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2024-06-08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精选10篇)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篇1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7日 点击数:

如无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资源下载,请登录后在资源下载链接上右击,并选择“目标另存为”下载。

【摘要】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地地理教学,笔者认为教学问题的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依据笔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展开探讨了地理教学问题设计的三个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 地理教学 问题设计

威海市第二中学地理组

王琳琳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逐步落实的今天,教师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建者”、“指导者”、“帮助者”。那么教师的创建、指导和帮助作用怎样体现?笔者认为,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所在。“问题课程”是当今教学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根据笔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

主动、积极、愉快,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洪灾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再提出探究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在进行黄土高原的教学时,先播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学生从歌词当中感受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而后展开教学。

2.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的提出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巧妙地措辞、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太阳为什么始终东升西落?”,“我们常用‘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来形容违背常理的事,这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呢?”,两句话提出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语言的运用是不同的,很显然,后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学习海陆风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在白天和晚上去海边,站立在海岸上,风向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去海边玩耍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陌生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其中也包含了地理知识,因而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4、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有着近十几年在校学习经历的高中生,已经对“你问我答”的提问方式非常熟悉,熟悉也就无所谓兴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至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工业集聚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三种角色:企业家、当地的居民、政府行政领导人,学生自愿选择充当其中一种角色,从该角色的立场出发,阐明工业集聚的优缺点。

二、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效教学的产生,除了我们在上一个问题中提出的,学生必须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现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为下一个学习内容做准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框架,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主要是指整合知识的技能),是否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依据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把问题的设计分为三种情况:

1.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不用做过多的铺垫与启发,直接设问即可。如,当学生具备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的知识储备时,“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2.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弥补在技能上的不足。这类情况在地球运动部分的问题解决中常会遇到。

3.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能满足需要。也就是用以掌握的技能解决未知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设计时,就要在问题前附加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三、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是在无形中,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那么,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实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显然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即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如,“当前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天 75000英亩 的速度消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制止人类惊人的森林砍伐行为?”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秉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选编问题,特别是设置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造力,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篇2

一、设计疑点式问题, 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

教学伊始, 教师如能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巧妙地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 就能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思维的积极性也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教学“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 我借助虚假招聘的生活题材, 以一道情境问题将学生带入数据世界:招聘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高, 月平均工资3000多元.员工A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2100元.员工B说:我的工资2200元在公司是中等.假如你是应聘者, 你更相信谁的话?3000元真的能客观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吗?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对学生的各种合理回答都给予肯定, 从而引入课题内容“中位数与众数”.

二、设计导向式问题, 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新课程认为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 而是学生学习数学, 探索、创造、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 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根据教学的内容在教材的关键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出导向式的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化过程, 教师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

(1) 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 搭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搭3个呢?

(2) 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3) 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4) 如果我要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么得到的?

教师提出的四个导向性问题, 合乎知识内在的逻辑, 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主动求知的新高度, 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如何由若干个特例归纳出其中所蕴涵的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 接触到了用字母表示数, 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由此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得到的, 以及如何应用的.通过这种方式, 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从长远看, 学生获得了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的、终身受用的能力.

三、设计具有变式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课堂提问应关注方法的教学.实践证明, “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欲望和最佳思维定向.变式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变式性提问, 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 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大胆假设, 求新求异, 自主开拓创造性思维《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有“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提法, 设计变式性提问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一方面通过变式性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进行思维, 尝试多种解法;另一方面, 通过问题的变式迁移而达到“做一例而通一类”的目的.

四、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是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 学生解决一道具有难度的问题, 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所以教师要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 以形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 彰显学生的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数学的快乐, 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 在复习平行四边形时设计如下问题:一天李老师的儿子从幼儿园放学来到办公室, 看到王老师办公桌上有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 于是就拿起笔画画, 画了一会, 不小心作品被撕去了一个角, 巧的是刚好从A, C两个顶点撕开, 你能帮他补全平行四边形吗?并请你说说补图的依据.本题的方法不唯一, 主要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进行补图,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彩的世界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审视,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 教学中要适时、合理地设置发散性问题, 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迈进.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篇3

在教学过程中对有效问题的设计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设计问题的角度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出发,真正实现师生之间思维的合理互换,最终达到让学生学到对自己真正受用的地理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课堂中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来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效问题的设计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分层或多层设计,寻求适合不同能力学生参与的方式方法,使得教学成果的利益能达到最优化和最大化

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中如果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问题难易程度的划分,那么这种教学设计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在同一教学空间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有明显差异的,如果问题没有进行分层设计,往往会使教学过程中出现“吃不饱或者吃不下”的现象,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过难都是教学设计中盲目性的体现,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例如《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初中地理教学知识构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后面了解到的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中就要结合此课的特点进行难易分层的教学设计,即①最基本的学会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描述一个大洲,②如何通过教材的信息和相关辅助的资料来分析、归纳一个大洲区别于其他大洲的区域特点③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并能对其他大洲的知识进行迁移。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学生的能力,对问题的设计要进行有效的分层设计,难度逐渐递增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性的来完成自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吸收。

二、有效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激发兴趣入手,兴趣是诱导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源泉。教学设计中合理切入兴趣点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从而会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地理教学中兴趣点的寻找往往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在我们周围熟知的世界中到处都有我们地理的影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知识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印度自然环境”这部分教学内容时,课堂导入教师展示动画片《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的画面及播放背景音乐,设计问题①唐僧师徒取经是到哪个国家?取得什么经?学生能立刻回答是古印度(天竺)、佛经,而老师要补充的是,印度教在印度已经早已取代佛教成为了信阳人数最多的宗教②除了这些你对印度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学生基本上可以说出人口众多、热带国家、电影业发达、四大文明古国等③印度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那么今天就让我踏寻着唐僧的足迹,走进印度看看还有哪些使我们不曾知道的。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充分与学生熟知的知识相联系,把已知的知识迁移另一个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口众多是学生学习印度最容易接受的知识点,因为同学们可以拿来和中国做对比。人口过多会产生什么深层次的问题学生是不难回答的。会对对粮食生产、土地利用、水资源的分配、环境、就业、医疗、教育等产生极大的影响。换而言之,印度何以能支撑这么大的一个人口国家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和兴趣取决于需要。当学生对某一地理事物感到新奇,认为学习有意义的时候,就会产生学习的愿望,并以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去努力探索,提问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问题能够使学习任务和学生已知结构产生距离,形成一定的矛盾,进而产生一种力图恢复心理平衡的愿望,即学习的欲望。如学习澳大利亚气候特点时,教师问:“水汽主要来自海边,降水越多,空气越潮湿,但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一直引伸到海边?”问题引出了认识上的矛盾。

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论文 篇4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重要部分,社会和教育领域对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就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为两点进行分析: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综合能力

引言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状况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中地理的改革与发展。

一、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变得更加积极,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地理课堂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虽然很活跃,学生对地理学习都非常的认真积极。但是这种状况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并没有更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完全按照相应的探究步骤机械式的进行学习,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学习,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效率变得非常的不理想。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地理教育的发展。

二、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被引进实际课堂的教学中[2]。多媒体能够将文本中的信息转以图片、声音、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数地理知识比较考验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立体思维,同时有部分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通过教师的板书讲解有时不能够很好的了解教材内容,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教师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海水运动波浪、潮汐、洋流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海水是怎样运动的,从而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世界洋流的具体分布情况,掌握洋流的分布情况。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要合理的应用多媒体,发挥其教学作用,提升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高中地理是一门需要师生之间不断互动的课程,良好的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的理解和注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例如,进行《地球运动》学习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提出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地球仪在围绕着什么转动?地球运动有几种方式?地球运动的方向什么呢?这样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学生的思路会不自觉的引入到学习中,课堂氛围也会因此变得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三)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进行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机械式的记忆、练习来学习地理知识,但对于地理中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来讲,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用,而且学生会因此浪费巨大的精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知道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地理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地理中地图的使用和学习的能力等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爱思考,能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相对于其他科目比较抽象,学生再进行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3]。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例如,学习《农业区位的选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来进行教学,如我国部分地区的梯田、澳大利亚的牧场等,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是牧场,有的地方是梯田或者是水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对该课程的解释,是自然环境与经济状况导致农作物的不同。教师随之引出相关的概念,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定义,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但可以增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丰富地理课程,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高中地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宁,叶滢,胡宝清.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4):151-153+156.

[2]李善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2,(22):48-50.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行为设计 篇5

武威十三中徐鹏程

一.学会、会学、会想——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地理观察力的培养,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如课堂教学中对教具、仪器的演示,板图、板画的展现,课本插图与地图的阅读,各种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课外日常生活中如天象、气象及物候的变化,月相及其出现日期(农历)、时间、方向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及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等,以及大量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都可作为观察的内容。

地理记忆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许多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演变过程等都需要记忆。其中尤以地理位置的空间分布记忆最为重要,因为只有空间分布明确,才能分析空间结构,思考空间联系,进行多种因素的迭加,并从静态到动态进行空间想象,所以运用地图能力的基础即在于对空间分布的记忆。培养地理记忆力要注意第一次出现新知识的识记环节,使学生在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接受新的地名或数据。如通过教师指图学生读图,师生同时画图,教师写学生读,教师提问学生指图回答,或按教师要求学生填注空白图等多种形式,反复进行以加深印象,使信息的输入是在有意识注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地理想象力的培养对形成概念、加强理解、加深记忆有重要作用。由于许多地理事物的分布遥远,许多地理景观不能亲自一一感知,许多自然现象的演变难以直接观察等等。这就需要凭借想象,想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联系,想象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这就需要地理教师用教学语言、用直观手段、用设计的各种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

地理教学中的思维力,包括对地理事物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推理(归纳与演绎)等。如分析区域特征,分析某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影响因素或形成条件,分析某国或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或不利因素,分析一地农业或工业的发展

条件,以及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某些问题等。综合需要把多种地理事物特点概括总结,找出共同联系,如综合某项地理事物特征,综合地理的分布规律、运动规律或变化规律,综合多种地理现象的共同因素或不同地区的共同特点等。以上一般能力的培养,是在地理教学中结合传授知识经常可以进行的,可帮助学生学会想问题,会学习,主要靠教师要善于引导、辅导、指导,设计问题,不断启发学生会思考,愿思考,教师也就从“教会”而转为“会教”了。

二.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1.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知识竞赛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一定主题自己设计问题,写出答案,由学生自己主持竞赛,教师作为评分者。如组织乡土地理知识竞赛,世界地理知识竞赛(包括学过的或未学过的内容),自然地理知识竞赛等。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既扩大了知识面,又激发了求知欲。有时教师也可在巩固新课过程中,提出几个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思考题,让学生抢答,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2.在教学中引入学生演讲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即兴演讲或有准备的演讲。如有关环境问题,资源能源利用,人口问题等,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写出提纲或讲稿,进行5—10分钟的演讲,这不仅满足了参与的愿望,而且锻炼了表达能力,加深和扩大了所学知识。学生往往争相发言,有的还带来图片(如讲到爱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有的联系思想实际和行动(如谈到珍惜水资源),这种方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印象深刻,远比单纯听教师讲课获得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要鲜明生动得多。在课上未来得及演讲的同学,也可把讲稿作为地理墙报的内容。

3.在地理教学中组织讨论,探究问题

教师事先宣布讨论的问题,提出参考书刊,给学生阅读及准备答案时间,然后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引导和指导,最后给以肯

定及总结。使学生通过论证阐述而体会到探索问题获得知识的愉快,有助于养成独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然而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要么提不出课题,要么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其实,地理学科及其延伸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课题库”。

4.布置地理调查内容

让学生课下进行调查,在课堂上宣读调查报告或展示调查成果。调查内容可根据年级而定,高中可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调查、乡土研究(如一条街的变化,某地区人口的变化,一座工厂或一个乡镇的调查等),初中可进行简易的调查(如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地理知识,一条街的交通情况——车流量、红灯停车次数、车辆数及时间,对司机及交通警的访问,以及水质、噪声、降尘量的调查等)。按不同主题要求,让学生在课上宣读调查报告,用图表或图片实物展示调查内容,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工作、表达、写作等能力,效果显著。

5.根据学校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新的课型

运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和网络手段进行教学,不仅生动形象直观,加强了教学效果,而且在思想教育、培养能力、扩大知识联系等方面,也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相比的。这当然对地理教师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具备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6.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验内容

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运用仪器、模型进行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如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有关经纬线概念、经纬度划分、经纬网等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即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具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进行演示实验,如热力环流、水陆受热的不同、密度流等。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验,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许多原理的学习变得容易了,而且有助于正确理解地理课的学习,改变某些片面的看法。

7.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篇6

全南县第二中学 袁宝华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课程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让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凸显个性,尊重差异,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进入了一次 ‚革命‛,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冷静思考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几个误区:

一是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尽人意,受分数至上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经意地使语言学习脱离人的主体精神经验,把知识简单堆积,搞题海战,技能重复操练,使语文课成了一种空壳的、工具的纯技能训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机器‛,这种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人文性,使语文课成为精神的沙漠和情感的荒原,使学生在课堂上麻木接受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目前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具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确实‚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有些合作学习存在许多问题,合作效率低,只把合作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时髦。当合作学习时,学生合作时间短,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思维的撞击升华,怎能有效合作学习?同时老师唯恐学生耽误自己的教学进度,没等学生进入角色,就草草收场,看似全班热闹非凡,实则是走过场,合作效率低。

三是把讨论作为‚陪衬‛,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某些课堂动辄小组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其实流于表面,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时间没有保障,有些老师在学生正在讨论时,恐怕耽误教学进度,不管学生讨论的怎样,就像‚交警‛一样,说停止讨论就停止讨论,只是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陪衬‛,这样课堂讨论就不能深入,效率低。

由此可见,新课改带来了新的问题: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可课堂教学低效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呢?笔者想到了‚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经过两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高质量的主打问题能打造出有效甚至是高效的课堂。

案例点击:《从百草园到三味屋》的教学(学生整体阅读全文归纳事件之后)

师:‚请大家再来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没意思?双方互相挑刺辨析,看哪边同学说得更有道理?‛

学生:‚在三味书屋里,学生念书不好玩,文不加点,词句生僻,意思深奥,读书阴阳怪调的,没劲!‛

学生:‚在百草园里,夏夜听美女蛇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翻蜈蚣更是危险之极,这些活动使人提心吊胆,哪有无忧无虑的乐趣可言?‛

学生:‚上课问‘怪哉’受老师训斥,自讨没趣,好玩吗?‛

学生:‚在百草园拔何首乌的根,弄坏了泥墙,要挨父母打骂,你受得了吗?‛……

师:‚刚才,同学们积极踊跃的思考辩论表明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大家还没找到答案,现在,请大家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两地的生活,以显示不同生活的不同本质。‛

学生:‚百草园的生活特点是一个‘玩’字,三味书屋是一个‘学’字。学有理所当然的规矩约束,玩是无拘无束的。‛

师:‚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子念书各有什么利弊?哪儿更能学到知识?‛

学生:‚在百草园玩耍,可以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在三味书屋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会背诵古板深奥的天书,没用!……‛

教学反思:场针尖对麦芒般的辩驳就这样步步升级了。显然,双方同学都有臵对方于‚绝境‛而后快的心理需求,各种犀利而真切的见解纷纷闪现出来。

一这样针锋相对的辩驳当然也难得出个水落石出的结论。这时,老师审时度势,在双方的问题基本上被戳穿以后,再因时

深入的思辨和激烈的争论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本的意蕴自然也就出来了。

二、案例点击:《皇帝的新装》的教学

(认真阅读文本,在事件中,故事中各个人物都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划出相关的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关键词句。然后思考讨论)

1、故事中的每个人对‚新装‛都看得很清楚,但那些大人为什么都不说出真相?

如果你是,你能对皇帝说明真相吗?如果 告诉了皇帝真相,其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将故事中的人物逐一替换,发现故事里的每类大人都在此问题上碰壁了)

如果你想对皇帝说明真相,你将如何告诉他?

(学生踊跃,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但很快又被学生们自己否定了,最终,学生讨论的结果是——没有办法。)对皇帝隐瞒真相意味着什么?

(学生兴奋,异口同声:名利、声誉、钱、地位……学生进而在我的引导下认识到故事里的人物是现实的投射:有权有势的上层阶级是利益的拥有者和保卫者,他们明知而不愿说,圆滑世故;中间阶层明知而不屑于说,事不关己、麻木;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明白了而不敢说,懦弱;还有没有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人云亦云者不会说,无知。感受到了安徒生所表达的在强大的现实势力中,良知的无奈。)

2、安徒生为何选择一个孩子来戳破谎言,说出真话?(学生沮丧:只有天真的孩子大声说)你愿意做这个说真话的孩子吗?

(学生沉默,抉择困难。我趁势点评,抉择是艰难的,这正是安徒生想告诉我们的,板书:人性的悲哀)

3、现实中有无这样的‚皇帝的新装‛? 假若你身处其中,你又将是哪一个角色?(学生雀声又起,杂感。)

作业:查找历史或现实中‚说真话的孩子‛,感悟其精神。

教学反思:这三组问题,重在揭示故事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如:第一问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对问题的思考中认识各个阶层对待‚新装‛的态度;而最后的一个问题,既需要学生结合形象意义的理解,又需要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重读经典,围绕‚真相‛展开讨论问题,不仅完成了对安徒生写作意图的深入解读,也完成了一次人格的洗礼。

四、主打问题的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三原则: 二注意:

中学语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如在学习文本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运用语言能力及‚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品读,体验,进而得到人文精神教学,对《老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弱者的关爱,让爱这种博大感情深入学生心中;对《中国石拱桥》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看云识天气》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对《散步》学习,让学生懂得亲情是人间真挚美好的感情,要珍视亲情,学会感恩……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美化学生灵魂,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关注人生,让他们找到正确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对人文性教育不能缺失,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有生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我们应提倡有效合作学习,有效合作学习。

首先合作的内容必须有一点难度,一个人难以完成的,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

其次,探讨结果是开放的,答案不唯一。

第三,合作的流程是清晰的,即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最后,合作学习时,不但要留给学生时间,而且教师要参与其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合作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适时教给他们合作技巧,组织合作的要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学会尊重、倾听、否定、质疑和补充。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这课时,我就及时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合作学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呢?‛通过有效合作学习及教师的指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真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放权‛,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因为问题解决需要时间,所有学生得到锻炼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深入,讨论才有意义,思维在讨论中碰撞升华,促成学生的智慧生成、表现、创新,讨论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就教师而言:

其一,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题,既能化解难度,又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命题时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外延性,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其二,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其中。课堂讨论中有些教师沉默不语,不敢参与其中,恐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这样教师就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讨论情况,就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能针对性进行教学;就不能及时纠正,致使学生的讨论偏离教学目标,浪费时间,致使课堂效率低。因此,在讨论环节中教师要参与其中,保证课堂讨论生动活泼,深入开展,引导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氛围中实现思想交流,知识丰收,提高讨论效果、学习效果。

总之,在新课改中,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冷静审视和思考教学中的不足,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走出语文课堂教学误区,理性的走在课改路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本其实只有两个,一是强大的应试教育体系;二是相对较低的语文教师素养。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现实中的语文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甚至无情的。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基础的语文情感是不考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不在乎,可以遗忘;基础的语文习惯是很难通过一张试卷考出来的,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抛到九霄云外。

相对较低的语文教师素养,使语文课只局限于教材的那点东西、考试的那点东西,语文视野、语文积淀都相当局促和狭窄;而即便是教材里面的那点东西,还要教得支离破碎、教得麻木不仁、教得云里雾里,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升?

央视主持人柴静说:‚提问是记者的天职。提不好问题也是一个问题。机械地复制问题、重复问题,就成了一个提问的工具。‛其实老师也应做一个智慧的‚提问者‛。设计一节课(一篇课文)的主打问题(以下简称设问)是打造有效或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方法。善于设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和关键的把握了然于心;善于设问的教师就是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善于追问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从而‚于无为处而无不为‛。

(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

师设主打问题1:说说孔乙己与‚酒‛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②作者设臵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代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己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④在酒店里,在周围的人们包括孩子们的眼中,他都只是一种笑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⑤他最后出场是在咸亨酒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

师设主打问题2:谈谈孔乙己与‚偷‛ 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中,学生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第一,由‚偷‛引出‚酒‛。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由于‚偷‛,他那双极富个性特征的手便别有用途。小说中不论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写他‚摸出四文大钱‛,其目的都是表现孔乙己的钱消耗在酒杯之上。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第二,由‚偷‛引出‚笑‛。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第三,由‚偷‛引出‚打‛。偷——挨打的直接原因。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孔乙己这样一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这其中的含义该是多么深刻。第四,由‚偷‛引出‚情‛,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第五,由‚偷‛引出学生对作者写‚偷‛的表达目的的理解。孔乙己地位的低下,是由于他的贫穷潦倒、好喝懒做和行为不端。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他的‚偷‛,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师设主打问题2:安徒生为何选择一个孩子来戳破谎言,说出真话?(学生沮丧:只有天真的孩子大声说)你愿意做这个说真话的孩子吗?

(学生沉默,抉择困难。我趁势点评,抉择是艰难的,这正是安徒生想告诉我们的,板书:人性的悲哀)

师设主打问题3:现实中有无这样的‚皇帝的新装‛?

探究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性,学习兴趣

一、讲好第一课,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人类有个普遍特性是: 只要接触到新事物就会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大有一探究竟的兴致。刚入学的初中学生也不会例外, 对于接触到的每一学科都会充满了好奇, 有很好的求知欲。此时的他们也没有主副课难易的先入之见, 因此学生对于任一科的学习都是兴趣使然, 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在开始时必须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兴趣。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并且把这个“势”充分放大。所以我们第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生的这个兴趣给做实, 为学生今后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始终在这一兴趣的牵引下积极探索。我们兴趣好大一部分来源于好奇心, 而好奇心的调动莫过于对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现象的解释来的直接与实在。所以在第一节地理课中就必须罗列大量的与生活有关的例子, 比如, 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 在我们这里为什么会夏天的白天比冬天的白天长? 为什么会出现四季现象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会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 不但使学生们急于想知道是为什么, 而且是让学生觉得地理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而言, 都是非常重要的, 地理学习尤其如此。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 主要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太过于单调, 而地理本身又是综合性、系统性和概念性很强的学科,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难有兴趣甚至厌恶与恐惧。所以地理教师必须要改变学生对地理的恐惧心理,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 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增加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多种媒体如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形式提升地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地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已有学科知识相联系, 以此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与熟悉, 熟悉了自然就不会觉得恐惧了。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延伸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传授必要的书本知识, 而且需要将该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件作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 很多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早已与时事应用不相同步,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例如, 针对汶川地震、日本海啸和大家切实关注的雾霾问题等, 教师可以设立专题, 将与上述事件相关的地理现象进行全面分析, 重点突出新课标要求下的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提高学生参与度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 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 不断提高教学的单位效率。上课前, 老师要认真备课, 准备大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 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必要时,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 或者让学生发言讨论甚至辩论。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 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 而不要死记硬背, 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五、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完全看作是教的过程, 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的双边性, 几乎把教学变成了教师的单一活动, 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主宰, 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在一定程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多边活动的沟通与交流。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即在各教学的实施步骤、组织形式等各个环节上, 都应该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因此, 新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 并采取多边的活动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潜能。多边的活动方式, 即是指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不仅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 而且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 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这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与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

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 在讲“地球和地图”时, 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 在学生中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讨论, 经过讨论, 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 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 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第一种切法: 平行中间切面, 再切无数刀, 可以切出无数个圆, 每个圆代表地球上一条纬线圈, 中间切面代表赤道, 地球表面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 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 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一点向中间切面 ( 赤道面) 圆心连线, 所连线与中间切面 ( 赤道面) 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 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 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 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一条经线, 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 即两个切面的夹角, 最大只能是180 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 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 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 自然地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 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篇8

本节知识点难度不大,但是知识点较零散。若仅仅依据教材泛泛而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活用教材。因而在教学处理上,该节内容一直让教师头疼。本文的教学设计,以问题场的形式展开明确的学习任务导向,同时配合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探究,并通过合适的反馈形式让学生感受成功,潜移默化地建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拓展应用。

二、教材分析

“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工程很多,比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这些工程,学生都听说过,但关键问题是我国为什么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些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区域发展又有何利弊。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线路的选择及其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学会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举一反三地评价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过程与方法: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评价我国重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思想,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法。

五、问题场的构建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设问1:同学们,你们家做饭用的是什么燃料?

设问2:我们日常使用的天然气,来自哪里?

设问3:将新疆的天然气送到长三角的工程叫什么名称?

追问:西气东输是我国十一五四大工程之一,你知道其他三大工程是什么吗?

2.学生活动串设计

通过一系列生活化活动串的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3.目标实现反馈串设计

教师分层设问,逐步将课堂主题引导到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上,让课堂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抓住生成性问题,及时追问,让课堂自然流畅。

承转: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板块一:西气东输概况

1.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通过一段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西气东输的概况)

设问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主干道沿途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区?经过哪些地形区?

设问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道沿途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区?经过哪些地形区?

2.学生活动串设计

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问题,并根据西气东输示意图完成相关练习题。

3.目标实现反馈串设计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避免课堂的盲目性。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学生到投影前,边指图边带着大家完成练习题,丰富学生的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承转:西气东输工程经过地区地形复杂,路途遥远,技术难度大。那我国为什么要投巨资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呢?下面我们研究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三)板块二: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

1.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设问1:读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需求与赋存状况。

设问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何特点?

设问3: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哪些问题?(读图5.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设问4:我国天然气分布状况如何?(提供我国天然气分布图)

设问5:在我国大陆的东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也有天然气的分布。为何我国却要长途跋涉地从西部运输过来呢?(提供相关材料)

2.学生活动串设计

通过教材和图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知识点回顾,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同伴互帮互纠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3.目标实现反馈串设计

教师通过图表与问题串,架构问题场,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板块进行具体化、层次性的分解,明晰学习任务,使学习目标更精细化。及时设计归纳性问题,关注学生的元认知发展。

承转:为缓解我国东西部天然气资源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调整能源结构,以及今后中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政府投巨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给我国的区域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四)板块三:探讨“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观看视频《西气东输成为清洁能源供应大动脉》。

设问1:请大家边看视频边思考,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

角色扮演:全班分成6个小组,小组内成员分设新疆人和常州人,探讨西气东输给当地带怎样的影响(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

设问2:读图5.6“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思考:在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方面,政府是如何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协调东西部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呢?(从实现三大效益统一的角度)

2.学生活动串设计

学生观看视频材,并小组交流讨论,从各自角色出发分析问题。

3.目标实现反馈串设计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自主分析与归纳问题的积极性。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分析,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出现。同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角度分析,给学生分析的思路,提升课堂高度。

承转: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四大工程的一个缩影。根据我们今天所學,你能分析我国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案例吗?

(五)拓展应用

1.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查找相关资料,二选一,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探究1:我国实施北煤南运的原因?北煤南运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探究2: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电东送工程?此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方法点拨:关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评价思路,主要是从输入地和输出地两个方面分析。对于输出地,侧重说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就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于输入地,突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另外,分析时还要关注利与弊。

2.学生活动串设计

让学生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相关资料,同伴合作探究完成问题。

3.目标实现反馈串设计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篇9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指点和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因而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以精心设计的提问来贯穿全文,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顺利地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首先、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思考的兴趣。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时,可以展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就三幅漫画所蕴涵的寓意进行思考:小鸟为什么悲哀?小草的哀求是什么?为什么要哀求?飞来的山峰指得是什么?面临这些后果人类应该怎么办?通过漫画教学,可以使学生加强生态破坏的危机意识,并引起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感。

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办”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简单问题可以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回答,并进行补充修正,鼓励学生,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介绍气温和太阳辐射关系时,可提供“我国夏季气温分布图”和“我国太阳辐射量分布图”等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我国夏季最低气温分布在哪里?”、“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在哪里?”、“两者有何关联?为什么?”,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该问题系列有明显的层次性,能适应不同认知水平层次学生的认知心理需要,并较易形成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

其次、问题可以激发创新的意识、探究的欲望。

“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感,引起学生旧知与新知的矛盾冲突,启迪探究欲望。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在重点处创设有梯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关键处创设新旧知识相似点,诱导学生知识迁移;在难点处精选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探索思维;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状态。例如,在讲授“海陆的变迁”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上游海洋生物的化石呢?”“为什么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呢?”通过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黄赤交角”是一重点和难点,由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赤道面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存在一个23°26′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上移动,这时进一步设置递进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假如黄赤交角为40°或0°,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易迸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再如,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再次、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能力灵活与否和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适时合理并且经常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再如: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后,要求学生在下面两幅变式图中画出气压带和风带,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见下图)。

最后、问题可以整合课本知识、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把知识问题化时,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由限制条件到开放性,层层递进,不同难度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在介绍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一节图4-1-7时,可以将该图设计成如下问题来组织教学:①该图的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②铁路、公路、水路这三种运输方式的运距与运费之间有何异同点?③在距离OA之间、AB之间、AB以外等三种情况下,应选择何种运输方式?为什么?④交通运输方式还应考虑哪些因素?教者如果将这些问题展示出来,要求学生读图回答,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并且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地图的阅读方法,再者加强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真可谓一箭多雕!在介绍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时,不妨可以进行如下设问:①读图4-1-8,图中展示了哪些交通运输方式?还有哪些未展示出来?为什么?这体现了现代运输的哪种发展趋势?②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铁路的不断提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哪种发展趋势?③阅读P88《知识窗》,体现了了现代交通运输的哪种发展趋势?如果这样设计的话,不但将课本零散的知识点,予以了很好的整合,而且也便于提高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篇10

【摘要】高中课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有二,一是要树立良好的数学思想,二是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想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26-01

1.切实把握高中数学教学思想,以教学思想引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第二,以数学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数学考试是回答“问题”。因此,问题是贯穿数学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驱动力之一。

第三,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四,反思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理性和批判的意识,不仅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主动建构。反思既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学习习惯。

2.精心研究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在研究课程与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科教学思想和方法,为教学组织与实施设计的教学预案。通俗地讲,就是我们上课前准备的备课――教案设计。

首先,研究教材和学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一是备教材,备课不是把教参上的目标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切实避免对一般学生就教教材,而对优生就脱离教材的现象,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把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并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二是备学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在于学生。课前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堂课学生要有所发展,首先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已会的技能。可见,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有差异的,忽视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无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实施有意的影响;才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二,确定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标具有显性和隐性目标之分,显性目标是指《大纲》或《课标》明确提出来了的教学要求。一般地说,教养性目标是显性的,智能发展目标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培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目标是隐性的,隐性目标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思考才能确定的教学目标。

第三,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达到掌握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交流、常总结”的方法.(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要求。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对于较浅的典型问题要注意引申推广。(3)勤交流。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4)常总结。良好的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引导学生小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常总结归纳,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四,精心研究和设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数学课教学策略总体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体现数学的逻辑性;二是有一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思维价值;三是有一组递进性的课堂练习,体现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四是有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小结,体现数学的规律性;五是有一个和谐充满情趣的教学氛围,体现数学学习民主性。

上一篇: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填未知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