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母猪的饲喂

2024-08-13

妊娠母猪的饲喂(精选4篇)

妊娠母猪的饲喂 篇1

母猪在生产过程中担负起非常重要的任务, 尤其对于哺乳期的母猪而言, 不但要为自己提供所需的养分, 还要为新生的仔猪提供生存、生长、发育的母乳。而到了高温季节, 哺乳的母猪所处的生活、生产环境将大大不利。高温应激给分娩的母猪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所以, 合理的分配哺乳期母猪的粮食以及喂养方法的管理, 成为了养猪者一定要考量和处理的问题。

1 高温季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方面的影响

高温季节母猪为了改变环境温度对自己的影响, 会通过自身降低采食量来阻碍代谢产热、增加呼吸数量提升散热等方式来改变体温。采食量的下降可以对母猪泌乳量以及体温造成影响。高温环境可以让哺乳期的母猪乳量降低, 从而降低仔猪的生长率, 让母猪断奶后的发情间隔时间延长。

近几年来, 母猪子宫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特别到了高温季节, 发病率更会高达一半以上。当环境温度达到了26℃以上时, 母猪的产后病理性恶露、早期的子宫炎、乳房炎以及无乳情况的发病率会比环境温度在10~20℃时高出很多, 高温环境让哺乳期的母猪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 从而令母猪在产后的疾病发病率不断提高。

2 高温季节对哺乳母猪的饲喂措施

哺乳母猪的饲喂目标是为了提升仔猪的断奶头数和断奶窝重, 而且确保哺乳期的种用体况处于正常。也就是说, 28 d断奶失重不超出12 kg。过量的失重会增加断奶后的发情期, 还会影响到下胎产仔的数量, 它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 一定要以此为目标, 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2.1 哺乳期母猪的饮水情况

水是所有动植物的生命源泉, 猪的体内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废弃物在排泄、血液循环乃至体温调控方面都无法脱离水。母乳里的水含量能够高达80%左右, 母猪如果饮水过少, 就会影响到哺乳期仔猪的产量和质量。所以, 夏季确保供应充分的饮水非常关键。

饮水器的流速缓慢是大部分饲养管理最经常忽略的事情。对哺乳期的母猪而言, 出水的水压要比平时大一些, 饮水器里要具备充足的水量, 每分钟的出水量要超过2 L。并且, 要时常保持食槽里的供水, 要令母猪尽可能多饮水[1]。

2.2 日粮配方与药物的调整和添加

在高温季节里, 母猪的食欲会减退, 采食量会降低。因此, 对于日粮的配方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应当选择适口性较好、原料新鲜、质优的日粮进行调整。应当选择能量较高、蛋白质丰富、赖氨酸充足的饲料进行饲喂, 为了提升能量的浓度, 可以将3%~5%的食用油脂添加进去, 适时降低高纤维原料的对比, 掌控日粮粗纤维的平衡。适时在饲粮里添加VE和VC, 并加入一些小苏打, 来加强哺乳期母猪的抗热应激的能力。通过生产实践表明, 在高温的环境下, 如果提升日粮能量的水平, 就可以十分明显的提升哺乳期母猪的泌乳量。因为母猪在妊娠以及哺乳期间, 体内的铁元素会大量耗费, 尤其对于产量较高的母猪而言, 经常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所以, 对于哺乳期的母猪来讲, 一定要在日粮里填入一些有机铁, 来缓和由于高产而导致的缺铁现象。并且, 因为有效改善了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还能够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日粮里还可以适时添加一些霉消安等抗霉剂, 来有效防止饲料里霉菌毒素的产生。可以通过强力霉素或者土霉素来加强母猪在生产后的抗菌消炎的工作, 也可以通过鱼腥草、青霉素等药物进行肌肉注射, 来防止母猪出现子宫内膜炎的病症。

2.3 哺乳母猪饲喂的注意事项

哺乳期母猪的饲喂时间可以选择在早晨5:00-6:00, 或者选择在晚上的19:00-20:00, 这是由于此时间段的气温较低且十分凉爽, 可以提高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午后的15:00-16:00, 可以适当补充1次青绿多汁的饲料, 比如西瓜、水葫芦以及十分鲜嫩的牧草等, 切不可喂食一些腐烂变质的青绿食物。

要掌控好饲喂的频率, 一旦饲喂的次数过多, 哺乳母猪就无法得到足够的休息, 且不会有饱腹感, 并且每次饲喂母猪都要使用自身的热量, 容易让猪体出现过多的热增耗。

料型最好以湿拌的方式进行, 料水的对比应当掌控在1∶1~1∶2。哺乳母猪一旦采食了干料或者稀汤料, 就会容易产生不适感, 并且极易将饲料浪费掉, 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2]。

3 总结

综上所述, 夏季高温季节对于哺乳母猪的饲喂方法一定要多加注意, 不仅要加强卫生的管理, 还要严格观察母猪本身的身体情况, 注重饲料的配比、饲料种类的选择, 并及时使用一些药物进行管理, 还要在饲喂的时间及次数上加强管理。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饲喂, 才能够确保母猪与仔猪的健康, 以及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张姝, 王雪松.母猪的饲养管理.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 (06) :68.

[2]李肖.浅谈夏季奶牛饲管的几个细节.山东畜牧兽医, 2010 (09) :107-108.

饲喂孕期母猪新法 篇2

母猪传统的饲喂方式是在配种后和分娩前分别少喂和多喂几百克的饲料。实际的效果就是, 如果怀孕后期限饲, 母猪分娩时易发生便秘;如果分娩前几天给母猪增加过多饲料, 较肥的母猪产前吃得太多, 分娩后采食量就会降低, 还容易导致无乳症。

而近期一些专家则提倡一种新的饲喂方式, 即在母猪怀孕不同阶段饲喂量非常接近。如果母猪不是特别瘦, 一般配种后至怀孕第7周饲喂饲料2.4 kg/d, 8~12周饲喂量可以增加到2.8 kg/d, 在怀孕的后4周饲喂3 kg/d。实践证明,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初生仔猪的活力, 从而使仔猪更易找到乳头, 同时还可促进母猪分娩后早日恢复。分娩后逐渐加料, 第1周可由2 kg/d逐渐增加到4 kg/d, 到第10天时可喂到5.5 kg (适于哺乳9头仔猪的母猪) , 每多1头仔猪给母猪增加0.4 kg的量。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规模猪场产房母猪饲喂方式试验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及猪场概况

试验时间为2013年8月18日—9月18日。试验猪场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科研实验示范基地湖北黄石健丰牧业有限公司和通猪场,现有基础母猪750头,大荷兰人自动喂料系统,采用集中产仔保育、异地育肥的生产方式。产房采用湿帘降温,干收粪和水泡粪地沟排放,产床床面为平地,机械通风换气,试验期室内有效温度为26~29℃,无明显剌激性气味。

1.2 试验猪的选择

选择预产期在3 d内的长大母猪30头,按胎次随机分为3组(每组初产母猪3头,第2,3胎各1头,第4胎2头,第5胎3头),对照组按猪场原配方日粮饲喂,1组使用膨化菜籽按脂肪等量替换油脂及膨脂大豆,2组按维持哺乳期体重不变标准用膨化菜籽配制日粮[1]。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母猪妊娠至107天上产床待产;仔猪23日龄断奶、母猪下产床,送入配怀舍观察发情和配种表现。

1.3 饲养管理

试验猪群饲养管理方式与猪场原程序基本一致,关闭自动喂料系统,人工计量喂料。试验母猪于产前7天(按预产期推算妊娠至107天)上产床分娩栏饲养待产,封闭式机械通风,湿帘降温,保持产房内温度为26~29℃,仔猪采用红外线灯供暖。于最早预产期始第1,2天将待产母猪分2批分别注射氯前列醇钠注射液(购自宁波三生药业有限公司)1 m L/头,进行同期分娩。仔猪初生3 d内完成寄养工作。

试验母猪从入试开始采食试验料,日喂3次(5:00、11∶00、16:30),饲喂颗粒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仔猪由饲养员按本场哺乳仔猪日常管理方式补料,不告知饲养员母猪群分组情况。

试验母猪在哺乳期18~22 d日喂4次(5:00、10:00、13:30、17:30),每餐根据采食情况增减饲料喂量,让母猪充分自由采食以观察母猪采食水平和使用不同日粮的适口性。

1.4 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床上母猪日喂料量的变化

上产床后母猪待产和哺乳期日喂料量变化见图1。

重胎母猪按预产期提前7天上产床,当天6:00—7:00上床,只在下午喂少量饲料(1 kg),第2天正常喂料(日喂料2.50 kg左右)。从图1可以看出,产前7天到分娩当天母猪采食量逐渐减少,分娩当天采食量很小或者根本不采食,分娩后母猪食欲很快恢复,3~4 d采食量就可达到3.00 kg以上,若不加控制很快就可达到6.00 kg左右。为此,应在产后4~10 d适当控制喂料量,10 d后达到自由采食水平。喂料量达到6.00 kg左右时采用日喂料3次的饲养方式,母猪采食量很难增加并维持在6.00 kg左右,到18天前单头母猪日最高采食量为6.00 kg。18~22 d增加1次喂料,改为日喂4次,其平均日采食量可增加到7.69 kg,并维持在7.00 kg以上,单头母猪日最高采食量可达到9.50 kg以上。试验期内单次喂料量最大值为2.50 kg,单次喂料量超过2.50 kg时,下次喂料时可观察到剩料,表明上餐投料过多。

2.2 不同胎次母猪采食量分析(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从表2可以看出:2~5胎经产母猪哺乳期和产后13~17 d采食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经产母猪显著高于头胎母猪(P<0.05);哺乳期18~22 d经产母猪日均采食量3~5胎间差异不显著(P>0.05),2胎母猪与其他各胎间差异显著(P<0.05),头胎与经产母猪各胎间差异显著(P<0.05)。

母猪在哺乳期不限制采食,日喂3餐,单头母猪最大日采食量为6.00 kg,初产和经产母猪采食量分别为5.12 kg和5.89 kg;第18天改为每日4餐后,母猪采食量比日喂3餐有明显提高,使用适口性好的日粮单头母猪最大采食量可提高到9.50 kg以上;初产和经产母猪日均采食量则分别提高到5.84,7.23 kg,分别提高了0.72,1.34 kg。

2.3 不同日粮对哺乳母猪日采食量的影响

采用3种不同日粮,母猪哺乳期18~22 d日喂4次,充分采食,采食情况见表3。

哺乳期18~22 d母猪平均日采食量1组最高,对照组最低,1组、2组分别比对照组高0.90,0.38 kg/d,1组比2组高0.52 kg/d,各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日摄入消化能,1,2组分别比对照组高12.56,8.74 MJ/d,差异显著(P<0.05),1组比2组高3.82 MJ/d,差异不显著(P>0.05)。单头母猪最大日采食量以膨化菜籽用量最大的2组最高,达到9.50 kg,比1组和对照组高0.50 kg。当母猪日采食量达到峰值后短暂维持,随后2~3 d采食量下降,1组、2组分别下降0.20,0.23 kg/d,对照组下降0.40 kg/d,对照组下降量明显高于1,2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母猪最大日采食量1组最高,对照组最低,1组、2组分别比对照组高0.64,0.23 kg,1组比2组高0.41 kg。可见不同日粮对母猪哺乳期采食量和能量摄入有显著影响,利用膨化菜籽配制哺乳母猪日粮适口性很好,可有效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和能量摄入水平。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2.4 母猪失重及仔猪哺育情况

初产母猪难产情况出现较多,9头初产母猪中有4头进行了人工助产,产后阴道及子宫炎症明显,2头因治疗期长,不能有效哺育仔猪,治疗期间采食很少,甚至不食。经观察分析,难产概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初生重偏大。随后对2个批次的初产母猪在产前10~15 d采取限饲措施,难产情况明显减少,严重难产没有出现。试验群母猪失重及仔猪哺育情况见表4。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胎次的增加,母猪体重逐渐增大。哺乳期平均日采食量在经产母猪不同胎次(2~5胎)间没有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头胎母猪(P<0.05)。哺乳期母猪失重在头胎母猪与经产母猪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头胎母猪失重率显著高于经产母猪(P<0.05),头胎仔猪窝增重显著低于经产母猪(P<0.05)。

3 小结与讨论

3.1 产房母猪的饲喂方式

预产期前7天母猪进产房待产,若下午上产床,当天不喂料;上午上产床则在下午稍晚少量喂料1次(1.00 kg左右);第2天可喂料2.50 kg左右;以后逐渐减少喂料量,至产前1天和分娩当天不喂料。产后逐渐增加饲料喂量,4天可增加到3.00 kg,4~10 d适当控制喂料量,逐渐增加喂料量至4.50~5.00 kg,10 d后充分自由采食,13天可达到6.00 kg左右。母猪单餐的最大喂料量为2.50 kg,当超过2.50 kg时当餐或第2餐会出现明显的剩料,造成饲料浪费。若日喂3次,高峰喂料以6.00 kg为宜,每次喂料2.00 kg左右。若要提高母猪采食量,需增加喂料次数,日喂4次可有效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使日喂量达到8.00 kg左右(每次喂料2 kg左右)。

3.2 母猪宜分胎次分别管理

母猪体重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大,头胎母猪采食量和失重率与经产母猪有明显差别,对饲养管理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规模化猪场应对头胎母猪实行单独管理,与经产母猪区别对待。经产母猪不同胎次差别不大,可统一管理,2胎母猪在哺乳期18~22 d日喂料4次、充分采食的情况下,与3~5胎母猪采食有显著差异,分开管理更好。按头胎、2胎、经产(3~5胎)分胎次管理,更能有效地提高猪场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3.3 不同日粮对母猪采食量的影响

不同日粮的适口性及对母猪采食量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对其能量水平摄入的影响也较大,选用优质及适口性好的饲料配制日粮可有效提高哺乳期母猪采食量和营养摄入量,试验选用膨化菜籽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4 初产母猪的管理

集约化猪场母猪全程限位饲养,运动量很少,若胎猪偏大,很容易造成难产,人工助产基本上都会出现阴道及子宫炎症,治疗期较长,严重的治疗效果不好。治疗期母猪采食量严重下降,甚至长期不食,不能有效哺育仔猪,有的母猪因此失去种用价值,只能淘汰。为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可在后备母猪临产前10~15 d控制母猪的采食量,日喂料量减少到2.5 kg以下,甚至更低,以适当减轻仔猪初生重,避免因胎猪偏大而增加难产概率。本场随后2个批次的初产母猪采取了产前限饲措施,难产现象明显减少,甚至没有出现严重的难产情况,应予借鉴。由于此方法没有进行相关试验,是否合理可行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妊娠母猪的饲喂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时间

试验地点在湘潭市沙子岭猪资源场。试验从2011年8月24日开始到10月23日结束, 全期60天。

1.2 试验猪选择与分组

从沙子岭猪资源场选择体重18kg左右的沙子岭小母猪24头, 随机分成2组 (试验组和对照组) , 每组12头, 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 (p<0.05) 。每组12头猪分成2栏饲养。

1.3 基础日粮与营养水平

试验组和对照组基础日粮相同。基础日粮由玉米、豆粕、麦麸、预混料组成, 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1。

1.4 微生物制剂

“爱家畜”微生物添加剂由浏阳新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 (1.0×109cfu/g以上) , 在饲料中添加0.1%;对照组按常规阶段性添加抗生素保健。

1.5 饲养管理

试验预试期10天, 饲喂小猪全价料, 按常规做好猪瘟、口蹄疫、蓝耳病和细小病毒免疫。试验期间专人负责饲养管理, 观察生猪健康情况并及时做好饲料消耗记录。

1.6 测定指标

测定试验猪日增重和肉料比, 观察试验猪的生长整齐度、被毛颜色、便形状和颜色, 记录试验猪的发病头数、发病时间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后备母猪日增重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 后备母猪日增重添加“爱家畜”微生物制剂组比对照组提高9.23%, 差异显著。

2.2 对后备母猪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 “爱家畜”微生物组的料肉比比对照组降低8.47%, 差异明显。

2.3 对后备母猪抗病力的影响

试验期间, 饲喂微生物制剂和对照组猪整体健康状况良好, 育成率均为100%。试验组猪与对照组猪比较, 粪便明显量少、不结不稀, 吃与睡正常, 皮毛光亮好。但在试验猪由保育舍转入大栏后的第5天, 因天气突然变冷, 引起小数猪感冒、拉稀和咳嗽症状, 饲喂微生物制剂猪注射止泻药1~2天后痊愈, 对照组猪用药3天后才恢复正常, 试验期间各组猪发病情况见表4。

2.4 栏舍内粪臭味降低

经观察, 试验猪比较对照组猪, 粪便明显量少、不结不稀, 粪便松软光滑, 粪便淡黄色, 臭气减少。试验期间该场123头沙子岭经产母猪中有36头粪便结的症状, 在饲料中添加0.1%“爱家畜”微生物制剂1周后粪便形状恢复正常, 栏内臭气降低。

3 讨论与结论

3.1 增强猪体抗病能力

生产中, 纯沙子岭猪的生长速度和抗病力方面都不如与杂交猪, 特别是对喘气病和肠胃病易感染发病。试验期间, 因天气突然变冷引起猪发病一次12头试验猪有1头拉稀, 发病率8.3%, 用药2天后基本康复, 康复率100%。对照组12头中3头拉稀, 发病率25.0%, 用药2天后1头基本康复, 康复率33.3%, 2头继发感冒体温升高, 并出现咳嗽症状。这说明在沙子岭猪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能增强抗病力。

3.2 提高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爱家畜”微生物制剂饲喂18kg的沙子岭后备母猪, 60天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9.23%。肉料比比对照组降低8.47%, 差别明显。

3.3 提高饲料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爱家畜”微生物制剂饲喂沙子岭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粪便明显量少、不结不稀, 粪便松软光滑, 粪便淡黄色, 臭气减少。说明在畜禽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环境, 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 减少营养排泄,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4 微生物制剂调节机制

动物肠道内寄居的微生物主要是厌氧菌, 正常情况下, 肠道内有益菌和致病菌保持相对平衡。当条件变化时, 致病菌快速繁殖导致机体患病, 首先表现为拉稀。微生物制剂含有大量的需氧性和厌氧性益生菌, 这些益生菌进入消化道的作用:一是快速繁殖并直接参与肠道微生物防御屏障结构, 起到占位, 争夺营养和互利共生, 阻止病原菌的侵入, 从而抑制致病菌繁殖。二是需氧性益生菌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消耗肠道内大量氧气, 造成局部厌氧环境, 促进有益厌氧菌的生长, 同时抑制需氧和兼性厌氧病原菌的繁殖, 达到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维护机体健康, 降低发病率目的。三是需氧性和厌氧性益生菌在繁殖过程中分解肠内的淀粉、粗蛋白质和粗纤维, 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 达到提高生长速度目的。

3.5 微生物制剂使用要点

上一篇:医院耗材管理下一篇:砂岩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