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2024-05-17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共10篇)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篇1

教育部2001年第4号文件专门对大学本科的双语教学做出了指导性规定, 即“本科教学要创造条件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中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虽然目前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不少, 但是有关“三本”的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研究非常匮乏。因此,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为了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关怀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体会和近三年对湖北省部分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的调研成果, 对此问题展开一些探讨。

一、独立学院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 在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中, 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厚基础”特质, 以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近年来, 由于中国外贸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英语普及, 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大多是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国际经贸和管理相关的工作, 而西方经济学对他们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相对理工科学生来说, 经管类学生的工作使得他们必须更多的使用外语, 如果不能熟练用, 将无法胜任工作。此外, 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 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外语能力的结合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从独立学院的人才定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看, 独立学院学生要在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对经管类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2、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是否可行取决于两个方面:学生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独立学院有稳定的“双师型”师资, 即专业精, 外语强。从当前独立学院生源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来看, 由于高校的大面积扩招, “三本”院校生源质量在持续下降;再加上早期独立学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压缩成本, 忽略了自有师资建设的重要性, 引起了大量人才的流失。客观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独立学院推行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进程, 但无法阻止推行双语教学的趋势, 对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主要表现在:西方经济学许多经典教材都只有英文版本, 国内已经引进并出版了不少西方经济学的原版教材;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外语能力相对较强。来自湖北省8所高校的数据表明: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的四六级一次性通过率平均达40%以上, 大部分学生的外语水平可以满足双语教学要求;许多独立学院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师资建设,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师资状况初步具备实行双语教学的条件。

二、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现状

1、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推行情况

通过对湖北省的部分综合类、财经类重点院校和独立学院的调查, 我们发现迫于教育部和学校压力, 湖北省211重点高校和部分省属重点高校已经推行了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 在调查的8所独立学院中, 仅有3所重点高校的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采用双语教学。在调研中, 我们还发现, 各层次高校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各类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老师大多是在学校对教学工作的强行规定下才对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绝大部分老师对国外教育机制和教育现状缺少感性认识和具体的体验, 自身未出国门, 对国外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这就造成各高校在学习西方教育问题上的盲从性和被迫性。当前, 各高校对西方经济学采用的双语教学形式主要有: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教师用中文讲授;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教师课件PPT以英文为主, 讲授以汉语为主, 用英文讲解部分内容;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授课全部用英文, 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对于前两种教学形式, 一部分学生可能不使用英文教材, 完全依靠教师的讲授, 自己查找相关汉语书籍, 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学生的语言素质得不到全面锻炼;第三种教学形式需要老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 通过调查发现, 现阶段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年轻, 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

2、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师资情况

独立学院和国家211、985类重点高校的师资差距太大, 师资呈现队伍年轻、职称偏低、学历偏低、女性偏多等特征。青年教师大多教学经验不足, 但上进心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师英语虽过了专业八级, 一般英语读写能力较强, 但口语不够流利, 发音不够标准, 造成课堂交流的困难。对老师们说, 要想进行双语教学, 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鉴于这种现状, 大多数教师对西方经济学采用双语教学是迫于学校的强行规定, 在不情愿的状况下进行的。因此, 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事实证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 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展双语教学, 往往弊大于利。

3、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应

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 我们发现87%的学生反映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 学习枯燥。虽然独立学院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重要性以及教材现状都比较明确, 但很多学生外语水平不高, 担心双语教学更听不懂, 影响其他专业课的学习。通过1000份针对8所湖北省独立学院的调查问卷, 我们发现近一半的学生并不愿意接受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 主要原因是课程本身难度较大, 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独立学院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很大, 如果在英语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 硬性用双语教学来要求他们, 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从独立学院的现状看,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尴尬局面是:西方经济学作为低年级学生专业基础课, 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处于起步阶段, 水平不是很高。对要求较高的双语教学从心理到知识准备都不充分。因此, 在课堂上, 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在一点上:一边要集中精力将英语反映成汉语, 一边又要注意学科知识学习, 很难把握知识要点影响听课效率。对于上课没听懂的内容不愿花太多时间去查阅和记忆, 最终产生抵触情绪, 使得这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失去了在学科中的重要性。总之。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西方经济学的双语学习的难度很大,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专业课的学习。

三、关于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推行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独立学院应对学生实施鼓励政策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机制, 应充分发挥新兴教育机制的灵活性和能动性。在课程建设上应该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奖惩原则, 深入学生内部调研考察,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大胆探索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检验教学效果, 如:在学时和考核方法上,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授课学时应适当增加;成绩考核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加强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的考核, 建议按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的比例来核算总评成绩。教材的选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建议独立学院学生可先选择中英文版本都有的教材, 再过度到全英文教材。随着双语教学时机的成熟, 教师多媒体教学或板书也应由中英文到全英文, 讲授以汉语为主过渡到全英文讲解内容。教学方法上可灵活多变, 如可采用模拟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 锻炼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英语口语能力;上课可穿插英文解说、中文字幕的经济学热点视频, 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起学生对经济热点的关注。此外, 可根据每个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制定相应的中英文讲授比例。课堂上中英文比例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概念层次。教师用英语讲述的理论概念, 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的分析用中文来解释, 消除理解障碍;二是实施师生的互动。师生用英语对基本计算、基本论证和常用推理手法进行由浅入深的交流和互动;三是双语思维层次。该层次讲授、板书、PPT课件、交流全部用英语, 对学生和老师要求均较高。

2、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应该加强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认识。双语教学要求一个教师不仅要具备标准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给学生营造一个名副其实的双语教学气氛, 更要求一个教师应具备英语综合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双语教学教师不仅要求经济学基础扎实、专业精深、英语水平较高, 还要求教师能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 解析专业词汇, 将英语综合能力与扎实的专业功底实现完美的结合, 并能用英语与学生进行学科知识交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中, 更主要的是能流畅的阅读原版教材, 在对它进行学习吸收和再创造后, 能够用英语表达出来, 并有效的灌输给学生。对于此类师资的培养有以下几种途径:可以从现有的专业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及储备, 有条件的可将其送出国门深造;经常组织教学交流活动, 通过听课、讨论等形式相互学习;开展假期培训、教授讲座等活动;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 进行双语教师的梯队建设;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和本土留洋的专业人才, 不断补充新鲜教学力量;对新教师注重对其英语能力的考察, 为双语教师师资以及师资培训奠定基础;提高双语课程教学工作量的核定标准, 淡化学生评分对教师评价的影响, 制订完善的激励机制。

3、努力为独立学院学生营造双语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氛围

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英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因为国外教材语言规范, 原汁原味, 出版周期短, 知识更新快, 反映学科前沿, 内容丰富, 叙述严谨规范。可以参照独立学院现有条件, 向学生介绍一系列的外国优秀经济理论, 使学生在学习经典经济理论的同时, 主动使用外文教材, 进而向学生推荐行文流畅、说理浅显、语言生动、可读性较强的初级教程专业外文教材。待学生逐渐适应了简单的外文教材, 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中级的具知识性、启迪性和实用性优秀英文教材。从实际情况看, 世界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经典经济学教材, 大多配有双文的学习指南和习题。当然, 要真正有效地实施探究式的双语教学, 教师与学生都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由学生自主选课虽然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但是独立学院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 不少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量远远达不到双语教学要求。所以独立学院可以考虑让已经通过CET四级、六级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双语教学。由任课教师给出双语教学的要求与授课内容等, 由教学管理员发放选课通知, 让学生在中文班和双语班之间自由选择, 教师遵从学生的选课意愿给予双语和中文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总之, 我们必须严格遵循双语教学自身的内在规律, 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研究, 并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师资现状和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 循序渐进地推行西方经济学的双语教学。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在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下, 开展双语教学意义重大。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师资状况, 探讨在独立学院推行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结合目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现状, 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师帅、陈红: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改革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 2011 (5) .

[2]肖建武、翟弘、温辉:《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8) .

[3]周荣富:双语教学之我见[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9 (5) .

[4]曾江辉: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篇2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所提供的一系列经济理论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同时,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体系庞大和内容繁多等特点,这给面向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和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本文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总结当前实践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式,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教学和教学互动系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方面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实际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如市场营销学基于市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学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运作管理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等等。独立学院是处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高校,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社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人才。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因其理论抽象、图形复杂、专业术语众多、逻辑性等特点给学生们学习和教师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微观经济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通常都安排向刚进校的大一学生讲授。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中走出,并未能完合适应于高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还停留在以往的“满堂灌”教育影响下,使得学生们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班级调查发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同学极少,如果对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们就难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更不用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2. 学生们思维方式单一,抽象思维有待提高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大国经济关系事件尤其是互联网上关于经济学家的评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的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但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影响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很多大一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3.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独立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文科学生偏多,数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虽然通过前期的学习,掌握了一部分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数知识,但是因为平时与实践接触得少,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及曲线图。由于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生们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容易产生惧难情绪和排斥心理。

4.学生们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对社会中经济现象认识不够。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和解决社会供需问题、边际效用的分析、公共物品与消费、成本分析与机会成本等实践问题。但是大学生们大都是从高中毕业,然后升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参与得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都难以理解。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而且更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们存在的以上问题外,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教材中对经济学阐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选用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也至关重要。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对培养学生们的经济思维方式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我院课题项目组正在积极应用并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且设计开发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真实的经济事例,并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一套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案例。通过整理好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更是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用和实施案例教学的科学性

(1)应选取能增强学生兴趣和生活化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鉴别和选择,要选择学生们关注或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这样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可以用学生喜爱参加的明星演唱会做案例讨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性,论述自己在选择参加不同明星的演唱会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可以结合国际大事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来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

(2)案例要体现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作为高校经管类的核心必修课,是由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它与经管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等都有密切联系,同时,经济学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如在讲授供需理论时,对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价策略结合起来。在讲述罗伯特.弗兰克提出的“平行世界理论”时,可以将此理论与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

(二)应用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是我院课题项目组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一套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互动网络学习的平台系统,集视频、音频和数据通讯于一体,支持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管理,可实现互动、直播、点播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系统的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实时给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系统特点归纳如下:

1.真正实现自主与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知识、教师案例、相关资源、课堂检测等丰富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在线讨论交流、互相发送信息、共享和发送文件、小组合作发布作品、互相评价作品、共建学习资源等交互形式,使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参与,真正做到小组合作学习。

2.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学生充分参与共建学习资源,可以在线推荐资源或提供帮助素材,经教师审核即可提供给学生学习。

3.易于整合备课资源

教师除自建课题外,还可导入其他教师的优质课题进行备课,从而实现课题积累与交流。

4.备课结果可输出为网页

课题数据可以导出为网页形式,不受环境影响,便于携带与应用。

5.全程高效的课堂管控

通过学习状态查询,实时监控学习进度;通过系统对课堂的设置,可控制学生的操作功能与学习内容,从而对整个课堂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引导。

三、总结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课程

收稿日期:2009-10-27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金支持。

作者简介:冀红梅(1982 -),女,辽宁阜新人,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王覃刚(1974 -),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

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Stephanie指出了教学有效性的5条标准(The Five Standards for Effective Pedagogy),即,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joint productive activity);在课堂实施中发展学习者的语言及文化素养(developing language and literacy across curriculum);创造意义: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making meaning: connect school to students’ life);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teaching complex thinking);通过对话进行教学(teaching through conversation)。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我国各高等院校财经、管理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在经济类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层面,这决定了加强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也决定了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对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有效性就尤显重要。西方经济学课教学是否有效,我们通常是把学生是否认同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教育信息”、是否能把教师所传授的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学生是否能自觉实践教师所传授的基本观点并能够运用正确的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衡量标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许多独立学院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很难实现上述目标。

一、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不足

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对转轨中的中国社会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其将来投身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而非学术型,这就意味着学生毕业后是能通过设计、规划、决策等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懂理论、懂管理、懂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于偏重传统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偏离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适用于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较权威的教材,普遍是使用重理论轻实践的学术型教材。在教学硬件上,缺少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的配备),受此限制,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师资力量方面,独立学院缺少自己的专职教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的教师主体仍是母体学校的老师,这些老师在教学中沿用省属本科或重点本科的教学大纲,没有创新,重理论轻实践。

(三)课堂教学参与度较低

当前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一种教师“满堂灌”、学生“硬记忆”的教学与学习状态。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机械地套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导致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基础理论、模型的学习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时间由教师决定和控制,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者,这难以满足独立学院学生的需要,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检验方式单一

作为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考核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目前,西方经济学在教学检验环节上大多采取试卷考核方式。这种传统的考试手段引发的多为应试式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点更多的是背诵式记忆,学生的学习目标被引导为应付考试,而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系统性方案

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研究工作不应仅局限于该课程本身,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检验等各个方面来系统探索有效的方案。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

西方经济学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具有科学的课程结构。在独立学院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加强经济思想史的教学,让学生熟悉整个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另外开设一些方法论的课程,把从方法论上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批判的那些流派和理论介绍给学生;通过经济数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经济理论并形成较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构建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目标是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首先,独立学院应配备足够的教学资源。独立学院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教师,而不是完全依赖于外部力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教材。建立有利于课程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以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其次,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现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多媒体教学方法、建立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站,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完备的课件,这样既方便学生理解也可以当场演示一些计算、推导过程以及直接上网了解与课程有关的最新经济动态。可以通过开发网络教学课件,促成学生与课件间互动,既便于教师课堂教学也便于学生自学、复习以及练习和了解课程相关知识。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讨论,“网上讨论”十分有意义,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由的展开讨论。在发展网络教学的同时,也要发展实训教学,建立西方经济学实践基地,把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推行课堂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努力缩短单纯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积极采取开放式、案例式教学是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最有效性的途径。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一般从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前期的知识储备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权威观点,勇于做出自我判断。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开展对话式、讨论式的教学,训练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规范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规范的表达习惯。除了采取课堂讨论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之外,课后还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理解性练习和思考性练习,鼓励学生超越课堂传授的局限,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认真理解经济理论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理论解释,勇于进行创造性思考,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释或答案,并明确各种解释方案的前提假设、约束条件等。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意性的观点,再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理论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院式的“黑板经济学”,而且要使经济学“回到”真实的经济世界中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我们一贯坚持以史为鉴,以过去的、现实的经济事件为教学案例,为经济学理论提供解释依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跨学科甚至跨专业的课程以及教师之间的协作,这同样是摆在教学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积极开展教学创新,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J]. 上海:上海教育科研, 1999,(5).

[2]韩红莲,张红程.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河北: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6).

[3]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福建:教育评论, 2006,(6).

[4]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5]刘宗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探讨[J].吉林:现代教育科学,2009,(3).

[6]赵岚蔚.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7]王覃刚,韩可卫,冯兵.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J].山西: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0).

[8]Stephanie, S. D. (1998), Pedagogy Matters: Student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J/OL], http://www.cal.org/ crede/ pubs/ research/ RR4. pdf.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篇4

1.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依次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四个阶段。从西方经济学本身来看,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1 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消化。西方经济学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这种体系仍在不断地完善。《西方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就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1.1.2《西方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发生矛盾。通常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讲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最多都只有48课时,且我校的一门课程安排在八周之内要完成,时间太紧凑,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真正理解比较困难。要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相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而言显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常常需要赶进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1.3 实践环节薄弱。在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因教材和课时的限制,明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量理论性很强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很多精力,师生往往因此忽视了经济学的实践性;且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在教学中几乎是被忽略的环节,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对经济学的应用。

1.1.4 由于近年独立学院大量扩招,本课程经常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对于有近百人的一个教学班来说进行教学互动是比较困难的,这既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原因。

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1 人文知识较丰富,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等不愿接受。我院属于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性格活泼,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这一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因而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实经济问题。例如,在学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时,大部分的学生对与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非常感兴趣,对知识点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学习到“供求分析法的应用和弹性分析”时部分学生就感到枯燥难学,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1.2.2 学习积极性不够,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学生出于获得学分或者找工作的原因,最初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较浓厚,但碰到一些较深入的问题听不懂时学习积极性就变差了。由于积极性的缺乏和紧凑的教学安排,最终课程学完后学生往往感觉对各知识点的印象模糊。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没有用,只要学会一些专业知识,会动手、会操作就行了,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差了。

1.2.3 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科学,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学生社会阅历简单,对社会实践了解有限,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分析问题时思路比较窄,这些都增加了讲授和理解的难度。

1.3 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3.1 教师没有讲清楚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和日常工作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至少有三个:第一,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第二,为学好后续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如国际金融学等;第三,最重要的是培养经济理性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在面临各种问题时作出经济合理的决策。

1.3.2 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现行教学体制下,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机会少,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心里没底,因而无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予以调整。教材内容多是理论介绍,教师如果是照本宣科,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经济学知识和现实经济生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1.3.3 近年来独立学院由于大量扩招,导致师资紧张,教育部要求各独立学院必须有自己的教师,各独立学院都引进了很多新教师并立即充实到教学岗位上,他们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这些新教师绝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生,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训练。尽管他们有精力充沛、知识结构合理和容易让学生接受等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存在一些劣势,如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教学方法不当、对教学技巧运用不熟练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2.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独立学院必须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

2.1 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

鉴于以上分析的原因,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不适合采用原版经济学,而应该选择较多地运用实例、精炼易懂的教材。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应用型教材,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精简深奥的理论,理论更多地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辅以案例和习题,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为更新教学内容,教师还要不断地收集新资料,应用自己和别人的学术成果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接触这个专业的前沿。

2.2 针对专业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必须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使基础课体现专业课的特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在讲授时可以侧重于“宏观经济学”部分,如: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如何衡量通货膨胀率等。这样有助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对其日后工作也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对教学内容充分熟悉,把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和了解内容的层次,对学生作不同的要求;采用清晰的结构式教学,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讲清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明白。此外,教师要关注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将与西方经济学有关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增强其应用性。

2.3 推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

为了纠正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应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积极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用理性的、边际的、实证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人类行为,理解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对各种社会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作出科学的解释。

2.4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虽然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的经济联系紧密,加强实践性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一是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西方经济学》是与经济密切相连,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如机会成本与每个人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如用海南香蕉低价的问题分析供求关系、价格决定、需求价格弹性和政府与价格的关系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将知识进行运用而理解透彻;三是通过实习平台的打造增加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了解社会、了解和掌握经济业务的最新发展情况,使理论联系实际;四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真正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变成学习的主体。

2.5 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大量的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和应用计算,运用多媒体教学易于优化教学过程,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它不仅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把单调、呆板的讲解趣味化、灵活化,还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减小知识的难度,使其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快速掌握信息量。

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辅助传统的教学,如申请邮箱,作为教学的公共信箱,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备课笔记、课件、习题和案例分析等放在邮箱中,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或者开设博客,作为师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等热门话题,推荐一些与经济学有关的时事和经典案例,多渠道与学生讨论。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在邮箱和博客中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要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摘要:文章从课程本身和学生等方面分析了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提出了改进《西方经济学》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问题,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红岩.《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科技信息, 2006.

[2]逯进, 贺晓丽.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研究, 2005, (1) .

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的区别 篇5

民办学院有自己的校名、组织机构、师资力量和自己独立颁发的毕业证书。但是独立学院一般都是在某个大学名下设立的。可能会和挂名大学在同一个校园,也可能在师资量方面有共享,这是民办学院没有的优势。

独立学院毕业时,如果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推荐使用挂名院校的毕业证书,但是毕业证书上可能会略有差别。但是民办学院会有自己的毕业证书。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篇6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 独立学院产最早产生于1999年, 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它招收的学生是在高校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的, 因此通常称为“三本”学生。这部分学生与母体公办大学的学生相比, 有其独有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础相对薄弱。

表1以广东省2007—2011年普通高校文理科一本、三本分数线的对比为例来说明“三本”院校 (即独立学院) 学生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的问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历年来一本与三本的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 特别是2009年后, 录取分数线差值均在200分以上。可见独立学院学生基础与重点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知识的系统性较差, 个别学生偏科严重, 尤其是文科的学生, 数学基础较差。例如, 很多同学将微积分这门课程戏称为“危机分”, 谈“数”色变, 参加补考的学生较多。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产生抵触情绪, 凡涉及数学的学科都信心不足, 未接触课程前就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或学不好。这就给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学习热情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如果一门课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者课程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涉及较多的抽象概念和数学推导) , 大多数学生便“知难而退”, 缺乏钻研精神。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常常是临近考试时“临时抱佛脚”, 一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以通过考试为目标。

(三) 活泼开朗, 形象思维活跃。

独立学院学费较高, 能进独立院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 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学生大多有文艺特长, 灵活好动。一方面, 他们在集体中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及组织能力较强。另一方面, 他们个性独立, 头脑灵活, 且形象思维远胜于抽象思维, 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直观经济现象较容易理解, 如能适当引导, 常会有不错的表现, 但对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数理逻辑缺乏应有的耐心。

(四) 就业压力大。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重点院校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相比处于劣势, 因此就业压力更大。受此影响, 独立学院的学生通常对实用性的学科学习态度较为积极, 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则认为如果不考研, 学了也没多大的作用, 能应付期末考试则可。

二、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宏观经济学教学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上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我认为, 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习惯,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弥补其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足的欠缺, 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慎选教材。

目前国内高校用于本科教学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二是直接引用由国外著名经济学家撰写的教材, 主要有萨缪尔森、诺德豪斯主编的宏观经济学, 克鲁格曼、韦尔斯主编的宏观经济学,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 斯蒂格利茨的宏观经济学, 等等;三是由各类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写的自编教材。

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是国内目前比较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 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内容安排也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 是非常好的入门教材, 但是该书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推导、经济模型, 且重点放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 涉及的前沿问题较少, 联系实际的经济学案例分析也不多, 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不适宜用作独立学院的教材。国外学者编写的教材是以西方几百年经济发展为背景总结出的经济理论, 配有大量案例, 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制度远没有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 西方国家的教科书中描述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情况存在脱轨现象, 这会对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理解中国的经济现状造成困扰。各类院校的自编教材内容基本不会超过上述两类教材的基本框架。

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薄弱, 尤其是大多数文科班的学生数学功底较差, 对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因此, 选取对数学基础要求不高, 语言生动, 可读性强, 教材更新快的哈佛大学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作为独立学院经济学入门教材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 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或有考研要求的学生课后将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作为补充阅读的参考书目。

(二) 立足国情, 区别对待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由于曼昆教授是立足美国经济现状编写教材, 一些经济问题可能与中国实际情况脱轨, 讲课过程中遇到此类问题时, 要加以区分。例如, 第二十四章“生活费用的衡量”, 讲到CPI篮子中有什么, 中国与美国都是将一篮子物品与劳务分为住房、交通、食品、医疗等八大项, 但这八项在两国的CPI篮子中所占比重不同, 例如, 中国居住只占13%, 美国的住房却占到43%, 相反的, 美国的食物和饮料只占15%, 而中国的食品占CPI的比重高达34%。不仅所占比重不同, 它们各自所包含的经济含义也不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问题, 授课时最好将中美两国的CPI指标构成及其含义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立足国情更好地体会CPI的含义, 同时也能避免让学生感觉理论与现实脱节, 认为书本只是纸上谈兵, 学了也没多大用处, 提不起学习兴趣的问题。

(三) 适当施压,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比较聪明, 但是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靠学生在课后自觉练习, 很难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会直接“省略”这一环节。到学期末, 问题越积越多, 即使讲过的知识当时懂了, 过一段时间也会遗忘。因此, 在精心备课的同时, 还应当精选一些习题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 以巩固和加强课堂知识。通常讲完一章, 就将该章节相应的习题布置下去, 题量不宜过大, 另外习题要求应明确、简单、清晰, 并且要施加一定的压力, 督促学生完成。例如, 下周上课时, 学生如果对上周布置的习题没有任何疑问, 可任选几题, 随机抽学生进行解答, 一是可以了解学生习题完成和知识掌握的情况, 如果学生对习题有疑问, 则应对大多数学生反馈的难点及时讲解;二是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的习惯,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 注重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课堂时间有限, 有些内容需要安排学生课余继续完成, 才能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不差, 但学习自觉性欠缺。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班级学生分组, 布置学习任务, 小组成员协作完成, 大家互相督促、共同探讨、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

1. 数据搜集能力。

现代经济学很多理论以实证分析为基础, 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十分有必要。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指导学生去学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等公共数据资源库收集相应的数据, 并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 从中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例如:在讲“一国收入的衡量”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去相应网站查询中国的名义GDP, 讲完这一章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查询的数据, 选定某年为基年, 分工计算中国的真实GDP、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等。在讲“生活费用的衡量”时, 可安排学生收集历年CPI的数据, 并据此计算历年的通货膨胀, 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这样能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 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 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时若能同时了解该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由哪位学者提出, 该学者的生平逸事, 等等, 有助于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这些工作最好在课间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共同查询了解。例如, 讲到“理性预期”理论时, 可指导学生分工了解卢卡斯所处的时代, 卢卡斯其人, 卢卡斯与理性预期相关的趣事, 卢卡斯的主要学术成就, 以及他的论文著作, 等等。这样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性预期的理论并加深对该理论的印象。

3. 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去, 但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搭便车”的现象, 一组的工作量落到一两名同学的身上。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 第一, 小组内必须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第二, 要求完成任务后, 学生必须互相沟通, 完全掌握, 教师课堂抽查不按既定分工要求的学生回答问题;第三, 小组学习任务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任何一个小组成员的表现直接决定了该组完成这项任务的质量和平时成绩。通过以上方法, 鼓励落后同学超过前面的同学, 引起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 促进沟通进步, 提高学习小组的效率。

(五) 加强案例教学, 使理论更加形象化。

独立学院学生的形象思维远胜于抽象思维, 他们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直观经济现象较容易理解, 但对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数理逻辑缺乏应有的耐心。因此,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引导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案例教学的方式。

1. 以最新的财经新闻为背景, 引出要讲授的知识点。

例如, 讲到货币政策之一的“存款准备金”的概念时, 先举例说明国内的经济环境, 让同学直观地判断目前经济是通货膨胀还是紧缩, 再讲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政策是什么, 并让学生思考中国人民银行这么做的目的, 再接着讲解“存款准备金”的概念, 以及央行对存款准备金采取的不同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便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针对某一宏观经济现象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例如, 我国目前处于通货膨胀时期, 请学生利用所学的货币政策来讨论央行可以采取什么货币政策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其中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 观点碰撞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反应能力, 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讨论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设置合理, 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层层递进的分析。否则, 学生可能分析了几点就出现冷场情况, 不了了之, 最后还是由教师唱“独角戏”,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在讨论问题前,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 形成自己的看法, 上课时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发言。

(六) 根据授课内容, 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

由于多媒体的普及, 大多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包含的信息量大,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有助于提高授课效率。但由于其放映的速度快, 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授课速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讲授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 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完美结合。由于板书易于随意圈点标注、控制进度, 对于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公式推导, 应该通过板书讲解, 让学生的思维容易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 并且在此过程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 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容易走神, 这些内容如果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学生忙于记笔记, 课上没听懂, 课后又不注重复习, 教学效果会打折扣。而对一些图形分析与转换, 例如, 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如何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相关”的问题时, 其中涉及点线的移动, 传统的板书既费时又表述不清,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节省时间, 丰富信息量。总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多媒体与板书的恰当选择, 才能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多样, 其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断总结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和喜欢上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 也是学习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活泼好动, 学习主动性不强。本文结合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弥补其薄弱环节,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独立学院,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美]格里高利.曼昆主编.粱小民, 粱砾译.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3-314.

[2]欧阳强.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14) :86-89.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篇7

一、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 存在着同一屋檐下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差异。独立学院特殊的身份, 使得学生无法得到财政资助, 而有种被党和政府边缘化的感觉;使得教师没有财政编制, 而缺乏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这样一方面学生需要党组织的关心与帮助, 另一方代表党组织的教师又缺乏对组织的归属感。这形成了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然而, 当前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这种特殊性似乎并没引起足够重视, 党校工作只是机械地复制母体学校的工作内容与模式, 没能根据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实际进行创新。

1. 党校工作内容“程式化”。

当前独立学院教学内容没能实现因校制宜表现为:一是工作内容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不够。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基本是复制母体学校的, 没有体现出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比一般普通高校党校工作更为迫切、需要更加细致及更需要创新的特性。二是工作内容结合独立学院师生的实际不够。独立学院党校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母体学校的, 对师生的定位与价值判断, 主要是以母体学校师生的情况为标准, 无法体现独立学院师生的思想诉求。使得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脱离独立学院师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师生教学及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另外, 在具体教学中, 现有的教材过于老化, 其观点单一, 挖掘理论的内容和深度不够, 既不能追踪和反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也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现实性和指导性。课堂教学大多只是空洞的说教, 使得教学过程枯燥,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三是教学内容还没有做到真正“因材施教”。虽然党校对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及正式党员安排了不同的教学内容, 但这些内容的差异不大, 在教学目的及内容上还缺乏科学的研究。尤其是针对独立学院党校不同层次学生教学的目标还不够明确, 没能突出“因材施教”。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不贴近实际与生活, 缺乏针对性, 不仅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等, 使得独立学院党校工作难以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党校工作模式“形式化”。

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形式化”, 包括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设施都没有体现出现代性。一是教育方式落后。表现为许多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封闭性与单一性。表现在独立学院党校教育该“请进来”的没进来, 该“走出去”的没出去;课堂教学较多, 课外活动较少;知识教育的多, 思想培养的少;信息传递出的多, 反馈的少。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当前, 无论是普通本科学校的党校, 还是民办高校的党校, 都还是沿用以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是一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已为大家所共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仍然在独立学院党校教学中占据着主阵地。三是教学设施简陋。表现为很多独立学院的党校没有固定的专职教师及教学场所, 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网络教育没能得到足够重视等。这些现象说明, 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还没能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当前,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 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整个高校党校教育形态的现代性还没能体现出来, 党校工作模式表现出“形式化”问题, 这必然影响党校工作理想目标的达成。

二、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与模式缺乏创新的直接原因是创新意识不够和创新动力不足。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根本的原因是认识上的“路径依赖”问题和行动上的“激励不相容”问题。

1. 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路径依赖”。

独立学院党校教学内容之所以没能实现因校制宜, 直接原因是党校的领导与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而根本的原因是“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理论认为, 思维与行为的路径依赖性是人们行为中客观存在的属性,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 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创新不够, 其实就是一个“路径依赖”问题。形成独立学院党校工作“路径依赖”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独立学院党校与母体学校党校的关系。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党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领导与教师原本就是本部党校的, 这构成独立学院对母体学校党校工作路径依赖的客观条件。二是独立学院党校领导和教师与生具有的惰性和趋利性。由于教学内容创新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 而且面临着一系列创新过程的风险和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 人天然的惰性与趋利性会促使他们不去进行创新, 这构成了独立学院对母体学校党校工作路径依赖的主观条件。三是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的环境。由于独立学院的党校都是刚刚成立不久, 对党校工作创新认识不足, 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较少, 这构成了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的不利环境。在具备“路径依赖”的主客观条件及环境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党校并没有采取克服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便形成了“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使得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出现“程式化”。出现党校领导与教师不针对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教学内容不接近独立学院的实际, 不接近师生现实生活等问题。

2. 独立学院体制机制的“激励不相容”。

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未能体现与时俱进的直接原因是创新动力不足, 根本原因是独立学院党校体制机制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激励不相容”理论一般认为, 人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如果制度安排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与行为出现不一致, 那么那些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目标却无法对代理人产生激励作用, 形成“激励不相容”问题。独立学院党校在体制机制上都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在体制方面, 独立学院是以市场机制运行的, 追求收益最大化成为独立学院办学的实质目标;党创建党校的实质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坚定信仰的合格党员;这使得独立学院与党创建党校的目标不一致。同时, 独立学院党校的教师多数是没有国家事业编制的, 在存在体制内外待遇差异的情况下, 他们工作的动机也是经济诉求大于信仰。这种体制形成的独立学院及其教师与党校应有目标不一致, 导致了行为的不一致。由于党校工作模式现代化是需要成本, 包括现代知识掌握的学习成本, 现代教学模式实施的经费, 以及现代教学设备的购置资金等。这样一方面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需要现代化, 另一方面工作模式的现代化不利于实现独立学院及其教师自身的经济利益, 便形成了党校工作创新与独立学院及其教师行为上的激励不相容。在机制设计方面, 针对独立学院党校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及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 形成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与独立学院及其教师外在激励不相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中存在的激励不相容问题, 导致党校工作模式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党校工作绩效难以衡量,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党校工作会产生“形式化”现象。表现为党校工作“讲时间”不“讲效果”, “讲任务”不“讲目的”, “讲收益”不“讲奉献”, 使党校工作模式“形式化”。

三、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路径

由于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与模式缺乏创新的根源是“路径依赖”和“激励不相容”问题, 那么克服独立学院党校领导与教师的“路径依赖”, 实现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应有目标与独立学院及其教师目标的“激励相容”, 是从根本上解决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问题的有效途径。

1. 克服“路径依赖”, 创新党校工作内容。

要克服“路径依赖”, 解决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不能因校制宜问题, 实现党校工作内容创新, 必须正确处理好母体学校与独立学院党校的关系, 加强对独立学院党校教职工的管理, 以及强化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教学研究。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克服独立学院党校对母体学校党校的依赖性。独立学院党校首要的是做到意识上的独立, 领导与教师要认识到独立学院的特殊性, 完全复制本部的工作内容是不可取的。独立学院要组建自己的教师队伍, 同时将外聘教师严格纳入管理, 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足。二是要加强教师的管理、培训与提高。要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党校教职工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党校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 加强业务管理, 规范绩效考核, 加大奖惩力度, 鼓励党校教职工创新工作内容。三是要加强针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的研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党校要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队伍, 并建立完善的科研制度, 形成一批具有本学院特色的科研成果, 并将这些成果用于指导党校工作创新。只有独立学院党校真正独立起来, 不断加强内部管理, 形成党校工作创新的氛围, 才能有效解决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不能因校制宜的问题。

2. 实现“激励相容”, 创新党校工作模式。

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没能与时俱进, 是由独立学院体制机制瓶颈形成的, 必须从体制与机制上予以解决。一是建立起政府对独立学院的资助制度。由于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 政府有责任对独立学院予以资助。同时, 政府资助会从根本上稀释私人资本的过度逐利需求, 是从根本上实现独立学院与党校工作应有目标的激励相容的必要条件。二是完善党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领导与监督制度。通过加强党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领导与监督, 影响决策层对党校工作的重视与投入, 确保独立学院对党校投入的规范化与常态化, 确保资金用到党校工作模式的创新上, 实现党校工作模式的现代化。三是建立健全对独立学院党校及其教师的激励机制。上级党委要建立针对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激励机制, 实现独立学院与党校应有目标的统一, 调动独立学院领导对党校工作模式创新的积极性。同时, 独立学院也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励机制设计必须将党校工作应有目标与独立学院党校及其教师个人利益诉求目标统一起来, 实现激励相容。只有从体制机制上实现党对独立学院的有效领导, 保证独立学院对党校的资金投入, 实现对独立学院党校及其教师的有效激励, 独立学院党校工作模式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最终实现党校教育现代化。

四、结语

当前独立学院党校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及特殊性, 似乎并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内容“程式化”、工作模式“形式化”问题普遍存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是独立学院党校领导与教师的“路径依赖”问题, 另一方面是党校工作应有目标与独立学院党校及其教师的“激励不相容”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独立学院要正确处理好与母体学校党校的关系, 加强对党校教师的管理及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克服路径依赖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党对独立学院的领导、加大对党校的投入及完善激励机制, 实现独立学院党校及其教师与党校工作应有目标的激励相容。只有实现了独立学院党校工作创新, 才能真正实现党校工作内容符合独立学院实际和党校工作模式的现代化, 真正有效发挥独立学院党校思想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娟.办好独立学院党校的几点认识[N].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08, (1) .

[2]刘月娥.高校党校工作创新思考[J].广西教育, 2010, (5) .

[3]王群.推动高校党校工作创新的几点设想[J].理论学习, 2007, (8) .

[4]吴海良.独立学院党校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 2010, (5) .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篇8

(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

独立学院的学生较普通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低, 英语水平相对较差, 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因而在教学的第一阶段主要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 即在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英语的同时, 以母语来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 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渗透, 专业概念和理论模型公式的表达, 以及部分英语释义。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二阶段, 可启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 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经济类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模式, 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双语教学课程的范围, 灵活地互用汉语和英语两种主体语言, 努力促进学生逐渐通过专业英语理解关。

双语教学推行的第三阶段, 在总结经济学双语教学前两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逐渐探索出符合独立学院自身情况的双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逐步推行英语沉浸式教学法, 采用全英语授课或逐渐增加英语在经济学课程中运用的比例。

(二) 教材的选择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教材应当使用外文版的教材, 在内容上直接与国外院校接轨, 避免因间接引用而产生歧义。目前多数进行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 作为固定教材使用。该书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 内容更新颖, 作者能站在经济学初学者的立场, 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这也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知识的兴奋点。但原版教材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因此, 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 抓住学生必须掌握并与国内教材主要内容相契合的部分进行学习, 这样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于相关案例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三) 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计划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 但是独立学院大一学生的英语相对比较薄弱, 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大学英语一般开设两年, 大二上学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已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 这时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 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 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起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 可延续英语学习, 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 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

(四) 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教与学互动,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高素质的师资是实施高质量双语教学的保证。除了外聘归国经济学研究生外, 独立学院也应重视本院经济学双语教师的培养, 一方面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教师, 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二、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

(一) 案例教学的内容设计

1. 案例选择与设计的标准

首先, 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时间。尽管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帮助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能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 但它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而其比例占到总课时20%-30%是比较适中的。其次, 要注意案例与理论知识契合。案例应以理论教学为中心, 与各章节所要阐释的理论知识环环相扣, 且不可为引案例而引入案例, 使理论与案例出现油水分离的现象。再次, 多引用国内案例。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 使经济理论能够真正指导实践。

2. 案例引出的方式

(1) 以案引理。这种案例属于引导型案例, 即在提出某一理论前, 先让同学利用日常生活的常识, 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然后再引出理论, 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 以案释理。当阐释某一新理论时, 先由老师对理论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 然后提出相关案例, 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3) 以案统理。某些章节结束后, 可以组织一场专题讨论, 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形式选择的往往都是综合型案例, 通过案例的讨论, 可以把学生学过的所有相关理论串起来, 有很强的实战味道。

(二) 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可以分为老师主导型和学生主导型两种主要形式。1.教师主导型是由教师提供素材, 并主持完成的案例教学。这种方式也可分以下几种形式:其一, 在系统讲授某一原理的过程中, 穿插案例以引导学生思考, 使案例与理论相得益彰。其二, 教师提供案例, 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材料, 由教师主持课堂辩论。教师也可把学生分组, 培养同学间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大局观念和主体意识, 这是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组织形式的有益尝试。2.学生主导型是由老师指出讨论范围, 学生自行搜集案例, 自己主持完成案例教学, 老师做最后点评工作。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经济学课程产学研一体化

(一) 改革体制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 将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产学研教育相结合

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突破产、学、研各自为政的壁垒, 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 将隶属于各个不同管理体系的科技人才和资源进行有机地结合, 从而实现科研产出的最大效应。因此, 推动和促进产学研结合, 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科技人才, 改变“先有成果, 再找企业”的思维模式, 进一步明确应用科研要以市场为导向, 紧盯需求,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机制, 实现产学研的“无缝链接”, 在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例如, 金融专业、国贸专业近年都是热门经济类专业, 无论是在证券、银行等金融市场还是在进出口公司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独立学院可以联系证券、保险公司、进出口公司等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既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解决了企业招聘困难的问题, 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

(二) 建立和完善经济学产学研合作的投资机制

1. 从独立学院学费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实践经费为经济学产学研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独立学院学费比一本院校高, 而经济学相关专业教学中的硬件成本投入却不高, 因而学院应有计划地从培养经费中预留充足的学生实践费用。

2. 应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投资机制: (1) 向社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筹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业的投入、银行的贷款、金融机构的支持外, 还有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 (2) 风险投资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对风险投资主体, 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担保等政策来调动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 吸引风险投资资金。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独立学院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 因而独立学院应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入手, 在经济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关键词: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 .

[2]梁燕红.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9) .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篇9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是学生后续学习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等专业课的基础, 也是学生继续攻读经济类硕士、博士学位的必考课。毋庸置疑, 扎实的西方经济基础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 而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影响理论基础的学习, 而且影响学生对经济现象洞察力的提高及未来进一步的深造。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逻辑体系严密、数学模型众多、理论思维抽象的学科, 如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 学生会感到晦涩难懂, 学习缺乏积极性, 加之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特性, 更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创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与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

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产物, 由于办学时间短, 教学体系尚未成熟, 以及教学对象的独特性, 致使教学质量差, 教学发展缓慢, 在教学模式的转变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 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特性

(1) 基础薄弱, 自我管理能力差。独立学院近年高考录取线低于二本40分。从客观上看,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 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包含大量数学模型与公式推导, 虽然学生已学习高等数学, 但基础不扎实导致无法准确掌握西方经济学中的数理推导。从主观上看, 大多数学生为被动学习, 学习态度不端正, 目标不明确。虽然部分学生学习刻苦, 但依赖性强,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此外, 大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差, 课前不预习, 课堂不专心, 课后不复习, 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

(2) 家庭条件优越, 自我意识强烈。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为“80”、“90”后, 有着特殊的时代烙印, 且大多为独生子女, 而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 因此在校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受家庭背景与时代因素的影响, 独立学院学生往往自我意识强烈, 与一、二本学生相比, 承受挫折与压力的心理能力弱, 在遵守纪律方面较差, 而且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3) 人文知识丰富, 偏重于感性认识。由于大多为文科生, 对定量分析不愿深入, 而喜欢定性分析。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学生爱好经济学案例分析, 而对经济学公式推导则存在抵触情绪。因此, 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往往难以掌握, 通过考前突击应付考试, 无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

2. 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满堂灌”, 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听讲、做笔记, 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学习目标狭窄, 缺乏独立思考空间, 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机械记忆应付考试, 教学过程变成教师的“独角戏”。

(2) 重理论, 轻应用。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主要以数学模型阐述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若脱离实际, 则会使教学内容枯燥, 课堂气氛不活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多数教师注重数学公式推导, 偏重理论讲解, 结果导致学生虽掌握了模型推导却无法真正明白经济学含义, 无法提升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 考核方式单一。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虽大都实现了平时和期末成绩的“三七开”, 但考核重点有偏差, 日常考勤、课堂提问是平时成绩主要来源, 期末试卷主要以概念、理论、计算考核为主, 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考查, 更有甚者, 有些教师考评学生平时成绩毫无根据, 完全凭感觉给分, 致使成绩有失客观与公正性, 这也是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原因之一。

此外, 很多独立学院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普遍存在一味移植母体高校教学方法的现象, 大多数都没有试题库, 教师出题随意性较大, 甚至部分教师都无权出题, 授课重点不突出。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运用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在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中, 以学生为中心, 运用灵活、直观的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主要优点有教学环境开放性、教学过程合作性、师生地位平等性。

1. 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运用经济事例将学生放置于特定经济情景中加以恰当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繁杂的经济学理论回归具体的经济现实。如讲授弹性理论时, 通过对“谷贱伤农”、“薄利多销”等的解释加深学生对弹性的认识。再如“机会成本”, 单纯按课本定义, 学生不易理解, 若让学生计算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则更易接受。

西方经济学与当代经济形势联系十分紧密, 案例资料较丰富, 如股市、房市、利率、通货膨胀、失业等热点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无论选择何种案例都要突出其实用性、时效性、启发性与典型性。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时, 可列举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 中国2008-2009年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 分析此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关注每年或每季度国家发布的GDP、CPI、PPI等数据, 要求学生分析国家出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针对国家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启发学生去分析宏观市场动态。

在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理论讲授、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教师点评五个步骤, 通过案例教学打破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之一, 由教师提供讨论话题或由教师提供讨论范围, 学生确定话题, 主要有即兴讨论、辩论讨论与分组讨论。

(1) 即兴讨论是教师提出一个既紧扣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的讨论。例如, 让学生分析商场中高档品为什么会大幅频繁降价, 超市中生活必需品却很少降价;非春运期的火车票适度降价能否增加客运收入等问题来掌握弹性理论。在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分析为什么初恋总是难忘的;为什么员工在刚工作时干劲大, 而几年后却意志消沉等现象。讲到寡头市场时, 让学生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企业的服务及产品进行比较, 深刻了解寡头市场的特点。

(2) 辩论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设定可辩性高的辩题, 让学生经过思考、争论参与教学, 认知理论, 将抽象理论具体化。辩题选择应体现综合性、可变性、时代感强的特征。例如, 政府对垄断行业是否应管制, 该辩题涉及知识点多, 如垄断含义、政府管制、技术进步、消费者权益等, 通过该辩题, 可将众多分散的经济学原理糅杂在一起。再如, 经济学界争论已久的供需关系, 究竟是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创造供给。对目前众说纷纭的房价问题, 亦可设辩题, 如政府能否将房价控制合理水平。类似辩题的设置, 不仅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而且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与关注时事的热情。

(3) 分小组讨论, 即将教学班的学生划分为每组人数相当的小组,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讨论主题,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遇到问题, 教师不要发表意见, 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竞争合作意识。

3. 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设具体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模拟实战掌握理论知识。如, 讲授均衡价格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消费者和产品供给者。消费者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则想办法压低价格, 而产品供给者则通过产品展示、广告宣传等方式以高价销售更多商品, 通过买卖双方博弈最终达成交易。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 让学生体会成本—收益原则及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进而掌握价格杠杆对市场的调节作用。

同时, 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讲授, 教师选出部分容易理解且非重点部分交给学生讲授, 如, 弹性理论中供给价格弹性或关于非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以5—7人的小组为单位, 通过资料查询、课件制作、讲授演练等一系列活动完成任务, 教师根据讲授情况对各小组进行点评。通过该方式, 让学生体验做教师的感觉,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4. 考核方式创新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 考核内容既包括学生对概念、理论的掌握程度, 也包括学生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平时考核除了出勤率与平时作业外, 还要将课堂互动情况、对经济现象评析等方面纳入总成绩中。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由原来的“三七开”转为“四六开”或“五五开”, 以此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此外, 还可采取对比式教学、图表教学、社会调查、实验教学等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改善目前教学质量。

四、小结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独立学院授课对象的独特性, 要求授课过程中有必要实行参与式教学, 但该模式的具体实践对独立学院的师生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基于对参与式教学内涵的掌握, 正确引入热点经济现象, 设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 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与热情;作为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使外部的教学活动逐步内化,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不断获得知识,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通过参与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改善学生被动听课状态,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霞, 谭谦章.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与效果评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9) .

[2]张富田.地方性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互动式教学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 2012 (4) .

[3]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 2012 (2下) .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篇10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关键在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 高等教育体制的宏观层面包括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其中办学体制决定和影响着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 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式。因此我们重点研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并从经济学视角去解读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 旨在探索一条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二、概念的界定

要对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必须界定清楚几个相关的概念。

办学体制是一个国家对设置其教育机构的主要制度安排, 规定教育机构可以由哪些组织或个人来举办。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指哪些社会主体可以办学设立教育机构, 二是指不同的社会主体举办的教育机构所构成的整个教育体系。简单讲就是由谁来举办, 由政府来举办还是社会力量办学;怎样办, 每所学校的办学行为是怎样的。办学体制的核心问题是举办权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主要有单一的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介于两者之间混合形式的办学体制。单一的办学体制, 一般是教育的举办权掌握在政府手里, 办多少学校, 办什么样的学校, 所需资金绝大部分由政府支出。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是教育的举办权一般分散于地方政府和社会之中, 地方政府和社会根据需要和自身条件兴办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意味着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体制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渠道。 (1) 长期以来单一的办学体制严重束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与举办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不同办学主体关系所构成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规范讲是有关举办或创立高等教育机构的主体结构形态及其相应制度规范的总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规范谁有权举办高等教育机构;二是有权举办高等教育机构的主体是政府单一的形态还是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均举办的多元化形态;三是有关高等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和投资者、办学者、行政管理者 (中央和省级政府) 责权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规范, 旨在形成行政管理者宏观管理, 举办者和投资者投资办学, 办学者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2)

三、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独立学院办学体制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 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发生变革, 必然要求教育体制也随之而变化, 与之相适应。我国办学体制的改革发端于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但根本上是源于经济体制改革。

1.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过程。

建国以后, 1979年以前,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下, 实行的是一元办学体制, 即政府是唯一的办学主体, 政府集举办者、投资者、管理者于一身, 包揽社会的一切办学权力。高等教育的投资渠道、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与就业等全部由政府统一规定和安排。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办学的权力或者独立办学的权力。在当时的社会制度环境下, 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人才的需要, 不可能由私人高等教育来提供, 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允许私人高等教育存在的。这种单一的办学体制适应当时高度计划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教育管理体制, 在当时各种资源非常短缺的情况下, 使得政府能够统筹安排和发展教育, 对促进我国教育的起步和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979年以后, 我国着手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 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高等教育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多元化办学体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顺应这种趋势, 独立学院办学体制形成。

2. 独立学院办学体制创新的典型模式。

(1) 公办高校+民营企业。这种办学体制是普通高校与民营企业合作创办的独立学院。普通高校负责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申办, 并具体负责教学和管理, 民营企业负责投资建设, 双方共同运作, 共同按比例分享运营收益。这种体制完全符合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利用公立高等教育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精神。其优势在于能够利用公立高校的无形资产和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联合办学, 有利于充分发挥民营机制的办学活力。其不足在于政府参与和扶持的力度相对较弱, 民营资本的的投资总量和规模有限, 投资力度和投资能力相对不足。目前全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均采取这种办学体制, 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等等。

(2) 公办高校+政府+企业。普通公办高校在地方政府的经费和政策扶持下, 联合民营企业或其他性质的企业组建混合所有制的独立学院。这种体制既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投入, 也有母体高校和企业的直接投入, 集中了多方的力量, 总体投入大, 启动快, 势头迅猛, 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这种体制典型的案例就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它由浙江大学投入优质品牌、教学和管理力量以及资本金、杭州市政府投入资本金和相关扶持政策、浙江电信实业集团公司投入资本金组建而成, 办学经费充足, 容易迅速做大做强, 政府不要求投资回报, 浙大不收取管理费。因此这种体制投资大, 投资回报压力小,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更足。

(3) 公办高校+异地政府。普通公办高校在非学校所在地与异地政府合作举办独立学院或分校。这种办学体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北师大珠海分校, 北师大投入无形资产、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并负责学校的全部运营管理, 珠海市政府行政划拨土地, 并且允许学校用行政划拨土地向银行贷款。珠海市政府不参与学校的管理, 甚至不要求直接的投资回报, 但在办学实践中, 珠海市不投入经常性教育经费, 由北师大珠海分校以民营机制自筹经费独立办学, 是一种国有民营的独立学院。

(4) 国内高校+国外高校。这实际是一种中外合作办学体制。双方共同承担教学管理工作, 外方主要提供有特色的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师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学历资格证书等, 也有提供资金设备的合作。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分校、上海大学悉尼工商管理学院等等。这种体制实现了东西方教育和文化闻名的融合, 适应了教育全球化的趋势, 这种优势是其它办学体制所不具备的。 (3)

各种办学体制之间是一种优势互补和整合, 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3. 从经济学视角解读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

(1) 独立学院办学体制创新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一是资源和资源配置。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 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 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 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 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是指根据社会需求, 组织物资资料、设备、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合理与否, 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 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 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 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 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 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二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人类社会目前为止, 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计划方式, 一种是市场方式。以计划方式为主配置资源是计划经济, 以市场方式为主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从理论上来讲, 无论是计划方式还是市场方式, 都力图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以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指的是主要依靠计划的形式, 依靠计划机制的力量来配置资源, 调节经济运行。计划方式配置资源的前提是政府主导经济的运行。一个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全部由政府来决定。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 它的生存与发展完全取决于是否符合国家计划的需要, 和企业自身的盈亏没有任何关系。计划方式配置资源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 在短期内需要集中社会有限的资源来进行经济建设的国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证明靠计划方式来调节资源配置是缺乏效率的。这种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所有人的工资都由政府来规定, 收入的多少和付出劳动的多少以及效率的高低没有关系。不存在竞争, 没有破产倒闭, 没有失业, 没有创新, 没有激励。靠计划方式来配置资源从国家角度讲不可能了解经济领域的所有信息;对于集体来讲盈利和亏损是同样的结果, 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积极性;对个人来讲付出劳动的多与少是同样的结果, 缺乏工作的积极性。时间证明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是缺乏效率的。

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是指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调节经济运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前提是市场中市场体系完备, 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经营者,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一个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全部由市场来决定。市场价格引导厂商作出生产决策, 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 取决于自身在市场领域中的竞争实力, 市场主体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经济活动目标。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由于企业的盈亏直接决定企业在市场领域中去留, 因此激励经营者按照市场价格信号尽可能高效率的配置资源, 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实践证明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具有较高的效率。但是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也有其局限性, 在某些领域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 比如公共产品领域。

三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市场方式。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决定一个社会的教育体制。一种经济体制的确定旨在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尽可能地实现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在于对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社会资源实现有效的配置。经济体制对教育体制的规定性在于经济体制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教育体制改革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才能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产生和发展来看,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计划方式, 一种是市场方式。建国以后到1992年以前, 主要采用计划方式。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格按计划来进行。高校的工作全部按照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行事, 这种高度集权、封闭、统一的体制大大制约了高校之间的竞争和教育领域资源的有效配置, 严重束缚了高校的发展。1992年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采用市场方式来配置, 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这种自主、开放的体制使得高等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办学效益大大提高。就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来看, 采用市场方式配置资源, 其结果是高效率, 因此,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无疑应该选择市场方式。而且, 需要说明的是, 并不是说采用市场方式调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就不可以有计划的成分, 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 计划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应该把计划视为是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部分。独立学院办学体制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办学体制, 完全依靠市场来谋求发展, 成功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2) 独立学院办学体制创新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制度变迁。

一是制度与制度变迁。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 或者更正式地说, 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 (4) 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约束和激励, 引导人们的正确行为、约束不当行为、激励进步行为, 它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的价值折射, 同时它通过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因此, 制度必须随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变迁和创新, 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否则, 陈旧的制度将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和人类思想的桎梏。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的创立、变更及随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5) 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原有或现有制度的改进, 这种改进是针对不符合实际变化的情况而进行制度完善;二是新制度替代旧制度;三是创新一个原先没有任何基础的新制度, 即制度创新。一项新制度由于成本问题不是总能被创新和采纳, 只有当新的制度能给创新者带来更多的利益时, 创新才有可能。

二是制度变迁的类型。制度变迁可以从多角度分类, 典型的划分是将其分为两种, 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自上而下的, 是国家或集团主导的制度变迁, 由政府或法律由上而下强行引入并推行的制度变化。诱致性制度变迁是自下而上的, 是指人们为争取获利机会自发倡导和组织实施对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 创造新的制度排, 是人们在追求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微观个体, 由微观个体发动的制度变迁一开始是局部的, 由个体创新, 然后逐步推广、流行并最终被社会所普遍采用。

三是独立学院办学体制是对原有办学体制的制度创新。独立学院办学体制作为一种派生制度, 是在原有办学体制基础上产生的, 这种体制既是对原办学体制的改进, 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不足, 体现出自身的合理性和效率优势, 属于典型的原办学体制的帕累托改进。独立学院办学体制这种制度创新是在新形势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这种制度创新就是要改变原有旧体制的路径依赖, 通过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 改变低效率的旧制度, 保持制度变迁的高效率。变迁的目的在于走出办学的困境,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公办高校通过创建独立学院, 引入了市场机制, 使其自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提高了办学效益。独立学院办学体制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单一办学、政府单一投入的格局, 进一步丰富了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内容。

四、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 独立学院经历了短短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到2010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3所, 在校生人数260万人, 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6) 独立学院办学体制创新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制度变迁。独立学院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有效整合了高等教育资源, 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因此, 不断创新办学体制, 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摘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关键在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文章以独立学院为例, 从经济学角度解读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独立学院办学体制创新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独立学院办学体制创新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制度变迁。不断创新办学体制, 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创新

注释

1http://wenwen.soso.com/z/q201741164.htm

2刘铁.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8-46

3许为民.独立学院的发展和运行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31-33

4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 1991:225

5李玲娥.关于制度变迁观点的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 2000, (1) :141-143

上一篇:事业单位何去何从下一篇:污水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