教学展开论述,期望对独立学院的声乐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多样化,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尚德义.我创作花腔的一些体会.吉林艺术学院学报[J].吉林长春,1981.

[2]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96,(11).

[3]朱正昌主编,音乐[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8).

[4]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官其宏.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

[6]傅庚辰.艺术歌曲向何方—在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07,(7).

[7]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9]弗·兰皮尔蒂.嗓音遗训[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5).

[10]杨瑞庆.中国民歌旋律形态[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6).

独立学院声乐课堂 篇4

【关键词】英语口语 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英语口语能力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口语水平和口语能力是现代工作岗位要求的必要条件。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注重字词及语法句法的讲解以及对篇章的分析,对听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从而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通常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却不能通过同等水平的口语测试。鉴于口语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口语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对口语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运用相应的策略。

独立学院是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院,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学情来制定符合本校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基于任务和解决问题型的情景 ,适合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的学习环境。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适合学生的口语环境,口语背景,从情境教学中使学生的口语水平得到提高。以《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课文里提到“童年”,“圣诞节”等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论童年的话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精彩童年经历。让学生感觉到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学生可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发挥来提高口语运用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尤其是口语方面,大部分学生羞于表达,不敢说话,每次学生表达自己的英语时都会说“My English is very poor.”教师在训练口语时应注重口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从基础出发,照顾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学生可以以小组方式进行协作,讨论。建构主义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发生在由学习者参加,个人和集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群体中的活动。重视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两人活动或小组活动,两两对话、小组讨论等不仅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小组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学生会亲自参与进去,查找资料,组织语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前提,关爱、激励、尊重、赏识每一位学生,积极加强与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其在英语学习上的需要以及学习中的困惑,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外辅导,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多表扬,少纠错,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口语能力与英语的其他能力,即听力,写作,阅读等能力的培养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够单独对待。我校引进的人机对话设备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口语对话的难易程度来进行口语练习,以人机对话的方式练习口语,并且同时完成口头作文,听音辨音的练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并且提供相关词语,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有声有色的对话活动了。

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是要求我们从事英语口语教学时,不要忽视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注重对口语的训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浅入深。

在研究个体认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对于我们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有力的指导思想,对于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口语能力是衡量一个毕业生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里为学生打造无限的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庭芬.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独立学院声乐课堂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课堂教学改革 moodle平台 Seminar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2-02

一、独立学院开展数学建模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数学建模课程是自1994以来在全国普遍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活动中而逐渐产生的一个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它对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改变单一的纵向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等都非常有益。因此,该课程教学也受到各个学校的普遍重视。目前,关于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研究如雨后春笋,许多高校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在这方面纷纷取得成果。然而各校的性质和特点不同,数模教学模式也不应完全相同,尤其对于独立院校数模课程教学还尚未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二、独立学院数学建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温大城院为例

多数独立学院只对数学专业开设必修课数学建模,对工科专业该课程仅作为专选课或公选课,但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相对较少,因此,独立院校的数学建模课堂教学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下文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简称温大城院)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剖析。

1.温大城院数学建模课程基本概况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经管类本科独立学院,数学建模是工科大二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开设的历史并不长,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为34个,授课时长为17周。通过一学期的授课,并结合学生的意愿,留一部分学生参加暑期数模集训,最后选拔出4支队伍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自本课程开设以来,任课教师包括数模竞赛指导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着适合我院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

2.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单调,课时少

由于本课程课时少,我们仅安排了8学时实验课,学生大部分时间集中在教室授课,即使在实验课上,学生通常是在验算教师所讲授的方法,真正实践的机会很少。这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偏重于理论,导致实际的教学目标变成知识而非能力,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违背了开设本课程的初衷。

(2)教师教学负荷重,学生参与程度低

由于一线数学建模指导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自身科学研究匮乏,没有把数学建模工作纳入基础教学工作中,因此,我院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建模困难。另一方面,有些模型本身较为复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管教师仔细讲解、分析,但学生缺乏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生在接受时仍觉得很吃力,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就自然比较低了。

(3)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内容多、难度大,授课内容教师通常是为了便于教学而选择的,再加上课时少,这样的教学内容势必缺乏系统性。从数模课程论文及模拟竞赛情况来看,虽然学生学习过本课程,但是他们在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能力还是不足。大部分学生都是有想法,却不知如何设立变量建立模型。由于实训的机会太少,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使用数学软件能力都不太理想,甚至数模论文写作的文法、格式及表达方式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鉴于独立学院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的独特性,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数学建模课程要结合自身的独特性,在现有的教学范式上有所创新。在教学实践中,要尝试课堂教学改革,重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三、合理利用moodle平台,借鉴Seminar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思

1.Seminar教学法简介

Seminar产生于德国,是一种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研讨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它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够使师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下进行深入地、多层次地交流互动,能够实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Seminar教学法的组织形式和系统架构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实践的检验。它对我国大学教育尤其是教改、课改示范性方面都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2.课堂教学改革构思

(1)合理利用moodle平台,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教育学”认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表达出他的理解和思考,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数模授课时间比较少的情况下,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相关学习资源、上传课堂教学资料、设置学习任务、利用讨论区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等,使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教学内容能够得到延伸。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推动借鉴Seminar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改革。

(2)借鉴Seminar教学法开展数模专题研讨与教学实施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即使在Seminar教学法盛行的西方国家,不同高校也会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对差异的Seminar设计。另一方面,数学建模是以学生为主,教师需要利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查阅学习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研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讨合作的精神。根据数模课程的特点和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借鉴Seminar教学法开展数模专题研讨,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根据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将课程分成若干专题,并在moodle平台上公布每个数模专题相关的实际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数模专题研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3-4周时间内就所选数模专题进行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并准备汇报材料。通过汇报的形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进行课堂研讨交流,最后按照数模论文的格式提交论文。

在这一教学范式中,从文献查询、小组讨论、汇报材料、课堂研讨,到最后数模论文形成,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得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发挥最大作用。

3.可能遇到的困难

独立院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方面和普通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有待于提高。在实施利用moodle平台,借鉴Seminar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建设moodle平台,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对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出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调控。然而,我们目前的师资队伍较年轻,尚需要不断努力学习成长。纵观我院近几年在教研、科研方面取得的进步,相信这些困难在不久的将来也是可以克服。

四、结语

当前,在进行数学建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moodle平台,借鉴“Seminar”教学法的一些做法,不仅可以营造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还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自主查阅文献、小组合作、材料汇报、撰写论文,使得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也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钟一兵.数学建模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14(9):5-7.

[2]钱雅婧,潘旭,聂晶. Seminar教学法在口腔正畸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27-128.

[3]张海燕.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

[4]万国伟,安部淳.“Seminar”在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

上一篇:着色与非着色下一篇:低年级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