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的思维灵动的课堂(共12篇)
发散的思维灵动的课堂 篇1
摘要:发散思维与聚焦思维, 看似矛盾的两种思维模式, 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发散是聚焦的能量源, 聚焦是发散的最终归宿。没有发散的聚焦是苍白的, 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无力的。
关键词:发散思维,聚焦思维,课堂思维,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该实现“传播知识、形成习惯、培养思维”的三围教学目标。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在 《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 序里写到学习和思维不是独立无关的两件事, 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习, 同时也学习思维本身, 两个过程相辅相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发散与聚焦是思维的两种形式, 数学发散思维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 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 而是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者发现多种解答和结果的思维方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重视初中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立性、创造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视初中学生数学聚焦思维的培养, 同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 对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发散和聚焦概念与知识的核心、本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引申推广、变式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以此促进两者更深刻、平衡地发展,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学生通过数学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修养, 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培养钻研精神,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不仅要教知识, 更要启迪学生思维, 交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金钥匙。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情”已经成了一线教师的共识。可是, 教师的“导”如何定位才能取得高效呢?教师要“导”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点上, 要“导”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引导只有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 聚焦学生的思维, 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片断1:圆的复习课———方孔圆钱
圆的复习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复习圆的基本知识, 如不在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等。设计是用了方孔圆钱这个载体, 通过补全铜钱和测量铜钱的直径等来复习。我国战国时期齐、燕、秦三国的通行货币中有方孔的圆钱, 关于方孔圆钱形制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应天圆地方之说, 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 地是方的;与加工方式有关, 古人在加工时将很多的钱串在方形的长棍上, 就可以同时加工外缘, 提高了加工效率。方孔圆钱:外圆内方、外柔内刚是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其实质是待人以宽、律己以严。人非圣贤, 谁都会犯错, 要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律己要严, 因为人要努力成为圣贤, 不严会使自己懈怠。能否做到待人以宽、律己以严, 关键是自悟。当你真正悟到了这一点, 并身体力行实践, 你就会得到他人欢迎, 使自己时时喜悦。“方”是一个人的品质、境界、素养等所有内在修为的综合反映, 是做人的根基, 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一个人只有具备好的个人素养和优秀的品质, 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 如果行不正, 走不正, 必会遭到人们的责骂、鄙视和唾弃。“圆”不是圆滑, 狡诈, 而是一种圆融的处世态度, 是一种随机应变的处世哲学。如果一个人过分方方正正, 不懂得变通, 不懂屈伸, 就像生铁一样, 是很容易被折断的。做人在坚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之外, 还要掌握一定的处世技巧。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外圆内方, 人生修养的一个标尺:圆通, 方正, 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方正。方, 是人格独立灵魂正直, 是立世之本。圆, 不是精于世故老谋深算, 而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艺术。
有时候铜钱是破损的, 我们可以通过圆的有关知识补全, 补全之后还可以测得圆的直径, 这时候学生就有多种方法。
例1 如图1 所示的铜钱是破损的, 请补全破损的铜钱。
解:图2 利用周长来补全, 图3 利用矩形的知识来补全, 图4 利用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来补全, 图5 利用垂径定理的原理来补全, 图6 利用弦的中垂线的原理来补全。
此题用了多种方法体现发散思维, 聚焦的是圆的性质。同时注重发散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发散训练, 把看似枯燥的性质、定理通过层层解剖, 把本质展现出来, 把一个问题通过对结论进行联想、分析、探索, 最终把隐含的有意义的结论一一推导出来, 通过改变条件, 发现由不同条件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找出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更重要的是通过变式教学, 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联想、敢于怀疑的品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例2 木工师傅可以用角尺测量并计算出圆的半径。如图7 所示, 用角尺的较短边紧靠⊙O于点C, 并使较长边与⊙O相切于点A。记角尺的直角顶点为点B, 测得BC = 8 cm, AB = 16 cm, 求⊙O的半径。
解:设圆的半径为r, 连接OA, OC, 作CD⊥OD, 垂足为D。
因为⊙O与AB相切与点A,
所以OA⊥AB。
因为CD⊥OD, CB⊥AB
所以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所以CD = AB = 16, CB = AD = 8。
在Rt△COD中, r2= (r-8) 2+162, 解得r=20,
所以⊙O的半径为20 cm。
通过发散教学, 学生想出了其他的求法 (如图8、图9 和图10 所示) 。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效益, 然后注重归纳反思、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聚焦思维的培养。
片断2:多边形的性质———探索和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四边形内角和360°。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植于课本, 着眼于提高, 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强化,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水平,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维品质。在授课过程中, 每处理完一类题目,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点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细观察、活运用、寻规律、成技巧, 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使数学思维训练得以真正的升华和张扬。
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之后, 还要有聚焦思维, 对于多边形的内角和360°的聚焦训练, 在证明内角和360°的时候, 一定要添加辅助线, 辅助线的添加原则是构建三角形或平行线, 因为在已知的知识体系中, 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两个, 一个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另一个是平行线性质中,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之和为180°。把未知的东西, 转换成已知的知识点。通过发散之后的聚焦是强有力的, 是通过历练之后的升华。
总之, 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首先要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头脑中智慧的火花, 激发求知的欲望, 树立必胜的信心, 磨炼坚强的意志。关爱每一名学生,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让每一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发展, 使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 数学园地才会生机盎然、姹紫嫣红。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研究与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初中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力的发展, 还应该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同时更应该重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去“嚼”,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提高学习成绩。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 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 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就可以发现新方法, 制订新策略, 并及时归纳总结。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 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 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 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 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渠东剑.把数学思考引向深入:例谈数学概念的过程教学[J].中学教研, 2004 (2) .
[4]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发散的思维灵动的课堂 篇2
运用发散型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习题的.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剐是发散型习题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起着催化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习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切实有效地运用发散型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作 者:颜茂龙 作者单位:兴化周庄初级中学,江苏,兴化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英文刊名:EDUCATION FOR CHINESE AFTER-SCHOOL 年,卷(期):2009 “”(8) 分类号: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散型习题 发散思维发散的思维灵动的课堂 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发散思维 创设疑境 巧用变式 一题多探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立足点。而发散思维有助于思维能力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实际物理教学中,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敢大胆质疑,不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物理教学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发散思维的灵光照亮初中物理课堂。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信息,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并由此带来思路的转移和思想的跃进,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方面的局限性,思维形式明显偏重具体思维,发散思维意识相对薄弱。因此,笔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取得了一定成效,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疑境,诱导学生进入发散思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疑难,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的内驱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起他们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和发展潜能。巴尔托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内驱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悬念,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
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用一大一小两支试管,小试管刚好能套进大试管中。第一次演示时,将小试管套进大试管后,迅速将两个试管反转开口朝下,发现小试管从大试管中滑落下来;第二次演示时,将大试管装满水,再把小试管的一半插入大试管中,一手扶住大试管,迅速将两个试管反转开口朝下,并放开小试管,这时小试管会怎样运动?此次实验前多数学生猜想里面的小试管会下落,实验结果却是小试管不仅没有下落,反而慢慢上升,此时学生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发生了与常规认识相反的情况,产生了激烈的思维冲突。接下来,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入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并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压强的值到底有多大呢?”等一系列问题,这样诱导学生进入发散性思维空间,有效激发了学习动机,增强了思维的主动性。
二、巧用变式,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和结论,转变问题的形式和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不断迁移促进学生知识完善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从不同的知识点、知识层面、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成为三基教学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并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常喜欢运用正面强化方式,对学生给予明确的、强烈的刺激。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化很小的反复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学生重视,有时反而会造成思维的疲劳。一题多变,是指在原有习题的基础上,对原题加以延伸拓展,使习题教学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本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巧妙运用变式深化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给学生提供变化的刺激方式,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以变激趣的目的。
例如在毕业会考复习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根轻质杠杆两端悬挂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平衡后同时浸没在水中,结果杠杆是否平衡?变式1:把体积相同改为质量相同,然后求解;变式2:把同时浸没在水中改为同时向外移动相同的距离,然后求解;变式3:把同时浸没在水中改为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质量的物体,然后求解。这样运用变式后,在相似的题型下,实质上进行了三种不同的解答和比较过程,使学生对杠杆平衡、密度知识、阿基米德原理、质量重力关系等知识都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
又如做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提出能否改变器材条件,采用其他方法也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提出四种方案:第一,只用电流表,把滑动变阻器换成一只已知电阻,其他不变;第二,只用电压表,把滑动变阻器换成一只已知电阻,其他不变;第三,把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换成一只电阻箱和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其他不变;第四,把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换成一只电阻箱和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其他不变。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有利于创造动机的激发。
三、一题多探,深化发散思维的独特性
发散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它是以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为基础,不仅要求思维范围大、速度快,而且要求质量高,特别要求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然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合作探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运用,使他们逐渐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处理具体问题。一题多探,是指一题设多个探究,并使探究逐渐加深,引导思维逐渐深化。一题多探的目的是给学生指引解题思路,消除思维障碍,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独特性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为了测定一小正方体木块(不吸水)的密度,可供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刻度尺、大头针、水。请你设计实验方案。结果学生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一,选用器材是托盘天平(含砝码)、刻度尺。方法是用天平测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木块边长,算出木块体积,再用密度公式算出木块的密度。第二,选用器材是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大头针、水。方法是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用量筒、大头针、水测出木块的体积,再用密度公式算出木块的密度。第三,选用器材是量筒、大头针、水。方法是利用量筒、水测出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排开水的体积,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算出木块受到的浮力,再根据漂浮条件可知:木块受到的重力等于木块受到的浮力,进而由浮力公式算出木块的质量,再用大头针将木块完全压入水中测出木块的体积,最后用密度公式算出木块的密度。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案后,指出第三种比前两种方案更有创意,因为木块的质量不是用天平测的,而是用量筒间接测的。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很受启发,不仅巩固了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培养了灵活运用知识和科研方法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意识。
四、课外延伸,形成发散思维的多向性
课外教学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阵地,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做到从物理走向社会。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技讲座、参观调查等。通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动脑,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力量、特长和才智,为学生提供多向思维的机会,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有利于后续发展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除了教材上的活动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开拓一些具有发散性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可布置自制针孔相机和潜望镜、利用电能表测用电器的功率、验证大气压的存在、筷子提米、纸锅烧水等小实验。这些不定条件、不拘约束的开放性实验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拓展了知识面,让学生在实验中思维形成多向、走向深入。又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常熟市水污染情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组织学生对学校及居住环境周围的水质、梅塘河的水质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普遍认识到:由于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不注意保护环境,人类开始品尝自己的苦果。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搜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取样实验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社会调查,积极撰写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极大的提高,调动学生思维向灵活方向发展,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而新教育却是有行动的。”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思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徐迎春,李爱华.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68).
活跃的思维 灵动的课堂 篇4
一、讲课的声音富于变化,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变化音量。课堂上讲重要问题时, 我不同于其他的教师用极大的声音, 而是用极小极轻的音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速变化。语速的变化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陋室铭》这篇课文, 可用12秒读完, 也可用92秒读完, 前后相差很多, 但都具有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另外, 有时上课, 我故意用最快的速度向学生提问,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讲课时穿插精彩的故事, 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 我们可以从唐代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的故事讲起,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懂得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原因, 在有文章的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揭示出文章的中心, 这种能够激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
三、采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幻灯片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 展现宏大与细微, “观古今于一瞬, 抚四海于须臾”, 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 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 增强学习兴趣。例如《苏州园林》的教学, 单靠课堂讲解容易陷入枯燥, 学生也会感到无聊。因此, 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了许多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 按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分门别类, 制作成课件, 在上课时边讲解边演示, 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 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也并不是一定要把课文制作成课件, 有时直接利用VCD播放碟片, 只要引导好, 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
四、多让学生发言, 制造成功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 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 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应用问题中的求异思维, 多多肯定和鼓励学生, 让他们充满自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发散思维的培养 篇5
1.流畅性
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不同观点和设想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2.灵活性
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3.独创性
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4.精致性
是指对学生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在训练方法上,可引导学生大量欣赏经典作品。如罗马一出版商为售出滞销的书,想尽办法托人给总统看,但总统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再三请求提意见,总统随便说了句“此书甚好”。该出版商马上推出广告词:“现有总统评价很高的书出售。”结果积压的书一售而空。另一出版商见状,也用此法,总统被利用了一回,这次说了句:“此书很糟。”相应出台的广告词为:“兹有总统批评甚烈的书出售。”结果书也很火爆。又一出版商马上也送了一套书给总统,总统这次决心不加理睬,于是,第三个广告词表述为:“现有连总统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他的书销路居然也很好。
发散思维的方法
1、一般方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2、假设推测法
假设的问题不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3、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的思维灵动的课堂 篇6
【关键词】思维灵活性 思维广阔性 教法探究
笔者认为,“6+1”数学课堂教学出发点: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例>方程sinx=lgx的解有( )个。
(A)1 (B)2 (C)3 (D)4
学生习惯于通过解方程求解,而此方程无法求解常令学生手足无进。若能运用灵活的思维换一个角度思考:此题的本质为求方程组的公共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象交点问题,寻求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学生对重要细节思考的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学生既能认真分析题意,又能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例> 已知抛物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3,对称轴为直线x=-1,在x轴上截得线段长为4,求抛物线方程。
解法一:截距为3,可选择一般式方程:
y=ax2+bx+c(a≠0)
显然有c=3,利用其他条件可列方程组求a,b的值。
解法二:由对称轴为直线x=-1,可选择顶点式方程:
y=a(x-m)2+k(a≠0)
显然有m=-1,利用其他条件可列方程组求a,k的值。
另外,由图象对称性可知x轴上交点为(l,0)和(-3,0)。
解法三:由截距为3,即过三点(0,3)、(l,0)和(-3,0),
可选择一般式方程:y=ax2+bx+c(a≠0)
代入点坐标,列方程组求a,b,c的值。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高效数学教学课堂方法: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查重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撰写小论文”——根据学习体会、解题经验、考试心得等等,撰写学科研究性小论文。选择比较好的指导修改并编辑出版,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以上只是我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发散的思维灵动的课堂 篇7
一、发散性思维在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教学的主要目标都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所以,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 则需要我们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教学质量, 也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主导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问题, 而学生为主体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 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 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而这个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的发散思维活动得以全面地展现出来。
二、发散性思维在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 善于对所教的知识进行教材组合, 多角度、多方位设计有一定深度、广度和难度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机会, 如何把发散性思维很好地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主要从词汇学习、对话课文和语法学习三方面来阐述三点做法。
(一) 词汇分类拓展法
在教授生词时, 我会把Topic中的词汇经过处理、分类, 让学生通过联想、比较、拓展等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 从而提高单词的记忆能力。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Unit 5 Section A的词汇时, 我会让学生找出话题中有关球类的词汇,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 他们会找到以下词汇:volleyball, tennis, table tennis , baseball , 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球类的词汇:basketball, football...教师进行板书, 根据这些词汇, 让学生思考与这些词汇相关的短语, 如: play volleyball, baseball, player , 通过词汇关系法, 运用发散思维, 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 更容易、更有效地记忆多个生词和短语。
(二) 词、句、篇法
常言道:“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对话课文和习作表达等。 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Unit 2 Section A的对话时不急于读对话或者听对话, 而是呈现一个词汇pollution, 然后让学生思考: 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do you know ? 通过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板书:
Water air light pollution.
All these kinds of pollution are harmful to people ’s health.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对话, 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出答案, 说明他们已经了解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肯定与pollution有关。 接着, 教师以点带面, 给出一些词汇、词组, 让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把握本堂课的知识要点。 air pol-lution, become problem, protect, leave rubbish, spit in public, walk on grass, pick flowers等, 关键词汇呈现后,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把词汇合成句子, 把句子合成短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使短文的编写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待学生完成后, 教师点拨, 通过多媒体, 形成一篇较好的短文展现给学生。这样通过词句篇的方法来改编对话和短文, 学生更容易去把握本堂课所学的内容, 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又激活了思维, 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潜能, 从而调动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 学生自主梳理归纳法
在语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梳理思路, 归纳观点, 合并归类, 将学生讨论的几种主要思路和观点罗列出来, 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多比、多解、多变的思维训练, 从而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如学习宾语从句时, 教师先提供一些句子给学生, 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梳理宾语从句的结构和用法, 每个小组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出来,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最后生成宾语从句的结构和用法。 这一方法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梳理归纳法在课堂语法教学实践中, 能充分体现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和流畅性, 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识记和掌握运用, 有效地提高学习语法的效果。
三、发散性思维在课堂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尝试改变自己的角色
若想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必需转变自身教学观念, 意识到学生主体性的突出, 努力构建出和谐、民主、健康的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与成长。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 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要将自身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蜕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倾听者。 从真正意义上转变自身角色。
(二) 让关爱、微笑、鼓励走进英语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当教师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关爱每一位学生, 则会有“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同时, 学生也会更加有了学习激情。 其次, 让微笑与鼓励走进英语课堂,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 都渴望被欣赏与肯定, 教师要注意适时鼓励。
( 三) 增强教学趣味性,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激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需要由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多种教学活动, 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以满足学生多种心理需求。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角度激发学生的灵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自发而积极地学习。
总之, 发散性思维的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 只有把教与学看作一个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才能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多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摘要: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师不仅要通读课程标准,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发散性思维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国良.创造力心理学[J].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2]林崇德, 辛淘.智力的培养[J].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激活学生思维 演绎灵动课堂 篇8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课堂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要彼此信任、默契, 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微笑而耐心的倾听, 往往能闪现出学生独到的见解。
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中“蚁国英雄”的片断时, 当老师出示“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根红色的项链, 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时, 学生是这样理解的:
生:这句话是比喻句, 是把“顺着风势的火舌”比作了“一根红色的项链”。 (教师好像意犹未尽, 仍然侧身、微笑地等待着……)
生:项链是宝贵的, “蚁国”在突围时所表现的舍我其谁的精神, 比项链更宝贵。
生:如果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就像“一根红色的项链”, 那么图上已经突围的蚁团, 不正是镶嵌在这根项链上的黑珍珠、黑钻石吗? (同学们都鼓起了掌)
我不禁为这些学生精彩的表达暗自叫好。同时我也陷入了沉思: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再给学生一分钟, 或者为学生送上你期待的目光, 抑或侧身附耳……学生的许多独特的见解或许就会涌动。
二、在心灵的碰撞中, 演绎生成的精彩
语文课堂是最富魅力、最富激情的, “她”充满着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 “她”是一种无不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诗意境界。
在执教《庐山的云雾》一课中,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利用棉絮动手制作庐山的云雾, 并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学惊喜伴之而来, 我与学生的交流随之也发生了变化。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画面上的云雾除了像课文中所描述的, 还像什么呢?
生:程立做的云雾像一根根玉带, 还像一只只轻盈敏捷的蜻蜓!也像我们音乐书上的五线谱呢!那旁边飘的缕缕云朵, 不就是一个个快乐的音符吗?
生:我看我做的“弥漫山谷的云雾”也像一艘即将启动的航船, 又像一床大大的、白白的、软软的棉被。
生:……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师生间的交流在和谐、信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教师彼此的交流才能融洽、共鸣、舒展乃至“交锋”。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 焕发出了语文课堂应有的韵味。
三、在闲暇的空间中, 孕育生成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说:“闲暇出智慧。”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 还有以扬代抑的“黄金原则”的运用, 是用褒扬赞美取代斥责批评, 这是最具“人情味和凝聚力”的, 都会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学生也就不会因为错误而尴尬, 也不会因善意的批评而失意。
如在执教《黄鹤楼送别》的过程中, 学生朗读“岸上杨柳依依, 江上沙鸥点点”时, 很多男生都情不自禁地学起了沙鸥的叫声, 我没有指责学生不守课堂纪律, 而是和学生默默地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中了, 学生很多感想让人心动:
生:杨柳, 你们依依相拥, 而李白和孟浩然却要分别, 你们是多么幸福呀!
生:点点的沙鸥你可知道, 正是你的离愁别绪的叫声, 李白才吟出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呀!谢谢你, 沙鸥!
生:点点沙鸥、依依杨柳、一江春水、江风白帆、蓝天白云, 这动人的场景怎么不使人顿生愁绪呀!
语文课堂应该是身心自由, 心境开阔, 充满了师生的互动, 在这样的境界中, 师生的交流变得通畅而自由, 学生的思维才能被充分地激发, 在闲暇的空间中孕育更多的创造和更富魅力的智慧。
四、在另类的场景中, 尝试生成的延续
课堂中, 或许会发生许多和教学无关的而又很鲜活的东西, 面对这种活生生的生成性素材, 或许稍纵即逝, 但是我们教师要有一颗敏锐而智慧的心, 大胆地捕捉这些鲜活的事例, 在生成的课堂上焕发出真实的精彩:
灵动课堂之思维创造性探究 篇9
一、“灵动性”课堂的内涵与要求
(一) 以情感和乐趣为核心
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情感上获得学生的认同, 学生才能把自己的内在情感体现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上, 认真、努力地学习数学。在触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后, 教师还要用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丰富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兴趣,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把情感和乐趣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以综合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方法、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标, 即提高教学效果, 且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一最终目标而展开的。而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是达成最终目标的前提,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他各方面的基本能力提高了, 最终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 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没有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是盲目的, 甚至会走错方向,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 把提高综合教学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毋庸置疑的。
二、小学数学灵动性课堂的构建
(一)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程式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程式,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使教师树立起多元化的教学意识。教师拥有了多元化的教学意识和观念,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寻并实践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所谓多元化, 就是指教学方式要具有多样性, 不能只是单纯地重复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程式, 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如开展各种各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活动;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互相讨论和研究;设计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当下最流行的人和事进行举例说明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对这些多元化的教学程式适时进行轮换, 这样不仅可以会让学生对学习有新鲜感, 还有助于他们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进而得到许多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二) 趣味与知识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只有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 是数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前提, 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之后, 教师再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教学。如可以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以学生所熟知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作为教学案例, 赋予知识趣味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把数学知识同趣味性有机融合到一起, 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不断的培养和锻炼, 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概率问题”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预先准备五个小纸条 (一红四白) , 放置在密闭的口袋中, 随机抽选五个学生上台抓阄, 并告知他们抽中红色纸团的回答问题。待抓阄结束, 请抓到红色纸条的学生回答自己抓阄的概率为多少。参考《开心辞典》的办法, 如果学生不能够回答, 可以现场求助。在快乐地结束这个环节之后, 教师再进行概率知识的讲解,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热情, 还能够构建直观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对概率知识产生立体认知。
(三) 开展灵动的教学评价
评价机制对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做到扬长避短。教学评价除了要科学合理以外,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灵动性, 灵动的教学评价具有不拘一格、简单明了、精准正确、赏罚分明等特征,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学生展开评价, 能让学生通过灵动的教学评价来正视自己, 并使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 创新自己的学习方式, 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以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回答为例, 过去我们总是倾向于指出某个学生的错误并让下一个学生来回答, 进而得出正确答案。事实上, 回答错误的学生为什么这样想, 他的思维过程发生了什么偏差, 正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何况, 错误回答的背后也许有其独特的思维魅力, 正确的回答却未必一定使用了科学高效的思维策略, 这些都值得教师在评价和分析时加以注意。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灵动性课堂的构建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作用,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灵动性课堂要以情感和乐趣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是其最终目的。因此, 我们的教学程式不能太单一, 要赋予其多元性, 要把趣味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采用灵活的教学评价模式, 使小学数学课堂动起来,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灵动性课堂要以情感和乐趣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是其最终目的。要构建灵动性课堂, 教学模式不能太单一, 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法, 要把趣味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并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灵动课堂,思维,探究
参考文献
[1]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下) , 2011 (8)
[2]张亚莉.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2 (12)
打造灵动课堂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篇10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究性、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社会发展乃至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实,学生不乏创造力,教师需要做的是启发引导,是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在绘画实践中开动脑筋,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跳出思维的局限,跳出书本或是教师示范作品的模式,巧妙构思,通过自己的作品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和升华现实生活。
学生能不能在动手实践中画出新颖的作品,是否能在书本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常常是判断美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要达到课堂成功的目标,最主要的就是要明确师生双方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不是裁判和主导者,而是组织者、启发者和引导者,学生在课堂应明确课堂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实现自我的成长。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认知发展、智力发展等方面并没有完善,虽能独立观察事物但随机性很明显,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此时,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引,通过多样化的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灵感。
一、通过课件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是视觉艺术,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直观效果来呈现美术作品的整体和细节调整,对偏向于形象性思维的小学生而言,效果是显著的。通过观看、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启发,打开思维的闸门进行想象、发散和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通过多媒体播放,使学生通过观看、观察对与作品相关的生活情境和身边的事物产生美好的回忆或联想。其次,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同龄孩子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最好是不同表现手法和绘画形式的作品,让学生们在兴趣盎然的欣赏中发散思维,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和自信心,萌发创作的冲动。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各种可能,特别是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那些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画面和场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通过发散想象,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这样,在学生自我创作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能有效达成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通过激励机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任何课堂教学环节的设定都有其目标性,激励机制的应用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适时地实施激励机制是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创造性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对较好的创意萌芽,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继续保持,大胆创作;对学生创作过程要随时观察,对学生的创作情况要及时进行反馈和反应,防止学生因模仿抄袭和不求深入的“惰性”而影响了作品的创作效果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需要现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课堂激励机制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否则就会让激励机制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达不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课堂奖励机制的设定要有针对性。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教师要针对学生独有的个性特点和创作能力进行鼓励,比如色彩的使用有自己的特色、构图非常大胆、选题新颖不流于俗套等。这种激励的方式能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达到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兴趣、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对于小组合作的创作活动,教师则要对小组整体进行评价鼓励,要更多地着眼于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激励机制,才能有的放矢,凸显学生创作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也要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激励机制。不管是班级中的少数优等生,还是占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或者是各方面都不够积极努力的后进生,我们都要针对他们的个体差异来采用不同的奖励方式,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的目的。这种激励性引导的机制需要教师能及时在教学课堂上找出有创意的点子。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准确指出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良性循环,引导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出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点子。
三、通过发散性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提问除了语言或文字必要的规范性、准确性之外,更要讲究艺术性。
问题的提出可以有千百种,但怎样的问题才能起到激发学生想象力,达到触发学生创作灵感的作用,是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的。在发散性、开放性和集中性问题的选择上,可以说教师应该要更偏重于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提问。只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提问才能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才能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开放性的、发散性的问题非常重要。对于美术创作来说,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多从作品的题材、表现形式、材质选择等方面考虑。如对于圆形的联想,大部分学生第一个想到的会是气球或者是太阳。教师如果在学生进行创作前提问:“你们觉得能对圆形进行添加或者变形吗?”教师这个问题的适时的引导,能及时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等方面产生广泛的联想,从而让无限的可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说圆可以是一张笑脸、一汪湖水、一个灯泡或者是一个蜗牛背上的壳等等。可以说这样的问题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学生思想一时被禁锢,教师可以适当的举例后再抛出问题,如“春天有哪些色彩呢?在老师眼里的春天是紫色的,因为紫罗兰是紫色的;美丽的晚霞也是紫色的。那你眼里的春天都有哪些色彩呢?”简单的举例后再把问题抛回给学生,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同时也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让每位学生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是多姿多彩的。
发散的思维灵动的课堂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语感;发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38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古人说:“夫缀之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观文入情,拓展发散思维,强调了读文章要体味情感、拓宽思维。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思维的发散。郭沫若同志曾指出:“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感和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一、朗读吟诵重点句段
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
二、咀嚼品味关键词语
培养语感,有的应细细咀嚼、慢慢品味,采用比较、换字等方法,让学生明辨字词的准确性,培养正确的思维,以求“语语悟其神”。《金色的鱼钩》一课,“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比较“捧”与“拿”“端”,以及“嚼”与“吃”。经过品味,辨析出“捧”更能显示老班长对碗里东西的珍惜,“嚼”才能反映草根、鱼骨在嘴里难以下咽。尽管难吃,还当宝贝似的用双手捧,深刻地反映当时条件极端艰苦。老班长断粮多天,在饥饿威胁下一直想着三个病号,自己吃鱼骨头草根,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是多么崇高啊!学生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运用思维的力量,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理解感情所包蕴的作者的观念和认识。
三、推敲揣摩标点符号
培养语感,拓展思维还要引导学生在标点符号上多思多想。郭沫若在《沸羹集》说:“标点符号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标点是文字的眉目,在玩味句子的同时,切不可把标点忽略。在《忆铁人》中,当铁人知道自己错批了阿姨时,睁大了眼睛“哦?……咳!”在教学时,可设疑引思,引导思维:1. 铁人简短的话语是什么语气?2. “哦”后面为什么用问号?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3. 这时,铁人心里会想些什么?4.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铁人是怎样的人?经过思索推敲,学生认识到这个问号是说铁人突然明白自己将阿姨批评错了,活现出铁人如梦初醒,瞠目结舌的神态。省略号在这里说明铁人百感交集,矛盾复杂,欲言又止的心理。他内心在责怪自己,咋不把事情搞清楚就乱批评,从心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咳!”这个自责的感叹。要去承认错误的念头产生后,“调头,回去!”的命令就脱口而出。在揣摩中,学生懂得了作者使用标点的匠心所在,体味出铁人是性格直爽、勇于改错的好党员,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染。
四、引入情境,联想体验,培养发散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
有些课文,可以凭借范读或录音,把学生带进情景之中。在情境中唤起学生情感与作者的共鸣。在《月光曲》教学中,听着配有“月光曲”的朗读,使学生产生联想,仿佛和穷兄妹一起在静静地听着,想象着月光、大海……在唤起的情感经验中理解感受文之情,明白了“陶醉”的意思,再通过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了解到对穷兄妹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以及茅屋里产生的激情,了解到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五、调动感官,思维并行,形式多样
培养语感,特别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眼看、脑想、耳听、嘴说、手动。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使用中提高。
1. 绘图。《詹天佑》中“开凿隧道”一节,让学生自己阅读,画出隧道示意图。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区分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同时凿进法,了解到詹天佑针对居庸关和八达岭的不同地理情况,在实践中创造了新的开凿隧道的方法,真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2. 填表。《高尔基的童年》一文中写出了阿辽沙在店主人百般阻挠下刻苦读书的事,可以制成表格,让学生边读边填,“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阿辽沙怎样读书,店主人怎样反对,阿辽沙怎样对待,说明什么问题”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感知。
3. 复述讨论。语感的培养除了以上这些隐形交流外,还需要学生经常处于语言之中进行语言交流。课堂中的复述,讨论争辩,回答问题都是训练语感的手段。通过语言参与,让学生处于多形态交往中,感知语言、熟悉语言、正确使用语言,才能提高语感的敏锐,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机地渗透德育。
发散的思维灵动的课堂 篇12
如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 而创造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多水平结合而构成的。在创造思维运动过程中, 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 一个新的问题只有得到创造性解决, 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精心引导,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发散性思维的定义
发散性思维, 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 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 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进行发散思维, 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 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一以贯十”等就是这种发散性思维的结果。
二、精心引导,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的限定范围, 突破思维习惯的束缚, 由一点而扩展开去, 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多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新颖的、灵活的、多端的发散思维训练。
1. 由点及面, 发散思维。
教材中很多课文的主旨是通过关键语句来体现的。抓住这些“画龙点睛”的语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捕捉阅读重点、抓住事物内在联系的能力。
例如《天鹅的故事》中有一句:“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水面在慢慢地扩大”。为什么说它们很顽强呢?学生联系前文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讨论, 有的说:“天鹅是弱小的, 却以血肉之躯扑打冰面。”有的说:“天鹅一次次地扑打, 并不退缩。”还有的说:“它肯定很疼, 肯定受了伤, 但却没有放弃。”学生们各抒己见, 在深入讨论中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课堂中的一些问题都需要学生由“点”辐射到“面”, 联系课文内容考虑回答, 既不能照搬原文, 以读代答, 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它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理解了这些问题, 文章的主旨也就把握在胸了。在教学中, 教师就是要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思路解题, 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2. 激发想象, 发散思维。
想象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主动的发散思维活动。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创造精神往往表现在某些很有特点的想象之中。因此利用这个最佳时期, 通过想象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训练方式。
例如在《九色鹿》中, 调达看了皇榜,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在场, 你会怎样劝阻他呢?”在课文的最后, 可以再让学生想象:“如果换作你是受害的九色鹿, 你会对国王和调达怎样说?”
又如, 在《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中, 当小男孩知道车是保罗的哥哥送给他的时, 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时,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那你听了小男孩的话后, 你会怎么做?又有什么想法呢?”当保罗把车开到小男孩家门口, 听到小男孩对弟弟说的话后, 老师可进一步追问:“保罗是怎样想的呢?他们三个人会怎样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呢?”
这几个问题, 都是课文中没有的情节, 而在回答过程中, 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会产生共鸣, 深化文章的主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积极发展。
3. 引导生成, 发散思维。
学生对事物的差异往往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见解。保护和发展这种直觉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胆怯会磨灭想象和独创精神”, 学生如果在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支配下学习, 思维必定是呆板的、机械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别人包括老师的见解。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在学习《鼎湖山听泉》的第四节时, 第一句是:“入夜, 山中万籁俱寂, 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在理解什么是“万籁俱寂”时, 一个学生忽然提问:“为什么万籁俱寂, 却还有泉声传送到枕边?”我随机应变, 立即让学生们讨论起来。在讨论中大家明白, 深夜泉声传送到耳边, 其实更衬出了山中的“万籁俱寂”, 而且这样写, 还给大家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我还表扬了这位同学, 正是由于他积极地思考, 才让我们领会了“万籁俱寂”的意思, 也更加体会到山中泉水淙淙流动的意境。
在学习《小镇的早晨》时, 我正在让学生体会小镇早晨的热闹氛围, 一个学生却打断大家的思路, 说:“刚才学习的是小镇的早晨的恬静, 现在怎么又热闹了呢?”对于一些优秀生来说这可能不是问题, 可对于中等生或一些学困生来说, 可能真不太明白, 我便让大家边学边思考,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很快同学们就明白了这篇课文其实有一个时间顺序, 在时间的变化中, 小镇的早晨体现出了三个特点。
这些即兴发言, 尽管有的比较幼稚, 甚至是错误的, 但是, 这种不拘泥于现成结论, 敢于大胆探索的精神正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 闪耀着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加以鼓励, 有时还要善于把学生从尝试错误中引出来, 切忌指责、挖苦。
4. 以退为进, 发散思维。
为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可以让学生先退一步想一想, 这样能使学生超脱狭隘性思维的束缚, 纵横自如地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例如, 在教学《生命的壮歌》时, 理解“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时, 我就让学生试着先思考:“如果老羚羊们不这样做, 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们作了各种合理的设想, 最后得出了结论:“不这样, 死亡的羚羊将更多。老羚羊们用自己的死亡换取了年轻羚羊的生命。”
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学中, 在学习“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 看到杏花开了, 便走近杏树数了数, 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句话时, 我先让学生想想:“当你看到美丽的杏花时, 你一般会注意什么呢?”通过和自己平日行为的比较, 学生们一下子就领会到了竺可桢爷爷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退一步思考, 学生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进行猜想、假设。这对于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是大有裨益的。
5. 变换语言, 发散思维。
这是一种重新组织文章材料,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创作方法, 培养布局谋篇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文时, 我在第一段设计变换语言的练习:“小燕子长什么样儿, 谁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们就按平时叙述的方法开始说:“小燕子长着……”在学生们连说后, 我又这样引导:“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找到了吗?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书上写的与同学们刚才描述的哪一个读起来感觉好呀?为什么?书上是抓住燕子外形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思考、讨论, 大家认识到, 课文用短小精炼、生动活泼的语句, 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可爱机灵的小燕子的模样。
上述练习, 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 又训练了学生根据中心选择材料、依据文章基调遣词造句的能力。
6. 联系实际, 发散思维。
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常识性的说明文和寓言故事。教师如果不联系学生的实际, 学生的认识往往只能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视野是狭窄的。
例如, 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第八册) 时, 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你是如何在网上漫游的?你觉得互联网奇妙在哪里?”学生们有的说上网打游戏, 有的说上网聊天, 有的说上网看电影……大家各抒己见。在交流中, 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 也得到了教育:我们应该正确地使用国际互联网。
在教学《成语故事三则》时, 我让大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事例。通过交流, 大家不仅发现了生活中的这些事例, 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三个成语的意思。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可以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去体会, 可以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7. 横向联系, 发散思维。
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可以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知识, 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立体感,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首先, 要注意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结构的横向联系。如单项训练之间 (课题、标点……) 、课与课之间、单元之间、同一作家的作品之间、同一题材不同写法之间的有机联系等。通过比较, 寻找异同点, 进而达到知识的强化。
例如《燕子》一文, 就描绘了美丽的春景。我在一开始就让学生们背有关春天的诗, 使大家一开始就感受春的温馨与甜蜜, 接着我在教学课文时也紧密联系有关春天的诗, 如学到“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时, 我让大家回忆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学到有关小燕子斜掠过水面的语句时, 我又吟诵起“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的诗句, 让学生们沉浸在优美的诗境中。诗文结合, 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
其次, 要注意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如学习《天火之谜》时, 我就让学生回忆科学课上的静电实验, 再让学生联系课文语句找出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使学生一下子就找出其内在联系。
8. 课外拓展, 发散思维。
一个人获得的知识愈多, 愈能对新问题产生敏感, 愈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这是被心理学家研究所证明了的。我们的阅读教学, 要打破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做法, 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课外, 引向知识的海洋。
例如学习了《动物园的晚上》, 可以让学生从课外查找其它动物的睡觉方式;学了《燕子》, 可以让学生去读读郑振铎的原文, 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背景, 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学了《鸟语》可让学生说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学习《莫高窟》, 则可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莫高窟的文化艺术……
向课外拓展能使学生开拓视野, 在大量地查找资料及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发展思维。研究表明, 只有知识大量积累之后才有可能使发散思维更加流畅。
三、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营造一个舒畅宽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 发散性思维能力只有平常的二分之一, 甚至更少。“发散性思维永远产生于情感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一个舒畅宽松的教学环境, 从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大胆自由地进行思考。
2. 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闪光点。
学生天生更具活力, 具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灵感, 所以, 对知识的某一个环节, 对某一个具体问题, 往往会有新的感悟, 会闪现灵感的火花, 甚至会超越老师, 此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则需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予以肯定、表扬,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 要注意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当学生把自己思考的一切事物表达出来时,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 注意说话准确、清晰、生动、得体。
4. 要合理安排发散性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可行的, 但每节课、每篇课文都搞这项训练也是不合实际的, 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灵活进行。同时, 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还应该注意和集中思维密切配合, 发散之后有所总结, 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质量的提高。
发散性思维, 既无一定的方向, 又无一定的范围, 不受现代知识的束缚, 不受传统知识的局限, 允许思考问题标新立异。点燃发散思维的火花, 激活语文课堂, 让学生们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是时代赋于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摘要:现代社会, 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是人们的共识。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 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精心引导,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发散的思维灵动的课堂】推荐阅读:
思维的发散性05-17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10-04
与发散思维有关的作文07-21
思维发散的脑筋急转弯10-18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论文09-08
发散思维训练06-29
发散性思维培养05-23
学生发散思维培养09-26
数学发散思维练习05-24
注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