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的新思维

2024-09-18

优化课堂教学的新思维(共12篇)

优化课堂教学的新思维 篇1

数学习题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新授课, 它是根据教学目标, 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 它是新授课的一种补充及延伸.通过习题教学, 学生可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并能加快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 从而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尤其是新课改后,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师更应思考如何利用习题教学,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保证习题教学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解题能力, 并非自然形成的.它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这是学生从不断模仿到熟练掌握应用的一个过程.特别是学习的初级阶段, 学生基本是依靠模仿进行学习.因此, 习题教学的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当前新课改倡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这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摒弃以往“题海式”的练习方式, 采用“少而精”的典型性问题教学模式.这样, 既能凸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也能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及训练,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已知△ABC的顶点为A (2, -5) , B (1, -2) , C (4, 7) , 求角B的平分线BD的长度.

本题是笔者根据“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的教学要求, 结合学生对平面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理解还不够透彻的问题, 而出的一道典型习题.通过这一问题, 实现了对多个教学目标进行整合, 从而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同时, 数学教学可以充分融入到生活当中去,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部分简单的问题.这就是数学和生活的关系, 数学源于生活.在学习数列的时候, 课后习题里面涵盖了很多实际应用问题, 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比如, 有关购房问题:一家庭计划于2010年年底用40万元购买一套房子.因此, 打算从2004年初开始, 每年年初都存入一笔购房专用款, 确保这笔款等到2010年底连本带息共有40万元, 若每年的存款数额相同, 年利息3%并按复利来算, 他们每年应存入钱的数量是多少?这样, 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模型, 利用所学的数列知识, 就能很快掌握问题的实质, 快速解答问题.从而锻炼了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习题讲解要有层次性, 确保习题教学更有全面性

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高中生的智力发展、生活环境、个性都各不相同.因此, 在学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新课改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具备“学生整体发展”的教育理念, 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划分出具体的解题标准与要求, 采取分层教学法.另外, 在习题教学中, 要注意加强学生, 尤其是绝大部分的“中低类型学生”的训练, 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习题训练和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获得整体的进步.

比如, 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时, 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不同类型的题目:

(1) cos25°cos65°-sin25°sin115°的值是多少?

(2) 在△ABC中, 若cos Acos B>sin Asin B, 请判断△ABC的形状.

(3) 已知向量a= (cos A, sin A) , b= (cos B, sin B) , a-b的模是求cos (A-B) 的值.

题目的设置由浅入深, 这样, 通过一步步引导, 既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凸显习题评析的反思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

习题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解答问题的层面上, 更应注重对解题过程及所蕴含规律的反思.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认为, 学生对每道题的解答, 都是学生思维发展及自我反省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 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呈现的特点都能在解题活动中得到反映.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重点培养, 把反思作为检查学生习题练习的主要手段, 积极开展各种评价反思活动, 如师指导点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 从而让他们在反思过程中积极思考, 探寻更好的解题方法, 掌握更多的解题规律.当然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例题:一块扇形铁片圆心角为120°, 半径长为20 cm, 要将其截成一块矩形铁片.怎样截取才能使截到的矩形面积最大?

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如下:

如图所示, O为定点, M在弧AB上, 让矩形的一边落在扇形的一条半径上.设∠MON=a (0°

该习题是本人根据教学内容“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要求, 并结合学生易出现的问题, 由课本一道例题改编而成.通过让学生思考矩形的一边ON不落在半径OA上结果会怎样, 扇形铁片圆心角变为60°结果会怎样, 扇形铁片圆心角变为45°结果会怎样, 等等, 引导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开展了认真热烈的讨论辨析, 分析解题过程的优点和缺点, 使学生对该题从多个不同角度和一个角度的不同方面进行辨析评价.并且在教学结束时, 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哪种方法更好, 更优化, 能否把这一题进一步变形为其他问题等等, 积极诱导他们对刚才的评价活动进一步认真思考, 再次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蕴含规律.通过对解题过程的不断优化, 促使学生解题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之, 高中数学习题教学, 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安排,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实效,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的新思维 篇2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脑图,是一种人类发散思维表达的图形思维。思维导图主要是通过人类左右脑机能共同发生作用,利用人类阅读、记忆及逻辑思维规律,使人们平衡发展自身逻辑与想象、科学与艺术,从而促进人类大脑潜能的开发。本文就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作文思维体系及教学流程进行分析,旨在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有效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一、运用思维导图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优化的探索

叶圣陶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在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主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想要真正领会作者的真实写作情感及目的,必须先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其核心在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思维导图具有完整的逻辑架构和左右大脑全面思考的方法,因此,将其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思路整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目前,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开头难是所有学生面临的主要难题。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是小学语文老师迫切需要深思和解决的问题。调动写作主动性是解决这个难题的首要前提。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围绕写作主题,对写作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实现下笔前胸有成竹。在进行写作前,只要明确写作的内容,就不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恐慌,也便解决了开头难的问题。例如在进行以“秋天”为题的作文教学时,可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自由展开写作思路,并在课堂上进行创作思路交流。让学生围绕“秋天”这个中心词进行思维扩展,充分联系生活进行联想和想象。“秋天”一个词,可以向外扩张到秋天的特点、颜色、活动、象征意义等等。秋的颜色是金黄色的,代表着丰厚的收获,进而联想到秋季的花朵、秋季的果实、秋季的麦穗……再由秋天的收获联想到春天的耕耘,体验春季耕耘的意义和价值,领会秋天收获的来之不易。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此类思路构思与整理,让学生在进行写作前便已明确写作内容与写作思路,然后再密切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进行写作。做好这样的基础性工作后,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开头难”问题便迎刃而解,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可得到有效提高。

(二)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激发,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求知。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写作的思考源泉同样也是来自生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还处于图像记忆阶段。因此,运用导图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进行激发,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想象,拓展思维空间,丰富想象内容。例如在四年级《××的自述》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应用导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首先,可对学生进行《小溪流的自述》的导读,让学生对所给例文进行研读,从例文中掌握自述的形式、自述的特点、自述的价值意义等,深刻领会自述式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然后让学生就自己身边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将自己置身于具体事物,站在事物的角度进行对话。通过角色对换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里,对事物的形状、结构、作用、现在的处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展开想象。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几乎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给事物赋予语言和思维是他们的强项,也是他们的乐趣。因此,运用导图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后,他们便可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行丰富、生动的想象。

二、运用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导图绘制,增强写作乐趣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导图的执行者不仅是教师,学生也可以与教师一起共同进行导图绘制。问题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师生共同进行导图绘制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在进行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式引导,让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与解决过程中实现与教师共同进行并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这种作文教学模式可有效降低学生写作难度,提高写作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进行《一件往事》的作文题教学活动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写出一件印象深刻的往事,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如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局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丰富记忆中的事件。然后让学生对其“难忘”的原因进行讲述。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便可形成写作思路,同时也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情感丰富后写作难度就大大降低,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点燃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53-01

优化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所讲的数学基础知识,在这同时又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己在数学上的创新思维;优化课堂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能让学生们自主的去学习数学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始,数学课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早已经不再是由教师独自一人在课堂是上讲课,现在变成了有新的想法或者思维就可以发言的课堂了,现在的课堂充满着生气和活力。新的教材上的范例大多数都是能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就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能让学生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在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中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活跃数学课堂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

充满活力和生气的教学课堂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要保证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自由的、活跃的和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就能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营造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活跃氛围时,教师应该多加的联系生活实际,多从学生目前阶段中感兴趣的地方引入知识点。例如:当教师在讲授立体几何的三视图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各种形状的盒子、颜料和美工工具,在进教室时可以先调动课堂氛围,向同学们提问:“在数学课堂上为什么要准备美术课用的颜料和工具?”;同学们就会开始自由的进行讨论,这时老师在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讲出来,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接下来结合课本将立体几何的俯视图、正视图和侧视图的知识向学生们讲解;最后让学生们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立体几何形状,利用不同的颜料对盒子各个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再观察其的三视图,并画出平面图。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动手能力强,和对美丽事物有主动追求的阶段,因此在数学的课堂中加入美工制作和联系到生活中的立体几何;这样就能让学生们在一个活跃的数学教学课堂上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点燃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实行探究性学习,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选择一个数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随后师生共同在课堂上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讨论解决。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着重训练,因为创新是在观察中产生的,观察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老师在让学生们实行探究性学习时,应该先让学生们自行的分配成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让数学教学的有效率提高。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中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习小组从够成平行四边形的点、线、面这些知识点入手,再在学习小组中提出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哪两个相同的平面图形和它的两对边有什么特点?”;学习小组就可以根据老师的问题利用坐标轴的知识制作出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模型,将学习过的和生活中遇到的平面图形都一一的列举出来;因为老师的问题是探究平行四边形与哪个平面图形有关,因此学生就可以利用准备好的图形模型试着将平行四边形拼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结果;再对平行四边形的两边进行研究时,可以通过延长两边来观察结果;最后每个学习小组通过讨论研究自己的结果,学生们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整理出来就能得到该学习小组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老师再对每一组的结果进行点评。

这样让学生们根据问题,自己去制定方案探讨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思维在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深化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利用数学思想学习

在初中阶段,虽然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还只是停留在浅显的阶段,但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尤为关键。学生们掌握好数学思想,能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到数学知识和更加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中的图形转换的知识点时,在上课前给每个同学都发一张坐标格纸和一些用硬纸做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梯形等;让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大坐标轴,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将图形从坐标轴的一边平移或者是旋转到另一边,画出移动过的图形,让学生们与原图形相比较;看图形在经过转换和经过了哪些变化,思考图形的转换过程。这样学生们就能逐渐的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更好的理解图形转换的知识。

数学思想的形成,能让学生们从中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找到学习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也能真正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这对以后的高中甚至大学时学习数学时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通过以上几点教学措施,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点燃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多和学生们交流,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融洽的关系,指导他们利用正确的方法克服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着重地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邵华飞.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学方案,2013,6(1):127-128.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情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一般是从问题起步的,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 有的放矢地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情。譬如:我在讲完植物“顶端优势”后, 就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通过热烈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 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又提问:“难道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 会更好地遮荫吗?雪松长到一定高度打顶, 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如此环环相扣的设疑, 吊起了学生深入思考的胃口, 远远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应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 善于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目的。譬如:我在讲授“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时, 鉴于学生都能明白人的呼吸作用, 但普遍难以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 就让学生带着疑虑去探究。首先, 让学生仔细观赏一盆君子兰, 并发问:“这一盆君子兰怎样放进烧杯呢?”学生便想到摘一叶放进去, 但是没冒气泡。面对这个情况, 我继续试探性的提示:“另换一枝, 看看行不行?”此时, 有个男生大胆地把枝叶压弯进水里, 可还是没有气泡出现。虽然这个学生没有找到其中的奥秘, 但他能晓得从气体的角度来分析呼吸作用的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成功表现。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逐步明白:假如植物和人一样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 那么会出现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局面。为此, 如果能证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的事实, 那也就充分证明植物也能呼吸。这样, 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 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来解决, 效果事半功倍。

二、注重观察实验,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由于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所有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积极倡导“手脑并用”、“手脑相长”的教学策略。众所周知:观察、实验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它一般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时, 必须对动手操作者预先提出一定的任务要求, 在按计划仔细地观察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和实验。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给学生创造观察和动手的机会, 适当放手让学生完成《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等实验操作活动, 让他们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再通过动手操作实验, 得出结果, 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是:提出问题→假设→实验→结论。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操作实验的兴趣, 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三、运用发散思维, 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路

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角度的辐射型思维方式, 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时不受固有模式的束缚,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思维的层次和高度, 活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路。

实践证明: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 思维敏捷, 办法多而新颖, 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 使问题迎刃而解。譬如:我在讲授植物根的结构时, 就让学生联想到茎、叶的结构;当讲授光合作用的公式时, 就启发学生联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在讲授“遗传和基因工程”时, 让学生利用克隆这个概念, 由点到面地进行扩展联想:克隆技术既可消除遗传疾病, 也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 或者可实现动植物的车间化生产等。再如:我结合“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教学, 提出“农民播种下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结合“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 提出欲使一盆挺直的花卉形成向一侧弯曲的艺术造型, 有哪些办法?类似系列问题, 让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活跃了创新思维的思路。

优化课堂教学的新思维 篇5

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思维形式,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都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物理思维活动的结果,浓缩了前人的思维历程,物理概念教学应该成为发展物理思维的出发点。

传统的物理教学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方面占课堂比例较小,而是把大部分时间投机性地放在了习题训练上,这种重结果忽略过程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极为不利。而素质教育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核心体现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创新型人才。因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培养优化思维品质的过程。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建立充满激情,主动参与其中,“在快乐中成功,在成功中快乐”,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众所周知,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一般而言是枯燥无味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机械性的,学生仅仅就是记住了概念,而没有将知识点真正掌握住,而教师也苦于无法让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学习中。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物理概念的教学由传统的“预成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生长”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概念变化”,所谓概念变化,是指学生在新的学习中,不同程度地扩展、更改或重组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以适应科学概念,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也符合物理新课标中目标的设计不仅仅指向“结果性知识”,而更多地侧重于“生成性知识”以及“生成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速度图像的.学习中,把学生对位移图像的已有认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首先回顾位移图像的物理意义――反映了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自然总结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再在回顾位移图像常见图线表示何种运动的基础上,适时提出问题:同样的图线在速度图像中应该代表什么运动、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分析,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到结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其次,应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灵活的学生在发现问题,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时,都有较大的应变性。往往在遇见困难的时候,善于将遇见的难题多次的反复的思考,多方面的寻找解决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可以为学生多设置一些学习障碍,创设一些学习情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入“迷宫”,让他们主动的去思考,主动的去探究,多动脑,多动手,拨开云雾寻求到问题的实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又会激发学生不断的自觉的应用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物理教学最根本的目的。例如:在研究刹车陷阱类问题时,让学生先不小心犯错,当发现经过一段时间速度出现负值时,引导学生去深思,去发现问题所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此时还可以拿出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进一步制造矛盾,通过不断地设疑置障,激发学生不断开动脑筋,提升思维能力。

再次,应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的现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既要知道事物的过程,还要知道事物的结果,这也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求我们在物理概念理解和物理规律揭示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的一种辩证思想。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运用深刻性的思想全面、整体、综合的去认识物理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后,才能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方法去研究某一物理现象,并掌握它,从而能灵活的运用它。思维的深刻性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会不断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挖细究,而学生也会对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牢固。例如:在平抛运动的学习中,很可能会造成平抛运动只能沿竖直和水平方向分解的印象,适时例举相关问题点拨讨论探究,不仅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而且也加深了对运动的分解这一难点的理解。

优化课堂教学,放飞学生思维 篇6

一、创设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是主导,是外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愉快地教,学生专心地学。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课的学习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让其他同学断定这些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开展“竞选班长”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注意听课、做小动作、瞌睡等情况。怎样处理才能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和赞赏,给予朋友般的鼓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地学习。

2.当学生上课走神时不要批评,用暗示、提醒,或是通过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

3.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时,不要训斥、冷淡,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进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4.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知难而上,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二、充分运用学习正迁移规律,达到“轻负担,高效率”的目的

1.注重强化新知识的生长点,形成迁移动势,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定向有序的兴奋状态。如在教学“封建社会的兴衰”时,我们可以先复习一下“奴隶社会的兴衰”,可以仿照分析奴隶社会: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剥削和压迫,奴隶制的灭亡这几个方面来看。即从产生—发展—灭亡来了解封建社会,这个过程会有什么规律?由于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规律,在这样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中,学生的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

2.要善于揭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在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连接揭示得越充分,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如在讲“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说明什么问题?”时,我们可以联系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奴隶制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并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说明奴隶社会取代原始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的进步,封建社会同样如此,从而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作了温习,加以灵活运用。

3.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等,在教学中举适当的事例,便于学生更清楚、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我们讲奴隶社会的残暴剥削和压迫,可以让学生联系看过的电视《封神演义》来了解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讲封建社会时可以联系电视剧《康熙帝国》《雍正王朝》等历史故事来了解封建社会的有关政治制度,那么学生就可以把知识迁移,从而更明了课文的内容。

三、结合具体情况,科学进行课堂评价

每堂课教师都会对学生就相关的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学生对这一件事也是感到头疼的,总希望老师不要叫到他才好,也就是說他们对课堂提问有一种紧张害怕的心理,这也会成为他们的一个负担。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艺术地进行评价。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内在潜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多次在课堂提问中回答不上来的学生,教师不能动辄就是批评责骂,并翻学生的旧账、揭老底,这样会使学生紧张、厌烦的心理压力增大。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第一次挨批评时,厌烦心理并不大;但第二次厌烦程度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批评,厌烦心理有可能几何呈倍数增加并产生反抗心理、厌学情绪,因此要用温和的手段,避免过于严厉的对立性批评,要使他们感到温暖。教师像太阳一样,把温暖洒在每个学生心上,让他们感到温馨舒畅,这样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新课讲解过程中,对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你很会动脑筋”“精彩极了”等表扬;对思维迟钝、不爱发言的学生则可采用“不要怕,大声些”“回答正确,掌声鼓励”等语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如,在巩固练习时,对解答正确,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教师可给予“你的作业真漂亮!”等评语;对练习出错的学生,则说“再来一次,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如果这样进行评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重视自己,对自己期望很大,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负担”就减下来了。

“减负”,尤其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压力,让学生自己愿意学习,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篇7

4 记载思维过程, 做好“反馈”工作

每次讨论结束后, 要求学生记载自己的思维过程, 叙述他们是怎样处理问题的, 有那些方面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表格形式印发给学生, 及时了解学生困惑的地方, 进行个别指导, 再把这些活动表保存起来, 以便不断总结经验 (见表2) 。

5 结论

从教学内容到方法, 从教学手段到组织形式都优化组合,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种整齐划一的, 呆板的, 陈旧的教学模式,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 那种老师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地教, 学生亦步亦趋地学, 他们接受的信息量非常有限, 储存在大脑的知识也只是处于凌乱的“僵死”状态, 无法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提议, 无法较快地建立起有效的思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是获得聪明, 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用在记忆上, 而应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王国里。”如果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认识教学的真正目的, 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 那么就真正能“科教兴国”, 跟上时代的步伐。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英语教学应符合时代节拍, 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课堂教学应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都应认真考虑重新设计, 重新定位。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1 优化自身素质

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全方位, 全视角投身于教育教学活动, 并且要优化自身各项素质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认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跨学科知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大纲和考纲, 钻研教材, 达到“深”与“透”的程度, 这样才会对教材有创造性使用的能力, 会根据情况进行改编与设计, 有控制课堂的能力;还要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了解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更好地促进英语课堂教学。

2 优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紧密相连。好奇心能促使人去思考未知的东西, 激发对这些未知东西的强烈兴趣, 从而成为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动力,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电视、VCD等迅速发展,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信息处理范围从文字扩大到了声音、图像, 加大了课堂容量,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借助这些先进的媒体, 使师生能闻其声, 观其形, 临其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1 采用多媒体辅助语篇教学

如:在教学SEFC高三 (上) Unit12 Winter Sleep时, 屏幕上先出现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地面, 然后出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a dog, a cat, a wolf, two birds in a tree, 并伴随着这些动物的叫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个个兴趣盎然, 然后乘机提问与启发。

a.Why can you see them in the cold winter weather?

b.Do they need to hibernate?Why?

c.How do they keep their normal temperature in the cold winter?

接着出现frogs钻到泥土里, red squirrels抱着许多栗子, 躲进树洞里, a bear睡在山洞里的镜头。接着提问。

a.Can you see these animals in the cold winter?

b.Where do they go to sleep/hibernate?

c.Why do they need to hibernate?

然后出现两张表格,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把动物冬眠时的不同地方和原因, 填入表格中。

然后屏幕上出现一只胖乎乎的熊, 从山洞里钻出来, 四处走走, 以为是春天到了, 当它一看见地上还有积雪, 又钻回到洞里继续睡觉。根据三种画面内容把课文归纳为三个层面, 然后层层深入地分析语篇, 激活学生的思维。Á

2.2 借助TV、VCD处理一些课文阅读材料中的疑难层面

尤其涉及到地理知识、科技方面的内容, 如SEFC高一 (上) Unit7 Earthquakes, 使用VCD来播放地震是怎么形成与产生的, 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2.3 还可以把音乐引进课堂教学中

音乐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 发展了想象力, 培养了思维能力。如教学SEFC高一 (上) Unit11 Country Music时, 直接把John Denver的作品Country Road引入课堂, 那优美动听的旋律,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 不但加深了对John Denver这个人物的了解, 还掌握了许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彻底改变了那种只有教室、黑板和教科书的枯燥呆板的局面。

3 开展“百家争鸣”, 培养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以求异思维为主要成分, 既发散思维, 以求同思维为必要成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从初三开始, 求异思维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高中阶段, 明显优于求同思维, 也就是说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的思维过程更加灵活, 迁移能力增强,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产生的新想法数量多, 种类多, 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因此根据这种思维品质, 教师应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 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如启发式、讨论式 (同桌讨论、分组讨论) 、辩论赛。让学生来组织课堂活动, 让学生扮演主持人、记者等角色进行采访各组的意见、观点。着重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

3.1 从课本中挖掘topic

如教学高三 (上) 时, 从广告业是二十世纪高度发展的行业这一主题出发, 组织一场辩论赛, 讨论它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论证。辩论中, 大家各抒其见, 气氛活跃, 每位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 积极参与, 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势头, 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2 跳出课本, 发展topic

如教学SEFC高三 (上) Unit 8 A Person ofGreat Determinaton, L30 and L31的内容是从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William Hartley性格。As a boy——how he got a geography book;As a captain——how he saved the passengers'lives.然后从“New Concept English” (三) 中选了一篇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题目为“the Loss of the Titanic”, 先让学生进行对比, 列出要点 (见表1) :

然后根据下面问题, 进行讨论自由发挥。

3.2.1 If you had been a captain of the ship“Titanic”, what should you have done?

a.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b.make rafts

c.ask the passengers to keep calm

d.use lifeboats

e.close the cabins

f.pump water

g.throw away the heavy things

h.send out signals for help

有一个学生说:climb onto the iceberg, 全班哗然。

3.2.2 Can you give the passage another title?

a.A Great Ship and a Huge Iceberg

b.The Tragic Sinking

c.Terrible Tragedy

d.A Terrible Disaster

大家纷纷发表见解, 标新立异, 希望自己是出类拔萃的,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拓宽了大家的思路, 有助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并超越自己观念的局限, 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

3.3 从热门话题中, 提炼topic

如:现在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 上上下下都在谈论“减负”时, 我就采用一幅漫画, 画中一位胖女士正举着哑铃在运动减肥, 一位女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对她说:“您替我背书包, 保您减肥。”由此引出话题 (topic) We

参考文献

[1]王斌华.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郑和钧, 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

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篇8

一、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 对于每一个问题, 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 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 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思维脉络清晰化, 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 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 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 或从旧知识引入, 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 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 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 其思维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 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 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 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 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 为学生扫清认知上的障碍。又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 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 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 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 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当然, 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 但不管起点如何, 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都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 以旧知识为依托, 通过“迁移”、“转化”, 使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二、运用图形语言, 引导解析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不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而且充分利用图形语言, 将一些抽象而难于理解的数学概念和内容, 直观而形象展示出来, 帮助学生理解其问题。图形语言把静态的教材, 在课堂活动中变成动态的过程, 它在数与代数、图形空间、百分数与统计, 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内容上, 对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核心, 以活动为主线都应把图形语言作为学生理解问题的基础内容。让它紧密结合操作活动, 利用数感和符号感从多种角度提供为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开发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分数乘法意义时, 充分运用了图形语言, 采用折一折的方法, 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分数时分子乘分子, 分母乘分母;分数乘整数时分子乘整数, 分母不变的道理。然后将符号×与折出的图形, 运算相比较。理解计算方法和符号语言是相同的意义,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运用平面图形或线段进行思维活动。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 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有序思维。理解数学上的概念, 计算方法, 运算程序, 使之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和信心。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 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的来说 , 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 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 就是从条件入手, 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2.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 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显然, 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 不但能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且能培养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 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3.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 ,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 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 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 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 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应用, 这种思维是建立在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的,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具有独创性、新颖性, 产生出新的知识的高级思维活动, 要正确看待“创造性”, 不是只有科学家才有创造性, 要看到每个人都有创造能力。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 只是在创意和水平上有所不同而已, 虽然学生学习的是前人发现积累的知识, 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第一次”。因此,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长期大量的实践、归纳和总结,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要自觉地实施, 才能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数学思想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方法有:理清学生思维脉络;运用图形语言, 引导解析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突破思维定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9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牢记许多模式.这样,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符合这些模式的数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然而, 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模式的过程中, 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 养成机械的、呆板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成为束缚其解决问题的绊脚石.在数学教学课堂中, 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 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呢? 依据个人的实际教学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重视双基教学,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正确的思维定势有助于探究新知识.在任何条件下, 已有的认知结构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其实, 理解概念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 学生参与这个过程, 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那么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就是积极的、活跃的“概念定势”, 形成适合的思维定势.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概念教学, 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揭示出概念本质.

如在二次根式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思考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依据a≥0回答: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 然后问:中x的取值范围如何? 学生便可顺利得出正确答案是x≤3.

二、激励学生大胆探索, 引导学生多向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自己首先要达成共识, 着重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打破常规的思维.教育者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的权威, 而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 进而优化成自己的真知.教学中, 观察问题的角度,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能拘泥于一个角度、一种模式, 以免造成学生思路单一, 思维僵化.而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题方法.

例如, 一条抛物线y=x2+bx+c经过 (2, 0) 与 (12, 0) , 最高点纵坐标是3,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本题按常 规解法 , 先把 (2, 0) , (12, 0) 两点坐标代入y=ax2+bx+c, 再根据顶点坐标公式, 得到方程组, 求出a, b, c的值, 进而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也可用抛物线的顶点式, 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 (x-h) 2+3, 再把 (2, 0) , (12, 0) 两点坐标代入 , 转化为解方程组求出a、h的值但解方程组的难度较大.这是可以根据题目特点, 鼓励学生另辟蹊径间接地达到目的.

考虑抛物线的对称性, (2, 0) 与 (12, 0) 恰好是抛物线与轴的两个交点, 则抛物线对称轴是直线x=7, 则抛物线顶点是 (7, 3) , 设抛物线为y=a (x-7) 2+3, 将点 (2, 0) 坐标代入很容易求出a, 进而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又如, 要画一个面积为13cm2的正方形, 怎么画呢? 画正方形要知道边长, 但这里求出的边长是无理数, 按一般做法, 只能取近似值, 不但麻烦, 而且不够准确.是否可以通过别的途径间接地达到目的呢?

先画一个长为3cm、宽为2cm的长方形ABCD, 再以对角线AC为边长画正方形 , 即得到13cm2的正方形.

三、引导学生类比联想,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是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运用联想不但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同时也有效地避免某些片面的思维定势的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很紧密,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部分知识, 都要安排并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例如:如上图, 已知点A是半圆上的一个三等分点, 点B是弧AN的中点, 点P是半径ON上的一动点, 若⊙O的半径为1, 则求AP+BP的最小值为

根据问题求AP+BP的最小值, 联想到尺规作图:作出点A关于ON成轴对称的对称点A′, 连接BA′交ON于P点, 从而AP+BP=PA′+BP=BA′,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使问题得到解决.

由勾股定理得, 所以AP+BP的最小值为_____ .

四、引导学生分类讨论, 培养思维能力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依据定义、定理、公式和已知条件, 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前进, 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要不断训练, 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 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 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空间.通过分类讨论, 可以修正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思维定势的消极因素.

例如:在学习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后, 我们知道一个多边形减少一条边, 内角和就减少180°, 则一个n边形 (n>3) 剪去一个角, 那么它的内角和有什么变化呢?

在这个问题中, 一开始, 许多学生由图 (1) 得出结论:剪去一个角边数减少1, 因此内角和减少180°, 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个结论不够全面, 于是我动员学生拿出剪刀以五边形进行剪拼, 经过反复操作, 分类讨论发现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 (1) , 沿相邻两边端点的对角线剪下, 这时多边形的边数减少1, 内角和减少180°;

第二种情况:如图 (2) , 沿一个顶点和邻边上的一点 (不是顶点) 剪下, 这时多边形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边数不变, 内角和不变;

第三种情况:如图 (3) , 沿相邻两边上的两点 (不是顶点剪下, 这时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 内角和增加了180°.

因此, 对于任意n边形, 当n>3时, 因为剪去一个内角有3种不同的方式, 所以其内角和有3种不同的结果.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牢记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既要遵循常规, 但又不能被常规束缚住手脚,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才.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

[2]陈爱青.数学思维定势负效应的成因及防治对策.中学版数学月刊, 2008 (9) .

[3]周洪林.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初中数学教与学, 1999 (8) .

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学生思维定势 篇10

一.从生活中切入, 打破历史远离现实的思维定势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小游戏导入, 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密切相关, 打破历史远离现实的思维定势。上课依始, 让学生分组做说电器的小游戏比赛, 进而导入新课, 在学习汽车的问世一目时, 投影展示出几个汽车的标志, 和汽车图片让学生说出品牌, 并猜猜哪个品牌是最早发明的。由此导入。对于游戏比赛, 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 这样就自然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二.自主学习, 留下思维空间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流、观察、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取历史知识, 同时, 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 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生动场景。为使自学不是漫无目的我为学生提供了自学提纲并设计了几个留有较大思维余地的问题。如:电力有哪些优点使之能够取代蒸汽动力?汽车、飞机发明的作用?等等并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包括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和继续提出问题。

学生自学及提问后, 由学生回答并做出评价, 教师只起点拨的作用, 在点拨时, 注意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引导学生突破。

如:电力在什么时候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后, 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在电力技术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后点拨:正是由于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和德国超过英国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率先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 无论是认知, 还是情感, 通过交流评价, 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三.活动探究, 大胆想象, 有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想象, 可以冲破人们的习惯思维, 开拓创新的设想。在本课三个目的教学中,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设计环节让学生结合实践去想象、去体验, 去感悟、去理解, 鼓励学生动口动脑, 发散思维, 学生的视野随之拓宽, 并结合问题展开联想, 进行分析与判断, 之后讨论交流看法、启示、感想。教师适时点拨, 不但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高潮, 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 完成思维的迁移和融合, 感悟历史与今天及未来的联系。

四.合作交流, 突破个人思维定势

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全面、不深刻的。通过合作讨论, 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 有利于突破个人思维定势, 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使个体的知识、品德、能力变成群体的素养影响到个体,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分组激励法,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游戏、自学、活动、讨论时, 要求学生既要独立思考, 又要与同组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 并听取其他组同学的看法。在理解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我设计一些谈看法、谈启示、谈感想的思维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鼓励学生想一想、比一比、辨一辨、说一说、放飞思绪、活动设计等环节让讨论交流、谈看法、谈启示、谈感想, 教师适时点拨, 在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感想, 你的表现如何, 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同时, 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 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学习历史知识不是目的, 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从中体会到历史在生活中的价值, 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突破思维定势,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掌握知识、实现内化、获得发展为目的, 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为特征, 让学生体验突破思维定势和学习成功的欢乐, 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科学地掌握、评价历史知识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信息处理、合作学习、表达交流、自我评价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养成是持久的, 而且会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发挥作用并逐步深化。激起学生面对挑战、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 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

优化课堂提问,绽放思维火花 篇11

一、捕捉恰当时机,让思维一触即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例如,陈建先老师教学《虎门销烟》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1: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2: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通过课例我们发现,陈老师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很自然地将“虎门销烟”导入,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一种求知的内在需要,进而主动阅读课文,探讨课文内容。

二、抓住认知冲突,让思维跌宕起伏

在学生认知冲突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引导学生对困难处进行描述,使之清晰地成为学生的认知冲突。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学生形成新的问题,产生有价值的、新的认知冲突。如一位教师教学《菜蒲台的苇》,学生了解和把握了课文大意后,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不理解“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这句话。

师:这句话你哪些地方不明白?

生:不明白为什么说单纯。

师:名胜是什么意思?

生:长城、故宫……(学生踊跃发言,用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名胜)

师:老师这儿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有风景或古迹的地方就是名胜,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认知冲突、思维受阻时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找准切入之处,让思维更富张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多变性、包容性,找准切入之处巧妙设疑,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上海名师戴建荣老师在福建晋江执教《珍珠鸟》的课堂实录。

师:这篇课文有几小节?咱们一起来数一数。我说第一节,你们就读前两个字,好吗?(师生一起逐节数课文)

师:倒数第二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是——

生:冒号。

师:冒号的意思是——

生:接下来的语言,就是前面说的,要接下来。

师:就是他的话还没有——

生:说完。

师:就是他刚刚开始说话。这篇课文要把他说的话另起——

生:一行。

师:另起一节,是吧?其实这两个意思合在一块了。那么另起一行,有什么作用呢?

生:提示重点。

师:对了!引起读者重视,强调后面的内容很重要。现在就来把强调的内容读到心里去。我读前边的,你们读后边的。(师读“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

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要读出美好。(生齐读“美好的境界”)

师:听我读,“美好的境界”,读!(生二读“美好的境界”)

师:这里要又短又轻,再读,“美好的境界”。(生三读“美好的境界”)

师:冯骥才先生说到这一对珍珠鸟,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情。是哪一句?

生:“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是开心,还是伤心呢?

生:开心。

师:他没说呀!

生:是第一段的第一句,“真好!”

师:嗯,什么心情?

生:开心。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一个“真”字。

师:还有呢?

生:我觉得确实是“真好”,他后面还加了个感叹号。

师:戴眼镜的同学多有学问啊!(板书:真好!)

师:注意不要忘记标点符号。感叹号,就是一种心情的表达。那“真好!”的意思是——

生(齐答):“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这个“我”字用引号,是代表作者。谁能读出作者的心情?(生读“真好!”)

师:读得真好!你们有没有看她的脑袋?来,再读一遍,预备——读!

生:真好!

师:好在哪里?

生1:好在她把那个感叹号给读出来了。

生2:好在她把“真好”的声调提上去了。

生3:她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了。

生4:还有,她读“真好”的时候,把头摇了摇,就把感情表达得更强了。

师:所以不只声调上有好,语音上有好,整个身体上都代表着好。预备——读!(生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戴老师通过这样的问题推动学生几次经历思考过程,这是学生重新调整思路,扩张课堂思考,达到思维条理化、系统化的重要经历,也是思维由点到线至面的“集结”过程,是思维品质优化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责编 张亚莎)

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篇12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 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 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例如, 用火柴棒搭串联的正方形: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 搭2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2) 搭3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3) 搭10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4) 搭n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完成问题 (1) (2) (3) , 并总结归纳理解教科书上两种表达方式需[4+3 (x-1) ]或[x+x+ (x+1) ]根火柴棒.可再问学生是否有其他表达方式, 这一问激起学生的兴趣, 思维活跃起来, 大家热烈讨论, 积极动脑, 争相举手发言, 得出还可用 (1+3x) 或[4x- (x-1) ]根火柴棒.从而不仅解决了问题,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提高.

因此,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 (1)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 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启发引导, 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 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 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值得说明的是, 教师提出问题后, 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实验表明, 思考时间若非常短, 学生来不及思考, 大多数学生人云亦云,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提高, 学生回答问题就很简短, 养成思维不严密的坏习惯, 但若把时间延长一点, 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完整地回答问题, 思维的空间也大大展开, 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也会提高.当然, 思考的时间长短, 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关的.目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常常提出问题后,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而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 或者另外提出一个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 往往使得“冷场”不冷, 更加激起学生的思维, 干扰了学生对主要问题的思路.

2. 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提出问题后, 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 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 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喧宾夺主.

例如:在上“剪正方体、长方体展开图”一课时, 课堂上, 我先带领学生按要求剪开正方体, 将展开图贴于黑板上, 再次明确剪的要求后, 让学生动手剪, 谁按要求剪好且方法不同谁自己上前贴.刚开始时, 学生没有这个互动的习惯, 不是很配合, 课堂上沉寂了一小会儿, 经过启发鼓励后还是没有学生上黑板贴, 这是我预料之中的.这时我面带微笑的下命令道:“给你最后机会, 我开始倒计时:5, 4…”终于有名学生忍不住递给我他剪的展开图, 而我没有接受, 而是鼓励他上黑板上自己贴上,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上去张贴了 (当有的同学贴上雷同的图形, 就有同学指出已有了)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忘却了自己的忧虑, 结果我发现那些往日不被教师和同学看好的学生倒是方法多样, 而那些往日被看好的好生却不知如何下剪.这对两种学生都是很好的教育, 一方知道了自己能行, 另一方知道了自己并不是非常优秀, 那些往日被自己看不起的同学也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 而往日不被教师和同学看好的学生却发现自己也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这使双方都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很深刻的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在接下来的学习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形时, 全班都能凝聚在一起, 认真看、认真说、认真练, 所以反馈情况较好, 同时也化解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 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是教学思维的动力, 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 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2)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 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3) 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 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 问题并不在多少, 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否是关键的问题, 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 并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上一篇:《达尔文的兰花》阅读下一篇:理论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