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生产瘫痪防治

2024-09-14

母猪生产瘫痪防治(精选7篇)

母猪生产瘫痪防治 篇1

母猪瘫痪是母猪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代谢疾病。以四肢运动能力丧失或减弱、轻瘫为特征。该病是母猪常见的产科疾病,多为散发。

1 病因分析

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现在一般认为,分娩前后血钙浓度剧烈降低是本病直接原因。血钙降低是可能是下列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大量血钙在分娩前后进入初乳,血中流失的钙不能迅速得到补充,致使血钙急剧下降。

(2) 母猪怀孕的后期,钙严重不足。因胎儿发育的需要和骨骼吸收能力减弱,使骨骼中贮存的钙量大大减少。

(3) 分娩应激和肠道吸收的钙量减少。分娩过程中,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其后即转为抑制状态。分娩后腹内压突然下降,腹腔器官被动充血及血大量流入乳房,致暂时性脑充血。这些使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怀孕末期胎儿增大,影响消化机能。分娩时雌激素增高,也影响消化和食欲,使消化道钙吸收减少。

(4) 饲料钙、磷比例不当或缺乏,维生素D缺乏,低镁日粮,精料过多,静脉注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可加速低血钙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怀孕母猪长期卧地,后肢起立困难,检查局部无任何病理变化,知觉反射、食欲、呼吸、体温等均正常,强行起立后步态不稳,并且后躯摇摆,终至不能起立。也有的突然发病。病程拖长则患猪瘦弱,患肢肌肉发生萎缩。如发病距临产较近或治疗及时则症状能很快消失,如卧地时间过久则易发生褥疮、并发败血病甚至死亡。

母猪产后瘫痪见于产后2~5d。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或废绝,病初粪便干硬而少,以后则停止排粪、排尿。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精神极度萎靡,呈昏睡状态,长期卧地不能站立。仔猪吃奶时,乳汁很少或无奶,有时母猪伏卧时对周围事物全无反应,也不知让小猪吃奶。轻症者虽能站立,但行走时后躯摇摆极度困难。

3 治疗措施

对于只有拐脚、但采食正常且病程较轻的母猪,可在饲料中添加骨粉或乳酸钙,喂100g/d·头左右,连喂7d。

对于已瘫痪不起的重症母猪,可静脉滴注5%氯化钙注射液50~100mL,或10%葡萄糖酸钙100~200mL, 1次/d,连用3~5d。注意静脉注射,速度要慢,不能过快,否则会引起心脏骤停造成母猪死亡。同时用维生素B1、B2各100mg,维生素B12500μg混合肌肉注射,或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5~10mL。1次/d,连用3~5d。同时肌肉注射维丁胶性钙注射液1~2万U。

4 预防措施

主要是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母猪怀孕后,要供给营养合理全面的日粮。在充分保证能量和蛋白质需求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日粮中钙、磷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以满足母猪体内胎儿的发育需要;特别是在妊娠中后期胎儿发育加快,更要注意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全面、蛋白质丰富,矿物质充足,比例适当,多喂些青绿多汁饲料。

母猪产完仔后,应及时饮服温麸皮盐水或温红糖水,迅速补充体能。对产仔多的母猪在产后日粮中可加喂骨粉100g/d,对防止母猪产后瘫痪有重要作用。

5 病例

某村一养猪户饲养的一头母猪生产,于产后第6d发病。该母猪自产仔以来精神萎顿,食欲不旺,睡下就不愿意起来,走路有时呈摇摆状,开始畜主没有在意,早上喂料时发现其卧地不起,不食,遂来求诊。

病猪体温38.8℃,呼吸22次/min,心率76次/min,均在正常范围。但触摸病猪皮肤表现敏感性增高,尖叫,大便比较干硬,不让仔猪吃奶。询问畜主得知该主人为节省饲料,长期用豆腐渣加青料和米糠喂猪,病猪平时有啃咬圈舍墙头、拱地 (水泥地面) 等表现。

根据症状、饲养管理及临床检查,诊断为由缺钙引起的母猪产后瘫痪。

治疗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0mL,缓慢耳静脉注射;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10mL、维丁胶性钙注射液2万U,分别肌肉注射。

另外辅以中药治疗:炒白术30g,当归30g,川芎10g,白芍20g,党参25g,阿胶20g,焦艾叶10g,炙黄芪25g,木香10g,陈皮15g,紫苏12g,炙甘草10g,黄酒90mL为引,煎汤内服。

第2d病猪明显好转,可坐地食料,皮肤敏感性减轻,再按上法治疗,3d后痊愈。同时改善饲料营养,增加蛋白饲料,饲料中增喂骨粉100g/d,防止再度发病。

母猪生产瘫痪临床病例 篇2

1 主要发病原因

1.1 日粮钙磷不足

当母猪日粮中钙、磷不足时,母猪产仔前后就会动用骨骼中的钙和磷,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体内钙、磷缺乏而发生瘫痪。高产母猪多发,泌乳量达到高峰时,病情多趋于严重。

1.2 精料饲喂过量

此病在饲喂粗饲料较多的猪场很少发生,而常发生于大量饲喂精饲料的猪场。精料中谷类、豆类饲料所含的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这种磷不仅不能被猪利用,而且还会妨碍钙吸收,使猪体组织钙磷严重不足,导致瘫痪。

1.3 产后受凉

早春天气寒冷,若猪舍保温不好,圈舍阴冷潮湿,产房未加温等,母猪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环境中易发生瘫痪。

1.4 其他因素

胎儿过大,助产时不小心损伤坐骨神经,长期缺乏日光照射等都会引起发病。

2 临床症状表现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躺卧昏睡,后肢软弱无力,跛行或站立不稳;强行驱赶时,则出现交互踏步,步态踉跄,东倒西歪,有时两后肢相互碰撞。重病者卧地不起,强迫起来又无力支撑;轻病者时起时卧,两前肢跪地或呈犬坐姿态。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尤其是加强妊娠后期80~114 d的饲养管理,供给多样化、营养全面、蛋白质丰富、矿物质充足的饲料,适当运动,不能惊吓及剧烈驱赶。产前1~2周和产后7~10 d内,应多喂精饲料和多汁饲料,并进行适当运动。产后立即给以大量的温盐水,可促使产畜血压迅速恢复正常。产后数天内每天喂给红糖200~300 g,以补充生产消耗的能量。

3.2 平时注意日粮中的营养合理搭配

首先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满足能量需要;其次是蛋白质不缺乏;再就是矿物质、微量元素满足,钙磷比例保持在1.5∶1~2∶1,铁、铜、锌、锰、硒适量,维生素尤以维生素A、B、D、E足量。

3.3 改善环境卫生

猪圈高朗干燥,上不漏雨,下不积水,四壁无贼风,注意常打扫,勤除粪尿,勤换垫草,饲槽饲具常洗刷晾晒,防止碰跌,保持安静。

4 典型病例介绍

4.1 病例1

1998年3月中旬,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仙鱼社区,第三经济合作社王某某饲养的1头母猪发病来畜牧兽医站求医,本人迅速前往检查救治。经现场询问了解畜主后得知:该病猪系荣昌母猪与杜洛克公猪杂交后的第一代母猪,饲养时间已有3年零7个月,此前已产仔猪5窝,每窝产仔为8~12头。此次产仔为第六窝,共产仔10头。产仔后约1.5 h左右,母猪即卧地不起,用棍棒强行驱赶时,则站立十分困难,勉强站立时,则摇晃不定且又很快倒下;7 h后仍不见胎衣。

4.1.1 临床检查:

病猪卧睡不起,强行驱赶仍不愿起立,人工强制扶起后又随即倒下;体温、呼吸、心跳无明显变化;现场喂时吃食正常;粪、尿躺下自然流出。根据畜主介绍和临床症状表现初步诊断为产后瘫痪,并按该病进行治疗。

4.1.2 治疗:

(1) 静脉注射25%葡萄糖酸钙500 mL, 连续注射4 d, 并同时喂料中加入骨粉; (2) 肌肉注射维丁胶性钙注射液5 mL (5支) , 连续4 d。按此方法治疗后, 病猪第二天开始好转, 第三能自行起立走动, 第四天明显好转, 第五天已完全恢复正常。

4.2病例2

2002年7月上旬, 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望庄村, 第一经济合作社白某某饲养的1头荣昌母猪与约克夏公猪杂交的第一代产仔母猪发病。因开始病情较轻, 未能引起畜主的重视, 直至第三天病情较重时, 畜主才到畜牧兽医站求医。

4.2.1临床检查和畜主介绍

病猪体况较好, 重约125 kg左右, 于两天前产下仔猪11头。产仔当天母猪吃食正常、能自行起立走动;第二天开始便不愿走动, 且多数时间以躺卧为主, 站立时或靠墙壁、或靠圈栏, 强行令其起立时一会又躺下;第三天则基本不能自行起立, 强行驱赶站立未站又马上倒下。体温约有升高, 皮肤温度不均, 其余一切正常。根据该病猪体况较好、刚产仔3 d、采食正常、躺卧不能站立和无特征性临床症状等综合分析, 诊断为母猪生产瘫痪病。

4.2.2治疗:

(1) 根据病猪体温约有升高、皮肤不均等临床表现, 为防感冒, 用安乃近注射液200 mL、青霉素240万U (80万U×3支) 、维生素B110 mL三者混合后肌肉注射; (2) 静脉注射25%葡萄糖酸钙500 mL, 肌肉注射维生素D330 mL; (3) 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骨粉、鸡蛋壳粉。连续治疗3 d后, 病猪痊愈。第八天回访, 该猪体况良好, 采食正常, 奶量充足, 仔猪发育长势良好。

4.3 病例3

2006年10月,江津区石蟆镇杨柳社区余某某饲养的1头产仔母猪发病,经村兽医员按一般“跛子猪”治疗病情加重后前来求医。畜主称:病猪产下仔后,就不能站立,又不能自由采食,处于饥饿状态。人工帮助其采食时,则可自行采食。

4.3.1 临床检查:

病猪体重约100 kg,体况中等;卧地不起,腰背紧硬无弹性,指压有痛感;四肢有不同程度的浮肿;体温、脉搏、呼吸三大生理指标均无明显变化。饲养环境光线阴暗,圈舍地面积水潮湿。结合多方面因素和临床经验,综合分析判断为因风湿性而引起的母猪生产瘫痪。

4.3.2 治疗:

(1) 10%葡萄糖酸钙液100~200 m L, 12.5%维生素C l0 mL,复方水杨酸钠20 mL, 50%葡萄糖500 m L,一次分点静脉注射;(2) 10%水杨酸钠20 m L,地塞米松注射液5~10 mL,分别一次性肌肉注射;(3) 25%葡萄糖注射液100~150 mL、10%氯化钙注射液60 mL,一次性静脉注射。利用上述疗法连续5 d后,病猪完全痊愈,各方面均恢复正常。

浅谈母猪产后瘫痪的防治 篇3

1 原因

由于血糖、血钙骤然降低, 产后血压低等原因, 致使大脑皮层发生机能性障碍, 也可能是饲料的钙、磷比例失调造成的。母猪生产过程中, 助产不当, 胎儿过大, 强力拉出, 使骨盆神经受损或是产后护理不当, 圈内阴冷潮湿, 受“贼风”侵袭也易引起母猪瘫痪。

2 症状

母猪产后精神沉郁, 体温正常或稍低, 食欲减退, 大便干燥, 站立困难或不能站立, 触摸四肢皮肉敏感, 叫唤。乳汁很少或无乳, 不让仔猪吃奶。

3 防治

当母猪出现以上症状时, 养殖户应注意, 减少仔猪哺乳次数。白天把仔猪隔离在圈外, 夜间应注意, 定时哺乳, 每天4次, 当仔猪达到30日龄时即可断奶。如母猪能轻微活动, 可在人工辅助下多晒晒太阳, 每天让母猪在阳光下运动2~3h。同时, 注意补喂钙、磷等矿物质, 可把骨贝粉掺在饲料中饲喂, 冬季应注意产后防寒、保湿, 喂足青绿多汁饲料。

对产后瘫痪的母猪, 除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外, 还应积极治疗。

可取猪骨头烘干粉碎或烧成炭 (不可烧成白灰) 粉碎后拌入饲料中每头每天喂30g左右, 同时对病猪可用5~10%的氯化钙40~80ml或葡萄糖酸钙100~150ml一次静脉注射, 需注意不能把药液漏出血管外面。也可用高度白酒用粗布按摩涂擦猪后躯皮肤, 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机能恢复。在治疗同时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 特别要做好防冬保暖工作, 保持猪舍干净卫生, 增加垫草, 以利于母猪提早康复。还可采用中药治疗, 给病猪内服“复方龙骨汤”。即龙骨300g, 当归、熟地各50g, 红花15g, 牛膝50g, 防己40g, 麦芽400g, 共煎汤两次合一, 每日早晚两次灌服, 也可混与精料中饲喂, 连续服用3~4剂, 有明显疗效。

4 体会

母猪产后瘫痪的认识与防治 篇4

1 发病原因

1.1 饲料中钙磷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

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较低, 精料中谷类、豆类比例过大或猪的生产力较高, 使母猪日粮中的钙磷不足或比例失调, 母猪产仔前后就会动用骨骼中的钙和磷, 时间一长, 就会导致母猪体内钙磷缺乏, 产后的母猪消耗大量能量和营养物质, 如未能得到及时补充, 导致瘫痪。母猪泌乳量达到高峰时, 病情大多趋于严重。

1.2 环境因素

在湿度大、气候寒冷的季节较易发生该病。母猪因产后活动少, 长期躺卧于阴冷潮湿的栏舍内哺乳, 户外运动不够, 日照时间少, 机体内钙合成下降, 自身抵抗力降低, 加之贼风侵袭等因素, 易发生风湿性后躯瘫痪。

1.3 母猪因素

一方面, 母猪产后肠胃所受挤压力消失, 肠胃蠕动、分泌功能下降, 易出现产后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 对钙的吸收困难而发生。另一方面, 后备母猪配种过早, 自身四肢骨骼还处在生长发育期, 骨中钙储存不足, 妊娠和产后从乳中排出的钙质超过了日粮供给的从肠道吸收及骨骼动员出来钙数量的总和, 血钙呈负平衡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或经产母猪多次妊娠、分娩、哺乳积累的缺钙;母猪分娩后, 血钙及血糖进入乳汁, 并随乳汁大量排出, 从而导致瘫痪。

2 临床症状

产后瘫痪是母猪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冬、春季易发。产前, 食欲、体温、知觉反射均正常, 后肢起立困难, 强制行走, 后躯摇摆;产后, 分娩几小时或2~5天突然减食或废食, 体温正常或偏低, 精神委顿、昏迷, 后肢麻痹, 最后四肢瘫痪, 丧失知觉。瘫痪前食欲减退或拒食, 行动迟钝, 一般粪便干硬, 瘫痪后, 出现背弓、便秘、呆滞、站立不能持久, 交换踏步, 后躯摇摆无力, 知觉丧失, 严重时卧地不起, 触摸尖叫, 泌乳下降, 拒绝哺乳。如不及时治疗, 母猪体躯消瘦, 直至死亡。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母猪产前产后的护理, 并多垫清洁干草, 每天人工翻身2~3次。

加强产前运动, 有充足的光照, 每天要让母猪在阳光下运动2~3小时。圈舍干燥, 通风良好。合理搭配饲料, 力求日粮营养均衡。根据母猪饲养标准, 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 尽量多喂青绿饲料 (不可一次喂过多, 以防母猪拉稀) 或优质干草粉, 平时要在猪日粮中补饲贝壳粉, 蛋壳粉和碳酸钙。并补喂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等, 可有效提高母猪生产力和预防母猪瘫痪。对处于怀孕期和哺乳期的母猪, 每日每头可喂优质骨粉或鱼粉, 食盐各20克, 同时注意补充VA、VE等。如果没有骨粉, 可适当加大日粮中麦麸、米糠等含磷较多的饲料的比例, 加喂地瓜蔓等含钙较多的青粗饲料, 对防治母猪瘫痪也有良好效果。

3.2 治疗方法

3.2.1 对重病猪可用10%葡萄糖酸钙液100~2 0 0 毫升;50%葡萄糖500毫升, 一次静脉注射, 每隔5天重复一次, 有良好效果。

3.2.2 每头猪每天补充骨粉20~40克或乳酸钙5克或磷酸氢钙30~35克, 同时每天分两次加喂畜禽用鱼肝油20毫升, 连用10天。

3.2.3 葡萄糖酸钙片10片, 鱼肝油胶丸10粒, 每天1次, 连喂5~7天, 同时一侧肌注普鲁卡因10毫升, 另一侧注射维丁胶性钙20毫升, 每天2次, 连用3天。

母猪产后瘫痪的发生与防治 篇5

1 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该病是由于猪产后血糖、血钙骤然减少和产后血压降低等原因而使大脑皮质发生延滞性阻抑所致。淮北市近几年发生的临床常见病例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但母猪分娩后血钙及血糖浓度急剧降低, 是引起该病的直接原因。据统计, 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主要有怀孕期母猪饲料中钙、磷缺乏或比例不当, 青绿多汁饲料供应不足, 温棚养猪母猪缺乏运动和光照, 建造温棚时在坡度、排水、采光、通风等方面设计不合理, 水泥圈舍地面潮湿阴冷, 母猪产后未及时下产床, 母猪产子太多、泌乳量过大, 怀孕母猪日粮营养不平衡, 饲料中蛋白质和麸皮比例过高, 给怀孕母猪饲喂过多的马铃薯粉渣等。白色母猪发病多于黑色母猪, 当地土种猪不发病, 引进的高产品种发病较多。

2 临床症状

一般于产后数小时至2~5d内突然发病, 初期患畜表现不安, 食欲减退或废绝, 精神沉郁, 鼻盘干燥, 弓腰, 不时磨牙空嚼, 不愿走动, 后肢交替踏脚, 步态不稳, 目光凝视, 泌乳量降低, 粪便干硬而少。之后则停止排粪、排尿,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症状轻者虽能站立, 但行走时后躯摇摆, 直至不能站立, 卧地呻吟, 精神恍惚, 肌肉发抖, 有的惊恐、尖叫、狂躁, 头部和四肢痉挛, 不能保持平衡, 站立极度困难, 初期症状持续时间不长便出现意识抑制和知觉丧失。随着病情发展, 体温偏低, 末梢冰凉, 心率达100~120次/min以上, 呼吸60次/min以上, 精神极度萎靡, 呈昏睡状态, 反应迟钝, 伏卧时对周围事物全无反应, 也不让小猪吃奶。继续患病则后肢瘫痪, 不能站立, 有的虽然反复挣扎, 但仍不能站立而长期卧地, 出汗, 瞳孔散大, 眼睑反射减弱或消失, 耳及四肢末端发凉, 皮温低, 体温逐渐下降到34~35℃, 头颈向后仰, 频频蹬腿, 做划泳状, 有的因舌和喉头肌肉麻痹而致唾液积聚, 口吐白沫, 有时将口舌咬烂, 可见分泌物中混有血丝, 牙关紧闭, 肌肉震颤, 剧烈痉挛骚动、抽搐, 常将身体蹭烂, 有时发生尖叫, 很容易误诊为脑膜炎、癫痫、中毒而延误治疗。有的可继发异物性肺炎、胎盘滞留、肌肉损伤和骨折。发病后如未能及时治疗通常在1d之内死亡, 死状平静, 但部分死前有痉挛性挣扎。

3 发病机理

怀孕末期胎儿增大、胎水增多, 占据腹腔大部分空间, 压迫胃肠使其活动减弱, 消化吸收功能降低, 致使肠道对钙、糖的吸收显著减少;而分娩后大量的血钙及血糖进入初乳又可引起血钙及血糖急剧降低, 特别是产子量多、泌乳量大的母猪;分娩时雌激素分泌增多又可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 并能抑制骨钙的动员, 上述原因造成血钙浓度大量降低, 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 导致全身抽搐及强直性痉挛。在血钙降低的同时血镁及血磷减少, 而磷的减少又可加速钙的排出, 所以血镁及血磷的减少, 会加重全身抽搐及强直性痉挛症状。分娩后腹压突然下降, 腹腔脏器被动充血及大量血液进入乳房, 引起暂时性脑贫血, 使脑功能活动障碍, 首先表现短暂的兴奋随即发生抑制。日粮中蛋白质和麸皮过多, 对该病的发生也有一定作用。可见, 该病的发生在淮北市可能是多方面综合因素所致物质代谢障碍的急性病理过程, 对具体病猪来说可能是其中一种或几种因素为主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4 预防措施

平时要在猪日粮中补饲贝壳粉、蛋壳粉和碳酸钙;在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应补饲骨粉、鱼粉和杂骨汤, 冬春雨季要补喂优质干草粉、豆科牧草 (苜蓿草) 和青绿饲料;猪舍要保持清洁干燥;母猪产仔后, 猪舍要多加垫草;防止冷风吹袭, 保持猪舍温暖、宽敞, 有充足的阳光照射;母猪在妊娠期应多晒太阳, 每天要让母猪在阳光下运动2~3h, 饲喂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饲料, 钙磷比例要适当;对有产后瘫痪史的母猪, 在产前20d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0mL, 每周1次, 以预防该病发生。

5 治疗方法

(1) 每天在饲料中添加3~6g过磷酸钙或骨粉, 连喂10~15d;地塞米松注射液5~10mL肌肉注射, 1次/d;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0~150mL静脉注射, 1次/d;维生素铵丁钙注射液5~10mL肌肉注射, 隔3d后再注射1次。

(2) 对重病猪可用10%葡萄糖酸钙液100~200mL、2.5%VC10mL、复方水杨酸钠20mL、50%葡萄糖500mL, 静脉注射, 每隔5d 1次, 重复用药1次, 有良好效果。

(3) 对体弱病猪肌注20%安钠加5~10mL、维丁胶性钙10mL, 1次/d, 连用7~10d;便秘者可用温肥皂水洗肠, 或内服硫酸钠30~50g, 或芒硝50g、大黄苏打片30片、复方维生素B110片, 研末喂服, 局部可用米酒或热水擦洗以刺激和促进血液循环;对严重低磷的病猪, 用20%的磷酸二氢钠注射液100~150mL和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 混合静注, 1次/d, 并在饲料中加入骨粉或蛋壳粉、虾粉等拌料喂服, 适当增加日粮中的麦麸、米糠等含磷较多的饲料。

(4) 乳房送风法。将乳头和导乳针消毒, 用100mL注射器向乳房内打气, 乳房稍微鼓起即停止送风。目的是减少乳量, 从而减缓血中钙的流失。

(5) 中药疗法。方一:龙骨300g, 当归、熟地各50g, 红花15g, 麦芽400g, 共煎汤2次合1, 每日分早晚2次灌服, 连用3剂, 疗效显著。方二:取当归、防风、地龙、乌蛇各25g, 红花、土鳖20g、没药12g, 血竭15克, 黄酒为引, 温水调好, 1次投服。

(6) 在用药物治疗时配合针炙, 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 一般取猪的百会、肾门、滴水、大胯为主穴, 以抢风、涌泉、尾尖、锁阳、后三里为配穴。后肢病重者着重针炙滴水、大胯穴, 隔天1次, 连用2~3次, 或用镇跛痛对百会穴注射, 隔天1次, 连用2~3d。

6体会

由于该病发病急、病程短, 需立即治疗才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如治疗及时正确, 症状能很快消失, 90%病例可以治愈, 在1~2d内康复。如拖延过久, 一旦开始抽搐、剧烈骚动, 病猪将很难安静, 无法顺利进行静脉注射, 治疗难度加大。因此, 抢时间在母猪还能站立和进食时进行全身治疗, 及早静脉注射钙剂能取得较好疗效。早期使用10%葡萄糖酸钙既能迅速改善全身症状, 更能提前防止低钙产生的抽搐和痉挛, 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降低抽搐和痉挛发生以后引起全身骚动给治疗带来的难度, 治疗时要根据病畜个体特点和全身状况注意以下几点:

(1) 第1次注射钙剂后, 间隔10h左右方可重复注射, 连续用药最多不得超过3次。

(2) 钙制剂必须静脉注射, 而且剂量要适中, 注射速度不能过快, 以免引起心脏骤停, 注射时要严密监听心脏, 防止漏至皮下。

(3) 对血镁及血磷减少的病例, 单纯用钙剂效果往往不佳, 可同时使用50%葡萄糖100mL、15%磷酸钠40mL、25%硫酸镁20mL静脉注射。

(4) 该病一般不用口服药, 因咽部麻痹, 易引起误咽导致异物性肺炎, 特别是病情严重和病程较长不能站立的, 严禁口腔灌入液体, 以防呛入肺中。

摘要:分析了母猪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 并提出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以期为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减少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提供指导。

母猪产后瘫痪的综合防治 篇6

母猪产后瘫痪发病原因主要是分娩后血钙浓度剧烈降低而引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母猪高产

临床上所遇见的大多病例是发生在2~3月的高母猪,因为在哺乳期,

选部位是腹中线与右乳静脉之间和右侧肋部以下与肋弓呈平行切口,将切口选在右侧乳静脉外10~15厘米处,切口长约40厘米,拉出胎儿和缝合腹壁等操作均较顺利。

5.4胎衣的处理应遵循适可而止的原则

子宫切口周围的胎衣应剥离干净,其它的尽量剥离,但不能强行剥离。否则会发生子宫内出血,同时造成子乳腺大量泌乳,大量钙质从乳中排出,造成缺钙。

1.2 日粮中磷缺乏,比例失调

在成年动物中钙磷比例应为1.5~2.1(乳猪1.3:1)最为合适,但实际在饲养过程中,民族地区,畜舍简陋,就地取材,饲料单一,饲料多以洋芋、荞糠、玉米为主,精料比例搭配不合理,因而造成缺钙或钙磷比例失调。

1.3 长期圈舍潮湿,舍饲时间过长

户外运动不足,日光照射缺乏,导致VD合成减少,使钙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引起缺钙。

1.4 年老体衰

有的母猪产仔胎次过多,年龄过大,体质虚弱,营养缺乏,也可导致该病。

1.5 难产与助产不当

由于各种因素造成母猪难产时,产期延长或者难产时助产不及时、方法不当,都可导致母猪生产过程中能

宫内膜的损伤而引发术后感染。另外胎儿拉出后,子宫会很快回缩,若耽误时间过长,则不利于缝合。

5.5子宫壁的缝合

子宫壁的缝合通常采用双层缝合的方法,根据笔者的经验,可采用浆膜肌层连续内翻缝合的方法,从距创缘l厘米处进针,穿透浆膜肌层到达粘膜下层,但不穿透粘膜,只缝合一层。应当注意内翻不能过多,否则不利于量的过度消耗,使其全身肌肉无力而卧地不起。

1.6 产前其他疾病未及时康复

临床上遇到5例产后瘫痪,是由于在生产前发生过肠炎、肺炎、慢性风湿等疾病未得到正确治疗,病程延长且未及时康复而导致瘫痪的发生。

2 症状

母猪生产瘫痪分产前瘫痪和产后瘫痪两类,有典型症状和非典症状两种。

2.1 典型症状

多于分娩前后数10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绝大多数病例,病程发展迅速,开始轻度不安,不停走动,精神萎靡不振,站立不稳,四肢肌肉震颤,两后肢频频交替踏地,后躯摇摆,很快卧地不起,个别病例无任何征兆,在采食过程中突然倒地。有的病例卧地后虽然一再挣扎,但仍不能站立,由于挣扎用力,病猪全身出汗,额部尤多,全身肌肉震颤。

恢复。这既可以节省时间,避免子宫回缩而难于缝合,又可以减少异物对子宫壁的刺激,减少子宫炎的发生。

5.6腹壁切口的缝合

腹膜缝合要严密,不能夹住大网膜,当腹内压大时,先对腹壁作几针减张缝合,然后再缝合腹膜,腹壁切口的缝合关键在于缝合腹膜与腹黄筋膜。

资源育繁

初期症状发生不久便出现本病的典型症状,表现意识抑制和知觉丧失,病猪昏睡、闭眼、瞳孔散大,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迟钝或消失,侧卧俯卧于地,四肢伸向一侧,头颈伸直。

患畜耳尖、鼻端及身体各部位冰凉,心跳微弱,体温降低到35~36℃。个别病畜降到34.5℃,有的表现极为痛苦,流泪。

2.2 非典型症状

轻型病例表现:精神沉郁,反应迟钝但并未消失,步态强拘,后肢交替负重或站立不稳,后躯摇摆。此类病例体躯发凉,体温多在36~37℃,个别病例尚有食欲。

3 病程及预后

分娩过程及产后瘫痪的病例,病程进展极快,病情极为严重,不及时正确抢救可在发病后数分钟至4小时死亡。

较为严重病例,虽然知觉及各种反应尚未消失,但也多在7~11小时死亡。

慢性病例,临床较少(约占所遇病例的8%左右)病程较长,一般3~5天,个别可达到2~3周左右。

无论急性、慢性、典型和非典型病例,只要抢救及时、方法正确、措施得当,90%以上均可治愈。

4 诊断

产前、产后或分娩过程中突然发病。

意识障碍,知觉迟钝或消失。

运动失调,卧地不起,卧地前多表现两后肢交替踏地现象。

生产瘫痪有特殊姿势和意识。

体躯发凉,心跳微弱。

5 治疗

本病一旦发生,须紧急抢救,采用乳房送风法效果好,经过送风,病猪一旦站起,再采取其他措施综合治疗,可尽快康复。

5.1 补钙疗法

因为生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缺钙,因而乳房送风,无论是否站起,都应及时补钙,提高血钙浓度,调整钙磷平衡,临床上一般使用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静脉注射,用量按“先多后少”的原则,恢复期钙的补充量可视病情而定。

5.2 补充血磷、血镁

乳房送风和多次补钙后仍不能站立的应考虑补充磷和镁,尤其是肌肉震颤,四肢抽搐严重的病例应注意多选用10%葡萄糖、15%磷酸钠和25%硫酸镁混合注射。

5.3 补充能量

对于体质虚弱、形体消瘦或经过难产的病例,难于站立或虽站立但四肢无力的可考虑能量的补充。可选用葡萄糖、VC、ATP、能量合剂、409代血浆、氨基酸等。

5.4 调节电解质平衡

对于虽已站起,但精神较差、食欲不佳的可调节水盐代谢、调节电解质平衡,选用复方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氯化钾等。

5.5 敷酒疗法

在其他治疗的同时还可采用白酒热敷,效果明显。方法:取300~500ml普通市售白酒加热至60~70℃,并保持其温度以毛巾蘸热酒洒于额部、脊柱部、臀部、四肢部、反复用于涂擦,间隔5min后,再用同方法涂擦上述部位,对于神志不清,四肢僵硬而不能站立的可起到良好效果。

5.6 对症治疗

对引起严重肺炎的,可用卡那霉素注射10ml,一日两次;热毒风暴注射10ml,一日两次。

对因卧地压通或因乳房送风造成乳房炎的,可用利多卡因、生理盐水、青霉素、链霉素,用小儿头皮针胶管乳内注射封闭治疗。青霉素首次加倍,且连续应用。除此之外还可用专治乳房炎的新特药和抗菌乳炎神。

6 治疗过程的护理

在正确及时的抢救和治疗的同时,认真细致的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以下护理措施。

将患畜置于干燥、安静的圈舍,夏季通风凉快,冬季避风保暖。患猪所处圈舍面积应不小于5㎡,以免狭窄影响运动。

对于不能及时站立而卧地较久的母猪应定时改变卧姿,以防发生痤疮。

在紧急抢救后24h内,应有专人照管。

7 预防措施

按照母猪生理特征,对各个不同的生理时期各采用相应正确的饲养标准。分娩前的1周增加骨粉、贝粉、石灰粉、磷酸氢钙,使Ca:P=2.5:1。

适当运动。母猪怀孕后,可在怀孕的不同时期,每天保证适当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一般怀孕前期强度较大、时间较长,中后期强度逐渐减弱,时间逐渐缩短,这样不仅使母猪体格健壮,发育良好,且可促进顺利分娩,相应降低了生产瘫痪的发病率。

增加光照。母猪怀孕期间,可按照季节的变化规律,让母猪接受充分的日光照射,这样可促进VD的合成,有助于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提高钙血磷水平,从而有效地预防生产瘫痪的发生。

母猪瘫痪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 篇7

1 引发该病病因

1.1 饲喂的饲粮营养不平衡, 饲粮中钙磷比例不合理或钙磷不足, 导致钙代谢障碍。钙不足, 母猪要动用自身骨骼中钙磷造乳, 致使骨骼骨质疏松, 最终引发疾病。

1.2 由于母猪怀孕中期后都是在固定栏舍上饲养, 母猪基本上接触不到阳光的照射, 因而不能利用太阳光紫外线转变为VD3, 从而阻碍了钙磷在肠道的吸收。

1.3 规模化饲养工艺应用后, 母猪自怀孕 (30 d) 后, 一直到断奶再配种前均饲养在固定栏或产床上, 活动受限制, 睡多没活动, 至怀孕后期因胎儿迅速增大, 后躯负荷增加, 压迫了后躯神经, 造成了臀部和后肢肌肉的紧张性下降, 也可诱发本病。

1.4 母猪分娩过程中如坐骨N、闭孔N、荐髂关节受到挫伤或韧带剧伸时的损伤等都有可能为断奶后发生此病埋下祸根。

2 临床特点

发生该病的母猪, 病初体形偏瘦, 断奶后, 体质渐渐虛弱, 或继而出现跛行, 行走两后肢站立不平衡, 左右摆动加之因群饲采食量不足, 最终跌倒或全侧卧或呈犬坐式, 靠前肢爬行, 后两肢拖地前行采食, 最终被迫淘汰。

3 防治措施

针对发病原因, 可采取下面措施进行防治。

3.1 对猪场的生产母猪在保证蛋白质与维生素满足的同时, 可在怀孕、哺乳母猪的饲料配方中添加矿物质饲料。

3.2 对哺乳期泌乳量大而机体又偏瘦的母猪, 可适当提早断奶, 促进机体尽快恢复。

3.3 对病初的母猪可应用钙糖疗法和以行气活胳舒筋为治则的中药疗法进行治疗。

3.3.1 10%葡萄糖酸钙250~500 m L静注, 连用3 d, 结合肌注黄芪多糖。

3.3.2 青霉素+安乃近+地塞米松或阿莫西林肌注, 可防止感染。

上一篇:农村电网无功补偿下一篇:轨迹设计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