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最优化

2024-09-13

课堂最优化(精选12篇)

课堂最优化 篇1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更在于使其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经验, 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把主要经历放在如何创设学习情境, 提供信息,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 其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及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所学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作适当的“处理”, 如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 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或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 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 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 顺利地完成正迁移。如我在讲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就充分利用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作引导。

启发学生思考: (1) 能不能把式子分数直接相加? (2) 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通过这样的处理, 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 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 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是孩子的天性, 动手操作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 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 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 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 让学生观察, 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 通过学生的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 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 4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 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 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 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欲望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 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我在讲梯形面积时, 首先引导学生操作, 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使他们积累了生动的表象。其次, 引导旧知, “再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 达到迁移。最后作尝试, 有的同学将梯形做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的用割补方法将梯形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再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 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边长为1cm小正方形, 摆一个大长方形, 问学生有几种摆法?然后再接着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问, 层层深入, 不断设置认知冲突,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 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那种以相同的目标, 同样的速度,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 表面上好像面向了全体学生, 实质上并没有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在教学中, 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 有题可做。如,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 运走了3/10, 运走了多少吨?

(2) 车站堆放一批货物, 运走了3/10, 恰好是10.8吨, 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 车站堆放一批货物, 运走了3/10, 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堆放一批货物, 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1/10,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的1/10, 共运了7.2吨, 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 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 (1) (2) 题, 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 (1) (2) 题后, 再开动脑筋做第 (3) (4) 题。这样, 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 而且使少数学生能“吃得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 在课后的练习中, 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 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这样真正达到了“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 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最优化 篇2

—让课堂最优化

让教学最有效

开展“优化课堂、提高课效”活动以来,我校积极探索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从“语文含义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环节的把握、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五个层面进行探究,先后召开十多次研讨会,看了二十多节名师的优质课,听了三十多节本校教师的示范课,人人写心得、谈感受,最后达成共识。下面简要谈谈我们的肤浅认识和作法:

一要全面把握语文的含义

关于语文的含义,正说纷纭、各抒己见,不无道理。对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语文的含义及来历多次撰文说:什么叫语文?平常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话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因此,我们认为语文语文,一“语”二“文”。所谓“语”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进行多向对话,阐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对话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提升自己的认识;其次,就是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如:我们学校专门设计了“听说读写习惯养成表”。所谓“文”,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课堂上把文本阅读作为示范,既要学会“品读”,又要学会“积累”。“品读”包括:品字、品词、品句、品段,也是为了积淀写的基本知识。“积累”包括圈点、摘抄、熟记佳词、佳句、佳段,也是为了丰富写的素材。另外,把品读的知识和积累的素材进行迁移应用,及时开展小练笔活动,哪怕是仿写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落实了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二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让教师明确什么是教学目标。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其次,引导教师掌握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1)要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将课程目标体系化、具体化。这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长远的方向性目标,也是我们制订具体课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2)要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任何一篇课文既包括它的阅读价值,即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还包括它的教学价值,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语言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建立在教材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基础之上。即“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践当中,我多次强调教师要关注课后练习及课堂练习册,从中发掘和提炼教材价值,确立教学目标。

(3)要了解学生基础。教学目标过高,则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我们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不必教;教了学生他也不会的,不能教。二是把握核心目标,做到相对集中。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样样都没有达成。事实上,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参照,而不能直接作为我们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套用会使目标模糊,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也难以有效达成。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个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那么其他的附属目标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我们倡导的“一课一得”,就是强调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有所获、有所长进。三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能力必然需要在相应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事实上,很多语文实践活动游离了听说读写这个内核,缺少“语文味”,成了活动课、思品课等等。其原因是有些老师备课是为应付检查,没有读教材、研教材。那么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呢?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教学活动要紧扣语文教学目标

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就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比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从一年级开始就作为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几乎每篇课文,每堂阅读课都要安排朗读训练活动,但是直到六年级毕业,大部分学生仍然做不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朗读教学与系统训练,就是我们的老师自己对朗读教学也一知半解。更何况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与训练了。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设计专门的朗读训练活动。我校强调低年级一定要教读全文,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还要演读,高年级一定要范读,对话式文章还要分角色朗读的作法初见成效。

二是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实效

(1)让学生学会思维。创造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思维是最重要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习一篇课文应该找到一个地方让学生有思维训练的点,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判断,也要体现一个阶段性,低中年级形象思维,中高年级理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继承性。教师设计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思维的容量与思考的空间,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具有吸引力,才能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境界。而那些一问就懂的问题实质上是虚假问题,不具有教学意义;那些仅仅指向课文思想内容而不指向课文言语智慧的问题,实质上也是缺乏思维深度的。如《乡下人家》一文,仅仅提问:作者写了乡下人家哪几处景物?就未触及到教学价值,如果进而问: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方法与方式把他看到的乡下人家描述出来?学生的关注点自然落在作者的表达智慧上了,思维就聚焦在课文隐含着的教学价值上了。

(2)让学生学会体验情感。任何教学活动唯有真正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深处,具有情感的力量。情感的体验是在学生静思默想中酝酿的,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中发生的。由此,教学活动宜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直面课文,潜心会文,教师做个“红娘”在学生情感体会不到的地方“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师问: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者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份情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五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这些地方足以看出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

(3)加强语言训练。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是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①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要加强读的指导。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一边读一边想、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②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指导学生读得有感觉,有心得,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③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④习得法。即让学生学到方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习伙伴学习的方法、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等。像《桂林山水》一课的排比句式表达方法、《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的首尾呼应写作手法、《赵洲桥》一文中的过渡句构段方法等等应让学生习得。

四要确实简化教学环节

要下决心改变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我校形成了“激兴导入、初读质疑、精读释疑、赏读迁移”四环节。(1)可用情景再现、激兴谈话法导入新课,也可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导入新课;(2)学生个人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熟悉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后有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内容方面的、语句方面的、表达方面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3)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明确本课教学重点,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对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或侧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学习方法;(4)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或积累语言或写体现写法迁移的小练笔。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是应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

五要选择有效教学策略

什么叫有效教学呢?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全面协调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内涵是指关注全人发展。我们认为强调课堂教学效益就是追求40分钟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说白了就是追求40分钟内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知识和“听、说、读、写” 能力的最大化。要使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很重要。我校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是不完美的。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护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做到乐学、会学。其次,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第三,教师要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提供探究的机会,千万不要独霸课堂,因为,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知识、方法、情感比老师传授的要过硬的多。

二是科学运用教法。正如教研室瘳书记所讲到的:选择教学方法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他搜集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七类: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互动交流法等。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同伴教学法。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第六类方法:以内容辨析为主的方法,比较法,比喻法,类比法、比兴法等。第七类方法:以引进课外教学资源为需要的方法:想象法,联想法,情景再现法,潜意识体验法等,我们在听课、评课中就要看教师运用教法情况。

三是灵活选择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是有基本式的,我校的基本式是:低年级“读说结合—当堂训练式”、高年级“读写结合—当堂训练式”。但因文而异、因需而异也有很多的教学模式。如: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会“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95-01

课堂教学是实施最优化教学的最主要途径,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整合、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梯级选择巩固练习题、及时答疑解惑、认真做课后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设法提高各环节的实效性,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三维目标制定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教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单元乃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注意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和整合性。

二、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教材上的知识全面,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分析新课标要求及高考大纲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强化主干知识。

有些章节教材上的知识排序并不是太合理,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所讲的主干知识,及时理清内在逻辑关系,对教材材料进行重组,以达到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的目的。

教材的版本多样化,同一知识点有可能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上呈现的方式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功课,研究不用版本教材,博取众家之长。

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课堂导入多样化

精心导入新课,巧妙而合理的开头设计,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智力开发提供愉快的背景,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

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个大概的了解,能推测出对于新知识他们所能学习和接受的程度,才能将问题深度设计的合理化;提问探究要到位,要在对教材熟记于心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问题;提问时机要把握,不能整节课都是问题,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在引起学生好奇心之后将问题提出,这样学生为了获得答案,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会主动地去思考,去寻求答案,这样的教学会事半功倍;提问方式要多样,最忌千篇一律,多样化提问会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提问反馈要及时,使学生在思考过后得到准确的答案,这样不仅知识记得牢固,学生也会了解到此类问题他探究的错误点在哪里,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3、教学过程活动化

教学过程活动化,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合作、自学等能力,也会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应用生活经验于课堂教学中,从学生身边找活动,这样学生会感觉到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是那么的密切,并且也会感觉到所学知识并不是太难理解;应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游戏的完成不仅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会锻炼学生亲自参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会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意识。

4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合理化

(1)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用可操作的词语加以表述,教师就可以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地图上读出主要的地形单元”,教师就需要选择和与指导与学生读图有关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地图上掌握这些知识。根据地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就是要照顾到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特点。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既有系统地理知识,又有区域地理知识,只有紧紧抓住各类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揭示这类知识的本质特征,深入浅出的搞好教学。

(2)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例如,有些学生对有兴趣的材料记得比较好,而对一些困难的材料记得比较差,并且他们的机械记忆还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注意选择有趣的材料来辅助困难问题的教学,并用反复练习和反复应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某些基础知识。

(3)根据教师自身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不擅长的地方。例如,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能力极强,可以使课堂讲述达到很理想的效果,他就可能更多的选用讲述的方法:有的教师美术功底很好,也许他会更多的选用板图板画辅助教学,因为对这名教师来说,绘制投影片、板画都是有兴趣而且不太困难的事情: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同时避免不顾条件盲目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

四、巩固练习梯级化

随堂练习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梯级化。有基础题,也有拔高题,最后给出相关的高考题,并且所练习的基础题和拔高题要为高考题服务,这样让学生意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牢固,高考题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五、答疑解惑及时化

对于所学新知识,相信大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多多少少会有些疑问,每节课留下2-3分钟的时间来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这样学生问题解决的及时,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

六、有效的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所感悟,应该及时地将这些感悟记下来,从中发现点滴的教学规律,并思考提炼出实用而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中的败笔进行回顾、梳理,并探究剖析其根源,有利于教师自身快速成长、迅速成熟。

课堂结构怎样达到最优化 篇4

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开发智力, 扩散思维, 把数学和实际生活应用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和数学应用能力, 进行品德教育。怎样才能完成上述的各项教学任务, 必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打破陈腐, 更新观念

一些教师在谈到过去数学教学中基数与倍数关系的教学时说:传统教学要求把基数写在乘以号前, 倍数写在乘以号以后。而21世纪以来, 进入了电气化、网络化的高科技电子计算机时代, 对题目中基数与倍数的关系, 不再像传统教学中要求的那样严谨了。这说明了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人们所使用的工具也有了更新, 思想、观念也应该随之更新了, 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问题, 如果我们还保守陈腐, 不及时更新观念, 我们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 在这种趋势下,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打破陈腐, 更新观念。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一节课中, 有时要完成几项教学任务, 就要求教师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 合理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 制定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提出了明确、具体、适合学生特点的要求。既考虑了培养能力, 又考虑开发智力的要求。

要上好一节课, 教师必须钻研教材, 精选内容, 了解学生。一节课只有45分钟, 如果内容选择不当, 某一环节教学时间用得过多, 则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记忆、就要被挤占, 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不考虑, 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 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学时从检查复习、准备题、新授内容、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都认真地精选, 选择系统性强、层次清楚, 深浅适度, 具有新鲜感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原则, 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重视信息反馈, 讲求作业批改效果

信息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教学情况的真实反映, 根据反馈的结果, 要对症下药, 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提问、操作、考试等, 只有重视信息反馈, 才能做好及时补救和调控。在课堂上, 当学生回答了问题、板演完题目之后, 应该给予公正的评价, 并能注意讲究方法, 对的要给予鼓励, 错了的也不能批评和训斥, 而是变换问题的角度, 让学生再思考, 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逼近正确的答案, 创造宽松的、敏捷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最终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在作业批改上, 注意讲求实效。在学生做练习和作业时, 注重巡视, 有目的地随手批改和讲解, 以此准确地捕捉信息, 掌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做错的学生详细问原因, 找出疑难点, 巧妙地给以指正。

四.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注重个性, 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每个学生的智力、能力存在着差异, 所以, 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总是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那么, 教师就应该面向全体。不能产生“过饱和吃不饱”等现象, 采取多提问、板演、鼓励, 进行个别辅导等形式, 想方设法让差生能赶上成绩, 努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五.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美国国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曾指出:“实在说来, 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引导与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这里的“引导”与“激发”, 显然都是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考虑的。如何“引导”与“激发”呢?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

(二) 问题设计的原则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 对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 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不能违背教学大纲的主旨精神和要求。

2. 梯度性原则

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由表象到本质, 由已知到未知,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 问题要由易到难, 由感性到理性, 由现象到本质。

3. 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知识维度是多层次的, 有优秀的或相对落后的, 设计问题时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解决几个问题, 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

4. 启发性原则

问题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 层层设问即层层启发, 提出的问题不是由教师越俎代疱, 而是诱导学生思维, 启发他们跟着老师, 跟着问题的思路, 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三) 数学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总是能以精心设计的问题, 来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搭建桥梁或阶梯, 顺利地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1. 问题的设计要以“生”为本

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有计划地设置新颖独到的问题, 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让学生以最高的热情来探究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提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因此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因素。教师既要把教材丰满起来, 把教材生动起来, 还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问题,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 问题的设计要以“本”为本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新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预测性整合的显性化材料, 因此问题设计要植根课本, 重视教材的基本作用;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所隐含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底蕴, 将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体现数学本质。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梯度性,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 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就像摘苹果一样, 只有跳起来摘到的苹果才最甜, 但也要注意学生的现有能力, 不能把问题设计的太难, 对于用尽全力也摘不到的苹果, 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因材施教, 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的设计要提倡开放性, 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开放性问题, 是指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不受现有答案的局限,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放宽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制, 有助于学生形成扩大思维的机会, 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权威, 进行创新, 发挥自己的新见解, 进行思维的移植和重新组合。它具有创新思维的特有功能,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 问题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注重与其它学科间的渗透,

提高学生的融合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既以课本为本, 又不局限于课本;既要注重知识的落实, 又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既要系统传授本学科的知识, 又要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

如《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堂教学。

出示问题:如图, 水池中离岸1.5m的点C处, 直立着一根芦苇AB, 出水部分BC=0.5m, 把芦苇拉到岸边, 它的顶端B恰好与点D重合, 求水的深度AC.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 通过设未知数, 利用勾股定理列出相关方程, 从而解决问题。但设计好后自己感觉这个问题略显单调, 为了增加趣味性, 与组内老师共同探讨并设计为“荷花问题”, 再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 使问题显得更加趣味、生动和直观。“荷花问题”:

平平湖水清可鉴, 面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 忽被强风吹一边;

渔人观看忙上前, 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 湖水如何知深浅?

我先让学生们齐声朗读整首诗, 然后请语文课代表逐句“翻译”题意, 根据课代表解释的意思, 我用多媒体进行逐步演示。由一首古诗引发一个数学问题, 增加了可读性。用诗歌的形式使课堂内容的形式更加丰富和生动, 展示了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强化课堂意识,优化课堂结构 篇5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犹如“一日三餐”,这“三餐”不落实,质量不高,只靠补课和大量作业这些“点心”和“零食”来弥补,就会“进食”紊乱,功能失调,造成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强化课堂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的核心所在。

深入课堂听课是了解教学、指导教学的重要途径

* 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深入课堂,才能真正了解教学。学校领导干部坚持课堂听课制度,通过听课了解教师在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了解教师育人施教的全过程,并从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中,去粗取精,去伪求真,找出规律,总结经验,从而在面上推广。领导听课,既要听自己所熟悉学科的课,也要听自己不熟悉学科的课;既要听老教师的课,也要听青年教师的课;既要听室内的课,也要听室外的课,做到一视同仁,对教师上课起到了督促作用。

_ 为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指导性,校领导必须定期结合某一阶段听课的情况,进行研讨、总结,分析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计划地安排分管教学的领导上指导课,有意识地引导教师,纠正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这样,就能紧紧抓住课堂听课这一环节,实现“三实”:一是知实情:对师资状况、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实验等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二是使实招:及时把握教改的信息和动态,确定学校整体改革思路及分步实施计划,与教导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分析各个教师的个性和特长,确定每人的教研课题。三是求实效:学校领导经常到教师、学生中走走、听听、看看、问问,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就会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

促使教学规范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 在建立正常而稳定的教学秩序的同时,教学指导部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实行制度管理,坚决杜绝随意性,促使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如:教案、作业批改记录、作业、听课笔记可每月检查一次制度化;教研活动每周一次、学科研究每月一次、全校观摩课每学期两次、科学讲座每月一次、教师赛课每年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每年一次等制度化。

* 为合理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形成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局面,学校可实行教学督查制度。教学督查组由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分成文理两大组,不定时、不定人地走进课堂、办公室,每天听一至两位教师的课,查一至两位教师的备课本、作业批改记录、优差生辅导录、学习心得本等教学常规材料,当场评分,年终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这种督查方法会克服一般检查中的不足,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开展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是强化教师课堂意识的手段

“学生的需要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理由”。为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学校应本着“全面发展打牢基础,动脑动手培养能力,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面向全体提高素质”的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学校可专门设立“特长教育办公室”,开设一系列拓宽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特长、增强学生能力的选修课活动课。第二课堂活动的正常开展,不仅会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也会成为教师强化课堂意识的必要手段,自然而然地抑制了个别教师的补课意识,敦促他们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堂结构,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密度大,效率高,效果好。

对物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索 篇6

关键词: 最优化 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 物理课堂教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教育科学博士巴班斯基指出: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指选择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成绩的效果。还指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中有一条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选,主要体现在最优化课堂教学上,表现在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模式。

所谓课堂教学模式是只对课堂教学的各个基本部分(如复习提问已学过的知识、实验、讲解、练习、总结、巩固、验收新知识掌握情况等)按既定目的进行合理安排。优化课堂结构,对哪个成分居先,哪个成分居后,孰优孰劣,孰重孰轻,顺序怎样安排,时间怎样分配,都应是精心设计了的。对所有教学成分进行周密考虑,使它顺序合理、衔接紧密,时间分配得当,能显示出课堂教学是层次鲜明的,一环扣一环的,同时又是重点突出的。

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既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中学物理教学中主要有下面几种基本模式。

一、自学辅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作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解决教学任务的主要希望放在学生自学上。主要程序为:1.教师指导,学生自己看书;2.质疑问难,学生自己讨论;3.实验操作,学生自主探究;4.点拨指导,学生自己练习应用;5.反馈小结,学生自己评估研究。

基本程序是:

布置提纲——自学教材——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对语言的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或内容知识连贯性明显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模式较有利。

二、训练掌握式课堂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把训练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糅合在一起,从教材特点和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中学、在学中练,学与练有机结合,混为一体。主要程序为:1.复习和练习有关的旧知识,作为学习铺垫;2.研究新课主要矛盾的突破法,指导理解教材;3.课内分段练习应用,及时评讲指导;4.师生总结学习规律,加强学习过程指导。这样教,整个过程突出一个练字,学生学习新知识做练习并进行能力训练。

基本程序是:

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目标与评价,注重分解教学过程,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适用性较强。

三、探索、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主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探索研究的办法获得新知识。着眼点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和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主要适用于概念、规律、实验一类教学,大多是在揭示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归纳分析而引出的,所以课堂教学主要结构一般分几步:1.基本训练,习旧引新;2.引导观察,加以概括;3.实验操作,自主探究;4.练习应用,及时反馈;5.评议指导,课堂小结。

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分析研究——实验探究——归纳猜测——验证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教学模式整体或部分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四、讲解式课堂教学模式

有些教材内容难度较大,需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讲解式课堂教学模式。但这种讲解绝不是“满堂灌”,仍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类课堂教学的结构一般是:1.基本练习,习旧迎新;2.预习教材,初步感知;3.教师讲解,重点突破;4.质疑问难,研讨点拨;5.练习应用,反馈指导。

基本程序是:

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发展变化的高级活动。课堂教学结构的形式因教材、学生和教法的不同而各异。上述四类课堂教学结构只是一个大体上的分类。实际教学中,就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注重能力培养和因材施教,强调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好的教学结构。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而成的,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篇7

一、拓展延伸将学生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拓展延伸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新课改强调的“用教材”不等于放弃教材,也不应是“蜻蜓点水”的学习。拓展延伸必须先立足于课堂教学,否则岂不是本末倒置、舍源求流吗?拓展延伸既是教师“教”的过程,更是学生“学”的过程,要让它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因材施教,不攀龙附凤。

拓展延伸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进行。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教学重点又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背影》引导学生探讨“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是否值得提倡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绝对不是语文;相反有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向学生简简单单介绍了父亲当时处境的“窘迫”状况,却无心插柳柳成行,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父亲在失业和丧母的悲痛之中,依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细细品来让人唏嘘不已。

2. 因生施教,不曲意逢迎。

人本思想由来已久,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种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体现在学校里就是以学生为本,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按照学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要,来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元素,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

3. 因课施教,不画蛇添足。

叶圣陶先生说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国文教学……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比如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在研读十幅浮雕时,不是从语言特点、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感悟,而是着重分析浮雕所反映画面的历史意义,这也不算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历史课堂。积极开发利用人文性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身没有错,然而这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真理再向前迈一步就是谬误。

二、拓展延伸,提升语文能力

古人云: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安静沉稳的心态有利于孩子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能让他们静心来认真研读文本。只有阅读好文本,才能让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学,获得新知,陶冶情操,提升能力。而那些漠视文本、远离文本的拓展延伸,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徒有其表,缺乏实际价值。例如课堂教学中的表演,虽然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果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为了取悦听课的教师,将其作为一种时尚,那就无异于《官场现形记》中的:“‘金漆饭桶’,说徒有其表,面子上好看,其实内骨子一无所有。”诚然诸如每学一篇文章,教师总要在最后要求学生仿写一个片断;每学一首古诗,也强迫学生到处收集月、花、酒等诗句;每学一篇抒情散文,也亘古不变地在课前播放音乐……种种做法,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厌恶语文、厌倦语文学习。

三、立足文本,融进文本

拓展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以有效为目的,高效为追求。要想实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从语文教学本质出发,立足文本,精心选择内容,精心设计形式,用心控制容量,用心把握时机,将其有效地融进文本教学中来,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无益于教学、无助于学生的表演秀。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延伸才能为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丽色彩,也才能将学生送入语文素养提升的快车道。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看似平谈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国现阶段教育“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但同时也给予语文教师一个启示:教师要提升自己课程掌控能力,在处理好课堂教学和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能够由此及彼,适度拓展延伸,打破“知识中心论”的拘囿,沟通生活,绝不能再把教材视作“圣经”进行逐一解读。

正如一句广告语所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从内容而言,文学常识、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无一不可以拓展延伸;从时间来看,课前、课上、课后同样拓展延伸也可以无处不在,但虚张声势、狐假虎威的做法必须摒弃。我们必须牢记,我们所做的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拓展延伸都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为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的,语文教学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课改还有很多的任务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做,但不能做作、更不能做秀,因为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综上所述,拓展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以有效为目的,高效为追求,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篇8

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是实现最优化的关键

英语教学最优化不是一节课的优化, 涉及教师的教育理念, 课堂的各个程序, 教学的重要环节, 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关键因素, 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就不会有先进的教学方式, 就不会安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的主体是教师, 一切为了教师的教, 教学内容上, 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选择的可能, 教师必须照本讲解, 学生唯教师是听, 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无从谈起。要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改变, 在教学目的、教学方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要明确指导思想, 这样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

1.在教学目的上。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 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 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的目的要面向全体学生, 对所有学生都进行素质教育。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 让学生获得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 能够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初步交际的能力, 最终实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增强文化素养的目的。

2.在教学方针上。既然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 那么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学习的主人。

3.在教学方法上。英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交际性是教学方法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必须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多用启发式, 多让学生表达, 让学生活动。教师要少讲, 要精讲, 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要给他们表达的机会, 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4.在教学内容上。英语是语言学科, 交际能力强。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语言积累多了,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上要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听说读写方面进行全面训练, 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能力得到提升。

二、贯彻整体性原则是英语教学最优化的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节由诸多环节构成, 就其中某一环节而言是独立的。但就整个教学而言, 诸多环节又构成一个整体。所以, 要进行课堂改革, 要提高课堂效率, 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是多因素组合的整体, 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整体设计, 让每个环节都处于优化的状态, 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课文是语言知识的载体, 它融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 又包含着各种文化的元素。教师可以把它作为阅读的材料, 也可以把它设计成训练的素材。不论是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是理解能力, 都可以从中找到依据。即使是作文的训练, 他也是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 可以作为训练作为的范例。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必须把握好教学顺序, 在整体中学习部分关键知识, 在学习部分知识时渗透整体知识, 使整体内容与部分知识有机结合, 不感到分离。对词汇的教学应该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要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做到词、句、文三方面有机融合。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知识的讲解, 也应体现整体性原则, 采用示范、归纳、应用三个步骤。以典型的句子做语法示范, 最好选择课文中的句子, 让学生从中归纳出语法规律性的东西, 最后以典型例句进行训练。这样效果很好。

三、采用适宜的方法是英语教学最优化的措施

1.大容量。对于高中英语教学, 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典型的句式, 具备了进行大容量教学的可能性。教师要抓住英语教学最本质的东西, 最大限度让学生掌握、落实知识点, 提高运用能力。

2.快节奏。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英语表达能力, 尤其是到了高三年级, 学生的词汇量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 教师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比如, 在规定的时间识记一定量的单词, 完成一段阅读, 完成一篇作文等等。教师只要时间安排得体, 内容安排恰当, 适合学生的水平, 就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3.交际化。英语学科实践性很强, 强化语言实践对掌握英语交际本领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 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 加强师生双向信息交流,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生动活泼的活动, 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 真正的语言交际活动, 一定能够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优化 篇9

一、教学目标的最优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指导和制约着一切教学活动, 具有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积极性的功能[1]。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论的研究表明,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教学活动朝产生最大效益的方向发展。为确保教学目标的最优设计,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1. 一般目标与特殊目标相结合, 具有层次性

巴班斯基说:“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 我们认为是综合拟定某个专题、某个篇章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一般目标上, 要根据自己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确定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包括:该班学生组成的特点;对所有教学条件的评价 (有关教学物质设备的、学校卫生的、精神上的和心理上的、进行审美教育等条件) ;教师对自身潜力的自我评定[2]。在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时, 要确保这些任务能为该班的学生所胜任, 要消除学生知识、技能、技巧中的漏洞, 要考虑到典型的错误和学生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地方。另外, 要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志趣、能力倾向和发展方向等确定适合学生特点的个人目标。

2. 难易适中, 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的来说是清晰、明确、具体的, 便于在教学实践中操作[3]。如前面所提到的,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出适宜的目标, 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另外, 对于不同的学科, 要设定切合的教学目标。

3. 可视情况而改动, 具有灵活性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主观判断来设定的, 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及时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作必要的更改, 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4. 表述要明确、具体, 以易于实施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 如果教学目标表述含糊、笼统, 那么就难于检测, 也不易于具体实施。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 应当包含四个要素, 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4]。以往我们表述教学目标时常使用“掌握”、“领会”、“理解”、“懂得”等词语, 这些表述如果用于一般教学目标, 会有助于我们对教学目标做出概括, 但是仅有概括性的一般描述, 难免使教学目标显得空泛、笼统。所以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尽量准确, 即说明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

二、教学内容的最优处理

1. 突出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 突出主要的、本质的教学内容很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并提高教学质量。毫无疑问, 一些重要的概念、定义、范围、法则都属于主要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学校教学中, 标划重点的方法是有效的, 其实质就是确定课堂教学所遇到的所有概念、范围等等之间的联系, 划出那些重点部分[2]。一位老师在每堂课上都把“应该掌握什么”、“应该学会什么”作为要求写在黑板上向学生们提出。这一集中注意重点的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还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2. 更新教学材料, 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

在客观上, 一些教科书的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落后于社会和文化飞快发展的速度, 对于那些陈旧的实例材料, 应系统地加以更新。要注意更新教学内容, 以科学性的新教材、时事政治等来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当今国内外的热点,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理论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发展实际等等, 教师要根据各学科的具体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恰当地联系实际。一般要求教师要运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教学中要巧用教学大纲, 多运用一些地方性的、在学校所在地区最常见的事例来代替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事例。在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中, 适当地补充一些乡土教材,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尤其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4. 协调各科之间的联系

如果各科间教材不够协调, 就会造成教材重复, 浪费教学时间。在选择教材内容时, 应该指出该内容要依据的其他学科的相关章节, 与其他学科的类似内容有怎样的联系, 在其他的课堂教学中, 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的内容等。科际间的联系有:横向联系——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配合联系;纵向联系——同一学科不同年级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联系。各科对许多概念在表达上不协调, 也会增加学生掌握的难度。

三、教学方法的最优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 实现教学内容, 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 由教学原则指导的, 一整套方式组成的, 师生互动的活动[5]。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最适合的运用范围。教学方法选择不当, 就可能导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被动、厌烦、畏惧以及悲观失望等情绪。教学方法的最优选择要依据以下几点。

1. 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选择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首先要考虑课堂教学所要完成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基本任务, 必须要比较各种教学方法适用的条件, 了解各种教学方法在解决一定任务时的可能性, 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以防止片面夸大某些方法的作用, 避免教法的程式化, 并选出对完成这些具体任务最有效的方法。

2.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

教学任务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体现的。所以,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尽可能考虑教材的特点, 以及为掌握该内容所必需的学生智力动作的性质。每门课的具体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 一般说来, 不同学科性质的教学内容, 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考虑学生的能力, 诸如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中的自我检查能力的发展水平等,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那些能促进和发展学生学习独立性的方法。

4. 根据教师的自身素养选择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 只有适合教师的素养条件, 能为教师所理解和掌握, 才能发挥最优的作用。另外, 要考虑改善教学条件, 根据以往的经验、理论修养和实际修养水平, 发挥自己的各种艺术才能, 突出使用某些教学方法, 以弥补其他方法存在的缺陷。总之,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 扬长避短, 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5. 根据外部教学环境选择

选择教学方法时, 教师应考虑外部环境条件, 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有效条件,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 应考虑时间因素, 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的最优安排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思考起于问题, 学习源于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 创设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境。另外, 从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激发学习的兴趣。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 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 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要使课堂提问有效, 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 提问针对性强, 提问的语言要精练, 另外, 提问的时机要恰当, 问题少而精, 在提问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思维来自疑问, 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 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 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 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另外, 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 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 答案多样性时, 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 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 便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他们在组内冷静地思考, 理智地分析。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 同时还要考虑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 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并定期进行角色的互换, 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4. 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设计习题, 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去学, 体验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 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的作业设计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 可以是口头形式的, 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 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 可以采取相互竞赛, 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 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 确保练习一步到位。

五、教学效果的最优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以搜集相关信息为基础,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教学评价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教师的课堂评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进行课堂评价时, 我们必须从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1. 运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度的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 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

2. 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传统课程评价中, 评价主体常常局限于教师, 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最有发言权, 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树立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加强师生的交流, 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中要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 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 允许学生自己讨论和争鸣, 有意识地表扬有独立见解的学生, 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

3. 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的目的, 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 进一步发挥想象力, 得出不同的答案,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但在我们的课堂上,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 并且答案非常正确, 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 而那些尚未思考好的学生便有可能失去思考的必要性, 于是课堂变成了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还有可能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 教师会马上予以否认, 这种武断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氛围。当然, 错的总是错的, 关键是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早, 要让学生说够说透, 要引起学生间的争论。在教师没有做出评价之前,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并且努力使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苏]巴班斯基, 波塔什尼克著.教育过程最优化[M].利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3]李森.现代课程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王策三.教学论稿 (第二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篇10

一.定向: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长, 语文学习延伸和拓展的时间就有多长。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关键是打好提前仗, 预先布置学习任务,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目标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科学创设目标, 要注意处理好“有目标与无目标、多目标与少目标、教师目标与学生目标”的关系。我们通常从教材出发, 从教师个性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有人认为教师可以不规定学习目标, 完全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但要注意先擒后纵, 先抑后扬, 先导后放, 循序渐进。“无目标”有创新生成的可能, 也有无的放矢、脚踩泥径、泡沫活跃的可能。其实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目标, 但又不必过度追求目标的达成。令学生获益, 给人们享受, 此即目标;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 此亦目标。如果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分“恪守”三维目标去设计, 节节课都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大目标, 兼有大目标又分解而成的若干小目标, 试想一节45分钟的课怎么能一一落实若干目标?那将是怎样的高耗低效?三维目标的意识虽好, 但机械对应, 逐条落实就不科学, 厚此薄彼, 彼此割裂孤立更不可取。宜少而精, 集中而明确。只偏重从教师层面出发的教学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要想彰显语文性、文学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质, 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务必从“教师目标”向“学生目标”转化。“学生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 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学生目标”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适当, 并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通过。实施强化目标教学,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 以求获得高效创新的良好效果。

二.定题:抓住重点设计问题, 牵一发而激活全身

课时有限而且缩减, 教学内容却不减少。今后的教学将不仅仅是处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而更像是解决“一缸水”和“一杯酒”的关系, 教师要开怀痛饮“一缸水”, 绣口一吐就该是味比茅台五粮液的“一杯酒”, 奉献给学生去品呷和营养, 为中华之振兴而茁壮成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提前熟读研究和深挖教材, 抓住重点内容设计“一个问题”, 并且紧紧围绕“这一个问题”, 组织实施教学, 开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的立体活动, 层层深入文章脉旨, 使学生自主活动贯穿课堂全局。对课文的整体处理可以“掐头取尾”, 可以“中间开花”, 也可以“脱胎换骨”, 只要从课文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 就算过河摸着了石头。语文问题的解决, 语文教学的成功, 也许有许多决定因素,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它使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使学生学有动力, 习有兴趣, 读之有味, 写之有物。教师要利用组织参观、访问、演讲、辩论、谈读写体会、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体味“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知行合一境界。夸张地说, 离开生活也许语文学习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让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学生就会用心灵感悟生活, 认识更加理性, 解题更加灵活, 情感更加丰富, 思想更加深邃, 真正善学乐学起来。

三.定矩:梳理归纳知识练习, 形成专题学习模块

不以规矩, 难以成方圆。不仅要梳理归纳基础知识, 还要梳理归纳各类习题, 尤其是建立错题本, 形成一系列专题学习模块, 这样既有利于牢固识记, 也有利于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使学习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但规矩太多, 也未必成方圆, 这必须紧紧围绕基础知识点、训练点和重点难点。必须通过对整个教学模式与环境的二次开发、合理重构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突破原有的教学主体之间关系的陈旧理念, 并做相应的实践, 采用“师生换位法”的教学模式。譬如选修课特别需要注重探求和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崭新的学习情境 (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 中, 使她们肩负“接受”“输出”的双重艰巨任务, 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梳理归纳知识练习具体步骤如下:1.分题:采取专题研究式, 和学生共同将文本分列出若干专题;2.查找:运用小组合作方式, 各组自选专题, 组长分工安排, 教师以组员身份加入研究小组, 和学生一道深入图书室、阅览室查询资料;3.汇总: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综合, 讨论琢磨, 确立发言人或授课者。4.展示:学生走上讲台充任教师角色, 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的专题研究成果, 征询大家建议。

四.定式:大力实施分组教学, 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探究性学习”业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是当代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主流教法, 而分组教学则是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经验。建立学习小组, 每组各科均设立一名学习组长, 由该科学习优秀者担任;组织上好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学生乐群善学, 学习效果明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灵活多样、现代创新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外引导学生借助电脑网络、图书室等诸种途径来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具有综合性, 它融合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学科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内容上考查字词句篇等内容, 能力上体现的是读写两大语文能力, 即文学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合作性, 分组合作,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相得益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生成新思想, 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诞生新境界。众人拾柴火焰高, 百姓佐料石羹香。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由此“细节探究”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抓手。在《鸿门宴》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计出了以文中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为抓手, 以细节的再现、体味、解析为主体, 以从神态剖析到心理琢磨, 从心理琢磨再到形象分析为脉络的教学过程。课堂实践中, 学生兴味盎然, 学生的独创性和批判性得以真正自主的展示, 收效甚硕。具体操作如下:1.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现项羽神态的句子。2.让学生结合全文, 紧紧围绕细节 (句子中的关键词) 就课堂中心问题———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组开展讨论, 交流探究结果。3.教师相机点拨, 拓展延伸。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用此法探究文中刘邦的形象。

优化课堂实验,提升课堂实效 篇11

【关键词】课堂实验 ; 课堂实效 ; 趣味性 ; 认知水平 ;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83-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同时初中化学又是化学学科的启蒙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提升课堂实验的有效性,势必成为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者研究的永恒课题。化学课堂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和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它任何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重视化学实验,做好化学实验,优化化学实验,是我们每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应当具备的品质和素养。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个人见解:

一、增强实验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化学课是学生的起蒙学习阶段,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持久的求知欲,是每个初三化学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特别是演示实验可引起直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精心课堂实验,让课堂实验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实验要达到的第一目的。

1.改进实验,现象明显化,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如第八章中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

该反应没有实验现象,学生感觉不到实验是否发生,科学版教材改进设计了如图1 的实验,让学生能观察到试管中的液面上升,对于该实验能发生得到了感官的认识。个人认为该实验现象不是特别有趣,且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操作不安全。教师在课堂上如果把实验改进为图2,实验中当分液漏斗中氢氧化钠流下与二氧化碳反应后,打开止水夹就会看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锥形瓶。而图3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就看到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并产生喷泉现象。若在水中加几滴酚酞,还能看红色的喷泉,学生就更兴奋了。经改进后,不但现象明显,而且充满了趣味,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求知欲。

2.让实验贴近生活,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在课本1.3中,引出物质变化,用的是酸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化学魔术”,让学生在惊奇中引出问题: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品写下了隐形字;喷筒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是一个不错的实验。但是该实验在学生目前的知识能力,还是离学生比较遥远。如果给学生加一个紫甘兰与醋反应的实验,在实验中能明显看到现象,知道物质之间的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增进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實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所谓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心理加工方式是有区别的。初中生的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已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在思维发展方面,初中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但其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因此在课堂实验中也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

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没有现象,课本上设计了图4的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看到石蕊变红。学生很快就会告诉你二氧化碳会与石蕊反应,许多老师都为此费了很多精力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产的碳酸,碳酸使石蕊试剂变红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如果将实验改进为图5的对照实验,Ⅰ、Ⅱ对照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Ⅱ、Ⅲ、Ⅳ对照说明,水、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酸。

这样使实验直观化,让学生能在实验中直接获取正确的信息。在初中阶段对照实验是非常重要,让学生学会在对照实验中获取正确信息,是学生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

三、加大实验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基本的专业经验,从而达到具体学科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许多教师常常把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学生获得的化学知识划等号,认为只要讲清了化学原理,传授了化学知识,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其实这是对科学素养的片面理解,化学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注意挖掘知识的内在含义,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学科素养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如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中:

在实验中,多数教师是以演示实验为主,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原理、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简单记忆,学生再激动也只能在下面伸长了脖子观看,其结果是学生仅留下了好玩有趣的印象,对其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就不得而知,更谈不上科学能力的培养。若将原来的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实验、验证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科学结论。同时介绍空气组成的发现史,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endprint

在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量并非刚好是五分之一,有的多于五分之一,有少于五分之一,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做的实验分组讨论;①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②为什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大于五分之一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③小于五分之一又是因为什么;④那么要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⑤除了课文提供的实验装置外,还能不能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图7所示。由此调动和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大胆实践的科学态度,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增强实验探究性,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机械被动接收知识的学习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强化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体验。

质量守恒定律的學习,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分别设计如图8、图9的学生实验。图8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学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质量守恒的感观认识。图9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与图8的实验产生冲突,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这样即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交流、合作获取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还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情境,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这也是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功能。

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中,将图10的两个实验改进成图11的实验。让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该实验中能体现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改进的新思路,增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在实际课堂上,该实验并不是每个同学的现象都一样,低的蜡烛都会熄灭,但高的蜡烛很多同学做实验时不会熄灭,这样又给学生提供了分析讨论改进实验的情境,从而让实验发挥更佳的作用。

总之,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是化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展现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物质的某些化学性质和原理,科学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如何优化课堂实验,提升课堂效率,是每个化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必军.《浅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新课程(上). 2011(06)

[2]谈莉红.《也谈加强中学化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 2009(19)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篇12

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对如何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效率, 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目的明确, 按需设问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 根据教学的要求, 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特别是上新课, 一堂课的开始部分更加重要, 必须让学生明确老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和本意.而在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随口提问, 不去考虑问题的作用所在,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新花样, 提出的问题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不知道朝那个方向回答.在一次公开课中, 一位老师上“一次函数”第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下列四个函数都不是正比例函数, 你能把它们进行分类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 学生就呆住了, 有的回答 (1) 是单项式, (2) (3) (4) 都是多项式, 有的就干脆不知道, 这与老师的设计意图完全不同.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提问不明确, 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二、灵活提问, 目标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抓住具有知识价值的亮点, 促使学生产生新思想、生成新问题, 提出具有生成性的问题.同时, 教师还应通过有效的介入, 及时给学生以点拨, 灵活提问, 从而启迪学生的心智;通过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的肯定, 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如在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时设计了下面的一组问题.

问题1给你一张三角形纸片ABC, 只剪一次, 能把剪得的图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问题2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学生表述操作的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操作, 在黑板上留下操作后的图 (如图) , 接着教师在图上指出:点D, E分别是AB, AC的中点, 并给出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DE就是△ABC的中位线.

问题3在图中, 你还能发现哪些结论?

这时,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通过讨论, 得到了下面的一些结论:

(2) △ADE≌△CFE;

(3) AB//FC;

(5)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三、降低坡度, 提高效度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 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 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 搭好台阶, 层层解决.如果问题设计得太难, 学生都回答不上来, 一会使问题的作用失去意义, 二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因此课堂提问须考虑到学生是否能解决, 提问要由浅到深, 层层深入, 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 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从而提高提问的效度.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时, 课本上有一个探究问题:有一个长2米, 宽1米的门框, 若有一块长3米, 宽2.2米的薄木板, 问:能否从门框内通过?

这是一个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题, 学生刚刚学习过勾股定理, 还不能灵活运用, 若直接提出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一时不会解决.这是时可以先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 如:在长方形ABCD中, AB, AC, B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若有一块长3米, 宽0.8米的木板, 怎样从门框内通过?若木板长3米, 宽1.5米呢?有了这三个问题作铺垫, 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解决问题了.

四、启发诱导, 主动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课的类型变换问题形式, 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 使问题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中, 利用原有的问题进行变式、扩展, 围绕问题层层深入、剖析, 不仅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对于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开阔学生的视野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留空思考, 及时反馈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 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思考, 而教师就把答案告诉学生, 学生当时可能知道了, 但是没有真正弄懂, 容易忘记, 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 就没有达到教学的效果.

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师:等角对等边时, 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这一关键处提问, 揭示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关键)

生:在不同的三角形中, 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不一定相同.

师:回答得不错.那你能举出反例吗?

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 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 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能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 回答也更加完善.类似地, 对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教师还可以问:能否表达成等腰三角形的平分线、中线、高三线合一?引发学生的思考, 并强调概念的准确性.

给出时间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理清思路, 教师可以巡视课堂, 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在课堂上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又要保证课堂效率, 就要适当控制课堂节奏.

六、小结提问, 归纳提升

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小结.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了这节课有什么作用?”有的教师上课根本不作课堂小结, 课讲完了就行了.一堂好的课, 必须有一个好的小结.实际上, 课堂小结是整堂课的归纳和提升, 是对知识点的梳理, 思想方法的提炼, 以及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 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设计, 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每一个环节,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蓝佳音.增加提问效度提高教学效率.中国数学教育, 2008 (9)

[2]王晓萍.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置.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7 (10)

上一篇:500kV系统下一篇:苏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