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2024-05-11

桉树常见病害及其防治(通用5篇)

桉树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篇1

桉树 (Eucalyptus spp.) 是桃金娘科 (Myrtaceae) 桉属 (Eucalyptus) 植物, 是世界公认的速生树种之一, 已经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 我国自1890年开始引种, 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1]。至2010年底, 我国桉树人工林面积已经达到368万hm2[2], 桉树已成为我国三大造林树种之一, 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树种。我国桉树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3位, 仅次于巴西和印度。

近年来, 伴随着大面积桉树纯林的营造, 桉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截止到2006年, 我国桉树有害生物种类达402种, 其中病害有82种, 常造成危害的有20种左右[2], 局部地区已成为制约桉树速生丰产的主要因子。为对桉树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提供指导, 本文对桉树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介绍如下。

发生在桉树上的病害主要有桉树青枯病、桉树紫斑病、桉树焦枯病。

1 桉树青枯病

桉树青枯病最早在广西、广东发生, 近几年已成为间歇性流行病, 主要危害幼苗和幼树。

1.1 症状

桉树青枯病的表现类型有2种:第1种为急性型, 病株叶片急速失水萎蔫, 叶片悬挂不脱落, 呈现典型的“青枯”症状, 根或茎部横切有白色至乳黄色“溢脓”, 后期木质部变褐, 全株迅速死亡。从发病到整株枯死一般仅2~3周。第2种为慢性型, 病株表现发育不良、矮小, 下部叶片先变成紫红色, 后逐渐加深并向上发展, 最后叶片干枯脱落。部分茎干和侧枝出现不规则黑褐坏死斑, 严重时整株枯死。从植株发病到整株枯死一般为3~6个月。

1.2 病原和发病规律

桉树青枯病病原菌是茄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病原菌大多由根际侵入蔓延到植株维管束组织内, 使植株凋萎;或从病株的根部转入土壤而再感染邻近健康的植株。根颈损伤、地表径流、株间连根是病菌侵入、传播的主要途径。适宜种植桉树的地区, 一年四季均会发病。一般3月开始病株逐渐增多, 6~10月发病严重, 7~9月是病害的高峰期, 11月以后很少发生。高温或台风雨后造成树木伤口, 当温度在33~35℃、相对湿度80%以上时, 青枯病最易流行。

1.3 防治措施

(1) 选择抗病品种; (2) 加强调查病情, 5~10月要注意病害动态, 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或挖掉, 带出林外烧毁; (3) 用生石灰粉消毒病灶; (4) 造林整地时不要垂直开沟, 防止病菌靠雨水迅速传播; (5) 幼树可施用10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或青枯1次净淋施。

2 桉树紫斑病

桉树紫斑病发生较普遍, 局部成灾。在广东, 最严重的发病率曾高达98.7%, 2006年广西南宁3年生2代萌芽林中有约133hm2遭此病危害, 引起严重落叶[3]。

2.1 症状

感病叶片初期出现分散的针尖状淡绿色小斑点, 逐渐变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呈紫红色的病斑, 严重的一叶上有数十个病斑, 病斑不断扩展, 后期可相连成片, 叶片两面均可发病。病害从下部老叶向上发展, 后期病叶枯黄脱落。当条件适宜时, 病斑背面即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器大量产孢, 在叶背和叶面形成煤烟状物。

2.2 病原和发病规律

据报道, 桉树紫斑病病原菌有两种, 桉壳褐针孢Phaeoseptoria eucalypti Hanst.和桉壳针孢Septoria mortarlensis Penz.et Sacc.[4,5]。华南地区每年5月以后开始流行发展, 8~9月较为严重。病害从下部老叶向上发展, 后期病叶枯黄脱落。在病斑上生小粒状突起 (分生孢子器) 和粉状物。3~4月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成熟, 病菌以分生孢子借风雨迅速传播蔓延, 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幼林地经营粗放, 施肥抚育不及时, 林木抗病力弱, 发病则比较严重。在高温高湿多雨天气, 病害扩展迅速, 危害严重。

2.3 防治措施

(1) 及时清除病叶病枝, 集中烧毁, 杜绝或减少侵染源。 (2) 加强桉树林的抚育管理, 促进幼树健壮成长, 提高桉树的抗病力。 (3) 初春喷洒波尔多液预防, 春末病害发生期喷洒多菌灵、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3 桉树焦枯病

桉树焦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桉树苗木及幼树的重要病害, 主要发生在按树苗木和4年生以下的幼林中, 同时也侵染萌芽林, 危害桉树的叶片, 嫩茎和枝梢。曾报道此病严重发生的有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1995年该病被林业部列为检疫对象[3]。

3.1 症状

病原菌侵染桉树叶片的时候, 初期病叶出现针头状水渍小斑, 逐渐扩大成灰褐色烫伤状病斑, 边缘具赤褐色晕圈, 有轮纹, 多个病斑相互连接致使表皮变色焦枯, 严重的导致全叶卷曲脱落;病原菌侵染到枝条上, 初为点状、线状或椭圆形黑褐色斑块, 病斑向上下扩展, 扩大后包围基部, 病部稍微缢缩, 有纵裂缝, 严重时苗木叶片全部脱落、顶枯。

3.2 病原和发病规律

据报道, 桉树焦枯病病原菌有单隔柱盘孢Cylindrocladium clavatum Hodges et May、双隔柱盘孢C.scoparium Morgan、三隔柱盘孢C.ilicicol (Hawley) Boed.et Reit.、五隔柱盘孢C.quinqueseptatum Boed.et Reit.[3]。

病原菌主要以子实体或菌丝在落叶和林下土壤中越冬, 分生孢子经气流、雨水传播, 主要从新叶背面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以侵入自然孔口为主。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当地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气温、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病程度[6]。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在我国, 桉树焦枯病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初始发, 高峰期一般出现在7、8月份, 9月份病情逐渐缓和, l1月中旬左右病害停止发展。

3.3 防治措施

(1) 严格检疫造林苗木, 选用无病苗木造林。 (2) 营林措施。通过加强桉树林管理, 及时疏伐, 保持林间良好的通风和光照, 改善林间小气候, 提高桉树本身的抗病能力, 防止或减少病害的发生发展。 (3) 化学防治。对初发病的少数病株, 可修剪去病枝叶, 带出林外烧毁, 病穴及其周围土壤用1:100倍福尔马林液或含1%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发病区喷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其他杀菌剂, 如落叶严重, 可在药液内加入0.1%的尿素后喷施, 要求全树枝叶全湿, 均匀给药;次年应及早追肥, 以利树势恢复和增强抗病能力。

摘要:桉树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树种, 伴随着大面积桉树纯林的营造, 桉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本文对比较常发生、危害较严重的桉树青枯病、桉树紫斑病、桉树焦枯病的发生和防治做了详细介绍, 希望对防治桉树病害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桉树紫斑病,桉树青枯病,桉树焦枯病

参考文献

[1] 祁述雄.中国桉树: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 杨民胜, 谢耀坚, 刘杰锋.中国桉树研究三十年 (198l~2010)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3] 奚福生, 罗基同, 李贵玉, 等.中国桉树病虫害及害虫天敌[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4] 徐梅卿, 何平勋.中国木本植物病原总汇[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8

[5] 张中义.观赏植物真菌病害[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6] 郑美珠.桉树焦枯病发病规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6 (4)

桉树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篇2

城市道路常见病害的防治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关系到城市发展、城市形象和市民的日常生活,对于城市道路常见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常见的几种质量通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

作 者:陆宏伟 Lu Hongwei 作者单位:广西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00刊 名:科学之友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年,卷(期):2009“”(24)分类号:U418关键词:城市道路 病害 防治

马铃薯常见病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篇3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81-1

本文主要介绍了马铃薯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分别为: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青枯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环腐病。现介绍如下。

1 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的早疫病是由于真菌感染所引起的。病菌会产生孢子,而孢子可以借助风、雨等自然媒介进行传播,从而导致病毒大面积扩散,影响整片土地上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这种病菌主要以对马铃薯叶部的侵害为主,叶片感染病毒之后会出现黑褐色的病变斑点,其斑点基本呈同心圆形,半径在2厘米左右,边缘颜色较为明显。在多梅雨地区,因为空气的湿度较大,故对该病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使得病菌逐渐流行。此时的叶片不仅会长出病变斑点,而且容易在斑点之上生成黑色的霉菌,形成一层霉层。严重的可能会使马铃薯的叶片枯黄、脱落,甚至连其块茎都被病菌感染。

防治措施:在发病的初期使用50%具有可湿性的扑海因粉剂1000倍液,或者80%具有可湿性的新万生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每次喷洒2~3次方可。

2 马铃薯晚疫病

晚疫病是病菌以菌丝的形式出现在马铃薯块茎中。部分马铃薯在播种时即带有病菌,这种带菌的马铃薯可能会在刚播种时就失去了发芽的能力,导致其在未出土前就已经死亡,无法正常生长。还有部分带菌马铃薯能够发芽,但是出芽后其茎部会出现条形斑点。该病菌在潮湿的环境下更容易生长与传播,故在梅雨季节,病菌可能会产生突变,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菌对马铃薯的茎部、块茎部、叶部均能造成影响。

其表现症状为:叶片尖部或边缘部分有暗绿色的斑点,斑点呈现水渍状,进而出现白色霉层;严重时病菌扩散到叶部的主脉及叶柄,使得叶片呈病态下垂。

防治方法:对马铃薯种子进行筛选,将带病菌的种子淘汰,发病初期使用72%的百菌清600~8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洒1次。

3 马铃薯青枯病

青枯病是由于病菌入侵马铃薯的维管束,并在维管束中以相当快的速度进行繁殖,导致导管被堵塞,水分无法在马铃薯中运输,以致叶片缺水枯萎。此症状多出现在梅雨季节,其主要现象为叶片及整株分支枯萎,枯萎时叶片仍为绿色。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使用70%的甲基托布津700倍、50%的多菌灵600倍液等进行喷洒。

4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田间表现症状复杂多样,常见的症状类型可归纳如下:花叶型。叶面出现淡绿、黄绿和浓绿相间的斑驳花叶(有轻花叶、重花叶、皱缩花叶和黄斑花叶之分),叶片基本不变小,或变小、皱缩,植株矮化;卷叶型。叶缘向上卷曲,甚至呈圆筒状,色淡,变硬革质化,有时叶背出现紫红色;)坏死型(或称条斑型)。叶脉、叶柄、茎枝出现褐色坏死斑或连合成条斑,甚至叶片萎垂、枯死或脱落;丛枝及束顶型。分枝纤细而多,缩节丛生或束顶,叶小花少,明显矮缩。

防治方法:利用茎尖脱毒苗生产种薯,建立良种繁殖体系,有计划地更换感病种薯。筛选无类病毒的植株进行快繁,纳入良种繁殖体系,淘汰感染类病毒的种薯。因地制宜地实行留种和保种措施,防止蚜虫传毒和各种条件下的机械传毒。利用分离小或经济性状基本一致的种子生产块茎作为种薯。

5 马铃薯环腐病

为害马铃薯的维管束组织,造成死曲、死株,甚至引起烂窖。受害植株生长迟缓,节间缩短,瘦弱,分枝减少,叶片变小;受害较晚的植株症状不明显,仅顶部叶片变小,不表现萎蔫。病株萎蔫症状一般在生长后期才显著,自下而上发展,首先下部叶片萎蔫下垂而枯死。部分叶片沿中脉向内卷曲,失水萎蔫。叶色灰绿,植株早枯,叶片不脱落;如切断茎秆,用手挤压,可见有乳白色粘性的细菌自维管束溢出。病薯块经过贮藏后,薯皮变为褐色,病株薯尾(脐)部皱缩凹陷,剖视内部,维管束环变黄褐色,环腐部分也有黄色菌脓溢出。薯块皮层与髓部易分离,外部表皮常出现龟裂,常致软腐病菌二次侵染,使薯块迅速腐烂。

防治方法:建立种薯田。利用脱毒苗生产无病毒种薯和小型种薯,实行整薯播种,不用切块播种;播种前淘汰病薯,出窖、催芽、切块过程中发现病薯及时清除,切块的切刀用酒精或火焰消毒,杜绝种薯带病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害扩大蔓延。

参考文献

[1] 杨巨良.马铃薯虫害及其防治方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3).

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篇4

a.种植抗病品种。①实现抗源基因区域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限制毒力小品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扩散。②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③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b.彻底消灭菌源。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要及早处理,以便减少翌年的浸染菌源;亦可通过机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

c.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以用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

2玉米瘤黑粉病

a.轮作。有计划地进行轮作,可显著减轻发病,一般可与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轮作2~3年。

b.选育抗病品种。配制杂交组合时,应注意父母本的抗病遗传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生理小种等问题。

c.割除病瘤。及时割除病瘤,减少病菌积累,且可减轻当年的再浸染。割除病瘤时,应在病菌未成熟前(未形成黑粉)进行,割下的病瘤应深埋或烧掉,以减少菌源。

3玉米丝黑穗病

a.实行轮作。尤其病重田块,应与大豆、小麦、谷子等作物进行3~4年轮作。

b.适期早播。过早播种,地温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时间拖长,易受病菌侵害,过晚可减轻病害,但成熟过晚,易遭霜害,故应适期早播。

c.种子处理。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25%羟锈宁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4%~0.8%)拌种。

d.除掉病株或病穗。在黑粉子孢子尚未散出前,割除病株或摘除病穗,深埋或烧掉。减少越冬菌源,减轻翌年的病情。

e.秋季深翻。一定要注意翻地质量,不能将病株残体露在土外。

f.拔除病苗。人力充足而且发病重的地区,可进行人工拔除病苗,但需晚定苗,拔除病苗后如出现缺苗进行补苗,以防缺苗影响产量。一般玉米7~8片叶时病苗长相明显,此期进行辨别准确率高。在无经验或病株率低的地区不宜采用。

桉树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篇5

我国从澳洲引种桉树已有近百年历史。桉树具有速生丰产的特性, 已成为我国南方栽培的主要树种之一。本文对其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2、苗圃地选择

苗圃地宜建立在造林地附近,以便造林时能够及时把苗木运到造林地,降低苗木损耗,提高造林成活率。若本地种源不足,需从较远圃地调入幼苗时,苗木必须用 “九二零”处理根部,可以提高成活率。另外,苗圃地要求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通风透气,周围无污源。

3、小苗培育

3.1 苗床准备

(1)苗床规格床底宽1.2 m,长一般为5 m以下,步道宽50 cm。

(2)起畦将畦面杂草及表土铲掉以后,用25%敌百虫油剂喷雾或与炒香的米作成毒饵撒施于苗床,特别是后者能有效诱杀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然后,铺一层约5 cm厚的黄泥心土,再铺一层约10 cm厚的育苗基质(基质用直径4 mm的筛孔过筛)。育苗基质各成分比例为黄泥心土4:火烧土6,并加入11 kg复合肥/m3。也可适当减少黄泥心土及火烧土比例配以适量河沙。

(3)土壤消毒用40%福尔马淋或1 500×10 的托布津溶液用花洒淋透苗床,然后用甲基异柳磷拌细沙(一般用20%乳油300—400ml,制成毒沙20—30 kg使用,注意本品为主毒性杀虫剂)均匀撒在苗床上,再用薄膜覆盖至少24 h。可以起到土壤杀菌和再次杀灭地下害虫的作用。

(4)平整苗床经上述处理后,经过1—2 天的翻晒和通风透气,就可刮平床面,淋透水,再均匀铺一层薄薄的火烧土,刮平,用木板压实。播种前再用喷雾器喷湿苗床,重新平整后即可播种。

3.2 播种

(1)播种时间结合本省天气情况和本局多年的实践经验,播种宜在10月中下旬(秋分)进行,因为这段时间天气还暖和,有利于桉树种子萌发和小苗生长。苗木经3.5-4.5个月可出圃,与本局各场翌年造林时间1—2月份正好吻合。造林面积大的,可以分批播种,以便造林时劳力的安排。

(2)播种量可根据以下经验公式确定:

播种量=(2—3)×造林面积(hm2)×造林密度(株/hm2)×种子数/g一般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 000— 3 000粒种子,因此准备苗床时,可据此确定苗床面积。

(3)播种

播种时,每克种子用0.1—0.2 g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托布津、敌克松等农药拌种消毒,然后加入20—30倍的过筛的干净火烧土拌匀后撒播。播后,再用火烧土均匀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度。之后,再用喷雾器淋流动清水。再覆盖薄膜保温,薄膜拱顶距床面高45cm为宜,以利于通风、透气。播种工作完成后,用甲基异柳磷药液在苗圃四周喷洒,浓度同土壤消毒。

3.3 发芽期管理

桉树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25—35℃、相对湿度85%-95% 。超过35~C要及时打开苗床两头薄膜通风或在薄膜上淋水降温。如连续高温且日照时间较长时应用50%的遮荫网搭荫棚覆盖。桉树种子经15 天基本出土,完成发芽过程,期间一定要保持苗床湿润,坚持早晚各淋一次水,淋水時用喷雾器喷洒,一直使用到80%苗木长出一片真叶时才可改用花洒淋水。

3.4 小苗期管理

从种子萌发到小苗上袋前为小苗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根系的生长发育。关键是土壤水分的管理,过干根系缺水生长不良,过湿又容易使根系产生病害。一般早晚各淋一次水,阴雨天可只淋一次水,如连续阴雨天也可视情况隔天淋一次水或2—3 天淋一次水。小苗期时间的长短因不同品种而异,一般45 天左右。如遇晴天,则于10:O0—16:O0时必须揭开薄膜。随着阳光的进一步增强,就应该用50%的遮荫网遮荫,以免幼苗灼伤。小苗期对肥料要求不高,可适当喷施1 2次速效氮肥,如尿素,也是宜稀不宜浓,最好淋肥后再用清水洗一次苗,以免嫩叶被肥灼伤。当小苗普遍长出两对真叶时,就应考虑炼苗。小苗期幼苗很娇嫩,管理人员必须天天巡视苗圃,视天气情况做好保温降温、保湿降湿、供水排水、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4、大苗培育

经炼苗后的苗木,普遍长到2-4对真叶时即可移植上袋,上袋后的苗木培育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4.1 移苗前的准备

结合造林地实际情况和育苗条件,应选择好育苗容器。我们局下属各场多是丘陵和低山,育苗和造林都是以人工作业为主,因此宜选择较轻便的塑料袋容器。容器袋的规格一般是8 cm×12 cm。育苗基质的准备。基质关系到苗木的进一步生长发育,而且大苗期苗木的生长已经由单纯的根系生长发展到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生长并重的阶段。因此基质既要保水能力强,细而不粘,又要透气性好。同时又要求有足够的肥力。

4.2 移苗

小苗长出2 4对真叶时即可移苗上袋。移苗上袋前必须炼苗,炼苗时间据我们的经验至少一星期。移苗前2 天喷0.2%的液态复合肥一次,移苗前l 天要喷灭菌灵或其它灭菌药。另外,移苗前还要淋透苗床,以免伤害幼苗。起苗时用小竹签操作,一手持苗一手拿竹签插入靠近小苗处再上挑,左手将苗轻轻提起,将起到苗放在盛有“九二零”的泥浆托盘中,随起随植,其成活率可达100%。移苗前应用福尔马淋或甲基托布津溶液喷淋容器,达到灭菌作用。植苗时,用竹签在容器中间插一宽1 cm,深约4 cm的小洞,并将小苗根系自然放人洞中,深度比苗床上小苗的地下部分略深一点为宜,之后用竹签在苗旁插下向内向下压实,使苗的根系完全与基质接触,特别要避免“锁颈”现象(即表土下部中空)。移植上袋后淋水定根,再覆膜,薄膜拱高约35 cm。移苗应在上午10:O0前下午4:O0后为宜。

4.3 大苗管理

移植后苗木一般在一周左右长出新根。此时如无霜冻,可揭开薄膜,如气温较低和有霜冻则应延长覆盖时间。揭开薄膜如发现有死苗,应及时补苗。

(1)水肥管理 自苗木移栽上

袋后,每天或早或晚淋水一次,保持容器基质湿润。如前述,大苗的管理主要是有充足的肥料,基本上每周施肥一次,主要是氮肥,一般施浓度为2% ~5%的液态氮(尿素),要使得上袋50 天后高达到l5-25cm,可以上山造林。如长势旺盛,则应控水控肥。

(2)苗木分级 当小苗移植上袋1个月后,由于微环境的影响和苗木自身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苗木已经表现出高矮粗细间的分化,则应及时分级,方便以后管理,并提供均匀一致的苗木供上山造林之用。

(3)苗高控制 由于天气或其它原因,到造林季节苗高已达到30cm,又不能上山造林,应采取措施控制苗高,除了水肥控制外,还可用移动苗木,喷微量PP333等措施控制其徒长。当苗高达到20-25 cm时,苗木的根系已基本穿袋,此时应及时移袋断根,一方面防止主根扎入地下,造成苗木徒长;另一方面可促进袋内须根发育,培育出根系发达的苗木上山造林。移袋过程中,不要松动营养基质,以免影响成活。移袋前需淋透水,移后再淋一次水。在晴天阳光强烈时应在早晚时移苗,雨天也不宜移苗。如天气原因还不能上山造林时,则应每10 天移一次苗,直到可以上山造林时为止。当苗高达到30 cm,近期内又不能上山造林的,要控制其徒长,一般用l5%PP333喷雾,效果理想。另外,也有人用剪顶的方法加以控制其高生长。不过对于用材林,剪除顶端优势的做法,我们认为值得慎重。

5、病虫害防治

5.1 小苗期病害防治

小苗期苗床不能过湿,否则易染病,特别是猝倒病。因此在控制苗床干湿的同时,应每周喷1-2次防病杀虫药水(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乐果、敌百虫、甲基异柳磷等)。感病的苗木应及时清除,挖去病发区的育苗基质,再用生石灰与黄泥心土按1:5的混合土填回。

5.2 大苗期病虫害防治

大苗期,苗木抵抗力增强,病虫害较少,但应以防为主。一般每2-3周喷一次防病虫害的药剂。在大苗期的后期,由于苗木生长旺盛,密度大,苗木中下部透光透气性较差,故易感染叶霉病,应及时除去病叶及喷洒相关的农药。此时淋水也应注意,应等到日落苗床地表温度稍降后进行。

6、结束语

上一篇:误差传播机理下一篇:建筑大体积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