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共8篇)
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1
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问题设计的最优化
新生小学校
张国庆
现代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映射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轨迹,决定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效果。发展性、生态性、生成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扬弃与超越传统教学设计的思想,重新审视与分析现代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正确处理标准与多元、分析与综合、探究与接受、预设与生成、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是广大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现代教学设计的分析要素应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
一、问题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索,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例如在教学《爷爷的压岁钱》一课,因为“压岁钱”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展开读书活动。在导入部分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每年过年你们都会收到怎样的新年礼物?有的同学会说新书,有的同学会说新衣服,有的同学会说到压岁钱„„。当学生说到压岁钱时,我们相机提问:你们的长辈是怎样给你们压岁钱的?学生的回答一定与文本大相径庭,然后引出课题:爷爷的压岁钱有什么与众不同呢?请大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的兴趣一定会被激发,并且增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思想实际是我们教学的最大立足点,离开这一教学实际,我们的课堂永远不会成功。
二、问题设计要实现“四个关注”。
首先关注问题设计的指向。在教学设计不只是问题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落脚点,问题设计应回应教材,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的三维目标为着眼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
其次关注问题设计的层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我们设计的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设计的问题太突兀,没有铺垫,就象不给运动员撑杆却让他跳过十几米的标杆一样,学生一看就懵了。教学中,学生要“借势”,教师就应善于“铺梯子”,在设计问题时,做好铺垫,以求“水到渠成”。
再次关注问题设计的紧凑性。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容量一直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最好的突破口是就是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衔接、密度,不能过多过滥也不能过少,要以教学内容为据,必要时进行整合整理。
最后关注问题设计的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维的含量和容量,一般地讲,思维的梯度要降低,但思维的密度要增加。思维的梯度和密度是编写学案要兼顾两个的两点。思维梯度过高,脱离我们学生的实际,遥不可及,容易给学生造成挫折感;思维密度不够,容量太小,思维训练量达不到,也会同思维含量过少一样使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整个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且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也极易发生转移,导致课堂整体效益不高。
结合《爷爷的压岁钱》一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
1、爷爷给了“我”几次压岁钱,每次都是怎么给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爷爷每次说的话,都有想说而未说出的意思,那么他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呢?
3、“母鸡、土地和我是爷爷最寄予希望的对象了。”你能具体说一说爷爷对母鸡、土地和“我”的希望是什么吗?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既考虑到“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给予的深切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培养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这一教学目标,又为学生深化阅读体验做好了铺垫,同时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由浅入深,做到了问题设计的紧凑性,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课堂的整体效益。
三、有效提问的“四个要求”
一是问题的预设性。我们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全然现场生成性,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学生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学生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课堂即兴问题就会很容易离题,过多的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在备课时包含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整合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问题。发散式、高层次、加工性问题比聚合式、低层次、内容式的问题更难提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较少使用它们的原因。在课前准备一些此类问题,即使你不全用它们,也将有助于你注重发展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能力;事先预设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你言简意赅的阐述问题。二是问题的清晰性。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学生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学生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术语和等待学生处理的信息,不包括无关的词语或附带说明;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三是问题的启发性。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即使学生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深邃、精确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此外,教师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或自己直接回答问题。
四是问题的少量性。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次问一大串问题。结果,教师自身也无法辨别学生的答案是对所有问题的回答还是每一个不同的答案都对应一个问题,而学生们则会对教师问了一个问题后又马上改变措词重新设问而感到惘然。这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对那个最初问题的思考被打断了;第二,改变措词后的问题常与原来的问题大相径庭,从而使学生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意一次问少量的问题,有时一两个就够了。要尽量做到少而精,那些理解、记忆类问题,除去涉及为高认知水平问题做铺垫的记忆类知识外,大多数可略去不问。《爷爷的压岁钱》一课中三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清楚地让学生从答案中体会文本的含义,让课堂聚而不散,让学生启之即发,让答案精准无误,从而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本文的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思维,所以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是因为多则易滥,出现“满堂问”,过多的问题使教学整体出现分散化倾向,冲淡了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淹没了教学重难点。二是因为问题一多,答问时间必然缩短,那么即使教师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时间上也不允许学生深入思考,结果或者学生做出简单反应,或者教师代之回答,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不能达到。
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2
一、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以及心理素质水平, 优化课堂提问:提问哪些问题, 在何时提问, 提问哪些学生, 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 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 而不是随心所欲, 纯粹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这样, 提出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
在备课中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 真正有教学意义, 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提问在于“质”而并非“量”, 琐碎的问题会让课堂变得松散而凌乱。一节课只需一两个关键问题, 即主问题。它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品读的牵引力, 具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支撑力,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故乡》是一篇传统课文, 它深刻地概括了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 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很有深意的, 可设计的问题有很多。然而, 如果问题设计过于琐碎, 势必会将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在教学中, 在学生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后, 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变”字, 请学生以“变”字谈谈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学生找出了文中人物的变化, 找出了“我”的心情变化……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下, 把握了人物形象, 体会了人物的语言、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这样小说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三、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做到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在教学《背影》一课时, 我围绕“背影”, 进行了如下一组问题的设计:
1. 文中出现了哪几次背影?
2. 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次背影?为什么?
3. 父亲的背影体现了怎样的父子深情?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 学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出现了四次背影, 这时我让他们分别用小标题将四次背影概括出来:点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忆背影。这样对于课文就有了整体感知, 让学生明确领会本文的构思角度“背影”, 从而直接进入到本课的重难点而不至于偏离。接着, 思考第二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 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这是课文的重难点。解决了前两个问题, 对文章的感情 (第三个问题) 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问题设计要有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提问,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拓宽、加深原有的教学内容, 可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 或插叙情节, 或改写人物, 或增删语句, 等等, 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我在教学《喂—出来》一课时, 提了一个问题:天上掉下那块小石头以后, 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致, 与周围的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样学生既激发了想象力, 又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五、问题设计应有多元性
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或几个具有多元性的问题来提问学生,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批判性、发散性、逆向性等) 。比如在教学《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后, 我提出一个拓展性问题:第一次真的很好吗?请说出理由。学生大多回答:“真好。”并以课文内为基础或结合实际说了理由。也有同学回答:“不一定真好。如果是第一次吸毒、赌博等就不好。”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后来, 我进一步引导:读了此文, 你觉得对应怎样对待生活中的“第一次”?学生回答:“要小心, 不一定都能尝试, 要看第一次的性质好坏。”这样有激发多元解读的作用, 也让学生明确了要善待人生中的第一次。
六、提问要有普遍性
在听课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有些老师课堂问题设计得很棒, 但提问时往往只面向好学生, 很少叫中等生, 学困生更是受到冷落。于是, 就会出现优生被反复点到或反复举手的场面。这样, 虽然问题顺利解决了, 课堂效果很好, 却极大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 自己也就不用准备, 不去思考。这无疑与“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课改目标相违背。所以, 提问时一定要关注班里的每位学生。问题提出后, 要求全体学生都要积极思考。如果问题较简单, 可将机会留给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问题稍难一些, 可以先叫中等生回答, 再叫优生补充。初中学生, 尤其是到了初三后, 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降低, 这时要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 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 鼓励同学间相互启发。
优化问题设计,打造开放课堂 篇3
关键词:优化问题;开放性;逻辑性;监控过程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呈现的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师生之间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整体出发设置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
一、开放性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向,戴维斯把问题分为封闭性
问题、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是指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
考,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如,以《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为例,当教师指着课题向学生问:“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丹顶鹤的什么?”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答到教师想要的答案上:“美丽”。课堂上看似有问有答,实则是无效或者说是低效的问答,封闭性问题的弊端一览无遗。而另一个问题的设置:“为什么叫它丹顶鹤呢?它们美丽在什么地方呢?”则给了学生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去阅读全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开放性问题,就教师而言,能够囊括更多的教学内容,就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更多的思考过程展现在其他人面前,同时还可以激发师生之
间在课堂上的生成,使一节课不再是教师完全的预设,从而带来更多的课堂上的精彩。
二、富有逻辑性的问题
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彼此间没有问题转换、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立式设问,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散乱的事实性知识,无助于他们完整地思考
问题,也影响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
如,以《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为例,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冬天快要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尽管就一句话,教师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却有很多。教师可以比较分散地提问:“丹顶鹤什么时间飞来的?它们的数量多吗?它们是怎么飞来的?它们是从哪儿飞来的?它们要飞向哪里呢?”问题很多,虽然有利于学生一个个给出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思考的答案,但这些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问题的整体性被割裂,学生仅仅获得了一些简单的事实性知识,而没有机会去完整地思考整句话。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除了知道丹顶鹤是候鸟,你还知道什么?”两个稍具概括性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不仅有助于他们思考整句话所包含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建构网状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知识系统无疑会给学生的思维及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
《美丽的丹顶鹤》这篇文章中的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丹顶鹤的逗人喜爱,丹顶鹤的形体之美、姿态之美,以及丹顶鹤为什么被称之为“仙鹤”。问题多而碎,学生也不易掌握。如果仅仅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师生都容易陷入云里雾里的状态,课堂效率难免低下。而教师如能设计一个具有概括性及邏辑性的问题,学生就可拨开云雾见天日了。“丹顶鹤除了颜色美,我们看看它还美在哪儿?请大家自己小声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这里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问题看似简单,却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字,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三、监控学生的回答过程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不仅仅是凭借问题诱导学生
参与教学。教师更应关注的是,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应给学生时间回答自己做出这种回答的理由,这样做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减少盲目回答的消极心理,让学生形成深思熟虑后再做出回答
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会不断发展自己反思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他们自我监控的元认知能力也会得到不断发展。
在《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丹顶鹤的颜色之美。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够准确地概括出来,有一定的难度。不少学生在读了文字后,会误认为是写了丹顶鹤的羽毛美,或是脖子和翅膀边儿美。教师这时更多的应该是把自己当成这个学生,看看他们是如何得出这种结论的。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如果发现多数学生是由于没有深入、整体地理解整个自然段的文字,教师可以灵活应变,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描写羽毛的颜色“洁白”;描写脖子和翅膀边儿的颜色“黑”,描写头顶的颜色“鲜红鲜红”,引导学生发现整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丹顶鹤的颜色美。如果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不管正确与否都只是“请坐”,想必师生之间将会缺乏对话的平台,因为教师不知学生所想,学生不知教师所讲。
优化问题设计,只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且这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点很多,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开放性问题,富有逻辑性的问题,无疑会带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深刻体会文字,更好地走出文本,表达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地监控学生的回答过程,即监控他们的思维过程,无疑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两种有效的问题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樊卉敏.探讨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J].教师,2011(21).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4
厦门六中 陈 彬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自我想学、能学、会学,即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探究,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构建知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来,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持续性,并享受终身。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分析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特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以及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制订教学目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习过程及进行教学反思这几个环节至关重要,值得我们探讨。
一、精心制定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学习“主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①注意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分析,即突出重点,克服难点;②重视学生能力发展目标的确立;③同时还应考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将学生能力和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并遵循学生素质发展规律,设定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特点的具体要求和实施形式。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时,一般容易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如何掌握所教教学内容为主,对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考虑不周或不去考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经验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上,而忽视能力和素质要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淡化了过程。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要精心分析教学内容中的学习结构与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之间的差异,提出教学过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同时,教师在进行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遵循“由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他应当对整本教材及各个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再分析本节课的具体目标,然后才能确定本节课学生应该学习的“主题”,应培养的能力,应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二、用心收集信息资源,并合理适时地体现于教学设计中。
教学内容依据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让学生关注和收集地理课堂教学信息资源,适时补充中外最新的地理信息。教师应当确定本节课基本知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种类及每种资源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所起的作用。新教材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多元化、综合性和发展性的,教师要提高搜索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用不同的认知手段去接触新知识,了解新动态。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相关教学信息资料,建立教学资源库。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其中图片、文字可以从各种报刊、杂志、书籍中摘取,视频可从VCD光盘和录象带中摘取,也可从网上下载,信息资源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热点,引用对教学有用和学生感兴趣的,并及时予以更新。
这里特别强调网上地理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处理。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资源定位,也可直接输入网址进行资源定位。Internet的发展使信息采集速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获取自已最需要的信息,利用搜索引擎技术进行关键词检索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搜集提供极大的便利。教学中本人利用搜索引擎寻找到知识全面、材料多样、内容丰富的地理教学信息。
为了能上好一堂课,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看电视、查书刊、剪报纸、上网搜索------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把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去做呢?在高一地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搜索信息?要研究就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教师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三部分内容:一是从古到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二是人类开发宇宙的空间资源情况;三是在开发宇宙中如何来保护宇宙环境。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纷纷向老师提出许多有关宇宙探索的问题。教师将每个班学生都分成了三个研究小组,每组选一个课题进行收集资料,规定小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五天后汇报收集研究结果。接下来的时间里,各个小组收集、研究活动都开展的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有的搞调查、有的剪报纸、有的上网下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各班级的同课题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图片文字的交流------
三、认真设计自主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传统教学中最常见的导入方式是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但是,这种复习式的导入方式却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学生的探索空间。因为某些原本应由学生探索而得的结论由教师代劳了,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剥夺了学生的参与自由。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关联的,我们可以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高中地理(下册)第五单元《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新课导入中,例举学校周边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最终倒闭,而不少新兴工业部门脱颖而出,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其主动思考力图找出答案的愿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要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但是,教师往往因为没有现成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而放弃案例教学,使学生失去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失去很好的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碰撞的机会。有一些课后活动如经过改造,有可能成为很好的案例。例如高中地理第七单元的《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其课后活动“阅读北京西客站三个方案示意图”和“北京西客站三个方案对比表”,要求学生经过对比,挑选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过引导,让学生对三个方案进行优劣对比,得出最佳方案,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建设汽车站的重要区位因素,进而可以引导学生考察厦门梧村汽车站、湖滨南路长途汽车站的区位优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加强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发挥学生首创精神。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精神。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看起来学生似乎解决了一个个问题,但学生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教师“钓鱼”,学生“上钩”,久而久之,必定束缚、稚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克服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或教师自问自答。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应用启发式主动提问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向老师提出教材中的问题,同时又包括自己给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启发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提倡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我们的先哲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孔子真正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当学生处于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不能解决的矛盾心理状况时,教师才适时予以点拨;然后又让学生自己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处于对某一问题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况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他们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的矛盾,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应该学会从了解到的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习者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
(三)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的学生活动,真正做到先学后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把设计重心放在学生自主地“学”上,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人说过:“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不易记,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活动性,即要求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在探索中得到锻炼,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探究、自由辩论等,达到认识的升华。当然,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互动共生成为课堂的常态时,一定意义的统一安排还会有存在的必要,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减少统一讲解,增加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如讨论、观察、动手等等,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曾尝试设计以下学习过程,并在教学中加以检验。
(1)角色扮演暗示教学法。例如高中地理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部门的农场主、企业家,对某个产业部门的区位选择进行具体决策。同时,可以让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某地域、城市、国家的高层决策者,对多种产业部门进行统筹安排,这样的活动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并能设身处地地积极思考。
(2)问题解决、体验学习过程教学法。杨振宁先生说过:“新的学习方法是自己找路走。”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适当考虑让学生自学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找路走,而不是让老师牵着走,老师可以列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学。也可设计学生小组协作式学习,教师可以给出本节课的议题,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小组之间进行辩论、解答,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例如:在“大气的热力状况”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如果认真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为什么新疆有‘早穿绵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为什么日照充足”、“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就会引起全球变暖”等。这样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3)实地教学法。即可把课堂设在班级外。例如利用学校地理园的各种地貌类型、中国地形图、厦门地形图、九月星空亭、风向仪、雨量计等实物模型进行室外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让学生先看教材,然后实地考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强调学习中的误区,并进行总结。又如,在“月相及其变化”一节教学中,可以利用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培养判断月相的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在一定的夜晚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学生先观察,再自学教材,最后教师点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四、写好“教后记”,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要求有“教后记”专栏。新教材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同时教学中的不定因素也增加了。课后及时反思,可以抓住课堂上创造性的火花。“教后记”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教学目标中还有哪些没能达到的;②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与所任班级学生的个人体验、兴趣、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③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④教学手段、信息资源是否得当;⑤将教学中处理不当的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疏漏记下来,如“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记住的知识,又如“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长期撰写“教后记”,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尝试进行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设计 打造高效课堂 篇5
——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程红兵为第四届“启航杯”教学节作报告 2013年5月16日,以“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师生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启航杯”教学节拉开帷幕。在东港小学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上,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程红兵为来自“启航教研联合体”学校的一百多名老师作精彩讲座。
程副局长的讲座主题是: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他用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热情洋溢而富有理性地阐述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真谛。他从美国2012国家教师奖的获得者丽贝卡的例子入手,告诉我们优秀教师的标准是“上好每一节课,留好每次作业,把握住每次教育契机”。最简单的语言,对一位老师来说却是最高的要求。随后,程副局长就教学常规环节中的教学设计展开了详细的阐述。他说,教学设计的意义就是:勤于课前,懒于课中,思于课后。教学设计的第一位是价值思想。围绕这个问题,程副局长列举了丰富的教学实例,充分阐明了只有把课堂打开的课才是好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才是学生真正想要的课。
短短90分钟里,程副局长的讲座赢得了阵阵掌声,深入浅出的讲述给了在座教师们深深的启发。通过这样的报告会,把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带给广大教师,从而达到了推进“启航教研联合体”探索课堂教学规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为实现“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区域发展”的美好愿景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六团中心小学 乔蕾)
程红兵副局长作精彩讲座
优化教学设计拓展低语课堂 篇6
连云港市赣榆县黑林小学 郑行成
摘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努力优化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成长。
关键词:年龄特点 兴趣爱好 茁壮成长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由此可见,要想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优化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在如下四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要重视优化主体性的教学设计。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而是出于儿童本身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想上好课,要使学生对课堂学习有兴趣,首先必须针对低年级小朋友好奇心强,喜欢自我探索的心理特点,真正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坚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新课标理念,在教师的引导、启迪下展开生与师、生与生的多向的学习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平等对话;坚持针对低年级学生实际和特点,组织、引导学生初步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发挥;坚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多元答案”,拓宽学生个性张扬、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欲真正得以不断满足。这样,学生学习情趣就必然得到激发,积极性就必然得到调动,学习效率就必然得到提高。
二、要重视优化活动性的教学设计。小学生天性喜欢活动,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姿的游戏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门,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不适当的“静态”负担,不仅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且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所以针对低年级小朋友喜玩好动的特点,教学设计应尽可能地、科学在根据教学需要,重视优化诸如游戏、表演、演示、操作、模拟、观察等多种不同活动,让孩子们的眼、耳、脑、手、口等真正一齐“动”起来,以“动”激发情趣,激活教学。如教学二年级《秋游》这课时,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秋天的美和秋游的乐后,我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感悟体会,让学生结合观察蓝天、白云,展开联想,说说白云像什么,然后,让孩子们在草地上自由地打滚儿、逮蚂蚱,奔跑跳跃,游戏玩耍,尽情体验秋游的快乐,孩子们一个个开心不已。最后又引导孩子回到课文中来,结合自己体验,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等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优化了学生课文内容和语言的感悟。
三、要重视优化形象性的教学设计。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把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还原、再现,把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学生也只有发现知识间的相似性,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这对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优化直观形象教学,这方面我着重从三点进行了努力:一是借助现代教育手段,还原、再现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即通过课件还原、呈现的有声有色的情境,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之间相似的和谐共振,架设学生阅读、感悟、构建新知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第四自然段时,学生质疑“三五成群”、“无忧无虑”是什么意思,我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我说道:“一位叔叔他也来到了丹顶鹤的第二故乡,看到了丹顶鹤是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地幸福地生活着,非常激动,于是他用摄像机把这情景拍了下来,你们想看吗?”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不仅很快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深深体验到了丹顶鹤无忧无虑、幸福自由的无限乐趣。二是凭借画面、实物、图示等加强直观形象。让学生在感知具体形象的过程中,建立客体与文本之间的相应联系。《春到梅花山》一课,学生对“早春”不理解。有的说成是春天的早晨。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段,告诉学生如果这条线段代表一年。一年有四个季节,我又把线段平均分成四段,第一段表示春天,又将第一段分成三小段,再让学生看板示,想一想早春应该是哪一小段,是什么时候,并让学生上讲台来指出早春是春天这一线段的前面一小部分,同时用绿线标出来。从图示,学生不仅一眼看出“早春”是春天开始的一段时间,也叫初春,而且很清楚地知道早春前面的季节是冬天。这时,学生对书上的“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等句也就不难理解了。三是凭借动作、语言、体态等描摹、优化形象教学。如教学《春到梅花山》这课时,学生对“挨着”一词不懂,我请几位学生到讲台前,进行了一个靠一个的演示,并以每个学生与自己同桌的位置加以说明,学生很快就领会了意思。
此外,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形象性教学,它可以运用学生的前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形象),激起事物形象的浮现。在教学《春笋》一课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唤醒是什么意思?”“谁懂的?”小朋友们都摇头。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呢?我没有作生搬硬套的解释,而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早晨你睡得很香,妈妈拍拍你的小屁股,将你弄醒,我们可以叫它——”“拍醒。”“如果妈妈摇摇你,这叫什么?”“这叫摇醒。”“你睡得很香,妈妈用比较大的声音呼唤着让你醒来,这就是什么?”“唤醒”“想想看,春雷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学生们兴奋地七嘴八舌地叫起来:“轰!轰!轰!”“春笋该起床了!”一边叫着一边还不由自主地表演了起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对“唤醒”的理解不言而喻。
四、重视优化竞赛性的教学设计。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是低年级小朋友重要的心理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适当地设计一些竞赛活动。如:比一比,看哪一位小导游最吸引游客;猜一猜,看谁说得好、猜得准;赛一赛,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听得清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蘑菇该奖给谁》是第二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即懂,但课文较长,难读好。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如果一遍一遍反复读,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怎么办?我设计了一个竞赛活动:我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举行读书比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听说要比赛,孩子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我抓住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提出要求:“今天的读书比赛有两个要求:第一是读,小组成员人人都读得认真,读得专心,得40分,有人不专心扣5分。读得正确流利,再加40分。读得有感情,再加40分。第二是听,一个小组读时,其它小组个个专心倾听,得40分。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看得出,小朋友们都想得第一,一个个一组组读得都很投入,小组内读得好的,还不时提醒、帮助读得差的。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自由练读、伙伴帮读、分角色赛读、小组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既克服了反复朗读的枯燥乏味,又增强了课堂的活力,提高了朗读的实效。
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7
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好奇心的不断摆脱。”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等, 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 正是这种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进行不懈的追求, 终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
教师在备课时, 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合理利用教材, 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了解学生的兴趣、疑点及好奇心, 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提问, 巧妙地利用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让学生喜闻乐见, 积极去探索, 去领悟, 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二、合理设计问题, 渗透德育, 丰富课堂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 借助一些问题设计, 把德育渗透到问题设计中,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例如, 教学Unit2.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人教版八年级下) 这一单元, 教师可设计问题:Which volunteer job do you want to do?What are your interests and hobbies?Why do you want to do the volunteer job?
此类话题是近几年比较热的话题之一, 既贴合时代要求, 又贴近中学生生活。倡导中学生自愿组织公益活动,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不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引导学生设计问题, 提升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或师生问答,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不断总结、归纳, 把知识系统化。也可从问题的形成上给学生一个发挥空间, 鼓励学生去生成问题, 互相提问, 集思广益, 找到最佳答案。
例如, 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1.What’s the matter?Section A中的文章“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之后, 教师可设计辩论环节, 围绕“Do you agree that people often do not help others because they do not want to get into trouble?Why or Why not?”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 并加以解答。最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激活了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优化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设计问题要扣紧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问题化
英语课堂的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 教师要深入教材, 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能有目的地提问, 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获取知识的目的。
(二) 问题设计应符合针对性和阶段性
在导入新课时, 可用设问的方法制造悬念, 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也可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 就课文内容设计问题提问。巩固与练习阶段, 教师可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或根据本课的语言知识设计练习, 形式可多样化, 或口头提问, 或书面练习。总结阶段, 由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自我总结, 对本堂知识有全面的认知。
(三) 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教师切实根据教材特点, 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让学生去探索、领悟, 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 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9.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教师可设计问题:Do you know the place of interest in Zhangye?What are they?Where do you want to go?问题把教学思路从课文中广泛意义的旅游话题迁移到学生家乡的旅游资源, 为自己的家乡作宣传。
(四) 要把握提问的时机
为了有效引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那么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应具有灵活性和挑战性, 还要注意把握难、易程度, 特别是要把握提问的时机。
例如,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Section A部分时, 有一个游戏“Mystery Student”, 学生普遍感到所用的语言有限, 而本班学生的共同点太多, 不太好表达。于是, 我就没用书上的这个游戏, 另外设计这样几个问题:Where is hefrom?What does he look like?What is he like?What clothes does he often wear?What’s his hobby?What do you think ofhim?这样, 学生就这些问题可以一一进行回答, 把答案串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书面表达了。
课堂问题设计的优化是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从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 合理提问, 正确评价, 认真引导, 加以总结, 给学生在问题中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感知认知的学习兴趣, 启发其思维, 提升其能力, 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在问题导航式的引领下真正活跃起来, 让学生在问题的导航快乐中享受掌握知识的乐趣, 逐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有效地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摘要:课堂问答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种教学手段, 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思考,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把握教学效果。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在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种围绕“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学习氛围,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 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疑、获取知识, 从而顺利完成教与学任务, 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就必须注重对课堂问题的优化, 切实达到“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设计,构建,高效课堂,优化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庆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09 (2) .
[2]杨秀松.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设计[J].大理学院学报, 2009 (8) .
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8
关键词:问题设计 构建 高效课堂 优化问题设计
一、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好奇心的不断摆脱。”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正是这种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进行不懈的追求,终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合理利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了解学生的兴趣、疑点及好奇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问,巧妙地利用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去探索,去领悟,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二、合理设计问题,渗透德育,丰富课堂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借助一些问题设计,把德育渗透到问题设计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例如,教学Unit2.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人教版八年级下)这一单元,教师可设计问题:Which volunteer job do you want to do ? What are your interests and hobbies?Why do you want to do the volunteer job?
此类话题是近几年比较热的话题之一,既贴合时代要求,又贴近中学生生活。倡导中学生自愿组织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不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升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师生问答,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也可从问题的形成上给学生一个发挥空间,鼓励学生去生成问题,互相提问,集思广益,找到最佳答案。
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1.Whats the matter?Section A中的文章“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之后,教师可设计辩论环节,围绕“Do you agree that people often do not help others because they do not want to get into trouble? Why or Why not?”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并加以解答。最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了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优化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设计问题要扣紧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问题化
英语课堂的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要深入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有目的地提问,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的目的。
(二)问题设计应符合针对性和阶段性
在导入新课时,可用设问的方法制造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也可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就课文内容设计问题提问。巩固与练习阶段,教师可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或根据本课的语言知识设计练习,形式可多样化,或口头提问,或书面练习。总结阶段,由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对本堂知识有全面的认知。
(三)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教师切实根据教材特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去探索、领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9.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教师可设计问题:Do you know the place of interest in Zhangye?What are they?Where do you want to go ? 问题把教学思路从课文中广泛意义的旅游话题迁移到学生家乡的旅游资源,为自己的家乡作宣传。
(四)要把握提问的时机
为了有效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应具有灵活性和挑战性,还要注意把握难、易程度,特别是要把握提问的时机。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Section A部分时,有一个游戏 “Mystery Student”,学生普遍感到所用的语言有限,而本班学生的共同点太多,不太好表达。于是,我就没用书上的这个游戏,另外设计这样几个问题:Where is he from? What does he look like?What is he like? What clothes does he often wear? Whats his hobby? What do you think of him?这样,学生就这些问题可以一一进行回答,把答案串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书面表达了。
课堂问题设计的优化是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合理提问,正确评价,认真引导,加以总结,给学生在问题中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感知认知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思维,提升其能力,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在问题导航式的引领下真正活跃起来,让学生在问题的导航快乐中享受掌握知识的乐趣,逐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庆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2).
[2]杨秀松.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设计[J].大理学院学报,2009(8).
[3]陈慧.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考试周刊,2008(50).
【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08-03
课堂主问题设计06-21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08-02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05-28
小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05-23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论文08-14
课堂问题精巧设计例谈论文08-28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06-08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考06-29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