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思维障碍

2024-10-13

破解思维障碍(精选10篇)

破解思维障碍 篇1

研究职高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高学生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学生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表现各异:

首先是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其次是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差。

第三是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做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碍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高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第一,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如: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第三,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尝试探索用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联通路,低成本破解渠道障碍 篇2

产品除了常规通路之外,还有其他与消费者的生活形态相关的下货或传播渠道,这些渠道就是关联通路。关联通路包括关联传播通路和关联销售通路。相对而言关联通路在传播上没有竞品或者很少品竞品干扰,销售上也没有可选择的产品,从而达到一种相对情况下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小型企业或者品牌力不太强的产品,更是可以避实就虚,获得低成本下的相对竞争优势,迅速为企业或产品创造利润。

荣氏果汁在网吧桌面做广告,因为没有竞品广告的干扰(指同类广告,不包括海报),通过对目标消费群上网行为的研究,从而达到产品的信息渗透目的,在传播上占尽优势;金龙鱼通过送水关联通路,将终端拦截直接上延到消费群家里,获得相对销售优势;好记星通过新华书店设立销售专柜,也开辟了新的通路。

要想熟练运用关联通路,就需要对消费群有深刻的了解,尤其对他们的消费行为要有一定的洞察。同样的做法,表现形式不一样,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如何运用关联通路?

第一步,找出产品核心的目标消费群,研究他们消费行为和生活形态,通过这些数据为选择关联通路打下基础。金龙鱼将核心决策群锁定为家庭成人,他们的消费形态比较复杂,但一直上延到最后,家庭就是他们最原始的终端,而纯净水的消费群和油是重合的,纯净水的通路是直接到家庭的,可以利用纯净水的通路进行销售。

第二步,研究目标消费群其他消费形态,初步选择消费通路,也就是关联通路。省气盖是一种放在煤气灶上,可以直接节省天然气的简单环盖,一般放在五金店卖,后来发现天然气的使用群和省气盖的使用群有交集,一般是天然气消费群包括省气盖使用群,可以借助各个地方的送气站销售,实现关联销售通路。

第三步,结合产品属性,分析关联通路的排比性和消费心态,选出合适的关联通路。当省气盖通过送气站通路销售时,遇到了问题,送气站肯定希望天然气使用人群的煤气使用快一些,他们的利润就大一些;可是省气盖刚好和他们的意愿相反,如果卖省气盖的利润不如天然气使用群带给他的利润大时,这个关联销售通路就出现了障碍,显然省气盖一次买了后可以用很长的时间,大概算算应该是没有快速使用天然气带来的利润大,所以通路就发生了排斥;

第四步,针对选中的关联通路设计合适的表现形式。如网吧的消费行为比较感性,对饮料的价格不是很敏感,同时桌面广告也没有产品做过,是一种创新,也比较适合饮料产品的信息宣传,所以综合比较得出;网吧通路是饮料合适的关联传播通路,再将网吧铺货陈列作为重点表现,也是产品的关联销售通路。

关联通路的运用案例

2005年,在同类产品价格竞争异常激烈的态势下,百年药业的“快邦片”除了原有传统通路外,额外设置了3个特殊通路:

烟酒店。选择遍布西安的多数烟酒店,在店里面放置台卡,免费赠送定制的打火机。台卡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宣传品,但是作为一种男性的壮阳产品,一旦放到烟酒店里,效果明显,通过免费赠送打火机给烟酒店老板,换取放置台卡的权利,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中小门诊,药店,城中村诊所。快邦片同时选择西安市区部分中小门诊、药店、城中村诊所,作为铺货和宣传的重点。2005年8月,许多消费者起来后发现,居住地方的诊所、药店、小诊所门口都悬挂着一个牌子,上面有“快邦片”的标志和字样,底下有14个字:补充生物荷尔蒙,让男人做的更好!

似乎一夜之间,这些地方莫名其妙地都出现了类似的牌子,引起了许多消费者的好奇心,这个快邦片是谁家生产的?这么厉害,如此多的药店和诊所都宣传推广它……

事实证明,此手法一举奠定了快邦片的口碑传播基础,以致于许多男性三两聚在一起议论时,都不同程度地谈起过快邦片这种神秘的产品!

夜总会,KTV,迪吧,酒店。项目组借助产品具备的隐性传播属性,选择了特殊的通路进行试点——夜总会和KTV,同时设计出针对特殊通路的体验装(10元/盒体验装,里面一粒)。这种通路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议论因素,通过在试点地方增设业务代表,现场免费赠送,在酒店里,直接放置体验装,另外量贩式终端设置展示宣传品和产品,事件本身就是一件容易引起男人讨论的话题。

后来百年药业调查发现,促销和这些通路的主要作用,集传播和销售兼有,尤其是KTV、迪吧,简直就是产品宣传的扩音器,悄无声息地在他们朋友圈子传开、议论。

对关联通路需要纠正的几个认识误区

关联通路不同于特殊通路。所有通路的创新都可以归结为通路的多样化,我们之所以将关联通路单独列出来,基于一个特殊的背景:在这些背景下,有可能率先尝试运用关联通路进行开发,然后过渡到传统通路上来。

偶然开发了一种特殊渠道,和我们所研究的关联通路是不同的。

关联通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在遵循一个行业属性的同时,有规律地开发出的新通路,不同于偶然性的特殊通路随机开发。

一个是随机,一个是按照工具进行规律的系统开发,两者区别很大。

另外,关联通路不是通路的主流。客观的说,关联通路只能作为传统通路的一个补充,正如科特勒说水平营销只是传统垂直营销的一个补充一样。

关联通路如尖刀,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奇效,但如果缺少后继平台的支持或者其它方面的配合或跟进,它也是孤掌难鸣,独木难支。

比如果汁,单靠一个网吧通路肯定不能长期运作,且不说这个市场的规模等是否能够支持长期运作,单就竞争对手的跟进就足以让你难以为继,因为这个通路几乎是完全开放的,彼可以来,我可以往。

可以说,关联通路作为一种创新的通路形式,它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这种机会也是非常稀缺的,如果脱离了传统的通路来强调它,或者不把它和传统通路结合起来,那么关联通路的价值就非常的有限,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昙花一现。

正确的关联通路,可以产生巨大的生产力。中国市场的特殊国情,现代市场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性的发展,势必引起商品流通中各个环节不断的变化。相应的企业的通路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消费者方面来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等候的时间,和出行的距离,售后服务的要求,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渠道本身来说,它的目标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服务需求发生变化了,肯定渠道也要进行变革。而关联通路是在这种背景下行之有效的尝试,任何一个产品,市场上尚有诸多我们未知的可开启的销售渠道及潜在的领域,关键是企业能否及时做出调整,及时发现并运用。

关联通路要想成为通路的主流是比较困难的,必须依附传统的通路为基础,“关联”这个名称本身就已经限制了。关联通路的研究无非是想给企业带来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并不代表在市场开发时不能以先主后次进行,就是说,可以先开发关联通路,然后传统通路在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后跟上。

保障房融资障碍及其破解策略研究 篇3

一、保障房供给结构之辩

(一) “经济适用房”等产权性质的保障房内生缺陷要求建设主力的转向

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已暴露出根本性缺陷:“社会保障性”缺失, 有悖于政策的初衷—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需求。研究表明, 无论是在决策还是具体实行环节, 对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初衷缺乏准确把握, 实施方案和执行过程存在混乱。由于各方面“利益驱动”发生了目标“异化”, 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有产权的住房, 在很多城市实际已蜕变成富裕阶层、特权阶层和夹心层的福利房。要使“经济适用房”名至实归, “只租不售”, 并不准转租, 将大大压缩其寻租空间。因此, 应将保障房建设的主力转向廉租房和公租房。当前, 一线城市开始率先反思经济适用房, 比如广州已经逐步降低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所占的比例。

(二) 注重保障房供求结构关系的“匹配”, 发挥“住房过滤”和“住房梯度消费”效应

房地产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各类人群住房分层次供应需求。按照经济学理论, 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 引入外生变量, 即由政府弥补缺口, 特别是廉租房的准公共产品、社会福利和社会和谐属性决定了公共财政参与廉租房的建设与运营。若政府过多的偏重租赁性质的保障房建设, 虽然短期内较好的解决了低等级住房短缺的问题, 但会打破住房供应的连续性, 减弱了整个住房市场的运行效率, 同时还会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负担。因此, 应注重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住房等级之间的结构性匹配关系 (见下表) 。住房过滤模型和住房梯度消费理论揭示了住房市场的内在规律, 为政府住房政策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待“住房过滤”和“住房梯度消费”效应体现和提高以后, 最终实现住房市场化条件下一、二级市场联动以及供求结构“匹配”关系的住房良性循环模式。

二、突破政府直接主导型模式, 扩大融资渠道

(一) 政府直接主导型模式陷入融资瓶颈

无论是中央代地方发行的地方债、财政预算、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10%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专为支持保障房建设而保留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融资平台, 从根本上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土地财政降低了地方政府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动力, 无偿划拨土地会导致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锐减, 同时还需支付大量征地和土地平整费用。2011年开工但没有完工的保障性住房需要继续投入资金, 2012年还将有新一批保障性住房开工, 两者叠加, 若没有其他融资途径, 资金缺口将会出现, 特别是在财政严重不足和地区不平衡的现实中, 这一模式更加脆弱。银行贷款无法充当所有保障房融资来源, 因为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已经很大, 倘若出现无法收回信贷本息, 新一轮“平台”贷款就有可能因保障房建设而出现。因此, 创新金融工具,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将政府直接主导型转化为政府引导型的市场化融资运作, 利用财政投入有效撬动社会和市场融资渠道尤为迫切。

(二) 扩大融资渠道的可行性分析

产权性质的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供不应求, 资金回笼有保障, 风险较小, 且配套的商业设施部分可以贡献收益, 拥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开发商和银行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各方资金处于观望之势, 投资热情有待点燃。租赁性质的保障房——廉租房和公租房, 由于不涉及产权转让, 没有形成可以推广的可持续模式, 是资金筹措的难点, 银行也较为谨慎。如华夏银行支持的重庆市首个公租房项目——“民心佳园”成为国内银行业发放的首笔公租房贷款。REITs模式、PPP模式等则被认为是破解租赁性质的保障房融资问题重要模式。

1、良好的运作基础, 提供有益经验。

部分信托公司进行了探索, 如哈尔滨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信托计划、湖南湘潭河西滨江棚户区改造——江湾上品片区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信信托的民享1号保障性安居工程应收账款流动化信托项目。二十世纪80年代, PPP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积累了相当经验, 我国应用PPP模式的领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如北京奥运主体育场鸟巢。

2、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国已出台的《招标投标法》、《抵押法》、《担保法》等为PPP模式稳定运行奠定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基础。2010年5月13日,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 参与棚户区改造。2010年9月《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的出台为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扫清制度障碍。

3、保值增值渠道, 减轻通胀压力。

保障房具有风险可控、担保可靠的特点, 对于保险资金而言, 还可彰显其对经济发展、民生扶助的作用。2010年末, 保险资金可用余额达5.04万亿元, 未来还将保持规模性增长, 急需更多投资渠道, 特别是投资租赁性质的保障房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低期望收益率的优势、体量资金的优势、长投资回收期的优势、政府支持的优势。同样, 社保资金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和需求。巨额民间资本四处流动炒作商品、推高房价, 若将其引入保障房建设, 可减少流动性泛滥和通胀压力。

4、自身优势特点。

信托公司具有资产管理和筹措资金的职能, 受托资产与自有资产相分离, 且机制体制更加灵活, 资金审批投放速度快, 运用方式和风险控制手段更加多样。REITs模式可为政府节省保障房投资及寻找和管理租赁性质保障房的隐性成本。有学者通过层次分析法 (AHP) 研究认为REITs模式优于住房公积金贷款模式。PPP模式则坚持“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的参与者来承担”的风险分配原则, 减轻财政压力, 且具备多种灵活性, 如已有的廉租房采用服务协议和运营和维护协议 (O&M协议) ;新建廉租房采用建设—转移—运营协议 (BTO) 、建设—运营—转移 (BOT) 、建设—运营—拥有—转移协议 (BOOT) 或建设—拥有—运营协议 (BOO) ;改扩建廉租房采用租赁—建设—运营协议 (LBO) 或购买—建设—运营协议 (BBO) 。

三、抑制保障房融资的主要因素

(一) 利润空间小, 回款周期长

保障房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营模式, 利润空间小, 远不如普通商品房。正常情况下, 市场化租金回报率, 一线城市不到2%, 二三线城市也仅3-4%, 而公租房要再低20%左右, 廉租房将更低;即便不考虑利息, 按照现行政策租金水平, 最快也需30年才能收回本金。由于收益低, 难以覆盖资金成本, 2010年以保障房项目为融资对象的信托产品募集规模仅为10.7亿元。

(二) 监管不严, 质量问题加大回款风险

2011年下半年保障房建设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政府关注焦点在开工率, 部分地方甚至提高了开工指标, 而对保障房质量的监管不够。由于监管的缺失, 保障房质量问题频频被曝光, 比如使用瘦身钢筋、空心楼板等劣质建材。片面讲速度, 忽视工程质量, 会引发混乱, 甚至导致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投资者的回款风险将大大增加。

(三) 产权归属不明晰, 缺少有效的退出机制

能否吸引开发商或其他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 还要取决于保障房开发是否有退出机制, 比如多年以后允许销售租赁性质的保障房或政府回购统一运营。目前, 大量的廉租房、公租房产权的归属, 政府尚无准确定义, 无退出渠道。

(四) 后续管理问题亟待破解, 后期配套更需资金支持

大片的租赁性质保障房建成后, 由谁来管理, 如何管理?低收入阶层因收入过低而赖账不交费用, 如何处理?低收入阶层集中居住区, 是否会成为类似印度、巴西等国的城市“贫民窟”?均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若指望企业长期管理租赁性质保障房无论从权限还是精力来看均不现实, 而且租赁性质保障房后期配套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支持。

(五) 区域发展不均衡, 地方政府动力不足

租赁性质保障房自身的属性决定了政府需要更多的介入, 但普遍面临财政短期压力大的问题。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自身经济拮据, 财政严重不足, 更是缺乏推行租赁性质保障房建设的动力。

四、破除融资障碍, 激发投资热情

(一) 强化分配管理, 加大惩罚力度

树立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 从“居者住其屋”逐渐过渡到传统住房消费观念“居者有其屋”。除对申请者事先审查资格外, 保障房的出售、出租后要跟踪监控,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并鼓励举报。加大对违规者处罚力度, 比如处以高额罚款, 甚至借鉴新加坡采取拘留甚至判刑等严厉手段。同时, 租赁性质保障房应实施动态管理, 通过价格杠杆建立合理的廉租房退出机制, 当租赁者收入增加时, 他们实际支付的租金也应该相应地增加, 直至退出。以利于实现一、二级市场联动, 供求“匹配”的住房良性运作。

(二) 通过政策层面降低社会资金建设成本, 提高收益回报

民间资本两大诉求:安全性+较高收益。保障房项目保持合理的盈利空间, 是实现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税收优惠、税收返还、利息补贴、增信担保、政府补助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房建设。财税方面, 应给予保障房参建企业税收优惠或减免;金融方面, 给予参建企业政策性长期贷款和一定的财政贴息;土地供给方面, 政府可给予参建保障房的企业一定幅度的土地出让价格优惠, 同时允许适当提高容积率以及捆绑其他高收益地方政府房地产项目等, 使参建企业开发保障房能满足最低回报的要求。

(三) 质量责任到人, 转变政绩考核标准

建立保障房质量责任到人、终身负责制度, 以防止“墙脆脆”、“瘦身钢筋”等现象发生。设法转变土地财政的现状, 改变地方官员GDP考核机制, 强化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指标化考核以及相关人员问责制。同时, 中央也应加大对欠发达地方的财政支持力度。

(四) 建立退出机制, 缩短回款周期

租赁性质保障房在若干年内只能用于出租, 在规定期满后, 所有权才可以转让:一是归投资建设方, 可将这些住房出售也可继续以出租方式经营;二是符合条件的租赁性质保障房有购买能力后, 让他们享受有限产权, 若上市, 则须向政府退回优惠补贴和补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土地收益;三是与住户签订居住时间, 到期住户又不愿退出时, 可按市场价格转让产权。

(五) 完善投融资相关体系

1、流通渠道。

相关受益凭证的流动性对于保障房融资至关重要。比如, 目前我国的信托产品期限较短, 且私募、信托产品不可随时转让, 缺少合适的交易平台, 不利于长期募集资金。而保障房作为一个福利政策, 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因而建立较好的流通渠道, 让保障房REITs在证券市场上上市交易, 使投资者可以随时参与或退出。

2、监管机制。

完善的监管机制是保障房融资有效推行的重要保障。比如REITs既涉及房地产, 又涉及证券和基金管理行业, 应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监管体系。REITs由政府指定证监会作为REITs的上级监管部门或成立REITs协会等自律组织来监控其发行和交易, 收购和新建保障房则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部门实行监管。

3、服务体系。

应成立多种形式的民间投资服务机构, 为项目管理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服务。鼓励监理、咨询、法律和招标代理等各种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发育, 推进投资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着力培养具有经济、法律、财务、合同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增强投资信心, 确保项目立项、签约、实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曲顺兰, 高雪琪.我国廉租房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及政策选择[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 (8) .

[2]刘玉峰, 陈刚.完善公租房制度的政策建议——以重庆市为例[J].建筑经济, 2010 (7) .

[3]洪明.基于保险资金运用视角透析廉租房建设去财政化[J].地方财政研究, 2010 (4) .

[4]董藩, 文伟.基于AHP的廉租房融资模式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6) .

[5]王国刚.中国保障房建设考量政府行为边界[N].经济参考报, 2011.3.24.

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破解对策 篇4

一、改善学困生的心理环境

影响学困生学习的心理环境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不外乎内部心理环境和外部心理环境两大方面。其中,内部心理环境主要包括低水平的自我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自卑、自我否定等,外部心理环境包括周围人的歧视、排斥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个性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困生改变错误的自我意识。

首先,启发诱导他们寻找最初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次失败,分析其疑点和问题的症结,找出影响自己学习的各种不利因素,消除思想上的顾虑,推翻错误的自我评价,重新认识自我。

其次,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结合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在优势。

最后,通过强化训练,矫正错误的行为和态度,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对自己产生信任感,对学习产生兴趣。

2.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积极的影响,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第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对学困生不能一味地埋怨、指责、讽刺、挖苦甚至歧视,要真心地爱护、关心和帮助他们,巧妙地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羞耻心,消除其疑惧心理,使他们体察到教师的善意,消除其对立情绪,使他们愿意接近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和鼓励全班同学特别是班干部要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他们,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获得教益。

第三,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储备,学困生自尊心特别敏感,而又十分脆弱,表现为自尊心时强时弱,虚心而又有戒心,敏感而又多疑。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坚持正面教育,热情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保护他们极其稚嫩的自尊心。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调控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挫折抵抗力,增强自尊心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形成通常与家长的期望程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学习气氛、心理环境等都有着密切联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家长正确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孩子的个别差异,通过书信联系、家访或举办家长会等形式,耐心地向家长传递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健康的儿童心理基石。

二、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对策

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对待学习上,因此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改变他们的学习境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激发学习动机

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低于一般学生,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学困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表扬和关怀。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并注意把抽象的道理同他们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的社会意识,端正学习动机。

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得好,“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教育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分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浮躁、懒散、敷衍、抄袭等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要求,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纠正,并教育他们敢于与自己的缺点做斗争。如,要求他们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具,上课时要专心听讲,发言要先举手,课堂上坐、立姿势要端正,课间玩正当游戏,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等,并通过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纪律,进行生活、学习制度的常规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

4.指导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不少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有的甚至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都不会。因此在教学中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如,对于复习、运用工具书、搜集信息、记笔记、复述等进行正确的指导,并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监控,鼓励他们多活动、多练习、多提问、多发言,用多种形式补缺补差。

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尽管他们在学业上有种种困难,在心理上有许多问题,但他们仍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教师教育引导得法,他们已经存在的心理障碍就会被消除,潜伏在他们心里的愿望就会变为动力,“学习困难”就会转变为学习成功。

破解思维障碍 篇5

电力需求侧管理主要开始于20世纪30年底的欧洲大陆, 针对用电企业和客户, 最早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使用电力负荷调荷方式表现不出, 到20世纪中期以后, 欧洲发达国家使用音频电力负荷控制方式, 推行阶梯化电价, 使得负荷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到20世纪60年代后, 发达国家大力推广各种节能电器, 注重环境保护, 减少能源损耗, 降低对电力方面的投资。

美国引入欧洲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源于20世纪70年底的世界能源危机, 欧洲的电力负荷控制技术进入美国, 对可间断负荷有效监控和管制, 并推行了阶梯型定价模式, 推动节能电子产品和节能技术的研发, 到20世纪80年代, 美国研究机构正式提出了电力需求侧管理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颠覆了过去认为电力需求的增长应从电力供给方面入手的思维, 认为对电力需求方的管理也是能源合理利用和资源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面, 认为科学使用能源和节约能源也是解决替代能源问题的有效方式, 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获得了较高的认可。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在经济黄金期的21世纪初, 我国电力供给不能满足大量企业用电需求, 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一种解决电力紧张的好方式, 被引入到我国。我国十八大召开以来, 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有效实现美好家园, 和谐社会的根本。但我国目前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仅在2012年试点了北京、苏州、唐山、佛山等城市。因此在回顾国际上的技术经验, 具体结合我国的国情, 是有重要的意义。

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手段分类

近些年来, 电网公司采取了一些有效方式来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活动,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的主要方式有:

(1) 移峰填谷。对工业企业采用分时分段定价电量, 在高峰用电时段执行正常电价, 在低估用电阶段实行低价电费, 鼓励企业多用丰水期低谷廉价电能, 降低生产成本, 优化电力设备的利用效率, 减轻高峰时期的供电矛盾。

(2) 无功补偿。无功功率就是不消耗电能的用电设备所消耗的功率, 在电力系统中, 无功功率用来建立磁场, 作为交换能量使用, 他们由电能转化为磁场, 再由磁场转化换为电能, 对外部电路不做工。但是无功功率并不是无用之功。没有这部分功率, 就不能建立感应磁场, 电动机变压器等用电设备就不能正常工作, 对无功补偿的补偿原则是既不能少补, 也不能补偿过量。很多电气设备的无功功率比较大, 所以要对它进行无功补偿, 把这样的无功功率补偿进去以后, 能提高功率因素, 改善用电质量。

(3) 负荷管理。主要通过电力系统联网, 联网的规模大, 那么可以进行动态调控, 形成错峰效应, 同时通过音频信号叠加对已达到规定好负荷的企业进行动态监控, 甚至进行切除, 保证在电力紧张的时候, 能够有效控制夏季中的用电量和最大使用功率, 最终合理控制客户的用电负荷。

(4) 动态管理。在用电紧张的情况下, 对供电企业进行拉闸限电, 使用自动装置参与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下, 结合负荷变动状态, 实施相对应的方案。

3 电力需求侧管理面临的障碍

3.1 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的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为了打破电力行业的垄断, 对发电企业和电网进行了分离, 按照正常主体来看, 在体制上看, 电力企业作为管理主体, 比较容易实施需求侧管理项目, 直接面对客户。实施需求侧管理是天然延伸, 但电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又希望盈利, 自然希望电力供给销售额越高越好, 特别在垄断被打断后, 竞争比较激烈, 从长久效益来看, 与需求侧管理产生冲突, 因此如何平衡电力企业的利益是其地位确立的重要关键点, 目前尚未完全从法律上把电力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地位进行确定。

如果另立实施主体, 无论从专业领域进入门槛还是实施的成本来说, 电力企业替代政府需求侧管理方面的实施者其成本显然最低。

3.2 需求侧管理的运营资金来源不确定

实施需求侧管理, 必然要求电力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管理费用, 如果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 就不能使得需求侧管理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对于如何实施需求侧管理运营, 有专家认为可以建立公益基金, 参照其它国家的系统效益收费的方法, 这样征收的资金能够比较稳定, 但是标准难以把握, 征收过多又对实体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 第二种是参照美国的做法, 不采用这种方式。目前销售电价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方式, 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在需求侧管理的经验, 由于政府管理机构根据各种需求侧管理项目的收益成本收益的相关数据, 电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关实施项目, 管理机构在电价销售对比成本与收益比较, 对需求侧管理运作中的成本和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弥补, 这样较好的对电力公司进行资金支持鼓励其进行, 但不足的是电力企业在实施该项目中得到的节电效益未能弥补销售收入。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采用什么资金弥补方式, 仍然不够明确, 需要根据成本来进行选择, 使得电力市场主体能够合理接受。

3.3 行政节能管理机构设立缺失

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 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越来越严重, 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能源效率项目在需求侧管理具有重要的内容, 这不仅有利于建设能源消耗, 而且是需求侧管理中技术管理的重要要求, 因此应该把行政节能机构的机制深化改革放入作为重要议题进行开展。结合行政各个部门联合管理来实施节能技术和需求侧管理的项目实施, 发布需求侧管理的年度统计信息, 研究需求侧管理的政策施行绩效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目前对于政府需求侧管理的管理机制的构建还有欠缺。

4 对国内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开始进行研究, 在节电实践中也建立了包括电力负荷管理和阶梯电价制度。因此,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 应结合我国实际, 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运作机制和配套政策。

4.1 政府应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起引导作用

政府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首先要从法律规制上完善条款, 没有良好的制度支撑电力需求侧管理就会难以实施。因此, 应组织相关法律专家编制相应的法律、法规, 制订有关政策和制度, 综合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规范参与各方的行为, 另一方面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有效开展。

第一, 多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专项基金, 消除资金障碍。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 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要基于专业资金的支持上, 资金投入应主要放在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的设立和实施以及项目模式的选择。第二, 深入研究市场价格机制, 我国地域差异较大, 电力供给中电负荷结构和电源结构的差异较大, 应根据差异的电价, 来反映供求的现实, 使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经济功能得以实现, 从而推进科学用电和合理用电。第三, 加强基金监管, 目前对于电力需求侧的基金管理一般可以采用政府直接监管或是委托专业机构监管, 在美国是由公用事业委员会进行直接监管, 英国是电力管制办公室委托英国节能信托公司进行监管, 泰国行政机构管理泰国电力公司成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办公室, 协助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因此, 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基金的管理最好委托专业机构来进行监管, 如资金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策划、效果评价和审计监督等。

4.2 落实电网企业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实施主体

在商业化经营过程中将能效和负荷管理放入运营管理的指标考核中, 使得电力企业在销售中既能提高销售收益又能提高用电效益, 最终实现生态文明下的电力经营。

因此, 用电负荷的变化和调控手段是电力公司应该经常关注的, 对电力销售顾客的用电特征掌握详尽, 同时电力企业做为实施需求侧管理项目的主体, 要成立专门的运营机构, 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有效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的内容。具体包括:科学配置用电的方式, 推进科学用电和合理用电, 提高电网运行效率;指导实体企业如何节约用电, 安全用电, 科学用电, 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超直流电网, 进行电网的更新, 建设电能传输中的损失;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等, 宣传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知识。常年举办相关的知识宣传活动和展览, 不断展示新型节能新产品、新设备, 使社会大众逐步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 使社会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 同时配合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在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基础上, 相关政策以及措施都不断完善下, 大力发展能源发展的中介机构, 把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推向市场, 让市场中的社会组织来经营管理这些项目, 最终构建发电、输电、电需求客户之间形成良性多赢的生态链, 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推向全社会。

4.3 构建合理激励机制, 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拓展

鼓励相关电力相关厂商研发和生产大量的节能产品, 但节能产品的开发成本高, 其必然会加入到销售价格中来, 因此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金中给予相应的补贴, 降低其销售成本, 使得节能产品能为社会广泛使用。对涉及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的研发, 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支持, 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对使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企业在错峰和避峰负荷时给一定的经济补偿, 在电力供应不够的形式下, 对配合减少电力需求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 降低需求侧的弹性, 保障电力运营的合理有序发展, 并提高供电能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范振荣, 对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策略的探析[J].广东科技, 2009 (14) .

[2]孔晖.小议供电企业电力调度与市场营销[J].广东科技, 2008 (04) .

[3]欧邦才, 李汇群, 霍雪松.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探寻[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04) .

[4]王惠英.上海电力需求侧管理对策研究[J].上海节能, 2005 (01) .

破解思维障碍 篇6

当前, 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 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凸显,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紧迫, 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2011年召开的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心环节, 贯彻到建设经济强省的各个方面。加快科技进步离不开增加科技投入, 目前河北省科技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2010年河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6%, 排在全国第22位, 与河北省全国第六的GDP排名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河北省科技投入水平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 产学研结合作为优化科技配置、提升产出效率的有效途径, 对增强河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河北省的产学研合作进展情况不容乐观。2005年, 河北省内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到36.8%, 高等学校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到44.7%;到2008年 (2008年以后科技经费筹集额不再列入统计) , 河北省内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仅占0.18%, 呈现大幅倒退, 高等学校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到43.4%, 也有小幅下滑。可以说,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研发的局面有加重的趋势。如何破解产学研合作的障碍, 就成为河北省在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河北产学研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近年来, 河北省围绕产业结构提升, 组建了钢铁、医药等行业的产学研联盟。但从总体上看, 合作形态处于初步阶段, 尚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短期项目的合作多, 战略层面合作少;形式比较松散, 缺乏稳定合作机制;企业微观层面多, 产业宏观层面少;分散式模式多, 集群化模式少;尤其是缺乏规模化、体系化的重大标志性项目。这些问题究其根本, 还是由于河北省的产学研结合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障碍, 这些问题和障碍制约着产学研结合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 也制约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一) 合作动力不足。

产学研有效结合, 首先需要形成能够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的动力机制。在市场竞争压力下, 河北省企业对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 但河北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对服务于企业的兴趣却呈下降趋势, 例如, 当前大学和院所更愿意承担纵向课题, 而不愿意承担横向课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资源更多地代替了市场资源, 据统计, 河北省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筹集额中, 政府资金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2008年达到93.7%, 比2005年提高了32.4个百分点, 而来源于企业的资金只占0.18%。2008年 (2008年以后科技经费筹集额不再列入统计) , 高等学校科技经费筹集额中, 来源于政府的资金达到46.6%, 来源于企业的资金只占43.4%;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在资源配置的组织方式中没有有效地整合企业需求, 形成了追求专利、论文等的评价导向, 与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日渐疏离。要推动河北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首先必须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内部建立起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 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研究转向为企业、产业的需求服务上来。

(二) 功能定位不清。

产学研各个主体机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有各自的定位和分工, 但在实践中常常发生错位。比如, 企业对于和学研之间的合作往往缺乏长期的战略上的考虑, 看重短期项目上的得失并不切实际地期望在一个项目结束后其产出结果就能在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上直接得到应用, 殊不知大学和科研院所研究性质的项目输出是远不能达到实际应用中运行所需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容错性等要求的, 需要企业进一步进行开发、再创新和工程化处理;再比如许多高校把科技成果在校内进行前期转化, 力求自我开发, 发挥“孵化器”和“辐射源”作用, 然而, 高校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 成果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 加上注资能力极为有限, 常常难以打开产业化局面。要推动河北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必须纠正产、学、研各方对自身功能定位认识上的偏差, 在项目组织中将产学研各方的能力和优势充分结合起来。

(三) 组织形式不适应。

当前产业技术重大创新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系统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面向产业化应用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一般跨领域, 涉及多学科和多产业, 研发周期较长, 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 要求参与创新的各部门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投入高、风险大。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投资很大, 河北省企业普遍积累不足, 创新能力薄弱, 单个企业势单力孤, 需要多家企业共同投入资金, 分担创新风险, 建立长效的合作组织机制。河北省目前的产学研结合组织形式还不能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需要。产学研围绕项目进行的短期合作较多, 为企业服务的团队也趋向个体化, 流动性强;大学、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关系仍然比较松散;产学研合作仍然停留在技术转让以及单一的项目合作阶段, 围绕某一领域的点对点合作比较多, 而围绕产业链进行合作创新的重大合作项目比较少。这都导致了合作各方对相关技术领域缺乏长期的跟踪和研究, 不利于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为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相适应, 河北省的产学研合作必须突破原有的组织形式, 建立起与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的需要相适应的新形式。

(四) 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利益机制是保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关键。利益机制的核心是共同投入、成果共享和风险共担, 同时要以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和履约监管机制作为保障。目前河北省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是共同投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不完善。由于合作各方信息又不对称, 对协议的履行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企业承诺投入的资金和相关设备资源, 大学、科研机构承诺投入的人才队伍和相关科研资源往往不能稳定落实, 很多合作因投入不到位难以为继。二是合作协议对责、权、利界定不清, 缺乏法律约束力。许多产学研合作协议对资金的投入和管理、知识产权分配、违约责任等重要问题的约定模糊、存在空白或不具有操作性, 一旦出现纠纷往往缺乏协商解决的依据。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 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 已成为河北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对策措施

(一) 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

一是鼓励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 鼓励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组织模式。二是调整和完善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评价考核政策, 引导其建立鼓励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的内部评价考核体系。三是鼓励和推动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自己的研发支撑体系。四是适应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需要, 完善现行有关管理制度, 研究制定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金融、财务、税收等管理办法。同时, 落实好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现有政策。

(二) 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创新国家科技计划实施方式, 选择若干重点领域, 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以形成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 开展产业技术创新链建设试点, 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促进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形成,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推动构建区域性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等, 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及工程化研究等。

(三) 加大政府资源配置引导和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力度。

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运用多种投入方式积极引导产学研有机结合。二是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产学研结合引导基金。三是加强对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引导, 完善产学研结合获取国家项目支持的审核机制。四是对符合要求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委托其组织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五是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 促进产学研结合。

(四) 加快建设面向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建设,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加快为成果转化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缩短科研与企业之间的供需距离。三是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信息开发服务。四是积极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各类专业中介机构, 引导其发挥信息沟通、技术评估、法律咨询、组织协调、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作用, 提高服务水平。五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 对本行业内的产学研结合加强组织和协调。

(五)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 形成政策合力, 联合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意见。共同加强对地方指导, 形成上下联动。鼓励地方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 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方式。及时总结地方的经验和做法, 加大宣传力度, 带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全面开展。

(六) 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产学研结合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意义, 加强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导向宣传。总结产学研结合先进典型, 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强化契约意识, 弘扬合作共赢的创新价值观。

摘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是增强河北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尽管河北省产学研合作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形成了较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但仍面临着产学研结合中动力不足、定位不清、形式不适应、利益保障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使河北省产学研合作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及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等, 从而将河北省产学研用合作推进到新的水平。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福全, 陈宝明, 王文岩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基本经验及启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8~9

[2].张俊.高校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22:35~36

[3].王雪原, 王宏起, 刘丽萍.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3:71~73

破解思维障碍 篇7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双轨制,体制性障碍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这意味着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中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尽管我国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但总的来说, 改革是以市场取向为特征的。[2]早在1992年, 党的十四大就明确了要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今年已经是这一概念提出的第21个年头了。但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内仍存在很多计划经济的遗迹。这是因为, 在改革之初,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而只能在肯定传统体制合理性的前提下, 做一些变通性的制度安排, 进行局部的改进。这些变通性制度安排的关键就是在保持计划经济基本框架不受触动的同时, 引进市场经济的因素作为补充。这样, 就使得现行的经济体制不是一个完善的体制, 而是一种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双重存在的体制, 也就是计划轨和市场轨并存的价格和资源配置体系。正是双轨制中的旧“体制性障碍”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改革的深化。本文拟通过对体制性障碍的分析找出破解之道。

一、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体制性障碍

(一) 行政性分权造成了市场割据

行政性分权主要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下放财权和经济管理权限, 特别是财政分权导致的。1994年, 我国实行财税制改革, 以分税制取代了此前的财政承包制。虽然之后进行了多次微调, 但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仍然没有改变中央、地方两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

在现行的财税体制中, 支出责任大多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 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 承担了许多全国性的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责任, 包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等。现在流行一个顺口溜:“中央财政喜气洋洋, 省级财政勉勉强强, 地方财政拆东墙补西墙, 县级财政哭爹喊娘。”它虽然有些夸张, 但是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是事实。由于重要公共产品支出责任的过度下移, 又没有相应的收入来源, 转移支付也不足以弥补财政缺口, 因此为了弥补财政缺口, 各级政府不得不致力于产值的高增长。因为各级政府的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值直接挂钩, 所以导致财政体系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下的特征, 即大量财政资源被用于竞争性部门。在这种体制下, 各级政府部门自然形成了对GDP的崇拜。各级地方政府变成了经济的首脑, 于是各级政府官员的主要政绩就简化成了经济增长率。这就使得各级政府动用配制资源的权力来营造政绩。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收入, 一方面“跑步 (部) 前 (钱) 进”等非常规行为再度兴盛, “傍央企”也成为各地政府做大财富蛋糕的重要做法;另一方面广泛地采用地区封锁、税费歧视、变相补贴等办法保护本地企业免受外地企业的竞争。沉重的支出责任与不充分的收入来源的结合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之外, 还造成了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巨大差异, 加剧了地区间贫富分化现象。

(二) “权力搅买卖”加剧了寻租腐败

双重体制并存扩大了“权力搅买卖”和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实行双轨制使得同一经济中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套规则, 造成了同一种商品有计划价和市场价两种价格。市场价高于计划价的价差在经济学中叫做“租”。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有人运用走关系、行贿等手段接近权力, 从而获得计划价和市场价之间的价差 (租金) 。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从事倒买倒卖活动的“倒爷”。这些“倒爷”往往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成为身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富翁。“倒爷”们并不是倒买倒卖实物, 而是倒买倒卖有权取得低价资源的官方文件:从调拨物资的“批件”、能够取得官价外汇的“进口配额”, 到从国有银行取得低息贷款的信贷指标, 都是他们倒买倒卖的对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 这只是铲除了寻租活动的一小块领地, 仍然没有动摇它的制度基础, 即权力对于市场交易活动的干预和控制。由于土地、资金、汇率等生产要素价格远远没有市场化, 于是, 寻租活动的重点在新的领地蔓延:一个是土地, 另一个是贷款。我国农村的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 城市的土地是属于国家所有。于是政府就可以在城市化过程中以很低的价格把大量的农用土地转移到城市中来。还有就是现行的银行体系基本上是国有的, 各级政府在信贷的发放上其实有很大的权力。政府掌握了土地资源和信贷资源, 在资源配置中就仍然扮演主导的角色,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双轨制并存造成了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制度环境, 于是党政部门的有些官员就利用职权从事“设租”、“造租”活动。一方面, 这些官员创造新的“双轨制”, 设立更多的市场准入、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等;另一方面, 一些民营企业家拉拢贿赂贪官污吏谋取私利。换句话说, 只要这种寻租的基础广泛存在, 寻租腐败行为就不可避免。

更为严重的是, 寻租的巨大收益刺激了更大规模的寻租活动。如此一来, 容易形成“寻租—设租—更大规模寻租”的恶性循环。这些市场扭曲创造了大量的租金。根据若干学者的独立研究, 我国这种租金总额占GDP的比率高达20%~30%, 绝对额高达4万亿~5万亿元。巨额的租金总额对我国社会中贫富差距加大和基尼系数居高不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三) 预算约束软化酿成了货币超发

预算软约束描述的是国有企业一旦发生亏损, 政府常常要追加投资、增加贷款、减少税收, 并提供财政补贴。国家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 无法对国有企业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作出辨别, 就只能承担起企业所有的亏损, 从而出现“预算软约束”。对国企而言, 提高企业收入和员工福利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兢兢业业地提高生产效率, 另一种是向国家要补贴。显然, 向国家索要保护补贴是更加方便而且成本较低的办法, 所以就会出现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不断增加的情形, 即预算约束软化的趋势越来越强。

当政府财力吃紧时, 如果通过增发货币来支付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 就会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如果通过各种手段抑制非国有企业的发展, 以此来平衡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生产率缺口, 就会导致经济衰退。同时, 地方政府还面临投资风险的软约束。地方政府官员总是优先选择那些有利于政绩最大化的经济发展策略, 如通过干预国有银行迫使其向本地企业大量发放贷款, 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则外化给中央政府。其结果是助长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而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又导致生产过剩。

总之, 预算软约束的体制强化了政府的行政控制和国有部门的垄断地位, 削弱了各种经济主体的平等竞争, 抑制了经济的活力, 阻碍了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 它还使财政赤字和国债负担迅速扩大, 从而使经济的正常运行面临巨大的隐患和风险。[3]

(四) 价格扭曲巩固了粗放式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具有很强的动员资源和指定资源投入方向的能力。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 包括资金、原材料价格以及工人工资等都被人为压低, 这就使得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得以延续。以汇率为例, 长期以来, 我国选择将出口和外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外贸战略上配合出口导向战略。这一战略的重要特征即以人为压低要素成本和人民币汇率为基础拉动出口。

从微观经济方面来看, 在人民币低估的政策庇护下, 出口企业由于没有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充分压力, 往往表现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动力不足。这进一步鼓励了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削弱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而出口以外的部门则很可能长期维持在欠发达的层次上。

从宏观经济方面来看, 出口导向战略和投资驱动增长模式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中国经济内部结构失衡的表现之一是拥有庞大的国内储蓄和固定资产投资。储蓄率过高直接表现为银行体系资金过剩, 这又引起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行业产能过剩, 而国内市场又无法消化, 结果就是出口快速增长。因此, 在内需不足的前提下, 很容易形成投资和出口相互依赖的恶性循环。从更深层面上看, 出口高于进口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顺差不断扩大, 造成了巨额贸易盈余。虽然自2008年8月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意愿结汇制, 意味着外贸企业和商业银行有权不向央行售汇, 可以自留、自用外汇, 或者售汇给自己的客户和存款户。但是实际上, 无数出口企业挣来的美元结汇给了商业银行, 而后者还是把绝大部分外汇卖给了央行, 因为央行购汇的出价最高。在人民币稳定汇率目标的硬约束下, 央行不得不动用基础货币大手购汇:一方面, 中国物质形态的产品过剩转变为价值形态的外汇储备过剩;另一方面, 央行不得不吐出大量基础货币用于购汇, 对内就转成越来越多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货币超发可能形成三种局面:一是房地产、证券、收藏品等资产价格膨胀, 形成“资产泡沫”;二是一般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即“通货膨胀”;三是两者兼而有之。无论是哪种情况,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都会进退两难, 如果处置失当甚至会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从实际效果来看, “价格扭曲”鼓励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支持了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 弱化了培养内需的动力, 也削弱了经济增长的长期潜力。

二、破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体制性障碍的对策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手段。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意图不仅要突破传统的经济体制, 还要冲破其他各种旧的僵化体制, 直面破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体制性障碍。

(一) 回归公共财政

一是调整和优化政府的支出结构。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其核心意思是按公共产品的性质属于全国还是地方来重新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只有地方财政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得到解决, 地方政府才能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将财力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二是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是调节地区间财力差距的重要手段。如果解决了基层政府收入来源和支出责任不匹配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地方财政仍然入不敷出, 就应当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弥补。

公共财政不可能彻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但是最基本的支出应该相对平均,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 矫正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机制

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等, 与之对应的价格即利率和汇率、地价和地租、工资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的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一般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 绝大多数商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已经实现了计划和市场并轨, 最终完成了向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转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价格改革向要素市场推进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生产要素配置上也应实行单一的市场价格制度。

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还是双轨制, 尚未完成从双轨到市场的并轨, 政府仍旧严格控制着资金的价格和配置, 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育和成熟, 要逐步完善利率形成机制, 实行人民银行调控下的市场利率体制, 使利率能够灵活浮动, 真实反映货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同时, 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 使人民币汇率能够真实反映国内外汇供求状况以及国际货币变化;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最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目标。

二是改变级差地租的分配模式。在“农转非”过程中, 适当扩大政府征地所得对农村和农民的补偿, 逐步拿出更多资金返还给农村以保护耕地和整治土地, 从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中固定一部分资金用来保护耕地和开垦新耕地, 并将其作为硬约束。提高征地所得的返农比例意味着增加征地的成本, 这有利于为大规模利用市场机制、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的转让制度、充分发挥级差地租规律创造条件。[4]

三是完善工资形成机制。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 工资形成机制也要相应转换, 要更多地由市场调节, 使工资能够反映劳动力生产率和供求状况的变化。[5]要素禀赋结构是不断升级和变化的, 因此要素价格也是随之改变的。如果某种要素相对丰富, 它的价格就会相对较低;相反, 如果某种要素相对稀缺, 它的价格就会相对较高;如果某种要素的积累速度快于其他要素并从相对稀缺转为相对丰富, 那么它的价格就会从相对较高变成相对较低。我国资本的快速积累逐渐从相对稀缺变成相对丰富, 同时劳动力的增加受人口增长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就会不断改变, 从劳动力较多、资本较少逐渐转变为资本较多、劳动力较少, 生产方式也会逐步从劳动力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这个过程中反映在要素价格上就体现为收入分配逐步向劳动力倾斜, 工资不断上升。[6]此外, 信息价格、技术价格等也要真正放开, 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

总之, 要把生产要素定价权还给市场, 资金、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应由它们本身的稀缺度而非由行政官员决定。只有矫正对各种要素价格的扭曲, 才能消除寻租腐败行为的制度环境, 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让各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最终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

(三) 巩固产权制度基础

财产制度是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全社会的财产都属于国家所有。这种公共占有的情况无须也无法对产权属于何人作出界定。改革开放后如果产权界定仍然不明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因为市场关系即不同主体之间的产权交换关系, 要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改革原有的产权关系, 对产权作出明确的界定。

一是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自1978年以来一直是每年的改革重点。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制的形式, 看起来好像是产权明晰, 但是由于国企的领导人既是经营者同时也是所有者的全权代表, 真正的所有者并不在位,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也无从建立。因此, 要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国资委作为国企的股东, 必须严格监督和约束国企经营者。如果企业经营不好, 可以对其经营者进行必要的惩罚;如果企业仍然没有改善, 可以让其他企业收购之, 甚至让其破产。

二是落实农民的土地产权。长期以来, 正是因为农村土地产权不落实, 农民缺乏对保护耕地和改良土地的热情。更大的问题是,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 农村土地屡屡被随意滥占、乱卖, 农民往往无法从土地转让中获得应有的补偿。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只有妥善解决了农村土地产权问题, 才能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四) 建设有限、高效政府

政府职能的定位逻辑要从“先政府、后社会、再市场”扭转为“先市场、后社会、再政府”, 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企业、商会和其他社群组织。

一是限制政府权力, 建设有限政府。这是避免政府“越位”问题的核心。市场经济中的政府是权力和职能有限的政府, 这与计划经济中的全能大政府显然不同。在市场经济中, 除了市场失灵且政府干预确实有效这一例外, 其他任何情况下都要限制各级政府配置资源、直接干预市场和企业的微观决策的权力。只有这样,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是履行政府应有职能, 建设高效政府。政府把自己不该管的事交出去并不等于政府放弃自己应有的职能, 实行“无为而治”或者无所事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转需要政府低成本地履行以下几方面的职责:通过总量手段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公平;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 酌情使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以弥补。我们各级政府只有开明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才可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3-11-08.

[2]陈佳贵, 刘树成, 等.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 (上) [J].经济研究, 2008, (10) :4-15.

[3]葛新权, 杨颖梅.我国经济转轨期软预算约束与通货膨胀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3) :17-18.

[4]周其仁.重视成都经验探索城乡统筹——在成都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9-07-03 (5) .

[5]马凯.积极推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J].价格理论与实践, 1994, (1) :17-18

破解思维障碍 篇8

一、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及原因分析

根据学生在听力中的困难以及反映的情形来分析,听力障碍主要有如下几部分:①语言表达障碍,主要是未能习惯英语表达的语音,虽然学生单个单词读得准,但不懂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重音移动、意群等,同时对于语速反映不够快,不能适应语言表达语速;②词汇掌握不够丰富,多注重书写表达,忽视语言表达训练,“哑巴英语”现象依然存在;③语法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未能根据语言表达规则来正确运用,不能从英美跨文化学习中深入理解表达思维习惯。

这些障碍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训练,而教师对听力教学存在“费时耗力,效果不够明显”的误区,使得学生的听力练习机会少,未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畏惧学习心理。同时,受教学客观资源条件等外部因素限制,给学生英语听力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因素。

二、破解听力教学障碍的策略

1. 加强语言知识运用,务实认知基础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语言基础知识中的薄弱环节来强化教学,能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教学策略,以便于弥补其中的不足。教师可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不足,诸如语音、语调、语速、词汇、句型、语法等,加强有机教学训练,更能够提高学生知识技能。

根据学生听力认知情况,可注意如下方面的教学:①多播放音带朗读,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语言表达语音;②注重语言表达、语速等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降调等变化的方法;③引导学生学会记忆单词,并通过朗读、背诵形式来表现;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运用收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影电视、上英语网站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融入了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更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下同)Reading的教学中,可通过播放原声朗读磁带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文本表达内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跟读、背诵记忆等形式来掌握词汇的读音。教师可利用互联网络资源,为学生挑选与表达主题相似或者相反的素材,通过播音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 注重听力习惯培养,鼓励主动学习

听力是枯燥无味的。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在听学中积累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能够缓解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学生良好听学习惯的培养,更是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随时听学和主动听学的习惯。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心译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和表达主题大意。其次,培养学生快速筛选核心词汇的习惯,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抓住主要内容。第三,培养快速记录习惯,要边听边记,强化记忆,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同时,要注意培养听后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根据大脑记忆中的残留信息回忆整理,进一步确定正确答案。

3.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听知效果

心态决定一切。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让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意志得到充分展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还能够让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学生往往在听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考试过程中,过于紧张时大脑一片空白,不仅不利于解答试题,还可能造成畏难。教师可针对上述现象,首先,应多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切不可自暴自弃;其次,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听力中的困难和挫折,多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将学生的心理障碍降低至最大程度;第三,听音前应放松情绪,集中精神,让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清醒的头脑。

三、教学策略运用的反思

破解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就是要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下,注重“三多”:多听原声表达素材,让学生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语言感知,体味英语语言与汉语表达差异;多注重长期训练,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作为训练时间,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思维;多做“真题”,让学生在真题练习过程中掌握语言听力学习技巧,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如上所述,了解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并以此为突破口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主动听学潜能,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心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听力障碍来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语言感知能力的基础。

摘要: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是影响听、说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本文从中学生英语听力中存在的障碍来分析其原因,并以此来探寻相应的解决策略。该种方法对于提高听力课程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理解,障碍

参考文献

[1]曾红菊.中学生英语听力存在的障碍与解决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3).

[2]李永田.口语化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和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

破解思维障碍 篇9

[关键词]学习障碍格式化辩证破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69

由于受传统教材的束缚和旧有学习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习方面的各种障碍,从而扭曲了思想品德课应有的学科价值。

障碍一:单纯就文本而论文本,把教材与生活割裂,缺乏思想源头的活水。

思想品德教材只不过是一定范围的知识的一种载体,它本身不具有更多的意义和内涵。但学生对教材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把它作为自己学习的蓝本与依据,再加上教师在教材使用上的误导,导致学生对教材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与寄托,从而人为地割裂了教材和自己周围生活的各种联系,陷入了纯理论学习的误区。学生以这种心态进行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必然产生与我们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不良后果。

对策1: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一种理论或者学说的理解和接受,更是要借助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认识、分析和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思想品德课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策2:开通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在社会中接受教育。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把学生限制在教室里,人为地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必然联系,这也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社区,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得到深刻的教育,应该是我们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障碍二:简单定位和存储教材,把道理格式化为知识,缺乏自我内化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本身不仅仅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更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从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理论知识,更是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的方法。由于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作了简单理解。为考试而学习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认识的主流,他们把思想品德课中做人处世的道理格式化为一种纯知识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对策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

明确的目的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学生不单单是在学习一门课程,更是在塑造自我、成就自我,从而教育学生把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看成自己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是在为自己“充电”。

对策2:构建活力机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知识的内化过程就是学生思考问题、联系自身实际并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情操等非智力水平的过程,那么,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则成为我们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障碍三:片面认识周围的社会,陷入狭隘的思维定式,缺乏辨证认识的观点。

受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的限制,青少年学生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缺乏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他们往往只看到社会生活的消极一面而忽视其积极一面,思维不免陷入狭隘。

对策1:辩证认识问题,培养健康完整的人格。

北京市文汇中学校长李仲秋谈教师教育学生的问题时说:“从一个人成长来说,中学阶段只是人生很小的一段,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不可能一一教他解决。所谓做人的教育,就像学习知识的方法一样,是教给他一生成长有用的方法。”因此,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观察自己周围的社会生活,明确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分清社会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养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策2:参与道德体验,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完善。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青少年学生完全可以将自己从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获得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感悟,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情感并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最终实现了自我完善。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既不能将这门课程看作单一的德育课程,也不能把它定位为纯粹的文化知识教育课,从而人为地割裂学习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引领学生拨开层层“迷雾”,帮助他们突破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障碍,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学科价值的理性回归。

破解思维障碍 篇10

重庆市永胜村距万州城区29km,103省道横贯全村,村级公路四通八达。永胜村地处深丘浅山地带,海拔310-500m,;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数1400小时,无霜期320天。全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450hm2,其中,耕地占217.07hm2,林地40.00hm2。2015年总人口2478人,人均纯收入6750元,是重庆市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基层党建示范点、新型农村科技培训基地村和农机安全村。

2 永胜村农地流转现状

2.1 农地流转形式

永胜村农地流转的形式有互换、转让、代耕、出租、宅基地互换及其他方式流转。2014年,出租土地面积占新流转农地总面积的75%,大部分租给了农业开发公司,小部分租给农业种植大户;代耕占10%,一般委托给亲属或其他村民代耕,所得收益几乎全归代耕人所有。土地互换占3%,主要是农户为方便耕种在双方互利基础上实现田块归并,一般没有补偿或仅有少量补偿;转让占3%,宅基地换住房占5%,其他占4%。可见,出租是本村农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2.2 农地流转规模和收益

永胜村农地流转始于改革开放后,开始主要是以代耕和转包为主,流转的土地面积非常少。近年来,以万州大瀑布群旅游资源为依托,引进了西部农业、青龙花木、同鑫现代农业、地大柑橘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开发企业,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打造柑橘、高科技蔬菜、花卉苗木、乡村旅游四大产业。目前,全村已建成甘宁红玫瑰香橙园133.33hm2,花卉苗木园13.33hm2,高科技蔬菜园36.67hm2,休闲山庄6家、星级农家2家。

2.3 农地流转效益

永胜村农地流转使得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特别是柑橘产业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61.42%,机械化普及度达到80%,使得该村的玫瑰香橙美名远扬,进而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青龙瀑布—大型花圃基地—玫瑰香橙—蔬菜大棚—农业种植试验基地”旅游线路,实现了产业强村、旅游兴村、生态靓村。农业开发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农地流转合同租期一般为20年,每年按每亩补偿粮食300-450kg,按当年的粮食价格折合成货币发给农户。农户除得到土地租金外,还可外出务工或到农业公司的柑橘园、大棚蔬菜基地等工作获得收入。可见,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经营规模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农民就业渠道增多、家庭收入增加和村庄复兴。

3 永胜村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3.1 农地流转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尽管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认可,但《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和《担保法》均从法律层面予以禁止,加上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机制尚未建立,流转市场也不健全,使得其抵押权的实际市场价值确定和抵押权实现面临着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金融机构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覆盖不全、保费低、补偿率低,一旦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农地流入方支付土地租金的难度很大。

3.2 思想认识不到位

村集体和农户是永胜村当前农地流转的两个主体,实地调查发现部分村干部和农民对农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不熟,部分镇、村领导没有意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对流转管理比较松。80%的农户知道本村农地流转现象普遍,但90%以上的人表示不清楚土地流转政策,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

3.3 流转行为欠规范

永胜村农地流转行为欠规范,特别是农户自行流转部分,流向大多是亲戚朋友或是同村邻居,以口头协议为主,期限约定不明,备案的很少,变更登记的几乎没有。书面协议内容不够规范,如合同条款表述不明确,内容不完整,个别公司与农民签订的25年租约超过了合同法规定的最长租赁期限20年。无书面合同或书面合同不规范降低了合同对对流各方的约束力,易发生纠纷,一旦发生纠纷也不好协调。存在少量非法流转行为,如小量耕地未得到批准被用于房地产等建设项目;按本地规定楼房高度不许超过3层,但也有一些建成了七八层高的。此外,还有行政手段干预农民农地流转、集体农地流转中农民的参与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

3.4 流转收益分配不够合理

永胜村农地流转收益主要在政府、集体和农户之间分配,如2014年农业公司租赁土地使用权支付给本村350万元,其中,政府税收21万元。集体存留52.5万元,按每户具体出租的面积分配给农户276.5万元,三者分配之间的分配比例是6:15:79。集体所得收益偏高,农民所得收益偏低;集体留存的流转收益主要用于集体开支,如修路等,没有用于为农民缴纳社会保险。从总体上看,流转收益分配不够合理。

4 完善农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农地流转的相关制度

在国家层面,应在全面试点、总结各试点地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有效防范抵押权实现的法律风险。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农保覆盖范围,提高保险额度和赔偿水平,保障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适应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在地方政府层面,应引导现有土地评估机构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专项业务或培育独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机构,客观、公正地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市场价值;尽快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监管平台,不断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价值并降低其融资难度;切实支持农业保险,降低农业企业和农户规模化经营风险。

4.2 规范农地流转行为

政府应制定规范的农地流转协议文本,并积极引导农地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流转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事件的发生;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避免村干部强行干预农民合理自愿的农地流转行为;加强对农地流转合同的审查和流转行为的监督,及时办理合同变更,做好合同的登记、立卷、归档等工作。严格执行农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对于楼层数超过规定的,对其水、电做出不予开户的处理。

4.3 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

建议永胜村充分利用村内广播、宣传栏等,深入地宣传发家致富的典型成功案例、农地流转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鲜活案例和法规政策,在选举村干部时要充分考虑其文化程度,使其和典型人物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和示范作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农民对于农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流转程序、流转合同、参与各方权利和义务等的认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4 合理分配流转收益

在农地流转收益分配中应适当降低政府所得和集体留存部分的分配比例,适当提高农民的收益分配比例。建议政府所得部分不超过5%,主要用于完善农村水利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集体留存部分占农地流转收益的比例不超过10%,其使用方向应为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社保、发展集体经济等提高全村当前和未来收益的项目,不可用于行政办公,更不能为干部发福利,每年在村里公示其使用情况,保证合法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应凤林.橘子村里的新生活[N].万州时报,2014-7-15(03).

上一篇:战略支撑产业下一篇:诗意的教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