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障碍论文

2024-07-01

学生思维障碍论文(通用12篇)

学生思维障碍论文 篇1

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 上课听老师讲课, 听得很“明白”, 但到自己解题时, 总感到困难重重, 无从入手;有时, 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 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 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甚至有的学生感觉到“老师一讲就懂, 自己一做就错”.事实上, 有不少问题的解答, 同学发生困难, 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 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 也就是说, 这时候, 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 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 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 来自于学生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 研究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 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 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 这样, 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基础) 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 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 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 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 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 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 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 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 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二、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1.在数学起始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剂, 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 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 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 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 至于做得好坏, 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 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 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 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 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 无法解决, 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3.诱导学生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的方法, 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 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 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 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 再提出矛盾, 以免暴露不完全, 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 展开讨论, 疑难问题引人深思, 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 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 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解题的倾向,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 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 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 则势必会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摆脱题海战术, 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 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学生思维障碍论文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初中到高中是一次飞跃。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数学新增加了很多内容,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数学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那么多,老是记不住,学过就忘了。有的还说课本里的内容太简单了,能看懂,但是到考试的时候不会做题,题目跟学过的知识点联系不起来。老师也说,想不明白明明很简单的题目搞不懂为什么学生不会做,教学相当的被动。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就是试图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收集资料,了解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从中分析,以便找到适合绝大部分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指导、训练学生学好高中数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调查报告内容:

调查时间:20010.8.25~2010.9.10

调查地点:临洮县第三中学

调查对象:针对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对临洮三中高一、二年级(10个班)的全部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问卷和谈话相结合,内容分以下问题。

1、对待数学的兴趣与态度;对待数学教科书和作业的态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情况

2、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习惯;学生对新教材的认识;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3、与数学老师的关系;数与学方面的问题。

调 查 人:杜彦雄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对待数学的兴趣与态度:

由问卷及谈话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有一半学生认为数学是有趣的,有挑战性的,有10%的学生觉数学学习中最难学的是计算和应用、有5%的学生认为数学可以锻炼逻辑思维,有20%的学生不喜欢数学是由于数学太难学啦,有15%的学生以前没学好基础不好,有20%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很大,有10%的学生没有一套完善的学习计划,有5%的学生有放弃学习的想法,有5%的学生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有4%的学生觉得在校老师对自己一般,有6%的学生觉得书中的“探究” 问题没什么意思,由于自身比较懒惰,怕苦怕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许多中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引起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在厌学的学生中大概有30%的学生的厌学是由于懒惰引起的。

2、对待数学教科书和作业的态度:

大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而且态度较差,因此感觉数学作业较难,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前面知识的复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得意志,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一些简单的分析,研究能力。

3、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情况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习惯:

归纳知识能力差:学生对书中每一章小节一栏的认识还是正确的,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学完相关知识后,大部分同学也都没有意识自己总结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知识的接受零乱,不系统且容易遗忘。②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过程的结构,就其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环状结构。它由三个基本环节所组成,即: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也就是说,首先是输入新知识,然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最后学以致用。③学习的自觉性还不够:高中学生正处在青年期,他们刚从少年期发展过来,身上还带着强烈的少年期学生的一般特征。他们情感多变、好兴奋、易激动,很不稳定。同时也有着青年期学生比较成熟的特点。表现在学生对于作业、笔记记录、上课的注意力等硬任务能比较好的完成。但是对于预习、看书、作业订正、平时的复习等有弹性的软任务来说就要差一些。

4、课外参考书的调查分析及学生对新教材的认识:

找配套练习难,找一本与教材真正配套的练习更难!有不少学生反映:教材中的题目难易程度与配套练习的难易程度不尽合理。因此,使学生对配套练习的态度不够积极,仿佛配套练习是“水中花,镜中月”似的,可望而不可及,更有甚者,一些差生对配套练习产生了逆反心理。

5、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及与数学老师的关系:

对数学学习有信心的占74%,没有信心的占26%,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有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劲头,这是一种好的势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但有信心,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是少数,对数学很感兴趣的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很多,容易失去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设计教学,在教学中把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放在第一位。

6、数学教学方法的有关分析:

对于课本中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再练习。一旦给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对于实践性、研究性、探讨性较强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就往往无从下手,或者彻底的解决不了问题。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

四、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突破的对策

1.培养兴趣,激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能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活教活学,寻找最佳切入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灵活采取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

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要注重启发,细心引导,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会贯通。通过一定的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连成一个整体,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让学生去掌握和学习数学。并提醒学生“活”学,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的切入点。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随时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使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能依据新的信息,及时调整思路,避免走进死胡同的被动局面,使思维过程灵活。实践表明, 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用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4﹑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走出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

学生运用掌握知识,形成一套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这方法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这种现象叫定势。这种现象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易形成思维定势的地方。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使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能依据新信息及时调整思路,避免走进误区,使思维过程灵活,要解决这一问题,多作一些变式训练是一个有效措施。变式变形,就是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变换其形式和内容。得出不同水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发展中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实质,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原有的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体化,带动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5﹑肯定学生、放松身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首先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比如,在课堂的回答问题中,老师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即使有些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要耐心听下去,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到老师尊重自己,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归属感。其次,教师应该构建健康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感到情感安全。老师在课堂上的语气委婉、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应该在课堂上多一些鼓励给学生,多一份肯定给学生,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这样教师建立了一种安全的彼此接纳的和谐的情感氛围,学生就会对自己的真实感受、看法畅所欲言,不用担心讥讽和指责。也会被允许犯错误,但不会因此受到惩罚,教师通过友好而公平的方式促进课堂的健康氛围,增进师生关系,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鼓励积极行为,激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力。

6﹑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学习中,要求学生认真听好每一节课,还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对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例题的思想、技巧、关键切入点和典型解题方法学生都应该做好笔记、批注,让学生明白“知识在于积累,能力源于动手”的道理,等到一定时候回头再复习时,前面的内容一目了然。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完成课后练习,并针对典型习题的解答过程给予认真的分析、讲解、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做好题目类型的归类、解题方法和习题类型的总结和章节知识的归纳。在归纳总结中,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这样在不断的归纳和总结中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使整个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张系统的网络图,做到胸有成竹。

学生思维障碍论文 篇3

一、概念模糊

每当我们阅完学生的试卷而进行教学评估时,常常总要说:“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可见,物理概念教学当前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有的学生学习了某些概念和规律后,虽对概念的文字表述很熟练,也掌握了相关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但是一旦当他分析实际问题时,就感到困难不能正确解题。主要原因是概念的本质被表象掩盖,学前概念的负迁移,概念的形式相似或相近,概念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而学生不能区别因此不能正确的解题。

二、比较思维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 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

三、思维缺乏变通性

他们思维具有惰性,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努力弄懂意义,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尤为突出。对于一些较灵活的中考题,小灯泡“6V3W”字样,当变阻器滑片移到最左端,灯泡的实际功率为多少瓦?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学生就认为与运动方向相反。在功的计算中不能理解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四、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堵塞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乎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人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克服这些学生的思维障碍。

一、化抽象为形象。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只有死记,无法进入创造思维情境。教学时,设置有趣的小实验和诱导性问题,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活化,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人们时刻跟大气打交道,从来未感觉到大气压强。在讲大气压强前增加一个小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为鼓励学生猜想,教师提出:“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顿时由心底溢于言表。但学生还会怀疑水的粘性,为此,演示在杯里水中加两个彩色玻璃珠并在杯底钻一小孔,用手指堵住小孔演示覆杯实验,让学生看见水和珠子不会掉下来,当手指移开小孔,水和水珠立即掉下来,这就排除了水的粘性起作用,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

二、设计问题,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讲物理概念、规律之前,穿插置疑,促使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起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如,用实验方法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提出:要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怎么办?可否设想使其中的一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将三个量之间的变化转化成二个量之间的变化,再使另外一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剩下的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通过实验结果归纳得出三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最后介绍德国物理学家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相比较完全一样,学生为自己做的实验感到成功喜悦,更为自己学到了物理学家做实验喝彩。

三、打破常规,提高求异思维能力。

在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照常规进行操作后,教师超越常规设疑启思,使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当学生已掌握常规测定方法后,为使学生知识“升华”,发展思维,设问置疑:某同学在测额定电压为3.8伏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伏,他用一只最大量程为3伏的电壓表测出了结果。其实验方法和原理如何?在这个问题中设置了超越常规的条件:一是小灯泡上电压达到3.8伏时,才能从电流表读取额定电流求得结论,而电压表又不可能超过量程使用;二是进行求异思维,打破常规,变迁思维,联想到串联电压特点,采用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测量的方法,当灯泡正常发光时,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只有2.2伏,可用最大量程是3伏的电压表测量。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生“慧眼”,透过重重“迷雾”洞察一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拓展。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及其对策 篇4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 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 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 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促进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 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 所以, 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可以概括为:

1.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理解。

2. 数学思维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 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 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 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

3. 数学思维定式的消极性。

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 因此, 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 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 从僵化的思维状态中解放出来, 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 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2.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 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消除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应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 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式在解题中的影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创新思维的障碍 篇5

一、定势思维

1、有笼必有鸟——心理图式

一位心理学家曾和乔打赌说:“如果给你一个鸟笼,并挂在你房中,那么你就一定会买一只鸟.”

乔同意打赌.因此心理学家就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瑞士鸟笼给他,乔把鸟笼挂在起居室桌子边.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当人们走进来时就问:“乔,你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乔立刻回答:“我从未养过一只鸟。”

“那么,你要一只鸟笼干嘛?”

乔无法解释.

后来,只要有人来乔的房子,就会问同样的问题.乔的心情因此搞得很烦躁,为了不再让人询问,乔干脆买了一只鸟装进了空鸟笼里。

心理学家后来说,去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他有一只鸟笼要简便得多。人们经常是首先在自己头脑中挂上鸟笼,最后就不得不在鸟笼中装上些什么东西。

2、狗鱼思维——拒绝变化

有一种鱼叫做狗鱼。狗鱼很富有攻击性,喜欢攻击一些小鱼。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狗鱼和小鱼放在同一个玻璃缸里,在两者中间隔上一层透明玻璃。狗鱼一开始就试图攻击小鱼,但是每次都撞在玻璃上。慢慢地,它放弃了攻击。后来,实验人员拿走了中间的玻璃,这时狗鱼仍没有攻击小鱼的行为--这个现象被叫作狗鱼综合症。狗鱼综合症状的特点是:——对差别视而不见——自以为无所不知——滥用经验——墨守陈规——拒绝考虑其他的可能性——缺乏在压力下采取行动的能力。

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有时是很悲哀的。这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念的原因之一:形势在不断变化,必须关注这些变化并调整行为。一成不变的观念将带来毫无生机的局面。

3、阿西莫夫的智商——惯性思维

所谓惯性思维就是思维沿前一思考路径以线性方式继续延伸,并暂时地封闭了其他的思考方向。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人。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正确回答。”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出题:“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枚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作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了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出剪刀的形状。

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啊?”

阿西莫夫只得承认自己回答地很愚蠢。而那位汽车修理工在考问前就认定他肯定答错,因为阿西莫夫“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4、猴子实验——群体惯性

有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4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每天喂很少食物,让猴子饿得吱吱叫。数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时,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猴子们只好望“蕉”兴叹。

又过了几天,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3只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但剩下的两只老猴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继续,当所有的猴子都已换过之后,仍没有一只猴子敢去碰香蕉。上头的热水机关虽然取消了,而热水浇注的“组织惯性”束缚着进入笼子的每一只猴子,使它们对唾手可得的盘中美餐——香蕉,奉若神明,谁也不敢前去享用。

这就是群体惯性形成的过程。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迅速调整,否则只能像故事中的猴子那样,在昨天的教训上平白失掉明天的机会。

然而,一些把成功归因于富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企业,面对一切以变化为主题的现实,仍高高在上,丝毫不怀疑让自己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价值和适用性,不思更新,固执地运行在“成功经验”的轨道上。结果,由于一成不变,企业昔日的辉煌渐渐蜕变为组织惯性,成为企业生存道路上的羁绊。

5、引火烧身——线性思维

一个漆黑的夜晚,司机老王开着一辆“除了喇叭不响什么都响的”北京吉普外出,车行半路抛了锚,他初步判断是油耗尽了,便下车检查油箱。没带手电筒就顺手掏出打火机照明,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来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是一位路过的好心司机把他救了,车报废了,脸毁了容,万幸的是命总算捡了回来。老王说:“当时只是想借打火机的光,看清油箱里究竟还剩多少油;根本不成想打火机的火,会引爆油箱并引火烧身。”这是典型的由“线性思维”惹的祸。

线性思维模式有两个基本特点:(1)把多元问题变为一元问题。客观对象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是多元的,线性思维模式要求把其中一个问题突出,把其余问题撇开,或者把复杂问题归结为一个简单问题,然后予以处理。(2)用一维直线思维来处理一元问题,使之成为具有非此即彼答案的问题,并排除两个可能答案中的一个。

6、保守的力量——惰性思维

惰性思维是指人类思维深处存在的一种保守的力量,人们总是习惯用老眼光来看新问题,用曾经被反复证明有效的旧概念去解释变化世界的新现象。不去尝试,不敢冒险,因循守旧,大好的时机和自身无限的潜能被白白地葬送,挫折和失败的悲剧肯定不可避免。

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大伙儿思维过于因袭习惯之势,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袋里奇迹般地出来了,我们总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势,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从飞鸟可以造出飞机,从蝙蝠可以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常爬山的应该去涉涉水,常跳高的应该去打打球,常划船的应该去驾驾车,常当官的应该去为民。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7、失去的金子——习惯思维

一个穷人在一本书里发现了寻找“点金石”的秘密,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的金属点化成纯金。点金石就在黑海的海滩上,和成千上万的与它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石混在一起,但秘密就在这儿。真正的点金石摸上去很温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凉的。所以,当它摸着石子是冰凉的时候,他就将它们扔到大海里。他这样干了一整天,却没有捡到一块是点金石的石子,然后他又这样干了一星期,一个月,一年,三年,可他还是没有找到点金石。然而他继续这样干下去,捡到一块石子,是凉的,将它扔到海里,又去捡起一颗,还是凉的,再把它扔到海里,又一颗……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捡起了一块石子,而且这块石子是温暖的——他把它随手就扔进了海里。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他捡到的所有的石子都扔进海里。他已经习惯于做扔石子的动作,以至于当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到来时,他也还是将其扔进了海里……

贝弗里奇在其《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解释了惯性思维:“我们的思想多次采取特定的一种路,下一次采取同样的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连串的思想中,一个个观念之间形成了联系,这种联系每利用一次,就变得越加牢固,直到最后,这种联系紧紧地建立起来,以致它们的连接很难破坏。这样,正像形成条件反射一样,思考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我们很可能具备足够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然而,一旦采用了一种不利的思路,问题考虑得越多,采取有利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创新的思维障碍——偏见思维

1、被经验淹死的驴子——经验偏见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只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无独有偶,新近又读到了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从前,有个卖草帽的人,每天,他都很努力地卖着帽子。

有一天,他叫卖得十分疲累,刚好路边有一颗大树,他就把帽子放着,坐在树下打起盹来,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一项草帽。他十分惊慌,因为,如果帽子不见了,他将无法养家活口。突然,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他就试着举起左手,果然猴子也跟着他举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

他想机会来了,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丢在地上。猴子也学着他,将帽子纷纷扔在地上。

卖帽子的高高兴兴地捡起帽子,回家去了。回家之后,他将这件奇特的事,告诉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很多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在他卖草帽的途中,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地被猴子拿走了。

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于是,他举起左手,猴子也跟着举起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果然,爷爷说的话真管用。

最后,他摘下帽子丢在地上;可是,奇怪了,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还是直瞪着眼看他,看个不停。

不久之后,猴王出现了,把孙子丢在地上的帽子捡起来;还很用力地对着孙子的后脑勺打了一巴掌,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驴子为何死于非命?孙子为何不能像爷爷当年那样拿回被猴子拿走的帽子?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得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机械地套用了经验,受了经验偏见思维的影响,他们未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

正是经验使我们昂首否定,还是经验又让我们低头认错,人们总是跳不出经验,它甚至让一切最大胆的幻想都打上了个人经验的偏见,就像作家贾平凹所津津乐道的某一个农民的最高理想:“我当了国王,全村的粪一个不给拾,全是我的。”这似乎就是人们说的“乡村维纳斯效应”。德波诺在《实用思维》一书中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偏静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难以想象出还有比她更美的人。”在村里,它是真理,在全世界,它就是偏见。

2、鸡眼思维——利益偏见

所谓利益偏见不是指由于你的利益关系会导致你立论的有意识的明显偏颇,而是指一种无意识的偏斜——对公正的微妙偏离。

利益偏见更普遍的情况则是所谓的“鸡眼思维”,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譬如,一个毫无修养的粗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鸡眼,就把这个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他把自己的鸡眼当做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然而推而广之,普通人难道没有偏见吗?一些普通人的话语表述背后难道就没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吗?事实上,大多数的恋人都认为自己找到了世上最好的人,大多数孩子也都会得出结论说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所谓“忘婆卖瓜自卖自夸”其实就是一种典型利益偏见思维模式。

3、不识庐山真面目——位置偏见

有一则禅的故事说的是小海浪与大海浪的对话:

小海浪:我常听人说起海,可是海是什么?它在哪里?

大海浪:你周围就是海啊!

小海浪:可是我看不到?

大海浪: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

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被黜后,跌至人生谷底,这时他才得以悟出:“最美的风景不是登上峰顶所看到的,而是下到谷底抬头所体会到的”这句话。这与哈维尔在历经磨灭难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为了在白天观察星辰,我们必须下到井底,为了了解真理,我们必须沉降到痛苦的底层”。这就叫“思不出其位”。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坐标体系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其鲜明的烙印,连老黑格尔也不忘说:“同一句格言,出自青年人之口与出自老年人是不同的,对一个老年人来说,也许是他一辈子辛酸经验的总结。”这正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叶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站在什么样的年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这与站在什么样的物理位置,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认知是一样的。

在一些企业里,老板总抱怨员工出工不出力、磨洋工,员工总抱怨老板发的钱太少、心太黑。这其实就是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才导致双方似乎无法弥合思维差距。

4、“情人眼里出西施”——文化偏见

著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曾任美国人类协会主席)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十分严肃地举了一个例子:“在一部中国电影中,一对青年夫妇发生了争吵,妻子提着衣箱怒冲冲地跑出公寓。这时,镜头中出现了住在楼下的婆婆,她出来安慰儿子:‘你不会孤独的,孩子,有我在这儿呢。’看到这儿,美国观众爆发出一阵哄笑,中国观众却很少会因此发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所透出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其间的性关系是任何别的感情无法替代的。而中国观众却能恰当地理解母亲所说的含义。这正如一些美国留学生在读了《红楼梦》后,总是不解地问中国教授:“为什么宝玉和黛玉不偷些金银财宝然后私奔呢?”中国教师知道这不是一个工具性问题,很难用一两话解释得清。

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到自己所在地域、国家、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的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宗教、习俗的烙印。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对台湾坚定的态度不可理解,同样,一些中国人对美国为什么老是抓住人权不放也感到不可思议的原因。

5、以偏概全——点状思维

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而后问:你看到了什么?

答案至少有一百种:芝麻、苍蝇、图钉、太阳的黑子、污迹......这些都是常规的联想,有的人的思维就更活跃一些,他可能会回答说:我看到了缺点......我看到了遗憾......我看到了损失......

但是,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其他的?

为什么你的眼睛仅仅盯住那个黑点?而没有看到黑点旁边的那一大片的白纸?而正是这个黑点束缚和禁锢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看不到其余更多的更好的更丰富的东西。某些人一件事情没有办好,就垂头丧气——“我真没用,我真窝囊,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人。”透过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就给这个人下定义—— “他品质有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广阔的存在,而不是那个黑点。

6、固执己见——刻板印象

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刻板印象固然有省事省力的好处,但不少情况下却会出现耽误大事的判断错误。

7、霍布森选择——封闭思维

300多年前英国伦敦的郊区,有一个人叫霍布森。他养了很多马,高马、矮马、花马、斑马、肥马、瘦马都有。他就对来的人说,你们挑我的马吧,可以选大的、小的、肥的,可以租马、可以买马。你们都可以选呢,人家非常高兴去选东西了,但是整个马圈旁边只有一个很小的洞,很小的门,你再选大的马出不来的,它的门很小。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人叫西蒙,就把这种现象叫做霍布森选择。就是说,你的思维你的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思维封闭,结果就是你别无选择。

三、走出思维误区——创新思维模式和方法

【案例】福特与斯隆的思维博弈

在变幻莫测、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思维定势带来的经营后果,有时却是异常惨重的。19美国著名企业家亨利?福特受屠宰流水作业的启发,设计了汽车装配流水线,能够标准化零部件和高架供应线,大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的黑色“T”型车。这一在福特脑中酝酿了整整的创新思维,诞生了管理史上著名的“福特制”。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工业生产技术时代,也使福特成为一度占有68%世界汽车市场的“汽车大王”。但是,福特在陶醉于他创新思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大脑中埋下了“思维定势”的种子,居然公开宣称,福特公司从此以后只生产黑色的T型车。

中学生物理解题思维障碍分析 篇6

【关键词】物理    解题思维障碍     影响

一、前言

“物理难学,学物理难”,这似乎已成了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要克服这一问题,就需对主客观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症下药,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诚然,物理学是一门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逻辑性、缜密性和阶梯性,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规律的认知过程仍然有着障碍。

二、认知台阶对物理解题的影响

1.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与学习的物理知识相违背

学生的观察能力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会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出现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比如初中生在学习《力》一章时,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句话很难理解,总认为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会得到“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力,受力的物体一定运动”“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力,不受力的物体一定不运动”等许多错误的认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平常的生活及观察中存在“力气大,跑得快”等结论,而没有从本质上来进行分析。由于诸如此类的错觉或谬误的观念与成见,导致解答具体的物理问题时出现差错。

2.不能对物理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

学习物理规律后必须能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必须在自己的脑子中有非常清晰的物理模型,分析物体受力或运动的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一个物理规律后,必须选择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有效的物理过程分析,逐步掌握解答各类物理题的步骤及方法,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不出现差错。

3.数学知识的滞后会带来解题的障碍

解决物理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作为“后盾”的,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将无法很好地解决物理问题。由于数、理知识并非同步进行,因此给学习物理带来了一客觀困难。当然,数学知识的滞后性带来的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并不是学生的主观原因所造成的,在学习好这一方面的数学知识后,物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物理解题的影响

学好中学物理,不只是一个肯不肯用功的问题,还有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既要肯于学习,还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指的就是学习方法。

1.死记硬背显呆板

一些学生把学物理单纯理解为记物理、背物理,以为只要把公式、定理、规律背得滚瓜烂熟就可以把物理学好,放松了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和过程变化的理解,在解题时往往首先想到公式,用公式代替物理意义的分析,尤其是当题给条件和公式中所需物理量相应时,就抛开题意,套用公式直接找答案,导致错解;当给出的物理问题与学生记忆中某个物理过程或运动相似时,他们即忽略对具体细节的深入分析或思考,凭印象做出简单类比,搬用公式、轻率求解,这是死记硬背的另一种表现。

2.物理问题数学化

把物理道理抽象成数学公式,使之简洁、明朗化,这是一种手段,但数学公式不能取代物理意义。数学公式是一种符号语言,没有具体指物,只有抽象的量值关系,离开具体的物理环境,单纯用数学观点寻找物理问题的学习方法也往往影响正确解题。

例: 在讨论牛顿第二定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作用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B.根据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C.根据质量与作用力成正比;

D.以上说法都对。

解析: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四个答案都对,忘记了定义式和量度式的区别。从数学角度看四个答案都对,但从物理的角度理解只有B正确。从数学公式出发,撇开物理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式中的量值关系分析、求解物理答案,这是以数代理的学习方法。

四、数学学习水平对物理解题的影响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一门基础科学。在历史上,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方法不仅是物理学的计算工具,也是物理学的思维工具。如果数学基础差,势必会导致物理思维发生障碍,影响物理习题的解答。

1.难以运用数学知识来表达和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物理学中的很多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运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的,如果数学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影响对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物理性质及其内涵外延、纵横关系的理解。例如中学物理中有许多物理量涉及变化率的概念,如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磁通量对时间的变化率等等。由于学生数学知识的贫乏,往往容易混淆概念,分不清变化量和变化率,有的甚至认为变化率就是变化量,或者误认为变化率必然跟其中一个物理量有直接联系。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则可利用数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如数学中的直线方程、斜率、图像分析的引入,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区分物理量本身与变化率的关系。

2.难以把物理术语数学化,难以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推理、论证和变换

学生思维障碍论文 篇7

一、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 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在讲解新知识时, 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如: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 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 而对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对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最小值的求法, 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

(1) 求出下列函数在x∈[0, 3]时的最大、最小值: (1) y= (x-1) 2+1, (2) y= (x+1) 2+1, (3) y= (x-4) 2+1

(2) 求函数y=x2-2ax+a+2, x∈[0, 3]时的最小值。

(3) 求函数y=x2-2x+2, x∈[t, 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 每做完一题, 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 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 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 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 当属技能问题, 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 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 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 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 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 无法解决, 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

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如:设x2+y2=25, x+y=u, 求u的取值范围。若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 u的取值范围不大容易求, 但适当对u进行变形, 转而构造几何图形容易求得, 这里对u的适当变形实际上是数学的转换意识在起作用。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 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

三、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 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 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 为此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判断函数在区间[2, 6]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f (-x) =-f (x) 立即得到f (x) 为奇函数。教师设问: (1) 区间[2, 6]有什么意义? (2) y=x。一定是偶函数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意识到函数只有在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才讨论奇偶性。

高中学生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 篇8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 在这个课程中, 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 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 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 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 这样, 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基础) 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 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 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 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 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 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 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 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 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 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 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 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 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 就能摸到桃”的感觉, 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 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 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 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 至于做得好坏, 当属技能问题, 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 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 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 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 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 无法解决, 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 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 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 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 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 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 再提出矛盾, 以免暴露不完全, 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 展开讨论, 疑难问题引人深思, 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 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 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 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 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学生思维障碍论文 篇9

一、立体几何学习的思维特征

数学科学说起来主要是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这是事实;但从人类数学思维系统的发展来说,形象思维是最早出现的,并在数学研究和教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得到形象思维培养的人会有很高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的能力。同样,一个学生如果根本不具备数学想象力,要把数学学好那也是不可能的。立体几何对空间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具有更高要求,打破学生十几年的思维习惯,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

二、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思维障碍的因素

首先是思维惯性的因素造成的,究其原因不外乎沿袭平面几何的思维习惯,缺乏空间想象力,造成思维受阻。

其次在于人们是依靠对二维平面图形的直观来感知和想象三维空间图形的,而二维平面图形不可能成为三维空间图形的真实写照,平面上绘出的立体图形受其视角的影响,难以综观全局,其空间形式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和视觉差异,造成对空间几何关系认识不正确。

再次是不能对立体几何中动态过程展开想象,很难抽象出数学本质。

三、学生空间思维障碍突破的解决的方法

对造成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思维障碍的原因分析可知,只要有可能,立体教学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举实例认知,但是更多的是要把几何关系反映在平面上。作为数学教学工具的21世纪动态几何《几何画板》教学软件,具有强大的动态变化功能,一流的交互功能,能以浓缩的形态给学生提供数学背景,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亲手操作,枯燥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图形,原本不明白或不甚明白的概念等变得一目了然,所以是突破学生空间思维障碍的良好工具。

平面上绘出的立体图形受其视角的影响,其空间形式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如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不一定画成交角为直角的两条直线;正方体的各面不能都画成正方形等。这样一来,学生不得不根据歪曲真相的图形去想象真实情况,这便给学生认识立体几何图形增加了困难。而应用《几何画板》将图形动起来,就可以使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惟妙惟肖,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下面的几个实例说明其作用:

例1:在讲二面角的定义时(如图1),当拖动点A时,点A所在的半平面也随之转动,即改变二面角的大小,图形的直观地变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

例2:在讲棱台的概念时,可以演示由棱锥分割成棱台的过程(如图2),更可以让棱锥和棱台都转动起来,使学生在直观掌握棱台的定义,并通过棱台与棱锥的关系由棱锥的性质得出棱台的性质的同时,让学生欣赏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3:在讲锥体的体积时,可以演示将三棱柱分割成三个体积相等的三棱锥的过程(如图3),既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象而难以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用分割几何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中的障碍 篇10

一、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 学生要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 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撞击和联系, 致使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 让学生获取新知识。这个过程并不总是一次能形成的, 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惑之处, 而是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填鸭式教学, 则当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 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 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 必然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 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 抑制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对策

(1) 注重学情,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 应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使学生能够“跳一跳, 摘桃子”, 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高一学习二次函数时, 一般都要复习一下初中学习的二次函数内容, 而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最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 我作了相关题型设计, 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而且在整个上课过程中, 学生普遍情绪激昂, 思维活跃。

(2)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作为对数学认识的反映, 数学思想是数学历史长河中各阶段上相对真理性认识的总和, 是人类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结论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 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 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 而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 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 对没见过或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束手无策, 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3) 诱导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 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过程, 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 为此教学时我设计如下问题:判断函数在区间[2a, 1-a]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f (-x) =-f (x) f (-x) 立即得到f (x) 为奇函数。教师设问: (1) 题目中给定区间[2a, 1-a]有什么意义? (2) y=x2 (x>0) y是偶函数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 学生意识到函数只有在a=-1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才是奇函数。

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方法, 其实很多。比如, 在学习数学概念时, 可预先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用自己设计的诊断性题目引导学生澄清概念。还可以运用延迟评价, 让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 再提出矛盾。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问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 不能正确运用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讨论, 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 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式在数学解题中的影响。当然, 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由因导果的倾向,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获得正确答案, 而是大胆尝试, 探索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对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初中学生 数学 思维障碍

我们要说的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是指学生首先要建立一定的数学感性认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对初中数学内容进行掌握与理解,进而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能够进行一定的理解与判断,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对初中数学规律和知识进行认识的能力。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运用于解题并不能划等号,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理解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最终通过解题来得到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的形成可能是来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疏漏,也可能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总之,现阶段初中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数学思维的障碍。对初中生数学思维的探索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生具有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习惯性思维

在接受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中生会倾向于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在现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数学解题过程,思维系统向规律化、意向化和程序化的方向发展,解决数学问题普遍遵循一定的惯性和格式。这种惯性和思维格式是数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形成的,虽然它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有利性,但是因为这种思维定势的存在,学生的思维向着固定的模式发展,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非理性思维

在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如果这种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是科学的、正确的,那么就会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反,如果这些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是不科学不正确的,那么就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影响学生的学习,在处理具体的问题的时候也会使学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

(三)心理因素

学生中存在普遍的自卑心理,很多学生会产生畏惧的心理障碍,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这种障碍表现的就会越来越明显。一些学生在数学上遇到了困难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滑,渐渐的就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而会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自卑心理就这样产生了。一些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重复出现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恐慌和畏惧的心理,畏惧心理的产生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制约,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严重的挫伤。

二、初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主要类型

(一)思维定势

初中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习惯于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经验和知识,对新问题进行解决。学生在习惯性教学程序之下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解答问题的惯性模式和习惯性思考。因为数学问题是复杂多变的,而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始终受到这种习惯性思考和惯性模式的制约,学生是不会获得想要的答案的,甚至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二)认知障碍

一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分离开,认知结构是模糊混乱的,分析、综合数学教材的能力很弱。这样的学生不能将新的数学知识与旧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也就是说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不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思维障碍就这样形成了。

(三)心理障碍

在学生之间,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情况是不同的,所以,每一个学生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心理。如果这种个性心理是健康向上的,就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这种个性心理是不健康的,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学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就会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学生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在面对难题的时候就会出现慌乱的感觉,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初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对策

(一)因材施教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广度与深度的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为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尽量多的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索与学习的机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和见解,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应该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还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进行鼓励,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正确引导学生

现阶段的学生普遍受到数学思维障碍的影响,想要破除这种影响就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数学思维意识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将数学意识的教学渗透到具体的问题中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数学意识,这样在面对相对陌生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从容面对了。学生可以对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规律进行系统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进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学生产生了数学思维障碍,就会渐渐的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其实很多学生对于解决数学问题或许不擅长,但是在其它科目的学习中却具有非同一般的优势,很多学生是因为在别的学科获得的赞扬多而在数学学科上获得的赞扬少,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兴趣迁移,对于他们感兴趣的学科进行充分的利用,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将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到数学学习中来,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總结:

唤醒课堂的生命力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教师是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的关键性因素。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课堂中的位置,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向导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使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振贵. 浅谈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类型与对策[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

[2]付伟. 中等卫生学校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及对策[J]. 卫生职业教育,2012,(19).

学生思维障碍论文 篇12

一、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必须通过以获取的知识即内部认知结构, 对新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并以自己的理解形式和方式加以存储。所以要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形成流畅的思维, 就必须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 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媒介点”, 逐步获取新知识。但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忽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没有准确把握基础性知识的重要作用, 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 一味强调新知识认识过程, 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 这样学生获取知识就比较困难。同时, 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 这些新知识就不利于学生吸收。因此, 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点, 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突破思维障碍,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1.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差异较大。高中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分化比较严重, 加之数学学习基础也各不相同, 他们思维方式各有特点, 这些众多原因导致了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差异较大。他们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理解、应用、解决等思维活动不同, 对数学知识理解深度也各不相同。

2.部分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时不够深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很多高中生受到初中数学思维习惯的影响, 他们往往对一些高中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形成、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体会, 只是限于表层理解。解决问题时, 采取惯用看题得答案的思维方式, 没有准确把握对概念、定理的本质理解, 缺乏深层次思维的过程。

3.数学思维定式。客观上说,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他们具有丰富的解题经验, 有时往往对自己的解题方法比较自信, 对于变化多端的解题方法会消极抵制, 思维僵化。比如:刚学习立体几何时, 一提到两直线垂直, 学生由于思维定式认为这两直线必相交, 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

三、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高中生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 他们害怕上数学课, 缺乏自信。为此, 教师首先应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灵活设计有一定梯度的练习, 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 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能让学生“跳一跳, 就能摸到桃”, 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意识和思想方法的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和核心, 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总结得到的, 当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其分析、解决问题时, 数学学习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同样也很重要。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时, 他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就知道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逐步学会从哪方面入手, 寻求问题的突破口。但教学中, 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套用哪个公式, 模仿教材中的例题求解, 对于遇到的新问题, 他们就束手无策, 这是数学意识不强和数学思想方法落后的表现。为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需要通过典型例题的解决, 帮助学生总结出数学思想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加强数学意识培养,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将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暴露思维过程, 消除思维定式。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对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无论是对基础题还是能力题, 都要将学生想、做、说等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并给予恰当评价, 同时让其他学生学会批判性接受相关的解题方法。当然, 使学生暴露思维的方法很多。例如, 精心设计诊断性题目, 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运用延迟评价, 让其他学生评价分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典型错误设疑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正确的结论, 提升思维的深度;同时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消除思维定式。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 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上一篇:陕西“东大门”下一篇:经济新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