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母猪的培育与管理(共4篇)
后备母猪的培育与管理 篇1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每年大约有25%~35%的基础母猪由于种种原因 (疾病、饲养管理不当、遗传缺陷等) 被淘汰。为了保证猪场的正常生产的均衡性,使繁殖母猪持续的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需要及时补充后备母猪。
后备母猪是猪场生产的机器,一个新猪群引进必须要了解引种场的品种与疫病情况,为今后的母猪高产和疫病防控奠定基础,因此提倡种源单一,减少引种的次数,确保引种安全。
1 后备种猪引进后的隔离
到场后猪群隔离在场外的隔离舍,兽医技术人员应每天上下午观察猪群采食、呼吸、排便、排尿、休息、睡眠等情况,还要随着气候的变化,及时地做好通风与保温工作,时刻把猪群健康放在首位,为以后母猪健康生产打好基础。
运输会产生应激,使后备猪抵抗力下降,到达后应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隔离期限一般为30d,不少于2周。建议种猪到达后7d内不要接种疫苗,最好在隔离期过后再考虑免疫接种,具体应根据猪场所在场的疫情,种猪日龄,引猪前出售前免疫情况而定。
2 后备种猪的适应阶段
通过隔离期猪群进入适应欺期,在适应期内,应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使猪群有着良好的免疫水平,后备母猪从140d开始做好猪瘟、150d口蹄疫、160d伪狂犬、170d乙脑、180d细小等病毒性疫苗免疫,细菌性疫苗根据猪群实际情况,作选择性免疫。
后备母猪对很多疾病的免疫力还不足,所以引进的后备种猪必须经过隔离—适应阶段,因此引进的后备种猪的体重要尽可能小,一般不超过50kg。购买50kg左右的后备母猪的好处是离配种的时间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隔离—适应,主动免疫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3 后备母猪的分阶段培育
150日龄以前,按生长育肥猪饲养;150日龄以后按后备母猪饲养,饲料可用哺乳料代替使用,后备母猪的初情期一般在165日龄,有效刺激发情的方法是定期与成年公猪接触,15~20min/次,注意诱情的公猪要经常更换,以保持兴趣。通过诱情可以促使更多的后备母猪较早地进入初情期,使较多的后备母猪可在第3情期受配。
4 后备母猪的配种目标
日龄>210d,体重>130kg,背膘>16mm (腰荐部、最低的背膘要求,16mm对等于5分制的2.5~3.0分) ,2~3个发情周期,体格合适。所以后备母猪在免疫时就建立母猪卡,以便记载免疫次数和发情次数。
为了达到初配目标,后备母猪喂料2次/d,限饲优饲计划:母猪6月龄以前自由采取食,7月龄适当限制,配种使用前1月或半个月优饲。限饲时喂料量控制在2kg以下,优饲时2.5kg以上或自由采食。在配种前进14d饲料增加至3.50~3.75kg,通过采食量控制排卵量,为便于饲喂,应将初情后的后备母猪移至限位栏饲喂。
5 培育后备母猪的重要性
后备母猪能补足空栏,保证均衡生产。在母猪配种群中,应有80%的断奶母猪、10%~15%的后备母猪和5%~10%的返情母猪。有计划地引进后备母猪,优化母猪群结构、减少生产母猪数的不足,提高整体母猪生产力量,是实现提高母猪的年产窝数、窝产仔数和仔猪的成活率及窝重的关键措施。
后备母猪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即后备母猪的好坏不仅影响第1胎的生产成绩 (产仔数、出生重、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等) ,甚至影响其一生的生产力。
总之,后备母猪关注的是:种源单一性;引进体重;隔离—适应措施;诱情和初配时日龄和体重,以及配种前优饲等极为重要。在现代实际生产中,后备母猪的问题数不胜数,给生产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所以,选择和培育好后备母猪,是养猪生产的基本工作,是提高生产性能和猪场经济效益的希望所在,千万不能忽视。
后备母猪的培育与管理 篇2
1 后备母猪的培育和营养要求
后备母猪的选育要从断奶仔猪开始。仔猪断奶后, 应严格按照育种计划的要求对仔猪进行选拔和分群。在选择时, 除了要考虑理想的种猪体型, 还要注意后备猪的健康, 生长发育情况。健康仔猪的表征是:食欲旺盛, 动作灵活, 尤其是在采食时, 贪食, 好强, 举尾争食;皮光毛洁, 没有卷毛、散毛、皮垢、眼屎和异臭, 没有疝气等遗传病患。根据体型、外貌可以判断将来的发育。优良的体型应有品种的典型性及年龄特征, 达到品种的发育标准, 额宽, 鼻嘴宽大, 眼明亮, 身躯长, 肢蹄粗状, 尾高卷, 被毛光亮, 皮肤柔嫩, 身体肥瘦适宜, 在幼龄期除按体重选择外, 更应注重身长和体型。
后备母猪生长发育正常与否, 关系到猪群能否高产稳产, 选择后备母猪应从优良母猪的后代中选留。优良母猪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繁殖性能及其相应的遗传、生理、行为和体型等特点。选择后备母猪要坚持全面考察, 有主有辅的原则。选种时, 不要用单纯的类型选择, 还要关注其它方面, 如发育状况、生产性能 (繁殖力指标、肥育力指标、胴体品质指标、肉质指标) 以及亲代的外形、发育和生产性能的表现, 后裔测定。
要获得良好的繁殖性能, 后备种猪的发育必须良好。从2月龄开始, 是以增重速度为指示性状, 其实是以生理的合成代谢超过降解代谢为基础, 在营养满足维持需要后的剩余营养的沉积。培养后备猪取决于蛋白和脂肪生长的速度及其沉积的比率。根据后备猪的营养需要, 调整猪的营养水平, 不但影响增重速度, 而且可控制猪体的肉脂比率, 导致形态的改变。对于后备母猪, 在配种时, 不应过肥, 以免发生繁殖障碍。因此, 在后备猪的日粮结构上, 应在满足骨胳、肌肉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前提下, 控制高能饲料, 多用优质的糠麸饲料和青绿饲料, 一方面填充胃的容积, 另一方面, 可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强化后备猪的生殖器官和四肢充分发育并保持健康状况, 促进后备猪的正常发情配种。要分季节制定饲料配方, 夏季由于采食量低, 营养浓度一定要高些。
一般从20kg体重起, 留作种用的母猪可比商品猪的粗蛋白、赖氨酸及钙、磷均提高7%~10%。在饲养上, 尽量做到定时定量, 也可以在前期自由采食, 后期进行限制饲养。
在后备猪阶段, 就要对其进行驯服和调教。首先要掌握猪的个性和行为等特征。要耐心经常用温和的声音呼叫, 轻轻地抚摸它, 特别是以饲料为诱饵, 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大声叫唤和用力鞭打, 禁止人进入猪舍, 防止猪惊恐、逃避, 而影响配种。在生活习惯方面, 要使其养成“吃、喝、睡、便”四定位, 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
2 后备种猪的日常管理
为了保证后备种猪的骨胳和肌肉正常发育, 保持匀称结实的体型, 防止过肥, 锻炼四肢, 增强体质, 诱发性活动能力, 必须加强运动。同时, 适当运动有助于消化。运动不足, 影响今后的配种利用。在猪舍设计上, 要有5~6倍猪床面积的运动场。而且尽可能让阳光充分射入, 每天早、晚各有约30min时间的运动。按照后备猪的品种要求, 要阶段称重, 到6月龄还要测量体长。如果发现体重与品种相差过大, 要及时调整猪群, 调整饲料配方, 以保证后备猪正常的生长发育。后备种猪在断奶后可公母混养, 当瘦肉型猪在4~5月龄, 体重达70~80kg体重时公母应即时分群, 杂交猪及本地猪应在3~4个月就要进行分群饲养。在后备种猪的其它日常管理上, 要注意圈舍清洁卫生, 定期消毒, 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盛夏时, 注意降温, 保持猪体清洁。现在许多猪场都是水泥地面, 因此保护后备猪的蹄尤为重要, 尽量在猪舍内的运动场设置沙土。同时额外添加氧化锌和生物素等。
后备种猪的培育后期, 一般需要适当限饲, 不宜太肥而影响繁殖性能。国外瘦肉型猪一般是提高饲粮粗蛋白、赖氨酸及钙、磷的浓度, 自由采食到90或100kg后限饲。
国内肉脂型或脂用型猪要适当提前, 母猪体重在60kg左右开始限食, 甚至更早一点, 以保持中等体况为准。
在限制饲养中, 必须控制好饲粮营养水平, 特别是矿物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水平, 不要因限制饲养而减少了摄入, 从而造成营养物质的缺乏, 影响繁殖性能。
3 后备母猪的推荐免疫程序
150日龄, 乙脑和细小;160日龄, 猪瘟+信必妥 (转移因子) ;170日龄, 伪狂犬+信必妥 (转移因子) ;180日龄, 乙脑和细小;190日龄, 伪狂犬+信必妥 (转移因子) 。口蹄疫的免疫可在120日龄左右或随母猪群做普免, 并在4周后加强1次;为确保良好的免疫效果, 猪瘟, 伪狂犬等可配合信必妥 (转移因子) 使用, 可降低疫苗应激和抗体离散度, 提高抗体水平, 延长抗体有效维持时间。
4 后备母猪的预防保健用药程序
后备母猪选留培育的“三四五六” 篇3
1 后备母猪的选择的“三个依据”
1.1 生长速度快
要选择自身和同胞生长发育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的个体。限饲前既要参考本身成绩, 也要参考同胞成绩, 限饲后主要参考用于肥育的同胞成绩。
1.2 繁殖性能高
后备母猪要选择产仔数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的高产母猪的后代。外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发情周期有规律, 而且发情症状明显。
1.3 体型外貌特征典型
毛色、头型、耳型具有相应的典型特征。要有足够的乳头数, 并且排列整齐。
2 规模猪场后备母猪的“四个阶段”
2.1 2月龄选择
2月龄选择是窝选, 就是在双亲性能优良、窝内仔猪数量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而均匀、同窝仔猪无遗传疾患的一窝仔猪中选择。2月龄选择时由于猪的体重小, 容易发生选择错误, 所以选留数目较多, 一般为需要量的2~3倍。
2.2 4月龄选择
主要是淘汰那些生长发育不良、体质差、体型外貌有缺陷的个体。这一阶段淘汰的比例较小。
2.3 6月龄选择
根据6月龄时后备母猪自身的生长发育状况, 以及同胞的生理发育、胴体性状的测定成绩进行选择。淘汰那些本身发育差、体型外貌差的个体以及同胞测定成绩差的个体。
2.4 初配时的选择
此时是后备母猪最后一次选择。淘汰那些发情周期不规律、发情症状不明显以及技术原因造成的2~3次配种不孕的个体。
3 商品猪场后备母猪挑选的“五个原则”
3.1 品种选择原则
要根据生产目的、生产条件来确定。能满足自己的生产条件, 又适合自己的生产目标的品种就是最好的品种。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如果只是生产商品猪, 选择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的二元杂交母猪就足够了;如果主要目标是出售二元杂交母猪, 母本的选择就应该选择繁殖性能高的瘦肉型猪品种, 如法系长白、丹系长白等作为母猪, 不可过分强调体型, 背腰薄的母猪发情、产仔都会差一些。
3.2 健康状况选择原则
对于大多数猪场来说, 生产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疾病或健康水平。选购母猪时, 必须了解所选择猪场的健康水平, 必要时要采血化验。
3.3 生产性能选择原则
生产性能主要包括产仔数、生长速度、背腰厚, 后备母猪应该具有比群体平均水平更好的生产肥育性能, 后备母猪的繁殖性能无法直接选择, 但应选择来源于大窝多产的、生长发育快的仔猪留种。
3.4 乳房发育度的选择原则
乳房发育是种用后备母猪选择中的主要关注点, 后备母猪最少需有沿着腹底线均匀分布且正常的12个以上乳头。后备母猪的乳头数可在断奶前检查, 但当其达到上市体重时, 必须重新检查, 怀疑有瞎乳头、翻转乳头或其他畸形的乳头应当予以淘汰。
3.5 身体结实度选择原则
种用母猪的利用年限也是母猪的一个重要指标, 所以要求后备母猪身体结实, 尤其肢蹄结构。肢蹄不正常会影响正常配种、产仔和哺乳性能。
4 后备母猪的培养“六项注意”
4.1 后备母猪引入后的注意基本点
4.1.1 卸猪与定位
运猪车进场后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带猪消毒。卸猪时动作要轻。卸猪后要根据体重、品种等合理分群, 尽量减小饲养密度。面对新的环境, 猪只的吃、喝、拉、睡要重新定位。定位方法:全天专人看管, 3天以后逐渐建立起新的生活习惯。
4.1.2 隔离与饲养
新进后备种母猪要放在消毒过的隔离猪舍内, 暂时不得与本场猪只接触, 一般隔离30~45天。专人饲养, 避免交叉感染。饲养过程中要把体弱的、有病的、打架的猪只隔离并特殊护理。卸猪后要让猪只充分休息, 自由饮水 (水中加补液盐) 。12小时后, 开始给料, 饲料量为正常的1/3。3~5天内逐渐恢复正常。
4.1.3 保健与消毒
对新引进的后备种母猪, 所用饲料应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和电解多维, 连用5~7天。坚持规范消毒, 一般包括进场时车辆消毒和日常消毒 (带猪消毒一般用刺激性小且无腐蚀的消毒药, 如氯制剂、百毒杀、1210、威宝、碘制剂等) 。连续消毒2周。以后各种消毒药轮替使用, 每周消毒3次。在疫苗接种后开始驱虫, 一般用阿维菌素粉剂拌料饲喂1周即可。
4.2 别拿肥猪料喂后备种母猪
后备母猪是种猪, 别拿肥猪料来喂。在培育期间, 要配制专用的后备种母猪料, 日粮粗蛋白水平不低于15%, 料中可增加一些粗饲料, 能量水平应当比肥育猪低10%, 但钙的水平应比肥育猪高0.1%, 有效磷水平提高0.05%, 同时给予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后备母猪日粮中不能添加太高的铜, 也不允许用激素类添加剂。后备母猪应当限制采食量。60~90千克阶段日增重不应超过700克, 90~120千克阶段不应超过500克。要做到这一点, 从60千克开始, 每天给料量从2千克逐渐增加到120千克体重时的2.5千克。准备配种前2周应当增加料量, 以促进排卵, 但一旦怀孕, 当即将料量降到怀孕前期的水平。
4.3 管理注意事项
4.3.1 合理分群
后备母猪一般为群养, 每栏4~6头, 饲养密度适当。小群饲养有两种方式, 一是小群合槽饲喂,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方便, 缺点是易造成强压弱食, 特别是后期限饲阶段;二是单槽饲喂, 小群趴卧或运动,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采食均匀, 生长发育整齐, 但需一定的设备。
4.3.2 适当运动
为强健体质, 促使猪体发育匀称, 特别是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坚实性, 应安排后备母猪适当运动。运动可在运动场内自由运动, 也可放牧运动。
4.3.3 调教
为繁殖母猪饲养管理上的方便, 后备猪培育时就应进行调教。一要严禁用粗暴对待猪只, 建立人与猪的和睦关系, 从而有利于以后的配种、接产、产后护理等管理工作;二要训练猪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如定时饲喂、定点排泄等。
4.3.4 定期称重
定期称量个体既可作为后备猪选择的依据, 又可根据体重适时调整饲粮营养水平和饲喂量, 从而控制后备猪生长发育情况。
4.3.5 注意后备母猪的初配年龄和体重
后备母猪到达性成熟后虽具备了繁殖能力, 但猪体各组织器官还远未完善, 如过早配种, 不仅影响首胎的繁殖成绩, 还将影响猪体自身的生长发育, 进而影响以后各胎的繁殖成绩, 并且利用年限缩短。但也不宜配种过晚, 配种过晚, 体重过大, 会增加后备母猪发生肥胖的概率。
后备母猪适宜的初配年龄和体重因品种和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异。一般说来, 早熟的地方品种生后6~8月龄、体重50~60千克即可配种, 晚熟的培育品种应在9~10月龄、体重100~120千克开始配种为好。如果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虽然月龄达到初配时期而体重较小, 最好适当推迟初配年龄;如果饲养管理条件较好, 虽然体重达到初配体重要求, 而月龄尚小, 最好通过调整饲粮营养水平和饲喂量来控制体重, 待月龄达到要求后再进行配种。最理想的是使年龄和体重同时达到初配的要求标准。
4.5 要做好猪群免疫接种
建立完善的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做好免疫预防保健工作。对高致病性的猪蓝耳病而言, 在做好蓝耳病免疫的基础上, 还要做好猪瘟 (建议用广东永顺的猪瘟细胞苗) 、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细小病毒病免疫和乙型脑炎的免疫, 同时关注引起呼吸道疾病免疫, 如支原体, 链球菌等。蓝耳病疫苗的使用建议:后备猪同引进猪、阳性场种公母猪用进口蓝耳病弱毒苗每年免疫3次, 国产蓝耳病灭活苗免疫2次 (也可3次, 因为暂定本疫苗的保护期为4个月) ;严重感染场, 可考虑每年用进口蓝耳病弱毒苗免疫4次, 国产苗免疫3次 (母猪也可在配种前免疫1次, 配种后60日龄免疫一次的方案) ;仔猪15日龄用蓝耳病弱毒苗1头份免疫, 间隔2~3周, 用国产的蓝耳病灭活苗2毫升加强免疫一次, 感染严重场间隔4周再免疫一次。阴性场种公母猪可采用每年2次用国产蓝耳病灭活苗免疫, 每次4毫升, 也可采用更为安全的免疫程序, 每年用国产蓝耳病灭活苗免疫3次, 每次4毫升。仔猪在28天首免, 间隔2~3周加强免疫一次, 每次用国产蓝耳病灭活苗2毫升。注意:国产蓝耳病灭活苗, 首次免疫, 实施间隔3~4周, 两次免疫的原则。
4.6 建立药物保健方案并确实应用到生产中去
后备母猪的选育与配种前的管理 篇4
1后备母猪的首次选育
1.1品种的选择
笔者认为生猪品种虽多, 但真正适应市场需要而又适应本地环境条件的实在不多。选什么样品种的后备母猪, 要视当地环境和市场而定, 一定不能盲从与标新立异、贪大求洋、哗众取宠, 更不能迎合长官意志。因为选母猪是为自己选, 它可是你今后挣钱的机器, 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更不是展览。外来猪种引入我国这么多年, 在产仔数量、耐寒、耐热、抗病等方面依然不如本地品种。
1.2挑选母猪的胎次
应该说初产母猪所产的后代是不能做选育的, 原因是其本身的发育没有完全成熟, 另外, 其生产性能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因此, 在初产母猪中选育后代做为种用是不恰当的。
1.3首先应从经产母猪中挑选
选择本身生产水平好、产仔多、抗病能力强、能适应本地气候环境、性格温和、哺乳性能好的种母猪。因为此种母猪的下一代大多继承其母代的优势, 一定不要从性格差、泌乳少、抗病能力弱等母猪中选育, 其中道理是一样的。
1.4初选应该在保育结束后转入育肥前进行
按既定方案和生产档案并在预选群中挑选。挑选健壮, 长势良好的仔猪。一是挑选头大眼亮、身长而高的仔猪;二是挑选前胸开阔、心肺功能好的仔猪;三是四肢粗壮, 尤其是后肢发达, 腹部自然下垂、阴户发育良好的仔猪;四是有效奶头必须14对以上, 奶头的排列整齐一致的仔猪。另外, 有资料报道同窝中当公母比例达不到3∶1时, 不宜选留后备母猪。
2 25~75 kg的选育
经过初选的小母猪应饲养在专门的圈舍, 至少应该在同一圈舍, 便于管理、饲养和观察, 这个时候的基础免疫是必不可少的。猪瘟、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病毒性、致死性、传染性强的疫病应做好免疫尤其是这三种病应做好二免工作。实践证明这个阶段的免疫工作如做不到位, 那么在后面的培育中风险是极大的。另外, 还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状态选择性的做好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的免疫。这个时候的饲养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饲料的营养上要充分满足其生长需要, 现在一些知名企业有专门的后备母猪预混料与全价料, 从而保证其矿物质的沉积和骨格的生长, 以及各方面的营养需要, 充分发挥其遗传优势, 为下一步的选育打下基础。在管理上, 要认真做好调教工作, 要耐心和精心呵护, 切忌野蛮粗暴。当其生长至75 kg左右的时候, 就有必要进行第二轮的选育, 此时的后备母猪其体型、体况、生物学特性及其特征都能基本体现出来, 选育工作应着重从生长速度、性格着手。乳腺的检查也是必要的, 这个时候的无效奶头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要剔除那些有无效奶头的后备母猪, 对采食差、长势慢、精神不活跃的也要剔除。
375 kg~配种前的管理
3.1所谓的三选就是后备母猪长到120~130 kg, 这个时候一般应该是6~7月龄, 现在有争议的是从75~130 kg阶段是否限饲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依然应该自由采食, 充分保证其体格和各机体组织器官的发育;而也有不少专家撰文指出, 应当适当限饲, 因为适当的限饲更有利于后备母猪的培育。实践中, 往往长势最好的后备母猪, 在后来的生产上还不如较好的后备母猪, 尤其是体现在母猪产程和产仔数量上。也许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原因吧。
三选是后备母猪最后一次的选育, 不少的种猪场, 尤其是原种场, 在为自己需要而选种的时候, 要求很严格, 从体重、体况、乳腺等都要经过严格筛选, 丝毫不亚于人的选美, 留下来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种猪。笔者个人认为, 我国广大农村及中、小型猪场, 尽管不能做到那么严格, 但也要进行认真的、重复的、乃至反复的挑选。这个时候母猪的初情期大部分已经出现, 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好记录记载, 对已经有7~8月龄仍不出现初情期的, 要驱赶运动, 1次/d, 连续7 d, 也可用雄性分泌旺盛的种公猪诱情, 以期让其自然出现初情期。对使用上述二法仍不见效者, 则要坚决淘汰, 不要心痛。只有那些发育良好的后备猪, 才能给你带来优良的生产成绩。滥竽充数的种猪反而会吃掉你更多的利润。
3.2配种前的免疫
尽管疫苗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疫苗同样是万万不能的。在免疫上, 首先要根据当地疫病的流行状况, 建立自己的免疫程序, 切忌照抄照搬。而必不可少的是应做好细小病毒、猪瘟、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乙脑、口蹄疫等免疫工作。应该指出的是, 在疫苗选择上, 不少的规模猪场有相当大的误区, 主要表现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 有的选择进口苗, 结果反而导致疫病的发生。应该说, 上述疫苗的制造, 我国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没有必要崇洋媚外, 被花言巧语的疫苗商说服。他们关心得更多的是能挣多少利润, 而不是疫苗的本身的安全与生物效价。细小病毒、口蹄疫、乙脑都应做好两次免疫, 单次的免疫抗体滴度很低, 二次免疫后, 方能基本达到抗体合格水平, 从而保证初配后的胎儿免受疫病的损害。当做好上述免疫之后, 选育合格的后备母猪, 此时应是8~9月龄, 正常的母猪, 已经表现了二次发情, 少数则表现出了三次发情, 此时的母猪,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后备母猪。应当做好将后备母猪转入配种舍, 注意的是不应是限位栏, 应该是一定面积的圈舍实行群养, 尽管限位栏便于管理、便于查情, 但是限位栏对种猪的损害实在太大了, 何况群养更能促进母猪的发情。转入配种舍的后备母猪, 应当与经产母猪饲养同一圈舍, 20~30 d后才能配种, 目的是充分接触经产母猪适应其生物环境, 达到同化的目的。
【后备母猪的培育与管理】推荐阅读:
后备母猪饲养管理10-31
后备母猪的选育10-24
后备母猪的选育和饲养10-08
后备母猪06-08
后备母猪不发情怎么办10-12
母猪的管理05-23
母猪的常见疾病与防治05-29
后备公猪的管理05-14
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10-21
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