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4-09-05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通用13篇)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1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小学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弊端之一,侧重于对古诗词内容的单向“传递”和“告诉”,将作品的主题单一化,把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其中,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这种平面线性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驰聘,扼制了学生的激情和灵性。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构筑自由想象的空间,力求通过立体化的教学策略,让孩子进入诗词情境之中。

【关键词】纵引

横引

内激

外拓

纵引:提升“期待视界”,激发阅读兴趣

所谓“期待视界”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以前由阅读经验、教育水平、文化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具体来说,当学生面对一部作品时,他的“期待视界”总是纵向发展的,接着,创新期待作为“期待视界”中的深层因素便会浮现出来。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定向期待,但又绝对不能迁就,而是要把单纯的定向期待提升为活跃的创新期待,不断拓宽和建立新的视界,以此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从诗题出发,先让学生说说对“庐山”、对“瀑布”的印象。学生很快就在自身的“期待视界”内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积累:有的结合学过的课文介绍了庐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有的吟诵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还有的则联系旅游见闻描述了瀑布的气势。然后我再询问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诗人是在哪儿望庐山瀑布的?”“庐山瀑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诗人游览庐山,为什么单单对庐山的瀑布情有独钟?”此时,我再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诗文寻找依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横联:架设情感桥梁,实现心灵对话

刘勰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除了说明文学创作离不开情感投入,也说明没有情感的审美欣赏只能是被动的,不会获得深层次的领悟。古诗词教学中除了以美读悟真情之外,还应强调文学欣赏中的“移情”,即引领学生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以这种换位体验引起心灵的共鸣,真正走入诗词情境。

例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请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李白,此时站在黄鹤楼上,目送着渐渐远去的船帆,你会在心里默默地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表达了对好朋友的思念与祝福,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内激:开启想象窗口,回应“召唤结构”

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说法,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这恰恰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驱动力。诗词语言凝练含蓄且具跳跃性,存在着较大的空白;有限的词句内,容纳了大量的潜在信息,提供了无数的想象线索,召唤着欣赏者的创造性阅读。因此,我们应倡导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学生的每一种想象,即使有再多的个人成分,只要能够成立,也都可视作合理。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江雪》时提问:“这么寒冷的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而独坐江边吗?”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联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这位老人看起来很清高。”还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尤为精彩:“他是在钓一个春天!”

教师正是抓住了诗中留白,巧妙设问,才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完成意象重建,使课堂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外拓:建立开放平台,提高学习效率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如果把学生封闭在教材的框框之内,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线性延伸、平面滑行。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文本资料,通过不同文本的交互辉映,为学生创建一种全新的,开放的空间,这种紧扣主题向外辐射的阅读方式可以把不同文本联结组合在一起,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立体的和谐效果,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理解。

我在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就以“梅”为主题,进行了尝试。我先把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拍雪埋藏”设计成谜语,让学生猜猜诗中写的是什么。这样不仅巧妙地引出了主题,亦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我又结合词作内容指导学生欣赏王安石的《梅 花》和陈毅的《红梅》,使学生对梅花的不畏严寒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我又出示了陆游的同名作品,请同学们体会两首咏梅词的不同风格。学生通过比较,意识到同是梅花,两位词人却从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和时代背景出发,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倾向,从中体会到单篇文章所没有的意味,给人以更多的收获与启示。

只要我们为学生构筑自由想象的空间,力求通过立体化的教学策略,让孩子进入诗词情境之中。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就定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呼唤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创新!

参考文献:

1.彭艳秋 《基于INTRENET环境下的小学古诗教学》 2.董汉英 刘金莲 彭青荣《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2

我国古代诗词曲赋以其优美的词句传承着我国古老文明,这正好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遥相呼应。因而,根据诗词曲赋的文化内涵与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寻找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思路,就成了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

一、以记为主,理解为辅

正是因为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有滋有味,所以能够影响颇深,但古诗词中文言文的使用,又给小学生的诵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唐朝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诗词中古语特征明显,词意深奥,很多教师担心,学生因无法深刻理解诗词的含义,而无法诵读。其实,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告诉我们,儿童的记忆力发展是优先于理解力的。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首先应重点训练他们的诵读能力,我们可以要求他们背熟一篇诗文,优先发展他们的记忆力,至于理解方面不作特殊要求,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是一致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增加诵读内容,保证诵读时间,可以采用积少成多、化整为零的方法灵活安排。比如,每天坚持“晨读”、课前“小读”,中午“午读”,放学后家长监督下的“课外读”等。

经历了持续的诵读,学生的记忆储备将会更加丰富,比如,见山便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见雨绵绵,便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于高处时便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至于理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其积淀的知识和能力也会自然发展,理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调动情感,“人”“文”融合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容易被激发,而优美的诗文正是情感抒发的语言再现,倘若两者相融合,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沉浸在诗文的世界中。

肢体语言参与下的背诵。在诵读时,适当地加入一些肢体语言,容易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诵读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背诵《清明》这首诗的时候,当背到“雨纷纷”“断魂”“何处”“遥指”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适当地指导他们用合理的语气背诵外,还要引导他们运用表情与动作表现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的状态以及给人带来的“孤零断魂”之感。语态和体态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印象,提高他们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按照文意分类背。按照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或按照诗文选用的题材分类背诵。如,写“离别情绪”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元二使安西》等;描写“花鸟虫鱼”类的《过故人庄》《春夜喜雨》等;描写“山水风光”类的《望天门山》《忆江南》等;描写“爱国情怀”的《春望》《过零丁洋》等。

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背。古代诗文的吟诵本身就与曲子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学生背诵时,可以将诗境与学生的心境结合起来,促进他们的背诵。如,背诵欢快的《春雪》时,背景音乐要轻松活泼;背诵愁绪万千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曲子则要哀婉低沉;背诵风光美的《春江花月夜》时,则配以优美的风景画等。

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背。为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背诵活动。如,竞赛背、限时背、速度背、接龙背、听写背、看画意境背、情景提示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吟诵结合,强调熏陶

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古人对诗词所蕴含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吟唱”的方式来表达的,这对于现代意识较强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接受“吟唱诗歌”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呢?经典诵读教学必须突出“经典”之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典诗词知识观,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教师既要主动示范,又要通过观看古代诗文的吟诵视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充满激情地去诵读诗文。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3

小学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阶段,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还是教学的难点。在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诗词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开展古诗词教学的现实价值,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依托实际情况,提出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改善古诗词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有效策略

古诗词蕴藏丰富内涵,情感色彩浓厚,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但因古诗词的发展时间较长、写作背景繁琐、内容十分凝炼、情感委婉深远,大部分教师在相关教学中所进行的探究均较少,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古诗词教学停滞在语句解析中,生硬翻译,将深刻、丰富的古诗词变成了乏味的文字符号,何谈意境美。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目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古诗词教学并不理想,存在许多误区,具体表现如下:其一,解释全面,学生无法获得要领内容。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除介绍作者个人经历与写作背景外,还讲授思想情感以及写作技巧,讲授的内容过于全面,使得学生无法掌握要领;其二,注重诗译白话,不重视诗情意境。部分教师单纯地就诗讲诗,忽略情感意境,迫切希望学生利用注释,通过字典翻译古诗词,将其翻译成白话,了无生趣;其三,教师霸占教学课堂,学生充满困惑。在古诗词课堂上,大部分教师夸夸其谈,霸占教学课堂,系统剖析古诗词内容,但忽略讲解的顺序性,不关心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让学生产生烦躁、苦涩的想法[1]。

二、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营造情景画面

古诗词中一般都刻画和塑造了具体、形象的画面。古诗词是古人描述客观事物、寄托内心情感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语文教师应结合古诗词描述的内容,营造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切身品味古诗词中蕴藏的内容和画面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明确作者的真实情感。例如,望庐山瀑布所勾画的画面便非常生动:阳光普照,斑斓夺目,在香炉峰上空,朦胧的烟雾徐徐升起,若隐若现,如同仙境,作者站在远方欣赏庐山瀑布,气势雄伟,浩浩荡荡,非常震撼,犹如从天直降。诗人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来描绘瀑布,强化了表达,并借助夸张手法再次彰显瀑布的表现力[2]。因此,讲授本节内容时,教师应着重诠释该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并融入这一情境,增强认知,加深理解,以此来提升学习成效,形成深刻认知。另外,咏柳这篇古诗词也为读者刻画勾勒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教师同样也应带领学生一起联想,生机盎然的春天,柳枝随风轻轻浮动,生命力极强,究竟是谁在小心翼翼地修剪枝条,让柳叶装饰着大地,充满生机,原来这一切都归功于二月春。通过教师讲解,把学生带到特定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中蕴藏的情感,以此来提升学习效果。

(二)借助朗读体会古典美

分析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可知,教学依旧采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单一,片面讲解古诗词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背诵,并未据此展开具体剖析,使得学生无法进一步体会古诗词隐藏的情感与内容,进而打击学习自主性,降低学习效率,逐步削弱古诗词学习兴趣,制约教学活动的开展。针对该问题,语文教师可借助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蕴藏的情感。古诗词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且古诗词教学也包含大量的经典诗句,这会对后期学习与未来成长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应全面剖析诗词中蕴藏的情感,以此来增强学生自身的诗词底蕴。为此,教师应精心挑选古诗词,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例如,山居秋暝,便可作为古诗词学习典范。简短的诗词描绘了优美的景色,包含大量修辞,值得学生深刻解读,通过朗读体会雨后郁郁葱葱的景象,欣赏山路的幽静,感受秋风的惬意,同时,在月光的渲染下,山间小河静静地流动,溪水的声音回响在整个山间。借助朗读可让学生清晰体会这一情景,并融入其中,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诗词内涵。大声朗读有利于古诗词学习,这是一种实用,且可行的教学。另外,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以此来让学生饱含情感诵读古诗词,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3]。

(三)系统剖析展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一般是诗人借助诗词表达内心情感,讲解古诗词内容时,尽可能让学生对作者真实的情感形成清晰认识,以此来改善诗词学习。语文教师应从整体层面着手,系统剖析,进而让学生形成系统认识,使其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例如,七步诗这首古诗词主要讲述兄弟之间互相残杀、咄咄相逼的内容,表达无可奈何之情,展现作者对兄弟相残的厌恶与愤慨。因此,语文教师讲授本节内容时,应依托这一情感主线,介绍相关背景知识,以此来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诗词前面主要借助比喻修辞来描写,而后面则平铺直叙,这可让学生对诗词表达的情感形成清晰认识。通过古诗词学习,除可体会作者内心情感外,还可实现举一反三,参照这一感受,不断总结今后的具体做法,以此来增强综合素质。

【结  语】

古诗词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并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因此,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古诗词学习,着重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切实提升其创造性思维。另外,教师还应创新与完善原有的教学方法,强化知识积累,尽可能为古诗词学习构建贴切、具体的环境,全面调动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进而增强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董占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33)

【2】伍娟.小学语文,改革创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下),2015(6)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4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本人负责主持的课题名称是《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

(一)课题开展的原因:

目前在诗词教学上,出现两种研究动向,一是纯粹的诗词赏析,教会学生从诗眼、意象、风格等方面进行品读,这种研究只是过多地渲染赏析而未能化作有声的诵读,而诵读又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又一要求,二是余映潮老师提倡进行富有“诗意美”的朗读教学,在每次都有具体的细腻的角度要求上进行朗读,孤立地看每节课都很有亮点,但整体看略显零散,未形成初中阶段系统的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可以在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有利的资源,结合课题班学生实际,站在整个初中诗词教学的高度上,构建一条融诗词赏析、诵读、练笔等一体的特色明显的教学框架,最大限度地挖掘诗词的魅力,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课题研究已经达成的目标

(1)探讨了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上的总宗旨是意在通过不同的诗词特点,摸索一条融合赏析、诵读、练笔等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诗词的魅力。目前有几种课型受学生的欢迎,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诗词整合课、朗读脚本展示课等。

(2)探讨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

教师举行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有朗读脚本展示,有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转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和诗词能有更多机会的接触,能静下心来读诗词,并且能有所创作,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4)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查学生的评价机制。

根据初中三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摸索建立一套考查学生诗词提高与否的评价制度。

(三)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在课题准备阶段,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采取如下的措施保证课题的开展:

(1)补充了相关理论学习。

(2)利用早读、课堂、自习课等时间段进行诗词熏陶。

(3)勤写课例类型、教学反思和案例论文等。

(4)探讨了愈加有效的具体的教学模式。

(5)收集学生的平时学习的成果,包括手抄报、微型作文、诗词分类等等。

(6)举行多种形式的诗词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1、学生朗读脚本集

2、学生自创诗歌集

3、教师下水诗歌集

4、各册教材(含赏析)集

5、学生活动相片集

6、教师论文(含获奖证书等)

7、课堂录像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反思这一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不够。

本课题研究人数不够,未能更好地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会使课题进入相对逼仄的研究范围。

2、生源水平不高,接受能力相对较低。

课题研究的学校、班级生源相对水平不高,对课堂传授的技巧,课后应交的作业等等不是领悟及时,材料收集不能及时进行。

3、课题教师充电机会不太多。

因为参与课题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繁忙,加上学校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有限,充电机会不多,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根据上一学课题的开展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课题计划,让课题研究更有计划性:

1、向别班非课题实验班宣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与其他非课题组的教师共同探讨课题研究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今后调整方向。

2、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汇报展示。

争取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最终成果以专栏、网络展示等形式展示学生成果,考证、推广课题实践的可行性。

为使计划不致于落空,课题组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课题教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专家著作、理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专题理论。

2、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外出培训,拓宽眼界。

在学校原有的支持上,进一步争取更多的经费外出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5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一直都是弱项,对学生的古诗词文学素养的形成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古 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代表着我国古典文学文化的精华。学生无法掌握良好的古诗词知识和素养,对我国文化是一个 不小的损失。围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有效性的研究,为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文字生动简约,意境清新悠远,韵律优美和谐,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初中语文课本中精选的古诗词只是沧海之一粟,文学海洋之一滴,却饱含民族文化的底蕴,哺育了一代代优秀才子。古诗文教学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界定古诗词的阅读要求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古诗词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反复实践探索,总结出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些常规路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之美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古诗词欣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到优美的词句,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过去肢解诗词的整体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的模式,要利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①在教学一些诗词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合诗词内容和风格的优美歌曲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月满西楼》曲调悠扬,歌声细腻温柔,其是以李清照的《一剪梅》为歌词改编的民俗歌曲。还有《劳劳亭》《游子吟》等原词歌曲,这些都曾被直接选入小学音乐教材。在教学这些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跨学科地学习,消除学生对诗词学习千篇一律的厌倦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意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感知诗的内容,勾勒出一幅幅完美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先和学生一起梳理了相关的字词,让学生大概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由于有了整体感知的内容做基础,学生很快就能发挥合理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下了霜一样,鸦鹊停止了鸣叫学生在合理的想象中也对学习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意境教学的渗透,提升初中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我国古诗词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典故、文学理念、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内容。如果单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这个工作量过于庞大且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执教人员可以考虑以塑造意境、分析情境的方式,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让学生直接面对这种意境和情境,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提升。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这个故事很简单,也很生动,蕴含了真挚的情感,对初中生来说也更容易理解。老师可以为大家模拟这个场景,让大家体会这一赠别诗中大诗人李白的细腻情感,感受那种质朴的情怀。还可以从中延伸出友情的可贵,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友情之道,对比分析古今友情文化的差异。简单的一首诗,蕴含的道理、话题和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学生若能深刻了解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情境演绎教学,真人仿古感悟其中的文化情怀

初中生本身的语文文化水平、文化素养并不算高,对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也十分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要通过文字性的介绍来深刻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以情境演绎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通过现场演绎来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了解其思想感情。比如,孟浩然的古诗《过故人庄》,这个故事在情节上也比较简单。语文老师不妨以此诗中的内容为剧本,找几位学生进行现场演绎,两个故人,或者创意性的加入一两个仆从之类的,共同演绎故人见面,彼此热烈庆贺的场景。这个场景很简单,演绎起来并不难,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负责不同角色的学生私下去查课本、找资料,了解诗词之中的文化典故和文化背景。比如,重阳日、就菊花、话桑麻等所代表的意义。通过这种生动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进学生对诗词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古代友人之间的热情招待的场景,感受古代的待客情怀。

四、诗是经典语言,好的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古典诗词的意境美。①把握关键字,感悟诗歌意境例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直”一“圆”,看似平平,细想起来却“除却巫山不是云”,再无字可换。寥寥几笔,竟展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给人及其浓重的印象。真是意境深邃,妙不可言!②抓住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诗的意境意象即出现在诗词中的主观情感的物象。意象在诗歌作品中往往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多个个体的联接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欣赏古诗词首先应抓住意象也就是物象,品味其中所寄托的情感,然后理解体会诗的意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却并列凸显了九种事物,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九种事物巧妙自然和谐地纳入到一个画面中,动静结合,明暗交错,背景与主体相互映衬。“小桥流水人家”的明丽和谐反衬了“断肠人”的沦落凄苦,效果非同寻常,学生只要进入了诗词的意境,便自然体会到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6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笔者拟就自身对诗歌教学的思考,简要谈谈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开始:重视切入

与其他体裁的课文比较,古典诗词更简练、含蓄、深刻,学生学起来颇有难度,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很容易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产生枯燥感,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阅读跟主体所处环境、主体情绪密切相关。时代相隔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使如今的中学生容易对古典诗词产生隔膜。因此,教师通过情境营造氛围,重视切入,让中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亲切感”,是古典诗词学习的理想开始。

二、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朱光潜说:“诗本是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灵心妙悟,别人和我不同意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即使是相同的诗词,不同的读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在上课时,文本与学生的互动是通过教师这个“中介”来引导的,假如教师引导稍有疏忽,便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古典诗词,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悟,通过学生的自悟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1.领悟古典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以直接的形式体现在诗词中,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形态。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景象和谐统一的表现:画内,是诗人所闻所见;画外,是诗人所感所发。教师要鼓励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领悟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

2.领悟古典诗词的主题

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主题,有的比较明显,一读便可知晓;有的比较含蓄,需经过一番探究才能体会到它的言外之意。教师就得进一步要求学生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生平际遇来理解,即把对作者写作背景材料的了解和对作品的具体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陆游的《临安春雨出霁》,学生开始读的时候很容易就理解到此诗为表达隐居生活百无聊赖之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弄懂“小楼一夜听春雨”入手,深刻理

解诗意:作者实是国事家愁在心头,不能入睡,故“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来感慨自己有抱负却不能建功,只能写书、品茶的心理。

3.领悟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方法、典故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而表现手法,又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直抒胸臆、比兴、情景交融等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表达技巧,掌握了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的学习可谓事半功倍。如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情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琵琶女的琴声如何动听和引人入胜,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即通过所见的景象加以烘托。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使中国古典诗词更加含蓄隽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而自悟古典诗词的意境。

4.领悟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

古典诗词出现如此多的佳作名句,且能流传千古而不衰,与其语言艺术有直接关系。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特点是外形凝练性、内涵色彩性、整体音乐性。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一个“惊”字写出了当时震惊之“情”,“坐起”写出了震惊之“状”,摹写陡然一惊的神态十分传神,这是凝练。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在内涵色彩方面最具特色。至于音乐性,与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有关,从乐府、《诗经》、唐诗宋词以来,诗词都可配乐演唱,虽后来诗词与音乐相分离,但仍保留了鲜明的节奏感和铿锵的音调,以音乐美打动人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上述“自悟”,鼓励学生对诗词内容有自己的见解与诠释,其学习过程的主体性便可体现出来。

三、课后:注重开展活动

古典诗词教学要注重想象和现实结合,若在课堂外针对古典诗词学习举办活动,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进行书法抄写活动,指导学生以书法形式对学过的古典诗词进行抄写。学生通过工整地书写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对汉字的艺术体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备了浓厚的文化艺术色彩。若每学期都组织一两次古典诗词书法抄写比赛,定能激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举办多种方式的赛诗会,赛诗会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古典诗词。还有击鼓传花、诗词名句接龙、诗词朗诵比赛„„师生共同参与,大家共同将古典诗词比赛活动引向了高潮,使古典诗词学习更上一层楼。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7

一、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小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兴趣能让小学生融入诗词的意境里,兴趣能让小学生更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同学们有没有离家的经历?同学们离家的情况下,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觉是怎样的?什么时候离家是最思念亲人的?有的同学有过离家的经历,可能有的同学没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对诗人王维离家时候的感觉产生了兴趣,就会和教师一起体会诗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失落感和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把握住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二、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真正目的

学习古诗词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而不只是单纯的背诵、翻译。如果对这一点认识不深刻,教师很难把古诗词的真正意境传达给学生,学生也无法领悟到古诗词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比如,学习《游子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讲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背景,作者孟郊仕途坎坷、清寒终身,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学生就更容易体会诗人的感情,这首诗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明确了这一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

三、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

有些教师的专业水平差,自己对古诗词的内容没有做到深入理解,只是给学生讲一些表面的东西,带领学生阅读、给学生逐字翻译、让学生背诵,这些表面的东西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帮助是很小的。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对古诗词进行刻苦钻研和学习。对古诗词的意境、写作手法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认真备课,把学习的目标和教授方法准备好,这样才能给学生高效地讲解。

比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如果教师对这首诗理解不透彻,只是从字面上翻译这首诗,那就无法体会到作者的不舍之情。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第一句点出送别地点黄鹤楼,第二句写出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第三、四句写送别的场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表面看似写景色,实际上作者在景色中蕴含了自己和朋友的惜别之情。如果在课堂上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就需要提升自身鉴赏古诗词的水平。

四、带学生走出课堂,身临其境地去学习古诗词

只在课堂上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爱玩的,如果教师能带他们走出课堂,到课外的环境中身临其境地学习古诗词,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在快乐中学习,寓教于乐才是现代小学教育的宗旨。

比如,《乡村四月》这首诗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初夏的乡村中参观,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风光,体会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虽然学生看到的乡村风光会和诗中的有差异,但是初夏的风光都是清新明快的,学生就能体会到诗中的意境了。

以上内容主要介绍了四种应对现今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分别是: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真正目的;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带学生走出课堂,身临其境地学习古诗词。

让小学生高效地学习古诗词、品味古诗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并不断在课堂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方法,才能想出更多策略,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摘要: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学习古诗词对于每个人都是大有好处的。我们可以在古诗词的世界中遨游,一起和古人体会忧国忧民的爱国壮志,一起和古人体会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一起和古人体会舍我其谁的高尚人格……小学生学习语文古诗词更是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意义。从小就让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水平,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学到古诗词的精髓。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8

一、创设诗境,赏意境之美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里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化教育得以优化和成功的保证。“感情只能向着感情说话。”教师动情的导语穿插,必定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

例如: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课前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串”:“金秋、烟波、水乡……”学生接着教师的话背诵:“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学生边读边想象,课一开始,江南水乡的景色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就让学生陶醉了。

师:看到“村居”你们想象到了什么?

生1:我想象到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渔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2:我看到了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3: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

……

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诗人、文本、教师一起进行美的沟通、交流,从“村居”中读出了生活,读出了诗情,共同创造美的课堂,陶冶美的心灵。

二、反复吟诵,品诗词韵致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教师可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范读、诵读、赛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诗,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从而加强对诗句的理解,深化对诗人情感的体会,深入感悟诗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己的理解。(2)教师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3)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4)播放音乐《汉宫秋月》,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启发想象,感受审美意象

文学的审美始于感知,但审美层次的深化与提升,依赖于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发挥。“想像性是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任何意象如果仅仅停留在情感的层次上,不能与接受者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便不是真正的审美意象。”古诗思想的跳跃性很强,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提供了驰骋想像的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留白的地方,借助想像这对“审美的翅膀”,使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和谐的统一,从而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共鸣。

如:在《示儿》的教学中,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读到这里,大家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我仿佛看到诗人老泪纵横,以至最后眼泪都流干了”“我仿佛考到了诗人伤心的病倒了,口里还念着‘死去——原知——万事空’”“我仿佛看到诗人仰望苍天,用拳头捶着自己的胸口,痛不欲生”教师:“同学们,诗人就要离开人世,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千叮咛万嘱咐一件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学生:“我仿佛看到诗人的眼里闪着希望的光芒,听到诗人说:‘儿子,收复中原之日,祭祖时,你一定要把这件事告诉我’”如此,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对诗句所表现的情景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想像,并把自己的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走近了诗人,走近了诗歌,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四、拓展延伸,促文化熏陶

“诗中有画”是古诗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先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让学生把古诗改成电影镜头。学生兴趣盎然,放飞思绪,展开想像,各个争当导演,设计出了无数绝妙的镜头。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有创意地表达,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自主探究。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古典诗词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感情共鸣,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净化。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从我班的数学方面来看,尤其是计算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3.陶行知教育理论

课堂教学应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设法发展和巩固儿童对克服困难,特别是智力性质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信念,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在集体中创造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竞赛的环境。‛因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造‛。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让学生参与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循‛理‛入法(即依据算理,理解算法),以‛理‛驭法(即依据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晓霞对计算教学进行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口算和笔算各有特点,互有区别,但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研究表明,基本口算与笔算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可达到0.723以上)。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应以口算为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我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自己的专业发展。

五、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六、研究内容与操作:

(一)研究内容:

1.对我班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2.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1)培养良好数感的有效策略。(2)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3)增强实际应用的有效策略。

(4)培养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5)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本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我认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一)心理方面的原因

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许多,这就是我们家长经常所说的:‚明明是会做的计算题,可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这个‚粗心‛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心理不够重视,感知比较粗略。

大多数学生对计算题都是十分轻视的,在他们看来,计算只不过是算数,是最不用动脑筋的数学题。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我在平日的测试中发现,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28,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与此类似的忧郁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并不在少数。

2、思维定势的干扰。

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的定势则可以阻碍知识的迁移。

在数学计算中,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1.28+3.5÷7,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3.5÷7(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

3、短时记忆比较弱。

人们所记忆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储存,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及时的提取。短时记忆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这1分钟的保存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是比较弱,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例如,学生在计算125×4时,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从而导致算错了数。

(二)知识方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计算不准

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而且错误率也是比较小的,但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却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方面,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10

一、理论支持

诗歌是我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我们祖先的丰富感情与聪明才智,彰显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我们应该责无旁贷的把它发扬光大。古代诗歌的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渠道之一。诗歌的解读与审美是达到古诗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而完成诗歌的解读与审美要积极创设合理的方式与方法。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至少八种智能,一个人不会每一种智能都特别突出、完善,但也同样不会每一种智能都是缺乏的。用多元智能的眼光来看,每一个人都拥有高度发达的智商,他们的聪明都是毋庸置疑的、难分高下的。八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组合形式,因此出现了个体的千差万别。因此,教师要有这样的理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不是智商高低的差别,而是智能类型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一方面甚至更多方面的才能,不同的学生在智能方面是平等的,不同的只是每个人所擅长的方面或者说智能强项不同。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使用不同的策略,激发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地投入,从而达到对古诗的有效解读与审美,实现古诗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二、 教学策略探讨

(一)运用视觉空间智能的想象法。鼓励学生试着把古诗的内容转化为图像或者图画。一个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把所学的东西在头脑中描绘出来。之后也可以把想到的东西与同学用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也可以把想象的东西画出来。对于教师来说,恰当使用多媒体设备、图像、挂图等教学手段就尤为重要了。想象法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与古诗的距离。

(二)运用身体运动智能的活动法。传统观念认为,关于身体知识的学习是体育课或职业教育的范畴。现在,我们要打破这种传统观念。我们要将运动型的学习活动融合到我们的古诗教学课堂中来。开放讲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用多种方式再现古诗的情境:歌舞、书画、形体表演等。我们还可以把教学的地点转换到户外,学校的操场上、草坪上、大树阴凉下,总之任何可能的适合完成当堂教学任务的地点都可以。学生既可以把古诗的情景用最简单的手势或动作表达出来,更可以是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活动或者是舞蹈,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任何一种运动方式。

(三)运用言语智能的阅读法。阅读法引导学生首先要超越知识,读出诗情来。选入小学课本的古诗都是优秀的作品,有着真味溢发的诗情,阅读便是要追求这种诗情,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玩味,从而对古诗做出个性化的情感评价。其次是读出诗意来,阅读是一种审美鉴赏活动,通过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达到审美的效果。再次是超越预设,通过阅读走向创造。尊重每个学生感受到的诗以外的感受。只要不是大的误读,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 运用音乐智能的背景音乐法。古诗词曾是通过音乐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所以音乐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应引起教师的重视。与古诗相关的音乐作品以及所有的有助于说明、体现、强化古诗内容的音乐材料都可以成为教学的有效助手。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可以配上低缓的音乐作背景,以帮助学生记忆教学内容。四分之四拍的巴洛克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效果尤其显著。在学习特定的表达诗人某种强烈的情绪的诗作时,教师可以用音乐的形式让这种情绪一直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始终。这样,学生就可以体会到不同的艺术形式所表现的相同内容的异曲同工之妙。

(五)运用自我认知智能关注自我法。学生在学习情感丰富的古诗时,会有不同的情感产生而且还会随着诗境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创造这样的一个时刻: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欢乐、愤怒或是同情的感受。如果你和诗人是同样的处境,让你写一首诗,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你会怎样表达你的情感呢?

(六)运用人际关系智能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实行新课改以后使用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在教师讲解古诗之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通有无。讨论法的运用既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分享成果,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合作,创设和谐的同学关系。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11

1.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 而且这种文化主要寄托在汉语文化的学习中, 语文是表现汉语学习的主要科目, 它能够把汉字、遣词造句及写作等诸多学习内容呈现在语文学习中, 旨在给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充分掌握中国汉语文化。 通过对小学语文的学习, 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完善自己, 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 还可以使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精髓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并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 使小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学好语文对他们的未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只有加强小学语文的学习, 才可以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汉语知识, 才能够识字造句, 才能够解读语言方面的难题, 为今后的各种事物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与中华文化的强烈撞击, 只有学好小学语文, 他们才能够更好地解读中华文化, 才可以在中华文化更加绵长的学海里乘帆破浪。 小学语文是小学科目中的主要科目之一, 所以要看清楚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这样才可以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更加关注。 老师应该认清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因为小学语文对于小学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可以帮助他们融入这个社会, 使他们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科目。

2.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所在

2.1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意识不足。

一些小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认识不足, 盲目地面对小学语文的学习, 往往会因为小学语文的外在形象, 对小学语文充满恐惧感, 他们会因为小学语文陌生的汉字和无趣的组词造句而感到更加困难, 这就加剧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难度, 使小学生不能在语文课堂上跟随着老师一起更加热情地学习语文。 因为小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不同, 会在语文学习中出现行走困难的局面, 所以一旦发生学习困难的情形, 在之后的语文课中, 他们就不难以融入语文课堂学习中, 如此就会引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陌生, 影响教学效果。

2.2老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老师是小学语文的主要引导者, 所以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成效, 主要取决于老师的努力。 但是出于老师传统守旧的原因, 使老师找不到创新的方法, 依然利用以往的教学方法, 如此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肯定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这样只会让小学生在乏味枯燥的教学状态中运行。 学生需要有一个十分有趣生动的课堂面貌, 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小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但是老师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改变的途径, 就只会依照传统进行,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学效果。

2.3老师的教学没有创新性。

教学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俱进,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渐创新, 对教学方法、 教学状态及课堂秩序等都要进行良好创新。 创新能够改变语文教学状态, 使小学生更加充满热情地学习语文知识, 使整个语文教学充满动力, 使语文教学激情四射。 如此便可以体现有意义的语文教学, 使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更加适合师生。

3.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 . 1 加强小学语文学习的宣传,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

教师应该加大小学语文的宣传力度, 使小学语文的学习深入人心, 使小学语文的重要性能够被小学生熟知, 这样小学生就会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对小学语文肃然起敬, 如此引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热情, 使他们能够更加努力学习语文知识。 同时增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 使他们将心态放正, 尽心尽力地学习语文知识。

3.2改变课堂模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要学会动脑筋思考更多有关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使教学充满乐趣, 使教学效果更加轻松自然, 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语文知识。 在老师的不断努力下, 可以使教学方法时刻充斥变化性, 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热闹, 比如说多和学生互动, 多举办语文知识相关的竞赛等, 这样就能使课堂氛围活跃, 如此便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 还可以运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使课堂充满魅力, 将语文知识编成故事进行讲述, 将语文知识的学习穿插在故事当中, 但是要注意区分主次关系, 毕竟语文课堂不是故事会。

3.3培养老师勇于创新的精神。

老师应该具备创新观念, 时刻审视自己, 时刻对自己的课堂讲授进行反思, 然后通过反思找到自身的不足, 随之就是要有创新思想, 通过自己的创新思想使教学更加生动, 更加具有魅力。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创新, 只有对语文课堂进行创新才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才可以使语文教学显得更加形象化, 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

小学语文的学习关系小学生的未来, 所以老师一定要注中小学语文的教学, 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具有魅力, 还要增强小学语文的有效性, 故而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改革, 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同时使教师时刻充满创新意识, 通过这些努力便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具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 201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12

喻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深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服务策略

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就学习机制而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最后都是呈现为悦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知识在逻辑上进行调整。因此,提高教师的帮助,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在逻辑上的连接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其次,教师还帮助学生找到能力与目标的契合点。对学生已有的能力作最充分的了解。就其现有能力要达到学习目标存在什么困难?跳一跳能否摘到果子?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搬几个“垫子”,搬什么样的“垫子”,以提高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弹跳力”?这个“垫子”就是契合点。同时,教师还帮助深长找到秩序与情绪的融合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共同的学习探索而产生情绪体验,较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影响班级的秩序。教师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行为,让学生既能表达他们的情绪体验,又能较好地保证课堂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优化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数学。

三、教材策略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

四、倾听策略

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一群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学生,他们有时也很调皮,课堂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各顾各的,课堂上犹如一盘散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倾听、不会倾听。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会效呢?一些学生不能静静地听同伴与老师在说什么。而总是举起小手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因此,课堂上的“倾听”习惯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五、评价策略

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我满意与否,我都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表扬也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除此之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使学生不单注重教师的评价,同时还要注重学习伙伴的评价,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去除花架子,让教学更实际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13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之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教学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和形式越来越生活化、趣味化,然而,现今的计算课堂教学在热闹的表面下却出现了学生计算能力普遍下降的奇怪现象。如何才能使计算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呢?笔者试图通过对计算教学“有效性”提出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设想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此来阐述对数学课教学中计算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研究,以期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教学

有效性

存在问题

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可以说小学数学的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在小学阶段的计算学习,对于小学生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了基本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变化却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困惑。教师往往花了很多心思用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有趣的情境创设了,多种多样的动手操作也体现了,但现实调查却表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却显得有些下降。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能力较差等方面。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却并没有因 1 教材的变化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有的教师开始质疑起来:教材中安排的大量情境创设是否冲淡了计算算理教学的重点?数学课堂是否过于生活化反而失去了数学本身的技能培养?事实果真如此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参与校、区、市的教研活动,逐渐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1:计算教学如何与问题解决有机的统一?

传统的教材编排里,问题解决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独立成章。这样往往关注于培养学生装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本身的现实意义。而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把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进行了融合,一改传统呈现模式。生动的情境,生活化的语言描述着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呈现,让刚开始运用数学知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生感到了新奇和有趣,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如教材安排零散,没有体系;有的板块既要引导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又要完成算法探究教学,教学任务重,而且重、难点也不好把握。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鱼和熊掌难以兼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难以体现。

问题2:计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案例: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四个圆形分一份,两份有几个?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圆形摆一摆。

生:(动手操作后)有八个。

师:三份有几个呢?四份呢?请同学们四个为一组,把你们的圆形合志来,动手摆一摆,再汇报你们的结果。

生:(动手操作后)三份有十二个,四份有十六个。师:谁能将你们操作的结果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生:4×2=8,4×3=12,4×4=16 ……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设计很多操作活动,着重于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设计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操作内容过于简单,让学生进行低水平的反复,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操作动机,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任务,反而会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案例中的操作环节看似热闹其实却是多余,学生已经有了对乘法的初步认识和理解,而且有了2和3乘法口诀的基础,“4的乘法口诀”完全可以直接利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和旧有的知道,结合教材的情境进行教学。

问题3:如何把计算教学中的算理教学与练习有机结合起来? 认识心理学研究认为:促使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智力操作技能 3 和形成,所需要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一般操作技能的练习,只发反复机械重复,而计算这样的技能形成,就必须开展积极、灵活的思维活动为主的练习,才能逐步形成。然而,日前的计算教学课堂,往往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用到大量的时间,结果导致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学生的练习不到位,计算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巩固和发展。

上述问题,仅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计算教学存在的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不能概全。但是,通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与探究,我们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解决策略

策略一:统筹兼顾,让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和谐统一。

新教材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教学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但很少呈现出数学的本质即数学关系和解题方法。这样的编写往往让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忽略问题解决的应该抓住的关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怎么才能让计算教学和问题解决和谐统一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认真分析教材,把握知道结构体系。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每一位教师应该首先认真研究的。在拿到教材以后,教师应该首先通观教材,把握教材中“问题解决”所需要呈现和掌握的知道点。这时,不但要关注教材呈现的问题情境,理解 4 编者的意图,预设学生看到教材的情境后会出现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而且要关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总结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关系。另外,还要关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类型和计算类型。

2、认真钻研教学用书,找准课时重难点。

新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初看给人的感觉是知识点较为零散,不易把握。然而,如果我们细心分析,其实教学用书上已经给我们较为详细的列出了相应的知识体系。只要我们善于钻研,就能够把零散的知识汇编成系统的网络。

通过分析之后,我们应该比较清楚的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计算比重偏大的情况,我们要注重把计算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而算,做到计算有目的,有针对性。而在解决问题占比重较大的课题里,我们应着重联系情境中的问题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把握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对于计算教学与问题教学并重的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其如何整合,如,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把相同模式的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去体会问题解决与计算的本质联系。

策略二:提高计算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布鲁纳表象模式的理论认为:人再现现实及其规律性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模式、映象性模式和符号性模式。这些模式充分体现了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小学阶段,映象性模式(即表象)在认知的发展 5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但在教学中却常常被忽视。如在一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1)将8个圆片每2个一份,可以分几份?(2)将15个小方块每5个分一份,可以分几份?当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直接写出算式15÷3=5,开始讲解除法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从动手操作阶段直接抽象到符号性模式阶段,脱离了表象,使操作与符号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联系,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教学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后,再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分一分:10个圆,5个一份,可以分几份?在这样充分感知和生动的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除法含义了。

所以,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适当的分寸,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仔细设计操作过程并作适当的指导,切忌学生不明目的的操作或操作过于形式化而无实际意义,这样才能使计算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有效性得以最大化。

策略三:提高计算教学是练习的有效性。

巩固练习是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练习不仅仅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解题技能的工具,而且能促进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发展,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6 中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因此计算教学需要适时的巩固练习,我们也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在练习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

(1)教师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练习问题,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估计,了解练习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分析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学习方法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或渗透的新的学习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较好的应付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情况。

(2)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做,充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作出答案。还要创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易互动,启发彼此的思维,做到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当然,以上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只是笔者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而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广大教师们永远讨论和研究的话题。在教学中,还有诸好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等方面的策略还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究。但是,数学课堂离不开计算,离不开问题解决,把计算和问题解决有机 7 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永远的目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尝试和研究,把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好的程度,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2. 3. 杨东:《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开明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上一篇:经典人生感悟语录:敢于承认自己下一篇:关于写景故乡作文