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科学课堂的引入(通用6篇)
优化科学课堂的引入 篇1
摘要: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引入, 能牵动学生的思绪, 立疑激趣, 促使学生情绪高涨, 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 还可以促使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和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引入,创设,科学素养
一、引入的功能
1、引起学生关注, 进入学习情境
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课的起始, 要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 以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其他思想活动,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
2、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学习动机
兴趣是情感的体现, 能促进动机的产生。学生学习有兴趣, 就能积极思考, 所以“善导”的教师, 在教学之始, 总是千方百计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动起来, 学生就想知道, 乐意学;利用已有的素材作“引子”, 有自如地导入新课题;通过实例、实验的观察引入, 也可为思维加工铺垫。
二、引入的原则
引入的方法和类型很多, 在设计和实施中均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导致有方。
1、引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采取恰当的引入方法。
2、引入要具有联系性
善于以旧招新, 温故知新。引入的内容与新课重点紧密相关, 能提示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特点。
3、引入要具有直观性和启发性
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或实际为基础, 引入新知识;设问和讲述能达到激其情、引其疑、发人深思。
4、引入要有趣味性, 要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既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 又能造成悬念, 这个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情感。
三、引入的方法
1、实验观察引入法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用观察与实验导入新课, 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手段, 不仅生动具体, 把学生对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 这种直观的感受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充满情趣和趣味的引入, 可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有趣、专注而投入的课堂氛围。如在介绍水的一个化学性质 (和金属反应) 时, 我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滴水生火”。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一小块金属钠, 然后滴入几滴水, 学生马上看到了异常现象, 将水滴入后立即燃烧起来, 水怎么会生火呢?学生马上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顺利引入新课。再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可用一个小“魔术”作为引入-“清水变牛奶”:手持一杯澄清石灰水, 告诉学生这是一杯“清水”, 然后请一位同学小心地用导管向其中吹气, 不一会儿制成一杯白乳状“牛奶”
2、纠错讨论辨析法
为了使学生明辨是非, 纠正错误认识, 获得正确的知识, 采用传统的误识或不科学的做法作专题讨论来导向课题,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全面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如在讲“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时, 教师举出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当人们经过极其肮脏、气味难闻的地方, 总是习惯把鼻子堵上用口呼吸。同学们讨论一下, 这种做法对吗?到底用鼻子呼吸好, 还是用口呼吸好?同学们情绪振奋, 讨论热烈, 各抒己见。教师不做评判, 待同学们充分发言后指出:究竟用什么呼吸好, 我们的回答必须有科学的依据。我们知道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当我们了解了呼吸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之后, 正确的结论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非常感兴趣,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还能使学生分析、判断、表达等方面能力得到培养。
3、设疑置问求解法
科学教学中有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 学起来枯燥, 教起来干瘪, 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 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 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如在“简单的磁现象”一节, 我曾以这样的形式引入:上课一开始, 我用手指对着磁针, 在磁针上方划圈, 磁针跟着手指旋转, 学生感到惊奇。我说:“我不会魔术, 也不会气功”。接着从袖口中抽出条形磁铁 (学生大笑) 。在轻松而教师而又不失兴趣的气氛中引入新课。
在讲“物质代谢”一节时,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一样, 马和牛都吃草, 但肉味且不同, 人不吃很多脂肪也会胖起来。患了肠炎几天就会瘦下去, 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引而不发, 学生疑问重重, 求知欲倍增。教师因势利导, 当我们学过“物质代谢”的知识后, 大家就会明白了, 引入新课。
对“摩擦力”一节的引入, 一般大都采用例举生活中的实例而引入新课。我用一个非常短小的悬念式提问和一个小实验引入。师生问好后, 我就问: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 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 将另一本书也“粘起”?学生马上兴趣骤然, 相互讨论并争先恐后表述自己的看法。最后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把两本书一页一页地对插起来, 并把书压平, 提起一本书, 另一本也被“粘起”) 。
在讲蒸发时, 走上讲台时, 用浸过酒精的湿棉花在黑板上擦出一痕迹, 师生问好后, 转身再看湿棉花擦过的地方, 痕迹没了, 酒精到哪里去了呢?自然引出课题。
4、谜语诗词法
以妥帖而合适的谜语或诗词开头, 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 而使科学课充满了情趣和人文气息。
如在讲“照明电路”中主要用电器“点灯”时, 我先请同学们猜个谜语:屋里有根藤, 藤上接个瓜, 太阳一落山, 瓜里开红花。在讲“地球的运动”时, 我这样设计:请大家先轻松一下, 猜个很简单的谜语:
有个球, 可真怪, 不用发动不停转。
春夏秋冬按时换, 满载人类千千万。
发现很多学生举手, 我说, 哟, 这么多同学才出来了, 好, 大家一块说, 这是什么?地球。对,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
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 用苏轼的诗:“峰多巧障目, 江远欲浮天”开头, 很自然地引出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讲参照物时, 以“轻舟已过万重山”、“巍巍秦山两岸走”作引入也很自然。
在讲“Ca CO3”时, 朗诵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青山在人间。”并告诉学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清明刚正的品质。其中也包含了三个化学反应的原理, 这是学生从未想过的, 由此引入, 效果极佳。
在讲“污染”时, 幻灯片先映出旧词新编:“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黑波”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水污染日趋严重的生活场景, 引入自然。
5、复习引导过渡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 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 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 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 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 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 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 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 新知识过渡自然, 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比如“新陈代谢”一节, 概念性强, 知识深, 难度大, 学生不容易理解。为将这一知识难度化解,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人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章内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问题, 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认真思考, 综合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 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补充:还有能量交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陈代谢”引出课题。
6、激情引入法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 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 谈话或提问, 以引起联想, 自然引入新课。
如讲“密度”时, 我这样开场白, 市场上的不法商贩, 为了牟取暴利, 大量制造伪劣产品, 有些商品很难辨别其真假, 同学们都想成为一个聪明能干的人, 都不想上当受骗, 不想把铜戒指当成金戒指去买。生活中铜和金均为金黄色, 但价格相差却很大, 怎么区分他们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 就能解决上面的问题。
又如“氢气的性质”一节开始讲授前, 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氢气球放飞在教室上空, 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布, 上书, 向同学们问好, 欢迎同学们学习氢气的性质。学生精神激昂, 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气氛。
7、开门见山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过程的引入方法。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 开门见山,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使物体的速度加快, 减慢或改变方向) , 那么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 将会怎样呢?
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 我直接提出问题:电流可以产生磁场, 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一句话就自然引入新课。
初中自然科学中某些具有对称性或相似性的概念或规律, 都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入课题, 如效率与功率、省力与省功等。
以上是我阐述了几种常见的引入的方法, 其实, 引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录像引入法、小故事引入法、综合练习法、检查预习法、借助事例法、以旧拓新法等等。但无论哪种引入方法,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结束语
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因此, 引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 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 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 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 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 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 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疏霍姆林斯基讲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学生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这条规律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因此, 引入的艺术手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 但最主要之处是教师在引入时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 而又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 且能较快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优化科学课堂的引入 篇2
一、初中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品味特征
经验总结得出, 学生往往对教材中的音乐设置非常不满意, 大多根本就提不起任何兴趣。相反,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老师稍微提及一些流行音乐, 学生立刻绷紧了全身的肌肉, 他们会不能自已地说出自己喜爱的歌曲, 并且会滔滔不绝地谈论是什么风格, 自己喜欢这些歌曲的原因等。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也能理解这种现象的原因, 因为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初中学生, 很难对教材中的音乐产生情感。而由于流行音乐风靡全球, 再加上流行音乐往往旋律更加简单, 学生在耳濡目染, 长时间的熏陶, 自然很容易理解[1]。再加上流行音乐的一些旋律也确实耐人品味与深思、优美而感人, 也能符合大众的情感。所以, 将初中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对于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十分必要[2]。
二、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策略
(1) 做好流行音乐课前导入, 提高课堂学习兴趣。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他们早已经对数字符号与英文字母产生了精神上的疲惫, 心理上的厌倦, 都期待着能在音乐课堂上好好地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所以我们音乐教师就要好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针对性地教学, 迎合的他们兴趣和心情以及心理需求。可以在音乐课进行前播放当下最流行的音乐或者歌曲作为课前导入, 使他们好好地放松心情, 沉寂在音乐的海洋里回荡。这样的课前导入将会对于学生深入学习会起到一个良好地带动作用[3]。
(2) 合理选择流行音乐、做好课堂气氛教学。在引入流行音乐时,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性流行音乐[4]。教师就要从音乐节奏、旋律、风格方面的特征选择流行音乐, 同时也要从音乐的思想性与音乐性两方面人手, 重点选择一些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 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音乐,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适合他们这个阶段的青春期健康成长。
(3) 引人流行音乐, 注重思想内容的挖掘。任何一首音乐无论是在旋律上还是在歌词上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深度, 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在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了其思想内涵与精神意义方面的知识传播, 要给予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分析某一旋律背后隐藏的故事[5]。
例如, 教师让学生猜一首老师自弹的而中学生又不太熟悉的流行歌曲旋律, 并且分享旋律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基调。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畅所欲言, 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同时, 教师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从这些音乐的歌词入手, 认真积极的欣赏与探究音乐, 分析研究音乐歌词中蕴含的思想, 感受其中内涵[6]。通过这种方式向他们传递正能量,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
例如, 比较常见的词具有教育意义以及思想内涵流行歌曲就是《天路》《青藏高原》《爱的奉献》等。这些歌曲带有深意的歌词以及优美的旋律和一丝丝民族音乐色彩[7], 已经被众人所传颂、传唱。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歌词, 例如《天路》的歌词就会使学生体会国家发展进步的步伐之快、党政力量的伟大、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力量。这样就不仅培养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热情, 同时也能够带着激昂的热情投入音乐学习。
总之, 流行音乐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越来越受到欢迎。所以为了更好地迎合现阶段初中生的欣赏品位、音乐需求。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就十分必要,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初中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 要发挥高质量教学效果就要有相对的科学教学方法所辅助。那么现阶段流行音乐风靡全球, 将流行音乐合理有效引进初中音乐课堂, 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同学们的音乐学习热情也会无比高涨。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艺术品位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音乐,流行音乐,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2][7] (美) 哈罗德·艾伯利斯, 查理斯·霍弗, 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M].刘沛, 任恺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优化科学课堂的引入 篇3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心理学研究指出, 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 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 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 进行有效研究。我们应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 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 发现和提出自然科学问题。
如在教学《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时, 我先引领学生观看几段录像:中学放学路上, 一辆辆自行车急驶而过;马路上, 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们; 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骑着自行车玩耍;运动员骑自行车比赛, 等等, 让学生意识到了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 很多人都喜欢使用。接着让一个同学推辆自行车进教室,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观察研究自行车, 主要是研究人的力量是怎样传到车轮上去的? 请学生上台观察研究……此时, 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他们拿出纸笔走上讲台兴致勃勃地研究。这样做, 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分工合作, 共享探究成果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往往只对活动本身的操作感兴趣, 对活动中伴随的现象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比较复杂的, 需要学生间互相协作, 对活动过程进行细心观察并仔细记录操作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 学生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前提下才会主动参与探究,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才会各负其责, 使整个探究活动井然有序, 取得实效。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如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是这样做的, 当学生了解到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可能与所浸入的液体有关,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小组配合做“液滴加热”实验, 观察液体变干后留下的痕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液体中溶解了物质, 是不同于清水的液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动手实验: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小组合作调试一杯盐水试试看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格里……通过分工合作, 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培养了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学生主动参与, 潜能得到了开发, 通过探究既获得了新知, 又提高了能力。
三、有效指导, 提高探究实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科学探究活动应本着尊重科学的态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历科学、理解科学、体验科学, 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 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应着重从学生的思维、方法等方面悉心指导,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直接感知或者分析比较, 也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让学生得到发展,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学生提出的许多方法中, 有些方法是可行的, 有些是不可行的, 有些是可行但不容易操作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或论证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自己和目前情况的科学方法。
四、扩展空间, 养成探究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 但不是唯一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仅在课内是不够的, 探究科学现象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需要课内课外紧密结合, 将教学延伸到课外, 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 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相结合, 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 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
如在教学《环境和我们》这一章节时, 根据教材特点, 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收集资料, 包括收集自己家里一天的垃圾并分类;收集垃圾堆、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 然后带到课堂, 引发学生比较用水量, 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这样做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陶冶情操, 传递知识信息, 开阔视野, 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探求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总之, 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摘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应该在积极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 对某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 (即“科学探究”活动) 学科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 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引入 篇4
一、新课引入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教师匠心独运, 巧妙地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 引入新课, 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迅速转移, 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堂课的学习上来.
2.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入新课时, 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促使他们的大脑由刚上课的平静状态转变为积极思考的状态, 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期.
3.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把完整的知识分成若干部分进行讲授, 在客观上割裂了知识系统, 中断逻辑联系, 有一定的负作用.但教师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 通过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就会弥补这种断裂, 帮助学生把分离、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 成“链”、成“网”, 形成系统, 从而使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
4.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习惯
好的新课引入, 常常是由教师精心设计, 提供隐藏规律性的材料,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探索, 或构想新概念, 或寻求新定理、新公式、新方法、新思路而得以实现.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日积月累, 学生就会养成钻研问题、探究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新课引入的基本要求
1.原则上要突出一个“趣”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不仅可以激发一定的情感, 唤起某种动机, 培养人的意志, 还可以改变人的态度, 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高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唤起学生的探究动机, 让学生在趣味中乐学、爱学.
2.形式上要突出一个“新”字
每节课的知识不同, 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 教师在新课的引入上要多下工夫, 力求新颖、独特, 只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常学常新感, 保持浓厚的兴趣.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例子, 举独特的事物作为触发点, 可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3.内容上突出一个“巧”字
每节课的新授内容都不会孤立存在.教师根据内容特点,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 刻意将新知识巧妙地设计在原有的知识中, 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 获取新知识.
4.语言上要突出一个“精”字
教师语言要精练, 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滔滔不绝, 长篇大论的引言不仅会冲淡主题, 而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常用新课引入法
1.巧设悬念法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巧设悬念法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 提出大多数学生看起来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系, 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 并能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例如, 升旗后, 在国旗下问:“怎样测量旗杆有多高?”
生:爬上杆顶, 把尺子垂下来量.
师:爬上旗杆是对国旗的不尊重, 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2.类比猜想法
是指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由某一种知识猜测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一种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猜想能力,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3.设障布疑法
是指在引入新课时故意布设疑障或陷阱, 或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 或诱使学生上当的方法.若能恰当地运用此种方法引入新课, 学生的思维一般能较快地得到启动, 并能活跃起来.
4.演示实验法
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或带学生一起动手实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指导发现法
是指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些提示性线索或问题,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探索欲望, 由学生进行探索, 发现新知识的意义.
6.旧知引入法
是指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所学内容.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 又自然引入了新的知识, 有利于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确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7.竞争引入法
是指通过比赛的形式, 根据学生的竞争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引入, 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引入是一节课的关键, 引入得当, 这节课就开了个好头, 接下来的工作将会水到渠成.数学是训练思维的学科, 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在教师对新课的引入具有科学性的前提下又具有艺术性, 学生才会快速地启动思维, 充满兴趣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学教学中新课引入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常用的七种方法.
优化科学课堂的引入 篇5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1. 精心设计, 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 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 无论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 还是了解学情、复习旧课的摸底性提问, 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 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前提, 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培养探究科学疑问的热情。
2. 循循善诱, 层层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用启发性课堂提问, 因为它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 给学生带来愉悦感, 还能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 还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浓是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 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 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 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 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磁铁》一课时, 在课内引导学生实验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 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 每小根磁铁是否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 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 给学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 为什么?”的讨论题, 让学生先讨论再回家实地考查验证。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 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 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二、在学生层面, 要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 学会“倾听”
在科学课中,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验, 因为在课前师生准备了实验材料, 学生又急于想动手摆弄这些材料, 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采用的方法:
( 1) 实验材料先不发给他们, 等老师把该讲的讲完, 学生的疑问、假设和探究方案都提完, 再把实验材料发下去。
( 2) 给予倾听者鼓励表扬, 对这样的学生多做口头表扬。
( 3) 在试验中组织交流、引导思考。学生自行开展观察实验时, 对事物的感知是零星分散的, 而且因人而异, 有正确的、错误的、片面的等多种情况。教师必须组织学生把各自的观察结果汇报出来, 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 使各自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共同的财富, 逐步形成一个丰富完整的形象, 达到理性的认识。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给学生以表现、发挥才能的机会。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静观事态发展, 既不能放任自流, 又不做知识的评判者, 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 做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人。一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处设问展开讨论;二要抓住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展开讨论; 三要抓住理解的难点设问展开讨论; 四要抓住探究规律处设问展开讨论; 五要于无疑处质疑。当学生明确了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后, 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现目标任务的方法, 把整个活动的进程交给学生自己把握,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依据材料、工具、能力、爱好等方面的特点, 自己选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如让学生制作一些小圆纸片, 有的用剪刀剪, 这是习惯思维指导下的实践行为。可有些同学用小刀裁, 有的用锥子扎, 也有的用一元硬币做模型冲出来一个小圆。
三、加强科学意识, 把科学带到学生身边, 科学无处不在
1. 走向课外, 丰富学生知识的层面
在科学教学中应确立“以课本为基础, 走出文本, 走向课外图书馆”的理念。这是因为学生一生中学到的东西, 大量的不是从教科书中学到和老师教给的。如打电话、骑自行车、玩滑溜、唱流行歌曲等。所以,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看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片, 阅读各种报刊杂志, 推荐阅读《少儿百科全书》《祖国上下五千年》《有趣的动植物》等书籍, 让学生在大课本中去学取知识, 形成社会综合知识观、大科学观。
2. 精选材料, 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
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需要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 精心设计、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以调和课堂学习的良好气氛, 如教学《温度和温度计》时, 我在每一实验组的桌上放上了冷、热、温三杯水, 各人去感受三杯水的温度。结果一个说温水是热水, 一个说热水是温水。不同的感受为本堂课的定量观察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 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 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获得真正的发展。
摘要:从科学课堂教学的兴趣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用实践和体会说明了优化科学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对构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为新课程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激发兴趣,有效性,科学课堂,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刍议科学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 篇6
一、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一节课的黄金时间是前面25分钟 (上限为30分钟) 的时间段。有研究表明, 在一节40分钟的课中, 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 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20分钟左右时间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 这时学生情绪高涨, 听课效果最好;下课之前的7~10分钟, 学生的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每节课的黄金时间, 精心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剩下的15分钟 (下限为10分钟) 的时间段, 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活动: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分组实验、独立思考、习题练习等, 让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这样, 教学就不再局限于“新课+练习”的传统模式, 而是将小制作、趣味实验、讨论交流、讲故事等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食物与摄食》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麦当劳、肯德基的营养价值;在《电生磁》《磁生电》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电动机、发电机模型;等等。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时, 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教师要在前25分钟 (上限为30分钟) 的时间段内掀起教学的高潮,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高效率地达成目标, 达到教与学的平衡。如在《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3》的教学中, 我们必须对以下内容进行分析。
(一) 教学重点
1. 金属的化学性质。
2.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理解和应用。
(二) 教学难点
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 教学程序预设
【程序1】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2分钟)
(1) 以“神舟六号”外壳材料及性能为话题展开讨论。 (2) 展示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引发学生回忆金属 (铁、镁、铝、铜) 与氧气反应的科学事例回忆, 并通过点拨让学生得出“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速度和条件不同, 与金属得失电子能力 (金属活动性) 的强弱有关”, 建立金属活动性顺序概念。
设计意图:以热点问题、科学事例创设情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程序2】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 (6~8分钟)
观察实验:不同金属与酸反应, 及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酸能腐蚀金属。
【程序3】置换反应。 (3~5分钟)
引导学生比较酸与金属的反应跟以前学过的化合、分解、复分解反应的区别, 归纳得出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得出置换反应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从个别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程序4】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8~10分钟)
演示“铁刀”变“铜刀”实验。
利用动画辅助说明金属活泼性的实质, 观察实验, 猜想铜刀能否变铁刀。
探究金属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设计有关镁、铜、锌、氢活泼性比较的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常见金属的活泼性”。
【程序5】进行科学史教育, 介绍湿法炼铜。 (4~5分钟)
通过介绍我国金属使用的历史,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程序6】解决实际问题。 (6~10分钟)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为: (1) 锡壶能否装酸性物质? (2) 铁制容器能否配制波而多液?
【程序7】学生自由活动。 (10分钟左右)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一) 有机结合传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 人们习惯倾向于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虽然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合理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探索酸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 对于“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实验,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教师只要边演示边讲解就可以了;而“浓硫酸氧化不活泼金属———铜”这个实验, 则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并通过讨论得出产物是什么以及怎样验证产物等。
(二)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优越性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取代的。首先, 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 优化教学结构, 及时反馈师生的互动信息。其次, 多媒体教学使科学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改变了以往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教学方式。比如在讲到离子反应的实质时, 由于离子看不见、摸不着, 也无法用一些模型来展示, 所以学生对溶液中存在离子的概念很模糊。而用电脑动画, 就可以模拟:溶液中当两个代表离子的“小精灵”手挽手溢出液面时就代表这两种离子间会反应生成气体, 因此, 溶液中就没有这两种离子大量共存。这种形象的动画模拟不仅能彻底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 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
当然,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 教师越来越依赖多媒体, 其中的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 有些教师怕操作失误或为求方便, 将课件设计成流水线式的结构, 将所有的问题都预设完整。上课时教师只需点击鼠标, 课件便按顺序机械地“播放”下去, 教师的讲解就好像电影中的旁白。这样, 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既定教学内容的呈现流程上来, 导致教师受课件的限制难以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所以,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 重视并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和完成实验, 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怎样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教师先要让学生先分析该探究需解决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应选择哪种方法为好, 然后根据这些被选中的方法确定需要的实验器材, 设计出符合逻辑关系的操作步骤。
四、优化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
【优化科学课堂的引入】推荐阅读:
优化科学课堂提问技巧07-04
科学发展优化党建09-24
科学合理性优化配置09-30
咸阳市教育局优化投资环境,保障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实施方09-13
课堂教学的优化07-14
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06-03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08-06
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05-26
小学英语课堂的优化06-23
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