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2024-07-17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精选9篇)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篇1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有效教学着眼于解决教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存在的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不高问题。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无效的,同时它是针对这样一种论调——教学是艺术,而教学结果是不可测的因而也就无从知道什么是效益。因此,它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策略或观念。

有效教学策略的“有效”主要是指学生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真正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有效教学策略的三个阶段:

1、教学的准备

2、教学的实施

3、教学评价。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即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教学方案形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认识与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准备的结果就是教学方案,即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本身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0分钟的课堂效益做准备的。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是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率。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种定义仅仅是出于分析的需要,实际上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而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

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和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谨慎把握学生评价达的信度与效度。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校学习时的心理环境。

有效教学策略的终极目的在于教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由于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不同,作者特别青睐于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教学行为,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篇2

课堂教学承载着对学生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及其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重任, 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达成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决定着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 学生习得知识的多少,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强弱。因此, 构建有效教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然而, 调研发现:有很多教师对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缺乏研究, 对有效课堂的认识以及意义非常模糊;对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等问题感受不深, 教学方式单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湘西中学数学教师中有很多对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较为认同, 但是, 由于受学校教学评价、学生性格、习惯等因素影响, 执行力不强, 缺乏研究与少数民族学生性格特点相适应的系统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探索。

湘西地处湖南武陵山区, 与鄂、渝、黔三省市交界。少数民族交错集聚, 湘西中学生中少数民族占80℅以上, 虽然他们中绝大部分从小受到经典文化、主流文化的教育, 但是, 由于历史、地理、所处环境等原因的影响, 很多学生性格内向, 封闭、自卑, 不善于与人合作, 主动学习普遍较差, 为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提高湘西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构建与少数民族学生性格特点相适应的有效教学课堂已刻不容缓。

为此, 2011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 探索了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策略问题, 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对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的基本认识

⒈中学数学有效课堂建构应关注的主要因素

中学数学有效课堂建构主要应关注五个因素, 即教学结构、课前准备、教学环节构成要素、教法选择和务实教学。

教学结构是指由构成教学的诸因素 (教学内容、角色活动、教学材料、组织形式) 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在时间、空间方面的组合方式。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现行教材的学习, 而且还要注重校本教材即数学拓展内容的学习。教师、学生、家长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各自定位要准确, 最大限度发挥各个角色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多样, 不仅可以组织班级学习, 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 依据教学具体内容可以灵活安排课内课外学习任务, 课外选学知识与书本必学知识有机结合, 上课地点室内室外结合。教学材料不仅包括现行教材、校本教材, 而且还包括教学多媒体、影像资料及生活背景资料。课前准备是指上课之前对学情、学习小组建设、课本、教学方法以及有关教学所需要的材料等的研究与思考。教学环节构成要素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流程或实施步骤。教学环节分为基本环节和增添环节。基本环节包括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合作讨论、展示交流、归纳整合、实践评价、探究延拓。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从基本环节和增添环节中选取组合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环节。教法选择是指为落实教学目标所确定的师生共同进行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务实教学是指教学活动的朴实性、平实性、真实性、丰实性和扎实性。朴实性是指常态下的课。平实性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真实性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 不使课堂教学失去本真。丰实性指的是课堂有生成性。扎实性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 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各构成因素之间相互关联, 每一因素的存在都会对其他因素作用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 每一因素作用的发挥又要借助其他因素的存在与作用。

⒉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基本理念

以生为本、多元互动、情感欢乐、动态生成、实践创新、彰显教学艺术是建构中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

“以生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生命为本。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 注重差异教学, 以学生生命立意, 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对话, 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入学生的生命之旅, 从而激活生命意识, 开发生命潜能, 促使自然生命不断向智慧生命、文化生命提升。

“多元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他人的互动。在良好的交往互动中, 双方相互影响、交互作用,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景,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调动, 形成生机和活力, 每个学生都能在认知、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 师生在其中享受到生命价值实现的愉悦。

“情感欢乐”是指教师热爱学生, 热爱教学, 对工作认真负责, 刻苦用心的准备, 满怀激情的上课, 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欢乐带动学生的欢乐。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张扬学生的个性,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发挥才干的机会, 让学生不断获得自信、成就梦想;采取多元评价, 多向评价, 给学生以激励, 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乐趣, 以学生的快乐感染教师的快乐。

“动态生成”是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可变性,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生成性, 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矛盾统一性。课堂教学要根据课型的不同, 学生情况的不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也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改变。课堂教学中会发生很多的“意料之外”“阴差阳错”“节外生枝”, 面对这些许多的“想不到”, 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而要用教师的智慧对课堂临时生成的资源加以引领, 使学生个性彰显、智慧喷薄, 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走向完善, 让预设与生成在有机融合中生成出精彩的课堂。

“实践创新”是指课堂教学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任, 课堂教学必须成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土壤。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寓培养于课堂知识学习掌握中, 适时的渗透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探究情境, 设置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在自学探究中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彰显教学艺术”是指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激励、引导学生, 要让学生很高兴的融入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 乐于让你管教, 听你所说, 信你所言, 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让教学成为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问中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于过渡性的环节、课堂教学的结尾的处理, 包括对学生的赏识等要有技巧的展开, 艺术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⒊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基本原则

(1) 创新性原则。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掌握方法, 学会解决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 而且还要学会解决别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靠教师“填鸭式”“标准化”教学能做不到的, 也不是靠教师“分析主义”教学能做到的, 而是要将学生置于一种宽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引导学生体验、思考、探究, 要让学生思维不断碰撞, 产生智慧灵感的火花, 不断得到智力开发。

(2) 快乐性原则。课堂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气氛, 按快乐原则行事。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能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语言亲和, 学生开心快乐, 无拘无束, 毫不紧张的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

(3) 互动性原则。构建中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有效课堂不是教师的“单边主义”, 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而是要设置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 师生在教学中能够互动, 不仅做到教学行为上的互动, 而且还要做到师生情感上的互动, 要调控好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有激情的学习。通过设置情景, 让学生“心动”, 有一种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 想学习, 把教学置于适当的活动中,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真正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行动”起来, 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 有效参与教学。

(4) 预设与生成统一原则。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是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不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 相互间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课堂教学不能够按事先的预设刻板僵硬的走程序, 而是要注重教师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感受, 要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 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可能整齐划一, 要注重思维的发散、问题的质疑及其延伸拓展, 注重开放和生成, 注重教学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

(5) 练习原则。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真正练习和实践, 要让学生在练习和实践中通过脑、手、口等多种器官的并用, 并通过观察、模仿、体验, 在互动中学习, 在练习及实践中学习。设置的练习要能面对全体学生, 练习要有梯度, 分层次设计;练习设计既要注意课内知识的复习巩固, 而且还要注意适当的延拓, 既注重广度和深度的延拓, 还要注重向社会生活延拓。

(6) 活动性原则。学生靠什么参与课堂教学?各种教学活动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介质。设置一个个教学活动, 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探究、讨论的场所,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展示自我, 收获自信, 提升能力。

三、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操作

课前准备。 (1) 学情调查。调查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本堂课已具备的社会生活经验, 甚至还要充分估计教学对象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偏差。 (2) 学习小组建设。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合理搭配学生, 建设好学习小组。 (3) 熟悉课本。认真研读课标和课本, 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4) 物化材料的准备。导学案编写, 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 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5) 软件准备。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影响学生,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实际, 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 课堂上拿什么给学生, 学生应有什么样的收获等都要了然于胸。

自主学习。对于给定的学习内容, 在规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内, 由学生完全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自己的学习自己做主, 采用什么方法, 要思考哪些问题, 要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什么效果等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安排。学生可以看书自学, 可以和同学讨论学习, 也可以问老师, 有问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对于新生, 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 自学难度较大, 因此, 教师要布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提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引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细化, 将学习目标以自学提纲的形式给出, 对学生进行课本助读, 指导学生带着自学提纲进行学习, 组织学生完成预学练习。在学生自主学习时,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 或参与学生讨论, 或指导学生学法, 或解答学生疑问, 尤其对差生要以同学的身份参与其中, 和他们合作学习, 提升增强师生的凝聚力他们的学习能力。

思考探究:模拟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历或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与方法, 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一般要经历“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探索, 形成新观念;命名, 形成新概念;解释, 整合拓展;评价, 修正解释”等过程。探究的问题可以来自导学案, 也可以来自老师课堂上布置的任务, 也可以来自学生在阅读自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疑惑的问题, 还可以来自学生同伴的疑惑并且自己不解的问题等等。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设法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探究的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探究的材料采取“给问题不给方法与材料”、“给方法不给问题与材料”“不给问题不给方法不给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提升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合作讨论:所谓合作, 就是指互动的参与者为了执行某一任务, 或达到某一目标所作的持续性的、共同的努力。合作学习是为了解决某一复杂问题, 让几个学生共同思考, 分工合作, 互相交流,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 同伴间优势互补的学习形式。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体。通过合作讨论, 有助于解决靠个人努力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能从别人的方法中获得启迪和帮助, 从而理解课程内容, 拓宽视野, 分享别人的智慧、体验与理解。在合作讨论前要有精心准备和设计, 注意合作讨论的动机和价值, 明确好讨论小组内个人责任。把握好合作讨论的时机, 一般来说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在新授知识的探究中、在解答问题时、在整理归纳知识时、在思维受阻时安排合作讨论较为适宜。合作讨论前要有思考, 或在充分的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 讨论小组的人员可以固定, 也可以不固定, 但是要满足“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具体操作可以先小组内每个人汇报自己的所思所想, 然后轮流提问, 小组负责人要把大家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 再把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提供给交流时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无事可干, 要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掌握学生的疑惑, 指导方法, 引导讨论。

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就是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收获、思想等以适当的方式摆出来, 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 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展示的形式包括语言陈述即学习小组成员间口头讨论或师生问答、上黑板演示、小组内交换作业答案、小组间的传阅、利用多媒体及幻灯影像等工具展现, 要注意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展示的内容包括对指定问题的回答, 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会、疑惑、所思所想等。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展示, 都要有相应的解释评价, 还要接受别人的咨询、答辩, 有可能是展示过程中的自身的问题, 也有可能是同学在前面学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展示有交流, 展示交流时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 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里, 教师要引导展示交流的方法, 恰到好处的引导或点拨展示交流中的疑惑, 什么时候要点拨、哪些方面该点拨, 如何引导疑惑要有把握, 不要学生一有问题就点拨, 要充分利用展示交流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利用好课堂生成的问题, 引导学生向有利于知识学习、情感体验方向发展, 及时评价展示交流中的知识、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突出点, 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 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实践评价:实践评价是指数学课堂练习及其检测。其目的是巩固当堂课所学及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掌握课堂教学的情况。课堂练习、检测题的设计要注重掌握试题的难度、容量, 加强对当堂课内容复习、诊断的针对性。试题不能太难, 要以巩固训练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主, 综合提高要少, 要加强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训练题目的设计, 试题容量不能太大, 一般五至六道小题, 二至三道大题, 以检测本堂课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达标, 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提供方向。

归纳整合:归纳整合是指对数学知识方法的梳理, 对数学思维的提升。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梳理, 模糊点得到澄清, 重点得到加强, 难点得到突破,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清晰。同时,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 形成知识网络, 提升思维的整体效能。小结的形式应该多样, 可以采用学习小组内人人小结发言, 小组长记录结果并汇总后派代表在全班陈述;可以以小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答或抢答;可以游戏的方式在愉快的活动中完成小结;可以全班举手回答或老师解决等。小结之前应先让学生或看书或讨论, 充分回顾本堂课所学, 老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小结, 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思维水平得到升华。

探究延拓:探究延拓是指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及其拓展的数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练习使知识达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 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探究延拓的主要方式是数学练习, 其次有数学实验操作、数学小论文、数学辩论会等形式。探究延拓习题的设计既要注意基础性, 又要注意拓展性, 包括方法的拓展、知识的拓展、思维的拓展。既要有点又要有面, 既要有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复习练习, 又要有发展数学思维的训练, 既要有动脑思考的数学问题, 又要有动手操作的数学问题。既有做的又有说的, 注重层次性、探究性设计, 既照顾到基础差一点的同学, 又照顾到优秀生, 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兴趣的学习, 都有收获。

以上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根据需要可以增添环节。如增添“小结升华”“实践探索”等。在实际教学时, 基本环节不是节节课都必须要全部用到, 对基本环节可以合理删减, 如有的不需要“展示交流”或者“实践评价”等, 应灵活使用基本环节。环节的增删可以依据课程内容、课型特点、教法特点、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个性特点等的需要进行。还可以对应用各环节的顺序进行重组。各环节的使用顺序不同就形成不同的课堂结构, 形成不同的教法。如“思考展示—自主学习—实践评价—合作讨论—归纳整合”类似于“五步尝试教学法”等等, 这样就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教法。

“有效”语文教学的建构策略 篇3

一、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有效教学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任。从我国语文教学所经历的“诗教课程”主流到“文教课程”主流的发展历程,也足以看出我国历来把习诗学文与治道教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者应准确把握语文学科“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结合“ 三维”目标的要求,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从整体上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实施有效教学。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将“以读为本”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始终,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朗读情感。整个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伴随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具体体现:1.让朗读与悟情融为一体。2.让心情与感受“写在脸上”。3.教者激情示范朗读。此时,再通过教者的“以情激情”,提升了学生的“以读悟情”。

二、彰显主体教学形态——有效教学的关键

所谓“主体”,哲学上原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在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为教师“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要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从而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1.鼓励质疑提问。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从而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例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课时,笔者积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质疑提问。进行全班交流时,针对学生的提问,教者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请同学来回答,需要教者补充时再作讲解。通过学生的“一问一答”,学生已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蚂蚁和羚羊的逃生方法,并深深地体会到了文章中所蕴含着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2.提倡学合作学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既是“课改”新教学理念,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新教学行为,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利于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及团队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扎实文本语言训练——有效教学的保证

语文课是以语言训练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有效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强化训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 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从而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应寓于读、说之中。这之中要有字词、句式的训练,要有动情地读,深情地说,还要有忘情地诵。

1.强化识字。小学阶段是识字的重要阶段。识字量的达标,识字工具的掌握,识字方法的运用,汉字的优美书写和体会,识字和写字良好习惯的养成等,都是在小学阶段完成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汉字的认读、书写、积累、运用为基础,着力解决好学生的识字关。尤其是在小学的低中年级段更应加强重视。

2.落实诵读。“诵”即为背诵,“读”即时阅读。“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诵读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积累。实践表明,落实文本的诵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观的投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语言环境之中去口诵心惟,从而达到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的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强化实践总结,通过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的目的。反之,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 白建华;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J];山西教育; 2001年06期

【2】. 杰里布罗非; 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年07期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篇4

一、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和谐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和谐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是问题比较简单而直观,学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仅是让学生做出“是”与“否”的回答,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老师和学生间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是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这两类问题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看似互动充分,而实质上平淡乏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而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句名言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艺术的提问,切中学生的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的问题。课堂提问需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会想问题,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四是要让学生能够产生新的问题,生成是课堂提问产生的最好效果。

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和谐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和谐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五、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六、关注与倾听是实现课堂和谐互动的必要的修养。

和谐互动要求要学会关注。教师不仅要自己关注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生不只是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教师和其他学生,课堂上就不可能呈现出和谐乃至高效的“互动”。教师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发展;不仅要关注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偏差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学会关注是“和谐互动”所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形成以“静听”为主的学习定势,使学生养成心理上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走出“静听”,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能够准确把握学生脉搏的跳动,能够及时预测学生情绪的波动,能够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把师生的沟通上升为一种艺术。教师的“倾听”,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有两层含义:一是倾听教师,二是倾听学生。学生倾听的质量是“和谐互动”的重要保证。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篇5

------精心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隆化县章吉营学区中心校孙明明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弥新,意境深远,以源头活水比喻为读书学习,告诫我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我拜读了王金霞博士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书打造了有效课堂的新视角,以精辟的见解,生动鲜活的例子,带着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验了“有效”的含义。顿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多维度备课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过去自己写教案,一般就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去撰写,备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刻,面对新教材、新课堂、新学生感到彷徨;教学信息资源有限,备课视野狭窄;课时多,备课时间有限,备课不够深入。而细读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后,结合《隆化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却发现这样的备课,这样的设计只是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的多维度备课的一个方面。多维度备课包括备学生、备课程、备情景、备自己、备设计。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我们在备课中下功夫,尽心备好每一节课。

首先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充分备学生实际需要,尊重差异,了解学生的外在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并充分估计。从备课理念上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为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个性化教学”做好准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双基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来实行分层教学。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树立自信。

备自己就是备课时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说具体点就是备自己的教学策略,升华教学,追求美的境界。备自己的教学风格: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备弱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自己就是认识自我,长善救失。还要备期望:关注差异,全面发展。备自己的形象: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在教学意识上高度重视三个问题:穿什么衣服贴近新课程的意义?理什么发型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课堂形象是否符合教师行为规范?当然行动上更要精心准备。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备自己的课堂话语,包括语言风格、话语技巧等。

最后,我想用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话语来结束: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学没有道理,更不是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我们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小学科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建构 篇6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能只顾教学形式的热闹,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所有的实验和讨论都应该在安静的状态下完成。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还学生一个静心思考的氛围。

关键词:科学 课堂 热闹 有效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小学科学教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过讲究形式,不顾教学实际的情况。一度时期,在许多科学课堂上,课堂呈现出热闹的课堂景象,过分的脱离教学实际追求热闹的现象十分普遍。过分热闹的课堂,教师的引导看似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都动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听课的人也会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活”,无疑这就是科学课的示范课,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气氛活跃又热闹的课堂,但是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形式,更要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只顾课堂的形式。

一、小学科学课堂“热闹”浮华表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闹”的场面,但更需要学生理性的思考和踏踏实实的探究。科学课堂教学要去掉虚假的热闹,应该建构有效的教学课堂。

1.实验型科学课的“热闹”假象

在实验型的科学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个一种非常普遍的科学实验课堂,教师认为学生一起讨论讨论,然后交流汇报一下,难道就是合作学习,就是自主探究了吗。从表面上看,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室里人声鼎沸,热闹的课堂景象产生。教师很害怕安静的课堂,努力引导学生把课堂变成热闹的竞赛场地。但是,认真的观察这种热闹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同学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就是拿着棍子到处胡乱的敲打,嘻嘻哈哈的表情,很多小组成员中还有意见不统一的,学生们就互相争执,学生没有意义的争吵,反应出学生没有良好的个人素养,不会倾听,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样的讨论无疑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中,并没有学到探究事物的方法。

二十分钟过去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这时还有许多的学生继续做着实验,并没有马上停下来。汇报的小组,也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汇报,课堂显得很无序。

2.知识型科学课的简单“热闹”

知识型科学课以学习知识为主,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可以用事实或证据反复予以验证,适合集体传授,而人文知识则关涉个人情感、道德及审美等领域,往往潜隐于教学内容之下。“知识型”的科学课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认识浅薄,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科学课堂的简单“热闹”。

由于很多教师往往将科学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发展。在知识型的科学课堂上,学生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参与,踊跃的回答问题。“热热闹闹”的课堂,有些教师常常这样引导 :师:今天这节课,比一比,谁的发言最积极?评一评,谁的表现最好?

听到教师的赞扬,学生应该是感到非常自豪的表情,但是两个学生面无表情的坐了下去。教师浅显的定义科学研究的过程,会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错误的认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研究有什么高深的,也没有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是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学生不会产生热爱科学的感情。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明白了科学研究的简单过程,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和深层次的情感认识。

二、小学科学有效课堂的建构

在科学课中,课前实验材料的准备,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都是对教师控制有序科学课堂的关键。课前通过那些途径做材料的准备?如果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怎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小组?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1.课前实验材料准备充足

以实验型活动为主的科学课,课堂上要进行大量的活动。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成是至关重要。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调动一切力量,准备好实验材料。精心准备合适的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有目的进行实验,课堂上的实验活动一定会有序。

2.教师认真研读教材

教师不熟悉教材,把握不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设计随意,课堂教学往往会混乱。教材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课前教师能认真研读教材,仔细琢磨,认真推敲,才能驾驭课堂,才能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更有序的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还应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与动机,确保科学探究学习的有序进行,把探究过程中的不安静因素控制好。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回顾案例1,实验时学生无目的研究,造成时间的浪费,当教师安排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场面很混乱,实验后的汇报交流,虽然教师已进行组织,但很多学生仍然还在实验上,忙于实验器材的摆弄,要么只想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说出来,而不关注其它同学的汇报,这就失去了汇报交流的意义。

在科学实验课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实验都是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的。所以,实验小组的管理,也就成了课堂有序的关键了。课前教师可以将分好的小组进行编号,在课堂汇报交流时,学生可以按照编号有序的进行汇报,避免了学生交流时的混乱。培养学生实验前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要求、实验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的操作方法等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进行观察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课堂自然会安静下来。

4.教师积极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表扬、肯定,对不足之处给予批评,能使课堂教学得到调整和改进,能使探究活动达到最终的目的和效果。在实验课上,学生往往对实验器材兴趣很浓,没开始实验探究就已经在摆弄器材,此时,就可以借助表扬其他学生的办法来激励其及时改正。及时、有效的评价在调整课堂节奏,有序的展开探究活动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我们把每次评选出来的优秀小组加以表扬和鼓励,把他们作为全班的榜样,引导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这样就能造就和谐安静的课堂氛围了。合理的课堂秩序是实验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课堂上不能盲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课堂的总目标。课堂热不热闹,不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让学生做一个安静的思考者。

当然,作为科学教师,我常常思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的道理,理解其本质。而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对现象的认真观察,并用实验来反复验证得来的。这些无不需要学生静心的观察和思考。让“热闹”的科学课堂安静下来,还学生一个静心思考的氛围。当然,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科学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对学生耐心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j]《教育研究》2010.4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篇7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泉

1.创设疑问, 激起好奇心。

如果学生对数学常常产生疑问或感到好奇, 那么还能不喜欢数学吗?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 提供一些有趣的素材, 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如,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 学生每次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后, 教师都会很快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并随之产生“为什么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样, 老师都能猜得这么准”的疑问。此时, 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新课的学习, 自主探索其中的数学奥秘。

2.联系生活, 体会数学的意义。

“生活化”的数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 因此, 联系生活实际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如, 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教师提出问题:“教室的门由于年久失修, 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不能关闭, 谁能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既修好又能不再变形?”这个事例非常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解决这样的现实问题。此时, 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现实故事,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3.积极评价,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元化的评价, 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而且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如, 当学生回答准确时, 教师可以用“你真会思考”等语言给予鼓励;学生的回答十分出色时, 可以用惊喜的语气夸奖学生“你回答得太棒了”;学生回答不完全对时, 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正确部分予以鼓励。即使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 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要当头一棒, 而应尽可能找出积极的因素。这样科学的评价无疑会给学生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二、教法得当是自主学习的根本

1.学会自学的方法。

自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学生自学时, 教师要为学生做好保障工作, 要成为学生有效自学的指导者。教师要编写自学提纲,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自学环节, 指导学生掌握“读、画、算、写、查”等自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自主意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学会与人合作。

教师要积极尝试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 营造合作氛围, 留有适度合作空间。其次, 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当学生对研究的内容发生兴趣, 但仅凭一人之力难以完成, 又很想知道“为什么”时, 才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再次, 要有合作的要求和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有目的的合作探究, 并且有各自的任务和职责。这样, 既有个人的思考又有集体智慧的交流, 在与他人合作中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3.学会复习的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 一种叫课后复习, 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 一般当天完成;另一种叫系统复习, 是集中一段时间对所学过的知识整体性、系统性地复习, 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复习的方法, 如阅读法、图表法、知识树法、练习法、解题法等, 同时开展学生间复习技巧的交流, 掌握最有效的复习策略。

4.学会有效地反思。

反思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 要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误, 反思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解题技巧, 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 反思多种方法的纵横联系等。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贵在坚持, 反思不仅能总结出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 而且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 对今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三、学会创新是自主学习的核心

1.唤起创新意识, 让学生想创造。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 对身边发生的事常常感到惊奇和疑问。好奇心正是创新潜在的动力, 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要满怀热情地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 敢于问为什么, 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 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2.鼓励大胆质疑, 让学生敢创造。

学生敢创造, 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如果教师能热情地鼓励学生去大胆创造, 善于想象, 并真诚地肯定学生的努力, 为学生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才能敢创造、敢质疑、敢挑战, 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创设操作机会, 让学生会创造。

由“做”引“思”, 由“思”导“悟”是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知识的联系、感悟知识的内涵。如, 学习长方体特征后, 教师拿出三组不同类型的小棒, 学生尝试从中选取一组小棒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 并思考是怎样搭建的。之后, 将框架中的一根小棒取走, 提问:“你能猜测哪根小棒和它一样长吗?”学生通过思考和比对, 发现有3根小棒和这根小棒一样长。教师追问: “那么, 至少要剩下几根小棒才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呢?”学生经过操作和修正后, 找到“只剩下长、宽、高各一根时, 就能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大小”这一结论。教师以问题为驱动, 学生在操作中创造, 在思考中深入, 在交流中探索知识的真谛。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 习的基石

1.认真聆听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获取知识、主动学习的基本保证。因此, 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主动学习、获取新知的重要保障。首先, 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 让学生产生“听不到很可惜”的感觉。其次, 要加强听的训练。第一, 先让学生听懂别人的讲话。课堂上不论教师讲, 还是学生发言, 都要适时地问一句:“他说的是什么?你听懂了吗?你能把他说的意思讲给大家听吗?”第二, 别人发言时, 要学会注视对方。第三, 教师讲话不重复、不唆。

2.仔细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是智力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 学生是通过观察获取思维素材的。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思维, 没有正确细致的观察, 就不可能展开正确的思维, 也就不可能有主动的学习欲望。

五、发展学生个性是自主学习的目 标

课堂是学生个性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 发展个性是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出发点,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不同的学生由于经验背景、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往往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作出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 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教师应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有场所表达自己的思想, 并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创新想法, 这样, 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学习方式,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实际教学中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还要“授人以渔场”。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创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 留有“愿学、乐学、会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海洋里自由、快乐地遨游。

专家评介: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篇8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我们常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经常说学生无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那么,机不可失,语文老师应该在这场改革中抓住机遇改革语文教学,特别是如何去构建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就成为我们当前应思考的问题。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多样“包装”,激发兴趣,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环境

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动力,就应该去“包装”语文课堂教学,想尽办法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语文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一种追求。学生动力愈大,兴趣愈浓,追求也就愈执著,学习效率也愈显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努力为学生创造多元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语文老师要有这样的信心,并且要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心。尤其是那些语文学习成绩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冷落多于接纳的学生,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创设条件来展现自我,发挥优势,体验成功,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老师公平”,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幸福指数。

语文老师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尽可能发挥学生各自智能的优势。可以创设多元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思维状态,如采用齐声诵读、听讲演、看影视、欣赏音乐、表演课本剧等方式,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多样包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媒体的发展,还靠以往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是难以落实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意愿的,应该适当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介来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对有些便于展现具体形象的文本,有必要借助幻灯片、音像等多元教学媒体来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所展示的情景,会达到更佳地课堂教学效果。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观看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提琴协奏曲等来进行辅助教学。如这首《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有“草桥结拜”“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等主要情节,运用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的紧密配合,表现出梁祝之间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与文本的内容甚为切合。把它引进语文课堂教学,配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让学生通过对比,感悟在人类生活中纯真爱情的存在和珍贵,在无限同情中学会珍惜、关爱生命。

二、多样设计,主动参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

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手段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因人因文制宜,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进行重设,改变过去老师一进课堂学生就想打哈欠的惯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环节,特别是一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欲望,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1.课前五分钟说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要求学生把有鲜明故事情节的课文改编成丰富多彩的故事在课前上讲台进行讲演,或者讲说与课文情节有关的小故事、古诗文和自己预习后的一些心得等,为即将进行的课文教学做一个铺垫,自然地引入课文学习的情境中,营造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如教《鸿门宴》时,学生就有意识地查寻了有关项羽、刘邦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拓展阅读,让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前说演而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起到很好的铺垫和营造上课氛围的作用。教师也应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激励,从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学习材料等的好习惯,逐步使学生自觉地去读书、读好书,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通过这些载体,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口头叙说能力。

2.探究性学习活动

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语文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探究性问题,按兴趣和要求划分,分别组成学习团队,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既分工又协作,让学生集思广益,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进行归类分析,思考评价各种想法,从而比较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常言道字如其人呀,如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可让学生合作搜集与之有关的书法作品,并自己动笔书写《兰亭集序》,让学生进行对比,去感受王羲之书法的美感。还让学生从文章的内容情感、书法艺术等方面进行探究学习,最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地发言,互动交流,深入理解王羲之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思想与人生观,强化认知与理解能力。在灵活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方法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在学生积极参与中无声无息地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

3.排演课本剧

课文中的情景再现,除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外,还可以围绕教学目的,教师可让学生在鉴赏评价课文的基础上,把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推想出来或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展现出来。学生要演好一场课本剧,既要自己当演员或导演,又要当化妆师、伴奏师、场务人员、文字编辑、摄像师……学生排演课本剧的投入是全方位的,能够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口语和书面语,促进语言与肢体配合,动作与表情协调。学生来排演课本剧,需要教师多引导,少指导,鼓励学生奇思妙想。让学生在演中学语文,在参与中学语文,提升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如教学《鸿门宴》时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每一个小组分一个角色,认真去品读课文中刘邦、项羽等人物的对话语言,研究角色的性格,尽量把人物逼真地展现出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课文。教《项链》一文时也进行了课本剧的表演,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分组进行排演,要求学生在演好前面情节的同时,对结尾可以各抒己见,进行拓展,不同组的学生会联想到并表演出我们预料之外的结局。各种不同的答案和表演都是学生自己意向的折射,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予以肯定和赞赏。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自觉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多元作业,有效巩固,延续学生语文学习良性的发展势头

作业的作用往往被语文老师忽略,大多数人没有布置适当的学生喜欢的作业,没有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维持。下课后,学生没有通过作业等来巩固课堂学习所得,这种有效性就会逐渐遗失。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布置多元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拓展学生语文思维训练的外延。留给学生新颖多元的作业,既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审美熏陶中去展现个性,在欢愉的情绪下实现语文能力素养的良性发展。如教学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可让学生根据诗意画一幅画,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再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让学生写一篇演讲辞、一句评价马克思的话语或拟一副对联,以扩大学生思维训练的时空,维持并促进学生继续学语文。借助多元作业,如可让学生反省个人目前的生活与文章所描写的当时的生活的差异,设想如果自己是文中的主人公会怎么做等,给学生反思的机会,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和深刻理解。还有让学生写周记,我们将周记内容进行大胆改革和丰富,不仅可以记录自己一天感受最深的事,也可以记录同学对你的影响,还可以记录各科知识给你带来的欢愉与困惑……周记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充分彰显学生自己表达的个性化,维持并进一步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为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宽广的途径,用多样、实效的教学方式手段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相信学生会在尝到甜头后大呼语文万岁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刘宏武主编.《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梅汝莉主编.《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开明出版社,2003年

5.夏惠贤著.《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篇9

摘 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认知差异,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文章从预学查异、了解学情,初学适异、明确方向,研学导异、提升认知,拓学展异、契合需要等方面,研究阅读教学中差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差异教学;语文教学;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73-01

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经历、认知特点方面的不同,在语文学习中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认知差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遴选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照顾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预学查异,了解学情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在预习环节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即展开对学生预习效益的检测,在检测的反馈信息中排查学生的认知差异,并根据最终的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弥补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差异,为他们扫清体悟文本的障碍。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就在教学伊始进行了预习差异的检测:首先,教师罗列出一组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还能说出几个描写色彩的词语吗?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蝴蝶谷是怎样形成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既复习了课文的词语,又梳理了课文的内容。教师通过文本中富有特色的词语,引导学生借助词语感知文本的主体内容,并在拓展积累中把握学生词语的积累程度。教师还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再次梳理整合对文本的感悟,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文本的把握程度,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初学适异,明确方向

新课程改革呼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适合的初学要求,并适当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自主学习。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初学成果的汇报,并在汇报中进一步整体感知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差异。例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教师就直接通过问题引领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夏天到了,如果你是荷塘里的一种小动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播放音乐:雷声、雨声、蛙声、知了声,等等。诗人想变点儿什么呢?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我”想变、、、和,最后看见小小的荷塘,我真想变成。教师在初学适异环节提出的两个问题各有不同的指向:第一个问题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推向现实生活,借助生活的经验为感知文本情境蓄积基础;第二个问题则让学生潜入文本,探寻思考诗人想变点什么,从而将视角指向整篇文本。

三、研学导异,提升认知

研学导异是实施差异教学课堂的重要?h节,也是促进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前两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文本认知差异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差异实际,对学生的学习重点进行指导,共同研究制定相通的研究性学习,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研究性活动。例如,在《鸟岛》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鸟岛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因此,根据学生这种普遍性的认知差异,教师将教学的探究性话题确定在两个方面:文中的鸟岛是一个怎样的岛屿,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的描写非常生动?这两个研究性话题,分别指向了文本的内容信息――课文介绍了怎样的鸟岛,从文本语言内容中感受鸟岛的特点;同时也将学生的关注点指向了言语形式――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言语形式对鸟岛进行描写。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同问题的协作共进,不仅有效地缩小了文本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启发中,反馈、修正探究结果,达成课前预设的基本教学目标。

四、拓学展异,契合需要

一堂课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就可以分别提出具有弹性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以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为例,教师在拓学展异的板块中就进行了这样的设置: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试背;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还可以加上动作;拓展延伸,放飞想象,出示:夏天来了,我想变成。最后总结:夏天,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神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乐!教师首先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补充拓展。这一环节中的教学要求都源于文本,但又高于文本,是对学生在认知基础上深入认知的历练,让更多学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满足了学生的个体性学习要求。

五、结束语

总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照顾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杜邦分析法的特点下一篇:小升初考试通知:笔试改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