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检验技术

2024-07-22

寄生虫检验技术(精选5篇)

寄生虫检验技术 篇1

寄生虫检验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教学内容以形态学为重点, 鉴别诊断为难点, 主要介绍我国、我省常见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和病原诊断, 适当介绍临床特点, 简述流行概况、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大纲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 理论课与实验课按1∶1的课时比例进行设置。课程结束前进行的理论及操作考核, 有助于检测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 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 以便更好地制订随后的教学策略。笔者对我校2008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寄生虫检验技术的操作考核结果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按教学大纲进行考核设计。本次考核以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标本作为考核内容, 考题分布情况见表1。以2008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考核对象,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33个人体寄生虫标本的指认, 并按顺序将其种类、名称及所处发育阶段完整地写在答题卷上, 每题限时1分钟, 判断正确得3分, 判断错误不得分。

考核标本共33件, 其中成虫7件, 虫卵9件, 幼虫及中间宿主6件, 原虫11件。

将有效试卷采用双人重复录入方法录入电脑, 用Excel建库, 以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参加本次考核的学生共127人, 最高分98分, 最低分28分, 平均分为 (68.83±21.43) 分。将考核成绩分5个等级:不及格 (<60分) , 及格 (60~69分) 、中等 (70~79分) , 良好 (80~89分) , 优秀 (90分以上) (见图1) 。结果显示, 不及格、中等、良好分数段人数较多。考核标本中学生失分情况见表2。

2.1 成虫

对钩虫和肠吸虫、蛲虫考核标本的得分较高;对肺吸虫的失分率超过50%。

2.2 虫卵

大部分学生能识别鞭虫卵 (85.04%) , 但有47.24%、46.46%的学生把肝吸虫卵、脱蛋白质膜受精蛔虫卵判断错误, 对日本血吸虫卵、未受精蛔虫卵的误判率也超过30%。

2.3 幼虫及中间宿主

85.04%的学生能识别日本血吸虫尾蚴, 但有47.24%的学生将囊尾蚴判断错误, 对川卷螺、钉螺的误判率接近30%。

2.4 原虫

77.95%的学生能识别阴道毛滴虫, 但有46.46%的学生将血小板误判为疟原虫, 69.29%的学生将恶性疟环状体判断错误。

2.5 4种不同类型标本比较

将判断错误和分期错误合并为判断失误, 对4组标本判断正误的人次进行秩和检验, 结果显示4组标本判断正误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3) 。

对4组标本判断失误人次进行两两比较, 对虫卵标本与幼虫及中间宿主标本判断失误人次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原虫标本与其他3组标本判断失误人次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注:χ2=112.11, P<0.01

2.6 4种不同观察方式比较

将33件标本分别用低倍镜、高倍镜、油镜、肉眼4种观察方式进行考核 (见表4) , 结果显示, 用油镜观察标本失分率最高 (46.89%) , 对4种观察方式判断正误人次进行秩和检验, 结果显示4种观察方式判断正误的人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注:χ2=112.96, P<0.01

对4种观察方式判断失误的人次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显示用低倍镜与肉眼观察标本判断失误人次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用其他观察方式判断失误人次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寄生虫检验技术是一门易学难记的课程, 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知识点, 但由于中职学生底子较薄, 大部分学生缺乏分析总结能力。随着课程的深入, 学生学习的难度逐步加深, 常常反映“听课都理解, 看书能明白, 复习考试乱起来”, 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各种常见人体寄生虫的主要特点混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自主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提高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本次考核考题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题量、难易程度适当, 考核结果却差强人意, 平均分只有 (68.83±21.43) 分, 不及格人数较多, 占总人数的31%, 中间分数段人数仅占53%。而不及格的学生大部分平时学习热情都不高, 因此如何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发扬学生间的“传、帮、带”精神是下一步教学思考的重点。

在教学中学生反映对寄生成虫较易识别、鉴别, 操作考核前的复习课上学生对识别寄生成虫标本胸有成竹。考核中选取的寄生虫成虫标本均被学生认为是比较简单的, 但用显微镜低倍镜观察肺吸虫成虫的失分率却居33件标本之首。考核结果给教学敲响了警钟, 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克服松懈麻痹心理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对寄生虫卵、幼虫及中间宿主等考核内容的失分率虽然在几部分考核内容中相对较低, 但几种大小、颜色接近的虫卵仍然是学生失分的重点。除对鞭虫卵、日本血吸虫尾蚴的误判较少外, 对其他标本的误判比例均在20%以上。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将肝吸虫卵误判为肺吸虫卵、日本血吸虫卵的比例较高;对钩虫卵与脱蛋白质膜受精蛔虫卵的鉴别能力较低;对丝蚴分类的失分率较高, 有36.22%的学生将马来微丝蚴误判为班氏微丝蚴, 46.46%的学生将班氏微丝蚴误判为马来微丝蚴。

原虫是本次考核的重点、难点, 考核标本数占总数的1/3。从答题情况来看, 对阴道毛滴虫的正确判断率虽然最高, 但仍有28人判断错误, 部分学生将阴道毛滴虫误认为蓝氏贾第鞭毛虫;对痢疾阿米巴滋养体的判断错误率低于50%, 但对大小滋养体分期判断错误仍多达106人次。疟原虫在这次考核中失分比例最大, 有46.46%的学生将正常人体的血小板误判为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有69.29%的学生将恶性疟环状体误判为间日疟环状体。有37.01%的学生无法区分间日疟成熟裂殖体及未成熟裂殖体, 有28.35%的学生把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误判为痢疾阿米巴大滋养体。考核结果提示今后实践教学的重点仍需放在鉴别诊断上。

对33件标本分别用4种不同观察方式进行考核, 其中低倍镜观察14件、高倍镜观察3件、油镜观察11件、肉眼观察5件, 统计检验发现油镜观察标本的误判率明显高于其他方式, 其次为高倍镜, P值均小于0.05。这表明学生使用油镜、高倍镜还不熟练, 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使用显微镜基本功的训练。

摘要:以我校2008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对象, 对其寄生虫检验技术的操作考核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其对钩虫和姜片虫、猪带绦虫、鞭虫卵、血吸虫尾蚴、阴道毛滴虫等内容的考核得分率较高;对肺吸虫、囊尾蚴、疟原虫成虫等内容的考核失分率较高。根据考核结果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自主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几方面提高寄生虫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寄生虫检验技术,操作考核,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1]魏鸿翔, 王新华.《寄生虫检验学》考试方法改革初探[J].医学检验教育, 1999, 4:42~43.

槲寄生栽培技术 篇2

1.寄生树种的选择

寄生树种可选用槲、柳、桑、榆、柿、枫、桦、杨、梨、麻栎等,要求寄生树长势旺盛,最好选用弯曲不成材的大树,这样可以减少对优质树木的破坏。不宜选择矮小树木进行槲寄生接种。

2.接种时间

一般于槲寄生果实成熟后(11月)开始接种效果较好。此时接种的果实饱满,营养物质丰富,能提供种子发育所需养分,有利于春季萌芽。

3.接种方法

接种所选用的槲寄生果实呈半透明状,直径6~8毫米,果肉饱满、黄绿色、有黏质物。用铁钻在寄生树的树干或粗枝上钻若干个接种口,接种口宽1.5~2.5厘米,长2.5~5.0厘米,深度达到木质部,即接种树树皮的厚度。接种时将新鲜的槲寄生果实按在接种口处,使果皮脱落,利用果肉内的黏质物将种子粘贴在接种口处,再将整个接种口涂抹一层果肉黏质物,使种子更加牢固地附着在寄生树体上。槲寄生每年接种量要根据寄生树的根径大小来决定,通常根径大于30厘米的,在树干上每隔45厘米接种1处,每株接种20处左右;根径小于30厘米的,每株接种10处左右。

4.接种后管理

槲寄生在接种后的第二年春季就可发芽,生长季要对寄生树增加水肥供给。夏季生长旺盛期对寄生树和槲寄生喷施0.02%磷酸二氢钾溶液,共喷3次,每隔15天对寄生树浇1次水。槲寄生常见病害是叶斑病,在发病初期要及时防治,常用药剂有4%氟硅唑1000倍液、80%代森锰锌4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液、50%克菌丹500倍液、70%代森锰500倍液,几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治效果更好。

5.采收和加工

寄生虫检验技术 篇3

1 盲点训练计分评价法

这一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形态学观察。一般用于课程阶段性评价或收尾期评价。此时学生经过已知标本分项训练后, 对将要进行的盲点训练内容有了感性认识。进行盲点训练时, 教师提供未知标本让学生训练, 并逐一核实学生报告结果, 根据结果计分。学生报告结果正确者计正分, 错误者计负分 (以防学生猜结果) , 窃用他人结果者也计负分。盲点训练计分评价法的优点在于: (1) 减少了“先入为主”的暗示作用。寄检课堂实践性教学通常是按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章节拿已知标本供学生观察。已知名称标本不利于学生进一步观察与学习, 而盲点训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使其认真、仔细地观察标本, 减少了“先入为主”的暗示。 (2)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他们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盲点训练。教师现场逐一核实学生报告结果并量化计分, 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3) 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在盲点训练中, 学生为了得正分, 都要仔细判断、分析每一种形态结构, 必要时翻阅相关彩图对照、推敲, 最后才下结论。许多学生易将蛔虫卵与日本血吸虫卵、钩虫卵与蛲虫卵、鞭虫卵与肝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与布氏姜片虫卵、猪带绦虫卵与水泡 (镜下为黑色空洞) 相混淆, 但经教师及时核实与计分, 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 加深记忆。

2 量化训练计分评价法[2]

量化训练计分评价法特别适用于蠕虫卵形态学观察。在寄检教学近尾声时, 观察多种蠕虫卵混合液滴片, 进行量化训练计分评价。教师分别调试蛔虫卵液 (受精卵、未受精卵、脱蛋白膜卵视为一种) 、钩虫卵液、蛲虫卵液、鞭虫卵液、肝吸虫卵液、日本血吸虫卵液、卫氏并殖吸虫卵液、姜片虫卵液、猪带绦虫卵液9种蠕虫卵液, 使每种虫卵阳性检出数与低倍镜视野数之比约为1∶25 (因调试浓度的工作量较大, 虫卵液可供来年重复使用) , 然后将调试的虫卵液混合在一起, 供学生自行滴片观察。每人2张滴片, 不加盖片, 滴片水分干涸后用生理盐水润湿。滴片观察完毕后回收虫卵液。要求学生在教学大纲规定的6学时内完成量化训练任务, 找到9种虫卵, 每种虫卵须重复找到3次 (每次计4分) 。每找到一种虫卵须经在场的1~2名教师核实, 随之移动显微镜推进尺以“销毁结果”, 并在学生名单后记录观察结果。结果判断正确一次计一次正分 (得4分) , 结果判断每错误一次或每窃用其他学生成果一次得一次负分 (得负4分) , 不报告结果不得分。

量化训练计分评价法其实也有盲点训练计分的内涵:9种虫卵虽然是已知的, 但每种虫卵却是未知的。除具有盲点训练计分评价法的优点外, 量化训练计分评价法还有以下优点: (1) 能较好地控制训练的“度”。在寄检实验中, 如果虫卵密度大, 不需要寻找, 就能发现镜下的虫卵, 这样学生马上就自满起来, 以为掌握了所学形态, 不愿多训练;如果虫卵密度太小, 寻找虫卵如大海捞针, 学生会丧失信心, 且浪费训练时间。只有将虫卵密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配制混合虫卵液时要考虑到每一种虫卵的密度, 根据训练情况适当调整, 以较好地控制训练的“度”, 收到最佳训练效果。 (2) 提高复习效率。学生要完成训练任务, 必须认真观察镜下的每一个虫卵。由于每种虫卵必须重复找到3次, 使学生在一次次寻找中强化了认识, 以至留下深刻印象, 提高了复习效率。

3 实验考试计分评价法

包括实验操作考试计分评价法和形态结构 (含大体标本) 辨认考试计分评价法。

实验操作考试计分评价的方法是: (1) 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拟定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技能实验供学生强化训练。如粪检虫卵的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消化沉淀法、加藤厚涂片法, 毛蚴孵化法, 阿米巴包囊碘染色法, 疟原虫厚、薄血膜涂片染色法。 (2) 拟定技能实验考试评分标准, 并向学生说明详情。 (3) 由学生抽签, 选择其中某一技能实验进行操作考试。 (4) 由3位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现场评分。

形态结构辨认采用封闭循环式单独辨认寄检标本的方法进行考试。由3位教师监考。事先将学生集中到考场的邻室, 进行隔离, 避免考试完毕的学生与尚未考试的学生串通。考生按考号进入考场, 按固定路线依序单独辨认25份已摆好的寄检标本 (每份标本辨认正确得4分) 。考试时间为25分钟。

2种考试计分评价法都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4 学习态度、实践参与率、课外活动综合计分评价法

实践性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参与率和课外活动密切相关。计分评价内容包括实验报告 (涉及有无抄袭、项目是否齐全、内容是否详尽、结果是否真实、书写是否整洁规范) 、实验准备情况、实验参与次数 (或旷课次数) 、实验完毕后卫生打扫情况、寄生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个人能力展现、团队协作精神等。该项计分评价要求教师在每次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学习情况, 并参考学习委员、学习小组长等班干部的评分数据, 客观评价每位学生。

参考文献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寄生虫检验技术 篇4

1 教学模块设置

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在《寄生虫学检验》的教学中重视和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学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3]。因此, 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 优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各课程的教材内容, 设置适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模块就成为《寄生虫学检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教学实际将现用的教材分为寄生虫检验基础、寄生虫-寄生虫检验-预防及治疗 (消化道、肝脏及胆管寄生虫、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组织、呼吸系统、眼部、泌尿生殖系统) 共9个模块。

2 重新编写教学资料

这种教学资料不是对原有教材的照抄照搬, 或是对原有几种教材的简单拼凑, 而应该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课题化分解, 每个课题往往涉及到原来的多本教材。其表现形式应该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而串起来的多个课题, 以及每个课题要实现的学习知识点的目标。教学资料的重新编写应当建立在前述的各个教学模块的基础上, 基本要求是能让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简单明了的掌握各教学模块的知识点。在内容上要注意先进性、动态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以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重点,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引入新技术、新理论[3]。着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即在教学中强调实验教学。为此, 笔者认为应该强化学生对各种寄生虫生活史中各阶段形态结构的观察。例如:对于蛔虫, 就需要让学生逐一观察蛔虫成虫 (实体标本和教学挂图) 、虫卵 (受精的和未受精的) 的形态结构。

3 抓好教学环节

3.1 研究教学方法

经常性的开展教研活动, 讨论涉及《寄生虫学教学》的新技术、新知识并将其带到课堂上, 同时删去一些落后的知识, 在教学中理论知识让学生多讨论, 实践知识让学生多动手, 一是多观察形态, 二是多动手画图。将两者有机结合, 实现理论与实践在实践与空间上的同一。

3.2 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以及教学挂图等教学手段, 扩展教学的视觉效果,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然后通过观察标本, 让学生获得理性认识。最后通过写试验报告即绘制图片, 完成知识的第一次升华。

3.3 注重实践考核

虽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 仍然处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初级阶段。要想把知识得到再一次的升华, 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即每学完一个模块的内容后, 将全部或部分寄生虫让学生观察, 并写出名称, 从而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4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实践考核, 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了很大的提高, 掌握的也更加牢固,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绘制寄生虫或虫卵形态为例, 见表1。

5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将教学过程简化, 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该教学方法注重时间和空间的同一性。这就要求课堂必须要有充足的工位和教学环境, 如黑板、教学挂图、多媒体等设备。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现行的教材往往都是高校教材的修订版, 因过分强调了内容的全面性, 而无法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所以, 在教学过程将传统的教学方案转为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为实践训练课题, 让学生按照教师确定的计划对课题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 然后由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加以解释, 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调动各种感官参与了学习过程, 体现了手脑并用的原则。

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教师的提出很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教师专业课理论功底要扎实, 而且实践技能要熟练, 更要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具有双师素质, 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 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 教学过程难以控制, 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 有问必答, 融会贯通。

摘要: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该文章以《寄生虫检验》为例, 探讨了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探索出一套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即: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高专,寄生虫检验,理论实践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江凌静.浅谈医学检验专业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34) .

[2]戴翠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7) :143-144.

羊寄生虫防控技术 篇5

寄生虫病对羊的危害是严重的, 具体表现在:一些寄生虫可引起羊急性发病, 导致羊大批死亡。大多数寄生虫表现为夺取营养, 导致羊消瘦、生长缓慢、饲料报酬降低等;有的寄生虫能引起繁殖障碍;还有的寄生虫寄生于肌肉组织、内脏器官等处使宰后胴体和内脏器官废弃,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些外寄生虫寄生于羊的皮肤使羊皮张质量下降, 甚至废弃, 严重影响羊饲养业经济效益;还有很多寄生虫是人畜共患寄生虫, 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因此, 对羊寄生虫病进行科学有效防控已成为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 保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驱虫药物选择

羊驱虫首选驱虫药为: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与丙硫苯咪唑联合用药。

2 驱虫程序

2.1 放牧牛羊驱虫程序

一年驱虫三次。由舍饲转为放牧前 (3~4月份) 驱虫一次;放牧3个月后 (6~7月份) 驱虫一次;由放牧转为舍饲前 (9~10月份) 驱虫一次。

2.2 舍饲羊驱虫程序

一年驱虫三次。4月份驱虫一次;7月份驱虫一次;10月份驱虫一次。

3 对外地引进羊

在引进一周后驱虫一次, 再按上述程序进行驱虫。羊如果感染螨虫病, 每次驱虫都要在第一次用药8d后再用药一次。

4 对硬蜱病的防治

可采用长效伊维菌素或长效阿维菌素皮下注射, 在硬蜱流行季节, 每3个月注射一次, 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屠宰前一个月停药。

5 驱虫后

排虫期一般在3~5d左右, 在此期间收集动物粪便, 并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 以杀虫卵和幼虫。

6 预防措施

(1) 科学划定牧场, 实行轮牧制度, 保护草场和减少寄生虫的重复感染。

(2) 加强牧羊犬的管理, 应对牧羊犬定期驱虫。

(3) 禁止饮用低洼地区的积水或死水, 建立清洁的饮水地点。

(4) 幼羊和成年羊应分开放牧, 以减少感染机会。

上一篇: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下一篇:世界经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