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

2024-08-18

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共11篇)

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 篇1

历史是先人故事的再现、先人的成功与失败、朝代更替的真实写照。因此, 历史学科饱含浓浓的人文性。笔者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及“讲学练模式”的指导下, 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 以培养学生会学、善学, 教授学生做人之道为宗旨, 旨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活跃学生思维

教师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 如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情境的创设、任务型活动的布置等, 都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引入情境法, 发散学生思维。情境法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 运用情境法, 把学生带进悠久的历史长河、联系生活实际,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 最终达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目的。

如教学《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实践》一课, 笔者组织学生通过观看港澳回归全国上下一片沸腾的盛况, 让学生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和民族自豪感, 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 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港澳回归的意义。这一问题的提出, 促进学生回顾香港、澳门被侵占百年的耻辱史实, 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澳门被侵占百年的国耻, 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陆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2.任务型活动, 促使学生 创新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 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形成知识脉络的过程, 也是训练观察能力、总结规律、综合运用能力, 也是知识和技能并重、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

如教学《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节时, 在学生把握本节课重、难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后, 引导学生互动探究:试分析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这个分析题是综合运用题, 要求学生在掌握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知识的前提下, 对知识进行拓展和综合运用。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是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其中阻碍因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 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束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那么先天不足包括哪些方面?后天畸形又包括哪些方面?这样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促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学生喜欢学历史, 才有学习兴趣。

1.历史和生活相结合 , 激发学习 动机。以史为鉴、古为今 用是历史的巨大作用, 历史是前人生活的真实再现, 是前人、社会成功和失败的记录, 是经验和教训的总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应紧密结合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 选择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觉到通过历史学习, 认识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 而和现实生活完全接轨。如港澳回归祖国, 回顾一百多年前香港、澳门被侵略者侵占, 造成港澳离开祖国怀抱一百多年的史实, 成为祖国的奇耻大辱, 现在港澳回归祖国, 实现了祖国的统一。

2010年, 我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 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人口普查的意义是什么? 结合史料进行分析, 在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的制度下, 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养儿防老, 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而结合当前实际材料, 2001年农村人口普查结果:城乡居民接受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 “女儿也是传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与这两个材料相比, 中国人生育观念的改变有哪些? 这是历史和现实相结合, 实现历史社会化的具体实例。

2.旁征博引, 发散学生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引入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 可以起到旁征博引、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学习辛亥革命失败时, 联系鲁迅杂文《药》, 可使学生产生共鸣。

三、教学做合一, 在运用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学会有效阅读是 养成良好 思维习惯的 基础。阅读历史教材和其他学科一样, 要学会抓住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 结合某些问题, 供学生思考。如“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其中“高度集中”为文眼, 应深入理解。另外, 结合讲学练模式, 让学生清楚一节教材讲的是什么, 重难点是什么, 与现实相联系的有哪些等,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使学生在互学、互讲中共同发展。

2.课堂讨论是提高思维能 力的基本方法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巧妙设计有争论性质的讨论题, 可以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如教学《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时, 举办一个讨论会, 讨论主题:前苏联的改革与中国改革有哪些异同点; 前苏联的改革对中国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经过激励争论, 加之老师的点拨, 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 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贯彻, 体现了历史的生活性、现实性, 是“以史为鉴”的凸显。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构建生活化课堂, 让学生在创新课堂里放飞自己的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更是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历史课堂应还学生一片蓝天, 让学生自由放飞思维的翅膀、翱翔于广袤的天空。

摘要:文章以“讲学练”为教学模式、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为理论指导, 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为出发点, 论述如何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把蓝天还给学生, 放飞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讲学练,教学做合一,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夏琪旺.新史学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教育界, 2012 (20) .

[2]张爱萍.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32) .

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 篇2

【论文关键词】课堂创造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创新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Make the class become the bas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thought

【Abstract】The main base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class. Therefore, our class must infiltrate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must establish the democratic and equal teacher-students relation, ensure students’ main-body posi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tend the reading scope and provid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thought with the condition.

【Keywords】ClassCreationInnovation thought

积极培养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发出的呼唤,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创新意识,努力挖掘人的这种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思维,研究创造规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怎样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课堂上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的心理氛围。首先,创新思维需要有民主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营造一个允许民主讨论、自由探索、自由辨论和反批评的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对激励人们的创造性至关重要。创造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它需要突破现有的圈子,打破思维常规,要求人们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具有一种敢想敢说敢干不安于现状的精神,需要重视实验和实践,让创造者在同一起跑线上,为突破自己的界限而努力,才能时时保持旺盛的创造热情。其次,富有创意的导入,也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使之善于思考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因为教师有重点的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集中探索知识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小学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观察图画:同学们这是一只什么鸟?谁认识?(这是一只乌鸦)它遍身乌黑,大大的嘴。这只乌鸦现在口渴了,它到处找水喝。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课,就是乌鸦喝水的故事。 “

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看插图,边看边想:乌鸦找到水了吗?水在哪儿?乌鸦喝到水了吗?怎么喝的?

这段导语把贯穿全文的线索用四个问题串起来,让学生从静态的三幅图中找答案,思考、讨论结果。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也是最活跃的,对问题的思考是深入而全方位的,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心理驱动力,在讨论争议中,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立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门课程就是一个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为边界的封闭系统。学生往往被禁锢其中,难以相互交流,这样就大大消弱了环境中的信息刺激,不利于开展创造性思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异想天开,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以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同桌交流,集体评议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替代呆板机械的课堂组织模式,让课堂焕发生机。如教学《小木船》一文时,先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要求独立学习,运用读、想、划、圈、查、注等方法,自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摘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或同桌中讨论,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发表意见,让同伴评议,然后每组再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争议,提出创造性的肯定,因为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循规蹈矩,正是学生们创新思维的萌芽。

3.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渠道。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各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课外书看得多的学生,喜欢看书的同学也往往是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每册课文均在25篇左右。在长长的半年时间里,师生们都围绕着这几篇课文,忙得不亦乐乎。从抄写生字,抄写词语,又从抄写课文到抄写词语解释,学生整天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困,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人手一本的《学生天地》被束之空阁,甚至连自学课文也无暇顾及。长此以往,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思维单纯,行动木讷,依样画葫芦的变相弱智者,还会有什么“创新”可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试想,一个不博览群书,广采众纳的人怎能登上科学的殿堂?有关专家指出:做作业不等于学习,不会阅读几乎等于不会学习。为此,我们再三压缩教参规定的课时,尽量挤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如学习了《地球什么样》一文,又引导学生去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学地理的小画家》等文章,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大量阅读课外书,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为他们拓展创新思维的渠道。

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 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产生学习的最根本原因是问题,俗话说:“善思则疑。”问题是一个人的思维发动机,是教学的关键,问题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与走势,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来自于问题。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够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动力。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总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整数乘法运算”时,我这样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节课我们去逛公园好吗?”孩子们听了很激动,于是我用多媒体给他们出示了动物园的情景:一些小熊做游戏,小白兔吃萝卜(它们都是两个一组)。接着我就提出问题:“你知道动物园里一共有几只小熊?几只小白兔吗?”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又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算的?”有的说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说是两个两个地加。这时,我不失时机的给学生推导了乘法算式,正是这有效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改提倡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教给学生知识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总是运用新颖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周长”等时,我运用了观察法;在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时间的计算”“直线、射线和角”等时,我运用了比较法;在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等时,我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等等。正是这有效新颖的教法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 篇4

一、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提供合作机会

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多课程中都被运用到,当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课堂实际教学内容适时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机,要明确合作学习模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也不是在每一节教学中都需要运用合作学习模式。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是他们乐于参与的天堂,美术教学中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融于教学中,可以发挥兴趣的魔力,使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全身心投入、提高学习效率。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因此,将各种颜色的图片穿插在儿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捕捉色彩、感受色彩,是儿童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例如:《形与色》一课中,在认识常用色彩学习内容中,如红、黄、蓝、绿等色彩可以收集各种颜色系列的水果、动物、植物等卡片,红色系列收集红苹果、红枣、西红柿、红石榴、红枫叶等形状;绿色系列收集猕猴桃、绿甘蓝蔬菜、绿色树叶、绿色葡萄、西瓜等形状;黄色系列收集橙子、木瓜、柿子、芒果、柠檬、杏、梨等形状;蓝色系列收集蓝莓、蓝色大闪蝶、浅蓝色的天空、深蓝色的大海、马兰花、蓝色金龟子等卡片。根据收集的卡片数量混合后平均分配给全班学生。小朋友,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准。接下来老师每讲完一种颜色,看看谁手中的卡片和老师手中的卡片是朋友的就举手,到讲台上在老师卡片周围放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认真听完老师讲课后,争先恐后地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放到台上准确的位置。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二、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很多发明都是从创造开始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艺术方式和手段进行表达,让学生在乐趣探索的过程中寻求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教学法:老师教学时要对实物进行展示,学生在这个时候就能够明白任务,老师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创作。如上《画一顶帽子》这课的时候,老师最好能够出示几个不同颜色和不同外形的帽子,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的材料能让帽子有不同形状和质地,学生可以用自己挑选的材料制作帽子,不但自己做出漂亮的帽子,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制作出雨伞帽、魔法帽等“新品种”,学生用的材料各种各样,有的学生用塑料瓶子制作帽子,根据材料的硬度和形状学生能够制作出很多有新意的帽子。学生还可以介绍自己帽子的功能,比如,塑料帽子能够防止淋湿。老师要灵活运用语言,通过语言情景使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不断大胆想象,如彩塑课《青蛙》这课中,老师有声有色地讲述一些青蛙的童话故事,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会越来越宽,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到青蛙王国中。学生喜欢模仿,有时候就会运用面部表情模仿青蛙的有趣动作,在形神兼备的动作表演过程中增强对青蛙的认识。

三、给予表扬与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美术教师批阅学生的美术作业时,要用师者的真挚及诚恳的心态对待所教学生,多给予他们一些表扬与鼓励,不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成绩,从作业中找寻学生的点滴成绩及进步。要知道学生的童真、童趣就融合在作业之中,是那样的纯真、自然,完全没有故意的修饰成分在里面,从作业中品味学生内心的世界,多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师者千万不要吝啬表扬、鼓励。因为你的一个手势,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神情,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上进的动力。学生有了上进的动力,意志力就形成了,美术教学目标将会实现。

四、引入音乐元素,凸显节奏韵律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音乐相对流动,是时间艺术,美术相对静止,是空间艺术。美术与音乐的整合符合动静搭配原理,将学生内心所思、所想与思维创造的音乐艺术,以可视化的美术艺术呈现出来。同时,美术教学可以借助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如“听音乐画音乐”这一小节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美术与音乐结合起来,在感悟音乐的同时自由想象,画出学生心中所想,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音乐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以不同的线条、色彩搭配、画面设置彰显音乐和美术的艺术魅力。又如引入“彼得与狼”音乐艺术,引导学生在音乐故事中畅想,发散思维,深入学习美术知识。以音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将音乐思维中的意境以可视化美术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五、运用互助互动,进行想象能力的互补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想象的水平,表象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表象贫乏,想象就狭窄而浮浅。人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能同心协力讨论如何解决问题,那么一定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如我在上《杯子的设计》一课时,让他们从杯的形状、材质、作用等方面谈谈设想,畅所欲言,可以在他人设想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得更出色。他们有的说制作一个带有蓝猫的杯子。看到喜欢的杯子,就想起喝水。有的说制作一个能在太空中用的杯子,还能保温。国家与国家间的友谊杯,还有各式卡通杯、水果杯、学习杯。在学生讨论互动的情形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发而不可收,也带动了一些思维并不活泼的同学,最后,学生的作品设计得都不错。还有同学得了小小设计师的美誉。

放飞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 篇5

关键词:想象;回归;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确如此,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是几何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几何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隐性线索。想象具有伴随性,渗透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中,你抓不住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是几何教学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何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让思维活起来,关键是我们要想到,还要能做到。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逐渐培养学生感悟事物蕴含的哲理,为进一步迁移,我选择从感知入手,着重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获取鲜活的表象,感悟体会圆的特征,从而真正认识圆。

一、让大自然启发想象思源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孩子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于是,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用课件播放了一组图片动画,使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于是,我顺其自然地让学生通过想象再现生活情景,举出生活中见到过圆形的物体例子,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

二、在活动中激发想象意识

想,就是动脑筋去想;象,就是形成的图像、形象或画面。想象就是灵视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它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律、传统观念、道德观念等的限制。

1.开阔视野

圆是一个曲线图形,你能尝试画一个圆吗?于是学生迅速展开尝试,有的用硬币画圆,有的用透明胶带画圆,有的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量角器画圆,形形色色。只有大胆“放”,才能促其“创”,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探究经验自主探究,让学生不断经历“猜想—验证”,促使认识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开阔视野,使得他们的想象意识得到最大的激发。

2.因势利导

在学生借助工具画出各种大小不一的圆后设问,你能画出指定大小的圆吗?于是学生陷入沉思,自然想到用数学工具——圆规画圆,教师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介绍圆规的使用方法: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半径);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定圆心);让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旋转一周),讓学生按照步骤尝试完成用圆规画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新知的感知随着不断深入交流而变得完美,同时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验证了学生的“想象”。

3.逐步提升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自己能从中感悟,探索出圆的特征,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师让同学们在地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你们又怎么画呢?”学生叽叽喳喳,出谋划策,有学生提议,在地上钉一根桩,系一根绳子,绕着桩旋转一周,原来他用根桩系一根绳子代替圆规,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想象也得以进一步飞跃。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我特意播放了一段花样滑冰的运动员的比赛视频,让学生的想象与现实接轨,激发他们想象的意识,体会“只有想得到,才会做得到”,同时使学生具体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4.形成概念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表述,这样使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直观化、模型化,就会形成基本概念。

三、调动多种感官激活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所为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或文字,就是要把头脑中的想象具体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显然需要学生动手、动脑,结合观察与思考,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刺激他们的各种感官,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想象、验证、总结,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回归生活培养再造想象力

在圆的运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为什么要安放在圆心?学生对此作出了充分的想象,假如车轮是方形的、三角形的,或者是其他多边形的,甚至椭圆形的,一动起来就一高一低,车子就不能保证平稳了。车轮是圆的,可以保证它运动轨道的平稳,车轴安在圆心上,当车轮在地面滚动的时候,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就总是等于车轮半径那么长。因此安装在车轴上的车厢,车厢里坐的人,都将平稳地被车子拉着走。如果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轴安在圆心上,当车轮在地面滚动的时候,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就总是等于车轮半径那么长。因此安装在车轴上的车厢,车厢里坐的人,都将平稳地被车子拉着走。

这样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链接了生活与科学,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科学文化的巨大作用。

让习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

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 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 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 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的支持而阻塞。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认识数学教学有明确的阐述:“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创新数学, 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尽量求新、求变, 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不断的知识、习题变形, 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

通过习题的锻炼, 推陈出新, 从各个角度展现知识点, 并带动学生从多角度查找问题, 更好的领悟数学知识。

一、课堂中推陈出新

目前大多是习题都是计算题, 应用题等客观题, 不仅题目枯燥,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这样的题型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 在平时的练习中, 教师应多加强题型的变换, 添加一些主观题, 以及一些提供创新思维的改错题、评价题等类似主观题, 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维,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1.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 且满足:a2c2-b2c2=a4-b4。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a2c2-b2c2=a4-b4 (1)

∴c2 (a2-b2) = (a2+b2) (a2-b2) (2)

∴c2=a2+b2 (3)

∴△ABC为直角三角形 (4)

问: (1) 上述解题过程, 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骤的代号__。

(2) 错误的原因为____。

(3) 本题正确的结论是____。

解答: (1) 本题从 (3) 开始出现错误。

(2) 使 (2) 式成立的条件有两个:c2=a2+b2和a2=b2, 前者得出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学, 后者得出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3) 正确结论是直接三角形或者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题型, 由于给出了类似的解题步骤, 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灵感, 通过等式左右两边拆分, 查找相同部分与不同部分, 进行找出等式两边的关系, 得出揭露。

然而, 思考题目中的错误做法, 也容易使学生对自己平时的解题习惯产生一定的反思。对于a2=b2中a, b为0这个隐含的条件, 很多学生都会忽略。学生应该记住此类容易犯错的条件, 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

通过此类问题, 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分解等式的学习方法, 还特意留意了一些容易犯错的隐含条件, 对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思维的培养。

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力求多解

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 应提供一些多种解法的练习题, 让学生从多角度, 深层次的审视问题, 不断思考, 更加全面的给出答案。不同的解法解题, 相当于利用了不同的知识点, 这样练习一道习题的效果等于练习了多道题目, 既省时省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答: (方法一) 由题意变形得:

两边平方并运用基本不等式得:5b2= (5a) 2+c2+10ac≥10ac+10ac=20ac

即:b2≥4ac

(方法二) 由题意变形得:

观察此式得:是关于方程ax2-bx+c=0 (a≠0) 的一个根,

于是:Δ= (-b) 2-4ac≥0, 所以b2≥4ac。

这道题目第一种方法练习了基本不等式的知识。由于问题中存在b2, 而题干中各个变量均没有达到平方的量级, 所以自然想到等式两边分别平方。平方变形后, 将b2单独放到等式一边, 对另一边进行数学变化, 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化简计算出答案。

再如在解几何题时, 根据课本习题, 可故意隐去一些结论, 让学生去解答、猜想、证明, 迎合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欲望, 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类似上题, 可以从结论中发现所学知识点, 进而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三、贴近生活, 发现真知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 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学用结合,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例3.实际应用题

在一个笼子里, 有一些鸡和兔子, 有一个人只数出了鸡和兔子的头共有36个, 腿恰好有l10只, 可是他还是计算不出到底有多少只兔子, 多少只鸡?请各小组帮忙计算一下鸡和兔子各是多少只?

(方法一) 分析:参考题目中共有两个变化因素, 鸡和兔子的个数, 所以可以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来解决此类问题。

解答:设鸡的数量为x只, 兔子的数量为y只, 由已知条件得:

x+y=36

2x+4y=110解此方程组可得:x=17

y=19

则共有17只鸡, 19只兔子。

(方法二) 分析:根据自然常识可知, 题目中一个不同点是鸡和兔子腿的个数存在差异, 根据这个差异, 结合动物的总数和腿的数量, 可以计算得到鸡和兔子的数量。

解答:假设36只动物全是鸡, 每只鸡有2条腿, 所以, 动物共有72条腿, 题目中已知动物共有110条腿。则腿的差别有38条 (110-72=38) 。此时是假设动物全是鸡, 而实际, 每只兔子比鸡多两条腿, 则差异的腿的条数, 应该就是兔子比作鸡造成的。对于每只兔子, 差异的腿的个数为2, 则可推算, 兔子的个数为19只 (38÷2=19) , 鸡的个数为17只。

由此题可以总结得出, 遇到应用型的题目, 特别是其中变量较多时, 可以找出题目中变化的量, 进而分析变量之间的联系。另外, 不要忽略题目中隐含的自然规律。

总之,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 紧扣教学目标, 设计好习题, 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 以少胜多, 以质为上。

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习题务必求新、求活、求近, 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

在数学教学中提出创新数学题目中的数学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 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 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求新、求变, 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发问中起航 篇7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实效。因此, 教师应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创造力, 把活动的思维由已知导向未知,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 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有些问题的提出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粗放提问, 实效性不高。教师往往对提问很随意, 虽然已基本杜绝了“满堂问”, 但所提的问题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 学生可用“是”或“不是”, “对”或“不对”之类来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 实则是粗放式经营, 低投入低产出。

2.目标游离, 针对性不强。尽管是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但预设的问题是完全可以保证紧扣教学目标的。可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缺乏坡度, 缺少层次, 让学生无从下手, 学生在宽泛的问题间找不到逻辑关系, 从而面面相觑。

3.支离破碎, 概括性不够。课堂上教师提问数量较多, 琐细烦厌, 提问时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性把握, 课堂教学就是在紧张的一问一答中进行, 学生几乎没有静思默想的空间和时间, 一堂本来情趣盎然的阅读课就变成了问答课。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 选准角度

阅读教学课堂的提问不能总在分析、信息、识字上下工夫、绕圈子, 而应选择一个最佳角度切入, 使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 以实现提问的最优化。

1.“只取一瓢饮”。

即指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来优化提问, 力求角度新颖。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落花生》时, 他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提取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那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 实在很难得。’为什么父亲来了, 还很难得?”这个问题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 去分析,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从而让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 深入地与文本反复对话。

2.“曲径通幽处”。

有些问题, 如直问并不利于问题的思考与解读。如果教师能别具慧眼, 转换点拨, 采用曲问, 引导学生动脑分析、联想、迁移, 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寓言故事的教学, 都有一个明理的过程,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这样哲学意味的概括往往发怵。怎么办?有位教师在教《滥竽充数》后采用了一个小练笔:南郭先生在逃走后, 他的妻子会对他说些什么?通过这样一个练笔, 将一个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语言难题转换为一个有趣的故事联想。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又契合了学生的兴趣所在, 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活泼起来, 有趣起来。

(二) 把握难度

课堂提问的难度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 (知识背景、思维水平) 为检验标准的。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提问不能太难, 最好是能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1.“化整为零”法。

对有些繁难复杂的问题, 教师必须循循善诱, 由易及难, 逐步抓住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在提问中化整为零, 多层设问, 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再见了, 亲人》时, 围绕主题作了层层铺垫, 提了四个精悍的问题。经过这样的铺垫, 终于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情感的双重熏陶下到达了“戏剧”般的高潮。

2.“柳暗花明”法。

课堂提问的过程, 不是为了让学生统一认识、了解标准答案的过程, 而是为了协助和促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 构建意义, 达到理解发展思维的一个过程。所以, 针对课堂教学中较为浅显的问题, 教师应引领学生沿着冰山的一角去探源寻本。例如,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 先引导学生了解小艇, 接着去感知威尼斯的小艇, 然后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 真的到了威尼斯, 真的坐上了威尼斯的小艇, 真的看到了那里的桥梁, 看到那里的人们, 看到那里的月光, 看到那里的一切。你最想将哪个地方拍下来?”然后进一步带领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 从而感受到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 领略到奇特优美的风景,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三) 提升效度

效度, 亦称有效性。有效提问是确保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 所以, 能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提问才是课堂效度的保证。

此外, 教师课堂评价提问要有启发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在目前的语言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加注重使用激励性评价, 已很少有教师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了。但是, 有的老师却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作出了某种暗示, 如听到了预期的答案, 就喜形于色;反之, 如果与自己的预设不一致, 就不置可否, 不直接作出评价, 而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噢, 你是这样考虑的”“大家同意不同意他的看法”。语气和语调都在暗示这种答案的不正确性, 实际上这种评价制约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对这样的问题, 教师应当追问, 如“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 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 在怎样思考。这样的追问, 也被称为“加工性问题”, 与老师先前提出的“核心问题”共同构成了有效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说, 加工性问题比教师得出的初始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它直接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丰富自己的回答, 发展思考力。

(四) 控制密度

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 但有一个基本的准则:年级升高, 教师的密度应逐步降低, 主要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 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即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设计围绕课文理解的中心问题、关键问题。如一位老师教《青蛙看海》时, 先让学生跟青蛙一起跳上山, 在教到青蛙跟松鼠到达山顶时, 故意问:“小青蛙们, 现在累不累?”“累!”这时老师抛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满含深意的话:“太累了, 我们就不要往上跳了, 回去吧!”这样一说, 就像石头投在平静的潭里, 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 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青蛙为了看海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没让学生为难, 相反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到成功的喜悦。

为控制好的密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所有问题环环相扣, 分析和综合相结合, 部分和整体相结合, 由具体到抽象, 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经历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例如, 溧阳张康桥老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 没有陷于很常见的情节的窠臼之中, 而是设计了以下问题串:文中谁是好汉?林冲是好汉还是谨慎?你还读懂了林冲的什么?我们不难发现, 在张先生的课中, 他运用一连串的问题制造强烈的冲突, 不断地围追堵截, 不断地使学生陷入困惑, 不断地逼迫学生挑战已有经验。这样出色的问题设计正是对我们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低幼化”现象的一次有力的冲击。

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 篇8

一、加强语文阅读训练,奠定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作者的情感特征仔细把握,运用感知和分析、判断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来实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高中生接触到大量书本知识,有着丰富的语文财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讲解,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特征等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对材料中心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感知作品中人物形象,调动他们生活积累,想象祥林嫂、阿Q、陈奂生等人物形象,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出与他们相类似的生活原形,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李白诗歌《将进酒》的阅读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滚滚奔流的深刻意境和“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对人生仓促的感伤。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与质疑,在质疑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要求学生阅读鲁迅作品《药》、《祝福》、《阿Q正传》等文章时,要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想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麻木、冷漠和愚昧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对落后、腐朽的封建社会进行批判,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

二、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性

虽然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但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发展不在一个层面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不能很好掌握,有着不可逾越的时代壕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在文章作者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对话,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对文章中心内涵的感悟。例如,在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的语句时,如果学生不仔细思考,不发挥想象力,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有趣的场面。这时教师若发问:“‘群童’连一根稻草都要,这说明什么?”一点拨,便让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局面,感悟到这是文章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的痛苦,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彰显学生个性特点,拓宽学生创新思绪渠道

现代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鹦鹉学舌、毫无主见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展示自己独特个性,能够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所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相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一家之言而已,学校教育重任就在于让更多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自己,超越前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在科学天空畅想遨游,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想,畅谈个人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教授《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根据贾岛《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产生了质疑。他们有的认为无声动作的“推”不能体现“鸟宿池边树”,有的认为“敲”能衬托夜晚的幽静,还有的认为“推”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文人雅士身上,从而推断朱光潜的意境不合原诗的内容诗境。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完全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把握学生学习关键,促进学生思维更好发展

1. 注意创新思维的普遍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生活经验、知识起点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目标和内容。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普遍性的原则,对全班学生思维能力、知识起点、生活经验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充分了解。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上,要体现难易程度,逐步培养学生接受掌握知识的能力。

2. 正确处理创新思维培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教师必须解说清楚学习情境及教材性质。根据难度逻辑上的先后顺序,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做适当安排,便于学生知识点的前后衔接,产生学习迁移。教师在教学中要富有创造性,给学生示范、点拨、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创造性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向课堂外延伸,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对学生课外书籍阅读时的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充分运用到课外书籍的学习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获得学习成绩提高的秘诀。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并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摘要: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昌东.关于创新思维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索.

[2]李学荣.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 篇9

一、构造自由的课堂, 发展学生独立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和表扬.而我是这样做的:

1. 设计新颖的导入

一节课开始, 就要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新课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向学生展示, 比如我在教授五官类名词的时候, 我会用简笔画出示, 把一个人的脸部、眼睛、鼻子、头发、耳朵, 都用线条勾勒出, 画出部位的大小进行区分, 区区几笔就把想要教授的单词都呈现了, 这样学生也不会混淆单词的意思,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让学生来执笔, 其他人进行描述, 大大增加了趣味性;在教授食物类单词时, 我会让学生带实物, 通过自己去看, 去触摸, 去品尝, 然后操练, 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 也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在教授一些情景对话时, 要在固定的情景中运用就更恰当, 所以故意把课堂的氛围布置成一个场景, 或是设计一个情景,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并及时给予肯定;现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很多, 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帮助, 能够提供大量的语言素材, 极大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 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2. 课上丰富的游戏,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的好胜心很强, 一旦想参与竞争, 就说明会全心投入到课堂中, 也就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 我的课堂都是把学生分成四组, 进行比赛, 而且比赛的不是某一个环节, 某个游戏, 而是全堂课都要认真听讲, 一有开小差就会拉本组的后腿, 这样不是老师自己一人在关注学生有没有掉队, 而是学生之间慢慢形成互相关注、互相提醒要跟着老师的方向去研究, 这样也能培养团队意识.中高年级的课文要朗读几遍, 但是学生都不情愿多读, 没有读书的热情, 所以在课上我会设计分角色朗读、男生带女生读、女生带男生读和学生带老师朗读.低年级的孩子无意注意比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长, 所以课堂就要善于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吸引孩子爱学英语, 如果一节课都在竞争、游戏中度过, 都让孩子感到开心、快乐, 任务学习英语是很快乐的, 那么在快乐的同时, 自己已经慢慢掌握了很多的知识, 这种看似简单的一节课, 更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 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课上的游戏是不可少的, 有little train/magic eyes/one by one/draw and guess/brain storm……这些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保证课堂的效率.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3. 要有漂亮的收尾

做事情不能虎头蛇尾, 上课也是如此, 新颖的导入要配上完美的收尾, 我的课堂整节课下来, 都会让学生来做自我总结, 自我反思, 大家聊聊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说的内容, 对知识进行归类, 这样大家都会在思考, 这一刻都会去听取别人的发言, 然后组织自己的内容, 这也是很好的反馈, 让教师也清楚哪些孩子们掌握得不牢靠、不扎实.课结束后, 学生能自己说出本节课的新句型和重要的知识点, 这一环节也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回答精彩的孩子给予奖励, 这样也能提高孩子的兴趣.

二、提高教学效率, 让课堂变得更有效

如果孩子在课堂上的兴趣有了, 但是没有效率, 那该怎么办呢?怎样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也是个难题.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而我是这样做的:

1. 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担任三个班的英语教学, 分到每个班的时间就很少了, 每次讲授新课的时候, 有发现什么规律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发现, 这样也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把课堂上的效率提高, 让学生都掌握课上的重要点, 这样我们的任务也会能变得轻松些!在讲授到语法be动词的用法时, 我就列举了一些句子, 让学生观察句子, 找到一些规律, 从而自己总结be动词的规律:I配am/you配are/is跟着他她它;在教授到单复数的变法时, 什么时候加s, 什么时候加es, 何时又有特殊的变法, 这些都是通过例句让学生去观察、思维.提高孩子的课堂效率和创造力.

2. 发现单词中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思考, 不要死记.学习的本质是记忆, 所学的知识记忆率高, 学习效率就高, 但不能死记硬背, 学英语最头疼的就是大量的词汇量, 小学生背诵词汇的记忆时间很短, 可能两三天就全忘记了, 这就需要去找寻方法, 来延长这个储备的时间.我们每教一个新单词, 大家就会想一些简单的方法来介绍给同学们听, 把两个单词组合成一个新单词:copy+book=copybook/class+room=classroom/book+mark=bookmark有时候用了再现的方法, 一个单词中含有另一个单词:比如:stand中就有and/open中有pen每一次学生的回答, 似乎都发现了什么秘密, 踊跃举手, 有的学生会被其他人投来羡慕的眼光, 学生会把同一个单元的单词之间也能找到联系, 我会为他们独到的见解给予掌声, 因为他们在思考着, 他们记住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人会再忘记, 记住了而且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诵.其实英语最重要的就是记忆单词, 这种思考着记忆才不会吃力, 把复杂的单词分解了, 这样也就轻松了.

3. 课堂上机智地追问,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沈峰老师说过:“追问可以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一旦老师学会了如何去追问学生, 那么我们就不必想尽办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两个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 等回答结束以后再次对其他听众进行提问, 这样孩子们都在听你讲课, 丝毫没有走神, 因为我们的课堂是要让每位孩子思考、动脑的课堂, 和同学沟通的时候也时常加入一些话题, 多问几个why?how?what?这样孩子的世界都被你所攻破了, 走进孩子的心灵, 这样你们的沟通就没有障碍了, 当老师诚恳的对待孩子, 他们也会和老师坦诚相待, 因为追问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在free talk中, T:What can you do?Ss:I can……, T:What can he do?Ss:He can……, T:Can he……?Ss:Yes/No.T:Can you……?Ss:Yes/No.这样的四个句型, 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了, 必须听清楚同学说的英文, 才可以和老师进行对答.

通过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 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 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的发展, 取得较好效果.更重要的是, 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正在减少, 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 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 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了学习能力, 增强了创造意识, 培养了创造能力.

让学生数学创新思维活起来 篇10

一、丰富储备,为创新提供可能

1.从复习旧知识点入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垫基础,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就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回顾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前贮存大量的信息,为创新提供可能。

2.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正确应用、比较相关联知识,从旧知推向新知,得出新的结论,并在各种情况下灵活使用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时,让学生比较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以确定不同的解题办法。

3.用多样性题型,训练学生思维,总结出新规律。

(1)答案不确定,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还能从中总结出解题规律。例如,有两个因数的积是36,这两个因数可能是哪两个自然数?学生可以分别找出(6,6),(4,9),(1,36),(2,18),(3,12),总结出寻找两个因数的规律是把36分别除以一个自然数,可以除尽的除数和商就是符合要求的两个因数。

(2)条件不确定,学生可以补充不同条件,然后根据条件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训练我们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时用得较多。例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再解答问题:“一个圆柱的高是18厘米, ?摇?摇?摇?摇?摇,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练习时补充条件的方法有多种,可以补底的半径,可以补底的直径,还可以补底的周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储备补充不同条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同学面前解答出自己的结果,让不同层次学生跃跃欲试,展示自我,取得不同收获。

(3)学生要补充的问题不确定,就得寻求不同的解法,得出不同的解答过程。例如,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修筑一条600米的水渠,甲队每天修筑水渠的,乙队每天修筑35米,?摇?摇 ?摇?摇?摇?摇?其中学生补充的问题不同,就有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与研讨,在创新的同时自觉解决各种问题。

(4)解法不确定,对一道题思维方式的不同,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例如,一些问题可用算术方法解答,也可用方程方法解答;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决问题,亦可以寻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表现不同的解题方法。

通过多样性习题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尝试把握知识间的紧密联系,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二、方法指导,为创新提供保障

灵活的学法指导能反映出异样的光彩,特别是在“先学后教”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做到触类旁通;由不同的方法、过程推导出相同的结论,由不同的方法、过程得到最新的概念、定理与公式,更有效地显示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广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多样性练习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

1.加强联想训练。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储备与解题方法联想到新学的知识与解题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知识领域,诱导学生跨越思维轨道,实现思维创新。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用过的“割补”和“拼图”方法,先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进行推导,经过启发,学生在原有学习经验的迁移下,得出三种方法:(1)在梯形内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2)以三角形的转化方法为支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依据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方法,用割补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

以上三种推导的方法,都是学生学习时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选择第一种方法,帮助学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然后以第二种方法指导学生分析概括梯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更高的境界,提高学习能力,品尝成功学习的乐趣,达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2.加强观察训练,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就能发现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达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的。特别在数学练习过程中,学生在知道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后,还要大胆创新,寻找其他更简便或更合理的解题方法,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例如,六(2)班有学生54人,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第一天利用课余时间批改的作文数量是没批改的一半,按这样计算,语文老师批改一个班的作文要多少天的课余时间?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类题目的多种解题思路,就要让学生尝试理解:单位“1”的指定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推断,然后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很快明白有些题型可以用分数的知识解答,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通过学生的先学、尝试与理解,教师的引导、评价与总结,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能得到锻炼,而且能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认可,更能激励他们开放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创新思维的培养目的。

3.加强数学干扰训练。

教师在平时搜集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让学生在学习环节尝试练习,再引导学生寻找错误,说出导致错误的原因。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学生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只重简便而忽略运算顺序。教师要从学生做错的题型中选择一些作为练习,就像“75+25×4”,让学生先运算,再请同学帮助寻错,分析原因,最后教师总结指出:简便运算不仅要注重简便,还要遵守运算顺序,排除已有知识的干扰。

三、求同存异,为创新搭建平台。

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局限于教师教过的解题方法,而应从新的角度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尝试新的解题方法,在课堂上让他们充分表现“发明”与“创新”。

例如,实验小学要修筑一堵长300米的围墙,前3天修了计划的12%,照这样的速度,修筑完这堵围墙还需要多少天?

学生列出了几种不同的算式:①(300-300×12%)÷(300×12%÷3)=22(天);②300÷(300×12%÷3)-3=22(天);③300×(1-12%)÷(300×12%÷3)=22(天);④3÷12%-3=22(天);⑤1÷(12%÷3)-3=22(天);⑥3×[(1-12%)÷12%]=22(天)。

这时教师要及时表扬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让他们在其他学生面前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

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 篇11

一、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 作为教师, 首先要转变观念, 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 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 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认真钻研教材, 研究本课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设计具有前瞻性的练习题, 从而能让学生既学习到新的知识, 又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除了研究教材之外, 我们还应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钻研教法, 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教学方法要创新, 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 方法不固定单一, 思维不封闭僵死.

二、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 思维就越活跃, 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 让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 从而产生创新动机, 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 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 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让学生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 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引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 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 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其实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 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 等等.

引导自主学习, 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 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 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名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自己去发现规律, 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 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 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 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 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 造成了悬念, 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 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运用问题解决, 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 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例如, 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 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三月份我校三、四年级参加学雷锋活动.三年级有4个班, 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 每班38人.你能提出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这时学生就会自主灵活地发现问题, 提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三年级参加活动的比四年级多多少人?”等问题.这样一来, 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 思维活动得到强化.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 做到一题多解, 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 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 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 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 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 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 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 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 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 善于合作, 集智取长, 协作创新,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 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 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 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 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 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 不拘于一种形式, 不局限于一种途径, 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油田电力调度下一篇:金融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