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2024-08-19

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通用12篇)

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篇1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恰当地分析和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把握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确定课时目标;研读课时内容时,教师应熟悉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含的知识点,关注习题与例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并且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

二、合理适时地开展数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数学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以使学生能从中获取对有关知识的体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学生口算36÷12=3之后,老师提问:“现在被除数和除数后面同时添1个0,商是多少?2个0呢?10个0呢?”学生分小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后认为:商仍然是3。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与同学合作、学习表达交流,逐步形成乐思、善思、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这样必然有助于培养他们发现数学、创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课程改革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重组的学习材料与参与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全员性。

三、注重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灵魂

1. 反思教师的“教”。

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

2. 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数学日记,可以写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记述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经历,还可以畅谈他们的新发现,更主要的是反思学习方法。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有效教学,教材,活动,反思

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笔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策略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策略二: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

1、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运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在课堂上,他们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交流、渗透,使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我出示了一枝事先买好的价值10元的钢笔,要学生猜猜看我是怎么付钱的。活动过程中,变换一定的条件(我有1张5元或我只有硬币等等)。学生参与相当踊跃,利用学具,找出了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付钱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而且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又与生活融为一体,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动态的开放课堂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有没有平平的面?”……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策略三: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这样有意思的情境:古时候,有个父亲为了奖励认真学习的孩子,买了他们最喜欢的大饼。先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老大一块。馋嘴的老二说:“父亲,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父亲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老二2块。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说:“父亲,给我3块饼。”父亲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他3块。这时老大说:“父亲,四弟最小,应该给他6块。”父亲又将第四个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老四6块。老四甭提有多开心了,他觉得父亲给他的最多。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按耐不住脱口而出:“他们都分得一样多!”教师马上问道:“谁能说说一样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于是,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氛围。

策略四:擅于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1、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比如教材第七单元“植树”一课,教学“8加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重点讲授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凑十法”,所以教学这节课,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组交流的形式,来体会“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7加几、6加几、5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2、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实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新世纪教材第一册《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去“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知识去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就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当然,以上几点思考只是笔者个人的肤浅观点。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3

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特点。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及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 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

1、学生为主的课堂。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2、先学后教的课堂。所谓先学后教,是指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 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要完成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学主要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 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这是天经 地义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中学与小学低年级学习方法的最大不同。教师要让学生知 道,中学生最重要的作业是预习作业,学生上课之前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 上通过学习同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 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原因是把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寄托于课外而不是课堂之内。事实上,要养成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习惯,都是极为困难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不惜代价开展课堂时间结 构的改革,保证学生有良好的课堂自学的氛围与课堂自学的时间保证。

3、合作学习的课堂。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学习同伴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 方式。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 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形式。这里特别强调“学科小先生”的培养与利用, 要在中学大力推广 “小组学习制”、“作业互批制” 等课题组教师探索出来的新的课堂教学策略,让马卡连柯先生所倡导的“集体平行 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孩子的学业成绩与生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 高,以改善后进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环境。

4、当堂训练的课堂。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大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把大部分本 属于课堂反馈环节的练习,布置成家庭作业。这是一种长期伴随中国教育的错误习惯。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本属于课堂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反馈,变成学生带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科小先生”的帮助下当堂完成。

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4

1.发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化”内容, 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 含有大量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并设计了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生生的知识与学生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 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内容, 可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丰富生活常识。例如, 地图的三要素教学中, 以学校平面图的生成为例, 讲述地图的制作过程, 以及地图所具备的三要素。利用学生所熟知的学校, 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内建筑物在地图上如何呈现,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怎么确定。这样学到的“地图”是取自实践、取自生活, 必将能用于生活。

2.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增长学生生活智慧

地理教材几经修订, 删去了许多生、难、繁的内容, 同时也加入了大量的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身边的地理事物为基础, 留心发现、观察和积累, 使之与我们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相衔接,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 判读地图上方向、计算比例尺和认识图例注记, 在学习前引导学生看看公交指示牌、商场导购图, 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学习了知识, 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地理, 促进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

家乡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都与我们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密切的关联, 都可将他们纳入地理教学的大课堂。以身边的人、事、景联系所学内容, 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 首先向学生交代我们身处西北内陆, 其次让学生自由交流家乡的地形特征、河流状况、气候表现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一方面促使学生对家乡更为了解,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另一方面, 由点及面, 为学生学习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做好铺垫。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认同, 学习效果将更加明显。

二、转变授课方式, 让学生学“趣味化”的地理

1.新颖别致精彩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巧妙地导入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取得演员登台亮相的效果。要达到这一效果, 可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状况, 或复习导入、或创设情境、或制造悬念、或提出问题, 还可将要学的内容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知识的广博与魅力。例如, 在学习地理之初, 引用古人“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形容人的博学多识, 而“天文”和“地理”都是我们地理学科所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好地理学科就是古人所说的饱学之士。为了我们更优秀、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 地理知识可助我们一臂之力。以这种方式导入, 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 激起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2.难易适当的经典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行为,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平淡无奇的泛泛说教, 对于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无疑是天性的扼杀。他们渴望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知识的火花, 他们渴望有高潮迭起的激情探讨。而要满足他们对事物的思考, 问题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例如, 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 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观点无疑是枯燥乏味的。当我讲述魏格纳如何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学生眼睛亮了;再讲到地震和火山的分布时, 适时地设问: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喷发和地震频繁?学生通过思索——它们处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从而在愉悦的思考氛围中, 学生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适时适度的特色作业, 促进学生巩固练习的主动性

初中阶段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 也是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望强烈, 但学科增多、内容增多、难度增大、作业量增大等, 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恐惧和厌学情绪。为了扬长避短, 在部分章节中适时适度地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特色作业,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又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在七年级下册《走进国家》章节中, 我给学生留了一些以日本风情、法国风情、埃及风情、俄罗斯风情、美国风情、巴西风情和澳洲风情为主题的地理手抄报作业。学生从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及风俗民情等方面入手, 不仅有精美文字、形象逼真的图片, 更有寓意深邃的漫画, 让教师耳目一新, 惊羡初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课堂展示交流, 丰富了学生的见闻,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三、注重教学手段, 让学生学“简约化”的地理

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它的目的就是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辅助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凭借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

教具可以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授地球自转、公转内容时, 要求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侧视图自西向东, 俯视图在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记忆学生不成问题, 但如何使学生形成立体感呢?不妨拿地球仪演示, 从侧面看, 从左向右转动地球仪, 形成自西向东的直观感受。而俯视呢?教师将地球仪转90度, 让学生从北极、南极看地球仪的转动, 对照手表。事实清晰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这样, 教师传授知识既轻松, 学生掌握知识又牢固。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直观

利用图画、声音、动画及影视等媒体的交替使用, 将地理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生动化, 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在讲授对流雨、地形雨和锋面雨时, 教师采用Flash动画将不同类型降雨形成的条件、过程和特点直观展示给学生, 便于学生的领会、理解和掌握。

3.巧妙运用谚语、诗歌, 进行不同学科间的渗透

谚语和诗歌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地理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如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要看九天河”来描述地球的自转;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随海拔升高, 气温下降;“三山夹两盆”形容新疆的地形轮廓;新疆昼夜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来说明;“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天气的多变性等。当这些诗歌、谚语引入地理教学, 意境优美、朗朗上口,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而且帮助了学生准确掌握相关的知识。

总之, 将基于生活中的知识、充满趣味性的知识、有内涵且浅显易懂的知识融入课堂, 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效果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成功体验, 必须挖掘教材内容, 转变授课方式, 注重教学手段, 让学生学“生活中”的、“趣味性”的、“简约化”的地理。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篇5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是目前课堂教学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有效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有效性,科学创设和谐情境,优化教学节奏,以生为本,激活思维,回归理性和语文教学之本,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实施策略

当前,高中语文新课改在广大教师的倾情关注下,课堂教学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新课改所取得的成绩是毋庸臵疑的,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唯美主义‛,将课堂之水任意搅动,完全忽视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讲解和对重点难点的剖析,‚自主‛变‚自由‛,以为这就是新理念带给我们的新课堂。然而,教师这样的‚教‛能带给学生高效的‚学‛吗?实践证明,这种所谓‚自主‛下的课堂所学知识没能实现有效迁移,效率低下、时间利用率不高的状况普遍存在,这样的变化是背离或误解了新课改的初衷。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从根本上走出效率低下的阴影,就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带动学生高效的‚学‛。通过教师课堂上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推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单位时间内最优化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协调发展。

一、夯实内功,精选信息,着力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望。一是教师个人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高中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要成为杂家,要努力具备‚百家讲坛‛易中天、王立群等名家睿智思想、渊博学识和缜密思维,知识面要宽广,文学造诣要厚实,能用新课标新理念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所谓‚台上一分钟,1 台下十年功‛。实事求是地说,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内功不够扎实、自身素质不高,语言文字功底欠佳、文学底蕴不厚实,导致课前准备工作苍白肤浅,难以适应当前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学校要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背景下,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可以改变无力教研、权威‘独霸’和缺少互补的现状。‛[1]一方面,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促进团队学习化发展;另一方面,为有效交流信息提供平台,碰撞交流,集中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三是要求教师要提高精选信息的能力。虽然多数教师课前都能认真备课、钻研课标和教材,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导致许多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高度不够,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课前准备仅仅只是停留在对教参和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不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深挖教材或超越教材、有效捕捉选择信息上还不能驾驭自如,更不具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良好语文教育机智。我们要懂得,教师备课不单纯是写教案,而且必须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不仅要花工夫钻研已有的教材教参,更要结合学生实际,精选能够在课堂中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和随意的其他资料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率和绩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设情境,尊重主体,着力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不同课堂情境,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缓慢呆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呈无规律的急促跳跃,教师情急急,学生心慌慌。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与新课改的课堂节奏是背道而驰的。如我们教授杜甫 2 的《登高》一诗时,围绕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教师可先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给学生展现了文本凄楚悲凉的意境,然后通过配乐朗诵营造氛围,进而让学生明白诵读好文学作品,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整堂课目标明确,张弛有道,教学效果非常好。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进入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更加要注重运用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等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教师千万不可把平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板着脸孔上课‛是教师上课中的大忌,这样的课没学生爱听,课堂效率自然不会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平等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高中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引路人。要十分注重让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有‚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提问和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率。

三、优化节奏,激活思维,着力提高课堂结构的有效性

‚优化的语文课堂节奏包括教学进程的快慢度、张弛度、层次性、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的思维呈现鲜明节奏,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2]课堂上,教师导入、铺成、高潮、总结四个流程的教学紧张度是逐步加大的,依照前后顺序呈阶梯形,反映出教学认知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对于一般性知识的讲解通常用铺垫性语言和过渡性语言描述,在松弛状态中快速完成,当一节课展开到重点、难点,这时要求学生紧张,教师要放慢进度或多次重复。目前,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许多教师课堂节奏把持不好。节奏太快造成学生长时间高度紧张而‚欠账‛,节奏 3 太慢导致学生不能产生适度紧张心理而缺失学习激情。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以题解为导入,接着以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向学生说明文章表达的心绪及产生心绪原因,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节奏平板,学生听来兴趣不大。但若用另一种教学节奏:从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手枪的闻一多引出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的事迹来导入,接下让学生口述文章内容,再让学生对几个口述者的口述情况进行讨论,从讨论中确定评价标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叙述美景的文章很多,这篇文章有何不同呢?引导学生从选材的角度给予回答。紧接着又问: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如此打动人?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心情颇不宁静‛的理解。这种优化的教学节奏表现在:课堂结构打破了老程式,学生学习心理一步一个扣子,步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的课堂节奏体现了铺陈阶段的小波折,节奏轻快起伏,形成高潮,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以生为本,回归理性,着力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生为本,向鲜活的学生个体传输传统文化精髓。然而教学实践中仍有一些教师学生意识严重缺失,把语文教学的根本丢弃,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语文教师从备课、上课等每个环节都要积极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时下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想的仍然是自己该怎样来教这篇课文,而不是站在学生角度面对这篇课文时会是怎样的一种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更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在上课时将预设好的教案滴水不漏地讲一遍,毫无教学创新和机智可言。这种让学生参与仅是一种形式而已的课堂是典型的不尊重学生主体,脱离语文教学根本的教法,甚至有些教师在面对学生精彩回答与自己备课和教参预设不一致时,出现不臵可否的情况。类似这种生本意识严重丧失的语文课堂就是低效和无效的课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要使教育真正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必须作为平等者和 4 学习者来参与。‛[3]高中语文新课改只有不断地理性反思和批判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摒弃和革除课堂教学弊端,积极思考和合理构建以生为本,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课堂,语文教学才能回归理性,才能回归语文教学之根本。

总之,新课标高中语文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有效性,科学创设和谐情境,优化教学节奏,以生为本,激活思维,回归语文教学根本。当然,目前实施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诸多途径,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大胆地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活泼、灵动、高效的语文教学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6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方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1 选择教学方法的总体把握原则。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培养技能技巧时;则要选用练习法、实验法等。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重在概念理论性总结的知识内容多采用讲授法,而重在过程探索性的知识内容则采用实验、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1.2 选择教学方法的最佳效果原则。最佳效果,是指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在一节课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达到方法和效果的统一。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有的教师选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方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例如:善言者可选用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善书善绘者可利用板书纲要、图表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1.3 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各种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例如: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片面使用这种方法,就会妨碍学生直观记忆能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每种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2 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1 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动手去操作,并从中获得知识。

2.2 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教学语言。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因此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尽量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结论等要科学准确。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2.3 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7

那么, 该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呢?下面, 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学生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 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 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 挖掘了学生的兴奋点也就到了整个课堂的高潮, 课堂显得活泼起来, 热闹起来。比如, 在教学《比本领》的时候, 我在课的开头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太阳和风比本领, 谁会胜呢?全堂课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提假设, 找答案, 为自己辩论, 再到文中找答案。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 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 考虑得多么周到, 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 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 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 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 适时调控, 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 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 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 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在多次的听课中, 笔者发现, 很多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主要原因来源于教师目标设定的不明确。如一位教师教学《画风》的第一课时, 教学伊始以谜语导入, 紧接着是自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文中小朋友怎样画风的句子, 然后是利用大量的教学时间重点感悟划出的文段, 最后是教学生字。这样的教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文本的感悟, 还想兼顾识字教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一节课下来, 老师教得越来越辛苦, 学生也越学越累, 听者也自觉索然无趣。如上述教学案例, 教师想兼顾的方面实在太多, 而忽视了低年级 (特别是一年级) 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读与拓展阅读巩固识字效果, 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规律, 从教学效果来看是低效的。毫无疑问, 只有以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 在组织教学之前, 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 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 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 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上课时, 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 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 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 解决了这些问题, 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 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 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 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读、写、说、悟, 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教学《金色的鱼钩》, 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批注”, 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 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 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 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会导致师生消耗大, 学生负担重, 教学效果差, 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教会学生预习,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课堂成功的前提。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 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 对所要学的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如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倡圈圈画画,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 如用“———”画出关键部分, 用“ooo”画出重点, 用“~~”标出难点, 用“?”标出疑难, 在文中加旁注、批语, 写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同时, 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关键处给学生予点拨, 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期间, 还以学生讨论为主, 指导为辅, 应是“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堂质疑。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 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但由于个体差异, 学生提出的问题, 水平高低各不相同, 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对于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 让学生提出来, 师生共同疏理, 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相互答疑;一时难以回答的, 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 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 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 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 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 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 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策略 篇8

一、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我们创设情境要有明确目的, 要有“数学味”, 为数学教学服务。

在教学《倒数》一课时, 有位教师开始创设情境:“生活中很多东西可倒过来, 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 你能举例吗?”“凳子可以倒过来放在桌上, 猴子可以倒过来挂在树上……”“那什么是倒数?”“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 如1的倒数还是1, 9倒过来就变成6……”这样的情境创设没有突出数学学习主题, 导致学生的思维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无疑是失败的, 无效的。还不如直奔教学主题为好。直接出示一组乘积是1的算式, 如:8×1/8=1, 12×1/12=1, 9×1/9=1, 让学生观察特征, 从而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这样能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二、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做学习的主人。“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中, 我们就是通过课前“让学生摆有规律的棋子, 考考老师第几个是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 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 “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这样的设问, 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 需要“简化”, 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在逐步探究中总结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更是为了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学科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 我们要更多地考虑指导孩子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 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例如:长度、面积单位的教学, 概念性的知识用接受性学习会比较有效;但面积公式的教学, 用接受性学习会使学生急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不科学。如果采取探究性学习, 情况会有所改善, 学生通过自己数方格和切割平移等转化方法求证推导, 不仅数学思想记忆深刻, 还能促进后续学习。这就是需要我们师生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关注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 还要关注人的情感体验,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认真倾听和接受孩子的正确想法。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如微笑、点头、和重复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 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应嘲笑。同时, 教师最好以自身的情感来唤起和学生情感的共鸣, 这才是真实的, 有效的课堂。

五、倡导多元评价的有效性

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灵活, 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在数学学习评价时, 可结合“课堂日记”、“现场笔记”和“档案袋”等形式记录学生的情况。评价的方式应与评价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相结合, 可采取观察行为表现, 考查学习精神和书面考试等形式。评价主体方面, 也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在学完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后,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 如:自己有哪些提高?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让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效地促进后续学习。

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篇9

怎么样才能算作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呢?首先, 要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就是说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都是必须有保障了;其次, 要有高效率, 就是说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必须完成当日的教学任务;最后, 要有成效, 就是说要尽肯能的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那么怎么样次啊能够提高题刻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近几年课改的经验, 我们觉得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改正与提高。

一、科学合理的设置情景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情境设置”耗费了很多的时间, 花了很多的心思, 确实, 课堂氛围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激发了, 变得更加的活跃, 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 更加的吸引人, 但是在这一环节上, 很多时候教师都无法很好的掌控, 经常讨论的时间过长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而且有时情景教学的时候, 讨论的内容偏离了原本的主题, 这样就使得教学效率降低了。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进行情景教学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语文相较于其他的学科, 它是比较需要积累, 知识点也需要自己多留心, 很多学生都对语文有恐惧心理, 为了打消学生对语文的恐惧心理, 适当的情景教学科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培养出自主学习的习惯, 而且情景教学都是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 学生会感到熟悉, 更容易投入进去。小孩子对任何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 语文太过于抽象, 那么将抽象的东西实体化, 让其变得可感可观, 学生就会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层出不穷的好奇心来寻求答案, 一步一步慢慢地进入语文的世界, 逐渐了解语文这么学科。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学习热情高涨, 那么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会逐步提高了。

二、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项过程了, 而是变成了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 并与教师, 同学不断探讨研究的双向活动了。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求答案, 而不是一味地教师告诉我们如何解决问题, 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诸葛亮赛过臭皮匠, 大家一起学习, 探讨可以使得得出的结论更加的完善, 探讨地过程也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热情, 与同学的关系也会越加亲密, 学会分享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进步, 能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候, 不仅仅只追求表面的热闹, 希望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习的内容,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 要适当的进行引导, 而非全然的让学生自主发挥, 放任自流, 这样漫无目的的学习是不会有长足的进步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往我们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方向研究, 是真的可以熟练地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 要有实际的成果, 而不是只追求形式主义。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发展, 成为真的会学习的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就目前而言的情况而言, 很多教师都是追求所谓的形式的, 为了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意思意思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很大程度上来说, 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的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没有熟练地掌握, 而各项能力有没有显著的提高, 那么对于这样的自主学习, 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课堂教学的效率怎么可能提高呢?怎么讲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不是天方夜谭吗?

三、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课程的不断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热潮, 各国的教育学家对教学的研究都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的。所以, 我们必须保持平常心看待课程改革, 不要一进行课程改革就显得手足无措, 不能及时地适应新的课程标准, 而教师必须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要把新的教学方式灵活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那些有些优点的教学方式也不需抛弃, 可以和新的教学方式糅合起来, 形成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着其迷人的地方, 不要有看新的教学方式就全盘否定以往的教学方式, 对于优秀的教学方式, 我们要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比如说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在学生预习了课本的情况下, 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了, 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 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 一些预习时候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让教师进行重点的讲解, 或者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进行探索研究, 这样的话, 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点了, 而且在预习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分析能力, 理解能力, 整理能力, 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交流能力。

总而言之,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就必须合理的利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 使得课堂时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要让每一分都是有价值的。选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摘要: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 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 学生上课也充满了活力, 课堂教学变得的丰富多彩, 但是, 随着而来, 一些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了, 教师和学生过多的在乎课堂的形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基础的知识点都被忽视了, 学生学习成绩并没有显著地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篇10

一、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

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用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教师都一定要结合目标找准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又能使课堂有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善于用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创设情境,以情生情,让学生感受到形象的鲜明性,进而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素养。四环节教学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使教学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把握教学四个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其实,现在各种研究课、大赛课上,执教老师最担心的是“这个班的学生”水平是不是能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教师往往就在“撞大运”,如果学生的学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合拍”,则教学能够顺利推进;反之,就很难顺利进行。因此,我以为,有效的教学首先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首先研究学生,然后组织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总之,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挑战性,能够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么即使这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会感兴趣。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或是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那么谁会稀罕呢?二是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四、语文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语言素养也是教育艺术修养的一部分。教师语言是向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楚明白、科学准确和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教育和教学中,小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口语儿童化,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力争做到清晰、准确、科学、符合逻辑,并具有幽默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素养概括为六条,其中第五条便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的工具,掌握和运用语言是首要基本功。一是教学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引导、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精准。二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说话啰唆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例如鼓励学生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1]刘芳, 总主编.和平出版社出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篇11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即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情境;二是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三是问题情境要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四是问题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如在讲线性规划之前,先引入如何在给定的资金下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学生会觉得更有趣。此外,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高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高中生一般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普遍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二是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二是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三是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是一门理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高中学生对某一些问题常常会提出看法就能充分带动学生积极学习动力,在数学进行指导后所体现就属于思维发散性。在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来选择各种手段如引导思考、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以使整个课堂教学发挥出良好教学效果。

方法一:可以先求函数定义域然后对函数求导利用函数单调性来解决。

方法二:先换元然后转化为线性规划来求最值。

性,线性规划,三角函数等众多角度寻求问题解法,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克服了思维定式,拓宽了创新的广度,从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五、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相融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多媒体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和发现。社会的进步对数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数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学习提供新的学习方式。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12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 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 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 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 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 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例如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 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 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 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制定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 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 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 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 有效课堂内活而不乱, 活而有序. 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 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 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 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 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 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 重点、难点、疑点) 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这是值得提倡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 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 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 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 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名学生,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做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摘要: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上一篇:城建企业下一篇:WSN定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