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企业危机管理(精选4篇)
破解企业危机管理 篇1
摘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正受到融资困难的制约。文章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提出尽快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以完善以银行为主渠道的间接融资机制, 是解决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后危机时代,融资机制
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对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之时, 我国的政府部门就出台了很多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 如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发起的“银政企项目”, 九大银行参与项目合作, 共同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推出了多种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贷款优惠政策和金融服务产品, 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任重道远。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当前的中小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任何企业要想高速发展, 壮大自己的实力, 都必须要融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国家一次投资而完成, 中小企业则只有完全靠自己, 因而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十分妥当的融资战略。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的, 融资难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的中小企业至今无法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1. 融资渠道不畅通。
在我国, 不论是作为间接融资的银行信贷还是企业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 都是主要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而对中小企业而言, 因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经营透明度不够等原因, 银行和某些金融机构, 对这类企业存在着信贷的心理障碍, 容易采取信贷歧视政策, 即使对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 银行也较少考虑。同时证券市场的建立, 更大程度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融资的壁垒很高。
2. 融资成本高。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规范, 增加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发展资金的成本。许多中小企业在万般无奈之下, 被迫引入高成本资金。这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而且增加了金融风险。
(二)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自身原因。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信息不透明、资信程度低、存活率不高、风险较大等情况, 这是造成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的内因。
(1)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相对不规范、不稳定, 缺乏足够的财务审计制度, 财务报告随意性大, 真实性差, 信息透明度不高, 使得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增加。
(2) 中小企业普遍信用经营理念匮乏, 信誉观念淡薄, 资信等级较差。加之个别中小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账款现象频发, 影响了整体的信用形象。
(3) 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 自有资本、偿债能力有限, 抵御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 存活率不高, 经常是昙花一现, 导致中小企业借款的抵押和担保难以落实。
2. 外部原因。
(1) 银行出于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的考虑。中小企业面临的是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经营风险和市场淘汰率相对较高, 这些因素决定了其负担过重, 效益不佳。在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原则的经营信条下, 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了极慎重的态度。贷款给大企业和小企业、贷款10亿元和贷款1000万元, 其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相差无几, 而有可能产生的效益是不同的, 这就造成银行工作人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 宁可做“批发”而不愿意做“零售”业务。
(2) 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使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实行了信贷收缩和信贷集中的策略, 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日益强化, 并且大部分实行了终身责任追究, 导致其为了自身利益不愿对缺乏抵押、担保而自身信用度不高的中小企业贷款。
(3) 所有制不兼容的问题。我国银行业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 扶持国有经济的发展, 应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准则。在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 虽然近几年银行在发放贷款中很大程度上所依据的是企业的经营状况, 但总体上讲, 国有商业银行首先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投放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 在同等条件下, 国有商业银行的投放天平是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
(4) 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由于对保护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制建设的滞后,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现在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多数是宏观指导性的意见, 缺乏相关法规的配套、衔接, 使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都缺乏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保证。加之由于人为因素的原因, 一些地方默许甚至纵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 法院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 银行在维护金融债权的过程中“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也多有发生, 加剧了银行“恐贷”心理, 从而也造成“企业贷款难, 银行难贷款”的局面。
二、间接融资方式是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突破口
(一)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
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不同, 对融资渠道和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1.从发展类型上看, 我国中小企业可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高新技术型以及社区型等几种类型。 (1) 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经营活动涉及的面较宽, 资金周转较慢, 资金需求量较大, 融资难度相应大一些; (2) 服务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周期短、随机性大, 相对其它中小企业而言, 是一般中小型商业银行比较愿意给予贷款的对象; (3)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 按照国际惯例, 主要资金来源是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 (4) 社区型中小企业 (包括街道手工工业) 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 较易获得政府的扶持性资金, 另外社区共同集资也是这类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
2.从发展阶段上看, 中小企业在创办阶段的资金一般以股权融资的形式取得, 债务融资占比很小;投入经营阶段的流动资金主要从商业银行以贷款的方式获得, 但主要部分的资金仍是从各方面增加产权资金;进入增长发展阶段后, 外部融资成为关键, 资金主要从商业银行及各种投资公司以债务资金的形式获得;开始成熟阶段则主要以大公司参股、雇员认股、股票公开上市等形式以及从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筹集发展改造所需资金。
(二) 间接融资方式更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坚持“两条腿”走路, 既要靠扩大直接融资, 也要靠间接融资, 既要有股权融资, 也要靠债务融资, 但各种形式的侧重点不同。直接融资、股权融资较适合具备高成长性, 同时承担高风险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 间接融资、债务融资较适合投资风险相对较低, 但回报比较稳定的服务业、制造业型中小企业。
纵观我国的中小企业: (1) 绝大多数分布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 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相对偏低; (2) 出现融资难问题的多为处于投入经营阶段或进入增长发展阶段后的中小企业。
同时由于:第一, 我国目前企业直接融资还处于发展初期, 根据2003年的统计, 全部非金融部门 (主要是企业部门) 的融资来源中, 银行等金融机构渠道的来源高达97%, 这表明企业融资还是通过银行, 以间接融资方式取得的;第二, 虽然深交所已推出中小企业板, 但由于上市公司数量少、门槛较高, 所以还难以从整体上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因此, 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无论选择何种具体形式, 都必须着眼于利用或分流银行资金, 否则就不能从根本上大面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而, 尽快完善以银行为主渠道的间接融资机制就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当务之急。
三、对策性建议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信用缺失是问题产生的症结, 因此围绕如何重塑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 使间接融资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突出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 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 各级政府在借鉴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 组织推动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 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两翼四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但是, 仍然存在着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担保机构规模小, 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担保机构运作存在不规范行为等一系列问题。为此, 应尽快加大资金支持和补偿力度, 引导民间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税收政策扶持, 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担保机构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用担保行业的维权与自律, 为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改善、提高中小企业信用, 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抵御信用风险, 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应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 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社会化, 向银行等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建立信用制度的普及教育工作, 对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检测等人员开展信用和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信用调查分析、评价和监督等专业人才。研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评级、发布制度以及奖励惩戒机制, 推动试点工作,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3.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地方中小银行, 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我国中小银行的现状看, 不仅数量严重不足, 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目前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 主要是四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近几年来, 四大银行在集约化经营过程中, 不同程度减少了县以下分支机构, 或上收了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而农村信用社虽然数量众多, 但经营亏损, 风险突出, 无力满足县域经济中广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 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专门机构, 包括政策性与商业性的地方中小银行,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发展。
4.加强间接融资的外部环境建设。包括加大政策扶持与行业维权、建立中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立法、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措施, 以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破解企业危机管理 篇2
温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小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民营中小企业已成为温州经济的主体力量,为温州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就频频爆出有多家温州中小企业老板因为民间借贷高利贷导致资金链断裂而跑路,截止到今年10月,共有多达90多家老板跑路,欠下巨债200亿元,这场民间借贷危机愈演愈烈,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经过半个多月政府和商业银行的紧急救市,危机有所减缓。但要在当下经济形势下滑的后危机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寻求融资成本的最小化,加快金融创新是根本途径。针对本次温州债务危机,本文试图从金融创新的视角来研究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深层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从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层面提出如何金融创新来根治温州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一、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创新的内容和领域
(一)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创新的内涵
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是指采用新的制度和管理方法,改变融资中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搭配和组合,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或者引进新的金融融资产品。[1]具体来说是指金融制度供给部门,即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创造并普及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的活动。此次温州民间债务危机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这对金融业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和金融服务,也可以为金融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创新的内容和领域
1. 金融产品创新。
近年来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增多,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产品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银行等各金融机构具有与地方政府,经济结合度高,市场信息掌握快的优势,可以密切跟踪市场的供求变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需要创新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目前已有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资产业务的创新和负债业务的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是指各种贷款产品的创新,主要有鉴证贷款,并购贷款,退税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票据质押贷款,商标质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出货单质押贷款,国内信用证,鉴证贷款,个人委托贷款等等。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是指通过存款证券化或贷款证券化来实现资产调整的目的,以提高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2. 金融服务创新。
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还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中间业务的发展,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手段主要有细分中小企业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支持,发展理财服务,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系统。通过细分各类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可以为其提供更个性化的融资产品,现金理财产品,商业保险等金融产品[2];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信息支持,即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又发展了金融机构自身的中间业务;通过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信息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消除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
3. 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指面向中小企业融资设立专门的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设立中小银行,可以发挥中小银行作为地方区域性组织,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状况有比较好的了解的优势,以最大程度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减少贷款风险;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可以用来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技术创新,有着利息低,偿还期限长的特点,这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有着很大的扶持和推动作用。
4. 金融市场创新。
传统的金融市场在中小企业融资上有很大的缺陷,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发展要求和融资需求,因此丰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层次,设计出新的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通过完善发展新兴的风险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3],融资租赁市场和典当市场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融资平台。产权易市场主要特点是以做市商或会员代理制为特征,进行处安全,股权转让,资产并购,重组等。近2年来,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迅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的支持和资本市场的支撑。融资租赁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有效方法,它是融物形式达到融资目的的租赁方式,融资租赁可以使企业投入较少的资金进行生产,既合理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又保持了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因此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平台。典当业务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性资金的融资需求,由于其对客户没有信用要求,中小企业可将闲置资产,设备,物资等临时交与典当公司,取得典当资金支持生产。
5. 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制度作为影响外部融资环境和金融微观因子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创新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政府应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扶持和鼓励的政策,形成政府对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加快金融机构创新改革的步伐,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差别化运营模式。其次针对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和信用缺失的问题要推进信用制度管理的创新和信用担保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抵御信用风险,提高融资能力,国家应继续开展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信用等级评价,企业信用档案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形成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同时商业银行业应进行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创新,在保证资金“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的2011年第12期中旬刊(总第465期)时代Times基础上,简化中小企业信贷审批环节,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采用统一的标准,扩大中小企业授信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行政府担保,商业担保,联合担保机构多模式并存的机制来创新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限的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促进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二、后危机时代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温州中小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和总产值的90%以上,中小企业是温州经济的活力所在,截至2011年6月,温州市有中小企业14万家[4]。由此可见,温州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其资金需求具备相当规模,如果以平均每个企业每年融资500万元,按7.7万户企业计算,每年融资需求估计为385亿元。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一直未完全复苏,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又一度低迷。这对温州很多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出口减少利润下降,加之人力资本,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导致实体经济利润微薄,很多企业纷纷转向泡沫投资。从2008年到2009年中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温州很多中小纷纷借入资金扩大生产,甚至投资地产等资本市场,以期回报最大化。然而从今年上半年以来为了抑制通胀和资产价格上涨的风险而实施的从紧的货币政策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这使得民间金融本来就很活跃的温州走向了民间借贷高利贷,再加上政府出台楼市限购政策,房屋无法出手,在实体经济经营惨淡的情况下,温州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概括来说当下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正规金融渠道融资金额有限导致生产所需资金不能正常周转
我国2009年以来货币政策逐步从紧,先后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导致信贷规模逐步收紧,商业银行拥有的放贷资金增长放缓,加之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更加严格,贷款要求更高。温州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足带来的融资能力下降,资金偿还能力受到影响。另一个方面,由于温州中小企业盈利下降和通货膨胀导致用于抵押的资产评估价值降低,其可获得的贷款额度大幅减少,商业银行即传统正规的金融渠道向中小企业放贷的意愿减弱了。温州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率从2008年的34%下降到2010年的15%[6],资金需求越紧张,从银行借款就越困难,融资额度受限进一步导致了温州很多中小企业生产资金无法正常周转。
(二)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导致民间借贷高利贷化
由于传统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渠道的融资金融有限,加上资本市场低迷,直接融资受限,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不够成熟,使得温州很多中小企业转而寻求民间借贷。根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官方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已达到银行信贷总量的20%,即1100亿左右,比一年前的800亿有较大的增长,民间借贷的年利率也从直接贷款的20%左右到通过中介贷款的逾40%。
(三)融资成本上升导致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
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至少要高出20%,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现已达到30%-40%,这让温州很多中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而不敢轻易贷款。融资成本过高,使得温州很多中小企业不敢贷款用来做固定投资,扩大生产。近半年来实体经济经营利润下降导致流动资金不足,民间借贷的高利贷更加加剧了温州中小企业的风险,最终使得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
三、后危机时代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此次民间借贷危机发生在2008~2009年大规模信贷扩张之后与2010年开始信贷收紧之时,包括银行的表外信贷和民间借贷开始快速增长。可以说温州中小企业这场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的民间借贷危机追根溯源还是其融资困难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对当前形势下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内外部原因做一个分析有助于找到症结所在。
(一)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内部原因
金融Finance NO.12,2011(Cumulativety NO.465)温州中小企业多为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产品科技含量低,受市场环境,政策影响大,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信誉形象,从而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另外在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管理不善,产权低度分散化在温州很多的中小企业也是不一例外的;在贷款渠道较为单一,融资金额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用于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也很有限,这又加剧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二)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外部原因
首先从本轮宏观调控的大环境来看,央行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频频加息,使得商业银行行大幅度收紧信贷资金,银行贷款门槛进一步提高,被排挤也正是温州这一类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很多都转向民间借贷以救急,使得原本非常高的民间借贷成本更加高。同时伴随着国际原油,粮食价格的攀升,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加剧了温州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及各种综合经营成本上升,销售压力增大,应收账款增多,实际利润下降,再加上银行利息成本,民间借贷高利贷成本的上升,使得温州很多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融资更加困难。
再次从外部融资环境和金融机构来看,存在银行类金融机构拓展小企业贷款动力不足[7],同时温州的中小银行,政府基金,小额贷款公司这类其他的融资机构发展不够成熟,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不是很统一导致中小企业享受不到真正的优惠政策;二是资金不足赋税过高导致很多专门类中小企业融资机构自身运行艰难;三是由于配套的法律不完善监管不足造成很多融资机构出现多头管理、奖惩措施无章法可循的问题。在民间借贷异常活跃的温州,民间金融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但一直未能走上正规法制的道路,由于金融监管的滞后使得很多中小企业高利贷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四、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是解决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途径
针对此次温州民间债务危机,在以上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们看到由于温州的金融和中小企业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民资多(达1100亿),投资难;中小企业数量多(达14万家),融资难。对此有针对性地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改革是解决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所在。
根据温州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目前的融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金融创新:一是金融产品的创新,针对温州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银行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专门类中小企业融资机构金融产品的创新,进一步创新非传统信贷业务产品,推出一些更有实际意义的促进企业升级转型的金融理财产品,通过提升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和信誉度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金融服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温州中小企业数量多,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特点,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通过完善小额信贷营销机制,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人员发放、回收贷款的综合考核办法,鼓励信贷人员在提高信贷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新贷款;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这是为民间借贷双方提供供求信息汇集与发布、借贷合约公证和登记、交易款项结算、资产评估登记和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的机构,目的是促使民间借贷行为阳光化、合法化,引导民间资本合法有序地进入融资、创业活动。三是金融机构的创新,首先要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率先试点,力争在融资比例、融资渠道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机构设立,扩大服务覆盖面;其次是鼓励和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温州设立专业机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温州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民间金融组织配套服务、为民间借贷规范服务的专业机构。四是金融市场的创新,全面启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对全市1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股本金扩充,优化股权结构,市区3家引入省级、市级、县级国有企业各占总股本9.9%的股2011年第12期中旬刊(总第465期)Times份,其他8家县域机构实行市、县两级国有企业参股各占总股本9.9%的股份;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聚集民间资金,开展资本投资咨询、资本管理、项目投资等服务的股份有限公司,促进股权投资业发展,鼓励发展各类本土股权投资基金,吸引境内外优质的股权投资基金落户温州,大力推动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和设立,建立温州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有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五是金融制度的创新,这也是根本所在,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继续加强抵押业务创新,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对经贷款审查、评估确认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中小企业,增加发放信用贷款;同时在坚持风险可控的原则下为温州中小企业开辟信贷审批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干甜,王冀宁.中小企业金融创新的内容和领域[J].江苏科技信息,2008(8)。
[2]李建新,刘峰.香港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服务的借鉴与思考[J].学习与借鉴,2007(12)。金融Finance(CumulativNetOyN.1O2.,426051)1
[3]张晓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现代会计,2007(4)。
[4]柏景岚,马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资本运营,2007(11)。
[5]韩森.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统计表[EB/OL].新浪财经,2010-2-12。
[6]李子彬.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需增加[EB/OL].江苏省中小企业网,2010-11-24。
如何破解金融危机下农民增收难题 篇3
吴孔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连续5年快速增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实际增长8%,但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15781元相比,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而且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农民多渠道增收的良好格局趋于恶化,当前农民增收面临多重困境。农民增收面临多重困境
困境之一:金融危机减缓经济增长步伐,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带来较大压力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逐步加重,国内就业增长受到明显抑制,海外回流劳动力不断增加,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其中农民工首当其冲,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农民工资性收入出现较大滑坡。
困境之二:主要农产品价格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带来较大压力
2007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3%,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7%,表明农户家庭经营仍是农民收入的“大头”。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农产品需求减少和农产品进口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回落,市场卖难现象增加。近年来接连发生的苏丹红、毒韭菜、毒大米、毒饺子、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对传统种植、养殖方式也带来巨大挑战。
困境之三:农业补贴政策对直接增加收入和刺激生产的效应正在逐步钝化,对农民转移性收入带来较大压力
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直接补贴政策使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仍然较低,种粮成本上升较快,这些补贴相对于为数众多的农村人口而言,增收效果并不明显。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对直接增加收入和刺激生产的作用逐步钝化,效应逐步递减。有研究表明,2006年政府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为271亿元,仅占当年粮食全部生产成本(物质费用、人工费用和土地成本之和)的4%,相当一部分补贴被节节攀升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所抵消。另外,农业补贴政策具有普惠性,基本按农民承包地面积发放,与土地挂钩而不与生产者挂钩,农民种与不种都可享受补贴,一些农民为得到补贴宁可土地撂荒也不愿意转包给他人,这种状况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规模经营的政策导向相左。
困境之四:农村体制机制性弊端阻碍了“三农”发展进程,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带来较大压力
当前,影响农民资本性、财产性收入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是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现行土地制度在效率与公平、农民收益与社会稳定的权衡中更多地考虑了后者,强化了土地的保障和稳定功能,而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抵押、担保和买卖做出严格限制,这对于保障农民保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明显而积极的,但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不利于农民获得应有的财产性收入。
二是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作为产业的农业部门,还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个人,要想稳步发展和做大做强,都离不开现代金融的支持。但当前农民、农村合作组织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普遍存在,农村担保体系缺失,有效抵押物不足,使“三农”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支持。另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缺失,农民遭受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疫病损失后得不到理赔。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近年来,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迈出了较大步伐,但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进展不平衡,标准低,覆盖面窄,功能弱,“碎片化”,农民对看病、养老、失业等心存恐惧,不敢贸然离土离乡,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农村合作组织不成熟。目前,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和经济合作组织发育较慢,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缺乏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谈判的能力,在市场竞争面前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五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健全。取消农业税后,以义务教育为代表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村事业农民办”的不合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当前农业灌溉用水、村级公益设施等一些公共服务仍然需要农民配套投入或承担较重支出,农民承担的地区性、区域性、行业性负担仍然较重。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对策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社会发展越困难,农业的支撑作用越重要。面对不利经济形势和农民增收的严峻现实,应坚定不移地落实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十字方针,把农民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农民工在稳定就业中增加收入
农民隐性失业和返乡农民工“双碰头”,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工稳定就业。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支持在农田水利、国土整治、植树造林、修桥筑路、生态环保等工程建设中实行以工代赈。二是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减少农民工回流数量。三是充分发挥蓬勃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容纳就业的作用,吸引返乡农民工就近投入新农村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农民工有条件自主创业的作用,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广开就业门路。五是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的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充实培训内容,改善培训效果,提高农民工就业和致富能力。六是充分发挥宏观政策对扩大就业的长效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规定,清理各项乱收费,降低农民进城就业“门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
(二)完善利益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在粮食增产增效中增加收入
国际金融危机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越是危急关头,越要保持粮食安全,为宏观调控留下足够余地和空间。这就要求妥善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达到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目标。一方面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灵活运用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政策,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让农民在粮食增产增效中增加收入。三是完善价格激励机制,发挥提价对农民增收的“利器”作用,在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比价关系,让农民获得价格上涨的实惠,通过明确的价格信号传导机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确保农民在有效的支持保护政策下增加收入 支持保护农业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我国弱质、低效、零散的农业更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与保护。一是完善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利用扩大政府投资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二是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将目前针对不同作物和牲畜品种的不同补贴标准、不同补贴方式和由不同部门分散管理的涉农补贴加以统筹整合,根据土地面积、粮食产量等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推行一套“测算更加公正透明、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操作更加简便经济、运行更加规范有序、管理更加顺畅有效、监督更加严格细致”并与农民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单一支付体系,实现涉农补贴的统一申报、测算、审核、发放和监督管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补贴效率。三是制定严格规范的农产品安全标准,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民减负增收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解决农民“守着土地讨饭吃”的问题。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本和财富,兼具生产和保障双重功能,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严格农村土地管理、确保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可允许地方大胆试验,探索完善“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土地入股等模式,引导鼓励农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在提高土地配置效率的同时增加农民的资本性、财产性收入。
二是健全农村金融体制,解决“三农”贷款难和失血的问题。放宽准入条件,降低进入门槛,规范发展适合“三农”特点的小额信贷、村镇银行等草根金融;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逐步将农机具、农业保险保单、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农业订单、林权及房产纳入贷款抵押物范围;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快电子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健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民稳产增收。
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广大农民保障不足和对土地过分依赖的问题。农民养子防老、土地养老的传统意识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密切相关。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既是统筹城乡、保障民生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需要。应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在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为减少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加快发育农村合作组织,解决农民自我服务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化的问题。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和融资服务,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五是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解决农民生产成本或负担仍然较重的问题。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和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方面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改变动辄要求农民配套投入的做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作者单位: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第11期
破解企业危机管理 篇4
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更大的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实质就是信用危机,中小企业的信用不足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现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普遍存在资金规模小,担保力度有限,担保品匮乏,担保金放大比例小等问题。针对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做法就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
2001年1月,安徽省政府成立了安徽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开始开展再担保业务。从此以后,伴随着国家担保行业的大规模兴起和蓬勃发展,全国许多省市也都相继成立了再担保机构,对各种再担保模式的探索进入了活跃期。截至2010年3月,全国已设立了14家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同时在17个省市开展再担保业务,基本达到全国省级行政区的一半以上,东、中、西部地区都已经成立省市级再担保机构,并形成多种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0年末,河北省的民营企业数量达到307万,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1 579.8亿元,民营企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7.3%,全省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对于河北经济快速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增加河北财政收入,解决就业以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极大贡献。
然而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建与其他省市相比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及我国一些省市的信用再担保体系构建的基本经验,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一、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分析
(一)河北省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再担保体系
截至2010年6月末,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达346家,全省累计完成担保业务30 561笔,累计担保总额361.3亿元。从担保资本金规模看,担保资金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40家,5 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担保机构94家。其中,省级担保机构4家,市级担保机构11家,县级及民营担保机构331家。
然而与国内一些担保体系试点较早、发展较成熟的省市相比,河北省的担保体系目前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主要原因是:担保机构资质较弱,亿元以上担保机构仅占10.1%;担保资金放大比例小(放大比例只有1∶4.23左右),从而使河北省担保机构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大大限制了河北省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各担保机构大多独立经营,风险相对比较集中,各担保机构内部没有建立风险分担和防范风险的有效保障机制。
笔者认为,一方面河北省担保体系的快速发展为河北省构建信用再担保机构创造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河北省担保体系暴露的问题也为建立河北省再担保体系提出了必然要求。
(二)河北省出台相关政策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创立提供了宏观环境
为了促进河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有序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省级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的法规和条例。在后者的补偿办法中规定,凡是符合本办法的担保机构,按全年贷款担保数额的0.1%~1%的比例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并通过多项举措来促进担保机构健康稳定发展。
2009年7月16日,河北省政府又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对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资金来源、政策支持等作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建立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想和思路。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和专门的融资担保机构。力争到2015年河北省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量占比要达到70%以上。
(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
河北省已初步实现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确保了各级财政预算中包括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从而使该项资金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中能够发挥巨大而有效的作用。河北省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居于中上游水平,各市经济发展较快,充足的省、市财政收入为再担保机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另外,随着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贷款开始收缩,许多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出现了许多地下钱庄。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到担保体系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和任务。
二、国内外信用再担保体系建立的经验总结
国外再担保机构以日本和韩国发展得较为成熟。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是由中小企业金融公库、52家信用保证协会构成。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由日本政府组建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再担保的业务。52家地方性信用保证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业务,然后由金融公库为担保业务自动提供再担保服务。
韩国的信用担保机构有三家:第一家是韩国信用保证基金,其主要职能是为普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除直接担保外,还对中小企业进出口项下的信用证、商业票据业务开展再担保。第二家是韩国技术信用保证基金,它专门为高新技术类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除提供直接担保外,还进行对应的再担保业务。第三家是韩国信用保证基金联合会,它是真正具有再担保职能的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也是中小企业。韩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有三个来源:各地区信用担保基金缴纳的会员费、政府的预算拨款和金融机构的捐助款。
日本和韩国的再担保机构都是由政府发起设立。公益性、非营利性是其秉持的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服务的宗旨。政府的强力推动以及资金支持是两国信用再担保体系能够建立和成功运作的重要前提,此外完善的法律制度,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平台,特别是科学合理的再担保体系的建立都为两国再担保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在中国已经建立的多家省级再担保机构中,出资形式有以下几种:(1)各级政府财政全额出资(例如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北京市财政全额出资);(2)政府财政与当地大型国资控股公司或集团共同出资(例如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集团由广东省财政和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各出资50%);(3)国有资本联合当地担保机构共同出资(例如湖南担保有限公司由湖南省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省财政厅下属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湖南财信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湖南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共同出资);(4)国有资本联合当地担保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和社会募资共同出资(例如江苏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由省政府注资16亿元,社会募集14亿元)。
各省再担保机构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而且也提供商业性担保,不仅受理再担保业务也受理担保业务。其业务的繁杂反映出各省再担保机构设立时宗旨及性质定位的模糊。根据韩国和日本再担保机构的经验,笔者认为省级再担保机构应该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以为本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服务为宗旨。
三、构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基本方案
构建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其基本方案应该包括设立宗旨、构建方式、组织模式、资金来源四项内容。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基本方案是构建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关键环节,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运作效率甚至成败。
(一)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宗旨
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原则上不应该与各市、县信用担保机构发生同业竞争,其主要目标是分担各市级担保机构的风险,因此其担保方式应该以再担保为主,并且应该通过再担保杠杆调控、引导和规范直接担保市场,促进其扩大规模并防范风险,从而促进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方式——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
根据上述确定的宗旨,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应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要配合国家和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政策性信用再担保为主体,由省政府牵头组建。然而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不能成立一个政府一统天下的再担保机构,这样只会导致效率的缺失和资源的浪费。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客观需要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再担保机构,当然也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协调和帮助。省政府应避免对信用再担保机构的业务进行过多行政干预,但也需要进行宏观政策指导和廉政管理,具体作用体现如下:
——出资人,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之一应该是省政府财政资金,它应该占据较大比重。
——政策指导,制定相关法规,为其信用再担保机构业务的开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对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和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规范市场,信用再担保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应通过立法和其他措施规范其市场运作和整个河北信用担保市场的运作。并且,在市场失灵时,政府需要给予必要的协调,以确保我省整个省内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组织模式——企业法人
由于再担保机构采取商业性、公开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这要求其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从具体国情来看,我省信用再担保机构还是股份公司的形式为好。采用股份公司的组织模式,可以改变单一的政府出资方式,减少行政干预,有利于实现产权明晰和建立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也有利于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扩大资金来源。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可进行如下设置:
1. 成立股东会。
股东会是信用再担保股份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行使股东权。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股东大会具体职权包括: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人事任免权;公司章程的修改权;利润分配方案的审批权;对再担保机构增减投资以及是否发行股票债券的决策权等。
2. 设立董事会。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的主要职权为: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制定再担保机构具体的经营方案、投资方案、利润分配方案以及基本管理制度。董事会是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常设权力机构。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董事会应具体负责建立提供信用再担保服务的条件、再担保收费标准、收费范围及放大倍数;信用再担保的流程设计;风险控制;财务核算等管理制度。
3. 聘任总经理。
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制定机构具体规章,拟定机构基本管理制度,负责对具体的信用再担保业务的运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为了使总经理能够实现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一定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管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最高效的委托代理机制。
4. 设立监事会。
通过设立监事会对公司具体运作进行监督,保障股东权益。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四)再担保体系的资金来源
1. 政府资金。
基于上述设立宗旨,我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需要来自于河北省政府财政以及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代表政府的资金或者是出资机构应该在资金构成中占有控股地位。这样才能在运营中体现设立宗旨,切实服务中小企业。
2. 信用担保机构和银行资助。
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入股再担保机构,根据每年的收益情况给予入股银行及担保机构一定的红利。实现稳定、长期、多赢的局面。
3. 其他社会资金。
包括战略投资者和大公司的投资,再担保机构发行企业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以及接受国内外捐赠等。最近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路跑”事件引起全国对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对民间高利贷资金的关注。如果政府能够通过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这一桥梁把民间大量闲置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将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比如再担保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再担保责任比例分摊,再担保费率的确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以及风险控制等。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还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还要具体考察更多的河北省信用担保机构。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会不断面临新课题,相信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会日益完善和成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的需求。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融资难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及许多省市通过探索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构建来缓解这一难题。河北省在信用再担保体系构建的实践中相对滞后,因此应构建科学的中小信用再担保体系,从设立宗旨、构建方式、组建模式和资金来源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构建一个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由政府出资组建,实行市场化运作的体系应是合理之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再担保
参考文献
[1]“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课题组,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组.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82):8-15.
[2]刘长海,田天,金美玲.论信用担保与再担保的关联与实践[J].时代金融,2010,(12):68-70.
[3]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及风险情况的调查[J].河北金融,2011,(1):49-51.
【破解企业危机管理】推荐阅读:
破解企业执行难题09-14
破解企业组织转型难题06-19
破解短命企业的密码07-07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瓶颈10-25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之道07-31
关于破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题的汇报11-06
破解数据管理难题06-04
项目管理破解版06-26
指纹考勤机管理员破解11-08
破解二次供水管网管理难题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