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财政学(通用8篇)
独立学院财政学 篇1
一、独立学院《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 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种基本手段,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 财政、金融的方针政策就会相应发生变化, 所以《财政与金融》课程内容与国家经济形势紧密相连,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财政与金融》作为各类财经类院校财经会计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 在教会学生财政领域、金融领域基本知识的同时, 可锻炼其对于经济形势变化的敏锐性, 学会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使用的条件及效果, 并与自身专业及实践联系起来, 从而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宏观经济管理专门人才打下坚固的基础。
其次, 就独立学院而言, 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还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 相较于国内本科教学在专业建设及课程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熟经验来说, 独立学院在教学的诸多方面尚需探讨、研究。且独立学院学生是由本科三批中录取的, 他们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社会能力较强, 重视社会实践, 善于利用社会资源, 普遍头脑灵活, 善于走出校园, 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 社会适应性较强,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按照一本二本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 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 必须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探索适合其学习和接受的《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
从总体上看, 国内外研究《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成果还不是很多, 尚没有对于独立学院财经类专业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先例, 所以现在开展这项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具体思路
(一) 教学内容的创新
1、根据独立学院培养本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应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 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 从目前情况来看, 国内的《财政与金融》教材可分为适用于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和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 本科院校的教材 (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现代财政与金融教程》) 理论非常丰富完善, 但是比较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而高职高专适用的教材 (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财政与金融》) 在实践环节设计和内容编排上很有特色, 不过理论介绍相对薄弱, 相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 这些都不是最合适的, 最好是能够寻找到皆有两者特色的教材, 必要时可以组织优秀教师自行编写一本。
2、在讲授具体课程时, 应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对内容做出详略安排, 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并为之服务。比如会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有志于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那么财政部分关于税收的内容就是一个重点, 除了应介绍常规性的基础知识以外, 还应当对此进行补充和加深, 将理论、习题、真题以及实践结合起来;再如金融部分可以开辟一个理财专题, 督促学生将课本知识、专业以及社会热点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3、要做到以上两点, 还必须合理安排学时, 和目前的教学大纲比较, 改变全部是理论课时的的安排, 将一部分理论课改为实践课, 实行理论课和实践课交叉, 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 教学方法的创新
1、强化案例教学。《财政与金融》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 若单一的介绍理论知识, 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走神, 失去学习兴趣, 所以有必要在理论知识介绍的同时穿插各种案例。不但是要多实行案例教学, 而且还要有选择性的引入案例, 最好是日常化又能切合知识点的案例, 这样, 学生能够提高参与度, 身临其境地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 加深理解。如探讨财政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之一, 市场失灵这一现象时, 指出当前市场失灵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宏观层面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对于这一点, 学生都能够感同身受, 所以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看法, 以及一些解决方案。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经济事件中自己分析原因, 提炼经验和总结对策。
2、引入项目教学。项目教学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小组, 深入实际,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学习应用已有的知识, 在实践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 让学生更熟悉财政金融领域的一些实际操作:如BOT的实际操作运行、养老保险的缴纳及享受、国债的发行和认购、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股票交易所的交易过程等。实践出真知, 通过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国家的财政和金融领域运行状况, 理解国家出台的财政金融政策意图。
3、尝试情景模拟教学。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创设课堂学习情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 让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例如, 在金融市场的证券流通市场教学过程中, 在简要介绍证券交易所基本证券交易程序, 结合给出上市公司的年报等资料和K线图资料后,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 各司其职, 开展模拟证券交易, 使学生如置身于交易所现场, 感受到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各个环节和所应注意的事项, 既历练了技能, 又增强了综合素质, 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增加学习的兴趣。比仅仅上课时老师枯燥的介绍要生动得多。若软硬件设施许可, 还可以在网上的模拟汇市中, 做一次实际的炒汇, 熟悉流程, 同时如果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大家相互帮助, 一起解决, 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情景教学, 让学生提高参与的兴趣, 启发思维, 激发独创性。
(三) 教学手段的创新
国外研究曾表明, 学习成果中有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所以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形象、生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除了课堂多媒体教学, 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方便师生间在课后的交流, 如课件共享、答疑等。这样, 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并巩固教学效果。
(四) 考核方法的创新
第一, 可以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 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要仅仅在追逐最后一张成绩表。平时考核可采取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章节的内容结合财政和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给学生布置思考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 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
第二, 开展知识竞赛。如每年3月我国的两会, 反映了国家的预算、决算, 还有财政政策的重点实施领域, 可开展一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比赛, 就其中一个热点问题进行介绍, 探讨国家提出相应对策的背景, 原因并预测效果、比赛成果可以PPT的形式表示出来。
第三, 对期末考试的形式作出调整。期末考试除开笔试, 还可以采取口试的形式, 但需花费较多的时间。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出题, 做出题签, 学生逐一进行口试, 这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同时还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创新, 应能较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更好地使学生具备各项素质和能力, 契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求。
摘要:为提高学生对国家财政与金融政策的理解, 同时训练其应用能力, 应针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开设的《财政与金融》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具体创新可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法四个方面着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 应能使独立学院的会计类学生受益匪浅。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政与金融,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林晓婵, 张永丹, 王庄严.独立学院金融本科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09) :68-69.
[2]陈代娣, 樊华, 桂庆军.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6) :81-82.
[3]钟世洪, 边俊杰.经济学教改的相关问题[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07) :158-159.
独立学院危机研究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寝室;文化危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82-01
寝室是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场所,也是其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实践基地。随着现代寝室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很多活动都是以寝室为单位。所以,寝室文化环境的好坏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寝室文化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要正视危机、了解并解决危机。时刻关注学生寝室文化的变化,帮助并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环境,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寝室文化危机”的界定
寝室文化是学生在寝室生活、学习以及其他活动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而寝室文化危机则是学生在寝室生活、学习和其他活动中表现出的矛盾和问题,使寝室文化环境陷入一种“危机”的状况。
二、独立学院寝室文化危机的表现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年发展起来的,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母体的教育优势,采用民办教育机制运作的普通高等学校。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各方面的管理体系还不尽完善,在其运作的过程中有较多的危机表现出来,寝室文化危机便是其中之一。大学生们刚进入大学,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很感兴趣。尤其是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感觉一下子从以前的高中学习压力中释放出来。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因为是自身的自律性较差,是寝室文化危机丛丛。很多学生在周末的时候都是睡到中午起来的,早饭都没有吃。经常这样,不仅自身形成的懒散的习惯而且也不利于身体健康。有些男生把寝室当成游戏厅,天天打游戏,不知白天黑夜。有些女生则把寝室当成电影院,天天看视频。加之,有些寝室室友之间有些矛盾。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寝室本应该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地方,就应该像“家”一样温馨。而很多学生把寝室弄得“乌烟瘴气”,这使的学生就更容易堕落,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独立学院寝室文化危机出现的原因
(一)学生的自控能力弱。
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控制自己的能力较弱,在上大学以前是家长和老师督促他们学习。但是进入大学以后,远离家长加之老师的管教不如以前的严格,他们渐渐地就形成自身懒散的习惯。在寝室内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代替是上网、打游戏、聊天或者其他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在家里做的家务较少,所以即便到了大学很多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还是较差。有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都有父母呵护着。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同寝室室友之间不知道如何相处,这使得很多寝室关系紧张。一些学生的寝室又脏又乱,东西随便摆放,脏乱不堪。学生们在“乱七八糟”的寝室文化环境中就更容易放荡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寝室的文化危机就会越来越加重了。
(二)学校教育和宿舍管理上的欠缺。
由于独立学院的管理体系上还不是相尽的完善以及后勤宿舍管理上的一些缺陷,学校缺乏对学生寝室文化的教育与相关指导。很多学生只知道寝室是休息的地方,却不知道如何把寝室建设成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家园。高校的工作部门偏重视寝室制度与纪律的管理,后勤宿舍管理部门偏重视宿舍内基础设施的管理,如空调、热水器等。与此同时,现代很多高校的寝室归属于独立财务核算的后勤集团管理,更多的是考虑到经济效益,对寝室的空间和布局不尽合理,缺乏寝室的文化建设。这样,使寝室的文化危机容易出现。
四、解决独立学院寝室文化危机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独立学院的寝室文化建设。
解决独立学院的寝室文化危机,我们必须要加强独立学院的寝室文化建設。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以其特有的文化和氛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加强寝室的文化建设,有助于寝室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与气息,更加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自身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会感染着寝室内其他同学的行为。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互相帮助与影响,也使得整个寝室的文化环境得到整体的提升。
(二)加强学校宿舍的后勤监管力度健全规章制度。
独立学院应该加强后勤宿管部门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力度,不定期的检查学生宿舍的卫生以及一些基础设备。如建立寝室文化环境评比制度,学生的寝室文化氛围计入个人的综合测评。督促学生形成自觉打扫寝室卫生,东西摆放整齐等其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良好的寝室环境下,学生会更加用心去营造温馨的寝室文化气息。
(三)加强学校对学生寝室文化的教育和相关知识的引导。
独立学院应大力加大对学生寝室文化知识的教育与引导,积极开展寝室文化相关的讲座与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力度,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相互关注。如班主任老师的定期走访学生宿舍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最近生活和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宿舍内部的一些问题。当老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生的问题并与学生沟通和解决,这不仅使师生关系不断深化而且使得学生内心问题的压力得到释放。及时的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寝室关系,增强寝室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这样从学生自身和寝室环境各方面的改善和提高,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环境,从而降低寝室文化危机。
参考文献:
[1]杨一鸣.独立学院寝室文化建设对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新西部,2010(17)。
[2]姚福清,兰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01)。
独立学院财政学 篇3
一、独立学院发展定位
1、政策使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4年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年5月, 国发 [2014] 1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 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 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5年工作要点中也指出:“按照“试点推动, 示范引领, 产教融合, 制度创新”的工作思路, 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322个省份已启动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工作, 多省份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推动高校转型改革。
2、独立学院生源特点
依据招生政策, 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是独立划出的, 针对入学成绩较低的学生。但独立学院的学生除了具有和一本、二本生共同的特点外, 还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家庭条件优越; 独生子女居多; 城镇户口居多; 动手能力较强等。独立学院的学生是整个大学生群体当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个群体, 综合上述特点独立学院应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大学。
3、独立学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
同普通大学相比, 独立学院在应试教育方面并没显著优势, 但在实用教育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优势, 这就要求独立学院首先要有长远规划, 对当地经济运作模式, 发展优势, 支柱产业等有一定的深入研究, 结合本校办学特点, 设置相关专业和学科, 确保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据此, 独立学院发展定位为应用技术型是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的, 应用技术型定位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理性选择。
二、独立学院发展规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年) 》中指出: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4独立学院要实现转型发展, 一定要明确办学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一是要深入校地合作, 服务地方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二是加快产教融合, 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兼职教师聘用、经费管理等。三是改变传统专业设置追求数量的倾向, 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 提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四是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 建立校企一体, 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五是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 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六是改革教师聘任制度与评价办法, 绩效考核、职务 ( 职称) 评聘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三、独立学院发展出路
2008年4月, 教育部施行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 以下简称《办法》) , 要求在《办法》施行前设立的独立学院, 自办法施行之日起的5年内, 按照《办法》调整充实办学条件。《办法》的实施为推进现有独立学院规范发展指出合理的路径, 促进独立学院规范办学体制, 指导现有独立学院向高水平独立学院发展。据此, 《办法》是肯定独立学院这种办学模式存在的, 且自《办法》实施以来, 多数学校仍继续举办独立学院。但同时, 自2008年《办法》施行以来, 教育部网站公示显示, 每年都有部分学校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 选择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2011年转设12所, 2012年转设6所, 2013年转设10所, 2014年转设8所, 今年转设8所, 截至目前数据来看, 已有44所独立学院完成转设。
据近几年数据来看, 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选择了转设, 但并不意味着独立学院只有转设这一条路径可走。根据《办法》,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民办教育处领导在全国独立学院第九次峰会上指出, 独立学院还可以选择回归、转公、联合、调整之路。这里所说的回归是指独立学院可以选择回归母体, 并入母体公办学校; 转公是指独立学院可以与政府合作转为公办学校; 联合即是指与一些其它的民办、公办的高校合并发展壮大; 也可调整成为其它层次的学校。独立学院在规划发展上是可以走科学的, 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的。
但无论如何, 独立学院只能在《办法》的指导下规范办学, 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和保障学校举办者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独立学院发展应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 融入国家新战略, 以“明定位, 强内涵, 求发展, 重实践, 提质量, 创特色”为新形势下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静, 张敏.处于专设与转型中的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8 (8)
独立学院财政学 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各个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也更加关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提高辅导员进入的门槛, 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 规范辅导员工作, 关注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提出打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如今, 各个高校在招聘辅导员中, 已经从学历、职称等方面提高, 如将本科提高到硕士甚至是博士学历。但这并没有使辅导员的组织承诺也提高。高校辅导员流动大, 大部分辅导员将这看成是一个临时工作或者跳板, 并没有当作职业来看待, 因此他们对辅导员这一岗位并没有像高校专职教师那样有着较高的组织承诺。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研究的意义
独立学院作为新型的办学机制的产物, 采用的是参考企业的做法, 使用聘任制, 与公办学校的编制性质完全不一样, 教职工的流动更大。学校发展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而稳定教师队伍, 我们就必须关注教师的组织承诺。专业教师受到重视毋庸置疑, 而辅导员的身份却较为尴尬, 所谓“双重身份”, 其实经常被认为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干部。特别是在独立学院中, 辅导员更是“无所不能”, 随叫随到, 多头领导, 被任何部门考核, 辅导员的流动比专业教师都要高得多。作为独立学院管理者, 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辅导员组织承诺的水平状况, 了解辅导员组织承诺, 有的放矢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 才能激发辅导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更好地为独立学院服务。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1、调查问卷的制定和调查对象
本文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结合独立学院特有的学校属性、人事体制和辅导员工作的一些特殊性, 经过对部分辅导员的访谈, 征求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意见, 反复对以往使用过的调查问卷进行修改调整, 最终制定出《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调查表》。本次调查对象是选取了广州市六所独立学院的部分辅导员。
2、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法和相关的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具体使用的SPSS软件的数据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问卷的信度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四、调查结果
本文所调查的几所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总体平均水平处于中等。其中, 感情承诺均值最高为25.5561, 其次分别是规范承诺、理想承诺、经济承诺, 机会承诺。其中, 感情承诺、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是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承诺水平较高。而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的承诺水平都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承诺水平较低。
经过研究, 本文得出结论: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情感承诺水平最高, 其次分别是规范承诺、理想承诺, 经济承诺、机会承诺, 其中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水平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不同性别、年龄、行政职务的辅导员在感情承诺上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婚姻状态、学历、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的辅导员在机会承诺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职称的辅导员在理想承诺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职称、岗位属性、行政职务的辅导员在经济承诺上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中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在规范承诺上无显著差异。
五、提高独立学院辅导员组织承诺的对策
1、学校重视, 增强辅导员的组织支持感, 管理辅导员队伍“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学生至上”等口号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宗旨, 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情辅导员都必须管必须做, 辅导员似乎已经失去“自我”, 没有自己的生活, 为了学生而活。辅导员的组织支持感从何而来?这要求学校在建设和管理辅导员队伍时运用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就要求学校从自己学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 熟悉和落实各种有关规定政策, 为辅导员营造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提供进修、晋升、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对辅导员的付出给予肯定, 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辅导员实现个人价值和满足对理想的需求, 让辅导员将个人的发展融合到学校的发展中, 增强辅导员对学校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提高辅导员的组织承诺水平。
2、尊重和正确定位辅导员, 明确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分工, 切实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政策。
“辅导员到底是谁?”, “学生的消防员、保姆、心理咨询师、人生启明灯?各行政部门的秘书?教学工作者?社团指导老师?就业指导师?党务秘书?”, 可见辅导员起早贪黑, 事务繁杂, 几乎大家都认为一切跟学生有关的工作就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的身份不清晰, 职责分工不明确, 这将会导致辅导员发展出路单一与职业化发展不兼容、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尴尬等突出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重新明确定义了辅导员的身份和工作职责, 只有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才能让辅导员、学生、各部门人员正确定位辅导员, 尊重辅导员工作, 让辅导员在学校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 建立有效的晋升制度, 保持辅导员的校内流动。独立学院的晋升机制也得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制度, 摒弃传统行政模式的人事管理以资质为依据, 根据辅导员个人的考评情况和个人意向、条件, 结合工作需要有序地安排换岗、轮岗或者转岗, 鼓励辅导员参加学校领导干部的竞聘, 为辅导员的晋升给予有力的支持, 增强辅导员对学校的认可度, 提高辅导员的组织承诺水平。
(2) 保障辅导员的工资待遇, 采取报酬激励。首先, 学校应该先解决辅导员的收入问题, 物质有保障, 才能无后顾之忧。其次, 除了现有工资体系之外, 必须采用配套的有效的报酬激励手段。对于辅导员的报酬激励可以与考评体制相结合, 例如:如果在每年的考评中是优秀, 除了年底奖金外, 从次年1月份开始在工资普调的基础上提升10%;如果考评是良好, 则提升5%;如果考评是称职, 工资只是普调;相反, 如果工资提升的辅导员, 在本年年底考评中如果考评不称职则连续2年停止工资提升等等。每个学校都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工资体系、考评体系和激励措施, 从经济、机会、规范方面提高辅导员组织承诺水平。
(3) 职称评定。根据国家出台的文件, 辅导员的职称可以走三条路, 一是走专业教师的路线,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二是走研究员路线, 初级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三是走政工路线, 助理政工师———政工师———高级政工师———正高级政工师。辅导员的职称就是专业技术能力的凭证, 也与工资待遇息息相关, 学校应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为辅导员争取。而作为国家和政府, 除了要公平对待公办学校和独立学院外, 还需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专门设定职称系列, 单独对辅导员进行评定, 这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尊重和认同, 也是为辅导员的出路提供了机会, 辅导员的组织承诺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4) 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考核体系。以辅导员任职资格为依据, 制订系统的评估指标, 并根据分工确定各辅导员的考核核心指标。同时, 要采用360度评估, 考评主体应该涵盖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部门、同事等, 每个部门或者同事对辅导员的考评分值所占比例也应该根据这些关系紧密程度和了解程度有所不同, 可以每个学期一次或者每个季度、工作完成的每一个阶段为一个周期进行考评。科学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得辅导员的付出得到应得的回报, 工作得到客观公平的肯定, 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成就感的需求得到满足, 组织承诺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4、建立培训进修机制, 提升专业技能, 促进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应该为辅导员有更多的出路创造条件, 关心辅导员的场员发展, 有计划定向培养, 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 提高辅导员组织承诺水平, 才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 分类、分层次、多样式培训, 形成长效培训机制。各省市或者各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工作涵盖的不同工作内容进行分类培训, 如:心理辅导专业培训、职业发展教育培训、日常事务管理培训、奖助贷的培训等, 创造条件选派辅导员参加各种级别的进修和外出考察, 针对性提高不同职业岗位的辅导员的专业技能。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体现人文关怀。
本研究反映出, 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辅导员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年轻的辅导员需要的是一个施展自己的机会, 年长的辅导员需要的是更高的自我实现, 处于经济压力较大的辅导员需要的是比较充裕的物质基础等等。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应该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观的宣传, 让辅导员认可学校, 引起共鸣, 愿意与学校一起创造美好的愿景。同时, 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 加大力度对辅导员队伍的软硬件建设, 注重辅导员的自我提升和发展, 让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辅导员也有发展, 这样将会极大提高辅导员的组织承诺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旻霄, 崔运坤.高校体育教师组织承诺、工作倦怠现状及其关系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 2011, 33 (6) :128-133.
[2]王璐, 王沁.SPSS统计分析基础、应用与实践精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4:89-129.
[3]许绍康.教师组织承诺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 2009, 32 (3) :745-747.
[4]陈馨.新时期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讨[A].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3, 26 (12) :160-161.
[5]华燕敏.新时期高校激励机制构建的思考和探索[A].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1, 10 (5) :82-85.
[6]孙建, 孙宏伟, 胡青, 黄立军.高校教师组织承诺问卷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 2010, 25 (109) :337-341.
独立学院财政学 篇5
独立学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 专职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得以发展的核心要素, 而激励则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高校教师激励研究方面, 学者李爱霞[1]、张宁[2]、王军[3]、丁慧和屠国元[4]分析了经典激励理论, 如双因素理论、激励过程理论、强化论及期望论等在民办高校教师激励中的应用, 并对关键激励要素进行了梳理。随着独立学院发展及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 传统激励方式已不能满足专职教师日益复杂的物质及精神需求。秦立栓等[5]基于知识创新和创新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认为高校教师需求满足程度主要由薪酬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制度、工作设置、组织创新及发展环境等因素决定。上述研究表明, 满足教师基本需求是激励的根本出发点, 也是高等院校激励机制的核心。除少数学者 (刘劲飞[6];张杰[7]) 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外, 其他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激励内容、激励制度设计及影响激励效果的宏观环境因素方面, 对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激励机制的完善还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识别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关键要素,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分析各要素与教师激励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独立学院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供理论借鉴。
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的关键要素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专职教师激励的关键要素及作用机制, 有助于促进学校管理者针对性地制订教师激励政策, 吸引优质人才参与到独立学院的办学过程中。依据过程型激励理论, 构建既能保障专职教师基本工作、生活;又有助于促进教师及教学团队成长的激励体系, 是独立学院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关键。
将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要素划分为基本激励、组织归属感及学习与成长三类, 构建潜在变量及其观测变量 (如表1) 。
其中, 教学和科研仍是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核心任务, 应作为激励的基本要素纳入激励体系;在教学及其他工作中与上级、同事及学生形成的非正式关系是衡量教师组织归属感的重要指标;职称及职务晋升、在职培训机会的取得是独立学院教师在较高层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必要条件。上述要素对工作意愿的强Á化、个人成长及团队凝聚力、业务能力将产生不同影响。
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问卷调研
(1) 问卷设计及调研
本文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搜集分析数据, 题项如下:基本激励因素设计考核制度、薪酬体系、学校公共硬件环境、科研激励等7个题项;将专职教师个人成长激励因素划分为晋升机制、培训学习两个题项;而激励氛围则通过考察教师同上下级、学生及其他人员关系等可观测变量进行度量。对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效果的测量主要采用工作意愿满意度及团队成长两个可观测变量。首先选择KDGX学院部分专职教师填写了初始问卷, 依据填写效果对初始问卷相关题项进行修改后再进行更广范围发放。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10份, 回收有效问卷80份, 有效回收率为72.7%。
(2) 信度及效度检验
采用系数法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可得整体问卷的Cronbach系数值0.73, 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结构效度进行检验, 可得KMO球形检验值为0.829, 适合作因子分析。
2.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对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将基本需求激励、专职教师归属感、专职教师学习与成长三变量作为自变量 (潜在变量) , 对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要素与其激励效果间的作用将产生一定影响, 借助SEM的方法构建观测变量间及潜在变量间的测度模型及路径模型, 采用AMOS21结构建模软件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在检验中, 利用协方差分析方法, 可得变量间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
变量间路径系数的统计检验如表2所示:
验证性因子分析还得出了模型的适配度, 选择卡方值 (x2) /自由度 (d F) 、RMSEA、CFI作为模型与数据的适配度 (拟合度) 指标 (如表3所示) 。
在整体模型的适配度方面, 卡方值CMIN/DF=1.67, 且在0.05水平上不显著, 无法拒绝模型的原假设, 即上述模型整体数据匹配性较好;在其他适配度标准方面, RMSEA=0.068≤0.080, 其上述适配度指标均在0.05水平上显著。检验所得CFI=0.92大于临界值0.9, 而结果并不显著。综上所述, 可认为模型与数据间具有良好的适配度。
3.结果讨论
结果表明, 学习与成长因素在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中的作用最为明显, 该因素对激励效果作用的路径和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4.408和0.765, 且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基本激励要素对激励效果作用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18, 影响最小。在基本的薪酬体系设计、住房支持、科研及论文奖励等基本激励要素的基础上, 提供较多的学习与成长机会是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中的重中之重。并且, 组织归属感对激励效果作用的路径系数为1.909, 对专职教师激励效果有较强的解释力是不容忽视的激励要素。另外, 基本激励、组织归属感、学习与成长间构建作用路径后, 还检验了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其中组织归属感与学习成长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Correlation为0.237, 即组织归属感对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学习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促进教师学习成长, 也将有助于强化教师的组织归属感。
结论
独立学院专职教师队伍结构、质量还需进一步优化, 将影响独立学院专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核心要素分为基本激励、组织归属感、学习与成长, 研究表明学习与成长对当前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激励最为显著, 在合理设计薪酬体系、完善科研奖励机制的同时, 通过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职称职务晋升, 促使其个人目标与学院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可大大提升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产生明显的自我实现及团队贡献意愿。研究从激励的手段及微观激励出发, 对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的核心工作, 专职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师的骨干力量, 决定着其未来发展的潜力。文章将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关键要素划分为基本激励、组织归属感、学习与成长三类, 以陕西省独立学院为例, 实证检验激励要素与激励效果间关系, 认为组织归属感在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中的作用最为明显。
关键词:陕西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激励要素
参考文献
[1]李爱霞:《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研究》,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8期, 第185-186页。
[2]张宁:《过程型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年第4期, 第147-150页。
[3]王军:《不同激励理论在团队激励中的应用》, 《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9期, 第106-109页。
[4]丁慧、屠国元:《期望价值理论与教师期望效应的激励机制》, 《教育评论》2014年第9期, 第51-53页。
[5]秦立栓等:《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高校激励系统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5期, 第76-79页。
[6]刘劲飞:《陕西省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第17-21页。
独立学院财政学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层次分析法,评价标准,权重,招生
近年来, 我国高考报考人数呈逐年下降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币不断升值, 越来越多的家庭倾向于让子女出国读大学。这加剧了高校间的生源之争。2012年, 山东省本科二批录取招生中, 许多独立学院遭遇了“零投档”。在福建省, 公办本科高校生源爆满, 而独立学院的生源缺口比较大, 需要征求志愿录取和降分录取来完成招生计划。对于没有国家财政拨款的独立学院而言, 生源的多寡决定了其生存或死亡。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 学校的教学过程, 既是教师生产教育服务产品的过程, 又是学生消费教育服务产品的过程。[1]因而学生选择就读哪所独立学院的过程, 实际上是消费者扩展型决策的过程。该类型决策的显著特点是, 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 并对各种备选产品作广泛而深入的评价、比较。评价标准, 是指消费者在选择备选产品时所考虑的产品属性或特征, 这些属性或特征与消费者在购买中所追求的利益、所付出的代价直接相关。[2]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独立学院学生择校的评价标准权重, 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以提高独立学院对生源的吸引力。
独立学院学生择校评价标准权重的层次分析
上世纪70年代, 美国T·L·Saaty教授提出了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其思路首先是先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 其次是根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定量表示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然后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最后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 从而得到最低层 (方案层) 相对于最高层 (目标层) 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 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3]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被国家授予首批“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的浙江K独立学院, 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N大学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课题组在整理高校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和对K独立学院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得到了独立学院学生择校评价标准体系。独立学院学生择校评价标准体系分为3层, 其中, 目标层是独立学院学生择校评价标准A;准则层包括, 独立学院因素B1、母体高校因素B2两项指标;方案层包括师资水平C1在内的7项指标 (C1-C7) 。具体见表1。
(注:2%的机会, 是指浙江省部分独立学院每年可从低年级在籍学生中, 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保送进入母体高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 成为母体高校的在籍学生, 推荐名额为当年在籍同级学生数的2%)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各元素针对上一层次某个元素建立起同一层任意2个元素之间评比的数据矩阵, 如表2所示。
矩阵bij表示相对于Ak而言, Bi和Bj的相对重要性, 通常取1, 2, …, 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 [4]标度的定义如表3所示。
根据表1, A-B判断矩阵, 设A= (bij) 3×3称为目标层判断矩阵;B-C判断矩阵, 设Bs= (Csij) 6×6称为准则层判断矩阵 (s=1, 2, 3) 。任何判断矩阵都应满足bij=1 (i=j, i、j=1, 2, …, n) 。判断矩阵中的指标数值可以根据调研数据、统计资料, 以及专家意见综合权衡后得出。本文中所采用的标度是根据调研数据权衡后得出。课题组向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发放“独立学院学生择校评价标准调查表”800份, 回收780份, 占全部发放调查表的98%。在回收表格中又剔除了填写质量较差的调查表, 最后实际有效调查表为762份, 占全部发调查表的95%。所得出的标度能够反映独立学院学生对择校评价标准的共识。
3.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 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 本层次与之有联系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它可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和特征向量问题, 即对判断矩阵B, 计算满足B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并将特征向量正规化, [5]将正规化后所得到的特征向量W=[W1, W2, Λ, Wn]T作为本层次元素b1, b2, …, bn对于其隶属元素Ak的排序权值。
由于受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判断矩阵很难出现严格一致性的情况。因此, 在得到λmax后, 还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 定义CI= (λmax-n) ÷ (n-1) 。[6]当CI=1时,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λmax-n愈大, C.I.就愈大, 那么,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RI的取值如表4所示。[7]
如果判断矩阵CR=CI÷RI<0.1时, 则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 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在这里, 具体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 一般通过调查访问法、专家咨询法进行。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进行计算, 所得结果如下:
(1) 二级指标B1、B2相对于一级指标A的权重 (相对于总目标“独立学院学生择校评价标准A”而言, 准则层指标“独立学院因素B1, 母体高校因素B2”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并检验其一致性, 通过一致性检验。如表5所示。
(2) 三级指标C1、C2、C3、C4、C5相对于二级指标B1的权重 (相对于“独立学院因素B1”而言, “师资水平C1、所选专业是重点特色专业C2、校园环境C3、食宿条件C4、独立学院的名声C5”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并检验其一致性, 通过一致性检验。如表6所示。
(3) 三级指标C6、C7相对于二级指标B2的权重 (相对于“母体高校因素B2”而言, “有2%的机会C6, 可以共享母体高校教学资源C7”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并检验其一致性, 通过一致性检验。如表7所示。
4.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以上计算的B1、B2以A为准则的权重, 以及C1、C2、…、C7分别以B1、B2为准则的权重,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原理, 可以计算出C层相对于A层的总排序, 并检验其一致性, 通过一致性检验。如表8所示。
建议
通过层次分析法可知, 独立学院学生择校评价标准的权重由高到低依次是:师资水平C1的权重为30.2%, 食宿条件C4的权重为18.3%, 有2%的机会C6的权重为16.7%, 所选专业是重点特色专业C2和独立学院的名声C5的权重均为10.3%, 可以共享母体高校教学资源C7的权重为8.3%, 校园环境C3的权重为5.9%。
根据上述分析, 独立学院要想提高招生竞争力,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改善师资水平
与传统大学相比,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构成多样化, 独立学院的师资通常由学院自有教师、母体高校委派教师和短期外聘教师构成。自有师资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主体, 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高级职称教师, 加大自有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力度, 着力构建基于教学技能和绩效的薪酬体系等措施, 都有助于提升独立学院的自有师资水平。母体高校师资在独立学院办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吸引、激励母体高校中高水平教师来独立学院承担教学工作, 独立学院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并据此给予富有竞争性的报酬。独立学院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明显偏重实用。所以, 独立学院要尽可能聘请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作为兼课教师。
2.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
独立学院不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方便的用餐环境, 制作美味可口、品种多样的饭菜, 扎扎实实地提高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 提高学生对食堂服务的满意度, 还要改善宿舍硬件, 增加体育和娱乐设施, 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意识, 完善服务体系,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学生至上”的服务理念。
3.培育重点优势专业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类似于垄断竞争市场。美国经济学家E.H.Chamberlin指出:“垄断与竞争力量的混合来源于产品差别, 产品差别是造成垄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8]如果高考生偏好的专业是独立学院的重点特色专业, 他显然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该校就读。在当下专业设置无法做到“人无我有”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中要根据3个原则, 培育重点优势专业以形成“垄断”力量:一是错位发展, 设置新专业的原则;二是专业教学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三是根据培养目标, 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原则。
此外, 独立学院还要为学生创造进入更好高校学习的机会, 运用多种公共关系策略以提高独立学院的美誉度, 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各种资源, 着力美化校园环境以增加对高考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袁曦.教育服务对大学生择校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分析[J].高教探索, 2009 (4) .
[2]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赵达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营销绩效评价[J].科技与管理, 2010 (1) .
[4]方永恒.层次分析法在公务员绩效评估指标权重设定中的应用[J].理论与改革, 2007 (3) .
[5]秦飞.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7.
[6]马雁军.政府绩效定量评估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6.
[7]黄贯虹, 方刚.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独立学院财政学 篇7
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虽短,但十几年来它对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按照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数据,截止2011年全国有独立学院311所,在校生260万人,占全国普通本科大学生的1/5以上,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问题也因此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一本、二本高校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相对较弱,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因此,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要求更高,相对于一本、二本高校的教师来讲,其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更具有迫切性,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的教学研究是指教师对其教学工作的研讨过程,主要涵盖学科知识辨析、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改革项目等多方面内容。而教学研究能力则是指教师偏重教学实践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也是教师对学科知识辨析、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改革项目等方面的研究能力。教学研究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5]。为更好地了解广西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我们以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需求为主线在广西若干所独立学院中开展抽样性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策略。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问卷发放情况
本研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独立学院自有教师人群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670份,回收558份,回收率83.3%。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统计的有效问卷538份,占回收问卷96.4%。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自行编制“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调查问卷”主要包含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需求等内容,据此思路设计出问答题27项,其中多选题为6项,21项单选题。本研究的统计汇总分析工具是SPSS17.0。
3 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现状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接受本次调查的教师基本情况如下:(1)性别分布:男性226人(占42.0%),女性312人(占58.0%)。(2)年龄分布:30岁以下的262人(占48.7%),31-35岁的182人(占33.8%),36-40岁的56人(占10.4%),41-50岁的29人(占5.4%),50岁以上的9人(占1.7%)。(3)教龄分布:3年以下的205人(占38.1%),3-5年的183人(占34.0%),6-10年的105人(占19.5%),10年以上的45人(占8.4%)。(4)学位分布:博士13人(占2.4%),硕士317人(占58.9%),学士202人(占37.6%),无学位的6人(占1.1%)。(5)职称分布:教授9人(占1.7%),副教授30人(占5.6%),讲师249人(占46.3%),助教201人(占37.3%),没有职称的49人(占9.1%)。
由上可见,本次参与调查的广西独立学院教师群体女性教师占58.0%,略多于男性;35岁以下的教师占72.5%;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72.1%;硕士及以上学历占61.3%;讲师及以下职称占92.7%。虽然所采集的样本出自广西的独立学院,但统计结果所显示的这些数字分布情况比较符合我国独立学院自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即都具有队伍年轻,教龄短(教学经验缺乏),学历较高,职称偏低等共性。说明样本选取较合理,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整体偏弱
通过问卷,我们对独立学院自有教师对教学研究项目的参与度、撰写教改论文的经常性,对教学改革形势的关注度以及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的正常性等内容作了专门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有87.1%的被调查教师选择关心或非常关心目前教学改革形势,这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关心教学改革形势。然而却只有8.8%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撰写教学改革论文,近一半的教师只是偶尔撰写一些教研和教改论文,而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教改项目的教师仅有3.4%,省部级的教师有28.7%,且有42.3%的被调查者从没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教学研究项目。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教师很关心教学改革形势,但是,教学研究的基础较弱,对教学改革的参与面不广,参与度不深是他们的实际现状。
3.3 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迫切性突出
教师教学能力应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自我监控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等因素。调查显示,所有这些教学能力的构成因素中,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是独立学院教师呼声最高的一种,认为最急需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的个案百分比是47.2%(详见表2)。即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所有教学能力因素中,教学研究能力是最需要提升的。这与独立学院教师承受教学经验缺失及教学任务繁重的双重压力背景是相吻合的,教师在这双重压力下,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如何提升其教学研究能力是各独立学院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4 影响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主要原因分析
虽然调查显示独立学院教师对教学研究活动作用的认识比较明确,也很关心教改形势,但从表1中的数据可看出80%以上的被调查的教师并不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独立学院的教师教学研究活动尚未形成制度化,这客观上就没有为教师们营造好教学研究活动的平台。造成这种局面除了与独立学院发展历史短、科研工作起步晚,教师的教学研究经验不足以及学院科研基础薄弱等因素有关外,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4.1独立学院科研管理基础弱,教改教研指导不力
独立学院科研基础弱,教改教研管理机构不健全是影响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广西各独立学院大多没有专门的教改教研管理机构,也没有科研科或科技处。少数学院虽然也成立了科技处,可教改教研的工作职能一般还是放在教务处,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张与独立学院管理人员日益偏紧的情况下,要教务处投入很大的人力来进行教改教研的指导和推进是不现实的。另外,独立学院负责教改教研工作的管理人员通常都是没几年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在教改教研的督促和指导等方面无法完全满足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研究需求。
4.2 国家对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研究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项目申报与项目建设都面临诸多困难
目前,由于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均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低,基本没建立有教学研究团队或学术研究团队,教学研究成果单薄等原因,使得独立学院在申报高级别的教学研究项目时无法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相抗衡。因此,获批准的省部级及以上的教学研究项目很少。即便有少数获准立项的校级以上教改项目,往往也无法实质性地得到同样额度的资助(一般是在立项的文件上要求获立项的独立学院根据自己学校的科研政策情况参照资助),仅靠独立学院自身的教改教研经费资助,项目的建设通常面临经费投入不足、项目建设不力、项目的监管和指导不足等因素的困扰,从而也影响了独立学院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投入热情。
4.3 独立学院的教学研究团队难以形成,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淡薄
教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进步的基石,是教师成长的捷径[5]。而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没有真正树立起教学研究的观念。究其原因,独立学院教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缺少骨干力量,虽然有部分退居二线的富有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老教师,但是由于他们的精力所限,主动参与教学研究工作或指导独立学院教师做好教学研究工作的并不多。而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往往又忙于搞好教学工作,疲于应对完成教学任务。无论在教学工作还是教学研究上,都难以兼顾两全,顾此失彼,因此导致了独立学院教学研究团队难以形成,教师教学研究意识淡薄的严峻局面,阻碍了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独立学院教师投入教学研究工作的热情。
4.4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研究精力不足
近些年广西各独立学院连续几年都在扩招,规模扩张较快,目前已有近一半的独立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以上,而真正自有教师最多也就300多人,学校的专任教师一半以上是需要聘请母体学校的教师或社会其他兼职教师作补充。毋庸置疑,只要有独立学院自有教师能承担的课程,往往是不会让母体学校教师或社会其他兼职教师来承担的,而青年教师一般较喜欢靠上课赚取酬劳,只要有精力都愿意多接受课程教学任务,因此,自有教师的教学任务通常情况下都较繁重,除此之外还要完成学院布置的其他工作。繁重的工作压力与教学研究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冲突,大多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或时间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教学研究能力难以提高。
5 提升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对策
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应用科学的方法,密切联系教学实践,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5.1 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多元化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培训体系
首先,独立学院要充分认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培训的重要性,完善培训制度,重视在岗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一定要联系学校实际及时更新,尽可能涉及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各个方面;在培训方法上,要尽可能多样化,以激发不同教师的学习兴趣;在培训对象上,改变过去仅针对青年教师、忽视中老年教师的培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职称的教师都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在培训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设法使不同层次教师主动参与培训活动中;在培训时间和经费上,各校要保证不同层次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培训。其次,拓宽培训渠道,注重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要鼓励和支持教师“走出去”,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学术会议、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等形式,不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5.2 建立和完善教学研究考核评价制度,鼓励并激发青年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
首先,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研究考核评价方法,激励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变重科研轻教学为教学科研并重,将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同等对待,突出独立学院“教学”根本,既能激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又能满足教师潜心教学研究的心愿。其次,加大教学研究经费投入,根据本校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申报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积累成果,为后续申报高一级别教学研究项目打下基础。
5.3 积极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大力支持和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首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定期开展以“教学设计”、“教学观摩”、“教学沙龙”、“名师交流”等与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的内容为主题团队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集体优势,通过经验介绍等形式共同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大力支持和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其次,加强与国内外院校同专业的交流学习、搭建资源共享及相互学习平台,积极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教学研讨会,及时了解新的教学改革形势和吸收先进教学方法。最后,加强校企合作交流,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学习,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动态,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方向,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能力。
5.4 拓宽教学研究项目的申请渠道,鼓励多样化多形式地开展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项目申报是教学研究工作开端,也是科研工作的基础。独立学院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与科研工作,加强科研强校意识。教学研究主管部门要积极开拓教学研究项目申报渠道,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做好研究项目公关工作,为广大教师提供研究课题,与相应单位共同研究,加大区域服务力度,同时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学院知名度。同时,教学研究部门要积极与省级教育部门沟通,争取在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项目分配上适当结合独立学院特点分配一些指标,并适当放宽申报限制条件。
参考文献
[1]何茂炳,玄黎娜.独立学院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张家口职业学院学报,2010,12.
[2]刘芳,姚之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题调查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76-79.
[3]王丽丽.新升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3):69-72.
[4]吴正霞,余承海.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7(8):80-81.
独立学院财政学 篇8
一、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前的日本国立大学的财政支援体系
截至2004年4月1日国立大学法人化政策正式实施之前,日本的国立大学处于“国家设施型”(State Facility)经营形态,[1]是由国家(文部省)根据《国立学校设置法》设置的、归属文部科学大臣管辖的教育研究机构。根据《学校教育法》中“设置者经费负担”的原则,国家有承担国立大学教育经费的责任和义务。此外,国家财政税收支付国立大学的法律依据还有1964年的《国立学校特别会计法》。该法在国家财政预算中设立了区别于一般预算、遵从议会民主的、统一管理的国立学校特别预算,国立大学通过开展教育研究活动而产生的年收入和年支出的总额都要接受预算议会的事前统一管理,由文部科学大臣作出年收入和年支出的总预算,送交财务大臣,然后再经由内阁会同一般会计预算一起向国会提出,最后通过审议表决。国立大学的年收入除了一般会计转入金额(即政府的各项财政拨款)外,还包括学费、入学注册费、附属医院收入、通过产学合作等途径获得的外部创收资金等。所有这些收入都要集中到国立特别会计账户与政府财政拨款合并,共同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之中,然后再根据国立大学规模的大小、办学质量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等具体标准进行事后统一管理。
“国家设施型”大学的经营形态可以确保大学财政的长期稳定,国立大学只要遵循《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大学设置基准》,就可以获得由政府提供的维持学校正常运营所需的日常经费资助。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甚至停滞不前,导致日本政府长期被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所困扰,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就是限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对象的高等教育预算经费被大幅度削减。由于不同大学之间的预算分配受到国家的强烈控制,并且所有的国立大学采取相同的运作方式,独立地进行运作受到过多牵制,于是国立学校特别预算这项制度的缺点逐步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束缚了国立大学开拓多元性资金渠道和实施灵活的财务举措,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亟待改革。另外,僵化的单年度预算制度导致国立大学在经费使用上存在着巨大的浪费,屡屡发生每个年度末普遍存在的“为花钱而花钱的现象”。[2]在现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日本国立大学的这一“国家设施型”经营形态理念已愈来愈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国立大学僵硬封闭的组织结构和日益僵化的行政体制使其应变能力受到很大限制,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采取法人化的形式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必然反应。
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促使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大学预算的配置上不得不改变原有无条件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政府对大学研究经费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在原有的国立大学普通经费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类型的经费,并采取竞争性、重点性资源分配政策,即对科研成果突出、社会信誉良好的大学在预算及科研补助金上实行方向性倾斜,优先配置财政支持,把大学评价的结果与有限的资源配置和资金援助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政府财政拨款在大学间的有效配置。下图显示了1997~2003年7年间国立大学经费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1997年以来高等教育基础经费增长非常缓慢,2001年以后甚至出现零增长的现象;而竞争性研究资金和科学研究费辅助金则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大学若想取得更多的办学经费,必须通过校际竞争获取有限的经费资源。
二、法人化改革后的日本国立大学财政支援体系
“独立行政法人国立大学”这一新称谓的出现意味着国立大学脱离了“国家设施型”的经营形态,在法律地位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根据2003年7月16日颁布的《国立大学法人法》(法律第112号)的规定,日本国立大学由国家行政机构身份转变成为由文部科学省设置和监督的独立行政法人。两者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渐淡化,国立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采用企业会计制度提供行政服务的机构将享受充分的裁量权。新的财政管理体系旨在保障国立大学拥有相对独立于政府的自主性的同时,提高大学组织的自律性。它改变了以往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事前干预与限制,使政府的管理重心转为事后监督。为此,除了直接管辖大臣的管理与监督之外,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只能保持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内。虽然国立大学仍然处于政府的间接管理之下,国立大学的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依然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政府作为国立大学主要经费负担者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机能多样化的潮流中,“法人型”(Corporate)国立大学在财政方面不必再束缚于政府预算的种种繁琐的制度,在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及学生所缴纳学费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向社会提供教育、研究等服务来增加学校资金来源,进一步开拓多元资金渠道,促进大学财政的灵活性。[1]
法人化改革后,国立大学在运营上引进了区别于以往的由中期目标、中期计划、中期评价组成的目标管理与第三方评价制度,并且在资源分配方面引进了基于竞争原则进行的资金分配方式,具体体现在国立大学的财政、财务方面导入的运营费交付金制度。其运作方式是,各国立大学法人根据文部科学大臣设定的中期目标,每6年向文部科学省提交一次中期计划,期满时由专门评价机构“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对目标是否实现、计划完成情况做出评价,文部科学大臣在听取意见之后,决定是否拨付由中期目标所制定的运营费交付金,而评价的结果又将成为下一个中期目标制定(包括财政预算)的基本依据。[5]
国立大学法人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来自政府拨付的公共财政支援和自筹资金。其中公共财政收入由机构资助金、项目资助金和个人资助金构成,具体细分为运营费交付金、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资助金计划(Center of Excellence,简称Co E)及特色大学教育支援计划(Good Practice,简称GP)等竞争性科研经费、公共奖学金和科学研究费补助金;自筹资金包括学费及入学金、附属医院收入、通过委托研究及企业派遣等途径获得的学校的外部创收。
(一)运营费交付金
政府将国立大学的自我收入与维持正常运营所需经费之间产生的差额以运营费交付金的形式下拨,而年支出中的设施购置、维修费是由文部科学大臣以设施费补助金的形式拨付的。其中,运营费交付金不再像以往在资金的使用途径上受到单年度预算的种种制约,并且其剩余资金可以结转到来年度继续使用,有利于大学财政自主性的增强。[6]
运营费交付金由标准运营费交付金、特定运营费交付金和附属医院运营费交付金三类构成。其中,标准运营费交付金是为了保障各国立大学日常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运作,根据各国立大学的教职员工、在校生人数等客观指标对各大学采用统一的核算基准,进行平等资源配置。特定运营费交付金是根据各国立大学的规模、所在地区以及职能等不同特点,对各大学采用不同的核算基准确定其必要经费。附属医院运营费交付金的拨付对象限定为设有附属医院的国立大学。[7]
运营费交付金制度的明显特征是效率化系数及经营改善系数的导入。所谓效率化系数,是指逐年削减对学校运营补助的特定运营费交付金预算中的1%;经营改善系数是指逐年削减拨付给拥有附属医院的国立大学的运营费交付金预算中的2%。其目的是期望通过适当的削减经费促进大学资金结构的多元化、大学运作的高效化,推动高等教育的财政预算朝着追求高效低耗的方向发展。如表1所示,自法人化改革实施后,运营费交付金呈逐年下降趋势。
单位:亿日元
(二)学费收入
为鼓励大学开拓经费来源渠道,学校的自我收入将不再一并收缴国库,纳入到运营费交付金的预算中。关于学费及入学金等收入,在文部科学省每年公布的“学费标准额”的基础上,给予校方一定的自主裁量权。但为了减轻受教育者负担,保障高等教育正常化,规定其调节上限设为“学费标准额”的10%。学费及入学金等收入见表2所示。
单位:亿日元
(三)科学研究费补助金
与政府公共财政资助范围和额度逐年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竞争性研究经费的逐年递增。总体来说,国立大学科学研究经费的来源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 经常性教育研究经费。
它是根据各国立大学的教师人数为基数乘以人均补助额度,以政府财政预算拨款形式下拨的一次性预算拨款,其经费包括实验室设施和研究杂费等,是运营费交付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2008年的经常性教育研究经费分别是10,369亿日元、10,148亿日元、9,984亿日元、9,884亿日元、9,735亿日元,呈逐年递减态势。
2. 竞争性研究经费。
由日本文部科学省掌管的科研经费包括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战略性创造研究推进事业资助金、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研究基地创建费补助金等。其资助对象为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国立、公立实验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独立科研政策与管理行政法人中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群体。
3. 外部研究经费。
外部研究经费主要是大学与日本公司企业或财团合作的研究经费。日本政府鼓励产学合作,希望大学能够吸引社会上的委托和合作的科研项目,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的“竞争性资金制度”中,金额数量最大并且保持稳态增长的是“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由文部科学省与学术振兴会共同管理,用于资助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所有学术研究。在1993至2009年的17年内,科学研究费补助金从736亿日元增加到1,970亿日元,增幅超过167%,如表3所示。
在文部科学省“竞争性资金制度”中,除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的资助主体是国立大学外,另一项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是“研究基地项目创建费等补助金”,主要包括“21世纪Co E计划”、“国际Co E计划”、“特色大学教育支援计划”和“面向现代教育需求的项目支援计划”。这些计划的科研资助经费的拨放主要依据独立于政府和院校之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的绩效评估考核的结果,强调竞争性原则,而不是按照大学归属来分配政府的资金。其目的是通过实行倾斜式的重点科研项目优先拨款,引导和促进各大学形成自身优势、个性和特色,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些计划也意味着法人化改革后的国立大学,虽然主要预算仍将由国家财政拨款,但也将同其他大学一样,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在此以“21世纪Co E计划”为例一窥参与到科研经费竞争中国立大学的实况。“21世纪Co E计划”是于2002年启动的一项大型资助计划,该计划的资助对象没有国立、公立、私立大学之分,是以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或专业及大学附属的研究所、研究中心为单位进行绩效评估和资助金的拨放。纵观“21世纪Co E计划”的立项评审,从2002~2006年的5年间,预算拨付资金1,643亿日元,资助科研基地项目254个,在全部十大学科领域设置了274个重点科研基地。这些重点科研基地分别隶属于93所大学(国立51所、公立7所、私立35所),在国立大学设置的重点科研基地数为204个,占基地设置总数的74.5%;公立大学为9个,占3.3%;私立大学为60个,占21.9%。[11]综上可以看出,“21世纪Co E计划”无论从重点科研基地的设置数量还是经费分配上,都大幅度向国立大学倾斜,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重点研究型国立大学。
三、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带来的国立大学财政支援体系的问题与争议
法人化改革对原有的国立大学的财政支援体系造成了强烈冲击。首先,运营费交付金制度中“效率化系数”及“经营改善系数”的导入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不可忽视。一方面,法人化改革有利于减轻日本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将依据对国立大学的评估结果通过资源分配的重点性、倾斜性方针重新对其财政收入进行分配,进而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国立大学在设立之初就存在财政和制度上的差距,不同的国立大学间存在金字塔式、相对固定的等级关系,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地方国立大学与少数社会威望和声誉极高的、研究型国立大学之间在国家财政的各项拨款上存在巨大差距。法人化改革打破了原来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对每年的运营经费实施逐年削减1%的措施。与此同时,在经费配置上增加了竞争性科研经费拨款的比例,这就使在外部资金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非研究型”国立大学陷入运营经费短缺的困境之中,进而影响到大学日常教育研究活动的正常运作。并且,政府只把有限的财政资源重点分配到培养社会精英和推动国家科研竞争力提升的一些有实力的综合性国立大学及实用性领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倾斜性教育财政投入机制。长久以来这种资源分配的重点性、倾斜性方针导致了国立大学间的不均衡发展格局,法人化改革不但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改善,反而对在法人化后的大学评价过程中外部创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财政压力很大的地方国立大学以及以培养教师为主的师范类大学造成了更为猛烈的冲击。[12]
其次,学费的上涨违背了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后,随着政府教育经费拨款的逐年递减,为了弥补经费补助减少造成的财务缺口,国立大学必须逐步负担自筹经费之重责,而自筹方式中最便捷的当属提高学费。由此,教育负担模式逐步从以公共开支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及其家庭承担为主。例如,绝大多数国立大学都于2005年采取了提高学费的措施,2005年学费标准额是535,800日元,比2004年提高了15,000日元。如此一来,无疑增加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择校难度和家庭开支,高额的学费侵害到教育机会均等及《宪法》保障国民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学费的划一性也阻碍了国立大学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
此外,国立大学虽然在称谓上发生了改变,但在根本性质上可以将其看作是介于政府直属机构和民间法人组织之间的一种“准”政府机构,财政大权、制定中期目标的主导权以及中期计划结束后决定国立大学的存亡特权依旧紧握在政府手中。这种政府权力的隐性膨胀,无疑将会严重影响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四、结语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在国内经济不景气,国家财政经费紧张的背景下推出的,日本政府希望在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将国立大学推向市场,增强其竞争能力,激发大学在科研方面的潜力。长远来看,法人化有利于加快大学的优胜劣汰,提升国家的整体科研水平,代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但由于日本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在体制转轨时期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自然会引起社会上的批评。所以,法人化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必然要经过不断的探索甚至反复,通过各方不断的博弈,最终达成一个更为合理的局面。
法人化改革不仅是日本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在高校体制改革方面,我国也面临着类似的机遇和挑战,关注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和进展,将为我国高校未来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4]金子元久.大学的经营形态—日本的特征[J].教育与经济,2002,(2):5~9.
[2]高益民.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决策过程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5):15~20.
[3]国立大学の基盘的经费と竞争的研究资金の推移[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gijyutu/gijyutu4/siryo/04112401/011/012.pdf/2009-07-28.
[5]吴遵民.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访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马越徹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04,(6):3~7.
[6]山本清.日本大学财政的结构和课题——国立大学为中心[J].教育与经济,2002,(2):10~18.
[7]岛一则.国立大学における运营费交付金に关する实证的研究-效率化系数.经营改善系数がもたらす影响について―[J].広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発センター大学论集,第40集,2009,3,87~105.
[8]国立大学法人运营费交付金の推移[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0/05/08060201/001/008/004.pdf/2009-07-28.
[9]国立大学等の法人化について[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houjin/houjin.htm/20090-07-30.
[10]科研费の予算[EB/OL].http://www.jsps.go.jp/j-grantsi-naid/index.html/2009-07-30.
[11]21世纪COEプログラムの成果[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coe/06092116/all.pdf/200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