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2024-07-21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共12篇)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篇1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摘 要】对话不仅是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而且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一种精神与原则。小学课堂教学对话包括教学主体与课程文本的对话、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对话、教学主体的自我对话三种类型。有效课堂教学对话要求重建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尊重差异、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与技能。【关键词】对话;教学对话;对话教学

小学课堂教学对话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走到孩子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理解、学会欣赏,成为孩子们的真心朋友。它给学生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学生说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说的是自己真实的发现,说的是自己心里想说的真话,回归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自然、真实的状态。在教师的热情、真诚、宽容、负责中,学生的智慧在闪光,思想在升华,情感得到滋润,个性得到发展,生命更加精彩。

一、小学课堂教学对话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我们可把对话界定为“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简单地说,对话就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简单一点地理解,我们可以将它视为发生在教学过程或教学情境中的对话,即教学过程中主体(生生,师生)之间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交往与互动。(二)特点

作为一种教学精神,教学对话是指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与课程文本、与自我之间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借助语言(相互诉说、倾听、辩论和质疑等)

或非语言符号等载体而实现的智识共享、双向理解和意义创生。

二、有效课堂教学对话的策略

(一)重建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

由于受赫尔巴特和凯洛夫教育思想以及传统伦理文化等的影响,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学生则成为教师可以任意支配、“雕刻”和“塑造”的客体,师生间是命令与服从、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由此,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独白”,学生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严重受阻。要使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自主建构知识和创生意义,必须解构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非人性化的师生关系,并重建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1.信任

师生间相互信任,是教学对话的先决条件。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孩子的心灵。有个学生抱歉地说:“老师,我结尾写的有点潦草。”老师则表示:“草稿可以潦草,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学生进一步坦言:“是作文写得潦草,不是字写的潦草。”老师则体谅地说:“如果说潦草的话,那不能怪你,因为时间来不及让你思考。多可爱的孩子,非常懂事!”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在老师的课堂里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因此,要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教师必须首先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信学生能提出创新性的见解,相信这些能力并非自己或少数精英学生才具有。离开了对学生的信任,教学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如此,师生间有效地进行教学对话就有了坚实基础。2.平等

平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师生言说权利的平等。二是师生认知的平等。可以说,师生虽然在认知水平上并非处于同一层次,但他们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对于知识世界、人生意义的建构和阐释,双方各有特点和所长,而且,学生正处于成长之中,其

认知发展的空间远大于教师。当然,学生在教学对话中也可能提出一些错误认识,但我们应该承认错误也会给课堂里带来新的认知。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有一个学生说:“1/2和1/2米是一样的。”其他同学都笑了,老师将一根手指放在嘴前说:“嘘,这位同学你来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你觉得一样呢?”学生说:“对于一米长的绳子来说,它就是一样长的;对于大于一米长的绳子来说,1/2就比1/2米长;相反则小。”班级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灌输、移植知识的角色,其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二)倾听学生

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学对话,教师不仅要归还学生的言说权利,而且要乐于和善于倾听学生的言说。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我们必须改变教师对学生倾听之缺场或失当的现状。1.鼓励并尊重学生的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敢说、想说,允许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是教师乐于倾听学生的基本表现。切忌教师强行终止学生的言说行为,更不能以嘲笑、讽刺和侮辱的话语来评价学生的言说。教育者必须始终彻底地放下高人一等的架子。因为除了专制的要求以及傲慢的讽刺,再也没有什么其他厉害的手段更能把青年人正表现出来的判断压制在萌芽状态,再也没有什么比‘你懂什么?这方面你还太年青!’这样的嘲笑否定更有害的了。而正是在教师的宽容、理解和善待之下,学生才变得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才变得主动地无保留地向教师诉说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也才能真正地明了学生的心里世界。2.真诚、健全地倾听

教师对学生的言说一定要真诚地倾听、健全地倾听。为促进教学对话的有效开展,教师必须真诚地倾听: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悬置起来,做到“暂时性的自我隐蔽”,从而努力地进入学生的视界以真正了解或接纳其思想、观点。如长时间地注视学生;在学生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保持安静;当学生表达清楚某个观点时做出表示理解的反应,或者点头赞许,或者借助“噢”、“嗯”、“原来是这样”等语词;在学生的表达告一段落时,重复其观点的核心内容,或者鼓励学生继续表达以使其观点更加深入等等。所谓不健全倾听是指“教师只倾听能满足自我需要的声音。”这是一种“歧视性”倾听,其表现为有的教师要么倾听那些符合自己想法、符合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的学生言说;要么倾听那些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言说。真正有效的教学对话要求教师真情真意地倾听学生,健全地倾听学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倾听每一种观点和见解,真正做到声声入耳,句句扣心。3.欣赏地倾听

欣赏地倾听指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始终怀有一颗欣赏之心,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及时肯定、赞许和褒奖学生。卢梭曾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欣赏儿童的观点,布伯对话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肯定他者”。教师在倾听中懂得欣赏和肯定学生,不仅有助于形成对话精神,促进教学对话的有效进行,而且也有助于使学生学会相互欣赏和相互肯定。因此,教师在倾听学生时,应多用鼓励、肯定的语言,少用负面、否定的语言;多看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少指责学生的问题与不足;多想想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少用学生当前的行为来全盘否定他。在这种相互欣赏和肯定的宽松氛围中,将激起每个学生表达和思考的欲望。如此,教学对话将有效展开,进而使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意义创生成为可能。

(三)尊重差异 提倡多元、尊重差异,已成为后现代思想的重要特征。对话作为后现代思想的重要构成,同样要求尊重差异、鼓励多元。教学对话亦如此。教学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珍视和保留差异。目前,一些教师以为,教学对话就是要达成一致意见。这是对教学对话的误解。教学对话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要在同中求异。正是在各种差异的较量中,对话才具有生产性,思想和意义才得以创生和建构。那么,教师在教学对话中如何做到尊重差异呢? 1.不把先在结论带入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允许学生有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发表意见的自由,允许学生有不接受教师或其他权威的意见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教师的先在问题不应该泛化,在一堂《夸父追日》的课上,教师在导课时注重说了本课主要讲了夸父执着与献身的主旨,结果整堂课都在围绕着这样一个硬性的话题讲述着。一般而言,对于对话所涉及的问题,教师事先已有了结论。但不管这种结论是前人或同时代的其他人所提供的,还是教师在教学前自己探索的,也不管它们在教师看来是多么地确凿无疑,教师都要学会将之暂时悬置。否则,教师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学生引向自己持有的先在结论,从而限制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广阔性,影响更好的问题答案的产生和知识意义的建构,甚至排斥其他正确的问题答案和知识意义。2.鼓励多种观点间的辩驳

面对学生和自己提出的多种观点,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其中的任何一种,不能用诡辩的技巧代替为真理进行的真正的辩护,而应以理服人,应让自己与学生一样,各自运用自己的洞察力、分析力,使各种观点在民主平等的碰撞和交锋中“越辩越明”。对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如果确实都是合理的,就应该允许学生各自保留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在对话中观点被彻底驳倒的学生,教师也应鼓励他们坦诚地面对自己。一个学生说:“13÷3=4„1也可以得3„4。”结果班级乱作一团,有的觉得对,有的觉得不对,老师适时的说:“看来同学们也弄不懂了,那现在分成两组,认为对的在左边,不对的在右边,然后说出你们的想法。”经过同学们的激情讨论,一致认为前者对,理由是在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商,本来老师要讲的结论,不用多说同学们就自己理解了,真是一举两得啊!3.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个人建构。”例如,对于“雪融化了是什么”这一问题,教师的回答是“水”,有的学生回答是“春天”。教师的回答只是遵循客观的物理规律,而学生则将时序变化作超级链接后得出结论。学生的这种个人知识尽显其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极强的创新能力,教师不能简单地以消极的言行否定之,而应表现出前述的“欣赏之心”。

(四)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与技能

除了重建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和尊重差异外,教学对话的有效开展还需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提升学生的对话技能。在笔者看来,教学对话活动对学生对话意识和技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反思和创新。因此,教师应逐步使学生养成倾听的意识、表达的能力、批判反思与创新的精神。

1.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表达的技能

表达是教学对话的基本要素。教师在教学对话中下放言说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善于表达的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在《花的勇气》的一课中,老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升华到了生命的意义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起手,老师说:“要学会尊重人哦,一定要等讲话的人把话讲完了在表示你的意见。”老师示意让他站起来时,学生却脸红了,老师面带微笑看着他并鼓励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对不起,我不应该打断您。”老师说:“没关系,你能这么说老师觉得很欣慰,你不但不生老师气,还承认错误,你已经很勇敢了。”同学们为他送去了勇气的掌声。学生又说:“学完这一课,让我想起来一位哲人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决定它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它的宽度。’”班级里再一次想起了热烈的掌声。2.培养学生乐于和善于倾听的习惯

在教学对话实践中,当教师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言说习惯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学生不爱也不知如何倾听他人的言说。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虽争相发言,但他们却各说各的,互不倾听、互不交流。只是一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总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的学生不在少数。殊不知,在教学对话中,倾听也是其责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表达技能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倾听。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耐心倾听,不随便打断说者;倾听时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倾听中学会归纳说者的主要观点和立场;倾听中善于吸取与自己有差异的独到见解;有时倾听需做必要的记录;倾听中可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解析、安抚、意译等方式对说者积极作出相应的反应和意见反馈等。3.培养学生批判、反思和创新的意识

只有建立在批判、反思和创新思维基础上的教学对话,才能产生有创建性的观点和见解,才能达成知识意义的创生和建构。在《蘑菇该奖给谁》的课上,同学们经过仔细的思考纷纷决定把蘑菇奖给和马赛跑的小兔,可就在刚读完这篇课文时,同学们都还觉得应该把蘑菇奖给跑第一的那只小兔呢,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是在倾听,没有做过多的说明。最后老师让同学们想象小兔妈妈会把蘑菇奖给谁,同学们续写这篇课文,有的同学写的特别好。这就能充分说明,在教学对话中,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善于表达、乐于倾听,不具有批判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又怎能期望其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良好和出色呢?!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篇2

一、以兴趣激发对话,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枯燥乏味,难度较大,如果学生们一直被这种负面情绪所影响,势必会对数学学习不利.小学生都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那么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如在讲授“生活中的数”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以贴近儿童生活的童话故事引出话题.我先在黑板上贴上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且对学生们说:“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猴妈妈奖励它两个大桃子.”与此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只新鲜的桃子.这时学生聚精会神地看.借此机会,我接着讲故事:“同学们请看,小猴是不是十分开心?”随后,小猴开始“吃”桃子.

我先从盘子中“拿出”一个桃子,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这时学生们都说出了盘子中只剩下一个桃子的情况.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回答“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拿出”一只桃子,并且说:“小猴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不知道了,同学们能不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在我创设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索兴趣明显增强,借助有趣故事情境,我将学生带入童话般的氛围之中,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开启了学生的智慧.

二、以提问生成对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亚里士多德曾言:“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想创设一种对话氛围,必须要以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使得对话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不断深入思考,一步一步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创设难度较大的问题,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需要一种循序渐进式的问题作为引导,他们才能有动力去解开数学奥秘.

如在讲授“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笔者与学生通过十分精彩的一问一答形式,促使师生通过对话完成了教学任务.首先,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空白的钟面,然后向学生提问:“钟表上面有什么?”学生很轻松地答道:“有数字,是1、2、3……12.”接着我问:“那老师写到钟面上,要先写什么呢?”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先写12.”我故意借此提问:“哦,那12的对面该写哪个数字呢?”学生们又给出了统一的答案“6”.

这时我给予学生鼓励:“同学们真聪明,12和6把这个钟面分成相等的几份呢?”学生说:“2份.”我接着说:“真像是切蛋糕呀,还能用其他的数来把钟面平均分一分吗?”学生说:“添上3和9就把钟面分成4份了,再添上其他的数就把钟面分成12份了.”我又提出问题:“现在钟面上面有什么呢?”很多学生都说:“看到有12个数,有12个大格.”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真聪明,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l、2、3……12.”通过这个对话小环节,我与学生们一问一答地认识了所学知识,认识了钟面特点,几句简短的对话解决了教学任务.可以说,提问是对话氛围产生的不竭动力,只要运用得好,学生自然会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以幽默推动对话,注重教师幽默语言

著名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助手是幽默.”可见,幽默的话语风格对教学是多么重要.以往教师只注重知识是否讲授清楚,并不会过多地体会学生的感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越发受到推崇.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特别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对新校园、新教室都充满了好奇心,总是喜欢到处看看.那么,如何让学生们的心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专心听讲,这是令很多数学教师头疼的难题.其实,教师的语言极其重要.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唤回学生的注意力.

四、以氛围创造对话,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传统数学课堂注重灌输教学,教师是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受支配的听众,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对话,以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对话式教学具有平等性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两者的沟通、交流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营造一个良好的平等对话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当然,数学对话式课堂的生成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放低姿态,俯下身体,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与伙伴,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创设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学生才会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教师还应注意那些比较内向、腼腆的学生,要多关心他们,看到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鼓励他们,从而构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 无效对話    现状分析    有效对话    量化

一、小学数学课堂对话中的有效对话包含的要素及特征

(一)对话主体。

对话的主体不仅是教师的教说,更有教师和班级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班级的共同讨论,对话资源占有的主体要覆盖到整个班级。

(二)对话目的。

对话目的要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积极思考,做到“既有话说,又愿说话,更敢说话”。

(三)对话内容。

对话内容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层次设计,话题具有思考性,将积极思考作为一种课堂常态。

(四)对话形式。

对话形式上要根据不同环境,不同的对话学生主体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对话方式。

真正有效的“对话”,理应发生在自由平等、自发轻松的环境中,对话双方积极沟通和思维相互碰撞,双方的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因此,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向同伴解释和论证思维产生的原因,并接收和回答来自同伴与教师的质疑,在动态进行中交流互动和修正:学生的陈述—师生质疑—学生的解释(学生—教师—学生)。

二、获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策略

(一)营造民主的对话氛围,让学生有话敢说。

1.教师在对话中的民主

教师要明确自己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接受来自不同的声音,创造平等和民主的交流环境,这样学生才会敢于表达真正的想法,可以说这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2.学生在对话中的民主

由于知识面、认知程度、认知角度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都会产生分歧,而接受和能够灵活驾驭这种分歧,让不同的思维自由碰撞,让不同的学生享受对话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如此才能产生精彩的课堂对话。

案例:一道设计题:

学校准备建一个水池,其周长是40米,请大家帮忙设计水池建设草稿图。

文本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设计长方形,以认识周长的概念,而学生的设计草稿图则打破了原来的预设。

S1:老师,还可以做成三角形的水池!

T:说说你的设计方法。

S1: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12米,12米和16米。

T:好,有见地!真是很好的方法。

S2:还有,还有……

教室欢腾起来。我让学生动手开始设计自己的水池建设图纸。

S3:老师,还可以做成圆形的水池!

T:你如何设计呢?

紧接着有其他学生提出:“先找一把很长的软尺,找到40米的刻度,然后把软尺围成一个圆形水池。”

让我没想到的是,由于没有限定水池设计成什么形状,学生提出了很多很有创意的想法,如想出了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和其他不规则的图形等不同的设计方案,而且在相互碰撞中不断有新的设计创意出现。

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在对话中有话敢说,才能开放头脑,涌现灵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对话资源。

话题是对话的目标和核心,学生对话的话题是面对所有学生的,因此难易程度要仔细考量,遇到难题,要善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话题要有层次性。对话中的话题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话题话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相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有能力参与的基础上愿意主动参与对话。

其二,话题的预设目标可以实现,且完成的方式是开放发散性的,使得对话的过程比结果更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给对话增加充分的等待时间。

据美国心理学家尤威研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不能立即回答,那么平均在0.9秒以后教师开始加以引导,而0.9秒的时间并不足以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他们的回答只能是根据以前的经验而产生的本能反应,或是以现有知识为基础进行片面性、浅层次的应对,因此应对一些需要大量思考时间的问题时,必须增加“等待时间”。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在这方面的实际认识水平,进而判断等待时间的长短,对于表达能力偏弱的学生,应提供更充足的对话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积极参与,深入讨论。

(四)创造合理的空间环境,让对话更流畅。

合理的空间环境能让对话更自由,学生心理上更放松,对话交流更积极开放。在对话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不仅多渠道、全方位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倾听其他所有同学的见解,还要应对同学们的提问,并进行解答,同学之间会产生激烈讨论。这就需要有一个相配套的空间环境适应这种对话,使学生平等对话、讨论自由、积极倾听,并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中心。根据目前研究成果,有一些空间组织方式可以达到这些要求,如圆桌型:圆桌型的好处在于不存在席次的高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有利于轮流发言或自由发言;马蹄型:如U形,教师和学生都可随时走到中央地带,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这种结构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倾听,有助于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对阵型:两个小组对面而坐,适用于相互辩论启发,刺激发散性思维;舞台型:舞台区域的空间相对集中,更适合多人展示或中心发言。

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也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对话主体能够相互激发思维,让认知积累更丰富;对话也不仅让师生在言语上你问我答,而是对话方的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碰撞、多层次交流。

(五)建立对话数据库,量化对话效果的有效性,建立“对话有效性提高计划表”。

鉴于对话主体的差异性,对话资源主题的千差万别,课堂对话是否有效仅凭借经验和定性分析还不足以掌握,因此教师建立对话数据库,对每次对话的主题,对话参与的总人数,主动参与对话的人数,被动参与对话人数,对话的时长,对话的深度等进行统计,不但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个体在对话中的特征,量化每次对话的有效性,还可以为教师提高对话有效性,建立“对话有效性提高计划表”提供实际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11(3).

[2]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上海教育,2011(2).

[3]柴楠.对话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

[4]马贞.打开学生思维的“心结”[J].小学数学教师,2012(10).

小学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篇4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英语教师,从教3年以来,就自身的感受,我觉得小学生的口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英语对话。学生是通过听,学会听,通过说,学会说的,听与说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目前我所带年级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正值孩子语言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他们不仅善于模仿,而且敢于模仿,这就决定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即以听说为主线,通过交际性的听说训练来引导学生步入英语之门。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小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在每堂课上部注重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试着创设情景,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生活的片断,对学生进行英语会话训练。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强化小学英语日常会话训练,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一、搭建英语会话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说英语

我每节课的前五分钟时间,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说英语,直接把学生带进英语思维的环境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我通常用以下几种方式:

(1)让学生唱英文歌以及教过的一些chant,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到英语课学习的氛围当中。

(2)老师问学生答,即老师不指定会话范围,不需要用特定的句

型,学生会什么,就说什么,甚至是几个简单的单词,尽量使学生感到轻松,敢于开口。这样师生见面时适当地、即兴地运用英语问候几句,例如:How are you ? Are you happy today?等等既能增加师生问用英语对话的机会,又能建立融洽的课堂交际气氛,同时由于谈论的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同学们兴致高。他们觉得用英语谈论身边发生的事并不困难,听说的兴趣就更浓了。

(3)值日报告。即学生自由编故事,或者背诵已经学过的课文,也可随意挑选同学回答他们询问的问题,座位上学生也可轮流向该生询问,并得到真实回答,并且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这一小小的平台给了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促使他们用英语真实交流,此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一定的效果。二 根据课文内容,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表演说英语。

语言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交际化的重要环节。语言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作为老师,在介绍时,就应当把所要教学的内容尽量放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表演及讲解,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概念,从语言、语义、语法和运用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视听了解所要学的语言项目,理解其含义及运用场合。这不但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使下一步顺利地进行语言操练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

三 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勇气说英语。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训练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过程,学生是通过听,学会听,通过说,学会说的,听与说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强化鼓励对学生口语的训练密度和训练形式。根据语言实践性原则,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以团体为主,大团体与小团体结合的训练形式,保证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先听懂,逐步学会说,然后通过小组操练,让他们互帮互学,最后则检查若干名或若干组对话学生,让他们上前来表演。或者,先通过师生对话等,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同桌进行对话操练,然后指定部分学生表演,进行竞争评优,从而激发学生要说的更好的欲望;当然我们也采取小集体到大集体形式,教师提出一个教学要求后,学生通过结对操练或小组操练,在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基础上向全班演示,配合全班再做集体性的强化训练。无论选择哪一种结合方式,都增强了学生的训练密度,这对提高教学的质量很有帮助。四、丰富口语内容,让学生快乐说英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乐于学、主动学,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运用多种多样的操练方法,使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爱玩,好表现自己的特征,所以他们有着善于模仿、爱说爱动的特点,教学中把视、听、说结合起来,充分利用

学生的眼、耳、口、心、脑等器官,采用边看、边听、边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用中学,学中用”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我们不妨把歌曲、绕口令、游戏等穿插到会话中,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如,在教《Happy Birthday!》时,可以设计小朋友们一起过生日的场景,小伙伴们齐唱《生日歌》,互相祝贺..整个场景显得真实、有趣。学生在游戏情景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复习巩固,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篇5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英语在国际经融贸易、两国交流等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里,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其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尤其是“对话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老师过分关注了对话教学的输入,而忽略了对话教学的有效输出。

英语对话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会话技巧,最终习得并自如地驾驭语言的能力的过程。对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目前我们学生大多正在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情景对话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对话内容都是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发掘出来的,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问好、相互介绍、问路、旅游、买东西等语言材料的学习,从而培养孩子们的交际能力。

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过多注重把孤立的单词、句型灌输给学生,让其去背这些孤立的语言点,而不是能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化为自己的能力。为了提高英语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我提出了课堂对话教学有效输出的几种途径:

(一)树立丰富的语言意识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语言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 实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巩固,使学生树立丰富的语言意识,提高课堂可理解性输出的有效性。

(二)创造真实的交流环境

在对话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情境教学法,即通过教师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中感知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对话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感悟对话、习得语言。越是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实际的情境,学生越是能够积极有效的开展对话学习。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任务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实际设计教学任务,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丰富语言输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把语言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学校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全体学生打造一个全新的语言文化天地,为学生课外多元化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如自由交流、英语手抄报比赛、才艺展示等;每班还可以在教室外墙特设的英语板报专栏,每个月提供一个不同的主题,让全班学生出相关的中英文小报,然后由班级同学布置和张贴,并组织不定期评比和奖励;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专题英语活动课、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短剧表演等系列英语活动,把学生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参加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真正有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和使用英语的机会,深入发掘语言学习的可理解性输出平台,学校各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足够的可理解性、有趣的语言材料、轻松愉快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交际场合,无疑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对学生英语输出能力的培养。

(六)提供充分的语言支持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 篇6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阅读教学的途径,即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实现。这种“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心扉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如何领会对话教学的实质并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搭建平台,平等对话,营造融洽氛围

民主的课堂首先是要容忍学生出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实践地位要得到落实,就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扬“善讲、善问”是容易的,而真正蹲下来听学生那些奇谈怪谈却是不容易的。作为小学生,他们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有一些奇思怪想,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该善待这些有怪想法的学生,努力营造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课堂语言的规范性、艺术性,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压迫感。现在,我尽量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在情感上与学生拉近距离。比如,尽量避免出现口头语,多用“请”、“我们”等文明用语,尽量弯下腰来和他们对话,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学生确实因此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愿意提出问题,愿意与老师交流。

二、创设多彩的对话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悦,并在入景动情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1、创设多媒体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如在教学《儿童和平条约》时,上课伊始,我便给学生们看伊拉克战争时儿童和非洲饥饿的儿童图片。学生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灾难,饥饿给儿童带来痛苦,儿童渴望和平,向往和平,学生说话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2、创设活动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以对话为主的课文《回到自己的祖国去》时,我采用了让学生“演一演”的办法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学生在练习时,把华罗庚回自己祖国去的决心表现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助,既对同学的表演指出了不足,也对课文有的更深的理解;既实现了文本对话,也实现了生生之间的对话。

3、联系生活,拓宽对话的广度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储备,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解读课文。如在教学《寓言二则》中“滥竽充数”这一课时,我抓住课文主要一句“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芋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鼓”、“捂”动作词理解“装腔作势”的词语,再让学生演一演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更深理解词语,从而我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我们每天早上做操,有些同学就像南郭先生这样“装腔作势”混在队里瞒天过海。再让学生自由畅所欲言,积极发言。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篇7

一、紧扣关键词语, 慢嚼细品

在语文教学中, 词语是桥梁, 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情感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相互照应, 从而使学生对词语与课文融会贯通。例如《鞋匠的儿子》一课对“伟大”的理解———

师:同学们, 当你读到“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这句话时, 你有什么感觉? (重读伟大)

生:我觉得很奇怪, 鞋匠怎么可能是伟大的呢?

师:那你们平时认为的“伟大”都是形容哪些人的?

生:是解放军战士, 他们在抢险救灾时总是冲在第一线……

师:那林肯说他的父亲伟大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我永远无法像他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无人能比。”

师:可见在林肯心目中的伟大标准其实很简单, 把工作做好了就是伟大的, 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 我们说修鞋的是鞋匠, 那打铁的呢?

生:是铁匠。

师:种花的呢?

生:是花匠。

师:只要他们把手艺做好了呢?

生:就是伟大的。

师: (指着自己) 那老师是什么匠?

生:教书匠。 (众笑)

师:如果我把书教好了呢?

生:就是伟大的。

师: (指向台下) 下面听课的老师, 如果他们都把书给教好了呢?

生:都是伟大的。 (全体老师热烈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老师教了二十几年的书, 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我是伟大的, 我很感动。下面听课的老师也用掌声表达了他们此时的感动。感动是可以激发力量的啊! (出示:原来伟大不伟大, 不在于________, 而在于_________。)

二、关注表达手法, 体悟秘妙

内容是文章所在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而形式则是情感和思想借以流露的语言组织。关注言语表达形式, 发现并欣赏其中的万千奥妙是语文教学的独挡之任。试看《莫泊桑拜师》的教学片断:

师:请看课文第2~7自然段, 写人物对话的段落, 有没有给你什么启示?

生:一句话可以成为一个自然段。

师:人物说的话, 原来可以一句话独立成段, 再看第2~7自然段, 请你把所有的提示语都画下来。

师:第2自然段提示语, 一起读。读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变化——— (板书:前、后、后、无、前、后) 。当你有很多话要说时, 提示语一定要注意适当变化位置。快速浏览第2~7自然段, 注意提示语位置的变化。

师:当一个人说了很多话的时候, 怎么写?请琢磨一下第8自然段。

师:从第8自然段, 你可以学到什么技巧?

生:如果一个人说的话是一大段, 中间可以穿插提示语, 分成几个说话句。

师:你的发现是对的, 可以穿插提示语。

师:提示语可以是说话人的动作, 也可以是表情。可是文中的提示语, 我很不满意。———他坦白地说, 直截了当地说, 滔滔不绝地说, 继续说———老师不满意在哪儿?

生:作者只用一个“说”。

师:写提示语的方式有很多, 写提示语的词也有很多, 遗憾的是文章的作者只用一个词———说。现在看第2~9自然段, 那么多说, 可以消灭几个?大家可以用换词、换提示语的方法来改, 能改一个是一个, 能改两个是两个。

本片断中教师深入挖掘课文资源, 把阅读训练的重点指向提示语的应用, 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训练。学生在老师的阅读指导下深入研究文本, 通过默读、思考、交流,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给课文挑刺, 大胆地将课文中的说“说”改成其他用来表示人物动作、神态、语气的提示语, 巧妙地达成“写”的目标, 在读写之中感悟到了语言表达的秘妙。

三、巧纠朗读错误, 理解主旨

语文新课标每个学段都有“阅读”方面的要求, 但都共同聚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其中对朗读要求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正确”。“正确朗读”其地位不可估量, 试想没有正确的朗读, 那感情又从何而起。笔者以为, 学生朗读中的错误, 就是学生真正的学情, 理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

试看《桥》一课的教学片断:

课文句子: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学生误读: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来报名。”

生:老师, 子睿同学在朗读这句话时多读了一个“来”。

师:你听得非常仔细, 那你觉得句子中多一个“来”字, 可以吗?

生: (思索) 让我想想。

师:同学们,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 它在表达上力求语言生动简练, 跌宕起伏, 情节扣人心弦。

生:老师, 我觉得不能多一个“来”字。

师:为什么?

生:因为联系上下文, 此时的老汉站在湍急的河水里, 在他面前有许多惊慌失措的老百姓, 情况十分危急, 老汉指挥疏散, 语言一定要简短简短再简短, “来”实际需要一个过程, 而此时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这里加一个“来”字, 就来的不是时候, 显得啰嗦。

师:是的, 这里增一“来”字, 既冲淡紧张的气氛, 又迟缓危急的节奏。课文如此表达正是语言的精炼之所在, 大家试着读一读……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 小学英语 对话教学 策略探究

为了迎合素质教育提出的教学要求,许多小学英语教师都开始对英语教学课堂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其中以提高英语对话教学效率与质量为最。英语对话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实际的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对话技巧,以求最终帮助学生自如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话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及教学模式,它的开展不仅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更深的理解。

一、创设教学情境,构建对话平台

在对话式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采用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一方法展开教学,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真实的对话世界,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在加强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能力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马林斯诺曾说:“如果没有语言情境,词就没有了意义,而且不能代表什么了。因此,词语也只有在情境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由此可见教学情境对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越能使学生积极地开展有效的对话练习。例如在学习“At Christmas”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事先将教室布置一番,像是摆放圣诞树、粘贴彩带等,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有关圣诞节的视频、图片、音乐等,通过声音、色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让自己以圣诞老人的样子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教学情境的设置,不仅贴近教学的内容,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浓浓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对话的氛围之中。在“Do you get Christmas presents?”“Yes.”等一系列的相关对话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融洽,同时师生的真情实感在教学情境的引导下会逐步步入本课的教学主题中,进而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素养提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教学方式,创新对话手段

对话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努力做到趣味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玩与教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在玩中学,感受到英语对话教学的魅力。首先,听音正音。在对话教学中,让学生跟着教学课件或是录音机进行跟读学习,不仅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外国人对话表达的特点。对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而言,它基本上是不具备与外国人接触与交流的条件的,而听录音或是课件就是唯一重要的接触途径了,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听音的这一教学环节。其次,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对话的伙伴,实现组内或是同桌之间的对话学习,像是分角色朗读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对话的教学模式。最后,表演展示。即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进行英语对话展示。可以说,角色表演展示是学生巩固自身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绝佳方式。在传统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问道:“学会了没有?”学生基本上只会回答:“学会了。”这种方式是看不出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的。学生在对话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没有理解、还有什么没有掌握,都只能在实际的演练中才会有真正的体现。同时,表演展示是学生增强自信、展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将这种对话教学方式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在展现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重视拓展练习,升华知识应用

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课堂中,教师除了要树立“尊重教材,源于教材”的教学理念之外,同时也要关注英语对话教材拓展的问题,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基本依据,丰富和拓展语言教学资料,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将学到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对话中。例如在进行“The planning for weekend”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以“Take about your weekend”为主题的讨论活动,然后借助“做一个调查”的教学环节,安排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或是电话等理解其亲戚朋友的周末计划,以此将课堂上有关周末的对话话题联系到实际上去,实现教学上的理论联系实际,使对话教学的内容得以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又如在教学“My schoolbag”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对话情境中进行对话练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pen,knife,copybook”等新词。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小游戏进行教学对话拓展练习,通过名为“Whats in my schoolbag”游戏的开展,对单词与句型进行巩固练习,在拓展了练习形式的情况之下,还拓展了对话与词汇的操练,极易提高学生的英语对话水平,促进小学英语对话课堂教学的开展。

四、结语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灵活的掌握英语对话知识和技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展示、提升的平台。为了成为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们更应当营造有趣、合理、科学、轻松的对话教学氛围,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英语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增加自己的优势,发展思维,进而帮助学生实现英语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秀丽.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有效策略探索[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

[2]章格.小学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篇9

实验小学大学区一年组主题教研计划

存在问题:

我们课题组所面对的是一群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由于他们没有进行统一的学前培训,又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所接受的学前培训内容不一,所以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面临的问题是:

①识字量不一。有的学生接受了识字学前培训,已经认识了200多字,能读简单的童话;而有的农村幼儿则仅仅识几个简单的字。②习惯不同。大多学生来自城市家庭,父母大多有学历,具有先进的理念,能对培养学生习惯有很好的帮助。但也有十几名学生来自农村,寄宿于学校,家长经商或务农,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辅导。

学期目标:

1、多种途径识字,力争突破1500字,扫清阅读障碍。

2、快乐阅读,力争阅读量达40万,并在阅读中识字。

具体措施:

一、识字。

1、多种途径识字。①利用班级名单识字。将学生的名字按小组、座次进行打印,利用熟悉的人名识字,激发识字兴趣。②阅读识字。阅读自读课本和课外读物,建立读书阅读卡,将课外阅读中认识的字,进行整理。反复读,反复记。③生活中识字。利用生活环境中的广告牌、商标进行识字,经认识的生字剪贴、粘贴,通过汇总进行识字。

2、检测与激励。①识字考级。将课本中涉及到的生字按学习的进度进行汇总,每100字为一级,进行生字考级。教师可借助小老师进行是随时考随时奖

励的方式,制定“识字大王榜”激励学生识字。学生可以反复识字,多次考级,直到过级才能考更高一级。②建立生字宝宝库。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本子,将新认识的生字或粘贴、或抄记下来,比比看谁的生字宝宝多。

二、阅读和识字。

1、充分用好同步拓展阅读课本。朗读好每一课,将每一篇课文进行美文背诵,增强对美文的感悟,体会文本的意境美、语言美。

2、力求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增加识字量。

三、建立课外识字阅读卡。见下图: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篇10

效对话法

在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在“对话”中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进行多维度的交流关系,学生、教师和作品三者间彼此的精神敞开而达到的心智启迪的这一基础上的欣赏教学形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从对作品最初的直觉印象到对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需要进行有效的对话引导,帮助他们有效的欣赏美术作品。

关键词: 师生 文本 对话 自主 欣赏

一、学生与文本(作品)之间感受式的对话

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美术课有着很强的直观和指导向性,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可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也可能是非语言的信息沟通。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张张精美的图片,都可以让让学生直接接受到视觉冲击,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在艺术课本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文本、插图,引导学生在文本、插图、范画中吸收养分,就要充分利用学生人手一本的艺术课本中的资源。

如执教《彩色的乌鸦》本课中,让学生边阅读彩色乌鸦的故事(文学作品)边欣赏精美的插图的环节。通过阅读文字的内容,通过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对比,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文本对话,初步感受精彩的文章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引导学生有效的欣赏文学、连环画后发现“乌鸦都认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颜色”是错误的观点。并渗透“答案是多元化,只要言之有理”的这个道理,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对话

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与作品的对话也是深浅不同。所以教师应创设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与学生在认识的过程发现各有千秋,相互提出问题,学会从相关的事物中找出差异性,不相关的事物中找相关,从而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对话,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式的对话。

在安排学习任务环节中,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相互学习,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彩色的乌鸦》的作业练习中,让学生有 4种不同形式的作业选择,分别是:

1、选择一只静态的乌鸦造型进行绘画表现;

2、选择多只不同动态的乌鸦进行黑白线描画;

3、喜欢色彩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色系(红黄渐变、黄绿渐变、蓝绿渐变)领取乌鸦的底稿。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连环画临摹。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作品。

三、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式的对话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如在执教二年级第八单元《飞呀飞》的这课中,通过学生们自主讲述飞天的由来,让学生们理解古人用飞天表现超脱凡尘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设立交流空间,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感悟后的交流环节,是师生共同研究、共享资源、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教师的评价,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飞天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飞天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和评述能力。

1、有目的的欣赏作品。(1)、欣赏《敦煌》片断时,带这问题:飞天美吗?美在那?(2)学生谈对飞天的描述(他们课前收集飞天由来的材料)。学生1说: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形象。飞天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他们是优雅、美好的化身。学生2说: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学生3说:优美的飞天形象,欢乐的境界,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学生4说:我们中国的飞天是不带翅膀,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人物的动态,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

2、在对比中欣赏作品。比较古今中外的飞天图,欣赏外国飞天的图片让学生做比较分析和观察丝带飞扬的动态线条美。进一步感受丝带摆动的幅度大它飘扬的曲线就有动感,相反摆动的幅度小丝带飘扬的曲线就比较没有那么动感了。(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丝带的变化)

3、欣赏与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主题:飘带与人物动势有什么关系?(1)、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飞天动作的表现就是靠几条临风飞舞的彩带,灵动轻盈的身躯,才显得飞翔与空中的人形是这样自然生动。师问:同学们假如你可以飞翔,你会怎样飞?(2)、请每位学生演示(用不同的力气摆动丝带),通过学生演示可以让同他们更深刻地理解。(3)、演示后让全班的学生通过对观察丝带的摆动画出线条。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就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很重要,但是教师的指导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引导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欣赏、体验感受、探索、想象、创作、评价等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术作品的美,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 篇11

一、“对话”唤发出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考才能积极。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非常发达的社会中,学生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再按传统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研究探讨——获得结论)展开,学生易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失去对学习过程的热情。而本课,教学伊始,教师提问“圆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行呈现已有的知识结论,在通过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公式意义的理解,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思维活动,唤发学习热情。

二、“对话”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1)不把先在结论带入教学对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和碰撞。本课如果按照教材的设计:通过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研究圆柱体和长方体间的关系,得出计算公式:底面积×高,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千篇一律的,获得的发展也是有限的。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先呈现公式,后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使学生的思维沿着各自独特的理解“决堤而出”。

(2)鼓励多种观点间的辩驳 。面对学生和自己提出的多种观点,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其中的任何一种,不能用诡辩的技巧代替为真理进行的真正的辩护,而应以理服人,应让自己与学生一样,各自运用自己的洞察力、分析力,使各种观点在民主平等的碰撞和交锋中“越辩越明”。对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如果确实都是合理的,就应该允许学生各自保留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在对话中观点被彻底驳倒的学生,教师也应鼓励他们坦诚地面对自己。一个学生说:“13÷3=4…1也可以得3…4。”结果班级乱作一团,有的觉得对,有的觉得不对,老师适时的说:“看来同学们也弄不懂了,那现在分成两组,认为对的在左边,不对的在右边,然后说出你们的想法。”经过同学们的激情讨论,一致认为前者对,理由是在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商,本来老师要讲的结论,不用多说同学们就自己理解了,真是一举两得啊!

(3)鼓励并尊重学生的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敢说、想说,允许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是教师乐于倾听学生的基本表现。切忌教师强行终止学生的言说行为,更不能以嘲笑、讽刺和侮辱的话语来评价学生的言说。教育者必须始终彻底地放下高人一等的架子。因为除了专制的要求以及傲慢的讽刺,再也没有什么其他厉害的手段更能把青年人正表现出来的判断压制在萌芽状态,再也没有什么比‘你懂什么?这方面你还太年青!’这样的嘲笑否定更有害的了。而正是在教师的宽容、理解和善待之下,学生才变得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才变得主动地无保留地向教师诉说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也才能真正地明了学生的心里世界。

三、“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

(1)信任 。师生间相互信任,是教学对话的先决条件。“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你真聪明!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教师不断地肯定着学生的每一种观点,引燃学生的每一丝发现的火花;同时象一位节目主持人一样,平和、真诚,倾听、接纳着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说出一种又一种的方法。此情此景,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注意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师生“视界融合”的真情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

(2)平等。师生虽然在认知水平上并非处于同一层次,但他们没有优劣之分。当然,学生在教学对话中也可能提出一些错误认识,但我们应该承认错误也会给课堂里带来新的认知。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有一个学生说:“1/2和1/2米是一样的。”其他同学都笑了,老师将一根手指放在嘴前說:“嘘,这位同学你来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你觉得一样呢?”学生说:“对于一米长的绳子来说,它就是一样长的;对于大于一米长的绳子来说,1/2就比1/2米长;相反则小。”班级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引领 篇12

那么,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领才能使对话成为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知音、走进师生内心世界的通道、折射精神光芒的圣地 呢?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努力探索出一些教师在对话教学中有效引领的策略。

一、创设氛围,蓄积对话场域

对话,首先要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还学生对话的主动权和参与权。更为关键的是,生生之间也应是平等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智慧引领,使所有学生都有对话的欲望,享受到交流的权利。其中,利用对话教学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就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1.甜蜜“演变”,激发对话情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听出他们的情绪、好恶、心情。用赏识的目光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大胆表达,用宽容的心理解他们、赞赏他们。使学生在甜蜜中前进,从而开放心态,充满交流的欲望,为对话蓄积饱满的感情。让我们走进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聆听他的片言只语:“你真会提问题! 我们不仅要会提问题,还要提有价值的问题。你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并署上你的姓名,这是你的专利。”对于一个读得流利却没有感情的学生,他这样说:“读得真流利,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没有一个字读错。如果你能读得让我感到累就好了。”试想,那位听了孙老师第一次评价的学生怎能不自信满满,那上台时小眼发光的样子就是一个证明。学生在得到温暖、产生自信后就会有精彩的“下一次”。同时孙老师的肯定 也变成了对其他同学的无痕暗示———那就是得提有价值的问题。孙老师的第二次评价非常真诚,既肯定了优点,又巧妙地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学生受到这样的鼓励、鞭策、鼓舞,心态开放、充满活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怎能不产生一吐为快的强烈的对话愿望呢?

2.逼上“梁山”,捕捉对话契机

学生的个性不同,每个班级总会出现几个精神爱“出游”的学生, 对于他们,“逼一逼”往往效果更好。教学中,笔者会及时捕捉对话的契机,打开对话的通道,为他们搭建对话的平台。当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自由说说读完课文后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往往会自然表达。对于那些爱走神或不愿开口的同学,截断他们“越轨”的思想,创设对话情境、进行小组交流、开展竞赛,“逼”着他们说,学生会不知不觉走进文本,走进学习的“场”。在此基础上学生感受能力会日趋敏锐,不发言的学生经过锻炼后“脱颖而出”,积极参与进来,从而使对话真正地平等进行。

二、精心预设,拓展对话空间

孙悟空纵然有翻越十万八千里的本领,没有广阔的天空又如何施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孙悟空”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学习空间,让学生敞开封闭的心门、开放胆怯的心态,解放他们禁锢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授课者在文本设计时要充分预留给学生对话的时空,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对话,使对话的过程成为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中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篇课文,故事较为简单,但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却很丰厚。经过反复琢磨,我把目光集中在刘备的人物形象上,确定以突出人物形象为主线,课堂设计为四个环节:看录像, 整体感知形象———默读课文,初步包装形象———再读课文,立体丰满形象—— 深化感知 ,自我迁移 形象。

在这几个环节中,分别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环节:初次见面,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第二环节:结合课文,说说他们的身份?第三环节:你最想和谁结交? 结合课文谈谈理由。第四环节:当今社会还需要三顾茅庐吗?

第三环节中,笔者精心预设问题,抓住刘备的“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引导学生充分解读、循循善诱、层层剥笋。“这句话可真妙,妙在哪里呢?”“想象一下他们亲密的情境。”“刘备说这句话也是强调这个意思吗?”使人物形象由陌生变得亲切、由平面变得立体。特别是“再往深一点思考,这句话还有什么潜台词?”促使学生打开思维,到达一个精神自由飞翔的境地。正是由于前面的铺垫,才有了后面学生精彩纷呈的表述。这样的设计搭建起了学习主体和作品沟通的桥梁,从而使学生对人物多了一份亲切,表达中也多了一份激情。

三、捕捉生成,提升对话质量

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方式、不同答案甚至错误的话语,都是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抓住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 就能实现师生双方高质量的互动, 实现学生的语言发展。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抓住课堂生成性资源, 做一个推波助澜的“弄潮儿”,使对话逐步走向高潮、走向深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花瓣飘香》说的是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孩子。感知课文大意后,有学生质疑:小女孩不爱惜花草树木,乱摘花,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她不能为了母亲就摘花,作者也不应该送一盆花给她。我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对话资源,能够触摸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话, 提升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教学时, 笔者趁势引导学生讨论:女孩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能不能联系课文相关内容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于是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交流中,他们联系课文, 逐字逐句地品读,课文中反映人物品质的字词不时蹦出嘴来,如从小女孩摘花时的小心翼翼,摘花后的“跑”字等词句体会到她的丰富情感。通过对话,学生们都认为,这个女孩应该是一个懂事、体贴母亲的孩子。她不仅爱花,也爱妈妈,这样做是她爱妈妈的唯一方法,女孩的行为值得我们理解和尊重。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紧紧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在自读中自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对人物的鉴别能力,学生也在思辨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因势利导,开辟对话路径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能够基于课程标准,想方设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但由于个人经验以及其他因素,在操作层面上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阻碍了课堂对话交流的进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适当的措施, 畅通课堂对话的渠道。

1.打开思维之“窗”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对话交流中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局限,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教师在引导对话时要基于学生的既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打开对话的思维窗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倡首创问题。对话时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使文字与画面相连,这样,学生的对话就会畅通起来、内容就会丰富起来。

2.开启自读之“锁”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学生只有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与文本对话的底气、与他人对话的筹码。但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人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的差异, 有部分学生不能顺畅地参与课堂的对话。因此,教师应带领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走进文本,深入文字,学会与文本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交流。

3.激活言说之“码”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对话如果走入死胡同,对话就无法展开。在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激活话题,找到学生言说的密码,巧妙地引导。如:“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来想。”“大家都来说说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如果把你们两个人的说法做比较,你会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的兴趣,又把学生拉了回来,可谓一箭双雕。

4.体验文本之“境”

文本内容由于受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以及生活背景和经验的不同, 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因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会产生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极创设与文本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文本角色,想象文本描述的画面,与文本中的人同呼吸、共悲欢。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对话,对话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上一篇:《神笔马良》读后感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市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