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共6篇)
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篇1
数学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灵活性是衡量学生智力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还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就要求教师点燃学生思维过程的火花,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心里感到我要学,我爱学,激起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积极、更主动、更灵活。
一、让思维在生活情境中绽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的、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先播放了三位小朋友一起数画片的情景,然后顺势问:“你们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学生顿时精神百倍,纷纷举手:“我可以提小红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小红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小明比小红多多少张?”“小亮比小红多多少张?”……并列算式计算。一个很好的生活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更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又如,一年级下册的《假日小队》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小朋友队日活动的情境,画面色彩纷呈,活动又是那么有趣。利用多媒体播放这生动有趣的一幕时,学生如临其境,那热闹的气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主动地收集信息,找出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像这样利用生活场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所学内容再现生机和活力,使课堂充满个性和灵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绽放。
二、让思维在开放教学中闪光
开放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能更好地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我们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捕捉时代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式教学中熠熠生辉。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24+9”时,我鼓励学生用摆学具探索计算方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讲出来。有的学生是一根一根往下数的;有的把9分成6和3,先算24加6得30,再算30加3得33;有的把24分成23和1,先算9加1得10,在算23加10得33;也有的把24分成20和4,先算4加9得13,再算13加20得33……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找到了很多计算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完全是他们自己的创造。我一边非常肯定,一边不时地问:“还有其他算法吗?”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肯定这些算法都是好的。然后我又出了一组题:“4+8”、“34+8”、“54+8”、“84+8”,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各种算法,看一看这些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就发现每道题中都有“4+8”,所以很自觉地先算“4+8”,然后分别继续算“30+12”、“50+12”、“80+12”。在这样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到“道而勿牵”,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没有“异想”,肯定不会有“天开”。学生在多样丰富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数学思考与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情感意志得到了发展,更增强了自信心。
三、让思维在拓展延伸中升华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思路开放、结论开放、极具思考价值的练习题,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系统地体验到数学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韵律性,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更深的思维层次突破,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例如,在四年级的找规律中有这样一题: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要放多少盆花?教学时,在学生了解题意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每隔3米放一盆花”会有哪那些情况?走廊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使学生明白,如果两端都放花,花的盆数比间隔的段数多1。而如果两端都不放花,则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离走廊一端不到3米处放一盆花,以后每隔3米再放一盆花,则花的盆数和间隔的段数同样多;另一种情况是,离走廊一端正好3米处放一盆花,以后每隔3米再放一盆花,则花的盆数就比间隔的段数少1。由于现实生活问题的多样性,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的规律。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真思考找到了不同的答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又如“动物园里大象和猴子共有24只,其中大象有8只”。看到这句话你能联想到什么?联想是创造的翅膀,新奇的联想,可使问题解决得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并给人以美感。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可以想到“大象占总数的1/3”、“猴子占总数的2/3”、“猴子是大象的2倍”、“大象是猴子的1/2”……教师通过联想把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考引向新的领域,学生便能生成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极其重要的数学能力,既梳理、巩固了知识,又开拓了思维的广度。
总之,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体操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滋润思维的生长点,开放的教学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加思维的深度、广度。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拥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我们相信学生在数学课上一定会更积极、更活跃,使智慧之花常开不败。
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篇2
【2】说出来写下来 把想法转化为语言从脑里传递出来,之后再一次转化为文字或声音重新进入大脑进行分析。此时被大脑重新接收的信息又会被你过滤一遍,或许你可以产生更好的想法。
【3】逛美术馆 这不仅让你看上去更聪明,欣赏艺术还能帮你减压,集中注意力。
【4】玩猜谜游戏 文字游戏和猜谜能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你喜欢玩填字游戏和数独游戏吗?不用再因为浪费时间而内疚了,要知道你是在“提升自己”。
【5】活动手指 大脑所感受到的刺激很多是通过手指来传递的,比如弹钢琴、敲键盘。 当你达到“盲打”的水平后,手指对大脑的刺激便会逐渐减少,因此你需要主动去练习一些新动作,比如通过带触控屏幕的电子设备去玩“切水果”等游戏。
【6】吃黑巧克力喝红酒 黑巧克力和红酒里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助提高记忆,现在你有借口喝酒了。
★ 来支寂寞的烟散文
★ 专注让人看到更美的风景作文
★ 她比烟花更寂寞美文
★ 让无锡更无锡作文
★ 让教师形象更美好
★ 加强指导让课外阅读更有效
★ 如何让托福口语更地道
★ 如何让学业更优秀演讲稿
★ Word 让文档审阅更轻松WORD
激活学生思维,让阅读更飞扬 篇3
学生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是跟随学生一辈子的大事情。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怎样塑造学生的阅读个性呢?这值得我们深切思考。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重视个性的体验,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结合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批注式的教学实验,让语文教学百花齐放,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激励学生在批注式的阅读中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张扬阅读个性,品尝阅读甜头。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和效果来进行教学实践。
一、描述感想,抒发个性化见解
初中学生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并产生深切的感想。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阅读文章以后,写下自己的感想。例如,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后思考,有的学生写下“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感悟,并抒发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经受各种环境的考验,吃苦学习,努力钻研。学习就像是登山,不经过艰难困苦,怎么能够攀登上高峰呢?学习上千万不能退却,如逆水行舟,要知难而上。例如,还有的学生在学习完《陋室铭》以后,写下这样的批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做人一定要讲究品德,追求品德的高尚,并练就自己的高尚心性,真正做到不追逐名利,保持灵魂的高洁才是自己的本心追求。这些感想式的批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旨,并培养学生语文的感性和灵性,引导学生提升写作的才能,增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描述感想,抒发个性化见解,学生能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收获。
二、提出疑问,表达心中疑惑
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提问,不产生疑问就没有经过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增加阅读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带着疑问读书,读到书本的本质里去,并进入文本,实现作者和读者和书本的交流。运用这样的提出疑问的阅读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怀疑的品质,锻炼学生的探究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学会主动探索。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这样的阅读方法,就能让学生学得更多,运用得更广,也能运用于学习中的各种文体。
例如,我在教小说《孔乙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请别的学生帮忙回答。有的学生问道“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蒺这个名字”? “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 “为什么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再如,学生在学习诗歌《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我要学习的是树的怎样的精神?”还有学生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时候,提出这样的疑问,“春花图中,为什么要写蜜蜂和蝴蝶?” “春天像什么的三组句子有什么样的含义?”等。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思考,对课文的中心思想产生了领悟,并学会运用提问的阅读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况产生了推移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阅读积累,问的问题质量也越来越高,价值也越来越丰富,思想性也越来越深刻,这些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掀起了层层波澜,并带来了读者的心灵震撼。
三、产生联想,引发深刻思考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由此联想到彼地深入思考,并重视从文本转移到文外,这样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信息的搜集。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古诗的含义,并教育学生学会诠释,学会改写。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给课文增加古代诗词的批注,引导学生产生思考,并引导学生产生诸多的联想,引入很多相关的诗词,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实现学生融会贯通,教育学生活学活用,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并重视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产生理解,引导学生产生课外的学习和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考水平。
四、学会欣赏,产生赏析批注
欣赏的阅读方法经常在诗歌里加以运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诗词以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穿插自己的生活体验,重视结合各种诗词来增加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赏析式批注。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对《沁园春·雪》进行批注,学生就会产生思考,仿佛欣赏到壮观而辽阔的雪景,感受到美丽而多彩的雪的画面,并产生精彩的赏析,教师教育学生将产生的思考形成美丽的想象,表达出优美的文字写在诗篇旁边。对待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学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及时写下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产生深刻的思考,理解社会,熟悉人性,把握未来,并将人物的特点展现出来,产生独特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产生思考,深刻领会文字的内容,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刻领会作品的主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五、及时补充,进行思维拓展
拓展思维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按照作者的写作的思考,及时给予文章的补充。这样的形式有点像仿写和续写,能激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方法,快速提升学生的写作才能。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朱自清的《绿》以后,回忆梅雨瀑的场景,让学生描写家乡美丽的景致,产生思考,并逐渐深入地进入美好的境地,感受文章的美,增加阅读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拓展。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的运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感情理解,张扬了学生的阅读个性,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更加丰富更加活跃起来,变成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活动形式,满足了学生积极而长远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更加深远的教育视野中,帮助学生找寻阅读的快乐体验,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丰富学生的阅读思想,教育学生获得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的心灵梦想。
参考文献:
[1]费继斌. 让阅读张扬学生的个性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2011年第12期
[2]杨九庆. 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09年02期
[3]贲友晖. 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阅读与鉴赏(上旬)》2005年第Z1期
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篇4
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认为: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 个体想做某件事, 但不是即刻知道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即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等待处理的“情境”. 从认识论上看, 问题应当是认识本身的内在矛盾, 也就是认识的局限性、相对性和不足性所在, 而不应当是简单的设问.“问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立足于学生已有经验、认识的局限、思维的冲突、方法的错误等. 下面就结合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对问题设计的感悟和认识.
1. 问在学生疑难处
思源于疑, 问题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的疑惑之处, 思维障碍之处,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归纳法复习课中, 为了弄清楚“当n从k变化到k + 1时, 命题发生变化时增加几项”判断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如下问题:观察以下两个问题, 你能发现判断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1) 不等式,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 从n = k到n = k + 1左边所要添加的项是___ . (2) 已知f (n) = 1 +1/2+1/3+1/4+ … +1/n (n∈N*)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f (2n) >n/2时, f (2k + 1) f (2k) =___ .
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关键处精心设计出不同水平、形式多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沿着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顺序向较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 既把握了数学以思维为本质的特征, 更为思维找到了切入点.
2. 问在知识联系处
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 需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旧”知识中寻找契机. 设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将“旧”知识引到“新”知识上来. 在“三角函数”起始课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假如摩天轮所做的是匀速圆周运动. 如图, 不妨设该摩天轮的半径为1个单位长度, 点O距地面的高度为3/2个单位长度, 点P为轮上的一点, 起始位置在最低点处, 摩天轮每2分钟转一圈. 请考察在这个运动中, 有哪些相应的函数关系? 请写出其中的一些函数关系.
教师通过设计此问题引导学生从函数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拓展思维, 形成相应的函数模型, 加深学生对原先学习的函数概念的认识, 再通过新的情境和问题, 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 经历直观感受、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符号表示、运算求解等思维过程. 学生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 从零碎到系统, 形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思维能力得以较充分的发展. 从中再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 串联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使知识来源自然,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问在“最近发展区”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适当超越学习者的现有经验, 将知识增长、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新授课导入中设计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求390°的正弦、余弦值. 问题2:你能找出和30°角的正弦值相等, 但终边不同的角吗? 问题3: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两个角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
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常常会研究它的逆命题、否命题、等价命题等, 问题2是问题1的发展, 事实上可以看成是“若两个角的终边相同, 则它们的正弦值相同”的逆命题, 即“若两个角的正弦值相同, 则两个角的终边相同”. 但这里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 这样设计一方面很自然, 另一方面问题的设置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
4. 问在可探究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问题是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生成点, 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 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在“二项式定理”的新授课中设计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1:今天是星期一, 8天后, 82天后, 8n天后是星期几? 问题2: (a + 6) 2, (a + 6) 3的展开式有几项? 每项怎样构成? 每项系数有什么特征? 按首字母排列有什么规律?问题3:猜想 ( a - b) n展开式? 问题4:如何推理二项式定理?
问题的设计以问题链形式展开, 分层设问, 问题与问题之间联系紧密, 提问的目的明确, 操作性强, 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之下积极参与思考和探索, 讨论交流, 经历观察、猜想、再证明的思维过程, 逐层递进, 自主建构知识, 形成经验, 发展能力.
5. 问在思维发散处
由于各类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不同. 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层次存在不平衡性, 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 所以问题的设计要能促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思维活动的基础, 以拓宽问题的出口, 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篇5
[关键词]激活思维 自主学习 初中化学
现代教育理念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影响着学生探索及创新的能力;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则会持续影响他们在人生各个阶段的自我提升。因此,身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再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搬运工。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呢?
一、巧设情境激活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只要精心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问题,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自主地学习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燃烧和灭火》这节内容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做饭、炼铁等关于燃烧的各种用途的视频,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生活中所见的燃烧现象,然后向学生提问: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可燃物才能燃烧呢?学生思维被激活,内心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并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了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条件。之后,笔者继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两张大厦失火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如果着火了,我们该如何灭火?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通过图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火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灭火原理和方法的动力。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通过思考和讨论,很快得出正确结论。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趣味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利用的相关素材更是丰富多彩,如果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入合适的素材,很容易使学生对化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二、优化实验激活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实验使得化学教学焕发出独特魅力,并带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奇妙体验。实验生动有趣的现象,不仅可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进发思考探究的极大热情,还会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时,教师选取一个质地较软的饮料瓶,并用二氧化碳气体将其充满,然后再向瓶中倒人适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并迅速盖上瓶盖,置于讲台桌上。学生发现,瓶子立马变形,并发出“咔咔嚓嚓”的响声。因为所选的饮料瓶质地较软,瓶体扭曲得面目全非,瓶子在桌子上痛苦地进行“挣扎”。实验的奇妙现象让学生个个看得目瞪口呆,不禁发出阵阵惊叹声。学生被实验激起强烈的探究冲动,思维活跃,急于揭开现象背后的奥秘。于是,教师顺势引领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纷繁灿烂的实验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再结合实验设计顺势提出合理的教学问题,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从而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应多动脑优化和改进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实验,使其表现得有活力,更有吸引力;同时多用心思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
三、多角度发散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旧知识或某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常常会导致学生形成某种思维定式。虽然思维定式有时会使学生在处理类似问题时轻车熟路,但是有时又会使学生思维固化,面对表面相似,本质却有极大差异的问题时,依旧照搬经验,步入误区。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复习课上,教师布置了一道鉴别题,请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设计多种方案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进行鉴别。学生首先回想两种气体各自的性质,然后归纳总结出兩者性质的不同之处,并针对两者的差异设计出多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如:分别将两种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点燃,能够燃烧的气体是一氧化碳,不能的则是二氧化碳;向澄清石灰水中分别通入这两种无色气体,如果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否则为一氧化碳;将这两种气体分别通人表面已被氧化变黑的灼热的铜网,如果能够使铜网变红,则该气体为一氧化碳,否则为二氧化碳……
学生在对比与总结中,对这两种气体的性质掌握得更全面,记忆更深刻。而且,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题方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化学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寻找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从而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加培养。
总之,单纯传递给学生知识不如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和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变得更轻松、更快乐、更有实效性。
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篇6
关键词:美术课堂;以趣激画;灵活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生美术教育也走上了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老路,教师没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点讲出新意,学生学习起来也枯燥无味,甚至不喜欢学习美术这门学科。很多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已经给学生规定好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绘画的模板,学生只要不断模仿绘画就可以,抹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作天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美术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释放自己的天性,使画作更加灵活,充满孩子的美好。
一、教、学、做合一,保证课堂学习氛围
由于孩子们的想法与大人的想法有非常大的差别,孩子们可以用单纯的眼光看到大人们看不到的一些事物,很多人都喜欢看孩子们在画作上表现出来的奇思妙想,孩子们作画时候的色彩还有线条、形状等等都非常有想法,令人称赞。而孩子们在作画的时候,一幅幅五颜六色的作品呈现出来,孩子们也会感受到非常多的快乐。所以,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出更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施展他们的个性,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能符合他们的性格,是最美好的画作。
二、进行课外延伸,让绘画更加贴近生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对于枯燥的课堂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虽然教师非常用心地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效果事与愿违。本人在进行美术讲课的时候,比较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的延伸,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并且,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还能让学生培养自己的绘画兴趣,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画出来。例如,给学生命名一个《和动物一起生活》这样的题目,绘画之前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与动物近距离接触,加深他们对动物的印象,这样能够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然后想想自己与它们生活在一起是什么样子。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能够把看到的动物画得绘声绘色,符合动物本身的特点。有的学生画的是自己像鱼一样生活在海洋里,旁边有非常多其他可爱的水生生物,而在与鱼的生活中,学生还不忘了带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还有的学生在大森林里与小鸟生活在一起,这时候自己也长出翅膀,还能与鸟儿一起飞翔。每个学生的画风都是不同的,有了这样比较宽松的命题,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里进行绘画,然后完成与众不同的作品,教师通过画作可以看到一个个更加鲜活的形象,非常生动有趣。
三、让灵感贯穿在绘画中
画画能够通过画笔画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世界,每个爱画画的学生都是聪明的,充满想象力的,能够通过画笔画出他们眼中最纯洁、美丽的五彩世界,通过画画还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是要求他们能够画下每一个图像,最主要的是能够符合她们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这样的画才是富有灵性的,是最生动的。只有让学生的思想灵活起来,才能让整个画作充满智慧与灵光。
例如,一天美术课上,突然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对于这样的雪景,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对小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所以,我就把画作的内容转变成画雪景。画画之前,我先带学生到外面感受一下雪,让他们自己观察被雪覆盖的校园,也可以让他们伸手接住从天而降的雪花,让他们观察雪花的形状,然后再让学生把所观察到的画出来。每个学生都有对于雪后世界的体验,也就成就了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还有,可以把具体的内容抽象化,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激发创作灵感。每个生物都有一定的成长过程,笔者就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画出他们想象中的某一种植物的成长过程。学生虽然没有真正看到过植物的成长,但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把每一个阶段都非常有趣地画出来,有的学生灵感被激发出来,还给植物画成了漫画版的成长手册,非常可爱,也能符合植物的成长规律,不再拘泥于一个画面。
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的措施
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自己的作品得到肯定,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会更加自信,也会想要通过美术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所见。
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小学生绘画竞赛,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绘画水平,培养学生的绘画激情。
然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让学生的思想拘泥于眼睛看到的内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画出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作品来,把自己的思想都灌注于自己的作品中,让学生把绘画当成表达自己想法的有效手段,让学生越来越喜欢绘画。
最后,教师应该做到理解学生的作画内容,耐心听学生的讲解,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看到的世界,让学生可以爱上绘画。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热爱这门学科。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能在绘画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培养抽象思维,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掌握美术知识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王颖.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方法[J].素质教育,2011(11).
【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推荐阅读: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10-03
让学生的思维运动起来10-12
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08-18
让学生思维飞扬起来08-24
灵活思维11-14
灵活思维模式05-29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07-06
怎样活跃学生的思维08-21
中学生的数学思维08-17
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