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常见寄生虫病防治

2024-07-18

家兔常见寄生虫病防治(通用9篇)

家兔常见寄生虫病防治 篇1

1 积食

可灌服水3~5滴, 以制止内容物发酵;大便秘结可灌服蓖麻油或蜂蜜15~20ml, 分2次服完, 以利软化胃内容物和通便。此外, 可用大黄苏打片, 每次1~2片, 日服3次。

2 便秘

用蓖麻油5ml或蜂蜜10ml加水一次灌服, 同时加水灌服2~4g硫酸镁。如遇急性病例, 应用温肥皂水灌肠, 每次20~30ml。

3 感冒

治疗方法有四种: (1) 桑根皮或嫩桑枝10g, 加水煎服, 每日2~3次。 (2) 将大蒜捣烂浸泡12小时, 取浸液洗鼻, 一天数次。 (3) 链霉素50万单位, 用蒸馏水5ml稀释, 滴鼻, 每日3次, 每次3~4滴。 (4) 喂安乃近、维生素, 成年兔各1片, 幼兔各1/2片, 拌入饲料让兔采食, 每天早晚各1次

4 肺炎

兔舍过于潮湿, 通风不良, 各种有害气体积蓄, 臭气刺激, 就容易引起肺炎。发病后, 出现精神不振, 体温升高, 食欲减退, 呼吸困难等症状, 若疏忽大意, 3~4天即可死亡。对患肺炎的兔, 可按每千克2~4万单位注射青霉素, 每天1次, 连续3~5天;土霉素片或磺胺噻唑片灌服, 成兔每天2次, 每次半片。也可用中草药治疗:川贝、冬花、知母、桔梗、鱼腥草各2g, 加水煎服。

5 腹泻

在饲料中加拌呋喃西林, 成兔1片, 幼兔1/2片, 每天1次, 连服3天, 或用适量木炭灰拌入饲料中混喂2~3天。如果是细菌性痢疾, 可内服止痢片, 日服2次, 每次1片, 或将大蒜捣烂, 加浓菜水灌服。

6 波氏杆菌病

波氏杆菌病是家兔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该菌常存在于家兔上呼吸道粘膜上, 防治平常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消毒, 兔舍应通风良好。治疗可选用氟哌酸、恩诺沙星、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等, 肌肉注射, 一日2次, 连续3~5日。

7 膨胀病

此病重在预防, 平时应少喂发酵饲料, 不喂腐烂霉变的饲料。喂青饲料时不应带露水、雨水, 应晾干再喂。当变换饲料时, 应分期逐步更换。发病后应立即停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然后用植物油15~18m加等量开水, 冷后灌服。治疗方法如下: (1) 石菖蒲、青木香、野山楂各6g, 橘皮10g, 神曲1块, 加水煎服, 每剂药供2只兔一次服用。 (2) 大黄苏打片, 每次服1片, 幼龄兔减半。 (3) 姜酊2ml, 大黄酊1ml, 加温水灌服。 (4) 来苏儿0.5~1.0ml, 加水10~20ml灌服。 (5) 大蒜酊2ml, 加水适量灌服。 (6) 大蒜6g, 醋15~20ml, 一次灌服。

8 疥癣

本病传染性极强, 应及时隔离。对病兔笼和用具用10%~20%的生石灰消毒。治疗前先剪去患部及周围的毛, 消除痂皮和污物, 用5%的温肥皂水, 或0.1%~0.2%的高锰酸钾, 或2%的来苏尔溶液刷洗患部, 然后取烟丝50g浸泡在500g食醋中, 经一昼夜后取黄液涂擦, 疗效甚佳。

猪场常见体外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体外寄生虫病;防治措施;猪场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65

最近几年来,因为猪场体外寄生虫病的发生,猪场技术人员对猪体外寄生虫病的防治和控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例如:通过每天早上彻底打扫猪圈卫生,定期给猪圈消毒,保证猪的饮食卫生,猪病的及时治疗等方法有效的控制了猪体外寄生虫病在猪场的传播,从而提高了猪场的养殖效益,增加了猪场养殖户的养殖信心。

1 猪场常见的体外寄生虫

1.1疥螨

疥螨是生活在猪的皮肤表层里的寄生虫,其长时间大量的寄生,可引起猪的过敏性疾病,或者皮肤病等,当猪身上寄生这些寄生虫时,猪的症状先表现在头部,这种疾病严重时,就会蔓延到全身。猪身上寄生了这种寄生虫后,会出现身体痒,站立多动,严重时皮肤就会出血,而出血的地方受到感染后,给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创造了条件,多种疾病接踵而来,还可能导致猪的身体出现组织增生等。

1.2血虱

血虱是一种靠吸食宿主血液为生的寄生虫,其一般寄生在猪的身体表面。有两种传播途径,即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是血虱直接从已感染的宿主身上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健康动物;间接传播是血虱通过食物和其他可以接触猪的物体进行传播。血虱的传播不分时间、地点,可以在任意时间,任何地方传播。所以防治血虱病的传染要及时到位,一旦感染了血虱,猪很快会表现出多种症状,如突然饮食量下降,慵懒不动,皮肤上有明显的叮咬斑点,有的能发现虫体等。

1.3蜱虫

蜱虫和血虱一样都通过吸血来危害宿主,但蜱虫是导致猪死亡率最高的寄生虫之一,在吸血的同时也传播了许多种其他的疾病。只有少量的蜱虫出现在猪的身体上时,猪没有太多的病理变化,但是当越来越多的蜱虫出现在猪的身体上时,猪就开始变的躁动不安,时常蹭痒,同时会发现猪身上有红点出现,并且增多,甚至这些红点还会流出分泌物。当大量蜱虫吸食猪血和传染多种的疾病后,猪就会出现贫血,表现出多病的症状,最后可能导致死亡。

2 寄生虫病的防治

2.1疥螨

杀死疥螨最直接有效的是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另外,视情况不同可选择不同药物,常选用安全低毒的农用杀虫剂,猪体感染严重时可以配置浓点的药物,配置浓度按使用上限;不严重时浓度低点,配置浓度按使用下限就可以了。但是,不论使用哪种方法,一定要注意药物的安全使用,不能引起猪的药物中毒发生。

2.2血虱

当猪身上开始出现血虱时,饲养人员可以通过用手捉寄生虫,捉到后将其碾压死。也可以用水冲洗猪的身体把寄生虫从猪的身体上冲下来,然后进行消灭。或用杀虫药配置一定浓度的药水,喷在猪的身体上,直接杀死血虱,同样也要杀死生活在猪场里的血虱。

2.3蜱虫

蜱虫在刚入侵猪身体,情况不严重时,主要用杀虫药水直接杀死蜱虫;当有大量的寄生时,用药物熏杀。例如:使用敌敌畏,配置达到能杀死寄生虫的浓度后,把药物倒入盆中放在猪舍内,借助药物的挥发的气体可以熏死猪身上的寄生虫,也可以熏死猪周围的蜱虫;也可以点燃固体药物,通过燃烧的烟来熏死寄生虫。

要注意的是在以上药物防治时一定要遵循寄生虫的生活史安排用药频率和疗程,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一定要注意用药安全,不能对人畜造成毒害作用。

3 寄生虫病的猪场综合防治

3.1坚持自繁自养

尽量不从外场引进商品仔猪,如需引进则一定要按照兽医卫生防疫要求,在确定猪只安全的情况下再混入本场。自己场里的种猪和商品猪也要按照要求实施驱虫保健,尤其在产房和保育舍的猪是防控重点。

3.2提高猪场的卫生

在猪场修建前,猪场的选址一定要符合卫生防疫要求,必须满足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好,干燥等条件,这样修成的猪场,在一定程度上可阻止寄生虫的感染。要能够做到保持猪舍卫生良好和定期冲洗消毒等。

3.3饮食的管理

猪的饲料必须要营养健康,所饮的水也要干净卫生。饲养员在给猪添加饲料时,一定要观察猪槽里有没有杂物和其它生物。如有则必须处理掉,这样才能从饮食上杜绝寄生虫的传播。

3.4喷洒药物消毒

饲养和技术人员要随时观察猪的表现,对于猪的异常情况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选择喷洒不同的药物,从而控制寄生虫病的发,也可以杀死其他细菌和病毒。通过及时的消毒,不仅可杀死寄生虫,也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4结语

随着现代化养猪技术的应用,猪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寄生虫病也在发生着变化。要想保证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对于猪体外寄生虫病的防控必然要列入日常饲养管理当中。不仅要适时驱虫,合理保健,加强饲养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把寄生虫所适宜的生存环境彻底进行改造,从而从源头上杜绝寄生虫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雯丽,李丽,王冰洁,等.牛(牦牛)内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及亚东璃眼蜱生活习性的观察[J].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1):2140-2145.

[2]阎茂林,张科,刘永红,等.猪体表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12):168-169.

[3]唐继高,李洪曙,肖芳萍,等.人工草地放牧山羊寄生虫检测与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7):78.

家兔五种常见病的防治 篇3

该病又称积食症和臌胀病, 多发于断乳后至6月龄的家兔。主要因贪食过多含露水的豆科饲草、易膨胀的饲料以及腐烂、霉变、冰冻的饲料而致病, 临床上常继发便秘和大肠臌气。

1.1 症状

患兔常于采食后数小时开始发病。患兔伏卧不动, 表现痛苦;眼半闭或睁大、磨牙;呼吸困难, 心跳加快, 结膜潮红, 呈犬坐姿势;腹部膨大, 叩诊呈臌音;反射性地流口水, 最后因窒息或胃破裂死亡。

1.2 防治

平时饲喂要定时、定量, 禁喂腐烂、霉变或冰冻的饲料, 更换适口性好的饲草、饲料时应逐渐增加。发病后应停喂饲料并及早治疗。

⑴植物油10-20mL、香醋5-10mL灌服。

⑵小苏打或大黄苏打片1-2片研末灌服。

⑶萝卜汁10-20mL灌服。

在服用上述药物后, 应驱赶患兔运动或按摩其腹部以减轻症状。

2 便秘

便秘主要因难以消化的粗纤维饲喂过量、青饲料饲喂或饮水不足, 或因患毛球病而引起胃肠蠕动减弱所致。有些急性或热性病、下痢后可继发便秘。

2.1 症状

患兔食欲不振或废绝, 肠音减弱或消失, 触诊腹部, 肠管内容物较硬, 呈圆筒状, 排粪困难或排粪量少, 甚至不排粪。

2.2 病理变化

在盲肠、结肠、直肠中可见干硬的肠内容物及粪便, 肠壁菲薄, 有时出血。

2.3 防治

⑴平时应注意青、粗、精饲料合理搭配, 供给充足饮水, 定时定量饲喂, 防止贪食过量。

⑵治疗可一次灌服植物油10-20mL。或用人工盐和蒜泥各5g, 加香醋10mL灌服。皮下注射硝酸毛果芸香碱0.5-1mL (1-2mg) 可促进胃肠蠕动, 排出积粪。必要时实施温肥皂水灌肠, 以促使粪便排出。

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使患兔头部稍低, 后躯抬高。用粗细能插入患兔肛门的塑料软管, 涂抹油后轻轻插入肛门内5-8cm处, 缓缓灌以40℃温肥皂水50-100mL后慢慢拔出软管, 用手捏住肛门封闭数分钟后, 任其粪水流出即可。

⑶该病发现早较易治疗, 病程长、体质差的兔很难治愈。故发现粪粒较小时就应及早治疗。

3 食毛癖、毛球病

患兔大量吞食自身或其他兔被毛的现象称为食毛癖;大量兔毛在胃内与食物纠结成毛团, 堵塞幽门或滞留在十二指肠而发生的疾病为毛球病。

兔饲料中缺少某些体内不能合成的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以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时, 易发生食毛癖。粗纤维不足可能也是病因之一, 有的兔爱食其他兔的毛, 其他兔模仿, 引起许多兔互相食毛。

3.1 症状

患兔表现为食欲不振、喜伏卧、好饮水、日渐消瘦和便秘。粪球中含有较多兔毛, 甚至由兔毛将粪球相连成串状。腹部触诊在胃或肠道中能摸到毛球, 大小不等, 较硬, 可轻轻捏扁, 该病多发于长毛兔。

3.2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日粮中注意补充含硫量高的动、植物蛋白质饲料, 如血粉、蚕蛹、大豆饼、芝麻饼、花生饼、黄豆、豌豆等, 以及供给充足的粗纤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 可防止食毛癖的发生。发现患兔要及时分笼饲喂, 以免互相啃食被毛。患兔每日喂服蛋氨酸1-2g, 1周内可停止食毛癖。

兔发生毛球病后, 早期1次内服植物油20-30mL或人工盐3-5g溶水灌服, 并投予易消化的柔软饲料以泻出毛球。食欲不佳时, 可喂大黄苏打片1-2片或人工盐1-2g, 以温水灌服。

4 胃肠炎

家兔胃肠道黏膜及其下层组织发生炎症并引起一定程度的毒血症称为胃肠炎。由于饲养管理不善、饲草不清洁、饲料配合不当以及其他对胃肠道有害刺激都能引起发病。特别是在雨季, 兔舍潮湿、饲草沾污泥水常可致病。断奶不久的幼兔体质较差, 常因贪食过多的草料而发生胃肠臌气, 继发胃肠炎。另外, 家兔吃了腐败变质的草料、冰冻的饲料以及误食了有毒植物, 也会发生胃肠炎。各品种、年龄的兔都易发病, 尤以幼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4.1 症状

患兔食欲减退, 精神不振, 常卧伏于兔笼一隅。随着炎症的加剧, 患兔食欲废绝, 腹围增大, 肠管臌气, 肠音响亮。通常先便秘、后拉稀。粪便有的呈绿黑色水样, 带恶臭味, 也有的呈灰白色胶胨样或带黄色黏液和气泡的稀粪。尿液呈乳白色、酸性, 病兔脱水、消瘦, 病程1-7天。

4.2 病理变化

胃内充满食物, 胃黏膜脱落;盲肠常臌气, 有的回肠、盲肠、结肠内容物较稀, 并有胶胨样的物质;实质脏器一般正常。

4.3 防治

应以加强饲养管理为主。禁止饲喂腐烂变质的饲料, 合理饲喂多汁饲料和青绿饲料, 保持兔舍和用具的清洁卫生。对病兔要停喂干、硬等不易消化的饲料, 给予少量清洁的青嫩蔬菜或易消化的饲料。

4.4 药物治疗

治疗以消炎、杀菌、健胃、补液、强心为原则, 可用干酵母2片, 敌菌净、矽碳银各1片混合研末, 加适量温水1次灌服, 连服2-3天;氟哌酸每次1片, 1日2次, 连服数日。也可用50%葡萄糖注射液5-10mL、黄连素注射液1mL, 加维生素C注射液1mL混合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 1日2次, 连用数日。

5 腹泻

该病是指临床上具有腹泻症状的一类疾病, 主要表现为粪便不成球形, 稀软, 呈粥状或水样便。各种年龄的家兔均可发生, 但以断奶前后的幼兔发病率最高, 治疗不当常引起死亡。病因众多, 如饲料不清洁, 混有泥沙、污物等或饲料发霉、腐败变质;饲料中含粗纤维过多或过少, 或吃了大量的冰冻饲料;饮水不卫生或夏季不经常清洗饲槽, 不及时清除残存饲料, 以致酸败而致病;饲料突然更换, 特别是断奶的幼兔, 更易发病;兔舍潮湿, 温度低, 家兔腹部着凉;口腔及牙齿疾病, 也可引起消化障碍而发生腹泻等。

5.1 临床症状

⑴消化不良性腹泻。病兔食欲减退, 精神不振。排稀软便、粥样便或水样便, 被毛污染, 失去光泽。病程长的渐渐消瘦, 虚弱无力, 不愿运动。有的出现轻度腹胀及腹痛。

⑵胃肠炎性腹泻。病兔食欲废绝, 全身无力, 精神倦怠, 体温升高。腹泻严重的病兔, 粪便稀薄如水, 常混有血液和胶胨样黏液, 有恶臭味。腹部触诊有明显的疼痛反应。由于重度腹泻, 呈现脱水和衰竭状态, 病兔精神沉郁, 结膜暗红或发绀, 呼吸急迫, 常因虚脱而死亡。

5.2 病理变化

肠道黏膜增厚、充血, 用刀子可以刮掉肠黏膜, 肠内容物通常呈黄绿色。严重时可见肠黏膜剥脱、出血, 肠壁变薄, 内容物呈红褐色。

5.3 防治

⑴平时加强饲养管理, 不喂霉变腐败饲料、饲草。要保持兔舍清洁、干燥, 温度适宜, 通风良好。料槽、水槽定期刷洗、消毒, 饮水要卫生, 垫草勤更换。饲喂断奶幼兔要定时定量, 防止过食。更换饲料应逐渐进行。

⑵发现病兔应停止给料, 但水照常供应。体质较好时, 用轻泻药如人工盐2-3g, 加水40-50mL灌服;或植物油10-20mL灌服。隔1-2小时喂酵母片2-3片或乳酶生4-6片, 每天2-3次。

鸭鹅常见吸虫病的防治 篇4

感染吸虫的水禽通过粪便排出吸虫卵,条件合适虫卵孵化,产生一期幼虫;幼虫在中间宿主内成熟,中间宿主将成熟幼虫排在草上,通过采食中间宿主或草类,鸭重新感染吸虫。其中对鸭鹅危害较大的有:鸭棘口吸虫、鸭鹅次睾吸虫、鸭眼睛吸虫等。

1 鸭鹅棘口吸虫病

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吸虫科各种吸虫等寄生于鹅、鸭小肠、盲肠和直肠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对幼禽危害最大。

1.1 病原 寄生在鸭鹅体内的有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等,虫体呈长叶状。棘口吸虫发育的第一二中间宿主均为小土蜗螺、椎实螺、凸旋螺等淡水螺类。水禽通过吞食含有囊蚴的螺类而感染。

1.2 临床症状 患鸭精神不振,不愿起立行走。少量感染时危害不严重,雏禽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粪便中混有粘液。禽体贫血,消瘦,发育停滞,最后衰竭死亡。

1.3 剖检变化 鸭体严重脱水、消瘦,出血性肠炎,肠腔充满卡他性粘液;空肠盲肠内可见黑褐色内容物,在盲肠、直肠发现粉红色细叶状的虫体,虫体一端埋入肠粘膜内,且吸附部位有溃疡,用剪刀稍用力即可将其刮下,刮下的虫体可蠕动蜷曲。其他脏器无肉眼可见病变。

1.4 防治 本病流行地区,应做好消灭淡水螺的工作;每年应对家禽进行有计划的驱虫,并对驱虫后的粪便严格处理。每天应及时清扫禽舍,粪便发酵无害化处理。硫双二氯酚,按150~200mg/kg体重用药,拌料饲喂。氯硝柳胺,按100~120mg/kg体重,一次口服。

2 鸭鹅次睾吸虫病

2.1 病原 寄生于鸭、鹅、鸡、野鸭的胆管和胆囊的一种吸虫。虫体呈叶状,体表有小刺,大小为长2.4~4.7mm,宽0.5~1.2mm。主要为东方次睾吸虫,此虫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及棒花鱼,虫卵在鱼体内发育为囊蚴后集中于肌肉和皮层,鸭鹅吞食含囊蚴的鱼类而感染本病。

主要流行于鸭群中,1月龄以上的雏鸭感染率较高,鹅感染较少。

2.2 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不表现症状,较重感染表现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精神委顿,在水中游走无力,缩颈闭眼,两腿无力,卧伏不起。随着病情加剧,羽毛松乱,废食,眼结膜发绀,有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贫血,消瘦,粪便呈草绿色或灰白色,多数因衰竭而死亡。

2.3 剖检变化 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浓或消失。肝脏肿大,质地坚实,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坏死,肝常呈橙黄色,肝功能被破坏,细胞变性萎缩,引起肝硬化。

2.4 防治 在流行季节不要将禽类放养到水塘和稻田里,流行地区不以生鱼类作饲料。

定期进行驱虫,粪便应堆积发酵处理从而杀灭虫卵。结合农业生产进行灭螺。

治疗可采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15~20mg,一次口服。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75~100mg,一次口服。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150~200mg,一次口服。

3 鸭鹅眼睛吸虫病

3.1 病原与流行病学 病原为嗜眼吸虫,属嗜眼科。新鲜虫体为淡黄色,半透明,前端较狭呈纺锤形,体表粗糙,虫体大小3~6mm×0.9~1.9mm。

嗜眼吸虫病主要分布于有中间宿主淡水螺存在的区域,除鸭鹅外,自然条件下还可以感染鸡、火鸡、珍珠鸡等多种禽类。各种日龄的鸭鹅都可以感染,引起鸭鹅的结膜或角膜炎,甚至失明,造成生产性能下降。

3.2 临床症状 病初患鸭鹅流泪,并不断用蹼挠眼部或转头将眼睛揩擦背部,以后逐渐消瘦,食欲不振,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大多数病鸭鹅为单侧性眼发病,一只眼出现严重症状,而另一只眼虽有感染而无明显症状,只有少数为双侧性眼发病严重的病例可失明,行走困难,跛行或瘫痪,最后死亡。眼结膜内有浅黄色脓性分泌物,眼瞬膜下的穹隆部结膜和球结膜均附有寄生虫。从眼内挑取可疑物,置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1滴,压片,置10×10显微镜下检查,如发现淡黄色,半透明虫体,即可确诊。

3.3 防治 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对鸭鹅的生活和活动区内灭螺以消灭中间宿主。发病后,应对鸭鹅舍和放牧场地用生石灰或1:3000抗毒威喷洒。

患病的鸭驱虫可用75%酒精滴眼,方法是由助手将鸭固定,另一助手固定鸭头,右手用钝头金属细棒或眼科玻璃棒,从内眼角扒开瞬膜,用药棉吸干泪液后,立即滴入75%酒精4~6滴。用此法滴眼驱虫操作简便,可使症状很快消失,驱虫率可达100%。

也可采取人工翻眼除虫,用钝头细棒拨开瞬膜,用眼科镊子从结膜囊内摘除虫体(图1),然后用一定浓度的硼酸水冲洗眼睛。

家禽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篇5

球虫病是家禽养殖业中对生产性能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疾病, 虽然我们在抗球虫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但球虫感染和球虫病的暴发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止, 球虫的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几乎所有的抗球虫药物在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由于耐药性的产生而失去功效, 所以在现实应用中, 多种类、轮换用药成为控制球虫病的主要途径。

1.1 流行病学

该病的发病时间与气温和雨量密切相关, 多流行于温暖季节。以3月龄以内的鸡多发。1月龄左右鸡多发生盲肠球虫病, 2月龄以上的鸡主要发生小肠球虫病。

1.2 主要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

1.2.1 盲肠球虫病

3~6周龄鸡多发, 患鸡翅膀下垂, 羽毛蓬乱, 嗜睡, 食欲不振, 鸡冠苍白;腹泻, 排带有血液的稀粪或血便, 盲肠膨大, 充满血液或血凝块, 肠壁肥厚, 有许多出血斑并发生糜烂。

1.2.2 小肠球虫病

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鸡, 患鸡鸡冠苍白, 消瘦, 精神萎顿, 两脚无力, 瘫倒不起;腹泻, 排出大量黏液样棕褐色血便。在小肠前段, 肠壁呈暗红色肿胀, 浆膜面可见白斑和出血点。切开肠管, 可见黏膜面上有许多出血点, 内容物中常有黏液和血凝块。

1.2.3 慢性球虫病

常见于1~3月龄的雏鸡或成鸡;患鸡逐渐消瘦贫血, 间歇性腹泻, 排水样乳白色或砖红色粪便, 往往夹杂有未消化饲料, 饮欲增加;病程长, 生长缓慢, 饲料报酬低, 尾毛黏有粪便, 体重偏轻, 肠道苍白, 失去弹性, 肠壁增厚。

1.3 防治

坚持每天清除鸡场中的粪便或采用网上平养育雏, 尽可能避开雏鸡与粪便的直接接触。对鸡舍地面、饲槽、饮水器、鸡笼等要定期彻底清洗消毒, 在多雨潮湿和温暖季节, 要加强对幼鸡的饲养管理, 定期用药物预防。在治疗上可选用 (1) 30%磺胺氯吡嗪钠 (三字球虫粉) 可溶性粉、地克珠利可溶性粉、磺胺类药物配合维生素K3可溶性粉 (按产品说明使用) 混合饮水, 连用5 d, 效果较好; (2) 用盐霉素钠预混剂、地克珠利预混剂、莫能菌素钠预混剂、二硝托胺预混剂等配合维生素K3预混剂拌料, 连用3~5 d。

2 住白细胞虫病 (白冠病)

该病暴发流行季节与各地气候有关, 一般以夏秋季节多发, 我市一般4~6月份进入发病高峰, 雏鸡和成鸡均能感染, 但1月龄左右的雏鸡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可达20%~65%, 成鸡仅个别死亡。

2.1 主要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

患有该病的鸡只主要表现精神沉郁, 流涎, 腹泻, 排绿色稀便。随后出现贫血, 鸡冠和肉髯苍白, 生长发育迟缓, 四肢轻瘫, 死亡前往往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现象。病死鸡消瘦, 高度贫血, 血液稀薄。心脏、胰脏、肠系膜、输卵管黏膜、腹腔脂肪表面出现弥漫性针尖至针鼻大突起的小血肿和少量黄白色小结节。腿肌、胸肌、肝、肾和胸腺有少量出血, 部分病例胸腔充满液体和血块;部分病例肺脏出血, 肝脾肿大, 有的肝表面有灰黄色坏死灶, 卵巢充血, 卵泡呈暗红色, 卵泡破裂充满腹腔。

2.2 防治

1) 在该病流行季节, 对鸡舍内外, 每隔6~10 d喷洒1次杀虫剂, 如用菊酯类杀虫剂以2 000倍稀释液或每千克水加40~60 mg在晚间带鸡喷洒。

2) 在流行季节, 在饲料中定期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 连用5~7 d, 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3) 血虫净 (贝尼尔) 按每千克体重1~1.5 mg (一般2 kg左右的成鸡按每300~400羽用1 g) 配合维生素K3混合饮水, 每天1次, 连用3~5 d, 间隔3 d后药量减半再连用3~5 d即可。

4) 用克球粉拌料3~5 d进行治疗。

3 绦虫病

放牧或庭院养殖的家禽, 肠道内寄生绦虫的比例很高。传播繁殖旺季主要为温暖潮湿季节, 多数绦虫寄生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但鸭的巨头莫壳绦虫却寄生于泄殖腔或法氏囊, 禽类受感染是因为吞食了中间宿主。不同种类的绦虫其中间宿主不尽相同, 可能是昆虫、甲克动物、蚯蚓、蜗牛或水蛭。

家禽感染后可选用以下药物治疗: (1) 每千克体重用丙硫苯咪唑15~20 mg, 晚上混入饲料内一次性投服, 每晚1次, 连用3次;间隔7 d后再重复驱虫1次。 (2) 每千克体重用硫双二氯酚100~200 mg, 晚上混入饲料内一次性投服, 间隔7 d后再重复驱虫1次.

4 棘口吸虫病

4.1 寄生部位

寄生于小肠、盲肠和直肠。

4.2 临床症状

表现出血性肠炎、食欲不振、腹泻、消瘦、贫血、生长受阻, 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4.3 防治措施

(1) 预防:卷棘口吸虫感染需要中间宿主田螺, 鹅、鸭吞食含有囊蚴的第2中间宿主而被感染。因此, 最好不要生食田螺, 定期驱虫, 对驱出的虫体及排出的粪便要及时进行生物热处理。 (2) 治疗药物同绦虫病。

5 线虫

线虫是禽类寄生蠕虫中最重要的一种, 其种类之多、危害之大, 均超过绦虫和吸虫。根据种类的不同, 其寄生的部位也不同, 可寄生在眼、呼吸道、食道、嗉囊、腺胃、肌胃以及肠道, 因此在治疗中可根据不同的种类采取不同的用药治疗方法。由于该病无明显季节性, 对寄生在肠道的线虫可以采取预防性驱虫, 所用药物为: (1) 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30~35 mg一次性混饲。 (2) 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5~35 mg自由饮水, 隔2~3周再用1次。

6 家禽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山羊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篇6

1 绦虫病

(1) 最常见的为莫尼茨绦虫。虫体长1~5m, 白色, 细长。主要寄生在小肠, 严重者虫体堵塞肠管。 (2) 感染绦虫病的山羊很快消瘦, 皮毛粗乱无光, 食欲减退而饮欲增加, 并出现腹泻、贫血和水肿, 少数出现神经症状。 (3) 治疗:可用别丁 (硫酸二氯酚) , 按100mg/kg体重, 加水溶解灌服, 效果很好。也可用1%硫酸铜溶液按2ml/kg体重灌服。驱绦灵50~75mg/kg体重口服。预防常用丙硫咪唑15mg/kg体重灌服, 效果良好。

2 肝片吸虫病

(1) 又称肝蛭虫, 虫体扁平, 很像树叶, 比南瓜子略大, 一般寄生在羊的肝脏、胆管, 感染率20%~30%。 (2) 患肝片吸虫病的山羊消瘦、贫血、颌下水肿, 到后期出现腹泻, 最后导致肝中毒而衰竭死亡。 (3) 治疗:可用硝氯酚驱虫, 口服4~5mg/kg体重。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各一次;也可用5%肝蛭净悬, 按10mg/kg体重口服;或选用驱虫效果良好别丁, 100mg/kg体重。常用的还有广谱抗虫丙硫咪唑、肠虫清等。

3 消化道线虫病

(1) 常见的有捻转胃虫、肠结节虫、钩虫、鞭虫等, 感染率可达100%。 (2) 症状表现:机体消瘦, 食欲下降, 贫血, 有时腹泻, 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捻转胃虫主要寄生在真胃。虫体长10~30cm, 主要危害真胃粘膜和腺体并分泌毒素。病羊精神不振, 瘦弱贫血, 生长发育停止, 腹泻, 常和前胃疾病并发死亡。肠结节虫主要寄生在大肠。虫体长10~20cm, 在肠壁上形成米粒到蚕豆粒大小不等的无数结节。结节大量增生后, 使肠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损, 病羊的明显症状为营养不良, 体重下降, 腹泻时粪稀带血, 严重时可引起后肢瘫痪。钩虫主要寄生在小肠内, 以羊血为其营养, 造成肠黏膜溃疡。发病羊极度贫血, 消瘦, 颌下水肿, 长期腹泻, 可引起羊只大量死亡。鞭虫主要寄生于大肠和盲肠内。虫体长35~70mm, 羊体感染后, 一般症状不明显, 严重时引起腹泻, 因吸收毒素而引起贫血和食欲下降等中毒症状。 (3) 治疗:可用左旋眯唑8mg/kg体重内服;或用丙硫咪唑或甲苯咪唑15mg/kg体重配成混悬液内服。另外, 也可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广谱抗虫药, 进行皮下注射或口服;或者选用四氯乙烯按0.1~0.2ml/kg体重口服, 效果良好。

4 肺丝虫病

(1) 又称网尾线虫病, 是由网尾线虫寄生于肺支气管而引起的疾病。 (2) 主要症状:连续不断咳嗽, 消瘦无力, 流鼻涕, 喷嚏, 呼吸困难, 常因呼吸道被虫块阻塞而窒息死亡。 (3) 治疗:可采用消化道线虫病的用药剂量和用法。此外, 还可用氰乙酰肼, 按17~18mg/kg体重, 溶水内服;也可配成20%溶液按成羊3~5ml、小羊1~3ml, 微温时作肘后皮下注射, 效果良好。

5羊疥癣

(1) 又称“螨病”, 以脱毛、搔痒为主要特征, 多发于冬、春季节, 尤以冬季蔓延最快。 (2) 病羊奇痒无比, 表现为到处擦痒, 用嘴啃咬, 引起皮肤发炎、脓肿, 皮肤变厚并盖满大量痂片, 羊毛大片脱落, 尤以头部最为严重。病羊常因长期不安、贫血、消瘦死亡。 (3) 治疗:最简便的方法是药浴, 可用0.05%的辛硫磷乳油水溶液, 或0.1%~0.5%的敌杀死。药浴应在天气晴朗无风时进行, 药液现配现用,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20~35℃。20%双甲咪乳油1kg配成500~600倍稀释液, 也能有效杀灭疥螨, 控制疥癣病的发生。另可采用患部剪毛涂擦以上药液, 或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2mg/kg体重, 或20%碘硝酚0.05mg/kg体重, 治愈率达90%以上。对未被感染的健康羊群, 每年春、秋季应用2000~5000倍低浓度“敌杀死”进行药浴预防, 羊舍及用具用0.1%的“敌杀死”喷雾。

6羊鼻蝇蛆病

(1) 病羊表现为上呼吸道发炎, 有大量鼻涕、脓液, 喷嚏, 咳嗽, 消瘦。侵入气管及肺部者呼吸困难, 侵入鼻窦而累及脑膜者, 可引起神经症状。此病可周期性重复出现, 直至死亡。 (2) 治疗:可用3%来苏儿液直接喷人鼻孔, 每羊每侧鼻孔20~30ml;目前很多地方采用0.3%螨

鹅的鸭瘟病的诊治

孙翠英 (山东省博兴县畜牧兽医局256500)

中图分类号:S858.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 (2013) 06-0027-02

鹅的鸭瘟病又称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 是由鸭瘟病毒感染鹅的一种传染性疫病, 其病原是疱诊病毒的一种。该病特征性症状为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鹅头颈肿大。鹅的鸭瘟病, 主要在小鹅群中传播, 具有传染快, 死广率高的特征。发病至死亡过程一般为2~7d左右。

1发病情况

2013年3月份, 山东省博兴县湖滨镇张某养的500只蛋鹅38日龄发病, 前5d出现零星病例, 6~9d出现大量病鹅。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高热、眼睑肿、流泪、流鼻液、排黄绿色稀粪。到博兴县湖滨镇畜牧兽医站诊治, 经临床诊断和剖检初步确诊为鸭瘟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 病鹅精神萎顿, 缩颈垂翅, 行动困难, 卧地不愿走动, 甚至伏地不起, 强行驱赶时, 两脚麻痹无力, 步态不稳, 病鹅不愿下水, 强迫赶下水时, 漂浮水面且很快回岸;食欲减少或停食, 渴欲增加, 体温升高, 病鹅体温持续升高可达42~44℃, 高热稽留;病鹅畏光, 流泪, 眼睑水肿, 眼睑周围羽毛沾湿或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 眼角形成出血性小溃疡;部分鹅头颈部肿胀, 从鼻腔内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 叫声嘶哑;下痢, 排黄白色或乳白色或黄绿色粘稠稀粪, 肛门周围的羽毛沾污并结块;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 严重者黏膜外翻, 可见黏膜面覆盖一层不易剥离的黄色假膜。发病后期体温下降, 病鹅极度衰竭死亡。存活鹅消瘦, 生长发育不良。

3病理变化

病鹅头、颈、颌下、翅膀等处皮下和胸腔、腹腔的

净水溶液鼻腔喷注预防, 每侧鼻孔6~8ml, 效果良好。7羊脑包虫病

(1) 又称“疯羊”、“转圈病”, 以转圈为主的脑神经症状明显, 较易诊断。 (2) 治疗:每年春季可用吡喹酮粉剂口服预防, 剂量为60~80mg/kg体重。治疗可采用臂部分点注射吡喹酮注射液 (用10%食用油或石蜡油稀释) , 50~60mg/kg体重。若用药10d后效果不明显者可进行第2次用药。

8山羊寄生虫病的预防措施浆膜有黄色胶冻样物渗出, 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 咽和食道黏膜上有散在坏死点或黏膜坏死物, 脱落后留下溃疡, 泄殖腔黏膜覆盖假膜痂块, 法氏囊黏膜水肿、小点状出血, 慢性病例可见溃疡坏死等具有特征性。肝肿大质脆有出血或坏死点, 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小肠黏膜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点, 脾、胰肿大, 心外膜出血, 心包积液等。

4流行病学情况

4.1发病季节及日龄张某所养的鹅于38日龄发病, 据调查该病以40日龄左右发病最为常见, 8日龄即可发病, 小鹅死亡率高达70%~80%以上, 青年鹅和成年鹅均可发病, 但死亡率较低。60日龄以上大鹅也有发生, 尤其以产蛋母鹅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80%~90%。该病60日龄以下鹅群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但一般以春夏之季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 传播快而流行广, 因为此时是鹅鸭放牧和大量上市的时节, 饲养量多, 各地鹅鸭群接触频繁, 如果检疫不严, 容易造成发病。

4.2 地理环境

在低洼潮湿和水网地带及河川下游放牧饲养的鹅群, 最容易发生鹅鸭瘟病。张某的养殖场地处博兴县湖滨镇, 该镇河多, 湖泊多, 水网密集。有些野生水禽常在此落脚, 野生水禽感染病毒后, 可成为传播本病的自然疫源和媒介。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

4.3 感染途径

发病和潜伏期的感染鹅鸭、病愈后不久的鹅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健康的鹅和病鹅鸭一起放牧, 或是在水中相遇, 或是放牧时通过发病的地区, 都能发生感染。被病鹅鸭和带毒鹅鸭的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运输工具等, 都是造成鹅鸭瘟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 其他还可以通过交

猪常见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篇7

1.1 弓形体病

病猪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废绝, 尿黄便干, 体温呈稽留热 (40.5~42℃) , 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到后期病猪耳部, 腹下, 四肢可见发绀。

1.2 猪蛔虫病

成虫寄生在小肠, 幼虫在肠壁, 肝, 肺脏中发育形成一个移动过程, 可引发肺炎和肝脏损伤, 有的移行到胃内, 造成呕吐, 有的蛔虫堵塞肠道。

1.3 旋毛虫病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肠管, 幼虫生于横纹肌。该虫常呈人猪相互感染, 人旋毛虫可致人死亡, 感染来源于摄取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

2 主要防治措施

(1) 加强环境卫生。 (2) 定期进行驱虫。一般猪场每年春秋两季对猪群驱虫, 断奶仔猪在转群时驱虫1次。

3 常用治疗药物

3.1 敌百虫

先将敌百虫按1%浓度制成药液, 清洗患部, 1次/d, 连续用3~4d。内服可按100~120mg/kg混料。

3.2 左旋咪唑

口服7~10mg/kg体重, 肌肉注射可按7.5mg/kg体重, 一般用于猪蛔虫, 猪肺线虫等。

3.3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

奶牛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篇8

1 奶牛球虫病

1.1 流行病学

各品种的牛均易感, 2岁以内犊牛发病率高, 且容易造成死亡。传染源主要是成年带虫牛和临床治愈牛, 它们不断地向外排卵囊而使病原广泛存在, 饲料、饮水、垫草和奶牛乳房被粪便污染时, 常引起犊牛感染。另外, 饲料突然更换、应激、患有其他传染病时, 由于机体抵抗力减弱, 也容易诱发本病。

1.2 临床症状

患牛病初精神沉郁, 消瘦, 喜躺卧, 被毛粗乱, 体温略高或正常。患病中期体温升高至40-41.5℃, 前胃驰缓, 肠蠕动增强, 排带血的稀粪, 其中混有纤维性薄膜, 恶臭, 后肢及尾部被粪便污染。病后期, 粪便呈黑色, 几乎全为血液, 病牛极度贫血、衰弱。

1.3 病理变化

尸体极度消瘦, 可视黏膜贫血;肛门外翻, 后肢和肛门周围被血粪污染。直肠黏膜肥厚, 有出血性炎症;淋巴滤泡肿大突出, 有白色和灰白色的小病灶;直肠内容物呈褐色, 带恶臭, 有纤维性薄膜和黏膜碎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炎。

1.4 治疗

可用氨丙啉, 按体重25 mg/kg内服, 每天一次, 连用5 d;莫能菌素按饲料添加20-30 mg/kg混饲;也可应用磺胺喹恶啉等药物, 同时结合止痢、强心、补液等对症疗法。

2 奶牛焦虫病

2.1 临床症状

病牛的最初表现为高热稽留, 体温可升高到40-42℃, 脉搏和呼吸加快, 精神沉郁, 磨牙, 流涎, 体表淋巴结肿大, 喜卧地。食欲大减或废绝, 反刍迟缓, 便秘或腹泻, 有时病牛排出黑褐色、恶臭带有黏液的粪便。泌乳牛乳量减少或停止, 怀孕母牛常发生流产。病牛迅速消瘦、贫血, 黏膜苍白和黄染, 排淡红色尿液。有的在颌下、胸前或腹下发生水肿。

2.2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 血液稀薄如水, 血凝不全。皮下组织、肌间结缔组织和脂肪均呈黄色胶样水肿状。各内脏器官被膜均黄染。皱胃和肠黏膜潮红并有点状出血。脾脏肿大, 脾髓软化呈暗红色。肝脏肿大, 黄褐色。胆囊扩张, 充满浓稠胆汁。肾脏肿大, 淡黄色, 有点状出血。膀胱膨大, 存有多量红色尿液, 黏膜有出血点。肺淤血、水肿。心肌柔软, 黄红色, 心内外膜有出血斑。

2.3 治疗

可深部肌肉注射三氮眯, 按3.50 mg/kg剂量注射, 用时配成6%溶液, 或使用黄色素, 剂量为4 mg/kg, 配成1%溶液静脉注射;也可口服焦虫片 (主要成分:青蒿琥酯) , 剂量为30 kg体重1片。

3 奶牛蛔虫病

3.1 临床症状

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可以损伤小肠黏膜, 引起黏膜出血和溃疡, 并发细菌感染, 从而导致肠炎。众多成虫寄生在肠道, 大量吸取营养, 并可引起小肠阻塞, 使牛发生消化障碍, 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顿, 食欲不振, 贫血, 消瘦, 运动无力, 腹痛, 腹泻, 粪便带有多量黏液或血液, 病牛站立不稳、走路摇摆。

3.2 病理变化

小肠黏膜受损, 出血或溃疡。大量成虫寄生时, 可见肠道阻塞或肠穿孔。由于幼虫的移行, 可造成肠壁、肺脏、肝脏等组织的损伤、点状出血、发炎, 血液和组织中的嗜酸性细胞显著增多。

3.3 治疗

可选用左旋咪唑, 剂量为7.50 mg/kg, 或丙硫咪唑, 剂量为10 mg/kg, 或驱回灵, 剂量为250 mg/kg, 均为一次口服。也可用伊维菌素, 按0.20 mg/kg剂量皮下注射或口服。

4 奶牛疥螨、痒螨病

4.1 流行病学

奶牛疥螨、痒螨病主要发生于秋末、春初, 因为此时日光照射不足, 牛只被毛增厚, 绒毛增生, 皮肤温度增高, 适合螨的发育繁殖, 尤其在牛舍潮湿、阴暗、拥挤及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 极易造成螨病的流行。

4.2 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牛的面部、颈部、背部、肩部、尾根等被毛较短的部位。病牛剧痒, 用力磨擦栏杆、食槽和墙壁, 或用舌舔舐患处, 致使局部损伤、发炎、形成水疱或结节, 并伴有局部皮肤增厚和脱毛。若继发感染, 患部溃烂、化脓、结痂, 痂皮被擦破后, 创面有多量液体渗出和毛细血管出血。病牛因不断擦痒、舔舐, 严重影响采食和休息, 使胃肠消化、吸收机能减退, 日渐消瘦。

4.3 治疗

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剂量为0.2 mg/kg;或用溴氰菊酯喷淋, 用量为500mg/kg;也可用二嗪农按250 mg/kg喷淋, 或按500 mg/kg涂擦双甲醚。

5 牛胎儿滴虫病

5.1 临床症状

奶牛感染后阴道出现卡他性炎症, 黏膜上可见粟粒大或更大一些的小结节, 排出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多数牛只怀孕后2-3个月发生流产, 流产后母牛发生子宫内膜炎, 子宫蓄脓, 发情期延长或屡配不孕, 部分病牛发生死胎。

5.2 治疗

可用0.2%碘液或0.1%黄色素冲洗奶牛的生殖道, 也可用1%的三氮脒冲洗, 每天1次, 连用数天, 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若结合应用甲硝唑, 按10 mg/kg配成5%的溶液静脉注射, 每天一次, 连用3 d, 效果更佳。

摘要:生产实践中, 由寄生虫引起的奶牛疾病很多, 如奶牛球虫病、奶牛焦虫病、奶牛蛔虫病, 奶牛疥螨、痒螨病, 牛胎儿滴虫病等。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为奶牛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猪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上) 篇9

弓形体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畜共患病,病原是龚地弓形体。猪群暴发该病时,有可能引起全群发病,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猪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此病,另外,皮肤划伤及病、健猪同圈饲养也可使猪感染此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但以3~6月龄猪发病较多。此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以7~9月发病较多。一般呈急性暴发时,病猪体温升高到40~42℃,稽留不退,减食或不食,呼吸困难,呈犬坐势,有的猪咳嗽、流鼻液,眼结膜充血、有眼屎,耳部、胸部以至全身出现紫红色淤斑、腹泻等。有的猪出现癫痫发作、震颤、麻痹、不能站立等神经症状,最后极度衰竭死亡,病程4~5天。成年猪也可感染此病,但多无症状;妊娠母猪感染此病可出现死胎,或生出先天感染胎儿,胎儿于短期内死亡、失明或后躯运动失调等。

上一篇:自动站观测下一篇:改进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