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2024-08-29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精选12篇)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篇1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第三实验小学 闫宁宁

长期以来,在一线教学工作的我们总是忙碌地奔走在教室和学生之间,深埋在作业堆中抬不起头,虽也学习借鉴许多杂志上的先进理念,但终不能沉下心来细细思考。近期,我自学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品味其独到的视角,对现状深刻的剖析引领我反思其深遂的思想,然而反思的过程却又带给我许多痛苦和无奈,现实与理想目标的差距犹如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运用这些新理念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受益。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本书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文笔简洁流畅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它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还为我们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本书强调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学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也是学生成长中有

益的助力。新课程的实施,必定带来新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所以,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也就成了我们实行新课程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在人格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尊严。学生是未成熟者,在教育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显示其主动性,不能等学生先“尊师”了然后才“爱生”。

对于教师来说应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辱骂、冷落、羞辱、嘲笑学生,尤其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再次,尊重学生还应欣赏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师爱应广泛地公平地洒向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爱生”了,生自然也就“尊师”了。

(二)积极对话 教学相长

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参与者们批判性地讨论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可以层出不穷,知识也就不断得到丰富。我们低年级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年幼的个体,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综合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

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要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这一角色和以往简单的单纯的“告诉”、“传授”不同,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加入学生队伍,与他们一块探索,一起成长,不要以为他们年龄还小,就不敢去放手,从而剥夺了孩子们述说自己思想和主张的权利,抹杀了孩子们无时无刻都有可能迸发出的思想的火花。教师与学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三)交流沟通 加深了解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点、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或者因为老师讲得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下要多些关心和谈话,我们教授的低年级孩子心理上还远不够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相对较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农村,部分孩子课堂之外长期居住托管,我们教师平时更应和孩子们多聊一些关于他们的生活、兴趣以及其他功课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话题,像朋友般听孩子诉说,面对面交谈,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

另外,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少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总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具有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低年级教师最是深有感触,孩子们的自制能力差,大部分孩子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充分备好课的情况下,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处在课堂内外环境、学生甚至自身生理反应的各种刺激之下,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避免不良的情绪感染。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保持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教师也要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满足学

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分析比较,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通俗流畅、简明扼要、生动形象、表达清晰、音量适中、语速适中、富有节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联系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作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的失败。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有效调控课堂。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篇2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策略

只有目标有效, 才能谈策略的有效。目标无效, 策略越有效, 课堂效果离目标就越远。教学目标是统率, 要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方向, 让他们潜心思考、认真研习、学有所获、课有所得, 而不要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无谓的问题上白白消耗, 这就需要教者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统领价值与导航作用。

事实上, 很多时候, 教师们缺乏目标意识和战略意识, 总爱把目光与思维定位在策略与具体的战术上。导入时, 考虑采用一段录像或一个故事吸引学生, 引发兴趣;教学中, 采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方式, 体现新理念;结束时, 请同学表演, 活跃气氛、掀起高潮、留下回味……诸如此类。笔者有时与一些青年教师研讨设计公开课时感受尤深, 教师们大多谈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 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与研讨很不够, 仿佛教参上早已写好, 照着那几项执行就可以, 根本没有研究、确定目标的必要, 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教学方式方法翻新出彩上, 以及怎样把课上得生动、热闹、吸引人上。

策略游离目标、策略与目标分离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 不加选择地运用多媒体。很多语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把课文描述的情境制作成一幅幅画面, 搞得很“唯美”, 以为这样的教学很生动、很有效。可惜的是;他们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感, 发展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想象力。再如, 笔者日前听了两位教师分别上的《三打白骨精》。两节课上, 两位教师都大量引用原著中的文字, 一位教师用所有时间带领学生结合原文分析白骨精分别用的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苦肉计”、“反间计”和“连环计”;另一位教师更是带领学生专读引进的原文资料, 让学生谈白骨精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心目中分别是什么形象。这样就把课文丢掉了, 目标也丢掉了。“体会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的关系, 感受古典名著非凡的想象力、故事情节的经典及复述课文、内化语言”的教学目标被遗忘与丢弃了。

目标决定一切, 使用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备课设计首要的不是选择策略, 而是研读教材, 思考与确定合宜、有效的教学目标。布卢姆认为,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加涅也说:“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 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 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目标与选择策略

从教材特点、学生发展与课标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与设定教学目标。在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之后, 还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 就是以为教参上有“教学要求与目标”之类的表述, 教师可以不用考虑教学目标, 照着执行就行了。其实不然, 写在教参上的“目标要求”, 只是编者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价值的把握。作为一线教师, “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 一是要有一种“审慎、参考”的态度, 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思考。二是必须花一番理解与内化的工夫, 因为即使你完全赞同教参上关于目标要求的表述, 离真正的理解也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真正理解与内化, 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贯彻与落实。

《三打白骨精》关于“教学要求 (目标) ”, 教参上的表述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基于教材特点考虑, 我们知道本文, 根据名著《西游记》有关内容改写, 所以教参上有了教学要求目标中第3句的表述。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很多, 教材为何选择这一个?这一个故事有何独特价值?

基于学生现有水平考虑, 现在的学生对《西游记》太过了解与熟悉, 电视电影一版再版, 新版旧版反复播放, 再加上“儿童版”、“青少版”、“绘本版”、“课标版”等不同版本的图书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 “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这一目标要求又该如何把握?了解什么?体会什么?

再看课标关于第三学段 (五一六年级) 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9页) 相关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进一步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 我们得出一个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体现教材个性特点及课标相应要求的、合宜的、发展性的目标理解:

理解3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三变”与“三打”的关系, 初步领悟这种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感受故事的经典与名著的魅力, 并通过复述课文内化丈本语言、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用角度考虑教学策略的具体选择与确定。既然“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策略选定的指针与标尺。因此, 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才可选用。

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作出一些判断:第一, 用不用多媒体, 无关紧要, 关键要看目标需要不需要。如果是为了创设一个必须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投入其中、更好地学习, 则可选用;如果多媒体取代了学生头脑对语言文字描述画面的美好想象与美妙体验, 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则断然不用。第二, 引用原文或资料, 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而不是远离文本。因此, 教师在辛辛苦苦找来课外资料时, 请先思考一下:用这些资料是为了什么?是突出了课文、丰富了课文、走近了课文, 还是干扰了课文、冲淡了课文、掩盖了课文、游离了课文?

此外, 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还是让学生探究的策略, 也不难选择, 要看谁更易更好实现既定目标。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问题情境 求异思维 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56

策略,乃解决问题之方法或捷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推进尤其需要“策略”的有效介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生硬的灌输与注入,是为解题而解题,注重的是结果,忽视了教学策略;而新课程理念则告诉我们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为此,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环节时务必要有策略意识,充分发挥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使自己的教学更具实效。本学期,我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内容是新修订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我认为唯有优化教学策略,才能让本课关于“策略”的教学更有效,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期待,引导学生去发现策略

我执教此内容的时间是第一学期12月份,此时学生手里头还没有下册的课本。然而,从另一角度看,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即学生在课前并不能通过阅读教材来熟悉教师讲课的内容。这给创设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创造了绝好的机会(学生不会直接从课本上获取解决问题的答案)。上课伊始,我通过课件抛出一道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让学生进行尝试解决。问题一呈现,学生迅速投入了思考,个别头脑灵活的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小宁30枚,小春42枚;而大多数学生则仍沉浸在思考状态中,理不出头绪。我让说出答案的同学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被叫到的几位同学表述自己的思路时并不是很清楚,说得大家似懂非懂。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能够将题目中所说的条件化抽象为具体,以帮助我们一目了然地理清解题思路或将解题思路明白地告诉大家呢?我在学生渴望得到更好的解题方法的时候,将这一问题抛了出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期待,引导学生去发现策略。在我的启发与诱导下,有的学生提到了用线段图来帮忙解决问题。学生的这一想法正是我所期待的。在我的一番大加赞赏之后,师生一起踏上了运用线段图来解题的“探究之旅”。

二、指导学生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领略策略的价值

首先,我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自己尝试画线段图,并要求同桌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各自所画的线段图的异同点,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同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线段图。

接着,我要求学生结合线段图进一步熟悉题意,理清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于是,有的学生通过直观的线段图很快发现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等于小宁邮票的2倍(如图2),此时就可以先算出小宁邮票的枚数。所有学生对这一解题思路都表示认同,都为寻求到这样的解题策略而高兴。

最后,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动笔算出结果,再进行检验,看看这一招是否真的管用。学生亲历了探究过程,对画线段图解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与热情,领略到了“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一学习策略的价值所在。

三、触类旁通,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追求策略的多样化

“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止一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而通过一题多解,恰好可以达到此目的。仍以上题为例,在学生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顺利地将问题解决之后,我又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刚才我们通过减去小春比小宁多的数量寻求到倍数关系,那么是否还有另一条路子也可以帮我们寻求到倍数关系呢?我又一次呈现出线段图(图1),学生又一次将发现的目光锁定在直观的线段图上,脑子开始转动起来。一些学生陆续举起了小手,告诉我他们已经找到了另一条路径。我请其中一位同学讲述他的“重大发现”:两人邮票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这样可以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我又趁热打铁,运用课件出示线段图(图3),让每位学生都对照线段图来说说解题思路。

毋庸置疑,通过一题多解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实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敏锐、开阔。

四、关注课堂生成,捕捉并有效运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深化学生对策略的认识

我为自己“一题两解”的成功引导而感到高兴,可就在我刚想出示习题进行巩固训练时,一只小手又举了起来,我示意他发言,他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可以将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平均分成两半,给小宁6枚,这样他们两人拥有邮票的枚数就相等了。”该生还想继续说下去,我却打断了他的发言,让大家接着该生的发言说说下一步该怎样算。很快,一位同学抢先举手说:“72枚除以2减去6,就是小宁邮票的枚数,加上6就是小春邮票的枚数。”我为学生敏捷的思维感到兴奋与欣慰。课堂上这个精彩的生成是不期而遇的,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应该说发现第三种解法的学生还是从直观的线段图中找到的答案,当然也受到了前面两种解法的启发:不管是小春减去12枚,还是小宁加上12枚,都是为了形成一种倍数关系。现在将小春多出的邮票给小宁一半不也可以形成倍数关系吗?而这正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策略。找到了突破口与策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潜能,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另辟蹊径,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给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生成。课堂生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应关注课堂生成,适时捕捉并有效运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以此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于策略的运用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某种策略的认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提高能力的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解题策略内容的教学更需要讲究方法。反思自己所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我有效利用教材还没有发放到学生手中的机会,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采取了层层诱导、步步为营的策略,引领学生展开实实在在的思考,亲历实实在在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以期产生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火花,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篇4

——读《课堂行为有效管理策略》有感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这本书分为8章114个小片段,跟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非常相似,都配有案例。虽然整本书比较厚,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句子有些冗长,表达方式也跟国内的书籍不太一样,但是我还是坚持把它通读了一遍。从中收获颇多,现一一道来。

启发一:准确记住学生的姓名

姓名是一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姓名是教师在管理课堂行为时的有力工具。书中介绍了几种快速记住学生的名字:运用座位表、运用记忆系统、在花名册上做注释、为自己设立目标、开展一些与姓名有关的活动等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我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尤其对于初中的学生更管用,由于初中生的自尊心强,记住他们姓名更会让他们感觉受到尊重。

启发二:与学生讨论立规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由人制定,更要由人遵守。在课堂行为的“建立阶段”,包括师生之间召开的一些会议,这些会议有助于确定和决定我们的领导、权威、纪律及同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开始形成的班级凝聚力。设定规矩一定要让全班学生民主讨论,形成决议。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样才不会忽左或忽右,让学生无可适从。由于学生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启发三:注重管理的细节语言

管理的语言和纪律的语言运行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中,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和我们所选择的短语、句子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怀着尊重和自信的态度。我们要重视班级中的哪些日常事件,因为正式这些日常的小事件构成了课堂行为管理的大问题。

在课堂管理中注重一些技巧,如使用非语言性的暗示,附带性的语言、规则暗示,分散获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果断的命令、课后的跟进等等,在细微处关注学生,在交流中注重技巧,这样的课堂必将是有效的课堂。

启发四:老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大部分生活都和教师一起度过。教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很喜欢把老师的行为当做榜样去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所以 “言传身教”是品格教育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 “身教”胜于“言传”,身教是教师天职。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必须坚决不做。如果言行脱节,说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只能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恶劣影响。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们讲卫生、东西摆放整齐,但有时我们的办公桌上杂乱无章、讲台上东西随便乱放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显身教的重要性。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取得长远的影响。

“成功的教学以来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用爱心、耐心、用心去精雕细酌品味每个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无限可能性。

粗读全书,我发现比尔.罗杰斯将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分成了四个阶段:课堂开始之前、课堂进行之中、课堂结束之后、特殊学生及教师自我的管理。

罗杰斯认为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对班级的管理有所建制。从班级公约到责任分工,从奖惩条例到座位安排,都必须清晰明了。这也对应了我校目前的德育理念,从学生的常规行为习惯抓起,先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该做到什么样的状态,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示范给学生看。只有有序的课堂、良好的习惯,才能造就学生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品质。甚至罗杰斯还认为在课堂开始前的三分钟是最关键的,一节课能不能抓住学生,往往就靠这三分钟。他认为在这三分钟里必须要求学生安静有序的做好,告诉学生眼睛开始看什么,耳朵听什么„„其实这恰好印证了我校对于课前准备的管理——桌面清、伏案静。而在我自己的课堂中,我也运用了这一理念。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我给每一个班级都提出了六个“必须”的要求。其中有两个“必须”就是“课前准备必须做好,课堂问好必须大声”,旨在通过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和大声的师生问好,迅速将学生从课外拉到课内。

罗杰斯认为课堂之内的有效管理策略重点是在有效教学上。他认为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应当对课堂中的每一个提问进行认真的准备,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的跟学生达成互动。我个人也认为一节课如果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其间,那么一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这节课的设计的问题,是老师提问水平的问题。因此,在我的备课过程之中,我尽量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样的知识或者方法该怎样才能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在上初三习题课的时候,我就思考怎样才能把枯燥无味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和掌握。于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变式训练。从一道单项选择题开始变化它的选支、变化它的组合,逐渐变化成材料题,再变材料题的设问、变题目中的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在做题时需要注意什么,需要怎么解题,从而一步步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在课堂之上,我也尽量采取鼓励性、幽默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发言。因此在我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也有我的。我也尽量的将自己融入他们之中,跟同学们打成一片。

罗杰斯认为课后同样需要管理。罗杰斯更多的认为课后的管理是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不佳的一种延续处理。他认为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有适当的“惩罚”或给予学生一定的“后果”,但这种“惩罚”一定要是有目的的,这种后果一定是要有预期的。也就是说惩罚学生不能一惩了事,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且有改正错误的意识。所谓后果不是说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才知道才承担这个后果,而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前或者是规则里明确告知如果某事则某后果。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认同。惩罚也好,后果也罢,这些都不是教师最终所要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去犯错,是让学生犯错了之后能加以改正。去年任教初一4班的思品课时,考虑到4班学生的基础弱,纪律差的现状,在第一课里我便告诉他们我的课堂规则,并且明确告知如果本周做得好,那么下周就全班看电影;如果本周做不好,取消看电影,并且严肃处理犯错的同学。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表现很好,并且在学期结束时得到了我的奖励——每人两颗糖。当然也有学生课堂捣乱不守纪律的,如蒋伟。在蒋伟犯错了之后,我会找一个机会走到他身边,悄悄的告诉他如果你下课后不想被我处理得更严重,那么你现在就不能再犯错了。课后,我会找他单独聊天,当聊天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会严厉的处罚他,甚至会拿棒子抽他,但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布置一个作业给他,让他思考我为什么处罚他。由于经过课上的提醒,所以他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甘愿受到惩罚,并表示会改正,虽然这种改正可能只能维持两节课,但最起码这两节课上他的表现是好的。

罗杰斯认为对于特殊的学生要特殊的处理,对于愤怒的自己也要学会调整。罗杰斯认为对于那些挑衅老师的学生,老师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要避免和学生吵起来、僵起来。相反教师要在平缓的情绪之下,尊重的前提之下去解决矛盾、化解危机。我赞同罗杰斯的这一观点。因为我知道老师跟学生吵起来、僵起来一定不是一件好事。首先班级其余的学生都在观望,看看老师到底会怎么处理,如果你施以暴力,学生会鄙视你,如果你随即服软,学生会轻视你;其次学生都知道老师的底线,你能把我怎样,最多是喊家长。再次如果出现你叫他做他偏不做的情况时,那就真的僵住了,就真的没有对策了。所以在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自己首先调整情绪,然后智慧、艺术的处理问题。曾经在我的课上,因为我批评了一个学生,因此在写作业时,那个学生就当着全班表示不写作业。于是,我稍稍平缓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全班同学说:“据我所知,这个同学最喜欢开玩笑了,你们看,今天又在跟大家开玩笑了”。转而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拿着认真严肃的眼神对着那个学生说:“你今天真准备不写作业了吗?你不会是真的不写作业吧?不写作业这一定不是真的吧”。这一连串看似幽默的提问,其实是在给他找台阶下,也是在缓和当时的气氛,而眼神里更是一种威严,让他知道我已经在找他台阶给他下了,他再这样下去后果就严重了。所以,最终这个学生自己嘿嘿一笑,承认自己是开玩笑的,继而认真写起了作业。

实践出真知,真知指导实践。纵观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很多东西其实在实际操作之中已经慢慢地开始形成一些成功经验。而罗杰斯的这本书又一次在理论上验证了我的经验的可行性,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加促进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雨花区 西善桥中学 佴海兵

“作为一名教师,从你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你就要一直忙个不停。要深刻的明白一日又一日的教学工作是什么。”我想,“深刻的明白一日又一日的教学工作是什么”也许就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这本书就是一本帮助教师解决课堂行为诸多问题,实现有效教学的使用指南。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篇5

小董中学 韦宝传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研阅读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这一书,读后,书里的内容一直在我脑中萦绕。书中主要围绕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这一教师关注的问题,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它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完全走出传统教学,建构起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真正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施,必须付诸行动。

一、备课要注意“备学生”。

我认为如果要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就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传统教学强调灌输、忽视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喜欢所学内容,那他就会产生兴趣,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则影响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备课不能只备教材内容,还要注意备好学生,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注意师生间的交流。

课堂上,在与学生对话交流问题时,要注意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学会说话、对话,善待学生的奇思妙想,给学生以积极的回应,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有效学习活动中。安排好每位学生都有对话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班上大多数同学常常是坐听不动,做教师的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这是我学习后的感悟到的。

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传统的学生学习情况往往只注重于成绩。新课程要求我们从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等方面考虑主体、兴趣、交往、思考和生成这几个要素的体现充分与否。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小组学习,交流和讨论,带着问题讨论,有明确目的,分工合作及小组合作效率比个人单独立操作要高,在合作中能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些都是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正确的给与学生评价,是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篇6

过程及感想

开阳二中教师:杨 青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 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小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 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一)研究内容: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四、主要创新点

(一)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 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出可以采用的一第列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结构 的策略、改进师生 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操作体系。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

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首先,课堂提问不是一种随意迁就而问,不应是无计划的提问,为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起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适时设疑,巧妙发问,这样既防治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发先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活力。提问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学生的法宝,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提问,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提问。

第三,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可接受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加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篇7

然而,在实际的音乐课堂中,笔者也发现许多音乐教师的提问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提问没有突出音乐性、指向性不够明确、问题过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 那么,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使音乐课堂更有效吗?

一、创设情境提问,引人入胜

创设情境提问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场景、活动,激起学生对音乐的丰富想象,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的一种提问方式。 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手段。 创设情境提问可以通过讲故事或根据播放音乐视频等方式进行提问。

1.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 。 从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出发,引人入胜地将问题融入故事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如,在《 大鹿》 一课中,老师可以用讲故事创设情境提问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 听! 你仿佛来到了哪里? ”( 师播放音乐) 老师神秘的语气让学生对这个老师及教学内容充满了期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提问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聆听与体验 。 老师在《 大鹿》 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关注对音乐的聆听与体验。“ 请聆听动物的脚步声,会是谁的脚步声呢?这种脚步声是轻快敏捷,还是笨重迟缓的呢? ”

3.提问要紧紧围绕音乐本体 。 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小兔子和大鹿不同的脚步节奏,对比鲜明、形象生动地让学生体验到节奏与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如:“ 谁能模仿小兔子的节奏呢?”“ 大鹿的脚步节奏怎样敲? ”

4.提问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兔和大鹿是好朋友,他们一起走来了,你有办法表演吗? ”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在情境问题推动中进行情境活动,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不但能体验到节奏与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精心创设的情境问题推动着师生间的互动,有效地调动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有序提问,循序渐进

有序提问是在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音乐内涵,感悟音乐的艺术之美。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 雨滴》 欣赏课上的问题设计是:

“ 大自然中有许多声音 ,聆听后说说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

“ 聆听音乐 ,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 表现的是什么雨 ? ”

“ 是什么音乐要素让你觉得是小雨 ? ”

一个话题产生另一个问题,由话题而产生环环相扣、一步步对音乐展开“ 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的探究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音乐的愿望。

有序提问要提得巧妙、具有艺术性,需要做到:( 1)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连续性很强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剖析,然后逐一提出并加以解决。 ( 2) 在解决问题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路人,启发学生,而不是把答案“ 强塞”给学生。

三、列表提问,步步为营

这种方法也叫列表式提问法,就是教师深入挖掘教材音乐,把音乐的各种要素罗列成一张表格, 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并让学生在聆听与分析音乐中完成表格, 最后揭示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或归纳总结某一种音乐创作手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比较常见。 笔者在《 伏尔加船夫曲》 一课中也用了这个方法。 在分段聆听完毕后,在课件上出现表格:

师生在表格中总结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的作用。 这种方法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有效方法。

四、开放提问,动态生成

开放式提问是有别于传统的封闭式唯一答案的提问方式。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建立起全新的师生互动关系的提问方式。 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帮助学生培养发展思维有很好的效果。

我在《 伏尔加船夫曲》 一课中设计了两个开放式的问题:

1.“ 下面请用心聆听一段音乐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段音乐描绘了伏尔加河边上一个怎样的画面?请留意这段音乐中音乐要素的特点。 ”然后聆听音乐,聆听后诸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内容。

2.追问:“ 是什么因素让你有这种感觉? ”学生一个个从不同的角度( 音色、旋律、力度等) 来说明让自己感受到的音乐要素。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艺术,就像“ 一千个读者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相同的音乐在不同的听众听来,感受是不一样的。在这堂课中,师生在互动中生成精彩的思维碰撞,产生美丽的火花。正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中说的:“ 音乐教学要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这就需要这种开放式的提问。

开放的提问方式要注意:( 1) 教师要有教学机智。 因为开放式提问后会有“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师要珍视这些教学资源,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地做好引导。( 2) 注意提问的适时有效。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提问的适时有效,才能像驾驶员牢牢控制住方向盘、刹车和油门一样,牢牢地控制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篇8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涉及地理、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教学内容差异大,教学时不易把握。有些教师囿于教材的限制,教学拓展空间人为缩小,课堂教学出现了程式化、单一化的倾向。课堂教学设计是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常见的误区有:把学习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把分组讨论等同于合作学习,把课堂活跃等同于思维活跃,把学会收集资料等同于学会运用资料,把课堂无序等同于教学民主,把教学内容等同于知识技能等等。表面看来课堂热热闹闹,气氛活泼轻松,师生互动性强,但实际课堂效率值得探讨。历史教学中要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有效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扎实的积累。在历史教学中,更要结合课程的本身特点为学生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归纳起来,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一、深入学习,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从整体上看,当前教师的教学观还很不适应有效人才培养教育的要求,其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是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的传授式教学观,二是认为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是教师最主要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的历史教师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把会考试作为终极目标。只有以追求学生的发展为指向,以激励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要意识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而不是主演。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才能使师生的有效能力都得到发挥和发展。

二、联系实际,学生要明确学科的重要性

人恨不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十倍的回报,都是最最有用的。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因为分值偏低,从而在学校、家长的“引导”下备受学生冷落,普遍认为不如抓住有限的时间,多做点语、数、英。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不能因为某门课程在中考总分中所占比例较少而被忽略扼杀。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江泽民同志也曾说过:“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历史学科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一个没有积累,没有继承的民族是谈不上发展有效的。此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科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三、创设情景,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学生的获得一定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由于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学会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将郑和与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更仔细、更深刻。又如,”西安事变如果不和平解决,中国近现代历史又会怎样呢?“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

四、充实课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的补充,二者互补互助。课外活动也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造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和教师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建立兴趣小组听老师讲解,讲故事比赛,看历史资料,出历史园地,听戏剧录音,看幻灯投影,看录像放映,搞外出活动。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都有重要作用。如碰到一些历史纪念日,可指导学生办历史手抄小报,要求切合主题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样,学生在编排中无论是对小报整体布局的把握,还是内容的选择、插图、题花的安排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五、开展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际有效能力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我国研究者多采用美国学者施瓦布的定义,即指”儿童通过自主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它注重学习的过程,其主旨就是倡导培养学生的有效精神和有效能力,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探究精神。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以问题教学模式为主,让学生自己探究,注重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示学生思维进程,围绕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总之,在历史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六、运用技术,优化学科多媒体教学环境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篇9

如今教育倡导减负增效,而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有效的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是值得所有小学英语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教学策略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和师生连续性的实质交流;只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学行为。如何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应从一些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课堂的课前准备策略

(一)有效的教师准备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足够的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一届一届更换,知识一天天更新,即使教授同一课程,让需认真备课,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1、认真研读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对各阶段教学的重点、目标以及可采用的教学模式都颇具建设性的建议。研读课标,对各阶段的教学有一个宏观地把握,才能制定教学的长远计划,确定各单元的具体目标。

2、认真研读教材

不同的教师也许对教材的使用方式不同,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教材,一步步地跟着教材走;有的教师总体上按教材走,但对其中的内容会有所舍取;当然也有不少教师不喜欢按教材讲,而

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己编写材料。但教材总是教学的内容依据。为了保证教学的序列性、连续性、科学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有必要研读整套教材,弄清,各阶段、各单元的培养目标。

3、认真研究教法

虽然课标对叫法的选择有宏观导向,具体是十种方法的选择却有赖于老师。因此,教学有必要掌握听、说、读、写的各项教学原则,具体课堂操作模式以及可采用的技巧、活动等。在备课时,针对每一堂课知识的传授和操练、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训练、活动的安排、能力的培养等设计具体的操作方式。例如: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好采用任务性教学和情境教学;而单词中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和音标的讲授最好用启发式教学。

4、认真研读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有效展开以来与学生的参与。要保证学生积极足够的参与,课堂设计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实际,主要指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风格等。只有对这些有明确地了解,教学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二)有效的学生准备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准备至关重要。

1、教学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能够自信的开口说英语;消除紧张的心理,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充分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才能有目的的听讲和学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策略

1、应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不管是什么课堂,是新授还是复习,教师应清楚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将课堂还给学生,注意教师与学生合理的话语比例。学生的学习应该有多样性,教师应设计各种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但不要出现大量浅层次、低水平的操练。以小组合作为例: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明确到位,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多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不要忽视后进生学习的不投入和不深入,切勿因表面上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

3、有效的提问策略

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所学的语言材料有关的活动中,因此,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作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且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相反,如果提问造成学生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学生只能作出十分简短或者不适当的回答,那么提问就一定存在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影响提问有效进行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学生的水平和喜恶、问题的类别和梯度,等待

时间的长短、教师的反馈等。教师在提问时应多多考虑以上的关键因素。

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篇10

徽王杨集小学 王玉章

近日,按照镇教管会及本校的教师读书活动,我读了一本叫《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细读后,我感触颇深,如同胜读十年书之感。

感慨之一:转变观念——由以教师教为主转为以学生学为主。回顾自己过去所学及所用之教法,均是立足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怎么学。在课堂上,老师重视的是自己课前分析教材的所有内容,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等等。说实在的,整个教案设计中,考虑到学生怎么学的成分不多,几乎全是老师自己如何教、如何讲,所以,讲起课来就按部就班,依照自己的教案设计,一股脑的讲一堂课。这种满堂灌的作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频频现于课堂上,学生们则跟着学,讲一遍不行,就再讲一遍,直到徒弟们学会为止。一天下来,自己很累,看到孩子们也很累。我也曾经多方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教法,也不断的尝试,效果不是多么明显。如今系统地一读此书,令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此书之内容,从理论上为我拨开困扰多年的迷雾。这类的教育理论、教育观点,我也曾经零零星星地学过一些,只是没有这么系统完整。因此,教学实践中的改进不是多么彻底,也未见多大起色。今后,教学实践中,我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做法,做到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考虑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实现以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

感慨之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在备课及授课时,对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的相当透彻,准备的也相当充分。但对于授课后的反思做得却很少。近几日,读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后,才认识到教学反思是多么重要。关于教学反思的系统理论内容,我感触最深是这么几点:

1、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即“三个维度”——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因此,教师要注重反思在自己的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注重学法的传授;是否注重了能力的培养;是否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实际: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班级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别。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天地与机会。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疑惑的解释,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开展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法。

3、反思教学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是否恰当

4、反思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是否得力,学生创造了哪些学习方法:教案要交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以求学生思维的变通,要让学生能用所学方法灵活解答各类题型,或将所需解答问题通过联系所学的已有知识来完成。也就是说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5、反思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具的使用是否恰当:教师的板书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具的使用也是要适时出示。

6、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迸发出创造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扑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展开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份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扑捉、提炼,即为教研累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研的宝贵资料。

7、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反思中自主发展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理论 的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二是关于实践的知识。就师成长过程中知识结构的改善而言,关于理论的一般性知识,可以在传统教师教学计划中所开设的各种课程中得以掌握。但对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和改善,只能靠教师对自我实践的反思,靠他人的传授或给予是不可能的。

因此可以说,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主要指标之一。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材料、动机水平、情绪态度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由此看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必要进行反思,哪怕你上的再好,也应该去反思,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一定会发现问题,并立即对此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感慨之三:读了此书,使我对如何严格要求学生有了新的认识:(1)严而有格,这个“格”就是让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2)严而有度,即严格但要适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可望又可及”的要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3)严而有方,即教师对学生要严格,但这种严格要讲究方式方法。(4)严而有恒: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不能时紧时松、前紧后松或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否则,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5)严而求细,细就是教师要尽量抽出时间多听、所看、多问、多想,从生活、学习、娱乐、思想、劳动、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要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引导 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贻误学生的发展。

感慨之四:活到老学到老,这话不假。以前,我曾经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但我也承认不一定是高效的。读了此书后,我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学习就会落伍。同时,自己对新的教育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所以这就更需要自己发奋学习,弥补不足。因此,我决定坚持强化教育理论学习,包括已学理论的 再学习和新理论的学习,做好读书笔记;要多读理论书籍,学习经验文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坚持写反思随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面向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71-01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落脚点,一直在不断创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几年的推进,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被接受和认同,在教学实践的不同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落实。但当我们深入课堂教学一线,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与研究时,就会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师生的教学活动还不够灵活、开放,这就要求我们找出面向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师需要处理好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平等,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以学论教,有效愉悦。这样学生才能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教师还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更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肯定其闪光的地方,委婉地指出不足,避免评价时出现一棍子打死,或因人而异的现象,要努力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此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需要做充分的准备

我们知道课堂的中心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以大纲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好教学方案。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典型题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有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融入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具体来说,就是要紧盯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教师需要营造活跃的课堂状态

活跃的课堂状态需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气氛调节和控制的主导者。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方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四、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练习到位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

练习要精心设计,坚决避免重复。重视课后的辅导,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进行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合作

美国著名教育活动家韦伯斯特曾说过一句名言:“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合作学习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

首先,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组建“学习互助小组”。每组以四至六人为宜,按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真正实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其次,确立小组合作机制。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所以确立合作机制,调整合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教学策略 构建有效课堂 篇12

一、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对课堂教学起着统率和整合的作用,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 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目前, 仍存在着一些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没有自己的思考, 没有依据课标的要求, 单元的要求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只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目标要求”一抄了之。

例如: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常常出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 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只是教学要求, 不是教学目标。首先, 因为“通过……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叙述, 其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 而非学生, 而“判断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而是看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其次, “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如何考量和评价, 显然难以操作。再次,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表述作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它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描述, 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的描述。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是一些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 应该多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体现学生行为主体的动词。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做到“以生为本”。

二、精心的课前准备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课前准备即教师备课, 一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 离不开备课这一环节。实践表明, 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磨刀不误砍柴工”, 观摩教学时, 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交流、课堂教学效果等等一般都比平时好, 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备课时通过不断收集资料、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研究教法和学法, 提高了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笔者认为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 而不是仅仅考虑教师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准备。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做到:科学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研究切实有效的教法、学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施教于学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丰富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途径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展开讨论,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例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利用生活中分月饼的经验引入新课: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学生逐个列出算式后, 教师追问:1个月饼呢?可怎样列出算式?同学们知道列式为“1÷2”, 也清楚结果是每个同学分得“半个”月饼, 可“半个”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应该怎样表示呢?大家都感到疑惑。此时教师及时点拔, 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更科学、更简便呢?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归纳总结, 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问题有易到难, 让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用了, 自觉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 接着在学生大胆创造、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自然引出分数, “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顺应儿童的天性,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究, 并在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 获得体验, 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为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三角形的彩纸, 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学生运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边思考、边操作、边讨论, 不断地折、剪、摆、拼, 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同学把三角形沿两边中点的连线剪开,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 (钝) 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究, 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灵活多样的练习与检测是有效课堂的巩固与延伸

上一篇:窗口服务的口号下一篇:大学班级学风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