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共7篇)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 篇1
夏季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高发期, 该病主要侵染黄瓜的叶片、瓜条、茎蔓等部位, 由于其在叶片上的为害症状与黄瓜霜霉病的为害症状相似, 给选择防治措施带来一定困难, 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菜农要及早采取措施防治。
1. 降湿防病。
该病在气温18~26℃、相对湿度低于70%时易发生。露地黄瓜在气温已能满足发病条件时, 可采取措施降低田间湿度, 避免或延缓病害的发生。通风条件差的地块, 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在进入雨季前, 低洼地块要做好防涝、排水的准备工作。要适度整枝打叶, 改善田间通风条件。要根据天气、田间情况及植株长势, 适量浇水, 雷雨过后用井水串浇, 以降低田间温度。
2.. 症状识别。
该病在叶上初生时呈油浸状淡绿色小斑点, 再扩大呈多角形黄褐色病斑, 后又变为灰白色, 易穿孔破裂, 湿度大时, 叶背面病斑处有白色菌脓;瓜条染病时, 初生水浸状暗绿色小病斑, 扩展后病斑可互相连接, 后期病斑呈灰白色, 湿度大时, 患病部位有白色菌脓;茎蔓上的病斑与瓜条上的病斑类似。黄瓜霜霉病在叶面也发生多角形黄褐色病斑, 若两种病害不易区别时, 可采摘1~2片病叶, 用清水洗净, 放入一个干净的塑料袋内, 密封后放在温度适宜处24~48小时后, 查看叶背面病斑处, 若出现白色菌脓, 则为细菌性角斑病, 若出现黑色霉层, 则为霜霉病;有时, 发现病叶上有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处有白色菌脓, 有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处有黑色霉层, 则表示田间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时发生。
3. 避免传染。
该病病原物为细菌, 多从伤口或水孔处侵入植株。因此, 田间管理时要注意, 整枝、绑蔓等农事操作若是在晴天, 可在上午露水干后再进行, 以促进伤口尽快愈合。遭受冰雹后, 应及时全田喷药。对初发现的病叶、病果等, 应及时摘除, 装入袋内 (包括整枝时产生的各种残体) , 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不能随意丢弃在田间。
4. 及时喷药。
初发病时, 可全株喷药 (叶背面也要喷到) 。单发生细菌性角斑病时, 可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400倍液, 或新植霉素200毫克/千克药液, 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喷洒。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时发生时, 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或6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要轮换使用, 注意所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另外, 黄瓜拉秧后, 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全部运到田外深埋或烧掉。
如何辩别黄瓜靶斑病及其防治? 篇2
一、表现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结瓜盛期,以危害叶片为主,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1mm左右。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最终导致植株枯死。多数瓜农误认为是霜霉病,但是霉层的颜色(黑色)与霜霉病霉层(灰色)不同;有的瓜农认为是细菌性角斑病,角斑病的病斑穿孔,靶斑病不穿孔,按照单一的病害来防治效果不明显。
二、发病规律
靶斑病是真菌和细菌混合侵染引起的,该菌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可存活6个月。翌年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侵入后潜育期一般6~7d(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易发病)之后病部新生病原菌,并经叶缘吐水、棚膜结露珠等途径进行再侵染,使病害逐渐蔓延。严重时,发病1周后,落叶率可由5%发展到90%,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
三、防治方法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1.农业预防
通过田间管理来预防黄瓜靶斑病的发生,一定要控制田间湿度,浇水时要小水勤浇,不能浇大水。要加强通风,在早晨温度低的时侯通风的效果要好于中午的通风降湿的效果。
2.药剂防治
在病斑没有出现时,可以喷施保护剂:阿米西达、代森锰锌、易博等药剂每隔7d喷一次进行预防当。病斑大量出现时,需要喷施治疗剂:克斑一号500倍、43%治粉高倍液+35%净果、40%福星+78%科博、40%帅星+64%可杀得3000。
丝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3
2.发病条件。该病病菌在种子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借由种子、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茎、叶或果实上引起发病。
该病发生适温为18~25 ℃,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上,地势低洼、管理不当、多年重茬的地块发病严重。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4
一、分布与危害
黄瓜棒孢叶斑病, 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2005 年以来, 该病害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河南、海南等多省市区严重发生。
该病害可侵染茎、叶、花和果实, 主要为害叶部, 形成枯斑, 之后迅速发展, 病斑连片, 叶片干枯, 引起植株早衰, 提前拉秧。 一般病田叶发病率为10%~25%, 严重时可达60%~70%, 甚至100%。
二、发病症状
黄瓜棒孢叶斑病主要为害叶部, 中部叶片先发病, 后逐渐向下扩展, 而幼龄叶片发病较轻。被害叶片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病斑大小差异很大, 可分为大型斑、小型斑和角状斑3 种类型, 高温高湿、植株长势旺盛时多产生大斑型病斑;低温低湿时发病初期的黄瓜新叶上多表现为小型斑。
1.小型斑
发病初期开始, 先是淡黄色的小点, 中间灰白色, 略凸陷, 逐步发展, 小黄点颜色逐步加深, 叶背面, 可见水浸状的小点, 之后开始严重, 病斑进一步加深。叶片背面与叶片正面病斑大小相同, 也为黄色小圆斑, 中间灰白色, 病部稍隆起逐渐扩展布满整个叶片。 形成褐色坏死, 后期, 病斑会连成片同时也出现少量受叶脉限制的角状病斑, 易与黄瓜霜霉病及角斑病相混淆, 后期, 病斑连成一片不受叶脉限制, 可以盖住叶脉, 靶斑病, 叶背面是几乎没有黑色霉层, 靶斑病, 对光有黄色晕圈。靶斑病, 发病速度特别快, 用药不及时直接就是从下向上蔓延, 新叶也是发生, 有的叫赶尖。这个就是后期枯死的症状。
靶斑病可以与霜霉病等其他病害混合发生。
(1) 靶斑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区别。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斑近圆形或者椭圆形, 病斑比霜霉病的病斑小, 病叶易老化变脆, 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
黄瓜霜霉病:病斑嫩叶成黄褐色水浸状, 尤其在早晨空气湿度大时会更加明显, 发病中后期叶背出现黑色霉状物。由于受叶脉限制, 病斑多成多角形, 霜霉病的斑较细菌性角斑病大, 扩散蔓延快, 后期病斑会连成一片。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病斑颜色较霜霉病的浅, 呈灰白色, 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多角形斑, 病斑较薄, 后期易开裂形成穿孔, 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 清晰可辨, 两面均无黑霉层。 湿度大时, 叶背常有白色菌脓, 这点区别于霜霉病。
(2) 靶斑病与细菌性角斑病区别。 黄瓜棒孢叶斑病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 而细菌性角斑病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 清晰可辨, 两面均无霉层。
(3) 靶斑病与霜霉病区别。靶斑病病斑枯死, 叶片正、 反两面病斑大小相同且均可产生灰褐色霉层, 且病健交界处明显;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 病健交界模糊, 叶片背面病健交界清晰, 背面生有黑色霉层, 发病后期湿度大时可在叶正面出现少量霉层。
2.大型斑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为黄色圆形病斑, 背面病斑水渍状, 后期病斑呈圆形大斑, 中央灰白色, 外围褐色, 部分病斑呈轮纹状, 易与炭疽病相混淆, 同时在发病叶片上也可出现小型斑及受叶脉限制的角状病斑。
黄瓜炭疽病:植株叶片受害后, 叶片上有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病斑初期呈水浸状, 淡黄色, 后变成深黄色, 具不明显的轮纹。 干燥时, 病斑中部易破裂, 病斑的发展不受叶脉所限, 且病斑相对大, 与别的叶斑病具有明显的区别。
三、病原及寄主范围
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Curt.) Wei], 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属真菌。 该病原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寄主真菌, 可为害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蔬菜, 还能为害木薯、烟草、葡萄、桉树以及一些观赏植物, 使寄主叶片产生病斑或叶缘坏死, 但难以侵染芹菜、水萝卜、烟草、苦瓜等, 目前报道较多的为该病菌对橡胶、芝麻、大豆、黄瓜、番茄的侵染。因此, 多主棒孢霉不仅是保护地两大重要作物番茄和黄瓜的致病菌, 该菌也是多种蔬菜潜在的致病菌, 随着蔬菜设施栽培的发展, 要严密监测该菌的传播蔓延。
四、病害田间发病条件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 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30℃, 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 相对湿度90%以上才能萌发, 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因此, 多主棒孢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 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
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病害程度, 昼夜温差越大病菌繁殖越快。另外, 施用过量氮肥, 造成植株徒长或多年连作, 均有利于发病。通风透光差时病害发生严重;多雨、凉夏时发病多, 秋季延后栽培时应加注意。
此外, 带菌的种子也是造成该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五、黄瓜棒孢叶斑病综合防治
1.首先从农业措施入手, 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植株抗性。
2.在上茬黄瓜拉秧后, 及时清除病残体, 或利用硫磺熏蒸消毒, 以减轻下茬黄瓜初侵染源。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热消毒处理消灭种子表面所带病菌, 因为该菌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 时间为10 分钟, 以此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3.也可根据该病原菌喜温好湿的特性, 通过降低保护地内空气湿度、减少结露机会等生态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菌扩展的温、湿条件, 能有效控制该病的为害。
4.在进行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的同时结合化学防治, 但值得注意的是, 该病菌侵染成功率非常高, 若超过3%的植株叶片感染发病后施药, 无法取得满意效果, 所以早期做好防护措施, 及时施药是关键。
5.发病初期可及时施用以下药剂, 如40%腈菌唑乳油3000 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500 倍液喷雾防治, 5~7 天喷1 次, 连喷3 次。 由于多主棒孢菌菌株极易变异, 易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 研究发现同一化学药剂, 连续喷施3 次以上的黄瓜大棚中病原菌多主棒孢菌的抗药性出现几率显著增加。 因此, 在棒孢叶斑病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减少杀菌剂的使用频率和剂量, 并且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 这样才可能达到抑制抗药菌株出现的目的。
6.防治黄瓜靶斑病药剂一般由以下几种组成。 首先是苯醚甲环唑 (或者氟硅唑、戊唑醇、咪鲜胺等) 甲基硫菌灵 (俗称:甲基托布津、甲托) 有机的铜制剂 (如噻菌铜、喹啉铜、松脂酸铜等) 任意一样霜霉药 (最好是内吸性强的, 如甲霜灵, 或者烯酰吗啉、氟吗啉等)
以上药剂都要选用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 其中甲基硫菌灵的用量根据病情轻重可选用每喷雾器30 克到50 克, 自己灵活掌握。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 篇5
1 症状
黄瓜靶斑病多发生在结瓜盛期, 主要危害叶片, 初期为黄色水渍状斑点, 直径1 mm左右, 随之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易穿孔, 病健交界处明显, 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 病斑整体呈褐色, 中央灰白色、半透明, 后期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产生稀疏灰黑色霉层, 呈环状。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 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 逐渐向上蔓延, 重病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 造成提早拉秧。
与黄瓜霜霉病的区别:靶斑病病斑枯死, 病健交界处明显, 并且病斑粗糙不平;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 病健交界处不清晰, 病斑平。
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黄瓜靶斑病病叶两面色泽相近, 空气湿度较大时, 叶片上着生灰黑色霉层;细菌性角斑病病叶背面有白色菌膜, 清晰可辨, 而且两面均无霉层。
2 发生规律
靶斑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 也可以厚垣孢子或菌核越冬。当条件适宜时, 病菌可以通过气流、雨水飞溅传播, 进行初次侵染, 侵染后潜育期一般为6~7 d, 可发生多次再侵染, 病害迅速扩展蔓延。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时易发病, 当温度为25~30℃和饱和湿度时, 病害发生严重。严重时, 发病7 d后, 落叶率可由5%发展到90%, 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黄瓜生长中后期高温高湿, 或阴雨天较多, 或叶面结露、光照不足, 昼夜温差大等均有利于发病。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如维吉尼亚。
(2) 实行合理轮作。重病地块与芹菜、水萝卜、烟草或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对防治黄瓜靶斑病效果显著。
(3) 加强栽培管理。彻底清除病残体, 减少初侵染来源;及时摘除中下部病叶、病蔓, 集中烧毁, 减少菌源数量。适时中耕除草, 浇水追肥, 同时注意放风排湿, 搞好棚内温湿度管理, 实行起垄定植, 按照60 cm×60 cm的等行距开好定植沟, 沟内施入生物菌肥500 kg、复合肥30 kg、微量元素适量、豆饼300 kg, 然后起垄, 垄高30 cm左右, 株距33 cm左右, 行距50 cm, 地膜覆盖栽培, 避免大水漫灌;在开花结果期, 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7~28℃, 夜间13~15℃;在盛果期, 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8~30℃, 夜间15~16℃。加强肥水管理, 底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12.5 t/hm2, 或稻壳鸡粪150 t/hm2、优质复合肥1 125 kg/hm2、50%硫酸钾750 kg/hm2、过磷酸钙2 250 kg/hm2;避免偏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适量施用硼肥。黄瓜体内综合营养水平低下是黄瓜靶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5]。在收获期吸钾最多, 依次是氮、磷, 镁最少。因此, 在开花结果期, 可施含甲壳素、腐植酸类的生物有机肥;在盛果期主要以全水溶性复合肥为主, 到后期可适当追施高氮复合肥, 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
3.2 药剂防治
及时调查田间状况, 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防护、早治疗, 重点喷施中下部叶片, 同时注意交替用药。发病初期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 500倍液、60%百泰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腐霉·福美双800倍液[1]、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3], 每隔7~10 d喷施1次, 连续防治3次。
参考文献
[1]瓮巧云, 张红杰, 张爱香, 等.黄瓜靶斑病菌分离及室内药剂筛选[J].北方园艺, 2012 (9) :154-155.
[2]曾蓉, 陆金萍, 戴富明.上海地区黄瓜靶斑病病原鉴定及ITS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 29 (4) :13-16.
[3]冷鹏, 解明坤, 朱佩群, 等.噻唑锌防治黄瓜靶斑病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 2010 (3) :606-607.
[4]刘喻敏, 孙丙高.保护地黄瓜常见叶面病害识别及其综合防治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 2010 (1) :45-46.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 篇6
一、病害症状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 真菌性病害, 可侵染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作物, 老百姓俗称黄点子病。该病菌主要为害叶片, 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叶片被害的症状可分为小型斑、大型斑、角型斑三种。小型斑低温低湿时多表现在发病初期的新叶上。高温高湿植株长势旺盛时多产生大型斑。角型斑多与小型斑、大型斑及霜霉病混合发生, 3种病斑均可不断蔓延发展, 造成叶片穿孔、枯死、脱落。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侵染果实, 造成果实干裂、流出黄色胶状物。该病最主要的特征是病健交界处明显。与霜霉病的主要区别是棒孢叶斑病病斑颜色明亮, 黄白色, 边缘明显, 叶片背面无霉层, 阳光下病斑透明。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 病健交界处不清晰, 湿度大时叶片背面有灰色霉层。二、发生规律调查分生孢子萌发温度在1035℃, 以2530℃最适, 同时要求90%以上的相对湿度, 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流行蔓延, 叶片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缺少微量元素硼也有利于发病。近几年, 朝阳市的凌源、喀左等地均不同程度发生黄瓜棒孢叶斑病, 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比较难控制, 给广大菜农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如图1) 。三、防治技术1.与非寄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种子进行消毒。2.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通风换气、控水排湿, 及时清理病残叶, 适时追肥灌水。发病棚收获后及时烧毁病株, 消除残存病菌。3.药剂防治, 发病时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1000倍, 32.5%阿米妙收悬浮剂1000倍, 80%甲基托布津WP800倍, 33.5%喹啉铜悬浮剂500倍, 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 每隔7天喷药1次, 连续喷施34次。32.5%阿米妙收悬浮剂1000倍和25%咪鲜胺乳油1000倍防效明显高于其他药剂, 建议在田间推广使用。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 篇7
1、症状
主要危害核桃果实。果实受害时, 受害的绿色幼果初期青皮上产生褐色油浸状小斑点, 无明显边缘, 后期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严重时病斑凹陷, 深入内果皮, 在雨天, 病斑周围有水侵状晕圈, 此病导致全果变黑腐烂, 果仁干瘪, 早落。
叶片感病初期, 叶片上的病斑较小, 黑褐色, 近圆形或多角形, 外缘呈半透明油浸状晕圈, 后期, 病斑中央呈灰色或穿孔;严重时, 数个病斑融合, 整个叶片发黑, 枯焦。叶柄、嫩梢和枝条上的病斑, 呈黑色长梭形或不规则形, 下陷。严重时, 可引起整枝条枯死。
2、发病规律与侵染
该病是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 发生范围广泛。
1) 侵染特点
病原细菌在残留病果、病叶、病枝或病苗顶梢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借风、雨水、昆虫等传播到果实或叶片上, 经伤口或气孔侵入树体。花期也可侵染花粉后随花粉传播病菌。举肢蛾危害严重的核桃园或产区, 此病易大量发生。
2) 侵染和发病时间
先侵染叶片, 再侵染果实和枝, 核桃展叶期和花期易感此病, 5月中下旬开始侵染果实、枝条、叶片和幼嫩组织。潜育期10~15d。4~8月为发病期, 可反复侵染多次。
3、发病条件调查分析
1) 伤口
伤口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调查同龄 (20) 年生) 同树势同立地条件核桃树60株, 其中无伤口的健壮树、冻伤、日灼伤、机械伤、修剪口、嫁接口树各10侏, 病害侵染分别为0%、60%、40%、70%、80%、60%。结果表明各种伤口 (包括冻伤、日灼伤、机械伤、修剪口、嫁接口等) 均有利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病菌侵染繁殖, 以修剪伤口、机械伤口病菌侵染率最高。
2) 湿度及密度
空气湿度大时, 有利于该病发生, 雨后病害迅速蔓延, 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 干旱少雨发病较轻;当核桃园密度较大, 树冠郁闭, 通风透光不良时, 有利于病菌侵染, 发病较重, 密度小, 则发病较轻。
3) 立地条件及树势
核桃树生长的立地条件及树势强弱也是影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包括土、肥、水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调查 (25年生) 核桃树生长在不同立地条件共60株, 其中生长在土层深61cm以上、土壤疏松肥沃、经营管理较好者的20株, 土层深30~60cm, 土壤肥力中等, 经营管理一般的20株, 土层深30cm以下, 肥力差、经营管理粗放的20株, 其发病率分别5%、15%、30%。结果表明, 立地条件好, 经营管理细致, 营养水平高, 核桃树势好, 抗病性强, 不易发病;相反, 立地条件差, 经营粗放, 营养水平也差, 核桃树生长衰弱, 抗病性弱, 易发病。因此, 在土壤瘠薄、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肥力不足、及不合理整形修剪造成树势衰弱时, 易发此病。
4、综合防治技术
1) 林业防治
(1) 选栽丰产优质抗病品种
选栽抗病性好的优良核桃品种是防治核桃细菌性病的重要环节。核桃楸较抗黑斑病, 以此作砧木嫁接的核桃抗病性较好。
(2) 加强树体管理, 增强树势
通过深翻改土, 中耕除草, 增施有机肥, 适时追肥, 合理间作, 及时灌水与排水, 合理修剪, 综合防治病虫害的综合林业技术措施, 提高树体营养水平, 增强树势, 以增加核桃抗寒抗冻抗病虫能力。
(3) 清洁园内卫生, 烧毁病枝
修剪病枝、枯枝, 同时要搞好核桃园内卫生, 及时消除园内病枝、枯枝、病枝, 在园外集中烧毁, 以减少病菌来源。
(4) 树干涂白
对核桃树干进行涂白, 特别是新定植的幼树, 更应注意冬夏进行树干涂白, 防止核桃树冻害和日灼发生, 减少病菌侵入通道。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12.kg。食盐1.5kg, 植物油250g, 硫磺粉500g, 水50kg。
2) 化学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推荐阅读:
细菌性褐斑病08-12
大棚黄瓜主要病害防治06-04
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09-08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10-16
黄瓜烟粉虱防治试验10-22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09-28
温室黄瓜栽培中的异常现象及其防治措施08-27
芹菜真菌性病害防治08-24
畸形黄瓜06-07
早春黄瓜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