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2024-09-08

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共10篇)

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篇1

近年来, 棚室黄瓜病害的种类逐年增多, 给黄瓜生产带来严重损害, 由于许多病害的症状极其相似, 如果不能正确加以识别, 用药不当, 将会延误病情, 给黄瓜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现介绍黄瓜棚室几种常见易混淆病害的发生症状、发病规律,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供广大菜农参考。

1 黄瓜霜霉病

1.1 发生症状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最常见的一种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 发病严重时, 影响黄瓜结瓜或造成提早拉秧。发病初期, 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 后迅速扩展, 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出现霜霉状, 霉层为灰黑色, 病重时, 叶片病斑相互连片, 病叶枯黄而死, 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1.2 发病规律

黄瓜霜霉病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 适宜发病湿度为85%以上, 温度高于30℃或低于15℃, 可抑制该病的发生, 湿度低于60%时, 病菌孢子无法产生, 湿度低于70%时, 病菌孢子不能发芽造成侵染。

1.3 防治措施

黄瓜霜霉病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黄瓜品种;二是实行轮作, 加强管理, 使棚室内的温湿度不利于其发展, 且调控好肥水, 促进瓜秧健壮[1];三是药剂防治:①烟熏法。一般在结瓜期发病前进行, 用45%百菌清烟剂3 000~3 750 g/hm2于傍晚时将药剂放在棚内, 放置密度60~75处/hm2, 密闭棚室, 次日清晨通风。②喷雾法。常用药剂有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2 黄瓜角斑病

2.1 发生症状

黄瓜角斑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造成侵害, 受害部位主要为叶片。初受害时, 在叶片上呈现水渍状病斑, 后逐渐扩大形成多角形黄褐色病斑, 当外界湿度较大时, 有白色菌脓现于叶背病斑处, 且容易造成开裂或穿孔[2]。果实及茎受害后, 初呈水渍状病斑, 有白色菌脓着生其上, 果实上的病斑可沿维管束的果肉向内扩展, 并可蔓延到种子, 幼苗发病时, 子叶上初生水渍状圆斑, 稍凹陷, 后变褐色干枯。

2.2 发病规律

病原菌可随病残体或种子在土壤中越冬, 存活期可达2年。种子带菌, 发芽后即可引起初侵染, 对子叶造成侵害, 出苗后子叶病部溢出的菌脓, 可借昆虫、水流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 侵入部位有气孔、伤口及水孔, 从而造成多次重复侵染。低温、高湿、重茬的棚室发生严重, 特别是当叶片上有水珠或结露时间长时发病更为严重。

2.3 防治措施

黄瓜角斑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从无病瓜上选留种, 瓜种可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 h或50℃温水浸种20 min, 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还可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 min, 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 h或100万U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 h, 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无病土育苗,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三是药剂防治, 用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预防, 7 d用药1次;当发病较轻时, 用氟硅唑咪鲜胺600~800倍液喷施, 5~7 d用药1次;当发病严重时, 用氟硅唑咪鲜胺300倍液喷施, 3 d用药1次, 喷药次数视病情决定。

3 黄瓜靶斑病

3.1 发生症状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 初受害时, 呈现直径1 mm左右的黄色水渍状病斑,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斑扩大为不规则形或圆形, 病斑整体褐色, 中央呈现半透明的灰白色, 叶正面的病斑粗糙不平。发病后期, 病斑直径可达10~15 mm, 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居于病斑中央, 当外界湿度较大时, 有稀疏的灰黑色霉状物着生于病斑上。

3.2 发病规律

黄瓜靶斑病由细菌和真菌混合侵染引起,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存活期可达6个月, 第2年外界条件适宜时, 病菌借雨水或气流进行传播, 完成初侵染。该病在结瓜盛期发生较多, 发病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 最终导致植株枯死[3]。

3.3 防治措施

黄瓜靶斑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 彻底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 减少初侵染源, 同时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 驱避地下病虫, 隔离病毒感染, 不影响种子萌发吸胀功能, 加强呼吸强度, 提高种子发芽率。摘除中下部病斑较多的病叶, 减少病原菌数量。三是药剂防治。如发现病情即使用20%硅唑·咪鲜胺1 000~1 200倍液均匀喷施于患病处, 效果突出, 或用黄斑净对水进行叶面均匀喷雾, 或使用黄瓜靶斑净25 g对水15 kg均匀叶面喷施, 发生严重地块适当加大浓度, 间隔5~7 d再喷施1次, 可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4,5,6]。

4 棚室黄瓜常见病害的识别方法

4.1 黄瓜霜霉病和角斑病的区别

霜霉病叶背面, 在高湿度环境下, 能看到黑色的霉层, 但如果温室环境比较干, 就无法看见较厚的黑色霉层, 角斑病则无黑色霉层。霜霉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几个多角形水渍状病斑, 病斑较大, 而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背面产生针状水渍状病斑, 往往几十个病斑同时发生, 病斑较小。角斑病的病斑颜色呈浅灰白色, 有透光感, 后期易穿孔;而霜霉病的病斑由于真菌寄生, 多呈不同程度的黄色, 不透光, 不穿孔。细菌性角斑病, 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而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4.2 黄瓜靶斑病与角斑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 叶两面色泽相近, 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 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 清晰可辨, 两面均无霉层。

4.3 黄瓜靶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枯死, 病健交界明显, 病斑粗糙不平;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 病健交界不清晰, 病斑很平[7,8,9]。

参考文献

[1]孙学亮.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9) :185-186.

[2]任素樱.保护地冬春茬黄瓜花打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1) :126.

[3]武秀梅, 李玉芬, 史军, 等.温室黄瓜栽培的生理病害及其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3) :122.

[4]杨桂花, 孙鹏.大棚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189, 199.

[5]李龙昌, 张立甫, 冯会敏.棚室黄瓜几种常见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 2001 (2) :19.

[6]徐爱霞, 李建峰, 魏钊, 等.黄瓜常见易混淆病害的识别及防治[J].西北园艺 (蔬菜专刊) , 2009 (1) :35-36.

[7]王华.棚室黄瓜几种病症的原因及防治[N].吉林农村报, 2010-05-05 (4) .

[8]李静.黄瓜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 (6) :39-40.

[9]温守达.黄瓜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J].农家之友, 1998 (5) :16.

洋香瓜和黄瓜常见病害的防治案例 篇2

洋香瓜细菌性果腐病

接诊: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河店大棚洋香瓜种植面积较大,其洋香瓜可远销台湾、韩国,是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来源。但近年来,有一种烂果病发生特别严重,给洋香瓜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应河店乡农技站的邀请,笔者于2009年4月11日到现场进行了诊断,确定其为细菌性果腐病。

诊断:

洋香瓜细菌性果腐病是引起洋香瓜烂果的主要病害,本病病菌可附着在种子表面和侵入种子的内部组织,带菌的种子成为本病主要的初侵染源;另外本病也可随病残体在田间度过不良环境,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1.在幼苗上的症状:最初的症状是在子叶背面沿叶脉呈现黑色水浸状病斑,病斑很快坏死。幼苗下胚轴发病可导致幼苗猝倒、死亡。

2.在真叶上的症状:真叶上的诊断较困难,原因是叶片症状不明显,或者与其它叶部病害(叶枯病、叶斑病)易混淆。洋香瓜细菌性果实腐病的典型症状是病斑浅褐至红褐色,沿叶脉分布。

3.在果实上的症状:病菌可由果实上的伤口或气孔感染果实。幼果受感染后病斑不明显,但到果实将成熟前病斑迅速扩大。病菌也可以直接感染中、后期果实,但主要是在坐果后1-3周的幼果期侵入。在28~32℃的适温条件下,3~5 天就可形成明显的斑块。果实上的病斑最初是小于2~3厘米的油渍状水浸点,随后病斑扩大成10厘米或更大的边缘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斑有时会龟裂,并分泌出淡褐色的菌脓,成为该病重要的再侵染源。切开果实,在水浸状病斑的对应部位,内部组织腐烂,并有臭味。

该病在果实上的诊断要点为:A:发病部位主要在果实的向阳面。B:幼果病斑不明显,到果实将成熟前才表现明显的症状。C:病斑表面水浸状,有时龟裂,并分泌出淡褐色的菌脓。D:内部组织腐烂,并有臭味。

防治:

1.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防止种子带菌。为避免种子带菌,采种时种子与果肉一同发酵24~48小时后,随即以1%的盐酸浸渍种子5分钟,或以1%次氯酸钙浸渍15分钟,接着水洗、风干,可以有效去除种子携带的病菌;另外在催芽前也可进行种子消毒,常用的方法有:温汤浸种,用50℃温水浸20分钟;或用新植霉素200毫克/千克液浸种1.5小时,后洗净催芽。

2.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二是轮作倒茬。在发病较重的大棚,至少3年内不得种植洋香瓜或其他葫芦科作物。

三是合理的灌溉方式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由于喷灌会传播病菌且造成果实上积水,有利于病菌侵入感染。因此,应尽量改用滴灌或降低水压,让灌溉水仅喷及根围。

四是清除田间病残体和病苗、病果。

在生长期,病害一旦出现后,应随时清除病苗和病果,以免再侵染,并及时清除棚内杂草。另外,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也是减少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病菌可从伤口侵人,因此,不要在叶片露水未干时工作。

五是生态调控。因本病喜好高湿的环境,合理的通风排湿是防治本病的关键。一般白天掌握在温度28-32℃,不高于35℃,相对湿度60%--70%;夜温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15℃,湿度尽量不要超过90%。阴天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也要拉风口,以降低棚内湿度。

六是合理施肥。洋香瓜需钾肥、氮肥、磷肥较多,对钙、镁、硼等元素较敏感。因而施肥应每亩施鸡粪8方,二胺150斤,复合肥200斤,硫酸钾120斤,合理使用生物肥料可防止病害侵入。座果后均匀供肥水,确保膨果充分,膨果至成熟期以叶面肥为主,可施富尔655叶面肥、泰申利农叶面肥喷洒,也可冲施富尔655冲施肥、冲力神补充营养。

3.药剂防治

一是土壤消毒。在移栽前,用35%地菌一次净每亩用10-20袋、富尔将军每亩用100-150g与细砂土混合撒施后耕翻。

二是喷粉防治。可喷5%加瑞农粉尘剂,或5%防细菌粉尘剂,或5%滴涕粉尘剂。每亩每次喷1千克,喷粉时将喷头向上(不能直接对准植株),否则易产生药害。

三是喷雾防治。发病后可用农用链霉素2O0毫克/千克液、新植露素150~200毫克/千克液、DT杀菌剂500倍液、抗菌剂402的50O倍液、47%加瑞农600~80O倍液或77%可杀得500~800倍液进行防治。

案例二:

黄瓜生理性充水

接诊:

山东省聊城市许营乡刘庄常年种植蔬菜,尤其是黄瓜种植面积较大。据群众反映有的大棚黄瓜叶片变黄,用药后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越发严重,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给黄瓜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应村农的邀请,作者于2009年4月9日到现场进行了诊断,确定其为黄瓜生理性充水。

诊断:

黄瓜生理性充水是黄瓜叶片上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性病害,一般发生在早春。发病初期易和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斑点病相混。因四种病害在发病初期叶正面都呈褪绿的黄褐色小点,近圆形,叶背都呈油渍状。黄瓜生理性充水的诊断要点如下:

生理性充水一般是在植株基本相同部位的叶片上比较均匀地发生。发病后,叶片正面凸起,出现黄色泡斑;和其对应的叶片背面凹陷,在潮湿的条件下呈水浸状。发病轻时,随室内气温的升高,湿度降低,可恢复正常。但如果持续时间长,则泡斑连片,叶片失绿,逐渐连片的泡斑变成灰褐色的枯死斑。

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地温正常,气温低(昼、夜气温持续徘徊在8~18℃之间),在密闭条件下,空气湿度大,尤其是在遇到连阴雨天时,又刚好在阴天前浇过大水的情况下,叶片蒸腾受到抑制,根系吸上来的水分和叶细胞内的水分流到细胞间隙所致。如果诊断错误,尤其是错诊为侵染性病害时,会造成不合理用药,不但无效,还易引起药害,加重黄瓜生理性充水的发生,给菜农造成较大的损失。

防治:

1.选择抗低温品种。

2.经常对棚室上的塑料膜进行清尘增加棚室透光度,并加强增温、保温措施。

3.合理施肥。黄瓜稳生稳长,组织结实,呼吸速率适中,生长健壮,较能抵抗低温。所以,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在低温来临之前,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少施速效氮肥,有助于提高蔬菜抗低温能力。

4.合理灌水。灌水应避免大起大落。一般灌水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进行,且避免大水漫灌,最好采用滴灌技术,在阴天前最好不要灌水。

5.一旦发生黄瓜生理性充水,不要喷药,要想法采取增温排湿措施。

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篇3

1 病害

1.1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是大棚黄瓜的主要叶片病害, 自幼苗至成株期均可染病。子叶发病初呈退绿色黄斑, 潮湿时, 叶片背面产生灰黑色的霉状物, 子叶很快干枯。成株期发病, 叶背面产生许多水渍状斑点, 后病斑逐渐扩大, 正面显露, 病斑变黄褐色, 受叶脉限制, 病斑呈多角形。湿度大时, 病斑的背面也长出灰黑色霉状物, 即病菌孢子囊和孢囊梗, 最后叶片干枯。病叶上的病菌可借气流、雨水传播到其它大棚、温室, 病菌子经叶片的气孔或水孔侵入。由于黄瓜是周年种植, 病菌可周而复始的发生并蔓延。该病菌的侵入和繁殖需要较高的湿度, 因此, 昼夜温差大、叶面结露多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的防治办法有以下几个:因地制宜的选用抗病品种, 温室大棚栽培可以选用津杂3号、4号;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浇水施肥, 加强通风透光, 减低湿度;大棚栽培, 发病初期可用45%百菌清烟熏剂防治, 每m2用药0.5g;大棚黄瓜发病的前、中期, 可选晴天进行闷棚杀菌, 方法是早晨浇水后密闭大棚, 当气温升到42~45℃时, 维持两小时, 立即通风、降温排湿。

1.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叶柄、卷须也可染病, 果实发病却不常见。幼苗期子叶染病, 开始产生近圆形水浸状凹陷斑。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斑由黄到褐, 干枯, 病斑手叶脉限制呈多角形, 并常形成不规则的穿孔。叶片上病斑多时, 常卷曲枯死。空气湿度大时, 叶片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菌脓。病原细菌可随黄瓜病残体在土壤内或附着在种子表皮上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播种带病种子, 病菌直接侵害幼苗;残留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的病菌, 借雨水、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到黄瓜叶片上, 从气孔或虫口侵入。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昼夜温差大、结露中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发病最适温度在25℃左右。主要的防治办法有:坚持从无病种株上留种, 或播种前结合催芽用50℃温水浸泡20分钟捞出, 也可用40%福尔马林100~150倍液浸种90mins;抓紧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 可减轻病害。常见的药剂有:50%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加强田间管理, 清除病叶, 在有条件的地区, 应实行2年以上轮作。

1.3 黄瓜灰霉病

黄瓜灰霉病主要为害黄瓜的花、幼果、叶片及茎部。花部发病初期, 产生水渍状, 继而腐烂, 并密生霉层, 引起落花。幼果患病先从脐部开始, 病部呈水渍状后变黄产生灰色霉层, 当病花或病果落在正常叶片或接触到健叶、幼果时, 便引起发病。叶片受害时, 边缘会产生明显的大型病斑, 圆形或不规则形。茎部发病则引起茎腐, 严重时植株折断枯死。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菌核在病残体上、或残留在土壤中过冬, 翌年随气流、雨水、农事操作传播、蔓延。气温低而湿度较大时, 灰霉病发生严重, 是大棚皇瓜的重要病害。防治办法有:加强黄瓜早期管理, 培育壮苗, 提高黄瓜抗病力, 提倡室内栽培覆盖地膜和用滴灌控制浇水, 以提高地温减低空气湿度;温室或大棚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剂防治, 每次每公顷用药3.75kg。密闭门窗, 于傍晚点燃, 次日开窗通风。

2 虫害

2.1 瓜蚜

瓜蚜别名叫棉蚜、油虫, 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辽河流域、华北地区发生此种病害较为严重。成蚜对大棚黄瓜的危害主要发生在黄瓜的苗期, 成蚜及若蚜在叶背和嫩茎上吸食作物汁液。瓜苗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 叶片卷缩, 瓜苗萎焉, 甚至整株枯死。老叶受害, 提前脱落, 缩短结瓜期, 造成减产, 此外还能传播病毒病。瓜蚜分为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 只要生长条件适宜, 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瓜蚜均能周年孤雌胎生繁殖。瓜蚜在10~30℃范围内都能发育、繁殖, 其中16~22℃是其繁殖的最适温度。高温高湿对其繁殖不利, 当5日平均气温达到25℃以上, 平均相对湿度达75%以上时, 发育和繁殖均受抑制。其防治可以参照桃蚜进行。

2.2 黄守瓜

黄守瓜, 属叶甲科, 萤叶甲亚科昆虫, 黄守瓜俗称萤火虫, 是瓜类蔬菜重要害虫之一, 在中国分布广泛。成虫早期取食黄瓜幼苗和嫩茎, 常引起死苗, 然后又能危害花季幼果。幼虫主要在土中咬食根苗, 导致瓜苗整株枯死, 还可以蛀入接近地面的瓜果内为害, 引起腐烂, 影响黄瓜的品质和产量。黄守瓜的防治手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农业防治, 一种是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手段主要是温床育苗, 可提早移栽, 待成虫活动为害时, 瓜苗已长大, 可减轻为害;黄瓜作物适当间作芹菜、甘蓝等也可减轻为害。此外, 可采取用地膜栽培或在瓜苗周围撒草木灰、木屑等, 课防治成虫产卵。化学防治主要是在幼苗期喷洒灭杀毙等农药制剂来防止成虫为害和产卵。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蔬菜虫害防治[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水稻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篇4

关键词:水稻;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82-1

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稻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从水稻纹枯病、稻恶苗病、稻瘟病、稻白叶枯病和稻曲病进行了介绍,供广大水稻种植户们参考。

通常来讲,对于水稻病害的预防要从选种开始,选种除了要因地制宜之外,一是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为主,这样可以降低将来水稻发生病虫害的几率,所以选种很重要;二是药剂拌种也很关键,同样是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再者后期的田间管理十分关键,要有一定的耐心,坚持关注水稻的长势和变化,遇到情况及时处理,这些都是防止水稻发生病害的关键。

1 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有云纹病、烂脚瘟、花足秆等别称,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了水稻的抽穗率,使得水稻产量减少,纹枯病的发生主要是与稻田的环境有关,相比较而言,温度与湿度较高的稻田发生纹枯病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稻田,纹枯病主要是因真菌引起的。

对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首先要调理好稻田的环境,栽培合理,每季对稻田进行打捞菌核,随后带出田外深埋,可使用井岗霉素水剂,或是50倍稀释的25%三吐酮可湿性粉剂,150倍稀释的35%纹枯利可湿性粉剂每亩喷洒大约60公斤的药液,在喷洒过程中,着重喷洒水稻的中下部位。

2 恶苗病

恶苗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在水稻生长的任何时期都可能会发生,又称为徒长病,感染了恶苗病的稻苗会株间微微伸长,并且会影响到水稻的抽穗率。所以要尽量避免恶苗病的发生,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水稻的产量。

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予以清除,恶苗病的防治在对稻种的处理,可以使用50℃的温水以及1200倍稀释的15%401抗菌剂或者1800倍稀释的402抗菌剂对种子进行浸泡杀菌。也可以选择福尔马林浸种,将预浸后的稻种浸入2%福尔马林液中3小时,取出后用水洗净再浸种催芽。或者浸种:用55℃温汤浸种30分钟,灭菌效果较好。

3 稻瘟病

稻瘟病可以根据发病情况分成,苗瘟、谷粒瘟、叶瘟以及秸秆瘟等,稻瘟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和稻恶苗病一样能够在水稻生长的任何时期发病,对水稻危害极大,菌原是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余如水稻抗病性、气候、病菌异变等原因也与稻瘟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防治稻瘟病,首先要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选择2000倍的30%百克乳油稀释液对种子进行浸泡,时长为1~2天,或者采用每亩100克25%的三环粉剂或者100毫升40%稻瘟灵对水70公斤喷洒,对于防治稻瘟病有着不错的效果。

也可每亩用瘟扫净100~120毫升对水40~50公斤叶面喷雾,或用仙耙稻丰收40~50克对水15~20公斤叶面喷雾,也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60~75公斤喷雾,用40%的富士一号50~70毫升对水50~60公斤叶面喷雾。

4 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是由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通过水稻叶片的水孔和伤口侵入,在微管束内大量繁殖和扩展,从而引起系统性侵染。白叶枯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称白叶枯病。

针对地区在秧苗3叶期施药1~2次。在本田期,形成发病中心时可采用“发现一点治一片,发现一片治全田”喷药防治。药剂种类和用量,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以上药剂,加入50克“天达2116”,对水45公斤,混合喷雾,防效良好。也可用50%代森铵每亩100克喷雾(抽穗后不能用),代森铵属碱性,不能与“天达2116”混用。

5 稻曲病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防治方法,可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前2~3天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喷雾防治,或在始穗前6天左右每亩用50%甲基托布津加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同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6 结语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害,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病害,提高水稻产量,我们要从种子开始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在水稻生长时期要及时地清理病株,科学用药治理病害,结合实际情况,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科学有效的治理水稻病害,才能保证水稻的高产增收。当然水稻的高产增收除了掌握一定的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经营者的耐心和不辞辛劳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富莲.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53.

[2] 何忠全,张志涛,陈志谊.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南农业学报,2001,17(01):110-114.

黄瓜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篇5

一、症状区别

1. 病斑大小和颜色

3种病害皆因受叶脉限制而形成多角形病斑。细菌性角斑病病斑较小, 颜色较浅, 呈灰白色;霜霉病病斑较大, 颜色较深, 呈黄褐色, 扩散蔓延快, 易连结成大病斑, 病健交界处不清晰, 病斑很平;靶斑病病斑大小不一, 小的斑为多角形, 受叶脉限制, 大的斑直径有1.5~2 cm, 近圆形, 病斑凸起, 病斑中间凹陷, 中部呈灰白色至灰褐色, 呈靶心状, 病健交界处明显, 并且病斑粗糙不平。

2. 病斑穿孔特征

把病叶摘下来对光透视,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斑较薄, 有适光感, 后期易破裂穿孔;霜霉病病斑较厚, 无透光感, 后期常干枯但不穿孔;靶斑病病斑颜色深浅不一, 一圈一圈像靶子, 有适光感。

3. 背面特征

空气潮湿时, 细菌性角斑病病斑周围水渍状明显, 背面溢出白色菌脓, 清晰可辨, 两面均无霉层;霜霉病病叶背面长有灰黑色的霉点或霉层;靶斑病病斑叶两面色泽相近, 病斑靶心外围形成一个黑色霉菌组成的菌圈, 在叶片正反两面均可出现。

4. 发病部位

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茎、果实上均可发病, 茎、叶柄发病常产生水渍状黄色病斑, 并常有白色黏液, 果实发病初为水渍状, 逐渐形成褐色凹陷病斑, 龟裂, 分泌出白色黏液, 病斑可向内发病, 变色;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 茎、卷须及花梗受害较少;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 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 发病从下部叶开始, 逐渐向上部蔓延, 重病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 造成提早拉秧。

二、防治措施

1. 农业措施

(1) 轮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2) 清洁田园生长期间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残体深埋。深翻土层, 加速病残体的分解, 减少初侵染菌源。

(3) 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肥水, 调控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4) 搞好棚内温湿度管理注意放风排湿, 改善通风透气性能。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 农业防治上均可利用大棚能调控温湿度的条件, 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 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生态环境, 抑制病害发生。具体做法:上午日出后迅速使棚内温度提高到25℃~30℃, 最高不超过33℃, 湿度在75%左右, 控制温湿度, 满足黄瓜光合作用的要求, 增强抗病性, 抑制发病。下午适当通风, 使棚内温度降至20℃~25℃, 湿度降至70%左右。夜间温度控制在12℃~15℃。在拂晓温度降至最低, 湿度达到饱和时放风, 降低棚内湿度。

2. 化学防治

(1) 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可选用龙克菌20%悬浮剂500~700倍液, 或可杀得77%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代森铵50%水剂1 000倍液, 或农用链霉素72%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进行喷雾, 注意交替用药, 每7~10 d喷1次, 连喷3~4次。病害进入流行始盛期以后应适当提高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喷药须仔细地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 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2) 霜霉病可选用锰锌·乙铝7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霜霉威72%水剂800倍液, 或甲霜灵·锰锌58%可湿性粉剂, 或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甲霜灵·霜霉威2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每7~10 d喷1次, 连喷2~3次。喷粉可使用百菌清5%粉剂, 每0.067 hm2喷1次。视病情每隔8~10 d喷1次, 连喷4~5次。晴天必须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阴雨天全天可喷药。熏蒸可在傍晚闭棚后, 将百菌清45%烟剂200g或霜疫清15%烟剂250g, 均匀置于棚内, 点着烟后闭棚, 次日早晨通风。隔7 d熏1次, 次数视病情发展而定。

(3) 靶斑病发病初期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多·硫40%悬浮剂500倍液, 或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每隔7~10 d喷1次, 连喷2~3次。发病严重的加喷铜制剂, 可选用硝基腐殖酸铜3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轮换交替用药, 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的叶面肥效果更好。喷药重点是喷洒中、下部叶片。保护地棚室可选用百菌清45%烟剂熏烟, 每0.067 hm2用量250 g, 或喷洒百菌清5%粉尘剂, 隔7~9 d喷洒1次, 连续2~3次。

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篇6

(1) 发生特点。霜霉病是一种速灭性病害,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 受害部位形成黑色霜霉层。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 日均温度15~22℃, 相对湿度90%~100%, 昼夜温差8~10℃, 最适宜发病, 发病潜育期2~7 d, 最适感病生育期为结瓜中后期[1,2]。

(2) 防治措施。降低棚内湿度, 采用地面覆地膜, 改浇明水为暗水, 采用滴灌和渗灌, 注意中午通风换气。及时进行田间管理, 在病害盛发期, 隔5~10 d摘除下部老叶、病叶, 增加田间通风透光, 清洁田园, 减少再侵染菌源。可用糖液肥预防, 采用白糖或红糖∶尿素∶水为1∶1∶100的比例混匀, 在黄瓜开花后进行叶面喷洒, 隔5 d喷1次, 连喷4~5次。化学防治在病害始见后用药, 可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等, 与铜制剂交替进行使用, 铜制剂有1.0∶ (0.5~0.7) ∶200.0的波尔多液、48%铜高尚悬浮剂800倍液等;为降低棚内湿度可用45%百菌清烟剂3.00~3.75 kg/hm2, 间隔7 d熏1次, 或使用5%百菌清粉尘剂、10%防霉灵粉尘剂15 kg/hm2, 间隔9~11 d喷洒1次[3]。

2 细菌性角斑病

(1) 发生特点。细菌性角斑病菌在种子内可存活2年, 也能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当田间湿度70%以上, 温度24~28℃病菌繁殖最快。

(2) 防治措施。选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 用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 h, 可用500 mg/L硫酸链霉素浸种2 h, 也可用50℃温水进行温汤浸种。药剂防治可用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150~200 mg/L, 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6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10%溃枯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 或72%农用链霉素粉剂3 500倍液喷雾。

3 白粉病

(1) 发生特点。白粉菌主要侵染黄瓜的叶片, 白粉病孢子萌发的温度条件以20~25℃最适宜, 它的适宜相对湿度是35%~45%。另外, 白粉菌的生长发育, 需要荫蔽的散射光或弱光和幼嫩、徒长的寄主。

(2) 防治措施。创造抗病条件, 包括适当加宽行距、增加通风透光条件, 增施磷、钾肥料, 控制植株徒长等。进行环境熏蒸, 白粉菌对硫特别敏感, 可按每111.1 m2用硫磺粉0.3~5.0 kg加锯末或其他助燃剂点燃熏蒸, 密闭熏闷24 h, 隔3d再熏闷1次, 然后播种或定植。有黄瓜生长期间, 硫磺粉可减量1/2, 时间减为12 h即可, 隔5~7 d再熏1次, 效果较好[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15%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雾, 以上药剂每隔5~7 d喷1次, 连喷2~3次。农药的交替使用, 可避免白粉菌产生抗药性, 在喷药时, 要对地面进行喷布。

4 灰霉病

(1) 发生特点。灰霉病是黄瓜栽培的重要病害, 发病后受害组织变黄色并有灰色霉, 受害部分停止生长、腐烂, 重者整个瓜条脱落。其发病最适温度18~23℃, 相对湿度90%以上, 弱光是发病适宜条件。

(2) 防治措施。控制环境湿度, 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 浇水后适当放风, 降低空气湿度, 推广应用滴灌、暗灌技术, 减少滴水、叶面结露和水膜的形式。控制环境温度, 适当提高温室大棚温度。加强栽培管理, 将摘除的病瓜、花叶、茎等带到室外深埋, 适时摘除下部枯黄叶, 以利通风透光。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选择烟雾法、粉尘法、喷雾法, 进行交替、轮换、混合施用杀菌剂。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或10%速克灵烟剂3.7 kg/hm2, 于傍晚喷粉, 还可使用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等喷雾, 每隔7~10 d喷1次, 连续喷3~4次。

5 黄瓜枯萎病

(1) 发生特点。黄瓜枯萎病在露地和保护地各茬黄瓜上都可发生, 病菌在土壤和未腐熟粪肥中越冬, 可存活5~6年, 由根部伤口侵入, 土温低、湿度大易发病。

(2) 防治措施。实行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 苗床2~3年后应调换地方或改换新土。改善栽培管理, 浇水时严防大水漫灌。施肥要氮、磷、钾合理配合, 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发现有轻微发病的植株, 在定植前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等药剂, 以1∶100比例配成药土, 按15~30 kg/hm2的用药量, 撒在定植沟内, 有防治作用。发病后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农药400倍液灌根, 8~10 d灌1次, 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 并用上述药物进行穴中消毒, 控制土壤传播。发病初期选45%代森铵水剂1 500倍液, 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2.5%适乐时悬浮剂1 500倍液喷洒根基部。

摘要:针对高寒地区黄瓜栽培过程中所发生的主要病害, 阐述了其发生特点,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黄瓜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高寒地区

参考文献

[1]李洪山, 申玉香, 马旭东.棚栽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化学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9) :62-64.

[2]胡宁宝, 吴华圃.无公害黄瓜生产中对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华北农学报, 2006, 21 (S3) :18-21.

[3]张政兵, 欧高财, 郭海明, 等.湖南省露地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6) :48-50.

日光温室黄瓜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7

1 霜霉病

1.1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于叶片,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小斑块, 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黄褐色斑块。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 致叶缘卷缩干枯, 严重发生的田块一片枯黄。

1.2 防治方法

1.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良种。这是防治霜霉病的根本措施, 可选用津优36、津优38、博为2、博为5、驰誉A3、驰誉A5等良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首先选好瓜地, 避免连作, 实行带状种植, 和矮架番茄、辣椒等隔畦间作, 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 便于管理, 减轻病害[1]。三是清除病残叶。彻底清除病残落叶, 并带至棚、室外妥善处理。

1.2.2 药剂防治。

有条件优先应用粉尘剂或烟雾剂防治[2]。选用45%安全型百菌清烟剂7.5 kg/hm2重烟预防, 7~10 d进行1次。发病初期喷洒38%恶霜菌酯800~1 000倍液;喷雾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上。发病中后期喷洒38%恶霜菌酯800~1 000倍液, 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1 500倍液, 或40%阿米西达乳剂2 000倍液[3]。

2 细菌性角斑病

2.1 发病症状

该病发病初期为鲜绿色水浸状斑, 后变为淡褐色, 病斑黄褐或灰褐色, 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 病部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和果实上病斑为水浸状小斑点, 干枯后为白色。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

选用耐病品种。种子用55℃温水浸种20 min, 还可用100万U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 h, 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 min[4]。重病田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进行无病土育苗, 及时清除病叶、病瓜, 收获后清除病残株, 深埋或烧毁[5]。

2.2.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铜乙磷铝 (DTM)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 (DT杀菌剂)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施, 每隔7~10 d喷1次。铜制剂使用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6]。

3 白粉病

3.1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茎上及叶背产生星状近圆形白色小粉斑, 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 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发病后期, 病叶黄枯, 白色霉斑变为灰色。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

不宜栽植过密, 棚室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浇水不宜多。增施磷钾肥, 少施氮肥, 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7]。

3.2.2 药剂防治。

喷洒15%粉锈宁 (三唑酮) 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或40%福星 (氟硅唑) 8 000倍液, 或10%世高 (苯醚甲环唑) 2 000倍液。三唑酮极易产生药害, 应注意浓度。

4 炭疽病

4.1 发病症状

炭疽病从幼苗至成株皆可发病。幼苗发病, 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 上有橙黄色点状胶质物。茎部发病, 近地面基部变黄褐色, 后折倒。成叶染病, 病斑近圆形, 灰褐色至红褐色, 严重时, 叶片干枯。茎蔓与叶柄染病, 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 黄褐色, 稍凹陷, 严重时病斑连接, 绕茎一周, 植株枯死。瓜条染病, 病斑近圆形, 初为淡绿色, 后成黄褐色, 病斑稍凹陷, 表面有粉红色黏稠物, 后期开裂。

4.2 防治方法

一般不专治, 可用50%扑海因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万霉灵6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 200倍液等药剂防治[8]。

5 灰霉病

5.1 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 病斑初为水渍状, 后变为不规则形的淡褐色病斑, 边缘明显。高湿条件下, 病斑迅速扩展, 形成大型病斑 (直径15~20 mm) 。茎蔓染病后, 瓜蔓折断, 茎部腐烂, 引起烂秧。

5.2 防治方法

5.2.1 农业防治。

一是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期彻底清除病株残体, 土壤深翻20 cm以上, 对土壤喷施消毒药剂。苗期、瓜膨大前及时摘除病瓜、病叶、病花[9]。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加强通风换气, 浇水 (忌在阴天浇水) 适量, 注意保温, 在花蕾期喷施壮瓜蒂灵[10]。

5.2.2 药剂防治。

大棚、温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可喷药防治, 喷洒38%恶霜菌酯800~1 000倍液, 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65%抗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11], 每次喷药液750~1 200 kg/hm2。每隔7~10 d喷药1次, 连喷2~3次, 以上药剂复配或轮换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政兵, 欧高财, 郭海明, 等.湖南省露地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6) :48-50.

[2]李洪山, 申玉香, 马旭东.棚栽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化学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9) :62-64.

[3]王倩.保护地黄瓜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4]吕佩环.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读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98.

[5]王友平, 朱金英, 郭平银, 等.瓜类白粉病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 2009 (1) :37-42.

[6]陈利锋, 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7]李顺兴, 刘淑君.早春黄瓜日光温室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1993 (1) :31-32.

[8]王庆芬, 周晓, 常磊, 等.冬暖棚越冬黄瓜高产配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S2) :3.

[9]孟祥锋, 姜俊, 张明, 等.黄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J].河南农业科学, 2003 (8) :55-57.

[10]丁剑, 寇春会.冀北地区保护地黄瓜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6) :147, 149.

大棚黄瓜栽培及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8

1 品种选择

栽培品种应选择耐热、生长势强、抗病、品质好、产量高的黄瓜品种。

2 整地施肥

播种前首先要进行清洁田园, 清理残根败叶和杂草, 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秋大棚黄瓜生长期比较短, 所以要重施基肥, 基肥以一特、环保有机肥为主, 每亩一特有机肥不低于1500 kg, 或优质环保有机肥2000 kg以上, 最好是沟施。沟施有机肥时每亩应增施硫酸钾 (或硝酸钾) 20 kg, 30 kg磷酸二铵。结合施肥, 深翻土地25~30 cm, 把肥翻入土中, 肥、土掺和均匀, 整细耙平。采用小高畦栽培, 畦高15~20 cm, 畦底宽80 cm, 畦上口为拱型面。也可做成瓦垄畦, 浇水采用膜下暗灌的方法, 既节水, 又可以降低棚室湿度, 减少病害的发生。畦的方向为东西行向、大小行, 大行距90 cm, 小行距50 cm (也就是140 cm双行栽培) 。采用黑色地膜效果比较好, 可起到降低地温、除草、保水、保肥的作用。

3 播种和育苗

秋大棚延后栽培采用直播或育苗方式均可但仍以直播方式较好。播种简便, 一次完成, 免去搬苗移栽的麻烦。同时也没有移植伤根的顾虑, 苗壮, 死苗少;但如果棚前茬作物长势良好, 不能及时倒茬时, 也可先在别处苗床上覆盖银灰色遮阳网降温保湿集中育苗。但最好用营养钵育苗, 苗龄不宜过大。

3.1 直接播种法

所谓直播, 就是前期不给温室和大棚覆盖塑料薄膜的情况下在棚内直接播种, 这种方法虽然省塑料薄膜式遮阳网。但由于高温、热雨以及阳光强烈照射, 使黄瓜出苗后茎叶易受伤害, 淹水后烂根或徒长土壤板结, 出苗不齐, 病虫害也严重。因此, 生产上多采用大棚前期高温期覆盖遮阳网, 以利于遮阴防雨, 降温保温, 保全苗。秋大棚黄瓜种植密度可稍大些。行距65 cm, 株距25~30cm, 按行距开沟, 沟深3~4 cm, 浇足底水, 随浇随播每隔7~8 cm点种1~2粒干种子, 一般不用浸种催芽, 播种后覆土形成鱼脊背并稍加镇压。或按行株距开穴, 每穴点播3~4粒种子, 播种后覆土, 稍加镇压, 随即浇水。

3.2 育苗法

种子用温汤浸种后即可播种在覆地苗床上, 苗床上临时搭起荫棚式覆盖银灰色遮阳网降温保湿、保出苗。

4 管理

苗期管理较省工, 只要播种前灌水量足而均匀, 一般播后2 d出齐苗。当幼苗子叶平展、第一片真叶出现时可分苗也可不分苗直接移栽, 分苗时将苗假植在营养钵内或分苗床内, 分苗后应及时盖遮阳网保湿缓苗。

不透明覆盖物的管理与大棚的光温条件密切相关。上午揭草苫的适宜时间, 以揭开草苫后大棚内气温无明显下降为准, 睛天时, 阳光照到棚面时及时揭开草苫, 下午棚温降至20℃左右时盖苫。深冬季节, 草苫可适当早揭晚盖, 一般雨雪天, 棚内气温只要不下降, 就应揭开草苫, 大风雪大, 揭苫后室温明显下降时, 可在中午短时揭开或随揭随盖。连续阴天时, 揭苫后会使室内气温下降, 但仍要揭开, 下午可早盖。久阴乍睛时, 要陆续间隔揭开草苫, 不能猛然全部打开, 以免闪苗。

协调瓜秧生长, 秋棚黄瓜生长期短, 结瓜期只有40多天。因此要充分发挥湘春七号对光照日时不敏感的特点及节成性好、瓜码密、结瓜集中的优势。早期以促秧为主, 12节以下侧枝摘除, 腰瓜后适当留3~4条侧枝, 每侧枝留一瓜一叶摘心, 达到主侧枝同时结瓜的效果。结瓜后期适当摘除底部老叶、病叶、减少养分消耗, 保证瓜条生长的需要。

5 病虫害防治

秋大棚黄瓜常见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疫病。虫害除蚜虫、茶黄螨外, 近年来潜叶蝇、菜青虫也有发展的趋势。仍应以预防为主。

5.1 霜霉病

叶背水浸状斑块。防治方法:叶面上喷施0.16%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0.2%白糖水;病害严重时可采用高温闷棚法;发病初期, 可喷75%百菌精可湿性粉剂500倍+甲基托布津500倍混合液或6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发病中期, 用杜邦克露、安克+品润混合液或西先玛林+代森锰锌混合液, 用量见产品说明。发病后期, 将病叶全部摘除, 采用高温闷棚法;注意喷药剂应该均匀的正反两面喷洒, 喷药量应该在60 kg药液/亩以上。

5.2 细菌性角斑病

叶背水浸状斑点。注意霜霉病是斑块, 有3~10 mm2。而细菌性角斑病是斑点, 大小在1 mm2以内。另外的区别还有: (1) 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白色菌脓, 干燥后为白色膜状或粉末状, 这与霜霉病叶背病斑上长出的紫黑色霉层不同; (2) 叶部病斑后期穿孔, 与霜霉病后期不穿孔不同; (3) 危害瓜条, 腐烂有臭味, 霜霉病不危害瓜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新植霉素50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 (dt杀菌剂)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 (dtm)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松脂酸铜 (绿乳铜) 乳油300~400倍液, 或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 每隔7~10 d喷一次, 连续喷3~4次。铜制剂使用过多易引起药害, 一般不超过3次。喷药须仔细周到地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 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品种选择, 整地施肥, 播种和育苗, 田间管理及主要病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大棚黄瓜的病害防治 篇9

关键词:大棚;黄瓜;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10-1

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好坏,是关系到能不能取得全年经济效益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地区设施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黄瓜病害也呈上升趋势,已对黄瓜的优质、高产产生很大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研究,我们总结除了一套我地区大棚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1 霜霉病

黃瓜霜霉病是黄瓜上常见多发病害,蔓延速度快,危害严重,直接危害叶片。是一种真菌病害,它通过气流进行传播,遇到气温17-23℃空气湿度80%以上的适宜条件时易发病。染病初期,在叶的背面形成水渍状浅绿色斑点,叶正面呈淡黄色斑点,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斑块,棚内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外有成块黑毛出现。等病斑汇成一片,全叶干枯而死。

防冶要点:(1)实行湿差管理或上午温度到30-34℃夜间降到12-14℃。(2)药物防治,用霜霉净400倍液+990A400倍或西德进口普力克600倍喷雾。

2 白粉病

白粉病也是黄瓜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有时茎和叶柄也发病。发病初期,叶面和叶背面上出现白色小斑点,在叶正面逐步扩大成片,布满一层白色霉层。到晚期,在病斑上产生小黑点。该病自下而上发病,最适宜温度是16-24℃。

防治方法:(1)加强防风降低湿度。(2)25%粉锈宁2000倍液喷雾,5天一次,连续2-3次。

3 枯萎病

枯萎病也叫蔓割病。是一种土传病害。黄瓜虽然通过嫁接,但是由于土埋住嫁接部位等原因,也可发病。黄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幼苗期染病,子叶萎蔫下垂,茎基部缢缩变褐,发生猝倒。成株染病,下部叶片先萎蔫,早晚恢复茎基部呈水浸状腐烂,缢缩,变褐色,表皮纵裂,伴有胶状物流出,潮湿时病部长出粉红色霉。该菌通过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传播,发病适温为28℃。棚内温度大时,发病中。

防治方法:(1)搞好种子消毒。(2)每亩用4kg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3)发病初期用敌克松1000倍液、双效灵3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灌根。

4 疫病

此病能侵害瓜茎、叶和果实,以蔓茎基部和嫩茎节部发病为多。靠近地面茎部染病,开始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部缢缩,叶片枯萎最后造成全株死亡,病叶往往仍为绿色,节部染病,病部缢缩扭折造成以上枝叶枯萎,叶片被害,开始产生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大块病斑,湿度大时全叶腐烂。空气干燥时,病斑的边缘暗绿色,中部褐色,干枯易裂,瓜条受害,出现暗绿色凹陷水渍状病斑,病果软腐,表面长有灰白色的霉状物。此病为真菌侵染。借空气流动传播,发病适温25-30℃,积水的地方病重。

防治要点:每平方8g瑞毒霉土壤消毒,600倍液瑞毒霉灌根喷雾,或200倍乙磷铝灌根喷雾。

5 蔓枯病

此病是真菌病害,土壤、种子等均能带菌传播。叶片被害时,病斑近圆形有时呈“V”字形或半圆形大斑,黄褐色,病斑上有许多小黑点。瓜蔓受害时,病斑椭圆形或菱形,灰白色,上有大量小黑点,有时干缩纵裂流出琥珀胶状物,严重时烂蔓,湿度大时病加重。

防治要点:(1)加强放风,降低湿度。(2)以50%托布津或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喷雾,每5天一次。(3)用刀片把病斑切除,涂托布津。

6 灰霉病

此病是真菌病害。在气温20℃左右,高湿条件下易发病,气流、水田间操作均可传播。是黄瓜重要病害之一,病菌先侵染开败的花,长出灰褐色霉层再侵入黄瓜。由脐部逐渐向上腐烂,病部密生灰色霉层。病花掉浇在叶片上,叶片即出现大型枯斑,表面上有少量的灰色霉,病部被害引起局部腐烂,重时能使茎梗折断。

防治要点:(1)放风排湿。(2)50%万霉灵800倍液喷雾或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

7 黑星病

此病是真菌病害,是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新出现的病害,对保护地黄瓜生产构成一定危害,目前已成为植物检疫对象。危害叶、茎和果实,叶片感病后先出现退绿的小病斑,渐渐变成圆形黄白色大病斑,干枯穿孔,边缘呈星状;茎上的病斑也是呈水浸状,颜色由浅变深绿或褐色,长形、凹形、龟裂,出现灰霉层,腐烂,致使植株萎蔫;瓜条感病后,病斑先呈凹陷,深绿色,疮痂壮,龟裂,并生有白色半透明胶状物,以后变成琥珀色,干则脱落。发病适温为20-22℃,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

防治要点:(1)定植前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2.4g,和木屑一起点燃,密闭一夜。(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黑星丹等都可防治。

8 角斑病

角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近几年发生比较严重,叶片被害,先呈水渍状斑点,以后呈多角形褐色斑,湿度大时,溢出白色菌浓,干燥后出现一层白色膜状物,易穿孔,茎须被害时,初为水渍状斑点,后成短条形,干后成一层白色薄膜,果实被害,有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呈灰白色。该病菌通过土壤、种子、风雨、昆虫传播。发病适温18-26℃,湿度75%以上。防治方法:农用链霉素3500倍或新植霉素250PPM喷雾,30%DT杀菌剂500倍液。

参考文献

[1] 袁素兰.无公害大棚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24).

[2] 孔凡玲,郭丽,刘富桐.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J].民营科技,2008,(07).

[3] 谷顼,段珍,左凌云.温室及大棚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知识,2008,(31).

[4] 郭红琴,郭勇,姚建斌,等.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9,(04).

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篇10

1 霜霉病

1.1 发生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危害茎、卷须和花梗, 苗期子叶被害, 初期呈褪绿色黄斑, 逐渐扩大成黄褐色。真叶染病, 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 扩大后病斑呈多角形黄绿色, 后为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 湿度大时叶背面或正面长出灰黑色霉层, 后期病斑破裂, 导致叶缘卷缩干枯。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 温室和露地黄瓜霜霉病互为初侵染源, 病菌主要靠气流和雨水传播。

1.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合理密植, 多施有机肥, 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保持田间清洁,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和底叶, 集中烧毁, 适当控制浇水量, 加强通风。严格控制温室内温湿度, 上午棚温控制在25~30℃, 相对湿度为75%, 下午棚温控制在20~25℃, 相对湿度为70%, 夜间棚温控制在15~20℃。二是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杜邦克露800倍液, 每7~8 d喷1次, 连续防治3~4次[1]。

2 灰霉病

2.1 发生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幼瓜、叶和茎。叶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 表面着生少量灰霉, 茎受害后, 茎节腐烂, 瓜蔓折断, 植株枯死。侵染时主要靠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温室内低温高湿, 结露时间持续长, 通风不及时, 空气湿度大, 在这些条件下易发病。

2.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采用高畦栽培及滴灌栽培法, 适当控制浇水量及时放风, 降低湿度, 增强光照。二是及时清理田园。发病初期摘除病花、病瓜、病叶并深埋。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株, 并集中销毁。三是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10%速克灵烟剂4 500 g/hm2, 或选用3%多抗霉素水剂600~9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 每隔7~10 d喷1次, 连续喷2~3次[2]。

3 白粉病

3.1 发生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和叶柄。发病初期, 叶片正反面出现近圆形白色星状小粉斑, 叶面居多, 向后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连片白粉;发病后期, 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 病叶黄枯, 有时病班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 后变黑。病原菌在闭囊壳随病残体或温室内生长的瓜类蔬菜上越冬, 瓜类作物连茬的温室、大棚是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 从叶面直接侵入。当温度在15~30℃、相对湿度80%以上时, 易发病。

3.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合理密植, 多施腐熟的有机肥, 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保持田间清洁, 彻底清除病残体, 集中烧毁, 减少病原。二是化学防治。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7~10 d喷1次, 连喷2~3次[3]。

4 猝倒病

4.1 发生特点

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 后迅速扩大呈黄褐色水渍状大病斑, 病健分界明显, 最后整个果实腐烂, 且在病瓜外面长出1层白色茂密棉絮状菌丝。病菌以卵孢子在表土层越冬, 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当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孢子囊, 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 当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时病情加重。

4.2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 g+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g对细土4~5 kg拌匀, 浇1次透水, 待水渗下后, 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 播种后再将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即上覆下垫。二是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 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喷雾防治[4]。

5 细菌性角斑病

5.1 发生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子叶侵染后, 产生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 后微带黄褐色, 真叶染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 后渐变成浅褐色。幼瓜条上的病斑也为水浸状, 近圆形, 后变为淡灰色, 病斑中间常产生裂纹, 常腐烂早落。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水、风雨、气流、昆虫及农事作业等在田间传播蔓延。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 在病部溢出的菌脓, 借气孔、伤口、水孔侵入寄主。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8~26℃, 相对湿度75%以上, 湿度愈大, 病害愈重, 暴风雨过后病害易流行。

5.2 防治方法

一是浸种。播种前用50℃温水浸种20 min, 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浸种2 h, 然后用自来水洗净后晾干播种。二是改进栽培技术。可用无菌土育苗栽培, 深翻土地, 施足底肥, 增施磷、钾肥;避雨栽培, 清洁田园, 保护地注意放风排湿。三是化学防治。发病初期选用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 000~5 0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 每7 d左右喷1次, 连喷3~4次[5]。

摘要:针对近年来泾川县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猝倒病、细菌性角斑病等发生较重的现象, 分析了几种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病原因, 提出适宜当地的防治措施, 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光温室,黄瓜,病害,发生特点,防治,甘肃泾川

参考文献

[1]李洪山, 申玉香, 马旭东.棚栽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化学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9) :62-64.

[2]王倩.保护地黄瓜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利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4]李顺兴, 刘淑君.早春黄瓜目光温室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1993 (1) :31-32.

上一篇: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下一篇:歌剧《卡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