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2024-10-03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精选12篇)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篇1

摘要:如今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再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将重心逐渐转移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层面。这种教学模式,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是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更加的灵动,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思维灵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为学生“包办”一切。而这种教学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强了学生的惰性,让学生对教师有了更强的依赖,逐渐磨灭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由,放飞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思维灵动的条件和机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问题是活跃学生思维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利用问题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激活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思考、参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出60 个小球,并将这60 个小球按顺序标上序号。同时,将这60 个小球按照红、橙、黄、绿、蓝……的颜色顺序,依次为小球涂上颜色。师:我现在不看屏幕,不看小球的颜色,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小球的序号,我就能知道是什么颜色。

生1:53号

师:绿色

生2:15号

师:蓝色

学生们都感到很惊奇,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太神奇了,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存在吗?于是,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探索有关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辩论活动,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中让学生“说”是促进其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以往的数学课堂中一直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只能够“看”“、听”,没有“说”的可能。这样只会加大学生对数学的迷惑度,导致更多的学生疏远数学。教师需要给学生“说”的机会,保障他们“说”的权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以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两块饼干,一块饼干被平均分成5 份,取其中的一小份,一块饼干被平均分成10 份,取其中的两小份,请问,那一小份和这两小份相等吗?这时有很多学生说相等,而又有一部分学生说不确定,而且都各有说辞。于是,教师抓住这个矛盾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正方和反方,其中正方观点:两者不一定相等。反方:两者相等。

反方:我方观点认为这两者是相等的,第一块可以表示成分数1/5,第二块的两份可以表示成分数2/10,而我们知道2/10=1/5,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相等的。

正方:我们不同意对方观点,对方忽略了一个分数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单位“1”,老师给出的问题并没有说这两块饼干完全相同,所以单位“1”是不确定是否相同的,所以我方认为两者不确定是否相等。

反方:我方同意对方观点。

案例中,教师采用辩论的形式,促使学生发言,间接促使学生转动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徜徉。

三、开展竞赛活动,训练学生思维

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繁琐,尤其是一些数学计算,更是单调无趣。教师还经常以“题海战术”训练学生计算能力。而学生也只是机械的计算,很少对其进行思考,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改观,发现数学的美。教师可以开展竞赛活动,以竞赛的形式,训练学生反应能力,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完相关知识内容后,教师想以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于是,为了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师:我们来一场比赛,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每个小组每次派出一个代表来抢答问题,回答对的可以被奖励5 分,回答错的或者没有回答上来的同学我们将采取不奖不罚政策,但老师有一点要求,你们每个小组的学生要轮流回答问题,不能总是由同一个人回答问题,看最后哪个小组能够脱颖而出。师:32×2=____,学生们都立即反应,这时,小组3 抢到了答题权,并回答:64。师:非常准确,而且反应也很迅速,这样你们就有机会赢得5 分的奖励,其他小组要加油呀!学生在接下来的竞赛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案例中,教师以竞赛的形式,将枯燥的数学计算题变得生动有趣,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计算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乐于去思考、解决这些计算题。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赛活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有效参与,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教师要抓住有利机会,优化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地灵动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篇2

一问题的重新审视

我们石桥子语文教研组提出的问题是“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老师的“讲”和充分调动学生独立主动的“学”这一问题。”学生中流传已久的“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顺口溜从某些侧面反映出了学生惧怕文言文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法的不认可。因此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较大的研讨价值,尤其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具有极大的挑战。下面我就对于这个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提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对问题及原因的剖析

任务单中对于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剖析还是有一定的见解的,但我个人认为分析时候浅尝辄止,意犹未尽。这个问题的出现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剖析的到位的,它的出现纵向看有历史的原因,横向分析有执教者和受教者两方面的因素。

1、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薄弱,导致对文言缺失好感。

从文言到半文言及白话的发展演变那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人类语言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氛围才能更好发展的。一个孩子从胎教开始所接触的环境就少有甚至缺失对文言的感知,那么等他长大后贸然学习文言文,这的确是强人所难了。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直至大学毕业出国后连菜都买不回家的原因了——缺失了应有的语言环境。因而,应该把文言普及到小学甚至从幼儿抓起。从学校到家长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文言的好环境,让孩子从小就对文言萌生好感,积累对文言的感知程度。

2、老师不注意梯度教学,强行灌输扼杀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文言知识,丝毫不去考虑孩子们的认知程度。试想一下,把高中甚至大学的知识讲给初中学生听会出现什么情况。因此这又回到了学生对文言的积累成度,以及教学梯度的问题上了。分析背诵实词、虚词,赏析语言,分析故事情节等等,从初一开始到初三毕业班,大部分教师对文言文的讲解都是一个模式下来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扼杀了学生对文言学习得兴趣,又怎能谈得上活力课堂?生命课堂?对于这样的课堂只能称之为“病态课堂”。

3、应试教育让师生深陷误区。

无论素质教育喊的多么震天响,自始至终应试教育的魔棒都在或明或暗的发挥着它的威力。老师不是神,他们也是凡夫俗子。一切教学为了学生那是口号,抓成绩,争优秀,进职称那是事实。学校对教师的考量看的就是你的教学成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唯有考出好成绩,才能评优晋级。所以,哪个老师不拼了命的抓成绩啊。管他基础不基础的,让学生抄下来背!背!得高分才是硬“道理”。要想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剔除应试教育刻不容缓。

二、问题解决策略

1、营造学习文言的环境,以活动带兴趣学以致用

学好文言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捷径,因而对于文言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到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应该也必须营造一种很好学文言的氛围。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习文言的热情。如多鼓励学生背诵传统的文言经典篇目,进行诵读比赛或者文言听写大赛等;也可以设立文言社团把爱好文言的同学组织团结在一起;组织以“我与文言的故事”为主题的手抄报或者演讲比赛;组织国学故事表演等等形式丰富多样的各种活动。

2、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梯度教学,提倡文言“海量阅读”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明确每个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目标,不能出现初一到初三一个教学目标到底的不良现象。我认为初一的孩子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应在记诵上下功夫,老师不能过度的讲,独霸课堂唱独角戏,要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初二的孩子要在积累重要的虚词实词和文言句式上下功夫,并且注意知识的内化,能够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中。要想让个学生巩固知识,我提倡要在文言上实行“海量阅读”。初三的孩子继续加大阅读量,还应该在赏析上下足气力,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篇3

小学低年级学困生在信息获取与思维运算中存在较多的困难,明显依赖形象思维,其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相对欠缺,思维受阻状况严重。如果能让小学生在动眼动脑的同时,再结合动动笔,手指尖操作时产生的触觉引起的刺激,就能迅速传递给大脑,促使大脑皮层兴奋而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小学数学学习,是让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这更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手段,让学困生在“形象”与“抽象”间进行合理的对接、转换,从而建立起关于“形象”与“抽象”间的关系链,尽可能地消除思维障碍,实现思维的“灵动”与“跳跃”。“标注”是学生在信息读取、思维运算过程中,运用简单的数据或记号,“转译”信息意义、减少思维层次、提高思维速度与准确度的自主学习过程。它实现了信息意义的准确理解与思维结构的再构建,利于学困生的思维力成长。

一、在信息的解读眼上标注,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小学低年级学困生遇具体形象的学习材料时表现得较为兴奋,而文字数据的呈现,增加了信息理解的抽象程度。在信息解读的关键处即“信息的解读眼”上进行合理标注,可以将抽象的、隐含的、调用难度较大的信息,通过学生自身的力量,“转译”成他们“看得出——说得清——用得上”的直观具体信息,方便学生对数学信息的准确解读。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最大的两位数比最小的三位数小多少?”该习题表征,“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信息解读比较抽象,但学生还是能够“看得出来”,如果在隐含信息这个“解读眼”上,分别标注“99”和“100”,就有极大多数的学困生,能够将该习题转译成“99比100少多少”,信息的抽象成份降低,信息的解读准确度明显提高,问题解决的策略即思维过程将变得顺畅。

二、在信息的关联处标注,变聚合思维为发散思维

低年级学困生在数学思维的方向上,喜欢从一点出发往多点方向进行的思维(即发散思维),而不太适合从多点出发又集结成一点的思维(即集合思维)。通过标注,将某些集合思维转换成发散思维,让学困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力避己短;同时通过发散思维与集合思维间的关系重构,继而领悟两种思维的方向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有4名队员参加乒乓比赛,每两人打一场球,一共要打几场?我们可以给这4名队员分别编上号,然后用曲线表示比赛的场次,将原先的从多点出发再集合到一点的思维,转换成以标注曲线为支撑,以问题解决策略的寻求为目的的思维,思维的起点集中,集合思维转化为发散思维。学困生利用其已有思维力,突破集合思维困境,从而形成了问题解决的策略。

三、在信息的中介处标注,变线型思维为平面思维

小学低年级学困生在观察图形时,关注的兴奋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线段、点。同理,在“平面”信息的兴奋程度也远远超过线型信息。标注“中介”,将一些零星的线型信息“串联”成平面的或者立体的信息系统,让纷繁复杂的线型思维转换成层次分明、线索清晰的平面思维,适合低年级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凭借他们已有知识及能力,可以实现问题的解决,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中介意识和能力,也是解决稍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一年级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从前往后数小红排在第8个,从后往前数小红排在第3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可以先让孩子用一个图形表示小红,从前往后数她在第8个,说明她前面有7人,就在图形前写7人;从后往前数在第3个,说明后面有2人,就在图形后写2人,然后列成算式7+1+2=10,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了。标注与图示,能对学生的视觉产生更多的“直观”刺激,学生更能找到形象思维的感觉,思维更能调整到兴奋状态。

四、在阶段收获处标注,变生活化思维为数学逻辑思维

多步思维运算,信息表征错综复杂,或明显或隐含,有些信息的结果,同时还是后续思维运算的条件,令小学低年级学困生举步维艰。在阶段性思维运算结果处标注,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生活化思维整理成具有条理性与规律性的数学逻辑思维,规范学生的思维秩序,构建科学的思维模型,增强学困生独立探索解题策略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后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练习:“小明从一楼爬到三楼要化20秒的时间。按这个速度,他从一楼爬到六楼要多少秒?”在解读信息时,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一楼到三楼”,解读成“爬上了2层”,同理,“一楼到六楼”可以解读成“爬上了5层”;第二层次,“爬2层用时20秒”,运算结果为“爬1层用时10秒”;第三层次,“爬5层要多少秒”。让学生根据解读的信息进行标注。标注后,学生完全可以在“口算”状态下,轻而易举地把每一个层次的思维运算结果(即阶段性收获)记录在相关信息下方,让本来错综复杂的生活化信息语言转变成“说得清、用得上”的规范性数学逻辑信息。前一层次的思维运算结果,均成为后一层次的思维运算的前提条件,促进学生思维的灵动。

一个微笑,让学生的心灵动了起来 篇4

笔者是一名体育教师, 经过23年的操场磨练, 身体挺拔, 面部黝黑, 声音低沉, 目光刚毅, 表情严肃, 常给人以“不怒自威”的感觉。

这天笔者换好运动服, 穿上运动鞋, 将全身上下收拾得干净利落, 为一天的体育课做好了准备。“铃-铃-铃”, 上课了, 笔者怀着愉悦的心情, 迈着标准的步伐走向操场。这节是一年级 (3) 班的课, 这个班级上有位小男生, 远看他时, 头发蓬乱, 一对大耳朵立在“瓜子脸”的两侧;近看他时, 小脸面如菜色, 给人以脏兮兮的感觉, 一双无神的小眼睛瞪得圆圆的, 说起话来吞吞吐吐, 而大鼻子下面总是挂着两道白色的“小瀑布”。他叫小岭, 一想起他来就让我头痛。

都快三个月了, 小岭好像对体育课堂常规一无所知。排队时, 他总是站到队伍的外面, 好像在等着教师或同学们将他拉回到队伍中去;练队列时, 他却蹲在地上找蚂蚁;教师发口令时, 他大声地重复, 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他身体素质一般, 属于跑也跑不快, 跳也跳不远那一类的。上跳绳课时, 总是为没带跳绳而找一些借口, 虽然我多次善意提醒, 但他依旧我行我素。

笔者走到操场, 学生们已经等着笔者上课了。笔者用目光扫视了整个队伍, 发现小岭没有来上课。“小岭做什么去了?”笔者向整齐的队伍中的学生们问道。“可能是数学题没有做完”, 一位女生回答。“那好, 咱们开始上课”, 笔者随即带领学生们进行队列练习。一边带领学生上课, 一边还担心着小岭:他是不是睡着了?前几天, 笔者向班主任教师询问过小岭在课上的表现, 她说, 小岭上课时经常睡觉, 而且睡得还很香。笔者不免有些担心:小岭要是睡着了怎么办?谁不喜欢干净整洁听话的学生, 难道笔者要为这个懒惰的脏学生而耽误全班学生的时间?可是要是他在这个时段去做别的事, 出了问题怎么办?不一会儿, 小岭慢悠悠地走到笔者面前, 瘦弱的身体在冷冷的寒风中略显单薄, 他的脸还是没有洗, 鼻子下面两道“小水沟”清晰可见, 他的眼睛看着笔者, 脸上并没有因为迟到而感到愧疚的表情。“小岭, 你冷不冷?”笔者笑着随口问了一句。他摇了摇头, 笔者将他安排到队伍里, 继续上课。

接力跑开始了, 学生们争先恐后, 轮到小岭了, 他飞快地跑了出去, 可没跑几步, 就摔倒在地。笔者急忙跑过去, 将他扶了起来, 他感激地看了笔者一眼, 又急急地跑了出去。那眼神很是熟悉, 笔者好像看到了什么, 突然, 笔者意识到:在他那天真无邪的眼神里, 有对教师的感激和信任, 有对比赛胜利的渴望, 也看到了一名学生在成长。一位哲人说:教育应是一扇门, 推开它, 满是阳光和鲜花, 它能给学生们带来自信和快乐。

笔者常常羡慕其他教师的教育机智, 而自己却要放弃对一名暂时邋遢懒惰学生的教育机会。机会来了, 却还没有发现, 也不知去珍惜。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的不良教育行为做起。要让学生尊重教师, 教师要先尊重学生。教师的一句善意的提醒, 一个小小的手势, 就可能让学生的心灵动起来, 催生出奋发向上的力量, 就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快乐、学会生活。

下课了, 笔者走到小岭面前, 笑着问道:“刚才摔倒了, 为什么还要继续跑?”他看了笔者一眼, 想了一会儿说:“我要为男生加油!”“那摔得疼不疼?”“疼, 但我能跑!”他笑着回答。“听说你上课睡觉, 为什么呀?”笔者紧接着问, “妈妈不让我睡, 因为我家里冷”, 他不好意思地回答。

虽然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但我发现了小岭的秘密。小岭是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冬天, 租住在别人家里, 户主不让点煤炉, 怕煤气中毒惹麻烦。现阶段, 仅靠大人和孩子挤在一起取暖, 夜里难以睡得踏实。教室里暖烘烘的, 小岭需要补充睡眠。

笔者拍了拍小岭的头, 笑着说:“晚上告诉妈妈多给你盖点, 早点睡。老师还有一个小要求, 回家后把你的脸洗一洗, 好吗?”“好的!”小岭兴冲冲地跑向教室。

笔者开始思考:小岭不是个懒惰的学生, 可笔者却念念不忘他的脏乱, 忽略了他坚韧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上课时, 笔者绷着脸缺少笑容, 威严地使学生难以接近。怎么能让学生喜欢体育教师, 并且使他们向往和怀念每一节体育课呢?笔者决定试着进行改变。

第二天的体育课, 小岭早早地到了操场。见到笔者, 他马上跑过来, 抱住了笔者, 用头轻轻地在笔者的大腿上蹭来蹭去。笔者抚摸着他已经洗过的头发。“老师, 你看”, 说着, 他掏出了一个自制的小沙包。笔者接过来看了看, 是用花布缝得方方正正的小沙包, 很好看。小沙包是小岭的母亲一针一线缝制, 包含着对孩子浓浓的爱。

上课铃响了起来, 学生们列队站好。笔者举起小岭的小沙包问:“同学们, 你们看这是什么?”“沙包!”学生们回答。“缝得好不好啊?”“好!”“大家想不想玩啊?”“想!”没等笔者说完, 学生们大声地答道, “既然大家想玩, 下面, 我就和小岭给大家玩一个沙包游戏”, 笔者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 安排了一个小沙包游戏, 笔者边讲游戏方法边与小岭一起为学生们做演示, 小岭兴奋不已!示范游戏后, 他情不自禁地给大家做了个鬼脸,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让课外书屋“灵动”起来 篇5

很多老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时,只注重对本单元的写作方法或内容摘要:

表达方法的点拨,而后面的“课外书屋”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实,“课外书屋”是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与阅读课外书籍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目标明确的单元主题学习,掌握这些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后,再去阅读同类的相关书籍。关键词:“课外书屋”、灵动、“桥梁”、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课外书阅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如:六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是关于爱的主题的文章,本单元的两条线,一条是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抒发美好情感;另一条是感受人间真情、文本中人物的美好品质。这两条线构成了本单元学生学习的主线。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桑娜为了帮助西蒙的两个孩子,既担心又害怕,既矛盾又不得不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把渔夫与桑娜的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栩栩如生地展现读者眼前。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亲近儿童文学,我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从图书室为学生借来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首先,我们一起共读了一个星期,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这本书的主题探讨:小豆豆以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后来,她的妈妈把她转学到了巴学园,她的学习和生活又发生了哪些改变?你觉得最有趣的是书中的哪些章节?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有的特别喜欢小豆豆在写拼音时的章节,当教室安静的时候,她打开文具盒拿橡皮擦,又写错了又打开文具盒拿橡皮擦,教室里总是想起“啪啪”的声音,那种淘气的样子读了以后如见其人,就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有的喜欢她天真的样子,买的小鸡死了,埋掉小鸡以后她看到盒子里的几根鸡毛,一下子伤心地哭起来,一个小孩从小就接受离别的滋味;有的喜欢校长把学生吃的菜变成校歌,并给它们起了美丽的名字: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学生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的童年,经过我的推荐,学生还自发买了《绿山墙的安妮》、《玻丽安娜》、《根鸟》等书,有的还摘抄了读书笔记,写了读后感,还有的为小豆豆写了一首诗。

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经历了一次快乐的阅读之旅,学生因此有了阅读期待,希望老师能给他们推荐更多更优秀的书籍。

除了可以开展师生共读书目以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第七单元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老人与海鸥》、《跑进家来的小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四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外,还有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与拓展,很多老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时,只注重对本单元的写作方法或表达方法的点拨,而后面的“课外书屋”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实,“课外书屋”是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与阅读课外书籍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目标明确的单元主题学习,掌握这些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后,再去阅读同类的相关书籍。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动物小说的兴趣,我还充分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给学生讲了一段关于“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狼王梦》:在广阔的尕玛尔草原上居住着一只漂亮、高傲的母狼紫岚,它曾经与自己相爱的丈夫狼王幸福地居住在草原上,它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一次次失败,四只小公狼也相继死去,最后,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为了狼孙的安全,它与金雕同归于尽„„通过我绘声绘色的导读,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纷纷在网上购买了《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他们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读着,有的学生还写了读后感:自然界中弱肉强食、强者生存;动物和人一样有感情,我们不要去伤害它们„„学生读完以后,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也能喜欢上课外阅读,我们还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有的作图书推销员,有的讲故事,有的分享读后感,有的表演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开阔了知识视野,真正达到了教材是载体、用教材教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既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生命力,同时又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阅读观》里写道:一个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1】。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教给他们书面上的一些知识,更重要是的是要引领学生不断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根本任务。参考文献:

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灵动起来 篇6

关键词:阅读活动;拓展视野;个性化;质疑反思;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活动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已经成了个性阅读的代言。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我们的阅读教学面对的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生命体验的心灵。长期以来,教师掌控着对文本的绝对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围之内,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被扼杀殆尽。

一、珍视体验,拓展视野

阅读教学应摈弃教师的繁琐分析,减少理性的分析。《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设计了这样问题:“圆明园是否应重建?”学生在通过对文本深入的学习并且充分阅读了资料后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圆明园不应该重建。我想从“勿忘国耻”来考虑,废墟与重建哪种效果更好?不用说,肯定是前者更能提醒国人,时刻保持警醒!我们看到这些废墟,就会想起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我们永不忘记那段耻辱的历史,废墟带来的震撼力远远超过了它昔日的辉煌。圆明园遗址的存在,主要作用就是让子孙后代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不忘国耻。有的学生说:其实我们应该把民族最好的东西留给后人,这才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珍惜,而不应该把那些屈辱的历史留给后人。而且,在教育国人方面,我们应该转向自强自尊,而不是自责自哀,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振兴。

二、以读带讲、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节课,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地位,就得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给他们自由驰骋思想的机会。如在教学听说训练《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赠汪伦》一文时,在老师指导、点拨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加深理解和感受,享受审美乐趣。有的同学擅长朗诵,就让他有感情地吟诵,有的同学愿意说,就让其把古诗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为诗配画,有的善于写作文,就让其将诗改成小故事或优美散文,有的同学愿意表演,就让他们演出课本剧等等,然后分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自己所挖掘到的詩意美。殊途同归,学生最终领悟到的诗意、诗情、诗境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主动探索,在自学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使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主动表现自我的舞台。

三、质疑反思,拓展思维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认识上的偏颇、错误,进而对课文提出质疑和批判,深化文本的内涵。作者赋予作品的某些含义,读者往往会做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取舍与添加。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份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所以在当今社会里,苹果、石榴也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课堂生成的资源,让正反双方以此辩题展开论辩。通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我们应该做既有体面更对人们有用的人。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不断修正错的,接受对的,摈弃旧的,吸收新的,在吸取与扬弃中自觉变换思维模式,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和审美情趣。

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两小儿辩日》中对于两小儿的观点谁对谁错学生不能判断,我没正面回答而是又抛给了他们,让他们讨论、收集资料、交流,最后对于每个观点都能说得有理有据,并且体会出两小儿的爱思考、探索精神。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

四、放飞想象,张扬个性

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与发展,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卢沟桥的狮子》时,我设计了个性化的想像情境:“卢沟桥共有501只狮子,作者只写了五种形态,想想还有哪些形态?”这个空白点,激活了学生的想像,他们从自我出发,多元感受,多元体验,创造出丰富多彩、极富个性的狮子形态。学习本课后,我又设计了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你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你心中的狮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拍一拍……下周举行一个形态各异的“狮子展览会”。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篇7

一、善用情境图, 发现留白打开学生思维

“三分画, 七分白”, 艺术家在画面上的大片空白, 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 让人去思考, 去补充发挥, 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材文本不仅提供给我们生动的图片和符合生活情境的故事情节, 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留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留白, 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

笔者在教学译林出版社《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5 A party”的Story time时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我呈现四幅文本情境图 (书本原图) 让学生自主看图说话, 每幅图一句, 学生说的句子连起来就是故事第一部分 (和书本原文几乎一样) , 但最后一幅图是一个留白。图上Liu Tao拉开一个白色的袋子, 看着袋子里, 我们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利用书上最后两句话:Look at Liu Tao.What is he going to do for the party?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He is going to bring a yo-yo.”“He is gong to bring some cakes.”“He is going to bring a model plane.”其实只要稍加预习第二段中“I’m Liu Tao.Here are some balloons for you.”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但是学生们就是愿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小学生其实是喜欢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同伴一起分享的, 也许他们所说的就是自己做的呢!将生活与书本知识融合不也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吗?重视“留白”, 进入“虚灵”的佳境, 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利用故事情节留白,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众所周知,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自然的学习环境不够理想, 所以需要大量接触英语。故事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所以在小学阶段, 不管是哪种小学英语教科书, 编者都选取了一些经典故事或者编撰了简单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来阅读、来表演, 这样能够通过学习故事、表演故事, 有更多语言输入。或许编者需要考虑诸如智育与德育、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等内容, 也或者小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 更可能就是编者特意的留白, 这些小故事都仅仅点到为止, 让人意犹未尽。如江苏地区现用的译林出版社《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 they do?”中Su Hai和Mike仅仅谈论了各自父母的职业,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叔叔、阿姨的职业是什么等。在教学本课时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painting their family photos”这一环节, 让学生将Su Hai和Mike的全家福照片进行创作补充, 再来使用英语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补充了爷爷、奶奶, 有的补充了弟弟、妹妹……其实他们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推理。再如, 译林出版社《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的Story time中第一段中所写的:

第二段仅通过“At home, Liu Tao is reading about Australia.”介绍了澳大利亚的两种动物、澳大利亚足球和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对于Mike, Wang Bing, Yang Ling三名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的有关澳大利亚的知识没有介绍, 这一留白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利用。笔者在教学时课前先布置学生选择故事人物中的一种途径或者另外的途径了解澳大利亚。在课堂上设计环节仿照故事中Liu Tao介绍澳大利亚的方法补充Mike, Wang Bing, Yang Ling对澳大利亚的了解。这一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而且巩固了文本知识。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途径介绍了更多的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甚至是动物的习性, 并且介绍了澳大利亚足球的特点……利用好这一留白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创设留白, 故事续写

幻想是青少年的一种宝贵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故事都是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童趣特点的。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喜欢在故事的插图旁涂鸦, 在原先的情境图后加上自己的想象, 这不就是改编和后续吗!这一发现激发了笔者创设留白对文本故事续写的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这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英语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简单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译林出版社《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的Story time中重点运用将来时谈一谈自己的梦想, 笔者想到了在六年级上册“Unit 4 Then and now”一课介绍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可以将这两课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扮演Miss Li和故事中的人物来到二十年后用“then and now”想象、介绍自己的梦想实现后的情景, 补充书上故事之后, 并相互介绍、修改。学生完成后的英语作文情节合理, 语法几乎没有什么错误, 比直接给学生一个命题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更乐意表达。在译林出版社《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n lion and mouse”也可以让学生想象“From then on, the lion and the mouse became friends.”之后的故事……像这样创设留白, 续写故事可以引领学生遵循着原文的思路, 对于原文进行延伸, 有利于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 创设了学生自觉使用英语的氛围。

四、利用留白, 文本再构

白石老人为茅盾先生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溪流中嬉游, 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既然清泉潺潺, 那么流水必然将至十里之外;既然有6只蝌蚪, 那么山涧里必然生活着无数的青蛙……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小学生好奇心重, 喜欢发现探秘, 小学英语教材的留白给人以遐想, 我们何不利用这些特征来进行一次文本再构呢?文本再构原先是教师对现有教材重新组合、整理、简化或者拓展, 在基本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 尽量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案。而笔者这里所说的“文本再构”不同于平常所说的文本再构, 而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对英语教材中的留白进行再创作, 弥补故事留下的缺憾。例如, 笔者在教学译林出版社《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Story time时讨论两个骗子说“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为什么不像我们看的电视里一样没有一个忠实的大臣来揭露这个很明显的骗局呢?我们可以设计重新改编这个故事。任务提出后学生们热情高涨, 有的同桌间商讨, 有的小组合作共同改编。有一组学生在原文本的基础上在中间加入了“一位聪明的人请两个骗子中的一个穿上这件衣服, 结果骗子找借口溜走了……”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只要教师给他们机会学生们就会调用自己所会的英语进行创作, 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篇8

教读《观舞记》后, 让我久久还沉浸在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世界里, 沉浸在作家冰心美仑美奂的文字里。太美了!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节律和跃动, 生命的美丽与快乐。上一堂课难道不需要如此吗?太需要了!有学者说:“我看见学生在课堂上木讷得说不出话来, 我很痛心。”今天, 我就如何让课堂灵动起来, 让孩子们灵动起来谈点体会, 目的在于构建高效课堂, 提高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舞蹈家一样呈现生命与心灵的跃动, 老师不再是包办, 学生不再是一味依赖。

一、要有阅读的主动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十分重要, 而传统的阅读教学, 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不会主动、积极、有兴趣地去阅读。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几个故事, 掌握几种修辞, 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 培植学生的人文情怀, 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

1. 以美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观舞记》前, 我让学生观看了卡拉玛的舞蹈片段和卡拉玛的剧照。卡拉玛轻盈的舞姿、娇媚的装扮、回头一笑百媚生的动人脸庞、美妙而又具有异国风情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学生, 美仑美奂的视听盛宴唤起了每一位学生对美的崇尚和追求。在此情境中, 学生饶有兴致地展开了阅读。

2. 目标教学增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阅读教学要给学生以目标任务, 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譬如:我教学《观舞记》分三个层次和目标。第一步:初读课文, 达到初略地了解文章内容, 扫除文字障碍, 朗读要文通字顺。第二步:细读课文, 要具体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和重点段落的内容 (卡拉玛的舞蹈特点是什么———“飞动”的美) 。第三步:精读课文, 要学生读出最美的文字, 读出自己最喜爱的段落, 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启示、评价 (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手法的巧妙) 。

因此, 教学时必须做到:一要有目标, 二要目标有梯度, 三要在每个目标完成过程中给学生以求知的兴奋点。

二、要有讨论的互动

上语文课就怕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说教课, 上成条分缕析的解剖课, 让学生昏昏欲睡。真正的高效课堂不能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和互动。讨论———这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就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种体现。只有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 才能更好地探究;只有让学生在讨论中合作探究,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1. 让学生讨论“渐变”成一种班级文化

过去很多教师低估了自己的教学对象, 生怕他们不懂, 因此不停地“灌”。其实, 学生之间的探究互动、生教生, 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要为学生分好讨论组, 男女搭配, 不同程度的学生搭配;要有牵头的小组长, 有发言讨论的制度和程式;要为学生创设讨论的气氛;教师对学生的互动要有激励性的机制, 等等。探究、合作、共生是我们倡导的一种课堂文化, 长期坚持, 我们植入学生心灵的将是民主的意识、合作的愿望、批判的精神、穷究的韧性、坚持的信念。

2. 精心设计讨论的主题, 拓展讨论的广度和深度

讨论的问题设计得好, 学生就会对讨论有兴趣、很热烈, 而且会不断拓宽思维, 把讨论引向深入。因此, 设计的问题既要讲究新颖而不落俗套, 更要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由浅入深, 有争论的价值。譬如:在执教《观舞记》时,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 你认为卡拉玛舞蹈的美在哪里?

(2) 你认为这篇文章语言美在何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符合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不复杂、比较简洁, 又能考虑学生表达的实际水平;既考虑起点的重心, 又考虑问题的深度。通过讨论, 学生的答案不是千人一面, 而是精彩纷呈。

三、要有表演的灵动

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 我常常会安排一些带表演性质的活动,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灵活与机动, 灵巧与天真。

1. 用形体来表演

在执教《观舞记》一课中, 我让学生表演“孔雀舞”, 表演蛇的动作, 学生惟妙惟肖的模仿引得掌声阵阵。让学生表演双眉颦蹙, 无限哀愁;表演挺身屹立, 按箭引弓;表演莲花的花开瓣颤, 小鹿的疾走惊跃。有的学生模仿活灵活现, 有的学生表现得稚嫩可笑, 当然也有些学生模仿呆板别扭。表演之后再让学生去学习文章, 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 用语言模仿来表演

在以前的教学中, 我常常会抓住文中的对话, 让学生用声音来表演, 用声音来模仿人物, 诠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譬如:让学生模仿闰土叫“老爷”, 不同的表演, 会有不同的“闰土”;让学生模仿《变色龙》主人公的对话, 刻画“变色龙”的嘴脸。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 作品中的对话资源非常丰富, 这些丰满的文学形象大多是通过对话刻画出来的。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让学生来表演, 揣摩、领会, 从而记住这些形象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视野, 提升自己的人文境界。

四、要有表达的冲动

上语文课既要重视学生的“吸纳”, 又要重视学生的“吐出”。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说”和“写”是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和能力, 是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因此, 每上一堂课, 学生都有一种想说、想写的冲动, 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那就进入了教学的最高境界。

1. 让学生多说

语言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看, “说”要摆在第一位。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考英语, 笔试打满分, 口语却非常糟糕, 问题就出在学生的口语练习少, 加上没有学习语言的环境。同样学习本民族的语言, 要表达得流畅、简明、生动, 非下一番“说”的功夫, 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 在课堂上, 一方面要营造学生敢“说”愿“说”的气氛。学生在严肃的气氛中, 胆怯、惧怕的心理状态下是木讷的, 应该让学生在轻松、平和的氛围中展示自己。另一方面, 教师提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表达实际, 切忌让其找不着边际而难以表达。譬如:你看过《蒙娜丽莎》吗?你能说说她美在哪里吗?这种问题让学生个个有话说。现在老师们考虑过多的是如何让学生说得有条理, 而很少考虑学生是否想说。不怕“胡说”, 只怕“无说”。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创造说的条件、激起说的欲望, 让他们放开说、放心说、放胆说。

2. 让学生多写

学习的本质就是构建。“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就是一种知识的构建过程。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 现在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写的拓展训练, 这是一种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在执教《观舞记》一课后, 我安排了这样的写作题目:欣赏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 拿起你手中的笔, 学习冰心奶奶, 用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 去描绘生活美, 来表现自己所看见的和所想到的, 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文字都行。学生看完杨丽萍的舞蹈后, 深有感慨, 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来抒发自己对《雀之灵》的由衷赞叹。

另外, 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安排和学生的社会实践, 布置一些文题让学生来表达。我带学生来到著名的风景区———酒仙湖参观以后, 碧绿的湖面, 波上的飞舟, 粼粼的波光, 喊着号子的渔夫, 无一不带给学生以表达的冲动。游玩之后, 让学生写《我的攸洲我的家》, 绝大多数学生是能够写成一篇好文章的。

如何让灵动的历史“活”起来 篇9

一、历史课堂沉闷的原因

(一)忽视了人的存在。

这里的人不单单指学生,也包括教师。虽然课改已实施几年了,但一些教师迫于分数的压力,使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剥夺了,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处理的主观能动性也被自己忽略了。课堂的主宰者是一个个知识点和考点,它们是课堂真正的最高统治者,教师和学生却是知识传递和接受的工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教师在课堂上强调重点,经常说:“这是考试重点,画下来,这段话全部背下来。”这种做法完全把历史看成了僵硬的东西,自然学生也就把学习历史和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历史和历史课的生命力丧失殆尽。这样的传授是丧失了人本性、思想性、情感性、时代性的历史知识的传授,换言之,教师把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死的知识,不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剥夺了、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缺少了情感性。

初中生对感性认识很感兴趣,但对于理性认识很难接受。而现在的历史课堂多是一二三四和ABCD等干巴巴的知识点,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上课直接勾画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背,最后做巩固练习。这样的历史课堂不可能出现师生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历史事件的人文启迪也不能凸显,使历史教学失去了魅力。

(三)缺少了思想性和时代性。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史为鉴”,但为了片面追求高分,在课上不给学生真正感悟历史的空间,不给学生思考历史的时间,不联系现实问题,就只能是死的课堂,无用的课堂。学生记忆的历史知识也只是短暂的记忆,并非“有意义”的学习。如在讲“大禹治水”一课时,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讲述治水的方法、过程、精神等,然后让学生背诵,则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我在讲述后,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在现实生活中举两个例子来证明堵和疏的不同结果?”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几乎全部理解了疏导的真正含义。

二、促使历史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一)要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

所谓有效的历史情境,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实物、模型、录音机和录像等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感悟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如在讲完孔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假如我班有一位孔子老师,一位庄子老师,一位韩非子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他们会如何处置呢?你认为哪一种处置方法更好?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参与的热情很高。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孔子、庄子和韩非子的思想,而且让学生进行了运用和转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把古代的知识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得遥远的历史具有了时代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应用历史知识的空间。

(二)要锤炼自己的语言。

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美感,生成一种积极的动力。教师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声调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明白流畅,要尽可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讲解要有生有色,描述要有血有肉,力求形象生动,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产生和保持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如在讲解“万里长城”时,如果只说“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就不够形象。若改为:“一外国宇航员曾说,从太空看地球,只能见到两项人工建筑,一是荷兰的拦海大堤,二是中国的万里长城”,“用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二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周”,这样就使长城的“壮观”、“浩大”显得形象鲜明。可见,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改变历史课枯燥乏味的主要手段。

历史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语言科学得当,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角色扮演”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模拟角色扮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示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角色扮演”可以是老师根据课堂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让扮演者和观看的学生体会历史事件的深刻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心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加以引导和升华。比如,在“张骞通西域”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第68页下面的情景插图组织学生表演张骞踏上西行的漫漫征程前向汉武帝告别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张骞与汉武帝之间的对话,进而感受张骞的坚定、忠诚与伟大。

“角色扮演”也可以采取小品的方式,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更强,可以有更多的创新。例如我在讲到“商鞅变法”一课时,就让学生表演了由他们自己设计的小品《舌战群贵》。学生们充分的想象力、高超的表演力及丰富、生动的语言让我折服,更让全班学生深刻领会了商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力排阻力,改变祖宗之法,建立新制度的斗争历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让教师的课堂语言灵动起来 篇10

一、言之有物

语文教师讲课应做到言之有物, 因为语文教学, 绝不是封闭的宫殿, 而应是开放的“王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 可以适时引入“活水”, 有时不妨植入新闻、小故事或俗语等课外知识, 活跃学生思维, 开拓学生视野。

如在讲《庄周买水》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写作的大环境, 教师可以这样概括当时的时代特点:“九亿人民八亿商, 还有一亿待开张”, 这时再结合课文把“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 非澧水不饮”的庄子放到这个社会大环境中, 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连庄子也逃避不了这个潮流, 也不难理解作者拿思想界的泰山北斗来开涮, 貌似滑天下之大稽, 实则是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的主旨就呼之欲出了。

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吐故纳新, 让学生的思维与教材内容碰撞, 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来拥抱语文。

二、言之有韵

学生在课堂上信息的获得大多靠听觉, 教师的语速快慢与音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状态与效果好坏。因此, 语文教师上课时应借助顿挫抑扬、有节拍、有韵律的声音, 给学生铺设一个独特的“教学场”。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富有变化, 可以表现在教学语言句式的灵活多变, 或用文学的语言铺陈, 或用无穷的比赋, 可以使学生心中涌动着一种诗意。这样, 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的确,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 按照主旋律, 曲调的抑扬顿挫、音节的疏密相间各个环节有机相连, 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言之有情

语文教师的课要教得热情洋溢, 聚焦在唤醒学生学好语文的意识, 激励他们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因而,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必刻意煽情, 应经由教师自己从容思索、领悟, 通过教师课堂上激情释放, 用昂扬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 用充沛的生命热情感染学生, 进而将教师的灵魂注入学生的心里。因此, 语文的教学是释放激情的过程, 演绎本真生命的过程。

如在教学《赤壁赋》时, 教师课前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介绍:“苏轼一生三起三落, 命途多舛。‘他, 真正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 成熟于穷乡僻壤, 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在黄州他躬耕农事, 受伤的心得到抚慰, 又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 形成了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 而《赤壁赋》正见证了他的这段心路历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教师的激情导入,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还能激发学生对名家作品探幽览胜的热情。

因此, 语文教师要学会用富有激情和饱含真情的语言,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来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其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你只要走上三尺讲台, 便置身于一片真诚的信赖和殷切的期待之中, 心中自然会荡漾着被需要的幸福和振奋, 也就会有一种无言的神圣与庄严, 令你情不自禁地释放、燃烧自己的激情。

四、言之有趣

以往我们许多的语文课功利性太强, 被高考的指挥棒指引着, 着眼于考试成绩, 知识讲解太密集, 而文学的趣味性不足。其实, 语文教学应兼顾文学纯正的趣味性, 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追求“形散”。朱光潜曾说过:“真正的语文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多少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 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使学生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纯正的文学趣味及深刻的、理性的思考。

如教《滕王阁序》时, 鉴赏完了滕王阁辉煌壮丽的美景后, 再细读文章却隐隐有“阅尽繁华尽落寞, 去留无意孤鹜心”的感受。这时,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王勃被敷衍的故事:都督阎公举办滕王阁宴会, 本意是为了让女婿出头露脸, 却被王勃抢了风头。“对客操瓠, 顷刻而就, 文不加点”, 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王勃的人格魅力, 不仅仅在于他的旷世的才华, 更在于他不懂人情世故的孤傲。即便在遭受重重打击之后, 仍誓不低头。由此, 学生再品读“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理解出的不仅仅是一种壮丽的美景, 更应该是一种人生体悟, 王勃繁华背后的落寞, 是王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的生命写照。

这样的点拨, 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 这样师生才能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篇11

钟启泉教授说“静态、凝固不变的知识,倘是系统教学名义下的灌输,那是一种劣质教养的强制,对学生发展和人类生存毫无意义。”作为数学教师,尊重个体生命情智共生的数学课堂,展现学生思维发展探究的轨迹,让学生感到自主的尊严,独立存在的价值、心灵成长的愉悦和获得成功的体验。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以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不应该阻挡学生的思维,阻挡现场即兴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和人文关怀的富有活力的课堂。

一、注重培养发散思维, 构建有效课堂的生命线

叶澜教授讲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实施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形式,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式的即兴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甚至超越目标。如:“一辆汽车3 小时行驶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驶360千米,需要几小时?”在教师“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激发下,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考,呈现出诸多方法:360÷(120÷3);3×(360÷120);120:3 = 360 :X 。殊不知,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要比教师讲台上声嘶力竭的传授更容易有成就感。再如:“飞鹰队”进行登山训练,队员们上山时每小时行走3.2千米,8.5小时到达山顶;沿原路返回,速度是上山的1.25倍,下山时用了多少小时?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鼓勵学生:我们未来的数学家们,谁有创意的解法?这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是用8.5÷1.25的”,于是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后学生豁然开朗。学生这种奇思妙想,闪现着思维灵动的光芒。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维发散方式思考问题,不仅能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而找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生长点。

二、培养灵活转换思维,拓宽思维时空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培养学生“转化”思维,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如: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城之间的距离是8厘米,一辆客车从A城开到B城用4小时,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两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教师要求小组讨论后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8÷ =8×5000000=40000000(厘米)=400(千米);400÷4=100(千米);100× =75(千米);400÷(100+75)=2 (小时)。当教师指着“标准答案”问:有不一样的吗?这时有一名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列式的:1÷( + × )=2 (小时)。学生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是转化思想的灵活运用,是学生在思维之泉涌动的结果,使课堂绽放活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求异心智

课堂教学中教师手握的是固定的教材,面对的却永远是学生的未知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机智灵活地“化解矛盾”,随机应变地解决学生的质疑。而有的教师怕学生不按预设“生成”而影响教学进程,因而层层设防,处处引路。如此束缚学生的手脚会扼杀学生智慧的灵光,甚至直接导致学生思考问题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时在后继学习中产生心理障碍。

笔者有一次听关于容积计算练习课,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焊接成一个深5厘米的无盖长方体容器,容器的容积可能是多少毫升?班上大部分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是(40-5×2)×(20-5×2)×5=1500(立方厘米)=1500(毫升),即去掉4个角上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对这样的解答方法进行分析讲解。但就在教师准备圆满的结束语时,突然有学生提问:老师,我是这样列式的:(40-5)×(20-5×2)×5=1750(立方厘米)=1750(毫升),即将左边角上的2块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焊接到右边,紧接着又有一名学生说,老师我是这样列式:20×20×5=2000(立方厘米)=2000(毫升),即将长方形左右端分别各截去两个长20厘米,宽5厘米的小长方形,焊接在剩下的正方形四周。一下出现这么多解法让教师乱了方寸,一时不知所措。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解法深入挖掘探究,便不了了之。

实际上,在这节课下来后不难发现,学生最终没有体验到“捉鱼”的趣味,更没有学到捉鱼的“本领”,因为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激活。数学知识的学习犹如下水扑腾是学会游泳的路径一样,学生思维激活需要活动,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甚至是始料未及的的体验,让学生在每一次思考中能力得到提升。

四、实施生成教育,演绎灵动课堂

课堂的精彩源于充满活力的精彩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数学课堂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新信息和新问题,同时教师应为课堂预留生成的空间。如:某校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问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学生写成:1-20%=80%,20%÷80%= 。老师激励学生说,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再想出别的方法解答,于是有学生做成20℅= ,1÷(5-1)= ;再如:买一盆月季花36元,如果买3盆就送一盆,这样每盆比原来少多少元钱?可靠的做法是:36×3=108(元),108÷4=27(元),36-27=9(元),正当教师要讲解方法时,一个学生的发言打破了预设的“圆满”:老师,我的列式是36÷4=9(元)。教师抓住契机,让学生讨论,师生再共同画图分析,最后学生恍然大悟。于是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那刚刚萌发的创新的智慧火花,教育学生养成勇于探究的习惯。

让语文作业灵动起来 篇12

门目繁多的配套作业大大挫伤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抄作业成风,这对学生学习语文大大的不利,对于语文教学也同样是大大的不利。那么如何让学生既能少做练习,又能巩固“课堂知识”呢?笔者认为设计“学习笔记”值得一试,学习笔记中既可以有预习作业设计,同样也可以有复习作业的设计,这些设计可以紧扣“课堂知识点”,按不同知识点进行分类,知识点的设计可以按课型、按文体来设计条目。

1.“预习作业”富有语文味

语文课在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积累,教师可以设计这么几个作业来丰富学生的积累。

(1)字词音积累。这一作业设计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解释,通过预习丰富词汇量。

(2)文学常识积累。文学常识的掌握,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课文注解来完成,教师规定好几点既可,如:①作家名、字、籍贯;②代表作品;③创作风格等。

(3)好词好句积累。本作业重在于让学生在预习中养成摘抄优美佳句的习惯,语文学习中字词积累是基础,句子积累是文学素养的提升。

(4)援疑质理。这一作业的设计贵在于让学生质疑,通过预习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难和困惑,要求学生记录2~3个问题,准备在听课过程中逐一得到解决。

2.“复习作业”富有知识性

课文的知识性需要有系统性的积累,课文是“范文”,“范文”中的各类知识点都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体现,因此归纳好课文的知识点就非常重要了。

(1)写作手法积累。

每一篇课文都是有一定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好文本中的写作手法,并对这种写作手法作适当的解释,这样对于那些较难理解的“托物言志”“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2)主题思想归纳。

学生把课文的主题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通过归纳就会了解归纳的方法,如本文通过……叙述(说明),表达了(赞美、歌颂、揭露、批判、反映等)……的主题(思想、现象、情感等)。在教师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就能逐步掌握。

(3)写作顺序(说明顺序)归纳。

每一篇记叙文(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有的课文会有几种写作顺序结合适用,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在记忆中会进一步强化“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概念和作用,并能把这种写作顺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在说明文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归纳说明顺序,通过归纳熟悉三大说明顺序。

(4)语言品味积累。

语言品味在各类文体的教学中都是重中之重,教师让学生整理文本中的语言品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语言品味的方法,在教学中应多角度开展语言品味。

(5)结构层次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教材中文本的结构类型、层次概括的方法等,为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做好准备。

(6)写作思路积累。

文学大家的创作思路有其共性之处,更有其个性之处,让学生积累文本的创作思路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今后创造性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7)人物形象分析归纳。

对于人物的形象分析历来是文学作品的教学重点,学生在每一堂课中积累一种分析方法,就能进一步丰富赏析人物的方法,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情感世界有着很大的作用。

(8)文体知识积累。

语文教材对各种文体都是有涉及的,教师就要让学生积累文本中文体的知识点。

3.“课外作业”富有创造性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手头都会有一些辅导用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足用好这些资料,并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资料。

(1)收集名言警句。

让学生收集与课文主题有着密切联系的名言警句。如教授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母亲”的格言、俗语和诗句,为今后写同类题材作文打好基础。

(2)文本延伸。

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延伸学习。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补充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可以收集同类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也可以阅读同一作家的作品,更多地了解文本和课堂之外的知识。

(3)动手实践。

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设置动手实践作业,如开展社会调查、网上查阅资料、观察体验生活等,都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感悟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变“阅读练习”为“读书笔记”,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语文课除了课本的学习和积累外,还需要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训练。目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作业布置往往是没有适当的引导,也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课外阅读停留在无序的状态中,课外阅读更多地也只是体现在阅读题的训练上,要改变这种低效的作业,教师就需要把“阅读练习”变为“读书笔记”,让学生通过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提高阅读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1. 规定阅读时间。

每天阅读一点点,长时间坚持,阅读量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每天的阅读时间不用很多,只要花上十分钟,就足够了。

2. 写好阅读内容。

阅读之后,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或概括事例,或概括中心,或概括人物形象等。

3. 记下阅读随感。

阅读的过程是感悟提高的过程,在广泛地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文学作品阅读尤其需要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人生经历来“悟”文中的“情”和“意”。

4. 积累名言佳句。

每一篇阅读文章都会有一定量的名言佳句,这些句子闪烁着作者的思想,具有很强生命力。积累的句子最好能写上学生的理解分析。

5. 文本深度阅读。

对于文本,教师在教学上都是很花工夫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结合文本分析,再次走进文本,开展细读文本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有个性地阅读甚至可以创造性阅读。

6. 拓展延伸阅读。

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开展延伸阅读。延伸阅读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7. 名著、时文阅读。

这一类阅读教师应做好推荐工作,每一学期的名著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每天读几页,既不多时间,又能起到调节消遣的作用。有关时文的阅读,教师可以选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或者是一些励志的文章,对学生的人生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教育。

8. 学生佳作阅读。

让学生阅读同龄人或同班同学的作文,不仅是写作经验的交流,也是心灵的交流。

9. 读书心得交流。

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教师就需要创设读书氛围,让学生写好读书心得,开展交流活动,评出优秀的读书心得,这对阅读兴趣也是一次促进。

1 0. 开设阅读课。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走进书海去淘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阅读课中教师可以讲解一些阅读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经验,甚至让学生走进阅览室或图书馆进行阅读。阅读课教师也应精心设计,并明确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三、变“写作练习”为“写真随笔”,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

如果说阅读是“吸收”的话,写作便是“吐出”,在“吐出”的过程中提倡学生写真人真事,表真情实感,这时,写作已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真情的流淌、个性的张扬、生命的勃发。能让学生做到这些,写作也就成了学生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了,学生的个性会更鲜明,创造力会更强,写作教学也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如何唤醒学生的写作“真心”,需要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写作状态,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不是教师规定的一项硬性作业了,而是自己与“老朋友”的一次心灵交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字表达。

1. 结合课文阅读,写好“写真随笔”

新《课标》所选的课文都是些文质兼备的好文章,都有着很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写作资源,开展随笔练习。

(1)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课文是例子,由课文的阅读延伸到课外的写作,是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

(2)学习写作手法。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一定的写作手法,教师在文本研读时要讲透,为学生理解这些写法,做好扎实的铺垫。

(3)利用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也是随笔写作的再创造。这些练习往往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进行写真随笔的实践。

2. 结合传统节日,写好“写真随笔”

传统节日都是很好的随笔素材,每一个节日其实都是一个专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这些专题进行随笔写作。

(1)写“活”节日中发生的事。

写真随笔要求所写内容都是真实的,都是来自于生活的。节日中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随笔中的写作内容。

(2)写“活”节日中的人。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在每一个特定的传统节日中,多观察所写人物的言行举止。

(3)抒发真情实感。

对于传统节日学生都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围绕特殊的节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接受还是反对,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些情感往往都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展现风土人情。

传统节日都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这些文化历史都是学生很好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细心观察这些传统节日中所盛行的乡土风俗,也可以向长辈询问这些节日曾经有过的风俗,让风土人情走进学生的随笔中。

3. 体验社会生活,写好“写真随笔”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多接触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从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始,来做写作的有心人,这样才能真正写好“写真随笔”。

(1)社会实践写体验。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进随笔中,这样的写作更会有话说。

(2)校园活动写见闻。

校园生活是学生最贴近的,所见所闻都有原汁的生活味,把校园内发生的事情认真地记录下来,并加上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的可读性更强。

(3)家庭生活抒性情。

家庭是情感的港湾,细心地观察家庭生活,感悟点点滴滴的情感,把这些记录写到“写真随笔”中,都是鲜活的写作素材。

上一篇:DPPH清除率下一篇:肉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