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精选12篇)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1
有效教学的实施涉及教学流程的诸多环节, 其中, 教学设计是前提, 课堂教学是核心, 评价反馈是关键, 教学管理是保证, 学会学习是根本。
一、教学设计 (准备) 策略
主要是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 (如教案) 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当
包括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原则、方法, 教师个人备课的主要内容、学习认知前提与情感前提的分析方法、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整合、学习内容的科学编码, 教学流程与基本环节的设计、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运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等。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 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按照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确定和表述课堂教学目标, 分析具体教学内容, 分析学生知识基础与情感状况, 整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制作各类教学材料与课件, 选择主要的教学行为和具体方式, 确定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活动流程, 编制诊断性、形成性评价材料, 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等。○○
二、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
主要是指师生为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 重点是课堂教学中的行为。
包括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环节研究;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认知过程有效展开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实现方法;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方法;有效的教学技术与信息手段的使用;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新课导入方式、有效的问题设计与问题展示、有效的学习前提基础诊断与补救、有效的学习情感激励;学习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和谐自由民主的课堂生态的生成与发展, 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对话机制的形成, 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等。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从目标开始, 就是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把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作为每堂课教学的出发点。
有效的课堂更加自主, 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包括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 教师的教学不拘泥于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空间等。
有效的教学行为更为关键:“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从目标开始的整个教学序列的改进: (1) 科学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的不断改进; (3) 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目标定向、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综合建构) 的应用与不断改进与变化; (4) 单元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包括单元诊断、单元新授、单元综合、单元矫正等; (5) 情感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6)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与各种功能的作业设计; (7) 课堂教学过程控制四个策略的恰当运用:时间控制、内容控制、方式多样、反馈矫正。
从海南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看, 采取的主要经验与策略有:
一是广大老师聚焦自己的课堂, 面对自己的教学问题, 在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点的探索上有所收获:如海口市第一中学廖高翔老师重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激发, 提出了精心设计引言、师生角色反串、妙用音乐漫画、巧借新闻、引入历史知识等十大策略不断地“制造”地理学习“催化剂”, 使学生形成对地理课的持久兴趣;林海萍老师从活跃化学课堂气氛入手,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总结出了“重视演示实验, 诱发活跃气氛;利用教学媒体, 创设活跃气氛;联系生活事例, 巩固活跃气氛;穿插科技故事, 烘托活跃气氛”的有效做法。
二是部分学校采取整体推进的策略, 提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如海口市第二中学为彻底解决“绝大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不愿学、不能学、不会学、学不懂”等长期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 自2008年9月开始, 在全校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实施了以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创立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即课堂上体现“三个特点、三大模块、六个环节”。三个特点指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指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指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海口市龙华区山高小学在学习省外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 创立了富有山高特色的教学模式———自主高效课堂, 教学流程主要为:“明确目标, 教师引领———自主学习, 多元选择———活动体验, 帮扶训练———展示提升, 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反馈矫正”。
三是许多学科教师单线出击, 摸索总结了很多个人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如海口市第一中学张海法老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践“互动———探究”模式, 课堂教学流程由“启动阶段———联动阶段———能动阶段———创新阶段”组成, 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琼州学院附属中学赵中华老师探索的“高中古典诗歌阶段式主题教学”模式, 以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为依据, 补充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顺序, 在高中三年将古典诗歌的教学分成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诗体常识, 构建诗歌发展脉络 (约五课时) ;第二阶段:掌握具体意象的含义, 丰富学生阅读的审美体验 (约十五课时) ;第三阶段, 鉴赏古典诗词的风格, 体悟诗人情感特征 (约十五课时) ;第四阶段, 掌握诗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 (约10课时) ;第五阶段, 分类鉴赏, 获得诗歌鉴赏的综合能力 (约20课时) :第六阶段, 把握诗歌鉴赏题类型, 掌握答题模式 (约10课时) 。以主题的形式反复强化, 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行去分析意境体会感情。三亚市第一小学欧哲尔老师尝试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去探究”的“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其教学流程由“开门见山, 引出问题———因势利导, 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探究问题———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四步组成, 以问题作为线索贯穿整个数学课堂, 简单易行。
三、评价反馈策略
教学评价与反馈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与矫正改进行为。评价与反馈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及时地对教与学的前提基础和效果进行反馈评价, 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这些策略包括: (1) 学生学习行为诊断与矫正 (包括认知与情感) ; (2)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诊断; (3) 学生自我发展 (个性) 评价; (4) 教学质量改进评价 (即课时、单元或主题、模块的形成性评价) ; (5) 基于网络的教师、班主任发展性评价, (6) 评价主体多元化, 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进来;评价结果个性化, 要千方百计引导教师把教学的功夫下在“教学生学”上; (7)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道德品质发展性评价、智商情商测量等。
海南所开展的有效教学实验, 主要在学生课堂学习评价与矫正, 各类练习、作业、形成性评价测试题的设计,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测评等方面摸索出一些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经验之一: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关注教育公平, 教育评价指向全体;经验之二: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更加科学化和人文化;经验之三:教学检测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经验之四:矫正与辅导更具针对性;经验之五:综合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如:琼海市第一小学数学组对作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 把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 作业形式灵活多样, 口头作业有说算理、说算法、说过程等形式;书面作业有基础性练习、数学日记等形式;操作作业有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小调查等。海口一中追求考试的实效性, 明确提出高一、高二年级不得进行月考、周测, 高三月考要有实效。严禁试卷只发不收、只做不批、只批不析现象。琼海嘉积中学海桂学校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由班主任牵头, 和科任教师、学生等一起制订学困生转化计划。琼海市教育局对学校的教育评价在省的“综合指数”和“四率一分”的基础上把学校对全体初中毕业生的人生规划纳入评价范畴, 要求学校必须把全体学生合理分流到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以及各类中专, 保证每位毕业生都能受到合理的继续教育。
四、有效学习策略
包括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空间能力等多元智能的培养, 坚强的学习意志与毅力的培养等。
有效的学习策略既可能是学生显性的学习技能或学习调控技巧, 也可能是学生有关学习的经验性默会知识。学习策略是伴随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而形成与发展的。研究认为学生学习策略是“习得”的, 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具有主体性, 取决于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 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 取决于教师的学习指导水平, 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我反思水平等。
因此, 对有效学习策略的研究包括:
1.关注“学习者”的自身问题。关注学生学习动机,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增强教学和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 加强学生学习意志力锻炼等。2.教给学生丰富的认知策略。一是教师让学生这节课学习什么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二是教师让学生怎样去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认知策略教学努力做到专门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重渗透性;显性与暗含相结合, 重暗含;单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重综合性;共通方法指导与个性方法指导相结合, 重个性方法指导。3.让学生在真实的智力活动中学习。主要是为学生创设灵活化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境。4.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选用适宜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对学习进展进行即时性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归因与自我强化, 让学生学会自我补救与调节。5.用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做到评价目标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更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目标, 建立信心。
海南的一些实验学校从整体层面构建有效学习策略的体系, 如海口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海口九中的“三学两评”模式和“学科小先生一拖N”模式等, 在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省许多中小学教师分别对语文、数学、英语、化学、政治等学科的有效学习策略进行了一定探讨, 对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和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海口一中政治教研组的“学案导学, 自主高效”模式, 文昌市翁田中心小学王宇老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等。
五、教学管理策略
包括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和师生教学积极性的激励,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文化的构建, 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认真执行,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确立与认真执行, 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机制, 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的建立等。
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没有扎实的教学常规工作, 就没有高效的教学活动。
学校要重视无效、低效教学现象的梳理工作, 重视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 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听课评课, 重视教师的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学校要把这一切都纳入教学管理, 建立科学有序的检查制度, 一月一查, 一期一评, 评出优秀常规标兵, 给予表彰和奖励。
要提倡教学精致管理, 要想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追求教学精致管理。精致管理主要体现在“细”字上。细节决定成败。要细化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细节。避免重制度、轻程序, 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精致管理还要求我们强化系统管理, 狠抓班级管理、教研组管理、备课组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管理, 要分工明确、协调一致。
从海南各实验学校所采取的策略看, 具体特点体现在:
一是加强常规管理, 规范教学行为, 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 唱响有效教学主旋律。如:海口一中制定了“规范教学行为”活动的实施方案, 通过“严格按《方案》规定课时计划上课, 严禁非上课时间讲课与补课;严格规范作业、试题、考试次数以及教辅资料管理行为;科学备考、智慧备考、人文备考, 精简课时, 提质增效;聚焦课堂, 推进教学改进行动,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优化备课组建设, 集体备课精细化、特色化;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等六个行动研究, 紧紧围绕有效教学这个课题, 加强常规管理, 规范教学行为, 依法科学施教, 在探索提质增效之路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二是强化集体备课, 改进教研方式, 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抓住有效教学关键点。如:海口市第九小学以“多样校本研训垒基, 让常态课更加高效”为目标, 借助多彩的教育展示平台, 有计划地开展了诊断式、汇报式、竞赛式、开放式、示范式系列展示活动, 使教师在反复的磨课实践中, 不断学习、反思和调整, 使常态课更显魅力, 彰显课堂教学特色, 达到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的目的。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重点开展“双循环教学”实验, 改革科组教研方式, 丰富了教研的内涵, 提高了教研水平。第一个循环, 就是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同备一节课, 轮流执教一节课, 同评一节课, 最终使这一节课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第二个循环, 就是每个教师各自精选一节教学内容, 由其在不同的班级里循环上课, 集体评议, 个人修改, 把这节课做成精晶。
三是关注学习主体, 改革教学模式, 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 寻找有效教学突破口。如, 海口市九中的九个学科全面参与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初步形成了“三学两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科小先生一拖N”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建立了课堂教学基本步骤:学生自学—学生代表展学一老师导学—课堂评价 (学科小先生对徒弟的指导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
四是建立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 完善教学评价与监控机制, 找准有效教学落脚点。如三亚市榆林八一中学规范考试全过程, 以管理求效益。实行教学目标量化管理。一是量化考核内容, 重点是考核工作实绩, 教学效果主要以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作为考核内容。二是制定量化考核评分依据和标准, 使考核既有科学性, 又有可行性。
五是加强课程建设, 构建学校文化, 打造办学特色。三亚市第九小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 开发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模式;改革德育模式, 打好做人道德素养基础;以教师发展为本, 开发教师培训课程, 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关注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隐性课程建设。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2
有效学习可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听说”。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多听常说,提倡学生多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旧式的“哑巴英语”。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英语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
有效教学也可用六个字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及学习过程,才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会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着重探讨拉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之前,我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大概念较模糊,通过学习,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学模式往往都包含内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等几部分。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它不同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通过“调控”来指导教学活动,比起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其内涵更丰富。
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它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之相比,教学策略则相对比较灵活,它能根据目标的变化而调整,有时甚至会根据情境的变化,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做出改变。同时,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也有助于形成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基本策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91
“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开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活动教学形式,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在教学过程活动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适宜参与、探究、创造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交往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及有意识地接受学习等活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逐渐养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教材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了解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情和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本课时如果按一般讲读课文模式,学生的情感很难被调动,因为学生对威尼斯了解非常少,重难点突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创设情境,简简单单悟课文
世界是形象的,但描述这个世界的课文却是抽象的文字符号。比如一年级上册《影子》这课,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影子”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还不清楚,对“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像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这些内容还不太理解。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口头讲解,学生难以接受。课堂上,我发现外面太阳很大,灵机一动:何不直接到太阳下,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影子呢?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引导他们质疑。学生纷纷质疑:影子为什么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影子为什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为什么说影子像一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为什么说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为了解决以上疑问,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让他们在太阳底下排好队,指挥他们分别面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让学生找找自己的影子各在自己的什么方向。学生马上就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我又让学生在操场上随意跑,把自己的影子甩掉。学生愉快地跑着,不断地有学生向我报告:“老师,我的影子甩不掉,它像小黑狗一样跟着我。”“老师,我走到哪儿,影子就走到哪儿,我们俩像朋友”……学生简简单单地理解了课文。
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制定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 ,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教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4
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也对此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有效课堂教学的课前准备要充分, 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
课前准备一般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深研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我们的第一凭借物, 必须认真研读。深研的“深”不仅体现在对教材本身内容的熟知, 还体现在教师对与教材相关内容的了解上。如讲《三峡》, 你必须对地理知识略知一二;讲《智取生辰纲》, 你必须将整个《水浒传》要熟读几遍。只有做到这样你才能娴熟地驾驭课堂, 才能让有限的教材产生出无限的价值。
二是详查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 各种信息都充斥在我们的周围。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料也是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资料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利用价值, 我们要多留心, 勤翻阅。平时的听课记录、教后反思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应认真保存, 并经常翻阅、思考。
三是集思广益。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度的, 在博大的知识体系面前, 有时还是会显出自身的渺小。因此课前准备时我们要能集思广益, 集中整个备课组的智慧, 分工协作, 高效完成备课任务。
二.课堂目标要明确
一堂课上什么内容, 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这是必须要明确的。明确了目标就好比射箭有了“的”, 有“的”才能放“矢”, 才能更准确的射中目标。从另一方面讲, 教师上课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听课才会有方向感, 不至于迷茫, 也不至于走神。例如, 我们在讲解小说的时候, 要首先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即人物、环境、情节, 进而明确三者中人物是最重要的。这样教学的目标就明确了, 教学的重点也突显出来了, 教学的效果才会显著。
三.教学方法要适用
各门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多教学方法有时会令教者失了方寸, 不知如何取舍。其实,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 教学方法不必刻意求新求异, 更不必追求花哨, 而是适用就行。
适用即是教师易于操作, 学生易于接受。能够不用多媒体的, 不必非要用上;能够让学生讲的, 不必老师亲自示范;能够自读的课文, 不必非要啰嗦强调。例如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重的是字词句的落实, 就可以尽量少用多媒体;讲授戏剧单元时, 可让学生自编自演剧目, 或观看改编的电影、舞台剧等。
四.师生互动要积极
师生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试想如果一堂课总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那这样的课堂的高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在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 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我们要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师生互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与尊重,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心。学生只有信赖并尊重老师, 才会用心去听老师的课, 才会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只有了解并关心学生, 才能知道他们的兴趣, 才能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课堂充满活力。
五.训练拓展要及时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是讲, 还应有适当的训练。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学与练绝然地分开, 这样其实达不到巩固的效果。俗话说“打铁趁热”, 训练拓展也应该要及时。
以上几个方面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其意义重大。另外,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始终以平等关爱之心对待学生也是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的, 因为这是让学生“亲其师”的必由之路。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会“信其道”, 才会在身心愉悦之中高效完成课堂任务。
总之, 教学之路漫长而艰辛。随着时代的发展, 知识的不断更新, 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学到书本知识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摘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是老师的努力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 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 应做到以下五点:一.课前准备要充分;二.课堂目标要明确;三.教学方法要适用;四.师生互动要积极;五.训练拓展要及时。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5
摘要: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实效、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解决好三维目标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四个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有效教学;课程资源;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预期的、应有的发展:
1、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条件,既包括课堂的时间空间条件,也包括教师指导和组织的条件;
2、学生的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客观标准;
3、“预期的”发展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预设并使之实现的目标与任务;
4、“应有的”发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基础、能力水平和特长,应该实现的发展目标。预期的发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应有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预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基础性目标,应有的发展主要体现生成性目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既有科学预期的全面发展,又有生成性的个性特长,这就是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1.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特征,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方向,只要从学生的发展,学习的首效率和积极参与的态度抓扎实,课堂教学有效指日可待。
首先,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提供条件。有效
教学是以学为中心的活动,坚持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习题的关系,既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又不能成为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奴隶。如果学生不愿听,不愿学,不会做习题,教师不要只是责怪他们,也要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其次,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包括优良品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掌握“双基”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再次,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发展,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和健康心态的发展。我们提倡“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新理念。
2.要关注教育教学实效和效益。
围绕“用较少的师生经历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要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
从过程上讲,它包括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
与。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相关影响是成正比的,而且二者对高层次思维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参与对高层次思维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简单应用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广泛参与,就会在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从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4.要关注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地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是有效教学的应有之义。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有效有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目标,才会产生有效、实效、高效的教学效果,这是毋须论证的教学真理。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实施有效教学其方法要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发展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1.要立足学生发展,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传统的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有三方面的缺陷:一是知识和能力不容易区分,知识是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人为地分割,重知识轻能力与轻知识重能力同样不利于学生发展;二是缺乏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方法的指导;三是在德育目标中缺乏健康心理的要求。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知识、技能是发展的基础;过程、方法是发展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体现发展的方向。必须强调,三维目标不是彼此独立、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知识中有情感,能力中有方法,过程中有价值取向。
2.立足学情,整合课程资源。
一是注重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种转变,一方面体现了重能力重素质的发展观,体现了教师向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甚至可以说是“成品”课程)。因而,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知识并进行适度的挖掘,贴切地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是整合学科课程资源的基本要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在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应该具有的教学基本功。二是注重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如学生的疑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在答问时的失误或另类的提法,辩论时偏激的言论,师生合作探究时的反诘,都是最丰富、最生动、最有价值的生成性课程资源。然而有些教师不注意对这些课程资源的利用,往往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而导致课程资源的流失。实际上,越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教学变量就可能越大,课程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从这一意义上说,越是有缺陷的公开课反而越真实,越有示范性。如果公开课变成了师生完美地演示课堂教学程序的工具,就失去了课程意义。
3.立足思维能力发展,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和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其一,必须充分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意义。一是要针对当前教学的实际,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首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而忽视学,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越学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因而应强调自主学习。二是要在教与学、学与学的关系上,应试背景下的竞争机制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不仅带来了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而强调合作学习。三是要在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无暇顾及学生的发现和探究,限制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强调探究性学习。第二,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时代精神。①自主学习要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②合作学习要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③探究学习要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将研究
性学习方式引入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方式;创设情景,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在日常生活和教学行为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治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的启迪,重视价值观的渗透、情感的熏陶和态度的影响。
甚至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的相互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意味着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取代其他的学习方式,如用自主学习取代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取代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取代接受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本质是强调学习方式由单一型转化为多样型,强调对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学习,在合作中学,在读书中学,在思索中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游览中学,在听中学,在交谈中学,在看中学,让学生调动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今后的课堂教学从有效进入实效而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李晶: 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浅析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策略
普茶寨小学
王云芬
阅读教学中有效品读的基本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53-01
“多读书,读书好,读好书。”冰心老人的一句话点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特级教师支玉恒也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应在阅读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体验与乐趣。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有效品读更是学生理解文章、感悟情感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凸显有效品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想象品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悟出文中的真谛。”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品读,即有想象力参与的品读。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调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个人修养以及情感体验等补充构建文本的意义世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在设计引导学生品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你从这段文字想到了什么?”有学生说道:“从‘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想到了父亲受重伤的样子。”笔者顺势让学生观看美国地震后的惨状图片,通过想和看,学生很容易了解到这场灾难的可怕,以及父亲在险恶情况下救助儿子的危险性。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想象:“当时父亲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挺过来的?”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自主想象: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时候,有一块大石头落下来,砸在他身上,鲜血直流,但他忍住伤痛,继续寻找儿子。也有的学生想象:大火把父亲的衣服烧着了,他的身体烧伤了,但他顾不上自己,依然坚定信念找到儿子;突如其来的大爆炸把父亲的双腿炸伤了,鲜血直流,但他毫不畏惧……学生在想象中反复品读句子,一次比一次读得深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亲的勇敢与执着,感悟到父亲的“了不起”。
二、换字品读
课文中许多恰到好处的字词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文本内容,而且非常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换词品读就是引导学生品读关键字词,在词语的比较、推敲中进行理解、体味,感悟出词语运用的精妙,学生既能从中体会语言的内涵,又学会了遣词造句。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珍珠鸟》第五自然段中“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这一句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换字比较:“‘扒’字可以换成什么字?”学生例举出几个字:“拨、掰、挑、挪”。笔者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换词读一读,并思考:这些字真的跟“拨”字差不多吗?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换词品读之后,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生1:“我觉得‘扒’字好,这样可以看出‘我’的小心翼翼。”生2:“从‘扒’字可以体会到‘我’害怕打扰它们平静生活的想法。”生3:“我觉得‘扒’有一种温馨的、爱小雏的味道,其他的字就没有这种味道。”在学生理解了换字的不同之后,笔者顺势小结:“这轻轻一扒,扒出的是‘我’对小雏的疼爱,扒出的是‘我’对这幼小生命的珍惜和敬重。”学生在读、思、说中领会到换词品句及揣摩文句内涵的方法。
三、补白品读
教材中存在着不少“空白点”,它们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解读。补白品读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从而获得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可以抓住文中概括性的句子,采用演绎补白的方法使原本抽象概括的句子具体化、形象化,促进阅读个体对语言的感知。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心中那盏灯》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那是一盏最美的灯”,笔者首先设计三项补白练习:“1.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是父亲用心打磨的灯,所以那也是一盏用 做成的灯。2.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爱,所以那也是一盏用 做成的灯。3.那是一盏用 冰做成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情。所以那也是一盏用 做成的灯。”其次,为了凸显“父爱成灯”这一主题,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笔者深入设计了一项补白练习:“那是一盏用‘ ’做成的灯,所以我觉得‘那是一盏最美的灯’。”学生在多层次的想象中感悟到那是一盏用“温暖、心血、亲情”等做成的灯。
总之,有效品读是阅读教学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窗口,想象、换词、补白等品读方式营造出了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扎实高效。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7
一、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开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活动教学形式, 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在教学过程活动中, 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适宜参与、探究、创造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交往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及有意识地接受学习等活动,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逐渐养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 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 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 教材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 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了解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情和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本课时如果按一般讲读课文模式, 学生的情感很难被调动, 因为学生对威尼斯了解非常少, 重难点突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创设情境, 简简单单悟课文
世界是形象的, 但描述这个世界的课文却是抽象的文字符号。比如一年级上册《影子》这课, 学生由于年龄小, 对“影子”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还不清楚, 对“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像条小黑狗, 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个好朋友, 常常陪着我”。这些内容还不太理解。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口头讲解, 学生难以接受。课堂上, 我发现外面太阳很大, 灵机一动:何不直接到太阳下, 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影子呢?于是,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我引导他们质疑。学生纷纷质疑:影子为什么一会儿在前, 一会儿在后?影子为什么一会儿在左, 一会儿在右?为什么说影子像一条小黑狗, 常常跟着我?为什么说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常常陪着我?为了解决以上疑问, 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 让他们在太阳底下排好队, 指挥他们分别面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让学生找找自己的影子各在自己的什么方向。学生马上就惊奇地发现, 自己的影子一会儿在前, 一会儿在后, 一会儿在左, 一会儿在右。我又让学生在操场上随意跑, 把自己的影子甩掉。学生愉快地跑着, 不断地有学生向我报告:“老师, 我的影子甩不掉, 它像小黑狗一样跟着我。”“老师, 我走到哪儿, 影子就走到哪儿, 我们俩像朋友”……学生简简单单地理解了课文。
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 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 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一起制定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 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 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 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 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 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 去实现确定的目标, 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 , 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 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教师解放学生, 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 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 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 但那是在讨论问题, 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 那是在听讲, 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 既有民主又有集中, 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 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 是学生动口的过程, 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 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 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 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 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 见解让学生讲, 三点 (重点、难点、疑点) 让学生议, 规律让学生找, 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 当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 是知难而退, 是指望教师讲解, 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 共同合作解决, 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 寻找解决策略, 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 学生要发言, 要听取同学的意见, 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 这样, 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 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 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 大部分能解决问题, 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教师稍加点拨即可, 从而节约大量时间,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 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 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 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 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 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 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 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 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 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 有利于解决问题,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 做好铺垫, 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 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 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摘要: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 做好铺垫, 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提高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8
一、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 回归数学本质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适切的情境能让学生“思有来龙,想有去脉”,真正“恢复火热的思考”,促使知识的“直接经验”化,而且“直接经验”化了的知识,迁移起来才能顺水推舟。创设情境,须慎防淡化“数学味道”,甚至“去数学化”,而应回归数学本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为追寻形式上的“繁华艳丽”,而出现“买椟还珠”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绚丽多彩引发偏离教学主题、牵强附会造成背离问题实质、虚假造作致使脱离数学本质”等。
【案例】有位老师在“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中,讲“直线”这一概念时,实施了以下过程: (1) 播放十分钟左右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段; (2) 讨论孙悟空的金箍棒是怎么来的? (3) 提问金箍棒有什么特点? (4) 定义直线概念。结果学生强烈要求“再播放长一点,还不过瘾”,对金箍棒是怎么来的学生讲得眉飞色舞,回答金箍棒有何特点却仅止于“要多长有多长,要多大有多大”,老师板书定义时,学生并不在乎,而对《西游记》相关的故事却意犹未尽、津津乐道。
客观地说,这位老师的出发点并不错,也的确按新课标所说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但这样的情境却是不适切的。假如这样修改:“同学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那根威力无比的金箍棒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是要多大有多大、要多长有多长的,现在我要求同学们从数学角度审视:它的特点如何?世界上有没有比它更直的东西?它是一端可以伸长的还是两端都可以伸长的?它的长度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然后引导学生采用类比描述法定义直线,最后指出直线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数学中把类似金箍棒这样的东西理想化为直线,比如我们前面学过的数轴也就是一种直线等。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是教学辩证法,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要做到形式服从内容,不能使“数学味”缺失的现象显形于课堂,摆正数学内容的地位。
2. 揭示概念内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原理,以及上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认识肤浅,不能脱离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难以把握其本质含义。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重视隐含的条件,强化应用意识,避免发生解题错误。
【案例】 (1) 利用一次函数定义求待定系数2值时,容易疏忽系数k≠0的情况。如当m为何值时,函数y=mxm+3m+1+2是一次函数。学生容易仅以m2+3m+1=1,解得m1=0, m2=-3。教学时老师要注意强调k≠0是一次函数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的m不仅要满足m2+3m+1=1,而且要满足m≠0。
(2) 将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两者并列,体会不到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容易造成解答不全或思维混乱。如已知一次函数y= (m-2) x+1-m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确定m的取值范围。学生容易错解为:因为该一次函数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即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m-2<0,且1-m<0,解得1
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 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 提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领悟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 (3) 加强对基本概念的巩固与训练。课堂中还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呈现各种正与误的辨析,让每个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搜集和整理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多次反复订正,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切实有效地防止因概念模糊而导致错误的发生。
3. 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及步骤,如讲授法、谈话法、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有适宜与不适宜。课堂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有效,受特定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认知水平的制约。
【案例】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位老师在开始上课时,经常会微笑着讲几句,提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准确而简单地揭示课堂教学目标。有时,我会利用其他素材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方程时,我跟他们讲述“著名数学家丢番图墓碑上的方程”的故事;在开始学习《数据的表示》时,针对我班学生普遍喜欢踢足球的情况,我就先问他们:“你喜欢看英超联赛吗?”“你觉得各球队中哪个球员的综合素质最高?”“你能用数据来表示各个球员的综合素质吗?”这些问题,引起了他们对课堂学习的极大兴趣。有时,我还利用教材或课外资料介绍的游戏调动课堂气氛,如乘法公式学习中的拼图游戏,《可能性》中的“掷骰子”游戏,等等。总之,让全班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奋、积极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2)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例如:当讲到《有理数的计算》、《解方程》等相对枯燥的内容时,我尝试采取分组竞赛,模拟“开心辞典”节目方式、有奖抢答等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竟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超级女声”风靡全国时,我也模仿超女进行的PK赛,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涌上讲台抢题做,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3) 开展积极有效的知识探究。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师生合作测量旗杆高度后,再分小组测量指定树高,第二节课统计数据归纳总结;在学习利率问题时,教师先把学生组织到学校商店,实地调查,体验了解相关知识后,再回到课堂以讨论课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为灵活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4. 优化教学过程
我们在构思教学过程时,思考得比较多的往往是如何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然而,严密设计的结果是学生急匆匆地跟着老师跑,几乎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适应“学”的需要,怎样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刚性设计走向软性设计,从封闭式的线性流程设计转向开放式的活动板块设计。
【案例】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学生欲把三根小木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可怎么也搭不成,他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老师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先请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3cm、9cm、6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把最短的边剪去2cm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 (1) 你原来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 (2) 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组成三角形? (3) 最长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均能正确回答。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为什么?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再让学生回答学生为什么搭不成的原因,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以上教学案例,活动的设计既遵循了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又考虑到了中年级学生学习的水平和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设计理念,突显了“软性”、“开放”、“活动化”的设计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实施的基本策略
1. 增强课堂交往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以课堂活动为中心展开的相互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有效的交往互动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只有体现课堂交往的互动性,才能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课堂各种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即时反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案例】有位老师在课堂上布置学生练习,其中有这样一题:一组数据5, 6, x, 8, 17的中位数是8,则它的众数是多少?根据中位数的意义,老师给出答案:众数是8。在校对结果时,有一学生就提出:众数还可能是17。老师一愣,马上反应过来:题中没有说明这组数据已经从小到大排列了。想来这个学生的回答很有道理,老师就顺着问:他的答案有道理吗?这时不少同学迟疑片刻后也发现了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纠错,学生对众数、中位数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慎思明辨、周全考虑等良好的解题习惯。
以上这个课例,老师敏锐地捕捉教学时机,通过组织学生全班讨论与争辩,很好地促进了师生、生生乃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 追求教学活动的真实性
真实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然而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课堂比较虚浮,流于形式或走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课堂上表面看很热闹很活泼,其实学生并未真实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以下是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现象。
【案例】
师:请大家用尺规作以已知线段a、b、c为边长的三角形。
(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一位学生不会作。)
师:谁能帮他完成?
(几个积极分子迅速举手了,老师抽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作图。)
师:他作得很正确!你明白了吗?
———同学真的“帮”他了吗?他真明白了吗?他究竟需要怎样的帮助呢?
【案例】
师:这道计算题的答案是多少?
生1回答,结果错误。
师:坐下。你来说。
生2站起来说,还是没说对。
师:坐下。你来说。
生3站起来说,依旧没说对。
师:坐下。大家一起回答。
———课堂是不是点将台?怎样让学生明白错因并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
【案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组轴对称图片。(老师用课件快速展示一组图片)
师:大家觉得美吗?
生:(齐声说)美!
———此时此刻,学生真的能感受到美吗?美在何处?现实生活中学生能发现并体会到这样的美吗?
3. 发挥教师作用的主导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引领学生的认知、感悟、发现和探究活动,使他们亲历有效学习的过程,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体验有效学习的乐趣。
【案例】一位老师讲授《一次函数的图像》,探索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中进行了如下的引领:
师: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有没有简单的画法呢?为什么?
生: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只需要画两个点就可以了。
师:今天的“大问题”我们解决得很好,我很高兴,同学们真是智慧过人!现在我想问的是找哪两点画图像最便捷呢?
生:x取整数吧,比如1, 0,-1等。
师:(这显然不是老师期望的答案,但毕竟是画一次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鼓励后再继续引导)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既便于计算,又便于描点,但你们取点的方法在此图中是否好画呢?误差是否大呢?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这些问题?
生:画图描点时,要画两条虚线。
师:就是因为这两条虚线,是否会产生更大的误差,我们的想法是能不能不画这两条虚线,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生:在坐标轴上取点。
师:就等你们说这句话了,有时候在坐标轴上取点更方便。请看看这个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如何确定?
生:(学生迟疑,进而思考,终于有一生回答)因为这是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其纵、横坐标分别为0,代入即可求出相应的另一个坐标。
师:太精彩了,那答案是———
学生回答答案。
老师导、引、拨、拿捏适度,展示了他对学生的挚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画一次函数图像的最佳方法。
4. 讲究课堂评价的艺术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观摩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最能体现他们教学功底和艺术的往往是他们的课堂评价语,自然,真诚,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和驱动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案例】一堂课有这样一个片断: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了,所以是轴对称图形。”这时立即有学生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不一定能重合,所以不能说是轴对称图形。”最后结果自然是: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显然前一个同学答错了,老师想当时那个同学一定觉得很懊丧,这堂课很有可能她是不会再站起来了。但是,老师没有忘记他,再次请她站起来,并且说:“你的发言中可贵的一点是:我们探讨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你说的是改装后其他图形的特性,是吗?”这一句话,肯定了她答案中的可取之处,也说出了和大家研究上的不同之处。学生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同时她也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最精彩的是接下来的那句话,老师说:“你的退让,让我们又进一步接近了真理,谢谢!”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如果我是那个学生,我会有一种成就感:虽然我的问题答错了,但是我让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老师说,因为我的退让,让大家接近了真理。这样的评价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上述案例中,老师对学生课堂评价语既非常适时、适度,又非常准确、机智,既是真诚的肯定和赞扬,又是巧妙的引导和启发,将课堂有效评价的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课堂上如果能经常享受到这样的课堂评价,学习热情就会更加高涨,他们的学习活动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陈厚德.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9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 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 “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 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 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创设求知情境, 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 (2) 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 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3) 面向全体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 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 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 (4)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 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 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 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 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 是体验数学应用, 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因此,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 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 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例如教学加法的实际运用时, 教师可以出示一幅画有不同颜色、不同只数的兔子图, 然后问学生“图上关于兔子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随着问题的深入, 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展、活跃起来:有的观察, 有的动手分白兔、黑兔, 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四人小组上台汇报研究结果, 找到了不同的方法: (1) 点数出兔子的总数, 有一个一个地数的, 也有两个两个地数的. (2) 按群计数 (左边9只, 右边6只) 后, 算出总只数. (3) 按颜色分类计数 (白兔8只, 黑兔7只) 后, 算出总只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旨在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引导探究新知
1. 在合作、交流情境中讨论学习, 探究新知
实践证明,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讨论的情境, 精心组织学生讨论, 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是, 有的说不是, 学生的意见分歧很大, 情绪高涨, 教师立即组织小组讨论, 通过组内交流, 使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意义, 再让学生根据概念进行判断, 最后动手验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发展, 也让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要从综合考虑,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2. 在实践、操作情境中探究知识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 实践, 寻找规律,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图形,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怎么表示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对图形的剪、拼、折等活动, 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现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感知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 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这一过程, 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思考、实现了分数的初步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利用生活资源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在感知中认识, 在理解中思考, 在整合中提升.例如, 学习面积的有关计算后, 我把学生带到熟悉的学校餐厅进行实施测量, 然后提出, 根据所测数据, 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个个积极动脑, 跃跃欲试, 提出了很多问题: (1) 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2) 我们学校如果有500人就餐, 用餐时人均面积是多少? (3) 若在餐厅地面上铺上0.3米厚的水泥地板, 需要水泥和沙子各多少立方米? (4) 若每立方米的水泥需500元, 每立方米的沙子需要25元, 那么在铺餐厅地面时共需要多少元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实践意识增强了, 数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10
有效语文教学是以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 通过改善语文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与环节, 形成有效的“教”与“学”相结合的互动模式, 尽可能使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使每位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够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结合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需要, 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有效语文教学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新举措。
一、有效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有效语文教学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有效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师的有效教学
有效语文教学是一种通过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课堂教学的环节与策略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先进教学理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思考有效教学策略, 运用多种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解、获取最多的知识, 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积极领悟, 同时注重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资源, 使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 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教得是否有效最终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获得全面、具体的进步上。判断语文有效教学是否实现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学习。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 保持良好的教学情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而且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感悟学习语文的方法与策略, 更要关注个体差异, 运用过程性评价, 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以实现自我语文知识的建构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 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有效语文教学通过改善语文教学系统的要素来形成有效的“教”与“学”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因此, 有效语文教学也可以看做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只有将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充分结合, 才能形成良好和谐的教学互动关系, 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促使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有效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有效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促使语文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最优化, 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有效语文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语文教学主体、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过程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有效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因素之一, 教学内容也是关系到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基本要素之一。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还包括隐含在语文课程中的哲理思想、情感志趣、人文精神等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 教师在选择语文教学内容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情感等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导向, 充分体现“乐学”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其次, 教师在选择语文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特征, 也要注重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再次,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注意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 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周围世界的关注。
(二) 语文教学时间的管理策略
以时间为标准来看,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利用最短的时间、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 有效的教学时间管理策略也是实施有效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师管理教学时间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尽可能减少时间的损耗, 提高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同时也要采取适当有效的教育方法, 积极协调好教学时间;其次, 把握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 在课堂教学的最佳时间段内安排主要教学任务, 解决关键问题;再次, 语文教师也可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讲述方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延长教学的有效时间,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实现有效语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四个关键点:首先, 在选择导入点时既要认真分析语文知识的结构体系, 又要结合现实生活, 努力使导入点饱含创造性与趣味性;其次, 在梳理知识点时既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 又要使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 掌握重点、难点;再次, 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启发诱导,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培植发散点、发现创新点, 为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延伸埋下种子, 为学生将来进行有效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 在教学评价方式上, 有效语文教学也多采用表现性、过程性和综合性的发展性评价方式, 要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既要考虑到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语文学习、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 又要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味人文精神、展现生命价值等有效教学的深层意义。
有效教学理论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和阐释教学现象、教学理论, 给我国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深刻启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语文教学主要通过优化语文教学系统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素, 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发展和完善语文能力, 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以此最大限度地实现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于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C].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 2005.
[2]晓苏.语文教学与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有效课堂教学基本策略浅析 篇11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基本策略
我校申报的市级课题《有效课堂基本课型研究》自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带头讲课题研究课,发现了很多问题,也积累了许多经验,课题组总结了有效课堂的基本策略,对实验课题时指导和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就有效课堂教学基本策略作如下浅析:
1.精心研究新课标和教材,提高对教材驾驭能力
能够正确把握新课标精神,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理解来诠释课标,依据新教育理念来整合教材,能够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強集体备课,使集体备课进入深层次,制定好导学案。课堂必须有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条脉络清晰印象深刻的纲,并做到纲举目张。要做到解决重点问题舍得时间,非重点问题略讲或不讲,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减少废活,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少做无用功,并对教学活动作科学评价。
2.自我反思,转变理念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效课堂教学背景下,自我反思一般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三种形式。每位老师课前一定要反思四个问题:一是“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二是“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这就是高效,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三是“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手段、方法问题)四是“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课上,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思考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课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整个课堂教学情况写出反思总结,主要包括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有哪些成功教法、学法要坚持等等。
3.降低教学起点,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
就我校学生的学情而言,他(她)们学习基础较差,底子薄。所以我们教学的总要求是:低起点、密台阶、高要求。即是教学起点要低,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制定导学案时要充分了解学情,做到选题要适中、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要有层次,可设选做题。有些问题不能一次到位,我们就多设中间过渡问题,使坡度降低,多增加几个台阶,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理解掌握了。最后落实到课标要高要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树立问题意识,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需要和要求。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后,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先独立思考,或把思考的要点写出来,之后教师再进行提问,那么全班学生的思维量就会大大增加。同时教学问题的创设要针对新课程标准和重点、难点知识,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有思维冲突、思维含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激励创新性思维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更要精选、适量。
4.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情境创设
有效课堂教学实验中,我们注意广泛地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教学情境之于知识,就像汤之盐。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
我校要求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像政治教师王传峰在讲《中国的文化传承》时,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杂技《天鹅湖》通过音频、视频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效果非常好。
5.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我校对于市级课题《有效课堂的基本课型的研究》,我们主要借助外地先进的经验并结合我校实际,定出了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三步、五环节”“三步”是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合作探究-课后训练提升”三个步骤。“五环节”是指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精讲-巩固检测-点拨升华”五个环节。“三步、五环节”要求先学后教,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先阅读、先思考、先动手、先交流,然后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讲授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根据学生对导学案的预习情况,仔细区分哪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讲解点拨。应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求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教师王绍波、孙金强、陈常菊在有效课堂的基本课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12
固有认知负荷源于认知任务本身。对学生来说, 如果面临学习的内容难度和信息量太大, 需要同时处理的过程和反应的能力就可能超过他所能承受的范围, 导致任务学习的失败归结于不足够的注意分配和相对高或过多的认知负荷。因此, 最低限度的必要内容和必要学习时间, 决定了学生最佳学习负荷量。
(一) 合理安排任务量, 确定最佳学习负荷量
分析学生头脑中到底能处理多少知识, 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链该是多少, 这些内容都应是备课中要关注的。在现行每节课45分钟的体制下, 小学语文课时结构大体可安排为:“先学”和“后教”控制在30分钟以内, 而当堂训练不宜少于15分钟。其中“先学”和“后教”两个环节里其中完全由教师单向讲授的时间宜15分钟以内, 而其余时间则用于迅速简明地揭示教学目标和学生独立自学、相互讨论、质疑发问、回答教师提问及师生交流等。但需要强调的是, 这样的课堂结构及任务量的安排不能僵化死套, 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顺乎学情, 以最佳负荷量为核心, 按照讲求实效的原则灵活安排, 依照学生的疑难多少来确定任务量的多少。
(二) 合理安排材料顺序,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影响学生的记忆效果, 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这个现象叫作首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先前获得的信息影响大, 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因此, 整个课堂可以分成第一高效期—低沉期—第二高效期, 所以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 处理重要的事情, 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课堂教学要开好头, 可以充分地利用好语言、环境、媒体、相关材料等设计好教学引入, 吸引住学生,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当然, 避免课程开始时讲述无关信息, 避免收发作业等和课堂目标无关的信息的产生。我在实际教学中, 发现上课伊始的前五分钟, 用师生共析的方式进行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梳理、归纳的回忆, 注重两节课知识之间的连结及衔接性, 教师上着舒服, 使得新学知识尽可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 效果较好。
在进入低沉期的时候, 把这段时间交给学生是最好的选择, 此时,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或者讨论等。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思考、内化所学内容, 此段时期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的关键期。
在课要结束时, 学生会进入到第二次高效期, 此时要把重点、难点的知识巧妙地进行归纳、分类、整理、总结, 加强学生的学习记忆,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关键期。
当教师能清晰地考虑突破重难点的教学什么时间开始, 什么时候结束, 有了以上的两种意识并付诸实施, 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
二、调整教学方式, 降低附加认知负荷, 实施有效教学
附加认知负荷通常为无效负荷, 是由于不恰当的教学设计导致与认知加工过程没有直接关联的活动, 而施加给工作记忆的负荷。无效负荷主要源于认知任务的设计和呈现不当、与实际教学无关的活动。
(一) 诱导积极情绪
教师拥有正确的学生观, 接纳学生的差异, 把学生的差异当成是一种资源, 并时刻诱导学生的积极情绪, 是降低附加认知负荷的根本。众所周知, 长期奉献给没有产生预期回报的事儿, 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 会带来疲劳和挫折感, 会使人想象力、创作力下降, 思维枯竭、倦怠。课堂效率的短期的迅速提高往往可以归因于学生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
另外, 在对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上, 采取“适度忽略与善用机智”的策略, 化解与教学无关的意外事件, 这些策略都可以降低无效认知负荷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
(二) 变换呈现形式
对初学者, 与其让他们读一大段文字, 不如给他们一个比较简要的概要或者用多媒体的方法能让他们更快达到学习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变换呈现形式, 强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通过视觉听觉的立体冲击,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对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形式新颖多样的情境渲染, 经常变换的课堂组织模式, 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提问”质量, 增加生成认知负荷, 实施有效教学
生成认知负荷属于有效认知负荷, 是工作记忆对认知任务进行实质性认知操作而承受的负荷, 主要源于学习者本身对认知任务的有效认知。
教师在“提问”的设计, 没有发挥“提问”的思考价值, 提出的问题过易或根本没有提出问题, 则无助于有效认知负荷的生成。对提出的“问题”好坏的评价有很多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 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个人认为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 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 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教师的提问还要拓宽思维容量, 能够激发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