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2024-09-28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共9篇)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篇1

黄瓜霜霉病是危害棚室黄瓜最重, 损失最大的病害。

症状特点。发病时在叶片背面产生水渍状的斑点。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的黄褐病斑。叶背病斑上会长出紫黑色霉。病叶从下部叶片向上蔓延。严重时病斑互相连合、全叶枯黄卷缩。

防治方法:

1. 生态防治。

黄瓜霜霉病的发病条件为温度16~22℃, 湿度90%以上。所谓生态防治就是不使用任何农药, 通过调控温度和湿度, 不让棚室内形成这种条件, 就可以达到防病目的。白天, 上午温度控制在28~32℃, 不超过35℃。晚间, 上半夜温度控制在15~20℃, 湿度不超过85%, 下半夜将温度降到10~13℃。一般要根据天气预报, 外界最低气温低于10℃, 不放夜风。

2. 药剂防治。

注意田间观察, 发现中心病株或根据历年发病时间, 在发病前及时喷药。

(1) 熏烟剂。用百菌清烟剂或烟雾片剂, 亩用250克, 傍晚闭棚室前, 把药分成数份, 用暗火点燃熏烟。闭棚室, 次日早晨通风, 隔7天1次, 视病情连续3~6次。

(2) 喷粉。可用75%百菌清进行喷粉, 每亩棚室用药0.75~1千克。喷粉要在早晨或傍晚进行。

(3) 喷雾。发病初期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防治霜霉病用药, 7天喷一次, 连喷3~6次。

3. 高温闷杀。

病害普遍发生时, 可采取高温闷杀。要在中午高温时进行, 闷棚前先把黄瓜龙头放下, 近棚面或近龙头处挂温度计, 观察温度变化。当棚温上升到44~46℃时, 保持2小时, 可杀死霜霉病菌、黑星病病菌。然后逐渐放风降温恢复到常态。5~10天后可再闷棚一次。病情15~20天内不会有大的发展。要严格掌握温度和时间, 以免出现危险。

温室大棚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技术 篇2

一、病症

主要表现在叶片上,苗期子叶出现褪绿点,逐渐呈枯黄色不规则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子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子叶很快变黄枯干。成株期,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斑点,早晨尤为明显,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绿色,后期病斑汇合成斑块,全叶干枯,向叶正面卷缩,潮湿条件下,叶背面,病斑上生出淡紫至黑色霉层,病也面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二、病原菌及传播

黄瓜霜霉病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主要靠气流和水滴或水膜传播,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隙侵入,在细胞间蔓延,靠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营养。

三、发病条件

高温是黄瓜霜霉病发生传播的重要条件,病菌产生孢子需要83%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孢子囊萌芽和侵入叶片,需要水滴或水膜;如叶面干燥,孢子囊不能萌发,2~3天后即失去萌发能力。因此,叶片上的水滴或水膜是霜霉发生的决定性因子。霜霉病菌产生孢子囊的适温为15℃~20℃。高于25℃病菌受抑制,温度越高,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越大。在有受浸染水的条件下温度是霜霉病发生早、迟或重、轻的主要因素。新鲜病叶上的病菌孢子致病力最强遇水后30~60分钟即萌发,浸染率达90%,病叶离休5天后,其上的孢子致病力明显减弱,浸染率下降50%以上。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津研2号、4号、津杂1号、2号、津春2号等。

2.生态防治。就是利用黄瓜与霜真菌未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利用黄瓜生长发育和移植病原菌的方法以达到防病目的。

上午采取温度、湿度双控:温度28~32℃,湿度60%~70%;下午采取温度单控:湿度低于60%时温度20℃~25℃。

上半夜温度单控:湿度低于85%时温度15℃~20℃。下半夜湿度超过90%以后利用10℃~13℃低温限制病害抑制黄瓜植株呼吸消耗,实行四段管理;在实行温、湿度双控和单控过程中,要依据温度变化确定。

放风时间,日落2小时前后,如果棚内空气相对温度达90%立即放风,放风时间长短依夜温变化决定。夜温最低温度10℃放风1小时,11℃放风2小时,13℃整夜通风。合理浇水是控制土壤温度的主要方法。最好是晴天早浇水。不宜在阴雨天浇水;也不宜下午浇水。要看天、看地、看植株来确定浇水时间和浇水量,防止浇水过勤过多。

3.补施二氧化碳。叶面喷施1%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或叶面喷施宝,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由具叶面喷施1%尿素时加等量白蔗糖,能迅速增加绿色功能叶面糖氮总含量,能显著提高叶片生理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熏烟防治:40%百菌清烟剂,傍晚密闭大棚,药分4~5份,每份50克,次日早通风,七日一次,连续3~6此。喷雾防治:发病初期采用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可杀得500倍、75%百菌清600倍、72%普力克1000倍、64%杀菌矾400倍、交替喷雾4~10天一次。

5.利用高温抑制病菌发展。当病害蔓延全棚植株时选择晴天上午关闭大棚,使棚温升至45℃并持续2小时,但温度不可超过47℃,并且在闭棚前一天必须缴税。温度表挂在瓜龙头位置。然后通风降温,使湿度逐渐恢复到正常。

6.拉秧清田,高温烤棚灭菌。在拉秧拔园时,把棚内残枝落叶等清除干净,运到棚外烧毁。选连续晴天,封闭大棚6~7天,使晴日中午棚内气温60℃~70℃,达到高温杀灭病菌,消灭下茬病害侵染源。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 篇3

目前, 全镇瓜农大部分用72.2%霜霉威和58%甲霜灵.锰锌防治黄瓜霜霉病, 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由于长期使用同种农药比较单一, 病菌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 病害流行仍然比较严重, 为解决黄瓜霜霉病防治难的问题, 2011年3月, 我们在那丽镇三蔸竹村委弄鸦村进行了76%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效试验, 现将该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76%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日本松井产业株式会社生产

72.2%霜霉威水剂:西安恒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山西三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处理

A、76%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

B、76%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800倍

C、72.2%霜霉威水剂:600倍

D、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

CK、等量清水对照

每个处理设三次重复, 共15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60㎡:长7.5m, 宽8m, 种植大行距1.25m, 小行距60cm, 株距40cm。

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设在那丽镇三蔸竹村委弄鸦村吴永忠责任田, 试验面积0.17km2, 试验地前作为水稻, 供试黄瓜品种为本地黄瓜种, 2011年3月18日定植, 各行间植株生长整齐一致。

1.4 喷药时间及方法

用背负式手摇喷雾器正反面喷雾, 喷液量为900kg/km2, 每个处理喷雾二次, 施药时间分别为:4月6日、4月16日、间隔时间为10d。

1.5 调查及计算方法

每个小区采取定点定株调查, 调查方法用对角线五点取样, 每点调查5株, 每株自生长点以下调查全部叶片, 于第一次施药前和第二次施药后7d调查发病情况, 记录病叶和病级。

叶片分段标准按黄瓜霜霉病预测预报调查规范执行: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以下;

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至;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至;

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以上。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试验调查方法按照黄瓜霜霉病预测预报调查规范, 计算出各处理小区两次调查的病情指数, 按两次调查的病情指数增长值, 计算出各种小区的防治效果见表1, 表2, 表3:

处理数m=4重复数R=3资料总数n=12

2.1 试验结果

由表3中可看出, 76%丙森.霜脲氰600倍和800倍分别与72.2%霜霉威和58%甲霜灵.锰锌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而丙森.霜脲氰600倍与800倍之间及霜霉威与甲霜灵.锰锌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2.2 对黄瓜的安全性

黄瓜是对农药较敏感的作物, 施药后观测, 本试验四个处理三次重复共12个小区中均无任何药害症状, 黄瓜的花芽、叶、果实也未发现任何的不良症状。

2.3 施药成本

本试验中, 76%丙森.霜脲氰600倍每公顷的二次用药合计成本为330元, 800倍每公顷为270元;72.2%霜霉威600倍每公顷二次用药成本为330元;58%甲霜灵.锰锌每公顷二次用药为300元。各处理用药成本差别不大。

3 结论

(1) 72.2%霜霉威和58%甲霜灵.锰锌是那丽镇黄瓜霜霉病的常用药物, 由于长时间使用, 造成抗药性增加, 防治效果逐年下降。

(2) 76%丙森.霜脲氰是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复配低毒杀菌剂, 杀菌高效迅速, 内吸性强, 耐雨水冲刷, 持效期长, 并可释放补充作物所需锌元素, 具有叶肥功效, 本试验中, 黄瓜着色较好, 品质高, 对人畜和其他有益生物安全。

(3) 76%丙森.霜脲氰600倍和800倍与其他处理间防治效果差异显著, 相互间差别不显著, 用药成本差别不大, 因此, 在秋黄瓜及病斑始见期应推荐使用600倍最为适宜。于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 连续喷雾2次, 每隔10天喷雾一次, 防治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刘淑静, 于久才.几种农药对塑料大棚内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1980 (04) .

[2]凌佩兰, 肖鹏生.乙磷铝和7904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效[J].农业科技通讯, 1980 (11) .

[3]李庆满.喷施代森锌防治黄瓜霜霉病[J].新农业, 1980 (10) .

[4]刘国镕.霜脲锰锌 (克抗灵) 防治抗药的霜霉病[J].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5 (02) .

[5]王文桥, 刘国镕, 严乐恩, 张小风, 马志强, 韩秀英.黄瓜和葡萄霜霉病菌对不同内吸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J].植物保护学报, 1996 (01) .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篇4

1. 症状区别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都是在叶片上产生淡绿色至黄褐色病斑,受叶脉的限制病斑呈多角形,但两者存在以下区别:

①病原菌:霜霉病的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古巴假霜霉,为真菌,潮湿时病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而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是丁香假单胞杆菌,系细菌,潮湿时病叶背面有乳白色菌脓,干后有一层白膜或白色粉末。

②发病部位: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而细菌性角斑病除为害叶片外,还为害叶柄、瓜条等。

③病斑大小:霜霉病的病斑较大,而且发展快,中后期病斑连成一片;而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斑较小,发展较慢。

④病斑颜色:霜霉病的病斑颜色较深,初期为黄绿色,后期为黄褐色;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斑颜色较浅,初期为淡黄褐色,后期病斑周围形成黄色晕圈,中间呈灰白色。

⑤透光感:霜霉病的病叶对光透视无透光感,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叶对光透视有透光感。

⑥穿孔:霜霉病的病斑一般不会穿孔,而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斑后期易开裂穿孔。

2. 发生规律

①霜霉病:病原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主要靠气流、雨水、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湿度是霜霉病发生、为害的重要条件,因此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的地块易发病。

②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播种带菌种子,种子发芽后即可侵染子叶,引起初侵染。土壤中的细菌靠飞溅的水流传播侵染。初侵染叶片病部产生的菌脓,靠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蔓延,主要从气孔和伤口侵入,进行再侵染。温暖潮湿的环境是细菌性角斑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肥力不足、长势差的地块和重茬地块易发病,夏季雨水多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3. 综合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黄瓜品种:抗霜霉病的品种有津春3号、津杂1号、津研4号等,抗细菌性角斑病的品种有津春4号、津研2号、津研6号等。

②种子消毒:对细菌性角斑病,播种前可用72%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5小时,然后再洗净晾干播种。

③培育壮苗:育苗选用土壤疏松、通气性好的新地块壤土配制营养土,早春要采取火炕或地热线育苗,播种密度要适中;同时要加强苗床管理,注意通风,降低田间湿度,缩短苗床瓜苗叶片结露时间;增强光照,控制徒长,防治苗期病害;定植前2~3天,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后带药移栽。

④配方施肥:在每公顷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7万~10万千克的基础上,增施磷钾肥300~400千克做基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⑤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易排灌的地块栽培,且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采取高畦栽培和地膜覆盖,这样既保护根系,又能降低田间湿度;结瓜期适时追施速效氮肥和叶面肥,提高植株抗逆性;在晴天无露水时及时绑蔓上架,摘除黄叶、病叶和老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发生。

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在及时拔除病株、清理病残体的基础上,霜霉病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 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角斑病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喷雾防治。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同时发生时,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设施黄瓜霜霉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篇5

一般在上午可利用温度控制霜霉病的发生, 可将温室或大棚密闭, 使温度提高到30~32℃, 既有利于黄瓜生长, 又控制病菌侵染。下午可利用湿度控制霜霉病的发生, 午后开始放风, 把温度降到20~25℃, 空气湿度降低到60%~70%, 控制病菌孢子萌发。为提高地温和降低空气湿度, 可采用地面覆盖方法, 如采用地膜、稻草、炉灰渣等进行全部或部分覆盖, 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发, 既降低了温室或大棚内的空气湿度, 又提高了地温, 造成一个利于黄瓜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二、高温闷棚

针对霜霉病在高温条件下不能进行危害的实际情况, 温室或大棚在前1天浇1次水, 第二天进行高温闷棚。棚内挂上温度表, 其高度与黄瓜生长点平行, 闷棚时在晴天的中午密闭温室和大棚, 使棚内温度上升至45℃, 保持2小时, 然后放风降温。闷棚时注意温度和时间, 若温度低于42℃, 防病效果差;温度高于48℃, 黄瓜遭受高温危害, 生长受影响。一般闷棚1次, 可控制病情7~10天。

三、叶面喷肥

为提高黄瓜的营养水平, 生长期间进行叶面喷肥, 可及时有效地为植株提供所需营养, 促使植株健壮, 提高抗病能力。方法是用0.2%的磷酸二氢钾、1%的尿素和0.2%的硼砂混合液于叶面喷洒, 每亩用肥液50kg, 隔15天喷1次, 可明显地降低发病率。

四、调节氮糖比

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6

一、症状识别和发病条件

(一)症状识别。

主要侵染叶片。苗期受害,子叶正面呈现不规则褪绿色黄斑、渐变枯黄。潮湿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层。成株期感病,多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向上蔓延,叶片呈水渍状斑点,并逐渐扩大,由黄绿色变为淡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叶片背面病斑上密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全叶枯死。

(二)发病条件。

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与温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湿度更为关键。当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时,病菌孢子才能萌发和侵入。发病最适温度一般在16~24℃,最适相对湿度为85%以上。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病害就会受到抑制。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以下,病菌不能产生孢子囊。霜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主要靠气流进行传播。

二、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黄瓜霜霉病应该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蔬菜品种抗病害能力是不同的,选用抗霜霉病能力强的黄瓜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

2. 培育壮苗。

种子要进行55℃温水浸种消毒,育苗床也要用消过毒的营养土。苗期管理注意防寒保温,湿度控制在60%以下,瓜苗只要不结露就难以发病。发现零星病株应立即拔除,定植时严格淘汰病弱苗而选用生长发育好的健壮苗。

3. 轮作倒茬。

同科蔬菜连作导致病害发生严重,所以在生产上可采取不同科的蔬菜轮作倒茬方式,合理安排茬口。

4. 清洁田园。

在生产中,要及时清除棚内杂草,摘除病叶。除去病菌的一切寄主,减少或消灭菌源。

5. 张挂反光幕。

温室后墙张挂反光幕,可以增强光照,提高温度,降低湿度(一般气温提高1~2℃,空气相对湿度降低3%~4%)。

6. 采用膜下滴灌技术。

冬季应减少浇水次数,切忌大水漫灌。所以,用地膜覆盖,温室中最好采用膜下软管滴灌、管道暗浇、渗灌等灌溉技术,即能降低室内湿度,又能提高土壤温度。

7. 及时调节室内温、湿度。

当棚内湿度大时,早晨要先放风半小时,排出湿气后闭棚。上午将温度提至28~30℃(注意不能超过35℃),有利于黄瓜的同化作用,可抑制霜霉病的发生。中午、下午温度降到20~25℃空气,相对湿度降到60%~70%,温度低于18℃关棚。傍晚再放风半小时,可减少黄瓜夜间吐水。如果外界夜间最低温度达到12℃以上,可以整夜放风。阴雨天也应适当放风。

8. 短时间高温闷棚灭菌。

利用霜霉病病原分生孢子在30℃以上时活动缓慢,43℃以上停止活动并逐渐死亡的原理,当发病凶猛时可在晴天中午闭棚,使植株生长点附近温度升到43℃开始计时,持续2小时。此时温度不能低于42℃,也不能超过46℃。闷棚要求室内湿度高,因此前一天要给黄瓜浇一次大水。处理一次可控病7~10天。

(二)药剂防治

1.熏烟法。

保护地内采用此法省时、省工、省力,在未发病前用40%百菌清烟剂,每亩用量200~250克。傍晚收工时将百菌清烟剂均分5份放置,有里向外逐次点燃,密闭棚室,次日早晨通风以后作业。一般7~10天浇完水后熏一次,还可兼治白粉病、炭疽病等。

2.喷雾法。

塑料大棚黄瓜霜霉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7

关键词:塑料大棚,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中的一大病害, 一般减产30%~50%, 且对丝瓜、苦瓜等瓜类也造成危害[1,2]。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形成多角形病斑。开始发病时, 在叶背常先形成一些较小的浸润状多角形病斑, 病斑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斑的扩大, 在病斑上会逐渐生出较短的、灰白色绒毛状物, 严重时形成灰色霉层。后期严重时, 则形成紫褐色的较大多角斑, 在叶背病斑相应的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失绿斑[3,4]。为有效防治该病害的发生, 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发病症状

黄瓜幼苗发生霜霉病, 病斑直径0.2~0.5 cm, 叶片正面出现褪绿黄褐色小斑点。在湿度较大时, 叶片背面出现灰褐色霉状物, 严重时叶片干枯。成株发病先在叶背面出现淡绿色、水渍状小斑点,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斑逐渐扩大, 并变成黄褐色。在早晨潮湿的情况下, 病斑背面出现紫褐色稀疏霉层, 严重时叶片干枯[5]。

2 发生规律

黄瓜霜霉病病原物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该病主要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该病的发生, 最适宜发病温度是16~24℃, 温度较低或较高不易发病。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 特别是在叶片有水膜时, 最易受侵染发病。湿度低于70%, 病菌孢子难以发芽侵染;湿度低于60%, 病菌孢子不能产生。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加强管理、提高秧苗生长势是加强植株抗病性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目前, 抗霜霉病的品种有津杂四号、津杂二号、粤秀二号等。二是培育健壮幼苗。可采用营养钵育苗, 并对营养土进行消毒, 培育无病壮苗。三是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叶, 搞好田间卫生[6]。黄瓜植株生长健壮, 能提高抗病性, 根据这一特点, 可以在黄瓜生长的中后期进行叶面喷肥, 增加营养。每隔7~10 d喷施1次磷酸二氢钾[7]。

3.2 物理防治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棚内湿度关系密切, 是决定发病和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在栽培过程中, 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降温:一是采用无滴膜降湿。普通塑料薄膜滴水面大, 对空气湿度影响大, 无滴膜水珠沿膜面流下, 滴水面小, 对空气湿度影响较小。二是在棚内扣地膜, 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还可以提高土壤温度,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增加土壤营养, 促进根系的生长, 同时可以减少土壤蒸发, 降低棚内湿度。三是通风降湿。由于黄瓜霜霉病病菌随空气传播, 因此在晴天应尽量增加通风面积、延长通风时间;在阴雨、雪天也必须通风, 下雨时可暂关风口, 雨后再打开风口, 阴、雨、雪天的棚室应偏低5℃管理。

还可以采取高温闷棚防病, 即在棚室内采取封闭措施, 利用太阳光的辐射, 使棚内出现42~45℃的高温, 杀死棚内的霜霉菌。中午闭棚使温度升至40℃, 再缩小通风口, 逐渐升至45℃, 并保持2 h, 然后再逐渐放大通风口放风。为防止高温黄瓜受害, 闷棚的前一天, 可先浇1次小水, 并在棚南北各挂1支温度表。闷棚1次, 控制病害7~10 d[8]。

3.3 化学防治

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15 kg/hm2, 每9~10 d喷1次, 或45%百菌清烟剂熏蒸, 每7~9 d熏1次。熏烟于晚上闭棚时始, 翌日清晨放风。药剂应交替使用, 可提高防治效果, 延缓抗性产生。预防性防治可选用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1 875 g/hm2) 、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2.25~2.70 kg/hm2) 、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液 (2 475 g/hm2) 、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1.5 kg/hm2) 、56%靠山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2.25~3.00 kg/hm2) 、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1.5 kg/hm2) 等药剂喷雾。

发病初期可选用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9,10]。

参考文献

[1]王成云, 张书臣, 宋睿男, 等.棚室黄瓜霜霉病的生态控制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8) :21-22.

[2]李志刚, 李吾强, 李虎林.黄瓜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J].吉林蔬菜, 2010 (1) :15-16.

[3]丁秀美.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中国瓜菜, 2011 (2) :9-10.

[4]刘艳杰, 孙立新.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吉林蔬菜, 2010 (2) :17-18.

[5]朱素贞, 王殿军.黄瓜霜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J].河南农业, 2011 (7) :38-39.

[6]李宁静, 赵永生, 刘立新.大棚黄瓜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 2010 (5) :40-41.

[7]刘通.黄瓜霜霉病病原菌与防治技术[J].吉林蔬菜, 2011 (3) :55-56.

[8]苏东升, 卜雅琼.温室黄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果菜, 2009 (6) :60-61.

[9]胡宁宝, 吴华圃.无公害黄瓜生产中对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华北农学报, 2006, 21 (S1) :18-21.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篇8

1 发病特点

霜霉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主要危害黄瓜叶片。发病初期病叶背面出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 而且斑点扩展很快, 特别是早晨温度较大时水浸比较明显;3 d后水浸状病斑逐渐变为黄褐色, 随后叶片背面的病斑出现灰黑色霉层, 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 导致叶缘蜷缩干枯, 最终枯黄而死。

2 发生规律及传播途径

2.1 气体传播

黄瓜病叶上的孢子囊通过气流在田间随风传播。

2.2 灌溉及雨水传播

灌溉和雨水传播是大棚黄瓜霜霉病传播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特别是在高湿的环境下, 病菌孢子囊借助灌溉或雨水传播到黄瓜叶片上, 从而引起叶片的气孔或水孔感染, 特别是周年的黄瓜种植, 容易使病菌累积, 从而导致黄瓜霜霉病不断发生。

2.3 田间劳动传播

田间的各种农事活动, 容易将病株上的病菌带到其他田间, 从而引起相对健康的植株感染。

3 发病条件

在阴冷潮湿、多雾的季节, 温室种植时湿度相对较大, 温度相对较高, 为该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报道指出, 当相对湿度在80%以上, 温度在15~22℃时, 容易诱发霜霉病。但是, 如果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条件被抑制, 可有效控制住霜霉病的发生和传播。

4 防治措施

在生产实践中应树立“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理念, 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为主, 施药方法以上喷下灌法为主。

4.1 预防措施

4.1.1 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 市场上抗霜霉病较好的品种有津优3号、11号、12号、30号、35号和博美1号、博美2号等。

4.1.2 土壤消毒。

定植起垄前, 使用50%多菌灵+800倍液辛硫磷喷洒在土壤表面和棚面上杀菌灭虫。

4.1.3 科学施肥。

要平衡施肥, 重施有机肥, 少施化肥, 进一步推广化肥深施法。

4.1.4 膜下暗灌, 控制湿度。

由于高温和高湿是引起大棚黄瓜霜霉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大小漫灌容易增加棚内湿度, 引起霜霉病。所以, 可以采用膜下暗灌, 这样不仅成本降低, 又可降低湿度, 减少病害的发生, 增加种植效益。

4.1.5 控制好温度。

尽量控制好温室的温度, 8:00—11:00控制在25~30℃, 15:00—17:00控制在20~25℃, 上半夜控制在15~20℃, 下半夜控制在12~13℃。若夜间室外温度高于12℃时, 应当通风降温。

4.1.6 培育壮苗。

培育壮苗主要是通过早打风口, 适时关闭风口, 内搭2层、3层棚, 高垄栽培。同时, 要及时进行人工授粉, 发现病叶和病果及时摘除, 每天打开通风口通风一两次, 以排湿换气。

4.1.7 倒茬轮作。

种植黄瓜的茬口安排最好, 要和其他瓜果类作物有3 a以上的间隔, 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4.1.8 高温闷棚。

高温闷棚也是防治霜霉病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晴天的上中午灌水后立即闭棚, 待温度达到46℃左右时, 持续2 h后慢慢打开通风口进行通风。

4.2 药物防治方法

4.2.1 烟剂法。

45%百菌清烟剂、杀毒矾烟剂及克露烟剂等进行灭菌, 667 m2使用250 g, 18:00以后闭棚后均匀点燃, 次日早晨通风排烟, 7 d熏1次, 连用两三次。

4.2.2 喷雾法。

20%枯菌克500倍液, 72%克露或克霜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也可使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 7d/次, 连用两三次。

参考文献

[1]何昌飞.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22) :68-69.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篇9

1黄瓜霜霉病与角斑病的区别

黄瓜霜霉病与角斑病的区别见表1。

2发生规律

2.1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

病原菌为活体专性寄生真菌。孢子囊寿命短, 一般仅能存活1~5d, 最长20d。在寒冷的黑龙江省植株枯萎后病原菌即死亡, 不能在露地越冬。种子不带菌, 病原菌主要靠气流传播, 并从叶片的气孔侵入。在周年生产的棚室中, 病原菌可以在叶片上越冬、越夏, 随时侵染。

霜霉病的发生与棚室的温湿度关系密切。霜霉病孢子囊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 孢子萌发的温度为5~32℃, 病原菌侵入叶片的温度为10~25℃, 最适温度为16~22℃。霜霉病的发生温度为16℃左右, 而流行温度为20~24℃。相对湿度在85%以上, 一旦有了中心病株, 只需3~4次的扩大再侵染即可酿成大灾。防治此病的关键是尽早发现中心病株。

霜霉病主要危害功能叶、幼嫩叶, 老叶受害少, 所以此病一般从下部叶逐渐向上发展。

2.2黄瓜角斑病的发生规律

病原菌附着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原菌的存活期1~2年。植株发病后可借助雨水、灌溉水、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 并由气孔或伤口侵入, 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带菌种子播种后即侵染子叶。病原菌从伤口侵入的潜伏期比从气孔侵入的潜伏期要短, 一般为2~5d。棚室湿度大时, 黄瓜叶片表面常结露, 发病部位的菌脓就可随叶缘吐水及棚室顶端落下的水珠飞溅传播、反复侵染。

角斑病的发病适温为24~28℃, 在49~50℃条件下10min死亡。相对湿度80%以上, 叶面上有水膜时极易发病。夜间空气的饱和湿度时间持续超过6h时, 病斑较大;湿度低于85%或空气的饱和湿度时间持续少于3h, 则病斑小。昼夜温差大、结露重、持续时间长, 则发病重。

3防治方法

3.1黄瓜霜霉病的防治

3.1.1选用抗病品种黄瓜的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较大。

3.1.2农业措施育苗地块与生产地块隔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地膜覆盖;膜下暗灌, 且应在连续晴天的上午灌溉;施足基肥, 生长期不要过多追施氮肥。

3.1.3生态防病利用棚室温湿度条件的可控性, 努力创造有利于棚室黄瓜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 同时尽量躲开15~24℃的温度和85%以上的湿度, 即有利于棚室黄瓜霜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具体方法是:把一昼夜24h划分成4个时间带, 分段进行温湿度的管理。0~7时:温度11~13℃, 湿度90%~95%, 低温“单”限制病原菌, 对黄瓜适于抑制呼吸消耗。7~13时:温度28~32℃, 湿度60%~70%, 温度和湿度“双”限制病原菌, 对黄瓜最适于光合成。13~18时:温度20~25℃, 湿度60%左右, 湿度“单”限制病原菌, 对黄瓜16时前适于光合成, 16时后适于物质运输。18~24时:温度13~15℃, 湿度80%~90%, 温湿度交替“单”限制病原菌, 对黄瓜适于输送光合产物。

3.1.4降湿防病一般情况下黄瓜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度, 均能满足黄瓜霜霉病发病的要求, 所以湿度就是决定黄瓜霜霉病是否发病和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由于黄瓜霜霉病的病菌孢子可随空气传播, 因此在棚室群内, 应提倡放顶风, 尽量避免放底脚风或腰风;晴天应尽量增加通风面积、延长通风时间;阴雨、雪天也必须通风, 但温度应偏低5℃管理。通风降湿建议多采用下面的通风方法。

a.通夜风或通早风降湿下午当棚室内的温度低于22℃时, 正常关闭风口, 棚室内的湿度会不断增加;清晨棚室内的空气湿度最大。早春在日落后至天黑前和早晨天亮后至揭苫前, 放小风口通风换气, 通风面积可逐渐加大, 通风时间可逐渐加长。虽然对温度的影响不大, 但降湿效果明显。

b.升温排湿法在晴天的早晨灌完水之后先闷棚不通风, 当棚室内的气温达到32℃时, 突然大放风, 当棚室内的气温降到25℃以下时再关闭所有的通风口, 当棚室内的气温再升到32℃以上时, 再突然间大放风, 如此反复3~4次, 第2d再进行1~2次。

3.1.5高温防病当霜霉病的病情发展到用药剂难以控制时, 可以采用高温闷棚的方法来杀灭病原菌。虽然可以一次性地将病原菌杀死, 但危险性大、技术要求高, 而且闷棚之后棚室中所有未坐住的小瓜和雌花都将化掉而脱落, 7~10d内不能正常结瓜, 同时植株的营养消耗也较大, 影响植株的长势, 所以此法不可连续多次使用。高温闷棚除了可以杀灭霜霉病等病菌外, 还可杀死部分正在棚室内活动的蝇、飞虱、蚜虫等, 并抑制其后代繁殖, 还可控秧促瓜。

a.闷棚方法闷棚必须选在晴天进行, 在闷棚的前1d必须灌一次水, 并适当提高地温;闷棚前先在棚内分前、中、后在瓜秧的生长点高度各挂上一支温度计, 并用塑料板或纸板给温度计遮光。早上千万不要放风排湿。到9时至10时, 棚内气温急剧上升, 此后每隔15~20min进棚观测一次温度, 当棚室内的气温达到43℃时开始计时, 连续2h保持棚室内的气温不超过45℃, 但也不低于42℃。

b.注意事项高温闷棚适用于瓜秧生长健壮、旺盛且略有徒长趋势的大棚;连阴雨雪天后的晴天绝不可马上进行高温闷棚;闷棚前可叶面喷施一次杀菌药, 因为在高温时药物杀菌效果会更好, 而且还可以增加棚内湿度, 以防黄瓜被灼伤。

3.1.6营养防病霜霉病发生的轻重与黄瓜体内的“碳氮比”失调有很大关系。加强叶面营养, 能够明显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可叶面喷施:尿素∶葡萄糖∶水= (0.5~1) ∶1∶100的溶液, 或0.1%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 或0.1%尿素和1%葡萄糖混合溶液, 或喷施宝每隔5~7d喷一次, 连喷4次。草木灰1kg加水14L, 浸泡24h, 其浸出液叶面喷洒, 可加速根系对氮、磷的吸收, 并促进各种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3.1.7药剂防治一旦发现中心病株, 应及时摘掉病叶, 并迅速在其周围进行化学防护。一般4~7d喷一次药, 叶面、叶背都要喷到。

3.2黄瓜角斑病的防治

3.2.1选用抗病品种可选金满田、绿丰园8号、新津春4号等。

3.2.2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恒温烫种15min, 或冰醋酸100倍液浸种20min, 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h, 或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min, 或1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h。

3.2.3农业措施育苗土壤需消毒;2年以上轮作;清洁田园;扣地膜, 膜下微灌;降低田间湿度;待黄瓜叶面上的水膜消失后方可进行各种农事操作;避免人为制造伤口。

上一篇:中医对劳倦的认识下一篇:劳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