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024-09-08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共12篇)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1

“月朦胧,鸟朦胧”,语文越教越“朦胧”。这是经常挂在语文教师嘴边的一句话。由此可见,现在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悟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呢?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改善教学艺术,构筑智慧课堂。

一、充分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战场,备课就相当于战前的排兵布阵。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课的关键在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教材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教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术。因此,充分备课是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前提,也是基础。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就如同打了一场败仗,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

1.“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不仅仅是对教学的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而指的是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把准各时段的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其次,要纵观整册教材,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深入钻研每篇课文,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教材,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位普通父亲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辛勤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而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所有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2.“摸”透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每当自己接手一批学生时都应从不同渠道,以最短的时间,全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在备课过程中,要为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补充与剪裁,让学生多进行有经验的操作与实践,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考虑学生的地域文化差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二、找准切入点,不唱走过场之戏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切入点的教学策略汲取了古代战事策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精华,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 “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和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有序。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否则,教学活动就漫无目的,只能东拉西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我在网上看了窦桂梅老师教学《珍珠鸟》的课堂视频。在教学《珍珠鸟》时,她把课文的切入点放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上。这句话是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根据这句话,窦桂梅老师设计了“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探讨人与大鸟的依赖”“思考人与鸟的依赖”三大主题进行教学,使整个课堂既简单实在,又灵动多变。

三、有效拓展,不渡迷失方向的航船

语文天地何其广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拓展,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更深远的语文环境,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嘛。但是,有效拓展,不能忽视以文本为基础。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的“末”,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不论怎样拓展延伸,也不论拓展延伸到哪,都应以突出教材为主,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做到拓展延伸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化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服务。因此,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现在,语文教学出现了“虚、闹、杂、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针对这个问题,着重从充分备课、找准切入点、有效拓展等方面,论述了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2

摘要:中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不能够实现高效教学,反而还存在许多的教学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有的学生忽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缺乏对知识的探索等等,这些都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在进行研究时就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有效性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都是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许多的老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都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作者的意图”等等,但是这些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什么可操作性,从而导致教学没有具体的方向,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抛开教学内容和一些“形而上”学的教学目标,从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专业方向为中心,深刻认识到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一定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出一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性,也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进行莫怀戚的《家乡日落》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优化。假如说学生是机械专业在进行教学时只需要进行重点分析即可,不需要对整篇的文章进行详解,让学生在重点详解的过程中感悟家乡美,体会作者的写作和描写方式,然后让学生按照此类描写方式描述自己的家乡美,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假如再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作者蕴藏的感情,就会让有没的句子变得支离破碎,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创新教学方式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教无定法,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特定的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就目前来说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样在单一教学方式下,使得学生产生枯燥心理。针对此类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讨论环节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时及时的讨论所学内容,交谈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参与度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就高了,学习效果也就自然上去了。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在《再别康桥》一文中,徐志摩运用了大量的场景描写,突出整个文章的意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对文章反复感情阅读,通过对“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等多个景物的朗诵,了解作者通过这些景物创造出一种唯美的已经,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进行其他诗歌鉴赏时,能够区别出不同诗歌之间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的景物如何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

3、整合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课堂教学最为直接的一个教学工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带来,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从多种渠道接收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而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运用,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的效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许多教师都开始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一些图片、视频等都应用到教学中,但是应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的依赖网络资源,从容丧失了教学的本质,使得整个教学没有针对性。比如说在进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让学生从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教师导学案的内容,然后进行课前预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预习状况进行简单的调查,然后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的调整。在进行教学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图片,了解二人所生活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进行教学重点的引入,这样就可以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4、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素养是日常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件物品、周围发生的每一个事情都与语文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了解中职生的生活和学习,让语文知识能够更好的走进生活。具体来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发现周围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并找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结合点,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比如说在进行《南洲六月荔枝丹》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所描述的荔枝这一事物就是我们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水果,但是该水果由于季节和地域上的不同,学生所见到荔枝的机会不多,针对此类的现象,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前准备一些荔枝,让学生进行荔枝的观赏,还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荔枝,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顺序进行荔枝见解。最后在课程讲述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品尝荔枝,了解荔枝的美味,从而加深学生对荔枝的了解。就这样经过一个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例子,就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实物观看,学生还能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从而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5、结语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教育行业不断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改革,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平衡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上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满足教学需求,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华敏.目的明确循序渐进——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

[2]刘鑫.浅谈创新中专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4).

[3]陈进洋.浅析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作家选刊,2017(26).

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初探 篇3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  中职语文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22

近年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相对专业课程来说,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明显滞后。由于课时的减少,学生兴趣不浓,关注程度的降低,职校语文教学的无效问题和低效问题严重,现状令人堪忧。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轻视,语文课在夹缝中求生存。许多学校多年来使用一种教材,所选篇目不够严谨,内容陈旧,脱离社会学生实际的需要。大多数学校无论是就业班,还是职高班都是使用的一套教材,没有很好地结合专业区分使用,大多数教师也不敢擅自调整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僵化。相对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实操教学,语文课堂缺乏生机,导致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

中职校的多数学生都认为“语文教学与专业没关系,是浪费时间,只要学好专业即可”,而想升高职的学生却认为“老师要顾两头,教得困难,我们学得也困难”。正因为这样,职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数依然错字连篇,书面表达能力低,乱用词语、语法错误的现象随处可见,口语表达往往也词不达意。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规格尚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实效性,就要体现各专业的特点。只有结合专业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应确立专业的导向性

为专业服务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中职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有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是:既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备学习、就业、工作转岗和创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体现和满足这些要求,实现专业化,确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专业化”导向,即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既是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性与技能性、市场导向性与素质导向性的有机统一。

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学生起点低、课时少等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普高相比,应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发展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树立职业岗位理念。

在中职学校不少语文教师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语文课堂教学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共性轻差异,重课内轻课外,高耗费低效率。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当今的专业课改革相距甚远。因此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岗位教学理念,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读写基础与口语交际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培养实用性人才。在使用教材时应始终抱着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么“渔”。如教材每个单元安排有4~5篇例文,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选择其中的一篇例文和学生一起分析,余下的几篇例文可放手让学生来分析,教师稍加指导,课堂中可多让学生阅读、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做练习,甚至安排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2.制定切合专业的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应该把“专业化”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目标是学习的动力,中职生基础比较薄弱,各个专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职校语文教师看似工作轻松,往往给2~3个专业班学生上课,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目标的制定上,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专业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对语文教学也有不同的专业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育中,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兼顾专业教育的要求,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旅游专业应侧重文章所蕴涵的丰富的美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时也可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言表达上,甚至模拟导游带领大家游泰山;财会专业可侧重于谋篇布局的分析,让他们训练思维能力;而计算机专业,则可让他们多朗读优美的文段,赏析优美的语句,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

3.选好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

中职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往往忽视文化课,尤其是厌学语文。这时语文教师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插图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在内容中考虑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和自然环境,尽可能实现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利用学习者的意愿来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较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本的使用者,就应该根据专业挑选或编写“专业语文”教材。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自主愉快地学习。

4.采用多元评价制度。

大多数职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也只是以学生考试的平均分、升学率或合格率来考评。结果,教师死教,学生死学,考试死背,愉快的学习成了受苦训练。甚至考前(高一高二“统考”、高三高职考)师生联合猜题,投机考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没有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日趋淡化。试想,如果电财专业、商务专业的学生,没有一手好字,甚至连端正清晰都谈不上,口语交际能力低下,甚至于企业文书都写不好,甚至文句不通。这样的语文教学肯定不成功,而且学生职业能力差,竞争能力缺乏,用人单位是不欢迎的。由此可见,评价教学效果不是看高分,而是评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如很多学校的语文考核,一般采取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评价方式,以终结性测验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就容易让学生抱侥幸心理,养成“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坏习惯。因此,首先要在总体上打破传统格局,以平时考核为主(60%),期中期末考试为辅(40%)的多元评价制度。而且平时考核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又要评价学生的“学”,还要体现师生双方的“互动”。只有采取多元评价制度,中职语文教学才能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实现有效教学。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分析现状,认清形势,把握好方向,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更大程度地解放思想,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以“专业化”为导向,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也让中职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突显优势。

参考文献

[1]陆磐良.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J].教育参考,2005,(3).

[2]凌龙华.语文有味才有位[J].教育参考,2005,(3).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不少硬伤, 学生基础能力不达标、技能创新不合格等问题亟待一线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专家研究解决。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识字教学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有别于高年级的学生, 其思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性, 接受新事物快, 忘记的也快, 这是他们的特点。因此, 识字成了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 以致有些学生产生了厌恶学习语文的情绪。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们的作业情况反映出如下的问题:汉字掌握不牢固, 音读不准, 笔顺错误, 偏旁部首错误或者结构失衡。那么, 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进行识字教学呢,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读音规范

1. 教师示范要标准

教师范读要准确。如果教师自身读音都不准确, 怎么能引导学生读准确呢?有的教师在生活中使用的是方言, 尤其是在农村, 课堂上教师也是使用方言为学生授课, 这样对学生的读音识字没有帮助。因此, 国家推广普通话, 倡导教师练习普通话, 使用普通话与学生沟通教学。教师要练好朗诵的基本功, 起码要字正腔圆, 这样才能为学生做好范读。

(1) 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发音不标准, 不能够马马虎虎, 视而不见, 要及时矫正。教师可以领读, 让学生跟读, 强化读的训练, 对读得标准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 对读音进步的学生鼓励其更上一层楼,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拼读结合识字

在注重读音标准的的同时, 还要重视汉字拼音的书写, 这是小学生认识汉字、学习汉字的基础。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要经常使用, 可以使用拼音来写日记, 提高运用拼音能力, 并学好普通话。

2. 汉字书写规范

(1) 创造识字语境, 利用词串识字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 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很不容易, 但是, 汉字是单音节, 容易组成短句, 也很容易押韵, 念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记忆。因此, 词串优美的形式, 再配以符合学生年龄的有趣内容, 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的语境,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 关注生活, 识字无处不在

汉字无处不在, 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中, 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汉字, 即使他们只是说话或思考, 将之写下来就会看到每天所接触的汉字。鼓励学生们将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汉字记录下来是培养学生生活态度的一种方法, 同时也是强化训练学习汉字的有效方法, 让学生在“无教”中自主学习。

(3) 汉字书写规范

小学生初识汉字, 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书写问题, 这是正常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很多东西都是跟着教师学来的, 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自己要做好示范, 板书要清清楚楚, 不写连笔字和简笔字, 准确无误。

针对学生书写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耐心教导, 切不可在语言或行为上侮辱学生, 积极强化书写教程, 可以让学生临字帖, 拿教材中的范文练习笔画。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与写作教学

离开阅读谈写作或者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写作是一种释放, 是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输出, 而阅读正是这种释放之前的积累, 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 就不能写出真挚动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有很强的人文色彩, 文质兼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摘抄优美的词语和精美的句子, 并学以致用。

所谓“读所乐读, 写所乐写”, 除了教材美文, 当然还有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以前确实有许多课外读物, 可是没有多少学生读过, 甚至有些课外读物里还夹杂着课外辅导题, 这引起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反感, 还有许多是老师指定的课外读物, 根本不是学生所喜欢的, 学生自然也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所以,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课外读物, 教师把关, 将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作为班级的阅读教材, 增加学生们丰富的课外阅读, 在乐趣中阅读, 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体会文字优美, 学生们有了乐趣自然会培养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宝贵经验。总之, 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练说、写作,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读写过程中得到提高。

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需要在不断地强化的训练过程中提高。但是, 一味地传统性强化训练只能招致学生的反感, 如何化“有教”为“无教”,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中心。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5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对高中语文作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作文;高中教学;有效性

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这也是新课改下对教学最终目标的要求之一。因此,要分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并对如何提高作文的有效性提出相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语文作文能力,以促进高中生综合语言能力发展。

1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从目前看,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之一,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作文教学中依然将高考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以高考的教学模式为主。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占有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发挥和表现的机会很少,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作文模式中,教师基本将固定的作文题目提供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写作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结尾还要表现出决心,然后将一些优秀范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模仿着去写作。在批阅作文时,教师粗略看一下结构和大概内容,就会用简单的“优、良、较好、差”等作为评语进行批阅。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作文一成不变,没有趣味性,缺少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影响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多元互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高中作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写随笔的习惯,至于随笔的形式与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而确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性,让学生在随笔中尽情地畅谈,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见解和意见,表达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同学,父母等。教师要在个性化发展方面多鼓励学生,让学生任意发挥,不要制约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心中装着读者进行写作,从而使学生找到写作带来的兴趣。首先,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专门的作文发表园地,将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如果连续被评为优秀作文三次,即可减少一篇作文的写作任务,以此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写作欲望。其次,鼓励学生将作文投到各种文学刊物上,或者参加各种作文比赛,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主作文兴趣。最后,建立班级网站、博客、微信群等,在每次作文课后,由学生们选出三五篇优秀作文发表到上面,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站、博客、微信群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逐渐提高作文水平。

2.2加强训练,自主领悟写作技巧

首先,阅读积累、加强锻炼。新课改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鼓励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积累情感经验,以丰富写作内容。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对于抒情、记叙较好的段落,或修辞方法运用得较好的语句,精彩情节描写等,要让学生摘录下来,作为写作时的储备素材。定期或不定期让学生对文章的某段进行扩写或续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检验学生积累素材和运用素材的能力,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同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再次,美文模仿。在进行美文阅读时,要让学生侧重于作者通过何种方式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故事情节是怎么构思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然后通过锻炼,让学生模仿美文进行写作,逐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另外,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安排一些读后感作?I,让学生自由阅读,写出读后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思想得到释放,从而使对写作产生兴趣。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锻炼写小说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由于小说短小精悍,情节性、虚构性很强,能够满足高中生个性发挥的需求,同时也是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通过这些途径,逐渐锻炼和提高高中生的作文水平。

2.3自主评价,强化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改变作文的评价方式,以客观评价为主,或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对作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将写作提纲和主要内容罗列出来。在进行自主评价时,教师可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换作文,然后对作文进行评阅,发表自己对该文章写作思路、表达思想、故事情节等的看法,并指出文章中所用较为恰当或不恰当的修辞手法,同时进行修改,最后教师给予总结。通过这一交流互动过程,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从中不仅学习到了作文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且还能够从其他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得到及时纠正,增加了学生写作的信心,提高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对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态度、情感、认知等。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增加课外阅读积累、积极参与各种作文比赛、不断练习各种写作,从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促进了高中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讨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方法应用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 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05-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好每一节课的40分钟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新小学课标指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小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还要学会从其它方面积累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对文字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能够通过口语化阅读掌握书本知识。语文教师注重阅读教学,能够为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工作提供很大的方便。①熟悉教材。语文教材内容都是不同题材的文章,由各种形式语句组合而成的连贯性短文。教师针对本教材的要点内容,对学生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可指引小学生逐步熟悉教材。考虑到小学生知识能力有限,教师将文字、图片等配合应用,辅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教材的大致含义,方便了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②锻炼能力。阅读既是一个“认字”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口语发音、表达等能力的措施。每天为学生提供一段简单的文字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使学生完整地阅读出来,这就是学生口语能力提升的有力表现。小学阶段适当地进行阅读教学,锻炼了学生应用文字的能力。③积累知识。小学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每一项教学活动都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将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通过阅读书本可积累教材中的知识内涵,学好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

二、注意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需严格掌握教学方法的应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其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益,让学生真正读有收获。在教给读书方法时,着重训练提高阅读速度。要求学生改变逐字逐词阅读的习惯,努力挖掘潜力,逐句逐行读,直到能够快速浏览略读,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整体的把握,可以绕过去,长句可以抓主干,生字难词只要不影响理解,可以跳过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可设置“声乐法、图像法、引导法”等,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如:当学生遇到不熟悉的字、词、句,教师可结合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掌握新词汇的发音标准、字词含义等。

三、提出自己的疑问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学生自身转化的能量才是决定学生今后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因素,任课教师给予学生再多的知识,如果学生不能进行学习和吸收,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毫无用处。因此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对一些学生很难解决的问题给予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时间,任课教师可以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消化,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这一条件的实施前提是,任课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和谐,学生才能够敢于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及时向任课教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与任课教师一起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任课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以及学生自身希望具备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配合程度,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语文阅读中出现的文章大多是来源于生活,因此阅读中考查的问题其实大多数也是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任课教师如果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感悟能力,可以考虑从生活中的感悟入手,让学生对自身周围的生活加以细心观察,并且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感悟,用心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学生对生活有了感悟,便会对来自于文章中所讲的生活产生感悟,从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在帮助学生进行生活领悟时,任课教师可以有很多种教学方式和引导方法。首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学生接触不到的社会通过多媒体的展示,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展示的过程中,对学生不理解和没有接触过的事情加以解释,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和想象,并且交流自己对这一事物的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任课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对周围的世界加以细心观察,从而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五、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包括一边读,一边圈、划、记的习惯。好习惯需要在我们老师的长期指导下培养和纠正的。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抓好读书、抓好理解词和句、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互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形成,从而让小学生在平时阅读中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于洪波.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意义,新课程,2000(02)

[2] 刘玉梅.优化小学语文作业 提高小学语文质量成效[J].神州,2000,8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7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原则基础

要想突破无效教学困境, 打造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第一, 自主性原则。以学生为本, 重视并切实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 坚持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坚持自我发现、自我感知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协作与探究性学习, 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时, 教师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读, 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对文中的孔乙己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小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 采取对话的方式深化学生的认识, 从而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力度。第二, 差异性原则。在教学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因为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课程内容的认知程度及掌握程度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特点, 从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优势, 以便采取分层教学策略。第三, 联系性原则。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还应坚持联系性原则。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 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学生的想法还很稚嫩, 但是却可以让他们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从而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资源。第四, 开放性原则。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拓展学习空间, 打破单一思维的局限性。

二、打造初中语文有效性课堂的策略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 要打造初中语文有效性课堂,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效率受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及情绪的影响, 其影响程度表现在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基于此, 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就需要创造出和谐、宽松、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就能一改学生过去枯燥沉闷的学习状态, 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 教师也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 善于引导学习的大方向。有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 教学质量自然会有显著的提高。

2. 通过导入艺术为教学提供切入点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 导入环节极为关键。新颖、巧妙的导入, 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启迪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探知需求。课堂导入方式应多样化, 教师应依据课程教学安排, 结合自身学识, 选择最为切合实际的导入方式。例如, 将悬念导入法应用在教学中, 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之前, 先让学生讲述四季轮回、春夏秋冬的各自特征, 想象并对自己家乡的冬天进行描述, 让学生思考, 冬天的美在哪里?通过设置导入思考, 引导学生进入到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用这种悬念法导入教学, 可以让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此外, 常用的课堂导入法还有直观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感传递导入法、亲身体验导入法、故事背景导入法等。在教学导入时, 应体现新颖性与针对性, 确保导入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为实现有效性教学提供良好的切入点。

3. 转变教学评价观念是基础

教学评价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转变教学评价观念入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大部分的目光只盯在学生的分数上, 教师扮演着学生学习裁判者的角色。而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 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 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者角色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语文教师要在评价过程中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必须遵循以下评价原则:一是情感性原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像法官那样超然于对象的情感之外, 而应该珍视学生的情感, 以心灵拥抱心灵, 以激情点燃激情。就情感取向而言, 应该以表扬和肯定为主, 多用鼓励与期待的语言, 使学生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与情意力量。二是发展性原则。教师对学生既要关注现实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 也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语文教师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呵护和发现学生的进步, 以对待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氛围。三是多样化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师要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等多方面关注每个学生, 通过多角度、纵向性地去评估每个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承认并尊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四是重过程评价原则。传统的评价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 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师生有限生命的重要构成, 用生命去点燃生命, 焕发热情, 激起勇气, 唤醒创造意识, 学生的人生由于教师的激励而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可以说, 只有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转变了, 教学的面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4.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关键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课堂提问十分关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与课程内容安排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问题应划分难易程度, 遵循分层教学原则, 综合照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获得激励。要让学生因成功地回答问题而激发其内在的成功感, 使其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 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尤其是在分组讨论之前, 应重视学生个体思考的独立性。此外, 教师提问的问题应保持较好的辐射面, 其切入点越小, 提问语言越精练, 其提问的效果就越好。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春》一文时, 可以对文章进行一些问题设计, 如“在文中的第三段‘春草图’中, 最让你喜欢的是哪句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并给予补充, 进而引入到对“春草图”一段的赏析之中, 然后以同样的方式, 对其他内容进行赏析。教师在设计的问题中, 应包括课程的难点及重点, 应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 在设计课堂上主要的问题时, 还可以设计一些辅助性问题, 通过问题形式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层次对话,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5. 加强拓展性训练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初中语文教学, 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重视并加强学生的拓展性训练, 以此打破课本局限, 扩大学生的视野。在确保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通过合理拓展思考,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 并形成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观沧海》时, 在了解该作品背景及相关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体悟的基础上, 改写为豪放诗词, 或改写为抒情散文等, 不限制形式,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思考与拓展。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认识得更为深刻。此外,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反串角色, 让学生担任小教师, 让学生进行互教互学。通过这种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拉近师生距离, 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初中语文对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也不可或缺。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得到重视, 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出发, 全面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例如, 教师能够很好地备好每一节课;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能有个活跃向上的气氛;课后也能积极地复习课上的知识。

一、提高教师提前备课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上一堂课之前, 初中语文教师会联系大纲并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和想法写下上课所讲的内容。教师所备课的内容, 直接会影响到初中生学到的知识, 影响教学的有效性。首先, 初中语文教师应准备好课文基础的内容并且通过其内容, 明白深层次的意义,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其次,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课堂上的内容。教学的目标也应明确和细分, 让所有学生都达到目标。最后, 教师应掌握好重点, 使学生有清晰的脉络, 容易理解内容。课后作业也应该合理有效, 既可以考查学生, 又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 教师讲解要能感染学生

如果课堂枯燥无味, 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听课的兴趣, 即使能认真听讲, 也会不时分心, 如果有上课不听讲的, 还会影响其他人的听课效果。初中生正处于好动、没有耐心的年龄阶段, 如果不能让他们产生学习乐趣, 久而久之, 就会厌烦学习。所以, 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 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语言、清晰的条理, 让学生深入到文中, 并想象出当时的情景, 享受到教师讲解的乐趣, 产生积极学习和汲取知识的欲望。

(二) 教师讲解要能带动学生

只有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印象是不够深刻的, 教师应该带动学生思考问题, 产生疑问和想要找到答案的想法,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丰富他们的思想。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 领悟书中的道理,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接触疑惑和在关键的问题上推动学生继续思考。同样, 在朱自清的《春》中, 文中多处对春的描写, 各自描绘出不同春的画面,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进行评价, 再给其补充和纠正。学生独立思考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提高思维能力, 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 现代技术的加入

随着技术的进步, 现在大多数学校有了多媒体课堂, 人们对这种教学模式有更大的兴趣。多媒体课堂不再是单单看课本, 听教师讲解和自己的想象来体会文章内容, 而是加入了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 并且的描述, 方便记忆和理解。

(二) 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性

语言并不是需要学习的, 而是通过练习来达成的, 学生没有经过亲身参与, 怎么可能学好语文, 学生的学习应该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 应该重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强调活动、操作、时间、经历、探究。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 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指导方法, 如果指导方法不正确, 也许会是得其反和让学生自暴自弃。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告诉学习的方法, 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反思自己发散思维等, 但是不能所有的问题都进行讲解, 这样会产生依赖性, 不能达到提高思考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初中语文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不能只看表面, 还能去探究文中的意义, 提高深入思考的能力和养成懂得探究的习惯。

五、形成课后学习和巩固的习惯

在课上的学习远远是不够的, 教师只能教方法, 疏通文中的每个关键, 主要还是要依靠学生自己的理解。语文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但充满乐趣的学科, 教师留的作业能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学生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 对课上的内容加以丰富。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课堂上记住的内容是有限的, 需要课后不断巩固和复习, 日积月累, 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会越来越大并形成习惯,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谈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篇9

一、选择教法因文而异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理论与技巧层出不穷, 有的盛赞多媒体课件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大变革;有的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万能的, 能够祛除一切课堂难题;有的认为情境创设非常吻合当前学生的心理与时代特征等。在众多的课堂理论面前, 我们语文教师很容易迷失自我, 不知从何开始选择, 常在茫茫然中随波逐流, 别人肯定什么我选择什么, 别人鼓励什么我用什么。笔者以为, 我们在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上应当因文而异, 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式, 当然我们还得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堂的现成资源。比如, 在讲授《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的内容时, 我没有运用课件或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而是采取了由朗读贯穿课堂的教学方式, 先是教师范读,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指导学生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指导学生用心体悟文章的情感。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创设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动力

创设情境, 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 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中。讲授《哪吒闹海》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深入文本, 我采用了师生共演文中的一个情节的方式, 让学生身临其境, 走近人物, 深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扮演一个报信的小虾兵, 惊慌失措地跑进龙宫, 大叫:“不好啦!禀报龙王, 咱家夜叉被哪吒那小子打……打死啦!”学生个个进入角色, 扮起龙王, 气得“嗷嗷直叫”。接着, 我通过对角色的体验, 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 让学生想一想:根据课文描述与刚才的表演, 想象龙王在听到夜叉被打死后的神情、语言、动作是怎样的, 先自己准备, 再上台说一说。学生自然文思如泉, 滔滔不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探究, 融入情境, 在探究后采用练说的方式加以巩固,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 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唤起学生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想象、联想

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 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 从而激活书本知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 发展学生的思维,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想象、联想。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在教学《江南春》这首古诗时, 笔者让学生们先读题目, 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江南”和“春”;再让每个学生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春天的?师生在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 但每找到一处, 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 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 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 学生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春天的美景, 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江南的景色?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 穿越时空看到了江南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 学生就能领略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色景物的。由此, 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 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 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 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 一会儿在春游。

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可否认,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 在语文课堂上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 毕竟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在各方面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有效的补充, 我们得承认它对于我们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重要作用。当然也有教师或专家反映有些课堂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方面存在着滥用现象, 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但瑕不掩瑜, 总体来讲, 多媒体电教设备对于语文课堂的正面促进作用还是有目共睹的, 在某些课本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确需要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帮忙。譬如, 《赵州桥》一课的教学活动, 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赵州桥, 甚至某些地区的学生对于“桥”的概念都比较陌生, 所以这堂课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来播放桥, 或者赵州桥的图片, 甚至影像资料就显得非常必要。当然了, 即使是在需要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堂上, 我们也需要结合具体内容优化使用多媒体, 不能仅仅为了显示桥, 或者赵州桥来占据课堂大部分的时间, 它只能起到一个导入新课, 给学生留下一个直观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要我们教师心存对于教育、对于学生的爱, 然后积极钻研教学, 认真领会文本内容, 有效课堂的创设也就不再是海市蜃楼。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理性地思考这几年的课改之路, 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 也折射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 教师通过实施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行为,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 从而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篇10

一、着眼改造, 增加策略应用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策略教学而言, 它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策略的理解, 并指向于应用策略解决新问题。小学生学习策略知识是由承载策略的具体方法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开始的, 它既不涉及策略的具体内涵, 也不涉及策略的特征、用途及范围的具体界定。“策略”只是在具体方法的初步比较上进行概括, 只能达到“体验”的层次。显然, 这样教学, 使得学生对策略的理解往往依附于承载策略的具体方法上, 在运用所学策略解决新的问题时很难摆脱例题的负迁移和解题习惯的负面影响。因此, 要着眼对方法、习题、例题、习惯进行改造, 以提高策略应用的有效性。

1.. 对承载策略的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所谓对承载策略的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就是对例题所呈现的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 以解决类似的新问题, 或者对方法进行改进, 以便凸显策略, 更利于学生思考。

(1) 在练习中对例题的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鉴于策略知识的特殊性以及策略的指导性, 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强调在策略指导下找出具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应该包括解题方法, 它又比解题方法上位一些,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数学思想支持下的解题思路、方式和方法。”我们要在练习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例题所呈现的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让它形成系统。

例如,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4页“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 最少订阅1本, 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本例题重点解决一一列举时“不重复、不遗漏”的问题。由于列表方法比较直观, 学生易于接受, 因此教材如下列表 (画“√”表示订法) :

新授后的练习可以如下安排:

(1) 小明有1角、5角、1元硬币各1枚,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2) 小明有2枚5角硬币和1枚1元硬币,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这种安排有两层意思。其一, 仿做。学生做第1题时, 可以如下列表从而解决问题:

其二, 改造。在学生完成第1题后, 追问:你知道这7种不同的币值分别是多少吗?说说你的理解。从而为解决第2题作铺垫。学生做第2题时, 由于发现币值有重复现象, 故在表中增加栏目。列表如下:

这样, 既让学生对防止“重复、遗漏”的具体方法——列表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而对一一列举这种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又让学生在解决更复杂的类似问题时能从另一个角度去一一列举。

(2) 在例题中对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一般来讲, 教材对承载策略的具体方法的处理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师要努力吃透教材, 深刻领会编者的意图。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对“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例如, 国标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 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 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整理题目的条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为此, 教材呈现了如下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及倒过来推算的形式:

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

→还剩52张……←跟小军要回30张←还剩52张。

这样整理, 实际上是让学生对例2进行了建模, 比教材上的更数学化了, 倒推时学生容易想出算法, 看出倒推策略的特征与问题结构。因为有些学生对书上所示的整理操作有困难, 尤其是倒推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些相反的词语, 不会表达。但是, 书上的整理能够使学生明了算理。可见, 在出示书上的方法后, 立即对它进行改造, 更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2.. 对习题进行改造

学生对策略的应用常常是不自觉的, 甚至在判断习题的特征后才运用所学的策略, 这有点像判断应用题的类型后才解题。教学策略时, “要让学生由困惑产生需求, 再进行探索,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在教师适时的启发下, 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提炼, 再到自觉应用。”可见,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练习题中的一些数据、条件进行改造, 形成新问题, 促使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1) 同一情境, 使用策略的角度不同

对于同一情境的问题, 学生常常囿于所学策略的具体方法, 一旦无法解决, 就对策略产生怀疑。其实, “要想使问题得以解决, 问题解决者必须准确地表征问题, 因为对问题的表征如何, 极大地影响着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也就是, 针对同一情境所使用同一策略的角度不同, 难易也会不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从不同角度来使用所学策略。

例如, 把习题:小明有1角、5角、1元硬币各1枚,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改成:小明有3枚5角硬币和2枚1元硬币,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从硬币的组合列表来一一列举, 太繁琐, 学生容易漏写。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币值的大小来一一列举就很容易。方法如下:5角、1元、1元5角、2元、2元5角、3元、3元5角, 共7种。

(2) 不同情境, 同一策略

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同一种策略, 利于学生不断地反思运用策略的步骤、策略的特点, 不断增加策略应用的经验。为此, 教师要重视把习题进行改造, 形成题组, 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概括。

例如, 教学策略一一列举后, 可以设计题组:

(1) 小明有1角、5角、1元硬币各1枚,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2) 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 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可以在天平上直接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进而, 把上面的题组改编成如下题组, 以加深对一一列举策略的理解:

(1) 小明有3枚5角硬币和2枚1元硬币,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币值?

(2) 有1克、3克、7克的砝码各一个, 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可以在天平上直接称出多少种不同的质量的物体?

一般情况下, 砝码都放在天平的一边, 学生基本上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一一列举。严格地讲, 砝码能够放在天平的两边, 它在数学上表现为“组合思想”。这时, 完全可以从质量大小的角度来一一列举了。

通过以上两组题的练习, 学生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能确定比较合理的解题步骤, 从而提高策略应用的有效性。

3..对解题习惯进行改造

学生的解题习惯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的, 制约着解题的质量。对解题习惯进行改造, 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题的意识。不管是常规性问题还是非常规性问题, 都尝试着用策略去指导解题方法;二、让学生有目的地用常规方法解决非常规问题。

例如, 习题:东山小学五年级同学去博物馆参观, 具体信息如下表:

请你设计租车方案, 使租车费用最少。

先让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去做:

(1) 从租1辆A型车想起。

由于力求租车费用少, 因此有些数据不用算。

(2) 从租1辆B型车想起。

从上面的表中, 容易看出:租A型车2辆、B型车4辆, 费用最少。

再让学生用常规方法解答, 如下:

720÷50=14.4 (元) , 350÷20=17.5 (元) , 14.4<17.5, 要使租车费用最少, 应尽量租B型车, 且让B型车满座, 因此, A型车: (182+12+42) ÷50=4 (辆) ……36 (人) , B型车:36÷20≈2 (辆) 。

这样, 让学生通过解答习题而发现, 用一一列举策略解答和用常规方法解答各有所长;有些非常规问题也能用常规方法去做。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改善解题习惯。

二、加强比较, 提高策略体验的有效性

感受某种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是策略教学的目标之一, 这种教学目标实际上是学生体验方面的要求。“强调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个性化体验与积累。对于学生发展而言, 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 很重要的也在于体验问题解决过程中策略的多样化。”问题是, 怎样检测这种体验?换句话讲, 怎样来保证它的有效性?我认为, 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保障, 尤其需要通过多层次的比较活动来解决。

1..承载策略的例题、巩固题与改编题之间的比较

这里的巩固题指教材上例题之后的“练一练”中的习题, 改编题指教师对例题或巩固题进行改编形成的习题, 是教师把承载策略教学的题目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已经做过的、运用常规方法能够解决的题目。“策略”既然是比“方法”更上位的概念, 它应更具一般性意义。若要用它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则必须与具体方法结合。也就是学生对策略建构的同时, 也需要对相应的具体方法进行建构。换而言之, 策略既要与具体方法比较, 也要沟通学生旧知与今后新知之间的联系。

例如, 国标苏教版六数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之后的“练一练”: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 正好是10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教学时, 通常重视例1与“练一练”中的习题进行比较, 在例题与习题所呈现的数量关系、运用替换策略的方法以及所造成的总量变化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为有些学生发现“练一练”中的习题给出了相差关系, 而例1是倍数关系, 就认为该题不能用替换的策略, 所以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弄清两件事: (1) 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 为什么可以用? (2) 什么时候用, 怎样用?特别重视让学生搞清楚出现怎样的数量关系时使用该策略。

这样的教学不能算无效, 对于相同类型题目的解决确实让学生受益匪浅。问题是, 如果硬要讲使用替换策略习题的特征的话, 那么无非是题目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量和有关于两种量之间的两个等量关系式, 求这两种量。使用替换策略也有合理性问题, 用一种等量关系去替换, 形成另一种等量关系, 有时比较简便, 有时却很繁琐。更为突出的是, 这些问题 (暂时非常规的) 独立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外。“策略”不管在思想层面, 还是具体的方法操作层面, 学生关于它的建构, 都离不开具体的知识、相关的情境。支撑“策略”的基点必须“实在”。具体做到: (1) 不能让“策略”独立于平时常用的方法之外。尽量用平时学生常做的习题、做过的习题作为学习策略的开始。 (2) 要在具体方法间比较的基础上概括出策略。

为此, 我们要把例题如下改编: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教学时, 由改编题引入例题, 便于学生对例1的解法进行深入探究, 获得如下解法:设大杯的容量是x毫升。列方程, 。更便于学生通过比较发现,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在“替代”策略指导下形成的。从而合理地建构策略知识, 为初中的如下方法作铺垫:

解:设大杯的容量是x毫升, 小杯的容量是y毫升。由题意得:

在同一情境中, 将以前的方法、现在的方法、将来的方法进行对比, 在此基础上进行策略的归纳。以前的要与现在的比较, 要与将来的进行衔接, 要注重渗透, 这样才会把“方法”提升到“策略”的高度, 才会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去思考, 建构策略。

2. 同一习题, 不同解法、策略之间的比较

让学生用不同方法、不同策略解答同一道习题, 并对所用方法、策略进行比较, 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策略的意义以及所解决问题的特点。同时, 掌握不同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思考方法与步骤, 并体会其不同的价值。

例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补充习题六年级 (上册) 》一道习题:在一次春游活动中, 小宁和小亮一共带了30元。小宁用去6元、小亮用去4元后, 两人剩下的钱一样多。小宁和小亮原来各带了多少元?

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策略、方法解答:

(1) 根据“小宁用去6元、小亮用去4元后, 两人剩下的钱一样多”可以推理出“小亮比小宁原来多2元”。这样, 就能够用小宁原有的钱替换小亮原有的钱。

(2) 用两人各自剩下的钱 (一样多的) 去替换两人原来各自的钱。

画图如下:□表示小宁原有的钱, ○表示小亮原有的钱, △表示每人剩下的钱。

从图中可以看出, 能够先求出每人剩下的钱, 再求出各自原有的钱。

(3) 小宁:[30+ (6-4) ]÷2, 小亮:[30- (6-4) ]÷2。

(4) 小宁: (30-6-4) ÷2+6, 小亮: (30-6-4) ÷2+4。

(5) 假如共带的30元钱, 两人各一半。列表如下:

通过比较, 让学生发现, 第 (3) 、 (4) 种方法也是在替代策略指导下形成的, 第 (5) 种方法, 使用了假设策略, 只要2步就行了, 显然, 要比前面的替代策略更方便。

3.“会做”与“不会做”的比较

学生受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经验的束缚, 有时很难用常规性手段或方法解答貌似常规性的习题, 而运用所学的一些策略来解决则很方便。学生通过“会做”与“不会做”的比较, 就能增强应用策略的意识, 体验策略应用的必要性。

例如, 六数习题: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是30分米, 甲的面积比乙大60平方分米。求乙的面积。

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如下列方程来做:

解:设乙的边长为分米。 (30-x) 2-x2=60

问题是方程列出来了, 却不会解方程;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无从下手, 连方程也不会列。

这时, 可以引导学生用策略——假设来做。

假设甲、乙的边长各是30分米的一半, 列表如下: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11

一、游戏识字,激发兴趣

小学生喜欢游戏,喜欢猜谜,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设计识字教学环节,用心思将识字的内容编成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尖”字时,可以编成“上小下大”,在教学“坐”字时,可以编成“二人土上休息”,字谜可以形象揭示字形,趣味性强,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记得有趣,记得牢固,提高了识字效率。将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抽象语言符号的乐趣。如笔者在识字教学中,还运用唱童谣、找朋友、风车转转等游戏,使课堂成为学生识字的乐园,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在识字中感受快乐。

二、绘画识字,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加重要。通过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也可以有效地自主识字。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利用直观呈现的教学形式,可以使识字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形象、直观地呈现,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了用简笔画帮助识字的活动,简笔画简洁生动,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如教“休”字,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画出一个人在树边休息,画出两棵树帮助识记“林”,画出三棵树识记“森”,画出两个人走路表示“从”,画出三个人表示“众”,画出鱼和羊表示“鲜”,画出太阳与月亮,表示“明”,画出三个太阳表示“晶”。通过这样的形象引导及学生亲自画画,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使学生饶有趣味地识字,记得准确,印象深刻。

三、表演识字,加深理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在动态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例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学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举”与“低”时,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举头”与“低头”的动作,学生会自然地做动作表演,从而加深了对“举”和“低”的理解,并牢固识记。例如,在教学“跑、跳、舞、走、站、说、唱、拿、扫、拍、拿”等表示动作的字时,教师鼓励学用动作来表示字义,进行表演,字形与字义在学生头脑中闪现流动,枯燥静止的汉字也鲜活起来。教师可以将这些生字制作成卡片,在巩固复习时,让学生抽取卡片,并根据卡片的字义做动作,学生快乐地表演,在快乐中识记,学生记得快乐,记得有趣,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也深刻地将字形印在脑海中。

四、童谣识字,别字辨识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识字量逐渐增大,同音字的辨识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例如,学生往往把“座位”写成“坐位”。把“童话”写成“同话”,把“照像”写成“照象”。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创编童谣,帮助学生辨识别字。例如,“座位不动广来包,无广自由可活动”“给人照像有人在,大象发狂无人管”,这些有趣的童谣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们遇到难以辨识的字都会主动用创编童谣的方式进行识记,当学生通过自编的童谣将容易混淆的别字成功识辨,会在心中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其识别同音字的积极性。

五、卡片识字,互教互学

教师教学生识字的方法,如编字谜、创编童谣等,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制卡片,在卡片上写上生字,让学生根据卡片的生字跟同伴说生字的读音,说生字的结构,说生字的记法等。人人都当小老师,教师可以在小组中巡视,发现表现出色的学生让其登上讲台给同学进行“识字教学”。这样识字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互动的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识字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张扬与释放,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总之,小学识字教学应该以“趣”字导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游戏、绘画、童谣、表演、卡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感受识字教学的快乐过程,提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性,策略

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 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提供给学生更为充实、高效的课堂。因此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 力求提供给学生更为完美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 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有益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于成长发育阶段, 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来说都不够成熟, 特别是自制力相对缺乏。因此, 教师首先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保证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完成语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就课前导入环节来说, 教师可以将导入形式多样化, 综合使用提问、讲故事、播放音频视频、课前讨论等形式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课程开始阶段就体会到新鲜感。在授课阶段, 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问答模式, 转变成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 从而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真正有疑惑的问题。课时充裕时, 教师还可以针对教材中的某一部分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通过多种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多变性,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新闻两则》一课, 相对其他课文来说较为乏味,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近期发生的娱乐、体育等新闻作为导入, 向学生讲解与新闻相关的文体知识。当学生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再让学生主动分析课本上的两篇新闻的结构、内容以及语言特色。还可以让学生向大家复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拉近本节课程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提升, 就能够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初中生学习语文, 需要注重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更为深入、扎实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研究, 就需要教师注重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保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能够抓准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同时要掌握本班学生的语文水平, 提出学生能够在思考之后给出合理答案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学生在回答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其思维模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 给出合理的答案。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表达出独特的见解, 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根据教材内容, 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课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 让每位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是十分感性的、人文的、包罗万象的, 并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收获。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完成思考与探究之后, 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作出合理的总结,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 并能够将所学内容整合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特别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与探究的形式, 逐渐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石壕吏》这篇课文, 由于是一首叙事诗,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对其展开讨论, 明确其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特别是该篇课文的语言描写十分传神,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 还原当时的场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互助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多被自己忽略的细节问题, 更深入、系统的理解本篇课文。同时, 这种形式可以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更为顺利地落实教学目标。可以说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究, 能够让课堂教学更为丰富, 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三、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加强语文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能够拉近学生与语文学科的距离, 同时也给了学生更多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机会,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入手,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的, 与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也可以鼓励到过济南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济南的自然风光。这样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体验过的, 保证了学生有话可说, 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可以更为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涵, 与作者达到共鸣, 落实教学目标。还可以从课后作业环节入手, 将传统的背诵、默写、写作等作业形式变得多样化, 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与提升。例如《看云识天气》一课,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真正观察云彩, 并大致持续一个月的时间, 感受云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完成调查报告。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农村去实地考察, 询问农民云彩与气象变化的联系。这样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会比课本所教授的更为丰富, 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将课堂所学内容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独立思考与互助探究, 加强与文学课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能够逐渐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提高其语文素养, 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磊, 刘芳.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12:120-121.

[2]刘子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 2014, 16:32-33.

上一篇:直观方法下一篇:路基连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