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的常见疾病与防治(共9篇)
母猪的常见疾病与防治 篇1
母猪产后发生的一些常见疾病对母猪哺乳以及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发情、配种、妊娠、产仔率等繁殖性能影响很大。间接影响到哺乳仔猪的成活率, 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养殖水平较低的山区养殖户, 更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从事山区兽医技术工作将近二十年, 对母猪产后疾病的防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本人在母猪产后常发的几种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母猪“低温症”
1.1 症状
母猪妊娠后或产仔后有时出现体温偏低, 常处于37.5℃左右, 不吃料, 能喝水, 耳及四肢末端发凉, 机体稍瘦弱, 被毛粗乱, 肌肉颤抖, 结膜苍白, 不愿运动, 喜卧地。
1.2 防治方法
1.2.1静脉或腹腔注射50%葡萄糖溶液200 mL+VC 20 mL;肌肉注射:混感急症20 mL+衰竭急救20 mL, 1次/d, 连用2~3 d。
1.2.2饮用电解质多维 (200 g兑水1 000 L) , 加葡萄糖粉 (200 g兑水1 t) , 加黄芪多糖粉 (400 g兑水1 t) , 饮用7 d。
1.2.3改喂全价饲料, 提高营养标准;加强科学管理, 除去一切应缴因素;猪舍保持清洁卫生、干净、干燥、保温、通风。
2 母猪子宫内膜炎
2.1 症状
母猪产仔后常呈排尿动作, 卧地时从阴道流出红色污秽的分泌物, 混夹有胎衣碎片, 食量减少, 有的母猪体温升高。慢性炎症时, 可见从阴门流出脓性絮状分泌物, 或者不发情, 屡配不孕, 母猪消瘦。
2.2 防治方法
2.2.1分泌物过多时可先用2%小苏打水 (小苏打0.05%, 食盐0.8%) , 或0.1%高锰酸钾, 或1%明矾溶液冲洗子宫;冲洗后, 肌注催产素10~30 U, 使其将子宫内的分泌物充分排出, 再向子宫内放入油剂青霉素100万U加链霉素80万U, 1次/d, 连用3次。有便秘的, 多饲喂青绿饲料, 增加饮水并加入人工盐150 g+碳酸氢钠15 g, 2次/d, 同时肌肉注射混感急症20 mL和衰竭急救20 mL+VC 20 mL (分两侧注射) 1次/d, 连用2~3 d。便秘严重的用肥皂或开塞露挤入肛门内通便。
2.2.2鱼腥草注射液30 m L加抗菌肽 (60 (kg体重) 1 mL) , 或者加头孢噻呋钠0.5 mg+VC 20 mL, 混合肌注, 1次/d, 连用3~4 d;也可肌注阿奇霉素—氟苯尼考注射液, 0.2 mL/ (kg体重) , 1次/d, 连用3~4 d;除外还可用长效土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治疗。
2.2.3产前8 h肌注得米先长效注射液10 mL, 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3 母猪产后瘫痪
3.1 症状
母猪产仔前后突然发生四肢肌肉松弛, 知觉丧失, 不能站立, 卧地不起, 或跛行、驱赶疼痛, 精神萎靡, 昏睡, 体温偏低, 食欲减少, 粪干尿少等症状。
3.2 防治方法
3.2.1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50~200 mL, 加20%安钠加10 mL, 静脉注射, 1次/d, 连用3 d;也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注射液500 m L加VC10mL, 1次/d, 连用3 d;同时VD35 mL, 维丁胶性钙10 mL, 分别肌注, 1次/d, 连用3 d;口服杆诺肽口服液 (微生态制剂) 。每头20 mL/次, 1次/d, 连用3 d。
3.2.3加强护理, 防止发生褥疮;适当的补充硫酸锌和硒制剂, 调整其日粮, 喂全价饲料;增加阳光, 适当运动。
4 子宫脱出
4.1 症状
子宫脱出多见于流产和分娩前、后的数小时及整个过程。
4.2 防治方法
4.2.1 子宫复位:
(1) 子宫不全脱出时术者充分洗手和手臂, 并消毒后涂上油类润滑剂, 而后伸入阴道, 使母猪保持前低后高, 小心推压子宫角, 如不能完全娇正, 可用0.1%高锰酸钾或生理盐水500 mL到1 000 mL注入子宫腔, 借助液体的压力可使子宫复原。还纳时, 将子宫角先向里翻, 至使猪前低后高站立保定, 后躯抬高固定在长板凳上, 有利于子宫向里送; (2) 子宫全脱时, 立即用清洁布将其包好, 固定尾巴, 这时整复及预后是个关键。子宫全脱要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整复。
4.2.2 药物治疗:
用青霉素80万~160万U (先用10 m L蒸馏水稀释) , 再加2%普鲁卡因10 mL混合后注入后海穴 (进针5 cm) , 以减轻母猪整复时努责。中药巩固治疗:白术、川芎、延胡索15 g、怀牛膝10 g、炙甘草0.25 g, 煎汤内服。为防止感染可肌注适量抗生素。
4.2.3 预防:
母猪怀孕后, 注意饲料配合, 勿忽视矿物质的补给。不要单纯喂精料, 每天要有适当运动, 以增强体质, 防止子宫脱出, 如已脱出, 必须迅即抓紧治疗, 以免脱出的子宫损坏太重无法整复。平时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运动及补充钙质, 猪舍地面倾斜度适当, 发现子宫脱同时应及时整复治疗。
母猪的常见疾病与防治 篇2
一、概述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是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仍伊胎、畸形胎,产出弱仔、少仔和公母猪的不育症为其主要特征。
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型规模化、集约化猪场都不同程度存在或发生过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可引起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造成巨大损失。目前,母猪繁殖障碍病已成为影响养猪场综合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二、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很多,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
1、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1)先天性繁殖障碍
常由于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或形成盲端,缺乏子宫角、实体子宫、子宫颈闭锁以及阴瓣发育过度等引起。
(2)机能性繁殖障碍
性腺机能减退或衰退,组织萎缩硬化以及卵巢囊肿,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与黄体囊肿。卵泡囊肿由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增生、卵母细胞死亡,卵泡发育中断而卵泡液未被吸收或增生形成;黄体囊
肿由卵泡壁细胞黄体化、增生变性形成。
(3)子宫内膜炎
母猪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人工授精过程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胎衣不下等因素均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可致母猪发情异常,不易受孕,即使受孕也容易流产。
(4)营养性繁殖障碍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形成脂肪沉积,卵泡细胞变性,导致性不育;而能量与蛋白质不足,可致母猪瘦弱,初情期延迟,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
·维生素严重缺乏时会影响母猪妊娠及胎儿的发育,在母猪日粮中添加VA、VD、VE可改善繁殖效果,缩短繁殖间隔,提高受胎率,增加产子数。
·缺乏矿物元素如钙、磷、碘、铁等也影响猪的繁殖,使胎儿死亡、产弱胎或木乃伊始,有时引起流产,产死胎增多。
(5)应激性繁殖障碍
热应激可引起母猪发情不规律,影响公猪精液品质,受精率降低,胚胎死亡,流产或产仔数减少。通常是由于猪舍空气污浊,含有较多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引起的。
2、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1)猪瘟
该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猪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易感染,幼年猪最为敏感,潜伏期一般3~8天。怀孕母猪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仔猪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
该病又称蓝耳病,主要特征是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弱仔等,该病病原(PRRSV)主要侵害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我国农业部曾于1997年组织了一次普查,各省种猪场的该病原抗体阳性率均在40%以上。
(3)猪细小病毒病(PP)
该病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据报道PP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感染,我国猪PPV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细小病毒病多感染在春夏季配种的头胎母猪,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也可通过交配传染,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
(4)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导致青年妊娠母猪死胎流产综合症与公猪睾丸炎,少数病例表现神经症状。我国为乙脑高发区,蚊子为传播媒介,故夏季发病率最高,发病猪多在6月龄左右。
(5)猪伪狂犬病(PR)
1998年一些养猪场出现了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新生仔猪大批死亡现象,其主要原因以PR感染为主。多种动物都可感染PR
发病,哺乳仔猪发病最多,死亡率很高;成猪多呈隐性感染,能长期排毒,是主要的传染源。
(6)猪附红细胞体病
该病病原属于立克次氏体,一般在夏秋流行,病猪表现为高热稽留,废食,精神萎靡,贫血,后期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仔猪衰弱,仔猪一般在一周内死亡。
(7)布鲁氏菌病
该病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猪不分品种和年龄都有易感性。布鲁氏菌感染猪多呈隐性经过,少数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母猪流产、不孕,公猪睾丸炎等。母猪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4~12周,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8)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猪感染后,常无一定症状。大多数呈隐性感染。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较多。在本病流行期间,怀孕母猪出现大批流产,死胎腐败或呈木乃伊状,同时也有发热、生殖系统炎症。尸体剖检常见黄肝、黄脂、皮下水肿,肾有小灰白色病灶;慢性钩体病以成年猪多见,以肾脏的眼观病变最为显著,肾皮质有散在灰白色病灶。
(9)猪衣原体病
又称鹦鹉热或鸟疫,临床上可见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睾丸炎和子宫炎等多种病型。妊娠母猪在怀孕后期突然流产、早产、产死胎或产弱仔。有的整窝死胎,有的间隔产出活仔和死胎;弱仔多
在数日内死亡。本病公猪多表现为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配种时,排出带血的分泌物,精液品质差,母猪受胎率下降,即使受孕,流产死胎率明显升高。
三、主要症状
1、发情障碍
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后母猪较长时期不发情。
2、妊娠障碍
母猪屡配不孕,或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母猪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有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致使产仔数减少,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3、泌乳障碍
母猪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乳房肿大发硬,挤不出乳汁,拒乳等症状。
4、公猪繁殖障碍
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5、仔猪成活障碍
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天死亡。
四、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饲养工作做得好,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了解猪群现状,进行合理组群,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同时给猪只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促进猪的生长,减少疾病的发生,维持正常的繁殖生育,提高猪的繁殖率。
2、严格的隔离和消毒
实行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新引进的种猪,须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病并经防疫注射后才能转入生产区;对于病死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粪便可用发酵法或堆积法消毒,污水可用漂白粉消毒。
3、防疫制度
首先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当地疫病的感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免疫程序,在猪群免疫后10~14天,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其次强化检疫,严格淘汰血清阳性个体,对于健康猪群,应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及生物制品。
4、药物防治
母猪乏情的病因与防治 篇3
一、后备母猪乏情
后备母猪达8~10月龄、体重110千克后不发情、发情症状不明显或安静发情等统视为乏情。
1. 病因。①品种因素。一般国外引进品种种猪及其杂交后备母猪,发情表现不如本地种猪明显,部分表现为安静发情。②管理因素。母猪不发情,特别是妊娠中期(45~105天)未孕返情,重要原因是饲养人员妊娠鉴定的疏漏造成的;母猪饲养密度过大,缺乏运动,破坏了母猪体内激素的正常水平,也会抑制发情。③营养因素。饲料营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E、矿物质缺乏,会导致母猪性腺发育受到抑制,影响其性成熟;饲料原料霉变也是后备母猪不发情的主要原因,母猪摄入含有毒素的饲料后,其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将被打乱,导致发情不正常或排卵抑制。④疾病因素。繁殖疾患是造成后备母猪乏情的重要原因,包括持久黄体、卵泡发育障碍、卵巢囊肿等;长期患慢性呼吸系统病、慢性消化系统病或寄生虫病,也会导致后备母猪卵巢发育不全,影响发情。⑤环境因素。圈舍狭小,采光不足,舍温偏高或偏低,长期舍养,都会引起后备母猪机能衰退,影响发情。
2. 预防。①合理选种。选择地方培育的品种,关注其产能和母性特征,如以有6对以上有效乳头、外阴大小适中等为优。②调控体况。后备母猪体重达60千克后即应换用后备母猪饲料,体况瘦弱的母猪应加强营养,短期优饲,使其尽快达到七八成膘;对过肥母猪实行限饲,多运动少喂料,直到恢复种用体况。如果能够分群饲养,不要将初产母猪与经产母猪混群。③控制原料。避免使用霉变的玉米或其他变质原料,必要时可在饲料时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④发情鉴定。发情鉴定每天不少于2次,每天定期在限定的时间内让母猪接触公猪;每次查情或试情要使用稳重的、精神状态好、唾液分泌多的成年公猪。⑤掌握初配年龄。母猪初配年龄不可过早,一般情况下,初配年龄不得早于8月龄,体重不低于110千克。⑥科学管理。母猪群养时,饲养密度要合理,建立科学的阶段饲养管理程序。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将断奶后的母猪每天赶到运动场里运动,这样有利于促使母猪快速发情(并将公猪也赶入运动场);光照时间增加至16小时,光照强度达到100勒克斯;搞好驱虫与免疫,保证后备母猪有良好的健康状况。
3. 治疗。①维生素E疗法。后备母猪饲料中额外添加维生素E 300克/吨,连续使用10~15天;也可以个别喂服,每次200~300毫克/头,每天两次,连续3天为1个疗程。②刺激疗法。对不发情的后备母猪做调圈或并圈处理,将成年公猪放入后备母猪圈内,每次1小时,每天两次;也可将正在发情的母猪放入乏情母猪的圈中诱情;或将乏情母猪驱赶到舍外运动,促其发情;还可用温热毛巾每天在后备母猪乳房、尾根和外阴部擦拭和按摩刺激30分钟左右。③饥饿处理。对过肥母猪进行饥饿处理,饲料减半,并群养在1个大栏内,促进发情。④激素处理。对不发情后备母猪肌注800~1000单位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诱导发情和促使卵泡发育,每天1次,连用2天;然后再注射600~800单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每天1次,连用2天,母猪一般在3~5天内表现发情和排卵。若选用激素合剂PG600,效果更佳。⑤及时淘汰。如后备母猪达到10月龄并经两个情期催情处理后还没有发情,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的乏情,以及子宫内膜炎或阴道炎久治不愈者,应及时淘汰。
二、断奶母猪不发情
母猪是否能按时正常发情是评定母猪生产力好坏,影响母猪繁殖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85%~90%的经产母猪在断奶后2~7天表现发情。断奶到配种的时间间隔与母猪的繁殖效率有关,在断奶后7~14天配种的母猪窝产仔数和分娩率均降低。
1. 病因。①断奶后失重过多。不发情或延迟发情最常见原因是营养不足、泌乳量大、带仔多造成体况差,失重过多。②生殖疾患。分娩后感染子宫内膜炎,头胎母猪产仔后最容易发生这种问题;卵泡囊肿,内分泌异常,致使卵巢静止;以及布氏杆菌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生理系统炎症。③饲养管理不善。缺乏营养,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矿物质,能量和蛋白质不足,使母猪不呈现发情症状;母猪初配年龄过早,仔猪断奶不当,哺乳期过长;饲料发霉变质,特别是含有F-2毒素;封闭饲养,采光不足,运动不足,造成机体过肥;低温或高温应激,引起机能衰退,影响发情。④老龄因素。母猪年龄过大,卵巢出现萎缩和硬化,生殖机能衰退。⑤跛行。白肌病、软骨病、肢蹄和足底挫伤以及炎症脓肿引起的跛行,可造成应激和疼痛增加,并对卵巢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2. 预防。①调控营养。采用“低妊娠、高泌乳”的营养方式,哺乳母猪应喂给能量水平不低于14.2焦耳/千克、含18%粗蛋白和1.1%赖氨酸的饲料,并加喂胡萝卜等青绿饲料。在炎热季节,哺乳母猪饲料中应添加2%~3%油脂或脂肪粉,以保证母猪摄入足够的能量,满足泌乳的需要。断奶后,对体况较瘦的母猪,适当采取短期优饲,可促进发情;对膘情较好和过于肥胖的母猪,应限量饲喂,减少精饲料喂量,增加青、粗饲料的喂量,使膘情下降,促使发情。严格控制玉米等原料的品质,不使用霉变原料,霉雨季节饲料中加入适量的霉菌毒素吸附剂。②加强管理。母猪断奶后要根据体况并圈,体况差的合在一起,比较瘦弱母猪要单独饲养;舍内温度保持在16~26℃;坚持每天舍外自由运动。繁殖低下的老龄母猪应及时淘汰。③提前断奶。仔猪提前断奶可促进母猪提早发情,断奶时间控制在4周龄内。每天中午让母猪哺乳1次,晚间母仔同宿。④按摩乳房。每天早晚各对断奶母猪乳房按摩1次,5~10分钟/次,5~6天后即可发情。此外,每天用试情公猪与母猪接触刺激,适当增加母猪运动和光照时间,都可促进母猪发情。
3. 治疗。①催情疗法。不发情母猪栏中,调入公猪或正在发情的母猪,以诱导发情;或将不发情的母猪并圈和换圈,以刺激发情。对体瘦不发情母猪加料催情,对体肥不发情母猪则减料催情。②维生素E疗法。每头母猪200~300毫克/次,每天两次,连续使用7~10天。③对症疗法。母猪如有子宫内膜炎,则用生理盐水冲洗子宫,之后每头母猪子宫内投青霉素160万单位,每天1次,连续3天;对引起跛行的白肌病、软骨病、足底挫伤、脓肿等疾病要及时治疗。④红糖疗法。对断奶后体况瘦弱,断奶20天以上不发情的母猪,用红糖500克(每头母猪)在铁锅中加热翻炒至有焦味,加入1千克水煮沸15分钟,将糖水拌入料中一次喂服,效果良好。⑤激素疗法。在断奶后15~23天不见发情,则应根据膘情状态、体型大小,再肌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1000~1500国际单位,同时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国际单位;或一次注射1头份催情合剂PG600(PMSG+HCG)。
母猪的常见疾病与防治 篇4
9.5预防和治疗
可选用敏感药物, 如四环素、强力霉素、青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金霉素、泰乐菌素、螺旋霉素等对猪衣原体进行预防和治疗。为防止产生抗药性, 要合理交替用药。
1 0 李氏杆菌
李氏杆菌是多种动物和人的共患传染病。猪患此病的明显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障碍。
1 0.1 流行特点
本病的易感动物广泛, 自然感染以绵羊、猪和家兔较多, 牛和山羊次之。本病多发于早春、秋、冬或气候突变时节, 其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本病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但仔猪最易感。
1 0.2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从数天到2~3周不等。其临床症状差异很大, 仔猪患病多为急性, 部分病例表现为败血症, 此外, 有的表现出小叶性肺炎症状。有的病例有脑脊髓炎症状, 出现运动失调, 角弓反张, 前肢僵直, 后驱麻痹等。成猪患病后多为慢性经过, 表现为长期不食, 消瘦、贫血、步态不稳、肌肉颤抖、体温低, 病程拖延2~3周。孕猪患病后常流产、死胎。有的身体各部位形成脓肿。病猪多能痊愈, 但愈后常成为带菌猪。
1 0.3 剖检变化
死胎除出现败血症病变外, 主要病变为肝脏局部坏死, 淋巴结、心肌、脑有坏死灶, 延髓和脑脊髓变软, 有化脓灶。
1 0.4 防治
加强卫生消毒, 病猪进行隔离、治疗。
1 0.4.1 饲料中加入恩诺沙星粉200×1 0-6, 连用7 d。
1 0.4.2 病情严重者可肌注2.5%恩诺沙星, 加VB、VB2。
11 蓝耳病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 , 是由动脉炎病毒科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本病以出现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紫, 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
11.1 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侵袭猪只的繁殖和呼吸系统, 表现为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有呼吸道疾病。
患病经产母猪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 少数母猪 (1%~5%) 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 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 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 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早产母猪分娩不顺, 少奶或无奶。
仔猪, 特别是吃奶猪患病死亡率很高, 可达80%以上, 其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 早产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 、肌肉震颤、后躯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有的下痢, 患关节炎, 皮肤有斑点。
育肥猪患病后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 其食欲减少或废绝, 多数病例全身发红, 呼吸加快, 咳嗽明显, 个别病猪少量流黏性鼻液。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
种公猪发病症状轻微, 病情持续时间短, 但发病后精液品质下降, 死精增多。
11.2 防疫
11.2.1 猪蓝耳病综合防疫
11.2.1.1
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场 (户) 要及时对死胎、死猪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严防疫情蔓延。
11.2.1.2
实施紧急免疫。蓝耳病常与猪瘟并发, 因此, 要加强对猪瘟的免疫, 要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要保质保量, 并注意加强消毒, 防止免疫失败或人为传播疫病。建议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公、母猪进行免疫, 基础免疫2次, 间隔时间3周, 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一次。
母猪的常见疾病与防治 篇5
4.2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 d。发病仔猪常出现神经症状,其兴奋不安,体表肌肉痉挛,眼球振颤、上翻,运动障碍,间歇性抽搐,严重的角弓反张,发热、高热,最后昏迷死亡。耐过的仔猪往往成为僵猪。母猪多呈一过性和亚临床性,孕猪流产、产死胎。流产率为50%。
4.3病理变化鼻腔有卡他性或化脓出血炎,扁桃体水肿并伴有咽炎和喉头水肿,勺状软骨和会厌皱壁有浆液性浸润,并常有纤维素性坏死假膜覆盖,肺水肿,上呼吸道内有大量泡沫样水肿液,喉黏膜和浆膜可见点状或斑状出血。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和下颌淋巴结充血、肿大,间有出血。心内膜有斑状出血,肾点状出血,胃底部可见大面积出血,小肠黏膜出血、水肿,大肠斑状出血,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有点状出血。病程较长者,心包液、胸腹腔液、脑脊液明显增多,肝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
4.4防治
4.4.1疫苗接种在严格消毒和封闭条件下,用弱毒苗紧急接种,但这不能保证母猪以后不产死胎。
4.4.2血清疗法运用康复猪血清可控制感染的发生。
5 钩端螺旋体
猪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体引起。
5.1 症状
本病潜伏期2~5 d, 新生仔猪发病几天后死亡,25 kg以下患病仔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眼结膜潮红,眼鼻流出灰白色分泌物,被毛粗乱,打寒战,皮肤黏膜变灰白,尿黄或呈褐色,有时排血尿。少数病猪体侧皮肤可见小出血点,嗜磨擦,皮肤发炎、溃烂,后期抽搐,行动迟缓。发热后,出现黄疸,全身水肿。妊娠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
5.2 治疗
5.2.1 加强饲养管理。运输过程中避免让猪受寒、挨饿。减少长途运输。
5.2.2 每千克饲料中适量加入敏感抗菌素可杜绝感染。
5.2.3 毒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3 d。
5.2.4 链霉素,每千克体重40~50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注5 d。
5.2.5 20%葡萄糖注射液200~300 mg,维生素C注射液10 mL混匀,静脉注射。
5.2.6 250~500 g鲜马齿苋煎汤内服,每日1次,连服5 d。
6 细小病毒
猪细小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6.1 流行特点
染病母猪体内的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染病母猪本身不出现明显症状,但可通过阴道分泌物、粪便或其他分泌物引起其他母猪感染。染病公猪的精液含有病毒,病毒可通过配种传染给母猪。本病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发病猪场母猪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出现繁殖失能。
6.2 临床症状
母猪的常见疾病与防治 篇6
6.3病理解剖
多数死胎、死仔或弱仔皮下充血或水肿,胸腹腔积有淡红色或淡黄色的渗出液。肝、脾、肾有时肿大、脆弱,个别死胎皮肤出血。弱仔出生后半小时耳尖、后颈、胸、腹下出现出血斑,半日后其皮肤发紫,随后死亡。
6.4防制
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控制本病:
6.4.1防止引入带毒猪
不从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引进种猪。加强检疫,血凝抑制试验滴度在256以下或呈阴性时方可引进。猪引进后应隔离饲养2周,再次检查仍为阴性者可混群饲养。
6.4.2免疫接种
使用引进的猪细小病毒灭活苗和弱毒疫苗对初产母猪进行接种能有效预防母猪感染。用我国研制的灭活疫苗,在母猪配种前1~2个月进行免疫也可预防本病。母猪接种疫苗,其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可维持14~24周,若抗体效价达80以上,仔猪就可抵抗猪细小病毒感染。将这种仔猪于断奶后移到无本病流行的地区饲养,可培育出阴性母猪。
6.4.3及时送检
初发病猪场应收集病料,如流产胎、死胎、木乃伊胎的心血或体腔液送检,以及时做出明确诊断。
7日本乙型脑炎
日本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乳房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母猪发病特征为高热、流产、死胎,公猪发病特征为患睾丸炎。
7.1流行病学
乙型脑炎是自然疫源性疫病,许多动物感染后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病毒能在蚊体内繁殖,越冬,经卵传递,成为次年的感染源。本病的流行与蚊虫的滋生及活动有密切关系,80%的病例发病于7、8、9三个月;猪的发病年龄与性成熟有关,猪大多在6月龄左右发病,其流行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20%~30%),死亡率低;新疫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以后症状逐年减轻,患猪最后多成为无症状的带毒猪。
7.2临诊症状
几乎没有脑炎症状的病例;猪常突然发病,其体温升至40℃~41℃,稽留热,精神萎顿,食欲减少或废绝,粪干、呈球状,表现附着灰白色黏液;有的后肢轻度麻痹,步态不稳,关节肿大,跛行;有的出现视力障碍,最后麻痹死亡。
妊娠母猪突然流产,产出死胎、木乃伊和弱胎,同胎也见正产胎儿。有的母猪后肢轻度麻痹,步态不稳,关节肿大,跛行,有的视力障碍,最后麻痹死亡。
7.3剖检症状
流产胎儿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样,腹水增多;木乃伊胎儿则从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不等;肝、脾有坏死灶;全身淋巴结出血;肺瘀血、水肿。子宫黏膜充血、出血和有黏液。胎盘水肿或出血。公猪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有小坏死灶。睾丸硬化者,睾丸体积缩小,与阴囊粘连,实质结缔组织化。
7.4防治
患猪一旦确诊最好作淘汰处理。做好死胎、胎盘及分泌物的处理;驱灭蚊虫,注意消灭越冬蚊;流行地区,在蚊虫开始活动前1~2个月,对4月龄至两岁的公母猪应用乙型脑炎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注射,第二年加强免疫一次。
繁殖期有机母猪的疾病防治 篇7
1 猪伪狂犬病
1.1 发病原因及症状
该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在家畜和其他动物群体中均会出现。近年来,这种疾病出现高发的态势,严重地影响了有机母猪的饲养工作,该病对繁殖期有机母猪的影响更是十分明显,它能引起母猪的不孕和流产,仔猪在母猪体内早亡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利益。该病的症状是母猪不发情,或者在发情配种环节后,母猪迟迟不能怀孕,怀孕的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和呼吸系统的疾病。
1.2 防治措施
该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做好日常的隔离和消毒工作,保证养殖场所的干净卫生,同时,要定期的为母猪进行注射免疫,使其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一般在种猪达到10 周龄时,要用弱毒疫苗或基因工程疫苗进行第一次免疫注射,当其达到14 周龄时再进行第二次注射免疫,然后在6 月龄之后,每隔4 个月接种一次,这样能够使其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减少甚至杜绝伪狂犬病的发生。
2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
2.1 发病原因及症状
该病又称蓝耳病,是由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该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能力较强,因此,要重点进行防范。当繁殖期的母猪感染该病之后,会出现早产、流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等症状,严重地影响了母猪的繁殖过程。
2.2 防治措施
该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严格有效的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对有机母猪进行血清学监测,这种监测工作非常方便,监测的效率也非常高,使用的监测工具主要是ELISA抗体检测试剂,在发现母猪出现这种疾病后,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此外,为母猪注射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3 流行性乙型脑炎
该病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出现该病之后,母猪的繁殖过程受到影响,多次配种不能受孕,它的传播媒介是蚊虫等动物,在温暖的季节比较多发。
防治该病的主要方法是在春季为母猪注射乙型脑炎疫苗,尽可能的消灭养殖场所内的蚊蝇等动物,控制该病的传播媒介。
4 母猪口蹄疫
4.1 主要症状
母猪感染口蹄疫之后,体温会有明显的升高,在母猪的乳房、口腔等部位还会发现有大量的水泡,水泡及周围的部位会出现腐烂的情况,当成年的母猪患病之后,如果得到有效的救治,其死亡率是比较低的,如果该病出现在繁殖期的母猪身上,就会影响它的繁殖过程。
4.2 防治措施
(1) 要加强疾病的监测力度,检疫人员要重视母猪的日常检查工作,由于母猪出现口蹄疫疾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因此,在检查的过程中,要进行重点的检查,对经常暴发口蹄疫疾病的地区,要进行更加细致的检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巡检排查的方式,加强疾病的防控力度。
(2) 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要经常打扫母猪排泄的粪便,母猪的饲料和水源要远离母猪的养殖区域,而且在养殖的范围内尽量不要让其他动物进入,防止病毒的交叉传染,要重视饲料的合理搭配,不得只饲喂一种饲料,要保证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使母猪的机体的免疫力得到增强。
口蹄疫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注射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对感染区牲畜进行被动免疫,让母猪的体内尽快的产生抗体,同时通过这种外界的抗体注入,加快治疗的过程,对口腔出现溃烂的母猪,可将溃烂的位置进行清洗,然后喷涂碘甘油进行治疗,乳房的溃烂部位使用肥皂水进行清洗,并涂抹上青霉素软膏,及时的杀灭此处的病菌,最后,用绷带包好母猪的蹄部,但是,恶性的口蹄疫急需重视,不仅要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还需要使用一些强心剂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总之,养猪要比养牛羊等牲畜简单许多,出现的疾病也比较少,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猪是人们食用最多的肉类,它的稳定程度会影响到市场的猪肉价格,养殖环节尽量不要出现任何问题。母猪作为生产仔猪的个体,需要养殖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保证其健康的成长,在繁殖期更要注重常见疾病的防控工作,通过有效、合理的养殖措施,减少疾病的出现,使得养殖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摘要:在猪的饲养过程中,繁殖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内,最好保证猪的健康、无病,保证母猪能够顺利的怀孕和生产,如果在繁殖期母猪出现患病情况,就会对怀孕和胎儿的发育造成影响,进而导致胎儿早亡、或者影响仔猪的生长。本文主要研究有机母猪在繁殖期经常出现的疾病,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养殖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繁殖期,有机母猪,疾病,防治
参考文献
[1]王晓风.有机母猪繁殖期疾病的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5):43.
母猪产后常见病防治 篇8
1 母猪产后少食或不食
哺乳期母猪产后少食或不食是最常见之普通病之一, 是以母猪食欲不振、甚至食欲废绝为主要显症的一种病理现象。本病可造成母猪泌乳功能障碍性疾病, 泌乳量下降, 同时可导致其所产仔猪腹泻、抗病力下降、生长缓慢、致僵及营养衰竭性死亡;无有效防止措施, 长期的少食或不食, 母猪断奶后又会出现繁殖障碍性疾病, 如断奶后不发情、屡配不孕、返情、产子少或产弱仔、死胎等。究其病因比较复杂, 可能由于营养失调 (供水不足、蛋白不足、微量元素缺乏等) , 也可能由于生产应激、产后护理不当、病因微生物感染等。因此, 防治本病的要点是: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水食均匀、营养全面;加强产子母猪舍的环境控制, 防寒防暑, 净化猪舍内环境, 搞好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及驱除体内外寄生虫;长期保持母猪舍通风性能良好, 空气清新, 空气中粉尘、有害气体不超标;避免惊群、噪音污染和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 (禁止场外无关人员、车辆及犬、猫等动物进入本猪场) ;经常检查母猪舍内饮水系统, 确保供给充足清洁饮水;坚持“预防为主”, 以“重大疫病实行程序免疫、普通疾病实行药物保健预防、加强制度化防疫消毒”为主导;落实专职工作人员, 兽医做好免疫监测工作, 饲养员做好饲料采购、配制和贮存工作, 严防给母猪饲喂霉变的饲料。
2 泌乳功能障碍性疾病
多见的是母猪产后无乳, 或产前排少量初乳, 产后却缺乳, 造成哺乳仔猪吃不到或吃不足初乳, 发病率、死亡率增高。综合防治措施为:合理调节母猪饲料营养和饲喂方式, 若母猪产前和产后1~2 d内采食量少于平常为正常现象, 可饲喂易消化的高浓度营养物质, 如肉汤、红糖水等, 必要时添加适量可溶性阿莫西林粉, 连喂2 d, 一般分娩结束之后, 产道收缩, 阵痛停止, 母猪即能恢复正常食欲;产后应注意促进初乳及时排除, 如采取热毛巾热敷、人工按摩乳部、挤乳等, 正常排除初乳, 并保证所有仔猪群补吃足初乳, 可令仔猪获得母源性抗体保护, 减少仔猪发病率;产后给母猪投喂高质量哺乳料, 适量补充一些青绿饲料、糖盐水, 注意营养的全价性和易消化性, 以增加母猪母乳量, 必要时应补喂催乳剂以改善母猪泌乳;对产后完全无乳、治疗无效的, 应及时将仔猪进行寄养或人工哺乳, 寄养母猪 (养母) 最好选择产子间隔期3 d以内的 (通过同期发情可实现) , 要求母性好且泌乳量足;为预防母猪产后发生乳炎, 应注意搞好分娩接产及消毒工作, 保持分娩舍干燥、无菌, 且安静、无噪音污染;产后最好肌注1剂抗菌消炎针, 首选青、链霉素联合用药, 也可用药恩诺沙星或林可霉素等;单纯性少如、无乳, 催乳灵每次内服10片, 1剂/d, 连服3~5 d, 也可肌注催产素2 m L/头, 2剂/d, 连2 d;将母猪胎衣 (医学名为紫河车) 切碎、家水和食盐适量, 煮熟后分2~3次给母猪投喂, 有补益作用, 可增加泌乳;蚯蚓、河虾、小鱼 (特别是鲫鱼) 等煮熟。连汤汁喂母猪, 催乳作用也极好;中药催乳、通乳方剂有“益母生化散、白头翁散、母子康散”等, 可按说明、按需投喂即可, 一般1剂/d, 连喂3 d显效。
3 母猪产后发热
母猪产后发热可引起不食或少食, 其发病机制较复杂, 可能是消化机能或内分泌紊乱, 也可能是细菌性感染等原因, 死亡率相对较低, 但影响母猪泌乳量及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防治:加强母猪产前、产后饲养管理, 产子前7 d应适当限饲 (减料) , 产前3 d减至日常饲喂量的一半, 产子当天仅供应适量的热麸皮或温热盐水, 禁止饲喂大量浓厚精饲料, 这样可以有利于母猪顺产, 缩短分娩时间;产后3~7 d视母猪食欲与膘情, 可逐渐增加精料的饲喂量, 7 d后恢复正常饲养, 这样有利于促进母猪断奶后早期发情, 投入下一轮生产;临产母猪的产房应加强管理, 重视改善母猪舍的环境卫生, 地面保持清洁干燥 (防滑) , 勤消毒, 垫草柔软、洁净, 特别要做好防寒、防贼风的工作, 猪舍空气流通性能好, 严防有害气体浓度超标, 一般以饲养人员进入母猪分娩舍无刺鼻异味、呼吸舒畅为宜;分娩前后应控制猪舍内温度22~25℃, 相对湿度65%~70%, 要注意保证充足的光照, 包括夜间分娩采用人工补光 (白炽灯照明) ;在母猪产后1~2 h, 可肌注安痛定10 m L+鱼腥草10 m L+柴胡10 m L+青、链霉素各3 g, 或复方长效磺胺[按0.2 m L/ (kg体重) 应用], 可有效预防产后发热型不食症。
4 母猪产后便秘
母猪产后因生理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 比如消化器官因分娩结束, 挤压程度减轻, 从而器官功能异常活跃, 对肠道内水分吸收能力增强, 加之饲养管理不当 (饮水不足、饲料浓度高不易消化等) , 常见母猪排“算盘珠”状干硬粪球, 食欲减退或废绝, 病程较长 (10~30 d) , 泌乳随之停止, 哺乳仔猪发育受严重影响。防治方法综合起来有几方面: (1) 产前10~15 d应保证母猪适量运动与日光浴, 每天至少1~2 h, 能促进其胃肠蠕动, 增进消化液分泌, 利于形成的粪便完全排除体外, 减少便秘发生几率; (2) 产前10~15 d应目的性的投喂多量青绿、多汁的饲料, 能补充维生素, 对减少便秘极为有益; (3) 产前5~10 d如发现母猪有便秘症状, 可在饲料中添加2%~4%的植物油, 能润滑肠道, 及时缓解便秘症状; (4) 饲料中针对性加入一些麸皮, 因其中含有丰富的植酸磷, 具有轻度缓泻作用, 对母猪起保健作用; (5) 产后喂料量应循序渐进, 逐渐加料直到母猪体况完全恢复正常, 切忌一次性投喂大量饲料, 一般需经7~10 d的适应期, 才能实行正常给料; (6) 发烧是母猪便秘的前兆, 应及时治疗、快速治愈。养猪生产实践中, 只要尽量落实上述措施, 一般皆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摘要:母猪产后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疾病,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和合理用药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其中, 饲养管理是至关要点, 用药属于必要时采取的措施。
母猪的常见疾病与防治 篇9
猪细小病毒是常见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具有传染范围广和传染速度快的特点。预防, 为了降低母猪感染猪细小病毒的概率, 一般在配种的1 个月前对初产母猪和种公猪分别接种疫苗, 在配种的2 个月后为母猪接种猪细小病毒的灭活疫苗, 并延长后备母猪的配种年龄;治疗。口服菌痢消或痢克沙, 并补充大量盐水, 如果该法无效, 则连续3 日口服10m L高免血清。
2 乙型脑炎
患有乙型脑炎的妊娠母猪无法正常生产, 会发生流产、死胎的现象。该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 刚感染乙型脑炎的猪场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疫情会随着时间逐渐减轻。预防。没有疫情的猪场, 每年为后备母猪注射2 次灭活苗, 其他猪在每年6 月注射1 次灭活苗;有疫情的猪场, 将母猪赶入病猪的栏里, 病猪迁往其他栏圈, 增加母猪的抗体;还可以让不在妊娠期的母猪感染疫病, 然后救治, 这样就避免在初产时感染造成繁殖障碍;配种前1 个月分别为母猪和公猪注射疫苗, 初产母猪注射灭活苗;用瘟毒康和高热混感清混合后拌入饲料中, 连续使用1 个星期, 避免疫情扩大。治疗, 连续5d向妊娠母猪体内注射正源聚抗和菌毒克星注射液, 如果母猪的产期延后则用前列腺烯醇注射液为其引产, 母猪在生产时出现异常症状, 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通过空气和分泌物传播, 怀孕母猪感染后会导致流产、死胎, 患病的新生猪仔死亡率达100%, 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 病毒有很强的耐寒性, 因此冬季是疫病的高发季节。预防, 严格控制猪场的所有猪, 确保现有的猪没有感染病毒。对新猪进行隔离检查, 确定无病后与其它猪混养, 如果新猪患病, 则不能用作种猪。母猪配种及临产前都要注射疫苗, 非种猪也要在3月龄时注射灭活苗。定期对猪场消毒, 将猪的排泄物排入沼气池。在猪场内不能看到其他动物和害虫, 防止蟑螂老鼠传播病毒。治疗, 为病猪注射伪狂犬病高免血清, 配合使用正源聚抗注射液和菌毒克星, 连续使用3d观察效果。如果感染病毒的猪未发病则立即为其接种疫苗。
4 猪瘟
猪瘟只在猪类之间传播, 而且病猪发病不分季节。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预防。育肥猪仔需要注射两次疫苗, 分别在喂奶前和出生45d后, 其中, 2 次注射疫苗应为5 倍剂量。每半年为种猪注射6 倍剂量的疫苗, 并在母猪配种前2 个月注射疫苗, 防止母猪将病毒传染给猪仔。在注射疫苗前后几天, 不能喂猪其他药物, 而且各类疫苗的注射间隔最少为2 个星期。猪瘟疫苗要避光保存, 而且应坚持1 头猪换1 个针头, 保证无菌注射。治疗。如果在猪场内发现疫病, 要对所有猪注射免疫疫苗, 剂量为10 倍, 并配合注射猪用的白细胞干扰素, 加快产生猪瘟抗体。由于猪瘟会引起并发症, 所以要使用抗生素和菌毒杀进行消炎。研究发现, 猪用的免疫球蛋白对猪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控制其他传染病。在注射疫苗后, 可以用中草药和维生素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增强病猪的体质, 加快病猪的复原速度。
5 猪钩端螺旋体病
预防。进行灭鼠工作, 然后加强饲料管理, 定期对猪舍消毒。在疾病常发地区, 应进行疫苗免疫注射。可用灭活菌苗3m L进行肌肉注射, 1 周后再次注射5m L, 并每隔半年免疫注射1 次。治疗。一般使用正源附弓消 (0.1-0.15ML/KG) , 病情严重的猪可用维生素、葡萄糖进行输液治疗;感染猪群用土霉素拌料连喂7d, 可以预防和控制病情的蔓延。妊娠母猪产前1 个月连续用土霉素拌料饲喂, 可以防止发生流产。
断奶时按体重25mg/kg的剂量给母猪注射链霉素。公猪每隔6 周按此剂量治疗1 次。如果没有链霉素, 也可采用半合成青霉素。
配种后向阴道前端注入抗生素。同“阴道分泌物综合症”的疗法。于最后1 次配种后6 ~ 18h通过人工授精输精管将抗生素送入阴道前端。可选用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 或青霉素/ 二双氢链霉素。
6 猪弓形虫病
猪场内禁止养猫, 用土霉素和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1G/4KG) 拌料7d可预防, 也可用正源附弓消肌注治疗。
养殖户要经常清理猪舍, 给猪定期接种疫苗, 并消灭猪舍附近的蚊虫鼠蚁, 防止病毒交叉传染, 以提高猪只的健康度, 增加母猪繁殖的成功率和猪仔的成活率, 从而扩大养殖规模。
参考文献
【母猪的常见疾病与防治】推荐阅读:
母猪常见产科疾病11-16
母猪产后疾病防治论文11-21
母猪瘫痪的防治体会11-03
母猪便秘防治11-24
母猪低温症防治06-08
母猪生产瘫痪防治09-14
母猪子宫炎防治10-31
母猪瘫痪及其防治11-21
母猪繁殖障碍防治论文10-16
母猪流产原因及防治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